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血液的化学元素范文

血液的化学元素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血液的化学元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血液的化学元素

第1篇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65--02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应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狭义校园文化是指相对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包括学校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校园主体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四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二、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文化观念,也就是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人的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大学精神的形成与每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优秀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需要历史的积淀,是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形成的。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而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散乱和低层次的,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践行,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核心作用。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存在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而创建良好的大学精神对校园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大学精神的发展变迁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大学精神的发展与变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一个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良好积极的校园精神能培养大学生积极上进、勇于开拓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鼓舞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良好气质和高尚品格的人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

一是教育功能。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文化。高校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二是导向功能。它体现在学校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如办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发展思路、规章制度、价值取向、学术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三是激励功能。大学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和理念的明晰性,已逐渐化为大学人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当大学精神被内化为人们一种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对,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发展知识。四是感染功能。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五是塑造功能。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场所。在大学接受教育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大学精神的感染,当这些人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他们也把大学精神传播到社会上去,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塑造良好大学精神的路径分析

构建校园文化,需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统筹协调,共同促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竭力打造出能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强化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校规校纪。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校园布局规划。注重校园布局规划,要考虑大学长远发展空间、优化设施布局、协调建筑风格、提升设施品位。通过校园规划,一方面可以使各种大学校园的设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探究学校的发展历史文脉和文化设施规划,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隐含和记载着大学精神显示出大学的灵性,为师生提供宝贵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

2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有资金保障,要有稳定的充足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外要多渠道争取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对内要抓增收节支,发展教育产业,建立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物质资源、地域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3 完善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要有先进的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要建立校园网,实施信息化管理,要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实训中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的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各种制度、各种管理规章与纪律,以及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群体行为规范、习俗等方面所建构的激励环境与范导氛围。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加强规范化决策、科学化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大学制度,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各种规章。真正做到学校“依法办学”,各部门“按章办事”,每个教职员工“按岗履职”,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使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现代大学精神的载体,把大学理念通过各项管理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先进的管理文化。应当能够根据自己的性质和使命,结合自己的历史及特色,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以学文本要求,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制度。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能够确保学术自由,形成大学的内部良性循环与互动,大学因此而赢得声誉、招揽人才。创建现代大学制度不仅要依赖外部力量。政府和社会,更应该依靠大学自身的力量,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 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承担起大学制度创新的责任。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1 要重点加强对社团干部、骨干力量的选拔、培养和监督,通过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学习、集中指导、个人自学等方式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干部队伍。

2 要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并使这些制度在工作中得以落实逐步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建立健全社团评价、监督机制。

3 要加强社团干部人才培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带人社团,注意选人用人,尽量选思想政治觉悟高、政策理论水平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干部,并加强各社团思政组长的培训。同时总结好工作经验与教训。积极打造和扶植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社团干部。

4 加强对社团活动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给予社团建设物质保障。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1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首先,要强化改革意识,不断更新育人观念,使高校全体师生员工进一步明确:在高等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各项工作的核心,进而用这些思想观点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其次,强化师德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教师的精神风貌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校精神的培育和传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建设人才。综合素质包括很多内容,如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心理身体素质,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开展优良学风班建设,大力表彰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加强学籍管理和考试方法改革,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惩处条例,坚持淘汰制,加强对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2篇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专业开始不断细化,以就业为导向被划分为不同设计门类。网页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和统一,同时,网页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然而当前网页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沿用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较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也多是盲目模仿西方设计形式,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素养

伴随着新世纪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正式颁布实施,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中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力发展”的新10年。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其培养方向的社会定位和职业教育的功能决定了职业人才的培养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历史赋予职业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一、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社会和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现实:当前,一方面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重视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职业素养是所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对其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就用人单位而言,员工的职业素养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力,最终影响到单位的发展前景。就学生而言,职业素养是他们就业的基本条件,职业素养的高低不仅关乎他们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是立足职场的根本。职业素养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二、依托校园文化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

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很多时候更加依赖后天的培育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育人氛围,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弥漫在整个校园活动和广大师生精神生活中的文化氛围,它是通过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周而复始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学校办学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校园文化还能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教育效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校园文化是一种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法。

三、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解和认识

职业素养,字面上看是职业与素养的组合。所谓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印刷,第1750页。)所谓素养,即:“平日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印刷,第1302页。)所以,通过“职业”和“素养”的定义整合,笔者理解:职业素养,就是指个人在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具体工作中所应具有的理论、知识、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它是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的素质,即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影响、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可以具体地表现为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等等方面,这是从业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是从业者对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即职业修养。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也就是说职业院校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中、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围绕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以为,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结构主要应当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专业素养,即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二是道德素养,即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职业道德;三是就业创业素养,即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以适应生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职业岗位变动的受挫和应变能力、再学习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依托校园文化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校园静态文化,陶冶培养学生职业情操。

校园静态文化包括校园结构布局和各种教育实施的布置,如办公楼、教学楼、教室、操场、宿舍、图书室、健身房、国旗、校训、宣传栏、黑板报、名人挂像、名言警句、标语口号等。在职业院校,所有这些静态文化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有意识地烘托专业文化的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到职业化、人性化和整体化,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在职业院校内,每一处的静态文化都应是凸显职业特色、专业特色和教育意义,时刻提醒老师和学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老师和学生们工作生活学习在一个具有积极进取、团结向上、身心愉悦的职业文化氛围之中。

(二)精心打造校园动态文化,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1、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院校要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将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给学生灌输现代管理理念,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念。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中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业敬业、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开拓创新等管理理念教育学生,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通过自我管理锻炼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

2、训练职业技能。职业院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还要通过第二课堂、职业技能竞赛、科技文化节等多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校内实训、定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各种活动应当贴近学生就业岗位,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使学生毕业后基本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3、注重职业和就业指导。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有效形式。例如,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报告,邀请企业领导进行专业授课,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事迹演讲等等,这些活动有说服力和号召力,使正确的择业观、创业思想不仅入耳,而且入脑、入心。

4、深化校企合作。深入贯彻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靠企业的技术力量来帮助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培养针对性强、技术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把企业请进来,优化专业课程;学生走入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既能增强学生职业专业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堂。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职业素养为目标, 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它必须是融入了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个的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更多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学到的,因此,各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依托校园文化进而培养出适应当代和谐社会并具有先进文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文化校园是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模式和终极目标,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它是一种校园形态、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文化校园相对校园文化而言,其文化育人功能、精神陶冶功能、价值引导功能更为全面、具体、深刻。文化校园更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功能。文化校园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全方位的,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校园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研究文化校园建设、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对策分析。

一、文化校园建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

文化校园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校园建设营造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提供大学生创新活动需要的设施和场所、建立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文化制度。从精神内涵、物质基础、规范引导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保障。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园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它以无形的形式存在于大学校园中,通过学校历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形成了完整的精神文化体系,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内在的导向。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应将创新教育的理念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来实现,形成覆盖高校的价值体系,营造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学术讲座、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体现,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将为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帮助。使得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感受到创新文化氛围的熏陶,逐步形成创新人格特质,树立创新观念和目标。

(二)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文化校园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更加需要完备的物质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了大学生积极创新的情操,开放的图书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理论条件,健全的网络条件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完备的实验室、教学基地为大学生科学研究提供了创新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场所和空间。因此,作为文化校园的一部分,高校基础设施状况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物质基础。完备的物质条件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

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文化校园建设的载体。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知识面。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一方面发挥了它的优势,融汇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将文化与科学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对专业教育的补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还在实践培养方面提供了平台。以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为例,人文、理工背景的众多大学生汇集在一起研讨、学习,实现学科的交叉互补,在活动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创新能力。同时,校园文化制度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结果的评审提供了保障。例如,学生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在相关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下开展,大学生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积极研究创新的方法和规律,进行创新活动。这种规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育不仅具有推动作用,也具有约束和引导的作用。

二、文化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缺乏,参与意识薄弱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他们在学习和科研中敢于创新,不畏权威,能坚持实现个人理想的精神,是大学生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或者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和非智能心理的优化整合。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这也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历了高中教育阶段,进入大学校园后,众多大学生仍然习惯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即为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学习和研究,在完善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学会自主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部分具有创新动机和意识的大学生参与意识薄弱。对于专业学习中迸发出来的新思维、新设想不能及时付诸实践,失去了创新实践的良好机遇。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缺乏、参与意识薄弱的现状是由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缺少平台、缺乏引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虽然比较多,但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设立的实践基地还不多,在现有的创新实践基地当中,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但是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设立在校园中,相比其他创业空间不仅需要遵守更多的秩序,同时在创业行动上也受到比较大的束缚,很难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校园之外的创新实践平台更加匮乏,高校缺少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缺少针对大学生建立专门的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种类繁多,但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不多,大学生参加创新类竞赛活动严重依赖于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校园内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此外,在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缺少经验成为制约创新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创新活动缺乏引领,缺少创业创新经验的分享和获取。仅依靠创新课程的理论学习还不足以帮助大学生获取创新经验。

三、文化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建设具有创新内涵的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园的核心,积极建设具有创新内涵的大学精神文化,使创新精神成为文化校园的灵魂。从学校发展层面来讲,应该将创新精神融入到自身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之中,通过内化的宣传和渗透,让创新的价值理念在长期的学校发展中形成意识氛围。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讲,促进教师将创新精神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育的环节来引导学生,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并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从学生管理层面来讲,秉承“培养创新精神”的工作理念,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在校园活动的“第二课堂”中投身实践活动,建立并改进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度方面激励大学生的创新行为,从保障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

(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学竞赛,参与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自由、自主地开展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学术讲座、科研征文;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与科研单位的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拨出专款,奖励学生科研,支持大学生的学术活动。高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物质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制度层面建立更多鼓励性政策,例如将科研活动、创新型竞赛计入学分,打通教学环节与非专业素质培养环节,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参与创新实践。对于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等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要制度化,更要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在规则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理解,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利用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平台

第5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将越野滑雪传统技术中的两步交替与现代技术中的蹬冰步后蹬时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因素的比较,从动作的结构特点、力学特征、解剖学特点中找出两种技术的本质区别。从而探索其中规律,寻求解决方法。

二、技术运用

1、传统技术的两步交替是典型的周期性动作

一个周期由两步组成。动作的结构特点与走、跑相似,但它没有制动性前蹬阶段,也没有双脚腾空阶段。动力来源除用上肢力量来推进,主要来源于有力的后蹬,频率较快。蹬冰步也属周期性动作的一种,其动作的结构特点与前者截然不同的是侧蹬。

2、肌肉工作特点两者相似

同属于动力性和静力性相结合的工作特点。为保持动态不稳定平衡,要求肌肉高度紧张用力。肌肉工作的动力性特点:传统技术其后蹬动作爆发式工作;而蹬冰步则因条件所限,使用强有力的、比较缓慢的克制式工作,以保持滑进的直线性。从后蹬时两者参加工作的肌群来看,虽有相似,但也有明显不同。蹬冰步的动力性工作是使髋关节外展和伸直,膝关节外展。其主要肌群有臂大肌、臂中肌和阔肋膜张肌。

三、身体素质讨论分析

对于青少年而言如何训练是摆在我们教练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忽视全面的身体训练,偏废传统技术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机体对于内外循环的适应是以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实现的。各器官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全面的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要使运动员成绩不断提高,必须进行专项训练。而专项训练又必须建立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所以说全面的身体训练是当代越野滑雪运动自身的要求,是全面身体素质提高成绩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少年运动员尤其重要。

越野滑雪运动员应根据场地不同的地形、天气、雪质及自身特点,熟练自如地使用相应的技术。这就是要求运动员除了必须具备一般的身体素质,如强劲的肌肉力量、全身的协调能力和较为灵敏的反应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专项素质:

1、使下肢外展、伸直的专项力量。腰、腹、背以及上肢的爆发力量。

2、极好的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

3、肌肉工作的高度协调性和精确的调节能力。

4、身材高大,四肢修长。

第6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 写实技能 创造思维

建筑规划专业的素描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构思能力、扎实的造型表现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优化素描教学效果,使之服务于建筑规划设计,是所有建筑素描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

云南农业大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素描的相关知识。农科院校的理工科教学又有其特殊性,课时被压缩很多,整个教学计划仅有32学时,分16周完成,时间短、任务重,教学安排分散,导致各知识点难以衔接,教学效果脱节严重。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写实功底,又要加强其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因此,必须科学地组织和完善整个教学环节。

二、教学实践

(一)培养学习兴趣

进校时,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学校开设素描课的目的。因此,要给学生讲述课程学习目的,分析素描同其他专业课之间的链条关系,介绍建筑规划专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也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课堂上大量创作范画,课后倾注时间批改作业,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一指出,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消化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放下姿态教学相长,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效果倍增,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不干扰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听音乐,以活跃课堂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于学习敏感性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绘画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敏感度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先降低学习难度再根据后续的学习情况逐步加大难度,让学生见证教师的进步,并从中享受进步带来的快乐。

(二)观察能力训练

能否准确地刻画物体取决于对物体的观察是否到位。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日益成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来观察物体,深入了解它们的各项特征。同一物体,由于观者角度和距离不同,所呈现的形状、大小、色彩和明暗也会有差异,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它们没任何改变,仍然以最初的原始形态感知它。这种现象造成了人们对物象的认识与视觉规律所产生的视觉影响的不一致性,这便是我们说的“恒常性”带来的错觉。[1]有不少学生经常被这种“恒常性”所困扰,左右了其对物体的客观认识,为此,笔者找了一些参照物,用对比的方法来查出这些差异。例如在画方十字时,因为绘画角度不同,横柱会产生较大的透视变化,这时,借助一些水平或垂直的线条来找出各个结构点的位置,以点连线检查形体的准确性。

建筑规划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关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一些看似普通的素材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从中发现许多常人看不到的变化。但是,这种“看”并不是被动地处理眼睛所接收的原始信息,而是主动地对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取舍,把注意力转化为观察物体的本质。学生只有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发现一些易被忽视或难以发现的问题,才能不断地为改善城乡环境出谋划策。

(三)写实技能的提高

传统的素描教学强调整体观察和表现物体间的比例和位置关系,突出物体的空间感、质感及光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套体系已不能满足设计院校的教学要求,应客观看待我们已经掌握并形成的素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补充和改进,而不是全盘否定。笔者认为,建筑规划专业要求设计者拥有较强的空间分析能力和艺术再现能力,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还是应该以写实素描为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当然,这个学习过程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构图、表现技法和材料的选择上,可以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针对本校素描教学课时少、学生基础差的情况,应强化课后的练习,通过量来达到质的提升。

(四)创造思维的开发

建筑规划设计是美学元素和构成法则同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结合后进行的再创造。社会在不断发展,设计师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拥有层出不穷的构思和设想,才能在关键时候提出更大胆、更合理的规划和预测,为城市的发展拓宽道路。当然,创造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

素描表现中,洞悉原形潜在的变异,将自己的想象和构思转化为“主观”再造,便是创意思维的结果。在素描后期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摆脱束缚,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去感知对象和表现对象,或者抛开事物的外在,挖掘其内涵,对知觉信息进行综合性、通感性的表现。如图1所示的蒙德里安作品——树,画家通过整合图a的典型元素,应用舒展的弧线重组画面,创造出了新作品b,完成了树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建筑规划是立体和平面结合应用的产物,要求设计者全方位、多角度去感知物体和表现物体,进一步强化空间感和秩序感,具体训练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主观思考对一些杂乱无章的物体进行有序的组织和重构,演化出新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并分析物体所产生的性质变化。[2]这样的素描训练使学生对现有物象有了更新的认识,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普遍得到增强。

结语

总之,建筑规划专业的素描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跟上专业发展节奏,让素描真正成为专业的基石,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使其成为有思想、有能力,可以较快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纯利.素描训练中观察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J].艺术探索,2004(2).

第7篇

【摘要】

目的 研究抗生素治疗60例肝硬化原发性腹膜炎患者对肝硬化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用抗生素治疗肝硬化原发性腹膜炎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对患者行Child-Pugh’s分期,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治疗前、后门脉主干内径、门脉主干、门脉左支矢状部血流速度;并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LPS)。结果 治疗后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炎 内毒素 门静脉血流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of cirrhotic patients accompanying by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treated by antibiotics on levels of LPS and dynamics of portal vein circulation.Methods the sixty cases of cirrhotic patients accompanying by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for 10~14 days,the levels of LPS in serum were assay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diameter of the common portal vein(DPV)、velocity of blood flow(VPF)of the common portal vein and UPV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LPS in serum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LPS in the serum (P

Keywords: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lipopolysaccharide endotoxin (LPS);portal vein flow

细菌感染,特别是原发性腹膜炎[1]是肝硬化晚期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过度繁殖,肠道的动力障碍以及肠道通透性改变增加肠道细菌移位机会。研究证明:门脉高压、细菌移位及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倍受关注[2~4]。而感染诱导细胞因子产生、释放加重肝细胞损伤,增加门脉压力。因此,积极和有效地防治感染、细菌移位,预防感染相关并发症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研究抗生素治疗肝硬化原发性腹膜炎患者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人的选择 纳入标准:本组选自我院2002-9至2006-7的住院肝硬化腹水经细菌培养阳性的原发性腹膜炎患者60例:男性39,女性21例。年龄(27-83)岁,平均(51.4±7.65)岁。按Child-Puph's分级:B级23例、C级37例。一周内未用抗生素。排除标准:合并原发性肝癌门静脉血栓、继发性肝癌、糖尿病及非肝病性门脉高压。疗效标准:根据1988年福州全国腹水学术会制定的标准[5]

1.2 治疗方法 根据体外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抗生素(头孢三代、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碳青霉烯类)及益菌生治疗(10~14)天。

1.3 血浆内毒素含量测定 采用鲎试验检测内毒素,上海伊华临床科技公司提供。

1.4 门静脉主干内径(DPV)、门脉左支矢状部(UPV)、门静脉内经及门静脉血流速(PBV)检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SONOS 7500 型(美国)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Child-Puph's分级与血浆LPS水平及并发原发性腹膜炎,见表1。

2.2 治疗前、后血浆LPS及门静脉血流量等变化见表2。

3 讨论

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细菌感染是非常普遍的,一旦出现感染,可加剧肝功能损害,导致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和肝性脑病 ,病死率达30%~50%。因此,积极有效防治感染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肝硬化常并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内毒素水平随着肝病病程的延长及病情的加重而增高[6~8]。本研究表明:Child-Puph'分级C级患者体循环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B级患者。人类门静脉内毒素水平测定较困难,与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相关的体循环内毒素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相关。而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9]。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道细菌移位是导致原发性腹膜炎的重要因素,Child-Puph'分级C级患者发生细菌移位的几率高达30%[7]明显高于B级(8%)、A级(3%)患者。目前,Child-Puph'分级是唯一预测细菌移位的因子。本研究结果表明:Child-Puph'分级C级患者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病例数明显高于B级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几率较高,特别是原发性腹膜炎,备受关注;由于感染、细菌内毒素能导致门脉压力增加,损害肝脏功能,进而增加再出血机会。研究表明:已控制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未控制出血的感染率。感染、内毒素血症可通过增加肝窦内压力和改变凝血功能,增加出血机会。内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NO产生增加,导致内脏的高动力循环,增加肝窦压力,门脉压力增高。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菌感染和/或内毒素血症与难以控制的食道静脉曲张出血、较早的再出血有关[1]。应用抗生素、肠道去污、降低门静脉压力及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可降低血浆内毒素、NO水平,并降低再出血的几率。本研究患者47例治疗前病史出现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1例,治疗后随访半年其中发生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患者8例,尽管病例数较少,影响因素较多,但说明控制感染可减少出血的机会。彩色多普勒是非介入检测门脉血流的半定量、可靠方法,广泛应用于评估手术、TIPPS、静脉套扎/硬化治疗及非特异性β受体阻断剂的疗效评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培养阳性的原发性腹膜炎可增加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流速(P0.05)。表明:感染增加血浆LPS、NO水平导致肝窦压力和肝细胞损伤;与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流速下降密切相关,抗生素治疗原发性腹膜炎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门静脉血流。感染及所诱导毒血症可通过增加门静脉压力,增加出血机会。如何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细菌移位,减少再出血的机会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in RS,Lee FY,Lee SD,et al.Endotoxem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s: relationship to severity of liver diseases,presence of esophageal varcies,and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J].Hepatology, 1995,22∶165-72.

[2]Goulis J,Patch D,Burroughs AK.Bacterial infection in pathogenesis of variceal bleeding[J].Lancet, 1999,353∶139-42.

[3]Vivas S, Rodriguez M, Palacio MA, et al. Presence of bacterial infection in bleeding cirrhotic patients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early mortality and failure to control bleeding[J].Dig Dis Sci, 2001,46∶2752-57.

[4]Hou MC,Liu HC,Liu TT,et al.Antibiotic proghylaxis after endoscopic therapy prevents rebleeding in acute variceal hemorrhage a randomized trial[J].Hepatology, 2004,39∶746-53

[5]全国腹水学术会讨论会,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89,(6)∶359.

[6]Wang L, Ren CS. Progress of endotoxin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J].Zhonghua Ganzangbing Zazhi, 2003, 11∶251-253.

[7]赵龙凤, 李红, 韩德五.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 8∶1145-1149.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 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模式

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可由组织给予评价。就高等职业人才来说,职业素质是其今后进入社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高职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问题,制约着高素质第一线生产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相关职业技能,而且要着力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对高职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确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勇担职业责任、掌握职业技能、职场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传统培养模式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传统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一个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强调职业道德,已经构建了“老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课后自学为辅”的理论式培养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等公共思想政治类课程;(2)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道德学习;(3)“双证书”制度(通过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获取相关证书)中的职业道德准则的学习。该培养模式要求老师通过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来改善学生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等道德现状,提高学生辨别判断道德是非的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仅仅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状况。

(二)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状况

从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来看,多数学生在职业道德认知上与社会的要求基本一致,职业道德意识比较清晰,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向往理想的职业道德境界,职业道德行为呈良性发展趋势。但从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录用后反馈的情况分析,部分高职生在职业活动中对工资报酬看得较重,“跳槽”频繁;工作中拈轻怕重、敷衍了事,缺乏敬业和合作意识;讲索取而不讲奉献,甚至沉迷于社会不正之风和行业不正之风,等等。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职业道德在高职院校里成为理论式教育而不是素质方面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这必将导致高职学生踏出校园后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社会与用人单位在职业素质与道德方面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逐渐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引导和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教育)方法、教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

1.传统模式下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场所都在课堂。课堂内的教育基本上落实的是理论学习,难免存在“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不足。而职业道德教育是体验型的、直观型的,理论层面的学习更需要身体力行去感悟。

2.传统模式下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具体落实。

3.传统模式下部分教师队伍没有或较少到企业调研、实践锻炼,缺乏相关企业工作经历,较少把企业优秀管理理念和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且忽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双重教育方式,难以发挥自身职业道德榜样示范作用。

二、高职院校运用特色校园文化创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了弥补学生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继续开设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显性课程,而且需要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模式,可以与企业联手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形成团学部门组织,广大学生参与,专业教师和业内人士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增强育人效果。

(一)创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1.开展院系心理健康节和朋辈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就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除了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外,还应结合个别与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及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认知心理健康知识,训练心理健康技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文化的塑造提高了有利条件。

2.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

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要达到这一点就要让他们对本专业本行业发自内心地热爱,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所选择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内涵教育。在每届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观看学院发展历程影片,让学生了解学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不仅记住校训,而且深刻理解校训的内涵,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自豪感和自信心。二要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发挥教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历届知名校友的榜样作用,邀请他们亲自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心中英雄”的优秀事迹,在自己身边找到榜样,自觉培养专业意识,树立今后专业学习努力的方向。三要强化入学军训管理。把军训作为学生入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让大学生的第一课从“入大学读书,当普通一员”开始,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加强道德教育,将学生在军训中的表现纳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进行评价。在军训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四要分班组织学习学生手册,让学生做到制度、规章心中有数。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学生月度操行评定制度,并考核结果定期在班级内部公布,坚持每月一小结、每期一考核,评比出优秀个人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努力学习、自觉自律、奋发向上的积极性。每学期考核结果与就业推荐,“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优秀个人评比,以及“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优秀集体评比直接挂钩,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力争上游的积极性。

(2)创新学生主题班会活动,着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时应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按年级分阶段创新专题教育活动内容,体现职业特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职业熏陶。每年我院都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算账课――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分析上学经济成本,思考“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做什么”,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培养学生感恩母校,珍惜工作的意识;在大二学生中开展以做现代职业人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活动,使学生思想进取、学习勤奋、情趣高雅、行为文明、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在大三学生中开展“今天我以学院为荣,明天学院以我为荣”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对就业选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就业能力。

(3)大力推行寝室文化建设,凸显文化育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人格完善与气质修炼的重要舞台,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主阵地。由于在校学生人数的速增,教室、宿舍资源相对紧张,学生宿舍成为了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重要场所。要全面体现寝室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同时,寝室文化应进一步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和专业学习特点,开拓创新,使学校寝室文化建设更具特色,更有亮点,收到文化育人的实效。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行宿舍“6S管理”;

第二,推行“党员寝室挂牌”、“党员为你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宿舍之中;

第三,积极开展特色文明寝室创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

第四,举办寝室文化节文化活动,开展“文明寝室、文明层、文明栋”评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实施企业化管理,举办校企相关合作活动,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培育学生的职业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道德意识的熏陶。

为了全面增强实训的仿真效果,实训场所从运行机制到管理模式可以参照企业行为来建设,把行业标准、行业惯例、行业作风引进校园,最大化地模仿企业车间设计,严格按照规范性要求进行操作,不仅要使实训接近或达到职业技能活动,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营造职业活动的氛围,突出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按现代企业要求,在实训场地采用6S操作管理;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在实训楼张贴安全标语、操作流程图、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学生进实训场地必须穿上统一的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列队进入车间,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自脱岗,实训时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上岗生产;建立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等,营造一个完全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内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环境的感染、熏陶,养成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讲究效益、勤俭节约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还可以不失时机地举办企业文化成果展览,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企业文化讲座,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院作报告,与企业开设订单班等相关合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的参与,借此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4.利用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参观学习及现场实训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顶岗实习不仅有利于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以正式员工要求自己,提高解决管理、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把课堂、实训基地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使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了增强隐性德育的效果,必须加强高职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以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业规范来真实地约束学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同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行业标兵、模范人物等优秀的企业员工,优秀员工的高尚道德情感以一种示范姿态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的行为。由于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机会毕竟有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为了弥补单纯顶岗实习带来的不足,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现场实训等机会,感受企业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把这种感受带回校园,融入校园活动当中,为今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职业素质基础。

5.支持、鼓励学生组建职业技能型社团,使其成为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学生丰富知识内涵、完善知识结构的第二课堂。

专业技能型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化活动的载体和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凸显职业性特征。我院鼓励学生建立职业技能型社团,如数控爱好者协会、腾飞电子协会、电拖协会、科创协会等,让广大学生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实施者。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要积极加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大部队,主动依托校方资源,为社团会员开通学习、实训、交流的渠道,促进会员将兴趣爱好转化为学习动力,通过行业企业观摩、专家指导、参与企业系统培训等活动让会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一线行业动态,明晰专业发展方向,掌握前沿的技术要领,充分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帮助会员们提前接触行业、企业的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提高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认知与规划,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6.教师不仅要具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要具有人格上的感染力。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根本,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优秀教师育人工作如春风化雨,体现了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成长和影响是长期而深刻的。高职院校要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并且通过全体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在一点一滴中把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渗透给学生,用高尚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观,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二)实践成效

第9篇

论文摘要: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学院引入了旨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职业化”培训体系,即将“职业化”培训体系中的5s现场管理、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看板管理和学习型团队建设全面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开设课内和课外的“职业化”课程,并将“职业化”理念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应当是高职院校全部教育教学问题中,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两大体系,二者缺一不可。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素质教育内涵边界不清晰,目标定位不明确,造成教育工作者在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中的迷茫、观望和无所适从。社会上曾经流行的一句话“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头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现实。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采用撒“大网”的方式,面面俱到,使得职业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结果收效不好,挫伤了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于是又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撒手不管,“素质教育是个筐,框里可装可不装”,人们把素质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很多学校,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上。显然,这种做法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背道而驰。

调研显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主要以“德、能”为主导,有94.9%的调查对象认为,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注重实际能力,90.3%的调查对象认为注重品德。Www.133229.COm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与招聘岗位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沟通能力和学历三个因素上。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素质是社会经验,动手实践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吃苦精神几个方面。调查对象选择的比例分别是66.0%,65.8%,64.9%,63.4%和63.3%,这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毕业生素质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不相匹配。①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能”主要是实践的技术技能,“德”主要是职业素质,如沟通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吃苦精神等。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对“德”——即职业素质的要求,2009年2月,学院引入“职业化”培训体系,即将“职业化”培训体系中的5s现场管理技术、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看板管理和学习型团队建设全面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开设课内和课外的“职业化”课程,并将“职业化”理念逐步渗透到各教学环节。

将“职业化”培训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其本质是以“职业化”培训体系为载体,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一是使学生能做到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并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并形成习惯,二是使学生具备阳光的心态、创新的意识、吃苦耐劳的品格、团队协作的精神,从而让他们在职业化理念、职业化行为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得到提高,与企业要求相匹配。

二、职业化培训的实践

1.寝室、教室、实训场地、实习车间引入现场“5s”管理

学生职业化培训的精髓就是将“5s”理念充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当中,“5s”即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isu)、素养(shitsuke),因为这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均为“s”,故称为5s。它起源于日本,近年来在我国大型企业中盛行,它是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整洁、干净的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最终提升人的品质。

首先,学生一进校,就要求学生对寝室、教室的物品进行整理,辨别哪些东西需要保留、哪些东西必须丢弃;在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寝室日常物品的摆放位置,确定最科学、最合理的摆放方案,即完成整顿。在清扫阶段,按照各班的实际要求和“5s”的标准,对所在寝室和教室进行彻底的清扫,并建立打扫细则。在打扫的基础上每天利用科学的、省力的方式进行清洁并随时保持,让寝室、教室一直处于明亮、干净的状态。然后,在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时,把寝室、教室的做法全部移植到实训室、实习车间。素养是“5s”的最高目标,即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整洁、干净的生活、工作环境,养成员工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形成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工作中的规范规程意识,最终通过人的内化,提升人的品质。

2.寝室、教室、实训场地、实习车间物品、设备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它运用工效学的原理,通过调整物品的放置位置,做到取用方便,一目了然,减少多余动作,减少往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可使生活、生产现场有序化、文明化,进而提高人的品质。

学院在定置管理方面作了以下工作:在学生寝室,制定了门的顺时针、逆时针推拉标识,电灯开关、风扇控制开关,清洁用具放置处,毛巾、脸盆放置处,漱口杯,牙膏、牙刷放置处,香皂、洗面奶放置处,洗发水放置处,洗涤用品放置处,水桶放置处,鞋子放置处,电源插座等明显的标识,让学生按照所贴标示进行摆放,使杂乱、无从整理的寝室变得干净、明亮、整齐,并且把物品的主人是谁也都标示得清请楚楚。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1)让其他人进入寝室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寝室物品的格局,并迅速的找到所需物品。2)有利于培养和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逐步形成规则意识。

在教室除了对电灯、风扇标示了具体控制开关外,还用黄色胶布将座椅的摆放位置进行固定,让学生座椅摆放整齐有序,不管从教室的哪个角度观察,都能看见座椅行列分明。每间教室的前面张贴有“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大大的词组,让学生身在教室也能感觉到规范化管理,通过各种标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在实训室,实习车间,设备、工具、图纸、标准、相关资料按规定的位置有序摆放,存取方便,各种标识牌美观齐全,各种标线色泽分明,工作区、学习区一目了然,与电力企业精益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理念相一致,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化情景,为标准化作业提供了软实力的支持,实现了教书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双重功效。

3.教室与实习车间看板管理

看板管理是管理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作用是通过看板让学生们了解班级状况,小组情况,营造竞争氛围,形成有形或无形的学习、工作压力与动力,有利于班级工作与学习的推进;展示改善的过程,让学生们能学到他人好的方法和技巧;展示改善成果,树立榜样和典范,让参与者有成就感、自豪感。

学生看板分为两种:一种是团队看板,另一种是班级看板。团队看板是由该队学生自己通过制图软件制作而成,该看板要每月定期更换,主要展示该队学生培训成果和风貌。班级看板包括班级职业化培训管理制度,每周国家、学院的重大要闻,学习园地,本期进程表,本期课程表,还有每周考评与每周评选出的团队之星照片和评选理由。通过这种班级看板规范张贴,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励,促使后进的学生积极跟进。

4.学习型团队管理班级

学习型团队建设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团队进行管理,每个团队由8~10名学生组成,组建团队时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自主选举队长和制定队名、队歌、队训和共同愿景。

列队是构建学习型团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训练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意识、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学生们严格按照职业化培训的作息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集合、行进,在行进途中要求学生步伐整齐,精神饱满。同时,每天进行3次团队展示,团队展示时要求学生们声音洪亮,朝气蓬勃,展示学生们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并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

5.每日的“goodandnew”活动

每日的晚自习,学生们提前半个小时进入教室开展“goodandnew”活动。每天晚上派出一个队的学生逐一上台进行脱稿演讲,内容涵盖自己当天开心的事、新见闻,新思考,然后由班长进行总的点评,并在当天晚上由所有班干部一起评选出当晚的“goodandnew”明星,并在看板上公开表扬。开展“goodandnew”活动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大家每天多想开心的事,忘掉烦恼,培养阳光心态;通过讲述一天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思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二是通过每天上台脱稿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胆识,培养自信心。

另外,利用周末时间,由班上的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实施班级活动,学生们在班级活动中举行深度会谈,强化沟通协调能力。要求每一次活动都要写计划和活动后的总结,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并通过总结,得到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班级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三、职业化培训的效果

学院职业化培训从2009年2月开始在水动专业试点以来,至今已有两个年头,走出了一条以“职业化”培训体系为载体,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实施后,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班风、学风明显改善,敢于吃苦,勇于担当。水动092班的学生在接受培训一年后,通过学习型团队的形式管理班级,班风、学风明显改善,团队内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善,顾全大局,共同进步,该班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你追我赶,团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学习上刻苦努力、实习中不怕脏、不怕累,勇于承担最困难的工作。班级理论学习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逐步提高,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该班有14人次不及格,第二学期减少到3人次。学生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人次明显增多,获奖项目多达90多项。

团队合作意识、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形成。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班级活动、队列行进、团队展示,通过生活物品、实习设备的定置管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逐步形成,学生们养成了内务整洁、纪律严明、生活有规律、做事有规范等良好习惯。过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现在所思所想、处理问题,一切从团队出发。过去是物品随意堆放、行为散漫,现在是整齐有序,讲求科学,树立效率意识,与现代企业要求团对协作完成工作,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相适应。

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逐步增强。通过两年来的“goodandnew”训练,接受培训班级的学生从刚开始进校上台的胆战心惊、语无伦次、不敢正视学生逐渐转变成自信、语言表达丰富、说话逻辑性强,并能很好的控制讲台,发生突发事件也能应对自如。该班进步最明显的就是一位来自贵州的学生,刚到校时,他性格内向、普通话不好,语言表达方面逻辑性欠佳,站在讲台上很拘谨。但是通过一年多的“goodandnew”训练,现在他不但在普通话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能够自信的站在讲台上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由于“goodandnew”必须要讲述自己的新鲜事,学生们创新意识逐步建立起来,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有序的生活,按规则行事,不随心所欲;负责任的工作,按规程作业,从小事做起;勇于吃苦,敢挑重任,形成团队合力。我们看到了经历“职业化”洗礼的学生,逐步向职业人靠近,正在走向职场,走向高品质的人生。

注释:

①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李代培,程儒松.工业工程技术在理县红叶二级水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的运用[j].四川水力发电,2006,(06).

第10篇

关键词: 爱心 爱心文化 职业道德

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爱心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探索爱心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传承爱心文化,夯实职业道德建设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不论是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还是集体主义这个原则、“五爱”基本要求都有一个核心要素——爱心。

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爱心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对人和事物表现出来的以关心、爱护他人为重点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体验与思想感情。爱心是人的道德品质体系中道德情感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特别注重爱心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以爱心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子把“爱”理解为“仁”的本原,孟子具体提出“人要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儒家“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正是这种美德的源头。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中对于爱心的价值评判和普遍性的倡导,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誉观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誉观的有机结合。

作为道德领域重要组成的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服务对象也无高低贵贱之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就是“爱心”二字,包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爱,对岗位荣誉、职责的爱,对服务对象的爱,对人民群众的爱。“爱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有爱心才会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才能爱岗、敬业、乐业;有爱心才会有忠诚,才能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有爱心才会讲奉献,才能有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行动。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培养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发挥爱心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强化职业道德品质培养

爱心校园文化以“爱”为核心,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为原则,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为基本要求,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学习、爱职业、爱岗位为自我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爱心素养。爱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素养,表现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就是具备自觉践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爱心素养犹如是一根红线贯穿于职业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当中。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由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是职业道德品质的启蒙时期。道德认识是指对职业道德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价值、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源于对所学专业的爱、对未来从事职业的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逐步培养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规范的积极性,主动掌握职业道德知识,提高职业道德评价能力和坚定职业道德信念。

每一种职业都要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从本质上来说,职业道德就是为了调整这种利益关系,使从业人员做到克己奉公、奉献为民。职业道德情感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于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对良好的行为产生敬仰喜好之情,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憎恨之感。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情感应集中表现为对“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活动的最高追求。只有按照“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加强爱心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道德情感与对真善美的道德追求。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在实践职业道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职业道德的实践中,特别是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有具备坚强的职业意志,才能在职业实践中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大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身心尚未成熟的群体。作为一个准职业群体,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同时缺乏在职业岗位中实践的磨炼。因此,职业道德意志的培养更加依赖于通过爱心教育,把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转化为培养坚强道德意志的基础。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职业道德的自觉实践。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只有通过职业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而在职业道德品质培养中,加强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训练与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俗话说,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行之果。只有用爱心贯穿于起来的职业道德知、情、意,才能外化为自觉的、坚定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加强爱心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孺子牛”精神的民政社会工作人才为主的特色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构建了爱心特色校园文化。广大师生在积极参与各种爱心活动中弘扬爱心文化的精髓,并将爱心素养潜移默化到职业道德的知、情、意、行里去,逐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1.用“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校训精神来指导师生的为人、为学,强化爱心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中的核心地位。

民政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事业,它“在乎民生,关乎民心”。民政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工作,受助者多是社会上的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在民政社会工作领域,扶贫济困、救助弱者不仅仅是奉献爱心,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爱心在广大民政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爱心文化作为特色校园文化来抓,用“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校训来精神来指导师生的为人、为学。

“爱众亲仁”语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诫弟子:“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须爱人重人,不爱人者不成其为人,更不能成为仁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爱众亲仁”是立身、为学的最高境界。“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笃行”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连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不论是新生的入学教育,还是新教师培训,第一课都是请专家讲“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深刻含义,讲爱心文化与我校校训精神的内在联系,使每一位师生都深刻懂得“爱心”的深刻含义和重要作用。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把爱心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之中,促进爱心文化“三进”。

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学校把校本特色课程《民政与社会工作》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占2个学分、共开设38个课时。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广大学生将在逐步深入了解民政工作“在乎民生、关乎民心”,“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爱心助人、公义务实”的深刻涵义中,领会爱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爱心素养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同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爱心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讲座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确领会和把握爱心精神实质。学校还把爱心教育作为一项硬指标,渗透到开设的所有课程之中去,利用各门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全方位强化爱心教育。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实现爱心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目的。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爱心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持续开展。

学校从2004年开始,参与了启动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制;从2007级学生开始实施了学分制改革,2008年制定了《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和《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实施办法》,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爱心活动纳入素质拓展认证和学业学分(占2个学分)。两项制度的实施为推动爱心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持续开展创造了条件。

4.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培养奉献爱心的自觉行动,强化职业道德实践,坚定了职业道德行为。

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爱心社、夕阳之春助老协会、红丝带等80多个学生社团,发挥专业特长把服务社会与锻炼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活动。

一是关爱孤残学生,让孤残学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从2008年开始,学校与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收养中心共同启动了“中国孤残儿高等教育助学工程”,每年面向全国孤儿机构招收孤残学生。学校目前共有400多名孤残学生,是全国孤儿群体最多的高校。学校特别重视对孤残学生群体的关爱,克服各种困难为孤儿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关爱孤残学生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是关爱家庭贫困学生,全方位构筑贫困生绿色通道。学校除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为贫困学生做好奖、助、贷以外,从1997年起,每年教师节学校都组织教职员工为贫困学生募捐,建立“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家庭困难新生。已累计募集100多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学校在校内食堂、总务等部门设立贫困助学岗,用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

三是爱心接力,长期开展爱心敬老、助残等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学生长期坚持联系长沙市第一、第三福利院、聋哑学校等机构,关注弱势群体,采取志愿者与帮扶对象“一助一”、“多帮一”结对,形成接力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2000年开始,连续10多年组织助残志愿服务小组帮助家住岳麓区教师村一位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2004年10月15日湖南省第一所盲人图书馆开馆,每周派出志愿者前往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做残疾人的眼睛”系列活动。2005年4月开始,青年社会工作者协会与长沙爱弥尔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联合开展“星城社工,温暖社会”的活动。

四是进入艾滋病村、麻风村,弘扬社会公益精神。志愿者们深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艾滋病村落实施艾滋孤儿关怀行动,援助当地居民建立关爱艾滋孤儿的“关爱之家”,并宣讲艾滋病防治知识;深入湖南郴州汝城县麻风村,为麻风病患者送去过冬物资,开展康复医疗及相关调查,将被边缘化的人群拉回到社会大家庭。

五是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四川理县、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彰显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在“5·12”地震发生后,学校迅速地组建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奔赴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开展灾情调查、心理危机干预等志愿服务,并于2009年3月在四川理县成立了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长期坚持在灾后重建第一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工作成为了湖南省对口援建理县的品牌项目。2010年9名师生组成“玉树花开,情溢高原”志愿服务队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结谷镇孤儿学校开展为期三年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六是积极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参与城乡和谐社会建设。志愿者每年在湘西凤凰、古丈县、常德石门、益阳安化农村开展了科技扶贫、助弱帮困、法律援助、信息服务、文化宣传、支教扫盲、心理辅导、康复医疗、环境保护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从2006年开始,卫生志愿服务小组、法律志愿服务小组、家电志愿服务小组等一直坚持每周二下午到“三湘社区”、“雅塘社区”等周边社区开展奉献爱心活动。

爱心特色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到师生学习、工作、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渗透到师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提高了师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威.爱心教育.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9,(4).

[2]陈三俊,林德操.高校培育“爱心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2).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宿舍文化 职业素养 融合

宿舍文化创建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到高职院校宿舍管理模式中,构建有职业特色的宿舍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高校可持续的宿舍管理系统的形成。

一、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含义及作用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是指学生基于宿舍这一特殊的环境而形成的,能够反映学生精神面貌的文化形式,它主要包括文体活动、职业技能、休闲娱乐等内容,以及在这些内容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

宿舍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作用,宿舍文化既是高职生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对学生课后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良好的宿舍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导向作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在宿舍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会在与学生、宿管人员的相处中突破交际障碍,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3.规范作用,宿舍文化通常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宿管制度之上的,在这些硬性制度的规定下,学生会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4.凝聚作用,学生在宿舍这个小群体的沟通交流中,逐渐建立友谊,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形成对集体责任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具体到高职院校,由于其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职业道德,即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这些精神品质可以引导学生在工作中树立责任感,并严格遵守公司的制度规范,进而为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出贡献;2.职业技能,即学生为符合职业发展要求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汽车修理、计算机操作等,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并不断地实现技术的突破与创新;3.职业行为,即职业人与工作环境所建立的行为关系,它主要包括与工作的关系以及与同事的关系,前者包括对待客户的态度以及在工作困境中所采取的措施等,后者则包括与上级、平级以及下级同事相处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三、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创建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融合的途径

(一)注重校企合作制度的融合

管理制度既是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石,也是约束学生行为道德的基本规范。因此,高职院校在实现宿舍文化创建与学生职业素养相融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校企合作制度的建设,并将企业的管理制度纳入到宿舍管理制度之中,这样学生就会在宿舍文化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并在落实宿舍管理的同时,理解、接纳企业管理制度,从而帮助其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迅速适应企业的相关规定。当然在引入企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从宿舍管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剔除企业制度中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内容,避免生搬硬套,从而保证宿舍管理制度建设的可行性。

(二)重视物质文化的融合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只有物质文化充足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宿舍的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物质文化熏陶下,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在建设宿舍的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如注重对宿舍环境的建设,在这一空间内张贴一些名言警句、爱岗敬业先进人物、以及企业工作的现场等图片,以保证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对宿舍内部环境进行规范,即在宿舍内张贴管理规范,并通过“最美宿舍”等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对宿舍环境进行改造,以提高他们集体的荣誉感。而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物质条件中感受宿舍文化的内涵,进而引导他们在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三)重视精神文化的融合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生职业素养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在良好的精神品质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够形成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将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入到宿舍文化之中,如学校可以以宿舍为基本单位,模拟职场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职场挑战中,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并形成对宿舍集体的责任心;学校还应该严肃宿舍规章制度的执行,即对考评优秀的宿舍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考核落后的而宿提出整改意见,从而让学生在奖罚分明的宿舍管理环境中,体会职场管理的内涵,进而提高职业素养。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在宿舍文化创建中应根据学校、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基本需求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而实现宿舍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融合,无论是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月红.试论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创建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融合[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2]韦小双.高职院校和谐宿舍文化:蕴涵、创建与呈现――基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三和谐宿舍”创新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 学生宿舍文化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31-03

职业素质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在从事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是以为企业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高技能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企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合格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而且,伴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中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宿舍作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其成员在共同活动中所形成的宿舍文化,直接贯穿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对学生培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立以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宿舍文化,能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在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为企业生产第一线输送人才的目的。笔者在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途径。

一、以职业理想建构宿舍精神文化

职业理想是人们依据社会要求与个人的条件,在职业活动中所确立的奋斗目标,以这一目标来达到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渴望达到的境界。职业理想可以规范和调整职场中人们的活动方向,激励职场人士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由此可见,职业理想是职场人士必备的素质,也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宿舍文化作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氛围,以职业理想来建构宿舍的精神文化,既能在宿舍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也能激励学生以职业理想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范自己在宿舍的行为活动,并且监督舍友的其他一切活动。

在建构以职业理想为主导的宿舍精神文化上,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学校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广播、电视台、网络、报纸等校园媒体,积极宣传与学生从事专业有关的职业理想。如学校可以调查每一个宿舍大楼宿舍学生的专业情况,然后在宿舍楼的橱窗、门厅等地方,摆设学生从事专业的先进人物画像,以及这些先进人物在职场上的奋斗故事。这样令学生在从事专业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学校还可以在宿舍的四周张贴一些关于职业理想的警示话语,如“努力工作可以使人变得更加优秀,使自己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细节决定成败”,等等。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学生在宿舍生活中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

学校还可以借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的形式,建立以职业理想为主导的宿舍精神文化。如学工处、宿舍管理部门、学生会组织等,平日可以组织一些与职业理想有关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在宿舍楼标、楼铭的命名上,组织全宿舍楼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以职业理想为主题,命名宿舍楼标和楼铭。通过这些活动,在宿舍区营造一种以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浓郁文化氛围,提升宿舍的业文化品位。学校还可以利用思政网站、广播站、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对学生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把职业理想融入为专业课学习进程和宿舍生活之中,这样能引导学生在职业理想指导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可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成功教育等与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教育,并且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如针对学生的专业,在网站、广播站或宣传栏上宣传物流系、机械系、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人士如何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宣传这些成功人士在学校里是如何度过宿舍的生活,如何处理好专业学习和宿舍休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学生在职业理想指导下懂得如何度过宿舍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建构以职业理想为主导的宿舍精神文化。

二、建立基于职业素养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

职业素养教育包括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身心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职业理想)教育。学校应建立一个基于职业素养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即由宿舍工作办公室、辅导员、宿舍舍长、舍员等多成员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宿舍工作办公室为领导机构,由辅导员根据专业特点,提出专业的素质要求、宿舍学习文化构建目标、宿舍学习方案、宿舍作息时间方案等;然后由宿舍舍长、舍员一起参与讨论。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宿舍成员的一分子,既是宿舍管理的承载者,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的建立,也必须建立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而且,学生会比较熟悉宿舍里面的情况。在宿舍管理中,邀请学生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从而锻炼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等。如住在一栋教学楼酒店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辅导员任委员会会长,宿舍工作办公室人员任委员会副会长,学生都是会员。平时,辅导员应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在酒店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在宿舍生活中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在宿舍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掌握酒店工作的人际交往技巧。这样能帮助学生将来成为优秀的酒店服务工作者做好各种准备。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向辅导员、宿舍工作办公室人员提出关于宿舍生活的建议、意见与各种要求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可以要求学校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通过这一过程,既能发挥学生在宿舍管理活动中的主动性,也能让学校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互相结合。

三、以职业道德规范为主建设宿舍规章制度

宿舍规章制度是一种外在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征,能规范成员的正常行为,对宿舍成员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有着良好的保障作用。而且,科学的规章制度也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依据和条件,它通常以教育导向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对学生活动进行规范。因此,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以职业道德规范来设计宿舍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为宿舍职业素质文化的建立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把企业的管理作风应用在宿舍管理中。如学校可以发挥企业的民主作风,深入宿舍管理人群和学生之中,开展周密的调查,倾听不同人群的意见,以及所反映的新问题,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宿舍管理制度。为了使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在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应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相关院系、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不同的岗位,实施不同的考核方法,这样能保障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能承担各自责任,并各司其职。同时,学校方面也应经常检查管理人员和有关宿舍管理部门,并且层层落实责任,以便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善。对于在工作中令学生满意、工作出色的管理人员,应如企业绩效考核一样,给予一定奖励。另外,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道德规范来建设宿舍的规章制度。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约束能力不强等缺点,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可以模仿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建立宿舍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宿舍区安全保卫制度、宿舍管理工作考评制度、宿舍工作激励制度、宿舍学生组织活动制度,等等。如对于磨具专业的学生,可以先颁布磨具厂的管理制度,然后告诉学生一切按照工厂的管理制度来行事。如早晚作息根据工厂进行,推选一位舍长模拟车间主任,新生到公司报到时候需要携带身份证,等等;宿舍区的管理主任,犹如工厂的厂主,每天考勤学生的早出晚归;能准守宿舍作息时间的学生宿舍,给予一定奖励。通过这种管理制度,给予学生一种亲临职场的感觉,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准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制力比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弱点,学校可以建立操作分评定、纪实档案等,监督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素养和纪律观念,从而把职业行为规范内化为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在推动宿舍管理制度与职业道德的结合上,学校可以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引进企业的优秀先进文化理念,并汲取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管理经验来管理宿舍。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具备诚信、敬业、服从、质量、效率等职场道德素质,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人”的自省意识。如可以要求学生统一着装、佩戴统一的工卡进入宿舍大楼,令学生在宿舍中感受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严格的企业管理过程,并在宿舍生活中不断强化职业习惯、自身职业态度,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为毕业时候“零距离”接近社会、适应职场需要做好准备。

四、以宿舍为平台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以宿舍为平台,开展职业技能教育,能使职业文化渗入宿舍的每一角落,从而有利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

高校可以发挥宿舍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如高校可以借宿舍管理平台,以学生所在的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开展工学结合、社会调查、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走访工厂或者亲临工作实地,了解职场一线工作情况。通过这种参观访问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并且意识到在读书时自己应该学习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在校期间及时做好职场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各种准备。

高校的宿舍管理平台,也就是W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也可以以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建立专业化的社团组织,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如市场推销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系部与专业情况,以宿舍为单位,建立营销协会、公关协会、市场调查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这些宿舍社团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中锻炼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职业能力。为了激发宿舍社团组织的活力,可以设置奖励制度,对于表现活跃的学生给予奖励。

在建设宿舍社团组织上,应结合专业特点建设有特色的社团组织,然后以社团组织开展锻炼职业素质的实践活动。为此,高职院校应指导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结合本专业特点建设社团组织。如住在一栋宿舍楼商学院的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设置礼仪协会、营销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公关协会等,引导学生从书斋中走出来,参与各种商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还可以在平日举办各种职业培训活动,借此营造浓郁的职场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如在节假日、庆典日等活动中,举办英语文化节、动漫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32页)组织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本专业的活动,也可以跨专业参加活动,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与跨专业知识。同时,对于比赛中技能操作优胜者,可以给予重奖,这样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以及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

高职教育是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宿舍管理委员会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引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职场环境,引导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宿舍社团方面,应以企业化的形式来运作社团;一个社团就如同真实的企业组织,社会活动如同企业的项目;在活动开展方面,可以借鉴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以组建项目的方式,来开展社团活动,这样使社团活动更具有职业活动的成效,更富有影响力。具体来说,就是以宿舍为单位来参加社团组织;其中宿舍舍长作为社团负责者,承担拟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目标、组织活动实施、筹措活动资源、活动进程控制、活动结果反馈和经验总结等任务。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在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职场感觉,并且掌握企业计划、协调、组织、控制等完整的管理过程,从而学到职场的管理职能。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使学生的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获得真正的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职场工作的压力,并且学习职场的合作意识、人际关系协调、敬业责任等职业技巧,从而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还可以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不定期在宿舍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获得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如在建设宿舍内务秩序方面,可以让磨具专业的学生效仿车间的流水线工作方式,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折被子、整理被子、放置被子等事情,从而体会车间的流水线作业严谨与忙碌,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还可以在宿舍举办“环境布置大赛”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布置宿舍。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模仿车间来布置;动漫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宿舍布置卡通人物;公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模仿公司办公室的模样来布置。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开展评比活动,推选出最佳宿舍和个人。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能提高文化品位,以及获得职业素养的熏陶,增强职业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总之,宿舍文化与学生生活,以及职业素养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宿舍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宿舍文化与职业素质结合的最佳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宿舍文化、校园文化熏陶基础上,达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芳,刘海英.浅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功能的发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2]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第13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素质拓展 渗透原则 渗透渠道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新变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企业文化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代表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产生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是企业的美德所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核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道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高职院校是高校的一个类型,注重推行企合作、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三个明显的变化。

一是学生身份的变化,学生成为公民,即具备社会人、学生、准员工三重身份。公民即社会人,学生是高校学生的共性身份,准员工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个性身份。与公民即社会人、学生身份相适应,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应当彰显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准员工身份相适应,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

二是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新变化。在素质拓展的内容中更注重技能培养,并随之带来素质拓展六大模块内容之间关系的新变化。由于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职业能力的培养被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如果六大模块内容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在实践中造成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其他素质拓展模块培养的脱节。

三是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活动的时间保障发生新变化。由于实训室开放的制度化,岗位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形成了实训教学的体系化,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时间即课外教育管理呈现出分散、零碎的特点。在分散、零碎的时间保证下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常态和共性特征。

为适应这些变化,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中融入企业元素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与必然行为。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中渗透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内容上相互关联与时间上层层递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素质拓展活动内容高度精练、层层递进,各个素质拓展模块在企业文化不同层面的内容衔接上相互支撑互动。

2.源于企业,高于企业。

高职固然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素质拓展在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培养职业人的同时,也要看到高职具有培养社会人的功能,这是高校的共性目标。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改革中,许多高职不同程度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从而影响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可持续发展。

3.可操作性、长效性原则。

三、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中渗透的渠道

1.建立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三大对接渠道,即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通识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技能培养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人才培养。

2.建立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拓展六大素质模块的结合点,使之有规可循,提高企业文化对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针对性、实效性。

3.行为养成教育(通识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主题化,技能培养教育核心化,即围绕核心技能组建核心社团、开展核心技能比赛活动展示,通用能力培养教育经常化。

从2009年起,外国语学院在多年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正式开展“读大学诵经典践行校训做文明学生”特色主题教育的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使主题教育准课程化。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并长期坚持,取得显著成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围绕语言、话剧表演与创编、教学技能组织疯狂英语协会、话剧社等核心社团,坚持晨读,开展系列职业技能比赛,发挥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引领作用。

4.坚持校企联动、教务学工联动、学生与企业联动,整合学校、企业资源,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围绕素质拓展关节点、重点内容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活动,建立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创新;孵化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3

一、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反映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情况的指标系统是由诸多不同的指标构成,这些指标之间具有补充性、相关性以及层次性和结构性等诸多属性,它们实际上就是高职院校创新能力与企业孵化器综合实力的映射量,而且这些映射量还需要符合指标系统对指标要求的基本属性。指标能否被科学的制定是能否正确反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设计应符合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律,科学准确反映高职院校创业能力,这是基本准则。只有做到构建科学的评价系统,然后在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并展开科学的评价分析,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创业孵化系统变得更加完善和客观。

(2)系统性原则

对高职院校创业孵化成功率要最大限度满足全面和客观要求,能够反映出受评对象的完整性。由于创业孵化器涉及到多元化的指标,因此整体的评价系统相对复杂,各个构成具有复杂的联系,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系统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力图做到整体评价能够符合完整性、全面性以及系统性的原则。

(3)易行性原则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影响因素的不同指标,需要满足整体性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的简单,相关的指标内涵界定明确,提升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削弱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要规避重复指标的建立,尽量选择能够独立反映高职院校创业水准与企业孵化器水平的指标。

(4)针对性原则

设置的指标需要符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现状,同时要映射高职院校的关键特性。另外还需要对受评对象的研究满足针对性原则,需要建立靶向分析,重点对高职院校创业水平和孵化器的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去除模糊概念,让一切指标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5)动态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创业孵化器评价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指标系统与其指标之间并不存在孤岛特性,而是一种动态系统。所以在构建指标时,还要综合考虑创业过程的动态性,体现孵化项目的成长性及发展潜力,使之既可映射评价系统的静态指标,又可反映出指标系统变化的动态指标。

(6)层次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体现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的构成要素、机制等,具有显著层次特性。这种特性还要体现到具体的评价方法上,而不仅仅限制在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上。如果结构层次分明,还有助于整体评价的流畅属性,并让评价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

(7)数据的可获取性原则

涉及到指标分析必然离不开众多的数据分析,如果设置的指标所对应的数据难以获取,那么这个指标的存在意义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这就要求在设置指标系统时,需要对相关数据的获取途径进行分析,确保这些数据能够被采集,与此同时在评价指标阶段,同样需要注意数据的可获取性。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指标系统进行科学的筛选,确保选择的指标能够实现可行性研究,这样就能够凸显出整体评价的客观和科学属性。

2.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供选择的评价指标很多,但是并非选取的指标越多越好,过多指标的存在势必产生“信息过载”,使每个评价指标应有的重要性丧失。当然,指标选取范围过小也同样存在风险,会造成评价结果失真。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本课题在严格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对目前有关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然后对高职院校创业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再征询有关专家意见,拟从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创业环境和创业课程四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取评价指标。并设计调查问卷搜集5所南京市高职院校的数据,对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最终确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如表2.1所示:

如表2.1所示,依据专家咨询和文献综合分析,拟定了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内涵及评价标准如下所示:

(1)学生素质是二级指标,其中包括创业意识、创业风险认知度、创新能力、社交能力。

创业意识是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需求、商机意识和战略意识等,分为强创业意识(很强的创业需求和商机意识)、一般创业意识(了解创业却需求不强力)和无创业意识(毫无创业需求)。

创业风险认知度是高职院校学生对创业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认知程度和处理、防范风险发生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根本动力。

社交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孵化器成功运营的必备能力。

(2)师资力量是二级指标,其中包括具有创业经历的导师数量、创业指导老师的职称等级、创业导师成功指导案例数量、创业导师挖掘学生创业潜力的能力。

具有创业经历的导师数量、创业指导老师职称等级、创业导师成功指导案例数量均为量化指标,是测度高职院校创业指能力的标准。

创业导师挖掘学生创业潜力的能力分为强、中、弱,是发掘和鼓励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

(3)创业环境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孵化器对学生创业提供的优良环境,包括创业基地数量、创业孵化器个数、创业孵化器等级、高校与企业孵化器创业资金投入量、孵化器成功概率。

创业基地数量、创业孵化器个数、高校与企业孵化器创业资金投入量和孵化器成功概率均为测度高职院校与企业孵化器能提供的创业环境能力,均是量化指标。创业孵化器等级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

(4)创业课程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包括创业核心课程数量、创业讲座频率、创业服务结构设置完备性、创业教育水平。

创业核心课程数量、创业讲座频率均为定量指标,测度高职院校对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

创业服务结构设置完备性是指高职院校的创业机制、创业服务行政部门设计、创业通道是否完备,可以分为完备、一般和落后三个等级。

创业教育水平是评价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果的指标,主要考察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认可程度、满意程度和教学产生的效果。可以分高创业教育水平、中等创业教育水平和低创业教育水平。

3.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的创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孵化器项目还不成熟,因此课题对南京市的高职院校进行访谈,最后确定12家符合条件高职院校。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设计、实地考察、教师座谈、学生调研等方式和手段,针对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数据以高职院校为对象获得调查数据,对于定性指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老师分别共发放6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分。为了检测指标体系的可信度,对收回的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通过SPSS19.0软件对采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问卷试测时进行了独立的样本T检验,所有题项的Sig值均小于0.05;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效度检验采用最常用的收敛效度。

(1)信度分析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程度,反映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根据本次问卷的特点,本章采用Cronbach’s α系道醇煅槲示砹勘硐钅考涞囊恢滦裕该方法一般不适用于事实问卷,常用于态度、意见式问卷的信度分析。本次问卷大部分是态度、意见式问卷,大部分采用最常用的5点李克特式(Likert)量表进行记分,因此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分析比较合理。Cronbach’s α系数越大越好,可以参照Cronbach’s α系数标准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正,直至达到满意程度为止。一般情况下,当α>0.9时,表示项目的信度非常好,信度很高,问卷内容可靠;当0.8>α>0.7时,表示可以接受;当0.7>α>0.6时,问卷可以适当修改,也能接受;而当0.6>α时,就需要考虑重新编制问卷,或者剔除相关指标,不能接受该问卷形式。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信度检验的结果见表3.1。

由表3.1的信度检验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多次对问卷进行调整后,本文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了信度检验,不管是分项克隆巴赫系数还是总体克隆巴赫系数,均表现出非常好的信度结果。研究型的总体克隆巴赫系数为0.849,各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76、0.913、0.754、0.853,说明本文问卷设计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效度分析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是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及测量工具能测出要测量特质的程度。若问卷测量结果与待评价的内容吻合程度越高,则效度也越高,换句话说,只有实现测量的目的才是有效的测量。当调查问卷通过信度检验以后,接下来则需要进行效度分析,本文利用收敛效度指标对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问卷进行效度分析。

收敛效度分析的判断指标是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和各潜变量(维度)的平均变异萃取量(AVE)。借助smartPLS软件可以得到题项的标准化载荷系数,载荷系数代表着各题项与其潜变量之间的共同方差大于问项与误差方差之间的共同方差,一般认为当载荷系数和AVE值都应该大于0.5,且T值大于1.96时,问卷各建构具有内敛效度。如表3.2所示,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的三级指标的载荷系数和AVE均大于0.5,并且T值也比较大,同时各维度的AVE值均超过了0.6,说明研究型高校的问卷调查具有内敛效度。

如表3.2所示,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已符合效度检验标准

二、产学研环境下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的建设意见

高职院校学生将成为产学研的具体工作人员,这些技术型应用工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将大大提升我国生产力的水平和效率。所以在培养这些学生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快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在产学研工的模式下深化改革孵化器创业体制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培养高职学生创业中的灵活应变能力。加强培育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参与孵化器运行的机遇,深入了解创业全过程。

2.强化创业教师队伍综合能力,健全建立创新导师培训机制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质量,开阔学生的思维。建设产学研“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3.全面优化院校创业环境,提升高职院校孵化器竞争力

加强在产学研校企合作,提升校园创业环境;转变学生和家长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创业外部环境。

4.在产学研环境下增加创业课程设计

产学研环境下学校在课程设计上要有所改变,在增加实际操作技能课程设计的同时要加入创业课程的建设;并结合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整合,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更好的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第15篇

【关键词】精益化 信息化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68-02

当前,随着我国产业转型的升级,许多企业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大批适应先进管理模式、制造工程、信息技术的现代工业技能人才。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职业教育比较侧重于单项技能训练,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为此,需要建设具有丰富内涵、模拟现代工厂运作的实训场所,以拓宽人才能力素质模型。通过企业人、机、料、法、环等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培养符合现代工厂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是职业技术院校适应当前工业发展,提升实训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柳州市汽车产业区域环境培育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国家示范性改革、精品资源课建设,以及德国“双元制”教育改革,结合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实训基地改造,现已建成具有精益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点、线、面”实训车间。其中校内精密制造教学工厂就是“线”建设的成果,通过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课程开发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现生产现场、生产组织、物流、质量、信息管理等方面综合性实践教学。本文试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渗透“两化融合”元素进行探索。

一、精益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教学环境建设

(一)基础建设。教学工厂是柳州市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教学工厂具有比较完善的生产、检测设备,共占地350多平方米,配有沈阳斜床身数控车床2台、宁夏小臣人精密数控车削中心2台、全进口DMG五轴加工中心1台、日本马扎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1台等生产设备8台套;柳工路创MES制造系统一套;塔建成全面融入精益化、信息化要素,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训教学工厂平台。同时,根据产品生产工艺特点,涉及多工种以及工作内容的复杂性、采用制造岛式布局思路建设精密制造生产线,布局规划如下图1所示。

配套的以下5个功能区,满足了搭建精密生产车间精益化的要素。具体各功能区域配置如下:(1)原材料存储区;(2)生产制造岛单元区;(3)质量确认站;(4)成品存储、备品备件区;(5)班组园地。

(二)师资建设。项目建设之初,同时选派出两位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挂职8个月,全面、系统地学习采埃孚公司生产管理组织、技术设计与开发、设备管理与维修等技术,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班组管理知识。回校后其中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学生顶岗日常管理、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及工艺技术、组织生产活动等工作;另一名主要负责教学工厂生产设备维修与维护、组织编制了相关设备清洁保养、点检指导书等工作。为顶岗教学及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三)岗位设置。根据零件工艺、生产要求,为保障教学工厂能正常运行,把岗位设置为:粗车一、粗车二、精车一、精车二、钻铣一、钻铣二、磨内孔、滚齿共8操作岗位,对应岗位加工部位如图2所示;质量检测员、班组长(兼物流员)、质量工艺员、设备维护员共4个技术及辅助管理岗位。

二、校内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一是参考机械加工企业管理、运行的上班方式;二是围绕工厂实际岗位的职责、具体业务以及企业实际岗位每天真实工作而进行设计。该课程分为三大项目,每个项目分若干个学习单元,以真实企业环境育人。通过240学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如表1)。

三、顶岗课程教学及生产的实施

(一)教学的思想指导。本顶岗课程主要让顶岗学生在生产线上进行各岗位的轮训,通过工艺技术岗位、质量检验岗位、一线操作岗位、设备维护岗位等岗位顶岗训练,使学生对现代企业生产模式、生产运行组织、各岗位的职责要求以及质量控制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清晰概念,并以兼职班组长、安全员、5S现场管理员等实地管理身份参与到生产现场管理与运行中,使学生对安全及小组管理有一定的认知,培养合作团队意识,增强沟通能力,培养生产经济运行理念。

(二)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每期顶岗时间为8周时间,采取小班顶岗方式(一般15人左右)。顶岗课程教学实施方法:第一部分岗前培训:采用现场集中授课,由生产主管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其中一位)讲课;第二部分岗位培训:主要进行加工操作、质量控制、MES制造系统等内容,由3位师傅讲解与示范,采用“教三练四”方式进行培训;第三部分生产顶岗:学生每人负责一个岗位参与生产;师傅1指导监督粗车一、粗车二、精车一及精车二岗位;师傅2指导监督钻铣一、钻铣二、磨内孔及滚齿岗位;师傅3指导监督质量检测员、物流岗位。

每天上班时间为8小时(08:00-16:00,中间午餐及休息1小时),分为三个教学阶段:第一是早会,生产主管任务布置、工艺知识等班组管理;第二是零件生产,注重操作、质控、设备点检与设备日常保养;第三是班后总结与评价。

四、实施效果

(一)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对精益生产运行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在产品工艺工程师岗、检验岗、机床操作岗、设备维护岗、物料流转等岗位轮转,能够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生产环节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测质量管理模式得到了全面理解。同时,学生对机床操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对真实零件尺寸控制精准度大大提高;夯实了专业能力、打实了专业技能。

(二)经济效益。该教学工厂建成投入使用,将原本在企业生产的零件搬移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课堂,由原来6位企业师傅完成的工作变成了3位师傅+8位学生完成,生产质量及产量没有明显变化。成功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教学工厂项目建设教学方向明确,教学内容围绕企业各个岗位的职责具体业务进行设计,教学内容符合现代企业一线岗位与提升岗位要求,使用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有效,成效明显。校内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课程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成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莫振栋.以自动化生产线为载体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2(6)

[2]唐少琴.《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开发[J].电子世界,2014(1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项目A类2014JGA31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