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商业物流;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546-05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其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为物流产业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综合性产业,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而在物流产业中商业物流更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当前商业中的较高业态连锁、百货公司和商业中心的运转基础。同时一个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也和很多因素相关,城镇化的水平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1]。城镇化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化为城镇型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速度得到了迅猛的提高,但是在数量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环境污染、留守儿童、农村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影响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一个立足于建立在整体战略的基础之上,统筹各种因素使农村得以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同时,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以来是中国重点发展的对象,但是因为区域以及历史的原因,物流产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用新型城镇化的视野来研究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希望给西北地区进一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予以借鉴。本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研究是建立在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解析,明确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构建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要求;另外一个层面上,以西北地区为例,研究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1 概念解析
虽然城镇化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为了更好的区分新旧城镇化的概念,有必要对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
1.1 城镇化
城镇化的概念源自城市化,是不同研究者为了区别彼此的研究切入点进行的概念区分。城市化其本身包含两层含义[2]:第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第二是城市的生产以及生活特征开始影响城市周边的地区。当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于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人口的非农化转变、地域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都是城镇化研究的对象。总体来说,城镇化意味着务农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观念的不断延伸。
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提出的,更强调人的本质性特征,发展现代工业、统筹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实现其与农村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高效集约、功能完备、环境友好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1.3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对城镇化过程质量的重视。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注重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在注重城镇化硬件措施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农村居民的就业、居住、升学、医疗等社会问题,是一个观念的彻底革新。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提出了特色化的发展,也就是不同地区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色[3]。
1.4 农村商业物流
农村商业物流的概念是从区域物流的概念延伸而来,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物流的一个小分支,强调一定区域内商业物品的物流,所以必须首先弄清区域物流的概念。区域物流是国家物流体系的分解,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建构在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之上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一个包含货物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传递全过程的总体。
2 农村商业物流的特征
区域商业物流作为一种有别于国家物流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其本身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独立性、开放性和区域紧密相关性。地区性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形成的相对独立空间,区域物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表现为区域内的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以及实体性。独立性表现在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内部各个物流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紧密关系,不同的区域商业物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表明区域商业物流之所以形成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内,其利益主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4];开放性说明区域商业物流的独立性并不代表其是完全封闭的,其发展的过程也是和外部相互联系的过程,需要和其他的区域物流进行分工协作,以及职能调整,最为重要的是,在明确其他的区域物流的特点之后,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形成自身的区域优势;区域紧密相关性表示区域商业物流归根到底是和一定的区域相联系的,那么所处区域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商业物流带来影响。
3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对中国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过度追求数量以及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对于在西北地区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1 西北地区城镇化的现状
1984年是全国范围内城市数量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1984年以前由于国家城市发展的重心在于中西部地区,则西北地区的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城市的数量是全国城市总数的35%,但是1984年以后,随着国家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城市数量仅仅占到全国的18.3%,在数量上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城市非农人口仅占全国的16.6%。城市等级层次,不同规模,发展战略意义是不一样的,和东中部地区进行比较,西北地区在超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的数量上都明显落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资源分布是其优势所在,但是这也导致了西北地区的城市密度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在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上,西北地区居民处于落后状况。从这些衡量指标综合来看,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亟待调整思路,进行跨越式的发展。
3.1.1 西北商业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分析 物流运输是物流产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衡量物流运输水平一般是以各种运输方式的总里程以及单位里程。西北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可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物流运输主要依靠的是公路运输,而铁路运输以及高速运输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也显示出西北物流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3.1.2 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增长率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较慢,只有甘肃省6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20%,同时西北地区的地区之间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其中新疆地区在西北地区呈现明显的落后态势。
3.2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本身的地理因素制约,也有主观战略发展因素,只有清晰了解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打破发展的壁垒,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观念来实现发展。
3.2.1 地理环境恶劣 对于区域的发展,尤其是物流产业的发展,地理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但是西北地区相对于东、中部地区,交通条件比较恶劣,同时,由于水资源的普遍缺乏,大型商品物流的重要依靠水运是其发展的致命伤。
3.2.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但是西北部地区在这一方面明显滞后。卫生问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及通信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西北地区进一步的发展。
3.2.3 观念与管理水平落后 西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水平的落后。服务意识差、管理模式落后、制度创新难都是其落后的重要原因。
3.2.4 城镇化特色挖掘不足 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不同地区挖掘自身特色,实施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以及地理环境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对其特色没有加以很好的利用[5]。
4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构建
中国西北地区,要想突破现状,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必须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构建。
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各种协调的过程,是重视发展质量的过程。规模协调包含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不同的层次,要实现规模协调,就要在不同地区实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布,国家要协调发展大、中、小型城市的数量;要加强不同地区的协作,注重合理流动农村人口;功能协调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城镇化还必须发挥文化和政治的作用,要使城镇的各个功能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协调要强调在不同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是新型城镇化注重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使人口、环境、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
西北地区在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普遍的因素,还要关注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于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城市,要重视其不同的作用,对于中心城市强调综合服务型功能,要进一步进行中型城市的建设,要重视镇这一层级的发展,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职能上突出重点,依托西北地区特殊的风俗民情,打造特色专业城镇。
5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商业物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东、中部地区的商业物流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因为物流行业在成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加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大量的物流设施虽然已经老化,但是依然长期运作,使很多物流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物流体系分割不合理,资源不能完全利用,商业物流不同于其他的物流,批发企业、物资企业、储运企业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西北地区最初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思维,商业物流一般散落在各个商业企业中,资源处于无法进行合理利用状态,设施也不能进行相互利用和集中管理;没有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在中国的东、中部地区,一些大型的商业企业现在已有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是在西北地区,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限制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6];第三方物流发展进程缓慢,因为物流的高额的基础成本性,在一个地区,形成第三方物流,从而进行统一管理,是一个地区发展商业物流最好的模式,但是西北地区因为观念和历史原因,往往没有这种第三方物流的意识,而是选择建立自己的物流团队,但是由于其规模的限制,又常常带来季节性等资源浪费;信息化水平低,中国的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体系在信息化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商品识别码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传递信息系统、信息交换技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导致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的落后。
5.1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现状
农村物流因为和农业结合在一起,而农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所以农村商业物流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包含了从农产品的形成、存储、加工、消费的全过程,以及农村人口生活用品获得全过程的物流形态。在中国的农村物流发展中,西北地区比较滞后,研究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现状,有利于准确发现农村商业物流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5.1.1 农村商业物流交通状况 中国西北地区的农村商业物流所依赖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传统型的运输工具,例如铁路、公路以及水路运输。近七年建成新线8 431 km,到2004年末,全国铁路复线总里程24 908 km,电气化总里程 19 102 km。2004 年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24.9亿t,比1997年增加7.7亿t;完成货物周转量19 086亿t/km,比1997年增加5 832.7亿t/km;完成旅客周转量5 712.2亿人/km,比1997年增加2 127.3亿人/km。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农村构建起重要的铁路运输线。公路运输是连接农村点对点物流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到 200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2万km,乡镇通公路率达99.5%,行政村通路率达92.9%,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个和8个百分点。公路密度增大,2004年末达19.5 km/km2,比1997年末增加3.86 km/km2[7]。综合物流运输方式,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铁路和公路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更为先进的运输方式在农村商业物流的应用非常有限。
5.1.2 农村商业物流信息通讯状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商业物流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农村基本的信息通讯工具例如固定电话以及移动电话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2004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由8 354万部增加到6.47亿部。全国形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光缆干线,移通信网、数据网、IP电话业务覆盖全国所有地(市)。
5.1.3 农产品物流现状 在农村商业物流中,农产品物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产品的物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始出现,随着点对点的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但是就全国的农产品交易数量的比例分配而言,全国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
5.2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问题分析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在基础设施、信息设备都呈现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农村的农产品物流更是城市商业物流的空白项。但是单单研究现状是没有作用的,必须深刻了解现状背后隐藏的农村商业物流的现实问题,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
5.2.1 商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的商业物流所依赖的运输工具最主要的还是铁路、公路、水运这些传统型的物流方式,对于运输速度更快的运输方式应用在农村商业物流上较少,同时基础设施落后不仅仅表现在物流运输工具上,农村商业物流在物品的保管以及包装和设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5.2.2 农村商业物流专业化水平低 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本身就是分工的结果,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但是农村商业物流在发展的初期就是作为一个农村经济的辅助工具,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商业物流对农村经济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商业物流存在大而全的管理方法,农村商业物流的很多方面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统筹发挥作用。
5.2.3 农村商业物流的政策调控不到位 因为商业物流在投资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短期内不易收回资金,并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需要政府的有效调控和介入。但是,相对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商业物流的调控,其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调控,显然存在较大的管理不足,使得不公平竞争、无序竞争、不公开交易、不规范操作经常性发生。
6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建议
新型城镇化理论相比较传统的城镇化理论,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那么新型城镇化理论对于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为中国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6.1 重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规划建设
物流作为一个产业,近几年来其对于地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各个地区也都非常重视区域商业物流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特别强调事前的规划,联系到商业物流的建设,西北地区本来的地理条件就比较恶劣,在建设区域物流的时候,更要做好规划,同时联系当地的商业规划、交通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等等,要借鉴东、中部地区发展商业物流的经验,在进行具体的商业物流建设前做好区域的规划。
6.2 对现有的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设施进行整合改造以及新建
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节约和整合。同时对于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有必要先对地区的现有资源进行调查,由于当前西北地区的物流资源散落在各个商业机构中,做好对当前资源的充分利用,翻建、改建以及新建设施要同步实施。必须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撑,对当前的设施进行集约化的管理。
6.3 重视商业物流的信息技术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重视创新,以及新兴技术的利用,而物流系统如果想做到高效,就必须发展信息技术。物流信息化的内涵是通过建立商品数据库,使商品代码化、运输网络合理化、经营管理电子化,从而实现从订货、运输、分配全过程集约管理。
6.4 更新发展理念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物流行业是21世纪的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相对于互联网行业,知识型人才的高度密集,商业物流特别是农村商业物流,人才是特别稀缺的。对于农村商业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采取实地培训的方式,在实际的物流操作中增强管理以及组织能力。同时因为农村商业物流是建立在城市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在发展农村商业物流的时候借鉴城市商业物流发展的经验。
6.5 将农村商业物流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物流行业是牵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脉,但是正如其特点所示,其初始投资巨大,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必须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政府可以采取有关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费缓交等手段来刺激民间资本对农村商业物流的投资。由于目前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需要投入一定的研发资本,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农村商业物流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娟娟.西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7(5):92-94.
[2] 姜大立,王 丰,甘 明.西部商业物流中心发展思路[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2):5-8.
[3] 薛 荔,陶德馨.中国商业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06(5):1-3.
[4] 谭春平,王 烨.甘肃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基于西北地区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9(5):53-55.
[5] 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现状与政策性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6):99-103.
关键词:使用;新型肥料;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S1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14
1 我国化肥的使用现状
肥料的施用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粮食的生产,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化肥投入开始直线增长,然而粮食产量却没有得到提高,据相关统计研究,在1996年一直到2009年,化肥使用量增长了41.2%,然而粮食总产量却只增长了5.1%[2],化肥施用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增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化肥利用率降低,直接造成了增产效应的下降。现代农业讲究低投入、高产出,化肥产业与其直接相关,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近年来还在不断下降。化肥有效成分的不断流失,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同时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具体来说包括土壤污染、水体面源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农产品品质急剧下降。
2 新型肥料的作用与定义
2.1 新型肥料的定义
新型肥料和常规肥料不同,其“新”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功能拓展或功效提高。肥料不仅可以提供养分,还有抗旱、抗寒等作用,报税肥料、药肥等均属于这一类;形态更新。肥料形态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不仅有固体肥料,结合当前的生产需求还生产了气体肥料、液体肥料以及膏状肥料等,通过形态变化对肥料的使用效能进行改善;新型材料的应用。主要包括肥料原料及添加剂等,肥料种类多样化、效能更加稳定;运用方式发生转变。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等条件下,研制了专门的肥料,从肥料形态及品种等方面重在解决生产过程中急需攻克的问题。
2.2 新型肥料的作用
新型肥料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为农作物提供营养成分,可以对土壤酸碱度进行调节,同时还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进行改善等等。在现代农业中,有机肥料提供作物养分的意义逐渐变小,而对于改良土壤及培肥地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效保证了农作物的高产、稳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结合在一起以后,可以取长补短达到用地和养地的目的,对有机肥资源进行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还可以起到净化城乡环境的作用。
3 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及主要对策
3.1 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来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对粮食及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加大,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对新型肥料的研发,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农业生产及发展沿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新型肥料未来的发展和农业发展直接相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复合化、专用化及安全、环保将会成为新型肥料的主要发展方向。
3.2 新型肥料的发展对策
3.2.1 施用专用化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也开始走上一条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急需研发和施用新型肥料,例如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技术等新型肥料及施用技术,以满足农业对省时、省工的需求。
3.2.2 功能复合化
现代农业要求新型肥料应具有2种以上的功效,充分满足农作物的生产需求。当前各种含有保水剂、农业及除草剂的新型肥料已经越来越多。
3.2.3 高效长效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新型肥料养分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浓度肥料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还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对肥料效能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肥料必须充分满足作物要求,促进肥料利用率的提高。
4 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肥料利用率低,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研究开发新型肥料,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当前新型肥料在制造工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其突出的优势,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云峰,武志杰,张丽莉等. 新型高效肥料创制的意义、现状及发展趋势[J]. 磷肥与复肥,2011(6):1-5.
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在理念上有了变化,发展中比较注重人本化的推广,其中尤其重视以人为本培养大批懂技术及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农业生产和经营者;对于农业发展推广思想理念的多元化推广方面比较重视,对于围绕着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层面比较重视[1]。
2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变化,对这些发展趋势性变化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了解农业发展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2.1农业资源功能的趋势性变化。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趋势性变化中,农业资源的功能变化是比较突出的。在过去的发展中,耕地、水等这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产品供给也主要是通过这些资源的投入来获得。经过长期的发展,对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消耗。我国作为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近些年水资源破坏问题比较突出,这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近些年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深化,国家提倡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不只是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在具体的生产中也要能有效实现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进一步拓展,这样在农业发展的资源功能方面就逐渐发生了变化。2.2农业需求结构趋势性变化。新的发展环境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特征就是需求变化,个性化的消费及多样化的消费逐渐形成了发展趋势,充分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显得比较重要,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农业的需求变化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是比较重要的特征体现。在品种的结构方面,由于城乡居民对小麦、大米等粮食类产品的消费比较稳定,对于水产品及肉类产品等产品需求比较旺盛,这就使农业发展的需求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而从质量水平的角度分析来看,由于受到不同消费需求的变化影响,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农产品的需求表现了差异性的分层态势[3]。当前我国居民在农产品的需求方面已经跨越了满足数量需求的阶段,进入到了数量质量安全并重的新发展时期。2.3农业经营方式的趋势性变化。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中,经营方式的趋势性变化表现比较突出,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流通上,在这里涉及到了生产力及生产管理。农业生产上主要表现在生产主体的变化。过去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而现在是新型的经营主体和分散承包农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农业生产在当前进入了规模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的发展阶段。而从农产品的流通层面来看,过去是田间到餐桌,实物形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主要的表现形式;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流通已经实现了虚拟化的发展目标[4]。其中,冷链物流的流通模式是重要方式之一,在各类产销对接形式上比较突出。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下,使得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已经形成了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类型,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率。2.4农业调控行为趋势性变化。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国策,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对农业的发展从政策上进行优化就更为重要。在全面改革的深化实施下,我国已经打破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样就促使农民成为了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机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政策上对农业、农民都提供了相应补贴,逐渐构建了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环境下,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开始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的发展活力,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中更多资金融入到农业发展中,放宽了农业准入门槛,这样在市场机制的有效调控下,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5农业供给模式趋势性变化。农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过去的农业供给模式主要是聚焦国内的市场及资源。在粮棉油糖及畜牧水产方面都要求有尽可能高的自给率。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将国内和国际作为重要的供给发展模式,两种资源的供给模式的发展特征愈来愈明显化,进口的农产品数量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我国在国际贸易合作下,相当于利用了国际耕地44万hm2来生产粮食、棉花等作物,近些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数据得到了进一步增长[5]。在坚持口粮绝对安全以及与国情相结合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国内紧缺型农产品的进口及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从整体上来看,农业供给模式的趋势性变化已经愈来愈明显。
3结语
通过对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的研究,能够对实际农业发展的理论深化有促进作用,为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理论基础。希望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作者:陈家友 单位:建始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张红宇.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J].农业知识(瓜果菜),2015(14):1.
[2]张志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饲料粮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J].业,2017(2):13-15.
[3]简真瑜.把握新常态下农村流通的六个变化[J].决策导刊,2015(6):10-12.
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模式逐步趋向于?定化与专业化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行使得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趋势的影响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初步形成。而在长期的发展中,如何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型农户的规章化生产以及加强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机制则需要进行更深入探究。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201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在该项会议中,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范围与各项基本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指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为基础的、经营规模较大的、具备一定集约化与专业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有一定组织与管理经营并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职业性农民。该类主体与一般的农民有着本质区别,其的产生更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而在新时期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能够更好地改善过去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困境分析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此因素的影响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多种问题,受不同性质的因素制约。在这些制约因素中,比较常见的就有发展水平不高方面的表现,其农户参与率比较低,很多农户都没有较好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来,最终也就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体落实效果,推进过程中也就很可能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干扰和制约,其在合作以及协同发展上受到了较大的干扰和影响,整体性和组织化水平难以满足于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需求;从资金方面来看,现阶段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资金不充足问题,其短缺现象较为明显,如此也就难以有效支撑各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的推进,产生的问题比较复杂;从具体人才结构方面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人才外流问题,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此同样也会在较大程度上限制其发展水平,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难以和最新社会发展趋势接轨。
3 如何有效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体制
3.1 协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民的关系
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并具有一定基础性的农民主体,在长期的未来发展中,其在我国农民总数量中所占据的比例是较为稳定的。因此,在此阶段中笔者建议要想有效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则需要正确处理并协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之间的关系。既要尊重并保护传统农户的存在,传统农户将会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当代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要积极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与管理,使其不会因为一些外界因素而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3.2 加大服务力度
为了更好促使相应新型农业经营主题能够得到较好发展,还需要重点为其创造较为理想的基础条件,保障相应服务力度能够得到较好体现,如此也就能够保障其具备较为理想的发展基础条件,有效降低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这种服务力度的优化提升中来看,其需要重点加强对于技术层面以及人才方面的服务支持力度,鼓励参与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来的各类资源都能够发挥出较强作用价值,进而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发展速度和规模。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相比较于工业经济来说发展起步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行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才取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新农村政策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解决以及改善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实施。但是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导致了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以及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急需进行解决。
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主要产业,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出台并且实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关的只是,这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但是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度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主要就是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升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忽视,是会直接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现在笔者针对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简要的介绍。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想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就应该具有着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个就是营销主体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第二个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是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率,第五个是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第六个是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秩序的标准规范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的广泛。随着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对各个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有助于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现在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当中信息化的规模在进行着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的向着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提高现在农业管理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收集以及整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够提供便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农业可以的开发以及利用。
3.农民合作社的改进。农民合作社就是把农村当中的农民联合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都能够起到相应的节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我们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发展。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得出农民合作社当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以及关系因素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并且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商誉因素以及物质因素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更大的影响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长的文化程度、担任社长的年数以及是否生产大户决定。制度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当中的机构设置、会议记录、公开财务运营以及盈余分配等相关的情况进行决定的。物质因素有农民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以及注册资金来决定。商誉因素则主要由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以及相关的名牌产品和绿色认证等决定。关系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与政府当中的相关部门以及村里的组织关系来决定的。通过对以上关系的分析,笔者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对于社长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社长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合作社当中的组织机构衱利润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让每一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当中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农业经济,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李成梅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06:218.
[2]于果,马秉南,董洁.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朴香玉,崔洙男.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8.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相比较于工业经济来说发展起步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行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才取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新农村政策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解决以及改善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实施。但是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导致了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以及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急需进行解决。
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主要产业,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出台并且实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关的只是,这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但是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度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主要就是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升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忽视,是会直接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现在笔者针对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简要的介绍。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想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就应该具有着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个就是营销主体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第二个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是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率,第五个是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第六个是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秩序的标准规范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的广泛。随着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对各个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有助于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现在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当中信息化的规模在进行着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的向着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提高现在农业管理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收集以及整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够提供便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农业可以的开发以及利用。
3.农民合作社的改进。农民合作社就是把农村当中的农民联合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都能够起到相应的节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我们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发展。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得出农民合作社当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以及关系因素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并且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商誉因素以及物质因素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更大的影响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长的文化程度、担任社长的年数以及是否生产大户决定。制度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当中的机构设置、会议记录、公开财务运营以及盈余分配等相关的情况进行决定的。物质因素有农民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以及注册资金来决定。商誉因素则主要由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以及相关的名牌产品和绿色认证等决定。关系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与政府当中的相关部门以及村里的组织关系来决定的。通过对以上关系的分析,笔者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对于社长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社长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合作社当中的组织机构衱利润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让每一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当中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农业经济,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06:218.
[2]于果,马秉南,董洁.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朴香玉,崔洙男.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谭智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2:12-13.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 新型经营体系与中国农业的未来 公司化与集约化:中国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菜价“过山车”折射中国农业经营模式转型迫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补贴制度与农业经济安全 青年与中国农业 论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 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与预测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因素与产业模式研究 培育现代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浅析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涵及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经营主体行为分析 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科研体系演变、绩效与未来发展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年8月29日。
⑧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⑨纪永茂、陈永贵:《专业大户应该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专刊。
⑩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32―40页。
B11郭晓鸣:《推进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需要高度关注四个问题》,《农村经营管理》2014年第11期。
B12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家庭农场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5页。
B13韩俊:《农业改革须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经济日报》2014年8月7日。
B14董欢:《农业经营主体分化视角下农机作业服务的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
B15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合作经济》2013年第8期。
关键词:精准农业 管理技术 应用研究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过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动力。但是,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酸碱度失衡,致使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战略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先进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精准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等技术,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环境、生长变化状况、病虫灾害情况等。为分析、模拟农作物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具体的作物信息、数据,作为进一步解决作物灾害问题提供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准确、细致地计算出精准治理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生产管理方式。
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管理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经济和环境的最大利润。目前,精准管理模式的主要技术支撑即以3S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数据系统为技术支撑的管理模式。包括:变量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等。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还有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精准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上农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精准农业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再加上病虫灾害,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农作物市场上占据优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精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化管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发展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了国际农业学、农业技术等高领域的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新型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这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的现代社会,发展精准农业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缓解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紧张局面。
三、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发展精准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资源利用不当、施肥结构不合理、信息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发展精准农业就要着重发展灌溉精准农业、节肥精准农业、精准设施农业。发展精准灌溉农业就要根据信息系统反馈的数据因地制宜地选择灌溉设施,开源节流,节约水源,解决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发展节肥精准农业需要系统分析、预算出恰当的施肥时间,施肥数量,以及肥料品种。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就是利用机械设施改变或者提供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全面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在GPS和RS技术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准确分析数据信息,可以先建立实验基地对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统和土壤肥力系统,收集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类型、肥料的使用情况等做好统计分析,随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变化状况,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协调好人力与机械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引进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形成农业精准化的发展规模。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精准化生产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对农作物信息进行智能采集、计算、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等,以达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目的。由于精准化生产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网络智能领域,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
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精准化农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在精准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艺设施类型;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1 温室结构类型调查
(1)互助县凯峰农业生产基地(山东冬暖型日光温室)。(2)乐都示范园区(新型屋面角可调节温室)。(3)互助现代农业示范区(传统砖墙日光温室)。(4)湟中玉拉生产基地(新型节地日光温室)。
4种温室性能如下:①山东冬暖式温室,采用焊接式普通钢架结构,骨架弧形采用科学的设计,利于吸收太阳辐射透入棚内转化热能,弧形易于棚前沿的耕作,骨架平稳而光滑,延长了棚膜使用寿命。前后屋面都有保温被,保温性能较好。 前屋面角和后屋面仰角较合适,采光性好,保证冬春季阳光照射到后墙,使其储蓄热量,便于晚间向温室内散热。跨度适宜、高跨比、保温比,遮阳比均适宜,能很好地保证冬春季节作物的生长空间与正常生长。长度适宜,使得温室内有充足的光照时数,高度与厚度适宜,使得采光、保温性能较好。②新型屋面角可调节日光温室,通过调节温室屋面角改变光照时数与强度,提高采光性。在建筑材料上,采用了耐久性和坚固性较好的水泥砖墙和热镀锌钢材。③传统砖墙日光温室采用碳素结构热侵镀锌全钢管的大棚骨架,坚固耐用,使用寿命长。后墙都装置了加温设备,保温性能好。④新型节地日光温室前后之间的距离较短,节省土地。建筑材料采用的是耐久性和强度都合格的材料,表层有黑色塑料薄膜,能很好地储蓄热量,中间还有草毡和空心板材,保温性能良好。
2 作物生长状况
温室内的作物(西红柿、草莓、辣椒、西瓜、菜瓜等)的生长状况基本很好,个别生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营养不良,病虫害未及时防治等问题。
3 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与实地测量,温室内的前后坡比不合理,导致采光与保温性能降低,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温室覆盖材料不理想,温室的覆盖材料直接影响温室的透光和保温性能。西北地区的阳光温室覆盖材料多采用草苫,其厚度不符合要求,很多地区的草苫厚度只有2~3cm,常导致温室夜间失热过多、低温严重。遮荫导致透光较少,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缩短温室前后之间的距离,导致早晚遮光严重,温室蓄热量不足,影响了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降低了产量和品质,设备较差,机械化和自动化控制能力低,导致富氧化,病虫害发生严重。
4 意见
可采用无焊接结构钢架,提高使用寿命。缩短温室的长度,减小跨度以增大屋面角,提高采光性。前后坡比严重不合理,可改变温室的前后屋面,使之比例在4.5∶1为宜。定时清洗覆盖材料,后墙改成里层覆盖黑色塑料膜,然后向外填充保温材料,提高保温性与节省土地资源,对于病虫害可用药剂防治。
5 发展趋势
现代设施园艺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在城市近郊建立,可满足西宁城市的蔬菜供应。形成规模后,还可进行蔬菜反季节生产,满足南方大中城市需求。随着农业的发展,温室园区的建设必将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3.6;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12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走进城市,在城市务工挣钱,大量的农村学生在学业有成后,也选择留在城市工作生活。这种情况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高素质及青年人才严重缺乏,甚至一些农村出现无人种田的情况。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以强化农民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及科技素质为核心,帮助农民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农业人才。
1 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构成
1.1市场预测和分析能力
新型农民一定要适应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了解和掌握农产品市场最新信息,树立全面的营销理念,进而改变传统的小农思想。同时,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收集市场的最新信息,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分析影响市场因素,从而做出科学而可靠的预测,减少决策失误,更好的实现预期目标。
1.2决策能力
市场处于持续的变化中,因此,新型农民一定要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运用独到的眼光去发现市场规律。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思考问题,并且拥有事业感和责任感,探索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做出科学的决断。
1.3管理财务能力
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家庭化的生产模式下,导致农民的管理财务能力和融资能力较差。而新型农民一定要根据经营状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财务管理,掌握相关金融知识,并且积极了解融资渠道和方式。运用资产和产品进行融资,对成本进行科学的计算和控制,控制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4管理生产能力
农业在实现现代化后,一定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在具体经营活动中,新型农民要能够依据市场环境和农业规律,依靠当前的资源,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并且组织相关资源开展生产,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控制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对劳动工具、机器以及种子的控制与组织,对一些大型农用设备实行管理科学。
1.5管理设备能力
农业的发展趋势是自动化和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运用到先进的且大量的机械设备,因此,要求新型农民要具备管理设备的知识和能力,对设备的使用和寿命进行全面管理。从改进设备、保养设备、维护设备、操作设备、安装设备以及选择设备方面进行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2 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2.1制定科学培训计划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根据培养环境、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主要包括制定开课时间、确定教育教师、明确培训时间和地点,明确培训内容和课程。同时,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根据农民的现有素质基础和文化水平,对其进行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知识培训,进而开展针对性培训。
2.2充分调查农民需求
在当前的一些培训活动中,很多内容都缺乏针对性,一些基础知识,与农民的预期具有较大差异,农民通过培训不仅没有获得想要的知识和信息,反而浪费时间和资源。因此,在开展培训之前一定要做好调查,并且分析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和期望,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培训。例如,农民对某市场产品具有兴趣,那么培训就要以这种市场产品为出发点,针对农民的需求开展培训,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2.3充分明确培训内容
明确培训内容一定要根据市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知识,例如强化新型农民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培训内容需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了解和调查当前农产品的行业和市场前景;二是掌握如何获取市场的有用信息;三是创新农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四是掌握农产品定价的技巧和策略;五是掌握质量检测以及进入超市等策略和流程。通过系统的培训,帮助农民具备较强的管理和经营能力。
2.4强化培训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技术培训和农业教育的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在掌握教育理论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同时,国家农业部门和地方有关部门还要出台相关规定和政策,完善培训人员的上岗机制,保证其具有教学资格。并且还需要从事农业教育培训的经历,对教师开展定期能力强化教育,加强培训教师团队建设。
2.5强化培训监督评价
完善以及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监督评价体系,监督机制主要包括评价评判、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保证培训活动的顺利以及有序开展,为我国农业输送更多的现代化农民,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3 结语
摘要: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紧缺,必须走节约资源、集约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设施农业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提高了水土及光热资源利用率,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论述了设施园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园艺现状 发展趋势
设施园艺是指利用人工设施、人工控制环境因素,完全或部分地摆脱传统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制约,使植物获得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延长生产季节、获得最佳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园艺是把生物技术、农业工程和环境控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植物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从而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集约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最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21 世纪以来,由于设施园艺不断利用先进设备、仪器、技术、成果和新材料,逐步体现出环境可控性、效益高效性和土地高效利用、节水省力、美化环境、造富于民等特点,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倍受生产者和农民的欢迎。[1]近年来,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
1、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栽培历史悠久,但现代设施栽培起步较晚,我国现代温室和塑料大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耗能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园艺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湖,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目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映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拥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我国预计2010~2011年,设施栽培面积将达到167万hm2,2030~2031年将增至200万hm2以上。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个别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趋势
2.1温室大型化、现代化,管理操作机械化
由于大型温室具有投资少、土地利用率高,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管理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室内温度相对稳定、日温差较小,便于环境控制等优点,因此,设施园艺温室类型有向大型化、超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温室单栋规模将会从几公顷发展到几十公顷以上。随着温室大型化的发展,对设施环境调控技术和设备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控制系统、栽培管理技术、环境因子采集自动化等现代技术装备将会成为未来设施园艺研究的重点。
2.2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不断增长
1979-1994年,我国从荷兰、美国等引进现代化温室面积约30余hm2,全国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约为50hm2。[2]而1995~1999年间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就达200hm2,据了解还有大量的引进计划待执行,全国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约为400hm2。5年间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增长8倍。
2.3温室日趋大型化,环境调控趋于智能化
大型温室设施具有投资省、土地利用率高、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管理、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室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优点,因此,设施园艺发达的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温室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温室园艺的核心是能够对设施内栽培环境进行有效地控制,创造出适于作物生育的最佳环境条件,因此,未来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不仅要做到栽培环境全自动控制,还要与市场、气象站、种苗公司、病虫害测报等相连接,进行产量、产值的预测,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情报和确切的决策依据。
2.4设施园艺的生态社会功能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温室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得到广泛重视,设施栽培产品及对环境的无污染化成为必然。设施园艺在都市美化绿化、环境保护、园艺健康、休闲观光等方面将会得到蓬勃发展,将在提高社会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的贡献。
2.5科学研究工作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正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结论
设施园艺作为我国的一项新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且,设施园艺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重要途径,并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将为世界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讨与研究 浅谈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与思 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浅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推进河南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江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综述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兵团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助推我省农业快速发展 浅析沼气服务站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建设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铜梁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海南永青集团先进事迹材料[EB/OL]..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取得实效[EB/OL]..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1月.
[8]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南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建议[EB/OL].http:///code/V3/tian/zxta.show.php?id=5371.
[9]刘霄,袁紫嫣.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42-47.
[10]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网.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EB/OL].http:///jygk.aspx?id=233.
第一是资本整合,在2015年会有一个大的资本整合。这个资本整合会通过农村金融、农产品保鲜,还有一系列的财政补贴构成。所以,2015年农业经营的资本运作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
第二就是服务化,社会的专业化服务。也就是说,将来畜牧饲料行业的客户将是新型经营主体,这个新型经营主体主要是专业户升级为家庭农场。围绕社会专业化服务来讲,将来的畜牧业都是养猪服务公司、养鸡服务公司、养牛服务公司,而且这些服务公司的定位非常清晰。这些企业会分化出针对客户的精准化服务,比如说小农场的服务、家庭农场的服务、大型规模养殖场的服务,这些服务会越来越专业化,就确保把我们的价值传递给养殖环节。
第三个非常大的趋势就是更加重视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我们将会看到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它的采购会做得非常好,比如双胞胎、海大、大北农、正大、山东六和等。饲料产业将来的利润还是要靠采购来节省。还有一个就是食品的终端销售。中国的畜牧业,凡是做得比较好的都是食品终端销售比较好的企业,比如说周黑鸭。它就比较容易整合一些养鸭户。2015年饲料行业非常大的趋势就是前头重视原料的采购,后头注重食品的品牌连锁,中间的环节就分给农户去养殖。
2015年畜牧业还有一个比较重大的趋势是:人才的整合。人才的整合不仅仅包括培养养殖户,也不仅仅是培养员工,而是养殖户和员工的一体化培训,养殖户的水平需要提高,员工的水平也需要提高。把他们的水平都提高,农业就上了一个档次。除此之外,农牧企业要担任起消费者的教育。消费者的教育就是要使消费者更加理性,使他们更加放心地消费我们的肉食品。只有消费者多吃,我们的畜牧业才能好。
此外,还有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就是联合、兼并、重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抱团取暖”,这样一种跨界合作。比如,海大转做畜禽饲料、大北农开始研究水产饲料等等,这些跨界大农业将是大趋势。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外延
将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结合起来,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适应了农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笼统来讲,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阶层,这部分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要能够充分进入市场,使收益最大化,所谓职业,强调的是身份的稳定性,即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终身职业,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却还处在成长阶段,严重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人才的缺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需求。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现有农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在降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民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增强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要普遍具备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反映“三农”新面貌的影视剧以及文化团体下乡演出、农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
2.2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城镇人才也可以进入农业领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要想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限制,实现城乡的双向互动,补充农业人力资源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保持同步,只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融入城镇,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同时也能够给城镇人才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引进城镇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就业跟踪服务于维权机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励与扶持机制,一方面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2.3启动培育试点工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