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

第1篇

【关键词】 全媒体 传媒人才 需求变化 培养方式

学界认为,全媒体是运用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以不同的媒体形式为渠道,传播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满足受众全部感官需求的信息内容,以此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的媒介形态。笔者认为,全媒体是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形态,它能够在各种媒体形态、传播方式之间纵横交互。

近几年,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推进全媒体战略,各种媒介载体在发展中逐渐趋向融合,转向全媒体谋取发展。而在全媒体发展中,全媒体人才短缺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瓶颈。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全媒体需要的是集信息采编、摄影、摄像、专题策划、网络运用等于一身的全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全媒体人才培养和发掘,是传统媒体集团构建全媒体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传媒人才受到传统媒体转型意识的影响,也面临新的需求

1.从线性思维转向交互思维

传统媒体从业人员通常是在单一的工作职位上,以一种固定的内容形式向受众单向传播信息。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参与的信息反馈相对较少,且反馈滞后。同时,从业人员也受到所在单一媒介载体的制约,如报刊记者受到版面、排版限制,电视台新闻记者受到播放时长限制。

全媒体基于传统媒体形式,却又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带来的用户体验。它提供多元化、开阔式的综合传播平台,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内容覆盖面广,传播交互性强,受众从多角度获得阅读体验。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集团转型成为信息服务商,这就要求全媒体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增强受众深度交互意识,了解受众的需求,在信息采集和形态中注重受众体验,以此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受众忠诚度。

2.从“一专”向“多能”转变

全媒体报道涵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多媒介立体的展现传播内容,这就要求全媒体人才不仅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还需要熟练掌握运用音视频与图像处理等各种软件。

不同的传播渠道有其自身的传播特征,也对应不同的受众群体。全媒体人才需要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形式特征以及受众阅读方式,进行全媒体报道的媒介策划,有效提升全媒体报道的传播效果。

3.从单一采集扩散到聚合生产

全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一次信息采集、内容整合、多种渠道的业务专业能力。以报社记者为例,传统报社记者针对一次采访报道,只需要采编撰写报纸题材的新闻稿件。在全媒体时代,报社全媒体记者需要由文字记者转型成为全媒体人才,在采集报道新闻时需要用文字记录采访,同时需要摄影、摄像、录音等。此后,还需要对采集信息通过不同方式的编辑、网络制作处理,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播工具上,实现内容在不同介质、载体上的产品化。在全媒体内容生产上,既有详实的文字报道,又包括生动的视频报道,以及实时互动的网络新媒体等,呈现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生产。

全媒体人才还应具备甄别拣选信息的能力。用户在自媒体上各方面的信息,在受众观点多元、信息复杂的环境下,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培养敏锐的新闻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也是全媒体人才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承担的职业责任。

4.从个体融通到整体并进

全媒体集聚传播内容,延展信息覆盖面,呈现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但在其管理运营上,全媒体人才需要推广媒体集团的理念,将其传递到各种媒介载体之中。因为缺少媒体集团理念,即使集聚再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盘散沙”,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二、全媒体人才培养策略浅析

1.更新高校培养体系

全媒体行业发展环境下,传媒行业对全媒体人才提出更新更全面的要求,而高校的媒体人才教育是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基础。因此,面对传媒行业需求变化,高校需要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全媒体人才的综合能力。

在理论课程上,高校需要更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方案,增设符合全媒体行业需求的新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全媒体的认识,高校还可以邀请全媒体行业精英与学子对话,分享其成功的实践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行业敏感度,又能及时了解全媒体行业动态。此外,高校还应该搭建全媒体实训平台,模拟全媒体采编中心,针对学生开展全媒体实训,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如深圳大学的全媒体实训平台,就具有直播、点播、社交互动等功能,从而增加了学生的交互思维意识和全媒体运作流程的认知。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校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只依靠教学理论还不够,还需要提供媒体行业的实践训练。因此,高校要对接业界的全媒体集团,建立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搭建全媒体校企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由于全媒体校企合作平台能实时反馈全媒体的行业动态,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全媒体技能。学生通过全媒体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掌握操作全媒体设备的基本技能,积累全媒体采集的实践经验。

3.全媒体平台规范化建设

传统媒体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并非是简单的各种不同媒介资源的叠加,而是指全媒体平台上各种媒介资源之间的协同互补。全媒体的媒介多元化拓宽了信息覆盖面,实现了媒介融合的最大传播效果。如上海第一财经涉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新媒体等媒介形态,它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新闻和信息服务,实现了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和渠道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财经类全媒体集团。

在全媒体平台构建中,应将全媒体人才开发列入重要环节。媒体集团的全媒体平台需要为全媒体人才制定合理的职业培训,提供媒介信息指导和教授全媒体应用技能,帮助全媒体人才尽快适应媒体集团的全媒体策略。

全媒体人才拥有全面的传媒业技术与能力,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转型为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复合人才 。其具备的综合专业素质,能够胜任各种情况下的信息采集任务。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在平台的信息采集过程中,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演“独角戏”。在全媒体具体实践过程中,全媒体人才仍需要来自全媒体平台不同部门之间的人员协调配合,在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构建成熟的全媒体平台结构体制,以此才能更快更好地提供全媒体内容。

三、结 语

在传统媒体集团的全媒体平台构建中,要把培养全媒体人才作为核心战略,只有具备更加丰富的行业技能和更新的知识储备的人才,全媒体的发展才有可能“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第2篇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勃兴,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全媒体是通过纸质媒介、移动平台、网络电视等把文献资源最大化地加以利用、更立体地交互传播的服务模式。本文在概述全媒体产生的背景、全媒体的含义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媒体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途径。

一、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的产生背景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运用。

2.全媒体的含义及其特点

全媒体所展示的不仅是电脑、电视和手机三屏合一的图景,还是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图景,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更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因此全媒体具有聚合性、互动性、立体化、同步性、开放性、个性化等鲜明特点。①集成性。全媒体是传媒手段的最大化集成者,既包括纸媒、电视、网络,还包括广播、电信、卫星通讯等;既有传统的纸质、声像,?有基于互联网和电讯的WAP、GSM、CDMA、3G、流媒体技术等。②立体化。全媒体时代,信息可以通过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传播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让大众获取全方位的感知和感受,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这种全媒体实践是一种全景化的立体传播格局。③开放性。全媒体吸纳了互联网、手机及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如Web2.0的互动优势,信息的者和接受者互动极为方便,良好的互动既丰富了信息的内涵,又拓展了信息的空间,且这种信息互动开放的博客、微博、网络等,没有边界制约,不受地域限制。

二、全媒体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作为收集、存储信息资源的专业单位,在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界竞争态势明显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图书馆面临的跨界竞争态势更加明显。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存在,读者在获取信息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大媒体,而是更多地通过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不可否认,全媒体的信息传播途径,使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降低,到图书馆的读者日益减少。

2.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

全媒体时代下,特别是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阅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读书的形式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数字化阅读以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便捷的获取方式以及直接感官冲击的阅读效果对传统阅读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利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阅读。此外,大众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微阅读日益盛行,浅阅读现象普遍存在。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订制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形式;一目十行、片面化、片断式的浅阅读行为也逐渐成为大众阅读的阅读习惯,深层阅读越来越少。

3.信息资源多样化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信息资源的职能部门,在以往的任何时代,图书馆都独具信息资源收集、储存的专业优势。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纸质文献、图片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数字化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并存。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资源类型进行划分和采购,信息资源类型众多与图书馆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的总量呈爆炸性增长趋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源收集齐全,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图书馆中难以得到满足时,就会自发性地求助于其他媒介形成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专业地位遭到严峻挑战。

三、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途径

1.“活”起来的宣传与推广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并经常开展各种免费的活动,但却读者少、普及面低、社会影响有限,其主因是受到传统的宣传与推广模式的限制。而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宣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重庆市图书馆举行的“杂志有约”期刊推荐系列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活动主题是每期推荐一种期刊,结合该期刊的特色和内容设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开展一个多月的系列活动,并设一天为强力推荐日。

第3篇

关键词:全媒体;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80-01

一、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发展的新阶段

“全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1999年10月美国的一家生活全媒体公司,该公司经营包括杂志、书籍、电视节目、报纸专栏、广播节目以及网站等在内的多种媒体形式。2000年,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率先进入了全媒体运营模式,其公司业务涵盖了电影电视制作、电视传播、网络、出版、音乐制作与发行、有线电视传输、电子商务等几乎所有的媒体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全媒体”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我国传媒界。目前,我国报业、出版、广播、电视等各个传统传媒领域也已经开始了全媒体的探索,实践领域涵盖战略设计、数字技术平台打造、运营模式等方面。

业界普遍认为,全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就传播介质而言,它包含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频等各种媒体形态的多媒体;就传播方式而言,它使各个单一形态的媒体由原来各自为政的线型孤立传播转型为多元多向的互动融合传播;就传播效果而言,它使同一事件同一主题借助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得到多角度、全方位、滚动式地展示和集中、持续、深度地解读,传播触角被广泛延伸,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传播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和提升。总之,全媒体已经引领传媒行业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阶段。

二、全媒体时代下传媒人才培养的现状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新型传媒人才的支撑,其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别于传统传媒行业,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媒体时代对为传统媒体制作单一形态内容的采编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二是涵盖全媒体运营和全媒体传播各个领域的、以创新精神和知识服务为特征的、以新技术和融合技能为手段的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各类复合型高端人才正成为传媒人才市场的翘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和教学模式的制约,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产生、媒介融合趋势的持续加强,以及全媒体传播、运营的加速发展,目前我国传媒人才的培养出现了错位、落差与断层,已经远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对于新型传媒人才的要求,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传统传媒专业如新闻学、传播学等盲目扩招导致传媒人才供大于求,而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却不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导致目前我国传媒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复合性、创新性不足。具体来说,传媒行业类院校由于缺乏多学科支撑、专业面窄等问题使得人才素质在复合性、创新性上底气不足,同时由于行业支持减少又面临着行业特色弱化的问题;而综合性、工科性院校传媒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与实践一线脱节,又是其在传媒人才方面不可忽视的一个软肋。

综上所述,在传媒行业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及时调整和转型以满足全媒体时展对于培养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三、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1.传媒人才培养结构转型。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性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系统内评估体系建设,通过就业状况、就业质量监控等手段规范、引导传媒专业的申办,促进传媒院系布局结构的优化和传媒人才供需的平衡;一些行业性院校、老牌新闻院系要善于抓住机遇,及时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教学体系,培养传媒产业与传媒经营、传媒政策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社会紧缺人才,逐步完善传媒人才的培养结构。

2.传媒高等教育的职能转型。我国高等教育职能经历了从单纯培养人才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并举的轨迹,但不同定位的高校三大职能各有侧重,各类高校应在三大职能中找准坐标,求得特色发展。作为培养应用性传媒人才的传媒教育,应彰显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培养适用性人才服务行业企业,通过有效承担适应全媒体发展需要的一线人才再培训服务行业企业,建立起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及时向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型。

3.传媒人才培养方式转型。传媒教育要紧跟传媒业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适时完善课程结构,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全真全媒体环境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知识转换和知识牵移能力强、富有个性、富于创造的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的融合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陆续建立的全媒体仿真实验室实践培养模式,浙江传媒学院联手行业产学合作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全媒体记者训练营实践教学模式、导演实验班实战模拟教学方式等,都为全媒体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