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课的收获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地理教学 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 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地理新课标中就已经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而且近年来高考试题中,与生活相连、与社会联系的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教学贴近生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下面是我从几个教学案例中得到的教学反思。
【案例一】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最近我们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讲到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如果是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垂直郊外;季风区的垂直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且在黑板上作图讲解了化工厂在三种情况下的布局位置,学生听完后也都直点头,看来是听懂了,我正想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什么因为环境问题布局不合理的例子呢?”,话还没说出口,突然有一个男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这个垃圾场为什么要在这里啊,气味难闻死了?学生们也都笑了,表示点头。(情况是这样的:在我们的学校东北方向有一个垃圾场,当吹偏北风的时候,垃圾场的臭味就会影响学校的空气,学校也已经向相关部门反映。)
于是我就问:那请某某同学来思考一下,这个垃圾场为什么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一个行政部门的策划人,你会把这个垃圾场布局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叫了一个同学回答:“我们这里是季风气候区,冬半年主要是吹偏北风,这样垃圾场就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了,所以污染物被风带到了学校。”“回答的太好了!”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不错把刚刚学习的知识已经与实际相连,好多同学都说应该把它搬迁到垂直郊外。。。。。。在一片议论声中,下课铃响了,看到学生满足的表情,我知道这堂课已经成功了。
【反思】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这节课学生之所以这么兴奋,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用地理知识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觉得很有成就感。因此我想只要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日常生活,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案例二】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活动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不论哪个年龄段,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去年,有几位学生选择了《芦墟镇的水质现状及解决方案》这个研究性学习题目。开始他们不知该怎样着手,于是我给他们进行了点拨: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也就是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目前芦墟镇的水质现状,也就是你们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即寻找原因?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你们的方案,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展示你们的成果。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勘察、走访、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反思】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思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进行思想表达或成果交流。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而且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还会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团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们这里受到了台风的影响,全市学生都停课一天。于是我想,台风这种自然灾害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何不趁现在这个机会讲一下台风的相关知识,学生应该会感兴趣。于是我们通过观看台风的登陆以及对登陆以后对沿途造成的破坏的录象资料,让同学讨论台风发生的季节,台风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减轻台风的危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多种方案。如加强防灾意识,尽量在家,危险区转移人口;组建防灾救灾精干队伍,灾前充分估计灾情,灾后及时救援;在沿海营造防护林,减轻风暴潮的危害;参加保险,使灾后能尽快恢复生产;在台风经常危害区尽量不要建重要的经济部门;台风是热带气旋发育而成,能否通过施放大量制冷剂来降低台风强度甚至消灭台风;能否改变台风的路径,不让台风登陆等等。另外还进行了发散,如果遇到其他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等等。
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的活跃,虽然我没有按照我的教学计划来上这节课,可是却让学生获得了台风的相关知识。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反思】 为什么学生会对这节课非常的感兴趣?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坚定了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的信心。我们得改变传统的一味讲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事例,应该给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来引导、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启示】教材再新,并不能及时将刚发生的地理事件写进来。可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我们的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让我们来享受地理课堂中的“生活”。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对策
生活化地理教学,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使地理课堂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而运用生活化的手段构建地理课堂的教学无疑是一种能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快速、有效学习的策略。
一、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我所在学校属城郊的薄弱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理性认知能力较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但他们纯朴、活泼、热情。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努力建立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的情景。例如,在气候的地区差异中讲纬度因素时,列举我国冬季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的事例,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冬季时人们在黑龙江省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而海南岛人穿夹衣就行了?由此现象顺势引导,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实践证明,只有学生感到自己学的懂地理,才会形成对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巧用生活常识,突破地理课堂教学疑难。
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讲讲洋流因素时,列举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事:把热水倒进冷水中,冷水变热;把冷水倒进热水中,热水变冷。如把热水比做暖流,冷水比做寒流,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寒流则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三、让地理贴近生活,为生活服务
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尽量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到自然灾害时,有的学生亲身经历过,有的学生可能没有,但是也能从新闻媒体上了解一些。
而在讲到地震时,学生马上联想到汶川地震,同时有学生提到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让学生感同身受,并在分析地震形成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我国还有哪些地方会出现地震?这样更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动机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思想,才有可能被用于现实生活中,为生活服务,达到学以致用。
四、精心创设生活化情景,促使学生新知生成
教师对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学习预期要充分挖掘,精心预设课堂,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有效地融合、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新知生成。
在学习季风的特点时,让学生明确蓝色是冷色调,说明温度较低、较冷,发生在冬季;红色是暖色调,说明温度较高、较热,发生在夏季。根据生活经验阐述冬夏季风的吹向,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含量少,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夹带大量潮湿的水汽,温度较高,容易带来降水。凭自身体验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点:嘴唇变干、脸颊干裂、容易口渴。还可引用生活中的谚语:“好吃懒做,只能喝西北风”。“为什么喝的是西北风,而不喝东南风呢?”因为东南风舒服。在教师引导、调控下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它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活跃课堂,开拓思路,提高能力。
五、突破传统习惯,从科学角度分析地理
生活中有许多事是我们认为合理的,但是从地理角度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同学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更准确一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真正的掌握知识。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接受地理、爱上地理、学会地理,这是地理教学的一种策略。让生活走进地理,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受到实惠。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突破传统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鸿沟,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2]陈翠兰,周申立,李菲菲.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考试周刊.2011(56).
[3]李成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4]丁健,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研究,2009,4:10
[5]杜海霞,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教育战线》,2009,第4期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看到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教学“德性”在减弱。
一、 “德性地理”,何时回归
1.纯粹的地理知识课——索然无味
有些教师强调了品德课中地理题材的知识性,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殊不知,这样的一种“规范教育”导致的是地理知识与品德目标的割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身心俱疲,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说细,生怕有一点疏漏。其实,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品德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
2.“脱轨”的两重教育——水火不容
有些教师认为,地理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多大关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不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产生情感,而是勉强地找一个品德目标,让学生无选择、无条件地接受,使地理教学变成纯粹的地理知识教学和道德说教两部分。自然,德育目标游离于知识教学之外。
3.贴着标签的伪德育教学——勉为其难
有些教师学习了新课标,也意识到了品德课的特点,于是试图将地理知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情感教育挂钩。实际上,我们深知并不是任何知识都能产生情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地理知识,有很多就是认知性知识,教师在讲授这类知识时,只要做到使学生对知识点准确习得、领会,而不必生硬地从知识之外塞进某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给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贴上情感教育的标签。“画蛇添足”只能是自欺欺人。
4.教师知识储备匮乏——难担重任
据调查,目前小学阶段,有近98%的品德学科教师为兼职,大多数教师任教着语文等主课,这样,花在品德学科上的精力可想而知。当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去教综合性很强 、需要较高专业知识的品德课时,效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但是,教师的知识储备恰恰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由于现有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许多老师对地理知识都不太了解,根本不能做到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知识,这就使品德课的质量大打折扣。
面对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地理题材,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呢?作为一名品德课老师,我清醒地意识到,教材中的这些地理题材不只是用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的,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及社会性发展。
二、精彩课堂——满怀期待
1.策略之一 ——取舍课程资源
鲁洁教授曾说过:“新教材是你的‘拐杖’,是你进行教学的一个话题,是你组织教学的一个范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智慧解读教材,灵活处理教材。资源的整合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并随时捕捉有效的素材,这些素材就能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
如一位教师教学《我们的地球》时,围绕“ 感受地球大” 这条教学目标展开,从学校聊到宁波,再到浙江、中国,直至全世界,让学生去感知、去发现,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地球之大。地理知识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改变了以往按照严密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编排教材的方式。这些零散的地理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而设置的,不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智慧地将地理题材的教材资源进行适当取舍、整合,使资源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凸显实效。
2.策略之二 ——生活味的地理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的新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品德课要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
如《世界真奇妙》一课,教师巧妙地选择了勾画版图轮廓这一活动作为激发兴趣的切入口,现场效果很好。学生们可能不曾想到认识世界居然还能用这样的方式,在世界地图上勾勾画画,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版图轮廓就出现在眼前。更有意思的是,它们各具形状,趣味横生,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在活动环节中,配上活泼欢快的音乐,学生们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动动手,动动脑,轻轻松松认识国家,记住他们的名字,让他们觉得了解世界是有趣的,收获惊喜是快乐的。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一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主动融入到学习中,能为接下去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策略之三 ——活动有形,德育无痕
品德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要重视利用学生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不仅要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描述介绍等“外在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内在资源”,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一一转换成学生能够体验的形式。
关键词:淮河干流 霍邱段堤防 收归管理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V88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基本概况
霍邱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国土面积3493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5位。境内有淮河、淠河、汲河、沣河、史泉河5条河流,其中淮河流经县境79公里,涉及临水、周集、王截流、城西湖、临淮岗、新店6个乡镇,淮河堤防全长84公里,城西湖、城东湖、姜唐湖三大行蓄洪区,总面积953平方公里,占全省行蓄洪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调蓄洪水能力50亿立方米。建国后三大行蓄洪区共运用25次,为保护淮北大堤、京浦铁路及淮南、蚌埠等中下游工业城市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收归省统一管理的可行性
(一)淮河干流堤防收归省管理是实行“谁受益、谁承担”的必然需要。我县境内淮河干流堤防除了保护本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主要是为淮河流域洪水调度做贡献的,其中城西湖蓄洪区调蓄洪水能力29.5亿立方米,是淮河流域洪水调度的最后一张王牌,现在又是临淮岗控制工程调蓄洪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姜唐湖蓄(行)洪区是淮河流域运用最频繁的蓄洪区,也是唯一跨两市、县的防洪工程。上述工程担负着淮河流域的防洪任务,全流域同享防洪减灾效益,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应上划省级管理。
(二)淮河干流堤防收归省管理是淮干工程同等对待的运用基础。淮河防洪工程体系中的河道、堤防、涵闸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目前城西湖进(退)洪闸、姜唐湖蓄(行)洪区进(退)洪闸、城东湖闸、淮河干流河道均上划省级管理,但淮干堤防却下划县级管理。堤防是防洪体系的根本,应与涵闸、河道同等对待,并上划至省级管理。
(三)淮河干流堤防收归省管理是维修养护经费足额到位的重要保障。我县是全国重点贫困县,县级财力有限,无法保障淮河堤防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按水利部、财政部“两费”标准测算,我县境内117公里淮淠河堤防和7座穿堤涵闸全年需维修养护经费380万元,现每年仅到位4万元,巨大的经费缺口给堤防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带来极大困难,水毁工程及堤防隐患无法及时修复,管理水平与省管堤防差距逐年拉大,直接影响堤防的防洪安全和效益发挥。
(四)淮河干流堤防收归省统一管理是理顺管理体制的根本目标。我县淮河堤防自2006年元月下划后的现状是省管河道,县管堤防,管理体制难以理顺,人员经费和养护经费难以到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省级统一管理后,可以协调相邻县区形成联手打击淮河河道非法采砂的互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水管单位“大河朝天、各管一边”和非法采砂船“这边打击去那边”的现象。
去年霍邱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打击,长效管理”的原则,采取宣传教育与集中打击相结合、日常巡查与重点防护相结合、长效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办法,扎实开展了河道采砂整治工作。目前仍然在紧抓获不放,我县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河道采砂整治战线长、任务重、执法难、易反弹,在长效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之淮干霍邱境内上游与河南固始和安徽阜南交界,中下游与颍上相邻,河道内采砂、运砂船只众多,跨境打击难度大,县与县之间协作不到位,单靠各自管理,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因此,若上级单位将该段堤防划为统一管理,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在执法中,将各县区现有的执法力量整合,形成合力,有效开展省际、市际和县际联合执法,实施综合治理。
(五)淮河干流堤防收规省管有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
目前全球水资源都极为紧张,淮河临淮岗上游蓄水抬高也在论证中,今年有可能就要实施,抬高蓄水后,堤防挡水较目前有相应提高,堤防防渗处理和日常维修、日常的管理也都均要有相应提高,如仍然维持目前的管理格局,将影响省里水资源的统一调控部署,影响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反之,收归省局统管理后,由省局每年对堤的管理和维修经费进行测算,保障经费到位,确保堤防的安全,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淮河干流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方法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开始向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转变,为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地理学识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教育中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就成为其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环境与条件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要,将该模式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能合理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推动学生理解、掌握地理学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分类为研究出发点,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构建方法和手段,做详细的探究分析。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述
具体来说,“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其含义是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育进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类功用做充分的互动交流,令二者均能发挥出各自最大功能的教学方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知识学习活动中,在对学识的探究进程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双动”教学主要是通过地理课堂上教师的指引辅导,由学生展开自主性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思考中收获地理知识技能的教学手段。“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涵盖教师所用的教案与学生学习时使用的学案两大部分,其中教案是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后,依据班级学生特点与课程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整合课程知识内容,并编制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方法、教授流程等内容的教学活动方案。而学案则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依照班级学生的学识基础与学习特点,教师主导设计的便于学生进行学习求知、完成学习任务的导学方案。学案即是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观看与使用的教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经由教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在求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经由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教案与学案的双重辅导下,带动学生地理学识的学习效率与水平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具体构建方法分析
(一)学案与教案的编写设计
要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有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首先就需要教师为课程教学编写、设计适宜的学案与教案,作为“双动两案”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之一,对学案的编写设计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学案的编写应把握教学之间的互动联系。学案在设计上应沿袭“双动”教学的思路方向,遵循课堂教学作为主导,而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教学准则,在学案编制中为学生设计出更多自主学习、思考与练习的契机与方式。令学生通过自身的研究求知,加深对地理学识的认知理解深度,提高其学习效率与质量。
2.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启发性的特点,即在学案中积极指引学生不依赖于教师讲解,而是努力独立追寻知识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其自主求知进程中不仅收获学识,更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其今后素质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而教案的编写则是为了配合学生对学案的应用,便于教师做课堂教学的活动方案。其教案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为其编制各类学案预习、课堂自学、练习巩固等学习流程,以强化学生对学案的使用与学习成果,进而在教案与学案的协作整合中,确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双动两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流程与步骤
1.课前预习。
如在教学洋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设计好本堂课学案与教案后,应在课前将学案发放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内容,展开对本堂课的课本知识内容的独立预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从中找出对洋流知识的疑问,并带着疑问参与该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指引下解疑释惑并继续进行自主学习,逐渐发展自主学习意识与自学能力。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前预习所得出的疑问与收获,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令课堂教学形式更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与掌握。课前预习阶段是实施“双动两案”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也是高效发挥学案导学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功用的重要环节。
2.课堂教学与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应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一些地理基础性知识时,可由教师向学生设问,或是由学生向教师提问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在师生交流、教师释疑中实现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认知理解。而对一些重难点知识问题,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经由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得出初步的判断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探讨结论可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学生点拨其结论上的不足与缺陷,并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思路与方向。教师在课堂设问中还应尽可能给出带有诱导性或指引性的提问,让学生就问题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以地理知识与学案预习结果解决教师设问,并从中有效掌握课程知识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思维与学习的能力。
3.课堂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在学案中所设计的练习题应交由学生做自主求解,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堂学习训练,巩固其所学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存在于记忆中,更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另一方面可依据学生的独立做题结果,获知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为其在课后的指导教学与未来学案编写改进,提供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教案与学案的设计运用中,经由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互动实施,令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教学进程中获得有效的结合,并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龙涛.如何打造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30.
[2]张所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10:159.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改教学;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学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从而倡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落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知识框架清晰简洁,课程内容丰富翔实,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便于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全面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收获终身受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下面,笔者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一、注重图表结合讲解法,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地理教科书较之其他教科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除了详尽的文字讲解,还会配有相应量的图表作为辅助教学的资料。事实上,读图和识图的能力也是我们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空间想象力,通过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讲解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和联系。尤其是对于一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更是奏效。
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这一节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去分析认识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读气温曲线图,分析某地的冷热状况(全年高温、全年寒冷、全年温和、冬冷夏热、冬暖夏凉);读降水柱状图,分析某地的干湿状况(全年多雨、全年干燥、全年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只有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一般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分析出某地的气候特征,从而认识到影响气候分布的重要因素,进而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
再如,学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完整版的中国地图,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整体的印象和了解,将有利于细化讲解的时候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而不会一头雾水。单纯通过图像进行讲解也是略欠效果的,因为有一些地理知识存在着许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时候一幅图表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形成新的事物联系。
二、精彩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开始
个人认为“课堂导入”是新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的作用,而非课堂主导者。课间的休息使学生的思维非常涣散,因此,在上课伊始,许多学生思维还是比较涣散不集中,或者还停留于上节课的思维情绪当中,这种情况如果置之不理,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所以,课堂导入的作用“如序论于书,又如前奏于曲”。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如,学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时,可以利用人民币作为教具引入教学,人民币上蕴藏着许多的少数民族知识,例如“旧版壹圆币正面是侗族和瑶族妇女头像”“旧版贰圆币正面是维吾尔族和彝族妇女头像”“旧版伍圆币正面是藏族和回族男子的头像”“旧版拾圆币正面是汉族和蒙古族男子头像”,还有现行的人民币中印有“蒙、藏、维、壮”四大少数民族的语言,我国在货币上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由来已久,追溯到西夏、元、清诸代的钱币上,分别铸有西夏文、八思巴文和满文,无一不体现了我国的多民族性质。
再如,在学习“海陆的变迁”这一节时,上课伊始,我把随身带的一张报纸撕成了几片,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老师的身上,涣散的思维也都集中起来了,在全体学生的一片诧异中,让一个学生上黑板再把这张报纸拼合完整。这时导入新课:现在我们把一张报纸撕开后,又能重新拼合成一个整体,而现在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不是自古就如此的呢?还是像报纸一样被撕裂成现在的海路分布模样?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
总而言之,我相信在新课改探索的路上,只要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和迎难而上的坚定意志,定能收获教育事业的硕果。
参考文献:
[1]孟念彬.地理,我开心的朋友:地理课改有感.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1(6).
[2]张华.浅谈初中地理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新课程:教师,2011(9).
(1)记得在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区的时候,我把“课前投入”和“探究交流”的内容处理完以后,像往常一样询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吗?”我的话音刚落,有一个调皮的男生问:“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内蒙古特有的畜种为什么叫三河马、三河牛?”这一问出乎我的意料,我备课的时候没有背到这里,就转问大家:“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好像有点印象,三河好像是一个地方,至于具体内容,我就不清楚了。”于是我说:“很好!有了这点印象,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线索,课下大家查阅一下有关资料,下节地理课我们进行交流。”
为下节地理课上的交流,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再上课时,我首先就上节课遗留的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先是小组交流,每位同学都发言,然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交流。班内交流时,各组的资料都比老师要求的范围有很大扩充,不是几分钟能介绍完的。为了不影响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我要求每组代表只能介绍一份资料,并且是其他组没有介绍过的,对未交流的资料,我安排地理课代表在课下组织办一个“走进内蒙古”资料展,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展示机会。
再次上课时,我一进该班教室,就看到侧面墙上布置的地理交流资料,虽没有什么装饰,但很整齐,只是名称不是“走进内蒙古”,而是“走进大西北”。据了解,有些学生要求把所搜集到的新疆等地的资料也一同展出,这样内容和原定的题目不符,就把原定题目改了。展览中新疆绿洲、内蒙古草原的美景图片均有,更不用说地形、气候、人们的风俗习惯等文字资料介绍。讲完课,我也不禁津津有味的看了好一阵,学生搜集的资料比参考资料上的要详实、丰富得多。
说实话,有关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的好多知识我只是粗略的了解,通过学生地理知识的交流展示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学生们的收获更大。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运用过程性评价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构建地理课堂过程性评价教学,并结合新课程理念,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教学。从课后效果来看,应该取得了实效,学生反应积极,更容易把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促进地理能力的提高,利于养成地理素养。
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运用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声音资料,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和人口、民族特征
用配置了歌曲的一组西北地区人文、自然景观图片引入,激发其学习兴趣,即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看到和听到哪个地区的景观;2、该地区给你的最深的印象是?3、看到和听到了那些景观,请罗列?(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承转到位置的了解,出示“在中国地图和西北地形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与材料:4、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5、西北地区包括的省区。(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出示“该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图”,进行合作学习:6、该区人口分布特征?7、影响该地区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塔里木盆地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是什么?影响其形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二)、运用综合分析法和相关录象,探究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特点
出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和1月、7月气温分布图”,探究分析问题:8、该区有哪些地形单元,并说明地形特征?9、分析该地区气候(气温和降水)特征,并说明形成该气候特点的因素有哪些?10、分析该地区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11、描述天山北坡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到本区其他自然景观,学生分析录象和图片归纳出本地区其他特点。
先观看录象,提问:12、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农业各有何区别?13、产生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主要农作物和畜种。
以自主学习方式学习:14、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引入西北地区种植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展示图片点出本区的主要作物。
以师生合作方式教学:15、分析本区的种植业分布区?(提示结合本区条件和种植业需水热条件较多的特征)16、若在西北地区东部大力开垦,发展种植业带来哪些影响?
最后进行总结,练习巩固检测。
课后延伸:收集相关西北地区的资料、图片,制作主题为“揭开死亡之地------塔克拉马干沙漠的神秘面纱”(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三)以“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过程性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课堂过程性评价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手段,为此本人设计了一个“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学生自我评价表格,表格的设计本人力图改变以往评价表格的枯燥和盛气凌人的风格,如:表头并不是用“某课学生自我评价表”而是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代替;以第一人称代替第二人称;选项的设计以鼓励性(要加油、我走神了等)的文字代替如纯粹等级性的选项(差、不及格、不认真);选项中通过设计“我有其他想法”等选项给予学生发散的空间,不束缚学生的创造力等。以此体现表格的亲和力,以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特征,以确保学生对评价表的接受度,表格以时间为轴,引导学生对自身课前知识准备、上课情绪、兴趣、新课学习过程、练习、课后拓展及自己对整堂课的课后反思等环节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尝试以学生的自我过程性的评价,改变长期以来上课处于被动和接受的地位,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评价,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同时,以此培养学生反思精神,培养自我调控的习惯。
以下是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表。
教学探索与反思:
如何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和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态度和习惯,本人一直在关注和思考。但由于近二年都在从事高三教学工作,整天想的、忙的是如何备考,如何赶进度,在这两方面的教学实验也就懈怠了,心里总是有着一种冲动和不安,但又没有全面在高三教学工作进行实验的勇气和精力。学校为了迎接新课程改革,客观上为我提供了一次尝试的机会,虽然只是一节课,但能够把自己学习新课标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付诸实施,能够籍此与老师们进行研讨,还是令我感到兴奋的。下面我初步对整个的准备、教学实施的过程和学生的反馈及自己的反思进行罗列:
本节课可谓尝试性的一节课,只是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因此,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探讨性。目前学生还不完全适应这种方式,对过程性评价表的目的,还不十分清楚,因而,在效果上会有一些折扣。但学生表现出了新奇感,这是本人期望出现的。本人针对这一情况当即进行了解释,要求学生能真实地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际情况记录下来,这样利于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获得。
作为中学生,培养其良好的地理素养远比获得地理知识重要,一个具有较高地理素养的人,获取一般性的地理知识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因此,本节课在除了运用过程性评价表这一教学方式外,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法上也下足了工夫。
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相当一部分同学预习过;对这节课期待程度大部分在“很期待”和“还好”两项;学生对自己的课前状态调控习惯不太理想,选“B”的较多
表中设计这一环节希望能达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上课前情绪,初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情绪,教师也可明确一下学生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前情绪的调控。
新课导入部分“欣赏声情并茂的景观图”。
学生的反应很快,普遍选“A”,也有少部分学生选“D”
本环节目的两个:1、是让学生欣赏祖国之美,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听觉能力。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课堂关注度。这方面学生反应比较好,除极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大部分都比较专注,也非常热烈,设计是成功的。
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为既有知识上的难点,也有思维上的难点。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对第4问要求学生描述地理位置特征。方法上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自主学习,并把描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学生普遍在找方位上会忽略一方面的内容,如只找经纬度不找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因此,在学习指导方法上,需指导学生构建解题模式,即:
只要学生心里有了“地理位置模式”和“心理地图”这一地理素养,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漏了知识点。对于地理位置的描述,还可以告诉学生,在有必要时,还需描述其交通地理位置,这样就更完善了。
对第5-14问课堂上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并引导学生构建人口、城市分布及城市区位的解题模式、气候分析模式和地形描述等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图表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
其中描述天山北坡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的表述能力还不够,语言组织存在缺陷,反映了地理过程描述的思维难度,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的方式,以解决学生思维中的难点----逆向思维和过程描述方式的难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从结论“降水”往前推移,设计若干个探究性问题。如:天山北坡降水的类型是什么?水汽从哪里来?是什么动力带动水汽的输送过程?再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这样,学生对降水过程的描述就比较准确。
通过多媒体课件,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和图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的材料较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也较充分,对引导分析也较透彻,多媒体的形象、生动、丰富的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但总是隐隐觉得有不劲的地方,问题在哪里?现在想来,一方面,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似乎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主,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走的传统模式,学生自我评价的促进作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种随着教学进度进行“一对一”的自我评价方式还不适应,需要一个引导学生逐步喜欢、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在教学预设中,我也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按过程评价表进行教学,相当于按部就班,由教师的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此,在制定评价表时,增设了“我还有想法: ”、“我的疑问是”等项目。目的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多一点学生自己的想法,多些新的课堂生成,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的初衷是过程性评价表是教师用来调控课堂教学的,在有效的调控下,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思维的自由。这样的教学,我认为对于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十分有利的,也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1、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较快的适应这种学习方式?2、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评价表的制定中来,真正达到“自我”评价中去,将自我评价的功能充分的挖掘出来。
从学生的反思来看学生普遍感觉有收获。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但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但在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勇于表现自己方面还要下工夫。
学生虽有收获,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还想了解的内容。反映学生的求知欲还没有还好的激发出来。以后的地理课堂可谓任重道远,怎样把学生的学习潜质和热情激发出来,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如果我们的地理课堂多一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可能会改观一些,也对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有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21世纪,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学生也在变,在“以每个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让学生能健康的成长,减少师生年龄上和心理上的代沟,作为20多年教龄的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针对面前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娇惯养成了一身坏毛病,孩子变得虚荣,自尊心极强,只能听表扬和好话,听不得半点批评,容不得说半句不好,受不得一点委屈的特点,我改变了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重新在我的教学中设定了“竞赛教学法和鼓励教学法”,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积极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和渴望,收获了同行和家长的认可和尊重,收获了实践中的成功和孩子们给我带来喜悦。我就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做法如下。
在地理教学中,我设定了六项标兵竞赛方法的评比,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配合班主任教师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项竞赛法是:成绩标兵竞赛法。我利用学生的每次月考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课堂上的反馈练习等成绩,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竞赛,进行评价,并加以记录和累计,分周、月、学期进行表扬和鼓励,记录次数多的学生设定为成绩标兵。
第二项竞赛法是:作业标兵竞赛法。农村中学地理的作业分练习册和笔记,要求书写工整、干净、正确、图文安排合理,这项竞赛法是将每次教师批改作业情况能及时反馈给学生,这项竞赛法分三个层次:优秀作业、有进步的作业、该努力加油的作业,对作业的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及时纠正错误,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三项竞赛法是:课堂表现标兵竞赛法。要求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小组活动,主动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探究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律等等。还包括写字的姿势、听课的姿势、读书的姿势。这项标兵竞赛法的设定,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课堂上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尽一点点力量。
第四项竞赛法是:好事标兵竞赛法。这项竞赛法是因为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不爱劳动,怕脏,科任教师指使不动,所以我设定了这项内容的评比,如:能主动借给同学文具用品(本子、笔、橡皮等),我的课前能主动帮助值日生擦黑板,主动捡教室、走廊、操场上的垃圾,帮助同学等都可以算这项中的内容,做了好事可以自己告诉老师,老师记录在册。看谁的记录多,记录多的学生就是好事标兵。目的也是养成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项竞赛法是:准备标兵竞赛法。根据地理课前候课的要求,我设定了这项竞赛法,课间期间准备地理书、地理练习册、笔记本、文具、以及该查找的资料和信息。都做的非常好的学生加以记录,累计起来评选准备标兵,目的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六项竞赛法是:课堂小组竞赛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以小组为单位,一堂课一评比,把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表现,学生的小组活动。主动回答问题,以及反馈的练习结果设定成分数,下课前评出优胜组,目的是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喜欢,就必须用心教学,而用心教学,主要在于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教改形势。目前河北省的高中教育已经全面进入新课改,还按旧的教学套路已经不符合新的教育形势。河北省目前的课改形势是: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各科新课程标准也在贯彻执行中,从2009年暑假开学后的高一新生全部采用新课改教材上课。新课改是一场革命,同时也是一次学习和研究的机会。传统教育已经不符合新的教育形势,也就不能造就新型的师生关系。
2 学生情况。教育界有一句话说得好,对学生要授之以渔而不能授之以鱼。这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能单纯地给学生以果实,即收获的知识。而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能只是简单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而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同样一个问题,指导学生挖掘得越深,越能把研究性学习这种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法贯彻下去。普遍来说,学生有掌握学习内容的动机,可能就是不得法或者心理准备不足,了解了诸多方面的情况,老师可以对症下药,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 教师自己的理论素质。前文说过,新课改实际上是一场教育革命,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次研究和学习的机会。老师必须了解新课改,掌握新课改,支持新课改,实施新课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变化。其中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更注重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强调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主张必须引领学生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讨等实践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这些理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充分融入了现代地理的特点,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让学生注重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研究,实际上就是从地理的本质上进行研究的,诸如此类的新型理念,如果做老师的不去踏实学习、吸收,并倡导学生学会运用,学生就无从适应新的地理课程的需要。新课改为了让学生能减轻课业负担,设定了高中地理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的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这种课程的安排与设计方式一方面突出了地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必修课程作为地理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对地理的学习中能够建构一种完整的现代地理学体系,能够使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方面的内容在这门课程中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体现,从而形成完整的地理理论观念。而选修课的内容既充满一种灵活性,又有强烈的适用性,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影响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关键词:初中地理;兴趣;学习
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地理不是中考科目所以不重要,这是学生不喜欢学地理、地理教学成绩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的感悟,谈一下上好地理课的一些方法。
一、上好地理绪论课,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知识,只有主观上喜欢了,才会自觉地学习。如果能处理好关键的第一堂地理课,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采取“推销地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举一些学生喜欢的娱乐节目,如以前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幸运52”,现在的“一站到底”“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小姐或先生评选赛”等出现的地理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或者分小组PK,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的趣味性及重要性。也可以从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入手举例。如在饮食上中国的“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的生活习惯是受各地气候和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在服饰上牧民习惯穿露一只胳膊的“不对称”的藏袍,这与当地的昼夜温差大有关系。这样第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就会觉得地理课挺有趣、很轻松,会盼望着第二堂地理课的到来。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课堂导入
学生听课也是一种惯性,刚开始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间就更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了。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要引起学生的好奇。比如讲“地球运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二子辩日”的故事,为什么中午看到的太阳小但是很热,而早上看到太阳很大却冷呢?讲“中国的地理差异性”时,播放音乐“猪都笑了”的MV(含歌词),让学生在欢笑中感受中国疆域的辽阔,不同地区地理差异很大。导入新课同时应紧跟时事热点问题,比如讲日本时以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导入,讲东南亚时以2014年MH370
失踪事件导入,或者以2016年3月中国开闸放水解救东南亚的干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要求教师要多读书看报,多关心时事,多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三、将教学内容情节化,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使教学内容情节化,就会使地理知识“活”起来,教学内容“动”起来。学生对情节化的学习内容印象更深刻,理解得也将会更透彻。
案例1:教学《欧洲西部》一节,情境创设――欧洲西部之旅。
(1)旅游行前准备――欧洲西部概况了解,如地理位置、范围、海岸线特点及区域经济特征的介绍。
(2)人在旅途(旅途中的“吃”“游”“购”活动)――欧洲西部的畜牧业、旅游业及工业等情况介绍。
案例2:教学《世界的气候》一节,设计了游览世界气候博览园的一个主题活动,设置学生参观不同的气候类型展馆,热带展馆、温带展馆、寒带展馆等,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让他们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更有利于其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案例:讲述“亚洲的地形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并自行归纳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对照亚洲地形图一大组同学沿着北纬30°自西向东进行一次亚洲的长途旅行,另一大组同学沿着东经100°自北向南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分别观察在这次旅行中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思考讨论完毕后,分别请每个大组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的挂图上用粉笔描出所经过的地形区。通过读图、看图、析图,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是饶有兴趣地随教师一起活动,注意力集中,效果较好。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起来
地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景观图片和地图特别多,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许多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及变化规律都能通过地图及图表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结合课本插图、地图册以及多媒体等生动直观地将素材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给学生播放由当下最流行的音乐视频《小苹果》改编的《大中国》,朗朗上口的音乐节奏配以中国行政区划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无比快乐的同时又轻松地收获了知识。教师也可以以自带教具丰富课堂教学,如讲授“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时,可以准备安塞腰鼓、羊肚子头巾等;讲授“中国南北气温差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气温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苹果、梨、柑橘、荔枝等水果,这些道具的呈现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而且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谷歌地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个软件学习地球的海陆面貌、地图及地形图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更能激起W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也应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在讲授“黄土高原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法,通过几组对比实验的演示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黄土土质、降水强度、地表坡度、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再比如,在讲授“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进行一次班级辩论赛。
六、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如在讲“天气”这一节时,可以带学生去气象观测站观察,了解气温、风向、雨量的测量过程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在讲“地形图”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山顶、山谷、山脊和鞍部等等,或者编排地理板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把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开拓学生地理视野。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课本知识也就学活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兴趣大增。
总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方法和热情的心态投入教学中,就一定能打造出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航山.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浅谈[J].新课程,2010(2).
[2]张金霞.初中地理兴趣教学[J].教学文萃,2010(12).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93-02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发展或进步,对学生的长期进步和发展是有成效、有效率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任课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假如学生不愿学或学了没有收益,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无用的教学。同理,学生不但学得苦,又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或发展,也是无效的或低效教学。新课改以来,在广大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奋斗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取得了不菲的实效,但是,有些课堂上了不少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仍在发生。切实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和教育教研部门必须关注和研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十多年来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提出几点愚见。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长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地理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要做的所有工作,如长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特别是师生关系融洽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会因为喜欢任课老师而爱学这门课,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2.充分的课前准备。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一些规律和原理都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必须充分准备,特别是一些教具和教学手段的使用,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精心合理的备课。备课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备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教材处理、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上。地理教师要认真对照课程标准和教参,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教学难点重点,明确施教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的随意和盲目,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年龄特点、态度、兴趣等实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
4.教师准确的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新课改着力于过程、体验和探究,这要求教师树立合理的师生观,教师应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确保课堂上老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关注教学过程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1.引人入胜的课堂导语。不论初中还是高中的地理课通常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两节或下午,此时的学生一般比较疲劳,或者课间激情未消,往往每堂课最开始的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时段里,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集中,如何从一开始就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呢?一节课的导语尤其关键,可以充分利用音像、多媒体、语言的魅力、学生好奇的事情,以讲故事等方法导入新课。
2.诙谐趣味的教学语言。语言是传授相关知识,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要精练、通俗、准确。快乐使人轻松,快乐更能增添魅力,适当运用一些诙谐语言调节课堂气氛,让紧张的学生们得以放松,让昏昏欲睡的学生得以清醒,可以使地理课堂满堂生辉。
3.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教学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师主导课堂,有效的教学需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有些课堂学生看似个个参与其中,但思维活动停留在低层次上,纯粹参与活动而没有深层次的思考,以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遇到的每个问题,一旦有其思维参与教学,学生就会有所收获,这样的教学却是有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一堂课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4.有效精练的课堂练习。练习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环节有益的补充。课堂练习不在多,贵在精。有效精练的练习能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练习时,除了题目的多层次和形式多样,同样训练的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猜一猜、赛一赛等形式,以保持学生的兴奋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耐人寻味的课堂结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结语对于一堂课也同样重要,好的结语能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概括深化,能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也会给学生以很好的启迪,能为下一课设置“伏笔”。把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结尾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因此,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切不可轻视课堂结束语这个环节。
有效教学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天路。总之,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才为目的。地理教师必须从课前扎扎实实的准备、踏踏实实的教学过程和认认真真的课后反思等方面寻找地理有效课堂的出路。只有这样,讲课才会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27.
[2]张秀红.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教学的方法与实践[J].中学地理,2010,(28).
[3]蔡慧琴,饶琳,叶存洪,等.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90-92.
[4]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10-13.
[5]张璐.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8-50.
[6]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37-40.
关键词:培养;学生;地理课;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83
1引言
有人说地理学科是文理兼备,确实是这样。作为一个高中时选择理科的学生而言,我在大学选择地理学这门专业却是阴差阳错。高中时淹没在数理化题海里的我地理基础知识真的不敢让人恭维,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多少兴趣,地理甚至给我留下了无聊、晦涩难懂等的负面印象。但是后来的我却逐渐爱上了地理,逐渐产生了学习地理的轻松愉和计算地理题后的成就感。回顾我由开始的地理基础较差到后来的喜欢上地理,这个过程也给了我不少启发,让我在成为一名地理教师后,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喜欢地理,也因此有助于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地理。
2教师在地理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建议
2.1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影响很大
沉闷的课堂让学生提不起兴致,甚至感到昏昏欲睡。以讲述法为主的课堂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增加学生参与的环节。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也非常重要,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中加入地理图片、视频动画或者歌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的相关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动画生动的演示地球公转的情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难懂的知识,而且可以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许多地理景观也可以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有助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增进学习兴趣。
2.2老师的个人魅力
对学生来讲,如果很喜欢哪个老师,也就会很喜欢他的课堂。这样的老师通常是关心学生,主动询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工作认真负责,充满爱心的教师。作为教师的我们面临很多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我们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很有必要。我们通常比较重视在工作和专业方面的学习,却往往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学习。要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生活,以更多的爱心去对待学生,首先要保持自己心理的健康积极向上。这样的功课是我们需要持续学习的,学习爱,学习建立关系,学习调节情绪。要想给学生爱,我们自己心里首先要有爱的源头。如果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仅仅是局限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的话,那我们很难讲自己是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在除了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学生的老师,在生活中帮助他们,关心他们。
2.3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创意
在听课时,我留意到其他地理老师一些独特的教学想法。比如,有一个老师在每节课开始前两分钟都会和学生分享一个最近发生的新闻,这个新闻通常和地理有关。另一个老师,把每节课的前三到五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分享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情况。在轻松的氛围和学生饶有兴趣的情况下正式开始一堂地理课,学生可谓兴趣倍增。导入课堂这个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当学生被教师最开始的导课深深吸引时,通常他们会对整堂课都充满兴趣,会期待后续的具体学习。导入课堂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手段,可以是讲述一个与本堂课相关的故事,或者相关的新闻,相关的歌曲,相关的图片等等。
2.4真诚适度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与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鼓励与肯定需要建立在我们平时对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自己欣赏他的哪些品格和特点,观察到他平时付出的哪些努力,有哪些进步和改变,让学生知道作为教师的我们,看中的不是他取得的成绩,而是他作为一个人身上的品质。就我而言,以前我在课堂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是“你真棒!”通过学习赞赏的功课,我了解到,这不是赞赏的最佳方式,因为这句话可能把学生带到看中表现的世界,让学生X得老师欣赏的是外在的表现和结果。同时我也学习到正确赞赏的三步骤,首先是认同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成就感被满足。其次是欣赏态度,归纳品格,这个时候要有一些描述性赞赏,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关注到的品格。最后表达无条件的爱,帮助学生收获安全感,告诉他们就算没有好成绩,我也爱你,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
3教师自身素质的升华使学生地理课堂教学受益匪浅
首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深深的影响学生。教师的某一句话学生可能会一生铭记,使他们整个人生发生改变。一句正面的话就可以造就一个人,一句负面的话可能会毁了一个人。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视频,许多少年犯在年幼的时候曾经受到父母言语的攻击,他们被骂“蠢猪”,被说“没用”,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今天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真是应当警醒,我们都不能忽视言语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对待学生,不要说让学生爱上地理课了,学生可能还会因此讨厌这个教师,甚至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善于鼓励学生着实考验着教师的智慧,批评学生时能本着尊重的态度也值得教师注意。
其次,换个角度看问题非常重要。具体教学工作中,个别学生会让教师很失望,学生似乎很叛逆,让教师觉得头疼。其实,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叛逆,调皮或者冷漠,我们却比较难看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他们或许有许多来自家庭的创伤,他们来自父母的关爱可能很少,他们可能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可是藏在表面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也需要思考。当我们看到一个让我们有各样负面情绪的人时,我们是否也看到在他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对于这样的学生,在努力让他们爱上学习,爱上地理课以前,我们首先要以一颗更柔软的心对待他们。当他们的心感受到温暖后,他们可能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愿意去学习,愿意去成长。
最后,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向其他老师学习,敏锐捕捉更多吸引学生爱上地理课的点也很重要。每个教师都有吸引学生爱上自己课堂的不同特质,我们做不到完全模仿,也没有必要成为别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老师上课也有独特性,但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当我们越多的观察,越多的学习,我们也越成为更完整更真实更好的自己。我所在的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至少二十节,我觉得这样的制度非常好,就我本人而言,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就有很多收获,总能惊喜的发现其他教师的优点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和同事讨论教育学生和课堂上的一些经验时,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也是不吝赐教,给了我很好的建议。
4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地理探究活动课逐渐受到重视,而每节活动课内容的设计,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或阐述概念、或引证原理、或实践应用,但很多老师对活动探究课认识不足,在组织与设计活动课方面缺乏经验。就地理探究活动课的重要性、目标、计划的设计和活动方式的组织等问题进行分析。地理探究活动课组织设计地理探究活动课的内容丰富,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材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开课应有目标,有计划,其设计与组织也应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一、地理探究活动课开设意义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别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1.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探究活动课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探究精神需求,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呆板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探究活动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内心的地理学习兴趣。2.弥补地理课堂教学不足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探究活动。开展地理探究活动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3.增强学生学习技能地理探究活动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是教材上无法见到的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地理探究活动课,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是显然的,因此对探究活动课必须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目标明确。二、地理探究活动课的目标设计地理探究活动课的目标设计是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目的的设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活动实践的方向,就达不到活动的意义。1.知识目标设计知识目标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着重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及其延伸,巩固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2)目标应具有可达性。对地理探究活动课的目标设计具有可达性或独立完成性很重要,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能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2.能力目标设计在地理探究活动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通过探究活动运用理论、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增长才干,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探究活动课的主体。(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给学生加以启发诱导,从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加以辅导,但不可包办代替。3.思想教育目标设计《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地理课的教学中,应努力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促使学生的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三、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方案拟定对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方案拟定,一般应包括探究活动内容拟定、实施方案、应达到预期效果等。1.活动内容的拟定地理探究活动内容丰富,但就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的内容一般应具有:(1)科学性和知识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应是正确的,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知识性是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能给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收获。(2)实践内容具有趣味性。地理探究活动想要学生积极的自愿主动的参加,必须考虑到内容设计的趣味性。(3)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实践过程,那么实践中就难以进行。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本身知识理解难度就较大,那就不适合作为活动探究的内容。2.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时间拟定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效果,在时间的拟定上应与内容相符合。例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就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总之时间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内容相符,且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整个探究活动课最长时间不能太长。3.地理探究活动课的实施方案拟定根据实践内容不同,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针对探究活动课的类型、活动路线时间地点、小组活动分工、要生成的过程性材料等都要做出精心的安排,使学生做起来有计划、有目标,并对可预见的困难问题及时进行帮助指导。四、地理探究活动课的组织一般来讲地理探究活动课的核心是组织与实践操作,在组织前我们还应考虑探究活动课的组织方式和过程。1.组织方式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1)集体活动。有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2)小组活动。小组实践是地理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最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此它的开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状况及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组织过程组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多。主要有活动过程的安全问题、时间分配问题、人员分配问题及内容的开展等。(1)探究活动的安全分析。探究活动课进行中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地理探究活动时要加以防范,做好实践课课前的安全分析和预案。如交通安全、场所的安全等。(2)时间分配。地理探究活动课要规范,高效的利用时间。一方面,缩短不必要的时间;另一方面,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但是时间上不能放任自由,让学生有时间的观念,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探究活动内容。(3)人员分配。在探究活动时,常常会分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小组完成,每个人又分担不同环节的任务。这样就要所有成员合作,各个成员都要负起责任。具体每一个成员分配什么任务,根据人员个性差异分配任务,即因题择人,因人而宜。总之,地理探究活动课组织与设计并不具有一定模式,形式也是多样的。我们对地理探究活动课要因内容定计划,因学校的情况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个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区别对待。但对地理探究活动的认识、设计及计划和具体操作都要有步骤地进行,最终形成地理探究活动课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局面,充分发挥中学地理探究活动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周益新.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龙门书局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教后反思;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教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51-01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做出了一项新规定,老师的每节教案必须有教后反思。对于教了十几年学的我和许多同事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也感到挺麻烦的。课都上完了,再写什么反思,还有必要吗?但是领导要求,照做就是了。刚开始的几节教案总是走出教室后,因为累不情愿写教后反思,但是还是坚持了下来。静下心来细想一下,发现写出每节课的反思真的很有效。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当天的教学实践,写下教学后记:学生收获了没有?自己收获了没有?课程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在不断的反思中,让自己清醒地回忆教学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纠正错误的艺术。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也可以纠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不当之处。有人说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以成为名师。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思教学观念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离不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因此,领悟和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涵与特征,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二、反思教学设计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地理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反思教学过程
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例如以学习地理信息技术为例,在学习3S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环节和应用领域时,我最初的教法是照本宣经,其结果是学生听得很吃力,难理解,更不用说应用了。下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下一节课我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自己列举身边的例子,学生的课堂参与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
四、反思自身教学行为
我们班中有一位学生地理成绩较差,平时又特别调皮的同学,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一天下课他拿着作业本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问:“尤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我接过本子,一看,见是涉及到地形区的识记,我就随口说“自己去查地图册。怎么这么懒”。我这么凶的对待他,我想这个学生也许现在还会记得我当时那副凶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成绩好的学生,我想我会心平气和的帮他查地图。静下来想一想,我这样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实上,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气才敢来问我,被我这么一吼,怕是弄巧成拙,本想他能改正不认真听课的缺点,现在可能会使他更不喜欢听地理课了。同时我也轻而易举的把他的上进心给扼杀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
五、反思教学反馈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知识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我们距离名师就越来越近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