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文化的普及范文

茶文化的普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的普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文化的普及

第1篇

一、文化产业普查的难点

1.涉及范围较广,开展清查难度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一层包含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大部分,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别分为10个行业大类,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的相近性分为50个行业中类,第四层是具体的活动类别,共计120个行业小类,第五层在23个带星号的行业小类(含有部分文化产业活动)中,又设置了29个延伸层。从产业划分角度看,文化产业涉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调查对象性质上看,它涉及企业、行政事业和社团、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经济普查中要把上述范围涉及到的单位一一查清,工作难度相当大。

2.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协调难度大。文化产业普查不仅仅涉及统计系统内部各专业,还涉及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各部门。一方面,文化产业单位的行业代码、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的审核和认定需要工业、贸易、服务业、名录库等专业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单位的数量和数据质量需要文广局、经信局、商务局(旅游局)、工商局等部门的分工协作。从系统内部环境来说,目前市级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由社科处负责,而县级没有设置相应科室,大部分地区由工业科、服务业科或综合科负责。从外部环境来说,各部门仍将文化产业统计视为统计局一家之事,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还不够重视,工作职责还不够明确,工作配合还不够顺畅。

3.业务基础较弱,单位认定难度大。浙江省开展文化产业专业统计仅仅两年左右的时间,统计人员与文化产业接触时间较短,对于什么是文化产业的认知不熟,对于怎样在众多的普查单位中将文化产业单位挑选出来、确定下来还不是十分的清楚明白,也没有标准的流程可循。大部分统计人员还需要随时对照着文化产业调查所独有的《文化活动关键字词表》和《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代码》,以及对带星号的行业小类和延伸层的仔细甄别判断,才能进行挑选和区分,对单位准确定性的难度相当大。

4.统计力量较少,工作拓展难度大。“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但从目前的统计现状来看,统计力量还比较不足。从宁波市区情况看,相关部门和街道统计人员多为1-2人,很大一部分是办公室财务人员或经济科人员兼任。这些统计人员平时承担了较多工作任务,遇到普查年份更是分身乏术。而文化产业统计的企业入库登记、核实、申报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部门街道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形成一个业务精干、人员充足、职责明确的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对加强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将是一个重要条件。

二、文化产业普查五大环节的控制

1.单位核查环节。核查工作相当于文化产业单位清查,是确定调查范围和主要数据的基础。一要重视宣传动员。经普办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通力配合,文广部门要充分利用对行政管辖的文化产业情况熟悉的优势,与经普办积极对接联系。二要加强业务培训。在工业、贸易、服务业及名录库专业的培训中结合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并详细说明文化产业与其他专业统计的关联和区别,指导普查员如何认定文化产业。三要规范单位信息填写。在核查过程中正确填写单位和个体户的主营业务活动和行业代码。凡属于文化产业的,若混业经营中主要经营文化用品的,均应正确填写或更正为文化产业的相关信息;主营业务活动填写较为笼统的,应进一步细化。四要完善证照办理。证照不齐的单位和个体户要督促尽快办齐相关手续,并督促相关单位尤其是新增单位,落实经营场所。各部门应对发现的有文化活动而没有到相关部门登记的市场主体指导办理流程,积极培育扶持。

2.入户登记环节。入户登记环节要填准填全主要业务活动。这一环节所登记单位的主要业务活动和行业代码是各级文化产业普查人员正式判断和确定一个单位文化产业属性的主要依据。在现场登记时,普查员手中除手持PDA外,最好要有简洁明了的文化产业行业分类、文化产业关键字词表和核查阶段取得的文化产业单位一览表,以便普查员能准确判断和登记。普查员既要以一览表为基础,又不能完全局限于一览表,当中没有的单位和没有确定为文化产业的单位,在现场登记时发现了,也可以在这一环节增加单位和重新认定。做好这一环节的重点还在于详细了解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文化活动占主要比例的应将文化类业务填在第一位。

3.查遗补漏环节。在入户登记结束后,县级普查机构人员、名录库专业人员和文化产业统计专业人员应尽快进行单位比对。一要区别情况抓齐“四上”单位。年度退出“四上”联网直报的,应区分情况进行核实。如县区间转进转出的,说明来源和去向;如未达标准的,应确认是否纳入规限下统计;如关闭、停业、注销、合并的,应及时核对相关部门资料。另外,业务经营活动变化的不再属于文化产业统计范围的,应联系企业注明情况。二要集中力量补充规限下单位。从此次经济普查与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比对数据中,我们发现规限下文化单位遗漏较多。县级普查机构应抓紧梳理比对清单,按照归属普查小区及时下发,由普查员重新上门登记。对实地登记有困难的单位,应集中进行电话联系,了解掌握新的经营地址。这项工作还需要各专业加强协作,在比对过程中对单位的行业划分进行专业判断。三要加强查补单位情况的督办。应抽调专人配合经普办,对文化产业单位的查补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并对各街道的新增情况和完成进度进行通报。

4.质量审核环节。这一环节应贯穿整个文化产业普查工作,从单位核查到汇总上报都要结合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及时进行审核。一要加强对单张普查表的数据审核。首先审核行业代码和主营业务活动。行业代码涉及到行业增加值的测算、专业的确定。主营业务活动要求填写完整准确,与行业代码相对应。其次审核表内逻辑关系。特别是对一些经营活动数据异常单位的审核,如部分企业营业收入明显低于工资福利费总额或各项费用支出总额。再次审核人均指标。如人均资产、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劳动者报酬等。二要加强对整体数据的审核评估。要与2013年1-12月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核实单位数据有否异常;要与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快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总量与结构差异。

第2篇

一、普查的目的和要求

人口普查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这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2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地县分布、受教育程度、迁移流动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对于我县来说,通过这次人口普查,还可以查清我县较为突出的流动人口问题、农民工问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状况等,为研究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提供依据,并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二、普查的对象、范围和规模

普查对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普查规模:22万左右的家庭户、集体户,80万左右的现有人口加户籍外出人口,以及万人左右的死亡人口。

普查区的划分和设置:普查区域的划分坚持地域的原则。以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为基础划分普查区。全县15个镇乡下辖的679个居委会,都各设一个普查区。每个普查区按照一个普查员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原则上按300人左右),划分成若干个普查小区。各普查小区在地域上不能交叉、重叠和遗漏,所有普查小区连接起来,要完全覆盖全县。

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原则和方法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1月1日零时。

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也要登记相应信息。

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普查登记的方法,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四、普查内容和普查组织形式

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人口普查表分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1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有死亡人口的户,同时填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死亡人口调查表》。

中国现役军人及军队管理的离退休人员,由军队领导机关统一进行普查、汇总。

在军队各类单位服务的职工、文职人员、非现役公勤人员以及家属、保姆等,居住在军队营院内的,由军队机关负责普查,普查表移交县人口普查办公室;不在军队营院内居住的,由所在地人口普查机构负责普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武警机关负责普查登记,普查表移交县人口普查办公室。

在武警部队各类单位服务的职工、非现役公勤人员以及家属、保姆等,居住在武警部队营院内的,由武警机关负责普查,普查表移交县人口普查办公室;不在武警部队营院内居住的,由所在地人口普查机构负责普查。

其他各驻外机构人员以及派往境外的专家、职工、劳务人员、留学生(包括公费和自费)、实习生、进修人员等,由其出国前居住的家庭户或者集体户申报登记。

依法被判处徒刑、劳动教养(包括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由当地公安机关和监狱、劳教机关进行普查,普查表移交县人口普查办公室。

五、普查需要投入的力量

根据国务院及省、市、县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每个镇乡普查办平均12名工作人员,每个普查村(居委会)平均配备3名工作人员,每个普查小区至少配备1名普查员,原则上四至五个普查小区配备1名普查指导员,另外县级还需配备一定数量的对外籍人员调查的专业普查员。

六、普查的工作步骤

人口普查分四个主要工作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从10月至10月底,

历时1年多。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县街两级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和办公用房、人员;进行普查综合试点;开展前期业务调研;制定工作规划和流程;召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工作;筹备普查物资;开展普查宣传动员;编制审核地址码本;培训各级业务骨干;选调、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会同公安部门进行户口整顿;绘制普查地图;进行清查摸底;进行长表的样本

抽取;准备普查数据处理的设备及安装,程序调试,培训技术人员等。

人口普查全部工作大约用时4年。

七、普查的主要措施

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动员,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次人口普查的顺利进行。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领导重视是搞好人口普查的关键。县、镇乡两级人口普查机构,应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工作情况,主动争取县政府和街道加强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具体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各街道要把人口普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点工作,特别是在普查登记阶段更应突出工作重点,全力以赴集中力量完成人口普查工作,及时解决普查中遇到的经费、人员、办公用房的困难和出现的重大问题。

2、着眼基层,强化各级普查机构。

各个镇乡应建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村(居委会)建立人口普查工作小组。村(居委会)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确定街道主任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分管社会事务工作的分管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选调积极负责、工作认真细致的同志从事调查、编码、宣传、综合、数据处理等工作,组织起一支强有力的工作班子。

3、各方协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

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各部门要按照县人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群策群力,步调一致,按照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工,认真落实好各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通力合作把人口普查工作做好。

4、广泛发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组织各种宣传力量,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在10月份,要组织好声势浩大的宣传月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明白如实申报人口情况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以取得群众的支持,推动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5、拓宽渠道,做好社会力量的动员工作。

人口普查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广泛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调,要更多地发挥村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从基层村、社区工作者和居民骨干中选调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身体健康、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参与普查工作。

第3篇

【关键词】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文化差异;翻译

但是,就近代文学及科普作品的影响力对比看,由于中文文字及语言处于高语境文化,理解与书写较为困难;而以西方诸多国家为代表的英语(语言)作品传播渠道和认同感较强。所以,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要比我国的文学及科普作品的大(当然,经济力量的薄弱、政治扩张力不足也有直接关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大国梦想”的国家战略,我们的文学作品及科普作品,特别是能够反映我国当代优秀文化内涵和科技水平的作品一定要走向世界,展示给全人类。因此,这些作品的传播就离不开对作品的翻译工作。同时,现代文明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也无法避免西方文化的输入,既然要进行文化进步,就必须研究人类文明,必须透彻的了解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的本质内容以及它带来的文化蕴含。本文主要对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翻译的过程进行探讨,找到文化差异,。

一、早期的中西方文学交流

为了增进西方人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解,我国早期的翻译家陈季同翻译了中国的古典小说和古典戏曲外,他还详尽的在书中描绘和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陈季同写了两本重要的书,即《中国人自画像》(1884)和《中国人的快乐》(1890)这两本书在西方影响很大,两书都有英译本。特别是《中国人自画像》,188年由法国巴黎卡尔曼.利瓦依出版社出版,当年即重印六次。英译本中介绍的中国人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却惊人地与美国人的风俗习惯相雷同。这说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文化相似之处。当然,很多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在不同时代也深受中国读者的欢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语翻译过程中有效的强化了不同语言的运用技巧,在使用语态和人物刻画过程中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与中国人完全不同的语言习惯,有些简洁,有些直白,有些甚至在中国的一些“阳春白雪”类的文学作品中根本就看不到的,粗俗的字眼的语言。然而,却更贴近生活,贴近广大的民众,同时也强烈的、明确的弱化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我们知道,虽然不同民众之间相隔万里,语言习惯差异很大。但是,不管是底层还是上层,都无可避免的归属与人类的范畴,遇到好事欣喜万分,遇到坏事痛苦不堪,对好坏的标准也是有一定想通之处的。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及科普作品在通过多方和双方的交流过程中,作品的本身的内涵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展示了不同语言文化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对人的内心的冲击,从而对读者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其他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说,欧美文学及科普作品的生命力在中国大地上如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其实就代表了中国人对其文化的认同,至少体现在这一作品上。反之亦然。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而言,能够使得它们与欧美的文化和科普作品在相互间交流与传递,并且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就说明欧美人民对中国的文化和科普作品内容、形式、文化的认同。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在中英语言之间交流、互动。取决于翻译者对文学及科普作品中的语言、内容、人物性格和思想特点的把握。要翻译出好的作品,必须掌控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行为过程的关注,作品结局的把握,思想内容的精炼等。这其实要求翻译者对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理解和对源语言的良好学习,甚至对该民族的发展历史也要有很好的理解。否则,可能达不到读者的共鸣和喜爱。这也是衡量译作是否为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前提。

二、文学与科普作品的翻译特点

从建国以来,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科普作品在中国从根本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比于欧美文学读者更少。由于我国大多数译者均来自高校,而高校的老师是做为教学主力的,没有太多的精力从事专门的翻译工作。而我国的自由译者人数并不多。因此,科普作品翻译在我国的数量是凤毛麟角,不敢相比于欧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数量。应该说,同样容量的译作,从语篇、词汇、读者三方面来说,科普作品翻译的难度甚至高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这是因为,如果原作者在书中以大量实例来说明科幻、科普作品,那翻译者就要具有同样或更高的专业知识、储备,甚至于领悟能力都要高些。在此基础上,科普作品的翻译还要针对不同的读者或者根据读者的水平进行异化或归化,进行翻译,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是有人掌握了语言能力,由于缺乏相关的科普知识,那翻译出来的作品会脱离“科普”轨道,或许更像是一部说明书。而如果掌握了相关的专业技术,却没有相当的语言能力,疏于语言习得,对原作的语言文化了解不深,同样不能够把科普作品翻译的像样子。从文体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科普作品还是欧美文学作品都是个庞大的体系,属于科技文体类,两者的层次多、范围广。要对它们进行翻译,通常来说更需要了解它们的语域和语篇问题。在了解了翻译词句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的情况下,才能够着手去翻译。这是一项综合技术融合度较高的工作。相比于与科普作品,文学作品则显得很灵活,提成则更是多种多样。就语言标的的风格来说,文学作品更注重语言本身的精彩程度、语言外在的吸引力,让读者阅读非常的时候是通俗易懂的,从而达到让大家都喜欢阅读的目的小说和诗歌等。不管是欧美还是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可能在语言上比较生涩难懂。但是,另一面则是追求语言的内涵;而一些看起来朴素的毫无出彩之处的语言,通俗平淡的语言也可能蕴含了强大的力量,正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内涵丰富,语言精彩。这说明文学语言和科普语言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提示给翻译,但译者却不能只看到差异并做为窠臼,重要的是以内容的表达为主。

三、欧美和中国文学作品及科普作品的翻译

要正确的对欧美和中国文学及科普作品的翻译,就必须了解两者之间在文化上存在的语言特征和中英差异。首先,既然本文说的是作品的翻译,就离不开词语。因此,下文强调“英汉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1)独特文化孕育了独特的词汇。每一种独特的文化相对应的就有一种独特的语言,而独特的语言包含了独特的词汇。北京人把走街串户的小商贩叫“胡同串子”;等等。(2)文化差异导致相同词汇表达的含义有差别。英文中的“red”和中文中的“红色”有时就含义不同。如词组“TheRedNose”意指为婴儿猝死。直译成汉语则是“红鼻子”,词意相差甚远。(3)文化差异影响到语义和要表达的内容不对等(不等值)。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有个叫巴思的妇女,作家把她刻画成一个风流的女性,其中在描写她的装束时就用了“脚蹬深红色长筒抹”(译文:Herdosewereofthefinestscarletred,garteredtight)。这里scarletred带有红色,可是在英语里,却也有“放荡”的联想意义。再如,英语中形容红男绿女们的放荡生活用aredwasteofyouth表达。Isshereallysored意思是说“她果真那么不检点吗?”因此说,相同的词汇,如果用汉英两种语言来表达,可能会出现差异。即使用同样语言不同语境下意思也可能不一样呢。那么,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翻译异同在哪里呢?显而易见,是内容不同。文学作品可以极度渲染甚至是编造,科普作品则不能;其次是,语用词汇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可以根据情节内容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做处理。但是,科普作品往往有固定的词汇和语用规律、搭配。最后,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文学作品只要遵循一般规律就可以了。这些特点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在语域、语场、语旨上。因此,翻译文学和科普作品,不但要了解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习惯,还需要了解不同文体所带来的问题。

四、结论

语言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和重要组成。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引人入胜的一面,也有不同的营养蕴含其中。人们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以联想、诙谐等等态度将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进行比较,从而深动地刻画事物,传递信息,说明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对各种形象的联想和喻义的相似、相异及相同之处后,才能正确地使用和翻译英汉词语。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汉英词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思考

茶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校园茶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普及茶知识,开展茶文化活动,弘扬茶文化,俨然成了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为学生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特色,也是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益补充。

小小的一片茶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等,它们是人体必需并具有一定营养及功能的物质。茶是一种健康的天然饮料,喝茶有益健康是很多人越来越认同的事情,随着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许多同学越来越认识到喝茶的好处,认识到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以振奋精神,兴奋中枢;强化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强心活血,帮助消化等;茶多酚物质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解毒、抗辐射及防癌抗癌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绿茶中含有的维生素C,能有效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茶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饮品,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药用、养生价值,对人体的健康有着积极作用。[1]喝茶是一件优雅的事情,经常喝茶之人身上都有一种恬静泰然的气质。可见,茶人受到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大。另外,茶文化还涉及到一些戏曲、小说、诗词等等,其中可以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这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茶文化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内涵

茶道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发扬传统美德等方面。茶道“五谛”的内涵:廉-清廉自律;美-崇尚美德;和-和睦相处;敬-敬人爱民;勤-勤劳朴实。[2]通过学习茶道文化,达到弘扬廉洁自律、勤劳朴实、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睦相处等传统美德。中国的茶道,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茶文化中蕴含的知识和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品位,让大学生在茶文化的熏染下,感悟到茶的清静之美,理解了今后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时都要泰然处之,才能正确的解决。同时通过学习茶文化,大学生会渐渐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地远离低俗和暴力,综合素质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茶的礼仪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温、良、恭、俭、让、孝、悌”。[3]通过对茶礼仪的学习,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礼仪,引导学生知礼、习礼、重礼,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通过茶中蕴涵的丰富思想和道德观来辐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倡“茶味人生”,茶味入口时先苦涩而后甘甜,启示人生像茶一样,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风雨,人生如茶,有甘甜亦有苦涩,茶味不管有过怎样的甘甜与苦涩,终将归于平淡,正如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辉煌,终不失质朴与平凡。

二、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进一步探索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品德,提高内心素养,学习茶道、茶艺,能够让大学生更为系统地领略到祖国茶文化的内涵。茶德所倡导的“廉、美、和、敬”精神,[4]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启示大学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急功近利”,才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茶,犹如君子,君子性情高洁,重情重义。品茶,就像和君子对话,学习君子的性情。我国从古至今十分崇尚君子的风骨,因此茶文化也推崇君子的高尚品德。大学生在接受茶文化的教育时,自然就会领悟到茶文化中所蕴涵的高尚品德,所以说,茶文化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修养。

三、弘扬校园茶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展不同形式的“茶文化”活动,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可对大学生起着多方位的教育作用。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茶与健康”宣传活动,可引导学生科学饮食,喝健康饮品,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定期邀请茶学专家开展“茶科学、茶文化”的专题讲座,可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茶文化、茶历史,以及茶叶对人类的贡献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开展系列的茶艺、茶道表演及“以茶会友”活动,帮助学生增进友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以茶艺社为载体,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以及开展茶艺技能大赛等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加强同学间交流、协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密切相连,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和茶事活动,大学生感到提升很大、受益匪浅,同时学校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育人环境也不断得到优化。

普及茶文化知识,增强大学生对茶的了解。茶文化包含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添加,其中包含的内容,总是某个时代最推崇的、可以传承的文化。茶文化主要包含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包含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茶在被赋予了这些文化知识以外,还保存着自身的文化,即茶本身的知识。比如茶的原产地,茶的种类,以及每种茶本身带有的故事等。因此,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普及茶文化,开展茶文化课程,可以加强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同时对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文化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体现。茶文化所包含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很多的领域。茶作为传播祖国文明的载体,在高校通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可达到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联谊,增强同学之间友谊,增强团队和协作精神,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通过茶文化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把茶文化渗入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中,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2.

[2] 陈海菊.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

[3] 王化.中华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

[4] 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

第5篇

作为茶都,杭城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厚的茶文化气息。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听一场有关茶的讲座,寻茶的前世今生;或者去茶文化景区感受茶的韵味,觅一缕茶香。再惬意不过。在杭州,为传播茶文化而建的博物馆、茶文化区域比比皆是。除了解放路的茶叶市场、良渚镇的现代茶城等已有的文化区,杭州还在积极打造更多的茶文化区域。如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凯旋路将被打造成“中国御茶街”,里面将设置茶叶销售展示园、茶文化主题公园、新杭州茶研院大楼、茶文化休闲园和茶文化特色商业街等多个功能区块,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的方方面面。除了通过博物馆、茶文化街区来传播茶文化,杭州市还积极将茶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多方位将茶文化传播出去。如“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就是杭州茶文化传播的特色之一。继龙坞茶村、上城埭村之后,今年,西湖区双浦镇双灵村成了又一个旅游特色村,推出了以九曲红梅为主线的旅游路线,沿线布置有九曲红梅文化展示墙—特色农家乐—九曲红梅文化展示馆和研究院—板壁山水库—百亩景观茶园—百米九曲长廊—如意尖等特色景观点,并展出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制茶器具、茶叶包装等纪念证物以及制茶的各道工序和用具。茶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的茶文化旅游反过来又能增加游客对茶及茶文化的了解,成了杭州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的又一大途径。

二、茶馆茶楼茶文化传播的民间力量

杭州的爱茶之人很多,种茶、讲茶、售茶,都是他们传播茶文化的方式。而处于宣传全民饮茶最前线的茶楼茶馆人同样身体力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茶文化的传播作着贡献。坐落于千年古街—清河坊的太极茶道苑讲究太极易学与茶道的融合,是秉承传统茶文化的典型。店内布置古色古香,清一色为男性的“茶博士”身着长衫,手持特制的长嘴铜壶,为来客展示最传统的技艺,让客人们领略茶文化的古典魅力。作为杭州知名茶馆,青藤茶馆在涌金门社区、湖滨泊车处推出“四季茶坊”,免费向行人赠茶,并会根据季节的不同提供相应的茶叶。比如前段时间气温较高,青藤就会为来喝茶的人多泡一些花茶和绿茶,以解暑气。除此之外,青藤还会在四季茶坊不定期推出一些茶艺表演,以此来推广茶文化。杭州还有一家叫福慧居的茶馆,店家是爱茶之人,以分享茶文化为己任,经常把自己认识的茶人、好茶分享给大家。店里每周几乎都会举行好几次茶分享会,还定期举办茶道演习会、在母亲节举办亲子茶会、在七夕节举行茶友一期一会等等。“茶文化的传播更多地还是要依靠民间的力量,这份力量是杭为茶都持久的生命养分之一。”茶学博士徐懿如是说。

三、微茶楼茶文化传播走进“微时代”

第6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各大高校要坚持文化传播与基础课程建设两手抓,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成为有文化、讲道德、知礼仪的优秀人才。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本文以大学生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研究茶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所助力。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品德

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引入茶文化,通过对茶文化起源、发展以及传播等方面的了解,掌握到茶思想的精髓,提升自我修养。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茶文化思想的普及和发展,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有效推动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了民族精神。

1茶文化精神内涵概述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三家的思想精华,对我国人民的思想、性格以及价格观念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茶文化以儒家思维为核心,讲究“理、敬、清、融”的思想,它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而来的,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能够让人们获得味觉与视觉的盛宴。居于优雅的环境中品一杯浓茶,又何尝不是人生感悟的机会与身体放松的绝佳办法。茶思想的精髓所在就是清净与和谐,这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内涵丰富的茶文化经历千百年的发展,依旧保持着浓郁的东方之美,它崇尚自然、随和,是形式与内涵、精神与物质的完美融合,也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在唐代兴盛,在宋朝普及。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在我国有着4700多年的历史,可见茶文化的底蕴深厚。值得一提的是,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思想内涵与教育之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茶文化最开始的兴起,得益于文人雅士的推崇。所以说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从茶文化角度来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从教育角度来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是奠定学生未来学习以及工作良好心态的手段,也能够把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塑造方面有意识地引入茶文化,通过各种茶艺表演或者茶会活动,普及中国茶文化中的礼仪之美、待客之道,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髓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祥和、宁静、和谐的校园环境,必然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也会具备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德育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也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利用和普及,在提升了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弘扬和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外部竞争日渐激烈,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学生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繁重的学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个时候适当的开展茶文化相关活动,将茶文化中的平和、宁静、坚持、奋斗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放松心态,正确的应对人生。而从当今社会的总体形势来看,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愿望,而茶文化中的“和、静、清、俭”精神恰恰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通过具备茶会、欣赏茶艺、研究茶文化背景活动的开展以及茶学、茶诗的学习,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实现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引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的品德、情操都提升。

2现代视域下茶文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影响

茶文化历经了470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习惯,茶文化中的“德”,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文化内涵,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2.1茶性对学生品德的导向功能

万物皆有灵性,它们依据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繁衍生息,因此,茶也具有茶性。首先,茶有不迁不移的生长习性,这种习性恰恰与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民族情节相契合。茶的自然性本身就有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加之茶叶集合了天地精华,天然性质纯洁、朴质,我国茶圣陆羽的明著《茶经》中有“茶之性俭”的记载,这个“俭”的内涵为简朴、清廉,是中国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以茶崇俭、俭以养德,这就是中国茶道的思想精髓,也是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品德的重要指导思想。茶文化与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以茶闻名的文人不胜枚举。唐代诗人元植写过这样的句子:“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挑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短短几句话,就概括了茶的自然属性,将茶的烹煮过程以及饮茶的情趣展现了出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茶对于我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很深,茶文化中的养廉、励志也深受历代茶人的崇尚,《茶经》作为第一部系统记录茶事的著作,其中对茶的相关名人轶事有很多记载,其中以茶崇俭的案例非常多,并且广泛流传于后世,比如齐国宰相晏婴以茶威廉的故事,他平日里吃的是糙米饭,很少吃荤菜,最大的爱好就是饮茶;而晋代的陆纳则是主张以茶待客,对于铺张浪费的行为非常反感,不会被周围的利益所诱惑,也不愿意让他人玷污他清廉的名声;桓温则是以茶表示自己的简朴,他宴请宾客一般都会用茶盘和水果来招待客人;齐武帝则在自己的遗招中这样提到,在他去世后,不用铺张浪费,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供奉茶与饼果就可以了,他还倡导世人也要这样去做。茶文化中以茶崇俭、俭以养德的思想成为了广大人民精神的寄托,也成为了我国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人的价值观认识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些精神和思想对于高校学生品德同样具有导向功能。茶文化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也有一些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价值思想,它们都是构成我国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人民对茶文化认识的集中体现,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科学内容,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三家的核心思想成功的传承了下来,高校在文化建设以及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融入茶文化,必然能够增强学生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2.2茶道对德育的内化功能

在《茶经》中,饮茶被描述成一种艺术行为,并且初次将烤茶、选水、煮茶以及品茶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整套茶艺,也是从这里开始,茶艺开始被系统化的传承和发展下来,很多文人雅士喜欢茶道,平日里自己或者和朋友小聚,都会操作完整的茶艺流程,还有一些茶馆会进行茶艺表演,人们在闲暇时光里约上几个朋友去茶馆品茶,欣赏茶艺,体会着美学的意境和优雅的氛围,不仅能够消除身体的疲劳,而且也能够平复心灵的伤痛和不安,让人心情愉悦,心境平和,也是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被融合到了饮茶的过程中,形成了流传万世的中华茶道精神。茶道是十分讲究,并且有着一套非常严谨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可说每个茶道都可以称之为是一部艺术作品,虽然多年来,各个领域对于茶道的精神内涵理解略有相同,但是其精神内涵是不可改变的,通过欣赏茶艺,亲手煮茶、饮茶、品茶,经过这一整个过程,人们精神能够得到洗礼,品德情操都会受到陶冶,这正是茶道之于德育的内化功能,通过茶道本身的作用,去净化和洗涤人的心灵。我国历代文人或者学者都热衷于饮茶,陆羽被尊为茶圣,自幼被父母遗弃,一生不为仕途,执着于研究茶事,他总是穿着草鞋,在田野山间采茶、鉴水,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实现对理想的追求,最终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茶学专著《茶经》。随着茶文化在我国的复兴,目前各大高校也都相继设置了独立的茶文化科系,学校有机会,也有条件组织学生观赏茶艺,亲自参与茶艺,也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所具备的茶会,或者组织茶诗、茶文化的评比活动,通过在高校中营造茶文化氛围,普及茶文化精神,将茶文化流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者、诗人所具备的良好品德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给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完善学生的内在品质。另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以茶待客,敬茶为礼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它所包含的知识内涵非常丰富,通过茶这个媒介,个人的行为修养、道德品质等等都会得到体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敬茶礼节都不同,但是客来敬茶却是从古至今一致保留下来的共同传统,不管形式有多么千差万别,其中心内涵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高尚的行为和美德,是需要被继承和发扬下去的。这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德育培养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被继承,被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思想内涵以及其在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能够有效推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罗丽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何哲群.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03):92-94.

[2]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12(,09):29-32.

第7篇

1、参展商吴宜璇向参加品嚐会的台办、台协人员介绍茶文化交流情况 。

2、东莞市台湾事务局副局长陈锡辉致辞。

3、东莞台协会会长叶春荣指出,相比於日本茶道注重形式化,中国的茶文化更生活化,更博大精深。

4、石碣京华酒店老板、东莞茶文化协会会长蔡金华。

5、铁映十八式紫砂。

6、前排左起:游匡正局长、甘兆胜前主任、叶春荣会长、徐沆副会长、蔡金华会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茶已成为人们交流的载体。

传承文化品味人生

2009年,首届莞台两地高端茶文化品鉴会晚在广东东莞市举行。此次莞台两地高端茶文化品鉴会由市台办、市台协和东莞茶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品鉴会促进了莞台两地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莞台两地茶界交流与沟通搭建平台。而来自东莞、台湾两地的二十余家茶商也相聚一堂,交流茶艺,推广两地的茶品牌。

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叶春荣表示,台湾茶文化虽然一直延续发展,但是毕竟只局限在台湾岛内,随着大陆茶文化恢复和发展,两岸合作起来,一定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

叶春荣指出,相比於日本茶道注重形式化,中国的茶文化更生活化,更博大精深,但是由於大陆茶文化发展经历了断层,而台湾的茶文化虽然一直延续发展,却只能局限在岛内,所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影响力远比不上日本茶道。随着这些年大陆对茶文化重视和恢复,如果两岸能够合作起来,一定能够推动中国茶文化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国粹之一,也是受到两岸共同认同传统文化之一。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茶文化在东莞掀起热潮,借由此次品鉴会的举办,希望能够让两岸人民的心贴的更近。

东莞市台湾事务局副局长陈锡辉在活动开幕致词时表示,目前,两岸茶文化交流有着浓郁氛围,希望借助这次茶文化品鉴会引导茶消费,更新饮食理念,展示中国的茶文化,促进莞台两地茶文化更紧密的交流。

参加此次品鉴活动的台湾茶商也表示,在台湾,人少地薄,虽然茶文化在台湾十分盛行,但是,市场还是有限。而大陆地大物博,东莞又是台商的聚集地之一,所以,他们十分看好东莞的茶叶市场,希望两岸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叶春荣表示,东莞是大陆台商聚集最多城市,这些年台商在东莞发展,也带来了台湾的茶文化,东莞本身也有自己早茶文化,可以说东莞是两岸茶文化交流最早、最多的城市。两岸如果能够结合起来,10几亿人口只要1成来喝茶的话,这个市场不得了。又恢复了文化,又开辟了市场,多赢,何乐而不为呢?

茶成两岸交流载体

第8篇

摘要:随着多元化音乐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钢琴音乐学习者的不断增多,现代音乐元素与地方传统民族元素的联系紧密,使茶文化性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育文化性日益受到关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说,茶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对戏曲、美术、书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影响。钢琴作为西方乐器的代表在国内长期被定义为“奢侈性”艺术,民间进行钢琴练习的资源较差,由于物质资料的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高校钢琴教育开展具有一定局限性。高校教学中,以茶文化为基础发挥钢琴的功能和价值,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理念,但我国钢琴教学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学校过分强调技巧性练习,对文化元素重视程度不够。鉴于此,本文首先从茶文化性与高校钢琴教育关系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及内在茶元素表现;其次研究茶文化元素对高校钢琴多元化教育的影响,以期对高校钢琴教学发展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钢琴教育;文化性

我国饮茶习俗始于西南地域,凭借特殊的地理条件逐步发展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种植区,由种茶、饮茶延伸出的茶文化是蕴含我国传统民俗元素的直观表达。钢琴是西洋古典键盘乐器的一种,是世界上除了管风琴之外音域最宽的乐器,在西方有着“乐器之王”的美誉。近年来,世界音乐文化交流频率的增加使得传统茶文化元素与钢琴音乐关系不断密切,与茶文化相关音乐在具备传统音乐精粹的同时符合西方现代音乐美学。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钢琴音乐的推广成为可能,钢琴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教师在传统技巧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演奏曲目的背景文化,以学校教育的形式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钢琴演奏人才,让学生了解到茶文化元素内涵对钢琴艺术魅力影响,丰富钢琴音乐教学内容。

1茶文化性与高校钢琴教育

1.1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随着海内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持续升温,现代西方音乐教学在国内知名度不断提升,以钢琴为首的古典乐器教学在全国各地高校推广开来,高校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钢琴学习中。但是,钢琴教学在高校间普及时间较短,学校对教学安排及考核体系尚属于摸索阶段,多数钢琴课程围绕指法技艺练习展开,学生通过传统的“苦练”模式获得技巧熟练,但缺乏对音乐文化的感知和文化性积淀。我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可以有效帮助国内演奏者在表演中产生文化共鸣和认同感,丰富的茶文化元素与音域宽广的钢琴结合产生别具一格的文化碰撞,有效增加了演奏的艺术性。在学校教学中,钢琴音乐课程的广泛开展使得专业音乐教师需求不断增大,许多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表演练习和音乐文化积淀就在毕业后选择成为教师,而具有一定天赋和表演能力的学生则大多成为职业演奏家,导致我国钢琴教学水平受到很大局限。高校教师自身对茶文化元素与钢琴演奏结合的理解十分有限,学校钢琴课程的要求停留在可以量化的技巧考核上,忽略了乐器演奏中本土文化元素的魅力,生硬的加入茶文化音乐练习无法带动学生共鸣。

1.2高校钢琴教育中茶文化元素表现

钢琴是西方古典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八世纪初古典钢琴被发明以来逐步席卷欧美流行风潮,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形成具备宽阔音域和极强表现力的现代钢琴。在钢琴被发明之初,这种制造复杂且十分昂贵的乐器只有皇室及贵族阶层才有权利拥有,钢琴在民间的普及度很低并没有受到很多关注,但制作工艺的提升和新锐钢琴家的出现使这一乐器日益流行,成为欧美古典音乐文化集大成者。我国钢琴教育受物质条件限制并没有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高校钢琴艺术课程的开始也处于尝试阶段,西方现代音乐文化无法充分表达国内演奏者心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音乐领域的渗透开始受到关注。茶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点,以传统元素为基础的钢琴表演在发挥乐器独特音域优势的同时带有一定文化性,以著名钢琴曲《彩云追月》为例,钢琴与民乐截然不同的音色表达使乐曲更富表现力,形成不同于任何国家的中国钢琴文化表达。高校钢琴专业大学生在演奏传统曲目和进行创作时需要了解音乐内在的文化内涵,避免一味对西方优秀作品模仿,通过传统茶元素知识激发内心的创作灵感。

2高校钢琴教育文化性培养

2.1茶文化对高校钢琴教育影响

我国传统茶文化强调茶艺的美学艺术,通过审美标准的不断完善使普通饮茶活动发展为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文化表达,人们在饮茶及欣赏茶艺表演过程中领略传统艺术熏陶,感受到人与自然间、饮茶活动与传统“儒释道”文化间内在联系。这种以艺术美学欣赏提升个人内在文化修养及艺术感知力的模式与音乐教育有着密切联系,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在日常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文化观念的灌输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将传统文化烙印鲜明的茶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钢琴文化结合,在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眼光和文化知识积累,参考传统音乐中采茶戏、采茶谣等民间音乐形式,为高校钢琴音乐教学发展提供全新的可能性。受到茶文化元素影响创作的钢琴音乐是音乐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打破地域限制对音乐表达的束缚,从茶叶的生产及饮用过程中获得全新灵感,赋予钢琴音乐更多地域化属性,打造出不同时代下的多样化钢琴音乐作品。认识到茶文化是我国特色音乐发展的重要素材之一,在钢琴指法技艺练习之外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心情感,增强我国钢琴教学的艺术性,以茶文化性为切入点使高校钢琴专业师生有效了解音乐艺术的内在人文属性。

2.2高校钢琴教育多元文化性

高校钢琴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学校在教学中采取的课程设置及师资安排有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其中,西南地区高校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钢琴演奏相结合,对传统曲目的钢琴演奏、茶文化相关钢琴曲创作及钢琴曲文化背景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在钢琴音乐学习中对音乐作品艺术属性判断能力,通过前期对已有音乐分析的模仿和感知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理解,并在自身演奏过程中充分应用。钢琴教学在国内高校的推广过程中,师生对音乐作曲的一度创作和已有作品演奏都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西方现代音乐技巧负责提供外在技术支持,而东方文化思想内涵则使作品具有更多的地域性特点,极大的丰富了世界钢琴艺术表达。中国钢琴文化概念的出现扭转了西方乐器只能使用西化表达形式的固有观念,打破不同乐器的文化壁垒,促进不同音乐文化间交流,提高了我国民乐在世界范围内认知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策略的加大茶文化元素钢琴作品的使用,逐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作品的鉴赏能力,以优秀作品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音乐眼光,彰显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使钢琴专业学生承担起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沟通作用。

3结束语

钢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知名度,民族钢琴文化的出现是东西方文化相容的产物,这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对世界音乐爱好者了解我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及国内音乐创作都有着重要作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是培养钢琴作曲人才和演奏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中加大个性鲜明的民族音乐应用帮助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现有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全新创作表达。面对地域间文化冲突时,一方面要防止一味排外,固步自封;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文化“自卑”,只会模仿,在音乐的交流与创作中兼收并蓄,选取不同文化内涵对钢琴音乐学习的有效内容进行整合,在文化交流中放开心态,为自身文化知识储备打好基础。由于钢琴是标签性较强的西方乐器,因此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多元性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尽可能减少应试教育对钢琴学习的不良影响,增加艺术学习考核形式,判定学生音乐实力时不只局限于演奏技艺,将学生的艺术理解和文化性列入考核标准。帮助茶文化元素与西方钢琴演奏形式的契合,使两种文化都能得到全新的艺术发展可能,有效的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国茶文化影响力,通过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出一批兼具艺术文化内涵和钢琴演奏技巧的音乐人才,为我国音乐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群.关于河南民办高校钢琴教育的反思以及改革分析[J].戏剧之家,2016(23):199-200.

[2]范晓荣.普通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以钢琴教育为例[J].音乐创作,2016(11):179-181.

[3]马克实,王鲲.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6(16):54-55.

[4]李春晓.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J].艺术评鉴,2016(5):151-153.

[5]徐爽爽.“微时代”音乐资讯的发展对高校钢琴教育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7):148-151.

[6]刘宁.刍议高校钢琴教育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策略[J].艺术评鉴,2016(1):145-146.

[7]吴琛.浅析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高校钢琴教育为视角[J].大众文艺,2016(8):224.

[8]周民,周萍.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37-139.

[9]许菲.浅谈对师范类高校钢琴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从“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谈起[J].文学界(理论版),2012(8):354.

第9篇

传统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是世界范围内流通最广泛的语言种类,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占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时候,必须要辅以文化教学,学习者在深入了解“以英语为语言的国家文化”后,才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英语魅力。本文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对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方茶文化;传统文化;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上一直非常重视。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所容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茶文化是英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为视角,开始英语文化教学,势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驾驭能力,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都会有所促进。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1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语言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首先,语言是用来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载体,是文化流传至今的工具。语言作为媒体符号的一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与语言紧密相连。在英语系统中,将红茶称之为“blacktea”,直接翻译成中文,实际上是“黑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由于最初红茶从中国福建武夷传入英国的时候,这种茶叶的外表颜色是黑色,故将其称之为“blacktea”,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到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英国人重视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则重视茶汤的颜色。所以说从语言能够看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

1.2文化是语言实现价值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而文化则是语言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中国文化是经由语言记录,语言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语言记录拥有具体的记录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情感、事业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文化必须要借助语言才能够表现出来。同时,人们在进行交流或者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创造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以茶文化为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力,不仅可以吸纳众多外来文化,为自己所用。而且也可以被其他文化所吸纳,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总之,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辅助,恰当辅以文化背景,学生们的语感、语境才能够更好。

2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目前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是由中国茶文化衍生、发展、变化而来的。在茶文化从中国传播到西方国家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下面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来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饮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方面的不同。首先,中国人饮茶非常简单,一般都是清茶一杯,不会添加任何辅料,有些考究的人,会使用专门的茶具,在煮茶、泡茶的顺序上十分讲究。随便什么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围坐一起,品茗畅谈,这就是最为简单的中国茶文化的应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饮茶方式各不相同,并且各具特色。我国少数民族饮茶,往往会加入一些奶、糖等辅料一同饮用。汉族居民则是以“清饮”为主,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因此“清饮”是中国大部分人饮茶的方式。如果追溯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最初发于神农,而后兴盛于唐代,在宋代得到更加的普及。在唐宋时期,“煮茶”是最为流行的做法,到了明清两代则以“泡茶”为主,由于中国人热爱“清饮”,所以对水质要求很高。最后,中国人饮茶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都是闲暇之时,兴致所致。其次,西方国家以英国为代表,英国人饮茶以“混引”为主,喝茶的时候,会将奶、糖等辅料加入茶汤,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辅料。另外英国人热衷“红茶”,英国人每天都会喝茶,喝茶已经成为了他们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英国人生活品位的象征。从这些内容来看,茶文化传入英国之后,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被赋予了鲜明的西方特征。英国人也会邀请朋友一同喝茶,但是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会准备各种点心,与茶品一同食用,他们将其称之为“茶会”。英国茶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茶文化,英国人对茶的坚持,主要是体现在对生活的享受以及人际交往需求等方面。最后,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在茶道精神的体现上也存在很多差异。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包容了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内涵以及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内涵。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道内涵极为丰富,当代茶道精神以“和”为核心,倡导和谐、平和,以和为贵。而西方茶道精髓与中国则完全不同,他们比较重视饮茶的形式,将饮茶视为品味的象征。

3中西茶文化差异下的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策略

3.1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我国教育体系中引入英语教学是在20世纪后期,英语教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教学,是架空的教学,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后,学生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同时在语境、语感也会越来越好。以英国为例,英国是西方国家中茶文化发展最快速,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正是因为英国人热爱饮茶,视茶为时尚、最健康的饮品,因此茶叶自传入英国以来,就迅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进而形成了非常具有英国特色的英式茶文化。而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自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拥有四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其中蕴藏了太多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便是英国,其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难免会受到中国的影响,红茶在英国大范围普及,英国才演变成今天以红茶为主的品饮文化,而英语作为英国人的母语,在以整个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发展条件下,茶文化的渗透,必然会带给英语巨大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英茶文化作为媒介,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以及语感、语境分析能力等等,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在理论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巨大提升,才能够不断成长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2茶文化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落实

为了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效率,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将文化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体悟英语词汇的内涵和使用方法,语言驾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会因此而进步。首先,英语教师要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为基础,将中西文化比较分析,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由于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交际风格以及行为模式也存在巨大差异,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茶文化的不同展现给学生。上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已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文化认知结构,掌握双方语言体系中交际规范、词汇使用方法以及句法之间的不同,进而解决很多实际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以中英两国的茶文化差异为例,英语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这些具有差异的茶文化只是引入课堂,如“听力教学”,新词汇结合茶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像blacktea,softdrinks等词汇充分反映了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英国人的语言习惯,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和使用方法。这样在听取“听力材料”的时候,才会更准确、更快速的理解对话的意思,其次,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文化导入设计,由于英语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属于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桥梁,因此文化导入就成为了文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相关学者提出:文化导入分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语言知识结构的导入,在导入这个部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认知障碍,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传递给学生。第二个层次是系统地导入文化知识,以课本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将重点、难点有条理地归纳;最后一个层次是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传统等等。这些内容丰富了英语文化教学课堂,使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学习,尤其是各种传统民族文化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茶文化中有关饮茶习惯的对话和文学段落等等。“dishoftea”这种短语,在英国都非常常见,还有成语“foralltheteainChi-na”,这一句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对于英国茶文化的影响,也肯定了中国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影响。正是因为茶文化发源于中国,而茶叶也是从中国进口的,虽然目前茶叶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依旧将茶叶视为比较珍贵的物品。它也象征着一种财富。而“alltheteainChina”就是代表一大笔财富的意思。

结束语

基于中西茶文化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会使英语教学效率更高,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语言结构,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针对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作者:廖宁芳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甄秀玲.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与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6(5):24-26

[2]郭丽杰,金月.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2-13

[3]莫小满,王晓惠.教学技能大赛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英语广场.2016(2):24-25

第10篇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主人公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德育教育以及身心健康等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古国,传统文化是必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现代教育工作者和各大高校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体育学科作为德育、思政教育的平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势必要发光发热,以校园体育为载体的茶文化应该受到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重视,本文就以此为主题,进行几方面分析。

关键词:

校园体育;茶文化;促进

校园体育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校园体育教育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如果在体育课堂合理引入,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学环境,最终全面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1茶文化核心思想概述

中国古人对于茶以及茶文化的热爱。时至今日,饮茶依旧是中国人的普遍习惯,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最为突出的就是“廉、美、和、敬”。它融合了儒、法、佛三家思想精髓,对于中国教育理论的完善以及创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茶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爱茶之人都比较自律,并且茶道文化中的“廉、美”侧重人的修为和自身修养,通过研究茶文化、学习茶文化,能够提升人的品味和道德品质;而“和、敬”则侧重于人和社会、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协调、共融、秩序。在茶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矛盾冲突会越来越少,行为举止会更加文明。在当今社会下,竞争压力大,经济发展迅速,物欲膨胀,人心浮躁,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园风气会受到感染,学生思想也会受到影响,茶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净化校园环境,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发展。

2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素质,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教学环境与内容的特殊性,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校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丰富学生思想世界,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在当前竞争形势日渐严峻的环境下,学生难免会遭受一定的就业压力,一旦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一些悲剧。此时,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承担的教育责任,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茶文化形式,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因为课业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使学生能够正面面对挑战。其次,茶文化可以丰富体育教育内涵。从体育课程的特点来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心情会比较放松、欢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各种知识。体育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而茶文化恰好为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完善提供了平台,茶文化包括茶艺、茶道、茶礼等等,体育教师通过茶道讲解、茶艺展现以及茶礼传授等方式,为体育课注入新鲜的元素,这样一来,传统死板、模式化的课堂被打破,学生在一个新鲜、轻松的环境学习,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文化修养都会得到提升。最后,当今体育教育中,融入茶文化,不仅能够拓展体育教育的外延,丰富教学形式,而企业还能够强化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通过茶道表演、茶舞操练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学习热情,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促使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水平得到提升,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未来职业需求。

3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发展

3.1传承民族文化

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就是要提升全面素质,以此促进国家的建设发展。而茶文化在校园体育中的应用,其本质目的是一样的。首先要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要将其作为重点,传承它、保护它。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茶文化内涵以及茶文化思想的传授,以此丰富学生的头脑,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茶道、茶艺是现代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茶道表演的视频,或者是直接自己表演茶道,通过茶道的讲解,展现茶文化。茶道中有很多茶艺表演需要人们的肢体语言来展现,这正好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形式,教师在播放或者表演了茶道之后,传授学生基础的肢体动作,结合不同茶品的特点,讲解茶艺要点以及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思想精髓,达到传播茶文化,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目的。

3.2凸显茶文化特色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建立独立的茶文化科系,这为茶文化在体育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校园体育教学中茶文化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将挖掘茶文化资源以及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结合在一起,做好教学调研,运用多元分析方法,逐步完善教学体系,要注重文化普及的规律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现代体育教学还提倡发展传统体育项目,比如,中国武术以及舞蹈等等,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很多是与茶文化紧密联系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太极拳,很多茶艺表演中都融入了太极拳的招式和理念。太极茶,它以太极拳为基础,结合长壶茶艺技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茶文化表现形式。这种茶艺表演,结合了武术与茶文化的精髓,得到了业界学者的一致认同。太极茶以形为中心,以神为目的,通过肢体语言展现茶文化艺术,在构建茶文化特色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这类的表演形式,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茶文化与体育项目的有机结合,寓教于乐,以无形的文化感染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以及品味内涵的提升。这也是茶文化在校园体育中发展得的重要表现。

3.3丰富教学形式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融入茶文化,通过体育课程这个媒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需求下,体育教学工作者就应该思考,如何能够运用更加快速、有效的方式,实现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的融合,并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目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多媒体课件等媒介,丰富教学形式,拓展体育教育的外延,教师可以将茶文化寓言、故事、茶艺表演以及茶文化历史,致学校官方论坛,学生通过点击论坛,了解中国茶文化,同时积极宣传茶文化与体育项目、赛事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到茶文化与体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茶文化运动,中国教育领域也掀起来一股茶文化复兴风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与当地体育部门取得了联系,并积极开展了很多展现茶文化魅力与体育精神的文化活动,以“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例,这一届自行车赛创造性的融入了以福建绿色生态为主题的茶文化因素,将绿藤生态名茶与环湖比较相结合,让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在展现体育精神的同时,品尝到了中国的特色茶品,并了解到了博大的中国茶文化。这是非常具有特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与茶文化的融合,体现了茶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发展与传承。校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案例展现给学生,同时也要多多借鉴这样的成功经验,在学校中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体育比赛项目,将茶文化与体育项目结合在一起,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太极茶道,教师在传授了太极茶道之后,可以举办一次小型的比赛,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或者图书等工具,在课余时间搜集和联系这样的茶艺表演,然后选择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展现自己的成果,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传播了茶文化,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

结束语

体育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的有效载体。在茶文化复兴的大浪潮中,体育教育有责任承担起推广茶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担。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拥有较为自由、宽阔的教学环节,很多茶道表演以及体育项目,学生可以实地练习,在自然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放松,身心舒畅,是学习中国茶道、茶文化的最佳时机。本文从茶文化思想、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作用、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作者:汪珂永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78-82.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3]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8):23-25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思相政治教育;茶文化建设;融合;路径

高职院校引领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那么在高职思相政治教育领域也需要自觉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联系,从而建立起传统思相政治教育与现代思相政治教育之间的融通路径。随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实践这一融通路径的同时,也促使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思相政治教育中去,这不仅与中央所提出的树人教育理念相一致,也是实现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必然选择。为此,探索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我国茶文化建设相融合的问题,便构成了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从主题设计中便可看出,二者的融合需要建立在互助和互利的基础上,特别对于茶文化的建设来说,需要突出茶文化被青年人所接受和传承的历史使命感。由此,通过建立二者的融合模式便以高职学生为“中介”,架起了二者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1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辩证关系分析

具体而言,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1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为茶文化建设提供现实载体

从本文的开篇之处就已提出,茶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使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继承茶文化所赋予的哲理性思维和养身思想,但这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此,高职思相政治教育通过建立起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导向,便能为茶文化与青年人的接触提供现实的载体。通过在思相政治教育中引入茶文化的显性要件,以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去感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就能在高校教育范畴下,使我国青年人中的精英群体能够增进茶文化的修养。

1.2茶文化建设为高职思相政治教育提供有用素材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创新高职思相政治教育模式中来,这仍然是处于正在探索中的课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便能以它的普及性和文化形态的分层上丰富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素材。正是由于茶文化的普及性,使得高职学生在接受茶文化思想元素时不感到陌生,也正因为茶文化拥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的文化要件,所以才能为高职思相政治教育提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职业素质提成过程。1.3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支撑素质教育辩证统一是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互动所要达到的高度,其中心目标都指向了对青年人的素质修养培养,而对这一培养内容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才是着力于职业素质修养范畴。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在建立起高职学生自我情绪管控能力,以及负面心理干预能力,才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软实力。为此,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都统一在了这一目标的范围之下。

2茶文化助力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作用

那么,茶文化助力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聚焦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这里将作用归纳为以下三点:

2.1契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人,这是中央对青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方向。但以怎样的文化素材来教育高职学生,以及怎样的文化素材能较好的承担起塑造人的重任呢。或许,这里需要直面高职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状况,以及群体性心理偏好特征。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职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存在着短板,所以基于这一现实,将茶文化这一普及性文化素材引入其中,便能契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在知行结合原则下也能激发起高职学生的兴趣来。

2.2便于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实施

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政治课课堂教学,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存量下,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难以整合进课堂之中,而且这也会增大教师的教学难度。然而,茶文化所具有的显性层面,以品茶、赏茶、茶道为主要项目,则可以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得以实施。隐藏在显性层面背后的茶文化思想元素,则可以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以阐发,或者在教师的启发式教育下由学生自己去感悟。总之,这些都可以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得到实现。

2.3赋予高职学生可持续效应

上文已经指出了这种可持续效应的存在价值,而只有在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文化,才能赋予高职学生这种效应。那么这种文化,只能是茶文化。把品茶与养心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品茶来舒缓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茶文化交际来提供自己感情的需要,这些都将为学生带来可持续效应。

3高职教育助推茶文化建设的职能

就高职教育的职能而言,可以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3.1为高职学生接触茶文化创造条件

我国茶文化只有被青年人所接受,才能谈能否发扬光大的问题。而在现实社会环境下,品茶或许已被喝咖啡所替代,即使存在着品茶习惯的青年人,他们也较少去感悟茶文化的思想性。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大学生代表,高职学生通过在接受思相政治教育中,与茶文化建立起了系统接触的态势,从而就能对茶文化的显性构件和隐性思想文化构成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在配合着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就能为茶文化的“被接受”创造有利条件。

3.2为茶文化的功能赋予时代的价值

茶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对时代主题给予正面应对。通过这样的逻辑递进关系,才能使茶文化建设更接地气。为此,这里的时代主题便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茶文化在这里的时代价值便在于,用自身所蕴含的哲理性文化构件和养心理念去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职业软实力。可见,这就为茶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生命力。

3.3为茶文化思想传播提供有效载体

高职学生的集体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特点决定了,他们将为茶文化思想传播提供有效的载体。通过由点及面的茶文化信息传递,便能在校园范围内创设出茶文化的交流平台。特别随着大学生社团对茶文化相关活动的开展,这种交流效果将更为明显。

4二者融合下的路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二者融合下的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理清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在要求

使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相对接,并在教育中引入茶文化素材,这构成了本文的逻辑。因此,首先就需要厘清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高职人才培养主要针对生产一线,并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这就决定了,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忍耐能力等构成了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所有这些能力,都能需要学生在良好的心性环境下来逐步建构,从而这就为引入茶文化和茶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入点。

4.2整合茶文化资源与内在要求契合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在与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融合下,则需要提炼出其中有用的素材,那么这些素材便应与内在要求相契合。上文指出,茶文化的功能应突出在培养学生的心性上,使高职学生能在茶文化的感染下获得良好的心性修养,从而为情绪管控和心理干预提供支持。从而,茶文化资源中的茶道便可以来用来培养学生的心性。与此同时,茶文化中“静、思、悟”的思想文化,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提炼和传递。

4.3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设置专项教学环节

由于茶文化教学需要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板块,所以应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设置专项教学环节。具体而言,可以在思相政治教育中期、末期等两个时间环节来选择性的设置教学环节,设置之后便需要对教学场地进行规划。因为要进行茶道教学,且在知行结合下学生需要参与茶道活动,并从中来培养自己的心性。因此,教师可以挖掘实训室资源。同时,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联系,所以可以利用专业实训室来进行茶文化教学。

4.4培育大学生社团推动茶文化传播

在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中,需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职能优势,使得茶文化教学能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在培育大学生社团之时,教师需要在茶文化专题讲座、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而关于活动形式和组织管理工作,则可以与学工部、学生会进行协作。需要重视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它应成为茶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

5展望

以下就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进行展望: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其中的思想文化因素。如果一所学校历史积淀而成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时空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规则是健康向上的,是符合时代精神的,那么,生活在这个思想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相反,如果校园精神中存在着消极、落后保守乃至腐朽的观念、意识,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是极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的。因此,高职院校校报在功能定位上,应明确为:创造健康的校园精神。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可以结合茶文化的哲理性思想元素,以及茶文化养成与职业素质提升来进行全校征文,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能探索茶文化与自身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6小结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引领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那么在高职思相政治教育领域也需要自觉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联系,从而建立起传统思相政治教育与现代思相政治教育之间的融通路径。而探索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我国茶文化建设相融合的问题,则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对高职思相政治教育、茶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二者融合的发展道路可围绕着:理清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在要求、整合茶文化资源与内在要求契合、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设置专项教学环节、培育大学生社团推动茶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练伟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相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文摘版),2016(3):4-4.

[2]楼甜甜.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2016(2):208-208.

[3]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32-35.

[4]范艳春.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落实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0-12.

第12篇

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掌控语感、语境的掌控能力会更强。茶文化源于中国,但是自从茶叶传入英国之后,英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随着世界贸易文化的交流和往来,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个跳板,大学英语也开始逐渐关注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借助茶文化这个平台,能够更好的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也能够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更好地传递英语的价值,本文针对茶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引言

以茶文化作为英语教学的媒介,是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语言驾驭能力为前提,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借助这个有利平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传递华夏民族精神的责任,将中国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1大学英语与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当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自发源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厚,承载着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其核心内涵集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大学英语属于语言教学范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基于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范围之内进行。从英语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开展英语语言相关的文化教学,才能够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的统一,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内容丰富,包括语法、句法以及各种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教师将茶文化作为基础背景,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能够使高校英语教学丰富和完整,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能力、驾驭能力会不断增强,但是从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情况来看,文化教育与语言之间的链接并不紧密,英语教师要认识到文化对于语言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了解不够透彻,教师应该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词汇,掌握英语语法和句法,同时能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中西茶文化差异概述

中国茶文化在中国发展并传承了4700多年,茶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基于中华茶文化差异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在学生语境分析,以及语言驾驭方面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中西茶文化差异的教学,学生理解语句,分析阅读方面都会有所进入,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茶文化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习惯,充分借助茶文化的教育价值,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茶叶风靡世界,在不同的国度里都非常受欢迎,受到社会环境、民族民俗的影响,不同国家中的茶文化内涵也存在很多差异,茶叶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传入欧洲国家,最初,茶叶有荷兰和葡萄牙人带入欧洲,后来在十八世纪初期才进入英国,那个时候,茶叶在英国是极为奢侈的饮料,只有皇室、达官显贵才有品饮茶叶的机会和能力,后来随着茶叶的普及,一般民众才有机会饮用茶叶,茶叶在英国非常受欢迎,英国人每天都需要饮茶,在饮茶习惯、时间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存在差异:

2.1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

从中国历史记载来看,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叶,并以茶叶解除了自己在尝验草药时所中的毒,因此最初是被作为药用的,后来人们发现茶叶经过蒸煮,制作,能够被作为一种非常可口饮料,不但生津止渴,还唇齿留香,尤其是中国的文人雅士,在饮茶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会,因此茶叶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少的一种饮品。作为茶的故乡,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煮茶、制茶以及品茶十分钟爱和了解,说到中国茶文化就会不得不提到中国巴蜀。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中曾经记载,茶文化是起源于巴蜀,实际上巴蜀不仅是一个地名,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古代的巴蜀地区在华山之南开始,西边到黑水,大致的范围就是当代的四川以及重庆等地。巴蜀地区具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特征以及文化特征,中国茶文化就是这个地区孕育起来的。虽然中国茶文化在发展中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改变,但是其外在形式与内在的文化表达是一致的。中国茶文化主要是以采茶、制茶以及烹茶等茶事为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西方国家茶文化的起源同样是中国,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并将茶叶带入英国,她推动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凯瑟琳公主会邀请闺蜜以及好友在自己的卧室中饮茶、吃点心,聊天,这种习惯被很多上层社会的贵妇效仿,茶叶也被视为一种象征高贵和地位的奢侈品。当然后来茶文化不断发展和普及,目前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的主要饮品。但是不管西方国家的茶文化多么“色彩纷呈”,它们的起源也远远落后于中国“茶文化”,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同时西方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中国“茶文化”中所蕴藏的巨大文化财富,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2中国人在饮茶的时候喜欢清饮

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都是一杯清茶,三五好友,谈天说地。中国人对待茶,已经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茶已经作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老百姓饮茶没有太多讲究,也比较随意。当然也有十分讲究的品茗者,他们会准备精致的茶具,按照一定的工序泡茶、滤茶、喝茶汤,并且中国人几乎不会在茶中加辅料,吃茶点。喝茶没有固定的时间,可以一天喝好几次,也可以两天不喝茶,当然也可以每天都喝,依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和爱好而决定。英国人喝红茶,并会加入一些奶、糖以及其他辅料,目前英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进口国,英国人对茶的热爱并不亚于中国。也正是因为如此,英语系统中茶语数量也越来越多。英国人习惯于开茶会,他们会在家中拿出精致的茶具,约上好友,一边吃茶点,一边喝茶,消磨无聊的下午时光。也有很多工作十分忙碌的英国人,他们就算再忙碌,也会抽出时间喝上一杯下午茶,正所谓“雷打不动的下午茶”,说就是英国人的下午茶文化。

2.3中英茶文化

除了以上两点的差异,在茶道精神上也存在很多不同,中英茶文化的茶艺还体现在茶道精神与饮茶礼仪等方面。饮茶经历了历史的沉淀,既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化精髓。与中国相比,英国人喝茶更讲究品味以及享受。他们最初就是为了消磨时间才举办茶会。并且每天都会喝茶,饮茶有固定的时间。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在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之后,在这些的基础上,英语教学应该充分与茶文化教学相结合,这对于高等语言教学来说,不仅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进步和创新。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阅读是高校英语的重要部分,在引入茶文化之后,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为目的,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具有茶文化特色的西方文学作品,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西方茶文化,并感受英语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受到熏陶,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会更具兴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储备量,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去阅读原著作品,或者是汉英互译的版本,英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涉及茶文化,作者本身在茶文化氛围中生活,对于茶文化十分热爱,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会融入很多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是简•奥斯汀,她的《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等等,都多次出现了关于茶的描写,并且这些描写的意义不仅仅具有推动茶业发展的作用,还体现了英国茶文化对于文学领域以及语言领域的影响。教师将这些成功并且极具茶文化价值的作品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并建议他们经常阅读这些作品,用英语对话,以此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树立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要基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英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包括学生的交际习惯、交际规范以及句法等,这些方面的教学,都应该以茶文化差异为背景,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效率会更高,比如:在很多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入中英茶文化差异,以红茶为例,英文对应词汇是Blacktea,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是黑茶,那么中文与英语之间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这与红茶最初引入英国时有直接关系,通过讲解英国红茶词汇的来历,强化学生记忆,帮助他们理解词汇的内涵,这样在联系的时候,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会更高。大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在引入茶文化之后,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依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第一步从语言结构等基础讲解,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阅读文学作品,或者进行语言交际才会更加顺利。接着,教师将茶文化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结合英语课本总结出文学教育框架。最后,进行拓展教学,从茶文化向其他文化领域拓展,促进和巩固学生的语境、语法能力。

4结束语

本文对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茶文化差异,以及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21):220.

[2]刘俊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体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4):286-287.

[3]张瑞.基于茶文化角度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究[J].福建茶叶,2016(4):332-333.

[4]梁苑霞.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育[J].福建茶叶,2016(5):241-242.

第13篇

茶会,一种备有茶点的聚会。宋代朱《萍洲可谈》卷一曰:“太学生每路有茶会,轮日於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巴金在《家》里写到:“这一次十几个青年的茶会,简直是一个友爱的家庭的聚会。”旧时工商业者以约定的茶楼作为行帮活动的场所,在茶座上互通行情,进行交易。这种聚会,通称“茶会”。

近期,贵州各地企业、茶馆等举行传统系列茶会,茶会中的茶具和泡茶方式皆不受拘束,旨在推广茶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重现茶文化的队伍中,通过茶会,聊聊琴棋书画,论论儒释道……

普及茶知识 体验茶文化

8月30日,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共同举办的茶文化培训与推荐活动在贵阳市花溪迎宾馆举行,现场普及贵州茶产业的文化知识,让大家领略、体验贵州绿茶风采文化。百余名嘉宾现场向茶艺精英与专家取经,就日常冲泡茶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交流。

贵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现场解读黔茶故事:

我们为什么要喝茶?茶为国饮,喝茶健康。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维多利亚宣言,美国时代周刊罗列的健康有机产品绿茶是第一,蓝莓是第二。专家讲茶与健康,茶字就是长寿的意思,喝茶的人都长寿。

为什么说贵州茶好?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生产绿茶的全境高原,生产出来的绿茶品质是一流的、业界公认的。2006年到2010年,贵州茶在全中国做万人品茗,喝过的人都说“好”,说贵州茶是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品质一流的茶。

为什么要推介茶?都知道都匀毛尖和绿宝石,中办、国办长期喝贵州雷山茶,我们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做了7年的品茗活动,那一带的人都知道贵州茶。在推介贵州茶上机关要带头、领导要带头,带头做到人人会喝茶、人人会泡茶、人人对贵州茶有自信,推荐、宣传贵州茶。

为什么要为贵州茶“站台、背书”?我们爱茶、喝茶、推介茶的背后,是贵州700万亩的茶园,这些茶山是贵州高原非常美丽的风景线,也是多彩贵州的重要旅游胜地。

茶文化培训与推荐活动现场,在每个茶席旁,都摆放了茶供品茗,每一桌都有一个茶艺师为大家泡茶,用不同方式为嘉宾讲解绿茶的冲泡、饮用方法。

本次普及系列活动是第一期,通过茶话会的形式,将群众与茶艺大师们聚集到一起,品茗贵州的“三绿一红”重点品牌及其它主要品牌的茶。贵州绿茶跃上新台阶,都匀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是其重要标志。都匀毛尖之所以获得荣誉,完全是其优异的品质决定的。1915年在国际赛会上获奖后,即有人称贵州“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

胡继承认为,贵州是中国茶园面积第一省,要从面积、产量大省,做到产业强省,路子还很长。但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会推动贵州成为在面积上、产量上、品质上、品牌上(规模、品质)引领中国的茶产业强省。

申时七杯茶 健康你我他

凉爽的秋日,在美丽的茶乡贵定县云雾镇,聚福轩举行了一场亲近自然的心茶之旅――对话内心的申时茶会。在宁静的下午,听着微风、秋蝉、花开、水滴的声音,遇见那个久违的自己……

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其中,申时(15:00-17:00)又称哺时、日铺、夕食等,此时饮茶补水是对肺经,膀胱经等人身命脉最好的保养,且此时与五行中阳金相应,身体需要充足的水分参与运化,如申时可以让身心停下来,安顿的把茶喝透彻,喝到身体微汗,可以清净身体、平静情绪,可谓是:“申时七杯茶,健康你我他”。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你多久没有与大自然亲近?多久没有安静的坐下来喝一杯茶?多久没有与内心的那个自己对话了呢?请停下来,加入我们,一起在大自然中去品茗。

陶瓷与茶文化的碰撞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可见,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都有了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第14篇

1、参展商吴宜璇向参加品嚐会的台办、台协人员介绍茶文化交流情况 。

2、东莞市台湾事务局副局长陈锡辉致辞。

3、东莞台协会会长叶春荣指出,相比於日本茶道注重形式化,中国的茶文化更生活化,更博大精深。

4、石碣京华酒店老闆、东莞茶文化协会会长蔡金华。

5、铁映十八式紫砂。

6、前排左起:游匡正局长、甘兆胜前主任、叶春荣会长、徐沆副会长、蔡金华会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製茶、饮茶已有几千年歷史,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茶已成為人们交流的载体。

传承文化品味人生

2009年,首届莞台两地高端茶文化品鉴会晚在广东东莞市举行。此次莞台两地高端茶文化品鉴会由市台办、市台协和东莞茶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品鉴会促进了莞台两地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為莞台两地茶界交流与沟通搭建平台。而来自东莞、台湾两地的二十餘家茶商也相聚一堂,交流茶艺,推广两地的茶品牌。

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叶春荣表示,台湾茶文化虽然一直延续发展,但是毕竟只局限在台湾岛内,随着大陆茶文化恢復和发展,两岸合作起来,一定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

叶春荣指出,相比於日本茶道注重形式化,中国的茶文化更生活化,更博大精深,但是由於大陆茶文化发展经歷了断层,而台湾的茶文化虽然一直延续发展,却只能局限在岛内,所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影响力远比不上日本茶道。随着这些年大陆对茶文化重视和恢復,如果两岸能够合作起来,一定能够推动中国茶文化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歷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為中华民族国粹之一,也是受到两岸共同认同传统文化之一。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茶文化在东莞掀起热潮,借由此次品鉴会的举办,希望能够让两岸人民的心贴的更近。

东莞市台湾事务局副局长陈锡辉在活动开幕致词时表示,目前,两岸茶文化交流有着浓鬱氛围,希望借助这次茶文化品鉴会引导茶消费,更新饮食理念,展示中国的茶文化,促进莞台两地茶文化更紧密的交流。

参加此次品鉴活动的台湾茶商也表示,在台湾,人少地薄,虽然茶文化在台湾十分盛行,但是,市场还是有限。而大陆地大物博,东莞又是台商的聚集地之一,所以,他们十分看好东莞的茶叶市场,希望两岸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叶春荣表示,东莞是大陆台商聚集最多城市,这些年台商在东莞发展,也带来了台湾的茶文化,东莞本身也有自己早茶文化,可以说东莞是两岸茶文化交流最早、最多的城市。两岸如果能够结合起来,10几亿人口只要1成来喝茶的话,这个市场不得了。又恢復了文化,又开闢了市场,多赢,何乐而不為呢?

茶成两岸交流载体

品鉴会上,两地茶商带来了多种精品茶叶,很多茶商更是泡上一壶好茶,与茶文化爱好者谈茶论道,交流两岸茶文化。

已在大陆从事茶文化推广的古香园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宜璿表示,从两岸实现叁通之后,两岸相互沟通的越来越频繁。但是,真正能没有任何利益而共用的只有文化。而因為两岸交流阻断了60年,所以,很多文化交流也会有一些冲突,而茶文化却是最普及的,也是最平和的文化。因為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茶,平民百姓上至官员都很自然能够谈在一起,他是没有分阶级。而且,这样的交流可以摒除很多杂念。而政府部门也為两岸爱茶的人士塑造了一个平台,营造了一种氛围,让两岸人民走得更近。通过茶,两岸人民更容易贴近彼此的心,也更容易接触到彼此的生活,这样生活里也有了更多的包容跟理解。 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东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表示,这个品鉴会為大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茶是很普及的东西,没有阶层之分,以茶会友时,大家的心灵都是很干净的。

而这次品鉴会,也让参加活动的台湾茶商发现了台湾的茶跟大陆的茶还是有区别的。大陆以绿茶為主,台湾的茶以高山茶為主,更讲究烘焙技巧。这样的茶会,可以让大家的交流更贴切一些,也会对茶商推广茶文化,茶叶的营销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希望这样的茶会能得到各地政府的推广。

第15篇

关键词:茶马古道;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普及研究

茶马古道是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早期以马帮为“媒介”进行边关贸易的商业路线。在“茶马互市”商业活动中,我国中原地区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充分交流,由此衍生出的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实现了茶文化与少数民族舞蹈的有机结合。在舞蹈表演中通过动作、服饰、音乐等元素,在为观赏者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完整保存我国西南地区民俗风貌。茶马古道舞蹈教学的开展一方面为地方培养了优秀舞蹈人才,另一方面舞蹈中茶文化的引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民俗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1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概况

1.1茶马古道

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地集中于南方,其中巴蜀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区域,北方及西北高寒地区茶叶产量非常有限。宋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并列和频发的战争,客观促进了各民族文化间交流,茶叶分解油腻的作用开始受到以肉食为主的西北少数民族的欢迎,少数民族开始使用身边资源换取茶叶。宋朝边疆战争获得战马为边关贸易提供了最初的交通工具,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茶马古道逐渐出现并成为我国边关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与“丝绸之路”并称。茶马古道途经川、滇、藏、甘、青等地,路径较长涉及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文风情浓厚是西北少数民族与内地文化的重要桥梁,有发掘不尽的历史宝藏。流传至今的舞蹈、音乐、绘画、雕刻等民间艺术作品呈现出当地丰富文化传承,但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侵袭的传统文化的保存问题开始受到重视,相关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开展也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

1.2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形成与特点

茶文化即在饮茶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具、茶故事、茶舞、茶艺等多种表现形式。我国作为茶文化的故乡,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和茶文化底蕴,世界多地都有中国茶的流通和茶文化交流。茶马古道舞蹈文化主要是指形成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与茶文化相关的地域性舞蹈,其表现形式与南方茶舞有着很大差异。这一地区的茶舞蹈主要是对南方采茶舞的改变,在已有表现形式中加入地方少数民族特色使舞蹈动作更加明快流畅、配乐具有西北风情,在舞蹈表演设计中简化南方采茶舞细腻的情节设计令舞蹈故事更富节奏感,满足当地劳动人民与往来商旅的审美需求。茶马古道位于我国古代商业贸易要道,本身带有流动性大、往来人口众多等特点,因此在舞蹈内容极大丰富的同时受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影响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边疆少数民族对先进汉文化的向往和出众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甘南地区在舞蹈动作设计上更加大方洒脱,舞蹈故事的叙述上没有复杂的动作编排,形象的传达出当地人民及商旅的生活工作状态,符合劳动人民审美形成了不同与任何一个民族的独特舞蹈风格。这种舞蹈是一种对汉文化的学习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当地生产生活特色也拓展了当地文化生活,是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见证。

2茶马古道舞蹈教学普及

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是对区域社会文化的高度凝练,其形成于发展使数千年文化积淀与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流失趋势不断扩大,除了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力度的匮乏外,民众自身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正在减少,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在教学推中存在问题。高校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为培养更多的舞蹈专业及相关人才提供支持,在我国茶马古道舞蹈教学中,首先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教师及学生都应当先了解茶马古道舞蹈的文化本源与形成过程。将传统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以提高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使舞蹈具备艺术观赏价值的同时承载着本民族文化内涵。这是我国民族舞蹈想要走向世界的必备条件,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发掘舞蹈文化内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在学校教学中,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身体和表演能力,也需要注重舞蹈文化修养的提升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知识准备将学生培养为全面艺术人才,为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教学和普及储备必要人才。

2.1茶马古道舞蹈教学普及

我国地方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出现是居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下民间艺术家对当地生活、文化、风俗的艺术反馈。对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丰富劳动人民文化生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现阶段,为实现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传承,人们通过结合教育学原理和高校学科建设以校园学习的形式为舞蹈教学的普及提供途径。自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开始以来,我国各领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在高校舞蹈专业建设中对包括教材设计、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加大对传统舞蹈的投入力度,增加能够参与传统舞蹈教学的师资储备,为传统舞蹈教学的展开做好准备。在地方特色舞蹈的教学普及中,教材的编订和课程设置具有较大挑战性,只有舞蹈教材不断专业化、系统化、多样化才能实现茶马古道舞蹈的全国性推广。在学校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舞蹈特色展开教学,避免在教学考核中一味注重舞蹈动作轻视对舞蹈文化学习。因为不同地域文化与历史阶段都会对舞蹈产生一定影响,舞蹈作为肢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上可能存在不足,只有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与舞蹈表演环境才能充分理解舞蹈表象内容。这里对茶马古道舞蹈的推广和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生搬硬套,需要对茶马古道中茶文化、舞蹈文化的有机结合,并且这种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本身也并不在与舞蹈动作的标准程度。舞蹈艺术本身应当是美丽迷人的,无法承载文化内涵的舞蹈终究是一潭死水,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要从日常联系做起抓住舞蹈灵魂,使舞蹈成为历史的阐述、民族的标志。在高校和培训机构招生时应当参考不同舞蹈特色,为舞蹈爱好者提供更多机会,舞蹈教学的形式是希望为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推广和舞蹈艺术的传承提供合适对象及教学储备力量,以解决师资力量的问题,令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喜欢这一舞蹈形象。

2.2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发展策略

除了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对茶马古道舞蹈进行普及外,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发展需要在传统艺人保护、呈现形式多样性和舞蹈内容创新升级三个方面展开行动:第一,对传统艺人进行学习和保护,民间舞蹈的传承往往依靠传统艺人的自发传承,相关部门应当在认可传统艺人的艺术造诣基础上,展开全面的学习和对相应资料的记录整理工作。为民间舞蹈传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适宜的创作环境,通过社会各界对茶马古道舞蹈的了解和支持为实现文化商业化,改善艺人物质生活水平提供机会。除了对老艺人的尊重保护,相关文化机构及高校应当鼓励青年舞蹈爱好者进行茶马古道舞蹈学习,为舞蹈文化的传承储备力量。第二,呈现形式多样性,任何民间艺术想要得到传承与长久发展就必须深入群众。茶马古道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旅游资源,当地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外来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有着浓烈兴趣,因此,可以将旅游业和茶马古道舞蹈相结合,使两者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作用。同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以完成视频、音像等多种资源形式把茶马古道舞蹈进行提炼,使区域文化有机会向全国推广传递。

3结束语

虽然茶马古道舞蹈文化作为一种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持续得到发展。因此,要实现茶马古道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舞蹈的表演者与创作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在保持原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元素基础上对现有舞蹈内容进行创新升级。对舞蹈中涉及的服饰、音乐等辅助原色进行升级换代,增强表演的新鲜感和时代性,有机的将现代舞的编舞方式融入传统舞蹈中,是古老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在舞蹈内容创作过程中加入全新元素在引起观众兴趣的同时也给编导带来更多灵感,编导在舞蹈故事创作、情节安排上的变化则使茶马古道舞蹈有了全新感受。

参考文献

[1]魏美仙,师向宁.地方性文化的诗意表达———《茶马古道——高原女人•大山汉》编创路径解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2):55-59.

[2]幸岭,蒋素梅,王丽萍.论旅游开发中滇藏茶马古道的保护格局———以滇西北核心段为研究对象[J].经济问题探索,2014(7):178-184.

[3]王丽萍.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层次研究[J].生态经济,2012(12):136-141.

[4]和云峰.由点到面———云南茶马古道佛教音乐地域流布、选点考察与文化特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6(2):15-30.

[5]向翔.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7-22.

[6]马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通俗歌曲,2015(7):178-184.

[7]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