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论德育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德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中职德育教育历来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分为一定步骤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际,认为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和创业教育。

1 养成教育――德育教育的最低层面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方面面临中考失利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正是青春期,生理及心理都还没有成熟,且逆反心理严重,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对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行为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对象,其目的是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养成教育对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确立自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养成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品德和习惯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思想行为体系的过程。个人的品德形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发的社会影响,二是自觉的教育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及个体自身的努力都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品德的形成受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只有有了正确的品德认识,才能上升到高尚的品德情感,再形成品德意志,最后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而养成教育正是有助于强化这种实践。

1.2 养成教育为中职生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过程,是与社会规范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过程。个人特征的形成在许多方面得以实现,是自发的社会影响,也是一种自觉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自身的努力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知识、感觉、意识等,只有正确认识道德人格,才能提高青年人的道德情操,促进道德意识的形成,最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想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教育,从而加强道德教育实践。

简单来讲,养成教育在于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低层面,是一个学生所必须接受的德育教育。

2 成才教育――德育教育的基本层面

认为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个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因此德育教育的第二步就是“成才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的选择就业,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展示所学技能,使自己得到进步和提高。因此,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应更重视学生人生观、成才关的培养。但是,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通常在学生就业前夕,才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这些内容还未来得及消化,就已经进入实习单位实习了。带着这种较为“幼稚”的就业成才观走上工作岗位,必将对学生的工作产生影响,一旦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又不能做好心理调适,便会感到困惑,并在短期内增加学生的再就业率。

成才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乃至以后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本、兴趣和专业的匹配,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历来强调德才兼备,既重视德,又强调才。故,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层面,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必须贯穿成才教育。中职生的成才教育重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年龄都还比较小,属于未成年人,心理生理都还不成熟;并且由于中考的失利,自信心受到打击;再就是世人普遍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一大部分家长都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让学生过渡一下,因为初中毕业走上社会年龄太小。因此成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为自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2 注重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中职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就是生产第一线,从事操作工作。这些对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经常会听到毕业学生在抱怨,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低。总是想着辞职,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在艰苦岗位磨练。因此,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工作,通过实践,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

2.3 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在已毕业工作的学生中,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可以比较快地得到企业的重用。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且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得到的晋升机会远远不如前者。

2.4 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景。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较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助于学生的成才。职业生涯规划也是成才教育的必要内容。

3 创业教育――德育教育的追求层面

将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新的教育理念,即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强烈突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加强创业教育。社会主义经济形势和结构的调整,使得开展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与竞争的需要,职业学校改型与发展的需要,更成为职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和获得职业生涯保障的需要。教育司副司长刘凤泰也指出:“对职中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时展要创新,社会发展要创业,创新、创业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

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在德育教育领域的另一个扩展。德育教育本质上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而创业教育就是把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具体化,是具体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

帮助学生就业,创业,也就是说,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如何经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就业,等等,这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是做什么样的人。

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和职业分类,了解各种职业的一般特征、要求,了解社会的具体情况等,这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就是了解社会;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德育角度来说就是如何做人;三是帮助学生择业、创业,即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工作,如何经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就业岗位等,这从德育角度看就是做什么样的人。

创业教育扩大了德育空间,丰富了德育内容。学生对德育不重视,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还存在着灌输式和防范式的倾向,对学生负面行为指责较多,容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创业教育是德育工作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系统介绍专业的社会特点、向学生教授相关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改变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被动接受教育为发展自我主动积极的参与。

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下创业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教育的功能。第一,通过创业教育,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创业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激情;第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沮丧,轻易放弃的消极心态。创业过程中伴随着很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对学生开展一些挫折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综上,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业教育为职教德育开了一条通途,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在面对新时期的就业压力,学生由以前的被动等分配转变为主动找市场,由消极的埋怨就业难转变为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目前的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学模式呆板,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教育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其教学模式仍沿用最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无暇去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容易形成自私狭隘的道德观。

2.德育教育注重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教育

虽然不少中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但教育内容基本都以书上空泛的例子作基础,学生听起来乏味不堪,失去对德育教育的兴趣,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作用。

3.现代中职德育教育缺乏系统性

中职院校的学生充斥在形形的社会潮流中,其所接触到的各种社会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学生思想的侵蚀逐渐严重。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忽视这些内容,空洞的教学、德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其成长期的重要阶段,易形成错误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影响其就业积极性。

二、中职院校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理念相互撞击,社会普遍存在功利心理,这些负面现象使得中职教育也只看重实在的利益。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观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时代的发展是双向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要实现统一,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求其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敢为人先、回报社会的思想。中职院校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将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外,更需要注意在思想教育、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具备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将做人做事的道德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精髓里。通过有效的培养机制所锻炼出来的学生,无论将来在任何岗位上工作,其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才是最成功的,也是最符合时展需要的。

三、对于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教育督导组、师德考评组,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综合水平进行考核,从而促进教师师德师风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表彰激励的形式,养成讲奉献、比贡献的良好风气,促进广大教师严格自律,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2.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

不同的生态环境孕育不同的生物群体。学生的成长同样受制于跟他朝夕相处的环境。其中,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关键因素。中职院校应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制度规范、活动倡导、舆论影响,使学生在健康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3.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所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通过行为训练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待人礼貌,可以培养尊敬师长、与人为善、文明交往的品德;整洁内务,能够培养学生有条理、有规律、讲质量、讲认真的品质;砺志晨练,能够培养学生刻苦勤奋、意志坚定的品质。

4.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第3篇

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及时把握当前中小学生的德育重点,使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增强他们勇于前进和创造未来生活的信心。

一、对中小学生开展德育的意义

一个国家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会形成一整套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作为文化传递工具的德育课程,是向中小学生传递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和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而德育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为德不立,这是人性的最重要的一种标志,也是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一种情操的追求与修养,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需求。对于国家来说,德育是一个国家理政的旗帜,也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向导,是民众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精神基础。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德育工作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中小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激励学生爱国、爱人、爱劳动。

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的方法

1.注重学校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尽量避免理论的说教。中小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填鸭式”教育,对理论的说教或多或少有厌倦或逆反心理,教师可采用对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教师也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个人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老师以高尚的人格,博学多才的品德赢得学生的认可,共同在校园中营造一个文明、高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2.强化理想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德育艺术的“留白”不是说留下空白,什么都不说,而是把学生看成德育的主体,把他们当作动力之源、能力之源。他们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依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向善天性,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当学生的理想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时,要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指导学生结合现实,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教育学生以坚韧的心态,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挫折,追求理想,完善人生,实现卓越。

3.重视家庭教育

中小学生德育的开展,还离不开家庭教育。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中小学生的成长,多与孩子谈心交流,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在日常的生活中,言传身教,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公平的现代意识。

三、结语

除学校的常规教育、家庭教育外,还要让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总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关系国之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高建国.科技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J].发展论坛,1998(4).

第4篇

一、德育教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带有目的性的,对社会个体有规划的进行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活动,其涵盖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特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者参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标准,有目的、有规划、有层次的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同时被教育者借助主动认知、感受和实践获得一定的心得。学校德育教育可以被视为和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品德相匹配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其是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性质

班主任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者,学生成长的监护者。基于初中时代是生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这一实况,所以特殊的成长和发展阶段,初中班主任教学与管理工作和他类时段工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带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与时俱进;二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三是因地制宜。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沟通的重要性

(一)强化学生自信心理

学生处于初中时代,思维模式是特立独行的,其作为思想与行为均比较个性的群体,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初中生在解析其内涵,应用处理方法上均会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个体在学习方式与生活行为上各不相同。所以班主任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处理学生学习生活、学习难题上的时效性与有效性,确保思想交流的顺畅性与全面性。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之时,班主任切忌将学生成绩高低作为衡量教学管理效率的依据。尽管对于我们私立教学任务繁重,但是对学生的管理形式也不能应用统一方式,应该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基础,对其进行教导,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极为可观的。

(二)构建和谐向上的班风

和谐向上的班风具体体现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融洽关系、以及班级聚合力浓烈等环节上。初中生个性较强,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因为观点存在分歧而出现矛盾的现象,甚至有性格暴躁的学生会出现过激行为,这不仅不能维护班级环节的和谐性与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序性,还可能使个体受到伤害,此时班级聚合力汇集的情况就不言而喻了,若上述现象长期得到不到遏制,处于恶性循环的态势中,那么班级和谐程度也会处于日益下滑的状态中,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营造和谐性班风为宗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确保学生间矛盾化解的及时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站在彼此的立场思考问题,相互尊重、谦让,最大限度的降低矛盾恶化的概率。

例如,部分学生对生活委员布置的值日时间、人次出现抵抗心理,故意在预设的时间内不进行室内卫生清扫工作,生活委员屡次提醒卻无济于事。那么在这样的局势中,我们班主任应该将自体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对生活委员与相关人员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告知班级学生维持环境清净性、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也鼓励生活委员积极采纳其他学生的建议。对值日表施以重编对策。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团结班级、构建优质化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也就是说和谐向上的班风被顺利的构建出来[2]。还有在新学期时,面对难度逐渐增大的理科知识与授课教师老套的教学方式,学习委员与课代表应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使班主任将学生信息及时的反馈给授课教师,确保其讲课模式调整的及时性,这样科任教师就能以学生学习实况为依托开展教学活动,那么班级在学科上获得的成绩也是极为可观的。由此可见,班主任应该鼓励班干部、普通学生与自己进行思想沟通,及时的消除其疑云,为优良型班级风气建设目标的实现注入能量。

(三)心理障碍问题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多数处于处于青春叛逆期,当然这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构建的初始阶段。所以班主任应该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沟通工作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体系的重点内容,赋予其高度重视。以学生的心理环境特点为着手点,对其心理障碍进行解析,其心理障碍具体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不能适应学习强度与难度而引发焦虑情绪;二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出现抑郁心理或偏执人格。若上述心理障碍不能及时解除,对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有序的学习与生活活动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使初中生出现轻生的念想。

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重要性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其中师范生约140万。这些未来人民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的前身,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含义,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未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给予应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其德育实践的瓶颈,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实践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有的认为高校师范类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误区是造成高校师范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过于放纵及部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对“师德”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师范生自身对德育实践的不重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呼吁通过加强职前师德教育和重视职后师德教育来促进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有学者认为改善高师的德育实践环境是完善改善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认为帮助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人认为构建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笔者对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以下认识: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与界定。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道。那么,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高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要由他们再去不断培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认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对在新时期的目标与重点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之相应,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交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更加需要愿意默默付出、肯于牺牲的教育工作者。

同时,互联网的推广和迅速普及为高校德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德育教育 价值观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1.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2.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3.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第7篇

关键词:中等技工学校学生 德育课重要性 教学 就业 择业

多年来,在教育系统普遍重视高中教育,轻视中等技工教育,而在中等技工教育中,又重视专业技能课教学,轻视德育课教学,在部分中等技工学校中,尤为明显,表现为:学校对德育课从课时上安排得少,有时还挤占,对德育课教师不认真挑选,有的甚至不是本专业教师,学校的观摩课不安排德育课,德育课教师不受重视。德育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上不钻研、不创新。而专业课在中等技工学校受到重视,认为技工教育,就是专业技能教育。如此的指导思想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不重视,似学非学,敷衍塞责。有的甚至在德育课上偷学专业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对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下面就德育课在中等技工学校中的位置、重要性,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创业乃至一生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观点。

一、在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的位置应该与专业课并重

在党的十报告中对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做了专项的论述,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到了治国的理念。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

古往今来,一般的用人原则是:德才兼备,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可见德育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而德育课又是技工学校德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的德育好坏,主要反映在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强调技工学校德育课的重要性,并不否认专业课的重要性。专业课在中等技工学校是占主体地位的,而专业课的主体地位及重要性,所有的技工学校都是认可的,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不会轻视,故在此我不做多论。

二、中等技工学校的学生非常需要德育课,他们德育课学得好坏对其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等技工学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其年龄为15周岁左右,是未成年人,属于少年时期。从生源的素质来讲,是差的和比较差的。近几年来,由于高中、大专院校的扩招,加之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所以初中毕业生里的好学生、中等生上了高中,准备再上大学。剩下的差学生和比较差的学生,上了中等技工学校,这部分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思想道德也滞后,而后者更为可怕。他们的年龄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教育好了,就是一个国家的后备建设者,否则,就是社会闲散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个教育,就是德育。当然,这个德育是靠多方面的,但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学校的德育课是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中等技工学校的任务是在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用的人;如何做事,如何做有意义的事。

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生,人生不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还有别人,有国家,有社会。首先得有父母,在自己未成年时,我们靠父母抚养,等父母老了,得靠我们赡养,这是一种责任。任何工作都带有社会性。这就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使学生懂得人的一生可以称之为职业的一生,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中等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这些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职业道德教育,如职业理想、职业素养、创造能力等。

三、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中等技工学校的学生能够学好德育课

要学好德育课、首先要有好教材,而现在德育课的教科书,编写得非常好。以2004年出版的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材为例,思想性先进,内容丰富充实又贴近实际生活,循序渐进的教材顺序的安排以及图文并茂的教材形式,特别有助于学生德育课的学习。如第一册的第一课,从理想教育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第二课从适应青春期心理变化的角度,为他们指点迷津,解决心理困惑,使大家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学会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合作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

有了好的教材,就看教师的教学效果了。好的教学效果来自好的教学方法。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好的效果,这是个难点问题。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数不爱学理论,德育课比较枯燥,所以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就我20多年的教学经验,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使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融洽的过程,要少讲教材理论,多联系生活实际。如我在讲到“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时,我就给他们举了一个“破烂王”的例子。呼市西郊有个收破烂的,收破烂30多年,发财致富。此人从农村来到呼市,最早使用自行车收破烂,后改用三轮车,再后来建立回收公司,现成为公司经理,八年前就买了两套住宅楼,人们叫他“破烂王”,在呼市西郊很有名。在普通人看来,收破烂是下等职业,但成功后,变成公司的经理,成为企业家。举例讲解后,学生们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的理解就加深了。

四、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在校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择业乃至事业的成败

成功的德育课教学,能使技校生的德育成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由此促使专业技能成绩的提高。文章开始就讲到了,中等技工学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进入技工学校的。入学前,他们属于少年期,而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是差的和比较差的。学习成绩差,此时我暂不讲,而基本素质差,主要是德育差,而中等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正是来填补这个“差”的。如果有优秀的德育课教师运用成功的教学方法,将这个“差”补成“良”或者“优”,那么这些学生的德育就进步了,基本素质也就提高了,也就懂得学习技术、技能了。技术、技能学好了,道德水平相应的又高了,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原来的差学生毕业后就成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技术工人。

成功的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创业理念的正确理解和适时把握,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师,在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前,一定要对他们进行就业、择业、创业观念的讲解,要作为专题来讲解。就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讲,一般情况下,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学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来决定。特别是择业,一定要慎重,否则对自己一生的事业造成局限性。每一个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择业,教师既要遵循教材上介绍的一般就业规则,又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要语重心长地给学生讲清楚,使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能发挥自身潜力的、将来能够创新的职业。

第8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已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世纪的主题之一,高等教育正大刀阔斧地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经过素质教育的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育不仅通过身体语言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技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而且在德育、智育、心理、美学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意义深远

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对其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美人格。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体操、障碍跑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接力跑可以培养学生团结进取、勇敢拼搏的精神;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体育课教学具有开放性、活动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游戏和竞赛中,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是勇敢顽强还是怯懦软弱,是谦虚谨慎还是专横跋扈,是沉着冷静还是毛手毛脚,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第一,是遵守规则还是投机取巧……这些特点正是体育课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课堂。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最直接的、具体的和最有说服力的,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五星红旗多次在国际赛场上升起,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骄傲和自豪,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加强了民族团结,这也给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有规范的动作行为和标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个人的学习、学生间的交往、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对未来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具有很大意义,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教师除了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要求,抓好常规教育外,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学中的举止行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2.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启发思维,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其独特的功效

智能的发展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综合和批评性评论等方法来实现,这些都需要大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它还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对开发右脑起着重要作用。右脑是视知觉、空间感觉、求异思维等能力活动的中枢,因此体育活动可提高大脑的功能,使其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体育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的有效手段。例如运用两种思维方法,即用已有的知识寻找解决自身疑问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体育课中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教学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比较、学生与学生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分辨力,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其他方法,如交流法、自我锻炼法、自我评价法对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很有成效。

3.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体育和音乐一样也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作用。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有密切关系。例如: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内涵丰富、风格各异、刚柔并济,并与音乐融为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它不仅可以增进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美的表现力,培养高雅的艺术气质。

4.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风险、挫折无处不在,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谁就能适应未来变幻莫测的竞争。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可表现为对体育知识的认识、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在体育锻炼中的意志支撑,个体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等方面的自信、自强、自制、乐观、豁达、团结协作、顽强果断等方面的品质,体育活动正是获得这些积极情感的效应场所。

4.1对性格的培养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有着特殊功效。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胆小、做事犹豫,你就可选择球类、接力跑和拔河比赛等集体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协作的能力;反过来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使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的弱点得到改善,从而逐步培养成活泼开朗、果断勇猛、合群的性格。

4.2对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体育活动竞赛中更容易培养学生乐观、顽强、勇敢的积极态度。例如:当获得一个技术上的成功时,当在比赛中努力拼搏获得胜利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还伴随着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只要不畏艰难,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在逆境中奋起直追,则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将会得到一种虽败犹荣的体验,这将会使人忘记忧愁烦恼,开阔心胸。

4.3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而争强好胜又恰恰是青年在学生时期的鲜明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使学生的好胜心升华为进取心,并为培养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各种体育比赛、游戏和教学方法都有鲜明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

4.4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只有不畏艰难,努力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体育教育在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控制,每前进一步,每提高一分一秒都必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付出超常的意志和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磨炼不同的意志点,如中长跑可以磨炼练习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体操运动有助于练习者克服懦弱、胆小,培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所以进行长期有目的的体育锻炼能有效锻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体育教育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体育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努力在高校校园里营造一个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让体育教育的独特性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中职德育教育教学 情感培养 重要性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德育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许多中职学校认为这些学生主要是学技术的,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培养,对情感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中职学生的情感心理处在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发展变化过程,情感的发展既有趋于稳定成熟的一面,又具有很大的不成熟性。近年来,我共对100多位中职学生做了调查,从结果看,有近30%的中职学生的认知系统与非认知系统的发展极不协调,非认知系统的发展受压抑比较严重,缺少积极向上的信心,自卑感较强。有20%的中职学生多疑,对周围的人存在敌意与戒心,郁郁寡欢,对老师的教育持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立情绪比较突出。

那么,如何消除或者缓解部分中职学生的不良情感?我认为在加强德育的同时,更加有效的是在德育过程中加强对中职学生的情感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育情、激情,使情趣交融,情理通达,要比只传授给他们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这就强调了重视学生情感的潜移默化作用。教育家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信息的交流,而且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情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育不能够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德育更应该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及良好的情感表现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实践对培养学生情感的方法问题进行探讨。

一、播爱育情

为了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情感,应提倡“爱的教育”,将爱渗透到德育中。爱是撒向学生心田的甘露,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并能把它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在德育中,虽然师生面对的是一些规定、制度条框等,但教师若能优化教学手段,用科学而严谨的态度,用充满爱学生的热情,根据具体教学任务,从实际出发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细致地把生硬的条框结合到生活的实际中,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共同解决生活的实际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尽量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不良情感向好的方向发展。

德育设问是优化德育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老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要精心设计,既要体现教学的目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要让学生乐于思考与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使学生的非认知系统(即情感)得到发展。如果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提问宜多采用启迪式、引导式、渐进式(阶梯式)、探索式等方式;提问宜适当转换角度,结合实际让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感受到老师教学的认真负责和对他们成长的关爱。要允许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展开辩论,说明自己的理由。我在总结时指出,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这样,立场鲜明,同学们也明白应该怎样去看待事物。看到他们的笑容,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之后,我又把这些问题再串起来,结合德育理论给他们讲解,同时学生也提出更多的问题。经过仔细的解答,学生的问题就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和独立思考,而且使学生与教学活动形成互动,产生了教与学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教中生情

德育是中职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古人云:“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所以,在德育中必须从提高中职学生的认识水平着手,让理智来支配情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使中职学生对德育的总目标、教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二是通过教师满腔热情的、生动形象的、有感染力的教育来激发和唤起中职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三是组织中职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参观,做好事,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冷静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老师做出合理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观察到的实际问题,寻找怎样去帮助人,如果完成了任务,获得了某种成功,就会产生自信、快乐的情感。四是要深入挖掘德育教材及活动中所隐含的情感因素。在德育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地把情感因素表达出来。如:介绍科学家热爱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事迹和精神,要用赞美和喜悦的表情,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加深对教材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对陶冶学生的情感能产生良好的作用,使情知交融,情理通达。在德育中,要有的放矢,创设情境进行情感诱发,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中,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诱导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学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以境护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发展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因此,在情感培养中,我们不仅要优化青少年情感生活的环境,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新环境来培护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除了改善物质环境,以优美、整洁的校园、课堂环境来感染学生外,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个团结、友爱、健康、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的精神环境。具体可以创设良好的集体情境、德育情境和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学校可以采取完善校园建设,把校园建设成为花园式的校园;完善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等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有一个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好场所。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道德品质、思想觉悟会得到一定的升华。德育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情绪,这样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突破学习难点和解决思想问题都很有用。德育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环境,善于引导,善于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对已解决的问题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问题的条件,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美育续情

美的情感和具有美的教育是有紧密联系的,没有美的教育很难产生美的情感;没有美的情感很难产生美好的情绪体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要施以美的教育,就可以丰富美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博学之美,在德育中不但要讲授好德育的基本原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和概念所蕴涵的意义,而且要把知识点和实际中的价值观联系起来,更要研究探讨其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实践应用,使学生感到德育课美的魅力。不但如此,教师还要具有善教之美。体现在对所教内容的解释、拓展、比喻等语言的严谨,对知识总结的精辟,那种至纯至真的科学语言之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若能用自己的、通俗易懂的、具有形象化表现力的、自然的语言将其科学性的一面表达出来,则更能对学生产生无穷的吸引力。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感到知识本身的魅力,就能强烈地激发旺盛的求知欲,引发极大的学习兴趣,激起心灵深处的情感反应,从而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美好的情感就能产生美好的愿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会使认知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提高;就会克服不良情感倾向,培养更健康、更优秀的品质。在德育中,教师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感受专业技术课中包含的科学性之美,蕴涵的德育之美。总之,德育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以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语言表达施教,从而达到促进中职学生情感全面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德育中,只要认真、细致地去把握、挖掘,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培养方法、途径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和途径,都要以人为本。要让中职学生从教学中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与尊重,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去表现、发展个人的良好情感,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学习环境 生活环境 文化环境 师德风范

德育教育狭义地讲,就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教育,德育课程成绩和道德品行修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今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青年学生大部分都是处于15至20周岁,他们多是中高考落榜生和初中分流的毕业生,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加上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民办院校、私立学校、大学扩招,形成了生源争夺的局面,使技工院校招生生源质量上进一步下滑。这一部分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经历大致相同,又大都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争强好胜又稚嫩脆弱、摇摆不定,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和向师性。如何使他们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德育教育中,环境育人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环境育人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校容校貌等硬件设施方面,而且包括人的思想品德水平、校园管理制度、学习风气、团结协作精神、师德风范等各个方面。

一、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课堂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和道德观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技能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必备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业务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标准规范的教学语言,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批阅学生作业时要具有严谨的态度,这些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习课程理论知识,而且要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严肃、活泼,给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让学生内心对教师形成一种拥护和爱戴,进而形成一种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校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应该不断扩充和更新优化,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需要不断扩充和更新教学辅助设施设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不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锻炼能力,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二、不断改善生活配套设施,建立紧张有序的校园生活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在技工院校学习期间,学校要从学生的早操、用餐、住宿条件、公寓管理制度、生活起居、课余活动设施等方面不断改善学生生活环境,保证学生的生活秩序紧张有序进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按照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生活起居;修建适宜学生活动的室内外活动场所,张贴名言标语警示牌,时刻提醒学生自查、自省;开放学生图书阅览室、校园网络中心,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带给他们的正、负面影响。优化学生生活环境,让学生从配套的生活设施设备中感受到环境带给他们的紧张有序的生活节奏。

三、建立青年社团组织,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精神生活。

学生在校的各种课外活动、文化生活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组织纪律性和人文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培养现代化技能至关重要。青年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烈,青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而社会文化潮流对青年学生的冲击势头却在不断增强。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展示青春个性特征的文体活动,老师要加强对文化活动有计划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锻炼组织和协调能力及处理事情的能力,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加强学校教职工课余时间的行为方式表现,严格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营造严谨、和谐、融洽的校风氛围。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定位;意义

1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

1.1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是为特定职业传授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职业所需的人才。职业院校是在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初、中、高级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1.2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

艺术的重要作用是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艺术教育对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大部分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出现过度重视技术技能学习,强调职业能力的培训,同时放弃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成长的情感因素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仍处于艺术教育的真空地带,不符合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除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还应有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仅仅偏重技术。

2 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新定位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不是抽象的美学理论分析,也不是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模式。这种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又能帮助他们科学地思考。经过这种艺术学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美丽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

体育能使学生体魄强壮;智育能使学生学识广博;德育能使学生思想上进。但对于学生的情感照顾不能空缺,此时的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之中,并独立出来,它必能反作用于劳动生产。职业技能同属于劳动技能,因此,艺术教育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具有强化意义。

3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

3.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素质和精神素质等综合素质。然而艺术教育对其有重要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职业知识是指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职业技能是指人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反复训练形成的能顺利实施某种活动的行为方式。现在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单纯地灌输职业知识,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致力于把人培养为有用的工具,存在很强的教育功利性;对学生要求则是强制性记忆、周而复始的单一模式训练,使其缺乏自由想象、创造的态度和精神。长久下来很多学生身心疲惫,力不从心,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将知识技术融会贯通和记忆。

3.2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潜力是指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或能力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学习潜力是指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学业水平,与“现在已达到的”学业水平之间存在可开发的空间。科学研究发现,艺术学习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智力。保加利亚现代心理学家洛札诺夫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暗示教学法,其宗旨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手段的暗示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度,充分发挥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开发学习潜力。学生在紧张的科学技能学习之后参与艺术活动,就能转换兴奋中心,使大脑得到必要的休息,而这时的记忆力将比平常记忆力更好,能激发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指能自我主动的去认识和发现有意义的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方法,并能寻找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必有的素质基础。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内所具有的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封闭性、学科性、专门化的特点,一味的强调机械性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弱,视野狭窄,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淡化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作品的欣赏会培养和增加学生的创造分析能力和自由想象空间,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将这种能力转移至职业技能的训练,能增强其技术分析能力。这样的艺术教育能让学生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在技术学习和操作中产生积极的创新冲动,激发创造的活力,从中塑造创新型的人才。

4总结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是授予了学生“鱼”,而艺术教育课程能使学生轻松自然获得“渔”。艺术教育是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在美感享受中动之以情;在实践体会中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教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美好事物的独特性以及对生活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活,热爱自身职业的美好情操。艺术教育是以美的方式来唤醒和打动人的心灵,将道德内容有机融入形象化教育手段之中,避免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性,更积极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想品质修养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0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美术;教育;审美

一、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美术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美感的生活会是怎样。作为人类的高级需要,审美可以使人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从美术的社会功能来分,可以分为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大类。以绘画、雕塑为主的观赏性艺术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而设计艺术、建筑与园林、景观艺术、摄影艺术、媒体艺术等这些实用性艺术则在满足了我们在实用方面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为我们带来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感应,从而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无比愉悦。

美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审美育人是其根本目的与特征。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仅从教育的根本性来说,在知识摄取之外的人格的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何种性格的人,当我们面对生活时,都需要一份自信与从容。尤其作为已经成人,马上就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需要不断的内心的自我肯定。而任何美的感受都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自我的提升,高校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正处于对知识大量摄入的阶段,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认知,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心灵体验。

而进入高校后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每个学生学习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学生都很容易忽视与本专业表面联系性不强的美术知识的学习与摄入。因此,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在安排课程时,合理加强对学生的美术知识教育,开设公共美术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与创造能力。

二、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理论意义

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情操、扩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高校中,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科学知识的传授、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主,这种方式无疑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却由于人文教育的欠缺而带来了诸多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美是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的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审美教育亦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充分的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奠定正确的审美基础,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在当下,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不仅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我们需要更多的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开设无论从人文教育方面还是从科学引导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高校学生对知识正处于强烈渴求的状态,美术教育因其涉猎范围之广――例如,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横向上得到关于美的体验,具有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在纵向上也可以通过这件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状态等,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具有创造性的东西更具敏感性。我们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文化传承,美术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魅力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推动了德育教育的进程,同时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但是,如果想要美育教育起到更好的德育的作用,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也才能更进一步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才能从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心灵的共颤,从而使审美教育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还有着“智育”的功能。我们的大脑对事物的认知是呈多元化发展的,在每一个个体中都蕴含着强大的潜在能量亟待开发。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美术教育就可以从多方面辅助学生进行这些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公共美术教育初期,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事物,学会审美与鉴赏,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视知觉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审美能力之后,我们的公共美术教育会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尽可能的进行描摹,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的过程中,需要手脑的高度协调,这种锻炼可以调动学生主控创造力发展的大脑右半球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在接触到以观赏性为主的美术作品时,许多表现性作品,当学生初看时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熏陶,也许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得不是十分深入,这时,通过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及作品创作背景进行讲解之后,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也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分析与抽象思维能力。在通过一定的时间与量的积累后,我相信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培养他们兴趣与创造力,而这些对于他们自身专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不无裨益的。

总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审美教育是涵盖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美育,还包括德育、智育等。公共美术课程是提高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全面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并在此前提下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人格,这些都是学好专业知识的有效保障。同时公共美术教育的智育功能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我相信通过正确、有效的培养模式,一定可以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高专”“高知”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云芝.美学观与现实审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10.

第13篇

一是教育如同锻炼身体。想身体好就要加强锻炼,而锻炼需要坚持不懈。我们通常关注教育只是放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而忽略了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一名优秀的孩子,背后有一位或者几位优秀的家长和教师的长期努力、支持和帮助。家长需要意识到,你不是评委,不是观众,孩子的成长会有家长烙印。所以要想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家长要从己开始,从小事入手,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影响孩子的成长;要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不是考上了大学就是完成了教育的职责。教育不是“18岁前教育”,而是“80岁教育”的终身教育。

二是对孩子说教不如让孩子去实践。有的家长认为,天天交代、叮嘱就是对孩子教育,把“说”当成“教”,同时对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担心不已,孩子脱离了自己的视线范围就开始不放心。例如,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其实不是孩子没有吃苦精神,而是没有吃苦机会,父母把孩子捧在手里、拴在身边,孩子如何出去历练和成长。此外,家长和孩子缺少沟通,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总是以自己成长经历来判断、猜测孩子的言行。最终导致的是,家长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压制了孩子的个性成长。殊不知,知识最直接的来源是实践,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亲自去实践。三是教育最需要耐心。好孩子是家长“熬”出来的,就如粤莱的煲汤,一锅好汤需要慢慢地熬出来。教育也是如此,不可能“速成”。当遇到孩子犯错误时、考试失败时,这时的教育就非常需要耐心。在你觉得孩子“出大事”时记住这几句话:“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天塌不下来“”明天再说”。有些问题换时间、换空间去思考,可以思考出更加成熟的办法,对问题的判断更加准确。静下来谈的话,语气、态度、情绪都稳定了,看问题也更加客观,批评教育更加理性,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更真,并且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欲是指想法、希望、目标,要让孩子对人生永远充满着希望和梦想。欣赏、表扬、鼓励孩子,就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近,就越来越会成为你心中理想的孩子。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校园里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高高举起表扬的武器”,这是他的教育哲学。指责、严厉、埋怨只能让你的孩子越来越远离你,家长和教师要学会轻声批评,温和指责。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自己成长背后有人在付出,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感谢和回报的意识。

那么,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首先,作为合作双方,家、校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通常教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校出事了,否则教师是不会请家长来学校的。或者说,家长和学校(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认为乖巧听话、成绩优秀的孩子,就不需要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了;只有孩子出现问题了才需要家校沟通交流。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不理想,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个思想的错误性在于,认为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读书。其实,即使孩子在校成绩不理想,同样也能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因此,家校合作不是针对孩子出了问题,而是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帮助孩子们“飞得更高”。第二,家校合作需要家长、教师间互相尊重。教育有这么一句话:信任能培养信任,爱心能培育爱心。家长对教师、学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教师本人,也不是什么爱心善举,而在尊重自己的孩子。教师需要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从而让教师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并因教师这个职业而感到自豪。如此,教师才能潜心教书育人,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教师尊重家长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价值。倘若教师不去尊重家长,家长又怎么会来配合你的工作呢?第三,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关系是互惠、互利、互通、互敬的。互利―――把学生教得好,是双方共同的期望;互通―――是指信息互通,教师需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家庭生活习惯等,家长需要通过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与同学相处情况、是否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等;互敬―――就是相互尊敬,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是谁求谁、谁高于谁的关系。家长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让孩子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职责就解脱了,甚至以一个消费者的眼光来评价、要求学校。家长和学校是合伙人,当意见不统一时,可以坐下来商量。家校只有合作、协调、沟通、帮助,才能让孩子朝越来越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只有在一个平等、友善、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心中才会充满善心、爱心,对未来才会充满希望。第四,家校合作,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上饶市的玉山县、婺源县值得我们学习,它们有一个共同明显的特征,就是非常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尊重学校。如果一个地方不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地方就难以出优秀人才,这个地方也就难以有什么大的发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在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营造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水清鱼儿就快乐”,“水”就是学习的环境,“鱼儿”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了“鱼儿”快乐成长,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维护好“水”的质量。尊重教育、尊重学校、尊重教师,也就是尊重我们的未来。

捧出来的孩子――霸道

惯出来的孩子――任性

娇出来的孩子――脆弱

打出来的孩子――逆反

骂出来的孩子――胡涂

逼出来的孩子――出格

磨出来的孩子――坚强

苦出来的孩子――懂事

教出来的孩子――传统

闯出来的孩子――勇敢

搏出来的孩子――成功

赞出来的孩子――自信

溺爱出的孩子――依赖

哄出来的孩子――虚伪

第14篇

关键词:户外教育 户外学习 自我效能感

1. 什么是户外教育

户外教育在欧美国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政府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实施细则以保证学校的课程设计中包含户外教育内容以增加学生户外学习的机会。户外教育的概念很广,简单的说指的是发生在户外环境中, 为了户外环境, 关于户外环境的体验式学习【1】。总之,户外教育通常指的是发生在户外的预先组织的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的户外环境,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如探险课程,历险旅行,远征学习,环境教育,从林学校等。

2. 户外教育的好处

首先,户外学习的体验能强化学生在课堂当中学到的知识。教师通过组织户外活动能将课本中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置身大自然的环境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感知外界事物。与教室中的学习相比,户外教育给予学生直接体验的机会,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突破性进展【2】。

其次,户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户外教育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和观察他人参与活动,不断的锻炼各方面的技能。有研究显示,户外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探知,实验,反馈,合作能力方面有着显著效果【3】。同时,学生对户外接触到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这有助于加强他们的长期记忆。此外,相关研究表明,田野调查和户外访问会强化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联,二者相互影响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升到更高层次。研究发现,那些在教室课堂中表现很差的学生在户外环境中却能表现很好,他们展示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4】。

第三,户外学习能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些户外探险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指的的对自己的描述和形容,由对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所构成,包括对自我的正面和负面的评价。“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越小,自我概念越强,差距越大,自我概念越弱。自我概念弱的人没有自信,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倾向于逃避困难,对学习知识没有兴趣。通过户外的探险活动,学生增强了自我概念,对自我有更多正面的评价,变得乐于接受挑战,积极面对困难,会追求学问【5】。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肯定自己的一种信念,即“I can do”的信念,是个人主观的对自我应对事情能力的评价【6】。 自我效能感弱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面对困难往往选择放弃,而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则会尝尽一切办法努力去实现目标。设计合理并有效实施的户外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学生更多尝试的机会,学生有更多圆满完成任务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当学生变得自信且快乐地学习时,学习效率会更高。由美国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针对户外教育对学生个人技能和社会技能影响的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在五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冲突解决,自尊,合作,领导力,和师生关系。参加户外教育课程的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7】。

3. 户外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研究表明户外教育有诸多好处,但也有人对户外教育有种种顾虑。他们认为户外的环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将学生置身其中有可能对身体健康不利,一些户外项目有可能让学生受伤,野外环境卫生条件差,学生可能被传染疾病。出于这些顾虑,有些学校建议教师减少甚至取消课程中的户外活动项目,以减少由此可能带来的法律纠纷问题。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潜在的风险和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增强安全意识,学会发现和应对危险和困难应该是一个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的过度保护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反而应该去对体验户外环境,学会识别和判断危险情况,从而掌握应对的方法,这也正是教育的初衷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因此,不能因为可能发生的危险而完全剥夺学习的机会。

4. 我国户外教育的现状

现代户外教育起源于西方,距今不过100多年,但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及。英国发起的童军运动,苏格兰成立的第一个外展机构,丹麦首创的丛林学校及第一个户外教育奖项--爱丁堡公爵将,都标志着户外教育的不断成熟和广泛普及。在美国,童军经历会成为升学和入职时的重要考量。在英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户外教育被写入教育大纲,并形成学校家长和第三方的相互监督体系。在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等国家, 法律当中规定了学生应该接受的户外教育的时间和时长。在日本,让孩子接受户外教育已然成为一种公民职责。在中国,户外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调查显示,在一线城市中听说过户外教育的家长不到10%, 其中多数是有海外生活的经历【8】。而目前国内的户外教育机构良莠不齐。很多机构仅仅是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起不到教育的目的。有的只是进行户外技能训练,却不能使其满足社会成长的标准。基于户外教育所能带来的诸多好处,国家应该加强导向作用,让更多国民了解和接受户外教育,帮助中国的孩子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Bell, A C and Dyment, J E. 2006. Grounds for Action: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through School Ground Greening in Canada, Toronto, Canada: Evergreen.

【2】Frumkin, H. 2000.Beyond toxicity: human health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 (3): 234 - 240.

【3】Greenman, J. 2005. Caring Spaces, Learning Spaces: Children’s environments that work. USA: Exchange Press Inc.

【4】Brussoni, M. et al. 2012. Risky Play and Children’s Safety: Balancing Priorities for Optimal Child Development. Public Health 9(3),134-3148.

【5】 张文礼。2013.增强学生的自我概念以处理行为问题及提升学习效能【J】。赤子,282:14-15.

【6】Burns. R.B. 1979. The Self 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Longman.

【7】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2005. Effects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hildren in California. [Online]Aavailable at: http:///si[Accessed: 6 November 2014]

【8】周红伟和傅钢强。2013。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少年体育,4:12-14。

第15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认知;创造性思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地的学校系统一直在为学校改革、过度拥挤、教师短缺和课程重点的改变而努力。毫无疑问,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导致基本就业的技能的切线,艺术教育项目常被看作没有必要发展的学术成就。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延续所持的一个重要假设影响了这项研究的主题:学生对艺术教育是否具有或正在影响他们的学术生活的评价的重要性。为了让课程中包括艺术教育,教育者必须表明,这些研究是整个教育计划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艺术教育者被要求根据他们的专业是否有助于提高数学、阅读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数来证明他们的专业存在的价值。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艺术教育经历,以及他们对艺术教育对其学术成就和目标的影响的看法。一些研究表明,学校系统显示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可能会让学生在其他学术领域更有进取心,更成功。有些侧重于视觉艺术的要素,而不是艺术教育经历的整体影响。这些研究并没有明确说明艺术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动机、认知能力或其他学科领域的成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艺术活动对学生在数学等学科的成绩没有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阅读和理解能力方面的学术成就和目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学生对艺术教育是否对他们的学业成就或目标有任何影响的看法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被考虑,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没有被认为是一个可靠的因素。

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改革,并将艺术教育作为其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例如,瑞典将艺术项目重新设计为发展学生福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在课程中融入艺术的国家是日本,它强调在学校的工艺,在工作场所培养优秀人才。在学校里,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教授表达艺术,使日本社会能够培养出宽容、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的美学、创造力和决策的欣赏。日本教育部了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方针,认为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孩子的自然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表现性艺术来帮助孩子成长。美国公立学校系统开始在核心课程中形成自己对艺术教育意义的看法,这是由于学生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更加仔细地审视艺术教育中结构化项目的价值,并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评估,并采纳了瑞典的观点,即艺术教育发展了认知能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及其对学术成就和目标的重要性的研究是及时而重要的。如果将艺术教育(人文、美术)和它自己的评估方法纳入核心课程,这一改变可能会导致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学生成绩和目标的评价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过去,几乎没有必要研究艺术教育与核心学科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表现不佳,一般的考试成绩较低。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让艺术教育成为纠正这种赤字的一种手段。总体来说,艺术是所有文化的语言,这在我们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世界中是一个优势。

一些关于艺术教育和学术成就的研究探讨了两个问题:(a)艺术教育在一般情况下有多有用;(b)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有多少用。约翰•杜威指出,艺术与智慧有关。因此,艺术应该融入教育。他相信艺术教育是一个产生经验的过程,然后是产品。包括与环境和自然的互动,涉及稳定和秩序,并通过节奏和规律的方式产生有序的平衡和平衡的变化。这意味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成就感。创造一个支持学生心理意象的环境,对于强化感官意识,增强学生的代表性能力和培育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使用故事和期刊写作,将视觉艺术和音乐融入作品中,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对绘画或美学的书面回应,帮助学生发展了批判性的能力。因为他们更了解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事物和感觉,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笔者相信,艺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孩子天生需要交流和表达情感;二是通过观察他们,记录他们的表达感如何;三是学生将学会欣赏和解释他们周围环境中的其他表达。创造一个支持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艺术环境,也在培养他们思考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这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例如,用黏土创建一个艺术对象,并批评它,解释它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让学生专注于通过操纵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手工制作的过程能让学生作出风格选择和美学选择。当他们使用游戏、艺术或音乐来表达他们的理解时,他们就在探索以一种令人兴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机会。艺术教育在我们生命的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以一种关键的方式促进思考,并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将其推广到其他学术和社会领域。如果在艺术指导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发现的氛围,大家就会产生一种欣赏、探究、高度观察和反应的感觉。艺术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从而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就灌输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学习艺术的意义:艺术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表示、诠释和传达我们接触到的世界中的信息。它使用多种符号系统来提供更完整的图片和更全面的教育。换句话说,在学校里形成核心课程的数学、英语,可以被认为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需要其他科目来平衡。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在艺术教育课程上,学生是否认为自己从他们的经验中受益。如果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对学术成就有所贡献的,就能凸显它的教育价值。艺术教育被广泛认为是非学术性的、有趣的、特殊的、与生活无关的,而且几乎没有教育意义。这些观念使得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公民投资和教育科目变得难以合理化。这种对艺术教育的观察显示了20世纪艺术教育政策和课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艺术界也看到了科技对艺术教育的影响。计算机可以简化这些经历,但在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影响力在世界上并没有削弱,尤其是通过艺术教育者的眼睛。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对人类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育行业对艺术教育缺乏认知让对相关话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表明学生重视艺术教育,并认为它应该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少数的管理者认为它很重要的学校里。这些新知识将帮助管理人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为学校选择和实施有效的艺术教育项目(基于学科的艺术项目)。最重要的是,这个话题描述了学生在学校里的自我报告以及他们的生活。它表明,学生相信他们的生活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积极影响,他们认为教师可以对他们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分析他们自己的信仰和教学实践,以鼓励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作者:王富康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生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