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的教研能力范文

教师的教研能力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的教研能力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的教研能力

第1篇

一、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差异,有的在课堂教学方面比较突出,有的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比较擅长;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占优势;有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单科教学能力水平凸显,有的多科样样能把握;有的经验比较丰富,有的知识比较渊博等等。“一带二优三锻炼”不乏为一项照顾教师差异的校本教研的做法。让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一带”就是“老带新”的做法,由备课组或年级组组长负责,保证每一位新老师在一年内基本掌握本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基本的教学方法。“二优”采取“优化组合”做法,由教研组长负责,通过教导处组织协调各学科教师结对子,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三锻炼”是让本组的骨干,好苗子在各级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在锻炼中尽快成熟。通过“一带二优三锻炼”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发展,形成一个积极进取、蓬勃发展的教师群体。

二、科研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我们有许多课题要进行实验或专题研究。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激活,教科研能力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提高。所以教研组是实施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好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平台,以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为研究内容,可以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敏于思、善于思,捕捉课堂中发生的一些关键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用教学案列的形式描述出来。当教师自我反省难以探求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时,便可以向教研组申请同伴互助。教研组还可以通过互相听课,来发现彼此习惯性,从未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为教研的内容。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开展教研的基本力量。问题呈现后,教研组要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使研究迈开实质性的步伐,达到既比较圆满地解决问题,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教研组应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文献资料,或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引领等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自我价值的培养

第2篇

一、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研

不少教师认为搞教研就是写学术论文、教学专著等,其实不然,教研存在不同的层次和方向,作为基层教师,应该多关注日常教学各环节的落实,在教学中形成学科模块、章节……

二、赛课

课堂仍然是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实行轮流赛课,是学校一直要坚持的方法。人人讲公开课,组内讲优质课,全校讲观摩课,每期都要进行,而且每次讲课要求每讲必说,每听必评,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营造出积极参与听讲评课活动。通过赛课,使一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发展的带头人,使一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革新赛课的方式,让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如何完善赛课的评价机制,使我们赛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

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反思犹如一面镜子,它能够把我们在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清楚地反映出来,使我们有取长补短的机会。反思是一种心灵的自我谈话,是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反思自己、认识自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没有反思,反思是一种智慧,它是纠正以前错误以利将来更好工作的关键步骤。

第3篇

教研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先导,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倡导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才能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地发展。本文就以如何借用“镜式教研”,养成教师的反思习惯,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形成系统的教学反思做了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镜式 教研活动 反思能力

【分类号】G612

【正文】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教研的关注,一般停留在对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关注,如如何分析教材、解读文本;如何制定主题,创设环境;如何进行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等,对于教师反思能力的研究培训少之又少。在教师队伍当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优秀的教师会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并能总结经验,加以提升,得到更好地成长。有的教师只是将反思作为任务匆匆带过,并没有真正吸收经验。甚至有部分的老师没有形成反思的习惯,而是一直沿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镜式教研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做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制定了系列“照镜式”教研活动,即以自身教学行为以及他人教学行为为比对参照对象,检视、反思、调整自身教学,促进教学水平迅速提高的一种自省式教研方式。

(一)养成良好反思习惯,以强带弱提升整体反思能力,形成系统的教学反思

教师的反思习惯不仅仅只停留在对上课的课后反思,而要形成对备课反思、上课反思、反思后的反思这样系统的良好反思习惯。为了让教师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评价自我、进行反思,我们以教师间相互 “镜式备课”“镜式上课”“镜式反思”三种方式,以强带弱进行教师反思能力地培养。

(二)具体框架下的具体活动

1.教师坚持“镜式备课”,打好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更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如何让老师备课更具有效性,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

(1) 集体背对背备课,与同伴“镜式”互比

在每个月的教研活动中,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选定同一个教学活动,同组同级段的教师进行背对背现场备课,最后一起发表自己的设计思路,共同探讨、对比。

(2)自我备课,与专家、网络“镜式”对比

集体备课的方式无法落实到每一个活动的设计中,那么教师日常的备课工作如何才能避免出现“抄书”的现象呢?我们将“镜子”搬到了教师自己的面前。在常规的备课活动中,老师必须先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对比,教师进行反思、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亮点,最后调整自己的教案,进行课堂实践。

2.“镜式上课”,在对比中找差距

上课,是教师专业素养地重要体现。我们将通过“自我照镜”“专家照镜”“相互照镜”等方式,对教师语言、动作、提问、回应、教态等多方面进行细致、有针对性地练习。

(1)一对一磨课,手把手教学,改正教师的习惯性语言及动作

导师工作室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个特色,即一位骨干教师指导带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学习形式。通过“照镜式”训练,导师需要观察更多地细节,手把手进行帮助指导。

(2)拍摄录像,自我直观对比,进行针对性习

只靠他人引领是不够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了导师工作室这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需要自我反思、自我更进的空间,在每一次导师一对一指导之后,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并将活动过程用录像机拍摄记录下来,让教师更清楚、更直观地发现自己的习惯语言与动作,并结合导师提出的不足,将自己前后的活动做自我对比,对于一时难以改掉的毛病,做针对性地练习。

(3)一课三研,同伴互助,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一课三研”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互相照镜”的方式。我们的教研组除了有“老带新”的导师工作室,还有同伴互助小组。每学期在同伴互助小组中都将开展一次“一课三研”活动。有三位同伴对同一活动内容进行三次实践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三位教师通过“相互照镜”,一次次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相互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共同获得发展。

(4)模仿名师上课,寻找差距,提高课堂回应的有效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回应重复了又重复,经常会当“复读机”,没有意义,也没有进一步提炼幼儿的回答。通过模仿名师上课,寻找之间的差距,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对幼儿的提问与回应更加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对上海名师吴佳瑛老师执教的大班语言活动《果酱小房子》进行了一次模仿名师上课活动。所有教师观看吴老师上课的录像,再由一位年轻教师现场上一堂同样的课,其余老师进行记录、观察、对比。在模仿对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吴佳瑛老师的这节课,虽然是一堂设计中规中矩,没有过多装饰的语言课,但是吴老师对幼儿回答的巧妙回应,对问题的有效追问,对幼儿的准确评价等,充分体现了她扎实的语言功底,是非常值得教师们去观摩、学习。通过对比学习,我们看到自身的差距,有了前进的动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3.“镜式反思”,在思考中求进步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镜式反思”其实在整个“镜式”训练当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教师在每一次的“镜式”训练之后,都要做好反思工作,思自己思同伴,思精彩思弊端。除了自我反思,还要养成同伴间“镜面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反思做出反思,这样才是自我检查式教研地有效展示。

三、镜式教研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若要授之以渔,必先授之以鱼。教师们尤其是新教师非常需要正确有效的反思方法指导,才能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只有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快速成长。而教研组需要做的,就是帮助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让大家在系统、有效的训练中,一步步成长。系列“镜式”教研活动,使整个教研更加有深度,更加有广度,不仅能让所有的教师参与到其中,还能发挥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梯度作用,促使教师整体提升,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2.3

第4篇

【关键词】交叉学科 科研创新 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1 引言

交叉学科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发生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间理论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的学科。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产生创新的沃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

河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粮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与储运、粮食经济为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农学等7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我校的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新专业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电子信息基础、重视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力的全面培养,为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高级工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 交叉融合学习,促进学科发展

2010年4月,河南工业大学首届教师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学习班开班。共设5个系列专业知识讲座,涵盖粮油、土建、信息、经济等多个方向,由我校相关专业领域教学一线的教授主讲。迄今已经开办多场讲座。举办学科交叉研讨与培训班,是我校探索教师培养工作新途径的一次积极尝试,通过研讨和培训,促进相关专业教师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态势与需要,把基础理论与自身原有专业知识、学科研究思路相结合,挖掘科研深度,创造高水平教研成果。是我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专业的研究状况及发展态势,开阔学术视野,拓展学术思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为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就电子科学与技术而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本专业内涵,使传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如信息学科、材料学科、能源学科、自动化学科和仪器仪表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互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本校主设专业为例,电子测量技术在粮食检测、食品加工、仓储、化工等方面的应用,电子通讯设备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都很值得研究,加强各学科间的沟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交叉融合学科学习班结束后,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广泛。信息学院与粮油食品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土建学院分别在仪器检测、图像处理、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学院在讲座时,就专业交叉方面、本专业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列出,激起广大教师浓厚的兴趣。一系列科研课题相应设立,在学校特色粮油食品方面,分别就地沟油、矿物油电子检测设备、黄曲霉素检测及图像数据处理、粮食储藏过程虫害检测、霉变检测、粮仓温度控制等方面成立跨学科课题组。

3 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创新。因此,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时应尽可能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引导和指导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开阔他们的视野。教学的过程是各系教师知识综合、汇流并更新的过程。专题讲授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并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而渗透式的方法不讲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它允许跳跃,这是研究前沿学科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结构上侧重于本校的特色专业,打破原以学科专业或系所为独立研究单位的格局,有机地进行学科间的交叉。

在教师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各门课程的学时比重,其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交叉学科方面的创新。所以相对宽厚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面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其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所以,加强基础是拓宽专业面向的前提。以交叉研究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又反过来促进交叉研究的运用。

如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笔者总结几点建议:

(1)成立团队,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利用学校学科齐全、以特色学科为依托的特点,在优化学科结构的同时,成立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团队,建立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时代呼唤团队合作,团队合作精神在科研中是必须的。创新型人才一定有着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精神,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创新目标的过程是在多学科交叉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条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跨专业导师组(导师团队)来联合指导一个学生团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经,各个学科专业发挥特长,所需各专业资料相对齐全,容易形成完整的科研项目与方向。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借助信息技术发展交叉学科,改造传统的理论学科,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导师培训要制度化和专业化。导师是人才培养之本,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通过专业性培训不断强化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以项目为手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各学科积极交流人才培养技巧。鼓励学科交叉团队建立,建立导师组联合指导机制。学科交叉成绩往往难以立竿见影,团队攻关更需要经费支持。建立专门基金从财力上支持交叉合作研究,改建导师制度,鼓励多导师联合挂名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

(3)培养人才,促进教师教研双收

要成立团队,就要求教师首先刻苦进行创新型学习,全面掌握相关学科动态,主动了解与课题目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线索。各高校为此搭建技术、科研平台,改善研究条件,加快师资队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只有有了坚强的后盾,强健的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丰富学科内容,准确定位研究方向。只有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因此,改善研究条件,培养了创新性人才,为学生的就业也创造了条件,同时提高了教师素质,给教师科研创造了基础和方向。

4 结束语

早在河南工业大学交叉学科班开办前,我院电子系教师已经成立了电子制作小组,电子检测仪器研究小组等。小组成员从电子系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中选取,采取自愿兴趣报名或任课老师举荐的方式。目前已经完成包括“基于SOPC的智能隔离式安全栅研究”、“基于专家知识农作物培养人工温室控制系统”、“移动式粮仓测温装置”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锻炼了能力。相应改革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已为学生开出。我们将继续完善前进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努力提高自己,力争多学科结合,突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葛朝阳,夏文莉,杜尧舜.关于学科交叉与创新研究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年第10期,60-61

【2】 陈景春. 学科融合:合并高校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 No.2 2005,140-142

第5篇

摘要:根据苏州软件服务外包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结合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并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教师“产教研”能力要求,重点探讨了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的培养途径,从参与合作企业培训、开办实体公司承接真实软件项目、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研发生产、指导专业竞赛和创新项目等8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实现了高职师资队伍培养途径的有效改进。

 

关键词:ITSS;产教研;软件服务外包;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11.2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苏州地区是全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达的示范区域,每年需求大量的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及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格,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为了培养行业化、标准化的高技能人才,结合行业标准、软件外包岗位规范和流程、软件技术发展,探索并实践了“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1],努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教学改革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能力,更要具有“产教研”融合能力。为了满足软件服务外包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以软件设计、编码和软件测试为核心,探索和实践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培养途径成为重要课题,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培养途径。

 

2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

高职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生产、创新、研发和服务的综合能力,教师能够基于真实的产品或项目,带领团队进行研发和生产,能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技术服务,能将生产项目或产品转化成教学项目载体[2],能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生产性教学和实践训练指导,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产教研”融合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能够遵照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按照企业化工作流程,以生产性性软件产品或项目为载体,进行研发、生产和教学,具备“产教融合、产研并行”的教学能力,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水平,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3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

的培养途径

要培养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必须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基础上[3],充分利用企业和行业协会资源,采取体验式的培训和实践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达到“产教研”融合能力的要求。

 

3.1定期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培训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先后与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微软(江苏)中心、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神州首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采取“专业共建形式”的嵌入式人才培养,将为期15—30天的定期师资培训作为首要合作条款,每年假期派遣5—8名教师参与企业系统化的新技术培训,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同时,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高,通过培训,有12名教师具备了软件设计师以上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为软件技术长远发展培养了“产教融合”能力的“双师”队伍。

 

3.2开办实体公司、承接生产性软件项目

鼓励教师开办软件公司,并通过承接软件项目,不断提高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技术团队先后开办太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吉耐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承接了来自社会的多个软件项目,通过完成真实软件项目,团队教师的研发和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3.3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研发、生产 和技术服务

鼓励和指派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工程师结对,合作申报科技项目、横向软件项目,在合作生产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规范生产、职业素养和合作开发能力,并积极服务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将企业中小型软件项目直接拿到学校来完成,即降低了企业成本,又获得了第一手的生产性项目资源,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保障了“产学并行”教学的顺利开展。

 

3.4主动指导专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

每年都有高水平、高层次的软件技术专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4],教师要有信心、有勇气的指导学生申报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此类项目体现了创新性、实践性、研发性、生产性和系统性,不仅对学生是一种训练和提高,对指导教师也是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有效途径,是“教学相长”的最有效形式。  

 

3.5积极考取中软考证书

中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中软考),是我国最高水平、技能性强、行业标准高、内容规范的考试,体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化,对于实战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通过参加此类考试可以查找自身不足,激发参与实践和钻研技术的热情,参加中软考的教师的知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梳理、专业技能将进一步提高、实战经验将得到进一步验证,是全方位提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5]。

 

3.6将生产性软件项目带到课堂

教师在生产、研发、服务的过程中,无疑会得到很多真实的、生产性强、标准规范的软件项目,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加工此类项目,将其转化成课堂教学项目载体,在转化加工的过程中,教师将更加深刻理解项目和技术规范,是通过消化吸收提高“产教研”融合能力的过程。

 

3.7积极参与知名企业的社会实践和培训

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每年都会开展师资培训,例如:Google公司每年针对高职教师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很多都是免费的,其培训内容都是最新技术、真实项目。派遣教师到此类知名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积累实战经验、提高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3.8敢做名师的助手

学院的名师、骨干教师都是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精湛、教学水平高的能手,可以采取“师徒结对子”、“随堂助教”的形式,鼓励年轻教师学习“产教研融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这也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捷径。

 

4 结束语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合格人才,首先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而能胜任“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教师,就必须具备“产教研”融合能力,重点探讨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的培养途径,设计了参与合作企业培训、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研发和生产、开办公司承接软件项目、指导竞赛和创新项目、将生产项目带到课堂、敢于做名师的助手、积极参与知名企业新技术培训等途径,并积极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实践,验证了各项措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翠苗,杨正校.高职软件技术“产学并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24-25,29.

[2] 朱翠苗.基于ITSS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与师资培养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10):64-66.

[3] 郑广成.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校企双元运作模式[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23-27.

[4] 郑广成.基于ITSS的高职软件服务外包实训体系优化的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12-14.

[5] 郑广成,等.高职计算机课程创新实践教材建设与师资培养[J].计算机时代,2009(12):75-77.

作者简介:

郑广成(1978—),男,硕士,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

第6篇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教学目标有细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落实教学目标。一张好的试卷的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要考什么,考查的内容是教师所教学的内容相关联,做到“教考归一”。同时需要考查的内容有细化,以不同的方式去考察、预测学生会怎么答题。从而体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为此,《双向细目表》已经成为命制试卷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经常运用在理科领域(如数学、科学等),因为理科的知识有系统,能使用“双向细目表”来把握考点,确保一定的知识覆盖面。而针对英语的语言点多,各语言点之间没有系统性,相关性。能不能利用《双向细目表》的优势来命制初中的英语试卷呢?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次尝试

在2012年10月的第一次段考中进行了第一次的尝试。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们从英语的“单选题”为切入点,根据英语考试中自身的学科特点,制定《双向细目表》,并以此为依据命制英语试卷中的“单项选择”内容。具体实施:

(一)把每个单元中需要利用单项选择题来检测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写出出题的意图,也就是“所需检测的教学目标”。同时写出这些内容所在的单元。这样各单元内容的考题在“单项选择”的分布可以均衡。

(二)为了让老师能对学生的考试有期待,特设置了“该题的难度系数预测”。如上述20题的难度预测为0.5,而第23题的难度预测为0.8。

(三)考试采用电脑阅卷,所以很快就会得到各班以及整个年级英语的小分数据。他们分别是:平均分;标准差;满分率;零分率;难度;区分度;选A的比率;选A的比率;选B的比率;选c的比率;选D的比率;选留空率。

(四)把表中的“所需检测的教学目标”和“预计难度”两列插入其中,就得到上述表二。从表二可轻易地看出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如: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使用,老师的预测是0.5,而学生实际考查中的得分率只为0.27,可以看出老师的判断和学生实际对知识点掌握之间的差异。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介绍得分率为0.96比老师预想的0.8要好得多。

(五)从数据中,老师可以精准地知道每个选择题中,有多少学生选了A选项,有多少学生选了选项B等等。这对老师的有针对性的试卷讲评提供了有力帮助。

通过这简单的十个选择题的“双向细目表”制定,使老师迅速了解到学生所掌握知识点的程度与分数之间的对应。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信息。它能让我们更好、更精准地了解所任教班级的学情。课题组欣喜地同时,决定进行再实践。把“双向细目表”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试卷。

二、再实践

经过了几轮英语命题――磨卷――检测――数据分析――课堂反馈的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如下具有校本特色的英语试卷命题的流程:

1 每个备课组的教师负责1-2个单元的“双向细目表”制定。

2 以备课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双向细目表”的整合。

3 由一位教师负责,根据“双向细目表”的要求,寻找适合的题目并进行组卷。

4 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磨卷,查漏补缺。

5 任课老师根据“双向细目表”及本班的学情,预测难度系数。

6 测试――网络阅卷――分数的分析与反馈。

7 利用数据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

8 确定教学补偿的措施。

讨论并进一步挖掘表格中各类数据的信息量,为老师教学自我诊断所用。如:因为英语测试中选择题的数量较多,在整卷的数据分析中,各班都出现了个别题的“留空率”。顺藤摸瓜,找到各班忘了填涂个别选项的“马大哈”学生。展示证据,对其的教育的影响更为深刻。

三、再实践后的反思

1 通过利用“双向细目表”命制英语试卷的实践,促进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双向细目表”非常细致,不可能由一位老师独立完成。需要团队的合作。这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交流提供了机会和有效的话题。同时,在整合细目表及初步完成试卷后,更需要备课组合力进行磨卷和修改。

2 提高了教师对自身教学、学生学习的诊断能力。通过研究和探索,目前我们的英语测试一直坚持自主命题,老师能通过对测试的诊断,来反思教学。并逐步了变成自己的工作常态。

3 使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趋于一致。让“教与学’的互动更有效。通过命题的研究及试后的分析,使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的学习辅导和指导更具针对性。

利用“双向细目表”命制英语试卷的校本研修系列行动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站在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们“肩并肩”,一起把试卷从常态走向精细化,使老师的命题分析从常态走向精细化,使老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从常态走向精细化,使老师对自身教学的诊断从常态走向精细化,从而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从常态走向精细化,我们已经向着教学的“轻负高质”迈近了一步,同时也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师;教学研究;同伴互助;综合教研

中图分类号:C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85―02

高等数学教师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从事非数学专业所开设的数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高等数学课程包括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这些课程都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承载着双重重任:既要为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提供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便他们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在数学中所得到精神、思想和方法在其他领域里的迁移。所以,高等数学教师的素质应是很高的,他们不同于专业数学教师,后者的教学对象是数学系的学生,而前者的教学对象是各个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高等数学教师必须是通才、全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要熟知相应专业的基本知识,否则就难以胜任。

一、高等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高等数学教师的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主要指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外语知识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二是数学素质,主要指能胜任高等数学课所需要的数学学科知识,包括教师对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对数学史的了解,对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应用价值的认识,还包括相当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这是高等数学教师专业内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教学素质,通常也叫条件性知识,是指高等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的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其中,教学研究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它是在前者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又反过来指导和服务于前者。本文将重点谈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是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为了教学实践的研究,是为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或面临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是源于教师解惑的需要且为了改变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教学情境而进行的研究。它有两种基本形式:集体教学研究和个人教学研究。个人教学研究也可称为自我教学研究。无论哪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的,后者还在于通过研究使教师获得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养成一种反思、追问与探究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遇到两个问题。

在高等数学教师人群中,除了一些老教师,大部分教师都有较高的学历,数学专业水平很高,但这其中的大部分人毕业于理工科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他们未接受过师范教育,从教师这个专业来看,他们存在着先天不足。上岗前的培训和教师资格证的培训是仓促的、短暂的,是不能解决大问题的。教学的基本技能、教育理念、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的知识不是在几天内就可以内化成教师自己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的,是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体验、反复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它的作用的。现在高校普遍反映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差,与这个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高校目前没有完善的教学研究管理体系和教学研究制度。我们知道中小学有完善的教学研究制度和管理体制,区、市、省都有专门的教研部门(如区进修校、市教育学院、省教育学院或教研中心等)各个学科都有专门的教研员负责本学科的教研,层层管理,责任到人。而高校则做不到。即使是高校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观摩评课,也是形同虚设,集体备课只是几个教同一门课的教师在一起把哪些该讲的,哪些不该讲的划一划,统一下习题就完事了;观摩评课也是如此,听完了,打打分,唱唱赞歌了事。所以,高校的目前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只有活动而没有研究。原本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是可以提升自己、获得专业成长的,但这种没有研究的教研活动能有这种效果吗?

三、提高高校教师研究能力的措施

在目前这种状态下,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既不能靠高校的继续教育制度,也不能靠高校的教学研究制度。主要靠教师自身,教师要想得到专业发展,就要提升自身的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完成从新手到胜任,再到专家型的教师的转换,就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把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为一个突破口,使其从起步开始,就将学生者、实践者、研究者集于一身,这样可大大缩短适应工作的时间,提前进人胜任阶段,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在自我教研中,教师就是研究者,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中开展自己的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为此,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补上先天不足的营养

这首先要求提高认识,在我们所了解到的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对教学法不屑一顾,更谈不上教学研究了,认为讲好数学只要懂数学就行了,只要提高数学学历即可;并认为只要教的时间长了,都会成为好教师的。这显然对教师职业缺乏专业认识,同时混淆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经验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每个高等数学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都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学基本技能,研究教学法,补上教师专业上的先天营养不足。而教学研究则是提升自身教育素质的最好途径。尤其是自我教研,它最能体现行动研究的特色,教育行动研究就是围绕教师的教育行动展开的,是基于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它的问题都是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兼具研究与行动两大侧面,具有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双重角色。在教学研究中,也即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教师不断增长教育实践智慧,专业发展日臻成熟。这几年,笔者指导了几个刚毕业的博士生的教学工作,笔者的做法是在教学工作的伊始就把他们带上教学研究的轨道上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起点高,进步快,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主动寻求同伴互助

自我教研并非闭门造车,它应有三种基本途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这一点与中小学的校本教研相类似。因高校无专门的教研员,所以,专家引领的机会很少,高校本身不坐班,教师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很少,要想向同事学习,与同事交流,就要主动。这样,可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它的基本形式是对话与协作。这几年,笔者在研究高等数学教学设计时,在这方面获益颇大。每次笔者设计好一个课例,不仅笔者自己实践,还与同事们研讨,修改方案,并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多次反复,最后优化的方案向全体高数教师推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笔者在研究高等数学学习焦虑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观察与思辨中,而是与同事就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形成共同的认识后,我们编制了研究程序,拟制了问卷,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定期与同事讨论,将得到的结果和形成一致的认识记录下来,再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此不断的反复,我们现在已基本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笔者深深体会到同伴互助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还要参阅大量的第二手材料,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高等数学教学经验。

第8篇

一、立足课堂教学。

切实落实常规教学的学生观、时效观和评价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既是确保优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必经之路,更是教学科研的源泉。没有课堂教学的实践体验,教研只是纸上谈兵,海市蜃楼。

二、着力课后反思。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扎实实施教学、细心反思教学是教师的常规任务。就教研而言,课后反思尤其重要。及时回顾和总结每课的心得体会,并写出教学后记,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只有这样,教师的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反思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教学中的失误。包括过程和结果,这是反思的首要内容。

(二)成功的教学经验。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如何适时变换教学法;如何自然、恰当地导入新课;如何充分准备教具;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选用了什么典型例句,创设了什么情景和意境;发现并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等。

(三)回忆和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四)回忆和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灵感以及临场变通或调控的闪光点。课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课后反思既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自身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虚心听课,诚心评课。

有人说:“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确实如此,我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做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教学之余听课评课是学习交流的好机会。经常去听同年级或跨年级新、老教师的课感受不同,受益匪浅。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价值更大。只有广泛汲取众家精华才能快速完善自我、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展示课和公开课呈现的是共性化、典型化的学习资讯,靠互动交流达到预期目的。而同事之间的随堂听课获取的是更为切合实际、真实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技能技巧。靠自己去感悟、分析、思考、评价、判断。一般来说,公开课包括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和竞赛型公开课。公开课通常是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开放课堂。它为听课者提供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一起听课,学习、交流、研讨某一课题或教学模式并从中找出可供教学实践参考和借鉴的有效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既有发现的快乐,又有创造的快乐。听课是输入感性认识的过程,而评课则是通过大脑解码处理输入的信息让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换言之,是感知上升为理论的重要过程。虚心听课后更应诚心评课。评课要掌握评价标准。应联系对比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客观、真实、全面地分析判断及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明辨是非优劣,得失功过。持之以恒,教师个人的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鉴定评价能力都会有显著提高。这些能力恰好是从事教学科研必备的基本能力。

四、虔诚拜师,专心学艺。

凡事不可都得亲身经历,经验不可都亲自体验。为人处事要有“空杯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方可尽快完善自我。根据不同教师的特长拜师学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多接触了解对方,其言谈举止都会感染自己的气质和风格。随堂听课更容易掌握或承传其优良的教态教法。在解答疑难和说课评课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名师的关爱指教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固然重要,但这只是外因,关键还是靠自己本身的内因起作用。

(一)热情主动、认真积极地参与各级各类的教学教研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你跟“师傅”去听市级公开课,认真听课、详细记录不必提示,评课环节你该如何对待呢? 或许师傅会要你做代表发言。不是师傅偷懒,而是师傅创造条件给你机会去锻炼。自己就应该认真对待、积极准备,先把个人的观点意见告知师傅,请对方鉴定修正后,再把较为成熟和完美的评价意见和观点亮出来供与会的同行们研讨。

第9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66―03

我国从2004年底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1],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项目要求对全国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的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全员培训。2005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沈阳师范大学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首批实施地区工作会议,全国九个试点省、市、自治区陆续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相应的研究工作。2006年以来很多省市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始全员培训,培训的组织方式有多种,有的采取远程网络培训方式,有的采取校本培训为主分段进行培训的方式,更多的是与国家、省对培训者的培训方式基本一致,即每个培训者负责一个或少数几个模块,采取不分学科的混班教学。2006年1月我县被确定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试点县。为配合我县的实验工作并切实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经中国教育技术学会批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的子课题,开始立项研究。该研究主要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从各种培训方式中选择更适合我县实际的更有效的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

一 问题的提出

“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县完成了对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初、中、高级培训,但除了在评定市、县优秀课或大型观摩课上教师们用一用多媒体课件外,走进中小学课堂看到的基本上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设备和资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资金的浪费和培训的无效已成普遍现象和不争的事实。

二 问题的症结

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设备和资源长期闲置原因何在?是学校领导理念陈旧的问题还是教师怕累不愿用的问题?都不是,是培训的问题。“九五”和“十五”期间的计算机初、中、高级培训是纯技术层面的培训,教育行政部门也只是把有没有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评定职称的硬性要求,而没把是否能在课堂上应用这些信息技术作为评定职称的硬性要求,所以培训部门培训的目标就是让教师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因而只教学员纯技术以应付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中小学教师接受培训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用于评定职称,而不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三 问题的解决

1 理清几个问题

(1)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区别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2]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完全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教导主任甚至校长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混同于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这是极其危险的,如果不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进行明确的区分,就会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流于形式,使这轮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服务于基础课程改革和促进农远工程更好发挥作用的目的流产。因此,作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领导和培训人员必须明确两者的区别,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的要求组织好这轮培训

(2)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和具体目标

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 [3]指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形成培训的主线。这一点构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特点,也是与以往信息技术培训有所不同的分界线。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教学设计’这条主线,才能顺利达成培训目标;也只有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具体目标是完成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的制作。通过培训使中小学教师熟悉混合式学习思想和“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学会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的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活动参与、理论联系实践、案例观摩和体验、过程性评价和反馈等新的教育理念,以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它们。

(3)培训方式的初步选择

按照上级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也可以采取以县为单位的集中连续培训或集中分段培训方式。我县是农业县,经济基础较薄弱,教育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各中小学的网络条件差距较大,采取远程网络方式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困难较大;根据我县的各中小学校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水平胜任不了培训要求的实际情况,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也不适用;我县农村教师离县城较远分多次接受培训负担过重,所以我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宜采取由县中小学教研室和电教馆共同负责,采取集中连续的培训方式。

2 培训方式的行动研究

研究思路

我县是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试点县,按省里的部署,试点县区在2008年上学期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任务。首先,我们选派中小学教研室的教研员和电教馆的技术人员参加省里的培训者培训,回来后,对即将承担培训任务的教研员和技术人员又分别进行了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等强化培训。我们计划在集中连续培训的基础上,用多种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并对各种培训方式进行对比改进,从中找出更加有效的培训方式。

(1)按照省里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

开始培训时由于培训者对培训教材比较生疏,培训按省里培训的方式进行,即学员不分学科混合组班,培训者每人承担一个模块的内容,一个教学班由多个培训者共同完成,50学时。

培训后培训教师反映:学员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不好,对网络不熟悉,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理解,课堂上师生配合的不好。而学员们反映:由于培训班的学员是由不同学科的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培训教师举的例子多数学员听不懂,而且各个模块培训教师所讲的内容衔接得不好,多数学员对课程不能真正理解。达不到培训要求。

原因分析:这一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在默认被培训者具备相应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先进教育观念基础上的培训,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大多数教师不具备这样的前提和基础,加之时间又过于紧张,更主要的原因是每个培训教师对由不同学科的学员组成的教学班显得非常不适应,因为教学中所举例子或案例只有与培训教师相同学科的被培训者才能听明白,多数人对不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案例反应迟钝,跟不上思路。

改进措施:按学科分班,用相同学科的教研员和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一个班的培训任务,在培训前由教研员和技术人员对被培训者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复习,并将培训时间由5天改为六天。

(2)学员按学科分班,首先由技术人员对被培训者进行培训过程中所需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复习,再由教研员对被培训者进行培训过程中所需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方面的辅导,然后再进行培训,技术人员承担三、四、五、六模块内容的培训,教研员承担其余模块内容的培训,六天完成。

通过实际培训发现:虽然培训者学科教研员和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承担多个模块感到有些吃力,但多数被培训者能听明白,培训效果却好于不按学科组班的培训效果。

原因分析:由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在默认被培训者具有新课改理念、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理论并具备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由于培训过程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而活动主要通过小组来进行,相同学科的教师更便于讨论和交流,对自己学科的案例观摩更容易,分析更透彻,对不完善案例的改进更易达成共识,所以教学的组织形式采取按学科分班更合理。培训活动中更强调师生对话,而同一学科的教研员与教师更容易进行有效的对话,教研员用同一学科的素材,资源,课程标准,能力培养标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对同一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应该是非常便利和有效的,所以以教研员为培训教师对同一学科组班的教师进行培训应该是种好的培训方式。

反思:这种培训方式虽然比前一种培训方式更有效,但通过几个班的培训发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由于三、四、五、六模块由技术人员讲解,教研员在讲七、八模块时不能很好地与前一至六模块进行很好的衔接,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对培训内容总有不是一个整体的感觉,不能很好的联系在一起,尤其对教研员来说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相应的课件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以后完整的指导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留下障碍。另外技术人员由于学科所限,提供的案例没有教研员提供的案例更适合学科学员的口味,因此一个学科教学班的十个模块的任务最好由一个与被培训者相同学科的教研员来完成。

改进措施:学员仍按学科分班,对学科教研员进行充分的所需信息技术知识的强化培训,使其胜任一个班所有模块的培训工作。

(3)学员按学科分班,由技术人员对学科教研员进行充分的所需信息技术知识的强化培训,在培训前仍由技术人员和教研员对被培训者分别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复习和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辅导,一个教研员承担全部十个模块的内容,七天完成。

经过教研员们的刻苦钻研,现在每个按学科分班的教学班培训任务都由一个教研员来完成,技术人员只解决一些个别的技术难题和做一些机房维护工作。

按这种方式进行培训的难度很大,作为培训者的教研员从一个模块的培训任务到完整的十个模块的培训任务,不但从量上有个大的变化而且从质上有了飞跃,这个飞跃使教研员本身学会了怎样“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相应的课件资源开发”,也只有这样的培训者才能培训出能独立“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相应的课件资源开发”的学员。在此过程中除了教研员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技术人员的热心指导,他们同样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3 基于培训成绩的分析

我县(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除外)的教师经过全员培训后,参加国家统一认证考试的成绩前两个班及格率为80%,在生源年龄越来越大,基础越来越差情况下,及格率多数保持在90%以上,后几个班的及格率也在80%以上。从这个成绩变化可以看出,开始的两个班由于是混合学科组班成绩不如后来按学科分班的成绩好,最后的几个班由于各个学科所剩应培训人数都不够单独组班的人数,采取相近学科组班的方式进行培训,考试成绩不如按同一学科组班培训的成绩好,由此可见,我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按相同学科组班的方式为宜。

通过以上多种培训方式及培训成绩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我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宜采取“培训人员以教研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按学科组班,集中连续培训”的培训方式。

四 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贯彻落实《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重要措施,教育部提供了多种培训方式,但各地情况不同,培训方式也该有所不同,我们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探索研究出了适合我县的“培训人员以教研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按学科组班,集中连续培训”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教研员对同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途径,也为研训结合的教师培训方式提供了一个实证,为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能力培训方式,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农远工程的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第10篇

【关键词】提高 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队伍的组成和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教师队伍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根据教育部的统计, 2006年高等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为520130人,占总人数的48.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队伍的新生力量,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研究,并着力提高其教学能力,对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在顺利完成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个体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技能、知识进行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青年教师虽然大多是博士毕业,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入校时,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入职培训,但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教学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培训,尤其缺乏专业化的教师技能培训,由此导致的是教学能力缺乏,具体表现在:

1.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素质不过硬,价值取向失衡。作为教师,其师德素质越高,投入教学的精力越多,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青年教师受功利主义现象的影响,在教学上投入精力明显减少,视教学为副业,“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长期停滞期,不仅没有提高,反有下降的趋势。

2.青年教师学历水平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高校青年教师的选聘更多的注重专业学术水平和学历,形成了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尤其是高校在评定职称时,重科研,轻教学,导致青年教师们十分热衷于写文章、搞项目,不重视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所花的气力不够,不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3.师资培训重“形式”。虽然很多高校对新入校的青年教师都要进行岗前培训,但培训多以学校文化、学校制度为主,并没有围绕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4.缺乏有效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首先在职称评定方面,它本来应该是界定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目前大部分高校,除了少量的优秀青年教师能晋升外,基本上成为按照学历与教龄论资排辈的工作;其次,专设面向青年教师的教学奖项不多,很多高校虽然会组织一些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青年教师投身教学的讲课大赛,但教学奖项和科研奖项比起来的分量较低,青年教师对这些活动并无热情。

5.没有充分发挥老教师 “传、帮、带”的作用。虽然很多高校要求新任青年教师助课,一般是青年教师听一位或者几位老教师的课程,由老教师领着走,然后再讲自己的课,期望能起到带教的作用,但青年教师只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并没有认真地研究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高等学校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有重点的培养与实践,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高校教育工作是“树人”的工程,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就必须要求青年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持引导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加强责任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争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2. 增加教学在各类考核中的分量。针对很多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更加合理的考核计划,突出教学方面的重要性,增加教学在教师的聘用、晋升、终身职位和工资等方面的分量,正确引导青年教师合理地分配教学、科研的时间和精力。

3.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机制。首先,要加强岗前培训内容。培训内容除学校有关的制度、文化外还应该包括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等;其次,对从事实践工作的青年教师,组织老师到相关企业实训,使青年教师系统的了解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请在企业工作多年的专家为其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从简单的感性理论上升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论认识。

第11篇

一、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 现代教育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科研之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决策。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使得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2. 教育科研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对于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二、提升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 学校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应过多限制、干涉或要求教师按某种模式行事;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作为学校,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在职培训,如继续教育培训、课件制作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现在正在进行的国培计划等,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其次是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如每年的各科优质课大赛、班主任培训等,这样的外出学习确实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校外一些优秀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教师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第三,就是坚持校本培训,通过学校内部骨干教师的精心准备,实现集体研讨、集体学习。参加科研活动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校应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对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下任务、定课题,同时也要为教师创造科研条件,学校的科研活动定会改观。

2. 教师们要学会交流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模式,是给自己增添新鲜的生命活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点评、网络交流就是合作,就是学习。没有交流,就没有发现,没有发展。在此基础上自己不断提炼,不断修改,不断优化,这样,才使自己的思维敏捷,使自己的思维活跃,使自己的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合作就是帮助,合作就是前进,合作就是快乐。

3. 教师要勇于、乐于参加教学课堂竞赛。课堂仍然是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实行分轮赛课,是学校一直要坚持的方法。人人讲公开课,组内讲优质课,全校讲观摩课,每期都要进行,而且每次讲课要求每讲必说,每听必评,人人参与,人人过关,最后推选出的选手在全校上观摩课,学校对这些选手大力表扬,并推选为县市省的优质课选手,营造出积极参与听讲评课活动。通过赛课,使一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发展的带头人,使一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今,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革新赛课的方式,让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如何完善赛课的评价机制,使我们赛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手机报”;信息技术;偏差;教学能力;教研能力

自我市教体局开展“手机报”活动以来,我每天都要认真研读理解,几年下来,从中得到不少感悟,现将它记录下来,以供同仁交流。

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但要在信息化社会获得成功,条件之一是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对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巨大变革就是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网络教研是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良好平台,是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感悟、案例、反思、与同行交流、以达到相互提高,实现资源的共享。我市教体局的“手机报”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及时将当前的最新教学教研信息通过手机向全市教师出来(这些信息主要是教体局目前所要推广的教学方法、大师的教学理论以及当前教育动态等等),全市教师再参与到跟帖、回帖中。这种互动作法,就改变了教师教研活动的单一性局面,变成了全市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教研,把个人的小智慧变成了大智慧,真正使教师受益。

“手机报”克服了以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足,直接切中教师的需要,纠正了教师以往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偏差,避免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教师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终身的学习的能力。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制作,使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如使用教学软件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自主努力、自主创新。

2、信息化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评价方式,除传统的学校、教师的评价方式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远程通信技术来互相合作、发表主见,与同龄人、专家或教育网站相互联系,从而得到来自网络上同龄人、专家或教育网站的评价。

3、信息技术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更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环境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信息技术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应该从强迫式学习转换为自我要求的学习;从知识的并列性、片段性学习转换为融合性、关联性学习;从书桌上的学习转换为实践力、行动力的体验性学习;从以记忆为中心的学习转换为研讨学习;从固有体系的学习转换为对应生活主题的学习。

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

信息时代,教师的备课工具不只是传统备课方式下的教材、教师用书和备课笔记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参考、教学内容背景资料、图片资料和课件资料。

5、教研活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内容可以更丰富,形式可以更灵活

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研活动的内容与传统内容相比,应该更多地借鉴丰富的网络资源、探讨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的应用。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利用网上互动技术进行交流,比如在网上现场直播公开课,随后利用即时互通的网络软件进行多端点视频或音频交流。还可以制作各级教研论坛,让教师们能随时进入相关学科的论坛进行提问、交流、上传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共享。当然,这些设想都需要教师的培训工作和前期的资金投入来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作基础。

6、不再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7、不要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8、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手机报”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手机报”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帮助

1、对备课讲课的提高 备课是每位教师讲课的前提和基础,而每位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自身素质,讲课的侧重点不同等等,所做的教学设计也会有所不同,再优秀的教师也会有他的疏漏之处。而“手机报”正好给我们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置疑,甚至互相批评,从而共同提高的平台。

2、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产生了很多的不理解、建议、意见等。通过论坛,网友自由发表心声,教师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通过“发贴”的形式自由地发表在论坛上。其他教师看到以后,会提出自己的质疑、批评。在质疑与批评的讨论中,促进发贴的教师和批评的教师反思。同时,对别人帖子的质疑和思考,也是促进自己对教学的思考。“手机报”经常将一些好的教学设计、教育案例先后在播种者论坛上发表,通过读帖、回帖与很多老师讨论交流,学到了很多,同时促使自己对教学进行反思,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了教学能力。

二、“手机报”对教师的教研能力的提升

上网学习探讨,进行教研活动。“手机报”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广大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科研成果,不断给自己“充电”用新的理念和新的知识充实、武装自己。在网上开展教研活动,将全市教师的教研成果出来,进行教研交流,共同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努力营造出一个全方位现代教育环境。

“手机报”对我市高效课堂的推进和新课程理念的形成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推进到以后的提升,都及时进行跟进,随时随地进行答疑,将一些好的成果公布出来,供广大教师进行借鉴,实现信息共享,使我市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从幼教到高中教育在安阳市乃至河南省都名列前矛,我市高考连续两年取得辉煌成绩(2011年高考:上一本线600多人,清华北大12人;2012年高考:上一本线780多人,清华北大12人。创造了县级高中高考的厅迹。),这都得益于“手机报”对全市教师教研的指导。全市教师通过对“手机报”的学习,不但提高了教学教研能力,还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在网上对各学科信息的搜索和处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自主具。

三、“手机报”提高了全市教师应用计算机能力,具备了信息技术能力

由于全市教师不断对“手机报”进行学习,无形中迫使他们不断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更新,越来越对计算机感兴趣,从中体会到计算机的重要性。

1、网络对教师备课的帮助

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素材多,传递速度快,资料的查阅采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提供了不仅全面而且快捷的备课条件。教师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而只需根据教材要求,在网络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素材,方便快捷。便于增删修改,利用率高,它解放了教师的劳动力,使广大教师体验到网络的优势:方便。快捷、高质量,调动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美观整洁,再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堂辅助课件,或应用课件库中的课件,进行整合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表现。

2、网络可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网络的应用,大大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设计能力培养过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膜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创造任务驱动的网络自主学习新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明确概念,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老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作业与考评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各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课堂容量,增加很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创作模拟仿真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多个感官并用,增加了教学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手机报”在我市的教育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福满.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2005 (26):90-91.

第1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分为两部分。一是教研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从学生学习方面、自身教学方面、专业发展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及学生就业导向方面发现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他求证和探索,从而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将这些成果表达出来形成论文或课题,进而推广得到广泛运用。二是科研能力,是指除了不断地探索教学规律之外,教师在自己研究领域能够不断地接触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动向,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形成论文和课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宽深理论基础和较高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应该定位在高职英语教学理论、教学规律、高职英语类具有行业背景的教材开发,以及“双师型”素质的研究,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研究能力。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兴起得较晚,办学经验有限,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转型或合并成高等职业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原有教师多数是从中专高级讲师、讲师转型而来,之前的中专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压力较小,教学任务较重,学术带头人较少,有的几乎是零,所以转型过来的师资的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部分年轻教师多数是刚从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从校门进入校门,毫无实践工作经验,虽然在求学之时做过科研,但与目前从事的另一类型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且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课时量大,此外还有大量的行政任务。

1.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分析

通过上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拥有高级或副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还是刚毕业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都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多数身兼数职。笔者通过对我院英语教师的教科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和教科研不成比例。多数英语教师忙于英语教学、行政工作,很少能够潜心研究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将研究出的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二,英语教师教科研氛围较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多数任教公共英语基础课,而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加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很多专业课都有自己的课题、项目、精品课程、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室等有利条件。公共英语基础课程的英语教师很难出教科研成果,公共课英语教师对教科研兴趣就相对下降,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教科研指导和对外学术交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很难提高。第三,教研和科研成果比例失调。对我院英语教师每年所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98%的论文为教研论文,它们大多是关于高职英语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内容大致相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产学研结合的重复研究;只有2%的论文是关于翻译、修辞、英美文化方面的科研论文。第四,公共英语教师校外实践进方面修和教学业务进修较薄弱。高职院校强调每年暑假教师应该下企业进行实践进修,专业课教师可以进企业进行理论指导,吸取企业一线先进的实践经验,并将实践问题带入课堂形成产学研的有利结合,但是公共英语课教师多数是进外贸公司、翻译公司和星级酒店进行英语培训等,动手机会较少,同时还面临着暑期与教学业务和专业理论上进修的冲突,所以在这两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进修。

1.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的反思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只重视教而忽略研,只顾重复而忽略创新,只想简单教学而忽视终身学习。所以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必须用教科研为教学服务,从英语教师自身、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

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分析

2.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思想的引导及自身观念的转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道路上来。”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从而更加有意义地投入教学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勇于尝试和关注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研究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不断采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具有行业背景的新型教材,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分层次教学方法;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和研究手段;不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如英语教学法、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等,从而在提高教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在横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范围和研究水平。

2.2高职院校英语教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每周的教科研活动多数流于形式,变成教学管理方面的专题会议。高职院校应将公共英语教师根据所教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若干备课小组或教科研小组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切实进行教研;让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有益链条,将老教师的学术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新的时代气息密切结合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定期在教科研活动时聘请外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企业一线的外贸员、译员等到校进行交流,形成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为学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和最前沿的动态知识;建立外语教学教研阅览室,丰富外语类理论研究刊物,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领域研究水平。

2.3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奖励制度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教科研奖励机制。除了与评定职称、期末奖金挂钩及对在国内CN或核心期刊上有固定的奖励外,高职院校应当有相关部门按专业组成教科研课题论文等项目评定小组对每年做的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发表的论文进行评比。对胜出的优秀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优秀论文应该另有奖励,从而在提高高职院校教科研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

3.结语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学,要意识到教科研为英语教学服务的功能,主动参与科研,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把自己打造成新型的既能教又能研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高霄.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调查与研究教学与管理[J].2006,4.

第1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06-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和自身的教育教学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素养能否得到不断提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这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国内外大量现代教师的案例研究也表明:那些有成就的名师、优秀教师,如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张思中等,正是在各自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反思研究,才能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那么,目前我们农村初中教师的反思能力究竟如何呢?

二、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为了解农村初中教师的反思能力现状,探寻影响农村初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和障碍,提出有效的合理化建议,以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学会在行动研究中培养和提高反思能力,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我们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某市城郊一所农村初中全校的一线教师40人。其中年龄最小的33岁,最大的57岁;有本科学历的36人,有大专学历的4人。他们从事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均达十年以上,有着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独立处理教材,有自己较为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属于典型的经验型教师。

三、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了自编的“农村初中教师反思及反思能力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教学反思的内容、反思的方法和策略、反思的氛围以及影响农村初中教师反思及反思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由22个问题构成。

除了采用问卷调查法外,本次调查还使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和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法。

四、调查的过程和结果分析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发放问卷,要求各位教师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的填写。共发放问卷40张,回收有效问卷37张,回收率为92.5%,符合抽样调查的要求。从调查、观察、访谈和案例分析的结果看,农村初中教师的反思及反思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狭隘,以经验代替反思,还没有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意识匮乏

通过调查、观察、分析发现:在所调查的学校,100%的教师在主观上一般不主动征求学生、家长、同事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看法与意见,即使有同事私下要求听课,也总是婉言谢绝;59.5%的教师认为教师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的回顾或反省,81.1%的教师偶尔或几乎从不主动对教育工作进行反思,他们认为平时没有必要反思,只有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反思。此外,70.3%的教师认为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随着教龄增长而积累的经验,只有16.2%的教师认为主要得益于经常有意识进行的反思。这就反映出反思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没有引起这个学校及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会造成自己教学效率不高、教育效果不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等后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客观历史的原因。1997年年底,该市的原郊区政府解散,原郊区的学校划归各城区教育局管理,但城区教育局至今也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学术指导机构。因此,类似样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完全取决于学校行政领导团队的观念及素质。如果学校领导对教师反思及其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整个学校教师的反思意识也不会高。二是受传统观念和自身经验的束缚,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重复性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三是大部分农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不强,没有积极的职业追求,常常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混日子,这样自然不会主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时进行反思。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本身教学理念的提升及教学行为的跟进,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必将造成教育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2.为应付检查而反思,没有及时反思的行为习惯,反思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75.7%的教师对学校要求写教学反思表现出反感、无奈,只有2.7%的教师能经常在上完课后写教学反思,但他们也坦承自己还没有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从反思内容看,54.1%的教师选择的回答是“没认真想过,随便写”;从案例分析看,对教学效果、对象、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的最多,占67.5%,对教育理念进行反思的占3.5%,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的仅占1.68%。通过观察访谈进一步发现:不少教师把写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跟风行为,总是在学校要检查时才勉强去突击完成,平时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学校布置的其它任务上,很少关注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在学校每学期的教师教案检查记录中也发现,经常有八九位教师不写教学后记,而且绝大多数的教学后记质量不高。对“您认为您目前的教学反思能力总体处于什么水平”这个问题,75.7%的教师回答“缺乏足够的反思动机和反思体验,只能胜任目前的教育教学”,16.2%的教师回答“有一定的反思愿望和反思能力”,只有极个别教师回答“中等水平,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一定的反思能力”。

3.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缺少反思的动力,没有形成互助的氛围和合作反思的文化

调查发现,90%的教师认为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很少讨论研究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活动最主要的话题是“传达学校会议精神,布置工作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展教研活动是增强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来上课(研讨课)、观课、评课正是教师反思的大好机会,但现在只有形式而缺少了反思的要义。所谓的研究课毫无研究色彩,上课教师随意应付,听课教师完全是因为要完成指定的任务而去听课。评课时,上课教师“谦虚”地说请大家多提意见,评课者就用一些“思路清,线索明,参与面广,你们班的学生很聪明”等笼统模糊的词语打马虎眼。

该校是城区中的农村薄弱学校,也是辖区内唯一的一所初中,教育教学压力较小。学校既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也没有得力的制度和政策去推动教师的反思性研究。同时,学校对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管理松懈,各教研组内的教科研气氛不浓厚,很少有真正的研讨交流,教师的懈怠思想严重,同事之间缺乏合作和欣赏。即使有人主动寻求帮助,也只有20%左右的人会提供帮助,80%的人会敷衍或婉言推脱。单独作战是该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基本形式。

4.缺乏对反思理论的系统学习,也不具备进行反思活动所应有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访谈得知,该校自2003年以来,从没有开展过反思方面的校本培训,更不用说进行反思理论的系统学习。此外,在调查中可以看到,67.8%的教师只是偶尔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文献,而把绝大多数精力放在阅读教案集、教学参考书上;87.5%的教后记在反思内容上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态度、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等具体性、确切性问题,而对教学目标和价值观、学生观、师生观以及知识背景等理念层面的问题考虑不多,这既反映出教师的反思水平不高,更反映出教师缺少系统的反思理论知识。

此外,在对“影响您开展反思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的调查中,86.5%的教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知道如何反思”和“缺乏反思的知识、方法和策略”的回答。65%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仅是“回顾过去的教学行为”或“审视当前的教学行为”或“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54.1%的教师认为反思的作用主要是“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在反思方式上,一半以上的教师采取随便想想的方式,70.3%的教师只有坚持写教后记一种形式。由此可见,农村学校的教师无论是在反思的内容上,还是在对反思的认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既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又没有在实际教育生活中进行反思活动的修炼,这种状况必然会严重影响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5.农村学生的普遍厌学现象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反思的积极性

在对“您认为影响您反思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的调查和访谈中,所有教师都认为“个人的认识、反思能力、意志力”是影响自己反思的第一要素,有60%的教师认为“学生们的求知态度”是第二个因素。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农村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一个班级只有七八个学生读书,教师上课忙于维持纪律,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教师最大的快乐,这种现象极大地打击了农村教师认真审视、分析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关注、解决农村学生的厌学问题成为振兴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

五、建议和对策

1.教师要增强职业精神和责任感,立志做反思型教师

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具备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地进行反思的前提。只有增强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才能使教师焕发反思意识,自觉把反思与履行好自己的角色义务联系起来,把个人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不断追求专业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2.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开展反思

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予引导、支持与帮助。良好的反思氛围是教师进行深入反思的必要条件。首先,农村初中学校领导在思想上要站在肩负农村教育使命的高度,在行动上要有所作为,对日常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完善上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及自我研修、校本教研等相关制度,建立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激励机制,构建人际和谐、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营造开放的、浓厚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其次,在没有上级教研主管部门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学校领导要“内塑素质,外树形象”,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努力做反思实践的先行者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助推者。第三,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反思理论、知识、技能、策略的校本培训,积极开展各类交流、研讨、展示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和展示反思的舞台,帮助教师发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在学习、反观、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

3.教师要深入学习反思理论,在反思实践中积极行动

教师的反思行为应以反思理论为指导,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怀疑和批判。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在不断产生,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反思过程,并善于运用反思结果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使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也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深刻领悟现代反思理论,拓宽教育教学的新视野,才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农村教师坚持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就能明了反思内容,亲历反思过程,把握反思方法和策略,享受反思的快乐。

4.教师要开放教学,要进行反思研究

第15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幼儿教育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对幼儿教师素质和教育方法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使幼儿教师不仅有具有很强的洞察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掌握基本的幼儿教学方法,对孩子心理活动的探寻,还要具备非常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幼儿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幼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特征

(一)幼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实用性

培养幼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目的,是让幼儿教师能在孩子出现新问题、新现象的时候,能有更好的方法进行解决,不断探寻幼儿教育的规律性,将探寻出的结果有效应用到幼儿教学中[1]。

(二)幼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广泛性

幼儿教育科研方面研究的比较广泛,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幼儿教育工作,比如数学、语文、英语、音乐、美术、手工制作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将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落实到实际应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幼儿教育科研的价值。

(三)幼航淌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实践性

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要能够在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平时教学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科研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教师可以在实践科研活动中探究方法,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幼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具有操作性

幼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对于教育科研研究过程中,不要太过重视研究教学课题的深度,要在符合实际,问题涉及面较小的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研究活动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这样使幼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能够灵活操作,快速探究出科研成果。

二、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一)幼儿教师科研意识不足

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是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的前提,教师对科研具有一定的意识,才能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用更强的积极性参与教育科研活动[2]。但是现阶段,幼儿教师对科研意识比较弱,对教育科研没有足够的认识,更体会不到幼儿教育与教育科研的关系,使自身没有科研兴趣。再有,幼儿教师的科研理论基础和技能不扎实,导致科研实践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育科研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与教师对教育科研理论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今幼儿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再加上教师没有时间自学,关于教育科研培养的机会也少,导致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二)科研范围和课题选择方法不当

幼儿教育科研的范围和课题选择方法如果不恰当,就影响幼儿教育科研的活动,因此,幼儿教育科研的范围需要扩大,在课题的选择上也有做到科学、合理。但是,在现在的幼儿教育科研活动中,所选的研究课题缺少新意,缺乏创新性,没办法以最新的角度来进行科研,一些研究课题的范围不够广泛,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幼儿教育科研活动严重缺乏实效性。

三、培养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

(一)强化幼儿教师对科研能力的认知程度

在我国的教育中,幼儿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幼师学校对教师的各方面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幼师学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在对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时,更加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让教师对教育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认知,掌握基本的科研能力,幼师学校对教师的素质培养,以及对幼儿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这些因素都能对影响到整体幼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幼师学校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培养教师教育科研的认知能力,经常开展教育科研训练[3]。例如,幼师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关于教育科研知识讲座,让教师有机会进行教育科研培训;可以开展教研讨论小组,让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享,互学优势,改善不良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些教研活动让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

幼师学校培养幼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这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师素质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之前,要建立起健全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让教师对教育科研有更深的认识,并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将教育科研活动重视起来。

(三)加大教师学习力度,主动探究教育科研

幼儿教师学好教研理论知识,才能更有效的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中,主动积极探究科研内容,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在具体学习中,要不断选择新课题,不断更新对教育教研的理解,使自己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更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结束语

总之,幼儿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深重,幼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应更加严格,鼓励教师经常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探究,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视教育科研的学习,为我国幼儿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幼儿教师要注重教科研能力的提高[J].考试周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