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管理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旅游管理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者预期;旅游企业应对措施

一、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认识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经历,在其旅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的事物及所接受到的所有服务都构成了旅游产品。

因此,旅游产品质量的好坏源于整个旅游过程,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而正是由于旅游产品的本质是一次经历,对于旅游产品的质量的评定并不完全取决于为旅游者提品及服务的旅游企业,最主要的在于旅游者根据自身感受来对其进行的评定。因此,旅游者的感受和评判标准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旅游企业要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第一要务。

虽然旅游过程的每个环节在整个旅游经历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但根据旅游质量蛛网理论,旅游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旅游者来讲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看似十分微小的细节,例如马桶是否漏水、服务员的微笑是否真诚还是有某种意味等,都会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游过程的看法。另外,由于是主观判断,旅游者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以及出游动机等也会影响其判断。

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投诉情况总结了消费者对旅游业的十大不满意,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旅行社不遵守承诺,随意减少参观景点或旅游时间,或者是不完全履行合同,旅游时食、住、行的档次低于事先约定的标准,为节省费用擅自将旅游者转团、拼团;二是有关接待单位强制收费、变相收费,或以增加景点为由向消费者收费,如不交钱,就在服务方面大打折扣,刁难消费者;三是对景点或参观项目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或者以“免关税”、“拍照免门票”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引诱购物;四是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一些饭店宾馆向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出示不同的价目表。此外,一些景点环境“脏、乱、差”;景区内的旅游车任意改变路线,强行兜售物品;还有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档次较高,但是经常出现旅游者财物被盗等安全问题以及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等不雅行为,损害酒店形象,影响旅游者的游历感受。

二、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析

一般来讲,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判主要通过直观体验和接受服务后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根据差距分析理论,旅游者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旅游者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实际体验的最终感觉与他对服务商的期望之比率,用公式来描述:客户满意度=客户实际感觉/期望值。

当旅游者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旅游者的感知与其期望的比值越大,他的满意度越高。通常所说的“让顾客100%满意”,意思就是要让顾客的感知和期望完全相吻合;而“120%的满意”则是要让顾客的感知超过顾客的期望。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感知与其对旅游产品的期望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者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

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对消费感到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良好口碑。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企业应该找出人们最看重的那些东西并狠下功夫,使消费者期望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使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二)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旅游者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企业虽然能够准确理解旅游者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由于企业能力所限或为降低成本,无法提供或不完全提供旅游者期望的内容。

(三)企业的对外宣传与实际内容不符

例如,一些新开发景区在宣传促销中经常夸大其词,声称是“绝品”、“极品”等等,但实际仅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点,旅游者来后大失所望;还有的景区号称“世外桃源”,但是景点内外环境较差,烟蒂、碎纸、饮料瓶等垃圾遍地,与景致形成极大反差。

三、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

旅游企业运营的核心任务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实际服务质量与旅游者预期之间的落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旅游产品人性化

旅游产品人性化就是要求旅游企业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这里旅游产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管理等。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在旅游硬件和软件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1、硬件上,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性化的旅游设施。旅游硬件设施是人们用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而且也是人们在最短时间内能对它做出反应的,也就是人们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于旅游者是重要的,它能决定人们用怎样的心态完成这次旅游经历。舒适、醒目的设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预示着潜在的、长远的效益;相反,则会是短期的效益。在这里,旅游者的满意度取决于旅游者对硬件设施的第一美好印象,因此对旅游硬件设施要做长远的规划。

2、软件上,根据旅游者的感受提供符合人性需求的无形的旅游产品(服务)。无形产品往往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易被忽视,但事实上,较之于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对旅游者更有深远的影响力,而旅游企业履行道德的行为是这些无形的旅游产品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所谓道德的行为,在伦理学意义上,就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履行其有利于旅游者和社会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对旅游企业来说只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之差完全可能导致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状况。道德的行为可以使企业走向良性的循环,而不道德的行为会使企业走向恶性循环,也就是僵死的边缘。道德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者要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样,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企业的信誉是深入人心的广告,是不属广告的广告。企业信誉的建立和信誉度的不断增强靠的是产品质量,更要靠树立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心,靠全方位的服务承诺的兑现。服务承诺是企业信誉的直接张扬,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活动的竞争中,服务承诺是增强信誉度的重要举措。这里的产品即旅游产品,也就是旅游服务。因此,旅游企业要对旅游者坚决地履行其服务承诺,具体表现为旅游企业不降格服务,即不降低原来约定的等级标准;不擅自增减旅游项目;不延误游览日程和时间;不以次充好欺骗旅游者等等。对社会要有责任心。不要为了局部的利益而损坏社会整体的利益。比如说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企业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破坏自然资源。否则,是不道德的。

第2篇

1.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成果最终衡量标准,而教师业务水平正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旅游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结构不均衡、知识老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对年轻、缺乏经验的教师进行旅游企业锻炼深造,提升其专业知识的储备,增加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其次,对于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利用其休假时间安排他们去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实地实习考查,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再次,从旅游企业直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人才,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培养之后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2.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就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就是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践实训基地。然而,实训基地的建设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只有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才能加快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旅游企业定点进行长期合作,就能保证学生直接进入现场操作实训。学生到旅游企业中去顶岗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旅游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在学生身上融合,大大提升了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从实践的学生中挑选表现好、能力强的学生,在毕业后直接留任,扩大了企业人才的来源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层面校企双方对于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成熟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认为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是简单地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这种放羊式的实习措施根本无法起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使得校企合作真正实践双赢的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一旦开启,就会对学校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给学校工作人员带来更大的工作量,挫伤参与者与执行者的积极性。企业没有养成积极的合作精神,将培养人才的义务归结于校方,仅仅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资和人力的支持。有的企业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未必能为自己留住人才,即便没有校企合作,自己也能觅得心仪的人才。有些旅游企业进行短期的校企合作,只是为了获得学生这种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企业的支出成本,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初衷完全背离,不利于旅游人才的培养。2.运行层面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运行模式不成熟,大多情况下,校企合作的管理还是建立在关系和信誉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依然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校企合作只是一种模式,企业处于辅助的地位上,只是按照学校所需要的要求来进行改变和调整,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种运行模式中,机构设施较为简单,造成许多不稳定的隐患,挫伤了校企互动的积极性,使得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不能够得到完全的配合。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活力和动力,合作双方各自的管理体制也不管理体制也差强人意,利益分配上有所偏差,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违背了当初实施校企合作的初衷,使得学校的利益受损,也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从校企合作的外部条件来看,由于信息的传输不通畅,还存在资金融合不到位、政策扶持不充分等问题。3.政策层面首先,国家并没有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制度,校企双方无法获得应有的奖励或补偿措施,因此双方的合作积极性不高。与其他的行业相比,我国旅游业缺乏严明的规定制度,行业以小型企业为主,但是实力有限,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难以保证;尤其是微小型旅游企业若是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是没有实力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由于受到我国办学体制的影响,校企合作在模式上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培养模式的选择等问题上,并不是学校一方能够决定的,而是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不断推广这种办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使之成为旅游行业的栋梁之才。

三、校企合作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性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23-02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各旅游高等院校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操作型、服务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师及学生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一、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认识误区

就专业个性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院校、教师和学生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处于模糊状态,认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管理型人员或研究型人员。这种认识致使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管理者,很难端正对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不长,但发展速度迅猛,这就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很直接的一个问题是:旅游从超常发展到稳定、持续、高水平发展所需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要解决这个问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用性和操作性是该专业培养目标中必须十分强调的方面,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操作型、服务型人才。

2.有些院校认为,实践教学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忽视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建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运作场域看,总体上大致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应当全方位地启动三者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才能形成一以贯之的实践教学体系。单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培训课程的实践教学,或只建立封闭的、层次单一的校内实验室,或单纯依赖校外企业都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3.有些院校认为,安排了实习就等于完成了实践教学。实习只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通常旅游专业的大多数实习活动就是到饭店或旅行社“出苦力”,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使实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4.有些院校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培训的课程。一般院校对师资的培训匮乏,使得技能培训课程流于形式。近年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迅速,许多高校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旅游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基础上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从其他相关专业如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转变而来。这些教师理论课讲得非常好,但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经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许多年轻的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在短时间内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往往有一些教师理论课讲得生动、活泼,而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

5.许多教师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域,在其中教师所担当的讲授者角色异常鲜明。片面地将课堂教学等同于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割开来,看成两个前后相继的过程,是许多专业课教师理念上的误区。

二、旅游院校应走出认识误区,积极采取应对策略

旅游业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对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旅游院校应该真正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尽快走出认识误区,积极地采取以下的应对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需要具有相当程度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高校的旅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需要,改过去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为应用型培养模式,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校的教育重点需要切实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应该从三个运作场域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着手,努力构建具备整体性、连贯性、互动性、系统性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目前是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应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邀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旅游行业管理人才担任指导教师,鼓励和选派教师到优秀旅游企业挂职锻炼。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明确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理应从课堂教学着手,大力引进实践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套。

3.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观念。从事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是服务意识,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业观念,将最新的行业动向及时地告知学生,将行业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始终贯穿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每个毕业生到了单位都必须从基层干起,从端盘子倒水做起。在国外,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旅游管理行业的通则是要求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为要做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基层经理、服务员的经验,否则,很难做好工作。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国际旅游业合作的日益加强,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从事旅游高等教育的院校和教师应该走出认识误区,制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三个运作场域,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着手,努力创建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

[本文为山西大同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YYB05)]

参考文献:

1.谢一风主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张金霞.应用性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4)

3.周松秀,王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张淑贤,刘海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罗文,陈国生.论高师旅游管理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第4篇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是旅游业最关键的资源。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必须不断优化与革新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为此,旅游企业树立人本主义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的核心资源,构建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文化;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调研、规划和预测工作,深化旅游行业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搭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旅游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与管理,发展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 管理机制 人本主义 平台 校企合作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在其所有资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加之旅游业所需的人才大部分属于“青春型”,从而导致个人利益最大化倾向明显,对我国旅游业的形象和信誉造成了相当的负面效应。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合理及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科学、高效配置旅游人力资源。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具体建议。

旅游企业树立人本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仅由办公室代为处理人事事务。在许多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本运营的诸环节―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等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没有形成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或评估不规范、评估执行力不足、业绩结果不兑现,不能做到因事设人、用人所长。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社会财富都是由人创造。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随着人的存在而产生的。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这个关键因素。旅游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旅游人才看成旅游行业中最具有活力、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着眼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鼓励员工随着旅游企业的发展,自身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首先,旅游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使用的作用,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的核心资源,视作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不断激发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员工相比,其工作具有自主性、流动性、难控制性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业特征与企业经营特点使业内就业缺乏稳定感与安全感。管理者应从员工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要求员工为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首先要问一问企业是否根据过马斯洛需求理论给员工他们想要的,旅游企业应树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人才的成长搭建舞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新观念,建立全员、终身、灵活、个性化的学习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和归宿感,满足员工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创造条件,使员工有机会参与企业管理,从而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使旅游企业员工及团队保持稳定并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必须不断构建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文化。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从旅游企业内部看,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实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更新。现代旅游企业文化应该是中西文化的有机统一,应综合东西方管理理念的精华,既包括西方管理文化中的重理性、重个性、尊重独立人格、鼓励竞争的要素,又拥有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重友情、重团队精神、追求和谐的内容。因此,现代旅游企业文化精神的核心应该是追求卓越为目的,追求和谐为手段,是竞争理念和现代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基于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群体规范等综合作用,企业文化能够强烈激励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规范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地纠正企业员工的不良习惯。它所蕴含的深层内容既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也对全体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旅游行业,应通过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忘我工作的作风、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达到企业与员工交心,使员工有归属感,企业有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政府相关部门搭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

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应促进旅游从业人员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管理活动,以充分发挥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努力留住和用好现有旅游人才,盘活现有旅游人才存量,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加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做好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就业服务工作。搭建旅游要素流通平台,促进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消除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调研、规划和预测工作,对整个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制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应大力组织和监督有关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紧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2008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指导下,到2015年,建立健全与就业形势相协调的旅游产业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旅游业特点的劳动用工管理、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该意见还要求各地把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纳入当地就业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旅游就业指标统计制度。

其次,不断深化旅游行业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的岗位认证制度,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开展岗位资格考试和岗位等级考试,实行持证上岗,是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今后应逐步提高旅游行业各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学历要求和考试难度,并在现有的各种旅游行业岗位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实施一线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测试,全面提升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等级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第三,建立旅游行业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提供各种影响旅游行业人力资源运行的相关信息,如对旅游人才需求总量的预测、对旅游行业特种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旅游人才数据库等,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最终能够形成机制健全、信息灵敏、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的全国性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平台。

第四,政府相关部门还应积极鼓励各类人力资源中介组织架起穿越区域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壁垒的桥梁。中介组织可以为区域旅游市场中的各类企业提供旅游人力资源信息,招聘员工,可以帮助求职者学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介绍当地历史、地理情况、社会人文风俗和生活习惯,还可以为异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直接见面和进行双向选择的场所,以促进旅游人力资源在区域旅游市场间实现有效的配置。

旅游教育机构的人才培训体系构建

随着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目前招收旅游管理博士的院校有11所,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的有90所,开设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方向)近30个,逐步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含高职)各层面的旅游教育体系。在院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6年全行业旅游培训总量达286.52万人次,已初步建立国家、省区市、地市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四级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的高端人才比例少,而且比例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一方面,在管理层人员中旅游企业经济类、旅游专业类管理人员明显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和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缺乏,远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才的渴望;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内人员平均素质及学历偏低,已不能适应旅游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要,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很显然,旅游专业人才的现状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旅游企业应意识到旅游教育机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从而更加支持旅游教育机构,积极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旅游教育机构也应结合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实用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坚持培养人才的目标与企业的需要保持一致。旅游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用、讲创新、求特色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从知识结构上讲,学校需要给学生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要注重为学生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与理论进行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从非智力因素上讲,学生要具备勇于创新的激情和思维模式,具备合作与团队精神。从能力结构上讲,强调善于发现问题和应用各种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多学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

此外,各地旅游院校在培养旅游专门人才时,应当立足本地优势旅游项目对旅游人才数量、素质和结构的需求,着眼于培育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旅游院校应以推进区域旅游业务协作和增强区域旅游协作能力为落脚点,选设宽口径专业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内容要覆盖有关各区域主要旅游企业和产品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补充一些新兴的旅游专业知识,如国际礼仪、休闲管理、旅游信息化等知识。

同时,旅游企业为旅游院校的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坚持院校培养与岗前培养并重、坚持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并重、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力资源的需要。旅游企业要鼓励员工在熟练掌握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再掌握更多的技能,以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旅游企业应坚持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发展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和业余培训相结合。如此才能使从业人员坚持“终生学习”,不断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值得指出的是,当前为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旅游企业和旅游教育机构应共同培养一大批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开发度假区、大型游乐园、主题公园、生态旅游、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规划等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加紧对紧缺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市场促销、会展管理、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等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行业人力资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4万家,旅行社达1.6万家,各类景区(点)达2万多家,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达1000万人以上,如果加上间接从业人员,旅游行业就业总人数超过4800万人,大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达到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和优化旅游人力资源运行管理机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由于笔者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缺乏,本文的探讨只能是抛砖引玉,希望能看到学术界更多更好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松.基于和谐理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09(6)

2.刘宏盈,张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10)

第5篇

关键词 CDIO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0 前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国与国之间所面临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已从单方面的个体学识和经验,发展到注重人才的合作与沟通、创新与决策能力。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创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办多年来存在着重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团队协作和综合能力训练不足,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不鲜明等问题,更需要进行教育观念创新和教学模式改革。本文从21世纪新型人才观出发,借助CDIO的教育理念,在旅游管理学科培养目标能力结构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与优势,确立了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和目标,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1 CDIO教育理念的引入

CDIO 指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四大环节的工程教育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专题研究组于2004年提出,旨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终结的全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CDIO包含的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参与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和运行、认识技术研发对社会的战略意义的三大总体目标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思想,受到美国、加拿大和其它华盛顿协议国家职业工程师组织的普遍认可。国内外的经验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对文管类学科的教育教学也有宝贵的借鉴价值。首先,CDIO“做中学”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和启发式、互动式、交流式、网络化、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与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本科毕业生,形成知识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其次,CDIO关注学生的团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强调通过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管理人才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CDIO注重各环节的实践与创新,国内部分高校实施的“3 + 1”创新教育模式体现了较高的先进性、实效性与优越性,培养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技术能力与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企业的高度好评。实践证明,CDIO的教育理念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旅游管理专业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具备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宽口径的知识类型、大力提高旅游管理的实践能力和有效的团队工作能力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CDIO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从2008年起,围绕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的CDIO教育教学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团队深入研究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构建起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实施“校企联合、国际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多通道”培养途径,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首先,专业教学团队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深入研究了CDIO改革模式与“%i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度与兼容度,并根据国务院2009年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融入了CDIO理念,从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角度,以专业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根本,进一步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并结合社会及行业需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设了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了新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质量管理建设融入教育教学一体化培养体系之中,深化和丰富了“%i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如图1所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的CDIO模式下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长平台,从培养目标看,由原来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加切合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本专业深化了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定位、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立足于国际化办学方向,紧密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需要,发挥我校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熟练应用旅游信息技术、英语口语的专业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毕业生将更加具有“专业技能、有社会意识和有企业家敏锐性,能在越来越依赖于复杂技术系统的环境中保持高效、创新和卓越”的职业精神。

在课程体系方面,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是“知识-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团队调整深化了原有的认知型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其构建路径包含三种基本方式,即:垂直组织(课程知识的先后递进关系)、水平组织(课程知识的横向统整关系)、混合组织(水平与垂直的融合)。这种课程体系结构的优点在于较好地结合了大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连贯性、逻辑性地学习知识并逐步提升应用能力;不足之处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中不是完全按照行业或岗位需求进行系统设计,会造成一些课程知识重复讲授,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创新能力弱。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构建基于CDIO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调整后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围绕每一个课程群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组合关联体系,进一步强调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知识综合化、课程模块化、教学多样化、场域开放化、考核全程化” 特点。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素质全程化培养集成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来自真实旅游世界中产品和项目系统的CDIO过程环境(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掌握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领导旅游产品或旅游目的地系统开发设计、规划或运营管理(能力)、理解并有兴趣探究信息技术发展对旅游业战略影响的重要性(态度),为地方旅游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旅游信息化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

在实践环节,本专业团队按照“入门认知-基础应用-综合应用-创新应用”构建起“四段梯级式”实践教学体系,对增强学生行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图2所示,该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具有按照不同年级阶段的梯级式目标实践学习环节,明晰了师生教学与学习过程,为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学习经验,增强行业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国际化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起到了推进作用。

此外,在校企合作、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本专业在国内外建立了20多家专业实习基地,与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建立了酒店-迪斯尼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与美国万豪酒店集团建立了定制化培养方案;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开展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8年,共推进了9项教学科研项目。与四川省旅游局、省林业厅、都江堰市旅游局、都江堰市商务局、雅安市旅游局、名山县旅游局、阿坝州旅游局、九寨沟景区管理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理县旅游局、茂县旅游局、汶川县旅游局、攀枝花市商务局、西昌市旅游局、达州市旅游局等地方政府及部门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实践促教学、科研促教学的教学合作运行体系。 (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49页)

第6篇

一、旅游管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一些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受传统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目标的影响强调的是“验证理论,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技能”,而面向市场经济满足旅游人才素质要求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密切联系实际,真正与旅游企业的实际经营与管理活动相接轨,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心智技能,从而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

2.实验室的条件有待提高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硬件水平普遍比较陈旧、落后,如:一些学院的客房服务实验室没有标准卫生间;餐厅及宴会服务实验室只有餐具,而没有必要的环境装饰与背景音乐系统;酒吧经营与管理的实验室只有简单的调酒设备;模拟旅行社实验室以及模拟机场、大吧也有待建设等等。以这样的实验条件和手段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现代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显然是低水平的。因此,创建和理论教学配套,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3.实验教学方法与内容有待改进

目前各高校现有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往往是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在规定的课时内结合理论课的进程,按照实验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参考实验讲义,利用已经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工具一步步去“效仿”,很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实验内容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明显偏多,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通过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活动,总会碰到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某些原理或理论的需要,从而提高其思维积极性或增进其学习某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兴趣。这种积极性和兴趣比课堂理论教学时,由教师语言或教具所激发的热情更具有持久性、深刻性。因此,有必要一方面根据教学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建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感官感受与观察到实际动手制作演练的一整套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课业进度和实验能力水平,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丰富实验教学项目和方法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构想

1.整合资源建设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建设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必须体现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使有关的实验教学由单一性、封闭性、重复性、分散性向综合型、开放型、共享型、多功能、高效益型转变。由于旅游管理实验教学设计的科目比较多,每一科目的实验目的、内容、使用的设备设施都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因此有必要将原来依附于各门课程的实验室重新整合,成立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了确保旅游管理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实践相接轨,体现实验教学的实用价值,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应该在紧密联系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考现代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分类,根据实验属性设立包括旅行社实验室、餐饮服务实验室、客务服务实验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四大主干实验室,及若干分支科目实验室,各实验室之间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融合,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与一体。

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构架图(以九江学院旅游学院为例):

2.建立仿真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环境

所谓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的仿真环境,是指有条件的办学单位在教学场地的规划和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旅游企业的服务设施和配置,尽可能地将教学场地贴近现实的企业,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一进入实验教学空间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唤起师生的职业感。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以培养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著称,学院的建筑都是按照星级酒店的模式精心规划设计的,校园中有两座供师生课间休息享用的咖啡厅和七间不同风格的餐厅,它们既为学生提供用餐与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校没有一名所谓“食堂”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一旁指导与授课。每期毕业生PARTY也是由学生自己策划,会场布置总是新奇美妙。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理论结合实际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的办学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

3.建立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

(1)开展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是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专业认知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旅游企业基本工作项目、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是专业认知实验与相关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内部纵向综合后,进一步与实践相接轨的基础性实验教学。该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所需基本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应用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中西餐宴席摆台及服务、酒吧服务与调酒、客房综合服务和模拟客房预定及结算系统实验、模拟导游讲解等。应用技术实验应该在重点、反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基本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将现代旅游企业中最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以实验的形式加以介绍。实验的方法主要是演示、观察、验证。

(2)加强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一系列旅游企业运营中比较常见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运用在专业认知实验和应用技术实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学识完成相关实验。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应该较多的涉及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向纵向综合发展,重点训练学生对解决具体实例的探究能力。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有:旅游团队接待的综合服务、模拟饭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中西餐宴席设计及制作、平衡膳食菜单设计及菜品制作、冷餐酒会组织与服务和酒吧主题活动策划与服务等。

(3)拓展开放型实验教学。开放型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最高级别。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开放型实验教学则是具有验证、综合和研究三个特点。开放型实验教学不仅是实验室、时间、空间和仪器的开放更重要是实验项目的开放,其实验项目应该是教学计划以外的,由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的更具开拓性、创新性、应用性和研究性的项目。在实验项目研究中学生可以观察某种现象或验证某种设想,也可以能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并且实现具有一定科研开发价值的旅游项目。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管理开放实验项目有:餐厅布局与服务动线设计、鸡尾酒调制创新、客房清洁的动作研究与工作效率提高、基于互联网络的饭店产品预订和饭店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资讯的整合以及中国烹饪古籍菜肴的挖掘与整理等。

第7篇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前店后校”培养模式

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与重庆中国旅行社集团合作建立了中国旅行社门市部,依托校内建立了酒店实习实训基地,依托重庆旅游商会、希尔顿大酒店等平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分别对应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三个专业方向;最终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和“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年级分方向,四年级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整体格局,建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 ‘前店后校’”旅游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前店后校’的创新培养途径,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度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常规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师资、实践基地、教材、教学文件等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使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学专、学精、学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适应性强,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受旅游业欢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前店后校”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1、传统旅游管理实习管理中的一些弊端和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旅游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传统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或者在认知上存在着偏差,使得实习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三者之间不断的博弈。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面,对外界不了解,比较理想化,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对现实中的工作认识不足,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适应不同企业环境,在实习中学生还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然而部分企业接收实习生之后,则更多的是把学生看成是“新兵蛋子”、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要求学生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企业一般都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还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对于旅游管理实习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2、“前店后校”新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在“前店后校”新模式下,不同的年级和阶段,均有相应的实习安排,提高层次阶段采用了三天校内课堂理论学习和两天实习基地实习的“3+2实践教学模式”,在发展层次采用了“60天集中实习模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习模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高校中对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人,在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和阶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沟通和调节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与实习点的桥梁,这对实习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大有裨益。

(1)辅导员帮助学生予以职业规划,端正其就业观和择业观

辅导员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教师,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职责。同时,作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中,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前店后校”模式下,学生能尽早的了解行业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实习工作的开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2)辅导员不同阶段对于学生予以心理疏导

很多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入校阶段就在进行相关的专业教育和认知介绍,但是学生所了解到的和实战当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心理层面上的。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有着是实习管理方和专任教师所部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前店后校”培养模式的实习不同阶段,给予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作用是非常的明显。实习前,学生往往对实习的工作是非常的向往,比较理想化、浪漫化,对远离家人、初入社会,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与不适应缺乏心理准备,以至在实习工作中偶有小挫折,稍遇不适应,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实习工作。因此,辅导员要特别注意做好实习前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有相应的心理预期。实习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身份就发生变化,所面临的环境与学校有很大的区别,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不同,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心理准备。随着学生自身角色向宾馆饭店员工、旅行社导游或者是其他的管理人员转换,要求严格的管理人员代替了亲切的老师,陌生的同事关系代替了熟悉、亲密的同学关系,辅导员也要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工作,培养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面对现实。

第8篇

【关键词】城市 旅游管理 游客 人文关怀

加强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在城市旅游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国内外的旅游城市为了发展旅游,提高城市竞争力,纷纷凸显特色。目前,许多旅游城市在深化创优中,着力打造城市旅游品牌,而这些都必须基于实现对游客“人文关怀”的基础之上。

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通常意义上是指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非常黑暗的时代,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都在那个时期遭到了宗教法庭的严酷迫害,甚至被活活烧死。欧洲文艺复兴的本质就是以人文主义去猛烈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恢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自由,从而释放人的创造力。文艺复兴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给世界留下了灿烂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实,人文关怀并不是抽象的,它既是一种社会的理想,又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它是涌动在人们血液中的一股暖流,它会让人们在黑夜中望见火光,在寒冷中得到温暖,在孤独中获得力量,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人文关怀,也可以说,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能反映人们自觉意识的提高。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又是自身存在的价值主体,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的根本是“内在”而非“外在”,因此,文明建设的根本是精神。人文精神倡导把情感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避免人的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衣食之忧得到解决,市场化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与物质的享受,但市场经济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又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消解。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一方面是人们对精神情感关怀的迫切需要必将替代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却是这种需要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产品之间的深刻矛盾。因此,在1994年1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同志对宣传工作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这一思想立足于人的自身建设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说,走进市场与人文关怀并不矛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业本质中的人文属性日益凸显。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是基于一个物质和文化发展的社会――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构成旅游的物质条件,由文化精神需要驱动的旅游动机构成旅游的文化基础。当前旅游业的表现形态,侧重于人的体验、欣赏、情感表达等方式,以及由此传递出的消费需求信息,使各类旅游服务、市场、营销、规划策划、产品生产、组织管理等都建立在对其中涉及的旅游者的各种关注和需要的满足之上。经济学学科范围内对旅游消费行为的阐释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向更深层的“以人为本”的方向回归。旅游业必须符合旅游活动者在生理、物质和自然维度上的规律,如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规律,人体生命新陈代谢的规律,生理力量发挥的限度的规律,对物的需求的“边际效应”规律等,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生存发展在社会、心理、精神维度上的特性,比如人格尊重、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规律等。旅游业只有符合这些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者的精神力量,旅游业走向人文关怀的特质才能最大限度的释放。

第二,旅游业发展由经济上供求关系的矛盾逐步深入到人文体验。从人性的角度看,旅游需求的差异不仅体现为休闲时间的多少、经济实力的大小,而且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宗教背景、身体条件、个人好恶等都有联系。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人的精神需要的获得和满足,才是人类的本质。从消费的角度看,生活与生产用品的消费,是用以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而旅游消费,希图达到的是对文化精神产品的拥有,满足的不是外在的需要,而是内在的心理满足,内心中欣赏、愉悦的需要,由我对“物”的消费达到“物”对我的完善。从行为学和社会学角度看,旅游活动一方面可以体验、娱乐、消费,支持有效的经济参与,另一方面通过经济参与“买来”旅游,成为经济回报的一部分,所以旅游消费的“再创造性”使得旅游成为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供给的角度看,物质消费不再是旅游经济的最终目的,经济“人文化”表现在经济学从强调对“物”的合理配置发展为认识到仅是物的配置已经不够,旅游经济逐渐从关注有形资源向关注无形资源扩展。

第三,走向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转型和产业优化的标志。人文关怀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从基本生存需要到精神文化需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点不同。在前一阶段,旅游业繁荣的表面掩盖了生态环境和遗产文化的毁坏,无视游客的陋习和素质问题,忽视了旅游消费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缺失等。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旅游经济渡过起步增长期,正是调整旅游业航向的时机,应迅速纠正以追求经济利益而付出人文代价的心态,引导旅游活动全面转向文化经历、体验、传播、欣赏的过程,远离炫耀、从众、畸形消费。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并且日益依赖于人们在具有深刻人文特征的自由时光和休闲中能够享受创造性的休息、度假和旅行的自由。旅游业建设从有形资源、设施和环境的硬件改善,逐步转向人文、环境与社会精神等的全面发展。

在城市旅游管理中对游客实施人文关怀的途径

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是导向,着眼民生是落脚点,具体体现在对资源可持续利用负责,对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负责,对旅游者权益负责,对大众民生利益负责等。旅游业走向人文关怀,既要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需求的满足,更要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权益的满足;既要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和发展,又要关注作为总体的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第一,旅游业在区域社会财富再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旅游业被确立为西部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中部地区的优势升值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并且日益成为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

第二,增加就业是社区旅游业不容小觑的发展目标。社区旅游业发展中,通过增加就业,使得各层次利益相关者主动分享发展成果,尤其是妇女、年轻人、体力劳动者等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通过旅游业不同层次的岗位就业,有利于解决社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第三,旅游业发展改善了生活环境,扩大了相关产业的社会效益。旅游业与文化、农业、工业、林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支持节约环保、低碳发展方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完善旅游地公共服务,建立旅游地文明、安全、友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旅游活动的教育和保健作用,成为个人人文关怀的首义。旅游活动的益智性、健身性、美育性、技艺性、交际性等特征,使得旅游对个人而言,不仅是寻找快乐,也可以在放松平衡中发展,提升人的价值,领悟生命的意义。

第9篇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前店后校”培养模式

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与重庆中国旅行社集团合作建立了中国旅行社门市部,依托校内建立了酒店实习实训基地,依托重庆旅游商会、希尔顿大酒店等平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分别对应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三个专业方向;最终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和“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年级分方向,四年级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整体格局,建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 ‘前店后校’”旅游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前店后校’的创新培养途径,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度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常规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师资、实践基地、教材、教学文件等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使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学专、学精、学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适应性强,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受旅游业欢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前店后校”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1、传统旅游管理实习管理中的一些弊端和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旅游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传统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或者在认知上存在着偏差,使得实习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三者之间不断的博弈。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面,对外界不了解,比较理想化,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对现实中的工作认识不足,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适应不同企业环境,在实习中学生还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然而部分企业接收实习生之后,则更多的是把学生看成是“新兵蛋子”、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要求学生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企业一般都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还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对于旅游管理实习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2、“前店后校”新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在“前店后校”新模式下,不同的年级和阶段,均有相应的实习安排,提高层次阶段采用了三天校内课堂理论学习和两天实习基地实习的“3+2实践教学模式”,在发展层次采用了“60天集中实习模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习模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高校中对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人,在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和阶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沟通和调节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与实习点的桥梁,这对实习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大有裨益。

(1)辅导员帮助学生予以职业规划,端正其就业观和择业观

辅导员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教师,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职责。同时,作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中,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前店后校”模式下,学生能尽早的了解行业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实习工作的开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2)辅导员不同阶段对于学生予以心理疏导

很多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入校阶段就在进行相关的专业教育和认知介绍,但是学生所了解到的和实战当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心理层面上的。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有着是实习管理方和专任教师所部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前店后校”培养模式的实习不同阶段,给予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作用是非常的明显。实习前,学生往往对实习的工作是非常的向往,比较理想化、浪漫化,对远离家人、初入社会,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与不适应缺乏心理准备,以至在实习工作中偶有小挫折,稍遇不适应,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实习工作。因此,辅导员要特别注意做好实习前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有相应的心理预期。实习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身份就发生变化,所面临的环境与学校有很大的区别,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不同,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心理准备。随着学生自身角色向宾馆饭店员工、旅行社导游或者是其他的管理人员转换,要求严格的管理人员代替了亲切的老师,陌生的同事关系代替了熟悉、亲密的同学关系,辅导员也要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工作,培养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面对现实。

第10篇

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行社要求旅游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外部联系、计算调节以及营销策划的能力,还应该掌握时展所要求的电子商务、虚拟导游以及旅游咨询等业务能力;第二,景区需要大量的经过中高等级专业培训和学习的导游员、解说员和旅游策划人员;第三,与传统的旅游酒店服务人员相比,社会对旅游酒店的管理人才的要求向综合化转型,他们必须具备服务、管理、外语、人际交往等综合服务能力。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满足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要求的关键。

2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2.1专业对接产业,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旅游行业岗位人才需求预测,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调研,深入行业、企业,掌握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对旅游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紧密,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强调专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指导,教学工作以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突显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安排要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特色”、“精致”、“精品”的原则,突出旅游专业特色。

2.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制订严格课程标准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认真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及旅游行业用人岗位能力的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制订严格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旅游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准,开发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融合,根据旅游职业资格的鉴定标准,针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开发出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岗位培训等课程;根据旅游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以空间教学常态化为推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与旅游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3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作用,是改革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旅游企业将自己所需人才的培养触角延伸到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订单培养的内涵、共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创新等实现双方“共赢”;职业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利用假期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聘请旅游行业的资深管理人员进行来校专题讲座,或参与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4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进行职业性情景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生将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请求教师的帮助;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

2.5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最终体现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来加以保障。要组织旅游行业专家与院校合作开发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强化抽查结果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要依托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自我监控机制,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要认真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优化参数;加强管理;降低两率

中图分类号:TE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精细日常指标管理,合理优化参数

结合抽油机井生产数据,在上措施方案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根据抽油机井的供采关系,每月结合动态资料,对参数不合理井及时进行调整,对偏大区井适当下调参数,而对偏小区井适当上调参数。同时加强方案优化工作,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加,开发效益变差,优化参数是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要通过合理的调小参来改善油井的供排关系,缓解供排矛盾,达到油井泵况的合理工作条件,在受地层条件限制、注水状况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冲程对悬点最大载荷和交变载荷的影响相对来说比冲次影响的要小,另外冲程大则冲程损失率变小,因此调小参时应尽量不要调冲程。通过参数的合理调整,既保证了抽油机井的合理化生产,又使抽油机井的泵况指标整体得到了改善。

二、加强异常井的诊断与作业前预处理工作

管理上要做到“四及时”。通过对异常井的快捷有效管理,不仅可保证采油队有较高的机采指标,同时也降低了作业两率,且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费用。

(1)采油工通过电流检测发现电流变化,录取相关资料,并核实产液量,量油无液时,把第一时间录取的资料及时准确反馈给技术人员。

(2)工程技术人员及时到现场核实产量、泵况,蹩泵、测功图,热洗和碰泵处理。对有争议或疑难泵况时,与矿机采组人员联系,一起现场核实,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相应措施。

(3)根据现场泵况及功图情况,及时拿出处理意见。对异常井首先进行作业前预处理,对小队能够处理井尽到最大努力,如对于抽油杆断脱的井,根据功图载荷判断杆断的位置,能打捞的打捞,需要对脱接器的要对脱接器。对于漏失井,需要全部热洗处理,必要可进行碰泵处理,对于卡泵井,可进行上提活塞热洗方法处理,这两种方法在生产实践中是很见效的。

(4)处理不成功的井,要及时出方案,进入网络审批程序。

三、加强热洗工作

抽油机井热洗的好坏直接影响抽油机井的指标,为了降低作业两率,在热洗工作方面主要做了几项工作:

(1)合理优化抽油机井热洗周期。抽油机井的最佳热洗周期的制定,要根据该井的自身性质,反复摸索抽油机井的结蜡规律,可得到该油井的最佳热洗周期。根据结蜡过程可以确定热洗周期,不同的抽油机井自身的性质不同,结蜡所需的时间就不同。采油队只有对抽油机井热洗周期进行合理调整,热洗周期在能趋于合理。要求小队技术人员每月月底前要对功图反映有蜡影响,或载荷变化大的井,要及时处理,并调整该井的热洗周期。从而才能保证该队抽油机井热洗质量,降低抽油机井的检泵率。

(2)加强热洗现场的管理,提高热洗工的责任心。加强热洗工培训,提高热洗工的自身素质,经常到热洗现场进行检查,一是检查热洗计划的执行情况,热洗方法、制度等执行情况,热洗时间是否按计划进行。二是检查中转站的提温情况,中转站在热洗过程中温度必须达到80℃以上。从而提高热洗人员责任心,保证小队抽油机井热洗效果,使抽油机井正常生产,达到降低作业两率的目的。

(3)在热洗的计划管理上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执行热洗计划,不能按照计划执行时,要按照计划顺延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热洗计划不能执行或上月计划完不成时,要把计划顺延,保证热洗周期影响最小。对核实泵况或作业洗井,严格按照热洗规范执行,在有正常热洗计划时,该井不能按计划正常热洗,将该井热洗日期顺延到休息日或夜班间加班进行热洗,从而保证了抽油机井热洗的合理运行,保证抽油机井正常生产。

(4)领导重视,齐抓共管,严把热洗质量关。任何工作的完善和工作中取得的成果,首先一点就是领导要重视和支持,热洗工作也不例外,要求小队技术人员始终把热洗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认真协调好中转油站与热洗工的关系,对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协调把关,并针对热洗设备(加热炉、热洗泵)的使用率和完好率进行有效监测,设备的完好直接影响到热洗效果。为了进一步强化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要制定合理热洗制度,对中转站站长和热洗工的业务水平、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予以提高或 视情况进行严格考核。热洗原始记录的填写与反馈是了解抽油机井热洗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其要求是反映及时、准确。

(5)全方位科学管理,狠抓五项跟踪工作。加强热洗后资料的录取工作,提高热洗效果,完善和建立了“五监测、五记录”即电流监测、含水恢复、温度监测、压力监测、热洗排量监测,数据变化做到齐全准确,这是提高热洗质量的有效手段。还要在三项跟踪上加大力度、三项跟踪即:一是电流跟踪,通过电流判断工况,要求热洗工在热洗过程中对本计量间的所有抽油机井进行电流监测,跟据经验平均十天循环一次,然后与基础电流进行对比,发现有变化及时与工程技术员联系汇报,并进行分析,如果所监测电流高出基础电流1.12倍时(凭个本人经验),证明该进行热洗了,虽然电流随凡尔开关的迟早、电网电压、油井的间歇状况有波动,但总体上规律是稳定的,这是监测热洗质量、确定热洗周期的有效手段。二是产量跟踪,热洗的目的是提高抽油泵的工作效率,减小因蜡、砂的影响,而使产量下降,通过热洗产量前后对比,也是判断热洗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手段,抽油机井在泵况正常的情况下,当产量下降到正常产量的5%,电流升高至基础电流的1.12倍(凭个本人经验),说明这样的井该热洗了。另外,洗后第一次量油的产量应高于洗前最后一次的产量,即恢复洗井前正常时的产量,说明此次洗井的效果好。三是功图跟踪,功图是反映深井泵工作状况好坏的有力依据,功图的变化说明泵况的变化,每月功图测完后,技术人员都要细致地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功图变化的井,并且认真分析,如果载荷上升幅度较大,结合电流、产量分析该井是否应该热洗。通过三项跟踪工作,能够有效地发现结蜡严重的井。 热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抽油机井的指标和作业两率。

四、加强抽油机井的平衡工作

平衡管理是采油队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不平衡井由于交变载荷变化过大,会降低抽油杆寿命;这样要求各采油队在平衡管理上始终做到及时跟踪油井电流变化,及时对不平衡井电流进行调整,定期对单井电流情况进行检查。在平衡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加强电流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对抽油井的电流采油工严格按照标准文本《油水井资料录取规范》的要求,对电流进行及时录取。根据电流跟踪数据,绘制抽油机井电流跟踪曲线。通过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直观的反应出单井的电流变化情况,便于油井承包人及时发现电流变化,及时反馈信息到技术人员手里,及时对油井电流变化原因进行分析。

(2)加强平衡调整,保证平衡效果。在平衡管理日常运行中,由于井液的变化(供液能力的影响等),以及抽油装置的变化、泵况的改变、抽油参数的调整等,会使抽油机平衡发生变化,甚至严重的失去平衡,而影响工作。因此,对抽油机的工作状况(平衡与否)要不断的调整。由技术员每周对各班组电流跟踪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平衡井调整排出运行计划,维修班负责具体调整工作。 对油井作业、参数调整后出现的不平衡井,在措施期间要对每日录取的电流进行对比分析,待措施3-5天后,及时进行平衡调整。对不可调整井,需加减平衡块的井,及时与矿机关相关人员结合,协调。对平衡半径已最大的井。因这部分井产液产油高,沉没度较低,不具备换型换泵条件,通过分析产量变化趋势,将适时对这部分井下调参。

五、严格要求作业监督人员的作业监督工作,降低返工井

对于作业井,工程技术员每口井必到现场,对于重点工序都要到现场和监督人员共同监督,强化作业交井环节,坚持五不交接原则:未按标准工序施工不交接;产量、蹩泵、功图、泵况不正常不交接;杆、管资料不全不交接;卫生不合格,井场未恢复作业前面貌不交接;井口设备不齐,法兰螺丝、卡箍螺丝不平整不交接。作业完工后都要和监督人员共同蹩泵, 杜绝直返井的出现.降低采油队的返工率。

第12篇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要想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最有用的知识,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的东西,就必须抛弃大量无关的理论知识。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块分为以下几块:(一)基础理论模块,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部规定的一些公共必修课程,这一模块的选择遵循学生最急用和国家指定必修课程为主,如旅游法规、公文写作、普通话、英语口语和计算机操作等知识,削减了原来大量无关的理论知识。(二)专业技能模块,包括旅游活动组织能力,旅游市场营销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特殊事件的处理能力等,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最重要的一个模块,是学生成为合格导游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方面的技能主要通过仿真教学和顶岗实习获得。(三)专业素质模块,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当地风土人情,另外还开设一些艺术修养类课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导游,以适应导游职业的“宽领域、厚基础”要求。(四)导游考试模块。这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实际量身定做的,甘肃导游资格考试涉及四门课程:笔试为旅游法规与职业道德、甘肃导游、导游业务与导游基础。面试为导游服务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开设这几门课,让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以适应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双证书”制度。

二、实施多元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过程保障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确保培养质量。学院加大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管。(一)选定合适的教材,优质教材的选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的教材状况是基础课教程普遍量多,但表现为低端、同质教材泛滥。而专业领域鲜有优质教材出现。因为受目前招生数量、师资队伍状况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学校只考虑使用量较大,可以满足出版社盈亏平衡的基础教程入手,结果造成基础教程过剩,专业教材稀缺的局面。为了保证学院的教材质量,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教材建设委员会,对学院教材的立项、编写、出版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学院规定专业课程有国编材的,先使用统编教材,没有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再考虑本校教师开发的教材,这是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的,比较务实的做法。学院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实训教材、课堂案例等的收集整理上。(二)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每当提到改变教学方式,好多人立即想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甚至加以全盘否定,其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在没有现代化教学的条件下,课堂教学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倡导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多元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程,选择不同教学方法:1.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有的教师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需培养学生技能、教会学生怎么做就可以了,不必讲授理论知识,这种观点未免有些极端。的确,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但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样不能少。理论知识既是指导实践的准绳,也是学生将来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必要理论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讲授法足以完成,但在教师的选派上考虑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授,现在许多学校优秀教师上专业课,一般教师上基础课,结果基础没打好,专业知识也难消化。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再将课堂搬入导游模拟实训室,开展情景教学,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强化过程,早在20世纪初就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引入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法可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进而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导游业务》《地方导游》等课程的教学就非常适合这种教学方法。3.利用多媒体和影视教学进行辅助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优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自学,《旅游地理》和《客源国旅游概况》等课程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方法。4.采用新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是教学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反馈教学成效的主要方式。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与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只考查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考核方式,建立起与能力培养相一致的考核方式,为了更加准确与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推广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不参与考试,而由相关专家或学院组织的团队负责。具体考核形式可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的考核方式。理论模块可以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也可采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主要表现为实际创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具体带团能力和处理特殊事件的能力。综合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平时成绩,使得考核方式多元化。这样就能更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上,考核要加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淡化理论知识的比重,体现职业性、技能性和适应性特征。

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培养技能型导游人才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一要加强教师学历提升,二是要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学历提升可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和特点,有计划、多途径、递进式地进行业务培训。倡导、支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硕士化工程,年轻教师只有拿到硕士学位才可以走上讲台;同时为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名人效应及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在省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设两项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人才,尤其是专业带头人,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其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双师”证书,为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技能,提供师资保证。鼓励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到校企协作企业或其他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教学案例、模拟教学素材;到有关旅游景点景区、旅行社、会展中心、酒店等从事实践业务,让教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提高。在教师“走出去”的情况下,还要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将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请进课堂,现声说法,言传身教。高职院校与其开办或托管经营的旅游企业要互相配合(教师具有老师、企业经营者两重身份),共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四、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保障

第13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任务教学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军(1978-)男,陕西渭南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重庆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重庆教育学院教育改革课题项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基本素质课程实施任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20101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54-02

任务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在教育领域得到重视和运用。它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获得的知识和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中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法与教学大纲、教材紧密联系,把有助于达到学习整体目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看成是任务。

一、旅游管理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弊端

1.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讲解,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内容。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应用性学科变得有名无实。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的灌输,学生成了学习过程的被动者,造成“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局面,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参与性,不利于思维的拓展。

2.采取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一言堂授课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我国旅游教育起步晚,真正意义上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大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对旅游专业的知识了解不深入,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过程中一言堂,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竞争意识、公关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3.单一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多数去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就业,在为客人服务时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学生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而单一的授课模式会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组织能力无法在课堂中得到锻炼。

任务教学具有目的性和开放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和操作性较为突出,与行业联系紧密,属于应用性学科。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教学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原则

1.理论框架任务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包括教学目标、输入材料、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个部分。著名教学理论家Willis将任务教学分为三个环节:任务前阶段、任务环阶段和任务后阶段。任务是核心,是某一章节的主要理论或实际操作中的具体要求。任务前阶段,使学生了解任务的目的、完成任务的方式,意识到亲身体验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它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步骤,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否明确,都要认真考虑。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好任务。任务环阶段,学生以小组形式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观点。教师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后阶段,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完成任务,反思任务完成情况,检查任务的实施效果,学生吸取别人的经验,完善实践过程。通过三个任务阶段,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分配教学任务,细化教学目标,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2.实施任务教学的关键是设计任务。任务设计依据的原则是开展任务教学的前提和指导。一是真实性原则。任务设计中使用的输入材料要来源于实际工作,学生接触的任务要来源于实际工作,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况中体验,在课堂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信息,在课堂上使用的技能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二是连贯性原则。要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和逻辑上的连贯。在实施任务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若干任务应该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在内容上相互衔接,每一个任务都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和出发点,任务之间相互衔接,逐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三是实用性原则。任务的实际不仅要考虑形式还要考虑效果,课堂教学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四是可操作性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任务设计中,要考虑教学环境的可操作问题。除此之外,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趣味性原则。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任务教学策略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旅游专业知识,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适应地方旅游业发展,具有现代旅游理念和素质,熟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和手段。

旅游行业基本素质课程多。一是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如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涉及旅游学和法律学两门学科,旅游心理与案例分析涉及旅游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二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由法律学提供,涉及民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同时,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不能脱离以人为主体的旅游活动而独立存在,除了法律学、旅游学等基础学科外,还需要其他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是与众多相关学科相联系的产物。三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与市场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如旅游法律法规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法律学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旅游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旅游活动的实际问题而诞生的学科。

2.任务的设置。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任务为基础来开展学习和教学过程已成为一种基本的思路。它基于任务学习理论,是目前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教学内容看成一个任务,把学习目标设置到真实的任务环境中,通过学习者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对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基本素质课程而言,可以依据课程和行业中的实际问题,设置任务,这有助于解决当前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与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并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各种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施的方法。为实施任务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对教材进行选择和取舍,指导学生开展任务学习的相关准备。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中的一节内容――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为例,说明实施任务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任务前阶段:要求学生上网查询导游不规范行为的相关案例,造成的结果和形成原因,以及对其的处罚措施。任务环阶段:任务,学生分小组讨论导游服务中不规范的原因、结果和解决的措施;计划,结合小组讨论内容,各小组在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游客中调查、访问;结果,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和调查结果,以及任务完成的方法。任务后阶段:分析,小组自评和学生互评后教师做总结;任务实际演练,学生到旅行社、游客中实际调查导游带团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在任务前阶段,教师要说明具体任务,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导游不规范行为的相关案例。在任务环阶段,要根据课时要求和教学任务要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讨论;在任务后阶段,学生通过对旅行社和游客的调查验证自己的结果;在小组讨论后进行互评,教师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补充和归纳,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可安排学生实地感受导游在带团过程中的规范行为。

第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提交小组分析统计调查结果。随后,教师可以根据第一个任务结果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或运用讨论法进行理论的传授或引导,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导学。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同时,评判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方向性指导,帮助其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

在期末考核方式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平时成绩中适当增加任务完成情况的单独成绩,如设立20%作为任务教学成绩并计入期末考核中,而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可适当降低到50%。

4.任务教学的成效。传统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运用理解记忆的教学方法,侧重讲授是什么,以理论事,教学主体是教师。而任务教学的教学目的是解决问题,采取思考讨论的教学方法,强调为什么,以事论事,教学主体是学生。

就学生角度而言,任务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间的信息传递量。旅游管理专业与社会、行业发展联系紧密,实用性强,任务活动贴近社会和行业实际,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教学中,教师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典型任务,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操作要求,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地进行发散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身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习过程的自主化。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收集信息,获得大量信息,实现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大的信息交换网。

就教师而言,教师从传授知识变成了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学生的情况,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这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任务教学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并与后续的课程内容相连续,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在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中进行信息交流,学生通过任务与行业紧密联系。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多,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上师生交流不足的问题。教师也要在课后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师生互动,更好地开展任务教学。

就教学效果而言,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任务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从学习兴趣、行业需要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实践、自主学习的过程,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提高、综合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多赢。

5.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先输入再输出的原则,教学任务设计的广度、深度要符合学生能适应的程度。一门课程是由众多子任务构成的任务链,因此,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

任务教学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使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灵活设置任务的数量。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穿插在“任务环”的各环节中,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在具体运用任务的过程中,教学任务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定,课程中所设计的任务的难易程度及相关联的内容的多少,完全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此外,在任务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包括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学生的报告、学生参与活动等内容。同时,教师应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任务环节的具体情况做灵活安排,重视学生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评价尺度。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旅游教育要面向实际,改革教学模式。任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融入学习的乐趣中,获得真实社会的交际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黄晶伟.任务型教学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祈颖.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3]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第1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野外认识实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3011805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涉及到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劳动)实习和毕业(管理)实习等几个环节,其中在野外进行认识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以后在景区进行的野外教学活动,属于本专业的基础性认识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多学科特性[1],了解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别、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相关组成要素;认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了解到旅游行业的构成要素(景区、饭店、餐馆、购物、旅行社、导游等环节)及其运行与协作机制,并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与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等相关的知识。[2]。

另一方面,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可开展针对游客、旅游从业人员、摊贩业主等的调查,了解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业特点和规律;还可针对不同景点进行模拟导游讲解,收集到多方面的第一手素材。

通过野外认识实习,学生的专业感悟深刻,能够激发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竞争意识,培养实践操作的技能,并自觉调整知识结构,为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但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实习,因经费等问题很多被安排在景区、酒店、旅游公司,以使学生深刻感受旅游服务各要素。但是这种方法因为难以深入到高水平的环境中,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体会不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不深刻,并最终导致学生对专业前途丧失信心。因而,应基于现有的实习基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实习进行创新。

一般而言,“创新”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层含义。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野外认识实习的创新,应是立足于现有条件进行的对传统的、局限于城市内的单一视角的认识实习进行超脱和变革,它是在系统安排的周密计划指导下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的。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就旅游管理专业的野外认识实习的创新问题作一梳理,以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野

外认识实习的资源依托条件 成都理工大学自2001年开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基于以下多种条件,长期把峨眉山作为专业认识实习目的地的首选。其依托的资源条件如下:

(一)峨眉山旅游资源秀美卓越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秀甲天下”的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号称“佛国仙山”。峨眉山是“植物王国”,全山约有植物5000种,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峨眉山也是“动物乐园”,共有230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包含大熊猫、金丝猴、枯叶蝶等珍稀物种。峨眉山素有“震旦第一山”、“地质博物馆”等美称,在全世界出露的l3个系的地层中,有l0个系在峨眉山均有出露[3]。峨眉山气象景观丰富,峨眉十景中的大坪霁雪、洪椿晓雨、象池夜月、金顶祥光景观美轮美奂,金顶四绝(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更令人叫绝。峨眉山人文资源丰富,全山有佛教寺庙26座,处处有气势恢宏、色彩斑斓的宗教建筑,以及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的各类文物。另外,古往今来,历代名人墨客诗书字画、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引得中外游人赞美不已。

(二) 峨眉山有成熟的旅游接待条件

峨眉全山分布有各类饭店300余家,其中涉外星级宾馆20余家,农家乐、寺庙招待所等200余家,住宿条件十分优越,可参观学习对象丰富。峨眉山地区有注册的国际和国内旅行社10余家,景区有运营旅游车200多辆,旅游购物130余家,以及经过系统培训的从业人员8300余人。峨眉山景区旅游各要素发育完善,接待条件成熟,是十分理想的旅游管理专业野外认识实习的教学环境。

(三) 峨眉山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一流

峨眉山自古便是旅游胜地、香客朝山圣地。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峨眉山一直是四川省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年均游客都在150万人次左右。峨眉山景区设施齐备,管理规范,是“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之一,也是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消费者最满意的景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四川旅游金熊猫奖”等荣誉。

景区一流的管理不仅培育了完备的实习体验环境,还能帮助实习学生学习到规范先进、务实鲜活的管理范例。

(四) 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实习基地硬件条件有保障

峨眉山距离成都市140余公里,有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连接,自成都出发约2小时可达。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实习基地位于峨眉山市名山路22号,属著名风景名胜区――峨眉山报国寺景区范围,毗邻“天下名山”牌坊,步行到报国寺仅需10分钟左右。

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实习基地直属于学校教务处管理。该基地占地面积近30亩,配套建设有教学楼、酒店式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食堂、浴室、球场、娱乐室,及种植园、车库等设施,能够解决教师、学生在野外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自1956年成都理工大学建校以来,一直是生物学、地学、测绘等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的野外认识实习以峨眉基地为依托,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零距离”认知旅游产业相关要素(景区、游客及旅游服务六大要素),而且大大节约学校和学生的支付成本,在省内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二、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认识实习的创新 (一) 坚持四个原则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实习中,坚持创新即要坚持四个原则。即在校外的新鲜环境下,必须坚持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保证在校外的师生安全,务必做到安全第一的原则;出现故障时即要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又要临机决断,坚持请示汇报制与临场处置权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山高路长,学生队伍很长,必须坚持集中教学与分散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二)运行前进行周密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蓝本,行前必须制定周密的包括教学、学生管理与生活服务等环节的计划。计划往往可以设计多条,具体执行时根据情形灵活执行。

整个认识实习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参见表1),合计三周时间。其中第二周是具体的野外实地踏勘,之前的前期资料收集和之后的报告撰写与总结(两周)在校内,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4]。

(三)行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 组建教师团队

带队教师按照20名~30名学生/教师配备,由工作热心、责任心强的,具备旅游开发、旅游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能认真指导学生、解答旅游相关专业知识问题的专业教师组建教师团队。成立专门的“野外认识实习协调小组”,小组设置教学、学生、财务及后勤保障等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因为人手少(20-30学生/教师),教师就务必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彼此兼顾。

2. 建立组织沟通渠道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教学、学生、生活及交通等方面问题,可通过例会、早会等进行任务布置和工作总结;并依托组织结构建立起教师与系部之间、教师团队内部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内部之间通畅的沟通渠道。

制定野外实习管理办法和相关要求,并通过逐年总结进行完善;层层落实学生管理和认识实习教学工作。对学生按照6名~8名/组分成若干小组,每名教师负责3~5个小组学生的日常管理。由于人在离开常住环境后会格外放松,容易麻痹,因此在实习期间应实行较校内更系统、更严格的管理。

3. 做好物质准备

出发前按照配发的生均实习经费筹足款项,提醒师生准备个人必要的费用;同时提前申请实习基地的教学生活接待场馆;师生均要做好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物质的准备。

4. 交代相应的管理办法

实习行前,要交代相应的管理办法,包括紧急情况的救治与处置方法、学生行为规范与奖惩制度、野外实习期间纪律要求、实习工作考核办法、指导教师的工作细则等。

(四)师生的具体活动分解

在峨眉山实习需要准备两条以上线路预案,该预案是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的第二阶段,一共7天时间。以风景优美、线路较长的后山为例(如表2所述),从峨眉山的低山区,到中山区,再到高山区,海拔跨度从500米至3099米;从成都――乐山――峨眉山,往返行走472.5公里,校外工作7天,累计62小时,天均约9小时。实习期间学生体验了火车、汽车到步行多种旅游交通方式,经历的资源类型也从人文的宗教旅游资源、建筑旅游资源,到动植物、地质地貌及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等。实际操作内容包括实地考察、现场模拟讲解、问卷调查、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学习形式多样,内容充实。

1. 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

(1) 通过引导学生参观与实地讲解,帮助学生认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景区管理运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政府部门的职能等。(2) 消化课堂所学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分析旅游业运作的能力等。(3) 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导游示范讲解,提出注意事项。(4) 布置每天的教学工作内容,指导和监督学生完成。(5)协调照顾学生生活起居,尤其是在可能出现安全的地方做好提醒和组织工作。(6)其他事项。

2. 学生的工作内容

(1)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观察、描述,并进行一定的分析;了解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对社会条件、经济条件、资源环境等因素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感性认识。(2)进行导游模拟讲解。根据老师事先示范的导游讲解方法、手段和相关要求,逐段进行模拟讲解,学生互为模拟导游和游客,进行现场导游讲解和知识问答等。(3)进行问卷调查。围绕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经营和游客满意度主题设计问卷,逐步完成问卷调查。(4)实地座谈。在景区内向酒店和餐馆业主、旅游纪念品商户、游客进行实地访谈,收集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行业现状、工作内容和行业感受的第一手素材。(5)针对运行中老师或学生临时出现的情况临时布置,临时处理。

(五) 运行中严格落实各项预案

根据实习计划(如表2),为实现教学目的,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工作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手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改变校内教学的“老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方法,以大自然、景区和身边的人为切实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尝试,使学生形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习惯。

2. 明确教学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根据预案,针对不同的实地场景,结合“教师示范――学生试讲――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再练”的方法,目的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学生之间的积极竞赛能力和对未知环境勇于探索的能力。

3.认真落实各项预案

在实习中要落实学生练习的四个环节――问卷、座谈、讲解、考察和教师工作的三个重点――教(讲授、评论、示范)、护(生活安排与照顾)、调(协调处理突发事件与应急问题)。

(六)指导学生按照规范要求完成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收集到的有关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与线路、游客满意度等资料,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撰写实习报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就一定主题(如旅游服务项目、游人满意度、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环节管理服务水平)完成该报告。

三、严格落实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

(一) 牢固安全第一的思想

根据学校有关安全工作的规定,为防止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不在野外危险地段进行,并时刻做好提醒工作;责令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不得与其他游客、村民、景区管理人员发生争吵、斗殴等事件;对涉及食品、交通、复杂气象以及其他不可预测情况下的安全隐患要做充分预估和评判,严格制定和执行安全预案。

(二) 为师生购买社会保险

考虑到野外实习有别于校内课堂和实验室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校外实习的管理难度和潜在危险(不可预测的突发性事件),因此除了制定和落实各项预案外,为规避风险,行前还必须为每位师生购买交通及人身意外等社会保险,保障野外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炜,李志飞,李江敏.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134-136

[2]刘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实施效果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4,5(14):100-110.

[3]李铁松,胡大鹏.峨眉山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O00,7(4):45-49.

第1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干型;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旅游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旅游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干型”人才。

一、“实干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实干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中职教育的目标。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许多中职学校开始探索和完善多元化、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干型”人才主要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干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干型”人才,使该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实干型”人才,首先需要在宏观上进行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材体系、教育模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大胆创新,既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又要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创造一个培养“实干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其次需要在微观上把创新意识带到人才培养具体过程中,使人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为此,必须树立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1.教书育人的理念。“实干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

2.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自主确定专业方向、自主设计知识结构、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拓展空间。

3.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实施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成功、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师的责任,学校的任务。以成才为目标,就是要求围绕“实干型”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展开各项工作,就是要把教风、学风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促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中。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干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培养“实干型”人才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如果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式教育;那么“实干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则是由接受教育发展来的,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实干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1.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与自学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实干型”教育中,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主体,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出发选择和设计教育,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和教育科研成果并及时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去,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气和探索精神,启发他们掌握更实用的技能,

2.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教育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实施“实干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重的原则,既可克服只重视课内教育,忽视课外教育的不良倾向;又可消除“实干型”教育就是加强课外实践教育的片面认识,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3.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实干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到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直觉和洞察力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要坚持按“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的原则设计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精心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培养“实干型”人才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评价学生不能单一地看考试成绩,更主要的是要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确立与时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通过创新评价体系,规范评价行为,努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奖励成功”的制度环境。

加强“实干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在中职学校培养阶段,贯彻实践性教学,实现教学与实践融合是培养实干型人才的关键,而良好的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是保证人才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Z].2010-11-2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社,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