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说课范文

小学语文说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说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说课

第1篇

1.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分析及处理意见或方法(对教材的删、补、增);正确提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的确定;阐明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对这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

2.说教法。

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在说教法时,就必须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参与学生学习。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

3.说学法。

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由其是教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是当前教改的热点问题。上课要重视学法指导,说课时就要说学法指导的方法和步骤。说学法时要说清下面几个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哪些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学习方法有:识字的方法、认识理解段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审题的方法、检验的方法、知识迁移的方法、搜集信息和运用处理信息的方法等;学习能力有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等。

4.说程序。

说程序需说清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其理论依据,体现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说程序时可以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的顺序说,也可以在说程序的过程中融入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主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教材的特点进行处理安排,说课的程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说程序中还包括以下的内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关键,以实现教学目标(这部分内容有些教师安排在说教法中进行,效果也不错。)其次,采用什么教学法手段、媒体的使用,如何小结,板书的设计、作业设计及其意图也需要作简要说明。

5说反思。

即说出本节课的教学得失,那些方面值得发扬,那些方面应该改进,应采取什么措施查漏补缺。

要说好课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突出“说”字。说课不等于备课,不能照教案读;说课不等于讲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说课不等于背课,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的背;说课不等于读课,不能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去读。说课时要抓住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内容、说学生,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完成说课进程。

2.把握说的方法。说课的方法很多,应该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说:可以说物、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但一定要沿着教学法思路这一主线说,以防止跑野马。

3.语气得体、内容不失真。听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是评委、是领导、都是成人,说的语气、称呼要得体。虽然听课者都是成年人,但他们会竭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听说课,去审视说课者一字一句、一举一动,包括组织过程、参与过程、教法的采用。因此说课时要真实体现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路、教学的过程、方法的选择,又要注意说课时的语气、称呼、表情要得体。

第2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第十八课《称赞》第一课时,(板书;《称赞》本组教材的重点是以团结为主题的训练,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学会多为别人着想,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养成豁达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态,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现在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 教材分析

《称赞》是一遍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相互肯定带来的愉受,小獾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小刺猬说;“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上,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与肯定,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何尝不希望得到老师同学之间的称赞呢,在他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给他称赞给他肯定,也会增强他的自信心,争对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制约的特点,他们还缺少去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也不会懂得怎样才能真诚的去赞美、称赞别人,所以,通过这篇课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神奇效果与学会真诚的去称赞别人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会认10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称赞带来的愉快

感受,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

2、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教法与学法

在本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法,情感朗读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民主,活跃的学习气氛,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学习局面。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第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3分钟)

首先,我会随机表扬(你们坐得真端正),在此基础上我在以提问的方式,你们听了老师的称赞是什么感受呢?导入课题,(板书;称赞)看到这个题目 你们想问点什么呢?

1、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将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先认识“刺猬”“小獾”把他们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

第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首先,我会出示课件,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去识字,结合课文初步了解生字的大意。

第三、游戏识字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利用卡片生字随机抽取认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赛读等形式进行认读,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也能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另外,我在出示课件的形式来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

第3篇

说课,就是让对教材的某章节有准备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理论,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设计与阐述,不仅要层次清晰地说明这节课怎样教,而且要简练精辟地揭示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教,然后由评委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授课教师修改,完善其教学设计的教研形式。即说课就是全面阐述和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

一、说课的方法简述

在教学工作中,我把说课的方法简单地总结为“四说二写一展示”,“四说”即“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二写”指“写出本课课题及板书设计”,“一展示”指“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教学课件”。具体简介如下:

1.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大纲、教材 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和要求,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大纲要求,说明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要说明本节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关键。

2.说教法 说明在本课中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要着重说明其中有独创的做法,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

3.说学法指导 说明在本课中将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以及调动后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要说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4.说教学程序 按照教学的先后顺序说明每一环节所用的大体时间,重点说明主要环节的教学双边活动,要致力于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突破,并简要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5.在黑板上写出本课课题,展示您的粉笔字功夫

6.在投影片上写出一份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结束时,应在黑板上保留的板书内容

7.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教学辅助课件 所制作的课件要起到突出本课重点,降低本课难度,以突破难点的作用。展示课件时还要简述自己设计、制作的思路和过程。

二、说课说些什么

“说课”既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活动,又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什么叫“说课”?“说课”就是指讲课教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教学课题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打算这样上的教学分析。也就是说,"说课"是讲课教师对教学课题的设计与分析。

“说课”是“讲课”的基础和保证。一般地,“说课”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讲课”质量的优劣。通过“说课”完全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说课”与“讲课”是有区别的:“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讲课”是一种课堂行为。“说课”在于说明对一定的教学课题“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设计思想的分析、概括,原则上是对教案的设计阐述;“讲课”是通过现场课堂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学设计、分析与教学技能。也就是说,“说课”是指教学的设计及其分析,“讲课”是指教学的设计及其分析的实施;“说课”重在阐述、说明,“讲课”重在讲述、解疑;“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研人员,“讲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听课人数和场地不一定严格受限;“讲课”的听课人数和场地严格受限;“说课”花费时间较少(不超过20分钟),“讲课”用的时间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说课”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讲课”属于课堂教学范畴一等。

“说课”阐明的是教学课题的教学设计,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的教学分析。所以,“说课”的内容抓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课题的教学设计,即教学课题打算如何上;另一方面是对教学设计的分析,即为什么打算这样设计,也就是阐述这样设计的原因、依据。前者是“讲课”的假设,后者是“讲课”假设成立的依据。“说课”的重点是“说”,“说”的内容是“课”(即课本内容)。“说课”要说的内容是:教材分析、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及其设计原因。如果我们把“说课”作为一个系统,那么“说课”内容中的每一项内容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我们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说课”的。

三、说课的实施

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在说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使用普通话 目前,全社会都在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作为教师要首当其冲。在说课过程中,使用普通话,有利于您的成功。

2.充满激情,慨慷自然 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评委首先从表象上感到说课者对说课的决心与自信,从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呜。

3.紧凑边贯,简练准确 说课的语言应具有罗强的针对性,语言表达要简练干脆,不要象上课那样拘谨,要有声色,灵活多变,前后连贯紧凑,过渡流畅自然。

第4篇

关键词:要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78-1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有效的课外阅读作用很大,可以使学生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如今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误区,如阅读的盲目性,学生也在阅读,却是没有计划的阅读,拿到一本书就乱翻一遍;如阅读的功利性,一些家长总认为阅读课外书是看没有用的书,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于是常常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问题上进行探究,让课外阅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效益。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一直在探索,下面说说我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一、激励学生要读书

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电视等的影响,很多学生本身就静不下心来看书,即使看书也是出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的阅读要想高效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让课外阅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首先要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要我读”,而应该是“我要读”,因为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言,只有乐之者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从事阅读活动的动力,也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了那种进行课外阅读的需要,才会想读,并读得快乐。激发学生要读书的方式有很多,如有时候我会故意地设计悬念去吊学生的胃口,告诉学生书中的某些精彩的片段或某个曲折的故事,等学生的欲望一旦被激发起,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有时候我也会借助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无论在什么活动中,都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我常常跟学生讲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也常常拿学生身边爱读书的同学的故事跟大家交流,由于求胜之心每个学生都具备,因为要向榜样学习,自己也会默默努力。有时候我也会通过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小范围里进行交流,当孩子们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等课外阅读的成果得到其他同学是肯定时,他们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认真地读好书。

二、推荐学生读好书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低下也决定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效果,实践证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别能力等决定了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缺乏独立性,他们的课外阅读必须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为前提,所以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都会巧妙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我会给我的学生适时地推荐课外读物,使学生读书时不盲目,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物时,要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在推荐时我会首先考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读物,能够有效地延续和补充课堂教学,如学习了《一本男孩必读的书》,我向学生推荐了《鲁滨逊漂流记》,学习了《三顾茅庐》,我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等等;在推荐时我还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分别推荐适合每个年龄段学生口味的读物,低年级的学生读一些语言、童话等情节生动、通俗易懂的读物,中高年级的学生多读一些名家名著、科普读物等,当然我所执教的班级里都会设置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分享读物,而且在读物的分享中也可以彼此交流读书所得;当然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课外读物也不再局限于书本,我也指导学生到一些正规网站上去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三、指导学生会读书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关键还是要指导学生会读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教给学生以下一些方法,有摘抄法、有批注法、有质疑法、有读写结合法等。如我在指导学生读《伊索寓言》时,这样指导:

【教学片断】:

师:播放《狐狸和乌鸦》,问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位大家吗?,想不想认识他?”

生:想。

师:课件播放“走近伊索”。

生:(通过阅读,简单了解伊索的童年和他的成长之路。)

师:伊索寓言是伊索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伊索之星”,接着出示一些关于“伊索寓言”的题目让学生抢答。

生:(兴致勃勃地抢答)

师:“伊索寓言”都是一些有趣生动的故事,课前老师就让你们做好了准备,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将你们习得的寓言故事表演给大家看。

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开始了精彩的表演。(师适时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

……

第5篇

一、讲课要从实际出发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教学法正处在变革发展中,各类教学方法形式繁多。诸如讲读法、分析法、串讲法、比较法、直观法、畅想法、带读法、读议结合法、八字教学法、线索法、评点法等。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中心、有的以导读为重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课堂艺术反映在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一是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二是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所以,教师既要重视讲课,又要善于组织教学。

三、精力要充沛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四、讲课要有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通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 力求清晰。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 力求简洁。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而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得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 力求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学生们有“如坐春风”之感。

五、运用启发式

在语文科讲授时,要在很短时间内,把学生带入戏剧性的氛围。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它应做到三点;

1. 教师讲课有吸引力。学生如同欣赏戏剧一般着迷;

2. 教师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沉入知识的迷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6篇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 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 个性 尊重 体验 愉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个性得到张扬, 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的学习乐园。

一、创建饱含人文色彩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人文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愉快而自由的精神交往、对话与沟通,一切都以浓厚的“情感”为纽带,教师充满着教育的爱心,以温情、理解、接纳的态度,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则在宽容、民主、平和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中享受到伸展个性,自由表达的快乐。

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归纳为“平等、宽容、蕴情”。尤其要注意的是:无论在何时何地,教师都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师生双方自始至终都应在宽容的、极富情感的融洽关系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人文化”教学的基础。

要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甘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劳动者、一个中介者、一个服务者。新接一个班,发现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长此以住,谈何“人文化”教学呢?

教学中,我坚持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点滴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获取成功,尝到喜悦。我尝试了差异教学,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只要有点滴进步,就予以表扬,如:“其实你很聪明,再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说得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完全能学得好!”等等。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每当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时,我总是融入其中,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则认真倾听,尤其是学困生的发言,我便予以肯定,从积极参与方面予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课上变得活跃起来,人人参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充满人文活力。

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才干不仅仅在于学识,还在于营造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下顺畅地表达思想,在涓涓情感溪流的沐浴下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教学中,教师鼓励的目光,赞同的眼神,肯定的手势,饱含深情的讲述,抑扬,顿挫、舒缓有致的朗读,循循善诱、暗含期待的发问,还有那富于美感的多媒体技术,以及那种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这一切综合起来,构成了宽松的、令人愉悦的人文环境。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那丰富的潜在智慧,那心灵深处的对语言文字的认同,犹如源源不断的甘露琼浆一样喷薄而出,与老师产生深深的共鸣。师生共同创造的正是极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沙群岛俏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千奇百怪的珊瑚,海参,大龙虾,三五成群的鱼,滑稽的海龟,栖息在茂密树林中的能歌善舞的鸟,配以婉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美。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我说,“你们想去看看吗?” 在俏丽的风景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提供蕴含人文因素的优美文本

现行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各种语言要素的综合体。此外,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形象,有味道,有气味,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引导学生涵咏于美文佳作中,一边积累一边感悟,充分去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

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在读中悟情、悟理、悟方法、悟精神,教师则应运用科学、艺术的点拨和讲解,启发学生在自能自主的读与悟中,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于课外文本,可以遵循教师推荐--学生自主寻找--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应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

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面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选出的佳作,可让学生当众朗诵,说出自己是如何品味这篇佳作的。学生在共同寻找佳作品评的热潮中,阅读的数量、质量迈向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全班已形成了读书、品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体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四、搭建展示人文素质的多彩舞台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群书”,领悟语言,品味文字,遨游于自由、灵动的精神世界,在多时空、多角度的背景下展开教学还仅仅是“人文化”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只有到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人文风采,彰显自我的人文素质这一层面,才是真正地实现了“人文化”的教学。

在这一层面立足的是人,关心的是人,要表达的还是人,这才是“人文化”的核心。在这一层面,学生所享受到的精神的自由与欢乐才是最可贵的,因为,这里的自由与欢乐是学生经历了外化--内化后,再次由内化--外化的过程,是他们自己真正的自由与欢乐,是经历了他们自身创造性发挥后的自由与欢乐。

第8篇

正值青春少年的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容易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小说人物,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目光与关注。所以选择小说中的人物分析体会作为突破点,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通过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走近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直至走入文字深处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生一旦感悟到这一点,就已经进入到小说阅读最有魅力的高度和层次了,进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目标维度。

二、内容精心取舍:破除学习的障碍点

中职专业课的项目教学实施中,教师经常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难以掌握或运用的知识难点或重点,而后通过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点”、激发“兴奋点”。笔者将之借鉴引进于小说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对于知识的主动需求,在领会、解决一个个“障碍点”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激情和自信,建构一个个体现高效的“兴奋点”。每篇课文和每个语文课时的学习都想让学生收获多多,是教师的理想追求,但实践中难以企及。必须删繁就简,对内容进行精心取舍,通过指导学生集中思考解决主要的知识点和难点,紧紧抓住“主线”教学,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小说《药》时,教师的精妙取舍作用显著。《药》一文可以提供的教学选择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认识本文以明暗两线结构内容、组织推动情节的方式,并理解这种结构方式在表述内容、突出主题上的积极作用;学习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手法;辨析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理解本文人物的典型意义,通过人物认识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题……如果教师想要面面俱到、追求透彻,那将会是个错误的选择。笔者紧紧抓住《药》中的“暗示艺术手法的多种多样”作为重要“障碍点”进行分析探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不温不火,慢工出细活。经过师生的互动琢磨,连续找出文本中的标题暗示、线索暗示、人名暗示、人物暗示,最后学生还总结发现,全文的环境景物描写,都有深刻的暗示意义。在一个个暗示语言揭开,一处处“分障碍点”顺利破除的同时,学生也领悟了极其深刻的题旨,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也达到了我们所向往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课堂艺术效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赏析暗示艺术的巧妙运用,对于学生理解其艺术效果,并运用于写作实践是大有裨益的。课堂学习的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消除了一个个“障碍点”,等于增长了学生的信心,激发着他们学习语文的“兴奋点”,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就是出彩的。

三、文本细节品读:感受小说的关键点

“一滴水中见海洋,一朵花中品世界”,优秀的小说总是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文本,发现并抓取能表现中心人物深层思想的典型细节,细致耐心品味,同样可“抵千言万语”。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正所谓:“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

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梳理分析祥林嫂的各时段不同的眼神,细细品读描写眼神的语句、词语,推敲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性格发展。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对她的刻画是“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师生互动交流归纳: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的开始。第二次再见祥林嫂时,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实际上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教师围绕“眼神”细节,让学生再寻找、多细读,思考祥林嫂悲剧的发展延续:她捐了门槛回来,为什么“眼光也分外有神”;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她怎么就显得“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这又是为什么?“画眼睛”引导着学生们体会和讨论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遭遇、语言的描述……大家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同学们不禁感叹:这是一双多么可怜的眼睛,一个多么可怜可叹的人啊!对她的同情与伤感溢于言表,内心感受着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四、方法体悟指导:语文素养的增长点

第9篇

(1)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想“说”。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必须确认,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是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还要善于欣赏学生创意性的观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失误:“老师,你的那个字写错了”、“老师,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好”,教师不要认为是扫面子,是捣乱,不要板着脸对学生怀恨在心,对大胆提出质疑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一份鼓励和表扬。

其次,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一次巧妙的幽默能够使沉闷气氛变得活跃,一句幽默的语言能够及时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一次,我教学六年级课文《向往奥运》的时候,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你参加过奥运会吗?”如果说“没”,会令学生失望,如果说“有”,显然是哄学生,我略一停顿,不紧不慢地说:“老师参加过啊”,学生幼稚的脸上立即显出惊讶、羡慕的表情,我接着补充一句:“老师做梦都在参加奥运会呢!”全班立即响起会意的笑声,这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不少,教学任务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轻松完成。

只要课堂气氛达到轻松活跃,学生就会毫无顾忌地和老师互动交流,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并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2)从讲故事开始,让学生学“说”。讲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训练学生对所学字、词、句的运用,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讲故事,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经常讲故事,学生说话会更加连贯、流畅,表达会更为准确、生动。

讲故事是多数学生的爱好,当他们搜集到一个离奇动人的故事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给同学们讲,所以让学生讲故事,他们都很乐意。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会给学生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讲故事。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空闲时间和学生一起讲故事,还可以利用班会、活动课组织故事大王、故事会等形式的比赛。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语言发展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有了讲故事的基础,进一步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性强的课文,复述课文的时候,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4)通过对“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能“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更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撰写说课稿

任教小学语文多年,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愿与广大同仁探究。

1 说课要做到全面合理

说课稿也不同于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通过师生对话真实地再现教学过程。说课则是站在预设的角度,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推测课堂上出现的师生活动。说课稿的撰写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流程。例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的说课高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导课: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我这样导课: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肯定读过不少课外书籍,你们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老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2)接着下来我会通过简短的互动了解学生课前的知识铺垫。一是检查学生对季羡林老先生的了解;二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和对生字词的自主学习情况,对于学生了解不当的给予指导。

在完成好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根据本篇课文的文体形式以及访谈的主要内容,我会这样组织教学,首先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其次,探究本篇课文的体裁特点,让学了解访谈录的基本特点:①写明时间地点及访谈内容;②整篇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③表达方式口语化。接下来,再读课文,找找季羡林先生对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并谈谈对这几点的认识。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2 说课要做到重教轻理

说“教”与说“理”要科学融和,已成为所有教师撰写说课稿的共识,但对说理与说“教”的“轻重程度”的把握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表现在要么重说“理”轻说“教”,要么重说“教”轻说“理”。例如:我的说课稿《窃读记》,在简单处理好主要环节后,我会重点安排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划出小女孩窃读时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在此环节里,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会安排回归课题,让学生理解“窃读”算“偷”吗?这一问题。

第11篇

一、导入课程的方法

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初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而言,提高课程导入的有效性,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初中语文学科《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程导入中,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学生对于这首歌曲比较熟悉,进而也就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学习过程当中。在这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回顾过程中导入课程的方式下,学生能够配合耳熟能详的主题歌曲,充分感受到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有助于对小说情节的更深入理解。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

对阅读文本的有效解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水平与质量最关键措施。在有关小说文本的学习过程当中,一切都需要以对小说文本阅读为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整个小说文本的过程当中,对整个故事情节具备一个初步的认识,试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并记录小说故事情节的产生、发展、直至及结尾。实践教学经验证实: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阅读当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极为突出的。以人教版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授为例,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在自行阅读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提炼小说故事情节产生发展结尾的线索与关键语句,并加以勾画;其次,在学生阅读完成之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该文中的主人公是于勒吗?②该文中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递进的呢?③于勒的性格特征或者说于勒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回答上述问题,若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则可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小说故事情节当中,思考并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三、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

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同记叙文、叙事散文相比,小说这一文体在刻画人物的基础之上,对于主题的反应更加的深刻与灵活,主要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构建,反过来揭示现实生活中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所发挥的以小见大的功效。为此,作者往往会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形象加以深入且细致的塑造。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小说教学过程当中,重点就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应当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分配各个角色,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情境式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

四、调动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的方法

第12篇

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情景呢?

一、教师魅力与语文课堂情境

有魅力的教师一定具有的是: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体的衣着,一手好字,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娓娓动听相得益彰的清唱等,都会对学生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情境。

其中,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外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情境。当教师走进学生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说,要做到:

1、要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恐惧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淡,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2、给予学生鼓励。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3、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与创设课堂情景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

1、找朋友的方法。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声母与韵母等。

2、逛超市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到桌子上,学生分组去逛柜台比比谁的收获多。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子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猜猜猜的方法。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对于童谣作品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节奏的朗读,反复斟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针对童谣的内容,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实际生活与创设课堂情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越紧密,越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要能够将课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对小学生的直觉性进行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受,使小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对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使其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或者图画来拉近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幸福是什么》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幸福的瞬间。之后又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图片,分别为妈妈送儿子上学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的场景、孩子给爷爷奶奶洗脚的场景、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等等,勾起学生对于生活中平凡的场景中蕴含的幸福的感受,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四、多媒体与创设课堂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创设情境课堂很重要。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课本剧表演。如教学五年下第五单元古典故事时《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都采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情趣。

第13篇

1.教材特点及编写意图

《“问号”之歌》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树立爱学习的信念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旨在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到敢问、乐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好问、多问,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2)能力目标:通过视频播放、玩中提问、生活中提问、讲故事和制作书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好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和敢于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动手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明白爱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和勤奋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品德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育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其认知规律,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因此,整堂课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看、想中思考问题,以“一休”贯穿,与“一休”共同学习、共同思考,提出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解决,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以四个活动为主线,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场所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敢问、乐问、善问的学习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学生开“问号”之花、结“问号”之果、繁殖“问号”之森林,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课标提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情境寻找、体验“问号”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课前我用小魔术调动学生兴趣,又以在“百宝箱”中、生活中、图片中寻找“问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情境,运用身体多感官寻找“问号”,体验在各种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乐学。

四、说教学过程

品德课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为主的课程。我紧扣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培根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多问个为什么做好铺垫,让“问号”贯穿课堂。

活动二:在百宝箱中发现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挖掘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在玩百宝箱的过程中,我用“一休哥”送来百宝箱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去发现问题的欲望。在箱内装有源于生活的小玩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想玩的玩具,并提出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引出“问号”之歌奠定了基础。

活动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本课以“问号”之歌促发世界中充满了问号,大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号”的足迹,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好问的品质,为寻求解决方法作基石,引出:勤学(板书)。通过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四:巩固升华

我设置了一系列有梯度的活动,从观察对比图片到讲牛顿的故事,得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源于问号。通过收集名人名句、赠送书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

五、说重点、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在处理重点上我紧扣教学目标,在寻找问题中培养他们敢问、乐问、好问的品质。我大胆的创设百宝箱,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又在生活中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勤学,通过名人故事让学生知道从小好问、勤学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并利用名人名句激发学生爱思考、爱动脑、爱学习的品质。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出示卡通问号,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用简洁的板书突破了勤学好问这一重难点。

板书设计:

“问号”之歌

第14篇

【关键词】中职商务英语;英文电视剧;听说教学

一、听说教学的问题和困难

1.听说教材编写不合理。我校听说课程目前共使用了两套高教社出版的教材,先后是陈桃秀主编的《商务英语听说》和韩洪文主编的《商务英语》(上下册)。陈版教材前一半是基础英语,后一半是高难度的专业英语如保险、索赔等,学生感觉望而生畏;韩版教材编写上模拟了商务上的各种场面,内容较前套教材简单,但因一课内列出了过多的同类词汇(如常见水果的英文名称),导致一课竟有30至50个词汇,这些不足两分钟但却包含极大词汇量的对话常把学生吓住。两者的共同点是听的训练是上下文有答案的听录音填空,说的训练是根据范文模拟对话,训练效果均不理想。

2.老师发挥困难。上听说课应当贯彻用英语教英语的原则,即“教师基本上通过英语来进行对学生的指导和讲解,也要求学生基本上通过英语来与教师进行交流”。但对于高难度的专业英语如保险英语,没有深厚的功底,老师自己也搞不明白,就更别说教学生了!因此,老师根本无法用英语来上听说课。

3.学生学习兴趣低,没动力。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一低效无趣的教学步骤重复一两次,学生尚能接受,但重复整整一学期甚至一学年,学生早就无聊到死了,哪里还谈得上学习。此外,艰深苦涩的专业知识,老师可能都无法真正掌握,又如何跟学生讲得明白?学生又如何听得明白,又何谈兴趣去学习?

4.学生所学与所用的英语跟英语文化脱节。前述两套教材的第一单元都是讲初次跟外宾见面该如何表达,但简短的对话背后没有传达中外文化的差异,学生跟外国人交往时常因无知而犯一些低级且粗鲁的错误。

那么,有没有一本教材既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生活英语,又包含了英美文化,既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老师用英语尽情发挥?笔者认为,英文电视剧Friends《老友记》是现有条件下最佳选择之一。

二、将《老友记》引入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

自从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可理解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重要性后,有关外语听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发展很快,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当前外语教学界普遍认同克拉申的观点,即‘可理解语言输入量’至少有三层含义: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数量。其次,它还应保持较高的质量,输入的语言必须纯正与地道。再次,它还应该为学习者所理解,即语言输入的难度既应适合学习者的水平,又应略高于此。”笔者认为,《老友记》作为教材恰恰符合这些要求,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1.为学生增加量大质高的英语语言输入。学习与使用语言就是一个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但语言输入比语言输出更为重要。“没有输入,学习者没有东西可加工,自然也就无法产生语言输出(即运用二语)。”学习教材和听老师讲英语是输入,看《老友记》也是输入,但后者语言输入的量和质是陈版和韩版教材无法比拟的。《老友记》一集的文字字幕有近十页之多,且句句都由美国专家精心雕琢,其在相同时间单位内对学生语言输入的帮助,陈韩两版教材难望其项背。

2.多媒体教学能辅助《老友记》教材更好发挥作用。多媒体是集音、像与文本于一体的动态教学手段,它能创造还原真实或类似真实语言的场景,能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记忆。“据统计,成人大脑通过听觉约能记忆语言材料内容的25%,通过视觉能记忆语言材料内容的45%,而同时通过听觉、视觉与亲自实践则能记忆语言材料70%的内容。”我校硬件设施过硬,多媒体条件优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老友记》,就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触真实语言的机会”,从而有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3.优秀的听说课教材――《老友记》。连续播放10年共计236集、一共获得55个艾美奖提名的美国幽默情景喜剧《老友记》,整剧都是人物间谈话;语句简短,词汇简单;没有“少儿不宜”的镜头;演员原汁原味的美式发音;让学生瞬间就能学会简单的生活化对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因此而高涨,这些都是陈韩版教材做不到的。因此,“《Friends》可以成为学习美语的最好教材。

4. 《老友记》做教材之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对接。学生用《老友记》前三季的剧本学好基础英语后,掌握“300个左右行业通用的专业词汇及缩略语”,结合东莞市的市场需求和学生可能就业的行业要求,再进行不同行业如物流等类专业的教学,就完成了“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对接。

综上所述,将《老友记》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转变听说教学的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能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听说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将《老友记》作为教材引入课堂教学,以取代现用教材,更有效地培养能力过硬能为社会所用的商务英语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席玉虎主编.当代英语教学实用模式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07(第1版).

[2]邓九平主编.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大众文化出版社,2009-01(第3版).

第1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

语文课堂评价是指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口头语言以及体态语言的评价。好的语文课堂评价不仅利于学生潜能发挥,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下面笔者就中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浅说一番。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表述

语言表述方面主要有三点问题。首先表述单一,一堂课时间有限,教师往往会急忙听完这个学生的回答就喊下一个,用“很好”“正确”“你真棒”“非常聪明”之类比较单一、机械的语言草草做出评价,时间久了孩子们甚至会觉得无趣,失去了评价的作用。其次过于追求形式,这在公开课以及观摩课中比较常见,往往教师评价的语言过于花哨,听课老师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会觉得评价出彩、有特色,可学生也许根本不明白老师到底表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最后就是语言含糊,如一个教师在讲授《蚂蚁和蝈蝈》这一课,讨论蝈蝈为什么要笑蚂蚁?一个学生回答道:“因为蚂蚁喜欢在夏天搬粮食,不喜欢乘凉……”老师听了说:“好”,紧接着喊了其他同学发言。最后老师说了句:“同学们讲的都很好,这个问题就说到这。”这样非常模糊不清的评价,容易让孩子们误以为自己一些错误的、不正确认识是正确的,由此走入学习的误区,严重影响孩子的认知,更严重的甚至误人子弟。

(二)评价过于主观

教师在评价中往往以自己主观意向应对学生的回答。一方面表现为片面的表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节课下来,全班几乎每个人都被表扬到,额头上个个有朵小红花。尤其是在较低年级比较常见。笔者认为一味的鼓励学生,虽然会大大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容易造成他们不深入思考,潦草敷衍的学习习惯,时间久了表扬也会变得廉价无效,也显得无趣。另一面表现为回避批评,教师在课堂中生怕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担忧课堂死气沉沉,从而选择回避批评学生。新课改强调要多鼓励学生,于是很多教师摒弃了批评,一味的鼓励学生,对学生犯的错误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这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迷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评价的时机

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往往不能适宜适时的给予评价。比如有些教师往往还没等学生表达完整、完全,就过早给出评价,给学生一种话还没讲完的感觉。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就是评价稍显滞后,语文课堂评价就犹如一杯解渴的甘霖,需要恰到好处,适时适宜,太迟评价反而会失去原有的激励作用,有流于形式的嫌疑。

二、解决的策略

(一)语言、动作和情感相结合

其实,语文课堂评价不只有语言这一种方式,还可以结合眼神、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评价。单一的“你真棒”结合老师赞许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以及竖起的的大拇指,就出彩得多了。这不仅仅是课堂评价,更是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可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信任。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曾在一次教学中偶然让一位男同学朗读课文,这位同学的口齿清晰、发音标准、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同学和老师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就是一个结合情感来进行课堂评价的好例子。

除此之外还可有适当的物质评价,如小红花、书签、铅笔等有意义的小物品,但物质奖励要适当、适度,要让孩子们觉得来之不易。

(二)抓住时机灵活评价

评价的时机很关键,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才会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这里评价的时机要恰当、得宜,不宜过早或者滞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完整的把要说的话表述完毕后再进行评价,这样既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利于教师给出恰当合宜的评价。西方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因此评价也就要因人而异。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避免“一刀切”的评价形式。课堂评价不仅只有教师对学生这种单一形式,还可以生生自评、互评。师生在心理认知上存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之间就不同了。同样的心理年龄,同层次的认知水平,生生互评更易产生共鸣,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新课改强调教师是课堂的辅助者、引导者,所以还可多采用学生自评后教师总结的形式。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相对全面、结构化,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特体验,教师的辅助者形象也得以彰显。评价理应多元化,多多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这也符合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

(三)表扬与批评结合

表扬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点无需多言。要想让一个人不断的进步,表扬无疑比批评有效多了。但不能就因此摒弃批评完全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基础性错误,无法掌握课内基础知识等,教师理应给出适当的批评。随着作为独生子女的80一代渐为人父母,现在很多家庭结构呈倒三角形,全家对唯一的孩子娇生惯养,导致部分孩子的耐挫力极差。所以一味批评也不利于其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建立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时应在说理的同时给予恰当合适的批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述的恰当合适,轻重缓急。

当然除以上几点外,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智慧等方面都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评价,教师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更加专业化才能更好地做出适宜适时适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