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实际上,低碳经济提出的理论基础的很大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所要实现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尽量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尽量减少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消耗量,这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通过不断的开发新能源、创新低碳技术和发展低碳产业等来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从而降低碳排放,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核心内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表现为: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经济。从发展的目标上来看,低碳经济通可持续发展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双赢,维护社会生态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或浪费的情况下所诞生的,其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理念引导者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现如今,我国面临的而不仅仅是资源、能源等的短缺,同时还要面对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在思考如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降低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时,作为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强有力的武器。

(3)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技术上的革新,通过低碳城市、低碳产业的建立等来实现经济的零碳增长或是低碳增长,从而不断的改善目前的社会生态环境。此外,从内容上来说,低碳经济作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在发展中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

二、必然之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正面临着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并且还要不断的提高这些能源的使用效益,通过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和优化目前的能源结构来不断的降低碳排放量,而低碳经济正是目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1)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一个重要途径。如今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需要大量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建设基本都属于“高碳”产业之列,并且无法通过国际市场的拓展来满足目前的需求,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的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一个有效措施和手段。长久以来我国的资源总体状况都是以依赖煤炭为主的一种结构,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等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是我国国际战略的需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解决目前能源危机、控制碳排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能够实现脱颖而出,并大力提高国际地位一个良好的选择和机遇,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第2篇

〔摘要〕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枢纽。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率的产出总会出现,低碳经济很容易实现。但是,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分配对经济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总是存在和显著的,故制度总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可持续的制度激励。当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交易成本显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励为切入点,设计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励,确保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斯定理;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交易成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91349;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06-05

一、引言

从经济理论角度而言,高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不是自然现象。它是理性的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经济行为,如同哈丁的“公地悲剧”1、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2,以及大家熟悉的“囚犯困境”。然而,现有经济理论研究往往假设没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看不到制度变迁的渐进性,仅仅强调经济个体的成本-收益分析,看不到因交易成本带来的社会外部性问题,从而无法回答为什么有的国家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较好,而有的国家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不好这一基本命题。矛盾无处不在。理性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强大冲动力,既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源泉。无论这种结果是好是坏,均依赖于所认为的社会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指限制人类行为并将他们的努力导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法律和各种规范)及其实施效果。3这样一来,科斯、威廉姆森、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帕累托最优只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有可能中的一种,如同凯恩斯评价古典宏观经济学那样,充分就业均衡仅仅是许多均衡中的一种。因此,我们研究低碳经济,需要由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成本的世界走进新制度经济学正交易成本的世界,以交易成本方法研究制度激励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保证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独特的经济方法。因为没有理论,实践将是杂乱无章的;没有实践,理论将是模棱两可的;没有方法,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是牵强的、虚伪的、独断的。所以科斯开创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仍然是研究制度和组织的有力分析方法。4正是通过对交易成本的考察,他首先提出了制度理论,并指出交易成本(包括协调成本、测量成本和执行成本)是昂贵的。新古典经济学预测的帕累托最优可能无法实现。同样道理,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从长远而言,要使低碳经济具有可持续性,需要通过正确的制度改革激励结构,创建一个低交易成本的环境。否则,低碳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

二、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枢纽

交易成本是指在推动交易发生时所产生的谈判、测量和执行成本等。科斯定理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5一文中分析“外部性”问题时提出了致力于澄清新古典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科斯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外部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解决,如果重视明晰产权,“外部性”问题可以基本通过市场自行解决而无需政府干预。科斯定理的主要内容有:(1)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有效率的产出结果总是能够出现。如果人们能够知道他们所有的选择是什么,正确理解他们在一个产品中能得到什么属性,并且也确切无疑地知道每个选择的结果,那么显然,每个人都会以一种尽可能使自己赋予的方式运用他们的选择。互利的交易不存在。无论产权的初始界定如何,都是有效率的,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2)在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里,产权的初始安排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当交易成本为正时,清晰的产权界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率和促进竞争。我们通过图1来理解和阐释科斯定理中关于交易成本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假设市场中存在甲乙两个市场主体,甲对x商品具有使用行为,例如高碳生产对能源的消耗,使用量为q,边际收益为mr,边际成本为mc1。产品经济行为对乙方有负外部性,乙方的边际成本为mc2,社会成本则为mc3=mc1+mc2。同时也是对在没有相关制度措施的情况下,甲方无需对乙方造成的环境污染做出赔偿,这样甲就会使用q2量的x产品,而非mc3=mr的交点m所对应的q*,即符合帕累托最优的产量,社会福利为三角形kom的面积。由于社会对于某商品的需求大于帕累托最优,产生了市场失灵,甲方获得的收益为四边形kolq3的面积,此时,对于社会来说,损失是三角形ogq3的面积,这样就产生了市场失灵。社会净收益为甲方收益与乙方成本之差,即三角形kom与三角形mlg的面积之差。

假设双方就x产品的使用量或减少量进行交易,确定一定的产权关系,例如污染权与清洁环境权,根据科斯定理,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产权如何分配,例如,无论是给予甲方污染权,还是给予乙方清洁环境权,二者之间的竞争终会使mr与mc3相交于m点,最优交易量为q*,社会福利的总和为三角形kmo的面积,外部性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帕累托最优。

当存在交易成本ac时,需求者会降低购买量,因此均衡产量为q***,此时社会福利会损失四边形abcd及三角形bdm的面积之和。此外,如果甲乙的效用函数不同,产权的初始分配状态不同,则会使既定交易成本下社会福利损失的程度不同,例如给予甲方污染权与给予乙方清洁环境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初始产权制度安排对于经济效率十分重要。

通过完善制度,界定清晰的产权,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则可以改进经济效率。假设政府较为清晰地界定了产权关系,将交易成本由ab降为ef,那么均衡产量由q***增至q**,社会福利便会有所改进,增加的社会福利为四边形aebf与cdgh的面积之和。

由此可知,新古典经济学中无效率的产出并非源自企业的市场结构或其他标准解释,而是源自交易成本的存在。即使出现负外部性,阻碍解决方案出现的并不是外部性本身,而是昂贵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双方必须相互合作(谈判成本),决定额外污染造成的损害程度(测量成本),并且和对方确定一个解决方案(谈判成本),每一方必须保证协议是可兑现的(执行成本),这的确是一个困难且成本昂贵的过程。只有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才能实现有效率的产出。同时,只有在正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市场失灵才会出现。与垄断和外部性相联系的无效率并非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一个经济体系有着很高的交易成本,许多潜在的交易将会丧失,或在有效率的水平之下运行。而许多没有得到解释的悖论的答案也将变得清晰起来。6

毫无疑问,交易成本总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显著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实质上是对社会资源低效配置的体现,无法从根本上消除,

只能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降低。制度作为社会中的博弈规则,或者说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塑造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7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约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不确定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提供人们关于行动的信息;外部性内部化,减少负外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而改进经济效率。

同时,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存在“搭便车”,因此对制度供给的激励存在一定的困难,极易陷入“囚犯困境”8。制度也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其功能的发挥必须受限于特定约束条件,例如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都导致了制度的稀缺性。9对于现实中人们日益增长的制度需求而言,制度安排供给充足且结构耦合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充斥着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由此可见,除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技术变革、规模经济、人力资本之外,制度也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改进经济效率和促进竞争是十分关键的。

三、交易成本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显著关系

交易成本对于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一种形态的经济体中存在过高的交易成本,则不可避免地阻碍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经济亦是如此。从制度激励角度理解低碳经济发展,可以发现,阻碍低碳经济发展本质上是阻碍一个利益格局的变化,且发展过程本身存在着高额的交易成本。

1.低碳发展中融资过程存在昂贵的交易成本

当前我国在低碳融资过程中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一是低碳产业尤其是新型能源产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这就使低碳投资面临较高的资产专用性与不确定性;二是我国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尚不成熟,低碳企业普遍规模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且由于监管不利而存在很多投机者;三是由于低碳技术十分复杂,非专业人员往往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甄别、选择,无论是银行、民间资本还是境外风险资本对低碳技术的认知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投资十分谨慎。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低碳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种种障碍。融资方要达成融资合作目标,必须耗费一定的成本用于宣传、游说甚至贿赂等。而交易另一方为了防范风险,也必然会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信息搜集及事后防范,在契约中也会设置各种严格条件以规避风险,这又会导致融资双方在讨价还价中的成本支出,10严重限制低碳经济发展。

2.低碳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显著

国家与低碳投资者之间也存在着交易关系。国家给予投资者优惠的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减少行政审批程序等,低碳企业则需要利用好这些政策促进自身优质成长,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税收,并带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若干交易障碍,国家受限于财政约束,对于低碳经济的扶持必定有限,往往想少花钱多办事,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激励低碳投资的目的;而低碳投资者由于投资专用性高,不确定性大,希望国家给予尽可能多的扶持,比如风险担保,更多的补贴及税惠。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的存在,双方对彼此的行动信息难以充分了解。国家担心给予的扶持过多,会使低碳投资者形成依赖性而丧失进取心,或享受优惠但不用于低碳发展。现实中便有许多新型能源企业拿着国家补贴不搞自主创新,而是用于价格竞争。如何设计有效的扶持政策给予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在充斥不完全信息的现实中是十分难做到的,需要耗费极大的交易成本,且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而低碳投资者则会担心国家的支持过少,自身投入过大,风险过高,并且担心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及有效性,因为如果自身投入大,国家很可能会认为市场能够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从而减少甚至停止扶持。因此,投资者在进行低碳投资决策时会十分谨慎。如果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及信任,博弈结果很可能走进“囚犯困境”,无法发展低碳经济。

3.低碳技术合作的交易成本显著

低碳经济发展既需要高水平的市场竞争来推动,又需要高层次的合作作为保障。在我国当前低碳经济不成熟,产业集中度低的情况下,加强及深化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技术合作,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整个低碳经济的技术实力。但是,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不完全,技术合作存在交易成本,经济主体想寻找合作伙伴,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搜寻、提取、甄别信息,然后进行决策。在合作谈判中,也会耗费双方讨价还价的成本及制定契约的成本,如果因技术信息不完全、契约不完全而导致技术产权界定不清,收益权得不到公平分配,则会产生冲突,这也是交易成本。可以认为,交易成本贯穿于整个技术合作过程,信息不对称严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法制不健全的经济环境,很难激励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由此可知,我国低碳技术领域缺乏市场自发的联合攻关而多为政府主导,缺乏规模经济、产学研程度不高,以及基础研发薄弱,主要就是因为交易成本太多,无法促进低碳技术普及。

4.发展低碳经济与高碳模式间的交易成本

低碳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当前高碳模式已经产生了人们的路径依赖,而低碳模式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本与观念的转变。在这个由高碳转向低碳的变迁过程中,必然引起低碳理念与高碳传统之间的激烈碰撞,因为增加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意味着对高碳模式投入的减少,将会引起相关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在当前的常规能源价格体制下,发展高碳经济能够获得可观的市场回报,如果让企业自觉地转到风险高的低碳领域,难度会很大,即使政府采取严厉的规制政策,也难免会遭到反对。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但收效不大,正是受到相关利益主体阻碍的结果。而且由于变迁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将会始终伴随。要克服这些阻碍,必须对利益损失者进行一定的补偿,如何补偿、补偿多少,取决于利益主体之间不断的博弈,这个过程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交易成本,例如,对高碳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对专用性高的资产进行高额补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交易成本的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我们只重视生产成本而忽略交易成本,实践中低碳发展难以奏效,还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概括地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及挑战不仅是技术水平层面的问题,尽管低碳技术落后的确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显性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人为因素,也即制度层面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放在如何提升低碳技术而忽视制度层面的问题(实践中的政府政策往往如此),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制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束缚。只有认识及重视交易成本,在制定制度或政策时出台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才能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加快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确保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1.加强能源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制度建设

必须理顺煤、电、油、水、矿产资源产品价格关系,深化资源性价格体制改革。一要减少行政审批、垄断对价格机制的扭曲,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战略的情况下,塑造可

竞争的市场竞争结构,促进能源价格的理性回归,促进企业自觉地进行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二要建立覆盖全国、层次分明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设立功能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所,和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规则;建立健全碳排放许可证制度、许可证转让制度及审核制度等,明晰碳排放产权,将能源使用的负外部性产品化,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三要加强新型能源相关法制建设,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制化,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四要健全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在市场中的高效配置,理顺各监管部门的关系,明晰各方权责,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联合技术攻关。

2.加大低碳新制度供给

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制度化政策,为了引导及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急需促进低碳政策的制度化。一是在当前已有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基础上,例如《水土保持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设计并出台专门法律——《低碳经济法》,并以此为准绳修改已有的低碳相关法律,构建完备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二是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合乎国情的低碳行业标准,明晰扶持条件及政策,建立科学的环保评估体系。以这些标准筛选滤掉市场中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保证将扶持政策给予最有能力及意愿的低碳企业,一方面减少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提高收益,另一方面增加高碳模式的机会成本,以此激励市场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三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保障低碳制度实施。对于低碳企业要进行动态的不定期评估,并充分发挥公众的外部监督功能,一旦发现不合低碳标准或违规使用国家扶持政策,应取消对其的优惠政策,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惩治。

3.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改变高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纠纷。国家应制定着眼于长期的利益协调机制,供给有效的法制及政策制度解决因变革带来的社会矛盾,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因经济转型而受到冲击的主体利益,使其无后顾之忧,例如地勘企业,因企业转型而产生的冗员,国家可以采取买断工龄、提前退休等方式予以解决,以此减少改革的阻力;二是采取有效的财税政策,减少高碳模式产生的沉淀成本。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市场与非市场政策,尽可能补偿沉淀成本,刺激其向低碳模式转型,例如,对高碳企业专用性资产的减税,增加折旧率,提高补贴力度,提高成本回收程度,促进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三是加大低碳宣传力度。国家应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政府、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资源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并注重方式创新,让公众与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必要性、途径及高碳经济对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危害有充分的认知,培养节能环保的低碳意识与生活习惯。

4.建立健全低碳金融财政体系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依托金融市场,完善低碳融资支持体系。一是加大国家对低碳融资的制度供给。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低碳融资项目的风险担保、税收优惠、补贴、政府采购及投资等扶持政策,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权威性,稳定市场投资预期。鼓励企业加大对低碳研发及先进技术设备、环保设备的投入,可按照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从当年应缴所得税额中扣除,或将其投资成本的10%从企业5年内的应缴所得税额中减免;二是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加大对低碳经济及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做到能够甄别低碳融资项目的优劣,保障有前景的低碳项目能够得到相应的信贷支持。对于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的低碳领域如新型能源产业,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同时要创新评估技术与方法,将低碳经济的正外部性,如节能环保纳入信用评估体系,设置差别利率,既保障银行的收益,又能为低碳经济提供所需资金;三是低碳财税政策不仅能使财税制度日趋合理化,还有利于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约束人们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低碳财税政策体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起激励作用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如国债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另一部分是对市场主体的耗能排放行为起约束作用的税收政策体系,主要是指与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税、费征收措施,如碳税、能源税和电税等。

五、结语

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率的产出总会出现,低碳经济很容易实现。但是,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分配对经济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总是存在和显著的,制度总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可持续的制度激励。当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交易成本显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励为切入点,设计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励,确保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ardin,r.,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968,1,p162.

〔2〕olson,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2.

〔3〕罔崎哲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组织〔m〕.何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8.

〔4〕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m〕.吴汉洪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2.

〔5〕coase,r.,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60,1,p3.

〔6〕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14.

〔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85.

〔8〕蒂莫西·耶格尔.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论〔m〕.陈宇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43.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23-02

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和污染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进了自身的发展战略中,通过制定低碳经济的政策、积极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缓解全球污染。而一些国家更是把低碳产业作为了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且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先锋国家之一。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1 能源供给不够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水平也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经济和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我国的能源供应紧张,甚至已经不能再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了。在能源机构中,消耗的最多的是煤炭,煤炭占了全部能源消耗的一半以上,因此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但是因为煤炭有个特点,其密集性太高,因此不但消耗的速度快,而且污染的程度也很深。

1.2 低碳技术偏低

我国的低碳排放量很高,但是技术水平却偏低,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研发出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比如太阳能发电、燃料发电等,但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仍然是空白。因此,低碳技术得不到大力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的公共环保意识也很差,公众在低碳、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明显欠缺,国家体系也显得不完整。

1.3 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

随着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随之不断地增加,据调查,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30%。除此之外,工业生产的时候排放出来的气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空气。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很多发达国家把生产地迁入中国,增加了污染量和排放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的压力。如果能够减少这种污染,就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1.4 国家的监管力度不够

国家虽然明确地规定了要减少排放,加大环保的力度,对各个行业的污染进行严格的治理。但很多措施并未被明确的落到实处,很多工厂的污水排放没有经过氨氮的检验,按照政策,应该落实重金属的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如果该地区有被污染的状况,就应该暂停附近所有工厂的生产和建设项目的进行,停止排放污染物。但是目前,这样的政策很少有落到实处的,很多地区即便是停止了生产和建设,也很快地能够恢复。因此,国家的监管力度不够。

1.5 大量的使用高污染能源

到目前为止,高污染的能源仍然未完全的消除,高污染能源又包括了燃煤、核电、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等,这些能源都存在着较高的辐射和污染的危险性。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提高生产率,不惜采用高污染的能源,不但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给生存环境留下了“后遗症”,因此,必须控制高污染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污染和排放量。

2 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一般情况下,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能够使地区免受空气污染,也符合所有居住人口的利益。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如果采取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将可能限制工业和生产的发展,比如被迫关停一些高耗能的企业,会直接影响到该行业和市场经济。中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大国,所消耗的能源占到了世界的30%左右,因此中国面临着两重的压力,第一是因为工业的发展所需而不得不排放温室气体,这不但污染了环境,还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阻碍。第二是其他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以中国的排放量过多为由,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减少排放量。所以,只有发展了低碳经济,才能推动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提前做好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因为我国的低碳经济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果强制性的减少排放,就会影响到生产和经济,因此,如何继续履行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成为了我国的一个重要难题。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具体如下:

3.1 制定发展的战略

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遵循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原则,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并且还要加大低碳环保的宣传力度,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提倡社会各界人士实行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从而引导大众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对于企业,则需要推行低碳生产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推出政策鼓励企业和生产商减少排放量。另外,还要积极的组织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协会,或者低碳经济协会。

3.2 优化产业的结构

如今,全球空气污染严重,气候呈现变暖的状态,能源供不应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得到调整。我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并且建立一个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应该改变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结构,从而转变为太阳能、电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这样不但能够节约一部分资源,还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的生产需要排放一定的温室气体,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者对减少排放量的企业实施补贴、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首先,国家相关机构要引进低碳生产技术设备,再建立污染责任制,使企业自觉的担负起低碳生产这一重任,这样才能够让低碳生产的模式被众多企业所接纳和采用,并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

3.4 大力推进低碳制度的法律建设

在目前来看,要想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能源进行立法,建立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的合理使用。其措施主要又有: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和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强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市场;通过法律途径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等。

3.5 实施严格的监管

政府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防止高污染的能源进入市场,从而减少污染和排放量。首先要进行质量管理和安全检查,在各个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工业区建立质量监管的技术服务机构,从源头上制止高污染能源进入市场和企业。其次,要采取强制手段限制高碳的排放,最后还要对市场进行调节,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

3.6 倡导全社会实行低碳理念

首先要低碳居住空间,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比如采用太阳能,或者是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此外,在选用制冷系统和取暖系统的时候,要选择节能型的。居住空间也要采用低碳的装饰材料,比如国家大力推行的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其次是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方面,一方面要推荐居民们采用步行或者自行车,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要鼓励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还要限制私家车,减少它的行驶,从而降低排放量。最后要加强和改进森林的建设,积极地进行造林,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因为绿化植物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效。

大力的提倡低碳理念,让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不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实现人们向往的环保生活与生态文明。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几十年里,能否走到世界发展的前沿,基本上取决于低碳经济的技术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赵笑梅.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企业导报,2012(21):8.

[2]张治.浅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2(9):204.

[3]刘翠艳.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0):1-3.

[4]卫明,黄小花.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实践的契合[J].商业时代,2012(7):11-12.

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农业;策略与方法

1农业中低碳经济发展的阻碍

1.1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对相关部门和基层实际走访,发现了关于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产生原因。可以将其归纳到农业发展的投入、加工、售卖、清理这四个过程。首先在投入方面,其中包含了各类化学农药试剂、人工肥料的生产和施放及各类辅助农用薄膜。加工方面,主要是来自农机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售卖过程中则会消耗大量包装用品,比如各式的保鲜膜、塑料袋等塑料制品,这些包装物的生产无疑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农业废弃物的清理上,大多数农业生产过程中诸如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都是被直接焚烧,这一过程也是环境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

1.2各类碳及氮的化合物的生成

除了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造成结果外,还有各类碳及氮的化合物也是罪归祸首之一。甲烷对于温室效应的作用结果为二氧化碳的28倍,以及各类氮的化合物也是二氧化碳作用结果的数倍甚至是数百倍。这些结果大部分是由于人类对土地应用方式的变化所造成的,因为相对于传统农业的耕种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已经进行了集约化改造,化肥被大量施用,诸如尿素等。将会直接导致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各类温室气体的生成。根据相关专业数据表明,施加尿素的田地与未施加尿素的田地的结果是,两种田CO2平均排放量分别是262mg•m-2•h-1和177mg•m-2•h-1。而各类氮的氧化物的生成也是因为,各类化肥农药中的有机或者是无机硝酸盐被土壤里的微生物转化后形成了各类亚硝酸盐,但是在这一过程里,或伴随生成一氧化二氮以及各类氮的氧化物,大部分都会对温室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仅在过去的十年中数据统计显示,农业中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占据了中国整体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实现农业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2.1灌溉技术改良

目前在中国,农业集约化不发达的地区,采取的灌溉技术依然是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虽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是依然属于较为落后的灌溉方式。根据发展调查,这类灌溉方式依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我国主要灌溉方式。但这类灌溉方式对水的利用率很低,耗水量极大。不再符合低碳经济的相关先进理念。应当从田地改造以及灌溉方式的改良这两个方面对灌溉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土地改造方面,农户应当被鼓励去对其田地进行平整化处理。根据实际实验表明,平整化土地的单位面积用水量仅为普通土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在浇灌技术上,应当鼓励农户采用喷灌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法。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也纠正了农户对于水浇灌的越多越好的错误思想。做到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

2.2耕作技术优化

相对于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对于环境的改善则不太友好。由于过度的耕作,导致耕作土地里的碳元素被释放。既然造成了各类碳的化合物过量排放。在未来的农业耕作方式中,可以采用免耕方式进行。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保有土地里的碳元素,加强土地对碳元素的固定。免耕方式的最大好处也在于免去了农机的过度使用,这也意味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免去了因为农机使用化石燃料对大气层造成的伤害。其二也在于免耕的方式在保有土地碳元素的同时,也增强了土地的肥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杜绝了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这对于农户来说实际的收益就是农机雇佣费用及化肥购买费用的缩减,这也意味着农户的收入资金将会得到增加,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2.3施肥及施药

虽然相对于新式的化肥传统的粪肥可能会起效慢,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粪肥的合理施用也会获得极大的成效。关键在于低碳经济的推行上,粪肥的施用比化肥更加契合低碳主体。通过有机肥料的释放,可以减缓田地里有机物的消耗速率,改善土地的水分管理结构。相对于化肥,粪肥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会比前者大大降低。另外通过粪肥的沼气收集池,可以获取大量的甲烷气体,可以利用这些气体作为农户的日常燃料,而非之间将其排放至大气。最后,配合氮肥硝化还原抑制剂等,可以减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改善土地结构。

2.4秸秆的新式处理方法

虽然秸秆是一种廉价的农业生产“废弃物”。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概念中,它则是一种廉价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它的含硫量不足百分之零点五。但是热值却能达到标准煤的百分之五十。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做法,增加秸秆还田率,使用秸秆来做饲料、发电、以及碳化。这样能够避免因为秸秆的直接焚烧而带来的空气污染以及土地肥力的下降。切实的将碳经济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丽光.灭茬旋耕深松全层施肥玉米精播机功能评测与综合农艺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2]陈相芬.变量施肥的环境效率测算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03-05

一、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各国都在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在一些产业发展成熟后,考虑到区位优势和成本,逐渐将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表面看发展中国家受益,实际上还是处于发展链条的低端。广大发展中国家主要处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阶段,而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现状。中国正处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中国在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进行征税和相应的收费;先后出台各种规定要求优先购买节能产品;对一些低碳行业和专项工程进行财政补贴;在金融市场方面,初步建立了几个碳交易所,尝试在CDM机制下进行碳交易;在产业政策方面,还没有出整的低碳产业政策,但是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也表明中国在逐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与不同产业相对应的产业政策。

2.中国低碳经济的实践状况。(1)产业结构现状。中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且比重提高。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而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由此可见,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工业化城市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契机,对污染严重、高耗能的项目进行改革,并且国家对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项目进行改造,建立了低碳先行区进行试点。(2)低碳金融业发展现状。中国的浦发银行和广大银行在信贷和风险投资上对低碳产业进行大力支持。目前,中国建立了碳交易所,虽然是自愿性项目减排市场,在CDM机制下进行碳交易,但一样为降低碳排放而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碳交易市场更是面临着很多的问题。(3)低碳技术水平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开发新能源和低碳技术方面能力较弱,虽然在低碳产业中掌握和攻克了一些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但是和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再者由于低碳技术成本过高,在中小企业中难以普遍使用。(4)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中国逐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且初具规模,但要彻底改变现在以煤炭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节能减排取得成功。随着落实节能减排、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的节能减排取得成功、污染物排量得到控制,环境日益改善。(6)低碳生活方式出现。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因素之一,所以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活动。低碳生活方式在全民中掀起了浪潮,人类的低碳意识愈来愈强,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低碳生活、低碳旅游、低碳出行等理念,已经成了真实的行动,多一个人,多一份坚持,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

(二)国际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也是低碳经济起步最早、发展最积极的国家。日本也适时地投资,提出在21世纪中叶进入低碳社会。美国把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目标,积极研究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开发,在2009年已成为清洁能源技术的最大出口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不能落后,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况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能源需求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增长,进入21世纪后增长尤为迅速,中国碳排放总量已由2000年的28.5亿吨增长到2009年的77.11亿吨,是世界碳排放大国,而且中国对世界已公开承诺要进行碳减排。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减排压力,所以中国的低碳之路势在必行。

(三)中国国情决定要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1.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受威胁。“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直接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中国的化石能源大约占总体能源的93%,清洁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极小。在电力构成中,高碳排放的火电占77%以上,低碳排放的水电只占20%左右。中国能源和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短缺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一味地依赖国际资源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从自身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截至2020年,中国的铁、石油、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分别将会达到52%、58%、38%、82%、52%和69%。这就要求中国不仅要加强对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力度,而且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消耗。

2.中国环境污染严重。在能源短缺问题日益显著的同时,中国环境污染的压力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总量是世界第六,但是人均却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中国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长,仅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导致大约六百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由此可见,环境污染压力也促使中国必须走低碳转型之路。

3.生态承载力下降。中国出现生态赤字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且赤字在不断增长中。目前草地和林地盈余,在1995年渔业用地首次出现赤字状态,耕地则一直呈现出小幅度赤字。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人均生态足迹不断攀升。中国人口密集,各地资源、能源分布不平衡,有些地方因为缺水阻碍了经济增长、粮食生产、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无节制地利用资源,不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后续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低碳经济虽然在中国刚开始发展,但是发展迅速,无论是在中国的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和环境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事实证明,低碳经济不仅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低碳经济对中国第一产业的影响。中国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给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生态环保、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和教育的作用。中国不断完善农业领域的法规、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节约资源对大型灌溉区域进行节水改造、财政补贴,对部分农耕机器给予补贴。中国是第一污染大国,而这一制造者是农业而非工业,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产量也造成了污染。所以生态农业才是解决污染、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十多年的发展中生态农业发展缓慢,可见实现农业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以食为天,有资料显示若不改变现在的生产方式,粮食产量将会减少,人类在2050年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十几年以来,中国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安居乐业,为此中国提出了三农,减免农业税、补贴、建立农村经济保障体系等,在农业领域实行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同时坚持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比重。

“十一五”时期中国农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56.4%增加到2010年的58.2%,牧业则由26.6%下降到24.9%,林业和渔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7%和0.1%。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业产区的产能及产品的质量也得到提升。此外,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及有机食品得到人们的认可,从侧面鼓励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坚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十二五”提出要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这几个方面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低碳经济对中国第二产业的影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各个领域提供先进的设备,也是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近几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占国民经济比重也越来越大。从三大产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第二产业从47.4%下降为46.8%,第三产业从40.5%上升为43%,可见中国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中取得很大成效。

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中国的产品结构也不断优化。在工业领域中国对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对重点产业进行调整和实施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通过这些措施减少高耗能产业,提高了工业整体素质,产能也得到提升。

在中国第二产业除了包括工业还包括建筑业,中国处于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需要建设很多基础设施,这一行业又是高能耗产业,所以中国倡导绿色建筑,提倡使用自然资源、利用清洁能源。目前有几个房地产企业已经付诸实施,这将会为降低碳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3.低碳经济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影响。中国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中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贸易、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发展,而且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2010年,仓储、交通运输、邮政业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3.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下降了0.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了2.5个百分点;金融业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9个百分点。在长期的调整下第三产业的结构会越来越合理。服务业日益多样化,高品质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中国的商品流通性提高,对促进全国甚至世界的商品交易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中国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力度,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绿化效果显著。中国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加强保护防护林、在沙地植树造林等措施,通过这些行动,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截至2008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加强建设防护林工程,提高其抵御能力,各地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做出了适合自己的规划措施,通过旧城改造、建设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建设绿色环保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在政策的落实上,国家林业局和各省市区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各司其职。

2.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面积增大。目前,中国建立了2 126个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件的改善以及面积增多为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肆意狩猎是造成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为此国家划分了禁猎区,加大投入并且重点推进稀有动物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保护制度,加强对野生动物疫病的检测。中国在湿地建设方面的努力不断加强,截至2010年,201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已经完成,恢复了五万多公顷湿地,自然湿地保护率约为50%。

3.环境污染得到改善。中国虽没有签订《哥本哈根协议》,但是为保护环境实行自愿减排,制定减排目标。通过淘汰炼铁、炼钢、造纸等落后产能、建设污水处理厂、在煤电厂建设运行脱硫设施、对二氧化碳实行捕捉和封存等措施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改变环境污染的现状。

4.水和空气质量提升。2012年2月中国国务院制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部部长强调必须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确保中央的水利政策落实到实处,为此应该建立水资源管理的监督和考核制度。中国许多地区因淡水资源短缺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因此国家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继续建设水资源配置设施,并倡导节约用水。污染物得到控制后,中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一步步改善。

5.河流综合治理。通过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进行治理,目前中国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基本具备防御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对重点水域如长江、黄河中上游和东北黑土地等重点区域实施了水土流失防治。此外,中国水利部对中小河流也进行治理和监察。

(三)低碳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展的本质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为人类创造优越的生存环境。为适应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缩小城乡差距,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方式日益多样化,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低成本、低消耗,同时又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在中国大肆消费的时候低碳理念已经走进了一些国家。低碳生活并不难,随手关灯、使用节能产品、以步代车等等都是低碳生活方式,只要留意我们随时可以做到节约资源,并且毫不影响我们的生活。

2.低碳消费。为了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推进全民节能行动,中国推动了和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能源等级在1级和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进行推广。有关部门还进行了节能鼓励机制建设、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大家使用节能产品。对节能产品的支持也促进了生产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现在私家车盛行,中国因此下调了小排量车消费税率,鼓励购买低能耗、新能源汽车。这些政策都在引导着低碳生活,逐步让人们形成低碳理念。

生活中“地球一小时”、“3·12植树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绿色环保项目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希望大家时刻记得低碳生活方式,而不是仅在特定的日子里才想到要节能、环保。

(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发展理念上也与科学发展的理念相一致。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它与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基本一致。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不但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控制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必由之路,也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1)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从发展目标分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为取得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保持全球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全球面临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时应运而生的,它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全新理念引导全球经济的发展,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内容的一部分。(2)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不但要应对能源、资源短缺,更要面对经济发展中造成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降低碳排放及其他有害气体,转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武器。(3)低碳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低碳经济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制度的革新,建立低碳产业、低碳城市,从而实现低碳或零碳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在内容上,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现实发展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2.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在可持续发展中中国现在面临着能源、环境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急需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结构,而低碳经济正是经济发展所需的模式。(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这些属于“高碳”产业但又是必须进行的,而且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来满足需求,所以就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的有效措施。中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经济利益,发展低碳经济却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改善生态环境。(3)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需要。低碳经济模式是解决能源危机、控制碳排放、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国际地位的机遇。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带来的问题。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虽然中国一直在优化三大产业的比重,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相比较而言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而且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是中国的主体,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低,这也导致了中国的高碳经济。

2.中国资源禀赋带来的问题。能源结构的改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国煤炭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这也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消费结构依然存在,且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煤多、油少、气缺,清洁能源在总能源中还占很小的部分,这样的资源状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

3.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低。低碳技术包括清洁能源的开发、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有害气体的回收再利用等。目前,中国清洁煤在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处理四个领域共有十四项技术;掌握了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技术;太阳能产业发展迅速。虽然在低碳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是中国的技术开发水平不及发达国家,缺乏核心技术,而且这些技术从研发、推广到普遍使用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资金支持。

4.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商品有很多都是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这些出口商品的生产消耗了大量能源,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而且在短期内,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的增多,能源消耗量会增加。中国为他国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这是不公平的。

5.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不完善。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无论是在政策部分,还是在法律部分都还很欠缺。在某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中国还没有相关立法,有些已经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建立相应的制度,跟不上发展形势;虽然制定一些法规、政策,但是不够详细具体,所以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应该详细到位。为了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提供法律保证和政策支持,建立完整的法律、政策体系。

(二)解决策略及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要求。

2.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3.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4.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5.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实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产业等提供法律监督和保护;加快调整政策的步伐,引导企业和个人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为低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政府要加大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低碳产业的发展;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真正的实行存在滞后效应,提高执行力度;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监督,应建立完善的政策监督体系,实行责任问责制,层层监督。

6.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消费观念,建设低碳城市。向城乡居民宣传低碳经济,让他们了解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居民过低碳生活,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把低碳理念变成大家的行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尽可能采用环保节能材料,使用低碳技术建造,使用太阳能能新能源;发展低碳交通,逐步建立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汽车的增长速度。

7.加强对碳税和碳关税的研究。欧美国家已经开始征收碳税,并且对一些减排不积极的国家征收碳关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也制定了碳税政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为初级产品,碳含量高,征收碳关税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增长。因此中国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也要研究碳税和碳关税,研究税率、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等,在国内逐步征收碳税,降低碳排放及产品的碳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8.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市场是企业实现减排的主要推动力。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欧美一些国家提出要对中国产品征收碳关税,这无疑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压力。把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在外部压力的推动下更能调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科技创新、降低产品碳含量的积极性。

《京都议定书》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排放交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三种减排机制。目前,中国已经在清洁发展机制下完成了几次碳交易,但是中国没有定价权,致使在交易时被压低交易价格。随着国际减排机制的日趋成熟和中国减排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否则无法拥有国家话语权,不能定价,也会失去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3年已经提出来,但是由于各国开始发展的时间、国情、技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国发展的程度参差不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都在寻找新的途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改变传统的高碳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迅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从中国的工业结构、资源禀赋、环境、人口等因素分析还是从国际背景分析,中国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全球各国都致力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与发展工作,虽然中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低碳技术、产业结构等内部挑战和国际挑战,但是在各方面的改革空间大,存在很大优势。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策措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节能减排、三大产业比重、产品结构、出口贸易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虽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是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IPCC.Cli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4]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 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实事求是,2009,(23):50-52.

[6] 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政策隙望,2009,(8):39-41.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8-10.

[8] 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一)可持续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其重要的途径,两者的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的理念基本一致。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量减少消耗能源的情况,使污染环境的情况降到最低,低碳经济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与之基本相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加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开发,这样不仅能够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还能保证能源的安全,逐渐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结合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第一,低碳经济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进而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这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二,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几年,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有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而低碳经济正好能解决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问题。第三,低碳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指引了方向。低碳经济经过对技术、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的建设,改变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能源、环境等。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而低碳经济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能轻松的解决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所面临的问题。第一,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调整产业的结构。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迅速的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被建立,而高碳产业又是一定要进行的,所以,一定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第二,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结构。在使用煤炭能源时,经常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提高能源的使用率,还能避免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国际的战略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解决中国的能源危机问题,还能减少碳的排放,能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低

所谓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开发清洁能源、捕捉与埋存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有害气体等。在煤炭加工、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废弃物处理以及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等四个领域一共有十四项清洁煤的技术。对生产镍氢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技术有了充分的掌握,太阳能产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了。虽然中国在低碳经济技术上已经突破了自我,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技术开发水平以及核心技术好事有所不足。要想使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至今的距离缩短,必须要经过很长的一个过程,并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中国低碳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

由于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管是政策方面,还是法律方面都存在着很多欠缺。对于一些重要的环节和领域,中国还没有确定相关的法律,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的得到解决,导致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形式。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都不够具体,所以,要想使低碳经济发展的更好,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低碳经济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建立低碳研究的体系,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使低碳技术逐渐增强。由于中国的低碳经济起步比较晚,所以,其低碳技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虽然中国可以引进国外的技术,进行自主研发,但是其他国家在技术上还是有所保留,所以,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合作时,一定要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中国要努力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温室气体的处理与控制等方面加强技术的研发,建设各方面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再有,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建设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引进外界的新生力量。政府制度的制定与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驱动,也是解决中国高碳问题得重要措施。国外的一些国家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相继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低碳经济法案,比如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低碳经济法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并且还引进了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以及碳税等多种经济的政策。所以,中国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使能源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的实施。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相关的法规,使能源的排放能够有所缓解。第二,加强鼓励清洁以及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对于可再生能源,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的途径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能源清洁的发展。第四,对中国的能源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

四、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02-02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低碳经济是随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排放,这一核心对于当今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关键的指导意义。通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能够缓解资源和能源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得生态环境的污染减少,使得生态环境能够得到美化,这样人和生态环境才能够和谐发展,并且进行生产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结构的推行,使得人类社会工业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能够有焕然一新的进步。

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低碳经济是一种十分超前的发展理念,并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此外,低碳经济也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当前全球都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矛盾,所以低碳经济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某个层面上来说,低碳经济要求国家从资源和产业的结构上进行很大的调整,进行脱胎换骨,还要进行技术和生产制度的创新,但是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是采取高碳经济模式的,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必然还要倾注很大的心血,但是这么长时间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在环境、资源和能源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陷入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巨大矛盾之中,所以,低碳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能够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也能够进行环境的保护,还能够使得绿色经济发展和中国的转变经济模式相适应,使得我国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的困难

实行低碳经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未来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以低碳经济模式为核心,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竞争核心的转移,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必定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竞争重点。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当中低碳壁垒逐渐会发展成型,对于现在的中国社会来说,实行低碳经济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要求了,但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形式变得十分严峻。首先,我国的能源结构多年来都是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结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的是使得这种能源结构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就使得我国的煤炭企业、研究煤炭生产技术的相关企业和以煤炭为主要生产能源的相关企业面临着一次彻底的技术改造,使得以煤炭为中心的能源结构变成低碳能源为主的结构;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很大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对于发展了多年的企业来说是一次十分艰难的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陷入艰难的境地。其次,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飞速进步时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高碳气体的产生是不能避免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根本上的利益冲突,但是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是世界趋势,低碳经济的实行无可避免,这样自然就会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低碳能源结构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这样就会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陷入两难之中。

三、倡导低碳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在,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还尚在雏形之中,我们要实现的,就是在能够保障经济发展不会受到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减排,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负起应负的责任,这是中国政府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国不管是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为了对生态环境负起责任,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和低碳经济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在现在就对于环境、经济、能源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策略,探索出低碳经济改革的新技术,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能够进一步加快。

(一)以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心进行低碳社会的建设

资源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计划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低碳经济模式要进行大力宣传,能够使得人们从多个层面全方位进行低碳生活模式的认识和了解,将节能减排工作提上日程,使得公众能够倾向于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就要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推出相关政策和制度,在生产技术创新方面要以低碳经济为主,制约企业的碳排放,引导消费者尽量消费低碳产品,进而能够加快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速度。

(二)加快能源和产业的结构改变和调整

现在,全球的气候变暖是一个大的趋势,因此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关注的一个大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就是对于能源和资源的节省,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中国经济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低碳经济,使得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使得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等产业当中都能够形成新的资源和能源结构,使得煤炭不再是能源结构的主体,能够更多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比较环保的能源,使得节能减排的政策能够落到实处,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促进低碳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水平

要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行之有效,就要进行低碳高新技术的创新,所以,对于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就要进行大力投入研究,这其中还包括对于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可再生资源以及清洁能源的研发,研究清洁能源和替换燃料的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得能源的利用率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提高低碳经济的法律和制度完善水平

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来说,对于资源和能源保护方面的法律保护还远远不够,我国哦应该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加强能源法律体系的建设,使得能源发展战略得以实施,能够使得能源计划具有很高的法律地位。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对于相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缓的相关能源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对于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政策上的鼓励,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的各类经济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活动的参与,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

(五)促进国际间合作

首先就是促进与国际上的低碳城市和低碳企业的合作。欧美地区的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他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我们要和这些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对方的技术和经验,其次就是和周边的国家构成低碳产业供应链,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的成本不断提高,中国的原材料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中国的制造业应该将上下游产业链做

好,产业链的那些中间环节要转移到成本比较低的周边

国家。

(六)进行人工造林补偿基金的建立,使得人工造林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

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碳汇,进行人工造林补偿基金的建立,使得人们将造林面积和消费行为进行捆绑,将植树造林和工业节能减排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将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不断地发展。

(七)降低火力发电的比重,提高核电和水电的比重

和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较,核电比较清洁和环保,而和核电相比较,水电是一种十分安全的清洁能源,水力发电不用担心核辐射的危险,还能够有效地节省能源,减小碳排放量。

(八)构筑“以铁路为骨干”的现代化环境保护型的交通体系

和其他的交通工具来比较,火车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在以后的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当中,对于铁路运输应该大力发展,应该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环境保护型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九)对于大型超市以及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进行重点控制

要减少大型超市的建设,尽量鼓励群众进行就近购物;尽量降低公差和国际间飞行。要尽快建立碳排放的标示制度,还要引导对于碳排放敏感的消费方式。在超市商品上要明确进行碳排放含量标签的标示,是在发达国家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标示制度。中国应该尽快建立碳排放含量的标示制度,并将此作为科普知识进行群众里的推广,以此在全社会倡导合理地物质消费,反对进行攀比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当前,低碳经济是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如果想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市场下能够获得一定的位置,就一定要向着低碳经济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中国过去的很长一段历史里面,中国的工业生产当中高碳能源一直是行业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主导,如果要实行低碳经济一定需要一个十分彻底的过程,很多方面的生产制度和结构都要进行转变,向着低碳模式进行发展,在制度和技术上都要实现低碳模式,才能在低碳产业结构上进行不断地发展,进而能够使得我国的可持续经济战略能够有效实行,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和自然能够和谐发展。本文对于低碳经济和中国可持续性战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静.中国的环保政策: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 毕凤翔.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A].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3] 孙继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环保会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

[4] 赵芬.探讨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视野,2013,(5).

第8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一直以来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破坏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因此,对于目前正致力于结构调整的我们国家来说,大力构建低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向低碳过渡,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1.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而作为最大的发展我国家,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这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是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作为发展我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三是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我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较差。这些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及其高碳特征。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形势日益严峻,在一些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甚至发生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这种“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不仅不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而且也根本不可能持续下去。

2.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另一较大挑战。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我们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当前,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在要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事实上,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各种资源的整体配合和推进。同时,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党的十报告已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这足以表明和可以预见,资源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总之,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积极应对低碳经济,需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发展低碳经济是合乎我国国情,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为后续的有几十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榜样,也要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我国面临着履行减排义务和争取发展权利双重任务,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低碳意识,培养低碳生活,加大低碳投入,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地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公民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有了政策的引导,还要有产业的支撑,才能长久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且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中国,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就要教育和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比如节电,节水,节气,在减排治污方面,少开车多步行或骑自行车,治理好畜禽粪便,购物自带环保布袋,购买绿色食品。垃圾主动入箱,管好宠物粪便,不能把畜禽尸体随意丢入河道,等等。要将这些小窍门和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推广,倡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步把低碳生活方式变为自觉行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许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可以做到,哪怕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会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双重威胁,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加入到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方向,更是未来全球经济竞争性最强的重大领域。低碳产业需要“高成本、高投入”,但从长远来看,必要的前期投资将换来持续的领先优势和未来的财富,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抢占这一制高点。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追赶型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同时相伴随的是高昂的环境代价。在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诉求的背景下,把握时机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这必将使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正逐渐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所认同。当前,要抓紧区域性低碳性社会试点工作。各省市可以建设起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全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着眼于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抢占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巨大,在不少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从能源消耗结构看,我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三种,而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能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 年得到根本改变。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此外,要设立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低碳社会转型的核心本质来自于技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解决的主要是局部问题,是生产能力从一个地区转移到了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个国家转移到了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从全球角度来看,能源消耗量不会减少,只能转移。因此,技术进步是根本出路,我们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中图分类号:TF7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72-02

摘 要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2 中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國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國际责任,是中國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 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3.2 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3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3.4 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 the one hand to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ainly reflected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ways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on the other hand, start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ee aspects of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ecological, social,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economic is discussed.

Key word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gion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房地产作为生活和生产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的产业,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房地产投资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将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的关系

房地产行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周期循环也是经济周期的组成部分之一。房地产投资有着投资周期较长、回收较慢的特点,其规模受到当地的生产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和经济发展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大致能够和宏观经济相协调,然而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存在。房地产投资能否保证和区域经济相协调,对区域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二者处于相协调发展的状态,房地产投资就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二者之间不能够保持发展的协调性,则房地产柚子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甚至可能使区域社会经济发生全方位的萧条。

主要体现

房地产投资能够保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其主要的体现在于房地产投资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的作用。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必要的前提,经济增长是经济进步最主要的条件。只有是经济得到一定的增长,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和投资之间历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经济增量决定了投资的总量,而投资又对经济的增长有着强力的推动,在科技和资源水平等同的情况之下,投资的总量和增长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从需求角度而言,国民经济长期的发展依赖消费的需求,而短期内的发展则依赖于投资的增长。从投资结构方面来说,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能够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当前人民消费水平难以提升的情况之下,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就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房地产投资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首先,在房地产投资尚未成为房地产的物业时,通过其投资总量的变化来对区域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房地产的投资还没有形成现实的物业之前,其资金的分配量大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造成投资资金的膨胀,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衡,出现大量投资泡沫。

其次,当投资形成了现实的物业之后,房地产投资能够通过结构方面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不同类型的物业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中发挥作用,能够对各个经济产业和部门的能力和平衡造成直接的影响。如果在发展中对于消费型的物业过于偏重,如饭店、宾馆等,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住宅等生产型物业造成影响,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房地产投资可持续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方位地转变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房地产投资是资金与土地两种稀缺资源的结合。在以往,人们只对房地产投资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单独的探讨,而对其在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忽略,导致房地产的投资和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没有了相应的联系。当前,对房地产投资在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方面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

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保证房地产投资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和保障。如果当前房地产投资其增长速度大于了社会的需求,或者其投资的结构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就可能导致资金的积压,产业机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流通,进而造成金融坏账,对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影响。另外,区域之间经济定位的不同,也会对房地产投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和特点存在着差异,对于房地产投资也会有着不同的需要。及时在同一区域中,随着其进入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对房地产投资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比例。只有根据实际来确定合适的房地产的投资,才能够保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另外,保证房地产融资渠道的畅通性,也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生态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投资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源,其中空间以及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过度的占用,必然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发展中应该使资源能够进行合理的协调和配置。房地产投资的直接产品能够改变当地的空间分配,既会对城市和环境空间造成分割,也会使空间产生房地产产品的内外之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房地产投资以粗放的发展为主,依靠对水源、土地等资源进行过度消耗来进行,没有对空间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起到应有的重视。在房地产投资的决策中,应该以生态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的意见为参考,使房地产和环境生态之间能够有更加自然地衔接。

社会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投资的社会可持续性,主要在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两方面得以体现。社会环境指的是在一定区域之内人们的交往和生存的环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文化。人文环境则指的是某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有着稳定的民族特点的文化艺术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要求某区域的房地产及应该和该地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相适应,保证居民之间能够正常的交流。房地产投资必须对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要求有着充分的尊重,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房地产投资能否保证和区域经济相协调,对区域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房地产投资对于区域生态、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也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静岩,韩文秀.房地产投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02)

[2] 董亚红,鲍明龙.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J]. 今日科苑. 2007(12)

[3] 孔行,黄玲,于渤.区域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动态协调关系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03)

第11篇

[关键词]低碳 海洋经济 可持续性

一、引言

全球气候的进一步变暖,倒逼着人类重新思考发展方式。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由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发展阶段等客观原因的存在,面临着极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据统计,我国已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应对来自国际上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2009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 年下降40% ~45%。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时代已经来临。

广阔的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孕育着巨大的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据目前测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13%为陆地植被吸收,35%为海洋所吸收,而其余部分暂留存于大气中,可见海洋固碳能力不可小觑。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属于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产业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另外,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环境污染、生境丧失、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低等主要生态问题依然存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而海洋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经济体系。这种特征也注定了当前海洋高碳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为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在该示范区内角色之重,其已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可见,加快舟山群岛开发开放,全力打造国际物流岛,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对于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基于此,又考虑到国内关于海洋经济的研究相对甚少,且题材单一,因而本文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为例,从低碳角度探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二、低碳背景下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国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增长了近130倍,年均增长率达15.9%。如此之快的持续经济增长实属罕见。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之上的,树木乱砍乱伐、能源肆意开采、生产技术落后等等,直接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1990年~2010年我国碳排放为例,如下图所示,我们观察到在近二十多年内,从增长速度角度看,我国GDP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碳排放,即我国碳排放强度在逐年减小,但2010年该值仍高达70%多,离我国2020年的减排目标差距还比较大,碳减排任务还相当严峻。

经济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洋经济的变化。由于受历史问题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说,既晚又偏,受我国海洋统计发展的制约,相关数据并不详实。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去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或将突破4.3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3.1%,可见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显著。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的发展必是未来的潮流。并且实现海洋经济的低碳化相对其他经济类型,有其先天优势,所以比较容易实现。抓住海洋经济的低碳发展机遇,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作用可见一斑。

舟山群岛是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省北部海域,毗邻我国内陆经济中心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其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称。2011年全市实现渔农业总产值150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出17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5.9%,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8.6%,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并且该群岛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2011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2.6亿吨,海运运力达到452万载重吨,万吨级码头达到47个,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集群地;另外,还拥有保存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1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2亿元。可见舟山群岛优势之明显,地位之重要。

鉴于上面介绍的舟山群岛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我们以舟山群岛为例,观察其目前在低碳背景下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概括如下几点:

1.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丰富的海洋资源是舟山群岛的天然优势,加之地位优越,使舟山在以前进行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主要以渔业为主,此时第一产业占据着绝对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各地区抓住机遇,进行经济改革发展,舟山也紧跟潮流,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此时产业结构偏向第一、二产业,海洋服务业相对偏弱。据《舟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资料,2011年舟山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6年的12.3:41.6:46.1调整为9.9:45.1:45.0。虽然第一产业是低碳产业集聚区,利于当前低碳目标的实现。但没有现代海洋工业、服务业做后盾,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将难以进一步延续,甚至存在带动整体经济出现倒退的可能。再者,第二、三产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往往会给予第一产业给多的技术支持,向现代渔业方向迈进。另外,第三产业的占比优势还不很明显,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比还有较大差距。

第1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环境法;立法目的

所谓的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根据需要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的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简而言之就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从法哲学的角度出发,法的目的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主导法的形成、实现与之相关者,准备依靠制定法律而达到的实际目的,即“动机上的法的目的”;第二,它是需要依法来实现的基本价值和法的基本使命,即作为法的正当与否、合理与否的评价规则和基准。所以说,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所追求的法律目的。环境法就是随着环境不断恶化并对人类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激发人们解决环境问题这一欲望而产生的法律规范。

环境法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不过40余年的时间。因此,对于环境法的目的的探讨,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体制,政策,经济发展,地域环境等各方面的不同,学者们对于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也有不同的见解。在环境法学界,通常存在两种观点,即“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即环境法的目的是以保护环境为其唯一宗旨;匈牙利、日本1970年环境法以及美国的环境保护法是“一元论“的典型代表。而主张”二元论“的专家学者则认为,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持这种观点,包括我国目前也是目的”二元论“。

一、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目的分析

根据我国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的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这个法条从本质上体现了我国环境法立法目的的二元论,即“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之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众多污染防治单行法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环境法立法目的的二元论――即要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又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元论的立法目的,就是为了兼顾环境资源同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法单纯的保护环境或是以人类健康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也引发了经济界人士的强烈抵抗。因此,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法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存在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现代物质化的社会里,经济发展无疑是统治阶级的重心,而法律的制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统治阶级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环境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环境资源的破坏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损害。另外,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也才能保证人类的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的舒适。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概述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也是国际环境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该原则强调环境资源傲虎对人类的重要性的同时,将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包括环境正义、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平等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发展一体化等内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一体化是要求制定经济和其他发展计划时要考虑到保护环境的需要,在追求保护环境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即将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原则已经得到了许多国际法律文件的认可,以及许多国家的认可。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我国环境法立法的影响及效果评析

从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的内容来看,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主张的是二元论,既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又要兼顾经济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法律层面上对于我国环境法立法目的的影响,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环境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应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一个部门法,所以其关注的范围自然就复杂得多。既要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来挽救日益被破坏的环境,还要关注代际公平的问题。而经济发展一方面能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回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 ,而一味的追求两者中的某一方又是不合理的,会导致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个冲突中,得到了一致的承认,不仅在国际上,对于我国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较少,人均资源占有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多年“以经济发展为重”的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如果再不采取补救措施,后代人的环境利益就会被我们用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可以说的深入人心。

但是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二元目的的环境法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没有真正的贯彻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方面。首先,二元的并存,就肯定会有孰先孰后的问题。虽说,二元论提出之初,是要平衡者两方面的问题,使之并重。但在实践环节中,却往往不能够这样,在发生冲突时,通常都是经济发展优先,这就违背了我们环境法立法的本意。

我国现在仍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一味的强调环境保护而限制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企业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今天,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的介入也越来越多,这就使环境法在执行的过程中,与预期所设想的相差甚多,政府部门更倾向于推动经济建设――既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能给自身带来政绩。而环保局也仅仅是众多政府部门中的一个小分支,即便是能够发挥作用,往往也都以当地大局为重,在这种意义上,也就形同虚设了。

虽然可持续发展这种理论不能够完全应用到实际中,但是它的存在给我们今后的行动进行指导,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统一全面的发展提出要求:切实保护发展经济的生态基础,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也要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给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后备力量。因此,二元的立法目的,即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现实意义的。

四、结语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不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是有其缺陷的。尽管二元论存在实践环节上的缺陷,但是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与环境冲突中的产物,充满了各方利益的博弈;不同的利益群体会站在自身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但是最后,肯定会不断弥补缺陷,实现立法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2014页。

[2]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1页。

[3]陈金恋:《环境法立法目的的解构与探索》,《科学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05期。

第13篇

摘要: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目标、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等理念,就低碳经济目标下,从完善会计职能角度,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途径

一、低碳经济目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理念做出过明确指示,早在2007 年末国务院就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在书中提到今后的经济发展以多元化发展为主,以可再生性能源的发展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将低碳的经济发展为目标正式地列入城市发展项目。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产业与新能源的转型和开发等一系列为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使用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费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共赢的一种发展形态。

二是低碳经济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工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低碳经济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催生了新型的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会计模式的诞生;环境会计的发展也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大大地促进了低碳经济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为投资、生产与消费的健康环保经营模式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发展宗旨及精髓都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待发展,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首先,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的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的会计理论中,小型经营业户几乎从未将自然环境纳入企业经营活动考虑的范畴,更是谈不上记入会计成本核算中来。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自身的发展并且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的需求,企业必须将低碳经济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全面地落实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正确地判定企业的未来经营活动发展的方向。

其次,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节能、环保、减排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心声。而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发展的空间平台上,一个健全的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应用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最后,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新会计模式。从各个方面上来看,低碳经济与新会计模式总是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低碳经济是新会计模式理论的前提,而它的发展也为新会计模式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依据,而新会计模式又为低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有效的途径。

三、低碳经济目标下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虽然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重视,但尚处在探索与研究阶段,在新会计构建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地方。例如,相关的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在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对企业经营结果带给社会及生态的影响做出过一些说明,但没有相应的补救与处罚措施的规定,缺乏法律的有力武器,构建低碳经济下的新会计模式显得乏而无力。另外,低碳经济下的新会计模式也急需着相关配套的人才,低碳经济下新会计模式是一门新型的课题,其范围既有传统会计理论,又覆盖着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环保领域,因此需要的人才具备自然科学同时又兼具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目前在我国是非常缺乏的,这为低碳经济目标下的新会计模式的构建带来一定困难。

四、在低碳经济目标下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以人为本”,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也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它是法治与秩序的体现,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举动,分辨出哪些为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并且懂得其行为的后果及相应承担的责任。“以人为本”其目的是向公众推广个人的良好的品质行为,促进其健康良性的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新会计模式的构建会变得更加顺利。

(二)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的前提

在新会计模式中,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强保护环境、社会责任等法律的贯彻实施,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构建新型会计的新局面的前提。

(三)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的配合

在会计监督体系中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外部监督以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为主体。因此,会计监督有“三位一体”的内外结合监督的机制构成,其主导思想是宣传制度、纠正错误、加强工作交流、注重业务协调、突出服务等措施来促进各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来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

首先,改变利润和权益最大化的狭隘思想,以低碳经济为平台,突出“以人为本”、“知识为泉”的经营理念,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观。企业价值的实现不是体现在报表中所反映的价值,而是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知识为动力来完成企业价值的实现。

其次,改变执业机构与人员对收入和利润的片面追求思想。极目远眺,展望未来,以培养、教育、发展为主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价值,也为新会计模式构建的实现发挥出应有作用。

最后,绿色会计核算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由于有了绿色会计的核算,对低碳经济目标下的环境保护、污染的排放与治理情况等方面的信息都有所掌握,从而能够引起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资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积极推广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应用

环境会计将外部的环境成本通过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各种方法,量化为企业的内部经营成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时刻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体现了低碳经济目标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环境会计基础上,还要加上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统一发展。现今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如果想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引入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以更科学、更准确地衡量人力成本,防控人员流失风险。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技能 “低碳” 装饰材料设计

[中图分类号]TU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87-01

引言

建筑装饰材料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当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装饰材料“节能”和“低碳”是当代设计师首当其冲的责任。装饰材料的低碳性是不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合适的经济发展为基础,良好的社会背景为前提,生态技术作指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全新设计理念。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要将这个全新的观念与自然与人和人造物一起作为设计理念加入到自己的设计当中。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讨论如何在装饰材料设计中做到低碳和节能。

一、低碳与节能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探讨新的技术、新的制度、新的生产模式、新能源开发与运用,即低碳经济。减少高污染、高耗能资源的使用,做到经济与绿色的一体化。低碳经济于2003年在英国法案《能源白皮书——构建一个低碳经济》中被提出,指出了英国在未来的50年内对于低碳经济做出的一系列措施。

节能就需要设计者掌握大量的社会学、生态学、建筑材料学与人文学等知识,平衡社会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不破坏自然,减少污染。建筑材料应是高效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给建筑材料赋以生命,使它成为一个能与环境互动、智能可调节的系统枢纽。

在人类生产规模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自然资源几乎被人类消耗殆尽,最重要的原因是旧的生产模式耗能、效率低下,污染自净系统薄弱,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进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开始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与节能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是英国最先提出法律规范的,2006年的《气候变化法草案》是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法国把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低碳经济政策重点。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而美国则选择了开发新的能源,并且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

我国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改革与新建中,我们称之为“创建低碳城市”。“创建低碳城市”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中实施,像新能源运用、各种新技术(清洁技术等)、绿色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绿色化和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等。

三、装饰材料的低碳设计在经济发展中的设计探析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正在兴起,人类也将进入低碳时代,而装饰材料的低碳设计非常符合这一理念。

在装饰材料设计中,低碳环保材料的选择,低碳能源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材料的合理利用、回收和循环再利用,低碳设计思维的产生,是低碳装饰理念的核心内容。低碳设计的概念在装饰材料设计中,即从设计细节做起,每一个细节上都争取达到低耗、环保的要求。低碳设计的实质是运用其前沿性,在装饰材料中运用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来实现以节能、节材和节水为目的低碳室内装饰设计。

我国是能耗大国,据相关统计,装饰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28%左右,且装饰材料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比率已经达到了25%。而装饰材料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装饰材料低碳,将有助于减少建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温室效应,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走向“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上,保护生态平衡、使用低碳性的建筑材料将是人类首选。

四、结束语

做到“低碳”装饰材料设计其实很简单。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设计名言也符合了当下“低碳”的设计理念,“少即是低碳”。我们可以把“低碳”狭隘地理解为花最少钱做最多事。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把装饰材料“低碳”化设计反映的正是设计师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感。“低碳”在设计界是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但愿“低碳”设计能坚定地走下去,不要回头,而不是像一阵时尚风一样一吹而过。

【参考文献】

[1]崔淑娜.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0年06期.

[2]樊孟维.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室内设计原则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

[3]骆华.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08期.

第1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集体行动;可持续发展;环境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9-0183-04

一、低碳经济渊源及其模糊认识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低碳经济是低化石燃料经济,是最小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的经济,特指二氧化碳低排放。

(一)低碳经济、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的《生态经济革命一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书中蕴藏着低碳经济萌芽,2003年,其《B模式一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明确提出:“减少碳排放一半”以遏制地球加速升温。低碳经济的系统观点与行动,可追溯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京都协议书》(1997)。联合国第35个(2008)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号召全球联合一致行动,改变高碳排放经济,意味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

虽然,白皮书没有定义低碳经济,但是对为什么和怎样实施低碳经济却有详实描述。遗憾的是,许多研究并没有完全理解白皮书的精神: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自然资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并通过各国联合一致的“减排”温室气体承诺(白皮书72次使用“减少”一词),以促进、倒逼(bottom-up)技术进步,或者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改变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是,一些研究人员没有注意到低碳经济“能源”背景或切入点,忽视能源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而片面理解低碳经济。白皮书使用“环境”、“可持续发展”超过50次,且设有环境专章,如,白皮书目的是通过“反省和强化我们更加广泛的承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this white paper reflects,and will reinforce,our wider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低碳经济把发展限定在环境承载力之内(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环境(The first challenge we face is environmental)等,并且认为:“直到现在,英国能源政策还没有给予环境足够关注”,白皮书希望政府以系统化政策确保:“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无独有偶,温总理2010、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看做并列的行动,报告多次将“能源与气候”一起阐述。

低碳经济是可分割的、有市场的三大化石资源和公共的、无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接受二氧化碳排放及其转化)的双约束经济,最终目的是限制人类对环境公共服务的加速、无序耗用,是可计量、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它以数量化方式约束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自身所处生物圈(环境)中的资源开采、耗用,即以碳排放为突破口,逆向约束人类的三大化石能源(可计量)开采、利用,倒逼技术进步,促进消费和产业结构转向,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资源和环境的双约束,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此一思想,白皮书进行了详细阐述,布莱尔认为:低碳经济与能源可靠供给、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即环境中可分割、可市场的三大化石能源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耗用引起公共的、不可分割的环境公共服务、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转化为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对可计量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而言,就是不能离开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约束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约束。“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巴西低碳经济之路》中也有相似观点和政策,《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更是直接强调:“气候变化与能源息息相关”。

(二)远离环境公共服务约束的混乱低碳经济观

低碳经济作为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没有公认的定义。方时娇认为:“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低碳经济成了各说各话、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按需解释,“随时、全面”利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实践混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1)低碳经济特定研究对象和渊源是什么?依据的一门学科必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之观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施对象、运行方式是什么?低碳经济与现有经济学科的区别、联系在哪里?这是低碳经济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查阅已有低碳经济研究发现,它似乎与所有时髦、热点研究和学科有关,其外延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等,而这些学科各有其研究对象。人们在解释低碳经济时,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低碳经济成了“超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的科学。有的甚至玩文字游戏,方时娇在同一文章中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和“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来解释低碳经济。就中文意义而言,“实质”、“本质”意义区别不大,但能源经济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因为能源经济要回答的是能源大规模连续供应、有限替代和规模报酬先增后减三个问题,而依据布伦特兰公认定义,可持续发展经济是要解决资源、环境的代际分配问题。两学科完全不同,怎么可以都成为低碳经济的外延,或者是渊源。(2)低碳经济与技术的因果倒置。庄贵阳认为,是“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了,低碳经济也就实现了,这是倒果为因。因为,包括能源技术在内的人类技术一直在进步,低碳经济不需要人类共同、额外努力和元自然资源约束而自动“生成”,这完全不对,更与布莱尔白皮书的“更广泛的必须努力”(A wider effort is also necessary和far more needs to be done)相悖,也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明确主体及其承诺碳减排责任的原则相悖。事实上,《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恰恰是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更多碳减排约束。布莱尔说:“尽管有过去5年的进步,但是今日能源政策不能应对明天的挑战。”布莱尔认为,实施低碳经济将“赋予”英国机会(连续3次使用“opportu-nity”),并痛下决心走低碳经济的路子。第一个机会,低碳经济提高资源效率: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排放;第二个机会,低碳经济引导英国开发、运用和出口尖端技术,创造新商业和工作;第三个机会,低碳经济为英国

导航,变革传统的资本更新循环周期。此外,从生活方式来说,低碳经济也可以低技术兼容,白皮书要求房子绝缘、通风(insulated,draughty)等技术,不是高技术,又比如植树造林(reforestation)、与采伐森林战斗(flight deforestation)是巴西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之一,不需要高技术。(3)低碳经济测度及其标准。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里以“低”作为低碳经济的标准,有问题。原因与上述错误的技术因果倒置相似。实际上,低不可能是低碳经济的标准。统计证实,截止2009年,美国、日本等国单位GDP能耗不及20世纪60年代的1/6;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显示,2008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消费出现了净减少和相对减少(表1)。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京都议定书》、布莱尔能源白皮书所要求的“绝对减少”标准。因此,低,只能是把碳排放低于环境公共服务承载力内的“低”,这个低是绝对的,不能妥协(compromise)。碳排放相对降低而总量,尤其是累积总量增加,人类不可持续发展,当今人类恰恰面临的是此难题。对于低,一些学者还不自觉地滑向“无”,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无碳”经济。无碳经济,看上去很美,却违背自然规律。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循环之一,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过度开采耗用三大能源的副产品是向生物圈排放了超过其承载力的二氧化碳,是高碳排放而不是高碳循环引起不可持续发展。地球绿色植物主要活动,就是以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人类努力发展的生物质能源是高碳循环,因此,高碳循环和低碳经济可以并行不悖。低碳经济不在于碳的“无”和抽象的“低”,而在于碳的“度”及其所要求的化石能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及其碳排放。(4)低碳经济和低碳思想不分,并导致行为方式错乱。具体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不分,这一认识误区导致低碳经济的操作困难,实施主体模糊,行动的成本无认识。布莱尔说:英国占全球碳排放2%,单独行动不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Our own actions will have no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代替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了无行为主体、远离低碳经济是“最可行、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初衷和实践。在布莱尔看来,恰恰是资源与环境的双约束的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社会及其高生活质量(a low carbon economy will contribute to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从能源(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难推知,低碳经济是“碳获得、碳排放”的双约束经济。现有的无自然资源约束高碳排放经济及其造成的气候、环境问题,是私人产品挤占公共环境服务而引起不可持续发展。逻辑是:生物圈非约束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累积――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阿伦尼乌斯二氧化碳增加含量会引起温度上升理论――温度上升造成气候问题引起环境公共服务不足,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戴维・帕克说:“作为新西兰推动环境可持续性的一部分,我们做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

二、低碳经济确定主体与实施路径

低碳经济的对象有两个,一是生物圈中可分割、竞争性、有市场的资源(能源);二是生物圈中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市场的整体性的环境公共服务。高碳经济,从竞争性、可分割有市场的资源看,就是资源过度、非约束开采耗用;从公共性、不可分割、难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看,就是向环境塞进了过度的碳,环境公共服务功能丧失,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低碳经济的主体。低碳经济涉及全球性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共产品问题,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才能提供该公共产品。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奥尔森、斯蒂格勒茨(Stigler.G.J)、戴利(Herman Daly)、肯尼斯(J.M.Keynes)、Krister Hjalte等。因此,白皮书认为:低碳经济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政府的分配(distribution,注重公平)手段,而不仅仅是市场配置(allocating,注重效率)来实现。

(二)“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与“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获得路径。市场手段不等于低碳经济形成。朱迪・丽丝(Judish Rees)认为:“很明显,对全球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进行价格竞争时,发达的富国总能比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出更高的价格”。戴利对环境无约束市场利用以“船的最佳沉没”为比喻,他说:“即使一条船的负载是最佳分配的,随着绝对负载量增加,它的水位线最终也会达负载线。超出负荷的最佳装载的船也会沉没――尽管它将以最佳的方式沉没!环境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出类似负载线标志的经济标志――以防止经济的绝对规模,即经济负载,沉没我们的生态方舟”。

斯密“看不见的手”经典地描述了传统经济主体间接提供非市场、不可分割的“公共福利”(公共产品)。但是,他的公共产品,说到底还是私人产品,也因此,市场不可能完全解决公共产品难题,而且他的公共产品供给既不需要成本,也不必强调主体,完全是经济人在追求私利时“不自觉”的副产品。斯密说:“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罗默称其为:“成员无意识的集体打算来推进社会福利”。

低碳经济的另一面:少排放以维持良好的环境公共服务,迄今为止,“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没有完全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我们需要“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奥尔森说:“集团物品和非集团物品一样,取得越多,总成本越高”,并且“个人通过经济组织试图获得他们在市场中的活动而得到的同样的东西”。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要求有确定主体及其明确行动:确定主体有真实的成本增加,或约束行为以获得公共产品。因此,就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关系,奥尔森理论从私人产品(约束,即人类对资源,主要是能源的约束)的角度阐述公共产品供给,即公共产品必须由确定企业以真实成本、实际行动来提供。受搭便车,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以及奖惩实施成本等约束,将公共产品分割并以市场方式解决,即使可行也不经济。因此,公共产品不能从理性、自利的个人那里得到任何资助。如何获得公共产品呢?他提出三条件:(1)就边际成本增加而言,取决于公共产品收益该物品成本之比,与集团收益个人收益之比的关系;(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3)不同于集团利益的税收、制度等外在约束。

我们仅分析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供给中的(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即低碳公共产品供给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京都议定书》为实践例证,即碳减排,或者环境公共服务的获得需要付出现实成本,而且必须有确定主体,或者联合主体的一定份额为基础。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2012年前,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经计算,这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或者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核准之后才能生效。此前,虽有12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议定书,但它们的排放总量离议定书的要求仍有差距。美国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后,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17.4%的俄罗斯对议定书能否生效起着关键作用。2004年11月5日,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后,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要求,《京都议定书》生效。

《京都议定书》一方面证明了奥尔森直接公共产品理论的正确;另一方面,就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而言,必须是集体的一致行动,且要求集体成员单独的份额占到一定比重,这需要透明化。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