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企业税务管理范文

大企业税务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企业税务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企业税务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涉税问题越来越多。2009年和2011年,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下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国税发〔2011〕71号)。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当前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违法法律法规规定而被税务机关稽查,引发税款补缴、缴纳罚款的税务风险。二是未正确理解税收政策,而承担过多的税收责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大企业通常具有集团化、国际化、经营活动复杂化的特点。虽然大企业的财务制度相对完善,但其涉及的税务风险却依然不容小觑。

1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的来源分析

1.1经营活动复杂

大企业相对中小企业而言,财务制度完善,由“做假账”等低级会计错误所引发的税务风险较少,但大企业由于集团化、国际化等原因,其经营活动较为复杂,极易引发税务风险。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涉及企业变更、企业重组、重大并购以及国际交易等。这类经营活动往往涉及多个税种及多个子公司,税制和组织形式的复杂性增加了此类经营活动的税务风险。如在并购事项中,若企业未能考虑被并购公司的税收遵从情况,在调查不充分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承担兼并企业所导致的税务风险。又比如某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签订了含有“包税”条款的合同,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短短几年间就增加了几千万的税务成本。

1.2税收筹划不当

大企业税务风险的另一来源是税收筹划不合理。一方面,如果企业缺乏纳税的主观能动性,缺少对自身经营活动的整体税务筹划,那么企业会承担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税收筹划不当,打政策的“球”,也极易引发税务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避税的打击力度,积极开展反避税行动,2015年我国反避税对税收增收贡献580亿元。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把握和理解相关的税收政策,其税收筹划往往不合理,由此引发的税务风险不容小觑。

1.3税收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

我国大企业对税收政策的关注度较高,但由于税收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标准不一致,使得大企业内部不同分支机构所遵从的税收政策标准不统一,增加了企业的税务成本。以EPC业务的增值税处理为例,各地口径不一,有些地方将EPC的设计采购施工全部看成是建筑服务,适用建筑服务的增值税政策,也有些地方将其看成相对独立的兼营事项,分别计价、分别核算。可以看出,各地的税收政策不一致,若大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忽略了地区间的政策差异,其会计处理与税额的计算必然存在问题,必将导致税收成本的增加。

1.4税法变动程度大

我国当前正处于税制改革之中,税法的变动较大,且变动的时间也不固定。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面推行,原来征收营业税的行业将不再征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同时不动产的抵扣也纳入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我国税法的变动较大,由此引发的会计记账方式以及税费计算的差异也较大。财务人员需要不断接受新的税收政策,倘若企业没有跟上政策变动的步伐,很容易出现税务操作错误,加大税务风险。

2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税务风险理念滞后

一是大企业的领导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尽管很多大企业已经认识到税务风险对企业的重要影响,但其对税务风险管理的作用仅局限于涉税事项的“不违规”。企业领导层并未将税务风险管理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利润联系起来。二是大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企业仅认识到少缴税款引发的补缴税款、补缴滞纳金等风险,但未曾意识到多缴纳税款也将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税务风险。因此,许多大企业在事前缺少税收筹划,只能被动地多缴税款,接受损失。

2.2缺少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诸多涉税事项往往由企业的会计人员代为办理。而会计人员由于缺乏税法知识的系统培训,很难正确把握税收政策的精神,在涉税事项的处理上,也只设计申报纳税等基本实务,很难涉及税务风险管理。事实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涉及到的税务知识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办税人员从事税务风险管理。缺少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仅不利于企业涉税事项的处理,更阻碍了企业对涉及的税种进行整体把握和监控。缺少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企业所涉及的税种无法得到统一的核算和管理,阻碍了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交流,不利于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

2.3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企业有意控制税务风险,其制度缺陷也会影响税务风险控制结果,税务风险控制的理念很难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始终。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内部税务审计制度,无法针对企业经营特点以及税务机关的要求定期进行检查。企业对自身的税务风险也缺少有效评估。在税务审计上,很多企业缺少主动性,大多只是依照税务机关的硬性规定进行自查或直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这两种检查方式均具有局限性。若只依照税务机关的硬性规定进行自查,则容易忽视企业的经营特点,在自查过程中也容易顾此失彼。而中介机构很难真正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和涉税情况,因此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同样存在风险。

2.4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大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这包括企业内部沟通不足以及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企业内部沟通不足表现在税务部门尚未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在税务风险管理上,企业的税务部门处于被动位置,无法为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行事前规划与风险监控。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缺少有效沟通,阻碍了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足,未及时将相关的税务信息传递给税务管理部门。因此税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大多为事中或事后调控,较少能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大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表现为复杂涉税情况的处理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税务机关的回复以及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人员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意见时有不一。由于我国税法较为复杂、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大企业遇到复杂的涉税事项时,往往无法得到主管税务机关的及时解答。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依靠自身的税务团队处理涉税事项时,很容易存在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对政策的把握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3优化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3.1深化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理念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成果与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程度息息相关。这不仅需要企业的领导层进一步认识税务风险,也要求基层执行人员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领导层应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正确认识税务风险的管理作用,深化税务风险理念。大企业的领导层在制定企业发展方针、战略步骤的同时,应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制度变化,将企业的发展与税务风险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不仅领导层需要继续深化税务风险理念,基层执行人员也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大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应大力宣传税务风险防范意识,达到税务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境界,并将这种意识落实于日常的工作中。

3.2成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

大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可设置在税务管理部门,也可设置于财务部门。税务风险管理机构的人员不仅需要处理纳税申报、发票管理、日常税务自查等,还需参与到企业的重大管理决策中,及时指导企业重大涉税事项的处理、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税收筹划方案、统一管理企业的涉税行为。税务风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税务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不仅如此,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人员还需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建立良好的税企沟通关系。因此,在机构人员的配置上,要考虑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财务管理水平、沟通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日常的员工培训中,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税务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3.3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重在两方面,一是要加强大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与企业部门的沟通交流。我们知道,税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也不仅是税务部门的工作。因此,税务管理部门人员与其他部门沟通交流时,应树立防范税务风险人人有责的意识,加强各部门人员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同时,税务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改变事中或事后控制的被动情况,争取在重大涉税事项前做好规划。税务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部门的涉税事项,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有效降低税务风险。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对外沟通交流机制,尤其是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交流机制。税务管理部门要注意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税务风险。税务管理部门应多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交流,认真学习税务机关对税收政策的解释。同时,税务管理部门也应主动及时地向主管税务机关交流企业的生产流程,在涉税事项发现变化时,应积极主动地配合税务机关工作,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税务风险。在遇到模糊的涉税问题时,应主动咨询税务机关意见,避免双方因意见不统一而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玉兰.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J].税务研究,2013(04).

[2]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06).

[3]邓茜.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陈曦.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第2篇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含义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有关负责人对2009年出台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解读: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与一般企业相比,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不仅来自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而更多地来源于相关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纳税态度和观念不够正确,相关内部控制的缺失或不够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特征

大企业由于在经营范围、业务规模以及经营理念等方面与中小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其税务风险与中小企业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大企业税务风险呈现以下特征:

1.业务复杂,税务管理难度大。大企业通常具有经营范围广、生产经营复杂、组织结构庞大、跨地域和跨国经营等特点,适用税种多,涉税问题广,税务管理难度大。很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根本涉及不到的业务,对于大企业而言却经常发生,这些业务通常存在着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甚至会持续影响企业后期经营期内的税收负担,加大了企业的税务管理难度。

2.税收违法成本大。大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及业务总量大,某一涉税事项通常成为整个大企业上下的共性问题,一旦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违反税法,所涉及的补缴税款、罚款、滞纳金都是巨大的。更为重要的是,税务上的违法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声誉损失,甚至可能使企业陷入危机,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税收监管力度强。大企业是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无疑也是税务机关监管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大企业的检查力度,国家税务总局每年都会选择几家大型企业实施税务风险审计。在当前日趋严厉的税收监管环境下,大企业税务违规很少有逃避检查处罚的机会。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问题原因分析

1.税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大企业管理层更为重视企业的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税务风险管控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全过程。由于税务风险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当中,较少考虑税务风险的因素,很少建立系统的税务管控制度,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

2.税务风险管理简单、滞后。目前仍有较多大企业并未专门建立起税务管理部门,即使有大企业设立了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更多的也是执行日常纳税申报、维持与税务部门的关系等职能,忽视了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管理的模式简单。税务管理不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不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税务管理环节滞后,属于被动管理,缺乏系统化防范税务风险的机制。

3.税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大企业由于涉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税务管理人员提出的较高的要求。很多大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人员偏少,甚至有的企业由财务人员兼职税务岗位。税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自主处理复杂税务问题的能力较弱。税务管理人员由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业较少,对税法及税收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不能充分研究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信息,从而无法充分利用相关税收政策。

四、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大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管理层应给予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一定的重视,在做出重大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税务影响因素。同时,管理层应在整个企业内部积极传达、贯彻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使各个部门能够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将税务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常态性工作中去。

2.建立、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税务风险内控机制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大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税务管理部门,特别是对于行业跨度大和涉税业务复杂的大企业,应当设立相对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实现税务管理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大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在规范的环境下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管理部门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科学、合理防范政策遵从风险、准确核算风险、税收筹划风险、业务交易风险等。

3.加强学习,提升税务管理人员岗位素质。大企业应积极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较强工作能力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组建专业人员梯队。定期组织涉税人员学习税收政策法规,鼓励不同层次的税务管理岗位人员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提升税务管理岗位人员专业素质,为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3篇

关键词: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缴税款、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日益不断的巨变,企业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动和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必须适时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而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到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小到日常经营活动,税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已越来越大。管理好税务风险,不仅可以提高战略规划、经营决策的效率,而且可以为企业省税,规避税务风险。相反,如果在战略规划、经营决策初期对税务风险考虑不足,有可能造成各种难以弥补的税务损失。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税务风险管理水平欠缺,可能导致企业在纳税计算、申报等方面出现错误,给企业带来税务损失,甚至损害企业的形象。因此进一步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不仅是企业高效运营的推进器,而且是大企业享受税务机关所给予的优惠待遇的基础。

一、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的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大企业税务管理司(以下简称大企业司),并于2009年5月5日颁布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大企业税务管理司的宗旨是提高企业的纳税遵从度。其主要职责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面的职责:

评价和指导企业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与大企业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回应大企业的诉求;建立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间的协调机制。做好沟通的纽带工作,为大企业提高办税效率。二是管理方面的职责:制定与大企业税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规程与技术标准;建设和维护大企业管理信息平台;组织开展对大企业的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组织和指导省、市两级进行必要的日常检查、反避税调查和税务审计;根据评估和日常检查结果与稽查部门共同制定重点检查方案,并组织协调省、市大企业处参与重点检查。

《指引》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大企业管理税务风险提出了指导意见:

1.引导大企业合理管理税务风险,建立风险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自我的税务遵从水平;

2.大企业应结合业务特征设置税务管理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

3.大企业应全面持续地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同时列出了企业应重点识别的内外部税务风险因素;

4.大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信息与内外部沟通制度,确保税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管理层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反馈以及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及时沟通;

5.税务总负责人和企业内控部门应做好监督工作。同时企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

目前,大企业税务风险调查子系统已经建成,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乃至企业的税务风险高低将会被评级。风险较低的企业不需要检查,部分企业会被要求进行自查,根据自查结果,税务机关会进行重点检查。对风险较高的企业则有可能进行税务稽查。

2011年7月13日,国税总局了《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以下简称管理规程),《管理规程》以“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导向,提高针对性的纳税服务;以风险为导向,实施科学高效、统一规范的专业化管理。”为原则,从遵从引导、遵从管控、遵从应对、遵从保障四个方面对各级税务机关防范税收风险、提高企业税法遵从度给出了指引。进一步明确了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新方向,《管理规程》贯穿了“税收服务”的理念,而不再是一味的“税收管理”。

据观察,其实很多大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已经引入税务风险管理。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基于公司在全球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已经设有专门的税务部门,并制定了税务管理方面的程序文件,有的集团每年要花费巨资以保持较高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应注意在这方面加强学习,努力缩短与先进企业的差距,而国有企业也有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愿望和迫切性

二、 大企业如何应对国家税务总局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

《指引》不仅为企业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企业可就已出现的重要涉税问题向大企业司反映,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寻求大企业司的沟通和协助;另一方面,建立与大企业司的直接联系,及时反映企业遇到的政策和实施方面的问题。

作为大企业,大都涉及业务面广、交易类型多、税源供应大、跨区跨境频繁,是税务机关重点关注的对象。如大企业未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税务机关就会采取相应的税收管理措施。从税务机关的角度考虑,当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越重视和投入,其税务遵从度理应较高,税收管理的风险就越低。当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不完善,管理层不够重视时,产生税务违规的概率就会相对较高。为确保税源不致流失,针对风险较高的企业,税务机关就会启动深入的税务检查甚至是稽查。

面对机遇和挑战,大企业应认真评估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与《指引》要求存在的差距,从而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企业税务部门应指定专职人员与大企业司或大企业处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尽早解决发生的重要涉税问题,密切跟进新税收政策的颁布。为了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大企业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

1.制定合理有效的税务工作规划。

2.在各项经营活动中全面考虑税收因素。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3.准确核算税务事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必须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

4.及时、完整地进行纳税申报和报告。

5.妥善保存和管理税务账簿凭证以及报备资料。

6.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确保税务职能和流程 得到有效执行。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7.适当利用中介机构的能力和经验,借助他们的税务知识。

《管理规程》颁布以后,大企业应主动与税务机关的大企业管理部门沟通,获取更多的税收政策的相关信息,同时积极反映税收法规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考虑分析签订税收遵从协议的利弊及对自身税务风险的影响;大企业在根据《指引》制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应参考《管理规程》设置适当的内部税务监控指标。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整体管理的一部分,应该把税务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并且予以有效的执行。

三、 关于国家税务局建立大企业税务风险评估系统的一点建议

《指引》和《管理规程》的相继颁布,表明大企业司或大企业处在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服务”的理念。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建立在税务风险评估基础之上的,因此笔者认为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评估系统显得尤其重要,建议大企业司或大企业处在建立和完善税务风险评估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对税务风险评估系统的影响:

1.企业所处行业及经营环境不同,其税务风险必然不同;

2.企业业务经营范围的变动必然影响其税务风险;

3.对企业采取的征管措施不同,可能影响评估数据的正确性,进而影响风险应对策略;

4.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务法规变化快,税收政策的变化比较频繁,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剔除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5.税收执法风险的影响;

6.税收计划任务考核方式的合理性;

7.纳税评估所依据的信息渠道不畅,现有的数据库信息不充分;

第4篇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成因;管理

一、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相关概述

税务风险是指在不违反税法的基础上,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使税负降低而使公司的收益受到影响的一种风险。具体来说,税务风险指的是企业没有正确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从而使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产生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企业会因为没有按时按规定交税而受到惩罚;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税法的相关规定而多付出纳税的成本,从而造成企业经济利益受损。根据税务风险的来源不同,可以将税务风险分为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和企业内部税务风险;根据税务风险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税务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经营风险、环境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根据税务风险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将税务风险分为致命风险、高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根据涉税环节的不同,可以将税务风险分为采购环节的风险、加工环节的风险和销售环节的风险;根据纳税人的纳税义务的不同,可以将税务风险分为登记认定风险、事项报告风险、凭证管理风险、税额计算风险、税收优惠风险、纳税申报风险和税收救济风险等。企业风险管理的流程为首先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框架,也就是进行内部环境建设,然后在战略层面设定风险管理目标,接着预测并确认可能发生并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评估,不仅对其进行定性评估,还要进行定量评估,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根据评估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也就是进行风险应对,最后是进行控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指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实施。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成因

对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制定规范税务防范措施之前应当对大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企业税务风险内因

首先,大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在我国,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要比国外发达国家晚,直到2006年国务院才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重视企业的税务问题。但到现在,很多企业都没有对税务风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清楚税务风险会给企业造成什么损失。其次,大企业缺乏专业办税机构和人员,很多时候都是由内部的会计或出纳人员办理该项工作,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没有很好应对税务风险。再次,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当前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在税务风险控制的过程中,结果与初始目标偏离,那么税务风险控制也就难以落实到实处。最后,大企业税务筹划不当导致税务风险,使企业面临着多缴纳税款的风险。

2.大企业税务风险外因

首先,税收立法方面的税务风险,我国的法律虽然也保护纳税人的利益,但更主要的是保护国家行政权力,这样很多时候会出现税务机关与纳税人责权关系不对等的情况,纳税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从而导致税务风险的增加。其次,税法本身层面的税务风险,我国的法律体系当前还不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也会存在一些弊端,如实施条例或具体制度不相匹配,政策内容模糊,这样就很容易使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加。再次,执法方面的税负风险,由于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税务机关有时候并不会把所有的政策都向企业宣传,加上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大企业有效应对税务风险的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全面、准确地识别税务风险,识别税务风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潜在的各种税务风险进行归类和整理,并分析税务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其次,可以采用情景分析法、压力测试法、风险坐标图法和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然后根据风险的大小及企业自身的内外部环境采取税务风险规避、税务风险降低以及税务风险转移等措施。再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应当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来保障自身企业的利益,使企业的税务部门、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能及时对税务进行沟通和反馈,在具体的操作中,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和完善基础信息系统、构建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和构建外部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这三个方面来完善企业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最后,企业要做好税务筹划工作,要熟悉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如近些年颁布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和谐社会税收优惠政策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税收优惠等,这样不仅利于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而且能使公司获得节税利益。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某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做法

1.成立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建立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中枢

大企业经营范围广泛,涉税事项复杂,对税收管理与服务的要求高。某市通过遴选的方式,在全市国税系统选调12名人员,组建市风险监控中心,负责任务的整合、分发,起到风险管理中枢的作用。成立情报管理、风险分析识别和风险应对管理三个紧密型团队,明确各团队的岗位职责,在县局把情报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管理由征管科扎口管理。

2.成立专业化风险应对分局,构建大企业风险应对系统

大企业作为重点税源户的典型部分,其税务风险天然地与其他重点税源户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某市设立风险应对实施分局,专门负责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下发的典型户应对、行业解剖性应对和重大风险应对,形成典型案例分析报告和行业性应对指南,并承担重点税源户的应对实施管理。在县局通过职责调整,组建2个专业化应对分局,分别负责重点税源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风险应对;在市区分局组建3-4个税源专业化应对科,以此形成网状结构系统,全方位锁定大企业税务风险。

3.成立重点税源管理机构,扁平化实施大企业风险管理

在属地管理模式下,总局、省局、市局、县(分)局均对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业务边界不清,效率低下且很容易影响纳税人的遵从度。某市国税局由国际税收管理处上收原先分散于各地管理的大企业风险管理事项,承担全市列名所有大企业的税收服务、风险分析与识别、评定审计和反避税为主的风险应对实施职责。市局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处和省局大国处对口,对下级风险应对分局具有指导职能。明确各级大企业管理机构业务边界后,市局直接实施管理的大企业占全市税源总量60%以上。

二、大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5年来某市对大企业风险管理的探索过程来看,笔者认为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1.人少事多矛盾突出,对大企业管理的基础薄弱

某市国税系统目前有在职干部1015人,比1994年仅增加169人,而管辖的纳税人有近70000户,比1994年增加53400户,特别是“营改增”实施以来纳税人增加7694户,大企业的户数也是连年增加,采取以往“人盯户”“以票管税”的方法越来越管不了,大企业的隐藏在巨大业务量下的细微风险很难被及时发现。

2.大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日趋提高

大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大,业务复杂,资产重组、股权投资活动频繁,产业结构呈现多层级、跨行业等特点,基层干部风险管理能力与这些大企业财务人员及其税务中介机构的财务水平差距很大,也就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以弱对强”越来越不好管。

3.税企双方层级管理及信息不对称

对于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地区经营集团企业、股份公司、跨国税源等,不同层级的税务机关在大企业管理过程中很难取得全面的信息和类比分析数据,尤其是在对大企业分支机构实施税源管理时,基层主管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管得着看不见、看得见管不着”现象。

三、进一步优化大企业税务管理的思考

目前,税务机关对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力推进以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为主要内容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前进方向,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转换工作重点,建立平等互信合作的新型税企关系

将过去事后的监督检查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步向预防和及时发现事前事中风险延伸,做到最大力度地预防风险发生,最快速地发现潜在的遵从风险,最大限度地以共赢方式解决已出现的税务风险。大企业一般内控较强、财务核算健全,纳税遵从能力较高,税务机关应依据大企业的上述特点,促进其主动提升纳税遵从度,以求从一定程度上走出税务管理人员“人少事多”的管理困境。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纵向推进内部职能调整

坚持以解决大企业复杂问题为突破口,提升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区别于中小企业的显著特点是涉税问题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大企业跨国交易、税收筹划和内部交易等方面,因此建议压缩管理层级、上升管理重心、优化职能配置,合理划分大企业风险管理职能,进一步实现大企业管理的扁平化。成立针对大企业复杂问题管理的专业化应对团队,上收管理下级重点纳税人的重大复杂涉税事项。同时分级组建大企业风险管理团队,专门负责大企业的风险应对,以及时有效地预防、化解大企业税务风险。

第6篇

一、《指引》强调控制事前风险,完善纳税服务

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的《指引》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大企业的事前税务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而制定的,具体工作就是要引导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引导企业进行自我管理。

《指引》从组织机构建设、风险识别、风险应对、信息沟通、监督改进5个方面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完整构架,以参与企业制度建设的方式提前介入企业纳税管理环节,实现税务管理环节的前移。《指引》辅导企业提前防范税务风险,变发现型控制为预防型控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实现自我遵从。可以看出,《指引》倡导的税务管理从事后转向事前,从管理转向服务。

二、税务风险控制需要全方位纳税服务

《指引》要求企业实现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使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及其他税务管理事项等都能符合税法规定。如果在事前对以上税务工作事项都能够妥善处理和控制,这样将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用法过度”现象发生。在税务总局对企业的纳税服务方面,表现为事前服务与引导,协助企业完成纳税申报缴纳以规避税务风险。

从申报缴纳税款的准确性角度,企业税务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企业少缴税,可称为“用法过度”,即税务人员对税法理解错误造成少缴税款,甚至偷税、漏税等,此类风险涉及到要补缴税款,加收罚款、滞纳金等,严重者可能触及刑罚;二是企业多缴税,可称为“用法不足”,即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理解偏差而多缴税款,税务人员过度谨慎而对税收优惠运用不足等。此类问题从性质上不属于触犯法律,但却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无端流出。因此,从纳税服务角度,税务机关应当提供相应服务以避免企业“用法过度”的频繁发生和“用法不足”的大量出现。

三、摸索中的《指引》仍有不足

《指引》的颁布,为企业提供了税务风险管理服务,体现了税务总局对于大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和管理趋势,也从自我管理方面为大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的规范或者参照,也是大企业风险管理的一种创新和尝试。但是,在纳税服务的“用法不足”方面,《指引》仍有部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事前引导有待加强

由于税收属地管理、企业过于庞大等原因,目前多数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尚未实现完全统一、集中管理,税务机关也未对企业进行统一指导,主要参与的是事后检查,导致大企业不能全面了解税收法规的立法本意、执行细节,也难以有效进行税企沟通;税收政策出台频繁,有时法规条例的修改幅度较大,而相关部门对于政策的解释未及时到位,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稳妥的企业就会少用法律政策避免税收争议。

(二)信息不对称影响工作进展

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是针对大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的新方式,需要大企业全力配合才能更好地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大企业司在建立初始由于人员有限、基层管理职责尚未步入正轨等原因,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方式正处于摸索阶段,税务管理工作需要逐步推进。各企业在原有征管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还需完成大企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要求,尽管大企业管理部门设立目的是为企业提供更优质服务,但现阶段税务局仍需不断进行宣传并逐步推进服务工作,税企之间亟待建立互相了解、互相信赖的关系,否则将影响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的开展和企业利益。

(三)政策执行标准不一

由于税收属地管理因素,主管税务机关成为税务征管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许多政策的执行都以主管税务机关的判断为准。同时,由于个人对政策理解的角度不同,部分有争议的政策问题难以得到一致解决,这也从纳税征管方面阻挠了一部分大企业期望建立税收集中管理制度,不利于大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利于税收政策的执行和税务风险的全面控制。

(四)政策制定过程参与性不足、不够透明

大企业作为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政策的出台或者修订将直接影响大企业的重要利益。但是,目前大企业一般都只能根据出台后的政策进行学习研究并遵照执行,很少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当中。政策制定后的效果难以控制,这样将导致政策制定目的和结果脱节的可能性。

四、税企共同改进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以下4个方面改进,从而能更好地为大企业完善纳税服务。

(一)加强税企研讨、事前引导

可以考虑加强对企业的税收政策辅导,尤其是对大企业定期进行集中辅导或研讨,再由大企业对各自成员企业分头进行内部辅导。此种方式可以减轻税务机关政策辅导的工作量,同时有利于企业准确理解税收政策;考虑加强政策的超前辅导,特别是在法规出台前或刚出台时,及时与大企业进行沟通和辅导,尤其是全新实施的或者大幅修订的法规条例,提前铺垫有利于法规的准确执行和良好实施。

(二)提供有效纳税服务,牢固建立税企互信

税企互信的建立需要长期过程,尤其像大企业司这样新建立的部门,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才能让大企业了解该部门定位、部门职责。大企业只有全面了解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才能更好地配合大企业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履行依法纳税义务铺平道路。

(三)妥善处理争议

对于因理解不同而导致对政策执行结果不同时,特别是重大问题,税务局应开通有效的问题反馈渠道。尽量将争议解决在纳税申报之前,避免税金缴纳入库退库的反复,同时,补充制定税务争议解决办法,完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合法权利得以行使,这也是企业用足税收优惠的法律保障。

(四)有计划安排企业参与政策制定、修改

第7篇

一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是21世纪的第一生产力,比尔盖茨也说过,未来要么是电子商务,要么没有商务。在信息时代无法掌握信息,将成为功能性管理文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严峻的课题。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目前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正在堕落为功能性文盲,与大企业集团相比,税务局的税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信息系统之外。大企业集团是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作支撑发展壮大起来的,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大企业集团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全球化的规模。比如沃尔玛实现了在深圳总部财务核算的体制,它给各个分支机构铺设专线进行信息化管理。大型企业集团都有专门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东风汽车公司及其分公司使用的ORCALE软件、神龙汽车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使用的SAP软件、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使用的是QAD软件,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随州车轮厂分别使用的是用友和EC。这些企业花重金定做管理软件,除了自身发展需要以外,也为规避税收预留了极大空间。既使是用友和EC这样相对简单的管理软件,在税务系统内部,由于管理体制和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问题,使得能够熟悉操作用友和EC的人员都非常缺乏,而对于相对复杂得多SAP软件和ORCALE软件,能够懂的人更少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大企业集团先进的操作软件,复杂的管理系统,将税务管理与企业管理隔成两个世界,从而使税务管理隔山看海,隔雾看花,鞭长莫及,被人牵着鼻子走,失去税收管理主动权,沦落为企业的办事员。在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税务局还存着巨大的政策设计缺陷和税收数据管理体制缺陷,我们法律规定要求企业上报的数据非常有限,与当前大企业海量的数据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必须明确界定大企业标准,重新规定大企业上报的数据表格,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外,大力改革当前税收管理数据高度分离相互封闭的税收管理数据体系,建立综合型的数据分析管理体制,这都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二是体制不适应问题。当前的税收属地管理原则、多级行政管理原则、分税种设内部机构原则、国地税分立原则、不分纳税人类别一刀切的税收管理原则,不仅完全不能适应大企业快速发展形势,而且与大企业要求集中管理的呼声是相背离的,从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效率,提高税收征管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来说,也是相背离的。我们了解到湖北电信、湖北人寿等公司都实现了省级财务集中核算,市州局分公司都是报账制单位,所有的会计核算凭证都集中到省公司。沃尔玛湖北公司以及华润苏果超市有限公司今年分别要求实现税务集中管理与稽查。随着大企业发展状大和对分支机构控制手段增强,总部经济特征明显突出。如果不改革现有大企业税收管理体制,因势而为,顺势而变,我们的税收管理工作将始终是被动的,无论从大企业税收管理角度,还是从提供纳税服务方面,都会与大企业的期望遥远。

三是信任不对接问题。一切的管理与服务问题,最终体为某种关系,这是潜在的核心问题,反映的是思维背后的灵魂平等与利益博弈问题,无论是“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管理宗旨,还是“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管理职能,最终还是体现为纳税人的信任与否。在最近的湖北省治庸问责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对我省税务局信任是有限度的,我想这不是湖北国税的个案,在全国应该都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对企业的不作为、乱作为、消极作为俯首皆是,从税务管理思想、税务管理体制到税务管理人员素质,全面体现了中国式的管理思维,写满了中国式的管理特征,如果不是对权力的畏惧,或者是蔑视,不会有人真正对这样的管理抱有实在的好感与真正的信心。我们只有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不对等的征纳管理思维,建立真正平等与信任的征纳关系,真正尊重企业,建立坦诚沟通关系,信息不对称问题与管理模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税企信任不对接问题其实深刻而微妙地反映了体制管理问题与思维方式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构大企业税收数据管理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必须从立法的角度重新规定大企业申报的各项报表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章第二十六条中明确要求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当如实填写纳税申报表,并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说明材料。而相应纳税申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分别体现在各个相关税种的管理条例中。也就是说,法律法规规定企业上报的数据具体体现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消费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以及财务会计报表,这构成了当前税收数据体系的基本框架。问题在于,法定上报的数据与企业实际的海量数据形成了巨大反差,当前大型企业集团组织架构错综复杂,核算体系庞杂,呈现出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家、跨文化、跨阶层、高专业、高科技、高战略、高集中、高筹划和高风险等复杂特征,仅纳税申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通行的税收风险管理要求相去甚远,从而全面地影响税收征管质量。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也发生质的改变,欧洲最有影响的商业思想家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Malik)指出,对企业的评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销售与盈利的评价,而个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即市场地位、创新业绩、生产力、人才吸引力、财力和盈利能力。沃尔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用十项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当前我国法定的数据采集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大企业集团不仅可以利用我国税制设计和管理体制的巨大缺陷,进行充分的税收筹划,税收调配也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在老鼠与猫的游戏中,我国税收管理者扮演的是现实版的被老鼠捉弄得狠狈不堪的猫的角色,基层税务局税收管理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税收管理差距遥远。因此,必须学习美国国内收入局的做法,明确界定大企业的标准,重新规定大企业纳税申报表的相关内容,全面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实现大企业集团数据管理体系的重构,从根本上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任何征管模式改革都将无功而返,现代化税收管理目标无法实现。(二)必须实现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软件与税务局电子申报软件的直接自动对接。目前大企业都实现了电子报税,电子申报软件取代纸质报表,提高了数据采集能力。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申报,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申报是大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管理软件与税务局的电子申报管理软件直接自动对接,企业每发生一笔业务,开具一张发票,记录一个会计凭证,税务局电子申报系统都会自动反映和记录,根本不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将企业数据经过人工工序录入到税务局的电子申报软件中。从本质上说,当前的电子申报仍然是手工申报的现代版,只不过在手工操作手段上从纸质进化到电子信息系统,企业申报数据调整空间仍然存在,数据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实现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软件与税务局的电子申报软件直接自动对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管税,这一点并非难以做到。今年五月份我带领湖北省国税局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赴四川省考察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时了解到,四川省国税局在税收综合绩效评估工作中使用无锡奇星公司开发的《国税评估软件》和《数据采集软件》,自动获取企业完整的核算账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2010年四川省税收征管质量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查补入库税收18.2亿元,很好地说明了获取真实数据并非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觉得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开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工具。(三)必须实现大企业税收数据集约化管理。当前的税收数据管理在法定上报内容和上报途径与方式上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如果能够综合利用这些数据,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事实上大企业税收数据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之中,高度分离且相互封闭,形成数据管理的孤岛,难以发挥综合效能。同时,在各层级之间,数据也呈相互封闭状态,以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为例,省局统计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而市州局统计的是年纳税50—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县区局则可能将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都包括在内,这样在各个管理层级之间,都有各自统计而其他层级并不知情的企业。此外,统计、商贸、财政、银行、地税、国库、海关等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有相关的涉税信息,但是国税部门取得第三方涉税信息渠道不通畅,有时靠部门协调解决不了问题,甚至需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才能获取。为了发挥数据的综合管理效能,迫切需要实现大企业税收数据集约化管理,税收征管模式变革必须以此为核心来构建,重新设置内设机构职责与税收管理层级与范围,并建立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的畅通渠道。

第8篇

一、大企业开展税务管理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大企业均具有资产规模大、经营范围广、投资能力强、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加强其内部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首先,通过合法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税务管理的最直接的作用。因此,加强税务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税收成本,为企业实现基本财务管理目标。其次,加强税务管理,能够使企业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进而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最后,开展良好的税务管理,可对企业财务资源科学配置产生促进作用,并在准确掌握国家相关税收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大企业税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大企业在开展税务管理活动时,税务筹划工作是核心环节,因此不可或缺。良好的税务管理虽然能够促进财务管理的进步,但不表示其完全处于零风险状态。从大企业税务管理角度看,认为现阶段其税务管理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政策风险。从现阶段我国立法角度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虽然具备一定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有关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进而使相关税收政策公开性和透明度偏低。当政策发生改变时,一定程度上会给税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带来影响。

(2)财务风险。在大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常常要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务管理的实效。例如,在进行筹资活动时,债务资本额度越高,虽然能够为财务筹划带来更大规划空间,但在获得利益的同时,财务风险也相应增加。而银行贷款资金比例越高,则将带来更多财务杠杆效益,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

(3)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更多大企业拥有相对自主权,并可根据市场整体运行情况调整自身财务管理方向。这样一来,就会带来市场风险,如银行贷款利率、通货膨胀及市场供求等因素,均可能加大企业筹资活动的难度,进而增加筹资风险的发生概率。因此,大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现阶段市场环境,保证税务筹划科学合理。

三、加强大企业税务管理的策略

新时期,税务管理应成为企业管理中相对独立的项目,并对自身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分析税务管理问题时,要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负税的影响作为重点内容,同时不断对税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文章以企业“筹资”活动为例,说明加强税务管理的策略和重要性。

(1)发行债券――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大企业发行债券,能够迅速筹集到资金,并获得相关所得税收益。发行债券资金成本较低,能够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债券支付利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定期返还本金并支付利息。二是分期支付利息方式。当采取定期支付付息时,应根据相关规定对利息进行定期支付,计提应付债券利息,并对相关费用进行分摊,进而减少资金占有率。目前,我国对企业发行债券控制力度较强。因此,虽然企业能够通过发行债券来控制纳税,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2)银行贷款――有效减少纳税额度。银行贷款的主要成本构成是利息,因此企业可通过利息摊入成本方式来进行合理避税,且有效利用资金往来双方(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及所处经济地位,来进一步实现“节税”功能。与此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将资金用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在纳税前将相关款项扣除,因此具有一定抵税效果。

例如,某油田企业欲购置两台1000万的机械设备,投资收益期限为10年,每年可获得200万元盈利,也就是说该企业需用10年时间才能累积2000万资金。若向银行贷款,每年贷款200万,年利率为10%,共贷款10年。假设企业所得税率为25%,则:1)企业自我筹资:该企业盈利后每年平均纳税额:200×25%=50(万元),则10年纳税总额为50×10=500(万元)。2)银行贷款筹资:企业每年纳税额:(200-200×10%)×25%=45(万元),则10年纳税总额为45×10=450(万元)。3)两种方式纳税差额:500-450=50(万元)。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知,10年下来,自我筹资方式纳税额比银行贷款多出50万元。相比之下,银行贷款能够使企业提前筹到资金,且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小。同时,银行贷款利息支付方式多样,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付息方式,进而为现金流数量、时间及额度提供判断标准。

(3)融资租赁――减少所得税纳税额。融资租赁是指利用租赁公司来实现筹资,租赁公司根据大企业的相关要求,出资购买相关生产设备,在合同规定期限内向承租者提供使用信用。在进行融资租赁时,与租赁资产相关的风险全部转嫁给承租方。这样一来,企业不仅能够迅速获得经营所需资金,而且能够按照固定资产(机械、设备等)租入进行折旧处理,并以折旧费用作为相关成本费用,进一步减少所得税纳税额度。融资租赁时,租金利息在支付所得税前进行扣除,进而减少纳税基数。

(4)权益资本――增加权益性投资收益。通过发行普通股票来为企业筹集经营资金,不能够提升企业的信誉,也能为债务资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普通股票没有截止日期,也无利息负担,并且在发行过程中不用偿还本金。因此,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筹资风险较小。但是,普通股票发行费用比较昂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筹资成本。投资者要求高回报和高收益,且股票红利不能在纳税行为前进行列支,只能在税后利润中进行支付。我国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红利、股息等具有权益性质的投资收益为免征税收入范畴。

四、结束语

第9篇

一、ERP对大企业的影响

(一)ERP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将IT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西方国家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到目前为止,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中80%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了统一的管理软件。可以说,企业管理信息化已彻底改变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它们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成为各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利器。

实践证明,企业实施ERP管理,能有效地降低库存、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ERP在中国企业同样发挥着提高效益的作用

海尔采用了SAP公司的ERP系统对企业进行流程改造。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海尔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不仅很好地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海尔的物流速度大为提高,订单量因此得以增加,增幅在50%以上。外部使用B2B采购平台,100%的供应商订单从网上获得,网上付款达80%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供应商节约上千万元费用。实现了信息替代库存,国内零部件的库存量在3天以内就可以保证每天数十万台产品的生产。

联想集团全球有44个独立核算单位,每个月有2万个订单、20多亿元营业额、4 000多笔采购、4 000多笔费用,采用ERP系统后同样大的业务量、44个核算单位的月报表在月末结账后只要半天时间就出来,整个集团15个独立核算的事业部、179个利润中心、32个职能部门、 1 400多个成本中心的统计合并报表在月末结算后的第5天就可以出来。这些不靠ERP系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时平行流动的管理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难以想象的。

(三)我省大企业应用ERP的现状

大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贡献卓著,体现了黑龙江的经济实力,支撑着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据统计,我省重点监控与服务的600户大企业中,已经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占86%,多数企业使用ERP管理。

2008年,中石油集团将自行开发的FMIS系统成功升级 7.0版,该系统是中石油及其下属各单位专门用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软件,该系统功能强大,并集成了B/S系统,方便员工操作使用,有效地促进了管理质效的提升。

蓝星石油有限公司大庆分公司采用了浪潮公司专门针对石油化工企业开发的通软Prolution2002 C2软件,使公司全部产品成功通过ERP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在总部全面实施信息化的带动下,也成功上线了国内高端ERP产品:ERP-NC。而国开行的核心业务采用新加坡SI公司开发的SYMBOLS*8.3系统。两个系统通过会计科目形成接口,实现了将管理、分析、核算三项内容予以逻辑和物理性质的分开,同时将基础数据进行拆分,从而保证管理、分析、核算对数据的共享。

二、ERP对税收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首先,有效提升企业依法纳税遵从度。企业成功上线ERP系统后,实现了财务与生产销售的衔接,由于系统有严格的单据审批流程,保证了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销售订单一经形成,产品发出后即实现销售收入,同步生成增值税等各税种税金,加上ERP系统的权限设定保证税金的不可更改性,为依法诚信纳税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其次,便于税务机关日常检查。ERP系统整合了企业的所有资源,换言之,只要获得了该系统的所有数据就掌握了企业的各个阶段经营状况,其中包括涉税信息。这就为税务部门的日常检查提供了便利,税务人员可以清楚地掌握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过合理分析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涉税问题。

再次,减轻税务稽查工作量。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在开发ERP系统的同时,也和税务部门合作开发出税务稽查查账系统,稽查工作人员将数据带回,再将数据导入到查账系统的数据库,利用查账软件进行查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税务稽查的工作量。

(二)负面影响

首先,企业采用ERP系统后,企业逻辑关系不平都由计算机做出了相关的提示,信息流的数据真实性不能从其他部门得到较方便的验证,特别是基础数据不真实或者恶意篡改的,无疑增加了税务人员检查发现的难度。

其次,一些企业借口ERP数据上传和资料统一归档,变相逃避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监管。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分支机构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将数据上传到总机构,由总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致使其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在管理和检查过程中,看不到原始数据或资料,对此采取跨区域调阅资料,必将增加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工作时限乃至税收成本。

再次,由于大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较多,企业ERP系统设立的多库并行方案更增加税务管理难度。很多企业往往不是一个数据库,相应的接口也非常多,这就为企业偷逃税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加强对应用ERP系统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的建议

一是全面了解掌握企业ERP系统特点,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使用不同的ERP系统建立大企业信息系统资料库,在深入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基础上,梳理各系统的薄弱点,随时与企业沟通,防范企业产生税收风险。

二是建立税企联动机制,派员进驻企业财务核算部门,并定期培训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和相关涉税业务人员,同时,把出台、变化、废止的相关税收政策及时通知企业,并指导其在ERP系统中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是针对企业在上线ERP系统时,存在对系统初始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大税务风险问题,各级大企业管理部门应把税收管理重心前移,在征得企业同意的前提下,介入对ERP系统的基础参数设置环节,对系统中各参数与税法有出入的地方给予提示,帮助企业严格控管,提高企业自觉遵从意愿和遵从能力,防控税务风险。

第10篇

取得如此成绩,跟财务管理的强化与创新密不可分。该局财务管理从基础规范化做起,坚持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严格考核审计,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务管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渐趋合理,财务管理的作用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服务并推动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奋进的历程,辉煌的业绩

河北省水利工程局,系河北省唯一一家水利水电建筑总承包一级企业,建局50年来,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发展之路。从50年代建局到80年代中叶,该局是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管理。1984年,省政府明确实行自收自支、定额上交,虽然仍然属于事业管理,但基本上步入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之路。1993年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河北水工局彻底与财政脱勾,真正走上了市场化经营之路。13年来在局长陈洪臣的带领下,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强化管理为重点,以班子建设为关键,实现生产经营每年上一个新台阶,财务收入由1992年的4000多万元,猛增到2005年的5.2亿元,经济效益由亏损数百万元到盈利上千万元,并分别获得省、部级“双文明单位”称号。

该局历史上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建局后到根治海河时期,岗南、黄壁庄、大黑汀、朱庄等数十个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从河北水工人手中建起,突尼斯、孟加拉、卢旺达等一座座凝结中国人民友情的援外项目在河北水工局人手中成为美丽画卷。然而,进入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地方水利投资项目减少,特别是转轨初期的短时不适应,河北水工局曾走入了低谷,人均产值不足万元,效益逐年下滑。1993年以来,以陈洪臣为首的企业领导团队,带领全局职工坚持“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的经营指导方针,大胆改革,创新管理,以质量体系国际认证,带动局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从省内、省外两个小市场,到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从水利水电行业单一项目到“保水利,攻电力,闯交通,不放工民建”的市场定位,从漠河之滨到闽粤山脉,从克拉玛依引水到海河入海口防潮,河北水工人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按照该局局长陈洪臣的要求,“干一个工程,拓一方市场,交一批朋友,树一座丰碑”,水工局靠产品质量站稳了市场,靠热情服务赢得了顾客,靠科技创新掌握了产品主导,靠诚信守法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水工局除具有承揽各种类型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资质外,还取得了市政公用、房屋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地基与基础处理、预拌商品砼等相应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并具有了一级国际承包资质和劳务输出等对外经营权,为工程局进一步扩大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完成了在建工程5.2亿元的同时,签订中标合同8.04亿元。先后在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中,中标11项,合同金额10.6亿元,且在已开工的三个项目中,有两个被评为样板示范工程,成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一支名副其实的铁军。

在河北水工局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河北水工局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以超越的理念和坚实的基础,为水工局的跨越发展发挥出强力助推器的作用。

二、完善内控,夯实会计工作基础

过去一个时期,特别是初期,由于缺乏市场经营的经验,河北水工局也出现了很多决策上的失误,曾经有过未经深入调研盲目投资,致使多个投资项目不仅没有效益,还造成巨大投资损失的教训。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在认真处理以往各项投资事项的同时,结合全国开展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活动,认真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等20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涉及经营方面的合同评审制度,投资决策论证审批制度等,还借此机会在全局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推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一张票据,一个科目,一项措施,逐项同规范化标准相对照,从局财务处做起,带动全局会计核算工作的提高。1995年取得了河北省首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认证,并参加了省财政厅组织的全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巡回展,获得省直机关单位第二名和全省第三名。通过加强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强化了财务管理,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河北水工局于1995年首度实现扭亏为盈,全局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于1996年被水利部表彰为全国水利财务会计工作先进集体。

三、整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过去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河北水工局同其他省份的水利施工单位一样,一方面为事业单位建制,另一方面均实行局、处、队三级核算,不仅信息传递不畅,而且资源占用分散,企业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1998年以来,该局在局部试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项目法施工,取消队级建制,处内建立内部劳务市场,由局或处直接组建项目经理部,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管理人员和费用,而且由于项目完成的好坏直接与项目组人员的利益挂钩,更有利于调动项目经理和项目组员工的积极性。

在推行项目法施工,层层落实经营责任制的同时,该局注重资源整合。对所属会计单位实行银行存款限额管理和集中开户的现金管理形式,按照结算中心模式实现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2005年在投标项目和中标金额巨增,工程投入加大的情况下,该局短期借款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6000余万元。由于全局各处、厂、各项目部集中开户,形成了规模,壮大了实力,不仅能够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减少了短期借款,也同金融机构达成了共识,商定了专门的金融服务方案,不仅服务周到,还给予各种投标、履约保证方面的支持,有利地保证了全局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更有利地促进了全局经济效益的提高。今年上半年,他们又推行更加集中的管理形式,新近中标的四个南水北调工程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由局财务处直接负责收支管理,正在向着完全的结算中心过渡。

四、抓住机遇,实现二次创业

随着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擅长于打大仗、打硬仗的河北水工局人,更是迎来了水利建设的春天。河北水工人没有仰仗地利优势,而是厉兵秣马,积极备战,科技攻关,精心组织。首先,在全局上下,全体员工从思想上树立“创世纪精品,干世界一流”的质量意识,组织一次次的专业技术培训班,成立了一个个科技攻关技术小组。随着一项项技术难题被攻克,以及新设备、新工艺的熟练应用,河北水工局承建的唐河倒虹吸和滹沱河倒虹吸两个工程在建项目,被南水北调建管处评为典型示范样板工程。仅南水北调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中,河北水工局就中标11项,投资额达10.6亿元。

面对大好的发展机遇,河北水工局党委提出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现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二次创业是基于1993年开始的第一次创业而提出来的。1993年初,本届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可以说河北水工局正处于经济形势严重困难的低谷时期,当时的水工局,人员多(离退休人员多)、包袱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市场占有率很低,加上国家开始实行的银根紧缩政策,有些项目由于生产设备短缺不得不放弃。由于连续数年亏损,企业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新班子从三项工作做起:⑴整顿各级领导班子。首先抓了干部队伍建设,精简机构,压缩职能处室,调整充实了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各类人才(本人就是这时被任命为财务负责人的);⑵建立制度,落实各项责任制,做到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强化内部各项管理;⑶全力抓生产经营,抢占市场,提出了产值利润每年以10%速度递增的目标,实际实现产值平均递增20%。利润方面,自1995年开始盈利后,经济效益增长超过了产值的增长水平,职工收入每年增长11%以上。

2006年,经过近3年的拼搏经营,河北水工局的产值和效益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干部职工素质、企业竞争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工程局党委提出实施“二次创业”工程,并指出“一次创业创基业;二次创业创伟业”的宏伟蓝图。目前,全局上下正在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河北水工局在较早取得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后,现又取得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河北水工局正在南水北调的主战场与国内一流、超一流的企业同台竞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原逐鹿,试看吾辈身手。河北水工局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一定会更大更强。用陈洪臣的话说:“规模化、集约化、全球化是现代企业家的理想和胸怀,河北水工局已经为河北乃至全国的水利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必将为全国乃至世界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1篇

一、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对财务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再认识

现代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工作是监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保障。监狱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怎么管?作为现代监狱企业的财务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适应市场竞争和单位实际工作的要求,对财务管理职能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在经济发展中财务人员所起的作用,决不能仅停留在战术和业务层面,而应更多地向战略层次渗透,不但要做战略的设计者,而且要做实践者和推动者,承担起管理职责,在战略管理中必须承担起管理的职责,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履行战略审查职责。审查的内容包括:单位在进行发展、规模扩张时,具体指的是上新的经营项目时,对市场是否进行了充分调查,在市场竞争中单位所面临的竞争格局怎样、有哪些主要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是多少等;与竞争者的战略有何不同、进入市场会引起竞争者怎样的反应、这些反应对单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单位为实施发展战略需要的资源是否具备,怎样争取具备;在开拓市场和寻求合作伙伴时是否考虑了有关财税、金融政策的变化等等。第二层面,制定财务战略,保证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具体包括:一是要进行资源优化与配置。除了应注重一些被量化在财务报表上的传统资源外,还应重视市场资源、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制定远期的财务规划,包括对单位发展过程中的负债规模进行规划、对财务资源进行规划及对单位发展的未来获利能力与现实获利水平进行规划等等。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通俗的讲概括为三句话:一是财务资源是单位最基本的资源,没有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财务风险是单位经营活动最致命的风险,钱没了,大家只能喝西北风;三是财务控制是单位最有效的控制,控制了资金,就控制了单位的血液。单位在抓经营管理中抓住了财务管理这个“纲”,就能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搞好了财务管理,就能准确把握单位经营状况和各类资产价值状况,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用足国家赋予的财权,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而增强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财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监狱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了财务管理在监狱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概括为五点:一是财务为监狱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财力支撑。二是财务目标与监狱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获得利润并实现价值最大化,财务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花钱少,收益大。三是从管理对象看,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监狱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动。资金的问题是经营活动的核心问题,抓住了资金,就等于抓住了财务管理的“牛鼻子”。四是从管理内容看,财务管理贯穿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融资、投资、产权、收益、分配等,承担监狱内部各单位资金核实、分配、结算、考核的职责,凡是牵涉到资金或将会引起资金运动的所有业务活动,都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五是从管理的职能看,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财务管理不仅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执行决策上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锐意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运作体系

监狱企业财务运作有自身的特点:一是资本控制性。监狱对各基层单位的财务控制从资本控制的角度入手,通过健全资本控制机制来控制财务风险以获取投资回报。二是目标的一致性。各基层单位的财务运作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必须是一致的,并受之约束和影响,通过财务运作促进整体经济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三是资源的共享性。资源的聚集与整合带来了基层单位间经济往来的增多和经济关系的联系。合理鉴定基层单位的各项经济资源,理顺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内部财务资源和其他非财务资源的聚合与共享,是企业财务运作的首要目的。四是运作的协同性。监狱企业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运作体系,一方面加强了对基层单位财务的宏观指导和控制,规避整体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在财务政策、财务计划等方面实现统一战略规划,从而协同获得整体和各基层单位个体财务收益。

基于以上特点,结合财务活动的点、线、面来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运作体系。就是财务活动要以资金运动为主线来开展,首先表现的是筹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其次是投资活动,投资活动形成“资产”;最后是核算与监督活动,核算与监督活动构成了企业的财务活动流程。所以说,资金运动过程是一条线,资产形态是点,会计核算是面,资金、资产和会计构成了点、线、面的关系。即建立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资金运作系统、以盘活资产为核心的资本运营系统、以电算化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三大财务运作体系。同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理顺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不理顺,基层单位财务责权利配置不对等,财务运作体系就很难有效运行。二要系统化实施。财务运作体系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并形成内在的逻辑联系,应将财务、审计、人事等最重要的职能管理部门联系在一起,相互配套,一体联动,避免单打一和不协调的现象,从而形成管理合力。三要把握财务运作体系的核心。从管理角度看,对资金和主要人力资源的控制是企业对下属单位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核心。监狱要结合实际情况,遵循相对集权与适度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创建与监狱管理体制相适应、新型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四要确定资本运营的中心。资金一经投入,形成的是资产,资产构成了监狱的财务资源。俗话说:“投资不控制,资产必流失”。五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即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财务运作体系的优化。

三、开拓创新、塑造财务文化和财务品牌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包括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由此形成财务制度和财务文化。制度管理是通过对资源的配置方式和对业务的处理程序作出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来规范职工的行为,更多地强调外在的监督与控制,是我们倡导的“文化底线”。文化管理是通过职工对单位理念的认同,自觉地服从单位的利益,并按照某种与单位利益一致的方式行事,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力量及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文化高境界”。对监狱企业而言,如果说管理制度是想让犯罪的人员没有机会犯罪,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让有机会犯罪的人员不愿意犯罪。

塑造财务文化、财务品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抓好制度文化建设。制定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各项财务工作程序。即:以内部控制制度为核心的资金、投资、成本、债权、担保等制度体系,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防火墙”作用,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其次,抓好制度学习和落实,即不仅在财务部门内部,而且在企业整体,从严抓好制度落实;此外还要制定财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依法建账、依法理财。以此塑造财务队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二是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经营管理的需要,一切工作要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利益为目的。三是促使财务人员树立发展型管理理念。发展型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强调个人、单位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在财务管理中树立开放、合作、诚信、服务、创新、奉献、竞争与和谐的观念,使财务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监狱整体利益的忠诚度。四是重视财务控制,规避财务风险,即培养一批具有经营风险意识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使之具有先进的理财观念和内部控制观念,根据职业判断能力及时、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并有效处理。更重要的是在财务管理中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监控机制,通过财务联查、内部审计、财务信息报告等对企业整体的经营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控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预警和有效控制,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并采取相应措施,将财务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现代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处理好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处理贯穿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中。处理好了,理财就有了成效,共同利益得到增长,作为企业品牌重要方面的财务品牌也就树立起来了。这也是和谐财会追求的理想目标。

四、依法理财、树立财务经营理念

财务人员要具备的财务经营理念:从事资金管理的要按照银行的方式来运作;从事资产管理的要按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方式来运作;从事会计核算的要按照会计事务所的方式来运作。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既可以为单位直接创造效益又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

第12篇

一、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无论采取查账征收方式还是核定征收方式,其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50万元(含50万元,下同)的,均可以享受财税〔2017〕43号文件规定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政策(以下简称“减半征税政策”)。

前款所述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或者财税〔2017〕43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企业。

企业本年度第1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如未完成上一纳税年度汇算清缴,无法判断上一纳税年度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可暂按企业上一纳税年度第4季度的预缴申报情况判别。

二、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在预缴和年度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时,通过填写纳税申报表的相关内容,即可享受p半征税政策,无需进行专项备案。

三、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统一实行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

四、本年度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按照以下规定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一)查账征收企业。上一纳税年度为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分别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1.按照实际利润额预缴的,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不超过5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2.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额预缴的,预缴时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二)定率征收企业。上一纳税年度为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预缴时累计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三)定额征收企业。根据减半征税政策规定需要调减定额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按照程序调整,依照原办法征收。

(四)上一纳税年度为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企业,预计本年度符合条件的,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五)本年度新成立的企业,预计本年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五、企业预缴时享受了减半征税政策,年度汇算清缴时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应当按照规定补缴税款。

六、按照本公告规定小型微利企业2017年度第1季度预缴时应享受未享受减半征税政策而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在以后季度应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中抵减。

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2015年版)等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1号)附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和年度预缴纳税申报表(B类,2015年版)》填报说明第三条第(五)项中“核定定额征收纳税人,换算应纳税所得额大于30万的填‘否’”修改为“核定定额征收纳税人,换算应纳税所得额大于50万元的填‘否’”。

八、《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61号)在2016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废止。

特此公告。

第13篇

关键词:税务管理;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政府2009年《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导》的颁布,各企业也给予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重视。要想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税务风险管理的落实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就税务管理流程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其不仅符合企业管理的需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务管理,其是以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结合有效信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益,管理包括税务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业绩评价等内容,且在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层次上均有涉及。税务管理需要明确其作用,其中运营控制使得税务成本效益不断提高,日常管理是实现税务成本的降低,信息管理是针对税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

(二)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一、税务战略管理层次,也就是筹资、投资以及收益支配决策,而收益支配决策包括税务的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以及业绩评价等内容。二、税务运营控制层次,也就是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经营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三、税务日常管理层次,也就是会计核算、税企关系以及纳税申报管理中的税务管理工作;四、税务信息管理层次,也就是涉税信息的收集、处理及输出过程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企业税务风险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企业税务风险,其在税务管理中客观存在。然而,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税务管理的了解,在实际的税务管理中存在缺陷。税务风险是指税务目标管理、日常管理、运营控制以及信息管理等过程中,因涉税事项的不确定影响,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收益或者损失。税务风险带来收益或者损失取决于税务管理者的风险认识及管理,如果其能有效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那么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效益,否则,企业将蒙受亏损的打击。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在税务管理过程中,识别并评价企业的税务风险,通过有效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包括内部环境、事项判断、目标建立、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监督控制以及信息传送等。(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税务风险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以上内容都是在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判断与评价,并且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减小企业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一)系统构建的整体目标

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从而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判断与评价,完成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达成税务风险的降低以及企业收益的提高。

(二)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运营控制、战略管理、信息管理和日常管理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四个方面,其中,这些方面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事项识别、监管控制以及风险应对等要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落实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可以使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大,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实际,设计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广大企业在今后的税务风险管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2

第14篇

(一)税务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的税务管理观念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企业人员对税务管理认识不够深刻,企业的税务人员对税法以及关于税务的法规认识不足,往往会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和限制。而有些企业在缴纳税务的过程中投机取巧,往往被判定为漏税、偷税,因而受到处罚,这就增加了企业的税务成本。

(二)税务筹划与管理相混淆。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将税务筹划与税务管理相混淆,税务筹划只是税务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企业将税务筹划当做是税务管理,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并没有完成税务管理,这就忽视了税务管理所具有的协调及预测作用,只是将某个方面的税收降低,却并没有整体的减少企业的税收。

(三)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不高。企业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没有将税务管理提升到一定的地位,对税务管理的意识非常淡薄,总是想尽方法的晚交税,少交税,将纳税当做是企业的负担。这样就增大了企业税务风险,如果经历税务稽查,企业的名誉形象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令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税务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我国企业虽然注重建立以降低税负为目标的税收筹划体系,但用于构建适合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企业税务战略和管理体系还尚未到普遍重视。近年来,一些企业已经注意高效率、专业化的企业税务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企业税务管理应该和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乃至战略管理相互契合,在降低税收的成本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企业纳税风险,提高财务业绩,并为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提供支持。

二、税务创新策略及分析

(一)税务筹划。

企业税务管理的核心就是税务筹划,企业税务管理的其他活动都是为了税务筹划能够更好的完成。税务筹划是事前的行为,税务筹划的本身具有预见性以及长期性的,但是税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是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防范以及避免风险,争取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税务筹划要合法合理。企业的税务筹划决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企业的税务筹划必须合法。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对税法以及税收相关的法规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合法的前提下设计税务筹划的方案。成本一效益的原则。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税务筹划同样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税务筹划也需要费用。税务筹划可以为企业减轻税务负担,同时,税务筹划也需要企业支付与之相关的费用。企业在聘请相关机构或自己组织人员进行税务筹划时都会产生一定费用。企业的税务筹划应该是在多种税收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交税最少的方案未必会是最优的方案,这种方案也可能会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总体降低。

(二)加强税务管理。

1.建立完善的体系,聘请有经验的税务顾问,成立管理部门。在税务系统越来越复杂,税法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单独依靠会计是不能完成企业的税务管理的需求的。税务系统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就需要企业向有关的税务中介部门进行请教,税务中介部门对于税收政策的把握非常准确,对于收税的经验较丰富,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聘请这些专业的人员作为企业的税务咨询,能够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的水平。企业成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防范和规避企业的税务风险,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企业建立自查的制度。企业应建立自查的制度以及成立自查的机构,定期的对企业的纳税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肖解决问题,将企业的税务风险降低。同时,企业对税务计算的方面也要了解,检查在计算时是否存在错误的情况。另外,企业的税务申报是否及时,是否异常也需要检查。自查的意义是使企业能够及时发现税务管理中的问题肖解决这些问题,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总结

第15篇

关键词:企业 税务风险管理 问题 成因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诸多知名公司陷入“税务门事件”,税务风险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企业及社会的普遍关注。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决定了税务风险的不可避免,成为了企业“甩不掉的影子”。因此,为减少、避免企业因发生税务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研究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根本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对策,已成为当今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风险评估的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税务风险是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进行税务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建立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价的机制,以识别来自企业内、外部的风险,并对其加以评估,采取应对机制和策略的过程。因此,税务风险评估对单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也没有配备专业资质的税务管理人员去从事税务管理工作,税务管理通常由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兼任。但财务部门管理层次较低,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税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协调,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收集、交换和沟通机制,所以,税务风险评估的专业化程度低,且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二)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价缺乏确切的量化指标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考评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实现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的企业税务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等栏目列出,没有单独反映企业税务信息的报表。虽然企业每年都会提交税务审计报告,但与提供的财务报告相比,却缺乏一套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税务风险管理的绩效,因而无法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价值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影响到企业高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二来使得企业管理者无法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无法为企业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性意见。

(三)专门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建立,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尚不健全

企业集团公司往往跨行业跨地区从事经营活动,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着大量的关联交易,各公司之间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体系对企业集团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型企业集团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信息处理系统,但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税务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完成税务信息数据的记录、汇总、统计和处理,影响着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一旦子公司出现涉税事项处理不当的问题,集团公司的财务或税务主管就只能成为一名“消防员”,而不能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进行远程指挥来解决。另外,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由于税企双方没有约定哪些具体税务信息、在什么期限内需要进行传递与沟通,因而当企业漏报或迟报一些重要税务信息时,税务机关如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形成税务风险源。同时,一些税务机关也缺乏积极性,通常是坐等纳税人上门咨询,才根据其需要提供相应服务。税企对话途径较少,不能及时对重大涉税事项进行探讨与决策,最终就会较大地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税务风险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稀缺

我们都知道,税务风险管理人才是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税务、会计、风险管理等专门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应对多变的税收政策、复杂的经济环境、动态的企业经济活动事项等作出相应税务风险管理决策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正积极建设适合本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设置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企业现有的这些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素质都普遍不高,不能为企业有效地管理税务风险,有时还有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也就是说,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尚稀缺,因而在税务风险控制谋划方面没有显著的成效。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知名财经院校已经启动了专业税务风险管理师等培训项目,但由于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管理层和部分财务人员,每年虽有一定数量的税务风险管理人才输出,但培养的数量实在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广大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税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匮乏,大大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的程度。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企业高层对税务风险不够重视。很多大企业的董事会等决策层因税收法律意识淡薄、财税知识匮乏,而忽略了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他们简单地认为,税务是企业财务核算与申报层面的事,只要不做假账,不虚假申报,就不存在税务风险,没有必要纳入企业战略层面去考虑,因而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中,较少地考虑税务风险因素并建立系统的税控制度。二是部分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他们认为减少税务风险的唯一途径就是多缴税,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税务风险,但是多缴税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造成了企业的财务损失,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就时常发生类似损失。

(二)企业内部监督难以到位

要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得到切实、良好的执行,并能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施以恰当的内部监督。而企业内部监督不到位,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无法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一些大中型企业业务范围比较广,业务量也较多,财务会计核算分工又细,但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却不熟悉本企业核算的全面情况,对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也缺乏充分了解,加之企业管理层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又缺乏税务管理功能,相关信息在税务层面不能进行整合和分析,因而不能客观地评价、预警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税务风险。在处理税务方面的问题时,企业有些过分依赖于外部税务顾问和中介机构,导致自主处理税务问题的能力弱。

(三)国家监督的范围有限、效力难以保证

我国的国有大企业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而财政、审计部门的人员数量无法做到每年对所有的国有大企业进行监督,目前,大都采取抽查的方式,且波及面窄、滞后性强,导致一部分国有大企业的税务遵从度不能提高,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隐患。另外,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真正全面掌握税收、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较少,他们对税收法规制度的变革很熟悉,但对会计与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尚欠缺,而一些企业在处理税收方面总是利用不正当的会计手段进行税务操纵,做假账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税务检查又难以发现,导致税务监督效力难以保证。

(四)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较低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对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却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的知识,在经营管理决策上缺乏长远的税务风险管理观念,偏向于近期的涉税利益;有些企业高层管理者甚至认为只要搞好与所辖税务局人员的关系,就可以解决企业的税务问题,或者认为企业的财务部门可以处理好涉税问题,企业聘请的税务顾问可以解决税务风险问题等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这种素质与观念状况,必然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另外,作为普通管理者的财会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未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财会人员的管理范围有限,而且大多数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仅限于会计方面,对税收法规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理解不深,造成了事实的偷税、逃税,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解决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全员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税务管理,提高高层管理者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是实施有效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其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中去考虑。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税务风险后,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正确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将风险消灭在源头上,使企业从被动处理税务危机中走出来。同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凡是与税务有关的岗位与人员都必须树立起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能将税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仅局限于财务部门,企业的员工都是税务风险防范的主人,要把税务风险看成是企业生存的大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把税务风险控制在可防控的范围内。

(二)在企业内部设置税务管理机构,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置税务管理部门和相应岗位,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税务管理人员,全权负责本企业的涉税事项,对本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税务监控,对财务部门的涉税核算与纳税申报进行审核。同时,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在税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中,还应建立税务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和更新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法规制度,取得、分析企业的业务信息,定期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统一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三)采用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客观地评价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金额、百分比、损失或罚款的次数等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税务风险事故发生率、税务风险事故损失程度、税务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在评价时,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指标数据,需要同以往年度的税务风险管理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揭示具体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如甲企业通过计算2014年税务风险事故发生率由上年的3‰下降为1.5‰。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企业还可以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管理决策的执行情况、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税务损失控制等项目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得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等级(优、良、中、低、差)。

(四)营造良好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

企业的涉税事项几乎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税务风险也潜在于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及各交易环节。因此,作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加强与其他各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为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税务咨询服务,对各业务部门的涉税业务予以指导,将有助于强化各业务部门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识别税务风险。另外,企业与税务机关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效率直接影响着税务风险管理的水平。如果企业能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加强同主管税务机关的联系,必然会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加涉税利益。税企双方还应建立“高层对话”机制,定期探讨一些企业相关的重大涉税事项,约定企业涉税处理的具体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魏相存.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想[J].商业会计,2011,(27):27-28.

2.段新怡.大企业如何加强税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2,(2中):113-114.

3.王玉兰.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J].税务研究,2013,(4).

4.杨晓.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21).

5.温小丽.中国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6.甘莉.我国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