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一、应新时期要求,积极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侧重一些较大的如政治观问题、价值观问题、道德观问题、人生观问题等等,因此也造成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实际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建筑企业职工的这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职工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有所下降。然而作为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始终担当着桥梁纽带作用的工会组织,有责任更有必要及时对我们的职工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这样能够有效减少职工对组织的报怨,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同时会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改善组织气氛,降低员工的缺勤率和离职率。实践证明,以心理疏导的方式通过对职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分析,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体现人本管理,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符合新时期的要求。
二、当前建筑行业职工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工作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心情不好或心理不健康时的工作效率,如何更好的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刻不容缓。当前,我们建筑企业职工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竞争、工作、婚恋、家庭及生活等方面,如果在不加以科学引导,不仅会影响个人心态,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目前施工企业职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竞争压力给员工带来心理问题。当前,建筑企业年轻人的比例居多,要想出类拔萃,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还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久而久之自然对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压,积之成疾,聚之成患。
2、工作压力给员工带来心理问题。在施工企业中,工作紧张的现象非常突出,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工作人员身心疲惫紧张、情绪暴躁,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势必影响到工程的进度。
3、婚恋问题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异地恋或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生活压力是职工心中的沉重压力,建筑企业职工长年在野外施工,青年职工找对象比较困难,大龄未婚青年比率较高。
4、家庭问题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长居一线职工由于与伴侣长期分居,不少夫妻往往因感情淡化而导致感情破裂,最终走上离异之路。家庭的种种困扰使得员工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多数员工因无法承受而直接导致心理不健康。
5、生活压力给员工带来心理问题。当今社会,房价、物价的不断上涨,给员工尤其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引起了一系的消极反应,比如沮丧,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下降等反应。
以上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最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调节并减轻这种情绪我认为是我们的企业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三、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
工会组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者之一,首先他要积极探索职工存在的心理上的不平衡,如何利用现存载体,开展有效活动,舒缓职工心理压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1、建立心理健康引导体系。科学的引导,是心理健康的一把万能钥匙。职工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心里的有一把锁无法打开,有些人可以通过自身缓解从而打开这把锁,有的人却由于心理的局限和束缚锁的越来越紧。心理健康引导体系的作用就是能够及时根据职工的心理状况加以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减少心理焦虑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支部、工会、共青团等组织作用,采用灵活多变的沟通方式,关注一线困难职工,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与他们交流和谈心,让他们充分的信任组织、依赖组织、满意组织,透过引导和沟通将内心萌芽的矛盾及时化解。
2、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鼓励职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创建职工书屋,建立足球场、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工程间隙适当举办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等适合多人参加的体育活动以及唱歌、游泳等娱乐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有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员工心理健康的层次和水平。使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打发闲余时间,缓解精神压力。同时,坚持每年组织员工健康体检、开展节假日慰问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从而得到自我满足,促进心理健康。
3、继续加强贯彻劳动保障制度。如果员工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长时间无法得到正常的休假,那他们的精神就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不利于健康心理的成长。因此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鼓励一切休假制度,贯彻好劳动保障制度,合理安排员工休息,让大家有必要和充分的休息时间,与家人团聚,放松身心;或者有条件的话,制定探亲制度,每个季度安排其家属到驻地探视一次,我想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加安心工作,同时对于企业的和谐发展会起到更快的推动作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员工旅游、先进短期疗养等,都可以有效缓解员工精神压力,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4、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减轻工作压力。当今时代,是知识的时代,面对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于现代企业员工都是无形的挑战。那么,面对知识缺乏就会被企业所淘汰的危机和压力,使员工缓解压力和减少不安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主动去了解员工知识需要、掌握技术状况,并且设法提升每一个员工自身的能力。工会组织通过提供培训等途径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能力提高了,员工的自信心自然会增强,成就感自然会增加,工作压力就会降低,工作效率相对提高。
5、通过开展鹊桥联谊活动,解决大龄职工的婚恋问题。由于建筑企业职工长年在野外施工的性质和特点,男职工相对较多,平时接触女职工机会较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大龄青年职工找对象比较困难,因此工会组织可以与当地各大企沟通联系,积极开展鹊桥联谊活动,为本单位大龄青年员工创造机会,解决婚恋问题,稳定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也有效的缓解精神压力。
四、关于加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想进一步加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使职工在工作上生活上长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我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1、切实关心职工利益,充分了解职工的心理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加以合理满足,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这样职工就会从心理上认可企业、亲近企业,从思想上放松自己,从而避免工作心理压力的形成。
2、增强员工荣誉感,坚持业绩用人,对于那些学历低但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企业应破格提拔,同时赋予他们更多的工作职责,让他们获得职业上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工的企业荣誉感和协作配合精神。
3、坚持以疏导法、群众参与法、民主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教育员工把注意力转移到生产经营上来。让员工与企业同成长、共命运。
4、坚持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记录下一线职工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项目部的好人好事,先进人物及时进行报道宣传。激发职工们对企业的关注热情,调动了大家工作积极性。
5、培养员工健康有益的爱好。爱好是陶冶情操的良好途径,有利于调节人的情绪,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如培养员工冷静思维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棋艺、绘画等活动,可以组织开展球类、舞蹈等有助于宣泄心中闷气的活动。所以,培养员工健康有益的生活爱好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20xx年的这个夏天,本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区教委组织的幼儿教师“幼儿心理与教育”和省里组织的“心理健康c证”这两次培训。通过这两次的培训学习,让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又有了一个更为全新的认识,我相信,这次的培训学习不仅仅只带给了我理论高度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延续。
xx年毕业那年,我踏上了自己热爱的幼教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我被分在中班任教,没过几天,班上一位孩子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上课时总会控制不住地发出很多怪声音,通常,出现这种情况,我会用眼神或动作提醒他,因为我觉得,他所做的这一切的初衷只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罢了,我愿意去进一步了解他,当他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甚至被否定时,我没有,我似乎看出了他行为背后更深层的一面,他需要关爱,他需要同伴,我愿意尊重他,走近他,倾听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于是,我便这么一直用心做着,等着他慢慢向我敞开心扉,果不其然,他开始有了变化,通过一个学期的引导,他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慢慢地,同伴们也接受了他,而他也学会了更多与人相处之道,看到他的成长,我倍感欣慰。
是的,教育就是这么一回事,尤其是对于我们年幼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更需要我们的呵护和理解。培训后的今天,回想起当初那件事,我真的倍感欣慰,因为我把孩子当人看,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普及的今天,请每一位在幼教一线的教师,真正用心关注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一位合格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让我们未来的主人翁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爱的能力、创造的勇气、积极的同伴关系、智慧和灵性以及审美体验。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留守儿童似乎成了我们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整体表现内向,易怒,不愿意和人交流成为所有老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在问题不断的凸显出来时,我一个年轻的老师也感到力不从心,暑期我参加了xx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的培训。
这次培训组织方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是数位专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法让我们充分了解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分析,让我真正的了解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接着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我们切身的体验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如何组织活动让孩子们的心理得到成长。我积极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见解。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很大的收获,感受颇深。
一、留守儿童不一定都是问题孩子
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专家所说的一句话:留守儿童不一定就是问题孩子,对于他们要做到关心而不是过度的关注。
以前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我是学校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所以平时会十分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平时有时间就会找这些孩子聊天,时不时会说你们留守儿童会感觉孤单,有时候会不想和人交流,这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话,其实无意间就使这些孩子心理上有了负担,他们似乎感觉到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就应该有这些问题没问题就不正常了,这次培训后我明白自己之前做的是错误的,不仅没有帮助他们反倒让很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回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多组织学生群里活动,让留守儿童不感觉到他们的特殊,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特殊待遇,一个月进行下来我发现这些孩子脸上多了很多笑容,让我很欣慰。
二、多与这些孩子家长沟通。
在专家们的讲授中,让我明白,孩子身上很多问题都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所以回校后我认真总结关于平时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应该如何调节的心得。
三、讲授人际沟通课程。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人际交流困难,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和人沟通,时间长了自然就和同学之间有距离,我通过活动课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然后教授他们一些如何和人相处的方法,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从心里感觉开心。
四、帮助其他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通过可贵而精彩的培训学习,已经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提升。明白了留守儿童的关爱不仅仅只表现在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走进他们的心灵,在平时和其他教师聊天沟通中,我刻意的把这些学习到的教育理念传达给他们,希望在我自己提高的同时,其他老师也可以提高,让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提升。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本学期,我校以《苏州市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了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以“专业”为核心,加强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合格的心理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更多的是实践上的操作方式与方法。我校有两名取得资格证书的心理辅导员,她们认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并在学校中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注重辅导的方式与方法,讲究心理辅导的实效,努力把专业做“精”。
(2)以“班级”为主阵地,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是学生心理三级监护体系中的第一级。因此,我校非常重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首先是转变班主任的观念,在注重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是经常鼓励班主任利用空余时间,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第三,学校开展由心理健康教师通过讲座、沙龙、论坛等形式,对全体班主任老师进行培训,以点带面,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本学期,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柏晶晶执教了《放飞烦恼传递快乐》团体辅导课,让我校的班主任老师受益匪浅。
(3)以“全员育人”为导向,加强其他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专业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也不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在加强专业心理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学校其他教师进行培训。我校通过组织教师观摩学习、上网理论学习、阅览室阅览学习等方式,加强教师心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辅导意识和辅导能力。
(4)以“德育导师”为契机,充分发挥德育导师效应
结合德育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的管理
1、以点带面,保障“阳光屋”的有效开放
我校的心理咨询室——“阳光屋”,已被评为苏州市的合格心理咨询室,本学期继续每天开放一小时,由心理咨询室的值班老师负责学生的咨询辅导工作,并做好相关的咨询记录。对问题较严重者,我们进行了个案跟踪辅导,认真做好个案研究记录,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规范性、科学性。本学期“阳光屋”的辅导老师对97位个案进行了科学耐心地辅导,其中有12位学生进行了跟踪辅导,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阳光屋”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心灵驿站”。
2、以班为面,开展富有实效的班级团体辅导
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心理档案,做好一年级新生的心理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每月做一次集体辅导,对班级中出现的共性心理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并做好记录,使心理健康工作更具有实效性,真正地服务于学生。
柏晶晶老师执教了《放飞烦恼传递快乐》五年级团体辅导课。孩子们畅所欲言,倾诉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烦恼。通过互动交流、范例引领、小试牛刀、大显身手等环节,孩子们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烦恼。最后大家发现,生活中总有烦恼,但只要换个角度,就能坦然面对。
李晓静老师执教的《学会欣赏》一课,层次鲜明,块面清晰,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告诉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遭,生活将更美好。
3、家校合力,形成富有高效的管理体系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本学期,我校举行了“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四年级的家长学校活动。活动邀请了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成员李亚青老师来校讲座。李亚青老师首先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盲区——忽视孩子心灵成长;而后讲解了孩子心灵成长的五大营养——肯定、自由、宽容、情感、梦想,最后说明了健康美好的心灵是家长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讲座活动中,李亚青老师亲切的话语,鲜活的实例,科学的指导,给家长们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启示,也解开了现实教育中的一些困惑。通过活动,家长们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家庭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红领巾电视台等途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红领巾电视台“成长快乐”节目开辟了《健康快车》这一版块,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
我校每天坚持大课间活动(分室内和室外两套活动),学校提供充足的活动器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让各年级四个班之间定期交换器材进行活动,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同时也缓解了学习压力。
3.加强了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
本学期,我校结合每月雏鹰争章活动进行 “一小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内容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雏鹰争章》,评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月底进行考核,并推荐出每月的一小之星。九月是“礼仪之星”,十月是“红色之星”,十一月是“安全之星”,十二月是“友爱之星”。每月产生24位一小之星,在月底的升旗仪式上进行隆重的表彰,颁发荣誉证书。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学生,树立榜样,也促使了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4.开展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本学期,我校邀请了太仓市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郑吉主任来为全校同学作主题为“爱护小眼睛”的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了当地医院口腔科施医生来校作“健康牙齿,伴你一生”口腔保健常识的讲座。11月9日上午,我校组织全体师生举行了主题为“消防安全记心中”的逃生演练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12月6日下午,我校组织五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主题为“知我沙溪,爱我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走近家乡,了解家乡,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怀。12月22日,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了“励志青春放飞梦想”太仓名人校园巡回展。
总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条路上,还需要我们地一步步摸索,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态,犹如一条线,而人身上的优点,就像一颗颗珍珠。良好的心态会将珍珠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而一条脆弱的线,会使珍珠散落在地,失去价值,”的确,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在大学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应势在必行。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更好地适应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形势,成长为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直接的作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理论教育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基础与桥梁,只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了高校德育内容的完整性,才能进一步实现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个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问题:
(1)大学生生活适应性差。我们强调大学生生活要“自觉、自律和自省”,“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往往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在学习方面,存在被动学习现象,无法较快的拜托中学“逼学”、“填鸭式”学习思维,形成主动学习习惯;在生活方面,衣服裤子、床单被罩请人洗。且现在多学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父母怕孩子受苦事事包办,学校老师“宠着”,一旦在学习、生活和感情上遇到一点波澜,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怀疑自己。
(2)追求怪异,讲求独特。“90 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并没有能够供其进行参考和一起成长的伙伴,所以通常喜欢跟着时代潮流,现在的“哈韩”,“哈日”现象使“90 后”盲目跟风及模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因为这一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父母来包办他们的一切事情,自己洗衣服和做家务的次数很少,经济以及日常事务方面都过分的依赖父母。
(3)社会交际能力薄弱。当前进入大学的都是 90 后学生,面对的是新的室友、同学和老师等,由此形成的同学、师生和异性关系让很多学生极不适应,有的学生一直在父母呵护下长大,从未离开过,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帮助人,生活在自我闭锁的世界中,没有倾心交流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时无人可诉。
(4)承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他们成长的道路变得更加顺利,他们的成长被赞扬和呵护不断的围绕着,优越感太强,在他们的世界里充满着阳光和笑脸。但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使这些“90 后”大学生们的心理太过脆弱,不够坚强,一不小心就会丧失信心,严重的情况会导致他们形成厌世的情绪。笔者在本院校系对于“对待挫折态度”的调查,经过调查的 100名“90 后”新生,在遇到挫折后希望“总结经验,重新来过”的人占 73%,大部分“90 后”大学生心理素质过差,没有足够强的抗挫折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
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确对待“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具备自己独有的特点,社会、家庭、个人以及学校的共同作用促使着这些特点的形成。在对待“90 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时,应该持有一颗平常心,对他们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利用,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育形式。首先应该对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特点予以承认,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对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加以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按照贴近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的原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多元化的相关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一年级主要是适应、自我和学习心理辅导,二年级是交往、情感和恋爱心理辅导,四年级侧重于就业和成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不能再是一般的心理学理论传授,要有活动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还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高校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校学生,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按照相关编制规定合理确定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人数,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教师和学生心理辅导员多方面联合组成的工作队伍。在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队伍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争取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支持与指导,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专业发展背景互补、多学科人才融合、专业综合素质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专业学习培训,把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培训计划,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资质,同时尽快解决从事此项工作教师的工作量与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使大学生感到轻松、民主、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可以使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还要动静结合,并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
(6)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最新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教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长年劳累,加上小学教师普遍责任心较强,很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为此过分追求人格的完善,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再加上社会期望值偏高,使得教师难免产生焦虑、恐怖情绪,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但是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压力。当压力来临时,相信压力也蕴藏机会,进而主动地适应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
端正专业态度。专业态度不端正而感受很大工作压力的教师,应时常检讨自己的教学态度,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培养敬业精神,并改变权威和严厉的管教方式,提高教育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工作,借以降低工作压力。
保持乐观,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与别人相处,难免有不愉快的事情,但必须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忍则忍,才不会使事情越弄越糟。有些人的不佳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于是将它发泄在其他人或事物上面,这就是所谓的“迁怒”。迁怒最容易破坏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保持愉快心境与乐观情绪。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最新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短短的一天培训时间,很紧张,也很充实。因为我们在这紧张学习的氛围中学到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中的根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因而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是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学生的教育。我将尽心尽力把我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里,一些教师的内心发生了动荡和倾斜,进而加剧内心的冲突。如果内心的矛盾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影响着教育活动。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人格的健全与否关系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着学生对于社会的态度,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时代要求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教师的心理健康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社会责任重大,民众对于教师的期望过高。
信息时代、经济时代的来临,学生家长日益迫切感觉到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因而对孩子的教育便空前关注起来。作为孩子的主要学校教育者,家长对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过分倚重。特别是教毕业班的教师,他们感觉到来自学生父母的压力更大。自己孩子由于主观努力程度不够或者其他某些客观原因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科教师便要受到很大的质询。甚至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员混杂,进而干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经常逃学等等,家长只把目光投向教师。若认真分析,很多学校与家庭应联合教育学生的事情现在只投在教师的身上。也就是说,教师承担着一些本由多方联合承担的责任。社会给予教师的责任实在太多,给予的厚望太大,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
2、教师的审核评价和教师的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是十分合理的地方。这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制度注重看的是教师所教科目的学习成绩,但是忽略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不良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以外的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人,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师教育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断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未成熟的个体得到发展,融入社会。但是劳动对象是人,并且人与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此外,学生发展表现需要长时间观察,也是多个教育力量的合力所为。总之,有效准确衡量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考评的依据目前仍是十分困难的。因而,不完善的考核评价体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仍有着一定的影响。3、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同行之间既有相互合作,也有竞争,像评定职称,晋级等之事。教师之间的竞争性是很大的。符合条件的人很多,但是名额却是很有限的。一些教师为了凸显科研成果,采用一些不适当的手段,这无疑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教师的竞争上岗,以及频繁的考试等也是重要因素,加重教师的负担。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业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教师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能力可能有点低,因此产生焦虑等问题。过多的压力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4、身体健康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工作远没有社会上说得那样简单和轻松。教师行业虽然很光荣和伟大,可是在这光荣背后,是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来应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校事务等大量的工作。此为,教师还要承担起一大部分育人的责任。因而,繁重的工作势必威胁教师的身体健康。很多教师过早患上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周炎、咽喉炎等。大量的工作已使他们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再加上身体的病痛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总之,教师长时间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这种过多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积闷在胸中,会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良,带来各种苦恼、焦虑、心悸、沮丧等,因而产生了心理的不适应。严重者可能导致了心理疾病。
教师心理健康很重要,因而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应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人,教师应该充分认真思考自己对自身的能力,和期望作出合理的判断,形成一个较为恰当的值。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产生一种心理落差。具体地说,可以这样做:
1、教师要抛弃或者淡薄一些观点,如名利思想、完美标准。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教师首先应轻装上阵,有适度点的压力即可,不要给太多的负担。其次,教师应仔细分析社会压力的来源,正确分析寻求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合理的标准下,教师可以主动进行筛选。择取合理的压力,并转变为动力,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
2、教师应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用自己光荣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减少来源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3、教师应采用一定的措施,使情绪放松下来,缓解紧张的压力。
(1)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体育活动,使压力外泄。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运动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的能量的消耗,从而控制不良情绪。
(2)转移注意力。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参与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情绪得到松弛,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3)与朋友交谈。教师发现有心理上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可以找自己的亲密朋友,家属等人同他们进行交流,把内心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得到宣泄,把积累在内心中抑郁的能量发泄出去。同时,通过交谈,教师可以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和理解,心理上会得到一些安慰。
4、借助教工之家、联谊、教师俱乐部以及教师心理门诊、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和网上心理咨询等措施来建立教师心理疏导系统,帮助教师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上的困扰。只要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帮助教师疏导和解决心理上的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新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是我到邢台学院第一天上的课,而这天恰巧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很有幸得听到了国家二级咨询师,韩雪荣的报告会。
韩老师引用了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各种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分析和讲解。做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是心理健康。
给我印象深的是讲到针对教师压力,她做了详细地讲解:因为我深有感触,现时工作中,我做为一名教师确实有压力,尤其,讲道了我们做为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并且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内容,教师更要无条件的尊重学生的人格。
我们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父母和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里会有许多的坏习惯显露出来,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批评教育,尽量不动手打,有时打了学生反而起反作用,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有过这样的错误。
我们的学生生性好动,他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当他们在成绩上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时,也无法取得自我表现和成功,就可能寻找其他的途径来完成自我的心理需要。
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我们要经常想到学生是一位“受教育的人”他应该享受到老师给他带来的,慈母般的爱,必要时给某个学生要有身体的接触,比如说学生扭扣掉了,在教室里帮他缝上,他会感到很幸福,在其他学生面前感到很骄傲。别看我学习不好,看老师多喜欢我。
老师大部分,都有偏向心,这是韩老师问我们的话,确实有,当然也包括我,尤其是排座位,学习好的总是在前排,不管他的个子高矮,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永远在后排。
听了韩老师的课,回来以后我把班里的座位马上调整,当然不按成绩的好坏,根据个子的大小,有的学上他的成绩不好,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对待他,去挖掘该学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长处,比如劳动,体育,画画等,要用赞扬的语气跟他说话,鼓励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听了韩老师的课,使我明白了许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掉这些错误的做法。
教师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认真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听了主任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怎样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让我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也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足够信心和力量。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 一 ) 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 二 ) 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都要做过细的研讨和分析,千方百计地做好每一次培训。今年要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要求培训的学员,每人交一份作业或论文,主要是问题教师和问题学生的案例分析和教育策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做好基础工作。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
( 三 ) 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心得体会2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十)班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配合政教处的工作,我顺利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在班主任教育过程中,有顺利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困惑,也有启迪,交织着酸甜苦辣。
一、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寻找鼓舞学生前进的力量
班集体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目标的实现中逐步发展的。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共同感情,激励和指导全班学生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不断有新的奋斗目标,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就充满信心,班集体就能朝气蓬勃,不断地奋发上进。
本学年,新生入学,学习任务非常艰巨,为了防止部分同学因跟不上而泄气或思想上不重视,我反复给他们讲了高一学年新课改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让他们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与人的正确交往。重点抓自觉学习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与任课老师加强联系,二是抓自己的学习时间,即早读15分钟、自习课和晚上的晚修时间。督促课代表做好组织记录工作,并及时总结,以便学分认定。其次,继续抓好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工作。利用班会课请成绩优秀的同学、成绩进步快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方法。
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班风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优良的班风是指在集体成员中普遍具有的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它以无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首先从组织好班会入手。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参与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班会包括班务会、民主生活会和主题班会。我充分利用班会宣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如课堂纪律、课间要求、考勤制度、考试纪律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班集体中的问题,提出巩固和发展班集体体的措施;制定班级公约,总结班级工作;讨论班级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定期的时事教育;处理偶发事件等等。
其次是对班干部的培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打下良好基础。
四、做好逆反心理学生的疏导工作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疏导工作:
1、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我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循序渐进,不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4、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注意寓教于乐,以多种形式规范学生行为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接受心理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单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合人的接受心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中正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提高教育管理的可接受性。为此我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艺术周,科技周,校运会等活动契机,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
六、有效地进行家访或电访
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这项工作开展得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本学年我走访了近40多个同学,并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商洽教育学生的方法,树立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信心。增进了师生,师长情感,促进了教育工作。
总之,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班同学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教师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
三天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结束了,心中有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总的来讲,这三天培训给我的感觉就是累并快乐着。累是指连贯紧凑的课程安排让我的体力上感觉疲劳,尤其是晚上依然要上课。快乐是指心灵上的,也是此次培训我的收获,也因此对培训有了依恋之情。本次培训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亲自体验到了心理活动的乐趣、接触了新的事物——沙盘游戏,在培训中得到了专家的启发、坚定了自己工作的目标、认识了几个同行朋友。
在这次培训中,高级讲师温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戴着眼镜,肤色白皙,讲话温文尔雅的中年男人,他在讲课时,每当讲到激动时语速很快,还会时不时的问问我们,“我讲清楚了吗?”“你们明白吗?”,当讲个案时,他语调会很柔和,叙事能力很强,他的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很是令人佩服,尤其是看到温老师的心理辅导的个案记录,当然出于保密原则,我们只看到了温老师想让我们看的部分,仅仅是快速的浏览,这就带给我了足够的震撼。个案记录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记,花花绿绿;洋洋洒洒的记录好几页纸,密密麻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还有温老师在活动和讲座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话语阐述。例如在组织活动时,碰到不配合、或是不服、有怨言的人时,心理辅导员自己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镇定自若。当然这句话不仅适用在工作中,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同样适用,当你碰到孤傲的人时,想想这句话,也许看他的眼神就不再是鄙夷的,而是去努力探索他身上值得他骄傲的资本了。对待我们的来访者,相信他(她)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走进他(她)的心里,了解他(她)的需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帮助他(她)。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此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专生 心理健康 特点
1.问题提出
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影响特殊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而言,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具有比普通教育教师更强的心理素质。而特殊教育师范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后备军重要力量,其心理素质的教育与研究意义重大。目前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特殊教育师专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最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与支持。
2.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2007级学生为例,共收回有效问卷337份。
2.2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有强迫、抑郁、恐惧、焦虑、敌对、偏执、人际敏感、精神病性、躯体化等9个因子,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者的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SCL-90的评分标准,每一个项目均采取五级评分制(1-5分),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症状。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国内现有资料和许多人曾经使用过的标准,以任一因子分≥3分判断心理问题的发生,并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该项调查显示任一因子分≥3为66人,本研究样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6%,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3.2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青年组常模和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特殊教育师专生SCL-90各因子均分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比较,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显著(p
4.讨论
4.1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的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6%,以往用SCL-90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79%―31.5%,本研究的检测结论在这个区间,这说明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整体上是良好的;与青年组常模相比,各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时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和个体压力指数上升有关;与大学生常模相比,除偏执外,其他因子前者高于后者,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样本学生与同龄青年人相比其心理状况要差:与样本性质接近的相关研究相比,19.6%的阳性检出率明显较高,这说明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应该引起关注的。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
4.2 加强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相对更为复杂。与普通师范生相比,以下因素不容忽视。一是特殊教育师专生对未来职业角色的熟悉度。笔者通过深入交谈了解到,由于特殊教育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才需求的临床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积累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解决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将很难胜任未来工作。学生对职业角色的不熟悉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缺乏职业认同感、专业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等。二是特殊教育师专生的求职压力。师范专科处于大学的较低的层次,就业求职缺乏优势,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系本科学历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对特殊教育专业师专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在校生面临着竞争、挫折、冲突等多种压力,势必会影响特殊教育专业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中国教师报》报道,2008年至2010年,国家计划要拿出几十个亿在我国中西部创建一千所特殊教育学校,解决残疾青少年的就学问题。我们从中看到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重视的程度。这对所有的特殊教育师范生都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高职院校特殊教育系和特殊教育师范专科院校不仅要注重特殊教育技能的传授,还要着力培养在校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培养更高水平的特殊学校教师和增强本校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而努力。
5.结论
5.1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任一因子分≥3的检出率为19.6%,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抑郁。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发育速度加快,逐渐趋于成熟,同时思想意识也逐渐趋向于独立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阅历的增加与文化知识的增长,也使得初中学生心理状态更加复杂,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初中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一、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压力
受我国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目前许多家长仍旧将考入名校作为学生发展唯一途径,对考试成绩过度的重视,不断给学生施压,而学校也为了追求升学率,扩大学校影响力,而采用一些应试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一旦成绩出现波动,就会产生灰心的情绪,甚至出现厌学、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使得其对人际交往的需求逐渐增强,而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其成长过程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娇生惯养下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难以很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独立意识
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其处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内心强烈渴望独立,但行为和认知能力方面实际上又不够成熟,对于家长和教师仍有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是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的普遍特点,在面对家长及教师的干预时,常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家长与教师的意见,有时甚至会出现与家长、教师相对抗的现象。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必然要经历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逐渐强烈,而由于初中学生心理发育仍不够成熟,在两性关系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在男女同学关系方面还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容易陷入早恋的误区当中,并产生心理焦虑等问题,教师如不能妥善引导,也可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创伤。
二、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应试教育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以引导的方式取代以往的强制约束。学校方面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提升全体教职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切实发挥每一位教职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顺利从心理障碍中走出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增强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学生未来终将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因此,其社会适应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或校园里,应该更多的走出去,通过组织各类集体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郊游、开展运动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缓解学习压力所导致不良情绪,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并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增进学生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通过集体的影响作用,带动内向自闭的学生,使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教师在观察中所能够发现的问题毕竟有限,并且其深层根源是无法从表面上准确找到的,因此,教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运用,积极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和宣泄心理困扰的机会。
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家庭与学校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使其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轻松、健康、快乐的氛围中,积极进取,建康成长,养成坚强的意志与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93-0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学龄学生就留在家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他们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再加上“隔代亲”或者隔代的随意管教,导致留守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成绩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发展成心理障碍,形成不健康的人格,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1 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存在学习焦虑心理
据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高中6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而留守中学生在生理心理发育阶段得不到家长的有效开导,这一比例往往更高。学习离不开紧张,但过分的紧张会形成学习焦虑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进一步发展,会形成自闭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1.2缺乏意志力
留守中学生大多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父母对其人格形成的敏感期和关键期缺少参与,父母就会有愧疚心理,身在外地的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一般都会答应,孩子长期接受父母这样的信息输出,这就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认为可以“为所欲为”,而这样的“为所欲为”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炼,耐挫能力下降,这在生活与学习中就使得这些学生缺乏意志力,遇到一点问题就会退缩或者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这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潜在的危害。
1.3过度迷恋网络
大多留守中学生迷恋网络,网上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甚至猎奇不健康的内容,在虚拟的世界中与人虚情假意。“通宵达旦”“夜不归宿”都成了他们周末的常态,身心疲惫使得他们难以在正常的生活中学习、交友。长期迷恋网络会使这些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容易相信他人和社会,生活学习上的挫折也会促使他们产生自闭心理。这时他们身边缺乏父母的及时疏导和扭转,也会让他们无处诉说,这些留守学生从而继续转战网络寻求慰藉,恶性循环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发展。
2 教育管理的策略
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我们如何管理这批学生,让这些学生也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他们也能够健康的成长呢?结合笔者的德育实践管理经验,总结如下几点:
2.1 用爱和信任的教育促使学生转变
所有的学生都渴望爱,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信任和尊重。尤其是留守学生,他们在家庭中缺失这样的爱,我们作为师者,应在学校教育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让这些学生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个体,我们关注自我的同时更要关注周围的感受。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去感染学生,关注这些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努力让这些同学觉得我的今天比昨天好,要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2.2加强“礼”的教育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可是新世纪的孩子能够做到“礼”的太少,他们要么被太多的爱包围而缺少了礼数,要么因为缺少爱而没有礼数。可怜的是留守学生属于后面一种:他们得到的是祖辈的无微不至的溺爱,缺少了父母引导的爱;他们只关注自己,很少体察别人。在这个群体中,“无礼”的学生太多。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更多的渗透和加强“礼”的教育,我们应该更多的教会学生做人,并在德育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教会学生如何为他人着想。
2.3 静待山花烂漫时给学生足够时间
教育不是工业生产,它会出现反复。欧阳修在《吉州学记》里说:“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持久之功”,也说明学生的教育具有反复性。表现在:有时候你对留守学生的转化工作,自己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不过三两天,有的甚至一个转身,他又返回原形。而转化留守学生,表面上是改变其学业成绩,和思想行为,实质上是改变其心理意识,而心灵的铸造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在教会学生做人之后给他们适度的规范,静等他们的懂事和成长。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画上是一只简笔的丑陋的青蛙,身上疙疙瘩瘩,这就好比我们的学生身上的诸多缺点,可是我们改变漫画的方向,逆向90度看这幅画,这幅画上的青蛙就变成了一匹骏马。这幅画告诉我们的是不只是要换个角度,更要能够学会等待,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努力给青蛙一个助推力,使他们具有正能量,我们努力和学生对接,改变青蛙的方向,在信任的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改变和领悟,他们终会变成我们期待的骏马。
2.4规范教育
马克思・范梅南指出:“任何孩子的个人自主选择、秘密都是对孩子自我个性和独特性的见证,这种认识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安全感,一定的规范就是必需的了。以往,学校是制定规范的主要决策者,正如有的学生说:“在教室里要想获得好的生活,主要就是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而违反规则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自控能力发展滞后的学生,就会成为常经“犯规者”,而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一些学生对规则的遵守也不是内心的心甘情愿,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对此,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在制定规范制度时学生的参与权,学生的有效参与使得规范产生的程序的正义性得到保障,也有利于学生对规范的理解和遵守。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奉献和争取的能力。
总之,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给他们一个个清晰的小目标,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份热情、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等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一些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271名被试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31%,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人际方面显著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的人际关系显著好于单亲及双亲都外出打工的孩子,而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
二、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 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地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教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 妒嫉、憎恨、仇视心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3.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4. 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教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以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应做到两个字:一个字是细,另一个字是爱。教育好留守儿童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会让农村来的小学留守儿童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面对留守儿童,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 爱心培育,以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雨霏霏转为艳阳高照。
2. 尊重以礼,以情觉悟
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构建農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3. 肯定成绩,大彻大悟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经被广大师生们所接受。在各高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起德育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管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算是真正对该系统进行了多方研究。当今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经受不住考验,承受力不强,因此,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始终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睡眠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适应问题、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多属于青年时期成长的心理问题,具体的心理行为表现也是因人而异的。
学习心理问题。学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有的学生能经受住高校的各种综合测验,顺利的完成学业,但是也有的同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效率偏低,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困扰,对学习也丧失自信,从而会产生焦虑情绪及其他不良反应。
人际交往问题。每个大学生都想与同学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大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挫折,有的缺乏交往技能,有的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对他人产生了错误认识,从而导致知心朋友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因自身的性格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明显冲突,进而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自卑、多疑等心理症状就随之出现。
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入学时基本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接触,交朋友,得到友谊和爱情,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因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欠缺一定生活经验,随之就会有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主要表现为:失恋的痛苦,单相思的苦恼,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问题。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多种压力,如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等方面的重压,就会造成很大的情绪波动,遇到事情不能冷静思考,出现了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极易冲动,还有的学生甚至有自杀念头。
5、经济问题
大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境困难,需要靠助学金和打工来完成大学学业。与其他条件好的同学相比,就会产生严重的落差,从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就会有强烈的自卑感。
6、择业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大学生们也意识到择业就业的压力,他们担心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引发了严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对面试缺乏自信,对找工作不积极,不知道怎样做简历,还没有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对于自己的能力及性格没有正确分析,不知道自己适合在哪个领域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议性。目前,我们可以将时下流行的观点概括为四种: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活动论”;二是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过程论”;三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辅导,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还有一种是“功夫论”,即注重完善、培养学生的人格,以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以上的四种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界定,但是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为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不便。新形势下,有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认为学生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属思想品德范畴。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总是采取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却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导致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此外,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产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实质上就是心理问题,用心理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为思想品德问题发生的根源就是心理问题。所以,心理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思想品德问题也就能得到彻底解决,这种观念是盲目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单纯当作是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因此,缺少活动性、实践性,更谈不上互动性。此外,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流于形式。实践中也是轻科学分析,重心理测试,只做重心理问题的调查,却不开展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及时更新观念,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我们研究已久,始终是以问题为导向,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里提到的问题,它不能简单的指个别学生可能会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及心理问题。要先将此类问题确认为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这一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要坚持面向学生,尤其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和社会,不断调整心态,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完善人格。此外,学校及教师也要发挥出教育职能,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等主动性教育。
重视起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学生很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产生都是师源性的,因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执,同时教学开展与教学管理方式都出现了脱节现象,由此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所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从我国高校整体形势分析,在校内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一般多是兼职,缺乏专业知识,经验不足,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以“少量”、“精干”为原则,组成一支专业的教师和医务人员队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三尺讲台主阵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主要和最有力的渠道。本研究以课程建设为着眼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前后的两次问卷调查,了解高职生对该课程的心理活动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选取宁夏某高职院校2016级部分高职新生共11个班级约485人作为调查对象。
(2)方法。笔者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两份大体相同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卷,通过手机客户端对同一批被调查者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发问卷并回收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比学生对课程的喜欢度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可度较高。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几乎全部学生都更加喜欢该课程了,这是一个令人开心的结果,说明该课程的学习能给大家带来不小收获。
2.学生最喜欢的三种教学方法前后对比结果
由图1可知,开课前学生最感兴趣的三种教学方法是视频赏析、案例分析、课堂互动。这三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是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直观、具体地学习,寓学于乐。要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成学生感兴趣且愿意学下去的课,就必须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里,既要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认知情感高度,感知他们眼中的世界,从他们分析问题的视角出发,还要从一个更专业的高度引领和帮助学生学会用思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去重新构建一个案例并作心理层面的剖析。
由图2可知,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课堂互动这一教学方法最满意,由此可见任课教师在这方面着实做了不少努力且效果明显,另外两种方法(视频赏析和案例分析)的感兴趣程度有所下降,这样的变化提示任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重视利用音乐、电视剧、电影、时事热点新闻和案例等这些学生平时接触最多、更新速度最快的资源,从中提炼出更多为学生关心的、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提高该门课程的实效性。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期待和课后教学内容满意度调查对比
从表2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对认知自我和认知他人的内容非常有兴趣,很希望从这两方面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帮助,这既是由他们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另外学生关心的情绪调节、耐挫力抗压力的提升以及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也应当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由表3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有侧重点的教学之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期待基本实现,关于认知自我和认知他人两方面的内容前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未来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出努力的是关于“耐挫力抗压力提升”这方面的知识补充。
4.学生的收获
调查数据显示,通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90.1%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只有9.9%的学生认为基本没什么收获。8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1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没什么变化;0.4%的人认为自己的心理更不健康。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不只很有必要,而且已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接受度较高,认为该课程的学习确实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好的改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更不健康,这类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教师应该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是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还有16.7%的被调查者是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三、相关启示与思考
1.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在高职生群体中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学生更喜欢轻松的、生动的、与其每天见闻感受更接近的课堂互动、案例、视频等,因此任课教师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要格外注意这一点,即如何体现课堂的灵活性、直观性、实效性、情感性很重要;另外,这样的教学氛围要在形式上体现出来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与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生动化、情感细致化、内容生活化。
2.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在高职生群体中的启示与思考
如果说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骨架,那么教学热菀欢ㄊ钦饷趴纬痰难肉之躯,要想找到适合高职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发现他们真实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障碍,既要从全局考虑,也要兼顾个别和重点,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下一步努力方向的启示与思考
(1)开发和深挖更多具有心理学特色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不可丢失专业性。
(2)教学内容要更贴近学生,既要满足学生的现实所需,又不可偏废对未来的指导性。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一、心理委员工作的背景
2003年以来,高校开始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1]。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刘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基础性的育人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校园心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的重要一员。高校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渗透到各种教学环节中,注重优化环境,心理教育活动、辅导活动等,而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执行机构。
二、国内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现状
心理委员队伍工作能力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心理委员队伍培训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培训标准不统一
全国各高校关于心理委员的职责基本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关于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标准、制度等方面建设则没有一致的标准。由于专业人员数量原因,在院系层面及年级层面能够独立开展培训的单位有限,在操作层面较难实现统一的标准。
2.培训师资匮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照每30名学生1个班配置,专业教师与心理委员的比例应在1:133左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此要求完成日常培训压力巨大。
3.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前期,正是人格完善、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需求。目前各高校的培训体系均提到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基本难以针对性培训。
三、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和核心展开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学习,掌握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根据教务部要求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普及性课程,课程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析心理问题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外讨论,强化巩固
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知识性非常多,涉及范围全,但仅凭课上的时间消化吸引是完全不够的,且对于心理委员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比一般同学更加严格,所以在每节课后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课程内容讨论更具有必要性。
3.团体训练,切身感悟
课程内容是全面的、知识性的,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性的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团体训练,是心理委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重要步骤。团体训练的意义还在于让心理委员们掌握相应技术,以便将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团体训练活动。
4.工作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心理委员的目的及意义。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识别报告心理问题、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配合老师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心理委员培训中,师资是短板。在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体系建设别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其中把一个年级按照班级顺序划为若干组别,不同年级对应的班级划到同一工作组内,形成纵向设置开展老带新工作,对于经验传承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