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好方法范文

知识管理的好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知识管理的好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识管理的好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技术管理;方法;施工;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technical management is the technical work plan, organization, control and inspection activities, its purpose are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on how to use the technology management method to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technology management; metho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般的枝术管理方法

对工程质量有重大的影响的一般枝术管理方法有:图纸会审、施工规划、枝术交底,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工程预检等。

1.1图纸会审

图纸会审是施工项目承包者熟悉、审查设计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和工程特点,掌握关键部位的工程质量要求,帮助设计单位减少设计文件的差借的重要手段。对质量控制十分有效。参加图纸会审的单位还有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主持。其程序是:施工单位首先熟悉、审查图纸,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召开三方会议,由设计单位介绍设计意图、图纸、设计特点的要求,由施工单位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设计单位的要求,通过三方讨论与协商,解决存在问题,写出会审纪要、由设计人员在会后通过书面形式进行解释或提出设计变更文件(图纸)。图纸审查必须抓住关键、特别应该注意构造和结构的审查,必须形成图纸审查与修改文件,并作为档案保存。

1.2施工方案

对质量控制起主要作用的施工规划内容是施工方案。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选择安排施工顺序、选择施工方法、选用施工机具等,以保证工程质量为目标。在施工方案中设计出保证工程质量的枝术措施、同时还要注意施工方案的优选。

1.3枝术交底

枝术交底的目的是使参与项目施工的人员了解担负的施工任务的设计意图、施工特点、枝术要求、质量标准、应用新枝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殊枝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等,项目经理部向作业队伍交底、从而建立枝术责任制、质量责任制、加强施工质量检验、监督与管理。施工项目的枝术交底包括设计人员向施工单位交底、枝术人员向班组交底等。枝术交底主要要求是:以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工艺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依据,编制枝术交底文件,突出交底重点,注意可操作性,以保证质量为目标。

1.4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

隐蔽工程在被下一道工序掩蔽之前应进行严格检查与验收、并作出记录,由参检各方签署意见。有问题则在补救后进行复检,各类专业工程都有规定的隐检项目,土建工程的隐检项目有:地基验槽、基础与主体结构的钢筋、现场结构焊接、高强螺栓、屋面、厕浴间防水层下的各层细部做法,施工缝、变形缝、阳台、雨罩接头等。

1.5工程预检

预检的目的是通过对以后施工工序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差错而造成质量事故。预检由施工单位进行,做出记录。土建工程规定的预检项目有测量放线、模板、预制构件吊装、设备基础、混凝土施工缝留量位置、方法及接磋处理、地面基层处理等。

2、做好建筑材料试验和施工试验的枝术管理工作

2.1建筑材料试验和施工试验是持试验许可证单位及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接受试验委托、按程序对规定建筑材料及施工半成品,进行性能测试工作。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质量状况、以便做出材料是否可用、施工试验项目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进行继续施工的决策。

2.2按国家规定、建筑材料、设备及构配件供应单位对供应的产品质量负责。在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进场后,除应检查是否有按国家规范、标准及有关规定进行的试验记录外,施工单位还要按规定进行某些材料的复试才能决定是否适用。无出厂证明或质量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使用。

2.3施工单位要进行试验的原材料及制品有:水泥、砂、石、外加剂、防水材料、预制混凝土构件等。

施工试验的项目有:回填土、回填砂和砂石、砂浆试块强度、混凝土试块强度、钢筋焊接、钢结构焊接、现场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防水试水、烟(风)道,垃圾道等。

2.4材料及施工试验按下列程序进行:

填写试验委托单、送试样检查核对试样尺寸、数量、外观、编号、委托单内容进行必试项目和要求项目的试验填写试验记录单计算与评定填写试验报告复核、签章登记建帐签发试验报告。

3、积累工程施工枝术资料

工程施工枝术资料是施工中的枝术、质量和管理活动的记录。也是工程挡案的形成过程。它反映了施工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际体现,也是施工企业信誉的体现。工程枝术资料移交给建设单位后,便是使用过程,维修及扩建的指导文件及依据。因此国家和各级建设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枝术资料的积累。要求按规定做到齐全和准确、真实,把它列为评定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的三大条件之一。施工企业必须按各专业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和各地的实施细则、全面科学准确地记录施工及试(检)验资料,按规定积累、计算、整理、归纳、手续必须完备,用以评定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移交建设单位及挡案管理部门,并不得有伪造,涂改、后补等现象。

4、按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进行检验与评定

借助于某种手段和方法,测定施工完成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特征和特性,然后把测得的结果及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对产品作出合格(或不合格)、优良的判断。凡是合乎标准规定条件的称为合格品,检查以后予以通过;凡是不合乎标准规定的,检查后予以返修,加固或补强;合乎优良标准的评为优良品。因此质量检验包括四项具体工作。第一度量,即借助于计量手段进行测量与测试;第二比较,即把度量结构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第三判断,即根据对比的结果,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第四处理,即决定被检查的工程是否可以验收,下一步工作是否可以进行,是否要采取补救措施。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指导老师 学生管理工作 方法 技巧

随着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壮大,高职指导老师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大。学生指导教师是大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整个教书育人的大环境里,在完成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与工作零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总目标下,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很多方面也是无法替代的。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高职指导老师除了把握好相关政策,做好相关专业学生管理基础工作之外,更需要灵活运用各类工作方法与技巧。

一、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客观认识

1.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与特点。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几个共同问题,由中学阶段的充满理想到进入高职后的目标失落,由中学阶段的紧张而充实地学习到进入高职后失去自我价值与发展动力,同时失落、自闭、灰心、厌学、茫然等复杂的心情也时刻干扰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高职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发展,不关注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脱轨,并伴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2.正确认识目前高职学生指导教师的不足,加强自身学习。

目前高职部分指导老师存在知识陈旧、思想落后及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指导老师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语言、心理、思想、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才能胜任。要做好这项工作,高职指导老师就必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积累,一方面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时刻学习研究当前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也要经常学习更新专业知识,这样才便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

二、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基础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管理基础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稳定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利武器,它关系到学生的团结稳定、健康成长,关系到学生团体文化建设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思想教育的出发点,避免为了管理而管理,在不违背任何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发展,以便提高管理效能。

2.加强与学生沟通。

科学地掌握学生动态和心理活动,尤其要关注特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多观察,多调查,多谈话,必要时与学生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遇到问题认真处理,重视细小,不错过细节,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好学生稳定工作。

3.注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培养。

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占有一定比例,存在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学生干部选拔、学生党员的发展务必严格要求,严格把关,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学生群体信服,并在实际工作及各种活动中树立学生干部及党员的优秀学生的代言人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发挥学生影响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学生指导教师的得力助手。

4.在创新平台上丰富学团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

避免学团活动“传宗接代”,活动主体与形式都要跟随社会发展,在立足高品质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把对学生管理与学生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健全学生的思维及人格。

三、及时与院校沟通,使院校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强有力支持者

学生管理工作琐碎、零散,并常常伴有突发性,工作在一线的学生指导教师往往习惯这种工作性质,有很多同志在处理琐碎、零散、突发事件时也往往持默默接受、解决问题的态度,缺乏总结事情规律的意识,导致从主观上忽视事情发展的动态,存在“因小失大”的隐患。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学生是校园主体的被施受者,是校园稳定的核心,是检验教学模式的执行者,因而学生的各种行为、思维反应直接影响到校改是否成功,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简言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整体工作运行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发现隐患问题时必须及时与院校沟通,受到院校的高度重视,也只有院校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学院各项工作稳步执行,才能使高职院校稳步发展,才能使指导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随着高职院校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指导老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在面对学生时做到“学生事情无小事”,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以饱满的情感进入角色,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工作规律与特点,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做到有的放矢,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作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医用高值耗材;使用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64-02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相关科室不断开展使用新技术、新设备,高值医用耗材在手术室中的应用量日益增加。医用高值耗材是相对于普通低值消耗材料而言的医用物品,分属于专科使用,一般指种植、埋藏和固定于机体受损或病变部位,支持、修复和替代其功能的一类特殊医用消耗性材料[1]。根据我院肿瘤专科医院的性质,我们所指的医用高值耗材包括有吻合器、切割闭合器、人工骨、人工脑膜、疝气补片、钛钉钛网、各类止血材料和防粘连材料以及其他金属或高分子植入性器材等。医用高值耗材的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是确保各类手术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前提。从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我院日均手术量在39台左右,每台手术均不同程度需要使用各类医用高值耗材。为了对高值耗材进行统筹管理,既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又尽量减少库存资金的压积,同时严格保障高值耗材灭菌质量使用安全,我科从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成立高值耗材专管小组、术中专人发放使用的管理模式,实行科学、规范、有序的统一管理,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手术室高值耗材二级库房的设立

1.1 高值耗材按规定存放于阴凉干燥、光线好、空气流通的货架上,货架应距地面20-25cm;距天花板50cm;温度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70%左右;存放高值耗材的库房有防火、防尘、防潮等措施[2]。

1.2 根据外科手术需要,将所有高值耗材按名称和种类有序放置在存储区域指定的框内,框外标明物品的名称、型号,标签明显,按编号放置,拿取方便。

1.3 高值耗材按失效期的先后顺序码放,按有效期依次出库;按其性质与储存条件要求分类定位存放;禁止与其他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2 人员的组织管理

2.1 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科手术新技术的开展、新设备耗材的使用,我科建立手术室高值耗材二级库房专管小组,共5-6名护士,设1名专管组长。由组长负责安排组内成员各自职责,每月统计各类医用高值耗材的使用量、库存量,每名护士目标、职责和分工明确。

2.2 科内定期组织生产厂家的工程师和手术室专管组长进行讲课,增强手术配合人员对高值耗材进行科学管理的意识 ,提高其操作技能,减少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高值耗材损坏。熟练掌握各种高值耗材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有效提升配合手术的主动性、准确性和默契。

3 医用高值耗材发放使用的管理流程

3.1 高值耗材的准备 根据高值耗材特点,将高值耗材分为通用高值耗材和跟台高值耗材[3]。前者如吻合器、切割缝合器、止血材料等术前基本选定的高值耗材,后者如钛网、钛钉等需根据术中选型确认的高值耗材。通用高值耗材申请:手术室二级管理库预存一定量的基数,由专管小组成员根据周期性使用规律,进入医院信息数字化系统填写高值耗材领用申请单。医院设备科接受到信息后直接发放相关物资入手术室二级库,同时打印调拨单作为发货凭证。手术室库房人员认真核对调拨单,仔细核对品牌、数量、规格和有效期后,分类放于二级库房,做好登记,采取计算机入库。跟台高值耗材申请:手术医生手术前一日在手术通知单备注栏里注明所需特殊耗材,手术室专管人员认真核对手术通知单,填写领用申请单。

3.2 高值耗材二级库房的清点核对 二级库专管成员每日清晨清点库房中高值耗材库存量,统计并记录前一日使用的耗材数量,决定是否需要向医院设备科请领,同时查看有效期及产品是否完整。

3.3 高值耗材发放使用流程 手术间巡回护士在手术开始后询问手术医生所要使用的高值耗材种类、数目,电话联系专项设置的物品准备班,由物品准备班将相关耗材从二级库房中取出送入手术间使用。由物品准备班与巡回护士两次严格的查对,重点查有效期、规格、型号,杜绝发生在手术室内的差错;护士在操作时,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技术,提高手术安全性。护士应具有节约意识,不可过早撕开内层包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4]。巡回护士在确定使用该耗材后,收取费用,在手术费用通知单、吻(缝)合器耗材类使用登记本、一次性耗材使用物品登记本上分别登记物品名称、数量。巡回护士按要求将所有术中使用的一次性耗材所对应的条形码粘贴于手术护理记录单的背面,以便查询。

3.4 回收和处理 吻合器、切割缝合器类高值耗材使用后,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查看该器材,确保器材使用后的完整性,防止器材的缺损和零配件的丢失。使用后的此类耗材不可直接丢弃,由该台手术器械护士经污物通道至污物间定点放置。每天手术结束后,由夜间值班人员持吻(缝)合器耗材使用汇总登记本与护工人员进行一对一清点核对总数,核对无误后双方在高值耗材术后回收交接登记本上签字,由医院护工人员统一销毁处理。严禁任何手术室护理人员以及外科医生将使用过后的高值耗材私自带出手术室。不得使用由手术医生带入手术室,未经医院采购部门审核采购所得的任何耗材。

3.5 健全高值耗材使用登记制度 二级库房专管组长建立吻(缝)合器耗材使用登记本、普通类耗材使用登记本、吻(缝)合器耗材使用汇总登记本、一次性使用耗材领用汇总本。由手术间各巡回护士登记本台手术所使用的吻(缝)合器耗材以及其他一次性耗材的名称、数目。

4 效果

由于我院耗材的使用量大,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要科学有效地管理好耗材,必须要优化流程,同时得到信息系统的支持,使高值耗材能够科学、有效、便捷、透明地使用,减少由于管理的不严谨给病人、医院、科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于科学的管理和使用高值耗材,目前未发生错账,漏账以及病人投诉的情况,做到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这样不但使库管人员工作便捷有效,还做到了真正地为病人服务,取得了双赢的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冬雪,刘俊兰,童学中,等.略论医用高值耗材条形码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07 ,26 (11):65-66.

[2] 张凤琴,陈默蓉,候 宇.高值耗材的监管与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医学装备,2011,8(6):43-45.

第4篇

(一)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图书馆管理是指借助现代管理理念来合理配置图书馆的有效资源,并且要想顺利完成图书馆的相关任务,就要组织好、计划好该工作。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在合理配置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以及信息的时候,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将图书馆相关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不同的需求者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

(二)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的区别

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区别如下:其一,理论基础不同。图书馆管理是将现代管理学理论作为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其二,管理对象不相同。图书馆管理所面向的对象仅仅是图书馆系统,其中包括图书、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及一些设备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面向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中包括信息、人力、知识等方面资源;其三,管理中心不同。图书馆管理的时候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将侧重点放在了各种图书馆事务上,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图书管知识管理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了实处,促使服务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等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行的意义

图书馆是一个管理庞大信息系统的组织机构,为不同的图书馆用户提供不同的需求成为图书馆管理的目的。与图书馆管理相比较,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更加复杂,更具有难度,它的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存储等方面相关信息。当前,图书馆用户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除此之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力,所以要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推行知识化管理。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

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合理配置、使用图书馆资源,利用其理论和方法使图书馆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管理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中心,使用知识管理可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精神真正表现出来。

(二)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有:人事、业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创新等。知识管理工作主要有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以及知识服务管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指在管理研究图书馆知识时,创新图书馆管理理论,包括它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等,使“知识流”始终贯穿在图书馆管理的业务流程中,把中心放在创新和重组上,将文献采访、服务和组织这些方法向探索知识、服务和组织的方法去转化;图书馆管理中采用知识应用管理,就是供应系统性的知识,满足政府单位、企业机构、以及其它团体等在各方面的需求。所以在建立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时,要为这些不同群体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服务;知识传播管理就是指寻求者能准确、及时的找到知识源,它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任务;知识服务管理就是指帮助用户在运用和创新知识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也是对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模式包括:协助、集成、专家以及事物模式。由于协助模式在工作中具有依赖性和复杂性,所以该模式要以全局为出发点,对不同方面的知识加以管理、对储备工作加以解决以及对个人或集体的创新能力加以关注。在集成模式下,应该特别关注“整体最优”的理论。借助集成这种方法,经不同部门的协调,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反馈和共享目标体系的作用,使不同部门在功能型决策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专家模式就是指,在专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核心业务。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该模式,并利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吸引专业性的知识人才,促使图书馆管理队伍在知识资本上的骨干力量更加庞大。知识管理模式是在规范知识的基础上实施的管理活动,以便顺利地开展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活动。

(四)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方法的创新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时,图书馆知识管理采用了抛弃目标管理的传统摸式,重用集成管理方式。图书馆在利用知识管理时,应该抛弃目标管理这一传统模式,使用目标管理模式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时,由于在制定目标、实行工作和评价效果上,不同部门的员工没有全部参与进来,这就很难发挥员工在管理图书馆的积极性,使得目标管理的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知识管理就非常注重集成管理。而集成管理是指,在管理图书馆的工作时利用集成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优化配置图书馆各部门机构的人力资源以及图书资源等,促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能够不断提升。

四、总结

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灰色多层综合评价;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061-02

1 引 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1]。企业管理者通过知识管理绩效评估,衡量知识管理的业绩和发展成果,从中找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国内外许多学者就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曾在文献中对其进行过研究[2-4]。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均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是描述性地判断企业知识管理效果好坏,很难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好坏程度,导致评价中提供的评价信息处于“部分确知,部分不确知”的状态,具有很高的灰色性。本文建立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的知识管理绩效模型,分析评价知识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建立一套适合知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企业评估、跟踪和实时监测知识管理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准则。

2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结合企业的组织特性和知识管理的特点,从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知识管理设施、企业效益五个方面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并选取多个子指标,建立了一套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知识管理绩效灰色多层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对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首先应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依据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值的确定,然后采用灰色多层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对某公司的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

A代表一级指标Ai的集合,记为A=(A1,A2,…,Am);Ai代表二级指标Bij的集合,记为Ai={Bi1,Bi2,…,Bin}。则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制定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分等级标准,并赋予一定分值,将定性指标Bij转化成定量指标。本文制定如表2所示的二级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

按照上述的方法可以依次得到R2~R5。

步骤七,对Bi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的Bi作综合评价结果:Bi=Ai×Ri=(bi1,bi2,…,big),所以:B1=A1×R1=[0.3736,0.2535,0.0394,0.0826]

按照此方法同样可得到B2~B5。

步骤八,对A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A作综合评价的结果记为B,则有B=A×R=[0.3820,0.3568,0.2469,0.0543,0.0239]

步骤九,计算综合评价值。设将各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得各种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按前述方法得:C=(5.0,4.0,3.0,2.0,1.0)

于是受评者的综合评价值W=B×CT=4.2104。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值为:该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属于“好”灰类。这与实际中专家所得的结论一致。

4 结 论

本文提出知识管理绩效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将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文中评价样本矩阵是由评价者根据预先给出详细指标和评价标准情况下得到的。本文的研究工作只是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分析的初步尝试,以求为知识管理的定量研究工作探索一条适合实际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1]张瑞红.企业知识管理现状、风险与绩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5.

[2]张瑞红.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状况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学科构建 体系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知识管理能力的考验更加突出,管理学界及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围绕知识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需要从知识管理的体系结构构建中来探讨与总结。

一、开展知识管理学构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知识管理是与企业管理及研究机构对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中初步形成的。从实践来看,对于知识管理思想的探讨,需要从现代企业及组织管理中来分析和梳理,尤其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更需要从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中来完善和充实。可见,对于理论的出现始终滞后于实践。我们从知识管理项目中来分析,对于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部研究或微观研究较为成熟,而对于整体研究或宏观研究则相对落后。开展个人或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需要从各行业、各组织机构及学术研究领域中,从实践的科学指导中来提炼零散的知识,以建立完善科学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与回归,对于国内外管理学者来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系统性的研究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及要求,从观点、模型及框架中来积极整合,从理论上来探索知识管理的本质与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就其实践总结与概括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升华,这种经验的局限性很难适应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由此可见,加强对知识管理学理论研究,不仅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上来改进研究方法,还需要从技术上来构建完善、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统一思路,明确研究主体,促进知识管理学的健康发展。

二、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在以市场化进程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使得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和组织只有从自身的环境中来整合资源,才能增强应对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组织技术、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管理注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归纳与演绎;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对知识矩阵、知识内容的层次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来实现对知识可视化分析与知识资产化管理等。当前,通过对全球500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的探讨,从其组织及机构的评估中可见,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并成为当代组织机构管理实践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知识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知识及知识管理诸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总结与创新,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步完善,在企业管理实践与改进中,不断形成了管理理念及思想,也促进了知识管理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知识管理学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更是从技术手段的更新上来获取知识的组织、存储、传播及应用。经济学者与管理学者分别从知识的利用效率上来提升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还有学者从知识资产视角来讲知识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从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中来凸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二是从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人文、社会及经济管理领域来探讨知识管理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实体性上,将知识的管理、维护及应用与研究者学派展开对应,促进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如技术派学者从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上,结合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重组与群体等技术的建构与设计;行为学派将知识管理对人的影响上,利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及商业管理思路来探讨人类个体在管理中的行为及表现,并从知识管理过程中来探讨学习与管理的关系,从而改进组织的学习水平和整体能力。由此可知,对于知识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从信息技术和人的行为及心理研究中,来把握知识管理对信息处理及人的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全面认识和应用知识管理,促进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不同领域内各知识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上,由于当前知识管理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足,对知识系统工程学研究还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跨学科性上,借助于系统工程思想及方法,来完善和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体系,逐步构筑成完整的“知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工程。

三、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它是集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和规律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知识资产、人力资本及知识设备等资源。从层次上来划分,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宏观上的知识管理和微观上知识管理。对于宏观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资源的配置、管理、调控与开发、利用;对于微观上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组织机构、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无论是广义的知识管理理解还是狭义的知识管理学宁日,对于知识管理中的各种资源及知识资产来说,都需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中实现对知识的组织、知识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从知识管理学的构建上,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管理内容出发,就其一般理论、方法及规律践行总结,以促进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跟进。

(1)知识管理学的管理内容的设定。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管理范围来看,知识管理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应用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对于知识管理学科构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任务、研究内容体现及学科性质,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等;二是从知识的研究中,来设定知识研究的定义、知识的属性及分类,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及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评价等内容;三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管理的特征及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中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范围及内容,研究知识管理的目标、模式、原则、思路、评估方法等。对于知识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管理的技术性研究,重点从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分析上,如何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知识数据库技术来提升知识管理的技术水平;二是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性和工具性上,探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各知识组织的分类及获取,如知识的组织方法、知识的获取途径、知识的传播模式、知识的应用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上,需要从知识仓库、知识地图、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与知识创新中来实现知识管理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成功实施。

(2)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的组织与理解中来完成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首先从知识管理学的宏观与微观分类上,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分支进行划分,在宏观上,把握好知识管理政策、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创新与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知识资源配置、知识系统工程等学科的联系;在微观上,将知识管理组织及政府,以及个人作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并从知识管理对象评定中来实现对应。其次从知识管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划分上,明确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并能够从知识管理研究范畴上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结构变化。如政府知识管理要从政府视角来进行知识获取、发现和表达、组织;企业知识管理应该从企业知识资源的存储、检索、传递、开发利用中来完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则需要从个人自身知识管理学水平和能力上来完成。

四、结语及意义

知识管理学从内容及建构中,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应用上加以划分,并从知识管理理论、知识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系统工程上加以研究和总结,以必要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对知识工程、知识仓库、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形成,以促进其在各类行业及领域内的有效发挥。可见,从知识管理的本质及规律上来探讨学科构建问题,并能够从知识管理成果及方法上,就其理论价值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分析,以从知识管理学科建设中来促进本学科的完善。知识管理学所涉及的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涵盖了当前众多的学科领域与实践,其研究重点和实践内容也不一致,也需要超越它们的界限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空间,来缝合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这是科学学赋予知识管理研究者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秋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

[2]储节旺,孙晓宁.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9).

[3]仲秋雁,曲刚.知识管理学科知识流派划分及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科学,2011,(01).

第7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2010(09):52.

第8篇

1现有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回顾

知识管理应用评估研究文献较少,多数都是对知识管理相关问题的评估,如知识资本的评估、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估、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估等,并且这些文献中所涉及的多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2-5]。文献[2]通过对知识、产品、流程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进行了探讨;文献[3]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对知识管理进行评估;文献[4]从知识循环过程的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绩效指数( KMPI) ,并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估。文献[5]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文献[2-5]提出的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评价方法中,多数需要人工设计各评价指标对评价标准的隶属函数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这种人为的因素将影响知识管理水平评估的准确性。因此针对以上评价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本文拟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相结合,设计一种知识管理绩效指数( KMPI)模型方法,并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和策略实施的评估;评估了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总结了企业知识管理实施存在的问题,并且剔除相关影响因素,为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调查数据来源

大部分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仍处于起始阶段。本研究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管理水平、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对企业进行调查,得到真实的评价数据,首先初步设计一个合理的调查问卷。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企业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一些与知识管理相符管理制度,对这些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真正地推行知识管理。考虑到相关指标在企业内难以获取对应的数据,设计了一个囊括企业知识管理所有情况的调查问卷,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实际还包括本研究的背景,以便被调查的对象理解我们意图更有针对性地填写问卷调查。通过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方式搜集相关资料。首先通过面谈形式,取得企业高层的支持;其次是现场调查,通过与主要负责人面谈形式,了解企业目前知识管理的现状;最后技术部门负责人、研发项目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供应链管理部、财务管理部发放问卷调查表7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5 986份,以获取研究数据。得到企业的调查数据后,邀请10位有关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分析整理出可靠的样本数据。在初步拟订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预选指标集(包括10大类129项指标)后,邀请10位管理学专家(H企业后内部6位,日本丰田2位,德国FHG 2位),在充分理解本研究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型和有关理论分析的前提下,对类指标进行筛选工作。

3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和绩效评价原则,对预选的指标进行筛选、整理,按照以下的原则进行: ① 评价企业的组织、人力、技术、市场等资源在知识管理框架下的配置情况; ② 评价知识管理本身对企业的组织、人力、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③ 评价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的程度; ④ 评价企业实行知识管理给企业发展带来的贡献; ⑤ 充分考虑指标体系的完整性。

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本研究中,主要目的在于对此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建立起一个基本框架。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绩效评价的目的、原则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知识系统等 5个方面运用 AHP 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属于一级指标,设立5个二级指标及26个三级指标,见表1。

4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要对一个企业的每一项指标进行具体打分并非易事,因为企业的许多指标所对应的事情的等级是很难确定的,因此可以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布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具体的绩效评价工作。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分析理论的结合,是一种基于推理能实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6]。本研究主要利用模糊集和隶属度函数等概念,应用模糊交换原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对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整体的评价。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aty于1977 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7] ,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在模糊综合评判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关键,它反映各个因素在综合决策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到综合评判的结果。由于反映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体现为多层次、多角度、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量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过程略)。

4.2 模糊综合评价

依据模糊评价的方法,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过程如下:

(1) 确定评语集。评分等级分为 5 级,即 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2) 确定指标隶属度。各个指标的隶属度采用德尔菲(Delphi )法,根据H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并邀请 10 位专家进行评分,分别按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评语标准对H企业的各个指标进行打分,最终确定了各个指标的隶属度。根据确定各子因素隶属度来建立评价矩阵,可得出各个一级指标的隶属度模糊评判矩阵。

(3) 计算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向量。

(4) 计算综合评判结果。构造H企业的综合模糊评判矩阵R:

R = 0.036 0.486 0.379 0.090 00.059 0.487 0.413 0.041 000.451 0.441 0.108 00.087 0.673 0.217 0.023 00.025 0.583 0.295 0.099 0

那么,由各个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的权重向量w0 = (0.323,0.323,0.214,0.140),便可得到H企业知识管理综合评价向量B0, B0 = w0 · R = (0.0410.5090.3770.0730)。

若将评价集中各等级量化为V = {V1,V2,V3,V4,V5} = {2,1,0,-1,-2}, 2 表示优,1 表示良,0 表示一般,-1 表示差,-2 表示很差。

则该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模糊评价结果为:

B·VT =(0.0410.5090.3770.0730) (2,1,0,-1,-2)T = 0.518

由此可见,H企业的知识管理绩效介于一般与良好之间,评价结果与该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以说明,本研究中H企业的知识管理指标体系权重分布比较合理,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5结论及建议

评价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此首先要找到企业知识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H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总体水平一般,应从知识系统、结构资本、市场资本等个方面加以改进:

(1) 对于指标知识系统(U1)而言,它在知识管理绩效总评分中所占权重最大,而企业在信息规范化、知识交流状况等方面状况一般,因此企业应成立专门的信息采集部,加强企业内部有关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内部知识与信息的从交流与整合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团队应注重外部单位获取知识与技能,使研发成果更适应市场需求,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2) 对指标结构资本(U2),其员工满意度的状况一般,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可促进员工忠诚度提高,而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是工作效率和服务价值的保证,也为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因此,为提高员工内部服务质量,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加强知识管理推行力度,实现知识共享,提高员工各项专业技能非常必要。

第9篇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会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实践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第10篇

1 背景

知识是企业继人、财、物后又一重要的资源,国际一流企业的实践证明,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保持领先的有效措施。从总体来看,国外企业的知识管理已日趋成熟。相比较而言,受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制约,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还不成熟,正处于积极发展的态势当中。对于国内许多企业而言,知识管理仍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

国内电力行业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应用也由近几年开始起步,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以下简称电试院)是浙江省电力公司直属的大型研究机构,作为所在区域电网的技术监督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技术信息中心,现已发展成为专业门类齐全、技术人才密集、科研手段先进、科技实力雄厚的电力科学研究基地。电试院开展知识管理体系研究建设和应用实施是根据对自身的定位和研究院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所提出的,也是积极地响应国家电网公司sg186中提出的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所建立。电试院期望通过知识管理实践,为国内电力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进行有益探索,完善当前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形成知识管理实践的方法论和系统建设的体系架构,积极探索电力行业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2 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

2.1 建设目标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努力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作出最好的决策”,来达成这些目标,为企业创造价值。

结合电试院的实际情况,电试院计划在未来3年内基本建成知识管理体系,实现以下目标:

1)知识内容体系有序化:电试院知识内容具有一致的分类体系,灵活的内容组织方式,并形成定期的内容更新和维护,知识内容质量能够满足业务要求。

2)知识管理管理体系制度化:电试院知识管理有明确的推动机构,知识管理推动部门和业务部门在知识管理建设中的定位明确,形成有章可循的运行、考核和激励制度。

3)知识共享自觉化:员工利用多种渠道主动共享和学习知识,知识共享初步成为员工的一种工作方式。

4)知识管理系统工具化:办公平台、协作平台、知识文档管理平台基本建设完成,具备初步的应用系统集成能力,知识管理系统成为员工工作和学习的主要手段。

2.2 建设原则

1)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原则

在知识管理的建设中,围绕电试院整体战略、知识管理现状及其需求,做好总体规划,并从关键环节入手,积极推进,分步实施。

2)管理和技术相结合原则

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更多地涉及到企业文化、激励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知识管理时,必须抛弃单纯从技术出发的观念,要将知识管理思想、理念的培育和知识管理技术、系统的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3)全员参与原则

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知识管理的建设中,而不是仅仅靠管理部门来推动,这将有助于加快知识管理的建设。

4)应用性原则

在知识管理应用功能的选择和设计时,必须明晰业务操作的实际需要,了解用户对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要求,务必做到系统平稳实施与应用,使系统能真正地服务于业务需要。

5)实用性和先进性平衡原则

在追求知识管理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将知识管理的目标和电试院的战略发展目标、管理目标紧密结合,特别是在技术路线选择上,要坚持实用原则。同时,要保证知识管理系统在技术架构、管理思想上的先进性,保证系统不会在未来若干年内落后,使投资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3 建设过程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根据电试院知识领域的特点,采用了综合化策略来推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建设工作,并在不同阶段建设内容略有侧重,具体来说:

在建设初期,以管理已有显性知识为主——以知识文档库为建设重点,有效管理已有知识,以知识社区建设为辅;

在知识管理文档库步入正轨运行后,加大力度推动知识社区的建设,并以此有效推动知识共享文化的塑造;

最终实现显性、隐性知识良性转化,形成多种形式的知识共享方式,对知识资源全面管理,有效支撑和改善业务。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系统规划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逐步落实了制度建设、文化宣传和系统平台建设等工作,初步建成了一个稳定、可持续积累的知识管理体系。整个实践过程共分为“启动与调研”、“知识管理现状分析以及总体策略规划”、“知识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知识管理体系的试运转和完善”四个阶段。

2.4 应用情况

通过近两年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实践,初步建成了一个包含文化、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系统平台等在内的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

从系统建设与应用角度看,在实施过程中搭建了知识社区,集成了专家博客、交流论坛、知识地图、问题库、我的空间、专家黄页、虚拟团队等应用模块,并实现了与知识库的一体化整合,整个系统平台支持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灵活管理、搜索与共享,并与现有业务系统有机集成。知识社区中还应用了知识地图模块,已经建成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科研中心、生技部、高压所、热工所以及新能源项目团队相关领域共179张知识地图。外部知识地图引入knet作为院外部企业管理知识库,目前按照企业管理通用分类,实现对外部知识源8万多篇知识文档的结构化展示。

从管理角度看,在显性知识管理层面,确定了《院知识管理分类体系及命名原则》,完成了各专业所2001年后历史电子文档的整理归类,并将其全部存放到知识管理库中。同时,知识的收集和存储实现了与院生产管理流程紧密结合。在隐性知识管理层面,创新性引入行动后总结(aar)、同行帮助、警示报告等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并配置应用到知识管理社区中,有效推动了对员工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

3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效果

(1)对公司整体层面的价值体现:

知识管理体系,有助于从整个公司的层面上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实现知识管理目标,知识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决策支持:每个决策和操作均拥有辅助的知识资源来支持,可以在决策和执行体系中发挥集体的知识智慧。

管理能力提升:知识管理直接提升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操作和控制能力。同时还包含提高公司整体凝聚力、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无形资产价值,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智力资源整合:知识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管理公司的知识资源、情报资源、内部组织资源、外部关系资源,辅助各个部门及岗位的学习和工作,实现经营管理中的速度、精准和安全。

企业凝聚力增强:知识管理的核心精神在于知识合作与共享,因而知识管理的导入和推行也意味着公司员工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

(2)对职能部门的价值体现

对职能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价值更易体现在业务层面。部门更关注知识管理对部门工作的支撑,以及部门内部管理的提升方面。综合起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规范部门文档管理及各种标准的执行;

管理部门显性化的文档,避免知识流失,节约查找时间,提高办公效率;

提炼、固定最基础的东西、最值得借鉴的知识和经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昂贵的重复创造和反复错误;

运用搜索功能,方便地查找、调阅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满足安全要求的情况下便于各部门的知识共享和应用;

使新员工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为部门人员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3)对员工的价值体现

知识管理对员工的价值,体现在企业和个人利益长期共荣的基础上。对于研究所的全体员工来说,企业的发展具有前景和保障,个人的发展和利益才能够获得良好的保障。

同时,从员工成长来看,员工实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企业中职业生涯的良好规划,都有赖于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从职业分工和日常工作来看,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促进跨专业、部门的协同工作有序开展;可以帮助员工更有效率地寻找知识,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可以帮助各个领域的专家尽量摆脱日常事务性劳动,节省作业时间,投入精力于专业领域的事务处理。

4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创新

与国内同行业知识管理研究和实践相比,电试院知识管理实践体现了如下特征:

(1)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方法论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与创新:结合知识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在国内电力行业系统的引入了知识管理理念,初步建设成包含知识管理文化、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运行及激励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四块内容的知识管理体系,并形成了电力行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方法论。

(2)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上,通过对知识库与知识社区的一体化整合,实现了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灵活管理。设计了具有行业特点的知识分类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配置了知识库,实现了对显性知识的结构化管理。知识社区建设则整合知识交流论坛、知识地图、专家实时在线支持、博客、实践社区、knet(管理知识库)等功能,并与知识库衔接,为院内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应用与创新提供了支持平台。

(3)首次在电力行业中引入行动后总结(aar)、协同写作、同行帮助等隐性知识管理工具,并配置应用到知识管理系统上,有效推动了对员工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同时进一步结合专家实时在线支持、交流论坛、knowledge flash(知识周刊)等应用,方便了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应用。

5 结语

近几年来,一些电力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陆续开始实践一些知识管理举措。但这些研究及实践普遍偏工具,轻方法,知识管理实施偏重于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和软件平台的开发,忽略了对其它配套方法的运用,缺乏对企业知识共享文化的培育以及相应的激励制度。

相比较而言,电试院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从实践之初便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为最终目标,全面系统地导入知识管理,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落实制度建设、文化宣传和系统平台建设等工作,真正建设了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积累的知识管理体系。并且,在搭建好显性知识管理应用平台后,将知识管理实践重心逐步转移到隐性知识管理上面。电试院的工作是电力企业在隐性知识管理方面的重要探索,设计形成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应用对其他电力企业知识管理也具备良好的借鉴意义。

第11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竞争和发展非常关键,因此研究企业知识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知识管理具有综合性、创新性、不易模仿等特点。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知识管理的相关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在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

彼得·杜拉克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中指:“在当今礼会中,知识是个人乃至整个经济的主要资源。土地、劳力和资金这些经济家所认为的传统生产要素,现在虽然没有式微,只不过变成第二顺位。只要有知识,这些要素皆可轻而易举取得。”简言之,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将取决于知识的累积和应用。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而人类社会的脚步也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如此,未来的经济活动将是以专业及服务为主的知识经济。知识是企业的主要经济资源,而知识工作者就是其主要资产.企业要从现有知识中创造出新资源,就必须对知识加以管理。DCG(2002)调查显示,有九成以上的美国企业对其抱以正面评价,认为它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而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报告。美国大约有超过1/3的主要高科技公司,均已正式成立或计划成立知识管理系统。(TheKnowNetwork)>杂志2000年的调查显示,全球令人赞赏的知识密集型公司由于推行知识管理.业绩大部分都能持续成长,呈现m高盈利能力、高成长性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首先应考虑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方式,以累积、应用企业知识,增强企业实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当代企业如何管理内部的知识,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话题。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诞生于知识经济逐渐兴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商业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中。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共同构建企业商务智能,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数据;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而知识管理将信息化推进到第三阶段,第三代信息化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它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知识管理在知识资产管理、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4个方面进行深化和突破。知识管理是企业在面对非连续的变化所致的重大变革之际,将资料、信息技术与整个组织流程、企业精神等加以整合的过程及成果,其中包含了全体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原因

知识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资源.关注知识如何推动创新有助于帮助企业充分有效地利用知识资源。资源7~(ResourceBasedView)认为.组织中不同资源的积累和转化,为组织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竞争优势。在相关研究中,把知识作为一种核心资源的提法已经得到普遍认可,Tang(1999)更提出知识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九大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子。当知识能够自由流动时。其潜在的价值就会变得具体起来;若能适当运用既有知识,或提出新的想法,不仅能使生产力获得提升,更能激发创新。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原因在于:(1)竞争加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加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2)顾客导向:企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3)工作流动性增强:雇员的流动性加快,雇员倾向于提前退休,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管理其所获得的知识,企业有失去其知识基础的风险。(4)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环境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由于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由于模糊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动态的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学习已成为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保证,组织成员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技能,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产。(5)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经营要求企业具有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知识获取、知识创造与知识转换的能力。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知识转换依赖于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企业加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步骤

Davenpo~和Prusak认为知识创造是公司为了增加知识库存,所采取的特定行动与计划;认为其目的在于增加知识库 存。Nonaka提出5种适合组织创造知识的条件,分别是意图(Intention)、自主权(Autonomy)、波动/仓Ⅱ造性混沌(Fluctuation/Chaos)、重复(Redundan.cy)、必备的多样才能(RequisiteVariety)。创造知识的方法主要包括达文波特提到的收购、融合、适应以及知识网络等。收购提供了获得某个组织知识的方法.此种方法的好处不仅是获取知识,若是组织要扩充生产线、多角化经营这都是最方便、快速的方法;但是收购的方式依然可能造成知识的流失,或对组织造成影响。融合为组织特意建立复杂与冲突的环境,使组织在混乱、冲撞的情境之下创造出新的工作模式,并在此模式下产生新知识。适应是指组织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努力适应环境并追求进步,使得环境变化的威胁成为知识创造的媒介。知识网络为组织内非正式的群体构成,即由共同志趣的人员组成团体,并在频繁的对话中创造新知。

对于企业而言,整体产业内创造新知的手段。主要得依赖于融合、适应以及在行业内部建立知识网络等方式来实现,而收购往往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其实施的可能性较低。为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其有效的方式是在行业内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提升其新知识的创造能力。知识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认知

认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评估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帮助企业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确定知识管理实施的正确方向。主要工作包括:全面完整地认识知识管理,对企业中高层进行知识管理认知培训,特别是让企业高层认识知识管理;利用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等评价工具多方位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及通过调研分析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评估知识管理为企业带来的长、短期效果,从而为是否推进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决策支持: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和推进方向等。

该阶段是企业接触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因此需要注意: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对知识管理采用何种实施方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特别注意不要忽略企业文化和管理现状;知识管理的推广需要企业流程、组织、绩效等管理机制的配合,同时也需要深入企业业务层,必须得到高层重视,并将知识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才能保证知识管理在企业中顺利推进:由于知识管理需要长期推进,需要对知识管理的效益进行准确量化评估,才能转化为长期发展的动力。

第二步:规划

知识管理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充分认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本环节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个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在规划中,切记知识管理只是过程,而不能为了知识管理而进行知识管理。只有把知识管理充分融入企业管理之中,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主要工作包括:从战略、业务流程及岗位来进行知识管理规划;企业管理现状与知识管理发展的真实性分析;制定知识管理相关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并对流程进行合理化改造;知识管理落地的需求分析及规划;在企业全面建立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规划阶段的难点主要包括: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与流程的结合:知识管理与其他管理制度如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及管理思想的转变:以知识管理思想为基础的业务流程的改造;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的建立;知识管理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实践形式。

第三步:试点

此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延续和实践.按照规划选取适当的部门和流程依照规划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并根据短期效果来评估知识管理规划,同时结合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

主要工作内容: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业务体系。包括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均不相同,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亦有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和知识应用特点.拟订最合适、成本最低的知识管理方法,这称为知识管理模式分析(KMPA)。另外,考虑到一种业务体系下有多方面的知识,如何识别关键知识,并判断关键知识的现状,进而在KM模式的指导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提升行为,这可以称为知识管理策略规划(KSP)。所以,此阶段的重点是结合企业业务模式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并对知识梳理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知识管理具体策略和提升行为。

本阶段是知识管理从战略规划到落地实施的阶段,根据对企业试点部门的知识管理现状、需求和提升计划的分析.应该考虑引入支撑知识管理落地的知识管理IT系统。根据前几个阶段的规划和分析,选择适合企业的IT落地方法.如带知识管理功能的办公协同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门户落地等。可以说,本阶段在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中难度最大,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保障团队,做好业务部门、咨询公司、系统开发商等多方面协调工作。其难点为:选择合适的部门进行试点;知识体系的建立及知识管理模式和策略分析:针对性地提升行动计划。

第四步:推广和支持

在试点阶段不断修正知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将大规模在企业推广,以全面实现其价值。推广内容:知识管理试点部门的实践,在企业中其他部门的复制:知识管理全面融人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知识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全面运用;实现社区、学习型组织、头脑风暴等知识管理提升计划的全面运行,并将其制度化。难点为:对推广造成的混乱进行控制和对知识管理实施的把握:知识管理融人业务流程和日常工作;文化、管理、技术的协调发展;知识管理对战略目标的支持:对诸如思想观念转变等人为因素的控制以及利益再分配:建立知识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绩效体系。

第五步:制度化

制度化阶段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又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完成这一阶段,企业必须重新定义战略,并进行组织构架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准确评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现的价值。在本阶段,企业开始意识到知识管理是企业运作的一种战略。而且有必要成为企业综合运作机制的一部分,从而把知识管理全面融人企业战略、流程、组织、绩效等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知识管理将逐渐演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有力促进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发展。其重点为:知识管理深入业务体系;知识管理的广义推广:知识管理提供战略支持;知识管理新实践的创新。其难点为:知识管理深入业务体系的流程调整:知识管理思想推广到其他管理体系中:知识管理文化氛围的建立:知识管理新实践和方法的创新。

第12篇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viewedasasetaproblem—solvingski11Sthathavebothalogicalorconceptualaswellasphysicalorhands—on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ManagementRM)、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第13篇

■ 知识管理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发展而带来的许多经济奇迹,使理论界、企业界都对知识这一新的带有资本色彩的的概念产生全新的认识。从微软成长为软件巨头的过程中,到雅虎、亚马逊等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迅速积累起财富,都改写了企业发展的资本贡献分析方法。资本主义中的资本概念也因此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知识管理的需求首先是知识贡献和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的反应,知识对人类的贡献早已为所有哲人所承认,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都最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知识的抽象特征,作为一种企业资源,并实施科学的管理使之增值却是最近才被提升到理论高度的。

作为管理对象的企业资源,知识就不能再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而且也不能仅仅用人在作为知识的载体,需要首先为知识确认出可以存储、传播、增值的管理对象,建立可以操作的管理流程和衡量标准,才能令知识管理成为企业运行的一部分。

知识管理最为突出的时代特征是其资源价值,在特定的这个时代里,知识才被提升到与企业积累发展的资金相对应的高度,而非常有意思的知识作为资本与专利作为资本的差异,专利当然是知识的结晶,但专利是被定格了的东西,知识却能在新的运作过程中变化和增值。

■ 企业决策与知识管理

决策论的研究表明,"拍脑袋"只是我们对一些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简单描述,决策更是一种需要认真安排的一种行为过程,对于企业来讲决策的影响更为深远,也更为复杂。包括战略决策、销售决策、购买决策、管理决策等各种形式的决策活动。

企业的决策与知识管理有两个层次上的重要联结,一方面决策过程的本身是有自己的方法论的科学的过程,需要相应的指示给与指导;另一方面对知识的加工处理是进行决策的重要环节,许多决策需要专家的参与,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

决策过程本身就是学者进行研究的一个方向,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也更加需要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学习和积累关于决策论的知识。在信息更为透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通过对决策过程的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才能组织起相应的团队为企业完成决策任务。

进入信息化的产业年代,几乎所有产业都是建立在知识运用的基础上的,就连传统上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知识的运用。决策过程中需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预测,预测的基础便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管理也就是为这些决策服务的。

■ 企业知识载体分析

知识是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知识应该是可以存储、传播和帮助人们决策活动的历史沉淀物。特别是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知识能表现其重要的价值。在传统的观念中,知识的应用是个体的事情,与企业行为没有联系。

在企业不断被信息化包围的过程中,企业自主地安排集体行为来进行决策,也就为知识的运用制造了必要的环境。知识的载体有两大方面,一个方面是人的大脑,可以记住许多知识,并且能进行推理应用;另一个方面是其他的物理载体,如书本、磁带、存储在电脑设备中的数字化的资料等。

企业不可能直接拥有人的大脑,只能在规划好人力资源体系的情况下,形成员工的忠诚度,通过发挥人的作用,而发挥出存储在个人大脑中的知识。而对于储存在其他物理载体上的知识,企业便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然后再利用集体掌握和应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当然也可以把积累起来的知识,利用决策支持系统来加以应用,实现企业知识的价值转换。

因此企业的知识管理至少由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储存在物理载体上的知识能便捷地获取和利用。另一个方面是对具有更度智能的人里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发挥企业内外部的人的作用,提升知识的利用水平。

■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源

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在文字出现之后便开拓了知识源,使其能不再依赖于个人的言传身教,形成可以移动传播的知识源。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知识的传播渠道空前广泛,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共享。

信息化为知识的提取、整理、记录提供了最好的手段,在许多信息处理工具的帮助下,知识能更为有效地利用,有可能从爆炸性增长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信息环境,使我们能拥有如此广阔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也就成为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获取成本也比较低廉,这一点是最令所有知识管理者感到兴奋的地方。几乎所有企业都会期望能从中获得成本低廉的的信息,而对企业的决策起到帮助的作用。

但来自互联网的信息质量不一定很高,需要投入许多时间精力,才能筛选出有效的信息。这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提供对互联网上面的信息的利用水平,包括掌握好信息搜寻工具、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进行深加工的整理,都是必要的。

■ 知识管理的数字化目标

个人知识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学位的高低、的数量、阅读量等等,当然有时也包括通过交谈而获得的映象也是判断个人知识含量的依据。那么一个企业要进行知识管理,也需要建立一个指标体系,来分析其知识管理水平,来描述其知识管理目标的达成情况。

绝对的量化是比较难于做到的,但可以把企业所建立的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一些活动进行量化记录,从侧面反映知识管理所达到的水准。可以考虑的量化内容包括:人才结构比例指标、知识管理工具的价值指标、知识存储量指标、培训研讨会效果量度指标、学习型组织成熟度指标等。   人力资源指标系:可以考虑把人才结构作为一个指标,分别计算各种学位的人才占整个员工数的比例作为依据,并加上经验分值。得出人才结构指数。学习型组织的活动以及培训研讨会等活动的记录,频率也可以作为这一指标系中的计算因素。   知识存储系指标:可以考虑知识管理平台的水平,对其进行量化。企业内部的数据库的信息数量及与外部信息数据库的联接,信息的数量的新颖程度都可以作为这一指标系的计算依据。企业购买的书籍、订阅的报刊杂志量也是计算依据之一。   知识利用指标系:可以考虑把企业获得的专利证书,新近获得的频率及市场价值预测等作为一个计量项。技术革新的数量,对企业的贡献量也可以作为一个计量项。员工建议数,价值评估等也可以作为计量项。 知识管理及其它管理的关系

■ 知识管理与生产管理

知识并非只是产生于大学或研究机构,对于企业来讲,对生产环节、质量控制、设备能力的认识也是其知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其有有效地组织生产。用知识管理的观念来看待生产过程,只是要增加更多的分析的方法、积累的方法,把生产统计中的数据更有效地利用起来。

比如说ERP系统,在生产能力的的处理方面便非常典型地需要生产统计资料,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型的建立就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总结是由专业管理顾问公司和软件公司完成的。

那么,生产管理中的其他方面同样是可以进行总结和积累的,只要把这个过程放到生产统计中,便可提升生产管理的水平,也就是知识管理的一种应用,最典型的做法就是进行文档化和参数化的处理。

比如生产计划的编排,计划员可以完成生产计划的编排,但是换一个人就不可以的话,知识管理的运用就没有做好。如果把计划员的做法文档化、参数化,在这些文档和统计数据的支持下,新的员工也就能很快能承担生产计划的编制工作,这就是非常直观的知识管理过程。

■ 知识管理与品质管理

个人知识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记忆和能力之中,而企业知识则需要体现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之中,企业建立的品质管理体系际上也就是关于品质管理的知识体系,通过ISO管理、6σ管理、5S管理、TQM管理来提升品质观念,形成作业流程,从而保证产品或服务的品质。

知识管理的方法在品质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几乎所有的品质管理都是建立在记录和文档化的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更要求在品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认识上的提升,而不仅仅停留在记录的层次上。

知识的运用首先是进行培训,使员工通过学习掌握分析不良原因的方法,比如鱼骨法及其他统计方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知识管理是融合了个人知识的积累也就是分析方法的积累,和企业知识积累也就是文档、制度的积累两个方面的。

重视品质管理的企业,实际上已经在知识管理上迈出重要的步伐,而知识管理则更强调企业知识与人工的个人知识的相互转化。品质管理中的知识管理观念,其实也体现在这一方面。

■ 知识管理与企业变革

知识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最大贡献是不断进步,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变革进而提升个人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企业变革包含制度的变革、组织的变革、生产的变革和各种创新活动。

进行这些变革不仅仅需要创新意识,更需要吸取和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成功经验的价值最典型地体现在连锁经营体系中,总店和样板店的成功经验是盟主方面的最重要的投资,当加盟店获得来自于样板点的管理、产品、服务,甚至装修等指导之后,加盟店所需要的知识转移才得以完成,这是非常典型的知识管理过程。。

当企业进行重大决策时,往往需要参考其它企业的经验,进行参观、考察,聘请顾问对变革加以指导,其中便有许多知识转移过程,保证知识转移能完整实现的核心便是按照知识管理的思路来进行操作,也就是要求知识转移体现在文档化、参数化中,企业才能长期从这些服务中得到回报。

知识管理特别强调进行广泛的学习和科学决策,也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在进行企业变革中出现的风险,而企业所得到的最大收益是不用一再犯错,浪费掉最宝贵的时间。

■ 知识管理与市场营销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市场营销带来的思考是如此深刻,短短的时间里客户管理系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改变企业行为的思想和软件系统变成企业制胜于市场的最新武器。特别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引入了客户挖掘等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知识在客户管理中的地位。

客户关系当然又是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内容,企业仅仅拥有开发、生产和销售中的知识已远远不能形成竞争优势,更多的理论要被应用到发展与客户的关系,注视市场的营销上面。与企业的其他方面一样,市场营销中所蕴含的知识同样丰富。

在市场营销以及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知识管理的应用更为丰富,客户资料、客户行为的积累和分析,都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模式来提升各种原始的数据。经过加工分析的数据才能对企业的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知识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指导作用,因为中国的企业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太缺乏关注市场营销的行为,几乎是在采用农业时代的观念和手段在获取市场,现在才真正有企业开始把握市场营销这一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面。 建立良性的知识管理环境

■ 调整企业人力资源框架

随着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的关注点,甚至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环节,有许多管理工具出现在市场上,帮助企业实习知识管理的目标。这些知识管理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知识的存储和积累,但在知识管理中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知识的处理和应用,核心层面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决策体系和人力资源框架的形成。

人无疑是进行知识处理的核心层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能取而代之,那么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学习型组织都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方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需要的配合可以包括:

调整员工的专业结构:企业知识不能仅仅固化在管理工具或系统中,企业员工也是企业知识的知识载体,而且是进行知识应用的基础,在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时,便要有意识地形成合理的体系,使员工的知识结构具有互补性。

制定留住人才的管理政策:在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人才与企业自然有一个相互适应的问题,企业在发展、员工也在进步,只有同步发展的理念才能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企业资源管理中,往往把厂房、设备看成是企业资产而把员工看成是流动的劳动力,企业的知识管理也就必然出现许多断层。

形成学习型组织:工作是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而形成学习型组织的话,员工的个人知识才能具有活力,能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发效应。企业的组织形态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形成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环境下支持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

■ 从企业外脑处转移知识

在传统的观念中,企业的存在价值是制造产品,围绕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来展开自己的各项活动。现在企业已在往提供服务等多种形态上转化,服务过程中价值实现的重要形式便是知识应用,企业的员工队伍中便增加料一些以知识应用为主要能力的群体。而企业的运行也不再是小作坊的方式,大企业所需要的决策体系、信息化管理也都对知识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核心是提品和服务,知识积累的方式与专门做研究的研究机构或大学还是有必然的差距的,各种管理咨询顾问公司也因此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向咨询公司寻求服务的过程是企业知识积累的重要内容。

也就是说作为企业外脑的管理咨询顾问公司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管理顾问公司在知识的处理应用上有更好的操作流程。在接受顾问服务中关键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把握好知识转移这一环节,这些方面包括要求顾问公司提供相应的文档、编制作业流程、进行员工培训等等。

作为接受知识转移的企业,获得静态的文档、建立作业流程当然是重要的方面,而在提升员工知识方面,所进行的知识转移则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能够容纳在接受顾问服务中获得能力提升的员工,具有留才的操作手段。

■ 形成企业知识引力场

企业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积累、处理、应用的道理是一样的,需要激发,在交流互动中,知识才会迅速增加。从不同学校、不同人群的学习气氛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知识的积累效应和利用是不同的。

正如美籍华人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金、杨致远创办雅虎获得成功一样,他们在美国的环境中,便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用知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知识的积累和利用便需要这样的环境,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引力场,知识能在其中得到激发,不断积累达到爆发性地创造出科技和经济的奇迹。

企业在知识管理中,不能只是关注到知识的管理工具,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是知识更方便地存储起来。更需要通过积极的鼓励,激发员工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来提高知识的价值。

企业中对技术革新的奖励、对管理建议的奖励,组织攻关小组等等都是知识管理方面的中要安排。许多企业都有这样的措施和政策,但还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分析他们的有效性。形成与企业知识管理相配合的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为有创造价值的部分。

■ 发展学习型组织

企业的知识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知识含量使遂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积累的,包括购买资料、安排培训、制定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储存起来的知识要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使他们成为这些知识的应用者,具有处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能演化为学习型组织,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在往知识经济的方向上发展时,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于企业获得和保持核芯竞争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学习组织是企业进行知识积累、知识应用最有效地组织形态,微软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的学习环境和其所取得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与企业文化有极为重要的联系,就像各所大学的学习风气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是同样的道理。建立学习型组织除了对知识经济的充分认识之外,还需要通过不断组织员工的学习、提供培训机会、奖励创新的建议和设计等等,来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

学习型组织本身就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知识管理和知识应用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任务,开放的态度、彼此间的交流促进,最终的效果是使企业能更有效地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 植根于企业文化中

关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一句典型的总结是“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管理”,而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其增值、增效,也就是形成生产力。企业知识的无形资产存在于企业的制度、各种操作指引中,而形成生产力的过程则需要员工对企业知识的应用,知识增值则需要在企业中形成学习型组织。

第14篇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第15篇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PKM;Blog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是指个人意识、有目的的通过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创新、交流和分享,从而开拓个人视野、提高自身能力,并最终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竞争力。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的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三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要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适应目前、未来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知识资源,持续学习;将知识资源应用于实际中去,展示学习和工作能力;参与知识创新、知识交流,谋求长期发展。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对知识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分类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知识的4W分类。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why),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how),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

前两类知识是显性的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或教材、参加会议和查询数据库获得,而后两类知识,即“知道怎么做”和“知道是谁”,则是更加含蓄的知识,难以量化和信息化,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转让,这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对应于显性知识的管理环节,Blog这一社会性软件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通过网络无论在哪里都方便记录、管理、思考。最关键的知识转化过程,包括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即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将零散的显性知识归纳到成体系的知识系统结构中;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即从个人那里获得技能技巧,整合到已有的能力中;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即通过对显性内容的学习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即把隐性知识系统地表达、出来。

“学习要勤于记录,勤于思考,勤于整理。”对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加以管理。Blog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应用工具,它能够反映真实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使得人与软件成为一体。

二、博客(Blog)概述

近年来,博客(Blog)及博客文化正成为互联网的热点,并被视为继E-mail、BBS和ICQ之后出现的第4种网络交流方式。由于Blog具备及时编辑和、以时间为序自动管理、简单易用等特点,其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迅速成为网络时代通用的新型交流方式。

(一)Blog的产生

Blog(博客)的原名是weblog(也称blog)这个词,最早由Joinbarger于1997年提出,他认为Web log是一种用网页(web)形式来呈现的个人日志(log),简称为“网志”。1999年时,开始把Web log读成“Web log”,Blog一词才由此而生。此后,网志(Web log)的生产者与使用者即被称为Bloger(博客)。也就是说,“博客”应该包含两种意思:一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二是指热衷于使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人。本文所提到的Blog主要是针对第一层意思。

(二)Blog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优势

博客作为一个个性化的知识管理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将其引入到个人知识管理中不仅因为它可以方便大家获取各种相关知识、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而且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网络交互模式,它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这正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Blog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有效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简易的信息。Blog有助于简易迅速便捷地信息,无需掌握任何繁琐复杂的技术,也无需了解艰涩难懂的程序代码,只需输入信息的文字即可。

2、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只有知识共享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知识共享是Blog的功能之一。博客们在整理个人知识的同时也在为其他网络访问者提供知识。因此,浏览他人的Blog也成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并掌握知识的行为。

3、深度知识交流和沟通。Blog为建立网络社交群体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其简单易用和及时的特点又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利用其开展一些主题的探讨。通过Blog,人们可以在别人对自己信息的回复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反馈意见,获得许多启发。

4、知识积累和过滤。读者可以通过浏览兴趣相同或主题相近的Blog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而不必在漫无边际的网络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同时,也可以通过浏览不同Blog对某些信息的评论,加深个人的理解。目前,已经出现了专业的Blog搜索引擎,通过它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Blog,它不仅可以搜索到原创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发现经过人们过滤之后被推荐的重要信息。

5、较强的管理能力。基于Blog的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管理中引入Blog之后出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相对于传统知识管理方式而言,它是一种非正式的知识管理方式。在Blog的特殊运作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知识管理能力,且其所体现的能力大大超越了传统知识管理的能力范围,具有疏通传统知识管理瓶颈问题的作用,体现了新一代知识管理方式的绝对优势。

三、利用Bolg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确定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要实施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确定有哪些资料和知识需要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组织和分类:一是人际交往信息管理(包括联系人的通讯方式、个性特点、交往的书信、电子邮件等);二是文档管理(收集的专业文章和论文的分类管理等);三是个人时间管理(个人备忘录、日志提醒等);四是个人思维火花管理(思维火花指的是瞬间灵光闪过时想到的好点子等);五是专业知识管理(包括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思考和评价,自己对本专业的想法和学习心得、专业知识网络资源的分类和管理等等)。明确了要管理的个人知识内容之后,就需要借助于知识管理工具来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二)整理和存储个人知识

搜集资料、习得知识只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怎样对这些资料和知识进行整理并加以存储才是更重要的,这是知识管理的第二步。

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应考虑区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加以整理。整理显性知识的关键是系统化,即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框架。整理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隐性知识显性化。

整理和存储知识的关键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框架,即建立自己的Blog的系统架构,尤其是专题分类。一般来说,科学的专题分类有助于把收集到的资源有系统地储存,以便使用时快速撷取。

(三)知识的利用和分享

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知识积累、交流和共享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只有知识共享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ArthurAndersen公司将知识管理表达为:

KM=(P+K)S

其中KM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的缩写;K是指组织的知识(Organization Knowledge);P是组织的成员(People);“+”是指技术(Technology);而S分享(Share)。意思为:“组织知识的累计必须通过将人与技术充分结合,而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指数效果。”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是“知识管理必须通过将人与技术充分结合,而在共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的效果。”,由此可见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知识共享也是Blog的功能之一。当我们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观点和看法时,我们需要将其共享,供其他浏览者阅读和评论。对于个人来说,所有参与者基于共同兴趣的话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并留意和关注他人的评论。在这样一个集体氛围中,只要思维积极地运转,始终处在思考状态,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就会在不断地分享和交流中产生灵感和新的想法和认识,从而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四)提高博客人气

每天都有大量的博客诞生,要使博客脱颖而出,得到更多的共享、更多的互动、更浓厚的氛围,那就要学会推广自己的博客。

1、明确博客主题。这将帮助你明确的博客内容主题,确定你的目标阅读者,有效提高博客阅读的回头率。

2、日志转载与评论。多看看别人博客的日志,多发表评论,多转载它人有用的文章,这是提高人气的好方法。

3、提高用户友好度,提供良好的用户阅读以及访问体验。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和互动。内容的排版上,讲究一个整洁大方,易于阅读,不能杂乱无章,字体过大过小都是不合适的。

4、及时更新博客,让用户看到你的博客内容的增长丰富。这是因为读者希望每次浏览你的博客时都能发现新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每天都新帖,但你应该为定期新帖制定相应计划并执行。

四、结束语

作为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产物,博客正在展现它无与伦比的优势。只要大家善于利用Blog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那么Blog必将成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张润彤.知识管理概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