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领导力论文范文

大学生领导力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领导力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领导力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培养对策

现代学者们认为,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去影响他人,也要接受他人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领导力[1]。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公民教育与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及提高自身多方面的能力[2]。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开始把领导力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了培养,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不多。了解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状况,探索领导力影响因素,能够为有效培养大学生领导力提供重要依据。

1 问题的提出

1.1 领导力的界定

国内外对领导力概念尚无统一界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领导力属于特定群体,是处于领导地位的个体已经具备或需要掌握的能力;二是每个个体都具有潜在的领导力,它是利用资源掌握一定能力,实现自我和团队目标的过程。本研究中,我们将领导力定义为每个个体都具备的潜能,它是大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完成个体和团队目标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执行能力、分析解决能力、学习创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素养等八种能力。

1.2 研究对象

云南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共119人,男生70人,女生49人,大一44人,大二30人,大三23人,大四22人,学生干部46人,非学生干部73人,理工农类69人,人文经济类50人。

1.3 研究工具

1.3.1 大学生领导力问卷

自制大学生力领导力调查问卷,经过初测、修改、复测,问卷最终包括38道题,以“完全符合”至“完全不符合”五点评分,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执行能力、分析解决能力、学习创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素养8个因子,各因子的全部初始特征值均大于l,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768%,且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75,表明量表的构想效度较好。总量表和分量表的Cronbach 值分别为:0.9031、0.8474、0.7983、0.7690、0.7062、0.8696、0.8637、0.7822、0.8160,表明量表的同质信度较高。

1.3.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

FAD基于“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量表共60个条目,含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七个分量表,每个条目从“很像我家”到“完全不像我家”进行4及评定,得分越低,家庭功能越好。量表有较好的的信效度。

1.3.3 大学生社会参与量表

大学生社会参与量表,采用西南大学罗爱林硕士硕士论文中的《大学生社会参与量表》,该量表共30题,包括获取信息、校园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表达意见、参加组织、参与公共事务6个因子。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进行5点评定,得分越高,表示越多参与社会事务,该量表信效度较好。

1.4 研究过程

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91.5%。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领导力个人基本信息差异分析

2.1.1 性别、专业、年级差异

男生在实践执行能力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18.12,女生16.13,P=.001),表明男生的决断力、规划性、执行力、意志力略强于女生。人文经济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因子分显著高于农科工科学生(文经类学生14.85,理工农类学生13.94,P=.025),表明经济、人文类学生比理工农科类学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处理与组织内其它成的关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分析解决能力(大一12.89,大二13.90,大三14.53,大四14.90,P=.022)、沟通协调能力(大一13.65,大二14.80,大三14.54,大四15.00,P=.046)、信息整合能力(大一13.67,大二15.06,大三15.05,大四15.38,P=.006)、心理素养(大一17.54,大二18.40,大三18.86,大四19.48,P=.039)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分差异不显著。表明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大学生在问题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更为成熟,也更懂得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2.1.2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

学生干部领导力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见表1)。担任不同级别的学生干部在领导力各因子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干部本身就是学生群体中表现比较优秀的成员,另一方面可能是在学生干部岗位上得到锻炼,所以他们的领导力强于一般的学生。

表1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领导力差异

2.1.3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差异

从不参加、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校园活动的学生在分析解决能力(从不参加13.28,偶尔参加13.40,经常参加14.92,P=.029)、自我调控能力(从不参加16.86,偶尔参加17.59,经常参加19.27,P=.027)、实践执行能力(从不参加17.10,偶尔参加17.79,经常参加18.61,P=.040)、学习创新能力(从不参加14.06,偶尔参加15.07,经常参加15.17,P=.043)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其它因子分没有显著差异。有兼职打工经历的学生在分析解决能力(兼职14.33,未兼职13.23,P=.041),自我调控(兼职18.96,未兼职16.81,P=.001),实践执行能力能力(兼职18.12,未兼职17.02,P=.040),团队合作能力(兼职18.18,未兼职17.15,P=.037)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兼职打工经历的学生,其它因子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大学生处理问题、协调与他人关系、完成任务、调节个体情绪的情景,能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身潜在的领导力。

2.1.4 家庭背景因素差异

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父母亲职业、父母亲学历在领导力各因子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2.2 大学生社会参与和领导力相关分析

除了表达意见因子与信息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心理素养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外,社会参与其他因子与领导力各因子显著相关(见表2)。说明社会参与为学生领导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不同形式地参与到社会,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完成任务、与人沟通交流、处理信息资源,从而学会带领团队、解决问题。

表2 大学生社会参与和领导力相关分析

2.3 大学生家庭功能和领导力相关分析

除信息整合能力外,问题解决因子与领导力其它因子呈显著负相关。除信息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外,沟通因子与领导力其它因子呈显著负相关。除实践执行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外,角色因子与领导力其它因子呈显著负相关。除信息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外,行为控制与领导力其它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情感反应因子与自我调控能力、实践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素养呈显著负相关。情感介入因子与自我调控能力、实践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心理素养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总体功能因子与领导力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见表3)。家庭功能评价分数越高,代表家庭功能越不好,结果显示,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个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家庭氛围及家庭成员的影响,家庭功能越好的学生,其领导力也越高,家庭功能不好,将影响到学生领导力的发展。

表3 大学生家庭功能和领导力相关分析

3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对策

3.1 更新观念,提高对领导力重要性的认知

传统观念将领导力等同于领导者具备的能力,认为领导力培养只需要针对学生干部,实际领导力开发对象也基本上是学生干部,很少覆盖更广阔的的学生群体。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需要更新观念,充分意识到领导力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性,把每一个大学生当做具有领导潜力的个体。学校层面可以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将领导力的培养糅合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领导力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做出示范,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行为技能(如书面和口头交流、推理、团队建设、动员、倾听和计划等),帮助他们形成必要的到的承诺(如个人责任、伦理基础、价值观选择和个人承诺等)[3]。对于学生而言,需要认识并发现自身领导潜力,学习领导力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当中。

3.2 建设高校领导力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展领导力培养存在重实践技能、轻理论的问题,很少在基础课程体系中设置领导力相关课程。缺乏系统的领导力知识,大学生的领导力无法得以正常的发展与迁移。美国学者Lyons和Paul认为,领导研究是跨学科的,他是心理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卫生医疗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教与学等学科的集成。我国也有学者指出,领导学需要综合运用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4]。高校要根据新的培养目标,重新整合、规划课程体系,将领导力的培养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将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从课程内容上,领导力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可以为领导力教育提供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而领导力教育可以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5]。领导力课程内容包括领导学理论、领导技能培养、自我意识提升、背景文化、特定问题处理等,开设领导学概念、领导学历史、领导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与领导力等课程。通识教育注重学社综合领导素质的提高,开设哲学、逻辑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从课程教学上来看,可参照美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课程讲授领导力基础理论、领导力技能相关理论,实践课程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形式。在具备基本理论和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

3.3 提供领导力实践平台,开发特色领导力培训项目

仅仅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素养是不够的,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特定情境之中采取与之相匹配的行为,才能使大学生领导力水平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学校需要加大对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为大学生开辟出适宜提高其领导力的平台。组织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团组织,有条件的情况下,实行学生干部轮流制度,联合校外企事业组织进行合作培养,以提升领导力为目标,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真正使大学生领导力得到锻炼。可以参照国外高校领导力培训项目的内容方式,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项目的设置,由领导力课程任课教师来对项目进行管理,在领导力开发项目中兼顾思想引导、技能提升与个人成长,并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和特点,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培训模式以技能的建构为重点,包括冲突管理、 如何授权、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等,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在担任领导者角色时的行为表现。教育模式则聚焦于帮助学生增进有关领导力的知识、能力,并在各类不同的情境下对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发展模式更注重全人发展,主张强化个体在各种不同团队情境下的自我觉知[6]。

3.4 加强学校与大学生父母的沟通,发挥家庭系统功能的正向作用,为大学生领导力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最重要环境之一。在家庭系统的互动模式、情感表达方式、处事风格、价值观都在无意识中渗透到了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影响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对外关系的处理。学校应加强与大学生父母的沟通联系,对父母进行教育方式的培训,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尽量提供孩子独立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锻炼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智强.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 28(3):4-7.

[2]翁文艳,赵世明.国外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领导科学,2011:7-9.

[3]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以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8,216:7-10.

[4]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45-47.

第2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 cadres fall into four aspects of personal temperament, family function, school cultivate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this paper uses SPSS17.0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 cadres leadership, and combined with work reality,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影响因素

Key words: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college student cadre;leadership;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194-04

0 引言

高校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是从学生身份向社会身份过渡的准备阶段,是学生综合能力获得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队伍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来看,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管理者,是学校与班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提高其领导力可以提高工作有效性;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提高会带动提升全体大学生的领导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 概念界定

1.1 高校学生干部

朱文欣(2008)[1]认为,高校学生干部是在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中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业余的社会工作者。黄宏强(2009)[2]研究认为,学生干部主要指班级中的班长、团支书,学生会、学生社团副部长以上的学生干部,课题组、兴趣小组、项目小组等的组长等。刘东海[3](2011)认为,学生干部是高校的教育职责、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等在学生队伍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学生干部具有身份双重性、工作高效性、义务性和榜样性、任期时限性等特点。

本文采用我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中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的定义,即“高校学生干部主要是指党团组织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班级干部”。

1.2 领导力

“领导力”一词出现于19世纪中期,关于领导力的概念有四种:领导力是一种能力:领导力是领导者向被追随者阐明其意图,使被领导者服从、尊重并对领导者忠诚,以及与之协作的能力(Moore[4]);领导力是一种关系过程:领导力是指领导者通过影响和引导特定群体或个人,进而达成组织发展目标的过程(俞文钊[5]);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领导力是指对他人的影响力,帮助他人认识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寻找生活的真谛,进而为社会做贡献(史蒂芬・柯维[6]);领导力是一种力的集合:领导力是指由领导职能、领导体制、领导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黄颖[7])。

综合对领导力和学生干部概念界定,我们认为,学生干部领导力是“学生干部所拥有的,能够吸引和影响普通学生为实现班级、社团、学生会或其他相关组织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理论基础

布朗芬布伦纳(1979)在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机构、社区等)看成一种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功能性、社会性的整体。根据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直接程度不同,布朗芬布伦纳将该行为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4个层次[8]。

微观系统是指具有特定物理特征的小环境,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最直接的系统[9]。对学生而言,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10]。中观系统一般由多个微观系统组成,由多个发展中的个体通过积极参与融入其中的情境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11]。对学生群体而言,家庭、学校和朋辈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观系统。外系统是指个体虽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此类场所内发生的事情却无形中影响到其发展的情境[12]。父母的工作单位、家庭所在的社区、学校的管理部门、学生能够浏览的网站是外系统种主要类型[13]。宏观系统指的是在整个文化或亚文化层面[14],包括以正式形式存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以非正式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形态两种类型。

3 研究假设

3.1 社会参与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关系型领导理论强调学生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学习,还应面向社会,从关怀社会中获得学习。徐晓林等(2004)[15]研究发现,大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通过社团实践,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自身特长都得以提高和施展。Justine Cassell等(2006)[16]研究指出,青少年通过参与多元化的社区活动,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社会信任、团结、集体主义精神。何春梅(2008)[17]研究发现,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王萌萌(2011)[18]研究发现,学生干部在自己的职位上进行锻炼,他们在忧患意识、责任心、服务意识等方面比普通学生更具榜样性和示范性。李彦等(2012)[19]认为,社会参与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创新意识的主观评价,观察和了解社会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发言欲望,使他们更多地表达对社会的看法。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1:社会参与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2 家庭功能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由生态系统理论可知,家庭是所有微观系统里对人们影响最直接的,是个体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撑的重要场所。Hartzell HE(1984)[20]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不仅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有关,而且直接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将来的学业和社会成就有很强的预测作用。苏建文等(1992)[21]研究发现,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亲戚朋友间的关系以及优良的教育背景,都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王芳(2013)[22]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领导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杨玉刚(2013)[23]认为,家庭因素会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2:家庭功能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3 个人禀性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领导特质理论认为,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能够提高作为领导者从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Benjamin等(1999)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兴趣、领导动机与领导力之间显著相关。Kickul (2000)、Bartone & Snook (2002)发现,认知能力和人格特质对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陈静(2012)[24]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个人特质会对其领导力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3:个人禀性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4 学校培养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Dobosz&Beaty(1999)以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发现,参与竞技运动的青少年比未参加任何竞技运动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强的领导力。Ricketts&Rudd认为,在学生的正规教育中融入开发青年学生领导力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领导力的认知和行为。Certo(2011)[25]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开展由同学领导、教师支持的小组阅读讨论会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技能和领导能力。王斌等(2011)[26]研究认为,将领导力培训适当、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学生课外活动中,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有效和必要的。王芳(2013)认为,来自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4:学校培养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4 实证分析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实际,修改编制《高校学生干部影响因素测量问卷》和《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测量问卷》,向南京地区多所高校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90%,剔除无效问卷16份,得到有效问卷164份,有效问卷率为82%,并对问卷信度和效度加以验证。

相关分析是探究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的统计研究方法,用相关系数定量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强弱。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影响因素与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和1之间,绝对值越大,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强,若显著性系数小于等于0.01,表示在0.01水平下关系显著,显著性系数小于等于0.05,表示在0.05水平下关系显著。

4.1 社会参与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1可知,社会参与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6。其中,参加会议维度与领导力各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信息获取维度与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维度以及领导力本身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校园活动参与维度以及社会活动参与维度和领导力本身及其各维度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意见表达维度与心理调节能力在0.0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参加组织除与认知思维能力在0.05水平显著外,与其他维度均在0.01水平显著。

4.2 家庭功能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2可知,家庭功能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2。其中,情感联系维度与领导力各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情感冲突与领导力本身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互动协调维度与领导力本身及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情感冲突与领导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负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4.3 个人禀性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3可知,个人禀性及其个人特质、个人魅力维度与领导力及其各维度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个人禀性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相关系数为0.652。

4.4 学校培养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4可知,学校培养及学校培养制度维度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学校培养实践维度与领导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信息技术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5 结果讨论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社会参与、家庭功能、个人禀性和学校培养的部分维度对学生干部领导力部分维度具有显著预测力。社会参与方面:社会活动参与对组织管理能力、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有显著预测力,校园活动参与对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有显著的预测力,意见表达对信息技术能力有显著预测力,参加会议、参加组织对人际沟通能力有显著的预测力;家庭功能方面:仅情感联系维度对领导力有显著的预测力;个人禀性方面:个人特质维度对领导力6个维度均具有显著预测力,个人魅力对于对于感召进取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学校培养方面:学校培养实践对于组织管理能力和感召进取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学校培养制度对学生干部认知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力。

6 对策建议

6.1 国家层面

应在全社会营造领导力培养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各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等在内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负责学生干部培养课程教授工作,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队伍保障。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级理论研究机构,建立一批覆盖范围广、受益面积大、功能突出的学生干部培养基地;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等组织中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加强同各类素质拓展训练机构的联系,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阵地保障。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便捷高效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维护学生培养相关网站,指导各地各校共青团、学联组织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学生干部人才资源库和信息交流平台。

6.2 高校层面

6.2.1 重视学生干部领导力教育

学生工作者要实现自身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升级转向,以身作则,为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制定和完善学生干部选拔、培养、激励、考核制度,开展座谈交流,言传身教,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领导意识与能力。

6.2.2 开设领导力培养理论课程

开设有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人才学等专业的高校,可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开设领导科学相关课程。没有类似专业的高校,可在对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课时,穿插领导力相关内容课程,把领导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就业技能结合起来。

6.2.3 强化与社区的联系交流

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干部开展各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农村和工矿企业,走进社会基层,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造就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6.2.4 选派优秀学生干部挂职锻炼

选派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是提高学生干部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挂职锻炼,学生干部可获得更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6.2.5 搭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通过组织研究辩论、策划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提升学生干部的沟通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通过志愿服务、支教支农、科技下乡等活动,提升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企业实习,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干部的实践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

6.2.6 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组织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竞选制度,通过自我展示、竞岗演说、民主投票等方式,全面考察竞选同学的语言表达力、组织动员力、临场应变力等。

6.3 家庭层面

家长应给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鼓励子女多参加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家长应主动帮助子女树立自信心,在子女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领导动机与领导意识。

6.4 个人层面

首先,增强自身的领导意愿与动机,强烈的动机能够激励自我上进和发展,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提升领导意识和服务意识,工作学习中多总结提升,多为集体做贡献。最后,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课程、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科研比赛和学术会议等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宏观引导与平台支撑相结合,环境影响与个人努力相结合,全面关注,重点培养,才能使得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文欣.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培养[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

[2]黄宏强,等.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 2009.

[3]刘东海.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培养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Moore, B.V. The May conference on leadership[J].Personnel journal, 1972.

[5]俞文钊.企业管理者领导能力研究[J].心理科学,1993.

[6]Sharon Lund O’neil , Elwood N. chapman. Your Attitude Is Showing [M]. Prentice Hall, 2007.

[7]黄颖.和谐城市与城市领导力建设[J].领导科学,2006.

[8]Harden KP, Turkheimer E, Loehlin JC.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adolescents' cognitive aptitude. Behav Genet, 2007,37(2):273-283.

[9]桑标.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3.

[10]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1]Treuer T,Fabian Z,Furedi J.Internet addiction associated with features of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is it a real psychiatric? [J].Affect disorder,2001.

[12]King JL,Kraemer K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ational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J].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olicy,1995.

[13]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

[14]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5]徐晓林,吴开松,石海燕.大学生领导素质与培养研究[J].湖北民族学报,2004.

[16]Cassell J, Huffaker D, Tversky D, et al. The language of online leadership: gender and youth engagement on the interne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17]何春梅.青年学生社会参与状况分析[J].青年探索,2008.

[18]王萌萌.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19]李彦,等.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2.

[20]Hartzell HE, Compton C. Learning disability: 10-year follow-up [J].Pediatrics,1984.

[21]苏建文,等.家庭环境与婴儿认知与动作能力发展的关系[J].教育心理学报,1992.

[22]王芳.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

[23]杨玉刚.大学生领导力结构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4]陈静.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2.

第3篇

为深入、稳步推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合作的“绿色教育”项目,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资源优势,为石景山区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石景山区教委选出中学生100名、青年教师20名,双方联合开展了青年领导力提升项目,简称“飞翔计划——与北师大著名专家、大学生精英一起成长”。

项目举措及成效

“飞翔计划”的活动及成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领导力培训。结合中学生的实际,邀请北师大著名教授采用讲授、研讨、参与式等方式,进行中学生领导力培训,分为理论讲座、研讨、项目建设和户外拓展两场。

“社团活动设计”观摩及角色扮演。选派北师大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学生到石景山区某学校就某项社团活动决策进行表演,石景山学员进行观摩,并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观摩及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专家以专业的视角进行点评。同时,要求所有学员回去后组建自己所在学校的团队,在进行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策划设计一项学生欢迎的(从学生视角出发的)有意义、重要的活动,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方式方法等),并对参与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并选择时间、组织专家进行答辩。

朋辈互助。选派北师大教育学部的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与石景山学员建立“大手牵小手,互助互学”结对子活动。选派的学生现场讲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发学员拼搏奋斗,全面发展。同时,项目建立学员与北师大优秀学子的长期联系机制,进行互帮互助,深入个体解决学员平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协助、指导石景山学员完成“社团活动设计方案”。

社团活动设计方案答辩。在北师大大学生的帮扶下,石景山学员对团队建设、社团活动设计方案进行答辩,要求活动有创新、切实可行、参与人员合理分工、责任明确。

学员人生发展规划培训。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北师大教授、大学生的指导下,进行自己的SWOT分析、兴趣剖析、家庭及社会环境分析;研讨中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实施措施等。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进行自我人生规划,并于期末汇编成册。

社团活动计划开始实施。对上学期石景山学员设计、并经过答辩的社团活动进行实施,要求记录活动过程、内容,并将进行展示。

学员人生发展规划培训分享。结合之前所参与和学习的领导力方面活动和知识,将拓展视野、激励他人、公共发言、团队建设以及组织会议等方面作为议题,进行讨论发言,论坛开展之前提交会议论文。

专家深入学校指导、召开小型研讨会。对石景山学员组织实施的社团活动、学员人生发展规划进行实地指导、帮扶,并召开小型研讨会。

社团活动大展示。精选五个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学校学生活动特色项目进行展示,学员现场观摩,专家点评。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45-01

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科院校必须进一步积极优化专业结构,积极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下面主要围绕高校应用型本科才人培养教学中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类型,制定科学培养方案上进行一些探索: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我国“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人才培养定位不仅是学校办学定位的逻辑起点,甚至可以说学校办学定位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设计框架,关系到后续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从教学计划变为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而应反映出教育理念的升华,抛弃过去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狭隘的教学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轴心的教学观。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成立培养方案制定委员会

为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效率,也更具针对性,学院要求各教学单位每个专业均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委员会要吸收社会、企业人士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所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需要。

培养方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整个课程教学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与可接受点,制约着课程教学的程度高低、内容组织、方法运用及教学的有效性。

三、突出实践教学重点

根据国外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而实践教学便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观、师生观,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为明确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积极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性大型比赛,通过每年校内一系列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增设专业选修课程及成立课下兴趣组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应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注重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培养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规划大学学习生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各专业必须开设专业导论课,由专业教授授课,同时聘请业界知名人士讲授部分课程内容。此外,设置实习课程,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以后,他们会对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结合自身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选择上会更加理性。

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包含3个项目,即“优秀学术人才”、“优秀创业人才”和“优秀人才领导力” 培养计划。首先,重在培养方向的多样,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涵盖众多,这三方面培养计划分别是针对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学科,分别有着宽阔的职业出路,未来的发展路径多样化。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创新。这一计划采取“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如参加学术计划的学生要参加论文写作讨论班,以研究最新论文、尝试写小论文,最终发展出毕业论文为主要环节;参加创业计划的学生要参加真实的创业项目,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参加领导力计划的学生要深入到政府等机构做调研,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业能力和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8-9页.

第5篇

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

基于熵的高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基于CDIO理论的工程教育模式探讨——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基于产业发展的高校学科结构优化设计

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技术站能力查定数据处理与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探索与实践

道路运输组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校教学评价的内容构成与评价方法探讨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自制远程测控实验系统的“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探索

如何有效发挥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大学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建筑系馆设计课程为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体现区域特色

竞技啦啦队教学与训练中的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研究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拓展及其进一步发展

属性识别理论在高校贫困生困难等级评价认定中的应用

国际科技学术论文与国内硕博论文英文摘要主位结构的对比研究

浅谈虚拟学习环境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分享资源共赢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程材料”计划对我国英语教育资源共享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证调查与法律分析

中介组织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探讨

对高校辅导员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思考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中美法学教育教学方法比较

提高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强化高校金融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基于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外汇交易模拟实习”课程教学经验

基于日语新闻广播语体特点谈日语新闻听力教学策略

关于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若干探讨

比较教学法在“给水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从Sturm-Liouville问题谈分离变量法的教学改进

法理学本科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四川民办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论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及主要问题

民办高校产权归属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理念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解读

高校校园网应成为校风学风建设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德育机制分析

财经类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

“3+1”: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

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校与东汽合作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近代文化史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改革初探:面向实践导向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MATLAB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实验设计

第6篇

关键词:五力 中医青年 人才特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57-02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在中医不断发展和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中医药材低廉、中医治疗方法灵活多变、中医保健作用突出等特点日益显著,显示出了我国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医药传统文化包含了大量的传统人文和哲学内涵,是我国软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支持中医药发展,对促进人类健康、弘扬中医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中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突破和改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我国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显著,老中医药专家的技术和思想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中医改革和创新不足,中医青年人才匮乏等问题日益明显。因此,是否能够培养出现代中医人才,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中医事业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现代中医青年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培育好中医青年人才,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名中医,是当今中医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培养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的必要性

1.1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指出:“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对我国现代人才培养的总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形势都对青年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中医青年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

1.2 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不断的迅速发展,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取得进步,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中医药也在不断的走向世界,而且不断的显示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尤其,在当今社会不断倡导绿色环保、健康保健的时期,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兴起,中医推拿按摩、针灸、保健逐步盛行。但是,同时中医药事业也面临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医青年人才具有较高的实践和操作技能,要求我们不断的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满足社会整体需求的中医药人才,不断的将中医药事业推向世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1.3 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知识储备上更应有竞争意识,同时在青年时期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他们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应该根据青年大学生发展的时期特点、身心要求,抓住内在规律来确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抓住学习的关键阶段,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发挥潜能、激发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广大中医青年适应未来的能力,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2 “五力”塑造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特质

五力,从构成要素来看,可以把五力释义为“一个优秀中医青年人才所具备的传承力、学习力、创新力、国际视野力、领导力的总和”。是中医青年从继承传统文化和中医技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变革创新、拓宽知识和视野、使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标准和尺度。是中医青年自我继承、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五力。

(1)具有传承力。

中医经典文化的传承。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发展史的学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医经典,其中浓缩了自古到今中医学发展精髓,是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仅仅有科研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承,因此培养中医药人才,首先要注重文化底蕴的积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古为今用。

中医技术的师承。近年来中医的生存陷入一种尴尬境地,由于“从书本到书本”,中医经典无法应用到临床,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变成了“书本中医”,读中医经典只知其然,师承学习,可知所以然,临床知识不能只读书本,师承技术才能学到真正技术。中医“师承”的培养模式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技术的有效方式。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创造“个人知识”一词,而中医本身这种难以让西方人理解的“个人知识”,更适合“手把手”的言传身教,目前,出台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不断完善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给中医师承给予更大的支持与保障。

(2)具有学习力。

导入学习理念,增强主体意识。中医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自觉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这要求中医青年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认知方式,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中医青年以往学习的知识有可能现在已经过时了,而新知识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广大青年比以往更注重新知识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积极地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有意识的提高自己。

坚定学习毅力,明确学习方向。学习不是什么都学,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有所选择,即学习要有一定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青年,首先,向“专”纵深挺进,即沿着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努力在专业、业务方面上成为权威。其次,向“广”四周延伸,即围绕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知识,触类旁通,胜任业务内的各项工作。同时,把坚定的学习方向和钉子般的钻劲儿相结合,把自己打造成“T”的复合型人才。

(3)具有创新力。

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尚未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欠缺和中医教育的缺陷,需要中医青年不断创新。

作为21世纪的中医青年人才必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着眼于科研创新意识培养,树立为医学献身的崇高理念;着眼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设立各类科研创新实践训练;着眼于科研创新精神凝聚,建立完善科研培养制度。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来发展中医,批判的对待一切,独立地解决问题,打破旧的框架,提出新设想,不墨守成规,具有独创性,激发青年人的好奇心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提倡大胆怀疑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4)具有国际视野力。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中医青年如何提高自我,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现在中医中药,作为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中医成为风靡全球的健康新时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医的理论还有一些科学的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接受,常常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尴尬状况。因此,中医青年担负着把中医药事业推向国际的重任。

首先,中医药的接班人、中医药的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化工具和各个领域综合知识,通过学习外语、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开阔国际视野力,适应国际经济化的要求。其次,努力推动科研文章在SCI的发表,向国外同行展示中医的科研水平,展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弘扬、传播中医药的文化。最后,21世界的中医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交往工具,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提升自己的国际交往能力。中医青年应着眼于国际视野的开拓,在坚持中医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国际现代医学成果和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精华。

(5)具有领导力。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一种引领改变的能力。领导力应当成为当代中医青年诸多素质中的一种重要素质。在培养中医青年领导力的过程中,要确立领导力这一核心价值,并通过提升中医青年的“服务”能力,从而提升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影响力”。

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建立,一定是要建立在对专业的熟悉上,还应上升到对中医药的社会责任、中医药学术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在对中医的认知不断深入过程中,中医青年应把自己融入中医事业之中,更多地开拓视野,从自我的定位、国际视野、多元合作、“面对面”、技术的精益求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很多途径的培养,致使自身领导力不断得到提升与开发。

3 结语

总之,现代中医青年发展方向是回归传统,追求时世,掌握创新,开拓视野,扩大影响。中医未来的发展,还要通过现代中医青年的不断努力,只有科学合理地造就具有现代中医特质的中医人才,才能真正的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医事业,并使之在诸多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段金龙.对中医人才培养的三点建议 [N].中国中医药报,2012.

[2] 张炳升.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刻不容缓[N].光明日报,2008.

[3] 藤应超.中医人才培养现状探析[N].光明日报,2008.

[4] 王庆华.中医青年人才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7篇

关键词:社团活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广州高校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来自百度百科)。学生社团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展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 ,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学生社团和组织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现已成为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参加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社团可划分为五种类型,一信仰型社团,如研究会;二学术型社团,如科技协会;三文娱型社团,如体育协会;四友谊型社团,如校友会;五服务型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还有一些新兴的社团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涌现,比如太极拳协会、轮滑、攀岩等,它们具有时代特点,迎合了90后的口味和需求。然而,所有这些社团活动并不是都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比如政治理论类社团,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不仅体现在此类社团数目偏少,还体现在学生出席的人数不多,往往反馈活动形式与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提升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性格的学生群体参加社团的类型、数量和参与积极性差异性分析,从而了解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差异性,为高校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提出建议,也为不同性格的同学参加何种社团最为适宜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方便采样和研究,以广州地区六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在校大学生的学生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大学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史学、工、农、医、管理等,在高校内以偶遇的方式采样,受访者准入符合随机抽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全文数据库以及网络百度搜索器进行检索查阅相关论文及专著加以学习和借鉴,拓展思路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制订问卷 ,进行1000人的问卷调查,每所高校约发放问卷 150份。采用非概率抽样的便利(偶遇抽样)方法进行。通过培训“问卷调查”员 ,合格后进行工作;调查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问卷950份 ,有效问卷910份,有效回收率 91%,回 收率95%,问卷具体回收情况见表1-1。

3. 数据统计法

回收的所有有效问卷均输入计算机,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Excel对问卷各项指标及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参与社团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男生成员占43.74%,女生占56.26%,男女比例与预期调查高校男生数量与女生数量比例1:1基本相符。学生对待社团工作的态度见图2-A,44.29%的学生积极参加,39.78%的学生认为喜欢就参加,0.77%的学生不参加,15.16%的学生视情况而定。

(二)高校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与社团类型分析

1. 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性明确

大学生们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各不相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6.90%的学生为了丰富校园生活,7.73%为了打发课余时间,随大流,18.70%为了发展兴趣爱好,20.04%为了结交朋友,19.01%为了锻炼自身能力,为将来的简历做打算,5.52%为了获得学分,2.09%为了其他目的而加入社团。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的,期待通过社团活动的实践学到更多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兴趣爱好、开拓视野、增强自身能力。确实有部分学生还不明确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抱着随大流的心态参与社团活动。总体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并不只是简单追求课堂知识和成绩单上的分数,更把大学看成是进行自我培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是一个实现自身知识、素质、能力、交际等全方面发展的人生重要阶段。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除了要求学好本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实践锻炼。大学社团恰恰能满足实践锻炼的需要,可以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见表2-1。

2. 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多种选择

从社团类型来看,文娱类占14.58%,体育休闲类占12.45%,公益服务类占20.84%,科技创新类占5.55%,学术类占10.13%,学生组织占28.58%,其他占7.87%。用社团类型被选择的数量做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各社团类型在被选择的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目前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与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因此学生总体参与度不低,这跟有些学校将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纳入学分制管理有关。社团活动内容广泛,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因材施教,为学生发挥特长和才能,满足兴趣爱好提供平台。每一种社团活动不同程度地迎合了不同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见表2-2、表2-3。

(三)高校学生参加的社团个数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相关分析

1. 大学生对参与社团活动的态度不一

学生参与社团及学生组织的个数见图2-B,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1个社团占31.43%,2个社团占41.43%,3个社团占18.35%,4个及以上占8.79%。对于时间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愿意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这对个人发展也是有益的。而有的为了不耽误学习,减少参加课余社团的数目,也很合理。

2. 学生参加社团的个数与学习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

诚然,社团活动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却也占用了一部分的课外学习的时间,关于参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这个问题,21.87%的学生认为参与社团活动与学习相冲突,12.31%的学生认为两者完全没有冲突,65.82%的学生认为一般没有冲突,可以平衡好两者的关系。为观察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是否会影响其学习,将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对学习是否有冲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4,经检验P

(四)大学生性格类型及加入社团后的性格改变分析

大学生性格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外向型占37.31%,内向型占28.91%,沉稳型占27.19%,冲动型占6.58%,可见,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类型,其中,我们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大学生,相对于活泼外向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与外界借出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重点详细分析了内向型学生的性格改变如图2-C,结果显示:加入社团后,19.09%的内向型学生敢于在公众面前讲话,26.52%敢于尝试自己曾经不敢做的事情,20.27%敢于接受挑战,28.21%为人处事考虑更加全面,5.91%的内向型学生有其他方面的性格变化。这说明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锻炼,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开始慢慢擅长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通过实践锻炼,其干事能力得到了提升,自我广延能力得到体现。当在社团活动中完成一项任务所带来的高峰体验也加强了对自我的肯定,因此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社团活动的参与,增加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交流也随之增多,增进了学生的友谊。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化解对于一个活动方案所产生不同意见的冲突,学会了如何能够在竞争中合作。正是社团活动的实践过程和锻炼机会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完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社团活动对综合能力具有正效应分析

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正效应情况见图2-D,每一种社团活动的建立都有其作用和价值,都能给参与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带来各种能力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正效应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交能力占26.57%,团队合作能力占24.86%,社会实践能力占17.41%,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占9.19%,创新能力占8.45%,领导组织能力占11.75%,其他正效应占1.78%。可见,目前社团活动在锻炼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相对课本知识教育而言更加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亲身参与各种环节,体验各种活动, 有的同学在社团活动策划以及任务安排工作中显示出了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对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方面还不是很足够。这些能力更加注重个人的自身智力与思维的特性,目前此类社团活动的类型也较少,创业、科研、发明创造等活动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活动,但是大学生往往因其难度高而却步。因此独立自主、创新、领导等能力提升效果显然比其他能力的提升效果低,社团应重视开发与之相关的活动,甚至提升更多的其他一些能力。

(六)大学生对社团活动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团活动不满意的方面如下:10.98%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过于频繁,13.68%认为活动时间与学习相冲突,35.64%认为活动流程及形式缺乏实质内容,25.79%认为活动内容一样,没有新意,13.91%的学生对社团活动其他方面不满意。由此说明大学社团也应注重顶层设计,需要控制活动次数,从源头上把握学生的时间,引导学生科学对待社团活动与学习的关系。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对形式与内涵有着较高的要求,这说明社团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内容和创新已成为大学社团活动的一个短板。活动组织者为社团的健康发展,应集思广益,举办活动时应挖掘更多的实际意义。

三、结论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除专业素质教育之外完全展示自我的实践主阵地,因为大学生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贯穿于社团活动的始终。参加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前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准备,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实践场所。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它可以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新事物,在实践中通过完成任务后对自身的肯定,培养了自信心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团伙伴的相处中提升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然而仍然需要开发更多的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和领导力等能力,为了大学生在社活动中有更多获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社团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团的实际发展状况、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准确信息,以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并与自己期望相符的社团。其次,社团活动虽然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学习之余的补充成分,它在时间安排上应该考虑不可占据学生太多的时间,避免影响学生“以学为本”的入学初衷。

2. 社团在注重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时候,务必要重视提升个人创新学习能力。社会发展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在成立多种社团形式的前提下保证各种形式社团数量的均衡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 社团活动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活动数量不求甚多,但是必须在发扬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其次,社团活动因其开放性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而应该融入不同的学生成分,扩大社团成员来源的广泛性,以此为社团成员提供更加广阔的交际平台,促进交流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本课题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见粤教高函[2015]82号文第41项。)

参考文献:

[1] 张欢超,李英,吴杰,郭艳.浅谈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5,(31).

[2] 图们,潘耀鹏,王子琦,屈亦成.书院制教育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

[3] 李丹,马洪新,尹洪多,邓鹏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4].许峰.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

[5] 苏芳瑶,黄晶,范芹,徐文婷.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6] 赵志航,陈瑞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 活动平台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2010.05)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足了。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形成合力的智能结构。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学生适应性、竞争力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刘国存(2007)认为,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第二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认为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载体。束洪春(2008)对工科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以科技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以老师为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丽、孙双霞(2006)认为,应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协调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从领导、组织、计划、载体、基地、经费等方面入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蔡可化(2008)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仅依靠第一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高等学校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陈卓武(2006)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该融通第一课堂,形成创新教育合力;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凝聚创新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冰燕、童建(2004)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及选修课、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与科技制作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张建林(2008)认为,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补充,第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结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观点基本一致。第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及目标

(一)开设第二课堂的意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即便是大类招生,也是按照学科门类较宽口径的标准来录取培养的,入校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核心专业知识,学时是有限的。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等知识。(2)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较为丰富多彩,但往往学生们自治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第二课堂紧贴专业知识来开展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下也能接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们较快且积极的融入专业学习中。(3)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创新的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同学也提升了学术素养,开阔研究思路。避免囿于课本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5)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协调安排活动。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将来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预期目标 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目标。这一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1)基本目标。重在打基础,营造学科氛围,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触各类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使一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2)中级目标。在营造学科氛围基础上,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3)高级目标。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将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培养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孵化出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原创性的论文、课题与发明成果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相关理论为先导,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要深入剖析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习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指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气氛、风气和风貌。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通知、网络、图片、条幅、宣传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便于吸引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搭建校内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营造学科氛围,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如学术讲座平台、竞争竞赛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原创发明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搭建学术讲座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如开设专业论坛,主要以老师讲座为主,介绍学科前沿、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将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又可以将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感悟与大家交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作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新。(2)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从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如专业协会、学社,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论文写作经验谈、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发明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竞赛、职业设计竞赛等,或聘请教授作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培养等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3)搭建竞争竞赛平台。以学校、学院团委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举办全院或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大赛、职业设计大赛等。这样举办的活动更具有权威性、实用性,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学习更加刻苦,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搭建原创发明平台。以学科交叉、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课题立项为主要内容,在上述各种平台活动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搭建直接鼓励创新的平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上述活动由教师引导,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术层次成立功能不同的社团。如本科生的社团主要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准备基础。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社团则主要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平台举办的活动使大部分同学能够在课堂外接触到专业知识等,从而达到营造学科氛围的目的,使一部分同学能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搭建校外平台,开设第二课堂校外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校外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友资源,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及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深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观摩或实际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2)参加重要赛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辩论赛、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的功效在于它的竞争性,能促使参赛选手短时间内学习、训练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3)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现在很多名牌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向社会开放将资源与社会共享,服务于社会。“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主要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专题学习与训练,弥补校内资源的缺陷与不足。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国财会研究生暑期学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研究生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等。学校可以向灌输意识或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有选择性的遴选参加。这一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是优秀拔尖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多得。(4)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有效途径。提倡以文赴会,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撰写与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时间紧凑,在两三天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聆听来自全国乃至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思想与成果,参会者可以从他们在报告中反射出的敏锐思维、逻辑推理、学术成果、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深受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这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累学术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搭建教师层面的平台――财会论坛 会计系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基层教研活动的一面旗帜,以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教学成果为宗旨的系级教改立项国内首创。2009年10月山科大电视台以“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侧记”为题对会计系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10月《山东科大报》以同名,头版头条做了专题报道。2006年3月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举办51期。“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采取教师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都有报告人与点评人,采取动态主持制,即本期的报告人为下期的主持人,当然最初的主持人由发起人充当。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搭建学生层面的平台――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1)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会计系为本科生搭建了学术团体――“会计协会”,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2)成立“会计学社”。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研究生“会计学社”。该平台活动主体为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自主组织每期的活动,包括专家学术报告、研究生科技精英报告会、研究生“三助” (助教、助研、助管)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感想等,这些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氛围浓厚。(3)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普及会计知识,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增强学生们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了解会计学科前沿,培养会计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会计系提出每年的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精英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分析 会计学专业在教师层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分别搭建多种平台,与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及研究生学院团委密切配合,树立培养学生多方有责的思想,协同开设第二课堂,基于渗透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述平台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多门CPA课程考试,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考取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多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全省、学校大赛中获得佳绩;多名同学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参与老师的课题,以老师课题的某一部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研究生同学“三助”活动成效突出,以文赴会、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张慧鑫、王静同学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重点资助课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堂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X101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重庆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蔡可化:《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2期。

第9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 通识教育 实施途径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29-02

“通识教育”一词从提出到应到于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怕卡德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中对通识教育的定义被认为是对其最好的界定,报告中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1]。我国的“通识教育”一词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英文“general education”翻译过来的。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通识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历史较短,形成典型的成果也较少。在发展中往往对于通识教育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即是一个“通识教育”的“本土化”的过程。而我国院校中工科院校的比例较大,无疑对讨论工科院校如何开展诸如复旦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助力工科院校早日迈进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问题显得意义重大。该文将以国家重点工科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并提出实际的实践操作路径。

1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本土化”的尝试

通识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其次它在具体实践上还是一个体系[2]。研究表明,实施通识教育必须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还要有课堂之外的教育渠道和管理模式[3]。《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具有哈工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目前哈工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虽然还没有完全确立,但已有一些关于课程体系建立拓展的尝试,并向着“十二五”期间新增或改进通识教育6个系列核心课程与选修课30~50门的目标努力。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有六门课程,分别是西方哲学导论、国文经典阅读、西方美术导论、音乐艺术鉴赏、外国文学选读、世界文明史导读,这些课程主要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所开的选修课改造而成。无疑,通过对现有选修课的改造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最快、省时省力的方法。同时根据问卷调查(表1),学生普遍需求的课程是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其次是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以及工程领导力居后。哈工大学生的需求也符合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设置的真实情况,这也应是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拓展完善的方向。

目前哈工大通识教育的考核方式为论文、课堂累计考核。此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是普遍受欢迎的。根据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同学们希望通识教育考试的方式首选为“写论文、分析报告”,占有37.1%;其次是开卷考试,占有34.3%;选择“闭卷考试”的同学仅占4.7%。

虽然“写论文,分析报告”的考核方式最受欢迎,但是这种考核方式能在多大程度能够帮助启发学生会思考、会读书,真正达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第二课堂教育阵地十分必要。因为哈工大通识教育的课程课时基本与选修课时长相当,都在20课时左右。每周四个学时,大约五个教学周完成。简短的课上时间起到的应是启发的作用,因此课下的读书思考更为重要。具体措施如开展读书会的作用将在后文具体阐述。同时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正在从以往的填鸭式向讨论互动式转变,课下的学习时间也更注重讨论交流作业的布置。

总的来说,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增加大课讲授之后的讨论活动,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的教育阵地,增加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机会。这些都应是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需要研究设计和改变的地方。

2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本土化的实施路径构建

2.1 重视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大学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校训、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以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社会学学科把文化视为人学习的外在“场域”中的“惯习”,是可以影响人的知识内化的社会化过程的。因此对于工科院校来讲,工科大学的文化应当影响学生的通识教育过程。校园文化建设者要注意应当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冲破专业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和工具性思维的束缚[4]。构建兼容并包,文理结合的校园文化为通识教育的开展而服务。同时应当发扬工科院校的传统文化以及校训所体现的学校精神。“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这种校训的产生对学校本身是一种学校办学风格的凝练。哈工大的校训就是要求学生严格、仔细。这种校训应该也必须被吸收进学生的通识教育开展中。毋庸置疑,所有的工科院校的校训或者其大学精神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即是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严格,对科学精神的继承,对真理追求的热爱以及对团队协作的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工科院校应在通识教育的开展下应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完善校园环境,培养出跨学科性、跨学科背景、跨文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5]。

第10篇

项目参与者、评估中心重点实验室陈艳研究员介绍说,2010~2011年,全国约有7.48亿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4.2亿人次因病就诊。这其中可能有约三分之一由食物引起,也就是说,每年全国吃出急性胃肠炎的就有2亿多人。从发病率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并无明显差异,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强调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性挑战”。

目前食源性疾病暴发更多以跨地区“集中发生,分散发现”的形式出现,发病形式更加隐蔽和难于识别,传统的被动报告系统很难做到早期发现和预警。我国于2011年开始着手建设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搜索相关病例和识别暴发,将监测关口前移,最终将和现有的被动监测体系一起,实现“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双管齐下的溯源防控。

对于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副主任郭云昌研究员介绍说,国际上最有效、最简单易学的预防措施就是“WHO食品安全五要点”,分别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其中生熟分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仍是发生家庭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普通老百姓常常忽略制作生食与熟食的器具分开使用的观念,处理生食的器皿如果再拿来处理熟食,生食的细菌会通过器皿污染熟食,应使用两套不同的器具分别处理生食和熟食,以避免交互污染。

安捷伦荣获“2013中国年度实验室分析仪器公司”称号

本刊讯(记者 逯文娟)8月21日,安捷伦科技公司荣获Frost&Sullivan授予的“2013中国年度实验室分析仪器公司”称号。根据Frost&Sullivan“最佳示范研究(Best Practices Research)”结果显示,安捷伦在发展策略及其执行、科技创新力、客户价值和市场渗透方面具有持续的突出表现,堪称中国实验室分析仪器行业中的典范。

久负盛名的Frost&Sullivan年度公司奖项是对位于多个地区和全球市场的公司在领导力、技术革新、客户服务和战略产品开发等领域所展现出来的卓越成就和出色表现给予的认可。

安捷伦高级副总裁、化学分析事业部总裁Mike McMullen先生表示:“在为中国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们服务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很高兴能够获此殊荣,它肯定了我们中国团队的实力以及我们对客户做出的承诺。”

空气产品公司获选中国理科生百强理想雇主

本刊讯(记者 申海鹏)8月7日,全球领先的工业气体、功能材料及相关设备和技术方案供应商——空气产品公司(Air Products),在2013年“WetFeet职业测试”(原优兴咨询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这一国内最大规模的针对学生职业发展和雇主偏好的调查中,被选为中国理科生眼中的百强理想雇主。空气产品公司列第79位。

第11篇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现实情况;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B82-092

一、引言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中,孝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展现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孝敬和赡养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作为当代大学生,至少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学习钻研能力,也会在同一问题上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孝文化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更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我们需要用“扬弃”的态度来看待孝道。因为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当发扬孝道中符合时展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积极方面,舍弃那些封建的保守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孝文化教育的现实情况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大学生这一群体,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近些年来,随着西方各种事物进入中国,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美国家比较重视个性、强调个人主义,这也是我们这个群体中很多人比较“独”的原因。西式思维的灌输让我们讲求个性、注重独特的人格,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

根据群体的特点,可以看出目前传统孝文化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观念差别较大。很多人从农村走向城市,逐渐适应了城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很多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和父母之间产生差异,于是在许多方面和父母产生了冲突。2. 子女承担多重角色,尽孝道的方式也出现了偏离。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一个人承担着许多角色。会有多个角色,比如老师、丈夫,需要赡养四位父母,还要面对这个社会剧烈的竞争,全方位考虑家庭里里外外的各个方面。有时候不得不面对事业角色和子女角色的冲突。因而会容易因为工作的压力而忽视父母的需求。3. 生存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住上了楼房,越来越重视私人生活空间。子女和父母不住在同一屋檐。

三、孝文化教育在这个时代缺失的原因

通^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出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特点。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功利性太强、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流动性的增强,也影响了人们的孝意识。使得我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孝文化教育,对于孝文化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2. 教育体制。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可否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但也正因为过于看重考试成绩,造成了学生只重视数学、英语等容易提升考试成绩的科目,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提升;也造成了学校对于道德层面的教育是不够,很多知识流于形式、流于表面。3. 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虽然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但却使得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家长难以管控,缺乏家庭孝教育。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太过容易满足,导致他们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回报,对父母不尊重,孝意识更是不强。4. 舆论导向。当今社会,我们了解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的电视、报纸,网络媒介、各种社交媒体所的信息都是我们获取知识,对我们思想和行为产生冲击的手段。诸如新浪、腾讯这样的网络媒体,更多关注的是娱乐信息,注重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对像孝道这样的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四、当代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途径

孝文化的教育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去弘扬和提升,社会各个层面必须给予足够重视才可以有所提升。

1. 国家政策。从国家的角度而言,我们党和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应该弘扬像孝文化这样的社会正能量。党和国家所领导的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提升像孝文化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思想层面的地位,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2. 学校教育。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从基础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再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弘扬传统孝文化,高等学校应该作为主阵地。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学校应该在思想教育中国增加孝道的相关内容,把“孝”的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对于孝道的重视。同时,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孝道教育,增加课堂的趣味性。3. 网络传播。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占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它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我们青年学生。我们要努力利用网络。比如:建设与孝文化有关的专门网站,让广大青年学生和网民受到孝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要抵制和克服落后的孝文化,去粗取精,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4. 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作为父母,要孝敬孩子们的祖辈,为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子女本身,要懂得体谅父母为家庭这么多年来所做的事情,尽孝是一个人做人的起码准则。每一代不断去传承孝道。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面对目前中国孝文化一定程度上缺失的现象,我们应当去正视这一问题,从社会不同层面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党和国家、学校、社会以及个人自身都应该去思索解决之道,让我们把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弘扬下去。我们应当重视孝文化教育,让这种文化滋养我们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参考书目

[1]黄南永,2009,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2]李伟,2000,《以孝树人:孝与教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卢智增,2006,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湖北社会科学》 [J]。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并且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去几十年中,创业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美国新成长起来的创业一代不仅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还将继续成为21世纪决定美国和世界发展的领导力量。

创业是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兴起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目前,社会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越来越呼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然而,由于起步晚、缺少理论支撑、重视不够等原因,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对滞后,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尚未建立

目前创业教育尚未成为高校整体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业余教育”这一尴尬地位;同时,高校创业教育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有力的回答。许多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重理论知识灌输和课堂教学传授,而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和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主动适应时代挑战,建立知识、能力、精神完美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仍须进行艰苦的探索。

2.重视不够,内外结合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系统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石。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想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依赖于学校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密切配合。然而,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式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优化的机制和环境。目前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主要局限在高等院校内,政府引导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限,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和支持的力度不足,全社会对此还未引起普遍的回应,高校孤军奋战力单势弱,不足以形成声势,未能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3.组织乏力,推动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组织机制尚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组织领导的机制不完善,对开展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支持不到位,在某些问题上还处于无规范、无制度、无办法可循的状态。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由此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应付、变调等问题;同时,由于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造成许多大学生盲目跟从,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规划和定位,对学校创业教育计划的期望和认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现有的规范制度也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和配套,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系。

4.主体缺位,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创业理想尚不到位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缺位,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对社会认识不够,许多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精神欠佳、创业能力缺乏,未能真正认识到创新和创业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巨大作用,未能真正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创业理想的不到位,也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1.更新理念和观念,健全体制和机制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改变那种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仅仅是学校工作的观念,把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看成是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行为;要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改革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将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培养方案的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设课程、人员培训、调查研究和业务工作等各方面的支出;学校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对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测评与指导;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师资队伍。

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创业提供相应的法制和制度保证;国家和地方应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

2.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创业意识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辅导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根据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结合实际进行职业定位,同时搜索、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辅导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创业成功案例分析、开设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进行模拟创业实践等形式,指导大学生完善生涯规划,培养创业理想,激发创业意识。

3.培养创业精神,完善创业动机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从创业精神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入手,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诚实守信教育,结合专业学习,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与学习动力问题,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修身养性相结合,实现价值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创业素质与创业潜力,正确分析社会的发展形势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动机。

4.锤炼创业心理,提升创业品质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新时期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可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时能合理确定目标,有坚定的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顽强的创业意志、鲜明的创业个性,即使在主观上出现困倦、松懈情绪或客观上遇到困难之时,也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应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两课教学中从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其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职业辅导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剖析,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逐步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明确创业目标。在其他教育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将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要不断锤炼大学生创业心理,提升大学生创业品质。

5.加强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

第13篇

“四大”为何经典?

所谓“四大”,指的是国内最有实力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即“安永大华”、“普华永道中天”,“德勤华永”和“毕马威”。他们的面试题之所以成为许多外企效仿的“样板题”,有3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因为“四大”进驻校园的招聘时间几乎是所有大企业中最早的,例如德勤的宣讲会是10月底召开的,普华是11月初,使得他们的题型有充分的时间在业界流通。其次非常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实际上很多大公司都并非自己命题,而是把面试题交给专门的面试公司负责。因此,有一些公司往往“共享”同一家出题的企业,这使得“似曾相识”的几率大大提升。第三一些知名企业的大学生面试通常有一套严格的模式和流程,而“四大”作为它们其中的代表,每年的面试题都集中了这些企业对员工素质最为看中的部分和最有效的测试方式。这些都促使“四大”的面试题成为“经典”的原因。

“四大”面试流程

“四大”面试既然有如此功效,那么,了解“四大”的面试流程,就等于拿到了一本“面试教科书”。作为最经典的面试流程,“四大”的招聘往往包含招聘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

其一是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它能够测试出一个人的性格,面对压力和挑战的承受能力和其他一系列职业特征品质。在面试中它虽然只是作为参考因素,但往往在最后时刻对于你最终的去留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当被问及“谁一直对你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时,正是试图了解你的求职动机、工作经验和能力特长,同时考察你的思维连贯性、语言表达力等等。

第二是逻辑类题型和智力类题型。这类题目多在笔试时出现,内容多种多样,如脑筋急转弯、趣味数学等等,题目主要是考察你的思维能力,有时候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关键是你在回答中体现出来的思路。从这点来说,解答的过程更加重要。例如:一个正三角形的每个角上各有一只蚂蚁。每只蚂蚁开始朝另一只蚂蚁做直线运动,目标角是随机选择。蚂蚁互不相撞的概率是多少?答案可以是:只有两种方法可以让蚂蚁避免相撞:或者它们全部顺时针运动,或者它们全部逆时针运动。选择一只蚂蚁,一旦它确定了自己是逆时针或者是顺时针运动,其它的蚂蚁就必须作相同方向的运动才能避免相撞。由于蚂蚁运动的方向是随机选择的,那么第二只蚂蚁有1/2的概率选择与第一只蚂蚁相同的运动方向。第三只蚂蚁也有1/2的概率。因此,蚂蚁避免撞到一起的概率是1/4。

第三则是小组面试。在这个过程中,面试者会被分为几个小组,互相交流介绍或讨论“案例”。这一部分通常包括阅读材料,讨论问题和解释问题。讨论以及解释问题时可以使用中文或英文。最后可以几个人各自分工全部上场,每人回答问题的一个部分,或者从小组中指派一到两名作为代表上场解释问题。通过小组面试,能够考察出应聘者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展现自我实力的能力。事实上,中间互相交流的部分和最后展示的部分同样重要。

“四大”面试心经

第14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教育 培养

1、高职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崇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使命,决定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就业性的根本保障。在高职院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立足社会的本领,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不被时代所淘汰,不因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大的影响。

2、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及内涵

过去,人们传统的认为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门技术就可以走遍天下,但是,站在今天,面对当下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单纯的只做技术上要求明显不合时宜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工种的细分,各个行业都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分枝的发展态势。无数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于社会。这些工作岗位特点鲜明,更新速度快,技术复合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智能化程度高。只有应变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员工才能担当。那么如何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职场变化,满足行业需要,懂得学习方法,踏实而灵活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尤其是以工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解决的的问题。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不同,它不随职业的变化或工作组织的改变而丧失,因此劳动者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并在新环境中尽快的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至于手足无措。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类似于基础教育,它具有广谱性、基础性。对于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3、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

香港职训局所有的专业第一年不开设专业课程,只开设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内地部分本科院校也启用了这种模式,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大三才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专业分配。而高职教育由于学生上理论课的时间较短,实习期较长,所以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穿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高职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观念塑造和能力塑造。

3.1观念塑造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新生进校第一学期往往对大学生活抱有无限憧憬,充满朝气,同时由于高中压力完全释放,所以心态放松但又过于自由,这时应当进行“收心”教育,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规划好大学生涯,制定出学习计划。同时,可以适宜的引入拓展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们明白在大学里专业知识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社会责任感和与人相处合作的技能同样重要。另一方面,挫折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刚进大学,有些同学感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和想象中有很大差距,感到很失望。这是十分正常的,毕竟每个人理想和期待不一样。另外,大学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有些同学书本知识学得好,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榜样,但到了大学,除了理论学习外,其他方面能力变得更为重要,这时某些同学就会感到黔驴技穷,有明显的挫败感,无比沮丧。同样,毕业生进入职场时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因此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中开展挫折训练能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的面对挫折,解决好问题。

观念塑造的下一阶段即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定位和职业规划。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抓住自身性格特点,找到优劣势,充分利用优点,尽量弥补缺点,调整学习重点,做好职业规划。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试,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分析就业形势,共享就业信息,让学生学会主动把握机会,时时提醒自己“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干什么?我还要做什么?”只有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方向,毕业时才会有正确的择业观。

3.2能力塑造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中除了在心态上树立意识外,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课程中应当包括个人素养、团队训练、沟通能力、个人成长等内容,培养通用核心技能,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职业装备”。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学生在实践中既要掌握专业技能又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因此核心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程可以同时融合在实践中。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专业面对的是客户,如何与人沟通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除相关理论学习外,可定期组织营销实训周活动,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时间进行营销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可在校内商务实训中心、电子商务实训室、财会实训室、商贸谈判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模拟、仿真、全真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实训周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经商道德规范,激发学习动机。

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加技巧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有机融合起来,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获得可持续的职业能力,为几年后的择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备注:此论文为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研究专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袁年英.高职教育模式的共性与个性[j].职业教育,2012(1)9-10.

第15篇

从初入校门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青涩与开怀,到今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与沉淀。小编在此献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学毕业典礼毕业生代表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能够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作为2012届毕业生代表发言,是我大学生活中所获得的最珍贵、最具分量的一份荣誉!此时,每个毕业生心中都有千言万语,想要说给母校、诉诸同窗,但有一句话却一定是大家内心最无法抑制的,那就是:我们,毕业了!此刻,青海民族大学2012届的毕业生们已经褪去了迷茫,抚平了离殇,唯有胸中不灭的是未来憧憬的豪情万丈,心里不舍的是母校情丝的眷恋绵长。

是的,毕业了!从初入校门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青涩与开怀,到今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与沉淀。正是在学校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氛围熏陶下,伴着何峰校长那篇文笔精炼、内蕴深厚的《磐石记》的引领,我们一点点发现着自己的内心,也一点点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这里,铭刻着我们的青春记忆,这里,铸就了我们的未来动力。

今天早上,我又一次漫步在校园里,历史的光影与现实的辉煌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交错变换。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欣喜,第一次住进宿舍的无眠,第一次感受到提前花完生活费、囊中羞涩的拮据,第一次独立处理那么多问题的紧张和解决问题后的兴奋想起了曾经军训时弄得自己满身泥泞的土操场,而今已成为绿茵缤纷、喷泉相伴的磐石广场;看到了在我们不长的几年大学时光中拔地而起的新图书馆、逸夫综合楼、小岛文体馆和即将竣工而我们已无缘入住的四栋崭新的宿舍楼;触到了2009年青海民族学院正式更名青海民族大学那里程碑意义一刻的兴奋与激动;听到了在60周年校庆大会上强卫书记对学校那 三个基地,一个窗口的高度评价这些都让我愈发感到对母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曾经,我们也会在私底下、闲谈中,抱怨学校的种种:抱怨馨香餐厅的饭菜太差,抱怨那还在使用的60年代的绿桃公寓,抱怨鸿文楼阶梯教室的设备不清晰,抱怨学校时间观念差、办事效率低、官僚气息重,抱怨图书资料缺乏,甚至抱怨学校的漂亮女生太少。可是,当这所有的一切都即将成为过去,都和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一起凝结成一段化不开的回忆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正因为深深地爱着母校,我们才会对她如此挑剔。今后,步入社会,我们恐怕再也找不到一年只要1000 块的房子,再也找不到这么多好朋友一起玩三国杀,再也找不到能在宿舍楼下点燃心形蜡烛手捧玫瑰的男孩儿,再也找不到这么多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

然而,弹指一挥间,大学时光已经悄然结束了,我们终将背起行囊,开赴新的征程。母校以偌大的胸怀,包容过我们的稚嫩,见证着我们的发展,更将目睹我们的成功。李开复先生说: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时光,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灵动的个性;我们领略的,不仅仅是开阔的视野,更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伴的进取精神。虽然我们的母校与一流大学还有些许距离,但它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奋斗的驿站,一个公平的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而我们正是这个舞台上自由的舞者。几年来,我们由当初的天真烂漫、懵懂无知,到今天成熟稳重、壮志满怀,因此,我们成长了。成长了,这便是我们在母校最大的收获。

我们会永远铭记,恩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何其有幸,在大学里如饥似渴求学的我们,遇到过多少位德高学厚、兢兢授业,将我们这群懵懂无知的学子领进了神圣学术殿堂的授业导师;又何其有幸,遇到了我们的班主任和专、兼职辅导员,他们昭昭传道、孜孜诲人,对我们倾注了满腔的关怀和家人般的温暖。

让陪伴了我们整个大学生活的英华楼作证,让无悔的青春作证,承载着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青海民族大学2012届的毕业生们一定会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做胸怀大志并脚踏实地的人,做德才兼备并勇于创新的人,做富有责任并敢挑重担的人!我们进德修业,允文允武,立地擎天,自强不息,同心同德,负重致远!在青海民族大学发展的史册上,我们注定会写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光荣和梦想属于我们,我们将在您厚重的肩膀上展翅飞翔,在您宽广的胸怀里激流勇进,在您智慧的目光下高歌远航!

似水流年的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今天我们将在此离别。我们没有办法像徐志摩先生那么潇洒,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我们把成长的足迹留在这里,把美好的回忆留在这里,把一生中最动人最美丽并将永不归来的一段青春都留在了这里。从今以后,不论我们走多远,我们灵魂的归宿永远是雪域高原上青海民族大学的这片圣土。

最后,我谨代表全体毕业生衷心的祝愿:

祝愿我们的母校在《行动计划》的指引下与时俱进、蒸蒸日上、再铸辉煌!

祝愿我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身体健康,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工作顺利!

祝愿学弟学妹们的青春时光精彩绚烂,大学生涯繁花似锦!

祝愿20__届的毕业生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再见了,纯真的青春时光;再见了,尊敬的领导和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兄弟和姐妹;再见了,我的母校,我的大学!

大学毕业生代表毕业典礼发言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作为毕业生代表讲几句话。其实一开始被通知到要做这个发言,我是想拒绝的,为什么呢?就像昨天相声里面学弟损我的:“你还学长呢,你是学得好还是长得好啊。”实在不好意思,这两样一样不占。众所周知,我大国务盛产绩点高、颜值好的男女学神,所以要我代表国务的风貌,还真是难堪其任。不过我想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是最终还是毅然决然的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回忆

我相信对在座的每个人来说,这四年都是我们之前生命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年积累的这份友谊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互相陪伴,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一起翻选课指导,选课的时候互相检查,坚决避开“江河湖海,花花草草,两凤一宝”,中午不吃饭也一定要选到好课,“然而并”。我们一起刷早锻、选锻、必锻,早上八点钟空腹去上体育课,但是很多人还是知识和体重“双丰收”。我们一起吃遍了三号湾、五角场,却发现阿康才是真爱,一起玩遍了大学路、政民路,却发现寝室夜话(八卦)才是最好的娱乐,我们在新生杯、院系杯、毕业杯的赛场上挥汗如雨,在意的却只是赛场旁那一双双熟悉的眼睛。

四年大学,三载同窗,我们一起笑,一起哭。班级刚组建时,在班级活动中一起愉快地玩耍,大二刚上专业课时,我们在名著原典中一起挣扎。生病时,室友温馨的问候和照顾给与我们力量,失恋时,朋友耐心的倾听和安慰带给我们阳光。后来,我们一起考虑毕业的出路,一起实习,体验“朝九晚九”的生活。而不久前,我们还一起深陷毕业论文的泥沼,大家见面时互相安慰,道一声:“你毕业论文写完了吗?”然后意味深长地相视一笑,心中说:“那我就放心了。”

我们有时懒散,会犯拖延症,但我们国务人也有着昂扬的热情和上进心。不少同学在学术上做出了优秀的成绩,参与学术课题、参加学术会议,以及专业相关的各种竞赛,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学生会、社团常出现我们的身影,大二时学生会十几位部长我们班占四分之一,上届学生会主席团,本部校区五名主席团成员,我们班独占两名。我们是各种学生社团的社长,校级刊物的记者、编辑。我们没有放松专业学习,但国务人是追求全面发展的,是注重培养领导力和影响力的,从他们对一个社团,一个部门的领导中,我们看到了将来,他们领导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甚至领导这个国家的希望。

二、感恩

我们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国务学院为我们提供的环境和机会,离不开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们就要跟这一切挥手告别了,往昔的记忆真的像火车一样从我们头脑中闪过,我们会想到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首先我们要感谢辅导员朱佳老师。那是军训的时候,朱老师怀着小国宝,顶着炎炎烈日来陪伴我们,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服,而回忆却让感动的泪水浸湿了我们的眼眶。朱老师,谢谢您!谢谢您的陪伴和支持!是你在同学生病时第一时间出现在医院,是你为了照顾我们的时间,大晚上撇下小国宝,来参加我们的支部活动。我们觉得对小国宝有歉疚,因为我们占有了太多。是你动用一切资源帮助我们拉赞助,搞好毕业活动,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离开校园。因为有你,我们没有遗憾。谢谢,朱老师!

还有在朱老师休假时一直陪伴我们的张骥老师。张老师带领我们为班级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几年也一直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专业课和语言学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指导。“精英的意识,大众的情怀”,这句话我们会记在心里。谢谢您,张老师!

我们之所以能在知识和学术方面取得进步,离不开为我们精心授课的各专业老师,你们带领这些懵懂无知的年轻人迈入了知识的殿堂。除了在课堂上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各位老师还能够开放自己的学术课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成长。在我们自己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的时候,各位老师更是牺牲自己宝贵的假期时间,关心我们的项目进程,和我们一起克服调研过程中的困难。老师们的很多教导深深刻在我们心底,指导着我们的为人、为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感谢各位老师,我们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同样要感谢学院党委、党总支、学工系统、教务部门的所有老师,他们都是幕后英雄,他们一点一滴的付出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谢谢你们!

三、收尾

多年后,你或许已经忘记,当时是哪个室友偷吃了你的零食,忘了是谁在课堂上睡觉打鼾,忘了差点错过哪项作业的截止时间,但是这里的友谊我们不会忘,师恩不会忘,在这里撒下的汗水、泪水、还有欢笑,我们不会忘!

毕业是伤情而张扬的告别,大家即将天各一方,但是面对前路的未知,我们不会害怕,因为我们是国务人,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年轻的梦在这里已经生根发芽,互相陪伴,我们都已经长大!

策马前途须努力,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前程,过出积极且灿烂的人生! 谢谢大家!

大学毕业典礼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05级城市规划班的叶顺利,今天能够代表建筑学院2010届全体毕业生在此发言,我感到非常的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辛勤培育我们的领导、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出席我们毕业典礼的各位家长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此刻,我不想用“白驹过隙,时光飞逝”类似的字眼,去临摹毕业典礼发言中惯有的言语,我想在这有限的几分钟里说说我们的心里话,做真实的自己。

大学五年它意味着什么?

五年里,我们目睹了福州大学的蓬勃发展,我们亲历了建筑学院从建院到逐渐成长的过程,我们与全校师生共庆母校五十华诞,前不久我们又迎来了建筑学院专业教育评估,并最终获得可喜的成绩;五年里,我们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一路上大家互相帮助、共勉奋进,知识的给养,社会实践的历练,让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五年里,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曾在厦门鼓浪屿集体等候日出,在上海外滩、苏州园林,在黄山脚下、西塘河畔都有我们游览写生的身影,也曾在安徽南屏爬上屋顶绘制马头墙的大样,在宏村西递定格朝阳与夕阳的美景,这是属于我们这个专业特有的实习经历;五年里,有太多感动,师恩情同窗谊,五载共处刻下无尽回忆。就在十六天前,2010年6月9日,送旧晚会上几十个人相拥痛哭,在场的老师也纷纷落泪,这一幕,我想大家定会和我一样永远珍藏。哭泣,是因为我们站在离别的浪尖难舍这浓浓情意,但哭泣过后我们仍会绽放笑脸,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份从容与坚强。

大学五年,它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收获、意味着感恩!

我们感谢父母,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那么优越,或许他们会为了你下一年的学费而加班加点劳累至深夜,或许他们为了让你在学校生活好一点自己却省吃俭用,他们总是默默的付出,将朴实无华的爱融入在生活的点滴里。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同学为爸爸妈妈们深深的鞠一躬,感谢你们二十多年来的含辛茹苦,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我们感谢老师,是你们引领我们步入知识的殿堂,是你们为我们画的第一根墨线,为我们裱的第一张纸,是你们授予我们专业知识、教诲我们做人的道理,就连在毕业答辩结束后老师们还特地聚集在一起语重心长的为我们指点走出社会后该注意些什么。感激的话千言万语,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表达我们对您的尊敬与爱戴。学生即将远行,就让我们深情的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我们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求知的环境,为我们成长成才构筑了坚实的平台;我们感谢所有同学五年来的关心与支持,我们珍视那份难得的纯真友谊。

毕业是伤情而张扬的告别——低眉处无奈流年似水,行有志风华如火。

毕业是大学五年的精彩谢幕,更是下一段征程的郑重开始。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是梁启超先生在1__年前,为唤醒中国青年所作的《中国少年说》。1__年后,我们毕业的今天,我想与在座的所有同学一起共勉。让我们带着那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国家的建筑和规划事业做出贡献;让我们发扬建筑学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精神,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尽情施展我们的才华。今天,我站在这里为大家发言,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管你是80后还是90后,都能够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慷慨激昂,精彩陈词,书写自己的成功与辉煌。

最后,祝我们的领导、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祝我们的父亲、母亲们永葆青春、万事如意;

祝我们福州大学、祝我们建筑学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祝我们2010届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