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计学因素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沟壑密度;沟壑特征;影响因素;延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P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08-04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ully density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this paper based on DEM of Yanhe river basin and ArcGIS software,using hydr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mean value change-point method to extract the best gully system,and analyzed gully density in Excel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total gully density in study area is 1.16km/km2,and the trend of gully density in partition areas is D1area>D2area>D3area>D4area;in different partitions,the average lengths of gullies and gully density with different classes have great differences;the gullies with same classes in different partition areas have different space distribution,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ully density also exists;these gully density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results of landform factors and soil properties and so on.The study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soil erosion,and understand deepl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ully density,the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ing up with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ertinently.
Key words:Gully density;Gully characteristics;Influence factors;Yanhe river basin
土壤侵蚀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定量评价区域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土壤侵蚀强度除了可用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厚度评价外,还可以采用沟壑密度来定量描述。沟壑密度可用于描述地面切割破碎程度,以单位面积上的沟谷总长度来度量[3]。沟壑密度越大,地面越破碎,土壤侵蚀程度越大[4]。目前,关于沟壑密度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外业调查法、遥感图像处理法、数字高程模型(DEM)法、地形图量算法等[5-6]。随着数字高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地形特征提取、流域水系分析等数字地形分析领域[7-8],沟壑密度、沟壑切割深度等沟壑特征参数以及坡度、坡向、流域边界、沟谷网络、沟谷节点等地形特征参数皆可通过DEM提取[9-10],操作简便且提取精度较高,不失为一种高效处理数据的方法。
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11],地面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切割程度极大,因而该区城沟壑特征的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研究领域的重点。本文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按高程大小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小区,对比分析不同小区沟壑密度的统计学特征。研究结果不仅助于揭示土壤侵蚀的空间差异性,而且可深入理解沟壑密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延河,黄河一级支流,全长286.9km,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流域面积7 725km2,位于36°21′~37°19′N,108°38′~110°29′E。流域年平均气温为8.8~10.2℃,年平均降雨量为520mm,且集中于6―9月。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质地均一,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差;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态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即:上游为峁梁丘陵沟壑区,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蚀强烈;中游为峁状丘陵沟壑区,梁窄峁小,河谷宽阔,阶地发育;下游为破碎塬区,塬面窄小,冲沟发育。总体上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占90%,水土流失严重。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获取 本文以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数据源,以WGS_1984_UTM_Zone_49N为空间参考,空间分辨率为30m×30m。
2.2 数据处理
2.2.1 延河流域的生成 在ArcGIS10.2软件中首先对DEM源数据进行拼接处理,利用水文分析功能生成矢量河网数据,分水岭工具生成集水流域,选择、导出并合并延河流域干流及其支流所流经区域,利用合并后的延河流域面文件裁剪DEM源数据,获得延河流域DEM数据,如图1所示。
2.2.2 沟壑密度计算方法 沟壑密度也称沟谷密度或沟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沟壑的总长度,单位一般以km/km2表示,数学表达式为:
[D=LA]
式中:D指沟壑密度;∑L指研究区域内的沟壑总长度(单位:km);A指特定研究区域的面积(单位:km2)[12]。
2.2.3 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 在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过程中,汇流阈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沟壑密度的大小,故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阈值。为了确定延河流域沟谷网络的最佳阈值,在ArcGIS10.2软件中建立水文分析模型,分别选取100、200、300…2 300、2 400、2 500等一系列阈值,运用图解建模的方法依次运行模型(具体模型见图2),当阈值位2 500时流域沟壑总长度趋于稳定。由图3可看出,随着汇流阈值的增加,流域沟壑总长度随阈值增加总体呈幂函数减小,相关系数R2为0.999 4,拟合度较高,通过统计学检验。
为了使提取的沟谷网络更加接近真实沟谷形态,基于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曲线由陡变缓的唯一点,即为最佳阈值点。由图4可知,当汇流阈值为500时,所提取的沟谷网络最接近真实沟谷形态,此时流域沟壑总长度为8 903.55km。
3.1 沟壑密度 研究区按高程大小可划分为4个分区,即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区(HD2区>D3区>D4区的特点,而第2等级沟谷的沟壑密度为D2区>D1区>D3区>D4区。
[m]
图5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分布
从不同分区不同等级的沟谷平均长度来看,在不同分区中,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1区以第3级沟谷平均长度最长,为1.15km,第1级和第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相差不大,第7级的沟谷长度最长,为14.65km;2区除2、5、6级沟谷外,其余沟谷平均长度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而减小,沟谷长度除6级沟谷外随沟谷等级的增大也呈减小趋势,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最大,为0.92km;3区沟谷长度及沟谷最大值均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递减,平均长度以1级沟谷最大,为0.81km,4级沟谷最小,为0.62km;4区1、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分别为0.71km和0.56km,1级沟谷长度为2级沟谷长度的10倍左右。
同一等级的沟谷,在4个分区中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图5)。7级沟谷即沟谷主干有且仅有1条,仅存在于1区和2区范围内,主要分布于2区,在2区的沟谷长度为1区的10倍之多;6级沟谷即沟谷的一级支流,仅有2条且仅分布于2区,沟谷总长度为73.93km,两条沟谷的长度分别为24.65km和49.28km;5级沟谷有7条,分布于2区和3区,其中有4条完全分布于2区,3条既分布于2区,又分布于3区,在2区的沟谷长度为168.95km,占5级沟谷总长度的84.09%;4级沟谷共38条,仍主要分布于2区,有20条完全分布于2区,其中分布于2区的沟谷长度为438.50km,3区的沟谷长度为103.06km,2区沟谷长度是3区的4.25倍;3级沟谷分布于1区、2区和3区,以2区分布最多,其沟谷总长度为1 168.26km,分布于2区的沟谷长度为826.94km,占该级冲沟总长度的70.78%;其余1、2级沟谷在4个分区中均有分布,为整个沟壑系统的主体部分,其中,1、2级沟谷在2区中的分布均大于3区,其沟谷长度分别为2 790.95km和1 451.34km,分别占该级沟谷总长度的61.79%和64.56%,二者在1区中的分布均最少。总体上看,研究区各级沟谷主要分布于2区和3区,且分布于2区的沟谷数量及沟谷长度均最大,其沟壑密度也较大,为1.66km/km2,表明研究区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位于2区,是该流域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虽1区沟壑密度最大,但由于其面积最小,且沟谷级别类型较少,且其属于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区,呈条带状沿干流分布,主要地貌类型为河流阶地且阶地面宽坦[13],故其地面破碎度较小,不作为水土保持防治的重点区域。
3.2 影响因素
3.2.1 地貌形态 地貌是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一个地区的土壤侵蚀差异受到不同地貌形态的制约。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以堆积为主,山区和丘陵地区则以侵蚀为主[12]。沟壑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沟谷的发育程度,在研究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其与沟谷总长度成正比。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塬、梁、峁及各类沟谷,黄土塬部分地形较平坦,侵蚀较弱;梁峁区主要发育细沟、浅沟、切沟等多种形态的沟谷,且具有坡度大、坡度长、临空面大的特点,有利于水流侵蚀和重力侵蚀的发展,故为黄土高原侵蚀最强烈、地形最破碎的地区[12];山地区则多发育深切冲沟,切割深度较大,且大多已达侵蚀基准面,下切侵蚀与溯源侵蚀过程受到抑制,即沟谷发育过程受到限制,故虽土壤侵蚀强度较大,但地形破碎度较小,沟壑密度较小。研究区4个小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平原区(1区)、梁峁区(2、3区)和山地区(4区)。梁峁区的沟壑密度为2.43km/km2,较山地区(0.18km/km2)大,且山地区仅发育1、2级沟谷,沟谷类型较单一,梁峁区发育1~7级沟谷,沟谷类型复杂多样,沟谷发育程度大,地形破碎,是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重点区域。
3.2.2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是影响沟谷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地表组成物质越疏松,沟谷越发育。延河流域主要的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土体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低,易受侵蚀,岩性主要为中生代的砂岩、砂页岩。黄土的这些性质表现为其机械组成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物质越细、抗蚀能力越(下转116页)(上接110页)强,故地表组成物质由西北向东南抗蚀能力增强[14],从而影响了沟壑密度的空间分异。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研究区各分区沟壑密度呈现出D1区>D2区>D3区>D4区的特点,3区和4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壑密度呈减小趋势。1区7级沟谷的沟壑密度最大,为2.02km/km2,2区1级沟谷沟壑密度最大,为0.79km/km2。研究区总沟壑密度为1.16km/km2,景可[14]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以不同起算点研究同一流域的河网密度,大小往往可相差5倍左右,其中延河流域沟壑密度大小介于0.41~1.45km/km2,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一致。
本文通过对延河流域按高程进行分区,并且对不同分区的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不同地貌类型下沟壑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从而进一步地反映了地表破碎度即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性,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前人对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密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宏观上的空间规律性以及不同流域、不同尺度地域之间沟壑密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而对同一流域按不同标准划分分区,对比不同分区沟壑密度特征及空间分异性,揭示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丽,张增祥,周全斌,等.中国土壤侵蚀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01):40-43,46.
[2]王晓慧,陈永富,陈尔学,等.基于遥感和GIS的黄土高原中阳县土壤侵蚀评价[J].山地学报,2011,29(4):442-448.
[3]韦中亚,周贵云,罗万勤.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沟壑密度提取算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24-27.
[4]代灵燕.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多尺度DEM地形因子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5]党福江,戈素芬.沟壑密度调查应采取水文网络法[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6):34-36.
[6]郭兰勤,丑述仁.基于DEM不同路径算法的沟壑密度提取[J].地下水,2011,33(6):145-147.
[7]李丽,郝振纯.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2):251-256.
[8]谢顺平,都金康,罗维佳,等.基于DEM的复杂地形流域特征提取[J].地理研究,2006,25(1):96-102,87.
[9]朱红春,刘海英,张继贤,等.基于DEM的流域地形因子提取与量化关系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J].测绘科学,2007,32(2):138-140,182.
[10]李俊,汤国安,张婷,等.利用DEM提取陕北黄土高原沟谷网络的汇流阈值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2):75-78.
[11]陈伯让.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5(12):3-4.
[12]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13]孙虎.陕西延河流域地貌组合类型的模糊聚类划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4):83-88.
关键词: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教学
统计指数产生于分析研究现象的动态变化,如物价的变动、产量的变动、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工资的变动、成本的变动等,是统计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中职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理解同度量因素的概念
同度量因素是学习统计指数这一章首先要理解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了案例教学。案例:钢和煤是两种不同的产品,要反映钢和煤在一定时期内总的增长速度,就不能简单地把钢和煤的产量直接加在一起来计算,这是因为钢和煤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但这不等于说钢和煤就没有相加的可能性。其实,不同的产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价值量,各种不同的产品或商品的价值量是可以相加的。因此,我们可以把钢和煤的产量乘以其单位价格,变为产值再相加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计算这两种产品总的增长速度了。在这里,钢和煤不可同度量;而价格这个因素,则是同度量因素。由此可见,同度量因素,就是使不可同度量的现象过渡到可以同度量的那个中间因素,它只起同度量的作用,并不参与现象的变动。
二、掌握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掌握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是学好统计指数这一章的基础,也是学习指数体系、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指数体系中,因素指数的个数与因素指标的个数是对应的;选择同度量因素时期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绝对量的关系式是根据指数体系中对应的各指数的分子、分母之差建立的。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各种产品价格的变动,而是综合说明价格的平均变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用以下例题来分析。资料如下表:
在计算这三种产品价格的总指数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三种产品的价格不可同度量,因为这三种价格所依附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从现象的联系分析中得知,产品的价格乘其产量这个同度量因素,便可得出总产值,而总产值可以相加,即∑产品产量×价格=总产量。通过分析,同度量因素产量q固定在报告期有实际的经济意义,而固定在基期没有实际的意义。再根据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可知,这是两个总量指标的报告期与基期的比值,从而推出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公式为:
这个公式中产量q1是同度量因素,要把它固定在报告期,同时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同度量因素的实质。
把数据代入上式,得:=92.5%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报告期所生产的甲、乙、丙三种产品的价格平均降低了7.5%。
而价格指数公式的分子与分母之差为:
∑p1q1-∑p0q1=4440-4800=-360(元)
由此说明,由于该企业产品价格降低而使企业减少的总产值为360元。用同样的方法可推出数量指标指数的公式为:
三、用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解释指数体系的分析方法
指数体系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变动的指数和反映各个因素变动的指数之间所具有的某种联系所构成的体系。指数体系中的各个指数,在数量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指数体系中的各个指数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因果关系,可以进行因素分析。分析的基础是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利用这一点,可以再一次巩固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又可以分析指数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笔者在讲述时,都采用案例讲授法,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如下表:
要求:根据表中的资料,计算商品销售额指数和商品销售额变动的绝对值。
解:根据表中的资料可计算出:
商品销售额指数为:111%
商品销售额变动的绝对值为:∑p1q1-∑p0q0=4440-4000=440(元)
计算结果表明:商品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11%;增加的绝对值为440元,这种变动是由于商品销售量变动和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
首先,分析商品销售量变动对商品销售额变动的影响:
120%
∑p0q1-∑p0q0=4800-4000=800(元)
其次,分析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销售额变动的影响:
92.5%
∑p1q1-∑p0q1=4440-4800=-360(元)
再综合分析:由于商品销售量的变动,使商品销售额增长了20%;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商品销售额下降了7.5%。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商品销售额增长了11%。它们的经济数量关系是:111%=120%×92.5%。
由于商品销售量的变动,使商品销售额增加了800元;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商品销售额下降了360元。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商品销售额增加了440元。它们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是:440元=800元+(-360元)。
四、用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理和方法推导平均指标指数体系
用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理和方法,可以分析平均指标指数体系,比如可变构成指数:
因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还可以表示为:
所以上面的可变构成指数公式还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可变构成指数的变动,受两个因素变动的影响:一个是受构成总体的各组变量x变动的影响;另一个是受总体结构的影响,即各个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变化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测定和分析各个因素变动对总平均数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绝对值各是多少。
为了分析变量x的变动对总平均数变动的影响,必须将权数f固定下来,即公式的分子、分母均用同一时期的权数。根据质量指标指数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应把权数f固定在报告期。
可得固定组成指数:
用公式的分子减去分母,可得由于各组变量值的变动而对总平均数影响的绝对值。算式如下:
影响的绝对值=
另外,为了测定和分析总体结构的变动对总平均数变动的影响,必须将变量x固定下来。根据数量指标指数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应把变量x固定在基期,也就是结构影响指数的分子和分母均用基期的变量x0。
可得结构影响指数:
结构影响指数公式中的分子与分母之差,则反映由于总体结构变动对总平均数变动影响的绝对值。算式如下:
影响的绝对值=
可变构成指数与固定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之间,有着紧密的数量关系:
从相对数方面看,可变构成指数等于固定组成指数与结构影响指数的乘积。其指数体系如下列经济数量关系式所示:可变构成指数=固定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从绝对数方面看,可变构成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等于固定组成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加上结构影响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
在讲解平均指数体系构成因素的分析时,也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样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例如用平均工资的变动为例,说明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的分析方法,资料见下表:
要求:根据表中的资料,对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总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分析。
(一)分析全厂总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和变动规模,计算可变构成指数。
106.98%
总平均工资变动的绝对值为:
(二)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1. 分析各类职工工资水平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绝对值。
要分析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需将各类人员人数固定在报告期,即计算固定组成指数。
109.52%
由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影响的绝对值为:
2. 分析人员结构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影响的程度和影响的绝对值。
要分析人员结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需把各类人员的工资水平固定在基期,即计算结构影响指数:
由于人员结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变动的绝对值为:
(三)综合分析。
从相对数方面分析,由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提高了9.52%;由于人员结构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降低了2.33%。这主要是由于新职工与老职工之间的结构变动造成的。工资比较低的新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由基期的40%增到报告期的60%;而工资比较高的老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由基期的60%到报告期下降到40%。因此,由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动和人员结构的变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总平均工资提高了6.98%。这三个指数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如下:106.98%=109.52%×97.67%。
从增长量方面分析:由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240元;由于新职工和老职工人员结构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减少了60元;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总平均工资增加了180元。它们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如下:180=240-60(元)。
经过以上由浅入深的引导和学习,学生往往都能理解同度量因素的概念,掌握指数的编制方法,利用指数体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指数体系的应用有更多的见解,从而达成本章的学习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黄良文,陈仁恩.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血铅水平 相关因素 儿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46-03
目前对儿童铅中毒的关注较多,年龄越小,铅对其危害则越大,也越隐匿。我们在门诊健康体检的儿童中进行血铅检测,了解婴幼儿的血铅水平,从中寻找问题,以指导儿童保健工作,预防儿童铅中毒。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2009年3月-2011年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儿童,均为肃宁常住人口,随机抽出体检儿童共有543例,在采样和体检前向家长详细询问儿童的一般情况、家庭社会环境,并填写“中国部分城市儿童铅中毒防治项目调查表”。
1.2 方法。对受检者左手无名指依次用0.2%硝酸棉球、去离子水棉球和75%酒精棉球擦净、消毒,再用三棱针刺破皮肤,待血自然流出,擦去第一滴血,用20ul去铅吸管准确吸取末梢微量血20ul,放入血铅测试液,混匀、静置4小时以上。
1.3 铅中毒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公认的铅浓度≥100ug/L为儿童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标本的自然情况描述。
2.1.1 各年龄组调查人数。
2.1.2 性别分布。
2.2 儿童血铅现状的描述。
2.2.1 不同血铅水平的分布与铅中毒率。
表1 血铅分布情况描述
表2 全体血铅水平等级分布情况
表3 不同性别血铅水平描述
表4 不同性别铅等级分布
2.2.3 不同年龄组段血铅水平人数分布、铅中毒率。
表6 各年龄段血铅等级分布
3 影响血铅浓度的因素分析
3.1 单因素分析。
3.1.1 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家人是否吸烟对血铅浓度的影响。
表7 家人是否吸烟的血铅浓度分析
3.1.2 居住环境。住所周围1.0公里有如下工厂(油漆厂、印刷厂、蓄电池厂、冶炼厂等)对血铅浓度的影响。
表8 住所周围1.0公里内污染企业的血铅浓度分析
3.1.3 饮食习惯。爆米花对血铅浓度的影响。
3.2 临床表现。学习是否困难的血铅分析。
表10 学习困难的血铅浓度分析
4 结论
4.1 不同性别血铅水平的分布。调查不同性别血铅水平的分布无显著差异,铅中毒率男童女童基本接近,无显著差异,说明家长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及在儿童性别上看护上无统计学意义。
4.2 不同年龄组血铅水平的分布。不同年龄血铅水平在各个等级上的分布无显著差异,但2-3岁儿童铅中毒率低,可能是因为低龄儿童户外活动范围较少,接触外界环境较少有关。
4.3 影响儿童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
4.3.1 家庭因素与儿童血铅水平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儿童作为被动吸烟者,其血铅水平明显高于非被动吸烟者,且差异显著。
4.3.2 环境污染与儿童铅中毒的关系。环境污染是最早引起关注的儿童铅中毒危险因素,本调查发现居住在铅污染区附近的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其他远离区的儿童,有显著差异。
4.3.3 饮食习惯。本调查对儿童的饮食习惯进行了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吃爆米花等膨化食品频率越高,血铅水平越高,成正相关。
4.3.4 儿童智能与血铅水平的相关性。本调查发现儿童学习困难与血铅水平成正相关,说明血铅水平增高时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接种;认知;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 R 18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27-02
为了解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探讨影响该人群免疫接种及时性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疾病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笔者于2007年1-6月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儿童的疫苗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2 07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男童1 104名(53.2%),女童972名(46.8%);常住儿童1 903名(91.7%),流动儿童173名(8.3%)。
1.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疫苗的免疫接种情况、家庭基本状况、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的认识情况、影响儿童及时接种的原因和获取免疫接种相关知识的途径等5个方面的资料。
1.3 及时接种率的判定 按山东省规定的免疫起始月龄和接种时间间隔实施接种为及时,即卡介苗(BCG)在出生后1个月内完成,乙型肝炎疫苗3剂(HepB)在6个月内完成,脊髓灰质炎糖丸3剂(OPV)在出生后5个月内完成,百白破三联制剂3剂(DPT)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麻疹疫苗(MV)在出生后9个月内完成;乙脑、流脑、流腮、风疹、甲肝、水痘在出生后24个月内完成为及时。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Excel输入整理,应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疫苗及时接种情况 济宁市常住儿童除卡介苗外,其他基础疫苗、季节性疫苗和自费疫苗及时接种率均高于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2.2 儿童家长预防免疫相关知识获得途径及知晓率 在获得预防免疫知识的途径中,72.8%的家长是通过接种场所张贴的宣传资料获取,13.2%的是通过亲朋好友及邻居同事等介绍获取,4.5%的是通过报纸杂志获取,3.3%的是通过广播、电视获取。家长对儿童预防免疫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46.1%,其中对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知晓率为92.2%,1岁内必须接种的5种疫苗的知晓率为43.6%,知道“脊髓灰质炎强化接种日”的占26.7%,知道何为计划免疫的为50.6%。
2.3 影响及时接种率的因素 以5种基础疫苗的及时接种为应变量(及时=0,不及时=1),将儿童性别、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对接种疫苗的态度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等纳入方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居住地更换(χ2=8.036,P=0.005,OR=9.061)、接种次数多(χ2=31.972,P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逐步完善的阶段,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托幼机构是幼儿相对集中的场所,幼儿群体如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能力,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很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相应疾病的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对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可从接种率、接种覆盖率、抗体滴度等方面进行。抗体滴度可以准确反映机体接种疫苗后的效果,但在人群中开展检测工作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保证,而且要采集血样,儿童和儿童监护人都难以接受,配合程度较差。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接种及时率的提高可使接种对象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使易感人群获得高滴度的抗体保护率,避免因接种失败进行重复和强化接种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巨大浪费,而且能更好地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因此,从成本-效益比值和人群的配合程度上来看,疫苗的及时接种率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最经济、最直接的指标之一。
2000-2006年岁儿童BCG,DPT,OPV,MV“四苗”接种报告率均保持在97.4%以上[1]。笔者调查显示,济宁市学龄前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明显低于我国疫苗免疫报告接种率,尤其是卡介苗,及时接种率只有9.7%。目前,计划免疫提供的卡介苗为多人份装,在儿童出生密度不高的地区,24 h内接种会导致疫苗的大量浪费,接种门诊则普遍采取集中接种的方式,以降低耗损;另外,当地的风俗习惯(儿童满月前不易出门)也可能是导致卡介苗的及时接种率明显低于其他疫苗的主要原因。因此,计免接种门诊应主动开展工作,加强与医院妇产科的联系,加大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儿童家长对健康行为的认识。
调查显示,基础疫苗及时接种率高于季节性疫苗,季节性疫苗高于自费疫苗,单剂疫苗高于多剂疫苗。提示接种门诊应结合所辖地区儿童接种的实际情况,增加疫苗常规运转频率。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疫苗的研发工作,减少接种次数,以提高及时接种率。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2]。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低于常住儿童,与国内相关报道[3]一致,这可能与流动儿童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流动快、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计划免疫知识,以及缺少完整、确切的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和计划免疫办法有关。流动儿童作为潜在传染源,疫苗接种不及时或漏种都可能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本次研究将可能影响儿童免疫接种及时性的17项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性别、家庭月收入、父亲职业、家庭子女数等因素对接种及时率无影响,与相关研究[4]有所不同。母亲作为家庭照顾儿童的主要成员,其文化层次决定了其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决定了整个家庭对儿童免疫接种的关注程度;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促进行为的改变,父母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水平越高,儿童及时接种率也就越高。本次调查显示,济宁市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6.1%,因此,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开展宣传教育,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提高儿童及时接种率的有效措施。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07-06-01].moh.省略/newshtml/19165.htm.
[2] 余晓琼,路秀平,武滨.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6.
[3] 郭飚,曹雷,曹玲生,等. 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中国计划免疫,2005,11(5):392-397.
1.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目的实施分级教学,将高等数学处于同一或相近水平的学生跨专业跨班级归在同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极大优化教学资源,这主要源自因材施教原则。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下,分层次教学可满足各层次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又充分实现高等院校的教育和服务功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
2.1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2.1.1个体差异理论与生源质量差异由于学生在地域因素、学习方法、接受教学信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扩招后学生高考成绩相差悬殊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该课程作为高等数学的后续课程,如果仍然采用自然分班,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导致有限的教学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2.1.2各个专业间的要求差异各个专业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我校物理、机械、电信等专业后续课程和专业研究与数理统计知识联系紧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而法学、英语等专业只需要其掌握一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完全不顾专业差异,采用同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显然是违背科学规律的。2.2分级教学的实施。
2.2.1学生的分级原则学生分级是进行分级教学的前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律,科学合理地分班分级。划分标准应主要包括学生高等数学成绩、专业性质和本人意愿。分班分级应首先考虑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和高等数学成绩,同时兼顾各专业后续课程及专业研究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能力的要求。在以上大原则的背景下,还应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当然,现实分级时,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可以暂时分为ABC三级:数学基础好、专业对概率论知识要求较高的同学分为A级;数学基础较差且专业与数学联系不太紧密的同学分为C级;其他同学分为B级。
2.2.2教学的分级原则教学分级的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需要重新分级的教学环节很多,本文主要探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针对不同情况,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安排了适当的教学进度。具体来说,A级主要是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适当加深教学内容,学习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或SAS来解决实际问题;B级学生着重于理解,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课本知识为主,适当补充习题,培养学生通过建模思想来解决问题;C级学生则侧重于一般理解掌握,在不影响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在教学中多介绍一些有着良好应用背景的简单例子,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考核方式的分级主要体现在平时成绩的给定上。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学习态度、作业完成和出勤情况等多方面,如果条件允许,A级学生也可采用课程论文加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做法,并且ABC三级的平时成绩可按总成绩的20%、30%、40%的比例给出。
3.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各高等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级教学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为此要构建合理的分级教学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如何制定更加科学的分级教学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分级教学重中之重。如何在充分体现国家学大纲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及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是分级教学改革探索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3.2如何使得教务、学生管理更好地协调一致。分级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班级界限,给教务、学生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班级同学来自不同专业,学生成绩登记、存档等问题都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所以,分级教学需要教务部门及各学院学生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相互协调才能顺利实施,这也是分级教学能够不断进行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感觉统合能力 发病率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09
Survey and Related Factor Analysis on Present Status of Sensory Integration Ability of Pre-schoolers in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City
Dong Wei,Peng Zhonghua
AbstractObjectives:to reveal the present status of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 of pre-schoolers in Luohu District,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leading to the kids' SID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tecting children's health.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1024 pre-schoolers from 18 kindergartens in Luohu District are the research subjects (553 boys and 471 girls),whose sensory integration ability will be tested and assessed together with related factors inquiry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on sensory integration ability tes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Results:The survey shows that 84 children are suffering from SID,representing an 8.2%.Conclusion:The SID incidence rate of pre-schoolers in Luohu District is around 8.2%,lower than reported data of other big or medium-sized cities of China.
美国心理学家AJ Ayres感觉统合理论认为,是大脑将从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作的过程。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运作,即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SID)[1]。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在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听觉语言障碍、触觉防御障碍五大方面,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感觉统合失调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问题,造成学习和交往障碍。本研究旨在调查罗湖区学龄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及导致学龄儿童发生感统失调各种内外因素,为干预辖区学龄前儿童感沉统合失调的发生探求有效、易推广及应用的方法,有效降低学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发生率。
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抽取罗湖辖区学龄前健康儿童(5~6岁,无重大疾病及残疾者)1024名,其中男生553名,女生471名,发放感觉统合能力测试量表和感觉统合失调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感觉统合测试及相关因素调查。
研究方法:采用感觉统合测试量表对1024名调查研究对象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调查测试。使用感觉统合能力测试软件系统对问卷信息进行录入并做感觉统合能力评定。测试结果分为感觉统合能力正常和感觉统合能力失调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统计。
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表由经过专题培训的专业调查员指导调查对象及其监护人填写,填写内容包括常规信息、孕期信息、抚育信息及教育方式信息等。
统计学方法:利用SAS9.1.3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发生情况: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24份,经测定感觉统合能力正常者为940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儿童84人,发生率为8.20%。其中轻度失调为60人,发生率为 5.86%;中度失调为16人,发生率为1.56%;重度失调为8人,发生率为0.78%。男童为51人,发生率为9.22%。女童为33人,发生率为7.0%。见表1。
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相关因素分析: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孕期因素中孕妇休息不好、情绪波动大、接受射线照射;抚育因素中过分限制活动空间、缺乏运动锻炼、电视游戏机为主要玩具因素在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组和正常儿童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讨 论
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调查情况: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发生率约为8.20%,比其他大中城市的报告数据发生率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我区托幼机构管理较规范,注重素质教育,活动场所较大;家长素质较高,注意孕期保健和早期教育。
感觉统合能力失相关因素:感觉统合失调属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的一种情况。受到生物遗传、家庭、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3]。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孕期因素和抚育因素与感觉统合失调存在密切关系。孕期中孕妇的休息不好、情绪波动大、接受射线照射;抚育因素中过分限制活动空间、缺乏运动锻炼、电视游戏机为主要玩具因素可导致一定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
综上所述,干预儿童的婚生及抚育方式,可有效降低儿童感统失调发生率,降低感觉统合失调给儿童带来的危害,减少社会与家庭开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和儿童感觉统失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86-197.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3;儿童;舟山;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06-03
维生素D是人体发育过程中必需的维生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参与对激素合成及活性的调节,对于甲状腺的功能以及钙、磷等矿物质的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尤其对于婴幼儿,维生素D是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1]。维生素D缺乏能引起发育迟缓以及佝偻病等疾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起骨质畸形。维生素D是在体内经转化合成的维生素类,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较为常见[2],维生素D在发挥生物活性前需要转化为25-羟维生素D3或1,25-二羟维生素D3[25-(OH)D3和1,25-(OH)2D3],因此对其转化活性成分的检测是判断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理想指标。为了评估舟山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本文对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保健及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1 420例婴幼儿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儿童,其中男796例,女624例,年龄1~5岁,平均(3.2±1.6)岁,并排除伴有先天性疾病患儿、肾病患儿以及应用激素可能影响维生素D代谢患儿。接受调查儿童家长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受检儿童清晨禁食水4 h,抽取静脉血1 mL,低温离心血清,保存于深低温冰箱,分批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静脉血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试剂购自美国Sigma公司,原装进口,检测过程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及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1.3 判断标准
受检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诊断标准依据参考文献制定[3],其中低于50 nmol/L为Vit D缺乏,(50~75) nmol/L为Vit D相对缺乏,(75~375) nmol/L为Vit D正常。在相关因素及影响因素分析中维生素缺乏及相对缺乏判定为维生素D缺乏。
1.4 相关因素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既往健康状况及疾病史、既往应用药物情况、儿童喂养方式、食欲状况、健康状况、户外活动时间、鱼肝油服用情况及患病情况、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情况,研究对象经济条件按受调查者自述,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者判定为较好,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者判断为较差。
1.5 相关因素赋值
相关因素调查结束后进行赋值,年龄:1~3岁=0,4~5岁=1;性别:男=0,女=1;季节:夏秋季=0,冬春季=1;喂养方式:母乳喂养=0,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1;户外活动:时间≥2 h=0,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因素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为(124±39.6) nmol/L,在建议参考值范围内,其中维生素D缺乏发病率为7.3%(104/1 420),维生素D相对缺乏发病率为14.9%(212/1 420)。
2.2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相关因素
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季节、户外活动时间、厌食、经常腹泻及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别、喂养方式、经济条件及父母文化程度与维生素D缺乏无关。见表1。
表1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3缺乏相关因素分析
2.3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厌食及经常腹泻是舟山地区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户外活动及规律服用鱼肝油是舟山地区儿童保持维生素D正常水平的保护性因素。见表2。
表2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D包括D3及D2两种形式,其中维生素D3是机体代谢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D3通过其代谢活性产物25-羟维生素D3和1,25-二羟维生素D3发挥生理作用,25-羟维生素D3的半衰期较短,能够稳定地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维生素D对于人体钙盐的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有激素样作用,也是多种激素的前体物质,能够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维生素D与受体的作用通过代谢产物25-羟维生素D3实现,与受体结合后能够调节细胞核内受维生素D反应原件调控基因的表达活性,从而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发挥作用。维生素D能够维持正常的钙磷水平,并且能够对甲状旁腺的功能进行调节[4,5],维持肾小管对钙磷的正常排泄水平,在维生素D缺乏时,钙盐代谢障碍,能够引起儿童的骨质发育障碍,导致佝偻病的发生[6],甚至能够引起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除了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维生素D尚且能够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此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肿瘤以及免疫系统的疾病发病具有相关性,说明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对于维持生长发育及机体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维生素D通过外源性直接摄入的很少,大部分维生素D是通过从食物中摄入维生素D原或麦角固醇,皮肤经过紫外线照射后转化成维生素D,因此维生素D缺乏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发病率较高,引起骨质的发育障碍,甚至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对于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的预防,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内容之一[7]。虽然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及儿童保健意识的提高,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是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并不少见,维生素D缺乏后并不会马上表现出临床症状,需要经过半年至1年的持续维生素D低水平才会引发较为明显的骨质改变等,因此维生素D的检测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8]。维生素的直接检测较为困难,目前多将其代谢活性产物25-羟维生素D3作为间接检测指标,在对舟山地区的1~5岁儿童检测发现,1~5岁儿童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124±39.6)nmol/L,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是维生素D缺乏及相对缺乏的比例为7.3%及14.9%,仍然值得注意。
儿童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发病人群,维生素D能够直接从食物中获取的非常少,而且外源性的维生素D及维生素D原的吸收需要脂肪的参与,而且需要良好的肠道功能及肝脏功能,伴有肠道吸收功能不良者能够影响维生素D原的吸收,维生素D原吸收后要经过紫外线照射才会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经血液转运到肝脏,在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25-羟维生素D3,因此在摄入、吸收及转化等过程的异常均可能引起维生素D的缺乏。研究结果显示,在本地区接收调查的1 420名儿童的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季节、户外活性时间、厌食、经常腹泻、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父母的文化程度均与儿童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具有相关性,婴幼儿是维生素D3缺乏的主体人群[9],0~3岁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比例较高,其可能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较快以及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不足有关。户外活动时间及季节是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的因素,维生素D原需要接收紫外线照射后才能合成维生素D,进行户外活动接收足够的日光照射是保证维生素D能够合成和满足需要的保证,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或日光照射少于2 h的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大大增加,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户外活动是维生素D维持生长水平的保护性因素,说明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必要性[10]。而在对季节因素的分析中发现,季节因素与维生素D缺乏具有相关性,冬春季节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高于夏秋季节,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但是本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冬、春季节时冷空气仍较为明显,导致户外活动时间较短,而且日照时间及日照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在冬春季节需要适当进行足够时间的户外活动,或者选择户内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足够时间的日光浴,保证维生素D的体内合成过程,降低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但是目前对于室内日光照射是否能够改善维生素D的合成尚存在争议[11],有研究认为普通玻璃中含有的金属氧化物能够吸收紫外线,降低紫外线的强度,因此要适当延长光照的时间。患儿的饮食情况、肠道功能以及外源性维生素D的补充情况与儿童维生素D的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在进一步分析中也发现,厌食及经常腹泻是儿童维生素D降低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服用鱼肝油是维持正常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性因素,动物性的维生素D原是维生素D合成的原料,在肝脏、深海鱼类等食物中含量较为丰富,厌食、偏食的儿童难以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原,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几率增加。维生素D主要在空肠及回肠吸收,而且在吸收过程中需要脂肪的参与,经常腹泻的患儿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过短,维生素D原不易充分吸收[12],而且腹泻患儿多具有脂肪吸收障碍,也不利于维生素D原的吸收,从而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父母的文化程度同维生素D缺乏具有相关关系,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家长对维生素D科普教育内容认知及了解程度较高有关[13],因此在科普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群还要区别对待,保证科普教育的效果。
经济条件以及喂养方式与维生素D缺乏无明显相关性,既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及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加大[14],其与儿童的辅食习惯、喂养条件不同有关[15]。舟山属我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而且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儿童的营养要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其可能是差别不明显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母乳中含有合适的钙磷比例有利于吸收,但是仍然要适量补充维生素D[16],而辅食中的钙磷比例及利用度多难以达到母乳的条件,虽然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几率无明显提高,但是仍然可能存在缺钙等营养障碍,要更加注意对钙的补充。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相对缺乏的发病率约为22.2%,略低于其他地区大规模的调查结果[17,18],但是仍不容忽视,在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大多数与儿童的喂养及生活方式有关,如户外活动不足、偏食以及鱼肝油补充不充分等,因此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中,仍然要加强宣传力度,注意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改善本地区儿童保健预防工作的水平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亚茹,马学梅. 2008《婴幼儿及少年儿童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的预防》解读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3):174-176.
[2] 王盈盈,蔡丽如,陈丽娜,等. 泉州市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询楼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4,19(8):119-120.
[3] Meguid NA,Hashish AF,Anwar M,et al. Reduced serum levels of 25-hydroxy and 1,25 -dihydroxy vitamin D in Egyptian children with autism[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10,16(6):641-645.
[4] 张霞娟,鲍莉芳,鲍舟君,等. 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及钙磷水平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6):5-7.
[5] Ladhani S,Srinivasan L,Buchann C,et al. Presenta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J]. Arch Dis Child,2004,89(8):781-784.
[6] Xiang W,Kong J,Chen S,et al. Cardiac hypertrophy in vitamin D receptor knockoutmice: role of the systemic and cardiac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s[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5,288(1):E125-E132.
[7] 田娟娟,于艳丽. 荣成地区3260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9):122,112.
[8] 马兰,辛德莉,田悦,等. 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佝偻病的关系[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9):1473-1474.
[9] 王方,景尉,吴桂芬,等. 广州市201例0-6岁婴幼儿25羟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研究[J]. 天津药学,2011,23(4):38-40.
[10] 吴梅,张巍. 胎儿、新生儿及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日光暴露[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4):341-345.
[11] Chen XC,Wang WG,Yan HC,et al. Studies on iron deficiency anemia, rickets and zinc deficiency and their prevention among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J]. Progress in Food & Nutrition Science,1992, 16(4):263-277.
[12] 任淑红,王杰英,雷淑琴,等. 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83-1184.
[13] 毕晓娜,张小芳,衣明纪,等. 婴幼儿抚养人对维生素D认知状况的调查[J]. 齐鲁医学杂志,2012,27(1):51-53.
[14] 何方,司春婴,秦立权,等. 南阳农村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流行病学及病因调查分析[J]. 临床荟萃,2010,25(11):991-993.
[15] 郝新忠,黄之杰,程莹,等. 成都市0~6岁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5):819-822.
[16] 毕晓娜,衣明纪,冉霓. 完全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现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8):692-695.
[17] 臧嘉,张晨辉,张勤勤. 无锡地区婴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1):1891-1892.
【关键词】 吸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暂居者和移居者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04-02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Smoking Behavior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Floating Children in Urban Public Schools/CHEN Guo-hua. Student Affairs Offi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6100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smoking status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urban public schools, to explore the smoking factors of floating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of smoking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Totally 997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five public schools in Chengdu to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smoking status. Results About 13.9% of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moked. Smoking behavior of males and female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and among girls who had smoked one cigarette accounted for 94.4%, 25.4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boys.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grades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havior of smoking, the proportional of students who had smoked in junior third grade was up to one quarter. After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gender, grade,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smoking persons looked mature, and whether the schools enforce the smoking ban, Internet time and the frequency of entering the electronic game rooms, etc. Those 8 factors were the major factors in smok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onclusion Student tobacco control needs the endorsement of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many other holistic interventions, then a strong tobacco control network can be formed.
【Key words】 Smoking;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Transients and migrants
【通讯作者】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7年度国家青年课题“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CGA070215)。
【作者简介】 陈国华(1979- ),女,重庆市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社会学。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四川 610059。
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吸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控烟运动的发展,成人吸烟率已有所下降,而青少年的吸烟率却徘徊不降或呈上升趋势[1]。2008年,中国青少年吸烟者约为1 500万,尝试吸烟者至少为4 000万[2]。为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笔者于2008年4月对成都市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了现况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市5个主城区随机抽取3个城区,在每个城区抽取1~2所
成都市指定的接纳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城市公办学校,一共抽取了5所学校。在3所“一贯通”学校,笔者抽取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各2个班,在只有小学阶段和只有初中阶段的学校分别抽取四至六年级各2个班,初一至初三各2个班,有1所学校初中三年级没有接受调查。将抽中班级的所有外来人口子女作为调查对象,共1 009名学生。所有问卷都是当场填答,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 009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8%。其中男生占54.1%,女生占45.9%;四年级占15.2%,五年级占18.4%,六年级占15.6%,初中一年级占19.9%,初中二年级占21.3%,初中三年级占9.5%。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以美国南加州大学提供的“青少年控烟项目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背景资料、吸烟行为、关于烟草的观点、心理行为、社会影响以及家庭、朋友、学校、媒体信息等[3]。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发给学生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1.2.2 吸烟行为的界定 本研究对吸烟行为的界定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基本保持一致,便于资料的可比性。即以吸烟量来划分人群,将流动人口子女分为不吸烟人群和吸烟人群,吸烟人群分为尝试吸烟、吸过一整支烟、吸烟>100支者。尝试吸烟者的判断依据为“你是否曾经尝试过吸烟 (哪怕仅几口)?”;吸过1整支烟者的判断依据为“你是否曾经抽过一整支烟?”;吸烟>100支者的判断依据为“从小至今,你是否至少已抽过100支香烟”[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 统计方法 原始数据采用Visual Foxpro 6.0软件录入,数据分析和统计利用SPSS 17软件包完成。以χ2检验比较性别与年级间吸烟行为的差异。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吸烟影响因素中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动儿童吸烟状况 有13.9%的流动人口子女吸过烟,男生与女生吸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10,P
表1 成都市不同性别和年级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报告率/%
性别与年级 人数从未吸过烟尝试过吸烟吸过1支烟吸过100支烟
性别男53979.012.85.72.5
女45894.44.01.30.2
小学四15296.50.72.80
五18383.511.45.10
六15689.36.04.00.7
初中一19882.310.27.00.5
二21277.913.05.33.8
三9675.012.06.56.5
合计99786.18.63.71.6
2.2 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因素 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的显著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和剔除P=0.05,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见表2。
表2 成都市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吸烟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偏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值P值OR值
性别0.7220.2876.3070.0122.058
年级0.1590.0734.7430.0291.172
学习成绩0.2080.1093.6920.0451.232
亲子关系-0.2690.1195.1010.0240.764
吸烟使人看起来成熟0.3650.09116.1620.0001.441
学校是否执行禁烟规定-0.3210.1147.9320.0050.725
每周上网时间0.1060.0397.4700.0061.112
去电子游戏机房的次数0.8600.15032.8380.0002.362
常数项-3.0570.87412.2400.0000.047
表2的结果表明,男生吸烟的可能性比女生大;年级越高,吸烟的可能性越大;学习成绩越差,吸烟的可能性越大;亲子关系状况越差,吸烟的可能性越大;越赞同“吸烟使人看起来成熟”这一观念,吸烟的概率越高;学校执行禁烟规定,学生吸烟的可能性小;每周上网的时间越长,吸烟的可能性越大;去电子游戏机房的次数越多,吸烟的可能性越大。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中,有过吸烟行为的占13.9%,这表明吸烟行为在流动人口子女当中还比较严重,应当引起社会关注。男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7]。目前,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好奇心)、同伴的影响(如好朋友/同学的劝吸)、成人的榜样作用(如父母、教师和影视人物的影响)、烟草的广告和社会风气(如社交场所的递烟、敬烟)等[1]。本次调查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级、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吸烟使人看起来成熟、学校是否执行禁烟规定、每周上网的时间、去电子游戏机房的次数等8个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王爱婷等 [8]认为,在学校开展控烟不能单纯依靠知识传播,而应从家庭、社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去研究分析、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干预措施:应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教育,宣传烟草的危害;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排解学习生活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流动人口亲子沟通交流,密切亲子关系;学校严格执行对学生禁烟的规定;加强对城市特别是学校周边娱乐场所如网吧、电子游戏厅的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进一步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建立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全方位的控烟网络,提高流动人口子女自觉抵御吸烟的能力。
4 参考文献
[1] 孙纪超,李丽,俞小鸣.吸烟态度对中学生吸烟意向及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1997,18(3):190-194.
[2] 卫生部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2009-12-01]. 省略/n272442/n272530/n3479265/n3479306/appendix/report.pdf,2008-05-31.
[3] 张德新,柳春红,,等.私立学校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82-83.
[4] 山建国,陈心广,龚浩,等.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吸烟关系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904-906.
[5] 孙果.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家庭各因素、压力自尊及人格的相关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37.
[6] 金灿灿,屈智勇,王晚华.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中国特殊教育,2009,113(11):70-74.
[7] 汪保国,陈思东,朱顺贤,等.广州市中学生的吸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51-452.
[8] 王爱婷,谢为民,朱运泽,等.豫北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卫生知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87-488.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影响因素;和谐师生关系;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35-03
研究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作弊、高不及格率等现象。为了全面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我院于2011年开展了一次专项调查。根据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及影响因素所包括的各个方面,分别选取学习行为、学习态度、课程设置、班风、教师教学水平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对样本的选取主要采用了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10月从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两个校区7个系中每个系随机抽取一个或两个班级,并对选中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320份问卷,问卷发放学生的性别比例分别为男生占48.54%,女生占51.46%。鉴于开展调查的时候一年级新生刚进校,因此,只对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二年级学生占63%,三年级学生占37%,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81%。
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及影响因素描述
本次调查学习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表现,由好到差分别量化为1、2、3……其中,学习行为及学习态度两个方面分三个档次打分,班风、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水平三个方面分五个档次打分。学生学习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平均差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知,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两个方面平均值都大于1.5,课程设置平均值大于2.5,班风及教师教学水平两个方面的均值都小于2.5,说明只有班风和教师教学水平两个方面的表现略高于中等水平,其他三个方面表现均低于中等水平。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学生学习行为描述 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听课情况、考试方面的行为表现等。我们对这些方面做了调查:(1)课前准备情况。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3.61%的学生上课从来没有迟到过,有42.61%的学生上课偶尔会迟到,有3.78%的学生上课常常迟到。上课迟到的主要原因:因为其他事情耽搁了上课的占54.58%,因为晚起而迟到的占19.92%,因为生病而迟到的占16.73%,因为其他原因迟到的占8.77%。(2)上课状态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带着疑问听讲的占19.46%,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占41.61%,只听重点和知识要点的占28.86%,自学的占6.04%,不听讲的占4.03%。对于采用哪种方式做笔记的调查结果为:不停地记笔记,课后再复习的占10.07%,认真听教师讲解,偶尔记笔记的占75.84%,从来不记笔记的占14.09%。(3)课后学习情况。据统计,课后一天之内经常复习巩固课上知识的学生占10.40%,偶尔复习的学生占38.26%,很少复习及从不复习的学生占51.34%;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全部能独立完成的占12.37%,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占57.53%,能独立完成少数的占27.76%,属于其他情况的占2.34%。(4)考试行为。从问卷看,每学期71.08%的学生能够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27.53%的学生有1~2门课程不及格,1.39%的学生有3门及以上课程不及格。问及考试不及格原因,45.66%的学生认为是“偶尔失误”,46.24%的学生认为是“对课程不感兴趣,不想学”,8.09%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讲得不好”。调查中还发现,只有36.91%的学生在考试中从来没有过作弊,54.70%的学生“偶尔有过一两次”作弊,8.39%学生几乎每次考试都作弊。对于作弊行为,71.09%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只有11.90%的学生认为“道德败坏”,8.84%的学生“不关心无所谓”。
学生学习态度描述 学习态度是一种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着整个智力或认识活动的心理因素,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多数高职学生有学习目标,但不明确,并且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只有19.7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5.05%的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认真做过学习计划。高职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据调查,产生学习压力的主要因素中,就业占34.56%,专业实训技能学习占26.73%,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占23.96%,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占10.60%,其他因素占4.15%。学生压力虽大,但没有形成动力。据统计,54.03%的学生有过放弃学习的想法,厌学的主要原因:认为“前途渺茫”的占41.98%,认为“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的占19.65%,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不高”的占18.78%,还有占13.10%学生认为厌学是因为“自己的进步总是被忽视”。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是,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的占49.48%,教师的水平及人格魅力的占27.84%,教师对自己欣赏与注意的占12.71%,有时考试能取得好成绩的占8.59%。学生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因缺乏学习动力的占30.74%,因自制能力差、管不了自己的占25.09%,因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的占13.78%,因教师授课水平不高的占9.54%,因班级学习风气差的占6.71%。
班风描述 一个班的学生总在一起上课,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对学生个体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只有51.74%的学生认为班级的班风非常好或较好,而33.68%的学生认为班风一般,还有14.23%的学生认为班风较差或非常差。据统计,有接近94%的学生同意“一个好的班风可以带动我们更好地学习”。因此,应重视对高职学生学习风气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班风建设。
课程设置描述 通过调查发现,47.72%的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满意,而37.19%的学生认为一般,15.09%的学生不满意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导致不满意的原因,认为“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的占26.67%,认为“可选择的课程门类少”、“对以后找工作没有多少用处”的各占22.22%,认为“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的占15.56%,认为“知识面窄”的占13.33%。
教师教学水平描述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高职学生学习自制力比较弱,更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调查显示,有64.70%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对学生严格要求,而35.30%的学生认为教师不能严格要求学生。据统计,92.07%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准备充分,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93.10%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能够清楚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调查中同时发现,19.24%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综合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60.69%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满意,33.45%的学生认为一般,5.86%的学生不满意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考察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班风、课程设置及教师教学水平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班风、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检验,存在统计意义,即学生学习态度、班风、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教学水平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显著地大于学生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影响,而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显著大于课程设置对学习行为的影响,班风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最小。
对策与建议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交互活动中的民主、在相处氛围上的融洽。目前,大多数教师仍旧是上课铃响进教室,下课铃响离开教室,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因此,可以将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情况与其他一些教学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的主要内容,通过指导竞赛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另外,通过各种技能大赛,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提高学习效果。
以职业技能考核为中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的课程考核仍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试题类型多以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部分试题只要学生提前两三天背一下复习重点,及格应该没有问题。如此出现的结果是有的学生平时不怎么上课或上课不认真听讲,但考试前死记硬背复习资料考试也能通过,而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知识,考前也不突击,就靠投机取巧准备考试作弊。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职业技能考试内容应更贴近实际,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以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为中心,改变以往单纯笔试的考试方式,实行考试方式的多元化,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可以采用方案设计、调查报告、论文等非试卷形式,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建立起更能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指导为形式,优化学生学习态度 新生入校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总觉得该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没有前途,由此产生厌学、混学的情绪。因此,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应该安排该专业的教师或邀请该领域的企业专家向学生讲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学技能、就业岗位及就业前景等等,让学生全面了解该专业。应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让学生适应新环境,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劣势,明确学习目标,优化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以学风建设为主导,推进班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健康的学习动机等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体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制力比较差,继续保持和完善必要的硬性管理机制非常必要,如课堂考勤制度、学分制、自习制度等,以此加强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加强学风建设的同时,应强调班级良好班风的作用,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让他们成为班集体的模范带头人,影响带动、感化后进学生的进步。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替考、作弊行为、任课教师对班级的评价等方面应纳入优秀班集体考核标准,对于获得荣誉的班级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优秀班集体的评选,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带动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永金,代玉龙.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行为调查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02-103.
[2]刘志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态度现状及应对策略[J].新余高专学报,2008(3):118.
[3]李小平,郭江澜.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65-267.
[4]刘杰,范士民.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外因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123.
[5]刘杰,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6):93.
[6]李小兰.转变高职大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212-214.
[7]潘懋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45-50.
关键字:系统 虚拟实验 因素
一、系统动力学
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 dynamics)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福瑞斯特开创的一门结合自然和人文的横向学科。其建模软件stella可以清晰地表达模型中各要素、各影响因子的关系,尤其对影响因素多重非线性关系的表达。还可以把对模型概念化地、定性地论述转化为清晰的模型,有利于学习者心智模型的构建。例如,对人的思想中出现的某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利用stella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利用信息反馈机制来推动模型系统中各要素的运行,能表示各要素产生的结果,以此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为下一步制定策略提供基础和依据。
二、虚拟实验的组成要素
随着虚拟实验开发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的功能越发完善,其涉及到的设计原理和设计要素也越来越多。因此,现在虚拟实验的开发更加趋向于增强情境设计、自然交互设计,或者为了提高学习者兴趣进而增加游戏性元素设计,这些设计要素的加入使得虚拟实验的设计和使用更加丰富多彩,因而效果非常好;也是因为虚拟实验有真实实验无法比拟的优势:(1)减少资金,节能减材;(2)转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3)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增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使得虚拟实验能够展一技之长,收获更好的应用效果。正因为虚拟实验设计因素不断加入,不断完善其设计和功能,虚拟实验才更加完美,影响虚拟实验设计的因素如图1所示。
影响虚拟实验设计的因素众多,主要分为以上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主要影响学习者的完成虚拟实验的信心水平、满意度、参与度、期望、动机和情感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恰恰是学习者在虚拟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外在表现就是对虚拟实验的兴趣度和关注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提高。
三、应用stella分析虚拟实验设计因素及其对学习者心理的影响
影响虚拟实验设计的因素繁多,且各要素对虚拟实验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为表达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stella软件构建影响虚拟实验设计的因素模型,该模型可以清晰体现虚拟实验设计因素的复杂性,也能清晰体现该软件对于构建具有多重要素、非线性系关系模型的优越性。影响虚拟实验设计因素的stella模型如图2所示。
图2对影响虚拟实验设计的三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1)在情境设计部分体现了色彩、模型、场景、声音等对虚拟实验情境的影响,虚拟实验情景设计又影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以及游戏性设计元素中的沉浸元素。(2)游戏性元素设计部分表达了各个游戏性元素对虚拟实验设计的影响,同时,游戏性设计也影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动作元素对关卡的攻破影响学习者的信心水平,信心水平提升可以在经验上体现出来,经验表现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体现出来。(3)自然交互部分表达了自然交互设计对虚拟实验设计的影响,同时,自然交互因为增加视觉、听觉、注意力以及协作交流的设计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虚拟学习软件的情景设计的体验。通过分析虚拟实验设计因素繁多,而且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stella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清晰表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其中,情境设计的声音可以影响自然交互的听觉因素,情境设计又影响游戏性设计的沉浸元素以及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和信心水平影响虚拟实验的自然交互。这样,虚拟实验中的各要素相互推动,相互影响,使得虚拟实验设计达到一个更好的水平,最终能设计出高仿真、交互灵活、沉浸感强的虚拟实验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沟通;影响因素;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刚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崭新的环境,而且面临很多新挑战。不少大学生当他们来到新的环境中,由于对大学生的生活认识不足,对新同学不熟悉,不能很好地适应;也有的大学生认为刚从高中生活解放出来,应该好好在大学中放松一下。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沉浸在网络中,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上网聊天,整天沉浸在网络生活中,当他们醒悟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已经无法与大学生活接轨;有些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有时会想主动与别人交往,当别人没有给他认为该有的回应时,就会产生羞怯感,甚至更加自卑。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深层需要。
一、个人因素
1、妒忌心理
所谓妒忌是指因别人比自己强而产生的怨恨心理。在大学生中,由于大家处在相同的年龄段,当其他同学在才能、学习和名誉方面比自己强时很多人会产生嫉妒心理。适度的妒忌心理可以督促大学生积极上进,但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不悦、自惭、怨恨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这种强烈的妒忌心理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排斥情绪,甚至诋毁、贬低他人,造成人际关系的扭曲。
2、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是内心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孤独是一种状态,在生活中往往表现为独来独往,不屑或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无法与他人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处于孤独状态的人,虽然具有独立的性格,但常游离于群体之外,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强烈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寂寞和烦躁等情绪,严重的甚至有厌世轻生的念头。导致孤独的原因包括独立意识过强、过低或过高的自我评价、不愿与人交往等。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及品质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自我意识。现在的大学生中,有些人缺乏年轻人应有的蓬勃朝气,情绪抑郁,遇事悲观,胆小怯懦,不敢或不愿与人打交道,生怕被别人看不起,缺乏自信心。引起这些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性格的差异、身材相貌、家庭环境、智力水平、单亲家庭和失败的体验等等。
4、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属于消极性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有羞怯心理的人往往通过退缩、回避、离群、依赖等行为来减轻心理紧张,表现为在交际场所瞻前顾后,表情紧张,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羞怯的人由于过分考虑自己给别人的印象,使自己总处于思想消沉的状态中,长此以往,会变得越来越羞怯,不利于同他人的正常交往。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生活在完整家庭当中的子女,由于受到父母双方的呵护,其人格及心理素质发展比较健全。他们的交往方式多样化,交往能力较强,对人的信任度较高,容易与人相处。在单亲家庭,家长由于在精神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往往表现为心态失常,对待子女或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情绪化严重,从而影响子女的心理状态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比较敏感,感情脆弱,较难与他人相处。
2、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态度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并对其一生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作用。现在某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任性自私、好逸恶劳等性格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1]。
三、学校因素
在中学时期,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对学生过分追求考试成绩,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系统的人际沟通课程培训,导致很多学生智商很高而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的相处、交流和沟通。在高校,很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走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比较少,师生关系明显疏远,大学生在人际交流方面没有机会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四、对策分析
1、大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自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学会与他人交往,是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没有人际交往,就谈不上形成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使大家成为朋友,最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多参加活动,拓宽人际关系圈。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丰富有益的业余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高尚的活动中去。要放松心情,主动接近别人、关心别人,从心理上去接纳别人,要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带着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件事。大胆地走出原来狭小的人际关系圈,拓宽交际面,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人际交往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宽广[2]。(3)学习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掌握交谈的技巧。交谈是人与人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是人际交往的手段,在人际关系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谈具有较强的临场性、及时性和现实性,是一个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善于交谈,不仅仅是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能说会道,而且要掌握倾听、共情和适时沉默的技巧,学会聆听,真心待人,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使交谈从内容到形式更适合对方,使双方产生愉悦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应加强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由于大多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存在着“代沟”,一旦与父母的看法有异时,孩子既不愿意改正又不愿意重新解决,从而导致沟通障碍,进而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因此,父母与孩子都应主动与对方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了解,增进彼此的亲切感。当然,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不要太高,应使其感受到人与人交往的乐趣以及重要性。其次,家长应学会用合理的方法与孩子主动地沟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对孩子既不能过度宠溺也不能任其发展。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3、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应从一味的知识灌输转移到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如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交往频率,扩大其交往范围,使其从中获得更丰富、更有效、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对于个别有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分析产生障碍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弥补。其次,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定期组织心理咨询人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咨询、讲座,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使大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调适方法[3]。第三,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展示个人能力和才华的舞台,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在相互支持中建立信任关系,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文魁,黄丽琴.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 王川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8.5.2.88.164.
[3] 何伟,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72-73.
【作者简介】
刘 敏(1991-)女,山东人,德州学院医药与护理学院2011级护理学本科学生.
电饭锅工作时有两种状态:
图1一种是锅内水烧干前的加热状态;另一种是水烧干后的保温状态。图1是电饭锅的电路图,R1是一电阻,R2是加热用的电阻丝。
(1)自动开关S接通和断开时,电饭锅分别处于哪种状态?说明理由。
(2)要使R2在保温状态时的功率是加热时的一半,R1/R2应当多大?
丁老师通过解析得知,当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时,R1/R2=2-1。而且指出“当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时,是R1、R2两个电阻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两个电阻的发热功率与它们的电阻值成正比,R1、R2的发热功率之比也为2-1。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的电饭锅的额定功率一般都在750W左右,有的额定功率更大。当R2消耗为原功率的一半时,R2消耗的功率是375W,此时,R1消耗的功率应为(2-1)×375W=155.3W”。
原文中说消耗功率(额定功率)是电阻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参数。一般电阻的额定功率仅为几分之一瓦到几瓦,功率为150多瓦的电阻,在常用电器中是不多见的。况且,这150W的功率是白白浪费掉的,丝毫没有得到利用,所以设计这个电路来保证电饭锅达到保温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经济的。
其实,在现实中用这个电路来保证电饭锅达到保温效果的确实有。如万家乐CFXB25-1/CFXB40-1自动保温电饭锅,其电路如图2。保温板不是一般的电阻器,它像电熨斗的发热板一样,但它可以看成是一个电阻。它安装在电饭锅电热盘的底部,发出的热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也不是不经济。那么问题出在哪呢?我认为题设是不符合实际的。处于保温状态时电饭锅的功率哪里需要加热时的一半?而且这种保温电路在保温时是一直工作的,而不是间歇加热。
图2万家乐CFXB25-1/CFXB40-1自动保温电饭锅
实际生活中有一种多功能的电饭锅,它有煮饭和汤粥的功能,如威锋CFXB30A-50自动西施电饭锅。其电路如图3。
图3威锋CFXB30A-50自动西施电饭锅
煮汤粥的时候,通过功能选择开关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二极管,把220伏的电压降为100伏左右,此时的功率是煮饭时功率的1/4左右,由此可见,功率为“加热时的一半”完全可以把饭煮熟,只是所需时间要长一些。如果饭煮熟后,用这个功率来保温,那岂不把饭烧焦,甚至电饭锅也保不住,也存在用电方面的安全隐患。
那么,保温状态的功率究竟是多少呢?按图1电路设计的电饭锅R1一般为1kΩ左右,如万家乐CFXB25-1/CFXB40-1自动保温电饭锅,保温板所标的额定功率是32W,工作电压为220V,则其电阻为R1=U2P=220232=1513(Ω),
而一个750W的电饭锅,其发热盘的电阻
R2=U2P=2202750=65(Ω),
所以保温时I=UR=2201578=0.14(A),
P1=I2R1=0.142×1513=30(W),
P2=I2R2=0.142×65=1.3(W)。
可见功率很小,只有几瓦。其实保温时只要产生的热等于散出的热就可以了。当然保温板R1发出的热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原题中第二问是不合实际的,与设计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背道而驰,而且会误导学生。所以我认为在编制这道题时要切合实际,在解答这道题时要善于启发,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摘要:大学生基本上处于人的一生中接受最后体育教育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能否保持适宜的运动动机水平,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对于培养自觉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上课场地及器材、学生认知羽毛球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羽毛球;动机
一、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进行研究,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内容,以丰富人们对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动机特点的认识,近而引导学生进行羽毛球课程学习和日常锻炼、提高羽毛球课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按照社会调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中,随机选取了5所院校,每所学校各抽取60名选修羽毛球课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向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需要,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设计羽毛球运动动机量表、羽毛球课参与动机调查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北京地区普通院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本研究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羽毛球课的内部动机水平较低,无动机水平较高,外部动机水平较高。
(二)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选修羽毛球课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在选修羽毛球课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此,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如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见表1:
1.羽毛球教学内容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影响学生选修羽毛球课动机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从表1可以看出。为了解学生对羽毛球教学内容对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影响,本研究对学生喜欢的羽毛球教学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需要的是一种由一定实用性的健身运动。同时也显示出,大学生对战术配合在实际比赛中的作用有所了解。
在基本技术的选择中,喜欢用上手击球调动对方来表现自己,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吻合,因此受到普通学生们的青睐。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想通过实际比赛来展现和发挥他们所学的技术动作。高校目前的授课内容与学生想要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
2.羽毛球教师水平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羽毛球教师水平是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关键因素。从学生对羽毛球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羽毛球教师的水平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符合告示学生的需求。通过调查,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学生对教师水平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3.羽毛球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羽毛球教学内容过难、过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对动机产生消极影响。本研究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教学内容困难的学生占了总数的59.93%,有近80%的人认为这种学习的困难对他们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有影响。
4.羽毛球上课场地、器材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羽毛球上课的场地、器材是羽毛球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它对学生的羽毛球参与动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调查,各高校配备的羽毛球场地器材比较有限,只能基本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
5.羽毛球的认知途径对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影响分析
学生对羽毛球的认知途径,影响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认识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中,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上课场地及器材、学生认知羽毛球的途径。
激发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方法有:利用需要,激发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加强学生自我努力程度,激发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建立学生对自我能力的信心,激发学生的羽毛球课参与动机。
(二)建议
提高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安排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采取新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体会成就感的机会等。
在羽毛球教学中,高校羽毛球教师要充分考虑影响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课参与动机的诸多因素,制定适合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并提高高校羽毛球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需要主管领导给予支持,改善教学条件、环境,以提高高校羽毛球课教学效果,促进羽毛球运动在高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为等 《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通径分析;考试焦虑;影响因素
考试焦虑是由考试刺激引发的神经紧张状态,是一种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负性复合情绪体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以及考试时的正常思维,损害学习效率和临场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主要症状表现为焦虑[1]。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将要从事的是生命所系,健康所托的工作,所以医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和学习有额外压力。
本研究以辽宁省两所医学三本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应对方式问卷(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相结合,通过多元回归、通径分析量化分析大学生人格、应对方式及其社会支持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1.调查对象
辽宁中医药大学三本大一学生300人,锦州医学院三本大一学生300人,共600人。
2.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集中测试方法,在学生考试前一个月,用TAS、CCSPS、CSQ、SSRS对学生测试,问卷当场收回。
3.问卷调查及收回情况
共发放6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9份。
4.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问卷结果由研究者本人整理并计算测量结果,数据录入电脑,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5.结果
5.1 考试焦虑主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以考试焦虑为因变量,以CCSPS、CSQ、SSRS中诸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筛选考试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见表1)。表1 考试焦虑与人格、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5.2 考试焦虑主要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为进一步探究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作用,本课题对经多元回归筛选的8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通径分析,以通过数学方法对上述8个因素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根据专业知识建立通径图,单箭头表示通径,双箭头表示相关(见图1)。
图1 通径分析示意图
通径系数为各因子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其对考试焦虑影响的直接作用,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独立作用或贡献;间接作用是指通过其它通径到达因变量所起的作用[2]。分别计算考试焦虑各主要影响因子的通径系数,(见表2)。
6.讨论与结论
通径分析是建立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基础之上的分析方法,是多元回归分析的发展和应用,是更高层次的分析方法[3]。通径分析通过分解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不仅提供了一个变量与最终反应变量之间简单相关系数所包含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还提供了其中的未析部分和伪相关部分[4]。通过分析通径系数的大小能了解原因变量对结果的作用程度,不仅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可以分析其通过中间变量所起的间接影响;不仅可以分析已知自变量的作用,而且对于研究中未包括,但实际有影响的因素总的作用大小,也可以表达并提示人们是否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他影响因素[5]。表2 考试焦虑影响因素作用分解表通过对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探讨影响考试焦虑的主要因子的作用:
6.1 在考试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中,活跃、坚韧、解决问题的直接、间接作用均表现为积极作用,并且作用明显;求助、自责均为面对考试焦虑应及时的应对方式,对考试焦虑的直接、间接作用均表现为消极。因此,可通过培养学生活跃、坚韧的人格,引导学生面对应激时,正确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缓解、干预考试焦虑。
6.2 坚韧对考试焦虑的总作用最大,表现为积极作用,除直接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影响其它影响因子来间接影响、干预考试焦虑;另外,坚韧的决定系数、坚韧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决定系数分别位居第二、三位:d3=0.0506,d38=0.0446,并且,坚韧与解决问题的相关关系表现为正效应(r38=0.491),即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具备坚韧的人格,则善于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反之,擅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形成坚韧的人格。因此,可以对学生同时进行坚韧和解决问题的培养、引导,并易于收效。
6.3 重情对考试焦虑的决定系数最大,d2=0.0610,但重情对考试焦虑的总作用并非最大,重情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作用,且为消极影响,但重情通过人格、应对方式等因素对考试焦虑发挥的间接影响,表现为积极作用。因此,对人格主要表现为重情的学生,应注意引导方式,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运用重情,克服重情对考试焦虑直接的消极的影响,充分发挥、挖掘重情的间接作用,缓解或干预考试焦虑。
6.4 在考试焦虑的消极影响因素中,自责对考试焦虑总的作用最大,作为一种情感关注的应对方式,自责可以通过影响人格及其他应对方式的形成,间接影响考试焦虑。因此,在学生考试焦虑干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减少或避免使用自责的应对方式。
6.5 各因子对考试焦虑影响作用的累计贡献R2=0.401,其中人格因素对考试焦虑影响的累计贡献R2=0.233,占总贡献的58.10%,说明人格对考试焦虑的作用最为重要,符合心理学关于人格、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相互关系的认识[6]。
6.6 剩余通径系数为通径分析的误差项,本课题Uy=0.774,说明除上述考试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外,还存在许多其它的影响因素。考试焦虑的形成是个体面对应激时,在特定时间、环境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除人格、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外,还包括生物学、认知等因素,这些都与个体的人格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紧密相关,即当个体需要和动机强烈,而自身能力缺乏和获得的支持不够时,遇到突发社会生活事件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考试焦虑的其他影响因素。
通过本研究,可以推断培养学生坚韧、活跃的人格,引导学生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鼓励学生尽可能争取社会支持,对改善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心理健康与智力发展[J].心理科学通讯,1984,(2):42-44.
[2] 陈东周.通径分析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中的应用[J].疾病控制杂志,2003,7(4):344-346.
[3] Pedhazur,E.J.Multiple Regression in Behavioral Research[M].CBS College Publishing,Second Edition,1984:577-633.
[4]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9:145-1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776);中国中医科学院第八批自主选题(Z0291);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联合创新研究项目(ZZ070817)
[通信作者]*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评价,Tel:(010)64014411-3302,E-mail:
[作者简介]姜俊杰,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Tel:(010)64014411-2802,E-mail:
[摘要]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疏血通注射液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全国18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信息系统中使用疏血通的数据,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的设计方法,对比使用疏血通后,发生过敏反应患者与未发生过敏反应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病情、过敏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基于现有数据,表明疏血通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可能是入院病情、单次给药剂量、合并用药。结论:提示临床上使用疏血通时,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应谨慎用药,并注意给药剂量、合并用药的选择。该研究的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过敏反应;真实世界;巢式病例对照
疏血通注射液(以下简称“疏血通”)由水蛭、地龙的提取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1]。既往多次疏血通临床安全性试验证实:疏血通引起的不良反应多数为过敏反应[2-4]。为了解真实世界中疏血通发生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全国18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使用疏血通的数据,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NCCS)的设计方法,分析疏血通发生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并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丰富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内涵[5]。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全国18家三级甲等医院HIS中使用疏血通的数据为研究对象。HIS中,每条数据由患者的一般记录、诊断记录、医嘱记录、理化指标检查记录等构成。
1.2病例筛选与分组
采用回顾性NCCS的设计方法,根据开始至停止使用疏血通后是否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具体如下,病例组:开始使用疏血通至停止使用的时间范围在0~24 h,期间仅使用1次。停止使用后的24 h内使用了地塞米松注射液,且使用疏血通前与使用中均未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者。对照组:开始至停止使用疏血通时间>7 d,且用药期间未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异丙嗪(非那根)、氯雷他定、维生素C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常用抗过敏药物者。
1.3统计方法与软件
根据数据特点,本研究分别采用四格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Wilcoxon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作为统计方法。四格表χ2检验是当每个格子期望频数>5时使用。如果观察资料的期望频数T
2结果
2.1分组
按照1.2的方法进行匹配,结果病例组208例。对照组以年龄±5岁,性别相同作为配比条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符合条件的患者中按照1∶4进行配比[6],结果共832例。
2.2匹配效果分析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观察匹配效果,见表1,2。2组的年龄字段中,病例组缺失67例,对照组缺失99例,最终病例组纳入141人,对照组733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组间无差异,匹配效果良好。2组的性别字段无缺失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组间无差异,匹配效果良好。
2.3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现有的HIS数据库信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考虑可能成为过敏反应影响因素的有入院病情、过敏史、单次用药剂量、合并用药。故根据数据的不同,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进行上述过敏反应影响因素的筛选,结果如下。
2.3.1入院病情HIS数据中,入院病情分为一般、危急。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入院病情比较情况见表3。经卡方检验统计,P1,95%置信区间均>1,因此,从统计学的角度说明:入院病情为疏血通可疑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而,从2组的入院病情所占百分比可知,病例组的入院病情危急患者较对照组多,说明病情危急的患者与病情一般的患者比较,发生过敏反应的倾向更大。
2.3.2过敏史2组的过敏史分布情况见表4。经卡方检验统计,无显著性差异,且OR与95%置信区间均
2.3.3单次给药剂量2组的单次给药剂量分布情况见表5。给药剂量属于等级资料,将单次给药剂量分为如下等级,6~12, >12 mL,再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数据。结果显示,P
2.3.4合并用药采用logistic回归建模分析,逐步选择法筛选变量,根据合并用药的频数纳入分析,对何种药物与疏血通联合使用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可疑危险因素)或不容易发生过敏反应(非可疑危险因素)的程度作出判断,见表6~7。
由表6可知,以上药物的OR均
由表7可知,以上药物的OR均>1,且95%置信区间包含1,即与疏血通同时使用以上药物者过敏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称之为可疑危险因素。且OR越大,风险越大。
3讨论
基于现有数据,表明疏血通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可能是入院病情、单次给药剂量、合并用药首先,入院病情危重的患者较病情一般的发生过敏反应倾向更大,原因可能为病情危重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相对较低,因而容易发生药物蓄积而引发过敏反应,提示临床上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使用疏血通时,应谨慎对待。第二,本研究结果显示,单次给药剂量相对较大的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提示临床上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疏血通,但仍不能说明剂量是发生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第三,联合用药是药物相互作用的基础,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将单一药物的疗效变成多个药物的综合疗效,而不良反应的出现则是药物相互作用不良效应的体现[7]。因此,联合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本研究结果显示,疏血通与腺苷钴胺、阿司匹林、前列地尔合用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提示临床上将疏血通与上述3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应谨慎。
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导致疏血通发生过敏反应的可疑因素,方法学上是可行的[8-9],但局限性在于HIS提供的是回顾性数据,且本研究的数据是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推测获得,因此,本研究得出的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仅做参考,进一步的验证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药理学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姜俊杰,李霖,谢雁鸣,等.真实世界中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8):3180.
[2]李百强,鲁仲平,方洪壮,等.疏血通注射液大样本临床使用安全性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10):592.
[3]刘静,刘芳,李培红.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2(7):646.
[4]孔飞飞,谭兴起,郭良君,等.疏血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1):1046.
[5]Xie Y, Tian F. 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urgently for re-evaluation on post-marketing medicines in China[J]. Chin J Integr Med, 2013, 19(7): 483.
[6]肖颖,赵玉斌,谢雁鸣.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796.
[7]于星,张惠霞.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道不可忽略药物相互作用[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