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市场发展范文

医疗市场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市场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疗市场发展

第1篇

它通过个性化的诊断技术预测个人未来疾病风险,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一旦患上某种疾病,它还可以进行早期诊断筛查,并采用精确的靶向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去除病灶。从诊断到治疗,病人将得到最合适的疗法与药物,实现剂量最优、副作用最小以及诊疗时间最精准。这些都将大大节约诊疗服用,提高医疗效率。

精准医疗,乘风而来

与精准医疗相似的个性化医疗概念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但由于技术限制、成本过高等原因未能快速发展(商业化路径受限)。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医疗控费的压力,近年来精准医疗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美国:2015年1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精准医疗计划,并于当年10月将精准医疗作为美国在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2015年3月,中国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并决定在2030年前政府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同年12月,卫计委透露,我国正在制定精准医疗的战略规划。

英国:“十万基因组计划”由英国首相于2012年12月提出,并于2014年春天正式启动,拟于2017年前完成10万人基因组测序工作。

其他:澳大利亚的“十万基因组计划”与韩国版的“万人基因组计划”也都于2015年年底推出。

精准不是单一维度的精准,而是多维度的、立体的、融合的精准

医疗服务

精准与个性化的体检服务,将对个人的疾病风险做出提前预警,并做出提前干预与预防。体检数据将不再是一纸报告,而成为连贯的动态健康监测与反馈。

对医疗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在临床试验中,医生可以对目标患者进行精准招募,精准宣讲;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选择疗效突出的药物,减少药物副作用。或根据患者的家族遗传史和基因谱,对病症进行及早干预和治疗。领先的医疗大数据服务公司将通过最优的数据结构和独有的数据挖掘技术形成竞争优势,赢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与治疗服务将是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医保费用的必然选择,而这无疑将依赖于精准医疗的发展。

医疗器械

利用最新的分子诊断技术,针对不同个体的基因突变设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实现传统医疗无法企及的效果(如安吉丽娜朱莉对于乳腺癌、卵巢癌基因的检测)。精准医疗有助于疾病的精确诊断分型(如癌症的不同分型),从分子层面解释疾病,尤其是癌症的发病机理。

生物医药

利用单克隆抗体、干细胞治疗、CAR-T在内的免疫治疗技术对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进行靶向性、个性化的治疗。基于患者基因大数据逆向指导药物的开发,降低新药研发风险。医药企业可以通过收集和积累医生对特殊小病种案例的研究,开发出高价值的孤儿药产品。

互联网医疗

通过互联网医疗重新分配医疗服务的价值链,精准的匹配医患之间的就医供需,提高诊疗效率,节省诊疗成本。打通医院间的数据孤岛,有效利用原本长期被割裂的存量市场中医疗大数据的巨大价值,辅助于药企的新药研发和个性化诊疗。

第2篇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专业化健康险;卖方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

一、基本医疗保险与卖方医疗市场的博弈

(一)卖方的我国医疗市场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短缺和布局不平衡,也由于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我国医疗卖方市场的现状。乡镇医疗资源匮乏,城镇医疗诚信缺失。公立医院以乏力的行政框架管理商业化运作的医疗流程。在这样的机制下,医疗工作缺乏执行质量标准的驱动力。比如: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是有严格的规范可循的。但是,因为监管乏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弃标准于不顾的现象还是存在的。目前最有力的监督就是患者或者家属所提起的为数稀少的诉讼。虽然各地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了诸多的努力和尝试,但是因为不涉及技术层面,没有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与医疗行业进行信息对称的博弈,所以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医疗保险与卖方医疗市场的博弈

作为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医疗保险,对医院的医疗行为所进行的有力约束是前所未有的。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手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医疗卫生管理的限度,它从医学专业层面上对医疗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从而制定了从病种定额拨款到药物品种限制,从大病统筹到治疗项目分类给付方式,从宏观管理到微观控制一整套的医疗保障管理机制。这样的管理机制对医疗行为形成了有效的约束。但是,由于没有深入到医学领域的技术底层,医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优势。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医保政策仍然难以抗衡院方的灵活对策。医院可以凭借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对患者进行医疗项目诱导消费,甚至支配患者的医疗项目选择行为。比如,医院提供更多的自费服务项目让患者选择,限制基本医疗保险承担的支付项目的选择,从而达到减少支出增加结余的目的。有些不法的医院甚至对参保病历进行技术处理,从而获取额外的医疗拨款。

此外,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医院的卖方市场有了获得超额利润的特权,也使基本医疗保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当基本医疗保险限定病种治疗金额的上限时,医院就深挖它的下限,使得下限不是零而是负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医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办入院手续之前都必须先自己掏腰包进行上千元的检查,在基本医疗保险与卖方的医疗市场博弈的过程中,主动性一直掌握在医院一方。

(三)基本医疗保险对卖方医疗市场的“撞击作用”

我国的医疗事业从局部的公费医疗逐步过渡到局部的基本医疗保险,走过了十余年的漫长的医疗改革历程。媒体上说,医疗改革十余年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也有的说是失败的。客观地看,没有看到凸显的成就不等于没有成就。起码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尽管这个体系还没有覆盖到乡村,但是它的触角已经逐步向外延伸,逐渐有更多的人得到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呵护;尽管这个体系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的前瞻性和示范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社会健康保障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人们身受医疗保障的庇护却难以叫出个“好”字?最为根本的原因不在医疗保险本身,也不在医院本身,更不在医疗资源紧缺本身。问题的本质在于民众的眼睛无法看懂医术本身,这就是医疗行业中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基本医疗保险本身没有起到平衡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也没有形成使卖方医疗市场地位发生动摇的强大震撼力,它对卖方医疗市场的作用仅仅可以看作是一种引起一定震动的“撞击作用”。这也是当人们审视和评价十几年的医疗改革的时候感到不成功的真正原因。

二、信息不对称在医疗问题上凸显

在信息经济学中,经济主体所享有的私人信息对其理性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经济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风险,另一个是逆选择。道德风险的存在直接导致信息不利一方的风险加大,而逆选择同样让信息不利的一方在不觉中做出损己利人的决策。市场只有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而目前我国医患之间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方式的效益与风险的了解通常要比医疗服务提供者少得多。缺乏医疗知识的患者对医生而言,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这种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给医生带来了“开大处方”等牟利的机会,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深度的恐慌和信任缺失。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作为医疗服务供给者的医院,既是医疗活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也是医疗活动的获利者。当医院面临自身利益与患者利益的冲突时,牺牲患者利益巩固自身利益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医院采取一系列诱导需求的手段来增加医疗项目或者延长治疗时间从中牟利时,患者可能正在那里真诚地道谢呢。信息不对称使得患者对自己的医疗需求无从判断和选择,只有毕恭毕敬地听从医生的推荐。诱发需求带来的医疗支出的上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这种“掠夺式”的医疗服务产生于这样的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前提之下,更会在信息不对称中不断地发生。

信息不对称在医疗问题上凸显,给患者带来了日益高涨的医疗消费,也给医疗保险带来了更大的道德风险。在患者与医院的博弈中,患者难免是输家。在保险公司埋单医疗费用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命运。不过与个人相比,保险公司是更有实力的团队,同时它可能也有能力通过平衡信息不对称来改变博弈中的劣势地位。

三、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健康保险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健康保险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必然。看到我国健康保险的巨大潜在市场,各大保险公司都推出了健康保险产品。2006年仅上海一地就有23家寿险公司和22家产险公司同时销售他们的上百种雷同的健康险产品。总体来看,在市场争夺的竞赛中,老牌的保险公司的优势地位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那些新兴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正处在起步阶段,它们仅仅完成了“专门化”的过程,还没有来得及打造出专业化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流程。从产品和服务上看,与非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相比,没有“专业化”带来的任何优势。所以目前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一)面临新创公司的一般困难

任何新创公司都要经历走人市场的过程,准客户要经过对公司和它的产品了解、接受和消费这样三个阶段才会成为真正的客户。客户对公司和产品需要了解,既要了解公司的产品,也要了解公司的服务,更要考察公司的信誉度。而这一切对于初创公司来讲比老牌公司有更多的困难。慎重的客户不但要了解目标公司的产品,还要进行横向比较和选择,如果没有更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没有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内涵,客户更会认同老牌公司的产品。

(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还没有体现出真正“专业化”带来的优势

“专门化”不等于专业化,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市场需要专业化的产品设计、专业化的服务内容和专业化的技术保证。目前市场上健康险产品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保险,这些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大同小异。从专业健康险公司目前首推的产品来看,也是以短期医疗险和意外健康险为主的。这些险种没有创新,湮没在同质的产品中很难对消费者产生特殊的感召力,加之公司初创,规模和影响力不足,展业会更加困难。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真正生命力就在于它拥有非专业公司不具备的专业化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

1.产品缺乏和创新乏力

健康险是市民最需要的险种之一,而目前我国的健康险产品研发落后,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只有针对消费者健康保险的真正需求而设计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新品,才能成为驱动健康保险市场的动力。健康保险与专业性极强的医疗领域密不可分,它涉及到专业性极强的医学领域的深层知识,也涉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更涉及到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和医院的经营和营利模式。而健康保险的经营决不是一张简单的保险合同加上履行合同的医疗费用报销。健康保险更是一种服务——保证健康的服务。因此,健康保障机制是健康保险运作机制形成的基础,也是健康保险新产品研发的基础。而我国目前的健康保障体系是一个近乎独立的王国,保险公司和医疗体系之间没有深度足够的合作机制。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健康险品种基本上在医院的势力范围之外打转。只有打造出具有专业水平的健康保险新产品才会显示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优势。

2.管理上没有体现出健康保险的专业优势

健康保险产品不同于一般保险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作为保险标的的“健康”是特殊的。健康保险产品的定价、营销、核保、理赔、经营风险控制等环节均不同于一般的保险产品,也不同于寿险产品。因此作为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在管理上必须体现出不同于一般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水平。这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可能具备优势的环节之一。而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把健康管理水平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难于显现。实践也证明,当前国内新兴的专业保险公司发展缓慢。

3.人才缺乏

在我国,健康保险公司处于初创阶段,人才缺乏是第一大问题。作为健康保险专业公司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间就在于它的专业化的特征。要想获得专业化的特殊优势就少不了专业化的人才。除了一般的保险人才外,健康保险公司需要与医学专业的深度接触,因此特别需要那些跨学科的专业人才,需要懂保险业务更精通临床医学的人才。从保险人员中培训医学人才不现实,引入资深的临床医学人才到保险公司,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加强产品研发的医学技术含量。

4.展业困难

正是由于没有创新的产品,没有急百姓之所急的针对性产品,仅以传统的基础健康保险产品展业,缺乏竞争力是必然的。展业靠产品品质,靠销售渠道畅通,更靠服务作为后盾支持。新兴的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如果没有“专业化”带来的优势,那么更不可能有其它优势。不管是老牌的产险公司还是寿险公司都有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规模优势、渠道优势和人气优势。没有服务优势是展业困难的又一症结。作为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必须从产品服务上入手,打造出更适合百姓需求的服务流程。

(三)产品的市场认同

和任何商品一样,保险商品也需要市场的认同,而保险商品尤其需要消费者的认同。客户对保险产品的买入仅仅是获得一种对未来风险事件的化解承诺,因此,消费者除关心产品本身的品质以外,更关心的是公司的信誉、售后服务和理赔承诺的兑现。因此,新兴的健康保险公司在产品的市场认同上会有更大的阻力。不过,困难是危机也是生存的契机。打造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是健康保险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四、专业化健康险发展的必由之路

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要经过三个阶段:公司初创的起步阶段、健康资源整合的进展阶段和稳定发展的成熟阶段。

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首先要继承现有的健康保险产品,同时还要进行新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产品研发和配套服务规程的制定。这一阶段既要逐步打造出一系列健康保险新产品,同时还要整合出一个符合国情的健康服务体系。在相关的数理统计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起步过程。经过一定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公司的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产品品质逐步提升,最终形成一整套专业化和系统化的产品。

随着产品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也就终止了步履蹒跚的起步阶段,进而转入健康资源整合的进展阶段。这一阶段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要为其产品运营调配社会上的健康服务资源,整合出与产品完全适应的健康服务体系。这一阶段有更多健康资源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构成相互密切合作的健康资源体系,同时从管理上也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标准。

当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的时候公司便进入了稳健发展的展业期,也就是公司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的真正形成。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具备丰富的专业化健康保险产品,同时也拥有完善的、专业化的健康服务协作体系,此时,专业化优势会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其它保险公司所经营的非专业化的保险产品的客户群将逐渐转入专业化服务的健康保险公司,最终其它保险公司会逐步退出健康险市场。

五、专业化健康险的衍生职能

当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发展成熟之后,为了实现合理赔付,减少公司的损失,必然要加强医疗行为的监管,因此健康保险公司便衍生出了医疗监理的职能,这一职能是制衡医疗行业不健康发展的重要砝码,是政府行政监督行为所不及的技术补充。

(一)专业化健康险公司有平衡信息不对称的能力

现有的医疗体系是买方市场的医疗体系,保险公司为医疗埋单必然会遇到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样的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因此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必须有平衡信息不对称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打造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产品的同时,打造一支医疗监督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让他们直接与医疗机构对话,直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健康保险公司可以整合当前的健康检查公司,或者委托第三方健康检查公司实现平衡信息的作用。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在为保户提供健康管理的同时,接受保险公司的委托任务,由他们直接和医疗机构沟通医疗相关问题,确保信息相对对称,规避医疗过程带来的道德风险。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必须以平衡信息不对称为重要的规避风险的砝码,把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既维护患者的健康,也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专业化的健康险公司能够更好地顺应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在当前我国的卖方医疗市场氛围下,医疗卫生的行业腐败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上述的分析也看到了基本医疗保险面对医疗行业现状的无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信息对称的约束机制。医疗产品的购买不同于任何其它商品。作为消费者个人是无力与整个医疗行业抗衡的,连质疑的能力几乎都没有。当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替广大患者支付医疗费用的时候,情形就不同了,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有能力平衡不对称的医疗信息,也有能力监督医疗行为的整个实施过程。可以对医疗机构的不合理用药和不科学的治疗方法提出质疑,也有能力制止不合理的医疗行为的发生。可以看出,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在为保户服务的过程中是自身利益的维护者,更是保户利益的维护者。健康保险公司起到在专业水平上监管医疗行为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政府管理行为所不及的。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服务必将为保户提供越来越周到细致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防病、治病的全程服务。因此,专业化的健康保险是顺应中国医疗事业发展需求的,它所提供的健康服务是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乔善波.住院医疗费用保险的保险事故研究[J].保险研究2006,(1).

第3篇

受到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日益壮大及政府不断增长的医疗支出等方面催化,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有望维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呈现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进口替代主题升级。部分传统耗材类及监护类产品已经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下一阶段的进口替代将转向附加值较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等领域;“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经历了从进口到国产、从材料工艺到机电加工一体化、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漫长过程。中国医疗器械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早期基本全靠进口满足需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很多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从相对简单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开始,利用低廉的价格和政策红利逐步取代国外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占领了大部分国内市场。随着消费和技术的升级以及国家的战略性布局,国内医疗器械公司将实现附加值更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的进口替代。

专业人士认为,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产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和全球化都将是一个主要趋势,而创新是最佳手段。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创业者看到了国内市场的机遇,将技术和产品进行本地化,利用国内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建立生产基地,然后通过经销商将产品销往全球,实现全球化路径。“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市场热捧的主题。

颠覆性技术逐步渗透。液体活检、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诊疗手段及医疗格局。

液体活检对于癌症检测而言是颠覆性的。检测血液中的CTC(循环肿瘤细胞)及ctDNA(循环肿瘤DNA)对患者肿瘤进行诊断与监测的方法称为液体活检。液体活检的出现可以解决组织活检的局限性问题。该技术能够解决临床取样的难点,满足对患者高频次监测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检成本低的优点。

未来有望应用在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患者动态监测,以及个性化用药指导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将液体活检评选为“2015十大技术突破”。

在外科手术领域,手术医疗机器人的出现颠覆了现有手术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医生的双手。相对于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具有明显的优势:病人出血少、康复快、医生培训时间短。外科手术将从“切除时代”进入“可修复时代”。作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成人和儿童在内的普外、胸外、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及心脏等各种手术。

3D打印是制造业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有着喜人进展。之所以说是颠覆,是因为它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骨科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3D打印的人工枢椎为颈椎肿瘤的患者做治疗,进行的肿瘤切除效果很好,已经有了四个成功病例,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另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3D打印人工肝单元的成功面世也为新药筛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我国3D打印领域的领先公司如迈普生物,已经率先实现了3D打印硬脑膜的商业化,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平台型公司呼之欲出。越来越多的A股医疗器械类公司开始寻求境外并购的机会,跨境套利空间明显。与此同时,一些大型药业也开始考虑整合器械类公司,打造综合性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平台。

第4篇

关键词:燃料乙醇市场 兼并重组 原材料向

随着全球变暖、污染日益严重、能源日渐消耗,低碳环保和节能已成为世界性的主题。全世界各个国家对新型、可再生能源都尤为重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短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耗日益增加,资源紧缺状况十分严重。自1993年,我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需求日益增加和资源的日益减少使我国的原油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压力。燃料乙醇是替代能源的代表,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不仅能减少碳的排放量,达到环保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压力。但由于我国燃料乙醇行业的技术以及原材料成本方面的原因,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盈利非常困难,必须依赖国家的补贴。国家对燃料乙醇行业的政策是,定点企业生产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定点区域强行销售,价格和汽油价格绑定。

一、中国燃料乙醇市场概况

我国燃料乙醇行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起初燃料乙醇原材料来自于我国去陈粮过程中的陈粮,但是随着陈粮问题的解决之后,成本问题也阻碍了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玉米和小麦等原材料成本和技术方面的劣势,发展速度和美国与巴西等国家相比,还差很多。所以,未来我国燃料乙醇市场原材料将会以非粮食作物为主。但是,燃料乙醇是替代能源的代表,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必须坚定的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燃料乙醇主要的下游产品就是乙醇汽油。我国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目前燃料乙醇只在几个省定点推广,并强制销售,而且是定点企业生产。

二、中国燃料乙醇市场的建议

第一,中国燃料乙醇市场兼并重组行为的建议

目前我国燃料乙醇市场是5家定点生产企业,未来市场中一定会增加许多非粮原材料为主的生产企业。市场中基本上呈现中粮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三足鼎立之势。在我国有生产燃料乙醇能力的企业很多,但是大多数由于企业规模等方面原因,很难获得国家的准入牌照。这样就会有很多潜在的产能浪费。所以,我国燃料乙醇的兼并行为还将继续。但是目标应该是将那些达不到规模经济的实力落后企业。淘汰那些落后产能企业,整合他们的资源。

但是中国燃料乙醇市场集中度过高,使企业之间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大多都依赖国家的补贴生存。国外燃料乙醇市场生产企业数目要远远大于中国,所以中国政府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企业的兼并行为,并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引入竞争。北海国发,海南椰岛等有一定实力的上市公司都具备燃料乙醇生产能力,主要原材料为木薯,也符合国家非粮的政策导向。可以引入这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进入市场,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中国燃料乙醇市场“原材料指向”战略行为研究建议

首先,实施“原材料指向”战略过程中,要兼顾副产品对区域的经济实用性

中国燃料乙醇企业目前对原材料丰富的区域投产主要依据仍然是当地原材料的经济性,而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合理的应用副产品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企业投产的区域不仅仅考虑原材料玉米的供应方便,同样也考虑副产品的销路的方便,这样使副产品顺利转化成为效益,降低成本。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生产出燃料乙醇产品后的交通问题。应该对每个环节都加以考虑,在去结合“原材料指向”战略,选择合适的地区投产。

其次,加强甘蔗燃料乙醇的投产,还可以起到平稳糖价的作用。当糖价格降低的时候,会极大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这时可以通过增加甘蔗燃料乙醇的生产,这样可以保证糖价的平稳,也会缓解不同时期的“糖贱伤民”的情况。

三、结论

我国燃料乙醇市场前景广阔。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国,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了1806万辆,随着汽车销量的增长,汽油的需求量也同样增长,估计2010年汽油需求量将达到6500万吨。按照10%乙醇调和的比例,燃料乙醇的最大需求将达到650万吨,我国缺口比较大,再加上我国能源短缺,在高油价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燃料乙醇市场的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王成军.玉米生产区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5

[2] 张晓阳.论国内发展燃料乙醇的优势及前景[J].中外能源,2006(1):15-20

[3]奥兹夏伊.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钱伯章.我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太阳能,2007(8):7-9

第5篇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为××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在全国人民欢庆建国60周年的前夕,在这景色优美的天顶湖畔,首先,我代表××电力局党委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建设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建设付出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的广大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

××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把五十年来××历史的光辉篇章和××建设的丰硕成果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承,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是凝聚力量、激励斗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我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大工程,将为后人留下奋力向前的传家宝。

业绩铭记历史。50年来,××电厂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x亿千瓦时优质、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每发一千瓦时电量耗水仅仅只有0.××立方米,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电厂本着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以大坝安全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水库充分发挥了防洪抗旱供水的巨大作用。如今,××水库形成的“天顶湖”是××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丰功伟绩,是××县××旅游名胜区的品牌旅游项目之一,并且极大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电厂注重共建共享,把履行社会责任视为己任。充分发挥好文明单位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与社区和军队的文明共建,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金秋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展示了员工“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时代风采。××人以厂为家、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壮志凌云,满怀理想献身电力事业,满怀热情耕耘希望沃土,用青春年华记录了激情难忘的岁月,书写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奏响了一曲曲高亢奋进的奉献之歌。

文化承载未来。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神圣的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阐述,更需要生动事迹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真实故事,浓缩了××电厂50年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展现了××历史的光辉篇章,反映了××建设的丰硕成果。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品工程,是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大力宣传了企业发展和电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供电企业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国家电网人“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第6篇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为**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在全国人民欢庆建国60周年的前夕,在这景色优美的天顶湖畔,首先,我代表**电力局党委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建设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建设付出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的广大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

**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把五十年来**历史的光辉篇章和**建设的丰硕成果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承,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是凝聚力量、激励斗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我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大工程,将为后人留下奋力向前的传家宝。

业绩铭记历史。50年来,**电厂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x亿千瓦时优质、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每发一千瓦时电量耗水仅仅只有0.**立方米,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电厂本着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以大坝安全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水库充分发挥了防洪抗旱供水的巨大作用。如今,**水库形成的“天顶湖”是**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丰功伟绩,是**县**旅游名胜区的品牌旅游项目之一,并且极大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电厂注重共建共享,把履行社会责任视为己任。充分发挥好文明单位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与社区和军队的文明共建,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金秋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展示了员工“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时代风采。**人以厂为家、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壮志凌云,满怀理想献身电力事业,满怀热情耕耘希望沃土,用青春年华记录了激情难忘的岁月,书写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奏响了一曲曲高亢奋进的奉献之歌。

文化承载未来。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神圣的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阐述,更需要生动事迹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真实故事,浓缩了**电厂50年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展现了**历史的光辉篇章,反映了**建设的丰硕成果。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品工程,是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大力宣传了企业发展和电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供电企业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国家电网人“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第7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过度市场化;政府

2014年7月8日总理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的健康是发展的动力。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力之一,与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国家和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与社会起点的公平密切相关,医疗卫生改革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但当前“看病贵”的形势依然很严峻,真正普惠于民的医疗卫生体制还未真正得以实现,群众对医疗卫生改革的呼声很高,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的过度市场化和商业化。政府应该明确其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角色和定位,尤其是在基本医疗领域的主导角色,避免过度市场化和商业化。

一、医疗卫生的市场化、商业化演进

计划经济时期,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绝大多数人口,医疗卫生设备、设施等大体来源于政府和各经济集体的投入,药品价格也被有效控制,大多居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比较高。但医疗技术水平低、发展缓慢,医疗机构人员积极性低。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政府医疗改革主张放宽政策,放权让利,自膨胀的医疗机构的管理越来越转变成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各医疗机构之间由分工协作步入了全面竞争,医疗机构成为拥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商业化的医疗卫生体制使财政负担得以减轻、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发展、技术服务水平得以提高、供给能力得以提升,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更加具有活力。

二、过度市场化、商业化的消极影响

医疗卫生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理论上讲,市场竞争的进行能够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使得医疗医药机构的运转能够更加有效,最终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降低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188位),这样的排名无疑是对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的一种抨击。医疗卫生的过度市场化和商业化使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逐渐减弱,其追求的主要目标逐渐变为经济利益,甚至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目标也在淡化。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发展使得医疗服务费用不断增加,市场化的政策趋向把人民推入一个尴尬的境地。“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群众要看病,医疗卫生成本自然而然转移到了群众的身上,个人医疗费用负担重,“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层出不穷,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公平性低下。

三、医疗卫生过度市场化、商业化导致消极影响的原因

从1978年至2002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从110.2亿元增加到5684.63亿元,期间政府投入的总费用在逐年递增,但政府要节约开支,医疗卫生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正好能起到减少政府的支出的作用,政府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并不高,在医疗卫生的行政管理和财政投入中,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也不断弱化,地方政府愈来愈承担更多的责任,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也全面走向商业化。医疗卫生改革的市场化表面上看能够减小政府开支,可是政府投入比例小意味着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依靠创收来维持其运转和发展,甚至是用创收来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医疗机构需要支付部分的医疗机械设备等成本,同时,由于市场化带来的竞争,许多医疗机构都争先恐后购置更为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如此一来,医疗卫生机构只能在市场化的大潮中通过创收来站稳脚跟,因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并未得以真正的解决。

四、中国的医疗卫生要避免过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建议

(一)增加政府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力度的不够促成了医疗卫生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但由于激烈的竞争和利益的驱使,市场化不像理论上那样理想化和完美化,过度市场化的消极影响最终由公民买单。政府应该增加对医疗卫生到绝对投入,同时,考虑到医疗卫生日益重要的地位,还应该提高医疗卫生投入在政府总投入中的比重。

(二)政府需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占据主导角色

医疗卫生具有外部性和专业特殊性,其中,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和普通民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关系,过度市场化会使医疗卫生机构与普通公众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医疗卫生是民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更加关乎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而这些方面由政府投资是最具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了真正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不可能将医疗卫生全权的交给市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政府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

(三)引导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化发展

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需要政府站稳脚跟,但在非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市场化是医疗卫生服务得以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方式。只是,市场化的过程需要政府适时的引导和纠正,以防止过度市场化酿成的消极后果。非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商业医疗保险等的发展,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严厉打击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当竞争等等。政府鼓励其发展,但同时要守护好群众的健康权。

参考文献

[1] 张茂松.医疗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兼论我国医疗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缺失[J].经济经纬,2007(4).

第8篇

[关键词] 医用电子仪器 市场 医疗器械

一、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概况

1.市场现状与特征

(1)市场现状。2007年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同比增长13.3%。全年市场份额达到920.6亿美元。随着对电子医疗产品应用的普及,电子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整体市场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加,达到47%。

(2)市场特征。美国占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美国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电子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最早最成熟,在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所占比重也最大,在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中所占比重2007年达到45.5%。欧洲和日本市场紧随其后分别占全球市场的25.4%和12.9%。美国、欧洲、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占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的83.9%,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亚太地区增速最快,虽然美国、欧洲、日本占据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但是亚太(除日本)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2007年亚太(除日本)地区电子医疗器械市场同比增长18.7%,超过全球市场13.3%的增长速度。

2.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

美国、欧洲和日本是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是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2007年美国市场规模达到419.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45.5%。2007年美国市场同比增长11.7%,连续4年增速保持在两位数,近年来,美国企业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使得美国在电子医疗器械领域始终处于领先水平。美国市场的稳定高速增长带动了全球电子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欧洲电子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几个发达国家组成,2007年欧洲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2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4.9%。由于欧洲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老年病人医疗设备市场将不断扩大,包括主要是电子医疗设备的各种治疗设备及病情监控设备。2007年日本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 11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2.9%,日本的经济发达,人口基数较大,使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第二大国家,近几年来日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也都保持在两位数。

二、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概述

1.市场现状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快,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2007年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243.2亿元人民币,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比增速为16.3%,超过了全球市场13.3%的同比增长率。

2.市场结构分析

(1)产品类型结构分析。电子医疗器械按物理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超声仪器设备、医用激光仪器设备、医用生化分析仪器、医用射频与核磁仪器设备等。其中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2007年市场规模为126.8亿元人民币。

(2)市场层级结构分析。中国一二级市场(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主要省会城市)电子医疗器械普及度高,主要采购需求来自产品更新换代,市场增长平稳,而增长最为突出的是五六级市场(行政区划的县级与乡镇市场),2007年同比增速为24.6%。得益于2007年初启动的医疗体制改革,政府加大了对基础公共卫生网络,尤其是县级、乡镇级医院和卫生院的投入,给医疗器械市场注入了活力,五六级电子医疗器械市场在整体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由2005年的10.7%达到2007年的12.0%,增长率居于各级市场之首。

三、2008年~2010 年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预测

电子仪器市场是中国电子医疗器械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7 年医用电子仪器占有市场总额的一半以上。医用电子仪器应用广泛,市场广阔,2007年同比增长14.4%。预计在未来三年,医用电子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

产品结构上医用电子仪器主要可分为心电图及其他电图机、监护仪器、电子治疗急救装置、电子压力测定装置、血流量容量测定装置等几类,其中心电图及其它电图机所占比例最大,2007年占医用电子仪器市场份额的 24.2%。

第9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 市场 监管

前言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医疗器械就是指医疗行业在诊治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小到棉签、创可贴,大到CT、X光机等,而且医疗器械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由于医疗行业服务于社会公众,医疗器械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公正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对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已经显得很有必要了。这就需要各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加强对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一、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医疗企业市场发展的现状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仅有数百家,但是在2009年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有13876家,而且年销售额最高达到了2000亿元。不仅企业数目迅速增多,而且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销售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

从总体上来讲,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呈现的特点表现在:一、高端的医疗器械通常是生产企业或者商采用招标的形式完成销售的;二、中端的医疗器械通常是生产企业或当地商采用招标的形式销售到当地的医疗机构;三、家用医疗器械多是借助医疗器械经营机构或者药店销售给广大用户;四、医疗器械的价格多是市场决定的;五、如今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医疗器械多是我国自行生产的,而且种类齐全、功能多样。

(二)医疗器械市场存在的问题

自国务院2000年出台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后,为我国医疗器械规范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十多年的努力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公众的安全。但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不稳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未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随着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当前所实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对于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现象也没做出明确的惩罚措施;二、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很多地区的监管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三、医疗器械达不到国家标准。一些医疗器械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生产;四、众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且经营不规范;五、一些医疗器械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法律意识较薄弱。有些企业单纯地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就出现了生产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的行为。

二、加强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措施

一般而言,医疗行业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因此医疗器械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如何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法律法规

要不断完善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同时要结合当前医疗器械市场的现状,制定出相关的法规,从而就为我国医疗器械的监管提供了健全的法律法规,便于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

(二)建立起医疗器械监管的队伍

要让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认识到医疗器械监管的重要性,同时在不断完善各地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大对监管人员素质的培养,培养一批既懂市场监管又懂医疗器械的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提高医疗器械的监管能力。

(三)加强医疗器械标准化体系建设

要逐步建立起医疗器械标准化管理的机构,同时要不断完善这些管理机构,研究医疗器械标准化体系,对于医疗器械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生产,尤其是要加强风险性较高的医疗器械。

(四)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有利的信息化技术和资源,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医疗器械市场监管信息网络,同时实现各个地区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间、各地生产企业之间、经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实现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监督管理水平。

(五)提高医疗器械企业进入市场门槛

要规范医疗器械市场,就应该采取提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将产品直接进行销售、提高医疗器械进入市场的门槛、规范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等措施,不断加大对生产企业的规范也可以有效地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医疗器械取得了显著发展,但是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管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医疗器械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对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监管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韦高.《新医改给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带来的机遇》[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

[2]《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S].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2号,2004

[3]杨国忠.《对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为了发展之期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

第10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绩效;产业组织理论;SCP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0203

医疗器械行业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子行业之一,在经济迅速发展、新医改逐步推进、医疗服务市场逐步放开、老龄化程度加速的社会发展状态下,近年来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2013年12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历经长时间的筹备,正式发起成立医疗器械分会,并编辑出版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提炼和观测。在此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医药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并作为重点发展的医药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的关注。

1医疗器械行业与市场绩效

1.1医疗器械行业

有关医疗器械行业的界定,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国家标准分类,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简称“医疗器械行业”)可分为七个主要类别: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的制造;医疗、外科及

兽医用器械制造;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假肢、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可以看到,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学科交叉广泛、知识结构复杂、高新技术密集、创新需求旺盛的行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健康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1.2市场绩效

伴随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有关市场绩效的概念最初始于20世纪30年代,较为经典的定义出自以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其对市场绩效作了如下定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逐渐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2700亿元,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预计未来几年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医保体系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消费者支付能力显著提升,政府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投入亦不断扩充,这些使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容。但市场需求的增加并不代表整个行业效率的显著改善,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无论在产能方面还是研发创新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高端产品仍需依赖进口,在市场绩效方面仍存在着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

2.1资源配置效率不足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略的重要指标,首先,用产业的获利能力来衡量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2008-2012年五年内,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利润总额稳中有升,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344%的水平。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利润总额仍不足200亿元的规模水平,单与美国强生公司的医疗器械部门利润相比,利润总额不及其1/3(2012年,美国强生公司医疗器械部门的利润总额达到110亿美元),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获利能力仍显薄弱。

再从进出口贸易情况来看,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的统计,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国内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约有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同时,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蜷缩于产能过程、获利能力不足、产品创新滞后的发展态势中,资源配置效率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2.2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产业规模结构是指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77788家,但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元以内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其中,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且年收入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业并不多。与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缺乏多样化的产品结构,缺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生产专业化水平有限,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被划入中小企业的范畴。

2.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就技术创新层面而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的创新研发水平仍有待提高。这一点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中便不难看出,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产品为主。

一方面,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便存在严重的技术弊端,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研发团队,且技术长期依赖于国外创新成果,长期停留在仿制阶段。另一方面,随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增加,许多国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逐渐将贸易触角延伸到中国市场,大量科技含量高、品质好、竞争能力强的高精端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涌入中国,迫使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停留在中低端医疗器械领域缓慢发展。

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贝恩(Bain, J.S.)是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研究构造了具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框架(即SCP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绩效。本文拟运用贝恩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3.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指某一产业市场中买房或卖房的数量及其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一般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来表示。CRn是指某一产业市场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产量销售额占整个行业的份额,CRn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0年CR4为16.99%,2011年CR4为%20.33%,2012年,这项指标提升到了21.42%。但根据贝恩分类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原子型”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医疗器械行业产品众多,集中度水平总体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行业市场绩效水平的提升。

3.2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特定产业或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相对于其他产业或企业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或者是不完全替代性。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两个产品领域来看,在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严重依赖进口,主要被通用电气、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强生等国际知名企业所占据,其产品主体、品牌、价格、渠道、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较高。

对于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领域。源于此,本土企业的获利能力受到阻碍,行业利润率水平无法得到保障,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应,自主创新动力亦受阻,市场绩效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3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已有企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反映了已有企业优势的强弱。在规模经济壁垒方面,根据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植草益的研究:

规模市场比重(d)=最优规模(S/N)/市场总规模(S)=1/N

其中,S为总产量,N为企业数量。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7788家,d=0.000562%。植草益认为d

退出壁垒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或市场时所受到的限制因素。如果退出该产业的成本高昂,企业进入市场的动机就会减弱。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而言,一般不具备退出的政策法规壁垒,同时,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在广告、销售、研发方面的投入的费用十分有限,因此在退出行业时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沉没成本发生。

4建议

根据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而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绩效水平,应加强宏观政策调节的力度,这种方式最为直观有效。

4.1政策主导,稳步提升市场集中度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层面,把握行业竞争的现状及特点,支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合理布局,扶持我国医疗器械本土企业的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实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其次,从政策扶持的角度激励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落实相关奖励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多渠道融资发展。

同时,扶持和推动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结构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产品潜力较大的医疗器械企业,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地位。

4.2鼓励企业持续自主创新,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

鼓励产学研结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上下游厂商相互配合的产业联盟,发挥产、学、研三方各自的优势,从而保证医疗器械行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行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平不断提升。

鼓励企业由“创仿结合”向持续自主创新转变。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内部实现从“创仿结合”过渡至持续创新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在对仿制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加强工艺、提升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持续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研制推出具有高附加值和差异性的医疗器械产品,获得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4.3提高准入壁垒,健全行业退出机制

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准入门槛。承上分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小,这是导致我国药企数目众多、规模偏小、市场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严格对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核准,提高相关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

在严格审批产品和新企业的同时,还要健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退出机制。在此方面设置适度的政策性壁垒,为市场退出的规范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完善行业审批制度的同时,更应加强行政监管,建立健全行业退出机制,实现行业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孙敬水.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2,(5):712.

[3]Bain,J.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M].2nd Edition, 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 Inc.,1968.

[4]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十大图说[N].中国医药报,201416(F6).

[5]Johnson & Johnson.Johnson & Johnson Reports 2012 FourthQuarter and FullYear Results[EB/OL]. http:///releasedetail.cfm?ReleaseID=734718.

[6]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S].北京:中国医药物资协会,2013.

[7]周琳,黄安琪,刘元旭.医疗领域的另一扇“垄断之门”[J].中国外资,2013,(17):3233.

第11篇

关键词:医疗改革;市场经济;竞争;政府

一、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医疗改革逐步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且因为涉及到民众的利益,所以可以说是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看病难、看病贵、医务工作者不能很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等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形式下,倡导医疗改革,提出应对医改困境的措施势在必行。而且,我们也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政府推出了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二、医疗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医疗改革涉及到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涉及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涉及到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不方便的困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制度体系,解决民众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还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医疗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中的不足。当前的医疗改革依然还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水平较为落后;医保制度还有待健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医药流通领域发展不成熟、不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过高,民众买药难;对医院的运行和管理不够严格,制度不健全,弱化了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有待健全卫生投入机制,改变单一的办医体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过渡;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较少,与当前国情相符合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未建立,难以解决民众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状。此外,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逐步加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供给层面上基本形成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是现行的医疗卫生行业的显著特征。行业限制基本没有,也没有出入门槛,各种资本纷纷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市场需求决定着新进入资本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无论是公立的医疗机构还是公共卫生机构,都逐步采用了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独立经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方式。同时各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也逐渐形成了全面竞争的态势,市场供求关系成为了决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关键因素。与供给层面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演变成为了私人的消费品。相比较于城镇地区约占半数的覆盖人口,医保制度的农村覆盖率只占到了农村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意识,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二、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了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更多更大的的医疗服务机构出现,改善提升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转效率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和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不能忽视的是,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走向其实是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直接导致了强调社会公平性的医疗服务和注重宏观效率的卫生公共投入等措施的功能被弱化。它具体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四、对策:政府主导,充分引入竞争、放开医疗市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市场的资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会达到优化配置。医疗卫生事业也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降低医疗市场的准入门槛,开放准入机制,从政策上对进入行业的资本予以相应的优惠支持等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广泛进入,并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通过提升内部运转效率、服务能力以及从业人员素质来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行业供给能力。但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性、自动性、自主性的经济,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直接目的。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引领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社会看得见的手”,如法律制裁、行政约束、道德谴责等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衡。因此,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各地区各级政府应该作为主导,领导医疗改革。在明确政府职责的前提下,重新构建政府、市场、医疗机构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的内容:“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可以看出,政府必定会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第12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 发展现状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

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2]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Z].2008.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医院;营销战略;核心竞争力

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医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快速、长远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医院从长远发展出发,实施战略管理,对医院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和实施符合医院长远发展的可行的战略。其中营销战略,就是实施战略管理,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营销战略的相关概念

(一)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主要也在美国。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是指为创造满足个人或组织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的理念、产品、服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

(二)医院营销

根据科特勒的理论,医院营销学是辨别和满足患者与社会大众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需要,通过与社会大众建立医疗服务价值倾向的关系,可赢利地或不赢利地(取决于医院的财政来源)满足患者对治疗和预防的需求。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为患者,即“以患者为中心”。营销的重点是患者所需的医疗服务。营销的目的是识别并满足患者以及群众的求医需要,从而使医疗服务被群众接受,通过为患者解除病痛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院营销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需要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的、总的计划,这就叫战略。”医院市场营销战略是医院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进行的谋划和方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制定营销战略是医院营销成功的关键。医院营销战略是把营销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是医院期望达到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具有总体性、方向性和长远性。营销的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点是注重理性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突出表现市场研究在营销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医院营销应当始于对医疗市场的研究与分析。

二、医院实施营销战略的意义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医疗市场已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患者的就医选择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应对这些市场变化,医院不得不主动采取相关措施了解自身所处的医疗市场变化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分析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医院的市场占有率,保证医院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引入营销战略,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有利于拓展医疗市场份额

医院的主旨任务就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拥有大量的患者就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首先要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具备哪些潜在市场,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市场的真正的需求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不断占领新的市场,进一步拓展医院的医疗市场份额。实施营销战略能够使医院做到“知己知彼”,对自身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展自身的医疗市场份额。

(二)有利于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医院营销不同于单纯的医院宣传,医院宣传是医院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医院营销是对医院宣传的整合、提高,是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医院通过实施营销战略,首先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了所处的市场环境,明确了具体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针对具体的市场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开拓新的医疗市场,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医院进行宣传,使患者和社会更深刻的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发现医院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医院知名度,扩大医院业务量,推动医院的改革发展,使医院保持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动力。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了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多种营销手段使患者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并通过提供针对患者需求的人性化服务,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患者心中树立起医院的品牌形象,从而使患者成为忠实的客户,而这些患者同时又会成为医院的潜在宣传者,使医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了解患者需求,医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质量,使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符合患者需求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互通健康信息、定期回访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健康指导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使患者能够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能够了解医院的整体文化氛围,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些都为减少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激励竞争,许多医院开始进行战略管理,从宏观层面对医院的发展进行分析、规划,而实施营销战略就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医院营销分为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首先应该进行内部营销,使医院员工了解医院的价值观、医院文化等。医院的营销战略应该提倡全员营销,营销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而是医院全员的共同责任。将营销理念融入职工的日常生活中,使医务人员具备一种在平时的医疗服务活动中向患者展示一种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医院的形象的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并融入医院文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增强医院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医院如何实施营销战略

(一)分析医疗生服务

市场环境,进行市场定位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必须制定一套全面的、稳定的、长远的、符合医院长期利益的营销战略。就必须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竞争环境,明确医院具备哪些已经存在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与他们相比医院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是什么,同时又存在哪些劣势。通过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需求分析,了解患者目前的需求是什么,有哪些潜在的市场可以开发等,并结合市场需求及医院自身的条件进行市场定位,并采取市场宣传、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等一系列营销手段,占有相应的市场。

(二)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当前,医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理念,大部分公立医院认为作为公立医院不应该进行市场营销,有营销意识的许多医院的营销手段也只是广告轰炸、有偿新闻、价格战等,方法比较单一。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且理性化,一贯地采用单一的营销手段会导致人们不信任感和厌倦情绪。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医院应该借鉴企业的多种营销手段形成立体、系统的方法组合,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在进行宣传的同时,更要注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面对患者、人性化的服务需求,医院应该开展患者回访、社区义诊、慢性病健康教育、患者沙龙等活动。通过参加些活动,使患者感受到医院提供的人性化服务,感受到医人员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时也在患者心目中树立了医院的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实施品牌营销

“品牌”是西方营销学的一个词汇,它是产品及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互动关的反映,它既象征着产品的值、特点、形象和供应者的努力状况,同时又体现着消费的需求、利益、感情、个性价值观。品牌是财富的象征是竞争的利器、经济发展的宝,医院的品牌是给病人提优质服务,是无形的产品供病人选择。医院品牌是医院知名度、美誉度的反映,也社会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品牌是无形的,是通过组织平时的努力不断积累的。医院要想具备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树立医院品牌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名品牌、专科品牌、人性化服务品牌等。而医院的品牌是通过医院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疗服务,得到患者的肯定和信赖,从提高医院的患者满意度和知名度而形成的。目前,疗市场的竞争己逐步转向品牌的竞争。因此,必须坚持“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提高患者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形成医院自身的品牌效应,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医院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良好的医院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医院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医院文化之间的竞争,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医院文化由价值观和医院精神(医风医德、价值标准、经营理念)、制度文化(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行为文化(领导行为、员工行为、文化仪式)、物质文化(环境条件、医院标识、院训院歌、文化网络)四个层次的内容构成。因此建设一种良好的医院文化,就会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给人们留下一种良好的印象。医院的全体员工生活在一种以人为本的共同文化氛围中,就会加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医院的文化,对医院形成一种良好的印象,也就达到了医院营销的效果。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医院;营销战略;核心竞争力

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医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快速、长远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医院从长远发展出发,实施战略管理,对医院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和实施符合医院长远发展的可行的战略。其中营销战略,就是实施战略管理,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营销战略的相关概念

(一)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主要也在美国。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是指为创造满足个人或组织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的理念、产品、服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

(二)医院营销

根据科特勒的理论,医院营销学是辨别和满足患者与社会大众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需要,通过与社会大众建立医疗服务价值倾向的关系,可赢利地或不赢利地(取决于医院的财政来源)满足患者对治疗和预防的需求。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为患者,即“以患者为中心”。营销的重点是患者所需的医疗服务。营销的目的是识别并满足患者以及群众的求医需要,从而使医疗服务被群众接受,通过为患者解除病痛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院营销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需要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的、总的计划,这就叫战略。”医院市场营销战略是医院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进行的谋划和方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制定营销战略是医院营销成功的关键。医院营销战略是把营销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是医院期望达到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具有总体性、方向性和长远性。营销的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点是注重理性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突出表现市场研究在营销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医院营销应当始于对医疗市场的研究与分析。

二、医院实施营销战略的意义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医疗市场已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患者的就医选择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应对这些市场变化,医院不得不主动采取相关措施了解自身所处的医疗市场变化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分析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医院的市场占有率,保证医院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引入营销战略,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有利于拓展医疗市场份额

医院的主旨任务就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拥有大量的患者就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首先要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具备哪些潜在市场,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市场的真正的需求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不断占领新的市场,进一步拓展医院的医疗市场份额。实施营销战略能够使医院做到“知己知彼”,对自身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展自身的医疗市场份额。

(二)有利于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医院营销不同于单纯的医院宣传,医院宣传是医院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医院营销是对医院宣传的整合、提高,是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医院通过实施营销战略,首先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了所处的市场环境,明确了具体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针对具体的市场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开拓新的医疗市场,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医院进行宣传,使患者和社会更深刻的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发现医院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医院知名度,扩大医院业务量,推动医院的改革发展,使医院保持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动力。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了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多种营销手段使患者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并通过提供针对患者需求的人性化服务,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患者心中树立起医院的品牌形象,从而使患者成为忠实的客户,而这些患者同时又会成为医院的潜在宣传者,使医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了解患者需求,医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质量,使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符合患者需求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互通健康信息、定期回访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健康指导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使患者能够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能够了解医院的整体文化氛围,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些都为减少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激励竞争,许多医院开始进行战略管理,从宏观层面对医院的发展进行分析、规划,而实施营销战略就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医院营销分为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首先应该进行内部营销,使医院员工了解医院的价值观、医院文化等。医院的营销战略应该提倡全员营销,营销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而是医院全员的共同责任。将营销理念融入职工的日常生活中,使医务人员具备一种在平时的医疗服务活动中向患者展示一种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医院的形象的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并融入医院文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增强医院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医院如何实施营销战略

(一)分析医疗生服务

市场环境,进行市场定位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必须制定一套全面的、稳定的、长远的、符合医院长期利益的营销战略。就必须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竞争环境,明确医院具备哪些已经存在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与他们相比医院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是什么,同时又存在哪些劣势。通过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需求分析,了解患者目前的需求是什么,有哪些潜在的市场可以开发等,并结合市场需求及医院自身的条件进行市场定位,并采取市场宣传、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等一系列营销手段,占有相应的市场。

(二)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当前,医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理念,大部分公立医院认为作为公立医院不应该进行市场营销,有营销意识的许多医院的营销手段也只是广告轰炸、有偿新闻、价格战等,方法比较单一。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且理性化,一贯地采用单一的营销手段会导致人们不信任感和厌倦情绪。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医院应该借鉴企业的多种营销手段形成立体、系统的方法组合,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在进行宣传的同时,更要注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面对患者、人性化的服务需求,医院应该开展患者回访、社区义诊、慢性病健康教育、患者沙龙等活动。通过参加些活动,使患者感受到医院提供的人性化服务,感受到医人员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时也在患者心目中树立了医院的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实施品牌营销

“品牌”是西方营销学的一个词汇,它是产品及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互动关的反映,它既象征着产品的值、特点、形象和供应者的努力状况,同时又体现着消费的需求、利益、感情、个性价值观。品牌是财富的象征是竞争的利器、经济发展的宝,医院的品牌是给病人提优质服务,是无形的产品供病人选择。医院品牌是医院知名度、美誉度的反映,也社会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品牌是无形的,是通过组织平时的努力不断积累的。医院要想具备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树立医院品牌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名品牌、专科品牌、人性化服务品牌等。而医院的品牌是通过医院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疗服务,得到患者的肯定和信赖,从提高医院的患者满意度和知名度而形成的。目前,疗市场的竞争己逐步转向品牌的竞争。因此,必须坚持“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提高患者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形成医院自身的品牌效应,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医院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良好的医院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医院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医院文化之间的竞争,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医院文化由价值观和医院精神(医风医德、价值标准、经营理念)、制度文化(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行为文化(领导行为、员工行为、文化仪式)、物质文化(环境条件、医院标识、院训院歌、文化网络)四个层次的内容构成。因此建设一种良好的医院文化,就会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给人们留下一种良好的印象。医院的全体员工生活在一种以人为本的共同文化氛围中,就会加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医院的文化,对医院形成一种良好的印象,也就达到了医院营销的效果。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医疗机构;战略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树立正确的营销战略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医疗机构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医疗机构进行市场营销的战略,探讨在市场营销中创建医疗机构竞争性优势,促进医疗机构可持续性发展。

医疗机构市场营销是以满足就医顾客生理、心理及精神等各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科学规范地实施医疗机构的各种技术与管理活动,为就医顾客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并保证医疗机构目标实现的过程。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只有及时转变思路,正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困难,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疗机构的市场营销观念是指医疗机构在组织、策划医疗机构营销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1、医疗市场和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

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医疗市场又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医疗产品服务的对象是人,服务产品质量是人的身体保健和身体康复质量。医疗服务产品和工厂产品不同,没有固定的生产模板和规定的产品合格质量及各种检验方法。因此,对医疗服务产品质量的评定,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衡量标准。医疗服务产品质量的标准会随着社会进步出现相应的变化,消费者对医院产品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因为医疗市场和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市场营销的规律性决定了医疗机构市场营销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格局、价格定位和经营管理理念均发生深刻的变化。医疗行业的格局,从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竞争发展的局面。医疗的价值定位,打破了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一二三级医院分级管理模式,变成了非经营和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或合资合作医院、民营医院及个体诊所的分类管理模式。医院的经营管理的理念,既要给患者提供价格比较低廉的优质服务,满足患者的要求;又要确保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保证医务人员应享受到的待遇。因此,在医院树立正确的营销战略观念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

2、影响医疗市场营销战略的因素

2.1外部环境因素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国外医疗机构陆续进人我国医疗市场,使我国原有的公立医院处于劣势,尤其是缺少特色的中小医院难免会受到冲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疗机构的稳定。同时,我国医疗市场也正在积极转型,通过合资合作、改制转型、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与经营方式并存,公开竞争的格局。

2. 2自身内部实力分析医疗机构本身技术力量较强而营销能力较差,则可考虑运用低成本营销战略;相反,企业营销能力强而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则可考虑运用差异化营销战略,以充分发挥其销售能力强的长处;其技术力量与营销能力都很强,则可以考虑在服务上采取低成本战略,而在销售上采取差异化营销战略。对于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如专科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等,由于其技术与营销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应该选择专一化营销战略,以便集中自身优势瞄准某些特定人群,特定地区实行专科优势和特色服务。

2. 3服务种类医疗技术是医疗机构最根本最核心的,其它一切服务都是从医疗技术服务中延伸出来的,因此,没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医院的市场营销无从谈起。另外,医疗设施的数量及先进程度等,也均为定位该医院竞争实力的基本标准。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医疗机构在政府指导下制定实际销售价格。新医疗体制的建立、各类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使得满足各类患者的需求成为医疗机构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常以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为准绳,广义的医疗机构质量理念不仅包括医疗质量,还包括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成本等多方面的内容,注重的是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重视患者的评价和满意度。因此,追求百分百质量的营销战略,既使医疗机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又保证了优质的医疗质量,还让民众得到了实惠。目前,医疗机构的管理逐步进人以患者满意度、信任度和医院知名度、美誉度为中心的品牌经营时代,创建品牌已成为医疗机构生存发展的战略问题。医疗机构实行品牌营销战略,不是少数管理者的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的支持配合,在医疗服务、技术、质量及各项保障服务方面,树立自己的特色。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医疗机构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医疗机构的中心工作是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是医疗和服务的有机融合,医疗服务不仅包括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理、护理和康复等服务,还包括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服务。我国的医疗机构原来基本上由政府开办,医疗机构往往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提供医疗服务,使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关系本末倒置。医疗体制改革后,面临医疗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我国的医疗机构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为进行营销活动扫清思想障碍。

3、医疗市场营销战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