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效农业发展

第1篇

经济效益上,高效农业对提高生产单位(农户)收入效果显著。宿豫区丁嘴镇一种植户种粮100亩,麦稻轮作,预计年亩均收益1200元。与粮食作物相比,种植果蔬、苗木等经济作物亩均效益高出较多。侍岭镇某果蔬合作社种植30亩,轮作草莓、甜香瓜,全年亩均收益19350元;沭阳县某瓜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堤子600亩,亩均收益8000元;庙头镇某园艺场分别栽种高杆紫叶桃、樱花、海棠、紫薇7亩、2亩、10亩和2亩,亩均纯收益在3600-4300元;南蔡乡生产的芹菜亩产达万斤,一年生长两季,年亩均收益5000元左右。各地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乡镇。宿城区洋北镇共有3.5万亩耕地,每年种植西瓜1.2万亩左右,所用土地每年轮换一次,3年作为一周期,保持种植不重茬,同时为保证西瓜质量和口感,不施农药和化肥,每亩纯收入最低5000元,高的突破万元;镇政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注重培训”等方式,倾力打造“洋北西瓜”特色品牌,成功注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商标,进入江苏南京农博会和海峡两岸农展会;该镇由政府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开沟、统一育苗、统一搭建销售平台,每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给种植户培训2-3次,每次规模达200人左右。为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镇政府已连续5年举办西瓜节,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上,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材料,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提供了园林绿化苗木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相关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收入提高。一是通过示范效应或者合作经济模式,带动农户也经营高效农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户获得土地流转费用,一般每亩土地流转费用800元-900元/年,高的已突破1000元,基本与种粮收益差不多;三是解放了农业劳动力,让这部分劳动力投入二、三产业,或优先在当地高效农业生产单位就业;四是增强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五是带动了农业服务业以及贸易、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沭阳县颜集镇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由花木生产带动了电子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所辖堰下村成为全国首届20个“淘宝村”之一;六是直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一有限公司建有日光温室大棚620个,常年雇工400人,月工资1800元;临时性雇工少时20人,多时达100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资50元。调查的其他农业企业的常年雇工一般在20人左右,月工资在2000元-3500元。有的瓜果专业合作社常年雇工80人,月工资2800元;临时性雇工多时达110人,每天工资70元。调查的各种农业生产组织中,临时性雇工每天工资在50元-100元之间。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种植风险大,基本收益难以保障。高效农业风险仍然较大,一是自然灾害风险,二是市场波动风险。设施农业种植中采用钢架等简易大棚结构的占80%,保温措施上基本上只靠相对简单和传统的方法,智能温室在温度、光照等生长因素的调控能力上存在不足,连续阴雨或雨量较大仍然可使农作物受淹。而农业保险一般只保农业设施,不保农作物,赔偿额度很低。另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销售时易受到行情制约,甚至出现销售额还抵不上雇工工资的情况。再加上时蔬的保鲜储藏难度很大,很容易变质,使种植户收益大打折扣,甚至亏本。二是缺乏技术指导,传统经验很难解决问题。调查中发现,当遇到生产技术问题时,靠传统经验处理问题的占到66.7%。其中农业企业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基本上请专家进行指导,而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遇到技术问题许多只是靠书籍、同行和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处理问题,时常会遇到问题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或者使情况更糟,影响产量和收益,使生产积极性受挫。三是进入“门槛”较低,造成资源浪费。据了解,企业+基地+农户形式,以及由家庭农场联合搞合作社是比较可行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但前几年,一些工商资本投资设施农业,政府没有给予过多考察,没有引导适度规模发展。实践证明,许多是奔着政府补贴去的,贪求规模大,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技术、管理不到位,人工成本较高,导致破产倒闭,至今保留下来的不多,造成资源浪费和流转土地荒芜等社会问题。据南蔡乡高效办孙主任介绍,农户搞家庭农场,设施蔬菜以30-50亩为宜,园艺类50-100亩为宜,粮食种植以100-150亩为宜。四是生产经营信息滞后,市场行情不稳。政府虽为农业生产经营搭建了一些信息平台,普及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也被广大种植户所认可,但与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要求还有差距,存在宏观信息较多、市场信息较少,宣传信息较多、专业生产技术信息较少的情况,信息还没有全面渗透到生产、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生产中仍有33.3%的经营者靠传统媒体和跟风来获得市场信息。如有种植户反映茄子价格高时2.0元/斤,低时0.3元/斤,变化较大,收益很受影响。有的花大力气培育的苗木,到出售时反而卖不出去。

三、对策建议

一是发展符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可以带动区域发展,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不应盲目引进、扩大规模,要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规模和方式,形成适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体系。如早些年部分地区引进寿光土墙式温室,由于土地属沙性土壤,抗水抗灾效果不好,造成水土流失等就是反面典型。发展高效农业总体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

二是发展高效农业不应忽视粮食生产。由于经济作物相对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户多数选择生产经济作物,粮经比例越来越偏向经济作物。而市、县政府则要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把粮食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要因地制宜,引导适度规模经营,让经济作物不应过多挤占粮食作物的生产空间。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要加大种粮补贴以及主产区乡镇的财政补贴。要培育粮食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三是有效组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经营高效农业的组织形式有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等。农业企业资金、技术较为充足,而缺少劳动力;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较少,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凝聚力不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资金相对匮乏,技术水平有限,信息来源渠道较窄,生产经营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市场价格波动对其收益影响很大。而对各种经营主体进行有效组合,可以取长补短,产生更大效益。如企业统一流转承包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建好农业设施,由农户分包种植,企业统一供种和销售,统一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持证上岗。当产量达到一定量基础上,收益让农户分红,这样不仅减少了企业的用工支出,也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避免了资金短缺和销售不畅问题。

四是切实破解农产品生产销售难题。政府在进行设施农业发展技术普及推广中思维要有所突破,从选地选农作物、开地、选品种、种植到管养再到销售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应给予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技术培训中应注重采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并能到实地边示范边讲解。如能将花卉每株施肥25-50g,瓜果蔬菜每亩施肥50-100kg,每亩加水50-100ml,用0.1%的溶液浸泡籽种等这些书面的高效种植说明转化成普通农户能懂会做易记住的“土话”。为能提高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市场销路,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重点推进以粮食、蔬菜、水产、畜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搞活农产品流通业,重点推进华东农业大市场、江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和运行,建立覆盖各乡镇的市场流通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冷链运输、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业态,鼓励自营出口。

第2篇

健康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塔城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由于农业是我区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全区用水总量的98%,因此,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必须从农业节水入手,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虽然近十年来,我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受资金、水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田间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小,管理方式落后,节水效益不高。目前,全区应用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农田面积为63.73万亩,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2.8%,灌溉用水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供给农业的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保障我区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

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基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和管理体系,通过提高水资源的

利用效益和效率,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在全地区建立起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农业种植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实行水价改革,推行“新水新价”,以水价为杠杆,逐步杜绝农业用水的浪费现象,使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维系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用水需

求。

近期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区计划投资3.0亿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节约水量0.5亿立方米,全区综合毛灌溉定额降低到310立方米/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乌苏市、沙湾县及和布克赛尔县要以棉花、番茄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加压滴灌、常压滴灌技术;北四县(市)要以打瓜、番茄、红花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加压滴灌和膜

下软管灌技术。

远期目标:2011年~2020年,全区计划投资7.2亿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约水量1.2亿立方米,全区综合毛灌溉定额降低到280立方米/亩。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努力创建全国节水型农业示范地区,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水效益得到充分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环境更加

和谐。

各县(市)要依据地区上述的目标要求,制定与本县(市)

相适应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措施,抓好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效节水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结合本县(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高效节水农业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从目前开始,要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纳入综合考核内容,严格进行考核管理。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高效节水项目,把高效节水农业的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推动作用,建立促进高效节水农业的补偿和激励约束机制。2007年已安排农业高效节水专项资金60万元,2008年~2010年,地区将继续安排农业高效节水专项资金。各县(市)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对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以国家、自治区资金为引导,不断健全完善投入机制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通过“一事

一议”进行投工投劳,保证按时、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

(三)实施项目捆绑建设,发挥项目资金整合效益。

各县(市)、各部门要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将相关涉水、涉农方面的棉花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以工代赈等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投入高效节水工程,充分发挥资金效

益和工程综合效益。

(四)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灌溉定额审查工作,争取年内,通过价格杠杆,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强制性指标体系,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措施,不断增强农民节水意识,提高田间节

水灌溉效率,促进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管理,落实工程管理主体,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第3篇

1.1科学施肥促进了农业增产

据统计数据,2005—2012年,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基本稳定,非农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占补平衡补充而来的耕地地力等级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山西省粮食作物总产量从978万(t纯养分)增加到1274.1万t,增幅达30.27%;蔬菜总产量从901.5万t增加到1107.3万t,增幅达到22.83%;水果总产量从245.5万t增加到606.8万t,增幅达到147.19%。而同期,山西省肥料总用量从95.6万t增加到118.3万t,增幅仅为23.59%[16]。科学施肥在粮食、蔬菜、水果增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以来,山西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调查统计,小麦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左右,玉米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5%左右,棉花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8%左右,马铃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5%左右,谷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2%左右,果树、蔬菜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6%左右[1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1.2科学施肥推进了农业节能减排

据统计数据,2005年与2012年相比,山西省粮食产量增加296.1万t,蔬菜产量增加205.8万t,水果产量增加361.4万t[16]。增产这些粮食、蔬菜、水果需要氮、磷、钾纯养分超过20万t,如果养分全部由化肥提供,则需要增加化肥用量近60万t[16]。通过增施有机肥、优化化肥施用比例和方法等,实际增加的化肥用量为22.58万t,节省化肥用量超过37万t,相当于节约燃煤96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万t[16]。同时,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鼓励和引导农民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恢复种植绿肥和增施商品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还田率达到9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左右,公顷平均减少钾肥用量22.5kg左右。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大水漫灌和传统施肥相比,节水达50%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20百分点以上,节能环保作用明显[16-17]。

2科学施肥在推进高效环保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基础地力不高,对化肥依赖性高

目前,山西省农民在耕作过程中存在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部分耕地土壤出现退化现象。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占优补劣”现象突出,补充的耕地比被占用的耕地普遍低1~2个等级。与此同时,人口和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承载的增产压力越来越严重,不增加肥料投入,产量就上不去。另外,山西省大豆等肥田作物种植面积较小,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豆类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34.6万hm2下降到2012年的32.4万hm2,相当于减少了1589t氮素[16-17]。

2.2过量施用化肥和落后的施肥方法仍然存在

过量施肥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而且成为农业碳排放、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特别是设施农业过量施氮的现象尤为突出,造成地下水硝酸盐超标,土壤酸化和盐渍化。在施肥方法上,部分玉米产区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式,造成肥料浪费,后期缺肥。加之劳动力成本增加、施肥器具不配套,化肥浅施、表施、撒施现象仍然存在。据调查,小麦追肥采用地表撒施的超过70%,蔬菜追肥多采取大水冲施的方式,肥料损失较为严重。

2.3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不高

重化肥、轻有机肥是化肥用量不断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山西省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比例低。废弃的有机物料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作物秸秆等含的有机养分来源于土壤而没有归还给土壤,只能靠化学肥料来补充。在山西省粮食生产中,化肥养分投入占70%以上,有机肥养分投入不足30%,而发达国家有机肥养分投入达到了50%左右。虽然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但与有机资源利用潜力和农田需求相比,推广面积太少,补贴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3大力实施科学施肥,推进高效环保农业发展的路径

3.1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多年的实践证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过量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总结测土配方施肥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关键环节,扎实有效推进。一是大力实施整建制推进。通过强化行政推动,统筹各方力量,因地制宜把成熟技术模式、工作机制由点到面扩展,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二是大力推进园艺作物科学施肥。在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优势产区及设施农业区率先普及、高标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是大力推进配方肥产业化。按照“大配方、小调整”的技术路线,制定区域性大配方,引导肥料企业生产供应配方肥。同时,鼓励肥料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对接,订单生产供应配方肥。

3.2着力改进施肥方式

一是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以及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农民宣讲科学施肥的好处,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施肥观念,自觉应用配方肥、科学施用化肥,做到增产、经济、环保施肥。二是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条件、不同作物需肥特点,制定水肥一体化技术路线。重点推广玉米、棉花膜下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园艺作物和设施农业产区,推广水肥耦合技术。三是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机施技术。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大力推广化肥适时机械化深施技术,结合深松整地,搞好化肥深施,努力改变农民撒施、表施、浅施、大水漫灌和“一炮轰”等施肥方式,防止养分挥发和流失,减少浪费。

3.3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第4篇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1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 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 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 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 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 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 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 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 000 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 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 333.3 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4参考文献

[1] 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第5篇

    1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4做好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农民培训工作

    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6篇

搞好城郊高效农业规划

把城郊高效农业列入城市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城市化规划与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起来。通过规划强化农业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保护与管理,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常年蔬菜基地、副食品基地、休闲旅游农业用地。在城市功能区之间要有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生态功能区、林业自然保护区,构筑“山、水、城、田、林”的生态城市。

加快构筑适应城郊高效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

优先扶持和壮大蔬菜、果品、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满足城市消费需求。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检测机构和监督体系,加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餐饮、旅游等农村服务业,开辟为城乡居民生活休闲需要的旅游观光农业,优化产业布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

加快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通过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发展拉动,打造就业载体,增加就业岗位,分流农村劳动力。制定有关政策,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并配套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

进一步完善、提高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功能

加强建设用地的审批与管理,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农业稳定。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确保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

建立城郊高效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制度

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会同相关单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要加大财政对菜篮子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满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

要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外资资本投资开发城市农业产业,鼓励“混业”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试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把农业支柱产业纳入保险范围。

第7篇

【关键词】高效节水农业;经济意义;对策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内陆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特点。新疆是农业大省, 农业年均产值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3 强, 农业用水缺口日益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来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水灌溉工程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适应农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

1.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经济意义

1.1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虽已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比重占60%以上。从农业灌溉发展来看,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发展效益农业的同时必须朝节水型效益农业方向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效农业必须是节水农业。

1.2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从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强调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等,就对灌溉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如灌水的位置、时间、数量、营养成分等,还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和科学管理。如果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还可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洒药,使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发生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转变。

1.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尽量做到少种或不种耗水量大的作物,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一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水高效农产品基地。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满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市场调活、民调富”的要求,更要满足“面积调小、耗调低”和削减用水高峰的要求。

1.4改善生态环境

从生态效益来说,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10~150立方米, 节水率30%~40%,如果将节省的水用于生态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大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8.2kg,较地面灌的63.Ikg减少了25.Ikg,农药用量也明显降低, 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盐碱化得到有效改善 "。

1.5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搭建了平台

从社会效益来说,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台, 打破了农村“一家一户一方田”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开拓 了农村市场,按每年建设30万亩滴灌计算,年需PVC管材5万吨, PE管 5万米, 毛管220万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节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广,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

2.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2.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

20世纪90年代以后,节水措施越来越多样化,在田间工程方面,推广小畦灌、沟灌、膜下灌等灌水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2.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

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瞄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2.4重视管理

突出水资源的统—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

统—管理、统—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抑制和降低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2.5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个长远的统筹规划

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属基本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而不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变动而改变,—要有长远统筹规划。二要有五年计划。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试验选型。按照近期计划所确定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群众又能接受的技术,—般每项技术最少要经过两年的试验。第五步要付诸实施。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确定适宜推广的技术,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6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调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确保流域内各行业的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避免由于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抢占水资源、滥采地下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发展受制约、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既要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要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7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提高节水意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将受到约束,要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必须将农产品出口补贴变为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稳定投资来源和比例。要合理调整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意识的养成。调整水价是调节水的利用向经济效益更优化的产业转变,合理的水价政策出台可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意识。

3.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应用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推广普及,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今后,我们将坚持一要发展、二要规范、三要可持续的工作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使高效节水灌溉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8篇

淮安市淮阴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交通枢纽之地,座落于淮安市区北部。近年来,淮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积极组织、引导,支持农民和各类投资者参与高效农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该区高效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但从该区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践中,深感该区发展高效农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探讨,希望对引导淮阴区高效农业发展、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淮阴区高效农业发展的成绩

近年来,淮阴区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本着“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规模经营,提高质量”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基地带动,高效农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

1.1 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淮阴区区镇村三级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全区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淮阴区紧紧围绕淮阴区十亿元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做到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带动辐射不断增强,积极保障市场有效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淮阴区高效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已成为淮安地区高效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县和高效农业展示的新窗口。

1.2 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日趋显现

经过几年努力,淮阴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以丁集、刘老庄为中心的日光温室黄瓜、草菇基地;以袁集、渔沟等乡镇为中心的辣椒生产基地;以棉花庄、凌桥为中心的西、甜瓜生产基地;以吴城、码头、韩桥、老张集等乡镇为中心的订单蔬菜基地。目前,淮阴区丁集日光温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渔沟生态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获得市级认定,刘老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获得省级认定。目前有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些基地成为淮阴区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高效农业设施建设成绩突出

近年来,淮阴区先后整合中央及省财政支农资金、省级扶贫奖补资金、高效农业奖励等资金建设智能温室、连栋大棚、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高效农业特别是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高效设施农业考核实现连续6年排名全市第一,连续五年被评为“省高效农业先进单位”,荣获省“设施园艺先进县(区)”称号。此外,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淮阴区先后建成了渔沟芦华村、袁集双庄村2000亩设施蔬菜示范园;码头镇玉坝村500亩订单蔬菜科技示范园;棉花庄大福村2000亩大棚蔬菜基地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高效农业的新

亮点。

1.4 农产品的档次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淮阴区紧紧围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强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功培育成我省第二个国家级生猪品种“苏淮猪”;丁集“淮安黄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核准。目前,全区新建多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不断扩大。现在全区有多个农产品进入市区大型超市。以淮阴区棉花庄镇军田村绿源蔬菜合作社为例,合作社里将采摘下来的蔬菜称重打包,发往市区的各个超市销售,仅2011年该合作社销售收入就突破了3000万元。

1.5 高效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增多

近年来,淮阴区发展高效农业注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十一五”期间,淮阴区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方式,投入资金扶持了江苏同玉禽业有限公司、江苏润通食品有限公司、淮安老侯食品有限公司、淮安凌桥米业有限公司、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单位,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带动和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之间的紧密结合,提升了一体化经营水平。此外,淮阴区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解决技术、资金、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如依靠淮安天益食品、淮安丰尔丰斯农业发展公司、苏州南环蔬菜有限公司、连云港如意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订单

蔬菜。

2 淮阴区高效农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2.1 高效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高效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其生产需要基础设施配套。但总体来看,淮阴区高效农业的基础设施与高效农业发展较好的山东寿光等地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关键是投入资金不足。近年来,淮阴区各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虽然基本能按中央政策和法律规定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比重,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高效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整合有限的财政投入发展高效农业。但数额有限,不能适应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影响着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淮阴区高效农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亮点不少,但许多仍是“小盆景”,形不成“大花园”。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高效种植业面积偏少,到2011年底,全区年新增6.2万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左右。二是设施农业发展差距大,到2011年底,全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三是高效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周边地市相比仍有差距。从目前来看,淮阴区目前无论是高效种植业面积、设施农业、还是今年新建高效种植业的占比数,均处于江苏省中低水平。不少乡镇发展高效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的高效农业项目多为农民自发发展而成,因而呈点状分布,分散经营、面积小、不成规模。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规模大、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农产品深加工层次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也很低。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龙型”经济发展缓慢,以富民经济小区、农业现代园区为载体的“园区”经济规模偏小,档次较低,绿色、有机产品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带少,专业乡、专业村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与农民、农业的生产需要尚不完全适应,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未进入产业化经营,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的开放度不高,外向度差。

2.4 相关部门的支持不够

政府相关部门对发展高效农业的支持和重视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 ,一是行政部门干预不当,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乡镇农民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策,而是由政府决策,农民只能消极被动实施所谓的高效农业;一些乡镇不根据当地实际,盲目仿效,农民收入无增反减,使农民对高效农业产生了曲解;有相当一些乡镇政府没有转变观念,积极找市场,使产品滞销。二是有些服务部门只走形式、不重实效。高效农业的普及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由各部门大力配合、互相支持。但是,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一些农业职能部门只能靠山吃山,经常出现为部门利益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有时财政补贴往往发放不到位,职能部门费用仍旧偏高,使得农民对高效农业失去信心。有些乡镇农技站不能及时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导致高效农业不能提高农民收入,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9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总体要求: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生态高效”原则,坚持扩量与提质并举、园区与龙头共建、品牌与市场齐抓,着力提升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化水平,打造高效设施农业强县。目标任务:2016年,全县将新扩建高效农业8万亩,其中新增设施农业4万亩,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1个,建设千亩连片示范基地2个,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1个、特色产业基地2个,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2个,建成“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1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个。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立足做精、做优、做强,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对310国道沿线设施蔬菜、鲜切花、特色林果、草莓等主导产业进行资源整合、空间整合,调优产业、品种、区域结构,并以打造全产业链的手段,将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作为核心,在县域西北部打造一个生产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高效农业集聚区。

(二)优化园艺产业布局,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强镇。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力为重点,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和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现代特色农业强镇。重点打造桃林镇、山左口乡、洪庄镇、温泉镇和白塔埠镇设施蔬菜特色产业,黄川镇、石榴街道设施草莓特色产业,石梁河镇避雨葡萄、晚秋黄梨特色产业,双店镇、山左口乡鲜切花特色产业,青湖镇经济林果、甜瓜特色产业,李埝乡花卉、奔牛粉丝循环经济特色产业,李埝林场蓝莓和金银花特色产业,驼峰乡、安峰镇、石湖乡、曲阳乡优质西甜瓜特色产业,石湖乡林间食用菌特色产业。

(三)提升农业产业园区档次,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六项指标,继续推动黄川、桃林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以“十有”园区标准提升桃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完善双店、温泉、青湖、白塔埠、石榴、房山以及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等市级园区标准化建设,促进园区提档升级,增强辐射、示范、带动功能。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理念,推进高效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条,大幅提升园区产业效益,积极开展千亩连片基地、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创建石湖西瓜、驼峰杨大庄甜瓜2个千亩连片基地;创建李埝林场千亩蓝莓、桃林官庄千亩核桃2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四)拓展园艺产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实现休闲观光农业由“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模式转变,大力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村)等创建工作。2016年,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1个,创建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个。积极培育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并依托中国休闲农业网、去农庄网、旅长APP、省农委休闲观光农业电商推介平台、第十四届农洽会,第六届花卉博览会,强力推介我县休闲观光农业,提升我县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场)要创新推进举措,提高工作效能,及时成立高效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做到任务量化,责任到人。县各相关部门要定期进行指导服务,县政府年终将根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表彰奖励。

第10篇

1.1提升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效节水技术组装了水利、农机、种子、施肥等现代化设施与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昌吉市高效节水示范区内,实现了从平整土地、铺埋薄膜、播种、灌溉、施肥、施药、收获全过程机械作业,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

1.2节水节肥、作物高产和农民创收

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滴灌节水40%左右,节水80~120m3/666.7m2;节肥30%,增产2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5%~7%;节约劳力费30%~50%,节约机耕费20%~40%。高效节水较传统地面灌溉对比可概括为“两节、两高、两促进,一提高”,即节水、节肥;高产、高效;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1.3促进土地流转进、增加农民收入

以高效节水为切入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管理模式,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形成新的增收方式,进而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增加了农民收入。

1.4加快了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按照《新疆高效节水建设发展规划》进程,到“十二五”末,农业高效节水面积将达到3000万亩,到2020年达到4000万亩以上。以高效节水为切入点的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最终将加速新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对策建议

2.1将农业高效节水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农业高效节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事关粮棉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重大战略。各级政府应将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和任务,统筹安排高效节水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严格按照投资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高效节水事业发展。

2.2建立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农业高效节水的公益性地位很强,新疆应将其纳入财政优先安排范畴,稳定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各类补贴政策,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3创新农业高效节水发展机制

积极探索用水机制和水权改革,建立农民参与的农业高效节水发展机制,扶持和引导农民应用节水技术和设备,把农业高效节水发展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树立水资源危机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农民自觉参与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的长效机制。

2.4加强农业高效节水的宣传与技术培训

第11篇

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必须要有一个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另外,要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科研、教学、推广、农民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执行科技推广项目。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转化能力。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采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主动渗透、转化。为此,应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和社会各方力量,适应农民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抓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推进农民科技书屋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要通过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持的科技项目,以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有具体行动,要有落实措施。农业部制订了现代农业“十大行动”方案,每个行动都体现着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和保障。各地应按照这个思路,形成当地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扎扎实实地安排和部署好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各项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 旱作农业;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203-01

1 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山川结合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度地带,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支离破碎,其地貌特征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形成两片地貌单元,即南高北低的北部川台地形和东高西低的南部丘陵沟壑区。

同心县东部旱作区主要由韦州~下马关盆地和两侧黄土高原丘陵梁塬构成。位于罗山、青龙山之间,北临蜗牛山,南以马家山与预旺盆地相隔,地势自南而北,自山麓向盆地倾斜。盆地地势平坦,地形自然坡度在1/40~1/100之间。

1.2 地质、土壤

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2002年4月完成的《下马关地区土壤调查报告》和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2002年11月完成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下马关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水文地质堪查报告》,土壤类型主要有普通新积土、淡灰钙土、砾石土等3个土类,其中新积土以普通新积土为主,占本区土壤总面积的80%,一般较平坦,土层深厚,是目前的主要耕作区;灰钙土占土壤面积的12.6%,砾石土占8%,底盐新积土占3%,流动风沙土占1%。

1.3 气象

宁夏水文局在陈石塘、预旺、杨家岔、下马关、窑山5个雨量站,各雨量站大部分为上世纪70年代设站,降水资料系列较长。雨量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57.4 mm~380.3 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76%。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各雨量站雨量极值比为2.7~10.6,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Cv在0.32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313 mm,75%、95%保证率设计年降水量分别为241 mm、168 mm。

蒸发强烈,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80 mm(E601型蒸发皿),干旱指数4.1,属干旱区。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大,其随各月气温、湿度、日照、风速的变化而变化。11月至次年2月为结冰期,水面蒸发量小。水面蒸发量最小月出现在最低月的1、12月份,春季风大,气温回升,蒸发量增大,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6、7月份。9月、10月随气温的下降水面蒸发量逐渐减少。

2 水资源

同心县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位于同心县城以东及罗山东南侧广大地区,旱作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以达郎顶为界,其水文特点是干旱、径流少、水质差。

当地地表水资源表现为暴雨洪水形式,无法利用。属于黄土丘陵干地区,具有暴雨雨强大、历时短、笼罩面积小的特点。暴雨洪水多发生在7~9月份,是典型的超渗产流区。由于该区植被差,涵养水土能力小,产流后即泄,汇流快,洪水陡涨陡落,过程较短,洪峰流量较大。

3 发展节水农业必要性

3.1 是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解决了干旱带80万群众的饮水困难,但仍有40多万群众为水发愁。同心县东部地区基本处在中部干旱带的中心位置,其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具有广阔地开发前景。将黄河水引入这一地区,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人畜饮水以及脱贫致富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当地的工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持,对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的战略性转变,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是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的需要

“有水即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已被实践所印证。以下马关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等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在近期内即可形成十三万亩新绿洲,使灌区原有荒漠化的土地变为“山川秀美”的新绿洲。同时,由于供水工程的辐射作用,使其周边的万亩草原与荒山得到保护。

3.3 是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作用的需要

旱作区毗邻红寺堡扬水灌区,对下马关高效节水补灌区实现旱改水提供了工程建设条件。红寺堡原规划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分布在红寺堡二~五干渠和新圈、新庄集、海子塘三条扬水支线上。目前,已开发土地30万亩,安置移民12万人。在灌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规模调整为55万亩,但扬水泵站及输水干渠等骨干工程均已按原设计规模建成,富余的水量为寻找与开发新灌区提供了条件。同心下马关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将此纳入红寺堡灌区,可以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作用与效益。

3.4 为同心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特色种植提供条件

同心县东部地区年降雨量258.7 mm,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作物春季播种时节和出苗期严重缺水,影响出苗率和后期作物的生长。据资料统计,旱作区种植马铃薯亩株数2000~3000株时,产量及品质均达到合理值。每年4、5月份马铃薯播种季节,土壤墒情相对较差,土壤含水率低于50%以下,出苗期拉长,在土壤含水临界线15%时,种薯被迫休眠,旱作物种植马铃薯实际出苗率只能达到60~70%,相应产量减少30%~40%,旱情越重则出苗率和减产更加严重。近年来当地群众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窖水采取坐水种植,或在马铃薯发育期实施渗灌补水,在正常年份下可以促成马铃薯田间出苗、齐苗、壮苗,实现马铃薯种植的稳产高产。但由于春季往往水源紧缺,窖水严重不足,群众拉水成本过高,影响了马铃薯种植的大面积推广。通过实施同心县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可以为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等种植提供基本保证。

4 灌溉方案

本项目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以补灌为主的非充分灌溉方式,在配水和田间灌水方式上比较了以下两种方案:

4.1 拉水补灌

输水干管、支管采用压力管道,田间布置蓄水池,单座蓄水池控制灌溉半径0.5 km左右,控制面积1500亩左右。以蓄水池为水源点,采用拉水的方式向田间地头送水,采用坐水种、点灌等人工灌水方式。该灌水方式的优点是用水量易控制,田间工程造价较低;缺点是拉水成本高,灌水劳动强度大,群众接受程度低,影响开发的积极性。

4.2 管灌

在每级加压泵站压力管道的末端布置大型蓄水池,以蓄水池为水源点,向灌区布置支、斗、农等各级压力管道,田间配置给水栓,采用软管点灌。该灌水方式的优点是灌水方便,动强度相对低,群众容易接受,而且可以为今后结合地膜覆盖、发展膜下滴灌创造有利条件;缺点是田间管网工程造价较高。

综合以上两种灌水方式的优缺点,为了能让移民搬得来、留得住,从方便群众灌水、减轻灌水负担、激励群众开发的积极性等方面考虑,本报告推荐采用管灌方案。设施农业(拱棚)生长期较长,管灌用水量大而且劳动强度高,设计采用膜下滴灌

方式。

5 结束语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以新型节水方式为中心发展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应本着节水与增效并重的原则,发展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节水农业。

第13篇

关键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1 加快高产优质米品种应用步伐

种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是诸多增产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据测定,良种的增产作用占30%以上,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其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如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两早两稀栽培技术必须选用具有较强分蘖力,偏大穗型的配套品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品种决定品质,又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所以说应用良种是一面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生产措施。目前,我市在更新水稻品种上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两早、两稀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一批与两早两稀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比与两早两稀栽培技术配套的优质新品种,如:吉农大3号、吉农大7号、超产1号等品种相继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年来外引品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但从发展角度看,这些品种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所以在品种上要推广更多的优质

品种。

2 抓好水稻两早、两稀、两浅高产栽培技术投入

2.1 抓两早,即早播种早插秧 壮秧,要求叶龄4.0―4.5叶,秧龄不够,就很难育出壮。只有早播才能育出壮秧。要想培育壮秧,必须加强苗床管理。

(1)播种――立针期,突出“齐字”,保证出苗整齐,培育壮秧。(2)立针――二叶期,突出“矮”字,控制温度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徒长。(3)二叶期――三叶期,突出“根”字,促进壮根,防止发病。(4)三叶期――插秧,突出“壮”字,控制秧田水分,蹲苗壮根,促进分蘖。

2.2 抓两稀,即稀插种,稀插秧 目前国内国外的科研成果以及在我市多年试验示范证明:稀播稀插是我市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市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播量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播种芽300克,稀播才能培育出壮苗,插后发根力强,返青快,分蘖早,生育旺盛。稀植以30cm×17―20cm,每穴2―3株苗为宜,这样,垩白率和垩白大小明显减小,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米饭变软,是优质米栽培最佳密度。

2.3 抓两浅,即浅插浅灌 浅插可以促使水稻低位蘖早生快发,早期的分蘖穗大粒多,成熟度好,要求在不倒秧的前提下尽量浅插,以1.5―2.0cm为宜,插秧时要插直、插匀、插浅,插后要及时补苗。充分利用近地表地温、水温高的有利条件,促进水稻分蘖。全生育期提倡浅水灌溉和间歇灌溉。一般插秧前保持花达水。插后5―7cm水层护苗,促进扎根返青。分蘖期浅水灌溉,可以提高地温和水温,促进分蘖。有效分蘖停止后排水晒田,防止倒伏,保证根部健壮,活杆成熟,之后浅水灌溉,乳熟期间歇灌,腊熟期停水,黄熟期排干。

3 精细整地

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等各种养分含量不同,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及食味影响很大。在优质米生产中应选择有机质含量中等,速效养分含量较低的土壤最为理想。在选择适宜优质米生产土壤类型基础上,秋季整地,秋翻的深度在15cm左右,经过冬春两季的冻融交替,可以促进土壤内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通透性,使之形成有利于优质米生产的适宜生态环境。

4 合理施肥,平稳促进

影响水稻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遗传基在控制外,还受众多的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氮肥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合理的施氮比例不仅能改善碾米品种,而且能改善稻米外观品质,施穗肥粒肥明显增加稻谷的整精

米率。

5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1)药剂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插秧后3―5天,每公顷用60%丁草胺乳油2.25公斤加15袋草克星,拌细土或细沙250公斤撒施,施药时保持3―5cm水层4―5天,6月下旬、7月中旬人工除草两次。(2)及时防治病虫害。对防治赤枯病除在施肥上注意氮、磷、钾的配比施用外,插秧后如发生赤枯病,应及时换水,增施钾肥、锌肥。

6 适时收获、晾晒,减少腰裂米

我市大部分稻田排水过早,收获过晚,子粒爆腰现象严重,颖壳熟色差。在我市收获前10天排水为宜,水稻黄熟期应及时收获,收获后应在田间堆小垛自然晾晒,经常翻垛,水分降至15%进行脱粒。

第14篇

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建设,发展规模化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现就2014年高效规模农业工作制定如下奖励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三农”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全镇上下大力度地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特色地搞好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开发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着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重点在设施栽培、规模养殖、林经种养、观光农业上,因地制宜,因村建品,全镇围绕“1111”工程,发展具有我镇特色的高效规模农业。

“1”条线:姜八线,重点打造观光农业,发展夏庄村为主的垂钓休闲观光等项目、顾高村扩大以吊瓜为主体的林经种植、塘桥村扩大以鼎都养殖场为主体的小区建设。

“1”个园:重点打造农业示范园,发展以吊瓜、葡萄、弥猴桃为主体的设施农业项目,或是以韭菜、甜菊为主体的特色高效规模农业项目。

“11”个行政村:各村利用辖区内特色项目进行协调配合,尽量连片连线,组合高效规模示范方300—500亩。

三、奖励标准

1、带头创业奖励。鼓励镇、单位、村干部领办或创办农业设施项目,年终项目经验收,奖励项目总投资额的1%。

2、设施农业奖励。新增连片50亩以上钢架大棚(含水泥架)每亩补助500元;新增连片30亩以上简易大棚(含小弓棚)每亩补助300元。

3、土地流转奖励。⑴在镇高效规模农业规划范围内土地流转50亩以上,且租期连续10年以上,并用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每年每亩补助项目主体250元,补助时间为5年;⑵不在规划范围内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项目流转土地50亩以上,给予土地流转补助5年,每年每亩补助减半。

4、规模养殖奖励。新增畜禽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达到500头或当年新增可繁母猪达到50头;蛋禽年末栏存达到10000羽或肉禽年上市达到30000羽;山羊栏存达到100只;长毛兔或獭兔栏存达到500只;新增奶牛达到30头;每户奖励2000元,每增加一倍,奖励标准增加一倍。

5、项目投资奖励。当年投资农业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建农业观光、垂钓、园艺、农家乐等项目一次性基础设施投入200万元以上,给予项目投资人投资总额5‰的奖励。

6、注册商标奖励。每注册农产品商标一个奖励0.3万元;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分别奖励注册商标持有者1万元、2万元、3万元。

7、引进技术奖励。引进技术能人服务高效规模设施农业,人均服务项目100亩以上,所引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单产量达到预期目标,一次性奖励技术能人8000元。

8、注册商标办证的补助,凡申报注册登记的农业项目,经市验收认可后对办证费用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验收办法

1、农业投资项目需持有土地流转协议或承包合同书,并经工商注册登记,且通过镇考核办验收认可。

2、项目实行申报制,对照奖励标准各村每季度末的20日前以书面形式上报给镇农经站,镇将及时组织验收。

第15篇

一、目标任务

围绕双草线、226省道(陈李线)沿线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带,具体为:

1、双草线北侧:康宁、双福、双灶、双星、金龙、西灶、沈灶、六川、顾灶、殷灶、三合、文达、天池、苗丰等14个村(居)以及镇农技中心、镇农经中心两个部门在双草线北侧、中竖河至东竖河区域内(镇万亩高效农业园区内)各推进50亩连片设施高效农业。万盈村重点负责双草线北本村境内的水稻、苗木提档升级工作以及万盈大沟东侧农庄前的高效农业推进工作。

2、陈李线两侧:道路沿线两侧各500米视线范围内,六里村(新老王港河之间)重点打造香芋种植示范区;兆丰村(江界河至大桥交界)种植高效特经蔬菜或果园。六里、兆丰2个村在指定区域(由所属村负责土地流转)至少推进100亩连片高效农业。

3、发展重点:双草线益民段重点发展设施大棚(不含西瓜大棚),双草线万盈段可集中发展西瓜大棚、大蒜等;陈李线重点发展香芋产业或特经蔬菜、连片果园。益民居委会重点负责双草线北、一总沟南、中竖河至东竖河区域内的土地流转工作。六里村重点负责村部东片高效农业区建设。双草线、陈李线沿线苗木项目须至少种植一半面积的花卉。

二、考核奖励对象

主要考核各村(居)及镇农技中心、农经中心,奖励现代高效农业项目的招引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三、考核奖励内容及标准

主要考核各村(居)及镇农技中心、农经中心在双草线、陈李线的组织服务和新增高效农业面积(流转年限10年以上,设施高效农业为钢架大棚或连栋钢架大棚)。

(一)规模种植业

1、信息人:在双草线新建单个项目集中连片钢架设施面积50亩、100亩、200亩以上并正常生产经营的,分别奖励第一信息人2000元、5000元、10000元;新建单个项目实施连栋钢架大棚连片面积达10亩、20亩、50亩以上并正常生产经营的,分别奖励第一信息人3000元、6000元、12000元。

2、组织方:在双草线新建单个项目集中连片钢架设施面积50亩、100亩、200亩以上并正常生产的,镇分别奖励村(居)或单位3000元、6000元、12000元;新建单个项目实施连栋钢架大棚连片面积达10亩、20亩、50亩以上并正常生产经营的,镇分别奖励村(居)或单位4000元、8000元、15000元。

3、实施者:在双草线新发展葡萄或其他果品集中连片种植50亩以上,搭设普通棚架到位的,当年每亩补助1000元,第二年、第三年每亩补助200元;鼓励发展花卉、苗木,新建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花卉苗木基地,每亩补助200元;新建钢架大棚连片50亩及以上并正常生产的,每亩补助1000元;新建连栋钢架大棚连片面积达10亩以上并正常生产的,每亩补助10000元。

4、特色产业:在陈李线新建单个项目成方连片露天种植香芋30亩以上,奖励第一信息人600元,补助项目实施者每亩100元。凡调整土地在陈李线规模发展香芋的村(居),奖励村集体50元/亩。

(二)规模养殖业

按照《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大发〔2013〕22号)精神,对符合市规定条件并实行无害化处理的养殖业项目,镇加奖市补资金15%。

四、考核及奖金补助发放

1、镇成立高效农业考核小组,由纪检(监察)、财政、新农办、农技、农经、畜牧兽医等部门参加,并具体负责考核工作。

2、新发展的项目在实施结束后,由村(居)或单位负责申报,镇考核小组组织验收。

3、奖补资金的发放按照4:3:3的办法执行,即项目建成并投产当年兑付奖补资金的40%,第二年兑付30%,第三年兑付30%。明确当年补助到位的,项目建成并投产当年全额兑现。

4、市、镇两级奖补资金同一项目就高不就低。

5、至2014年4月30日,未完成目标任务者,年终高效农业考核分减半;至2014年6月30日,未完成目标任务者,年终高效农业考核不得分,并取消年终各级评先评优资格。在2014年1月底前完成目标任务者,年终高效农业考核加5分;在2014年2月底前完成目标任务者,年终高效农业考核加4分;在2014年3月底完成目标任务者,年终高效农业考核加3分;在2014年4月底前完成目标任务者,年终高效农业考核加2分。

五、一票否决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奖补扶持:

1、项目业主未及时兑付农民土地流转金的;

2、当年建设但未投入生产的;

3、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