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辩论问题大全范文

辩论问题大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辩论问题大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辩论问题大全

第1篇

1.民法转型的法源缺陷:形式化、制定法优位及其校正

2.宪法民法关系之实像与幻影——民法根本说的法理评析

3.民法公平原则新诠

4.民法典与特别民法关系的建构 

5.我国民法立法的体系化与科学化问题

6.从民法与宪法关系的视角谈我国民法典制订的基本理念和制度架构

7.论中国民法中的“解法典化”现象

8.水权与民法理论及物权法典的制定

9.民法与国家关系的再造

10.20世纪前期民法新潮流与《中华民国民法》

11.民法与人性的哲学考辨

12.论人体器官移植的现代民法理论基础

13.物上请求权与物权的民法保护机制

14.社会基础变迁与民法双重体系建构

15.我国当前民法发展战略探索——法学实证主义的当代使命

16.瑞士民法上的人格权保护

17.民法的人文关怀

18.论民法典(民法总则)对商行为之调整——透视法观念、法技术与商行为之特殊性

19.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

20.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法

21.民法基本原则研究——在民法理念与民法规范之间

22.民法总则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23.中国民法百年变迁

24.编纂民法典必须肃清前苏联民法的影响

25.论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

26.民法总则不应是《民法通则》的“修订版”

27.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28.刑法与民法——截然不同的法律类型

29.民法基本原则:理论反思与法典表达

30.民法上国家政策之反思——兼论《民法通则》第6条之存废

31.我国民法地域效力立法之检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条第1款为中心

32.民法中的物

33.通向人性的复兴与和谐之路——民法与经济法本质的另一种解读

34.见义勇为立法与学说之反思——以《民法通则》第109条为中心

35.中国民法继受潘德克顿法学:引进、衰落和复兴

36.百年中的中国民法华丽转身与曲折发展——中国民法一百年历史的回顾与展望

37.民法总则的立法思路

38.论民法基本原则之立法表达

39.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意思自治原理及其展开

40.“民法-宪法”关系的演变与民法的转型——以欧洲近现代民法的发展轨迹为中心

41.民法与市民社会关系述要

42.民法总则编的框架结构及应当规定的主要问题

43.商品经济的民法观源流考

44.物权请求权制度之存废与民法体系的选择

45.关于制定民法总则的几点思考

46.中国民法中的“层累现象”初论——兼议民法典编纂问题

47.我国民法强制性规范的立法探析

48.我国民法典编纂中民法调整对象的确定与表达

49.论支配权概念——以德国民法学为背景

50.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51.方法与目标:基本权利民法适用的两种考虑

52.民法上的人及其理性基础

53.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

54.民法基本原则与调整对象立法研究

55.错位与暗合——试论我国当下有关宪法与民法关系的四种思维倾向

56.论民法中的国家政策——以《民法通则》第6条为中心

57.民法基本原则之“成文法局限性克服论”反思——就《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与徐国栋先生商榷

58.宪法与民法关系在中国的演变——一种学说史的梳理

59.近30年来日本的民法研究

60.民法调整对象之争:从《民法通则》到《物权法》——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事立法主要障碍之形成、再形成及其克服

6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法总则——与德国民法比较

62.民法是私法吗?

63.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对现实生活的介入

64.民法上的人

65.侵权责任法在我国民法中的地位及其与民法其他部分的关系——兼与传统民法相关问题比较

66.从形式回归走向实质回归——对婚姻法与民法关系的再思考

67.论民法的性质与理念

68.民法是什么?——学说的考察与反思

69.民法典创制中的中国民法学

70.动产抵押制度的再思考——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对动产抵押与让与担保制度之规定

71.知识产权作为第一财产权利是民法学上的一个发现

72.两种市场观念与两种民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事立法政策内涵之分析

73.制定《民法总则》不宜全面废弃《民法通则》

74.重塑以民法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产权法

75.对民法的哲学思考——以民法本位为研究视角

76.私法原则与中国民法近代化

77.论民法基本原则生态化的价值理念与技术路径

78.论20世纪民法的发展趋势

79.论民法的社会功能

80.民法规范进入税法的立法路径——公法与私法“接轨”的规范配置技术

81.近代民法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后现代转向——兼论当代民法使命

82.私法自治与民法规范 凯尔森规范理论的修正性运用

83.与改革开放同行的民法学——中国民法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

84.民法与宪法关系之逻辑语境——兼论民事权利在权利体系和法律体系中的根本地位

85.民法适用中的法律推理

86.民法法典化的历史回顾

87.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的立场和使命

88.民法调整对象的属性及其意蕴研究

89.论我国民法总则对商事规范的抽象限度——以民法总则的立法技术衡量为视角

90.回归传统——百年中国民法学之考察之一

91.环境问题的民法应对:民法的“绿化”

92.日本民法百年中的债法总论和契约法

93.比例原则在民法上的适用及展开

94.论民法生态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95.中国民法和民法学的现状与展望

96.再论民法中人格法的公法性——兼论物文主义的技术根源

97.民法中“民”的诠释

98.论民法解释学的范式——以共识的形成为研究视角

第2篇

1.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

2.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5.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

6.我国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7.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8.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9.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10.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面向高职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12.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14.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思考

15.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1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7.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18.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战略

1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20.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1.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

2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4.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6.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27.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8.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9.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

30.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31.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33.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

3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5.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究

36.基于云技术开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研究

37.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38.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39.《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

40.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1.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课程的构想

42.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

4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4.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45.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47.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8.浙江树人大学: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

49.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

50.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  

51.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

5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5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TPACK水平测评量表开发与质量检验的实证研究

5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55.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56.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7.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8.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 

59.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60.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6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3.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与需求

64.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65.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思考

66.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67.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68.论对学生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69.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70.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

7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72.基于计算机应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73.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74.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的融合

75.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7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

77.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78.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9.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80.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81.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探讨

82.基于DEA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服务类企业管理绩效研究

8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85.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86.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87.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8.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89.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

90.基于DEA模型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分析

91.体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综述

9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9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94.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9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96.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97.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98.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3篇

1.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98.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第4篇

经过各评委教师公正公平的打分及统分员的认真统分,各参赛团体及辩手的分数已出,下头有请团委书记许平教师宣布本届辩论赛三场比赛的团体得分及胜负情景。一起来看看辩论赛主持词最新5篇大全,欢迎查阅!

辩论赛主持词1

各位同学、今晚的辩论赛即将开始.有请队员入场.

首先入场的是正方__他们的立场是__他们的辩手是:……此刻入场的是反方__他们的立场是__他们的辩手是:……

今日晚上,我们举行的是:__辩论赛,欢迎各位辩手和同学们的到来,期望双方在今晚的比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今晚到场的评委,他们是:……感激各位评委的到来,今晚的辩题是“……”我们有人说“”也有人说:“”谁是谁非呢.台下的同学想必早已经如饥似渴.再看台上的辩手,哈,也早已磨刀霍霍了.

1.好,我们进入比赛的第一部分,立论阶段,看双方如何摆开阵势(介绍规则,时间)有请正方立论…….恩,正方_辩真是激-情满怀,下头有请反方辩手进行立论……..

2.好,看来双方战略以定,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盘问阶段……..

3.双方真可谓是兵来将挡,运筹帷幄,精彩的盘论过后,下头进入我们的驳论阶段…….

4.看来双方真是不分上下,寸不不让埃此刻到了现场提问的时间了,大家要把握机会碍…..

5.感激观众的提问,看来万事具备,东风又来,该是短兵相接了,再进入我们最精彩的自由答辩吧…….

6.好一场精彩而又激烈的答辩,双方各不示弱,气势逼人啊,那就赶快进入我们最终的总结陈辞阶段吧,看双方如何乘胜追击,保住胜果,还是卧薪尝胆,卷土重来,反败为胜…….

7.好了,本场比赛也快结束了,谁胜谁负呢,评委自有公决,此刻请评委退场

8.此刻是观众提问时间,任何观众对任何辩手最多能够提一个问题,还不赶快行动……

9.好,观众提问就到那里。此刻请__教师为本场比赛点评

10.结果出来了,谁胜谁负这个答案已在我的手上了,大家说谁获胜了呢……看来大家还是唯我独尊,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埃看来大家的团队精神值得表扬。此刻我宣布比赛结果,本次的优秀辩手是….获胜的是…好,本场比赛到此结束。请同学们细心留意我们的海报,不要错过下场比赛哦!

辩论赛主持词2

全体起立,有请各位领导、教师入场。

请坐

各位领导、教师、同学,大家晚上好。我是本场比赛的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由运城市职业技能学校教务处所主办的学生辩论赛。

辩论是一项能够提高思辩本事,丰富课余知识,培养团队精神,锻炼思维表达的活动。开展此项活动,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融入学校生活,在活动中提高自信及思辩本事,交流与论辩本事,培养创新和团队精神,体现学生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发掘和培养学校辩论人才。本届辩论赛将本着“公平竞赛”的精神,以“关注热点、追求真理,锻炼口才、展现自我”为宗旨,以活动传播科学精神,弘扬正义正气,关注热点问题,共建和谐学校。本届辩论赛由各年级派出的辩论队参加比赛,各年级分别派出两支队伍参加比赛,分辩不一样的辩题。

在比赛开始前首先介绍担任本场辩论赛的评审委员,第一位是教师,第二位是教师,第三位是教师,第四位是教师,第五位是教师,感激各位评委教师的参与。

接下来介绍第一场辩论赛正反双方的辩手。

本场比赛担任正方的是班的同学。反方的是班的同学。

正方一辩同学,正方二辩同学,正方三辩同学,正方四辩同学。反方一辩同学,

在介绍完辩手后,让我们看一下,本场比赛的辩题是。此刻辩论赛正式开始。首先进入立论阶段:每次陈词时间是3分钟,此刻请正方一辩陈词,有请。

下头请反方一辩陈词,有请……。

双方陈词结束,下头进行驳立论阶段,双方2辩,反驳对方立论,并对本方观点进行补充

陈词。时间是2分钟,此刻请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有请,下头请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有请。

下头进入质辩环节,双方三辩提问对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对方辩手分别回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此刻有请正方三辩提问,有请,下头有请反方三辩提问,有请。

下头有请正方三辩做质辩小结,时间1分30秒,有请

下头有请反方三辩做质辩小结,时间1分30秒,有请

下头进行自由辩论阶段:时间是双方各4分钟,由正反双方自由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

为发言结束,同时另一方开始发言。同一方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用时已完,另一方能够继续发言,也能够向主持提出不发言。首先由正方开始发言。

最终进入总结陈词阶段:时间是3分钟,由双方四辩进行最终的总结。首先有请反方四

辩总结陈词,有请。下头有请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有请。

第一场辩论赛到此结束,在唇枪舌剑之后,让我们平复紧张的心境,欣赏由班同学带来的精彩节目,有请

第二场

感激同学的精彩演出。此刻第二场辩论赛正式开始。

接下来介绍第二场辩论赛正反双方的辩手。

本场比赛担任正方的是班的同学。反方的是班的同学。

正方一辩同学,正方二辩同学,正方三辩同学,正方四辩同学。反方一辩同学,

在介绍完辩手后,让我们看一下,本场比赛的辩题是。此刻辩论赛正式开始。首先进入立论阶段:每次陈词时间是3分钟,此刻请正方一辩陈词,有

请。

下头请反方一辩陈词,有请……。

好双方陈词结束,下头进行驳立论阶段,双方2辩,反驳对方立论,并对本方观点进行补

充陈词。时间是2分钟,此刻请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有请,下头请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有请。

下头进入质辩环节,双方三辩提问对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对方辩手分别回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此刻有请正方三辩提问,有请,下头有请反方三辩提问,有请。

下头有请正方三辩做质辩小结,时间1分30秒,有请

下头有请反方三辩做质辩小结,时间1分30秒,有请

下头进行自由辩论阶段:时间是双方各4分钟,由正反双方自由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

为发言结束,同时另一方开始发言。同一方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用时已完,另一方能够继续发言,也能够向主持提出不发言。首先由正方开始发言。

最终进入总结陈词阶段:时间是3分钟,由双方四辩进行最终的总结。首先有请反方四

辩总结陈词,有请。下头有请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有请。

第二场辩论赛到此结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之后,让我们放松一下,下头请欣赏由班同学带来的精彩节目,有请

第三场

感激同学的精彩演出。此刻第三场辩论赛正式开始。

接下来介绍第三场辩论赛正反双方的辩手。

本场比赛担任正方的是班的同学。反方是班的同学。

正方一辩同学,正方二辩同学,正方三辩同学,正方四辩同学。反方一辩同学,

在介绍完辩手后,让我们看一下,本场比赛的辩题是。此刻辩论赛正式开始。首先进入立论阶段:每次陈词时间是3分钟,此刻请正方一辩陈词,有

请。

下头请反方一辩陈词,有请……。

好双方陈词结束,下头进行驳立论阶段,双方2辩,反驳对方立论,并对本方观点进行补

充陈词。时间是2分钟,此刻请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有请,下头请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有请。

下头进入质辩环节,双方三辩提问对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对方辩手分别回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此刻有请正方三辩提问,有请,下头有请反方三辩提问,有请。

下头有请正方三辩做质辩小结,时间1分30秒,有请

下头有请反方三辩做质辩小结,时间1分30秒,有请

下头进行自由辩论阶段:时间是双方各4分钟,由正反双方自由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

为发言结束,同时另一方开始发言。同一方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用时已完,另一方能够继续发言,也能够向主持提出不发言。首先由正方开始发言。

最终进入总结陈词阶段:时间是3分钟,由双方四辩进行最终的总结。首先有请反方四

辩总结陈词,有请。下头有请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有请。

第三场辩论赛到此结束,在胜负还未揭晓之前,统分员紧张统分之际,让我们先欣赏由班同学带来的精彩节目,有请

感激同学的精彩演出。

下头有请本届辩论赛的首席评委教师,为本届辩论赛做点评,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教师。

感激教师的精彩点评。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经过各评委教师公正公平的打分及统分员的认真统分,各参赛团体及辩手的分数已出,下头有请团委书记许平教师宣布本届辩论赛三场比赛的团体得分及胜负情景。有请许平教师。

感激许平教师

下头有请教务处教师,宣布本届辩论赛的获奖名单。

多谢教师,颁奖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获得本届辩论赛先进个人的选手上台领奖,他们是(三组,每组六人,分别由杨永江、许平、胡艳霞颁奖)……。

下头有请获得本届辩论赛优秀辩手的选手上台领奖,他们是(一组,六人,陈瑞科长颁奖)……。

下头有请获得本届辩论赛精神礼貌奖的团队上台领奖,他们是(一组,四人,张东亮主任颁奖)……。

下头有请获得本届辩论赛优秀组织奖的团队上台领奖,他们是(一组,四人,卢校长颁奖)……。

下头有请获得本届辩论赛最佳团队奖的团队上台领奖,他们是(一组,四人,张校长颁奖)……。

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对获奖的个人及团队表示祝贺。

下头有请张校长对本届辩论赛做最终讲话,大家欢迎……。

感激张校长的精彩讲话,弘扬正义,明辨事非,让我们关注热点问题,弘扬正义正气,争做时代风华学子,共建和谐美丽学校。

本届辩论赛到此结束,全体起立,有请领导及教师退场。

结束音乐……

辩论赛主持词3

男:辩青春华采

女:论千古风流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那里是______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第__届“__杯”新生辩论赛开幕式暨表演赛的现场

女:本次“__杯”新生辩论赛开幕式暨表演赛由文学与新闻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办、文学与新闻学院团委学生会学习部承办,文学与新闻学院辩论队协办.

男: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今晚到场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女:今日到场的嘉宾还有文学与新闻学院第十二届团委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及各部部长以及各院系辩论队成员

男:再次欢迎各位。

男:从____年到____年,__载春华秋实,岁月在风卷云涌中闲庭信步

女:__载日月峥嵘,历史在挥毫泼墨中描绘壮丽

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思维敏捷,风采卓然

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怀梦想,追求坚定

男:有人说没有打过辩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女:于是他们昂首出此刻辩论赛场,为自我的人生添上这意义非凡的一笔

男: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VCR,一齐去领略一下文新辩论队的风采

女:请看大屏幕

男:__载岁月流过,一届一届的__学子走上辩论台,以自我青春的热情充实了文心杯辩论赛的内涵

女:“培养辩论人才,展现文新风采”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文新辩手们的追求。

女:对了,__哥,你喜不喜欢武侠小说

男:当然喜欢,那武林中的风起云涌、群雄逐鹿能够激起每个人心中的豪情

女: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难道武林中的道就是争夺吗为什么不是和平呢

男:看来我们的观点不太一样啊,武林之意在于争还是和呢不如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样的看法吧

女:请看大屏幕

女:视频看完了,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了自我的答案了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齐看看我们的表演嘉宾们是怎样诠释“武林之意在争。武林之意在和。”这个辩题的。

男: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今晚表演赛的主席__(尽早确定)上场。

男:让我们用掌声感激各位的对辩题的精彩诠释

女:看过了今日的表演赛,大家肯定对接下来几个星期属于你们自我的辩论赛更加有兴趣了吧

男:那么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即将带领你们走上辩论征程的辩导们,让我们掌声有请各班辩导上场。

女:他们是。。。。。。

男:来,同学们,再一次用掌声为你们的辩导,也为自我的班级加油!

女:掌声欢送各位辩导

女:好的,本届“__杯”新生辩论赛将在下周举行预选赛,届时将首先淘汰一个班级。

男:那么接下来有请各班领队上台抽取参加预选赛的班级以及他们的辩题,有请礼仪。此刻我们手中有九个信封,每个信封中有一张纸条,其中两张写有辩题及正反方,另外七张是空白。抽到带有辩题的两个班级将参加预选赛。

女:好的,将要参加预选赛的两个班级是正方:___班,他们的辩题是:

男:反方:___班,他们的辩题是:

女:好的,请参加预选赛的两个班好好准备,期待你们下周的精彩表现。可是,需要提醒的是:你们当中将会有一个班级被淘汰,另一个班级将与其他七个班进入下一轮比赛。

男:唇枪舌战,谁能拨弄乾坤

女:能人辈出,群战辩论舞台

男:相信在此次文心杯辩论赛中,各位参赛同学必须能收获智慧与友谊

女:是的,也让我们共同祝愿此次比赛能圆满成功

男:我宣布,文学与新闻学院第__届“__杯”新生辩论赛开幕式暨表演赛圆满结束

女:感激各位领导与嘉宾的到来,也感激各位同学的参与

男:朋友们

合:再见

辩论赛主持词4

各位请安静下来,我们的比赛立刻就要开始了。在比赛之前,请将您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如:手机、小灵通等调到震动或静音状态。在比赛过程中,请您不要大声喧哗,配合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多谢您的合作。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嘉宾、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由外国语学院辩论队主办的“班级辩论赛”总决赛现场,我是本次比赛的主席___。本次比赛共有十支代表队参赛,经过紧张的初赛和半决赛,有两支队伍脱颖而出,下头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本场比赛的两支队伍,他们分别是:

正方代表队

反方代表队

担任本场比赛评判团的各位评委分别是:

今日莅临比赛现场的嘉宾有: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评委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欢迎和感激!

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将比赛细则做一简要介绍:

1、开篇立论

(1)正方一辩开篇陈词,时间为三分钟。

(2)反方一辩开篇陈词,时间为三分钟。

2、驳论阶段

反方二辩针对正方一辩的立论进行反驳,并补充巩固本方观点,时间为一分半钟。反方二辩发言结束之后,由正方二辩发言,时间为一分半钟。

3、攻辩阶段

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累计时间45秒,反方不能提出问题,且每个问题回答时间不超过20秒。

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累计时间45秒,正方不能提出问题,且每个问题回答时间不超过20秒。

4、攻辩小结

正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对攻辩环节进行小结,时间1分30秒。

反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对攻辩环节进行小结,时间1分30秒。

5、评委提问

由评委向正反双方各提一个问题,由任意辩手进行回答。

6、自由辩论

由正方开始,双方交替发言,分别计时,双方发言时间各为4分钟,有一方时间用尽,另一方可继续阐述观点,减弱仍有剩余时间队友可进行补充。

7、总结陈词

正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各为四分钟。

8、下头请听铃声演示。

30秒提示铃声,一声响。

结束铃声,两声响。

本场比赛的辩题是

正方所持观点是:

反方所持观点是:

能够看到双方辩手已经是严正以待,信心十足。今日,究竟是鹿死谁手,还要看每一位辩手的智慧和辩才。

主席:下头,辩论开始,首先我们欢迎正方一辩发言,时间3分钟。

主席:好,刚才正方一辩对自我的观点作了立论陈述,此刻我们来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题立论的。请反方一辩发言,时间也是3分钟。请!

主席:感激反方一辩的精彩陈述,下头进入驳论阶段,下头请反方二辩进行反驳,时间是1分30秒;

主席:下头有请正方二辩进行驳论,时间也是1分30秒;

主席:感激双方的精彩发言,下头进入攻辩环节,首先请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是45秒;

主席:下头请反方三辩开始攻辩,时间也是45秒;

主席:下头是攻辩小结阶段,首先有请正方

主席:有请反方

主席:下头是评委提问环节,有请评委。

主席:感激评委和双方辩友,接下来又是各位辩手施展才华、智慧碰撞的时刻了,也是辩论赛最精彩的时刻——-自由辩论。

主席:首先请正方先发言

主席:好,各位观众,刚才这段自由辩论可谓十分的精彩,而双方的第四位辩手所将要作的总结性陈述,往往更是举足轻重。我们先从反方四辩开始,时间四分钟。请。

主席:多谢!此刻我们请正方四辩为正方作总结性陈述,时间也是四分钟。请。

主席:好,感激各位辩手精彩的辩论,究竟鹿死谁手、花落谁家,现场评委将会给大家一个客观公正的答案,下头请评委投票评出今日的获胜队伍。

主席:请评委退席评议出本场的最佳辩手。

在评委商议期间,现场观众能够就本场比赛对正反双方进行提问。

主席:感激现场同学的参与,此刻比赛结果已经出来了,在结果揭晓之前,让我们先请本场比赛的点评嘉宾对今日的辩论进行点评,有请。

主席:多谢评委的点评。下头我宣布本场比赛最佳辩手是:

方代表队的辩。

获得本场比赛胜利的一方是:方代表队。

辩论赛主持词5

各位同学们,教师们,大家晚上好!经过个月的激烈角逐,最终迎来了2011年届紫檀杯高一年级辩论赛的决赛。今晚的比赛,众所瞩目。今晚的比赛,高手云集。今晚,我们也很荣幸地请到了我们的有,,,,,,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经过层层激烈的竞争,最终登上了最终的决赛舞台。是的,各方的辩手们也在为今晚的比赛做了充分的准备,就等着今晚在舞台上展现给大家。

那么,今晚的辩论是围绕着“功,是否能补过”展开的。在我左手边的是正方高一班代表,他们的观点是“功,能补过”,在我右手边的是反方高一(8)班代表,他们的观点是“功,不能补过”。那么,此刻从正方开始,各个参赛队员依次进行自我介绍。由反方各个参赛队员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好,我宣布,2011年届紫檀杯高一年级辩论赛决赛此刻正式开始!

(在那里,我想提醒一下,请各班坚持好现场纪律,不然将会影响到我们参赛班级的得分。团队配合)

第一个环节,立论陈词

1,先由正方一辩进行立论陈词,时间是两分钟

2,接下来由反方一辩进行立论陈词,时间是两分钟

第二个环节,攻辩

1,此刻由反方二辩向正方二辩提问,正方二辩回答,时间是3分钟

2,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提问,反方二辩回答,时间是3分钟

3,反方三辩向正方三辩提问,正方三辩回答,时间是3分钟

4,正方三辩向反方三辩提问,反方三辩回答,时间是3分钟

5,接下来是攻辩小结A,先由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是1分钟

B,接下来由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是1分钟

《三个环节,自由辩论》

接下来将进行的第三个环节,是能够充分展示辩手们的个人本事和团队配合,精彩又激烈的自由辩论

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各方限时5分钟,双方总计10分钟,先由反方开始发言

第四个环节,总结陈词

1,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是3分钟

2,正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是3分钟

(#下头有请评委教师对本场辩论进行点评)

感激教师的点评,以及双方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辩论。?(表演),,,,,,,,

第5篇

国外已有很多欧洲中世纪大学史和逻辑学史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只是分散于相关著作中。不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既无法说明理性主义思想①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学问中的核心地位,也无法认清逻辑学在中世纪发展的环境因素和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背景。

一大学产生前夕逻辑学在高级教育中地位的提高

古代晚期基督教会逐步接受了“自由七艺”②(以下简称“七艺”)作为教育的基础内容,逻辑学渐受重视。奥古斯丁有专门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原理》流传。由于马尔蒂亚努斯(MartianusCapella)、波依修斯(Boethius)、卡西奥德鲁斯(Cassiodorus)、伊西多尔(Isidore)等人为挽救文化而做的努力,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一些内容得以流传到中世纪。但逻辑学在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中是不受重视的。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官员和教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法和修辞。逻辑学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③更很少见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从加洛林文艺复兴到11、12世纪,一批文化中心的教育活动逐渐超越训练读写的水平,向更高级的学问研究迈进,逻辑学的地位很快凸显出来。萨莱诺的医学、博洛尼亚的法学、法国北部的神学和逻辑学、以沙特尔和奥尔良为中心的拉丁文学迅速发展,初具高级学问的雏形。逻辑学使论证合理化、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工具性作用显现出来,因而受到重视。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辩论中,各方无不诉诸逻辑学的锋芒。凭借逻辑学,在巴黎声名鹊起的阿伯拉尔(PeterAbelard)与众多权威辩论并取胜,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①如果说他将“是否合理”作为检验各种观点的标准,那么逻辑学便是他追求合理的利器。他在《是与否》中将对立的神学观点和理由列出,以激发读者的怀疑精神,“虽然在书中他明显倾向于使矛盾的解决符合权威的观点,但这些在正统观点所掩盖下的结论无法掩盖他这种方法的自由性。这种方法激发了好奇的心灵,支持了逻辑学的统治地位,这样结果也就通过张扬对理性的信心而解放了理性,通过强调论证的过程而挑战了权威,尽管他没有直接赞颂理性而蔑视权威”。②

《是与否》所采取的是一种稍显激进的经院方法(scholasticmethod)。经院方法是将对立的观点列出,经逻辑分析和论证,再将这些观点加以调和,得出符合权威的结论。这种方法强调理性与权威的结合,在中世纪广泛用于对各科材料的整理和评注。11、12世纪大学形成的过程也是许多学科由分散的初级学问向系统的高级学问发展的过程。博洛尼亚的法学家详尽注释了“查士丁尼法典”,总结出从最普遍到最具体的一系列理论,找出矛盾并进行调和。这种方法应用于法律研究,民法学才得以形成系统。同时,教会法学诞生的标志———《格雷蒂安教令集》,更鲜明地采取了经院方法,将繁杂而矛盾的教令汇编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③神学的系统化有赖于阿伯拉尔的学生彼得•隆巴德的著作《四箴言书》。他吸收老师的方法,列出教会权威们对立的神学观点,进行分析。与其师不同的是,他将这些观点悉数调和,以符合正统。萨莱诺的医学家对医学文献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④以逻辑学为核心的经院方法的流行,刺激了“七艺”中逻辑学地位的提高,导致了语法地位的降低,以奥尔良为代表的语法学术中心衰弱了,而以巴黎为代表的逻辑学中心地位日盛。⑤同时逻辑学与语法学开始相互渗透,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学韵味浓厚的语法学变为纯理论的语法学,另一方面促进了中世纪逻辑学对语言的重视,导致词项逻辑等一系列新成果的出现。哈斯金斯对逻辑学的兴盛扼杀了正在复兴的拉丁古典文学之事深感惋惜,⑥但从整个学术发展看,对逻辑学的尊崇是重大的进步。当然,对逻辑学单纯的迷恋,也带来一些问题。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ofSalisbury)曾游学欧洲,先在巴黎学习逻辑学等学问,后又在欧洲其他地方学习,重返巴黎后,看到往日的同学仍终日在逻辑学上冥思苦想,感到吃惊又好笑。他并不反对学习逻辑学,但作为工具的逻辑学只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⑦这一弊端在大学时代得到了克服。

二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与演绎推理的盛行

约1200年大学产生后,逻辑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并在大学教育中被确立为基础学科。这主要表现为:逻辑学成为大学基础学科中最重要的课程,并向各高级学院⑧全面渗透。

大学的基础学科是在艺学院(FacultyofLiberalArts)教授的,其内容为更加深化和丰富的“七艺”和“三哲学”,即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而艺学院的课程又以逻辑学为基础。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艺学院的学生需要约4年时间获得“学士学位”,所学课程中逻辑学占了绝大部分,而且还频繁地练习逻辑辩论,学生能否通过逻辑辩论是获得学位的关键之一。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阶段,①学生除了继续学习三哲学外,便是持续不断的逻辑辩论训练,并开设逻辑学讲座(作为低年级学生的选修课)。②逻辑学是巴黎大学的招牌学科之一,其艺学院对逻辑学的重视自不待言,即使在以自然科学和数学闻名的牛津大学艺学院,1268年规定的艺学学士必修课中,逻辑学的著作也占了绝大部分。③中世纪大学在早期发展中课程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尚不易考察,但从中世纪晚期更成熟的大学课程安排中可发现其特点。在1420年埃尔福特大学(ErfurtUniversity)的一个艺学院教师的文集里,保存了艺学院的课程表,学士学位攻读者所必修的22门课程中,有17门是关于逻辑学的,另外5门分别是关于语法、修辞、自然哲学和天文学的:从1412年埃尔福特大学规章中所规定的艺学院各课程所需时间上看,逻辑学类课程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⑤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莱比锡大学1499年到1522年的规章中。⑥逻辑学在大学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同时其工具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避免了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在12世纪所揭示的弊端。原因何在呢?这得从大学各科教师使用的讲义———评注(commentar-y)———的发展谈起。这种评注是对相关学科权威著作的评析。13世纪早期的评注仍是对文本进行划分并解释疑难,称为“诵读式评注”(lectio-commentary),这种评注似有照本宣科之嫌。13世纪后期发展出两种新型评注:一种是“语句分析式评注”(sententia-commentary),它在“诵读式评注”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分析更加细微,同时增加了需要讨论以澄清的问题;另一种是“问题式评注”(question-commentary)。它丢弃了注释,只是辩论与文本相关(甚至超出文本)的问题并加以解决。#p#分页标题#e#

至14世纪,这两种新型评注成为主流。⑦各大学共同的评注类型决定了共同的授课方式和共同的辩论训练。无论细微的分析,还是问题的辩论,都离不开逻辑学的辅助。①逻辑学在大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了学者对演绎推理的重视。在14世纪归纳推理兴起之前,演绎推理是唯一成熟的推理方式,而逻辑学便成为最流行的演绎推理工具。这直接塑造了中世纪学者的思维:各种前提就是权威的理论,各种观点是否符合逻辑地导出,是判断其是否符合科学方法的标准,而一门学科是否成为令人尊崇的“科学”,就在于其整个理论系统是否为严格的演绎推理的产物。②演绎推理盛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级学院更偏向于招收有艺学院学习经历、精通逻辑学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北方大学③更明显。在巴黎、牛津和剑桥,对非僧侣学生来说,艺学院的学习经历乃是进入高级学院的必要条件。④牛津大学获得“艺学硕士学位”的人,若继续攻读高级学院的“硕士学位”,其学习年限甚至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约一半以上。“艺学硕士”在医学院只需学习4年,而其他人则要学习8年;在民法学院只需学习4年,而其他人要学习6年;在神学院只需学习4-5年,而其他人要学习14-15年。⑤在南方大学,艺学院受到的重视虽然不如北方,但要想成为高级学院的学生,也要具备艺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逻辑学。1240年蒙彼利埃大学的规章中规定,医学院的学生应当精通艺学。1309年的规章中还规定,精通艺学的学生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学习期限。⑥在博洛尼亚大学,精通逻辑学的学生可更顺利地进入法学院学习。⑦

三大学逻辑学的发展与归纳推理的兴起

从12世纪到13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继承与消化时期”。期间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大学里的逻辑学逐步吸收了前人的学术遗产,同时出现了开创性的发展。

12世纪中期前,高水平的逻辑学书籍较少,主要是波依修斯译成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部分篇章,包括《范畴篇》、《解释篇》,还有译自波菲利的著作《导论》,波依修斯对《范畴篇》、《导论》和西塞罗《论题篇》的评注,另外还有他本人撰写的关于划分、范畴和假言三段论的论述。这些逻辑学著作构成了后来被称为“旧逻辑”的内容。12世纪中期以后,亚里士多德的绝大部分著作被译成了拉丁文,《工具论》中的其他篇章,包括《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和《辩谬篇》,也在学术界流传起来,这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连同学者们的评注就构成了“新逻辑”的内容。“旧逻辑”和“新逻辑”又被合称为“古代逻辑”(logicaantiquorum),即古希腊罗马人的逻辑学。虽然“古代逻辑”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要内容,但同时也通过各种评注融合了非亚里士多德的因素,包括斯多亚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阿拉伯学者的因素。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学里的学者对这些“逻辑遗产”进行了精细地评注,消化吸收,并加以发展。被称为中世纪第一个重要逻辑学家的阿伯拉尔虽然有生之年只接触到“旧逻辑”的部分,但他凭借勤奋和超时代的天赋,为大学逻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关于词项属性、形式有效的推论与其他推论的区别、助范畴词等问题的讨论,都成为以后逻辑学发展的先导。⑧如果说阿伯拉尔有些超前,那么至13世纪中期,逻辑学便顺理成章地朝着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方向发展了。

这一时期的学者已完全消化吸收了“古代逻辑”,从大阿尔伯特(AlberttheGreat,约1193-1280年)的学术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大阿尔伯特关于逻辑学的论著看作是13世纪中期大学学者们所能得到的所有来自古人的逻辑学遗产汇总”。①他不仅涉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各个主题,还吸收了前人———包括波菲利、波依修斯、热尔贝(Gerbert)、格罗斯泰斯特、阿拉伯学者等———一系列的成果。②在这样成熟的学术基础上,“逻辑学大全式”(Summulelogicales)的著作开始出现,这些著作逐渐打破了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新的体系包涵了更多中世纪学者创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一批大学的逻辑学家开始侧重于逻辑学新领域的研究。他们将那些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发展称为“现代逻辑”(LogicaModerna),其内容包括古人不曾探讨过的或只有初步涉及的逻辑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大部分,即助范畴词理论、指论、命题逻辑推理理论。③巴黎大学舍伍德的威廉(WilliamofSherwood,约1190-1249年)著有《逻辑学导论》,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指论。另外他还有单行本的著作《助范畴词》。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西班牙的彼得(Pe-terofSpain)———的《逻辑学大全》中除了论述“古代逻辑”外,有约一半的章节涉及了“现代逻辑”的内容。该书是中世纪大学里最流行的逻辑学教材,至17世纪已出了166版。④第一阶段的积累与转折预示着以后大学逻辑学将迎来更繁荣的时期,即第二个阶段———高峰时期。从13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逻辑学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4世纪涌现的著名逻辑学家有威廉•奥卡姆(WilliamOckham,约1288-1348年,曾活跃于牛津大学)、约翰•布里丹(JohnBuridan,约1295-1358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沃尔特•布雷格(WalterBurleigh,约1275-1344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萨克森的阿尔伯特(AlbertofSaxony,约1320-1390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和维也纳大学)。他们的逻辑学著作展示出该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一是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日益被“现代逻辑”体系所代替,二是逻辑学日益形式化。在奥卡姆的《逻辑学大全》中,他一方面对“现代逻辑”各部分的安排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以三段论为核心的特点把握得更清楚,从而不再将一些繁琐的论述归于亚里士多德。此书内容的编排仍旧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那种“自然”的顺序,即对“古代逻辑”论述在先,对“现代逻辑”论述在后。约翰•布里丹的《逻辑学大全》继承了奥卡姆的特点,但也存在如他一样的缺点。⑤#p#分页标题#e#

第6篇

国外已有很多欧洲中世纪大学史和逻辑学史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只是分散于相关著作中。不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既无法说明理性主义思想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学问中的核心地位,也无法认清逻辑学在中世纪发展的环境因素和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背景。

一大学产生前夕逻辑学在高级教育中地位的提高

古代晚期基督教会逐步接受了“自由七艺”(以下简称“七艺”)作为教育的基础内容,逻辑学渐受重视。奥古斯丁有专门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原理》流传。由于马尔蒂亚努斯(MartianusCapella)、波依修斯(Boethius)、卡西奥德鲁斯(Cassiodorus)、伊西多尔(Isidore)等人为挽救文化而做的努力,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一些内容得以流传到中世纪。但逻辑学在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中是不受重视的。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官员和教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法和修辞。逻辑学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更很少见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从加洛林文艺复兴到11、12世纪,一批文化中心的教育活动逐渐超越训练读写的水平,向更高级的学问研究迈进,逻辑学的地位很快凸显出来。萨莱诺的医学、博洛尼亚的法学、法国北部的神学和逻辑学、以沙特尔和奥尔良为中心的拉丁文学迅速发展,初具高级学问的雏形。逻辑学使论证合理化、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工具性作用显现出来,因而受到重视。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辩论中,各方无不诉诸逻辑学的锋芒。凭借逻辑学,在巴黎声名鹊起的阿伯拉尔(PeterAbelard)与众多权威辩论并取胜,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

如果说他将“是否合理”作为检验各种观点的标准,那么逻辑学便是他追求合理的利器。他在《是与否》中将对立的神学观点和理由列出,以激发读者的怀疑精神,“虽然在书中他明显倾向于使矛盾的解决符合权威的观点,但这些在正统观点所掩盖下的结论无法掩盖他这种方法的自由性。这种方法激发了好奇的心灵,支持了逻辑学的统治地位,这样结果也就通过张扬对理性的信心而解放了理性,通过强调论证的过程而挑战了权威,尽管他没有直接赞颂理性而蔑视权威”。《是与否》所采取的是一种稍显激进的经院方法(scholasticmethod)。经院方法是将对立的观点列出,经逻辑分析和论证,再将这些观点加以调和,得出符合权威的结论。这种方法强调理性与权威的结合,在中世纪广泛用于对各科材料的整理和评注。11、12世纪大学形成的过程也是许多学科由分散的初级学问向系统的高级学问发展的过程。博洛尼亚的法学家详尽注释了“查士丁尼法典”,总结出从最普遍到最具体的一系列理论,找出矛盾并进行调和。这种方法应用于法律研究,民法学才得以形成系统。同时,教会法学诞生的标志———《格雷蒂安教令集》,更鲜明地采取了经院方法,将繁杂而矛盾的教令汇编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神学的系统化有赖于阿伯拉尔的学生彼得•隆巴德的著作《四箴言书》。他吸收老师的方法,列出教会权威们对立的神学观点,进行分析。与其师不同的是,他将这些观点悉数调和,以符合正统。萨莱诺的医学家对医学文献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

以逻辑学为核心的经院方法的流行,刺激了“七艺”中逻辑学地位的提高,导致了语法地位的降低,以奥尔良为代表的语法学术中心衰弱了,而以巴黎为代表的逻辑学中心地位日盛。同时逻辑学与语法学开始相互渗透,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学韵味浓厚的语法学变为纯理论的语法学,另一方面促进了中世纪逻辑学对语言的重视,导致词项逻辑等一系列新成果的出现。哈斯金斯对逻辑学的兴盛扼杀了正在复兴的拉丁古典文学之事深感惋惜,但从整个学术发展看,对逻辑学的尊崇是重大的进步。当然,对逻辑学单纯的迷恋,也带来一些问题。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ofSalisbury)曾游学欧洲,先在巴黎学习逻辑学等学问,后又在欧洲其他地方学习,重返巴黎后,看到往日的同学仍终日在逻辑学上冥思苦想,感到吃惊又好笑。他并不反对学习逻辑学,但作为工具的逻辑学只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这一弊端在大学时代得到了克服。

二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与演绎推理的盛行

约1200年大学产生后,逻辑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并在大学教育中被确立为基础学科。这主要表现为:逻辑学成为大学基础学科中最重要的课程,并向各高级学院全面渗透。

大学的基础学科是在艺学院(FacultyofLiberalArts)教授的,其内容为更加深化和丰富的“七艺”和“三哲学”,即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而艺学院的课程又以逻辑学为基础。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艺学院的学生需要约4年时间获得“学士学位”,所学课程中逻辑学占了绝大部分,而且还频繁地练习逻辑辩论,学生能否通过逻辑辩论是获得学位的关键之一。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阶段,学生除了继续学习三哲学外,便是持续不断的逻辑辩论训练,并开设逻辑学讲座(作为低年级学生的选修课)。逻辑学是巴黎大学的招牌学科之一,其艺学院对逻辑学的重视自不待言,即使在以自然科学和数学闻名的牛津大学艺学院,1268年规定的艺学学士必修课中,逻辑学的著作也占了绝大部分。中世纪大学在早期发展中课程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尚不易考察,但从中世纪晚期更成熟的大学课程安排中可发现其特点。在1420年埃尔福特大学(ErfurtUniversity)的一个艺学院教师的文集里,保存了艺学院的课程表,学士学位攻读者所必修的22门课程中,有17门是关于逻辑学的,另外5门分别是关于语法、修辞、自然哲学和天文学的:从1412年埃尔福特大学规章中所规定的艺学院各课程所需时间上看,逻辑学类课程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莱比锡大学1499年到1522年的规章中。逻辑学在大学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同时其工具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避免了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在12世纪所揭示的弊端。原因何在呢?这得从大学各科教师使用的讲义———评注(commentar-y)———的发展谈起。这种评注是对相关学科权威著作的评析。13世纪早期的评注仍是对文本进行划分并解释疑难,称为“诵读式评注”(lectio-commentary),这种评注似有照本宣科之嫌。13世纪后期发展出两种新型评注:一种是“语句分析式评注”(sententia-commentary),它在“诵读式评注”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分析更加细微,同时增加了需要讨论以澄清的问题;另一种是“问题式评注”(question-commentary)。它丢弃了注释,只是辩论与文本相关(甚至超出文本)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至14世纪,这两种新型评注成为主流。各大学共同的评注类型决定了共同的授课方式和共同的辩论训练。无论细微的分析,还是问题的辩论,都离不开逻辑学的辅助。逻辑学在大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了学者对演绎推理的重视。在14世纪归纳推理兴起之前,演绎推理是唯一成熟的推理方式,而逻辑学便成为最流行的演绎推理工具。这直接塑造了中世纪学者的思维:各种前提就是权威的理论,各种观点是否符合逻辑地导出,是判断其是否符合科学方法的标准,而一门学科是否成为令人尊崇的“科学”,就在于其整个理论系统是否为严格的演绎推理的产物。演绎推理盛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级学院更偏向于招收有艺学院学习经历、精通逻辑学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北方大学更明显。在巴黎、牛津和剑桥,对非僧侣学生来说,艺学院的学习经历乃是进入高级学院的必要条件。

牛津大学获得“艺学硕士学位”的人,若继续攻读高级学院的“硕士学位”,其学习年限甚至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约一半以上。“艺学硕士”在医学院只需学习4年,而其他人则要学习8年;在民法学院只需学习4年,而其他人要学习6年;在神学院只需学习4-5年,而其他人要学习14-15年。在南方大学,艺学院受到的重视虽然不如北方,但要想成为高级学院的学生,也要具备艺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逻辑学。1240年蒙彼利埃大学的规章中规定,医学院的学生应当精通艺学。1309年的规章中还规定,精通艺学的学生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学习期限。在博洛尼亚大学,精通逻辑学的学生可更顺利地进入法学院学习。

三大学逻辑学的发展与归纳推理的兴起

从12世纪到13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继承与消化时期”。期间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大学里的逻辑学逐步吸收了前人的学术遗产,同时出现了开创性的发展。

12世纪中期前,高水平的逻辑学书籍较少,主要是波依修斯译成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部分篇章,包括《范畴篇》、《解释篇》,还有译自波菲利的著作《导论》,波依修斯对《范畴篇》、《导论》和西塞罗《论题篇》的评注,另外还有他本人撰写的关于划分、范畴和假言三段论的论述。这些逻辑学著作构成了后来被称为“旧逻辑”的内容。12世纪中期以后,亚里士多德的绝大部分著作被译成了拉丁文,《工具论》中的其他篇章,包括《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和《辩谬篇》,也在学术界流传起来,这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连同学者们的评注就构成了“新逻辑”的内容。“旧逻辑”和“新逻辑”又被合称为“古代逻辑”(logicaantiquorum),即古希腊罗马人的逻辑学。虽然“古代逻辑”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要内容,但同时也通过各种评注融合了非亚里士多德的因素,包括斯多亚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阿拉伯学者的因素。

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学里的学者对这些“逻辑遗产”进行了精细地评注,消化吸收,并加以发展。被称为中世纪第一个重要逻辑学家的阿伯拉尔虽然有生之年只接触到“旧逻辑”的部分,但他凭借勤奋和超时代的天赋,为大学逻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关于词项属性、形式有效的推论与其他推论的区别、助范畴词等问题的讨论,都成为以后逻辑学发展的先导。如果说阿伯拉尔有些超前,那么至13世纪中期,逻辑学便顺理成章地朝着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方向发展了。这一时期的学者已完全消化吸收了“古代逻辑”,从大阿尔伯特(AlberttheGreat,约1193-1280年)的学术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大阿尔伯特关于逻辑学的论著看作是13世纪中期大学学者们所能得到的所有来自古人的逻辑学遗产汇总”。

他不仅涉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各个主题,还吸收了前人———包括波菲利、波依修斯、热尔贝(Gerbert)、格罗斯泰斯特、阿拉伯学者等———一系列的成果。在这样成熟的学术基础上,“逻辑学大全式”(Summulelogicales)的著作开始出现,这些著作逐渐打破了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新的体系包涵了更多中世纪学者创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一批大学的逻辑学家开始侧重于逻辑学新领域的研究。他们将那些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发展称为“现代逻辑”(LogicaModerna),其内容包括古人不曾探讨过的或只有初步涉及的逻辑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大部分,即助范畴词理论、指论、命题逻辑推理理论。

巴黎大学舍伍德的威廉(WilliamofSherwood,约1190-1249年)著有《逻辑学导论》,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指论。另外他还有单行本的著作《助范畴词》。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西班牙的彼得(Pe-terofSpain)———的《逻辑学大全》中除了论述“古代逻辑”外,有约一半的章节涉及了“现代逻辑”的内容。该书是中世纪大学里最流行的逻辑学教材,至17世纪已出了166版。第一阶段的积累与转折预示着以后大学逻辑学将迎来更繁荣的时期,即第二个阶段———高峰时期。从13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逻辑学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4世纪涌现的著名逻辑学家有威廉•奥卡姆(WilliamOckham,约1288-1348年,曾活跃于牛津大学)、约翰•布里丹(JohnBuridan,约1295-1358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沃尔特•布雷格(WalterBurleigh,约1275-1344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萨克森的阿尔伯特(AlbertofSaxony,约1320-1390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和维也纳大学)。他们的逻辑学著作展示出该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一是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日益被“现代逻辑”体系所代替,二是逻辑学日益形式化。在奥卡姆的《逻辑学大全》中,他一方面对“现代逻辑”各部分的安排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以三段论为核心的特点把握得更清楚,从而不再将一些繁琐的论述归于亚里士多德。此书内容的编排仍旧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那种“自然”的顺序,即对“古代逻辑”论述在先,对“现代逻辑”论述在后。约翰•布里丹的《逻辑学大全》继承了奥卡姆的特点,但也存在如他一样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沃尔特•布雷格的《论逻辑学的纯粹性》(Depuritateartislogicae)和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的《非常有用的逻辑学》(PerutilisLogica)中得到了克服。这两本书不再把以三段论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看作是独立的,而是将之作为命题推理的一小部分,并把命题推理放到了逻辑学最核心的地位。这标志着中世纪逻辑学真正获得了独立的系统。同时逻辑学纯形式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使中世纪逻辑学发展成一种高度形式化的逻辑学。

这些发展为近代数理逻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些辉煌的逻辑学成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连锁反应,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俗称为“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蕴涵于奥卡姆及其追随者的哲学、神学等理论中,被称为“现代方法”(viamoderna)。与之相区别的是“古代方法”(viaan-tiqua),即蕴含在托马斯•阿奎那、大阿尔伯特、邓•斯各脱(DunsScotus)等为代表的唯实论者各种理论中的分析方法。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班口语教学 口语活动 交际情境 个体差异

一、引言

英语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每个班的规模通常应在20人左右,教学效果会较好。由于当前高职教育迅速扩张,师资紧缺,教室不够,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几乎都是大班教学(每班规模在50人左右),这便给口语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开展英语口语教学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大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综观高职院校大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英语底子薄,高职院校的学生部分音标发音不准,口语中语法错误较多,词汇量小,句型单一,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听不懂、说不出”的现象。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需求各异,导致教学要求难以统一。

3.由于大班人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受影响。经观察,大班口语教学中,被剥夺了参与课堂发言机会的往往是那些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此,大班口语教学不仅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表现,而且也无形中造成了学习机会的不公平现象。

三、提高大班口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开展结对子、小组和全班活动

在大班上口语课,教师常会有这样的困扰:让学生主动发言时,站起来回答的一般是性格外向、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样,那些想回答、但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会不满。如果抽学生回答,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又是大班教学,不可能每个人都被抽到。于是,那些没被抽到的学生也会有不满情绪。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开展结对子、小组和全班活动来解决口语练习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1.Pair Work。课堂教学中,许多时候对话练习等是在两两之间展开。因而,结成对子练习,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地用英语互动的机会。最简便的结对方法就是让学生与同桌一起练习。为避免每次都是同桌两人对话带来的枯燥乏味,单调的感觉,可以让学生交换搭档,与坐在另一侧的同学或坐在前后座位上的同学结成对子。

2.Group Work。讨论通常在小组中进行,小组活动使学生能与更多的人互动,从而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小组可由三至六名成员组成。四人小组最佳,可使每位成员有充分的发言机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团结合作、共同商量的学习方式。几个小组同时进行,也引进了互相竞争、团队精神的意识。每组选一个学习好的当组长,让其充分发挥小老师的带头作用,既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3.Class Work。在大班中,全班一起做活动,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在无竞争的环境中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在全班活动内容的设置中,可选择一些开放性的任务、问题或活动,如自我介绍、写信、句子接龙、补充故事的结尾或对一幅画的进行描述等,学生会给出各种不同的可能正确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开放性活动不仅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又训练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即席表达能力。

(二)创设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交际情境

真实、具体的交际情境对于学生顺利完成口语交际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各种交际情境来帮助学生训练口语。通常可通过以下途径:

1.利用文本材料。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择故事情节具体、生动且词汇量适中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或者快速阅读等方式抓住其主要情节和线索,然后运用所学的词汇和结构对其进行叙述。此外,通过观看视频来复述的效果更好,因为视频既能训练学生的听力,生动有趣的画面又能让学生的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常用视频的材料有《365英语口语大全》、Family Album U.S.A.以及从网上下载的各种英文小故事视频资料。

2.设置一些可辩论的话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辩论会: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再分为正反两方,围绕一些时下热门又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辩论。如“Staying in China or going aboard for education”, “Better Husband or Better Job”,“Money and personality, which one is more important”,“Students Need to Watch TV or not”,等等。

3.采用的“Free Talk”的形式。这样的谈话具有随机、无目的和自发性等特点,师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此外,交际一方要说的内容,另一方难以预测,特别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一些外国朋友或外籍教师参加。

(三)兼顾大班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生活、学习和社会背景不同,学生们存在智力、兴趣、意志、焦虑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为了照顾学生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分层次教学。

1.制定差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比如,在进行对话训练时,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复述课文中的对话;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提供的情境和所学的句型,自己编对话;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要他们与老师直接对话,训练他们临场应变和思维能力。

2.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尤其是在大班集体教学中。仍以对话训练为例,优等生学习对话时,特别想自己创设情景实践,中等生需要老师提供一定的情景进行实践练习,差生只需要把课文中的对话掌握就可以了。因此,教师备课写教案时,要把这些不同需要分别写下来。

3.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提倡多样性。比如,有的学生属外向型,他们积极参加活动的欲望强,因此,教师应多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有的属内向型,在学习过程中害怕开口、出错,因此,教师应多鼓励、表扬;有的接受能力不强、反应慢,教师应利用一些直观教具、身体语言、恰当的比喻等来给他们一些提示;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分心,教师需不断改变学习活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活动状态”。

四、结束语

面对大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实,教师若能端正态度,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发挥大班提供更多会话及思路可能性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主动性,也能把大班口语课上得有声有色,并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谭碧云.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方法探讨[J].职业教育,2006,(4).

第8篇

公元4世纪,随着罗马帝国对基督徒迫害的停止,并进而确定基督教为国教,教会就拥有了国家的教育大权。开始的时侯,各地教会在教堂或者主教座堂傍设立学校,一方面培养教会的神职人员,一方面教导民众识字和算术。6世纪时著名学者波埃修提出了知识分子所必须掌握的“七艺”,包括涉及学问形式的“语法”、“修辞”和“辩论”,以及涉及学问内容的“算术”、“音乐”、“几何”和“天文”。后来这“七艺”成为最早的巴黎大学的共同必修课程。在整个“黑暗时期”,罗马基督教会成了欧洲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开启了后来大学教育的先声。

12世纪,大学在欧洲产生了。当时巴黎大学是欧洲最早、声望最好的大学,皮埃尔·阿贝拉是这所学校也是世上最著名的教师。他本是一位经院哲学家,但他把神学作为科学来研究。他在《我的苦难经历》中提到自己的遭遇;在《认识自己》一书中,他鼓吹通过个人自省探求人性本质,在《是与否》一书中,他就150个神学问题作了正反两方面的分析。

由于他常常公开与人辩论,招致失败者的怀恨。相传当时他被禁止在地上讲学,他便爬到树上去讲;后来禁止他在半空讲,他就跑到船上去讲。由于阿贝拉尔的影响,许多学者纷纷来巴黎大学任教。继巴黎大学后,博洛尼亚大学也成立了。13世纪,牛津、剑桥、那不勒斯等直至现在仍很著名的大学也相继兴起。

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进而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铺平了道路。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宗教会议,为“征讨异教徒”进行总动员,以此为标志,开始了长达200年的。通过,欧洲人接触到了高水平的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带回了许多学术典籍。在阿拉伯人占领的比利牛斯半岛和诺曼人占领的意大利南部,许多学者将流失到阿拉伯人中间的希腊古典文献和阿拉伯文献由希腊文和阿拉伯文译为拉丁文。由此,中世纪的欧洲开始更为全面地了解到古典文化的面貌。另外,一些伊斯兰文化的杰出成就,如阿维森纳的医学和哲学著作,阿维罗伊的哲学著作,以及各种代数学、化学、天文学、医学方面的知识也都传入欧洲。这对于当时西欧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是一场大的革新。文化交流的结果使得原有的知识体系扩大,除了原来的文艺学科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发展外,新的学科,特别是神学、法学和医学也开始确立,后来又形成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学科,从而为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大学准备了条件。可见,多学科、综合性是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题中应有之义。

到了12世纪,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城市和行业组织的形式也影响到教育领域。由于知识体系的扩展和学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名师,他们广收门徒,仿效当时的同业行会,组成师生行会。其中,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即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它是由拉丁语而来,本意为才能,即教授某种科目的能力,后来才开始把这个名词理解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生本不属于任何系科,师生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如何管理学校,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方式,既有以最早兴起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管理为主的“学生大学”,也有以教师管理为主、以法国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先生大学”。总的来说,这些师生行会的目的是为了对学校进行自我管理,维持教学秩序,加强学校的行政效率,使得教育工作更有规律。因此大学在它诞生之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师傅与学徒的关系。既然是行会性质,因此它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完全实行自治。它既不受任何上级的管辖,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或者对所在地的条件及环境感到不满意,便会全校搬到其他地方继续办学。在办学过程中,大学还争取到其他一些特权,如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兵役,甚至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因此大学在开办之初就相对独立于市政当局,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今天我们所强调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理念在这里都能找到源头。

在欧洲,最早的几所大学包括以医学闻名的撒利诺大学、以法学见长的博洛尼亚大学和以神学著名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大学设立于1200年,由从前的主教座堂学校和私立学校合办,法国国王菲利浦认可了师生公会的合法性,1215年,教宗英诺森三世批准了师生公会的行规。在13、14世纪,巴黎大学声名显赫,人才鼎盛,学校分为四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文学院的课程,才能晋升到其他学院修习各种专门知识。在文学院学生必须接受前面提到的“七艺”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准,作为进行专门知识学习的基础。尽管每所大学的特色不同,但是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最早的表现吧。

中世纪大学统一用教会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这就使得欧洲各地的学生可以聚集一起共同学习,又由于当时民族国家尚未形成,使得大学在一开始就具有了很强的国际性。各大学教材和教学方法基本一样,例如在神学院,除了圣经外,最重要的教科书是彼得·伦巴度的《箴言四书》,中世纪的许多大师在教学中都注释过这本书。在教学方法上各大学也沿用神学院所使用的所谓“经院方法”,包括讲授和辩论,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这也是受当时辩证神学发展的影响。讲授是让学生先阅读指定的书籍,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学生逐字逐句地笔记,授课的内容则被记录、整理为“注释集”。辩论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上的问题辩论,由教师主持,他首先提出问题或者论点,再由学生针对问题或论点发表正反两种意见,经过论证与反驳,最后由教师对课题作出结论。另一种是自由辩论,这种辩论在公开场合进行,辩论的问题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非学术性的,程序与上面的问题辩论大致相同。自由论辩一般是在降临期的第二周和四旬斋期的第四、五周举行,论辩的规模很大,参加的人包括学生、老师以及其他著名的访问学者。论辩的题目最后整理、汇集为“问题集”,各种题目的问题集则进一步总汇为“大全”。它的写作方式是围绕一个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每一问题都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作者先列举维护这些意见的理由,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逐一反驳其中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并论证另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采用这样的形式。

第9篇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模与学生素质脱节。

由于市场的需要,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其旅游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增多并非就意味着高校旅游专业的建设是成功的,是值得推广的。近几年中,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出现盲目扩招的情况,盲目设置专业、盲目重复投入、盲目兼并重组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粗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只会使得学校发展的道路越来越窄。另外一方面高校这种缺乏内涵建设的发展方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不高,根本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规模有机结合。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专业化程度与教学需求相矛盾。

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与专业化程度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是相矛盾的。虽然很多的高校都相继创新了学校的办学模式,创新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配备了较全的教学课本。但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大批具有很强专业知识的教师资源的。部分高校很难配备齐全旅游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又或者有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兼代、半路转行现象严重。这样的教师资源几乎都缺乏对专业课程系统的把握能力,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实践经验,因此也就很难将原本晦涩的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更别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了,如此课堂教学其效果必定难以提高。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教育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航向,是指引广大教师教学与改革创新的灯塔,任何一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不能背离目标。可是当下有较多的高校碍于生存的压力,盲目地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采用“高大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极端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学生的内涵发展,只会拖垮学校发展的步伐。所谓的“高大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旅游专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多个课程单纯地叠加,将多个培养任务与目标单纯地叠加。专业课程的设计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缺乏有效的整合。此种一味追求“高大全”的课程设计模式,不仅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上难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调整教学内容

如果要改革当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就应该科学地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在调整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准绳。比如,我国旅游法规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不适合在工作的时候进行课程模式的设计与开发。这样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与设计,我们可以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建立一套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教学情境,此外还要在围绕工作任务实施的情况下展开学习。经过笔者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很多本科院校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导游、旅游营销以及旅游接待等几个方面。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工作任务主要是以下几个:第一处理好旅游纠纷;第二签订与履行旅游合同;第三设立与经营旅行社。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可以将与之无关的课程去掉。在这里笔者根据自身的调查与教学经历,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模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为三大模块,每个大模块中又包含着子模块,具体如下。

1.第一大模块:正确地处理旅游纠纷。

正确地处理旅游纠纷这一模块又可以细化为二个小模块。一是教会学生提交与处理旅游投诉的能力。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生在毕业以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能正确地以游客或者旅游经营者的身份进行旅游投诉,能正确评判旅游投诉的处理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旅游投诉状,一份正确的旅游投诉处理决定书。二是可以正确地处理旅游中的民事纠纷与诉讼。该阶段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能以纠纷当事人的身份正确地提起民事诉讼,学生能够清楚了解一审民事审判流程。对于该课程学习的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次模拟法庭审判。

2.第二大模块:旅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在旅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模块中包含以下三个小模块:其一,教会学生订立旅游合同。这个阶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旅游合同的特殊性,正确地掌握旅游合同的订立程序与技巧。该阶段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自拟的国内旅游合同。其二,教会学生管理旅游合同。旅游管理专业出来的学生不仅要会制定旅游合同,还要会管理旅游合同。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旅游合同,了解旅游合同的法律效力,学生在学习了该专业课程之后,能完成旅游合同的变更与转让,可以不违背法律规定履行旅游合同。完成该模块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交相关的案例,并能根据案例分析结果。其三,学习旅游合同的违约责任。该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辨别当事人是否违法,如果出现违法行为的话,可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完成该模块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交相关的案例,并能根据案例分析结果。

3.第三大模块:设立旅行社以及对其的经营管理。

在设立旅行社以及对其的经营管理的模块中,可以细化为两个模块:一个模块是旅行社的设立,另外一个是旅行社的经营和管理。对于前者来说,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如何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行业政策设立旅行社。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关于设立旅行社的申请材料。对于经营和管理旅行社来说,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能按照法律规定经营旅行社的业务,正确行使旅行社的权利,适当履行旅行社的法定义务。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分组讨论,提交分析案例与结论。

三、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

1.更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观念。

要想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要更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观念,树立每名学生都能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习习惯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以及辅导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运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旅游管理人员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心与爱心,使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计专业课程。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灵活地设计专业课程,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确保与旅游、酒店行业的需求相适应。不能盲目追求“高大全”,盲目设置课程。上述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市场调查提出了几点关于课程设计的构想,这显然与传统的课程设置是有所变化的。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10篇

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这是新课改以来江苏高考历史卷中对重点问题、主干知识——“罗马法”的第三次考查了,前两次分别是:

(2008·江苏历史·1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 )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0·江苏历史·1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五年三题,2008年从罗马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目的方面进行的考查,2010年从引用法律原文揭示法律原则的角度进行的考查,今年则引用《罗马史纲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制定”的一段评价,考查考生对《十二铜表法》地位的理解。可以说,五年中,相同的考点,不同的精彩。

从2008年到2012年,对“罗马法”知识点的考查给我们今后学习有哪些启示呢?

一、立足基础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科《考试说明(选修科目)》建立教材相关知识的严密体系。如果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两个时期、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两个阶段,“成文法”又经历了“《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几个阶段,再理解了每个阶段相应法律形成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及评价,在解答2008年与2012年的两道“罗马法”题时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二、着眼能力

首先是着力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本层次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提出的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也是历史科《考试说明(选修科目)》四个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第一个目标与要求。新课改背景下,江苏卷所有高考题都是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大家的,因此,把“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渗透在学习中是必须的。实践中如何操作呢?下面以“罗马法”为例,谈三点思考:

1.选材构建(这项工作通常由老师来完成,稍作介绍旨在让大家更清晰了解历史题目构建中的玄机)。史料浩如烟海,选择的原则是什么?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科《考试说明(选修科目)》,紧扣教材,服务于教学是选材的基本原则。命题老师一般从一些史学方面的经典名著里节选能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如可以到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杨共乐的《罗马史纲要》等史学著作里去选择所需的材料,找准材料后进行合理构建以追求效果的最优化。

2.有效引用。高三复习时更通常的做法是对成题的引用,鉴于高考题的正规与科学,对各地高考题的引用是首选。今年高考中考查“罗马法”知识点的除江苏历史卷外,新课标全国文综卷与安徽文综卷中的两道题也出得甚为精辟,值得引用。

(2012·安徽文综·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构建新题或引用原题使我们有了锻炼的机会。题目的功效能否发挥最佳还在于析题水平。

3.科学析题。新课改以来,高考试卷文综单科题量不大,具体到某个知识点的题量更是有限,因此,用好每道高考题显得十分重要。充分用好高考题的第一要素是在完成练习后应进行科学析题,析题时应点明考查的知识及要求。下面以今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34题为例试作说明。

其次是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更高层次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提出的学生能力培养的更高层次目标,历史科《考试说明(选修科目)》把它阐释为“‘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目标与要求。这种能力在实践中又该如何培养呢?下面还以“罗马法”为例谈两点感悟:

1.辨析理解。所谓辨析理解,即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结论。如我们通过练习2009年高考辽宁文综卷“罗马法”题来具体阐明。

2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辨析材料提供的“罗马法”四段原文,即不告不究;非判无罪;判前自辨;重视证据。综合理解,我们能得到“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是唯一正确的结论。经过这样的训练再来解答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4题时,答案一目了然。

第11篇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能把身边发生的平凡小事用语言表达出来,却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所记的小事中发掘不平凡的主题,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引导学生发掘主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每篇作文必须要表现一定的主题。如在一次 习作训练时,我要求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位学生写了《起楼房》一文,写不久前自己家新建了一幢楼房,全家人非常高兴。从选材的角度看,作者能捕捉发生在身边的典型而有新意的材料来写,遗憾的是作者平铺直叙,就事论事,没有能从《起楼房》这件事中进行深层次的 思考,文章缺乏思想上的闪光,对此,我进行启发:起楼房前你家住的是什么房子?现在能住上楼房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像一艘破冰的船,一把开山的斧,触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从平房楼房的变化,体现了党的富民政策的优越。至此,我有要求学生围绕这个主题,采用对比的手法对习作进行修改。这样,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培养。

2.多角度入手,启迪创新思维

2.1开拓思路,提高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学科形象思维的培养最终仍要归结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的途径和基础。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

2.2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就决定了人们在探究事物本质时可以从两极去深入。正向思维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能有效地、经济地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但创造性尤其强调善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大全》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入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周的见解。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写出来的文章就立意深刻且有独创性。

3.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综合运用意识的培养

发散思维,从一点出发向四面八方展开。在观察、读书、思考、写作中,应注意以某一事物或现象为中心,思维向众多方向发展。如以"遗憾"为中心词,可以想到词典的解释,可以想到古今中外有关遗憾的事情和对待遗憾的态度,可以想到人的、事的、物的遗憾。思维发散,要围绕一定的中心进行发散,而不能漫无边际,东拉西扯;要把握发散内容与中心之间的逻辑关系,发散内容要与中心有必然的联系,思维的行进历程要清晰可辨,有迹可循,避免结构混乱。

聚合思维,依据一定目的,将众多的材料指向一个中心,或将众多的分论点统摄于一个总论点,将众多的认识逐一筛选为集中表达的某一认识,或将众多材料统一于一个核心材料,将众多人物统一于一个中心人物。

写作文章的过程往往是发散后需要聚合,否则文章散出去收不回来,形成一盘散沙;而聚合前要发散,只有散得开,才谈得到聚合;只有散得开,才能打开思路,纵横捭阖,议论风生。所谓避开第一思路选用第三思路的方法,就是讲写作要有三番发散与聚合的过程。

第12篇

尽管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然而在通往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实阻碍。日前,记者就现代预算制度的演化特征和路径选择等问题专访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蔡琛。

《新理财》:就当前的现状分析,我国预算改革的现实约束有哪些?

马蔡琛:首先是公共行政层面的现实约束,这是基于核心预算机构与预算碎片化的考察。在现时的中国,预算支出管理模式的转换,相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言,呈现某种程度的超前性。这导致各资金使用部门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收支矛盾向财政预算部门集中。

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预算机构缺失导致行政系统内部的预算管理权能被严重肢解。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名义上的核心预算机构(如财政部)主要负责经常性预算的分配,而资本预算(例如基本建设支出)通常是由一个计划部或发展部来分配。这一现象在当前的中国预算管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仅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拥有规模庞大的被戏称为“口袋预算”的“切块资金”,而且各级科技、教育等部门也不同程度地拥有较多的预算资金自由裁量权。

问题的第二个表现方面是重点支出(法定支出)的硬性规定,加剧了政府预算的碎片化趋势。我国很多部门法或者相关文件中,强制规定了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做法。这种做法没有考虑预算法的规定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压缩了预算决策的统筹安排空间,使得预算碎片化的趋势更为明显。此外,财政部门担心经常性财政收入基数增加导致重点支出压力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口径预算改革的推进。

《新理财》:虽然此前外界多有期待的“设立预算专门委员会”未能写入新《预算法》,但是根据预算法四审稿的要求,预算草案得以提前交至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问责制度也有所强化,而此前,这也被认为是我国现代预算改革的短板。

马蔡琛:基于审议时间和表决方式的考察,立法监督层面确实存在现实约束。在现代政府治理中,立法监督机构的“强大”抑或“虚弱”,主要通过其对政府预算的控制程度来加以检验。也就是说,只有经由政府预算,立法监督机构才有望对政府行为施加切实有效的影响。

然而,受到一些内生性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大全体会议的预算审议时间过短,“加强人大监督”变成了“加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我国各级人大全体会议的会期普遍较短,导致人大全体会议层面的预算审查监督难免流于形式。此外,受人大会期以及代表审议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各级人大的预算审议采用一次性表决通过的方式。这导致即使有些人大代表对预算草案的某些内容存有质疑,但因缺少必要的预算辩论程序,在表决时既难以全部否定,也甚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的预算审议中,已尝试引入分部门预算审议与部门预算票决的方式(如浙江省温岭市),这体现了中国预算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新理财》:在公共行政层面和立法监督层面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现实约束?

马蔡琛:我认为,广覆盖的大政府理念与多层级的大纵深结构是预算治理结构的历史约束。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家的统一与完整具有极为崇高且不可撼动的地位,加之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与规模庞大的人口,最终形成了广覆盖的大政府理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种广覆盖的大政府理念流传至今,在政府支出问题上则体现为社会各界对于加大民生投入的普遍赞同以及民生支出的刚性增长。然而过去十多年间,民生财政投入的高增长是以经济和财政的高速增长为依托的。直面当前的经济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时代似乎已然接近尾声,今后财政收支矛盾将更为突出。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边际调整的渐进改革策略与增量调整路径,这种财政收支矛盾的压力,将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预算管理改革的可运作空间。

《新理财》:多层次的大纵深结构是否意味着我国的五级财政体制也与现代预算改革高度相关?

马蔡琛:应该说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政府治理结构的纵向层级设置问题上,我国形成了中央、省、市、县、乡的五级财政体系。这种大纵深的政府治理结构在世界范围来看是甚少出现的。针对未来中国地方政府层级(乃至行政层级)的设置,也呈现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既有基于“省管县”和“乡财县管”的实践,主张实行省县两级制的扁平化改革;也有认为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一个行政层级,应该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一项宝贵历史经验。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新理财》: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对未来我国预算改革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马蔡琛:至少会从两个方面影响未来的中国预算改革。一方面,在央地间的利益分配处于调整变化的时期,地方政府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彼此利益分割的多重博弈上,缺乏强化预算制度约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在“省管县”的条件下,省级财政的管理半径增加,将可能拓展基层预算改革的自主空间。随着“省管县”改革逐渐覆盖一些地域广阔且人口众多的省份,省级财政难免会面临“管不过来”的窘境。这样就不得不向县级政府下放大量权力,从而也就相应地拓展了基层预算管理的自主空间。

《新理财》:以上三点现实约束告诉了我们的预算制度改革距离现代化还有多远,那么如何实现现代预算制度改革?在路径上有哪些选择?

马蔡琛:我认为主要分四步走:首先,组建国家预算管理局,打造核心预算机构,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在具体设计思路上,可以将目前的财政部预算司、相关支出司以及相关部委(如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具有一定预算编制职能的部门统一起来,并将预算编制工作从财政部中独立出来,组建一个直属于国务院的新型专业预算编制机构――国家预算管理局,从而为预算决策提供组织和法律保障。这样还有助于整合各类“口袋预算”中的“切块资金”,从而在机制设计上切实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进程。

其次,引入参与式预算管理,试行分部门预算审议与分部门票决机制。我国可以结合当前基层预算改革中的参与式预算试点经验,在预算草案的初审阶段,针对涉及民生的重点公共支出项目,更为广泛地吸收民意代表参加预算审议。同时可以尝试率先在基层政府预算的审议中,引入分部门预算审议和部门预算票决的机制。

第三,准确认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作用效果,稳步推进中期财政规划。这是未来中国预算治理结构的重要变化之一。然而,结合其在各国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跨年度预算平衡的约束条件与实际作用效果,有几个方面仍旧需要进行考察。一是周期性预算平衡准则的假设前提是经济周期中衰退与高涨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体现为对称性,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将盈补亏以实现一个经济周期内的预算平衡。然而现实的周期往往是不对称的。由于在经济低谷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赤字,要实现周期性预算平衡,就不得不在经济繁荣阶段实施具有较强力度的紧缩性政策,来实现预算盈余,但这却容易导致来之不易的经济繁荣因紧缩政策而重回低谷。二是政府官员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某届政府可能在任期内支出过多而导致巨额赤字并将弥补赤字的任务顺延到下一届政府来承担。同时,经济周期的确定往往具有事后性,而预算决策却是事前性的,这种预测上的困难进一步诱发了预算决策者的道德风险。最后,要防止预算周期、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的错配。结合目前河北省和河南省焦作市的中长期预算改革试点,中期财政规划的可能选择是三年滚动周期,而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五年周期,二者在覆盖时间上不匹配,会影响中期财政规划的作用效果。如果将政府换届周期也考虑在内,三者的周期错配影响可能会更大。

第四,整合预算监督资源,加强财政问责,实现公共受托责任。当下的政府预算监督存在众多监督主体“多龙治水”导致的监督交叉与监督成本问题。就现实而言,至少存在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与审计部门的绩效审计之间的监督重叠与错位。

第13篇

对这一框的教学,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师都采用了漫画“点子从哪儿来”。本文也以这幅漫画为情境,但在使用上将全面展示和全程再现它作为情境的妙用。

情境,是由人的认知、感情、意志、行为和个性等主观心理因素及生产生活场景、语言材料等客观环境因素构成的,与活动主体内心体验和感受呈高相关性。大多教师在教学中,常把情境用在进入新知学习前,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作用。就本框的教学来说,就是通过对漫画画面进行形象性描述,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感悟漫画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讽刺意味,从而开启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顺利切入新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把情境这一作用概括为“激趣:承接课内与课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不仅如此,它还有以下作用。

1.激情:嫁接理论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激趣,实际上只是就事论事,利用情境如漫画自身的元素来打动学生。情境,还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紧密相联。一个好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获得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就这幅漫画而言,画中人的行为常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成功导入后,可进一步追问:“你们有过这种经历吗?”这样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笑声会戛然而止,勾起学生对自身类似情形的回忆,反思自身,使学生对新知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和情感介入;理论也不因失去生活底色而苍白无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2.激知:衔接新知与旧知,完善学生知识网络。情境还承载着深刻的理性认识。利用情境还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实现新知与旧知(包括经验性知识)的真正联结。在本框教学中,通过漫画标题:“点子从哪儿来”中的通俗概念“点子”为发端,对标题的深入发问,点子实质是什么?画中人为什么需要点子?点子究竟从哪儿来?必然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论:一种认为来源于书本,这是做学生的最熟悉的经历;一种断定是实践。及时抓住分歧,引导学生去讨论或辩论,最能达成并认可共识:既可是书本,也可为实践,但归根到底是实践,从而完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教学。

3.激思:链接表象与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情境是由多种元素组成,不同类型的情境其组成不尽相同,语言类涉及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彩等;图片视频和实物类涵盖各种角色、形态、声音、色彩、情节及其承载的思想等。让学生透过情境中各种具体物件要素,深入思考,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可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聪明才智,开发学生潜能,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剖析情境,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使教学具有探究性。

在本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关注漫画中的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衣着打扮等特征,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发问,学生思维必然洞开,发现许多全新的问题。如:画中人衣冠楚楚,皮鞋锃亮,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找到了点子吗?画中人为什么满头大汗,眼冒金光?《点子大全》真的全吗?画中人应怎样做才能找到点子?……通过讨论和解答,“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就迎刃而解。画中人之所以找不到点子,是因为他不明白:实践不仅给他提出了需要解决的新课题,还需要他学会利用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才能获得新认识,即他所需要的点子。

4.激智:连接理论与想象,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和认知发展。

情境具有直观形象性,是意象和意境的结合。通过情境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其头脑中的意象更深远、更富有情感色彩,有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和认知的发展。因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

在本框教学中,不仅漫画自身耐人寻味,激丝,推动认知,而且稍加引导,更有助于理论的深入和情感的积淀。通过前面探究,了解了画中人找到点子的途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应是如何打扮。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内涵,更让学生获得一次洗礼:学生在想象中肯定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工地或车间里的工人、从事农耕的农民,还有实验室里的科技工作者等等,对劳动群众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萌生了亲近感;同时从中也会感受到实践力量的伟大,真正认识到劳动是最光荣的,这样,在“情、理、行”上会有彻底转变,并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智慧服务群众,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人生价值。也就是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了落脚点。

第14篇

关键词 激趣;激知;激思;激智

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框的教学当中,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师都采用了漫画“点子从哪儿来”。本文也以这幅漫画为情境,但在使用上将全面展示和全程再现它作为情境的妙用。

大多教师在教学中,常把情境用在进入新知学习前,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作用。就本框的教学来说,就是通过对漫画画面进行形象性描述,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感悟漫画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讽刺意味,从而开启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顺利切入新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把情境这一作用概括为“激趣:承接课内与课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如此,它还有以下作用。

一、激情:嫁接理论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

激趣,实际上只是就事论事,利用情境如漫画自身的元素来打动学生。情境,还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紧密相联。一个好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获得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就这幅漫画而言,画中人的行为常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成功导入后,可进一步追问:“你们有过这种经历吗?”这样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笑声会戛然而止,勾起学生对自身类似情形的回忆,反思自身,使学生对新知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和情感介入;理论也不因失去生活底色而苍白无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激知:衔接新知与旧知,完善学生知识网络

情境还承载着深刻的理性认识。利用情境还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实现新知与旧知(包括经验性知识)的真正联结。在本框教学中,通过漫画标题:“点子从哪儿来”中的通俗概念“点子”为发端,对标题的深入发问,点子实质是什么?画中人为什么需要点子?点子究竟从哪儿来?必然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论:一种认为来源于书本,这是做学生的最熟悉的经历;一种断定是实践。及时抓住分歧,引导学生去讨论或辩论,最后达成并认可共识:既可是书本,也可为实践,但归根到底是实践,从而完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教学。

三、激思:链接表象与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

情境是由多种元素组成,不同类型的情境其组成不尽相同,语言类涉及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彩等;图片视频和实物类涵盖各种角色、形态、声音、色彩、情节及其承载的思想等。让学生透过情境中各种具体物件要素,深入思考,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可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聪明才智,开发学生潜能,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剖析情境,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使教学具有探究性。

在本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关注漫画中的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衣着打扮等特征,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发问,学生思维必然洞开,发现许多全新的问题。如:画中人衣冠楚楚,皮鞋锃亮,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找到了点子吗?画中人为什么满头大汗,眼冒金光?《点子大全》真的全吗?画中人应怎样做才能找到点子?……通过讨论和解答,“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就迎刃而解。画中人之所以找不到点子,是因为他不明白:实践不仅给他提出了需要解决的新课题,还需要他学会利用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才能获得新认识,即他所需要的点子。

四、激智:连接理论与想象,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和认知发展

情境具有直观形象性,是意象和意境的结合。通过情境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其头脑中的意象更深远、更富有情感色彩,有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和认知的发展。因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本框教学中,不仅漫画自身耐人寻味,激丝,推动认知,而且稍加引导,更有助于理论的深入和情感的积淀。通过前面探究,了解了画中人找到点子的途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应是如何打扮。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内涵,更让学生获得一次洗礼:学生在想象中肯定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工地或车间里的工人、从事农耕的农民,还有实验室里的科技工作者等等,对劳动群众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萌生了亲近感;同时从中也会感受到实践力量的伟大,真正认识到劳动是最光荣的,这样,在“情、理、行”上会有彻底转变,并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智慧服务群众,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人生价值。还就是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了落脚点。

第15篇

[关键词] 讨论式学习 新课程 教学 实践

传统的生物教学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课堂上只是老师对新授知识“夹生饭”式的一味串讲,而严重忽视了学生智力、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发展。这与当今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由注重理论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转变及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讨论式学习具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特别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优点,尤其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当前市县推行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在生物新课程课堂中尝试应用讨论式学习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讨论式教学”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有别与课堂讨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在老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预先的设计,组织学生自学、自讲,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活动,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重视全员参与,而且也重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把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开辟学生“第二学习态”。

那么,如何实施讨论式学习呢?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我校师生特点,在教学中,可按如下几个环节进行讨论式学习的教学:

第一,老师课前准备与布置讨论。讨论式学习首先要使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所学知识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深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所以,在上课之前老师就要通过备课把所要讲授的知识问题化,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层次化与趣味化。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讨论的兴趣与水平。结合市、县及本校相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生物教学组对每一节新授课都作了统一要求:通过集体备课,在一周前就精心设计好“问题化”的预习案并提前下发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为学生精选问题,要清楚学生对哪些问题是跳跳就能解决的,哪些问题上容易出现偏颇,哪些问题容易产生讨论的火花,哪些问题学生感觉比较难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每一节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及时发现自身还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步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第二,组织讨论、展示。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学习问题、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展开讨论?

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事先要对学生进行 “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

在讨论展开阶段,教师要通过插话提问、倾听、回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问题来推动讨论的进一步深入,譬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详细说说吗?”“你还有什么看法?”在小组讨论中,对每个学生的发言机会要作好安排,要把发言的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谈话,作好记录;对各组讨论结果,老师根据各小组问题讨论情况及时安排各组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要引导组内学生相互帮助、补充,积极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各组之间既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鼓励。

在学生的讨论、交流、展示中老师要当好“导演”:既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要全面关注和调控,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又要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都体验、个个有收获;还要及时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竞争的环境;同时也要善于叫暂停,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控制,使学生按照正常的轨道前进。

第三,讨论总结、达标检测。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用对与错去评定学生的发言。因为这是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的结论,凝聚着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只要是经过了思考的推理和发现,老师都应当给予学生肯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结之后,围绕学习目标的学习效果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达标检测要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要利于学生在检测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在达标检测的设计中,还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等。在检测中,老师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达标训练,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最后,还应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新的教学理念不同与传统的以问题的解决作为课的结束,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从课堂产生的新问题出课堂。原来的问题变成了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武器,使整个知识体系螺旋上升。现代建构理论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种个体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是能动地建构新的认识图式,不断完整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利用“讨论式学习”这一优良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1]谭根林.“讨论式教学在复习课中的应用”.中学生物教学,2004 ,(5): 28-29.

[2]灌南县第二中学生物课堂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