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科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毕业设计管理 管理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工程师)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着力与解决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性”与“工程性”不足的问题,对于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与引导作用。毕业设计作为锻炼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下面就根据毕业设计工作的时间进度顺序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条件下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
1.选题
目前参与卓越工程师试点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基本都是采用3+1的模式,也就是3年校内培养+1年企业培养,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是包含在1年的企业培养阶段之内的。其中大部分学校第7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安排在实习企业内进行的。由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可以结合学生第7学期的学习实践内容提前至第7学期的期末进行。
由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之一就要按照行业保准培养人才,重点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选题的内容要求必须是真题实作,同时考虑学生的工作量,避免选题内容过大或过小。比如参与或负责企业典型产品的关键部件的设计、参与或撰写所研发产品的企业标准、参与或撰写所研发产品的技术论文、参与或撰写所研发产品的专利、参与或撰写所研发产品的成果鉴定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组成,分工合作。要严格限制每名教师所指导毕业生的人数,保证指导的质量。
2.开题
开题工作一般应安排在第8学期的前3至4内周完成。因为选题工作已经在第7学期期末完成,学生可以利用第7学期末和寒假及第8学期开学前3周的时间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含研究目的与意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与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解决思路;完成毕业设计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软件、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工作的主要阶段与时间进度安排等内容。为了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口头表达的能力,开题考核建议采取PPT汇报答辩的形式,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组,对学生的开题情况打分。
3.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的次数可以根据毕业设计工作的进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分成1次到多次不等,但不宜过多。中期检查主要考察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的进度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内容;已经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及团队精神等方面。这一阶段的考核建议与开题考核采用相同的PPT汇报答辩形式,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组,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进行督促,并对阶段工作打分。
4.毕业答辩
毕业设计答辩是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考核,也是毕业设计的最终环节,是对学生毕业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的总体考察。主要考查学生完成工作的数量与质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论文或说明书的质量;外语资料译文的质量;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及团队合作意识;讲解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方面。
为了保障答辩的公平、公正性,毕业设计答辩组要求指导教师与所指导学生遵循回避原则,并建议邀请一些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较长、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担任答辩组成员。毕业设计答辩考核要求学生采用PPT汇报的形式。
5.其他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要求,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毕业设计工作中必须有一定工作量的外语文献翻译,翻译资料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由外国作者完成的文献资料。翻译之前须由指导教师审核认可。各阶段考核及毕业答辩环节如果有条件就可以采用英文答辩,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由于就业、考研等各种因素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冲击,目前各个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或说明书的质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网络信息获取的日益便利,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毕业答辩前必须对毕业论文或说明书进行,重复率的限制建议参考本校硕士毕业论文率制定。同时,由于卓越工程师试点的学生数量较少,可以参照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的要求,送到其他学校或科研单位进行盲审,保证卓越工程师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及PPT制作的能力,要求各节点考核汇报的PPT制作时尽量避免全篇的文字,多使用图标和图片,文本要简洁,字体足以看得清楚,每一张幻灯片都要提供清晰的信息,内容适当。学生上台汇报前须提前联系,避免超时。
毕业设计的成绩要有合理的分布,控制优秀率和及格率,同一组内的学生互评打分。
最后,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之后,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届学生毕业设计工作中加以改进,又能总结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不但可以促进以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为学校推动开展工程教育改革计划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教高函[2013]15号)[Z].
[3]飞.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大学教育,2013,(8).
[4]崔英花,杨曙辉.“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研究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分组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77;F4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01-03
随着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也逐步扩大,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江苏大学该专业还处于初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办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研究以加快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该专业办学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毕业设计是按照类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设计。由于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原有的师资结构、建筑专业背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偏重建筑和结构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从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着手进行工程概预算,甚至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但是,这种毕业设计虽然面面俱到却没有侧重点,并且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时,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困难,最后导致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不好,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甚至会出现很多抄袭、直接用软件计算却不知所以然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偏离了工程管理中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使毕业论文偏向经济和管理,不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对学生未来工作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没有真正考虑专业的特点,无法凸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施工管理、工程投标、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特性。工
程管理专业应是将建筑专业与管理相结合,在研究毕业设计实现途径时考虑以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在充分把握毕业论文实现途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设计分组对比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毕业论文实现途径的原则
1. 专业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锻炼学生在团队协作模式下运用所学专业技术和规范,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性原则
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文章,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毕业论文应基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整个项目招投标过程揭示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本质及其深层次规律。毕业论文的计算既要强调中国工程招投标的现状,还要深入分析在中国现有招投标模式下的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别,理解引起这些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点掌握清单计价模式下应该如何计算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3. 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过于强调理论的原创性显然不现实,但可以在整个招投标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投标报价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已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得出个人见解。这样就不难实现毕业论文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4.实践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现途径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即在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到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再指导实践。
5.可行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项实践性的创新活动,其结果往往受到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现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目前学校所拥有的实践资源等实际情况,分析选题的可行性,力求选题是自己熟悉、感兴趣、能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方向。
(二)基于分组对比的毕业论文实现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以及考虑到学校工程管理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了基于分组对比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其主要包括两大设计部分。
1制定分组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实际模拟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的标书分类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定位,让他们了解所做的设计工作在实际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处于何种角色,进一步的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首先依据工程投标文件编制[1-3](包括商务标的编制、经济标的编制、技术标的编制)分组。
(1)选定1名投标小组组长,签订项目投标授权书(让学生了解授权书写作方法),授权其负责整个项目投标的进度和质量。
(2)小组负责材料、设备询价,包括:国内采购建筑材料、设备的询价,项目全部材料、机械台班、工日计算汇总,编制综合材料单价、综合人工单价和综合机械台班单价。
Abstract: Graduation design, a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multidisciplinary. The project-based graduation design mod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to construct work breakdown graduation project content system through project-oriented graduation design topic selection, to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plete the professional whole process work decomposition the structure to meet the actual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need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生命周期;项目化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life cycle;project-oriented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195-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工程技术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涵盖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个方面知识,涉及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培养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更注重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一个主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领域具体问题的专业技能。本文提出基于项目化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导向来设置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建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阶段性、细分化、专业化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的引导,体现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培养学生系统性地运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具体任务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1 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项目是为创建一个独特产品、服务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种临时性工作[1]。每个项目都会在某些方面是独特的,项目的成果是唯一的,项目管理专业化分阶段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借鉴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方式方法,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项目导向来构建毕业设计模式,体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从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包括了从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设计与计划、执行与控制、经营及后评估等多阶段的工作,如图1,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根据不同项目阶段的内容和工作特性开展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活动。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必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深入到项目的各阶段工作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经济、技术、管理、咨询等多方面专业性的锻炼。因此,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是指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依托具体的工程实际项目,按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执行、结束等方面,学生根据专业所长、实习或拟就业的岗位选择其中的一个工作分解结构,完成项目活动层面的具体任务,从而提高学生领域内的专业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
2 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既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要联系工程项目实际,体现工程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从图1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涉及到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众多具体任务,各阶段、任务相互衔接,相互制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选题的目标定位要明确具体,通常是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具体工程项目某一方面的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是一项单项工程,也可以是一项单位工程。
以项目导向的选题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选择必须是实践基地、实习单位或调研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针对该项目在建设程序中的不同阶段,形成以各工作阶段为特征的选题,每个阶段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毕业设计选题,体现出工作分解的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如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方向)可以是某一建筑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具体包括投标分析、投标决策、投标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投标文件编制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选题不能大而全,最好是项目某阶段的工作分解任务,如果选题较大,可以将选题分解成有明确界限的小选题,真题真做,根据学生的专业所长,细分化,专业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x题内容的连贯性来反映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律性,向学生完整地展示本专业工作的基本特征,使学生体会到项目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需要服务于项目建设的总目标。
3 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
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任务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如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资源利用分析、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各方面任务。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涵盖了从项目投资到后评估的整个生命周期环节,覆盖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运用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的工作范围进行界定,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毕业设计的内容体系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在一个实际工程的工作范围内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单元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和交付成果。因此,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分解单元进行设置。如表1。
将一个项目分解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每个阶段任务和选题内容要求相对完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独立完成,从而在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管理专业化的能力培养。
①项目策划决策阶段,根据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能够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融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进而能够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设计与计划阶段,主要确定项目工作范围,进行项目工作结构分解,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建立项目管理系统,确定标准质量及招投标管理,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侧重于国内标的施工项目招投标文件编制(综合标、商务标和技术标),工程计量与计价。
③施工阶段,包括监督、跟踪、诊断项目实施过程,协调各参与方的工作,进行进度、成本、质量、风险控制,材料、设备、现场、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主要侧重于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进度、成本、合同等工作分解结构的项目管理。
④结束阶段,包括项目的验收、交接、费用结算,项目运营、项目后评估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项目后评估和运营使用的物业管理。
⑤计算机应用软件平台,随着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类工程项目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实践教学平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往往也需要通过建立模型或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实现。在建模和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与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利用工程管理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CAD技术进行绘制平、立、剖面图及Excel等文本软件进行文本处理,为专业软件的使用打下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软件、算量软件及BIM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应用招投标软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制作;熟练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软件,能够进行项目管理及施工组织的管理控制工作。
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构建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选题要依托本校的学科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注重产学结合,力求有益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通过专业软件等辅助功能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获得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实践能力锻炼,对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许江林,等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五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
[2]王燕,李传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18-121.
截止到2008年4月,国内高等学校中已经有600多所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型、职业型、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四个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工程管理本科规范(讨论稿)》中,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做了要求,包括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但是如何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与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5.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建筑信息化是目前建筑业大势所趋,高等院校应顺应时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入手,指出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BIM技术,让毕业生做好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尽早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BIM技术;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
1毕业设计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强烈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又兼具工程经济及工程管理知识,可服务于工程建设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维阶段等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学生毕业之后将来在施工现场工作,必须对现场施工技术十分熟悉,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而毕业设计就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衔接阶段。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或实际课题的训练机会,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全面锻炼、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土木工程系一直以来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环节高度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人才的办学宗旨,并一直致力于研究探讨适合专业的毕业设计之路。
2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就是综合运用四年所学基础与专业知识,在给定建筑图纸的基础上,独立搜集资料,编制工程项目相关投标文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并了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运作过程和各环节工作要求,了解建筑市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虽然也是一人一题,摒弃砖混结构建筑物,因为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采用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但是多采用广联达软件进行建模、计量与计价。而在,在2016年8月住建部颁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筑行业要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简称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现代建筑行业从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甚至运营都在使用BIM技术,而工程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要想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毕业之后顺利转换角色进入工作岗位,必须进行创新,引入BIM技术必不可缺。
3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改革管理
3.1扩大建筑类型
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多侧重于对大学四年只是的综合运用,往往忽视了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去芜存菁。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满足社会需要,但是应该扩大建筑物类型,而不仅仅停留在住宅,例如一些厂区、宿舍、公寓酒店等项目都具有普遍性,可以纳入到毕业设计的设计题目之中。而此类建筑物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应用BIM技术可以减少重复建模,只要设计阶段模型建好,后期就可沿用。
3.2进行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到的核心课程有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土建、安装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一般都设有课程设计。而具有某个假定的项目是这些课程设计得以实施的前提。笔者认为为减少重复作业,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可以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就给定学生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随着学期递进和课程逐步学习,分别做该工程项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到了毕业设计阶段就会留有足够时间进行完善,改进,选择适合将来职业的毕业设计题目。而现在技术做出大的CAD等图纸不具有通用性,在招标阶段做的模型,不能在投标阶段使用,在投标阶段的模型也不能够应用于施工阶段,大大增加了学生(未来建筑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应用BIM技术做出的模型,则可以在全寿命期使用,大大减少了重复建模工作量。
3.3在系内部进行
BIM技术培训BIM技术不仅在工程管理急需,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也必不可缺,因次可以发动全系治理,广泛开展BIM学习。但是目前BIM技术在全国还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BIM技术的不同需求,开展学习班深入学习。首先,相关毕业设计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学会BIM技术,鼓励考取BIM师资证书,并应用在基本教学中;然后,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习广联达、BIM-revit、梦龙等软件并熟练操作。
3.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广联达
BIM校园大赛广利达公司推出广联达BIM,与全国900多家院校进行了合作,其工程教育业务比较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广联达BIM校园大赛。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高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招投标网络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BIM课程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的参与不仅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锻炼了团队分工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4结论
国外BIM技术在高校已纳入教学体系,并有完善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但笔者认为BIM技术纵然在国内成绩斐然,但仍然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完善,不能照搬国外模式。目前需要的是在工程管理部分课程及毕业设计中植入BIM技术,推行教学改革,然后才能徐徐图之,将BIM技术正式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做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M].2016,8.
[2]赵灵敏.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4.
[3]陈秀丽,胡绍兰,刘月君.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探索研究[J].价值工程,2016,7:240-241.
[4]李世蓉,吴承科,李骁.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以重庆大学为例[J].工程经济,2016,8:57-61.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它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1]。许多高校看到了该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纷纷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截至2003年末, 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学校共有255 所[2], 至2010年已达307所。这种快速发展势头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 对于懂管理、有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
1 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因为各种原因,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场所和条件受环境限制, 导致实践性教学环节没能得到认真、有效地落实, 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 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 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工程管理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对加强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
(1)加强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工程管理属于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其专业特征要求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同时,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激烈, 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上手快”,不但考察其学习成绩, 更注重其工作实践经验等相关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等能力, 使学生“工程化”、“社会化”, 实现同实际工作的接轨[3]。
(2)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高度的责任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既能锻炼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特殊作用,还可通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2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兴办各个层次的工程管理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各条战线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内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水平逐步提高、专业覆盖面逐步扩大、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上重视不够,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调查显示“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工程管理教育中普遍而突出的问题。优秀层次的学校实践结构安排合理、内容丰富,涵盖了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等内容;而有待提高的学校实践环节开设的结构比较单一、实践层次比较肤浅,只有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4]。
(2)校外实习难度大,实习基地难找
工程管理专业实习工地难找已成为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多数企业对学生实习热情不高。企业管理者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的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安排学生在办公室内看图纸或整理资料。由于学生没有承担任务,无工作压力,每天去工地只是走马观花,根本不能真正融入到现场工作氛围中去。加之施工工期较长,实习时间有限,实习内容不够全面、深度不够。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主动参与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实践教学人员中缺乏 “双师型”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部分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和实际应用锻炼,缺乏科研实践,实际经验不足。另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主动参与不够,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综合性、系统性欠缺
目前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各实践环节安排各自独立,学生得不到一个综合训练,也缺乏贯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育的整体设计。同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还不到位,工程管理专业的案例库还未建立。
(5)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与企业实际需求不适应,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人员现状是: 技术素质较强,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缺乏。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责任心欠缺、流动性过大、国际化程度较低;技术素质“精而不广”;管理素质方面,协调沟通能力欠缺,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全局性观念、团队协作精神、资本运作能力[2]。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措施探讨
以上所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使工程管理教育得到有序、有效和稳定的发展。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改革措施如下:
(1)注重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实习
我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占总课时的10-20%,而国外一般为35%左右,国内实践教学的课程相对太少[5]。应进一步加强专业实习,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工程管理专业应与业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注重加强与相关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建筑设计院、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建设单位及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的协作。采用化整为零、渗透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通过在各学期把实践环节有机地渗透到相应课程中去, 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顶岗训练,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
(2)完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可通过适当加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时比重, 缩小课程教学与职业实践的距离, 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另外,可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学习《建筑制图与CAD》、《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工程结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加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积极培养本土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工作之余参加国家注册专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等)、国际认可的工程管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6]。教师通过在相应的专业执业,专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以引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的优秀人才充实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4)教学内容与主要执业资格考试衔接
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可以有意识地围绕国家执业资格要求,使本科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国家相应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要求有所了解。课程体系内容以及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应与国内主要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以满足学生就业、从业需要。
(5)推广案例教学
由于案例教学在管理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都陆续在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7]。工程管理教学的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尚未进行案例库建设,应选择实践性强、综合性强、趣味性强、挑战性强的工程案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构建并推广案例教学法。
(6)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并存,逐步推行毕业设计
以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往往以论文为主、毕业设计很少,教学改革中应提高毕业设计所占比重,向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并存、逐步推行毕业设计发展。首先,提倡毕业设计实际选题:以真实的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背景资料;其次,应重点强调毕业设计内容的综合性、模拟真实性和对毕业生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强度,培养毕业生基本的实践能力、创造意识。
(7)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还应加强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竞赛和社会活动,如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讲座、学生论坛等,这些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同时可锻炼领导能力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职业选择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4结语
关键词就业能力 创新 实践教学体系
1 工程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的要求,土木工程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立足于“基础性、操作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指导思想,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及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1)公共实践环节;(2)与主干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绑定的实验;(3)专业实践实习(课程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4)课程设计(课程集中实践环节);(5)课外科技实践活动;(6)“产、学、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2 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学分较重,总学分为17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153学分(包括必修与选修),独立的实践课程学分为22学分(均为必修)。学生基础理论学的多,应用知识学的少。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去较远,到企业后要经过3到6个月的专业培训方能上岗,要有3-5年的工作经历方能独当一面。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1 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
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监理、质检、安检单位实习锻炼,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采取与企业定期交流、学习的方式,加强教师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2 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国内外高校的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删减、合并和增设,优化课群组,组建本专业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体系,建立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指引图,建议学生必须完成一个方向的完整修读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广泛修读课程。理顺专业课程的先修与后修的关系,设计专业课程修读指引流程图,帮助学生科学有序的选择专业课程。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打好基础。
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30%。
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用人单位提出培养要求:开设课程名称、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实习、实践的计划、内容及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有计划的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操作,毕业后用人单位接收这些经过专门培养的学生。
3.3 设置生产实习学期
把培养方案中的第六学期分为两个小学期,前15周为上课学期(上课14周,期末考试1周),后10周为生产实习学期(其中占用暑假5周)。确保实习效果。
3.4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书;生产实习期间,将学生送到各个实习基地,聘请基地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32页)师指导学生有目地的进行实习;学院派人去每个实习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巡查,对不符合实习要求的项目及时调整、改善。使学生完整地了解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技术经济等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5 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
加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重视程度。指导教师严格控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使得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工程软件,并了解目前建筑类企业所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和工程概预算。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有条件的课程可以分组做大作业,project或者是program。
安排固定的教室,供学生集中完成所有的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利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管理下,相互探讨、协助,从而高质、高效完成相应的课程实践。
3.6 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1)培养大学生踏实刻苦、诚实守信的作风、在亲身体验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要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敢于向社会挑战,做好迎接人生挫折和历练的心理准备,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为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迈出成功职场第一步。
(2)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3)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体验,加强就业技术指导,掌握自我推荐和面试的技巧。
(4)帮助毕业生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使学生的择业取向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符合社会需要、做到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发展的相互结合。
(5)加强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自我创业。
4 结语
建立和完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考虑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设置生产实习学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促使实践教学工作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管理 应用型人才 培养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19-01
一、前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并且将卓越工程师的类型主要分为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那么,如何培养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呢?
二、我校工程管理应用人才培养特点及目标
1.培养特点
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体现以下特点:①人才培养应加强通用性。工程管理毕业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还应涉及其它工程领域的项目管理。②加强工程实训。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企业项目为主导,分别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与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导师,实行联合指导。③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若学生能在企业一线做毕业设计,将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培养目标
“应用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因此,我校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为:①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能够使用现有技术,了解新兴技术。②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③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④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三、培养思路
根据本科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标准,我校应用型工程管理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为四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校内学习阶段,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生必须保证在企业实训的时间;同时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亲历工程实践,了解企业需求。
四、培养方案
1.教师队伍的建设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是2007年新开的专业,面临加强师资力量的问题,鉴于此,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分批分期指派现有的教师到工程实践中去培训,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意识。
2.培养方案制定
我校应用型工程管理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为四年制本科,“3+1”模式。其具体方案如下:①工程管理本科3年理论课的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入学前两年,按照“原则意见”要求完成公共基础、学科基础课程及有关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即第三年,按照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安排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②最后一年,到企业中去,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具体教学结构比例见下表:
五、综 述
总之,有关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模式方面:按照技术科学型和工程专业型等不同模式来培养,强调基础扎实、视野宽广、学科交叉,注重研究能力。在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设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按照学校要求的最高标准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任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测量实习,探索与企业合作培养。第二,在教学模式方面: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课程重心前移,强化综合设计训练。引进以问题为导向,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为主的先进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式、讨论式、团队模式教学,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实施复合式考核方法改革,考核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安排适当的毕业设计(论文)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参加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很多问题,如选题范围窄、重设计、轻论文,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不到位,过程管理形式化,学生不重视等。基于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从选题、指导、过程管理、答辩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具体教改措施,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性质、难度、分量必须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1.充分论证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间提前至毕业设计(论文)前一学期,各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上报教研室或系,须经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论证后再实施。2.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范围。在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招标控制价、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商务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往届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范围,例如可行性研究、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细化以及BIM技术相关方向。此外,要求书写论文的同学结合在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保证论文的质量与创新。
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部分年轻指导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足够工程实践经验,指导毕业设计力不从心,难以指导出质量高、创新性的毕业设计。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采取以下解决措施: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擅长领域选择毕设指导方向,学生根据第七学期专业实践方向进行选题;针对部分教师毕业设计指导经验不足以及相关实践技能缺乏等问题,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校内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毕设质量以及毕设实践性。
三、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
在往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中存在部分学生以就业、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理由应付指导教师检查,拖延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过程管理流于形式化。为了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晨读,可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例,针对平时成绩制定详细的阶段性考核方案。阶段性考核方案要求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期间下发每周进度要求,学生按时提交周进度文件,指导教师认真进行检查并从进度、内容以及出勤三方面给定每周的平时成绩,最后汇总的平时成绩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挂钩。平时成绩较低的同学必须返校参加中期答辩,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以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四、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
尽管学校制订了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要求,但由于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掌握不够熟练,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后,指导教师在说明书格式检查方面会花费大量精力,进行重复性检查工作。鉴于这种情况,答辩前可召开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讲座会,会上对规范要求进行详细讲解,统一要求,给出样例,减少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在规范要求方面的工作量。
五、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根据诸如基于BIM技术的建模以及应用等部分选题的需要,增加成果展示、汇报的答辩形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参加,对毕业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指正,增强毕业设计的实践性。
六、毕业设计(论文)反馈
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以及政策的制定不能盲目,在毕业设计(论文)结尾,根据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制定调查问卷,问卷范围应该涵盖选题方向、选题内容、教师指导、平时成绩考核、答辩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不断调整,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七、以比赛的形式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及创新
以赛促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促进毕业设计与行业新形势相接轨。毕业设计来源于大赛成果,以比赛的形式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及创新。以上提出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措施在本校2017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调查问卷调查中,学生对上述教改措施给予了充分认可。在毕业生答辩中,企业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今后,我专业还会继续改革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注重实践性,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优化
前言
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对工业工程教育进行评估,发现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和工程师们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知识。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70%的工程师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工程管理的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1]。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专业整合了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2]。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国内已设置该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伴随着工程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在解决人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具有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工程管理实践,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3]。
1.加强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必要性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才人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也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渠道。
工程管理的管理范围广,服务项目多元,要求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由于实践环节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在实践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和场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有着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可通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践中,发现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拾遗补缺,有针对性地实现自主学习。实践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镜子,通过实践能暴露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完善和优化,促进课堂教学。
从工程单位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9%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4]。用人单位在挑选学生时,不但要考察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其工作实践经验及相关的能力。实践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接轨,更能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研究
2.1教学安排重理论、轻实践。
经调查统计,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大学教育与国外大学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差距不大,但在实践环节上有较大差距,国外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40-50%,而我国大约只占30%[5]。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限制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组织松散与投入力度不足。
部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6]。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专门的实践导师几乎没有[7],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多数企业对学生实践并不欢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实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存在安全隐患,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和管理负担。所以,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对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和收获更缺乏恰当的标准和监控;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部分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或实习的时间不够,整个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系统性研究;存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影响教师指导实验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均不能从工作量上得到明显反映。总之,在教学组织安排与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上,均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3教学内容陈旧,综合实验项目匮乏。
专业实习与实践大多是由院系自己组织、教师安排,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在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形式上,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访问参观、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项目管理模拟仿真、施工过程模拟仿真、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等。独立实践环节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多为针对每门理论课程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类比例偏少。特别是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已经十分陈旧,没有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亟待创新和改革。
2.4客观科学的实践考核办法尚待完善。
考核是衡量实践效果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实践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或总结、实践单位给学生的评语和实践答辩情况,按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表面上看上述考核方式似乎很科学,但在教学中发现这种以提交实习观摩资料为主的考核方式,易出现抄袭或造假现象,对端正学生实践态度、提高学生实践主动性、增强任务压力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十分必要。
3.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实践教学问题很多,有来自学生主观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客观的问题,甚至有体制、政策乃至社会的问题,解决工程实践教学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工程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实际法,工程管理4+1教学模式,工程全过程实践教育设计模式,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等做法均值得借鉴。笔者结合我校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工程实践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3.1践行实践教育理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单是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不能完全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等同。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求贴近工程实际,其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在实践技师的配备上以有工程经验的技师为主,并配备任课教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毕业设计上放宽选题要求,学生可将实习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辅导教师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在指导上采用专兼结合的“师工型、双师型”方式。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学习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知识结构更加系统。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既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值得发扬,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理论学习,利用寒暑假深入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工程队、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我校秉承“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有百余年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与我们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模式更切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欧美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采用“本科教育培养工程师坯、继续工程教育培养成熟工程师”的模式,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受短期的继续工程教育,经过继续工程教育可立即胜任实际工作。我国已认识到继续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4+1学制,学生毕业后首先接受1年的实践技能训练再上岗工作。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尚未在我校实施,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借鉴。
3.2学校应建立长效型、合作型的实习基地。
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加强实习资金的到位和妥善管理,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建立长期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一些工程管理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挂牌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利用自己的知识、研究资源优势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的实务资源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场地、环境及实践指导培训的事务性工作[8]。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全校师生、合作企业同心协力才能做好的系统工程。目前,校外公司企业与我校有实习基地协议单位136家,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企业,基地实践环境良好,设施完备,实践项目到位,实习效果明显。其次,建立形式多样的实习校内基地13处。包括土木工程学院在北辰校区开展的测量实习和驾驶实习,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在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厂进行的电气装置制造与检测实践,等等。工程管理专业十分注意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每年的认识实习就是在我校新校区建设工地进行的,效果良好。再次,近年本科毕业设计有向指导老师科研项目靠拢的现象,依托科研题目建立的实习基地的做法也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研、甚至企业的利益均有不错的收获。本科学生跟随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研究,体验真正的科研过程,经历难得,意义更重大。
3.3加大实践教学政策支持,科学实践考核办法。
政策支持方面:在现行的考核机制上对教师的要求是完成额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仅限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的成果,教师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工作中,对实习实践的过程和效果未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和过程控制,出现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实习成果失真等现象。学校应在政策、制度制定上,完善约束、激励、考核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鼓励和督导。如增加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开展校际专业技能竞赛,学生的成果计入教师的科研工作量;鼓励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
效果考核方面: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对实习结束后需提交的书面资料设计统一模板,细化提交内容,保证深度及完整性,降低对书面资料的考核计分权重,加大现场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答辩考核权重,计分权重可达60%以上,并实行否决制,从而改变“生产实习=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专题作业”这种纸上谈兵的僵化考核模式。
3.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验室建设。
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工程企业的共识,实验课程应凸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紧密结合工程应用软件的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不安全的问题,建立虚拟的实践环境是不错的选择。自1982年第一个基于PC的工程管理软件的出现,据统计至今,国内外正在使用的工程管理软件已有2000多种[9]。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模拟教学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建设。开设一些系统仿真等技术软件实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教学成为可能。与现场实习相比,模拟实习的优越性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费用条件下,能够实践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验室工程管理软件大体分为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专业性较强,同学一旦掌握了,进入企业很快就可以上手工作。市场上品牌名目繁多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计价软件,project2000等就属于这一类。模拟软件则更强调模拟工程实际过程,是学习型的软件。近年学院加大投入,引进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应用软件,加强综合试验室的建设。比如“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列软件,项目管理全套沙盘实践系统,上海普华科技Power系列项目管理软件等陆续登陆我院综合实验室,为学生有机会接受最优质的项目管理软件实践提供了可能。
结语
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做好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立足我校实践教学的实际,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其他大学好的经验,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最终实现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22-24.
[2]吴耀兴,王泽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46-147.
[3]瞿焱.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8,(3):107-108.
[4]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7,(3):641.
[5]李立,刘国繁,厉雅萍,孙胜粼,李淑敏.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3):85-87.
[6]刘玲.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45-46.
[7]王中,陈柏宇,杨学祥.把握就业市场脉搏培育综合能力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7,Vol.25:7-8.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TU7;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09-04
培养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近10年来,中国经济已日益深刻地融入国际市场,建筑业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工程管理的模式也更趋于国际化、信息化,社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参与现代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要素的管理技能与管理素质[1-2]。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各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也都比较重视,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并不太理想。因此,反思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与问题
全国众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中,一般都较重视实践性环节,各校的安排不尽相同,但基本有三大部分,即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实习效果难以达成
工程管理实习项目中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安排的实习时间基本是连续数周,而建筑工程项目生产有自身的生产规律,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设周期长,工程进展缓慢,一个集中的实习期间很难看到工程生产的全貌,且学生在工地基本不能真正做到“顶岗”,学生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实习效果受影响而教学目标也不易达到[3]。
(二)课程实践依附于单项专业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偏重理论,侧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操作的运用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很熟悉,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4]。另外依附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是以单项的基础型实践课程为主,实践内容较单一,范围较窄,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割裂,不符合实际工程状态,不便于学生工程整体概念的形成,也很难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是综合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存在着如设计(论文)课题形式单一,课题陈旧、与工程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另外此阶段学生正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事务干扰,故常有不重视、态度不认真等现象产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四)学生与工程、工程企业实际接触少
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环节,因为诸如实习场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等种种原因使学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对现代工程技术不熟悉、对现代工程企业运行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3]。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建的设想主要为:将实习性环节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化整为零;尽可能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改课程实践为实践性课程,加强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强化毕业设计管理。
(一)化整为零的实习方案
目前工程管理的专业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在此期间其他课程均不安排,这样的安排方式便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也便于管理,却不利于实习效果的最佳发挥,如生产实习时间有3周,3周的时间学生只能了解工程某一施工阶段,而且现实中学生也不能进入工地的外业作业。因此可将实习时间划整为零分散下来,如每周固定1~2天的实习时间,学生可在工地上看到工程的进展,在项目管理处通过管理资料了解项目管理过程,熟悉某种结构型式全部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与组织。
这样安排教学计划是可行的,只是指导教师工作量会比较大。指导教师需根据工程特点、工程进展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任务,同时需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并检查实习效果。
(二)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改变课程实践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现状,开设以工程实践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促进不同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间知识的融合,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多模块的课程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本技能型实训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基本技能,前者包括如工程认识识别、工程图纸识读、工程测量与工程制图等,后者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工程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在安排实践课程项目时以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为目标,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突破课程的局限。如进行房屋建筑构造实践课程时,可采用:现场教学—实地测量—资料查询—设计制图的教学模式安排,以掌握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与要求为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工程测量、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理论知识,实践学习过程变成应用知识的过程, 从而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
2.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专业运用实训课程也应以工程咨询业(如设计、勘察、监理、造价、保险、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等) 的职业能力与要求为依据,以工程建设程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现代工程管理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工程造价实践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包括项目决策阶段所做的投资估算(它是制定融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及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设计概算,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施工图预算,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款结算,以及在竣工后进行工程项目决算。根据以上造价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个真实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对该项目各个阶段进行造价确定,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工程经济、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也可按工程实施单位来考虑,如从施工企业角度,在工程实施阶段开设的工程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工程施工预算编制、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投标报价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等。专业运用型实践课程在实训中以组为单位安排,在综合实训环节,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合作精神,在一个项目团队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真实工程中,还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任务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任务组合起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发展型实践课程
所谓发展型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工程管理发展某些前沿问题所作的深入实践,如有些学生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作相关研究工作,或针对中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就将来发展情况作针对性专业实践训练等。
(三)加强毕业设计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可通过设计课题选择、过程考核管理、成果考核等多种手段开展,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不仅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成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加强毕业设计管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者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应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方针,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增强系统综合性,体现实际工程特点。实践项目内容只有增强系统综合性、提高关联程度才能更接近、更符合实际工程的特点,才更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这样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实现与工程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对接,更快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决策管理。
第二,依托具体工程,增强实践效果。实践表明,依托某真实的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项目,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具有更好的实践效果。
第三,仿真模拟实践,突破空间限制。合适的典型工程往往受到空间、时间的局限而变得可遇不可求,而仿真模拟工程实践不仅突破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空间的局限,而且可使学生了解规范与传统的不同要求,掌握一个完整工程核心业务的手工与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管理软件工具更好应用、服务于工程管理实践。
第四,针对执业资格制度,实践目标明确。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国际化的要求,相应的资格考试有很多,工程管理专业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当前开设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这些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在实践项目内容安排上也有意识地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国家相应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五,课程考核方式、标准应根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是多元的,因此,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不应一成不变,如可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教师根据学生在以上过程中的表现并结合成果报告质量打分。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锻炼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形式上打破了原实践教学体系的格局,但它并非是横空出世,它建立在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对现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合优化,也是在学院教师近年实践工作基础上的经验提炼。
新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能满足实践要求的实习基地,而学院借助校友会等途径建立大量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实践需求。在工程管理试验室建设方面也花费了大量资金,拥有现代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各种软件、硬件装备以及相关培训设施,可供我们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时使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将会使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对指导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与指导经验,而专业教师基本都参与过工程实践,有深厚的工程背景,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奉献精神,如教师近年来自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参加江苏造价员考试和全国算量大赛等活动,成绩斐然。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以学院现有的资源条件其实施也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所欠缺的是教学计划制度的正式制定。
五、结语
目前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已具备必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工程管理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现代化工程管理人才。但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运行还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资源保障系统,如实践课程计划制定与教材编写、现代实验室建设维护、实习基地建设维护、师资实践经验培养、综合平台建设等工程管理专业资源保障工作每一项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瞿焱. 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 经济师, 2008(3):107-108.
[2]曾德珩, 曹小琳.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2.
[3]宋永发.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05(6): 8-10.
[4]董肇君.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 天 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3):75-80.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YU Fan-jing, ZHANG Min-li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0, P. R. China)
关键词:学校 工程管理 经验与教训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57-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国家的投入越来越多,因此,社会对工程管理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对学校里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国学校类工程管理的现状
(1)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数量多、类型多。工程管理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设立的。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入世以后,许多学校向雨后春笋般地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其中设置这些专业的学校类型也是非常复杂的,有各种综合性大学,也有建筑与土木工程类的专业院校以及一些财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林业类院校等等,总之,工程管理专业几乎成为各院校必不可少的专业,可见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速度。
(2)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差异大。由于工设置程管理专业的院校类型各不相同,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比较大,这种差异重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技术背景的不同导致的,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学校设置的技术背景是土木工程,也有以公路工程、林业工程、电气工程等为技术背景的,技术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培养规格等的不同,这样的多元化技术背景使得工程管理很难形成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业规范。二是办学背景、办学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各种类型的学校其办学的背景、办学理念也是不尽相同的,土木工程类的学校其办学背景是土木工程的学科背景,其办学理念是培养土木工程上的专业人才,以电气工程为依托的学校其办学的背景是电气工程,办学理念是致力培养电气上的人才,所以这些的不同都导致工程管理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十分不同。三是设置工程管理专业人的学校不同所导致的,由于学校的鱼龙混杂,导致各个学校的学生来源也不尽相同,不仅生源不同,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条件也有差异,一般的院校肯定比不上那些211的学校,这各种各样的差异使得最后输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
(3)学校在工程管理实践上的经费投入不足。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校外实践经验的结合完成的。就目前的学校工程管理设置来看,许多学校都存在实践经费不足等现象,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经验薄弱,在现在的企业中,大多不愿意接受没有经验的实习生,这就使得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不强,处在弱势地位。
2 学校工程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在这几年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经验与教训,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或学校设置的过程中借鉴。
2.1 经验
(1)合理定位了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面对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大众化与普遍化,学校采用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方法,克服这种参差不齐的局面,来确定自己学校的发展,这其中的学校定位包括定位学校的类型、学科结构、培养人才的层次、等等方面,学校的类型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学科结构分为理工、农林、经管、医、文、等,培养人才的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这些层次。综合这种种的因素工程管理培养的人才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定位:应用研究型、复合应用型、职业应用型。其中的应用研究型主要是由那些重点高等学校培养的,这种类型的人才是社会上的抢手人才,在社会上主要从事企业的决策管理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管理
实践问题的专业能力。这样人才的培养过程要强化专业理论,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养成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研究能力。复合应用型则主要由那些省属院校和一些三类的地方院校进行培养,这一层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社会上主要从事企业执行管理工作,在学校中要注重学生复合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职业应用型是那些高职高专院校层次培养的,在社会上主要从事职业特点明显的一线工作,学校要努力加强学生的实际技术的学习,牢固掌握工程技术,培养他们的实干能力。
(2)搭建了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明确规定了工程管理体系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同时对于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主要有专业的技术背景、专业的教育内容等等,这样的知识体系的设置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学习有了一定的标准,能够克服各个学校办学背景、办学技术条件等的许多不同影响,是我们要肯定的经验。
(3)加强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近几年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大了规模,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加大了对于这个专业的评估力度,严格办学条件。二是加大了实践投入,对于实践的投入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大了实践经费的投入,增加了许多校内外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的开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是改变了实践途径,通过与企业的联系,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在实习中将产学研结合,在实习中发现问题与不足,同时企业也介入人才的培养,在实习中就纠正学生的不足,这样真正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加强了师资的建设,通过一些形式提高教师的质量水平,例如:让教师到工程建筑一线去切身感受进行实习锻炼,定期举办师资培训,邀请一线专业或是其他高校的教师进行培训。
2.2 教训及启示
(1)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和设计不合理。虽然上文中提到在学校类工程管理中加大了实践的投入,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日益增多,实践教学的经费还是非常紧张的,因此,学校减少实践教学的课时,从而减少经费。另外,在工程管理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创新。面对这些需要学校继续加大对于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能单纯地通过减少课时这种不合理的方式来进行。
(2)工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只不过走形式。不仅是工程管理这一专业,大多数的专业实习都是走形式,并且由于实习条件不够,校外实习的同学没有教师指导,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参与工作,而校内实习时间短。这样的实习是不符合要求的,不利用学生对于工程管理知识的巩固,学校要严格实习,切实将实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习中学得到知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很多。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包括撰写可行性报告、投招标书、施工组织设计这几方面,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毕业设计中却存在着问题,例如:所提供的资料陈旧,施工组织设计的工程项目单一,内容单一,通常制图与结构计算较少,这样的毕业设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对毕业设计一定要严格要求,确实让毕业设计发挥作用。
3 结语
学校类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是受到各方面关注的,要做好功臣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办学经验与教训总结,在吸收经验的基础上,牢记教训,让工程管理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艳华.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4):48-52.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培养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逐渐向应用型的目标转型,而实践证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便是“校企联合”模式。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就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理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三位一体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课题研究成果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广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校企联合;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1前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培养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人口整体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导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与社会企业无法招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毕业人才的矛盾日趋显上。由此直接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开始思考和实施教育的转型,即由学术性培养向应用型教育的转变。本文正是以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就应用型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人才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提出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作为导向,以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实习实践基地,依托于地方高校的理论教学力量和建筑工程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制定适应社会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搭建起“理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三位一体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模式构建
2.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系严格遵照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要求,紧密对接永州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需求,落实服务地方的相关项目,依托“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教师教育论坛),通过找产业、亲产业、引产业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建立起了多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起了新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目前已落实湖南省鸿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永大建设工程公司、湖南省永州市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站及银海房地产公司等为联合培养单位,并邀请上述单位相关技术负责人参与本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实现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动手能力培养+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实践锻炼的“三位一体”共育模式,同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校内专业老师+企业工程导师共同指导的培养模式,使我院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2.2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
为突出应用性和基础性,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系从构建“平台+模块”化课程结构、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等三方面入手对14级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1)构建“平台+模块”化课程结构根据永州及周边区域的社会人才需求和湖南科技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工程管理系基于“平台+模块”形式设置课程结构。按照“夯实基础层,拓宽基础面”原则设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平台;模块课程根据不同的就业需求,将专业限选课划分不同的课程群,以便学生自主选择。(2)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通过走访调研相关的建筑施工企业,确定用工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需求,组建由学院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工程技术骨干、用人单位等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委员会,共同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方式等进行严格把关;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注重相关课程的内容整合、优化和衔接,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基于上述目的,我院对工程管理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不断开设特色课程,同时也加强了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和开拓与企业的合作以共建在线共享课程。(3)更新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院始终要求教师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全过程中。①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突出理论教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在课程教学中,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系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建设了专门的“研讨式课堂”专用教室,并积极选派老师参与“研讨式课堂”专题教学比赛并立项相关的“研讨式课堂”课程;另一方面,鉴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时占据了所有课时的35%以上,故对有课程设计、见习实习或生产实习的学期,采取暂时停课1-2周的方式进行集中课程设计环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改革效果。②学习考核方式改革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系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等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在考核内容上,以基本知识的考核为主,重点突出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对含有实验教学的理论课程,实行理论知识进行期末考试、实验知识采取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分开考核方式,并对实验考核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实验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理论考试。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我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鼓励任课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进行积极探索,如一改以往的传统期末笔试考核形式,改为期末考试+平时考核的方式,有条件的课程可增加答辩考核环节,并对相应考核成绩的比例进行科学确定。而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重在加强过程监督和考核,基于学院的反学术剽窃软件,采取校内专业老师和校外工程导师共同评审的方式,以加强考核评价的客观性。
2.3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系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委员会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衔接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革,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实践化、结构化和层次化,突出了应用型人才重在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为突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要求,我院从两个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一是专业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予以完成,二是专业核心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毕业设计、孵化平台等进行训练。最终通过多方面、多途径的实践实习锻炼,达到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应用型培养,充分体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用型培养的全过程目标要求。(2)拓展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及时通过工程实践进行检验,因此建立必须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工程项目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系一直致力于校内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拓展,目前已与湖南省鸿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永大建设工程公司、湖南省永州市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站及银海房地产公司等签订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并有效组织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到上述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实习锻炼。(3)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平台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系建立了三级学生课外第二课堂平台,即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平台、校级学科竞赛平台、大学生创新性和实验研究项目及学生科创节平台等,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制度和奖励机制。(4)打造“教学-实训-参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依托湖南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工程管理系不断深化就业创业教学改革,通过专任教师理论教学——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课程设计、实习等实验实训——指导选派学生参加基于BIM或斯维尔软件的结构设计大赛等——最终依托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构建起了“教学-实训-参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让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4优化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系为了培养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主要采取两种措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是吸引相关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加入师资队伍,为学生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构建校企两用的双师型教师数据库;另一方面是每年派遣1-2位专任老师到企业担任顾问或顶岗锻炼、培训,促进教师主动实施自我转型。通过上述途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不仅可以顺利实现我院专任教师的双师型培养,也利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最终依托于我校的理论技术优势和相关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为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2.5建立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
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系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顺利实施和培养质量目标,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及评价机制,如组建由学院领导、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工程技术骨干、用人单位等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要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达到50%以上;要求开设实验课的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数目应不少于1项;对学生的生产实习、见习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全程专业老师指导跟踪并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日记等。
3结论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目标要求,本文从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理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三位一体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终能够实现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个主体的利益共赢。
作者:陆仁强 张贤才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喜平,周志军.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6-17.
[2]崔玉波,赵丽,张平.地方高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J].世纪桥,2013,(3):115-116.
[3]王正初.地方院校校企联合培养机电人才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高校讲谈),2009.
[4]赵瑞芬,魏云平,周红星,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1):65-67.
[5]周伟,李全生.试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2.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建筑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现场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材。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成为合格的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应始终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加强项目管理技术、技能的训练。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环节,是工程管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课题。
一、现行工程管理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中,从专业委员会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指导意见到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都强调工程管理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给出了规范统一的教学指导意见,但各校在实践环节的设置上却具有较大差异,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践环节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目前工程管理本科教学缺失系统研究建设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这些能力应从哪几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去培养。其课程的安排主要是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下,根据各个学校的师资情况来设立课程,编制培养计划,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能满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但实践环节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其设置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学校,造成实践环节设置极大的差异性。由于未能提供与培养方案对应的实践环节教育,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专业的差异化教育。
2.实践环节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质量难于保证
大多数学校工程管理都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这样的实践环节,实习场所一般安排在施工企业的在建项目工地,这样的综合实习是必要的,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建设项目施工的实践过程,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实习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针对项目建设的施工现场管理,没有体现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状况;二是实习时间短,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下施工现场的局部施工现状;三是在学生的实习单位对口安排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安全管理的需要,许多施工现场已不接收实习。目前学生实习,多数处于无组织的状态,主要由他们自己联系单位,完成实习。缺乏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与指导,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与作用大打折扣。有些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结合相关课程,也搞一些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但并没有系统地将这些实践活动强制性地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制定相关的教学要求与标准,统一规定设计范围与内容。课程设计是否做、怎样做、完成的内容范围是什么,完全由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决定,由于许多教师没有工程背景,不知道如何完成这一实践环节,使得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甚至于将实践时间变成为假期。
二、建立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互动的实践环节教学模式
针对现行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强化实践环节、从根本上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性,由学校提供对应的资源支持,切实地搞好实践环节的教学。
1.实践环节应作为强制性要求,纳入教学培养计划
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定要把这种实践环节作为强制性要求,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一方面把实践环节作为独立的课程写入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有明确的实践环节指导书,有实践环节的内容、要求、时间、教学形式及学生提交的实习成果形式。
2.实践环节应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教学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不仅要安排综合性的实习,还应该在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立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之后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应用,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容,把理论应用落到实处,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3.整个实践环节应包括参观性实践阶段、课程实践阶段和综合实践阶段
针对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实践环节应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即划分为参观性实践阶段、课程实践阶段和综合实践阶段。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实践活动是属于参观性实践阶段,以讲座、参观为主;大学本科二、三年级的实践活动应属于课程实践阶段,以对应的市场调查和课程设计为主,要求学生完成指定内容的技术设计和管理文件的编制;大学本科四年级属于综合实践阶段,主要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要求学生到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作,全面了解、熟悉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三个阶段的实践环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参观实践是课程实践的基础,课程实践是参观实践目标,课程设计是局部的知识应用,综和实习是系统的知识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三阶段的内在联系。
4.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全面、互动的
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全面地与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筑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建立实践场所。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互相促进,实现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互相推动,实现教学实践环节与社会生产活动互相结合。这种全面、动态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全面地体现在教学计划中,让学生逐渐深入社会,了解项目业主、承包商、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内容、管理目标,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实践模式。实践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要让他们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还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相关的技术管理文件,提出他们的问题与要求。
三、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内容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如下教学实践环节:
1.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实践内容及形式
大一学生的实践属于感性实践阶段。该阶段实践的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的项目管理基本观念,培养专业兴趣。因此大一学生的实践应着重于如下形式:(1)安排参观活动,用一周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大型楼盘项目、公用设施项目。(2)组织学生围绕专业理想信念等内容进行演讲及一般性题目的辩论比赛,从训练口才、思辨能力方面培养其专业兴趣。(3)组织学生召开一次有相关专业人士和专业教师参与的专业认识恳谈会,使其正确认识专业和树立信心。(4)在老师带领下,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其良好的人格和职业道德素质。#p#分页标题#e#
2.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实践内容及形式
二年级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其实践的内容应和其课程内容相结合,围绕着课程内容来设计实践内容与形式。从培养的全过程来看,该阶段的实践是有针对性的、局部的实践范围,和大一的实践相比上升到理论应用的层次。大二学生的实践应着重如下内容和形式:(1)针对技术课程内容,设立了独立的课程设计。(2)深化教学,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工程规范与实例,增加教学的信息量。(3)邀请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企业的经理人举办讲座。许多企业经理人都非常热爱其工作,有许多感悟想与学生分享,但他们常常不明白从何讲起。为了能取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专业课教师让学生事先进行讨论、收集他们想了解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后,形成讲座专题,发送到相关讲座人员手中,在经理人做了准备后再进行讲座。
3.大学三年级的实践活动
大三学生的实践内容与大一、大二相比,不仅要继续设置课程设计这样的针对性较强的实践环节,还应当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参观与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已能够将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一定融合,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但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应当是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的具体指导相结合。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大三学生的实践模式:
(1)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也是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教育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管理案例,可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对照,使理论教学不再是纯理论,强化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案例教学中应该区分教学性案例与讨论性案例,教学性案例是为了直观地表达理论内容、表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为理论教学提供支持,以教师介绍为主;讨论性案例主要是提供给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讨论在教学中应该阶段性的进行,并在讨论之前发给学生。案例讨论主要达到以下目的:一、通过讨论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二、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理论内容,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三、通过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不同意见的包容性,培养学生协商与沟通能力。案例讨论中可以采用模拟讨论的方式,全面地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典型案例,就案例的事实及项目管理的问题,让学生相对独立地去理解,案例中的各方合同当事人角色,由学生扮演。讨论小组的学生以十个为一组,让学生自行安排扮演项目业主、承包商、供应商、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不同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项目的了解设计自己应承担角色的任务,发表意见并编写讨论报告。模拟案例讨论,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即要注意对管理事件的证明和证据收集问题,又存在项目管理理论和合同条文引用问题,同时还体现了不同角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现场应对的逻辑思维、仪态仪表等问题,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能力培训方法。
(2)提供一些专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调查,编写调查报告。主要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房地产公司、施工企业进行调查,了解目前项目企业的管理状态与水平,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鼓励大三学生参与毕业班学生毕业设计活动。在三年级学生中公开毕业班学生毕业设计的相关信息,鼓励三年级学生积极参与。
4.大四学生的实习内容与形式
大四学生是本科的最后一年,此时学生要学习的专业课均已完成,学生的实习属大学本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属于综和性实践阶段。大四学生的专业知识应更加系统化,通过三年的实践活动,其能力大大提高。大四学生的实践活动,应集中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大四学生的实践形式应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切实搞好毕业实四的毕业实习是列入教学大纲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活动,时间较长,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为了使实习不流于形式:一是选好实习场所,有些学生错误地选择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企业实习,与专业要求严重脱节。二是学生实习前应有实习指导书,实习中要有实习工作内容、实习感想、实习收获的记录,实习后要有实结。三是做好实习期间的跟踪与指导工作。学生在实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在实习开始前,召开实习动员会,由各位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实习注意事项,实习的要求与技巧,向学生发放实习指导书;实习结束后,我们要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工作日志与实习报告三个环节进行评分。
(2)重视毕业论文的工作,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综合锻炼。毕业论文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与深化,它不仅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是科研活动的初步实践。我们要求毕业论文要有实践价值,要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在毕业设计中,我们往往向学生提供一些与实践紧密相关的论文与设计题目。在2007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中我们就以学校一栋框架结构的实验楼为设计背景,向学生提供了以造价管理、工程招投标为主题的毕业论文与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
四、实践环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实践环节缺乏相应的考核措施,实践环节的质量控制成为一个难题
由于在教学管理中没有相关的教学质量控制措施,使得实践环节的控制成为一个难题,其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责任心和社会公共关系。部分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明确的指导书,不知道实践教学的要求与目标,应付了事,教师疏于指导。
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毕业设计的题目大都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和试验等,学生通过结合自己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使自己的工程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相对独立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践教学课程。其它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是以专业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授学生本课程体系要求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方式进行。相反,毕业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已学知识来相对独立地完成所给的任务。可见,独立性是大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需要协调其它专业或学科,但土木工程专业仍然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工程之间千差万别,每个学生做不同工程的设计题目就体现了不同工程的差别。
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必须通过大学所学知识、专业实习实践、试验制作、资料收集整理、文献查阅等,对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土木工程专业创造性还体现在学生要面对各种不同工程条件和各种潜在的影响,来创造性地提出新方案,解决不同工程的实际问题。
二、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三、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