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探究的过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避免形式;教师主导;创新能力;联系生活
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来讲,基本上都是对自然界的生物本质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广阔的世界为背景,使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从教学方法上来讲,传统的机械、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课标的要求,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产生厌烦的心理,即使在短时间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降低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将归纳总结探究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经验。
一、避免过于形式化
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逐渐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同时,也有很多教师尝试着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手段,但是,很多实际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使探究式教学失去了原本的内涵,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这就使高中生物教学陷入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也有一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课堂能够完全掌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将课堂探究的每一个步骤都计划得十分详细,使学生完全投入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思想圈内,而没有任何创新和突破,这会使学生逐渐失去想象力,失去渴望新知识的动力。
探究式教学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这一教学手段,像一些相对比较复杂、抽象的内容,是不太适合利用探究式进行教学的,例如,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会涉及“生命基本单位――细胞”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固定,其中会包含细胞壁、线粒体、叶绿素、核糖体等知识,这些内容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也就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如果仍然使用探究式教学,学生也很难发现这些组织的具体功能,然而如果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解,就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很显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本质。如果一味地应用探究式教学,很容易使探究式教学失去原有的价值。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要善于变通、善于思考、善于结合实际。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拓展,要在给予学生一定学习空间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避免在自主学习中出现走入理解误区的现象。从本质上看,探究式教学的整个环节是属于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能够利用自己提前设置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控制,而应该是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因地制宜地加以启发,使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对他们的探索行为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拥有足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能会涉及“糖类与蛋白质和脂类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探究,“馒头在唾液的作用下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实验可以依据事前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来进行,之前向学生介绍各种实验工具的具体用途和作用,并提出一些有关实验的几个问题,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这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他们在努力获得新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着重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创造力,探究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能够使他们在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探究性教学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积极心态下,更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因此,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要切实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将生活与课本密切联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离开实际生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一些现实实例或者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因此,探究式教学也不能忽略了生活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主探究性教学为高中生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能够满足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能够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一、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
(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
关键词:生物 教学 艺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树立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是相符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发展其智力,达到全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传播、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与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回味无穷的结尾美。这样我们探讨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就可以从导入的艺术、问答的艺术、启发的艺术、结尾的艺术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如何使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1 导入的艺术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实验操作课,教师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当自然地导入新课,这就涉及导入的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设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的机器,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就好比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强烈的渴望读下去的心理。常用的几种导入艺术的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悬念法、趣味法(生动有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板书等)、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风格、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切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以高中生物选修模块3中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1.1 常规导入
上课仪式之后,采用直白方式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还记得吗?”……
1.2 情境教学法
上课仪式之后。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段视频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播放学生们感兴趣的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过程的视频。)
师:视频我们是看完了,通过视频同学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
师:很好,那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来呢?
生: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
师:对,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相应的工具?
生:一是“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二是“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三是“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师:好的,接下来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别学习DNA重组技术的这三种工具。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一种导入的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而第二种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以视频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科技意识),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问答的艺术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得到。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另外,提问还要面对全体学生,而答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前面情境教学中用到的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的形式即是问答艺术的一种。
例: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
师:由此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在此,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叫什么?
生:DNA聚合酶。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不是一回事。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不同点:1)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2)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这样适时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要力求正确清楚,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离题太远,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地根据问答的实际情况加以组织和诱导,以达到教学要求。
3 启发的艺术
启发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都是靠启发进行的。启发的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教,这就好比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一样,是需要时机的,如果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很难奏效。另外就是要教得巧妙,只有时机而没有巧妙的艺术也不容易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所以,要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并非提问式,设疑、激疑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冲破层层难关,真有所得,并获成功的喜悦。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回答也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以利于学生解答接受。
例:与学生一起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四个问题,以此来分析作为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1. 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进一步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
生:载体没有切割位点,外源的目的基因不可能插入,因此就不可能被运输到受体细胞。因此,要有1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2. 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你会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吗?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
生:不会,因此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对受体细胞无害。
3. 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
(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的产物,实验将没有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
生:不可能有预想的效果。因此,导入的目的基因的载体要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表达。
4. 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发现?
(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
生: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诱导才能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4 结尾的艺术
俗话说:“有始有终。”所以,教学过程的艺术不仅要求开始时引人入胜,具有吸引力,而且结尾要求更加精彩,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尾的艺术性,对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例:在学完DNA重组技术的三种基本工具这一课的结尾,以一道与开始视频相关的题目来结课,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根据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表格。
这样的结尾,既复习了本节课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作用,巩固了新知识,又让学生学有所成,感到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同时也激起他们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诚然,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正因为这样,它才包括了许多种艺术类型,各种艺术类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创造、掌握各种教学艺术,使各种教学艺术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使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晓霞.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4]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