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成长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知识结构现状调研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自我心理成长分析等方法对某高校在校四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学知识结构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知识薄弱,通常将常识等同于科学知识,并应用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如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概念模糊甚至混淆,对心理学发展和历史知之甚少。就调研样本而言,调研结果显示,86%的大学生不能科学地描述出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92%的大学生不知道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94%的大学生承认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大学生能分辨出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以及表述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等。在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需要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心理问题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比较漠然和被动。如机械地应对成长转折出现的问题、面对家庭变故和危机茫然而唯命、对自身因成长和环境因素引发的心理困扰茫然失措等;调研中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心理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42%)、人格和气质方面的知识(55%)、心理学有趣的实验和心理学发展的历史(47%)、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78%)等;在应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关心神经症类(55%)、抑郁(78%)和性心理(70%)等;需要迫切掌握的心理学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技能,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恋爱中的技能更加向往。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缺陷

2011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文件的颁发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校必修课的时代到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里程碑。各高校均按照文件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从目前学习效果、教师授课和课程内容来讲,离科学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还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仅就课程内容而言,其内容存在诸多需要重新设置和调整的方面。

(一)没有给学生构建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图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必须介绍“心理”的内容,才能涉及健康的问题,而有关心理现象的内容正是大学生所欠缺的。目前课程内容几乎只涉及心理健康及心理治疗等,对心理学研究的另一方面,即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涉及较少。其结果只能造成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断章取义,甚至孤立和片面对待相关心理问题。如“自我”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是研究比广泛的领域,没有给学生介绍清楚之前,是很难深入涉及“自我意识”以及相关心理健康问题。

(二)教学内容学科化、程式化,与学生实际经验相去较远。课程内容选用了与其他学科相类似的模式,即内容介绍学科化和程式化,可读性和趣味性较差,直接给学生带来的是枯燥无趣的心理感受。如“人格”在心理学中业已独立成为一门课程,然而课程内容介绍时比较浅显,同时与性格和气质的辨析没有深入和结合实际。

(三)方法和措施脱离现实,具体技能欠缺。教材在介绍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时显得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相关技能显得抽象,操作性不强。给学生的感受是似乎都有理,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如“情绪管理”中不良情绪表现及调适。

(四)同理案例少。教材在列举案例时,基本是按照医学案例介绍模式,学生在阅读时感到烦闷无趣。从而造成可阅读性和指导性差。同时与时事结合不紧密,没有发挥启发性和警示性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设置创新的途径

本研究根据实际调研的结果和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缺陷,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实际运用中教学效果显著。

(一)传授给学生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图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正常人群及其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和意志为对象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研究。同时还包括以异常心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体现为实践研究。前者为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验的基础,后者为人类追求健康和幸福提供了实践指导。二者分离必然造成知识和技能的脱节,从而人为地割裂知行关系。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只有知晓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结合相关技能和技巧,科学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比如,给学生介绍了情绪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基础知识之后,他们就能提高应用相关技能时自觉和主动性。另外,对心理学知识全貌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深造的热情和动力,也可以促进学生涉及和探究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知识。

(二)案例结合学生关注的实际,以保证解决措施和途径的简洁、易行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案例作为理论和技能的对照,从而指导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案例必须具备启发作用和针对性,以便学生能学以致用。同时案例最好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及时反映和跟踪在社会上有一定震撼性和影响性的实例,比如2013年3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2013届毕业生林森浩的投毒案等。

(三)技能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几条抽象的归类和总结,不能介绍是什么,应该介绍如何做,提供的方法和途径必须具体化、有操作性和模式化。如人际关系中的“赞美的技能”一般教学内容显得比较抽象。应该在真诚的基础上,将其归纳和提炼成可操作和可借鉴的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行为模式,让学生就自己日常生活例子进行操作练习,见表1。

赞美的操作步骤 表1

表述的内容 举例

1. 描述你观察到对方可以赞美的现状(如工作情况、衣着、举止、言语、成就和创新等) 1. 小王,你关于创业的主题设想太有创意了,符合我们现实条件

2. 描述自己的感受:(1)认知:指见识或知识层面的提升;(2)情感:用积极情绪形容词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 2. 这个主题让我不仅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而且长了见识,真是让人兴奋

3. 肯定对方的努力:时间努力、情感努力、脑力努力、身体努力、意志力努力…… 3. 你肯定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4. 表述自己的羡慕和不足:(1)羡慕别人的能力、努力、意志力和创造力,适当做到对方这种努力或能力的延伸和拓展;(2)不足就是坦诚证明自己的差距,甚至空白或盲点 4. 真是让我很羡慕,这种能力和毅力正是我欠缺的,你在其他方面想必也一定会有所建树

(四)设置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大学生的时尚需求,充分发挥心理学知识的作用,以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应对时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当今科技和经济的急速发展,新生事物让人目不暇接。在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同时,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微博、微信和网购等。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喜欢和接纳时尚,而且引领和创新时尚,同时也要应对和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针对这种现象,积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不仅能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而且能充分享受时尚带来的便捷、乐趣和自豪。

(五)重点解决大学生集中体现的心理困扰,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技能。心理问题涉及面较广,在课程内容中一般是泛泛而谈,其结果只能是基本层面的了解,在解决实际心理困扰时显得苍白无力。本研究以调研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重点解读和分析大学生实际面对的心理困扰(大学生经常面对和迫切想解决的心理困扰包括:抑郁(78%)、失落感(81%)、嫉妒(83%)、愤怒(61%)、焦虑(71%)和无聊(63%)等,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能。

大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自己成长具有意义感,而该课程也可以、也应该,而且必须做到和做好。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现出的漠然态度,其原因之一源于我们的教学漠视了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在。这里不是课程内容的不断拓展、补充和筛选,而是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建构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让学生感到课程对自身成长有帮助。这种帮助当然不是以抽象、空泛的方式来展示和表达,而是掌握了大学生个体的真实存在和需要,了解各种复杂的心理及情绪构造,我们才可能绕过原来那种以虚构且完美的理性之人来探究课程对学生成长意义的恋栈。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3]郑军.心灵简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拓展训练;教学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7-01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应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时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1.树立新理念,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思想是总开关。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以新的理念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道德、知识技能、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提升,这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是前提。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有所成;才能够有效调节自身的心理和情绪,实现与人和谐相处;才能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与情感,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二是着眼于塑造健全人格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当前,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十分重视健全人格教育,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要顺应这一国际趋势,调整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人格要求。三是着眼于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并不等于有心理疾病。受家庭、学校、社会、就业、人际关系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心理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必须及时地加以疏导,以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适时排解和舒缓压力,从而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凝聚发展正能量,避免演化为心理疾病,走向一个极端。

2.依托课内外两个载体,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知识全面系统,有专业教师授课,对于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规律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有裨益。要按照明确目标、精选内容、改进方法的要求,推进课程教育。明确目标,就是要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为:面向全体学生,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挖掘他们的潜力,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精选内容,就是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正对性,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人格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性心理及婚恋观等方面的辅导,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1]。改进方法,就是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脱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束缚,注重体验和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环节。要充分挖掘各个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把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学科教学传授给大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补充作用。除了课内教育,还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及坚强的意志,增强他们的体质和发挥他们的特长,以生动的实践陶冶大学生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及时监控、跟进和保护,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一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调查摸底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按照方式方法科学、情况掌握全面、学生易于接受的要求,对大学生心理状况作全面、深入、系统的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数据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和把握。二是开展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工作。建立一支由资深专家、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状态评估专业团队,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科学合理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类认定,并根据类别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重点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认真分析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动情况,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三是重视和加强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一方面建立心理辅导长效工作机制,广泛开展集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从新生入学到大学生毕业提供全程心理辅导服务。另一方面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对无法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摆脱心理困扰,投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四是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通过高校板报橱窗等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促使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顺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并借助微博、QQ、网络社区等新途径,教育与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困扰。五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强化高校校际之间的合作,经常性开展论坛、讲座等一些心理健康学术研讨活动,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学习借鉴大学生心理健康上的先进理念和成功作法,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力

一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教师队伍。按照外引内培、既保数量、又讲质量的要求,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并将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在编制安排、教师评聘、师资培训等方面统筹考虑,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2]。二是加强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职员工人人肩上有担子。要重点加强对从事学生工作的教职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祥专,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高校学生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学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

要建立心理预警信息网络,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1 ] 。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状况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迅速处理,在必要时能够作出有效的反应。心理预警网络大体分为基层网络系统、高层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个方面。基层网络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工作由学生干部负责,主要工作是接触同学,了解同学,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高层网络系统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协调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持全体学生心理普查与咨询,从事心理教育内容研究;信息网络系统负责各个网络间心理健康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统筹安排。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有三: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2 ] 。

第一,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每学年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心理测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总结带有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工作系统和相关部门反馈,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防范个别突出心理问题的加剧。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个人五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确定各级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建立学生中发现心理危机或隐患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防止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治疗,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将工作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预防。

第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追踪与反馈。

对渡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发挥进一步预防功能。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继续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关怀与帮助,使其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宣传讲解一些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危机多发群体中,建立长期定时反馈机制,对危机人群进行特殊照顾,预防心理危机重发。 [ hi138-Com]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途径

(一) 健全制度,优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其重要地位。在高校逐渐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总结,注意借鉴有效经验,总结先进工作模式,将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上升为具有普视性的理论。积极推广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二) 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相对稳定素质的优良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逐步建立培训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三) 提供高校心理预警机制发展的必需条件

学校、学院在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施建设,营造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学院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科研活动,从理论上武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他们从事研究与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四) 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

预警机制要力图改变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补救为事前的防御,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形式,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每个学生主体出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第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应站在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的高度上,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解决“个性化”问题,也要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发展性教育并不排斥矫正性的服务,而是把矫正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应加强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能量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大学生在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例如:新生入学时期的焦虑、烦躁、彷徨、失落心理;在校中期可能产生的挫折心理;毕业前期的忧虑、不安心理等等。第二,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根据各个院校的特点,课程设置应突出“特色”,即与教育类型相一致,与大学生心理内容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优化心理素质。第三,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的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兴趣。

(二)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无论是其它学科本身还是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教育中去,与其它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指导心理发展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等。学科渗透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营造师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高校学生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学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

要建立心理预警信息网络,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1]。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状况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迅速处理,在必要时能够作出有效的反应。心理预警网络大体分为基层网络系统、高层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个方面。基层网络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工作由学生干部负责,主要工作是接触同学,了解同学,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高层网络系统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协调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持全体学生心理普查与咨询,从事心理教育内容研究;信息网络系统负责各个网络间心理健康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统筹安排。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有三: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2]。

第一,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每学年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心理测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总结带有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工作系统和相关部门反馈,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防范个别突出心理问题的加剧。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个人五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确定各级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建立学生中发现心理危机或隐患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防止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治疗,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将工作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预防。

第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追踪与反馈。

对渡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发挥进一步预防功能。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继续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关怀与帮助,使其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宣传讲解一些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危机多发群体中,建立长期定时反馈机制,对危机人群进行特殊照顾,预防心理危机重发。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途径

(一)健全制度,优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其重要地位。在高校逐渐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总结,注意借鉴有效经验,总结先进工作模式,将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上升为具有普视性的理论。积极推广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二)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相对稳定素质的优良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逐步建立培训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三)提供高校心理预警机制发展的必需条件

学校、学院在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施建设,营造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学院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科研活动,从理论上武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他们从事研究与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

预警机制要力图改变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补救为事前的防御,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形式,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每个学生主体出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第7篇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他们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等,大学生中心理不适现象日趋增多,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常引起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因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研讨工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心理教育课程群,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远程教学、短信督导、在线研讨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范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加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内容。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由于学习、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亟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1]。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课程设计原则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作为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要遵循以下具体的设计要求:紧扣心理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本学期心理教育的主题方向和单元题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单元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确定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和具体,不能笼统,泛泛而谈,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形式和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年龄特点。教学过程的各个步骤,都要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主线,不能偏离方向,同时要注意各环节内容的衔接和过渡。教学准备要充分,要考虑好教学场地,准备好所需的教具和有关材料。

(三)课程内容要与大学生活紧密结合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基础。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压力应对是目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教授的重点内容之一[3]。

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多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师生之间互动较少,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参与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弘扬学生主体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体性、参与性的教学中习得知识,构建积极的心理,促进积极人格的生成,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4]。

(二)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投身于各类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大部分高校特别重视课外教育与大学生自助体系的结合,多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印制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指导大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建立学生心理热线电话和心理咨询信箱、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等形式,提高和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并建立学生朋辈辅导中心。通过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为同学们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了平台。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级学生中开展不同层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沙龙活动、心理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如:在新生班级开展促进彼此相互认识、相互沟通、信任以及增强凝聚力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以带动各新生班级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以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在毕业生班级开展以规划未来和感恩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如环境适应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交友恋爱挫折、考试紧张焦虑、求职择业矛盾、人格发展缺陷、情绪调节失衡、生命意识缺失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大力开展有益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团体训练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加深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形式多样、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

(三)运用心理体验式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力求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技巧和手段,疏解心理压力,体会到放松和愉悦;还可以利用现有社会资源,聘请权威专家,举办有关心理知识的专题讲座,利用这些补充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手段。

第8篇

关键字: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3-0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涵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通过开展符合心理学原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活动,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主观感受和内心的体验,从而实现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发展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标准

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和社会角色特征,综合近几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进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人际关系和谐。在今天的大学,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孤僻、刻薄,行为偏激,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应该有协作精神,集体意识。

(2)有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应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习、工作、生活乐观积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思考问题角度合理,行为方式适中。

(3)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幻想、幻觉、焦虑、忧郁,不能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长期不健康就可能形成强迫症,严重的产生精神分裂。

(4)能适应各种竞争。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协调一致。

(5)符合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同时,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应的性别角色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必须符合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

(6)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时代特点,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志坚强,明事理,懂知行。

3.重要性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认真研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切实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地发展,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影响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想交织并存,现在信息社会使得各种思想快速传播,如网络论坛上低级、庸俗的信息;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一些负面新闻报道过多,忽视了此类新闻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改革开放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之改变,大学生不再是生活在圣洁的象牙塔里面,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良风气无时不刻都在考验着他们。由于制度的缺失,使得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对大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方式医学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解决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因而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心理教育工作者大多着眼于“问题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如抑郁、焦虑、恐惧、适应不良、学习困难等等。把教育的对象局限在少数犯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学生身上,进行的是防范性教育,对人的发展性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以临床心理医生为主的人员配备、坐堂接诊式,药物治疗式的治病方法等等,这种医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3.教育途径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现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的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许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采用专业学科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只注重系统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实际教育收效甚微,这种课程化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4.师资队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构成中以心理学、德育、医务工作者以及党团干部为主,而心理学、医疗工作者仅占少数,大多数是由德育工作者以及党团干部兼职。许多德育工作者以及党团干部仅仅参加了短期培训,专业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经验,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政治工作来抓,在实际工作中,力不从心,收效甚微。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弘扬先进文化,改良社会风气,主流媒体要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气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改良社会风气。社会还应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当今的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社会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社会也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正视他们的不足,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

网络上低级、腐朽、庸俗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净化网络信息,在鼓励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依法加强各类网站的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走出心理健康教育误区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充分理解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区别以及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区别,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将全体学生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以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为主要环节和渠道,结合课内和课外、咨询与自救、教育和指导,对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心理指导,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其次,大学生必须从观念上破除轻视心理素质发展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不能一味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相对稳定的,业务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培养壮大这支队伍。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教师既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入脑入心管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常态化,提高教学水平。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件复杂而系统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各个层次的教育管理人员的参与,也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因此需要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层次的教育与管理单位,院系作为中观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单位,而班级是微观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单位。在学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各自需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和相应的联络人员,学校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领导与教师负责,院系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员负责、班级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让学校、院系、班级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共同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并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此用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立项编号DJ201223

参考文献:

[1]乌英嘎.班主任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许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3期

[3]王春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河南科技,2011.02下

[4]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年6月

[5]韩晓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二期

[6]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技文化,2012年1月号上旬

[7]黄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8]陈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以网络游戏成瘾为例[J] 科技文化,2012年1月号下旬

[9]徐晓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健康教育,2012年第1期

[10]李国金.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月

[11]赵亮.班主任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1年3月号上旬刊

[12]孙嵬,黄俊鹏.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西部,2011年06期

[13]王敬国.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世纪桥,2011年第3期

第9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岭南师范学院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全部由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担任。年轻的辅导员们几乎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心理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培训,多数辅导员并不是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学院工作。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四个辅导员都是文科出身,其中两位辅导员刚就职,对学院各个专业在学习、培训和就业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不深,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尤其针对“学习”这一讲的时候,未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指导。刚刚入职的辅导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熟悉的案例的切入及分析,不能很好地结合与同学们相近的例子来阐释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缺乏吸引力

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最关心的内容有:克服自卑及建立自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完善自我、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恋爱与性等方面。目前,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恋爱与性心理。这些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而且由于这一门课只有8学时,因此每一讲内容只有2学时,有些内容只能粗略提及,无法深入详尽地进行分析,有些问题只能点到即止,如恋爱与性心理。

(三)授课对象不分类,无法进行差异性教学

根据调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岭南师范学院一般都是以专业为单位的大班授课,无法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的差异进行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其独特性,若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展开授课,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加明显。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下面笔者将以岭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使用的可行性。根据调查数据,该年级新生的基本情况为:2015级的大一新生一共有504人,男生315人,女生189人,男女比例为17:10;其中农村孩子353人,城镇学生为151人,农村与城镇的比例为7:3,总而言之,该年级学生男生居多、农村孩子居多。以近几年授课结束后学生提交的心理课程论文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都是抄袭应付了事,较少学生能在课程结束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完成相关论文,这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更能直接体现这门课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能否在该门课程中获得实质性的指导。因此,作为授课老师,应该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的课程,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如何上好课,都是值得反复斟酌的。

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对其大学生涯的学习生活是否能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会有各种困惑,如果能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将会极大地减少在新环境中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相关教师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辅导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定期召开相应的备课会,促进各位授课老师的交流,了长补短,也能让刚入职的辅导员学习更多。此外,辅导员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根据所从事的学科属性主动了解各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以便能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时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案例,用最贴近学生的案例使课堂教育的效果更加实用。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当辐射整个大学生涯

前面已经提到,根据调查,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这一课程主要在大学新生入学后、中段考试前给予授课。总的来说,该课程开展及时,有利于大学新生在懵懂阶段及时调适自己,适应大学生生活。但是这虽然能及时解决大一的“迷茫”,可大学生接下来还会面临大二的“彷徨”、大三的“疯狂”、大四的“绝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没有辐射整个大学生涯,非常不利于学校对其后续的大学生活进行追踪和指导,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生涯里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当辐射整个大学生涯,契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的发展需求,满足同学们的心理诉求,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 根据性别开设男女特色班

踏入象牙塔大门的青年们,如放飞的小鸟,想着能在自由的大学殿堂里自由飞翔。大学,也是恋爱的黄金时期,由于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学子们被禁锢的恋望在大学里得到释放,但如果没有适时的、适当的指导,学子们的恋爱之花不一定能开得健康灿烂,在恋爱中令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新生入学之时就开设,这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能及时地加以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各显示出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果能分别针对男女生开展区别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目前我院是按照以行政班或者专业为一个班级来进行授课的,男女比例悬殊。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男女比例为11:1。因这门课本来存在课时短的局限性,教师根本无法针对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未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如恋爱与性心理这一讲,如果能针对性地开展对男生的责任教育与对女生的自爱教育,相信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因此,开设男生心理健康特色班和女生心理健康特色班,让大学生在属于自己性别的课堂上更好地认识自己,让男生和女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性去扬长避短,让男生更谦逊更阳光,更有责任与担当,让女生更自信更乐观更自爱,让教育达到真正的目的。

(四)开设农村生源、贫困生心理健康指导班

岭南师范学院的生源以广东省为主,其中又以粤西地区为主,绝大部分是农村生源,贫困生又占为数不少的比例。根据笔者的经验,农村学生较城镇的学生更加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美国精神分析家哈内认为: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对环境的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如果人原有的心理定式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当人的思想、情感、态度、意志等因素来不及协调时,个体就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就会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这种矛盾和冲突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个体就会产生迷茫、空虚、焦虑、压抑、紧张等不良情绪。当踏入大学之门的农村大学生(尤其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面对跟自己之前生活不同的人与事物,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笔者建议,专门针对农村生源及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课,在自我认识、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会大大降低他们在大学最初的日子里的不适应及盲从,早日平衡自我、实现自我。除了学生本人受益,学校更是因能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之前就给予及时的引导,从而减少了这类学生今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更加有效率、有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就业

最近几年,媒体不断报导大学生群体中因存在着各种压力,而引发出多种心理问题。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异常者比例高达18.58%,明显高于全国人均健康状况异常水平。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已将这样的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对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寻找对策,以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自身采取的应对方法和策略十分关键,如方法得当将有效地舒缓压力,而方法不得当则会起到反向的效果或是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大量的口头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多数同学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及医务工作者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聊天”这一方法,能使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使压抑在内心的诸多问题得以倾诉,及时得到有效的沟通解决。有利于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首先是充满远大抱负与现实经验不足的矛盾。当代大学生抱负远大,忧国忧民,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因此大学生经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问题。其次,要求他人尊重与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很多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喜欢别人干涉、指责,但对他人却缺乏尊重,还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致造成自命不凡、虚荣清高的个性缺陷。第三,思维独立、批判性强与识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矛盾。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增强,但辩证思维还不深刻,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敏锐,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发展,因而大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思想多元化,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使人们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以及心理上的距离感。很多学生在中学成绩优秀,受到学校“重点培养和保护”,进入大学后失去了这种优势和地位,产生心理失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子女只顾学习,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生活懒散,缺乏纪律性,自理能力极差,抗压能力不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的研究指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正相关,表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樊富珉指出:从宏观上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首先是理论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等,其次是实证研究法,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人格、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等实证研究。要有效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引导并采用正面的应对方式,避免采用负面应对方式。因为在面对压力时,如何正确地认识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如何应对等,往往是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帮助学生分析压力原因,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排除干扰,教育学生要“越是艰险越向前”,做生活的强者。如果缺少对压力和困境的认识,便会不知所措,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对待所面临的困难,最后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也启发我们思考日前在互联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西南某大学设学生发泄室的做法是否得当,关键在于相关工作者是否对服务使用对象进行了先期或后期的必要导向。根据本研究结果,应当立体化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需求。

(2)在不同的时期,比如进校期间、考试前、毕业前、实习或论文答辩等特殊阶段,开展适合需求的工作是必要和有意义的。比如开展考前心理咨询、主题辩论、特色班会、知识讲座或体育竞技等全面多样的活动来疏导、克服焦虑情绪,这些措施或渠道无疑为学生如何排除压力进行了训练,也能有效地防止压力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

(3)对于学生群体,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的学生存在的压力情况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其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关注男女生在压力、健康、应对策略方面的差异。比如女生更易使用“情绪取向”的应对策略,而男生更易采取“问题解决”取向的应对策略等,以便对不同特征群体学生的压力、心理健康和应对策略的实际情况作更为细致准确的掌握,并制订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工作者要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和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策略。高校要加快心理咨询事业发展,“防重于治”;在心理教育中应根据“适应个别差异”原则,对面临压力调试能力较差的同学和群体要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咨询,使他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防卫压力过大的方法;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把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工作体系,增强有效性、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11篇

1.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

不少学生是在考不上本科院校后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学习底子相对薄弱或者对学习兴趣不浓。而且高职教育实践性环节较多,对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很容易由于学习环境的艰苦或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就业阶段也承受着诸如“理论不如本科、实践不如职高”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偏见。

2.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班级的框架被淡化,上课的选择和行动的自主性也变大了。生活和学习方式一下子从紧张到放松,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

2)人际交往。

班级同学来自不同地域,语言不同,习惯不同。经济文化背景,思想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差异。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对首次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学习问题。

由于社会、亲友甚至自己的偏见,一部分的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讨厌动手实践。他们在出现科目不及格甚至由于挂科而影响毕业和就业时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这些压力如果没有适当的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相继出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开始,针对高职教育学制短、实践环节多的特点,通过“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实施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具体安排和措施如下∶

1.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开设必修科目。

第一学期开设《思政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54课时。在进行理想与信念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做好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和心理调整,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第四学期前期开设《形势与政策》,16课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当前时事热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了环境支撑。配合第五学期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活动,学院在第四学期后期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32课时。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前途的不确定而引起的焦虑、失眠等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

时间为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开设《大学生必备法律知识》、《人性化管理艺术》、《走近科学,完善人生》和《美学美育》等课程。进一步进行挫折应对、情绪管理以及压力控制等方面的教育。

3.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各系部设立分中心,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评定性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得到的数据写入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家庭情况、个人简历、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效果等内容。据此对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早期掌握,若有必要随时进行干预控制。我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在10%-25%之间,表1中的数据与此基本吻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学生是个位数,这个数据说明目前该院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是有一定成效的。

4.院学生会下设心理健康协会,各系学生会设立分会,班级设立心育委员。

由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具体组织心理健康系列演讲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更大范围地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就这样,从学院到班级,从教师到学生,组成了多层次的心理健康保障网络。

5.借助课外系列活动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通过入学教育和参观当地企业及人文景观来介绍学校和专业情况,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抗压能力。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如“我的大学生活”、“如何与人相处”、“我要诚信”、“关爱生命”等全面提高学生修养,健全心智。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也不是以个别学生为对象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全体学生心智为出发点,着力帮助他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心理辅导或咨询只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全部途径。

还要通过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不能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给学生治疗心理疾病。

教师不是医生而应该是心灵的疏导者,学生也不是患者,而是心灵上需要指引的迷路人。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会更加顺畅、有效。学生也会更加主动地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倾听他们的诉说,解决他们的问题。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心理健康问题属于隐私性话题,很多学生出于自尊等原因有了问题也不来咨询。通过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会更加有利于情况的说明和问题的解决。

5.必须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

第12篇

关键词:呼伦贝尔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 新模式

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1996年, 最初由教心系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此项工作。2009年为了便捷有效地进行工作,经院党委研究决定,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由教心系调整至学生处,并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使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迅速地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于2011年成为内蒙古东部边疆地区唯一一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下面我就把这几年来呼伦贝尔学院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总结如下: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保障体系健全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内蒙古教育厅高校思政与学工处处长常柱2010年、2011年两次亲临我院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对中心的建设给予指导。2011年3月10日,呼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朱玉东院长,亲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关注指导中心的建设。

学生处处长曾多次召开会议指导中心的建设工作,举全处之力精心设计、快速推进。

另外我们也吸引了一些社会力量支持中心的建设。例如当地很多中小学与我们结为心理健康教育共建单位。呼伦贝尔市红十字协会也与我们建立了“阳光心园工程”,不仅经常参加、配合我们搞一些社会活动,还每年拨付专项资金支持我们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2.专款专用,设备齐全。2009年,学院拨付30余万元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房屋装修和设备建设。目前中心面积400多平方米,拥有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 沙盘室、治疗室、宣泄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测试软件、团体活动器材等软硬件设施,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场所条件。另外根据内蒙古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意见》的精神,我院按年生均7.5元的额度,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保障专款专用。

3.师资队伍建设正规、专业。学院按照内蒙古教育厅1:3500的师生比例要求配备了3名专职教师,这3名专职教师都是心理学专业硕士,起点高,专业对口,其中有两名专职教师还是副教授职称,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擅长于单亲、离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另外中心还配备了7名兼职教师,充分保障了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组织完善,制度健全

1.2004年初,经学院党委研究决定, 成立了由院长挂帅任组长,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对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领导和指挥。

2.各二级学院成立心理辅导站。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很多深受学生喜欢和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

3.在学生公寓设立生活指导室。这是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有创意的一个举措,主要是由管理学生公寓的生活教师直接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因为管理公寓的教师每天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往往更早、更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需要及时干预的心理危机问题。这就确保了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员参与,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纵横交错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具体情况可参见下表。

4.学生骨干力量充实。我院在大学生联合会下设有心理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心理健康部,还有由心理学爱好者组成的民间组织――心馨语社团。心理健康部和心馨语社团都是全年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由学生朋辈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往往能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我院还在二级学院各班级配备心理委员,在宿舍配备心理信息员,这些学生组织对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排头兵和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5.制度健全。为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我院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长任组长,学生处、各二级学院、校医院、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的心理危机问题。同时咨询室、宣泄室、音乐放松室等都建有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下转56页)

(上接30页)为规范、系统开展我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

三、以人为本,活动丰富,突出民族特色

1.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基本方针是: 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通过各种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中心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创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广播、心理咨询预约热线;举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心理影片赏析等活动。各类活动相得益彰,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果。

2.我院在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模式基础上,建构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基于我院多民族学生并存的现状,我中心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总是充分考虑到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做到 “教育对象广泛化、教育内容多样化、教育途径多元化”。同时在中心兼职教师的配备上,也保证有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教师等,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总之我院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来说起步较迟,还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多民族边疆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愿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心理教育刍议.教育导刊,2005(1):14~l6

[2]张大均.论人的心理健康.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143~146

第13篇

张仲豪 李文涛 河南科技大学

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

首要任务的高校,更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切实做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存在一些普遍的心理问题,

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

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

的心理素质水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期间,学生们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

康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技巧,保持自我心理健康发展,对

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性格和心理调试能力,注意防御心理障碍和心

理疾病,促进他们的学习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意义,不但体现在大学生个体的意义上,而且对于群体和

整个社会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和贯彻执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品质、高素质

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新时期的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坚

强使命。在新时期,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时展的客观

需要,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对培养全面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

求。它对于增强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

好的品行,促进心理素质、文化修养、专业技能和身体健康的协

调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现代高等学

校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有关详

细的调查和分析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适应能

力差和不良反映,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发生率呈快速的上升趋

势。所以,在当今时代,在高等学校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

核心任务是在贯彻执行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更为根本的是应将其作为挖掘大学智力资源的必要

途径。

三、践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咨询是有效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疑释惑的

科学合理方法。充分有效地开展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

等,从而能帮助大学生,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心理健康帮扶指

导与服务。提高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的能力,增强大学生承受挫

折、克服困难的能力,教会大学生要珍惜生命、宽待他人。认真

做好新报道学生、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家庭经济贫困学生,

尤其是学习上困难的学生、恋爱问题的学生、违纪违规的学生、

言行表现异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增强他们抵抗心理压

力,经受心理障碍。

(二)充分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理论课堂教学是开展和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人文社会科学课

中,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同时相配套的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理论课堂心理

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联系实际,不断从广度上拓展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的改变教学方法,通过多利用案例教学、亲身的体验活

动、行为表现训练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三)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一个智力高、知识丰厚的的高密集群体,

相应,各方面的心理特点相比较而言比较统一,因此,开展心理

健康教育要把课堂理论教育和课外活动教育相联系的方式,课堂

理论教育已经成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我们也

要看到,由于高校素质教育时间相对有限,主要的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需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教育可以以多

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例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开设一系

列与此相关的讲座;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如团委学生会,

积极地建立与学生密切的联系,从而针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健康心

理指导。

(四)科学有效地构建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于新时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因

此,及时有效地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要建

立心理健康教育测评体系,规定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条件相符

合、同时适应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测评标准,要仔细

践行组织测评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跟踪档案,提高教

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工作的预期性和预见性。二是善于扑捉心

理健康存在问题人员的防范和处理干预体系,做到早发现、早处

理、科学有序地处理因心理存在严重障碍引发的自杀或着是损害

他人事件的可能发生。三是要因地制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体系,通过学生各个工作的不同系统设立不同的部门,配备与

此相适应的专业咨询员,分工有效地负责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开展和心理咨询问题的工作,促成课内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活

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外部咨询与内部自助相联系的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机制。

(五)有效开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否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

取决于心理健康队伍人员的素质。坚持质量、精干的原则,配备

一批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老师。与此同时,认真

仔细地加大学生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知

识,同时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相关要求和规

定,循循渐进的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符合上

岗持证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同时还要重视与大学生直接相接处

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促使他们有效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

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重要性,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动员和整合各

种力量和资源,以务实的态度、有效的办法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

健康工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

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0).

[2]张秀敏.《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 [J].阿

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第14篇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2-01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除了专业教育之外,院校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优选教学方法,如生活化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法,联系实际,增强体验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生活回归。由生活大课堂看,本身蕴含丰富多样的教育因素,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倘若教师巧妙的将心理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优选生活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则可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心理体验,让学生主动融入教育活动,把握相关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巧,学会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纯理论式教学内容,而需结合学生实际,由社会生活方面优选教育内容,如情绪和情感困惑;生涯规划问题等等,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案例,比如:①有关适应的案例:未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不知道怎样安排自习时间等;②情绪困惑案例,如遭遇失恋等;③生涯规划案例,如不知道怎样选择就业方向,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是先就业,还是选择继续考研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从而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态度,正确认识生活,有效处理生活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来看,并不是理论式教育,而是融合了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组织多种实践性活动,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自身体验。

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可拓宽教育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教育。例如: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可联合院校组织多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525我爱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主要;“525我爱我”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我的心灵故事”征文评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板展示。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心随影动”心理电影展播和赏析活动。此外,还可邀请心理健康专家现场咨询或者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让学生更主动的融入心理学习与实践活动,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教育。同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可协助合作,制作相关横幅、宣传板报、海报,甚至利用校网页、校广播站等进行宣传,营造和谐心理教育活动氛围。

再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关于“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内容,并结合自身心理发展需求而选取或提出相关课题,比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分析》等等。而后学生合理构建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关于“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应对”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调查问卷、采访、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大学生挫折心理,并收集相关案例,归纳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总结归纳影响挫折感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应对挫折的策略,以实践报告、演示文稿、演讲稿等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另外,还可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不同角色心理及其行为状态,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意识与学习热情。或者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述,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心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便于迁移应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反馈互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注重生活化评价。既运用动态方法,将评价置于生活与学习环境下,如开展情境测验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自我反思,相互评价,感悟分享,记录成长;运用不同标准对每位学生加以评价,赏识教育,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自觉形成良好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二、把握讨论教学法,畅所欲言,感悟升华

所谓讨论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以找出解决方法并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展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问题性、体验性、独立性、主动性特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训练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新课程标准看,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而讨论法符合上述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使用。同样,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比如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少学生存在中度焦虑,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情,自由讨论,谈谈焦虑的形成原因,相互分析怎样消除焦虑,怎样需求帮助等等。再如讲授“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时,教师可引导学习爱情心理知识,并组织恋爱心理讨论,让学生学会处理爱情心理问题。如烟台大学生开展恋爱心理讨论。课堂上,郭老师通过故事形式呈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恋爱心理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我最近总是梦到班里的那个女生,还幻想着与她在一起,我这是怎么了呢?”如此开头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然后在快乐氛围中呈现更多的案例,诱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讲讲自己或身边的恋爱故事,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踊跃参与,学习如何处理恋爱心理问题。

当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方法远不如上述所说,还有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教育活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有效解决自身发展中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方式与途径,把握一定的咨询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从而帮助他人走出各种心理困惑。

总之,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若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接受知识与教育,教师需要优选方法。而选择方法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下方面,以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注重课堂动态生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开放、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经验,打破空洞说教,尽显心理教育活动的魅力,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 成功.教育. 2012(09)

第15篇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网络技术 心理危机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33-02

自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网络信息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其中的一些负面消极的思想很容易就危害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科学看待网络技术的利与弊,并且在“互联网+”视域下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危机预防的含义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突然遭遇重大事件或精神压力时,凭借现有经验和条件无法克服困难所产生的一种苦闷、焦虑的心理状态,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绝望、行为障碍、植物神经症状等现象。一般而言,心理危机具有无、危险性、突发性等特征,其发生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出现意外或重大事件,个体心理压力增大;第二,仅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问题;第三,生理或心理上出现不适感,但并没有成为精神病患者。“互联网+”视域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确定预警指标对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更加科学地看待心理危机,采取合理的处理手段,还能提高其心理危机防范意识,提前发现潜在的危机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几率,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一)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其强大的搜索功能打破了传y的信息搜索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十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其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互联网+”视域下网络信息资源将逐渐成为高校教育者获取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更新极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凭借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缩短信息传播的周期,大幅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时效性,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应用,个人电脑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处理一些简单的文档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能够轻松地参与到全球信息的互动交流中。网络资源覆盖面极广,同时还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化、开放程度高等特征,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一方面,解决了“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探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显著提升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四)增强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

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将教师所需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并以图片、视频、动画等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同时还显著增强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一个相对自由的互动交流平台,使用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五)节省了教育成本投资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前期只需投入极低的成本便可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聘请一些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负责网站的日常更新与维护工作,大大节省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本投资。此外,高校还需注重提高教师们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有效对策

随着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日益突出,高校应在坚持“互联网+”原则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加快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干预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几率。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问题,高校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危机事件本身,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及时预测并制止这些事件,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出发,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首先,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了解网络心理知识并学会正确地利用网络技术。尽管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究其本质只是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将重心放在现实生活上,而不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当中,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水平的下降,严重的还将危害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破坏其现实的人际关系,引发心理危机事件。

其次,开展与网络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活动。高校可以邀请一些业内权威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宣传讲座活动,普及网络心理知识,与学生之间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互动,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与网络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视频短剧、电影展播、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来营造出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困境,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现实社会环境。

再次,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互联网+”视域下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相应的网上教育平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上网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同时,高校还应在校园门户网站上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维护更新,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并且将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整理,以便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通过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即部分学生会在网络上显露自己的消极情绪,发表一些激进或悲观的言论。面对这些信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察觉到危机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干预。为此,高校有必要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通过全面收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信息,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探究,找出一切潜在的危机因素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同时采取有力的干预手段,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几率,保证校园环境的稳定和谐。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

第一,高校领导层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从上至下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心理危机三级网络预防体系。学校在每个班级要安排专门的网络心理信息员,通过微信、QQ、微博等渠道关注学生们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以便时刻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消极因素要及时联系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现实情况,同时还应将相关信息上报给学院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必要的沟通,掌握学生平时的表现,客观分析是否存在诱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外部因素。如果发现学生确实存在产生心理危机的倾向,教师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支持,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境,重拾心理健康。

第三,与学生进行真诚友好的互动交流。多数学生在得知学校教师们通过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来监控自己的社交网络行为时,通常会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且不愿意再主动表露自己的真实心迹,甚至屏蔽教师们的相关信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在加入学生网络社交圈时需遵循基本的网络原则,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消除他们的顾虑心理,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干预机制

高校在建立了危机事件网络预防体系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展、创新相应的干预机制,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几率和影响范围的目的。

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复杂,危机事件频繁发生,这就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在面对大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时才能做到沉着应对和妥善处理。

其次,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平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隐匿性特点,鼓励大学生们主动敞开心扉向网络咨询平台寻求心理服务帮助。因此,高校应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网络知识水平,使其能够准确掌握学生们通过非语言符号所表达出的情绪,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最后,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联动网络。通过联动网络,一方面,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够随时了解到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开展状况并作出相应的指令;另一方面,教师们根据系统排查情况,能蚩焖倭私庋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尽量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将事件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使得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大学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言论的误导,从而引发心理危机事件,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问题,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网络体系,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梅.“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