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01-04
20世纪90年代末,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们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为此,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非常显著,并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大学毕业论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其总体质量水平呈现出下滑趋势,这对于高校、学生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毕业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属于一项涵盖学校教学管理的定位、目标、机制与实践,大学生多层次文化素质、个体化需求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内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性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和考虑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层次化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和多元化”需求、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差异化与责权利险不统一、学校毕业论文定位导向与传统管理机制的不合时宜性等重要内容与影响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优化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类别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基于责权利险一致性的毕业论文项目管理路径法,为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新思路和立体化解决方案。此方法对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教学管理都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2]。然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仍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形式重于实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论文文本不规范、文献格式混乱等众多方面[3-6]。针对这些各种类型问题,研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方案才是解决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研究学者主要从学生、导师和学校等不同维度给出了科研能力差、学生就业压力大、实验设备不足、重视度不够等大学生个人素质因素[7],指导能力有限和责任心不强等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合理的论文教学定位、论文管理流于形式等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8]。为此,表1详细列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改善和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以系统视角来全面认识和综合分析外部社会环境下招聘单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考察需求、学校对学位论文定位与质量评价管理、导师在学位论文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过程与绩效考核、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责任态度等众多方面因素,采取因时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建设选取一套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导师为主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分类定位与项目管理路径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维度上各种影响因素的积极叠加效应。
二、多层次类别的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
毕业论文属于科研学术论文,为此在评价标准中常常列有“创新性强或理论前瞻性好、新颖的求解思路、有应用价值、有硬件实验验证”等关键指标。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精英教育转入为大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仍Υ笱П究粕毕业论文这种高度的质量标准要求是不切合实际的、行不通的。此外,不同科研素质水平的指导导师在这些模糊的、空泛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指标标准的理解和把控上也具有相当的差异化和争议性。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被忽视或缺位现象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提出必须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体系、工作程式和工作机制上进行全新的思考,以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轨道。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冷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时不难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的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对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现象,更进一步的分析可见,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职业的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加之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他们面对用人单位和岗位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什么单位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什么岗位是展示自己的平台,究其原因在于当今大学生缺乏或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尚有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开展,内容上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般介绍和政策规定的诠释,在方法手段上往往是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大会“灌输”形式,因而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等方面则着力较少,也同样存在着忽视或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指导。基于学生在就业问题和学术在就业指导上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人认为必须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体系、工作程式和工作机甜上进行全新的思考,以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一、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构建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体系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大学生个体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处的环境(机遇和制约等因素)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它包括了大学生人生理想及生活目标规划、大学生学习目标规划和大学生职业选择规划等内容。大学生只有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才能有效学习并获得知识技能,才能选择到合适自己发展的职业并通过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可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涉及到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知识学习、择业技能技巧训练等内容在内的学校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的问题。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全面规划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既抓住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又能使指导工作较好地溶入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大局。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合,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环节,演化为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学生的这种主体性需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可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翻。正处于心理成熟期的青年大学生需要接受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的引导。由于大学生所选修的专业各有不同,他们毕业时面临的工作岗位选择也必定不尽相同,但是,职业本身并无贵贱之分,唯有职业分工不同而已。要通过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只要从业者敬重一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必定能“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更要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智地审视就业市场,客观地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到毕业时才能勇敢的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勇于到艰苦的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等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促使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总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理想信念教育溶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帮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灵魂,也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2、坚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专业学习及学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紧扣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这一核心内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搞好学习目标规划和学业发展规划。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而言,由于大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及专业学习不够深入等原因,他们往往对职业和专业设置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因而在专业学习上往往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更由于大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使许多大学生难以做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与当前学科安排的学习结合起来,因而在学习上往往需要我们,尤其是专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处理所学专业与职业关系的方法,确立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有计划地开展个人专业学习、知识积累、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为将来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从学校的教学与教育改革而言,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生涯规划这一有效载体,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做好学科与专业的调整与优化工作,更进一步加大文理渗透和工管交叉,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同时要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高专类的学生,要坚决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或“多证”制度,以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3、坚持群体教育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规划。以使大学生毕业择业时有清晰的职业目标而不至于迷惘。一个任职者如果能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特征、兴趣、又有适当能力去完成的职业,就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较好的业绩,最终产生工作的满意感、自我实现感。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群体的正面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选择规划,为自己大学毕业的择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对象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并在指导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兴趣与职业选择、职业能力与职业选择、气质与职业选择、性格与职业选择、价值观与职业选择、专业与职业选择之间的辨证关系,做到知己、知彼,从容应对就业市场的择业。
二、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建立和健全全程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行为集中发生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但是大学生对社会职业、就业政策、就业制度的了解以及自身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求职技巧等则应该从进人大学校园时就开始积累。因此,必须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人点,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实践活动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建立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反馈评估等具体环节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设定阶段性的指导目标任务,使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得以实现。
1、要认真抓好大学生入学第一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职业和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理解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人制度,增强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2、结合大二、大三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特点。精心组织好大学生修订与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巩固的专业思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发展方向,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二、大三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稳定期,也是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专业学习任务繁重,许多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不感兴趣,往往造成了就业指导工作上的空白,因而强化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就业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一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工作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了解个人创业条件、特征,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等,而要完成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仅靠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广大专任教师的普遍参与。总之,要结合专业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重视和全力做好大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关。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是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高与深入产学研基地,在实践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并进行专业的实习、见习活动。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通过专业实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完善个人职业形象,掌握面试基本技能,了解求职面试全过程及求职的途径、技巧,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劳动关系法规,制定自己的求职策略和求职计划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三、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
划并顺利就业为落脚点,构建全员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格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地就业,这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最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从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服务市场建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加强,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高校要通过动员,使全校各个部门的各级组织、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来,以实现全员化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1、要转变观念。真正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顺利就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要让全体教职员工都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一样,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只有全员参与、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地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顺利就业为落脚点,设计好教学与就业指导的联结点,结合实际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论文摘要: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进行分析。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对待理论的态度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往往只是把理论学习的目的定位于拿文凭或考研提高考分,而不是在掌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未能牢固地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腐朽、消极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给“黄、赔、毒、那”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一些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沉渣泛起。这种社会生活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使人们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自然更容易受到侵蚀。
3.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过多家庭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独生子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除了部分特因生外,主要体现为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就使得原来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教育,对这代大学生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第一,要在回答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必须回答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要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要在特大道理讲透的同时,将小道理讲深,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当前,由于信息更加公开,传播更加快捷,发泄情感的方式更加直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容易捕捉,思想脉搏也更加容易把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加强,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提供了新的园地。这些,都有利于理想信念教育氛围的营造。因此,除了通过传统手段开展教育,营造氛围外,一定要高度重视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大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第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和战胜它,且不可退缩和畏惧。这个过程也是锻炼意志,发展意志品质的过程。
第三,学会自我调控、自我超越
能够及时疏散和排解心中的抑郁与不快于愉快的心境之中。
(1)做情绪的主人。在受挫后,若情绪过激,失去控制,就易产生心理失常,不仅会伤身体,还会做出一些危害他人或社会的事,于己于人都不利。要善于控制个人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当喜则喜,喜而不狂;当悲则悲,悲而不伤。要掌握好“度”,切不可过头。
(2)超越挫折。要摆脱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理体验,就要学会超越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防卫。具体方法是:第一,升华。能够及时将狭隘的个人目标升华到社会化的大目标上来,追求更崇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升华,能使人的精神境界更高尚,从而摆脱了个人主义的小圈子,使人心胸更宽广,视野更开阔。如:大学生失恋后,能够及时摆脱因失恋造成的那种痛苦心境,把目标定位到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这个积极目标上来。第二,代偿。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受挫后,能够及时调整方向。用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来替补。这是一种移换,一种以彼补此的方法,能够快速摆脱挫折心境,实现心理平衡。第三,幽默。当你的心情处于不愉快状态下,无法排解时,不妨来点幽默,哪怕是“阿Q”式的解嘲,都有助于解除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缓解紧张情绪,忘却痛苦与烦恼,尽快获得愉快心情。
三、结论
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适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不致落伍,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具有健康体魄和心理,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于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迎接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一支特殊教师队伍,是应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辅导员工作实际需要对辅导员的专业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技能素养来满足工作的需要。本文拟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出发来探讨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素养,探索出培养高校辅导员技能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对高校辅导员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辅导员自身的素养与技能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辅导员通过其自身的技能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大学生群体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素养与培养辅导员技能素养就成为各个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辅导员工作基本构成
大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最终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陪伴大学生走完三年至四年的美好大学生活,长时间的相处很容易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从心理上产生信任与依赖,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开展也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多”与“杂”的特点,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的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联系,对辅导员工作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与指明辅导员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爱国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进入稳定和成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定型的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任何时代的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存在与发展与屹立的基石,大学生是先进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合理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三是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内涵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当今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道德缺失的现象,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大学生的基本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四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最终目落在的人的发展的人的幸福度。
1.心理咨询与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如学习、爱情、经济、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部分人能通过自我调解和自我调控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解决发生自己身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导致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辅导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有利于及时发现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与问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与辅导主要包含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等方面。
2.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大学生学习和初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又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考核方法体现出了许多自身的特性,大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成为刚入校大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学辅导员及时有效的学习引导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完成规定学业,发展自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发生学习倦怠的现象,由于高中高强度与高负荷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突然间的放松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放弃学习机会,最终影响到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长,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正确的指导与监督,使大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加强学习。
3.就业指导。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让学生就好业就成为学校,家长,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了其面对选择时缺乏心理准备,大学生急需辅导员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就业。
三、辅导员技能素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素养,辅导员职业技能的高低会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起到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可以说是高校辅导员最首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辅导员的教育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与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要学会选择正确并合理的教育方式,同时辅导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针对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究竟该学什么与怎样学也是辅导员必须注意为同学解决的课题,“闻道有先后”,知识需要传承,同样,学习知识的方式也需要传承,大学的学习更多强调的是指导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辅导员的学习观和学习技能技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宿舍管理技能。大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宿舍的管理涉及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学生行为习惯,环境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宿舍管理好了,学生也就基本管理好了,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当高超的宿舍管理技能,在学生如何搞好宿舍卫生,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加强宿舍安全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对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4.活动组织技能。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和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空虚,无聊也就成为大学的“必修课”,如何使大学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也是辅导员需要注意的,各种丰富有意义的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活的调味剂,辅导员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又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
四、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途径
1.加强辅导员技能培训。各行各业,培训与教育是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定期对辅员展开培训与教育对提升辅导员素养,加强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要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从而培养起全能型的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2.辅导员交流讨论。辅导员面对的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作为群体的学生群,他们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尽管我们不能把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方法完全照搬去解决另外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方式方法,辅导员的交流讨论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有益于辅导员技能素养的提升。
3.积极开展辅导员技能竞赛。通过开展竞赛,找准差距,提高水平。找学生代表和专家当评委,找到提高技能的切入点。
4.开展辅导员技能职务评定的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一直提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质上还是不够,要通过设置辅导员技能评定的标准,积极开展辅导员业务职称的评定,职称的评定可以参照教师系列的职称,享受同等待遇,这样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技能,也可以稳定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其整体职业技能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实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辅导员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去找寻方法,途径,同时需要加强辅导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直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来适应大学生学生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刘瑜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究 [期刊论文] 2011(7).
[2]王沛悦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培养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1).
[3]别向红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3).
[4]林泰;彭庆红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期刊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5]付继发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6]叶进.侯鸿雁.任泽明.张海虹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角色定位之我见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8).
[7]何欢 浅谈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
[8]孙辉 浅谈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工作 [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5).
[9]林惠敏.吴镇聪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2010(24).
论文摘要:从一名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探析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恋爱、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就业选择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鲜明的困惑和障碍,并提出几点疏导策略。
一、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人格心态
1.自卑。女性心理的最大弱点是自卑,女大学生也不例外。据观察和了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她们关注自身的发展,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希冀在学业方面及将来的职业领域追求与男生一样的成功。然而,她们对自身能力缺乏认识,自信心较男生弱,潜意识中的弱者心态,对女大学生自我才能的发挥构成了压抑,使她们不能有效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2.狭隘。受活动空间与接触人和事的限制,部分女大学生的心胸比较狭隘,她们的兴趣和利益关系往往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视野狭窄,不能放眼全局、着眼社会,表现为多疑、嫉妒、记仇、爱传闲话等。事实上,女大学生相互间的嫉妒是其发展的最大天敌。在一个女生群体中一位女生出类拔萃,首先攻击她的往往不是男生而是女生,她们可以容忍男生超过自己,却容不得同性超过自己,这种狭隘自私的心理恰恰是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障碍。
3.生理。生理疾病也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女大学生因各种原因患上疾病时,承受能力下降,往往烦躁不安、困惑不已,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认为既增加家庭负担,也增加了学校、社会的负担,成了众人的累赘,以致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而不能自拔。
(二)思想观念
1.社会角色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女生放在从属、依赖、陪衬的位置上,对她们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女大学生虽属知识女性,也会不同程度地受着这种传统的影响。
由于社会文化的偏见,男女大学生在成就期望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越是在竞争性强、对个体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中,女大学生的期望越低。另外,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更加客观地估计成功的可能性,这种瞻前顾后的考虑,使她们过多地关注可能遇到的障碍,更加上社会文化的偏见,使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
2.社会用人制度。近年来,社会改革蓬勃开展,这为女大学生才能的施展带来了机遇,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我国在改革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同时,受到冲击和震动最大的仍是女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想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工作,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渴望自己成功;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又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形成一种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激烈矛盾的心理,产生迷惘、悲伤。
二、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策略
(一)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行为
1.重新认识,坚定自我。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智力活动个别要素方面略有不同。而且,女性较男性而言,有明显的情感优势,观察力和觉知能力都强于男性。在动觉、自然观察、人格及其他交往等方面,女生亦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将自己的优势带人学习、工作、生活中去,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会成为社会的强者。 2.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当前面临着瞬息万变、多彩多姿的历史转折的新时期,作为女大学生应该比男生更懂得正视现实的适者生存的含义,并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思想观念、方法的要求,在适应的前提下求发展。作为女大学生必须闯过自卑的心理关,自觉地培养坚定的自信心。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有助于发挥女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女大学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现实表明,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社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一种公平、合理、有序的社会机制正在形成,女性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3.理顺关系,平衡心态。一方面,理顺学业、工作、生活的关系。女大学生既要有对理想、对学业的不懈追求,又要在工作生活中能摆脱对家庭、对他人的依赖,在学校、社会工作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出与男生相同甚至超过男生的业绩,才能赢得他人的赏识和重视。因此,女生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心态,力求做到学业、工作和生活完美统一。事实上,许多女生在评奖评优活动中,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男生对女生刮目相看。另一方面,}l顷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现代社会需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力戒嫉贤妒能、文人相轻。
4.陶冶情操,增强魅力。魅力是内在修养的折射,是健康人格的体现,其特点就是自信、独立、德才兼备。针对女大学生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她们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净化心理环境,用高尚的思想品德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自觉抑制各种不良影响,做到内外兼修,且内修重于外修。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科学研究、书画展览、文艺活动等,展示自我,陶冶情操。最后,通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内容可包括大学生道德规范、责任、义务,女生的生理与心理,女大学生的劳动美、心灵美、行为美、言语美、气质修养美、仪态美,女性的成才,女性的社会角色等。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2期
[3]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卷第2期
[4]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年6月
[5]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
论文摘 要: 本文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高校与毕业生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择业,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8年的559万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达630万,而2011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达到660万。我国高校在世纪之交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引发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岗位需求却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令不少人发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感慨。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慢慢消退,经济又进入平稳发展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面临就业的当今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压力。我认为,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研究人员,我将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而言,他们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能够正确对待就业,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活几乎与社会脱节,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阶段,一旦面临就业,就要承载社会、家庭较高的期望,自我定位也较高,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权且将他们的心理分为以下几种。
(一)“随波逐流”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因为人格尚未成熟与完善,对社会缺乏比较理性的认识,容易受家庭、朋友、社会的影响,缺乏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对工作和职业前景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所在,在茫茫求职路上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而很少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社会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看到同学甲考公务员,于是也备战公务员;看到同学乙准备简历找工作跑招聘会,于是也天天跑招聘会到处撒网,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二)“焦虑畏难”心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做好充分就业准备,缺乏就业方法,担心受挫,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种过度的焦虑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正常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三)“自卑自大”心理。
很多大学生虽然很重视就业问题,专业能力也相当不错,但由于性格内向,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缺乏自信心,缺乏谋求合适岗位的勇气,在求职时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与之相反,一部分大学生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设定与自己能力远远不符的就业期望值,一旦遇挫自信心就容易瓦解,一蹶不振。
(四)“依赖攀比”心理。
一部分学生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就业时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学校、老师把就业招聘信息送上门,依赖家人朋友试图通过关系就业;或者盲目与他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设定与更改,容易在就业中遭遇失败。
(五)“逃避懈怠”心理。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他们或逃避或推迟就业压力,寄希望于提高学历而获得竞争力。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就业中遇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渐渐成为不就业、难就业一族。
二、高校亟须加强健康就业心理教育
在新时代,高校一方面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合理定位、科学择业,更重要的是在入学之初就加强健康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1]。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不少学生面临着不适应的问题。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放松的大学生活,他们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飞向哪里;在独立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生活与学习、恋爱、就业之间的关系,导致不少悲剧发生。因此有效的心理辅导就显得极其必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减轻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就业竞争上取得胜利。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是激励人们奋斗和创造的力量泉源。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没有正确的职业观。因此,大学入学之初高校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就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各种讲座、专题、论坛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和职业理想教育;在之后几年的大学教育活动中,连贯性地、分阶段地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2]。帮助每一位大学生解决好个人成才与国家需要、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等矛盾,不断引导他们找准方向、合理定位,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最终将毕业生成功地“推出去”。
三、高校学生需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他们同样要面临择业就业问题,在就业中是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对就业起到主导作用。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大学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一)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态。
高校大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各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怯懦、骄傲、懒惰等多种不良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大学生应对自身有一个充分认识,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而且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再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让自己经得起挫折,胸怀宽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向自己信任的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倾诉,有助于压力的缓解与释放;积极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咨询[3],解开心理疙瘩,克服心理障碍。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助于应对压力,而且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就业理念和行为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定位。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一方面对社会环境和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制订一个大致职业规划,在就业上做好心理准备,有主人翁意识,摈弃错误的幻想和等、靠、要思想,结合对社会形式的正确判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业上加强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成功就业增加砝码。
(四)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而真正在能力上不少学生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目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情况下,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互不满意的状况极其普遍。要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一致,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4]。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增长阅历,作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准备。
四、结语
综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方面高校务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高校毕业生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在人生大道上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张丽虹.高校就业心理教育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
[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39.
论文摘 要: 本文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高校与毕业生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择业,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8年的559万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达630万,而2011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达到660万。我国高校在世纪之交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引发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岗位需求却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令不少人发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感慨。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慢慢消退,经济又进入平稳发展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面临就业的当今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压力。我认为,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研究人员,我将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而言,他们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能够正确对待就业,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活几乎与社会脱节,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阶段,一旦面临就业,就要承载社会、家庭较高的期望,自我定位也较高,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权且将他们的心理分为以下几种。
(一)“随波逐流”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因为人格尚未成熟与完善,对社会缺乏比较理性的认识,容易受家庭、朋友、社会的影响,缺乏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对工作和职业前景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所在,在茫茫求职路上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而很少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社会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看到同学甲考公务员,于是也备战公务员;看到同学乙准备简历找工作跑招聘会,于是也天天跑招聘会到处撒网,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二)“焦虑畏难”心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做好充分就业准备,缺乏就业方法,担心受挫,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种过度的焦虑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正常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三)“自卑自大”心理。
很多大学生虽然很重视就业问题,专业能力也相当不错,但由于性格内向,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缺乏自信心,缺乏谋求合适岗位的勇气,在求职时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与之相反,一部分大学生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设定与自己能力远远不符的就业期望值,一旦遇挫自信心就容易瓦解,一蹶不振。
(四)“依赖攀比”心理。
一部分学生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就业时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学校、老师把就业招聘信息送上门,依赖家人朋友试图通过关系就业;或者盲目与他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设定与更改,容易在就业中遭遇失败。
(五)“逃避懈怠”心理。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他们或逃避或推迟就业压力,寄希望于提高学历而获得竞争力。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就业中遇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渐渐成为不就业、难就业一族。
二、高校亟须加强健康就业心理教育
在新时代,高校一方面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合理定位、科学择业,更重要的是在入学之初就加强健康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1]。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不少学生面临着不适应的问题。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放松的大学生活,他们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飞向哪里;在独立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生活与学习、恋爱、就业之间的关系,导致不少悲剧发生。因此有效的心理辅导就显得极其必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减轻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就业竞争上取得胜利。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是激励人们奋斗和创造的力量泉源。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没有正确的职业观。因此,大学入学之初高校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就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各种讲座、专题、论坛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和职业理想教育;在之后几年的大学教育活动中,连贯性地、分阶段地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2]。帮助每一位大学生解决好个人成才与国家需要、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等矛盾,不断引导他们找准方向、合理定位,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最终将毕业生成功地“推出去”。
三、高校学生需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他们同样要面临择业就业问题,在就业中是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对就业起到主导作用。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大学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一)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态。
高校大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各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怯懦、骄傲、懒惰等多种不良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大学生应对自身有一个充分认识,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而且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再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让自己经得起挫折,胸怀宽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向自己信任的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倾诉,有助于压力的缓解与释放;积极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咨询[3],解开心理疙瘩,克服心理障碍。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助于应对压力,而且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就业理念和行为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定位。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一方面对社会环境和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制订一个大致职业规划,在就业上做好心理准备,有主人翁意识,摈弃错误的幻想和等、靠、要思想,结合对社会形式的正确判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业上加强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成功就业增加砝码。
(四)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而真正在能力上不少学生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目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情况下,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互不满意的状况极其普遍。要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一致,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4]。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增长阅历,作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准备。
四、结语
综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方面高校务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高校毕业生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在人生大道上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张丽虹.高校就业心理教育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
[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39.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策略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随处可见的性别歧视现象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女大学生参与平等竞争,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获得理想职业,较之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则更如“海市蜃楼”,可遇不可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的原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其原因在于:
1.成长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部分女大学生性格内向、自卑、胆子较小、文体特长不突出,综合素质较之城里的女大学生较弱。在面临就业时,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畏难心理,不少女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参与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导致不战而败。更甚至,往往看到来自重点本科院校的竞争对手出现时就产生自卑情绪,自己打了退堂鼓,不战而逃。
2.学校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全国各个地级市甚至是县级市,地域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消息传递较为缓慢,使得学校的发展潜力有限,教学资源、教学信息更新速度不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院校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使得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难以提高。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深受家乡传统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及社会偏见的影响,成就意识偏弱,相比于男大学生或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较为薄弱,从众意识较强,求职前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对职业进行慎重选择。从而导致地方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面临就业难的局面。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女大学生的意义与作用
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女性不仅面临社会和男性世界的压力,还承担着生育和照顾家庭的重任。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女大学生只有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尽早做出规划、制定计划,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学习、培训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措施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①管理学家诺斯威尔则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界定为:“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②
1.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挖掘女大学生的自我潜能,促进自身成长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开发女大学生的个人潜能。首先,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测试,分析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特长、意志力、优劣势等,能够使得女大学生知道应该发扬哪些优点,弥补哪些不足。其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接收信息速度较慢,更应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以“不变”应万变。再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
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需要的实现、身心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人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通过提高需要层次,获得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人们追求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解决就业困境,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使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女大学生应该尽早的制订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种向心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行。
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大。由于传统思想的偏见,生理上存在的劣势,女大学生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法宝。
三、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规划策略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较之男性显得更为迫切。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她们入校即开展长期的、连贯的、个性化的分类指导。
1.大一阶段:适应性教育,自我分析
一年级主要让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区别,明确读大学的目的以及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同时,要认清毕业时要面临的就业压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通过自我分析,盘点自己的优缺、优劣势、兴趣爱好,初步确定自己的理想,制订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规划。其次,学习方面,重视诸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政治、哲学等基础课的学习,这是报考研究生考试的必考课程。同时,做好综合素质的锻炼,每月至少参加一到两次人文或科技讲座,拓宽视野;每月至少聆听礼仪、演讲与口才、化妆等方面活动,培养气质。第三,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一到两个有利于提升自己素质的社团,参加一些和自己职业理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进行规划、落实、总结和反省。
2.大二阶段:分析职业,初步确立目标
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二年级,通过搜集资料以及个人素质的发展,初步选定自己的职业道路。大二的阶段目标是要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并确定优势素质;能够很好的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在学习上则要寻找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场所,做一个学习上的明白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底子较为薄弱,女大学生争取在二年级是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并过计算机一级。同时,更应该选择一到两个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技多不压人,证多好傍身。在实践上,女大学生由于实践基础薄弱,应该加强技术基础课的实习,主动寻求老师的支持,参加课题研究。此外,由于女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比较欠缺,独立性比男生差,依赖心理较男性严重,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来说,这个期间如果早点接触社会,将来更容易适应社会。因此大二的女生可以尝试兼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早期的职业决策。或是到与专业相近的单位见习,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大三阶段:确立目标,充分准备
女大学生在大二阶段的学习、实践中,已经有规律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些同学成为了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和社团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大三需要设计一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二初步确定的职业道路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
大三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要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素质,使优势更优;努力使大学阶段综合素质发展规划与职业规划更吻合;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除此之外,由于地方院校地理位置欠佳,女大学生锻炼实践的机会不多,女大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教师的资源,主动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利用寒暑假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参加实习、实践,并主动争取研究项目;开始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个人素养方面,则要多接触服饰、化妆、礼仪知识,尝试开始接触职业服装,修整仪容仪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4.大四阶段: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
四年级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冲刺期,同时也是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期。进入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已经对自己、社会、职业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进入了专业学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找工作时常发生矛盾。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准备期后,可以尝试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合适自己,然后及时地评估和调整。工作、考研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最重要选择。据了解,地方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女大学生把目标锁定在就业上,因此,女大学生可以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注意关注重要的求职网站;开始准备求职所需要的服装、化妆用品等。除此之外,专业学习一定不能放松,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对四年大学学习的检阅,是四年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力争达到优秀毕业设计和优秀毕业论文的标准。
(二)学校规划策略
作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广泛吸收各大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经验,努力构建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一方面,从性别差异上,地方本科院校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男女混合双打”是主要形式。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女性课程,女性课程基于性别特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等设置,旨在提高她们的个人素养、智力水平以及观念。
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尽早与就业指导课程分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建设步伐。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高校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此,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成为一门必修课进入了大学的讲堂。然而,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化为就业指导,侧重于就业技巧的培训、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信息的提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则简单停留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没有将之文本化、具体化,也没有进行跟踪调查。
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关注女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升她们的个人素养,培养她们自信、乐观、敢于挑战的性格,靠自己的力量为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注释:
①童天著.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知识出版社,2006:9.
②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姚钦英,李晓燕,孙元化编著.女大学生成才学新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晓明,王欢.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06.
[5]杨平.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3.
围绕国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各医学院校竞相开展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3]。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也在联合探索一种新型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就是在本科医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指导教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实践的临床带教教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这种双导师制对实现医学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双导师制有利于新时期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1)在实现职业素质目标方面,双导师制有利于医学生深刻领会关爱病人的使命,始终坚持以预防疾病、减轻和驱除病人的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是医生的职责;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的重要性,尽早掌握沟通技巧,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掌握与团队成员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起一种有益于医学发展的批判性思维;最终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终身学习、追求卓越、愿为发展祖国的卫生事业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终身的强大理想信念。(2)在实现知识目标方面,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知识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助于医学生理解诊断学以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实际意义,建立临床思维。(3)在实现技能目标方面,能为医学生提供早接触临床的机会,使其逐步熟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疾病诊疗、抢救流程,让见习、实习更顺利。此外,要顺利开展双导师制,就要掌握“9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带教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90后”医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复杂,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心理特征[4],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但因缺乏磨炼而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叛逆且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感和团队精神。(2)情感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多,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越来越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表达。“90后”大学生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化、隐蔽性差的特点。(3)认知特点。“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造性。聪明的“90后”都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有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强、计算机技术熟练等优势,同时注意培养其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关爱精神。不同年级医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5]。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对环境、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现象。大多数学生依旧保留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此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课时长,加之大一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未涉及专业与临床课程,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困惑、厌学等不良情绪,导致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与临床课程,且课程种类多、课时紧、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医学学习方法,未能理解各专业课程与临床工作的关系,就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及各类证书考试,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这就要求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带教教师要求严格、带教教师工作忙碌没时间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个病例、学生未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尊重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对临床见习、实习产生恐惧、自卑、失望心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此阶段陷入“就业还是考研”的困惑中,导致实习不认真。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尤为关键。
3教师素质要求
如何让学生从大一入校到毕业都能接触临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对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学生在双导师制下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事实及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医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言传身教。(4)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带教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时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带教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4教学内容的改进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就业并不是毕业才面对的问题,而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就业期望值过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他们职业生涯准备不足、职业定位不科学,致使在择业中屡屡碰壁,不能顺利就业。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职业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这已经成为每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1、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的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不仅局限于为毕业生实效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提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并使他们有能力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谋求更适合自己的职岗位,而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却影响着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性。
1.1就业指导的重点是毕业生的工作安置,强调一次性就业率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体意识薄弱,具体表现在:一是求职过程中较多依赖学校老师及家长等,求职准备和主动性不够;二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身没有客观理性的认识,求职目标模糊、应聘思路不够清晰;三是就业自主能力不足,表现在创业意识欠缺,创业期望值过高,创业能力不足。在对近600名2006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中,有近25%的同学“对未来的目标不清楚”,近15%的同学“暂时未考虑”,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不到0.5%,而对近几届毕业生创业进行跟踪调查显示,发展的速度及质量还非常有限。"
1.3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高,没有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以提供就业信息为平台,以就业安置为目的,以就业政策与技巧为主要指导内容的现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高。上课的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或是缺乏理论基础,就事论事;或是上课的老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缺少对大学生整个职业发展的规划。
一个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高的就业能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一入校就在学校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职业目标的确立。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培养相应的素质、技能,进而找到较为理想的职业。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如何成就一番事业是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职业生涯规划对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就业问题,施展自己的才华,促进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
2.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通俗意义上就是帮助学生回答“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到达那里?”三个问题。解答这三个问题要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环节,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开设系统的职业生涯相关课程,配备专职辅导教师。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就业能力即就业力,是指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应聘能力、心理素质等。就业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把握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工作能否尽快进入角色,胜任这一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有效的职业指导教育和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关键的因素。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可以帮助他们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根据个人优势、劣势、兴趣以及环境因素,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到位与不到位,必将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毕业后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与否。"
事实上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是不可能在毕业前的就业指导中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在择业中表现出的问题在择业期间是很难得到解决的,它是渗透在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
2.3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
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上小学开始,在高中阶段就进行了职业启蒙教育,在大学阶段,学校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辅导中心机构,并在各层次的教育管理中把学生的学业和校园生活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学生为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好全面的准备。这一教育管理模式使这些国家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为其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M·L·戈德斯密德教授认为:“大学除了有责任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其使命之一便是要为它的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大学就是要“成为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走向职业生涯的中间媒介”。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即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要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大学生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注重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培养技能性就业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3.1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系统,提高就业指导的实用性
大学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教育系统。学生从走进大学第一天开始,就应接受有关职业规划的理念,并且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避免毕业前夕的不知所措。大一主要是职业理想和择业观的教育,是毕业择业的基础和前提,大二主要是基本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准备,是职业理想教育的延续,大三和大四是就业实践教育,这是就业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择业前素质和能力的集训阶段。"
所以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需要首先考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其次,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再次,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多从事一些社会兼职工作,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正确地引导自己的职业发展。
2006年,北京大学开始把职业规划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课。复旦更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思政教育体系,成为全校必修课。天津、浙江、武汉等一些高校也竞相效仿
3.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化服务机构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服务机构的核心是学校,其次是社会和企业。这些机构不能只是提供眼花缭乱的就业岗位信息,临时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高校要与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进而使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同频共振。
建立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咨询测评机构是高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这些信息服务包括就业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招聘服务,手续服务;咨询测评机构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包括政策咨询,心理咨询,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个案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3.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
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学校要将学生学费的1%用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按照与学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但是这一目标许多学校到现在仍然没有达到。光是组织招聘活动、联系用人单位等具体的信息服务工作,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就已经忙不过来,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建立起职业指导师队伍,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等专业性强的工作。
论文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英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途径这一问题做了初步的阐述:1、学会自我认知,从英语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初步职业规划;2、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3、正确认识女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特长,确定适度求职目标;4;、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合理选择职业理想;5、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的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造成就业形势严峻。那么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学会自我认知,从英语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初步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地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首先我们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分析,充分的分析我是谁?主要分析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等,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是分析内外部环境:对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如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文化环境等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位置。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具有的优势就是英语六级、专四、专八过关、还有尽全力考取英语口语资格证书。
再次,确立职业方向:根据自我分析结果,选定职业和职业生涯路线,确定朝哪个方向发展。
最后,确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落实措施,中学生活如同在小河中行进的一叶扁舟,无需掌航亦可顺流而下,大学如同浩瀚的海洋,缺少英明的舵手,小船便迷失方向,甚至触礁沉没。
二、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
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前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因此在工作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它方面就相对落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要大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适应社会,发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三、正确认识女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特长,确定适合高度求职目标。
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一般都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是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而且英语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为了适应这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自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就业政策实施以来,女生的签约率较男生相比还要低大约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高校女生占在校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大学校园的“半边天”而且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提及英语专业,有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这个专业很吃香,终究现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应聘者有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证书,也许只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明白,其就业前途是多么的坎坷。英语现在比较普遍的风行的说法是当成一种交流的工具,而非谋生的手段。虽然说这种论调略显偏激,可是从最近刚刚出炉的大学应届生就业陈诉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专业毕业的同学仍旧很头疼找不着理想、满意的工作,就业率偏低。也许这只是“纯种”英语专业学生的苦恼。
四、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合理选择职业理想。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英语指定为官方交流语言。在世界性国际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贸合同文本,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工作中,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据劳动人事部统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各专业中居于前十位.即使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90%以上,就业乐观。
在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90%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女大学生经常感到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另外在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更是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生育期、哺乳期等等会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同等条件下在薪酬方面也只有男生的80%——90%左右。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女大学生晋升的机会也比男生也要小。
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方向,旅游方向和师资方向。其中,国际贸易方向提供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翻译、商务助理等方面的职业。旅游方向主要涉及英文导游及涉外宾馆的接待及管理人员、外企业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这样的工作岗位。对于师资方向来说,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的教师都是可选的。因此,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制定一个好的就业规划,有助于我们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以及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五、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的相应的对策
针对女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学校有必要加强女大学生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打造核心竞争力。心态决定行动,对女大学生的全程心理教育是高校应该重视的首要大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鼓励女生将求职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做出倾诉并且作为案例与在校女生交流,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服务队伍,帮助女生发掘女性在职业中的优势,塑造亲切、认真、细致的大学毕业生形象。还可以通过定期请女性校友回校做职场经验分享来启发女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特定个体分析其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对于外界原因做出客观分析,鼓励女生在这种环境下努力做到自尊、自信。也可以尝试发掘潜藏在女生身体中的部分男性性格,通过一些竞争性的学生活动培养女生的成功意愿、竞争心理和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要善于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利用3-4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和锻炼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找到热情积极的工作状态,结交工作岗位上的好朋友,拓宽人际交往面。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正视性别差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有机结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先进性别文化为引导,创新教育理念。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和主体意识,运用性别视角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婚恋观、心理素质和法制教育等五个方面创新教学内容。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引起多方关注。由于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着与男生不同的特点,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正视性别差异,重视对性别差异规律的研究,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创新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性别教育有机结合
1..当前女大学生思想现状
目前,女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以及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女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与男生不同的矛盾和特点。“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传统的性别角色和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消解了她们对远大人生目标的追求,如有些女生的理想和信仰有淡化的倾向,学业、事业目标模糊,成才意识不强,欠缺勤奋拼搏意识;有些女生道德意识弱化,缺乏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有些女生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的问题上陷入迷惘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女大学生个体等多方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在教育过程中,缺乏针对女性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意识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性别偏见成为当代女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远大人生目标的巨大阻力。克服传统性别偏见的影响,是当前切实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迫切需要。
2.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高素质女性人才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在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要把妇女观、性别意识、男女平等观念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妇女观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纳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体系。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用作指导,而且应吸取妇女观等先进的思想成果。
为此,笔者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性别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先进性别文化的正确引导,教育女大学生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为主线,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为根本内容的前提下,突出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和主体意识,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既符合国家对大学生的总体培养要求,又能贴近女大学生的性别特点和思想实际,是创新女大字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利的突破口。它有利于引导女大学生从性别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重新认识自我,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把个人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它有利于引导女大学生增强“四自”精神和主体意识,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性别观念,勇敢地冲破传统的束缚,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具备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它有利于科学认识两性在智力、性格发展等方面的特点,认识女性成才的潜能和优势,从深层次解决女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对女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道路进行全方位、深远的指导。
3.以“四自”精神和女性主体意识教育为着力点
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对女大学生来说,远大的理想信念、满腔的报国之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必须建立在“四自”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基础之上。
“四自”精神是女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应将“四自”教育作为着力点,进行现代女性品格的构建,强化和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使她们能够重新发现自我,认识唯有自尊,才能承认自我价值,并为实现自我价值树立理想,力争成才;唯有自信,才能敢于竞争,不懈奋斗;唯有自立,才能克服依赖心理,有效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唯有自强,才能奋发有为,将理想变为现实图。教育学生懂得自卑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靠真才实学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激发她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女性主体意识则是女大学生直面人生和社会的内在动力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女大学生必须直面女性将要面对的困难和阻力,树立主体意识。教育学生理解,女性主体意识就是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女大学生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培养女性主体意识,就是克服依赖性和盲从性,增强独立思考和行为的能力,敢于参与竞争,勇于承担自己,充分尊重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主体地位,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四自”精神和主体意识教育,从性别的视角解读了女性的人生追求和对人生的态度,从女性的立场诊释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内容,可以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性别教育的结合,为把女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四自”精神的“四有”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创新教学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女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
当前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女大学生思想状态呈现复杂多元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人学生,及时了解她们的需求、兴趣、爱好等。只有解决和满足女大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才能使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1.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对社会、人生和自我的认识往往与女性的性别角色联系在一起,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往往蕴涵着对女性性别角色的理解。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实际上,有的女生以嫁个好丈夫,建立小家庭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满足于小女人的情调;有的女生盲目追逐时尚,过分追求女性的外在形象;有的女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
为帮助女大学生摆脱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认识中的迷茫,有必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性别视角的拓展:(1)引导学生认识女性要摆脱传统束缚,从思想上解放自身,这是女性走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础。现代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2)引导女大学生抛开个人、家庭的小圈子,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抱负相结合,帮助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女性发展的空间和领域越来越大,发挥能力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应引导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脚踏实地实践理想。上述内容是在真实反映女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设计的,因而针对性强,易于学生认同和接受。
2.道德观教育
女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目标的完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石。建议在现有德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中华民族女性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开发利用传统德育资源,创新德育教育,把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女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信念。
中国传统美德是诸子百家道德思想的精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精神、情感和礼仪的总和,是形成和发展新道德体系的源泉和基础。学习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能提高女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其健康人格。具体从以下方面拓展道德观内容:(1)引导学生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正确看待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坚持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相统一的立场,对传统道德规范作出现代的诊释和价值提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其中蕴涵着的优秀传统。(2)认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女性具有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夫妻相敬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女性在职业发展和自身幸福生活上所需要的优秀道德品质,应当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些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女性人才,极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涵。
3.婚恋观教育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女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影响,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上呈现传统思想和开放观念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郎才女貌、相夫教子等传统性别观念仍然根植于她们的观念中,如有些女生把做贤妻良母视作人生的全部追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变革也使得一些负面问题突出,如恋爱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校园中的“毕婚族”、“急嫁族”等现象,影响了女大学生对人生更高目标的追求。
现行教学内容简单、滞后,必须结合性别特点进行创新,增加性别视角:(1)引导学生认识婚姻并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激励女大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人生。(2)引导学生协调好学业与爱情、事业与婚姻的关系,学习和提高爱的能力,激励女大学生不断进取。(3)引导女大学生学会扮演好未来的家庭角色,倡导建立两性并驾齐驱、比翼齐飞、相互帮助的伙伴式的新型婚姻关系。(4)把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保健知识和婚恋道德有机统一起来,纳人课程内容,引导女生在恋爱、婚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上述内容,可以帮助女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学会如何爱,为将来缔造幸福的婚姻打下良好的基础。
4.心理素质教育
拥有成功的人生定位,要求女性必须具备豁达的心胸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再加上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性别偏见,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及自我认知,导致其在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出现困惑和不适应,存在自卑、依赖、敏感等不良心理倾向,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的比例较高,学习、认知、交友、就业等方面出现障碍等。
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现象,结合性别特点,深化教学内容:(1)从性别视角关注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剖析自卑、依赖、敏感等心理特点并不是由女性的生理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是性别刻板印象在心理方面的体现,是完全可以改变的。(2)引导女生恰当地评价自我,悦纳自我,纠正自身的性别偏见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正确认识两性差异,形成积极、理性的心态。(3)重点开展自信心和意志力教育。剖析自卑对女性的不利影响,它使女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在机会面前不敢竞争,限制了女性潜能的发挥。开展意志力教育,克服脆弱性和依赖性,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品质,增强心理承受力。性别视角的分析和讲解,可以为女大学生认识女性的心理现象提供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5.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的任务。现行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女大学生对法律的特殊需求和帮助,滞后于法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女大学生迫切需要法律为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论文摘要]在探讨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大学生道德现状,提出大学生就业不应忽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提出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一、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关系
根据有关部门估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32万,比2007年增加37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等道德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上海青年报》也在报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而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中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
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转变观念,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的大学生道德状况
就目前而已,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及自律意识较弱;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功利性趋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协调发展。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有敏锐的感受力,但同时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又决定其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产生思想道德上的困惑;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在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从笔者所做的学生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评价不高,认为“好”的只有11%,7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9%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或者很差。85%的大学生对“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表示认同,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只有46%的大学生表示“痛恨,坚决不作弊”,同时却有26%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虽然不对,但有机会自己也会作弊”,更有28%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在大学里是常见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找些潜在的考试作弊者总计达54%。当被问及“当您发现坐在旁边的同学考试作弊,您会怎么办”时,只有5%的大学生会向监考老师揭发或者暗示他在作弊,却有78%的大学生虽然看不惯,但碍于情面不表现出来,或者事不关己,干脆不管不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小事上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认知是不符的。学生应该怎样做,愿不愿意怎样做,应不应该负责任等问题时,其认同率达到87%。又例如,愿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学要重视学习、不虚度光阴;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但当问到你是否这样做了,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时,认同率仅占38%。道德责任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不相统一、不协调。 转贴于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凸显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民族精神,最核心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其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苦难斗争历史的教育,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正视困难,消除消极的心理。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形成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道义上的人格的最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一是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二是要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平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三是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群体的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三)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把自己的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上述各方面工作的实践,提倡德育创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发展,为社会造就合格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邹海贵,周玉林,就业思想教育:高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一期.
摘 要: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逃避、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有关。本文将从学习倦怠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介绍,并指出目前学习倦怠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方向。
关键词: 学习倦怠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赵海霞(1980-),女,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教育系09级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
席伟光(1983-),女,河南平顶山人, 郑州大学教育系09级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
1 学习倦怠的概念
“倦怠”一词最早由临床心理学家提出,用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长期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低等。学习倦怠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Julie Pham[1]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在学业上产生的情感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杨丽娴[2]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却又不得不学习的一种逃避行为;杨惠贞[3]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因课业压力或其他个人心理因素,产生的情绪耗竭及低个人成就感。
本研究采用杨丽娴的定义方法,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动力,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厌烦、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伴有逃避学习的行为。
2 学习倦怠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认为学习倦怠特征表现在人的行为和心理上:(1)情绪低落,指处于学习倦怠状态下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2)去个性化,指个人以玩世不恭和不带感情的方式和态度回应周围人际,从而对自己的学业失败进行合理化。因此,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在助人职业活动中表现为对他人的去个性化,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对学习本身的不当行为。(3)低成就感,有两种表现:一是觉得学习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另一种是,学生感到付出了努力,但没有效果或收效甚微时,所产生的较强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学习倦怠的前两种症状结合在一起时,学生就会丧失理想和学习动机,产生习得性无助。
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有个人和环境两大因类: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人格、情绪和动机方面,而环境因素体现在学校、家庭和人际关系方面(1)个人因素 性别在学习倦怠上有差异。魏珍[4]和魏婷[5]均发现高校学生中,男生学习倦怠程度比女生高;人格方面主要有自我效能感、内外控等因素,魏云[6]研究表明学习倦怠总分与学习疲倦、学习效能及神经质、开放性存在着差异。许有云发现使用不同应对风格的大学生在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宋晓颖研究发现,不同情绪稳定程度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达到显著差异,邓愉联认为,学习动机能直接推动与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李瑾认为动机是促使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2)学校、家庭和人际关系因素 学业上的压力及学校间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因素会引起特定个体的倦怠综合症状。家庭方面的如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3 学习倦怠的测量及研究
目前测量学习倦怠的量表主要是MaSlach的倦怠量表。MBI有三种版本,由情绪耗竭、去个性化、降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构成。这三种版本分别是:(1)MBI.HSS是最早的倦怠量表,适用于服务行业的工作者。(2)MBI―ES是根据MBI.Hss原始量表改编,以学校机构为背景,适用于教育工作者。(3)MBI.GS通用量表,也是根据MBI.HSS原始量表改编而来,适用于从事其他行业的“非与人为服务对象”的人员。这三种MBI量表均以Likert七点自评式量表,从“从来没有”到“每天都有”,分别记0―6分。
不同版本的MBI量表被不同研究者采用,有学者根据MBI版发展了MBI的学生版。如杨惠贞[7]对MBI.GS量表进行了修改,且修改后的量表更适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倦怠。Gold等人以师范生教学倦怠为研究,编制了大学生量表。Powers & Gose以学生为样本,将修订的MBI量表应用到教育情境中。杨丽娴参照职业倦怠量表,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包含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此量表信效度较高,国内学者多以此量表为标准。戴春林等编制了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得出中学生学习倦怠有情绪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四因素构成。吴艳等人也编制了初中生的学习倦怠调查问卷,陈燕根据情绪低沉、行为回避、成就感低这三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比较少,但已呈逐渐上升趋势。国内大多研究集中在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上,但缺乏本土化的学习倦怠量表,在探讨影响学习倦怠的成因上,还需结合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探讨;目前还没有对学习倦怠心理干预的研究,这将是以后学习倦怠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Julie Pham,Burnout afflicts students,Daily Californian(http:/www,wpi.edu/News/TechNews/980317/bumout.html)
[2]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患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集美大学学报》,2005,6
[3]杨惠贞.影响学生学习倦怠及计算机学习成效因素之研究.田立中央大学博士论文,1998
[4]魏婷.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5]魏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