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外在建筑节能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可归纳为节能的可行性分析、激励政策、合同能源管理、评估体系4个视角的研究。
1.1基于经济分析的建筑节能可行性研究
建筑节能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的制约分析是国外早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Bon等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绿色建筑实施的困难,并提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市场导向的政策解决这一问题。Bartlett等在分析不同决策者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决策者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对其决策的影响。Larsson等在分析绿色建筑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实施的挑战和可行性。Bordass以英国的项目为例,从项目的各个阶段分析了绿色建筑的成本和价值。
1.2基于经济激励的政策和融资研究
Amstalden等在基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碳税等不同能源价格预期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站在业主的角度对瑞士建筑节能改造进行了经济分析,指出瑞士的经济激励政策能够使业主获利受益,进而促进业主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Grosskopf等提出了一个经济激励的框架,旨在激励房产商并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1.3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应用研究和风险分析
Sorrell提出不同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分析框架,在考虑了影响改造费和服务费的各项因素基础之上,对不同的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提出不同的评估方法[8]。Millsa等就节能项目中资金及项目管理风险问题提出了分析框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精确分析,并以建筑节能领域财务风险分析为例,就如何鉴定、量化以及管理风险进行技术指导和实证分析。
1.4基于绿色建筑评价的评估体系研究
Lützkendorf等分析了设计过程中的不同评估任务,把“工作共享法”和设计工具相结合,建立了“建筑物整体绩效”的体系,并为未来评估工具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Papamichael分析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工具,并讨论了适用于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从国外对建筑节能研究情况来看,其涉及面较为广泛,从建筑节能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到合同能源管理和评估体系的研究,从建筑节能的施工过程到未来的研究方向,从项目的层面到企业的层面,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从研究阶段上来看,经历了从建筑节能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到建筑节能运作的研究再到总结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多数文献都是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建筑节能实施的过程,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提供了研究基础。因此,上述研究对中国建筑节能理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中国建筑节能理论研究现状
2.1研究进程
1982年原国家能源委员会委托原国家建委建工总局下达了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科研任务,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和空调调节研究所承担了JGJ26—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采暖住宅建筑能耗现状的调查、实测与计算分析》《我国民用建筑金属外窗的能耗现状及其节能措施的研究》和《墙体保温性能的改进研究》四项研究课题。这是我国(建设部)开始进行建筑节能工作的标志。但是,1997年中国政府才开始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自建筑节能实施以来,建筑节能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认知和概念引入阶段(2005年以前)由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等概念是舶来品,所以在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中,研究人员着重介绍可持续建筑或节能建筑的概念。对中国可持续建筑的定义、特点、技术原则进行了论述,并确定了中国可持续建筑的理论框架。Chen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在可持续性的原理和概念的认知上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供了实施建筑节能的有利机会,并根据中国实施可持续建筑的实践情况,指出中国的政策方案仍处在愿景阶段。
(2)深化阶段(2005—2009年)在这一阶段,由于政府政策的推动开展了大量的各项基础研究工作,为建筑节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建筑节能”的研究成果(如图1所示)。供热体制改革、能效标识项目、外墙保温等强制性标准和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背景。这一阶段的研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从节能建筑实施的影响因素、节能建筑的经济评价,到节能建筑的实施运行管理、绿色建筑节能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图1各研究阶段数量
(3)总结反思阶段(2009年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建立起了一套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新建建筑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超额完成。理论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建筑节能实施几十年实践和理论的总结上,包括技术成熟度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节能运行管理研究综述等。周楠等对近几十年的建筑节能政策、能源价格、税收财政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指出这些节能政策对中国未来的节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祥飞等对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建筑节能的激励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建筑节能实施的阶段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识别了建筑节能机制的缺点,并对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实施建筑节能提出了建议。李百战等总结了中国交付低碳建造环境的障碍,并识别了研究的机会,文章提出研究活动应强调各参与方的合作,使中国不仅在技术层面而且要在知识前景领域在国际合作中居于领导地位。郭汉丁等阐述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与发展理论研究成果,概述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在外部性、经济激励政策、合同能源管理等4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主体行为分析的既有建筑改造市场培育机制的研究方向。
2.2研究内容建筑节能的实施和推进依赖于政策法规、技术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
从历年来的研究内容上看也基本涵盖了这三方面的内容,但是技术在一定时期稳定的情况下,节能的实施和推广更多的是依赖于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的管理。
2.2.1基于政府行为的建筑节能政策的研究
政府在推进建筑节能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对整个建筑节能市场的运行起着监管作用,特别是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政府的监督作用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能够推动建筑节能的运行。适当的经济激励政策是促使建筑节能市场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地弥补由外部性带来的市场部分失灵,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的主要措施。刘贵文通过对经济激励政策和强制节能政策比较分析,得出经济激励政策更具效能的结论。张丽等论述了经济激励政策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推动作用,并借鉴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热力管网改造及围护结构和室内热能系统改造的激励建议。王洪波等以新建建筑为研究对象,从激励对象、激励目标、激励力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激励政策体系的方案设计。钟韵等提出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对于提高建筑节能是必要的,并通过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这一模型,根据不同的激励对象和节能效果进行激励,并以北方采暖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特别要以节能绩效为基础进行激励,以防止搭便车的现象。戴雪芝对中国能源政策、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经济激励政策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并依据此指标对经济激励政策效益进行了量化评价。为实现对经济激励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韩青苗等从建筑能源利用效用最大化、激励政策协调机制、公平性、效率和可接受性5个方面构建中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2.2.2基于市场机制的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研究
建筑节能的推广和实施单纯依靠法律和行政的监管手段是不够的,要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建筑节能。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建筑节能以来,关于建筑节能的运行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外部性分析、信息非对称性分析、合同能源管理运行分析、风险分析以及建筑节能运行评价体系的分析。
(1)基于外部性和信息非对称性的运行制约机制分析目前业内学者基本达成共识,即建筑节能投资存在较强的外部性,这为政府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学者研究经济激励政策提出了要求。卢双全等分别通过对建筑节能的外部性分析,提出了消除建筑节能外部性的政策措施。金占勇等分析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对节能改造的影响,并提出了分阶段、针对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激励方案。在建筑节能改造中,政府和建筑业主存在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基于这个前提,韩青苗等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政府与既有建筑业主之间的利益博弈,确定了使委托人期望效用最大的合约参数,并总结了提高经济激励合约效果的关键因素。续振艳等则分析了节能改造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并通过对世界各国解决不对称问题的经验分析,得出通过信号传递、信号甄别、建立能效标识制度来解决此类问题。尽管王洪波等认为激励需求端的激励机制缺乏现实条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是通过对供给端即开发商的激励可以有效的推动建筑节能的实施。而占松林等则通过分析建筑节能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认为购房者的行为选择是建筑节能市场的源动力,并从消费引导的角度提出扩大建筑节能市场需求的对策,提出了加强宣传、建立能效标识等的建议。
(2)基于节能改造成本和收益的运行风险分析在建筑节能实施的初期进行的影响节能改造措施实施的原因调查中,认为初期投资太高的占到80%。由于节能各个利益相关方特别是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缺乏合理成本分担机制、金融市场支持机制以及市场失灵矫正机制,使得资金筹集十分困难[28]。针对以上问题,刘玉明等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建立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孙金颖等则从建筑节能金融服务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投融资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的5种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框架模式,为推动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3)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建筑节能运行模式研究研究者们表明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通过建立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融资瓶颈的问题,而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市场的主要运作机制。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对建立建筑节能市场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分析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可行性及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
(4)基于评估体系的建筑节能运行评价的研究要科学的发展节能建筑,进行能效测评和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是必需的,它不仅能评价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或其“绿”的程度是多少,而且对节能建筑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学者们分别对不同的单体建筑和不同地区的建筑进行了能耗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能耗测评方法。秦佑国等针对我国建筑发展现状对绿色建筑评估的指标权重体系及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从而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杨红霞等从能量、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筑节能的能量评价法、经济评价法和系统评价法。杨玉兰等在描述了评价中国住宅建筑节能指标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其指标的建立为其他气候地区建立评价方法提供了思路。
3中国建筑节能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学者们在建筑节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关 键 词:PC房屋;建设投资;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
Summary: are widely used in Germany, USA, Finland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Japan and Singapore this system, PC system with high efficiency, hi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precision,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This structural system in the Middle East has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but this house because of the high cost of shipping, so consider building fact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promote this house,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oint of view .
Keywords: PC housi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financial net present value;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 PC住宅产业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目前诸如万科、远大住工等,从设计、制造、开发、施工、运营服务的建筑全寿命周期,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用工业化方式制造建筑,实现资源节约和低碳排放,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1 PC体系主要技术参数
1.1 体系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基于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的多层技术体系是建立在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基础之上,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可以满足建筑师对建筑的多样性、复杂性、个性化的要求。
1.2不同地区之间的适用性
集成房屋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建筑,在国外已经出现了相当一段历史,不论是地处地震多发带的日本,还是在零下40度的北欧,或是在热带地区的新加坡,集成房屋均比国内成熟,这表明它是具备普遍适用性的。
2PC体系在中东地区推广的技术可行性
2.1可提供的结构体系
目前主要可以提供两种结构体系:
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承重结构现浇、其余部分工厂预制生产。
多层/单层-----全装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包括承重结构全部采用工厂预制生产。
由于中东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加上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大部分多层住宅在5层以下,因此非常适合采用全装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这也符合我们推广预制房屋的集约化、工厂化及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湿作业的宗旨。
2.2 设计的可行性
国家标淮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已进入审批阶段,虽然没有具体的颁布时间表,但应该很快颁布实施。现阶段,此类房屋可以参照我们国家传统房屋现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相应规范来设计。
设计院资源方面有两种选择方案,一是继续和国内传统的工民建设计院合作,来进行房屋的设计工作,然后构件的深化设计交给远大设计部门来进行;二是把房屋的建筑、结构、水电和深化设计全部交给PC生产企业。
2.3 当地建厂的可行性
我们目前所说的建厂仅是为本项目提供PC产品的工厂,不涉及对外经营,因此能否建厂可能更大程度取决于项目业主。建厂涉及问题解决如下:
2.3.1 土地
土地问题解决共两种方案:一是在项目现场周边租用土地,由于当地土地多数属于私有,需要业主协调解决,这是解决建厂用地的首选方案;二是利用建筑厂区土地,初步估算如果建设带有2-4条PC线规模的工厂,需要占地90-130亩(60,000m2-87,000m2),这种方案会对项目工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需要把最后一期的PC构件全部生产完成后,拆除工厂,然后进行项目最后一期的建设。
2.3.2生产线的设计
国内大型的PC生产厂可以提供2-4条PC生产线的包括总图、土建、工艺的全部设计方案。
2.3.3生产线的设备
由PC生产厂提供包括PC生产线、钢筋加工、混凝土制备和构件养护窑等全部设备,并提供安装、调试或者安装指导。
2.3.4厂房及相应附属设施
常规建设,其中厂房的钢结构国内加工,现场安装。
2.4生产运营的可行性
2.4.1生产技术工人
国内招募或者国内招募+使用当地工人两种方式解决,由PC生产厂提供培训,或者把整个工厂的运营交给国内的PC生产厂。
2.4.2生产用材料
生产所需材料包括钢筋、水泥、砂子、碎石、外加剂、保温板等均为常规材料,优先考虑当地解决。
2.4.3生产用燃料及动力
生产用电可以配备相应功率的柴油发电机组,其余诸如柴油、重油、油等当地解决。
2.4预制 PC构件安装和施工的可行性
安装PC构件比传统施工需要更少的技术工人,所需大型机械设备会增加,但所需设备较为单一,一般每个施工班组配备一条25t-70t的汽车吊,PC构件安装由远大提供安装指导。
2.5售后维修服务
可由PC生产厂可提供包括售后维修服务的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
3经济可行性分析(针对沙特房屋项目)
3.1针对沙特项目以租代售经济可行性分析
沙特劳工宿舍项目总建筑规模约为20000套,建筑面积总计40万m2。综合考虑建筑规模、工厂寿命周期和项目建设工期,我们考虑建设一条含有2条PC线+1条钢筋线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6000套,约合12万建筑面积的房屋。根据测算,不包括流动资金,生产线建设的总投资金额为13136万元,宿舍建设EP+C的单方造价为2399元/m2。
根据我们所做的市场调查,未来房屋项目建成后,如果以出租的方式提供给业主,那么每年的租金收益为900元/m2。根据上述数据,本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如下:
1)固定资产投资
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流动资金=13136万元
固定资产余值(PC工厂):13136×10%=1313.6万元
每年每期房屋租金收入(每期6000套):900×6000×20=10800万元
每期房屋折价销售金额(按30%):6000×20×720=8640万元
流动资金估算:9000万元
经营成本:6000×20×2399=28788万元
维持运营投资(按设备的5%):5934×5%=300万元
建设投资现金流量表如下:
建设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万元人民币)
静态投资回收期:Pt=7-1+(4046.4/19440)=6.21年
即房屋建成4.21年后收回全部投资。
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折现系数取6%,则
项目财务净现值FNPV=8485.48万元≥0,项目可行。
2、针对沙特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
1) 拟建规模为2条PC线+1条钢筋线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2万m2房屋,工厂建设期12个月。
2)工厂生产周期3年,到期后只按回收10%残值考虑。每年生产6000套房屋,房屋从第3年初投入使用,并开始回收租金。每期房屋租期为3年,到期后按房屋原价的30%处理给业主。
3)投资回收期6.21年。
4)项目财务净现值8485.48万元。
5)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i1+(i2-i1)NPV1/(NPV1+NPV2)
=10.8%。+(11%-10.8%)×54.95/(54.95+238.26)=10.85%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0.85%
(其中:i1=10.8%时,NPV1=54.95万元
i2=11%时,NPV2=-238.26万元)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一种在海外推广PC预制房屋的新思路,同时这种方式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均是可行的,对我国的预制房屋出口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理大多仍处于集中填埋阶段,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还未大规模出现,大多回收厂商都只针对单一一种废弃物,规模小导致产量和效率都偏低。在德国,仅在柏林就有20多座综合垃圾处理工厂,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处于世界先进水平[1]。随着国内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对综合性建筑垃圾处理工厂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建设综合性建筑垃圾处理工厂的可行性做出初步评估。
2综合性建筑垃圾处理工厂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以废弃混凝土为例,文献[2]提及,再生骨料的生产成本在15元/t左右,加上运输和分拣的费用可能会更高。目前碎石骨料的售价为75元/t,若能实现两者等价,那么再生骨料无疑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文献[3]计算,若建筑拆除商还要向回收企业缴纳20-30元/t的废弃物回收费用,那么再生骨料的利润可达到73.57元/t。
除开废弃混凝土外,再生砌块、木材、玻璃、塑料这些早已有专门的回收工厂,只是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规模,但这些私营工厂的存在已说明了回收废弃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唯一大规模的回收只有废旧钢材,从1999年起,我国废钢回收个体经济便已快速增长[4],至今仍具有十分广阔的经济前景。所以综合来看,建设综合型建筑废弃物回收工厂是具备经济可行性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建筑垃圾中所占成分最大的废弃混凝土,一旦规范再生骨料用于建筑工程的国家标准获得通过,废弃混凝土可能从无人问津变成交易物,这样无疑会使它的再生成本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当建筑废弃物成分复杂,或处理工厂离破碎场地距离较远时,回收成本也会提高。
因此,为了保证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具备经济价值,一是需要通过立法来支持,规范建筑垃圾处理途径,要求建筑拆除商强制向回收工厂缴纳回收费,并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二是由于建设综合型建筑垃圾回收工厂占地面积庞大,投资回收效益慢,特别是前期投资高,私人企业难以承担其建设成本。因此国家应该牵头建设这类大型的废弃物回收工厂,并在实际运行中优化工艺和设备,总结高效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再向社会推广。三是大力发展移动式回收设备,如果能在建筑拆除重建工地就地破碎和再利用,则能使再生骨料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建筑废弃物的回收经济效益随处理费用、运送距离、占地损失、原料质量、地方建筑垃圾排放费用等因素影响,起伏范围较大。即使如此,建筑废弃物回收也是具有经济效益的,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效益将会越来越大。
3技术可行性分析
3.1工艺可行性
目前,除了废弃混凝土外,我国各类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工艺都已较为完善,各类废弃物回收工厂已经证明了其工艺的可行性。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只在特定范围内运用过,尚未有投入运营的生产厂,不过针对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文献[5]便在融合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回收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废弃混凝土再生工艺流程。
各类废弃物的回收工艺整合后,无论从管理还是生产上来说,其复杂程度都会增加。不过这些对回收工艺本身影响并不大,而且国外已经有了较为先进的综合型循环处理厂,生产工艺完善可靠,对国内来说可以借鉴和学习。因此,对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的循环再生工艺是可行的。
3.2综合性工厂可行性
随着建筑垃圾数量的快速增长,散、乱、小的作坊式废弃物回收厂已无法满足如今城市所需的处理量。以苏州市为例,2009至2011年,苏州市每年约产生500万吨建筑垃圾[6],即使是年处理量达100万吨的综合性建筑垃圾回收工厂也需要五家以上。而年产500吨以上建筑垃圾的城市,我国还有很多,因此大型综合处理厂是急需且必要的。一个完善的综合型建筑固体废弃物回收工厂,应具有收集、处理、生产、运输等功能,因此工厂需要以下数个功能分区。
(1)废弃物堆放区
用来堆放各工地运送来的建筑垃圾,堆放区要求场地宽阔平整,地处高势,并带有工程车车库。场地宽阔平整可以分门别类的堆放不同类型的建筑垃圾,并能保证一定的行车顺畅。同时能满足废弃物进行预处理要求。地处高势则方便设置破碎机和胶带输送机,令生产线可以从地势高处往地势低处延伸,减少工厂能耗。车库则可以缩短工程车往返休整地和工作地之间的距离。
(2)生产区
生产区是整个工厂的核心,按生产工艺的区别分为A、B两个区域。A区是再生骨料和砌块的生产线,噪音和扬尘都较大,因此应尽可能远离其它功能区域。同时A区划分应考虑到再生骨料和砌块都需要堆放空间,所以需预留成品堆放场地,并单独设置出货路线。B区是再生木材、玻璃、塑料的集合生产线,一个大型厂房便能容纳,可以方便地控制噪音和浮尘。由于这三类再生产物不能像骨料和砌块那样露天堆放,所以需要在厂房附近建立储存仓库。
(3)行政和员工宿舍区
行政区一般正对主门,根据管理人员的多少来建立,用于存放档案和资料,记录工厂的处理信息,监控生产线的运行状况等。另外建筑废弃物处理厂离城市较远,地处偏僻,因此需要建立员工宿舍。整个工厂功能分区图如图2-1所示。
由于工厂占地面积较大,且进行垃圾回收处理,所以应建设在城市外环区域,不宜离城区太远。工厂四周应该有公路环绕,交通方便。附近有建筑材料深加工厂为宜(如钢铁厂、木材厂、玻璃厂等),可以形成产业链,进一步降低再生成本。建筑固体废弃物回收工厂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噪音和粉尘两点上,所以只需远离居民区即可。除此之外,工厂对地域和环境并没有其他要求,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周边地区不少,从建设技术上来说也是可行的。
4社会可行性分析
建筑固体废弃物回收是属于绿色建材的一部分,而关于绿色生活的概念现已深入人心,人们对这种能优化环境,节约资源的工厂设施普遍持支持态度。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一定的宣传,消除人们对再生建材所造建筑物的疑虑。
建造大型建筑废弃物回收厂也是对中央政策的响应,随着国家对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标准的颁布,建筑垃圾回收工厂势必会得到国家的支持,影响是正面而积极的。另外,大型建筑废弃物回收厂对政治体制、法律道德、宗教民族、社会稳定性等没有影响。
5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综合性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工厂是完全可行的。综合处理工厂的建立,能有效解决我国建筑垃圾回收率低下的问题,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冷发光,何更新,等.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卫生工程2009,(01).
[2]钟汉华,等.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柳春红,邢世海.废弃混凝土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9,(1):7-9.
[4]林家冲.废钢回收领域中的个体私营经济现象透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