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

医疗产业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产业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疗产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研究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体育休闲产业以健身和休闲为主,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所以构建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以“人———健康———休闲———产业”为主线,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业之间优势互补,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以达及满足民众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目的。

1.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关内容概述

1.1体育休闲产业概念阐释

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使其中的三个要素都得到发展,即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料,三种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欠缺都无法使产业实现长远的发展[1]。第一,产业的产生必然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也自然存在相应的投入;第二,产业想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需要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对于体育休闲产业来说就需要提供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服务。当前这种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体育休闲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良好。体育休闲产业自然不再是之前那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发展模式,而是实现了生产化和产业化,这种转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些体育休闲产品的大量出现。

1.2医疗保障体系概念阐释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整体构架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它们构成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部分,为受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底横”主要是指低收入或困难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医疗需求主要是通过城乡医疗救助进行补充。“顶横”部分主要是针对更高医疗服务需求者,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来满足。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包括在校学生、儿童、没有收入的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者);农村居民通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

2.当前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研究现状

2.1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法律体系等密切相关,尤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外的体育休闲产业组织特征表现产生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竞争体制,使体育休闲产业在国外的门槛比较低,也就说相关的企业只需要持有一个从业执照就可以开办相关的体育休闲企业,政府的企业评估机构也没有对从业的人员数量、经营规模、注册资本等作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国外,不少的体育休闲产业都是由中小企业来经营的[2]。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相关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对消费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的消费性价比大大提高。由于国外体育休闲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和医疗体系之间的结合模式也较为完善。

2.2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内发展现状

体育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参与人群广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也具有明显的娱乐特征,也有不少相关的关联产业[3]。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体育休闲产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作用也逐渐加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现代新型服务业。美国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理论,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同,以该理论来评判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大体的把握,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还处于起飞阶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而言,国民经济所起到的支撑力和拉动力都不够。因此体育休闲产业不管是在质量、结构还是规模、效益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60-70年代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美国经济的发展相吻合。我国体育经济之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得到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收入结构中“二八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人已经率先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4]。总体上而言,我国当前的体育休闲产业仍然处于起飞阶段,整体的发展水平仍然低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其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就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结合来看,我国虽然已经有相关文件下发,但是具体实施较少,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3.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必要性

3.1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结合河北省实际,河北省政府在2015年5月29日颁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015年5月29日)。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的第二条“主要任务”中的第五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文案中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发挥体育锻炼在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健身指导。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运动康复科。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鼓励在健身场所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这一“促进康体结合”的精神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开启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战略也为京津冀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据此,河北省体育局面向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广大群众,着力打造和培养的户外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特色品牌。目前已命名扶持了73个极具品质和发展潜力的户外健身活动基地,带动了环京津地区户外健身运动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初具规模,为本研究奠定了环境基础。

3.2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河北省的发展方向

本次研究是将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以“人———健康———休闲———产业”为主线,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业之间优势互补,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以达及满足民众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之目的。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①疏通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脉络;优化产业,改善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②建立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政府与人的联动机制;③拓展系统科学前沿理论在休闲产业与医疗体系战略研究领域的运用;④为河北省乃至中国重大产业发展与医疗战略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路径探讨

4.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创造合作发展机遇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在我国得到确立,加之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使一些在计划经济发展下形成的体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界对于体育事业就发生了两次不同的认识,一次是思想解放之后人们不再将体育运动看做是消费活动和福利事业,第二次则是体育产业观念的建立[5]。这也为体育产业赋予了新的价值,从而决定了体育休闲事业不仅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身体健康的需求还需要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这就和近几年我国所倡导建立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相吻合。就河北省的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而言,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理念,对其核心理念框架进行重构,积极寻找和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共同价值,进而实现有效整合。

4.2优处产业内部结构,构建两者发展体系

经济学上认为一个产业如果出现了问题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化解和解决的,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领域则需要通过内部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建立相关的内部结构优化政策。通过内部优化政策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的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和福利水平,这就使体育休闲产业的公益性大大增加,和医疗保障体系所具有的公益性相互连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实现“人———健康———休闲———产业”协调发展,使医疗保障体系和体育休闲产业之间可以更好互补。在充分发挥内部产业结构政策的引导作用下,使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结构升级,进而变得更加合理化。

4.3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支持优惠力度

不管是体育休闲产业还是医疗保障体系都是和国民身心健康相关的事业,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更需要相关政策作为保障。对于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力度。就河北省支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经费支出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因此无法支撑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更无法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融合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返还国有资产占用费的形式使两者之间得到更好的融合发展,提高体育休闲产业的扩张能力。另外对于一些个人、企业或者团体为体育休闲和医疗保障体系融合所提供的设施方面的赞助要将其纳入公益性的捐助范围之内,比如用赞助额抵消个人或者公司应该交纳的所得税等。与此同时河北省的各级政府也要认识到经济结构变化对人们消费方式带来的影响,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推广体育休闲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相关项目,为整个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5.总结

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国民的身心健康,因为目标的一致性为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河北省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需要认清当前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发展现状,转变传统的核心发展观念,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汤龙斌.环桂林市旅游圈“农庄式”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2]张森.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比较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张建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动态评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3.

[4]肖端.创建新型社区体育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第2篇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逐步理顺,医院的医疗服务性收入将逐步成为主角,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和竞争欲望。而迄今为止,医疗器械产品的不少关键技术仍被跨国巨头们所垄断,除了知名的老牌厂商,韩国企业也大举进入了中国市场。三星携手全中国的社区医院,全面打造“健康产业”;而器械商喜来健已经在中国发展了1200余家体验中心,覆盖了30个省、市。外国公司的进入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培育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我国医院大规模装备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不过十年时间。就整体而言,我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其设备中有15%左右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大量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2007年国内市场容量达到800多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7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几年来,我国医疗器械新生产企业和新注册产品数量的增长很快,表明境内企业产品被国内医疗市场的接受度在不断增加。全国已形成了几个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发展带,其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成为本土三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据不完全统计,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之和及其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因为本身所具有的条件不同,这三大产业聚集区又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

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包括珠海、广州等地),主要产品有监护设备、超声诊断、MRI等医学影像设备和伽玛刀、X刀等大型立体定向放疗设备、肿瘤热疗设备等,直接反映着现代医疗器械的新技术。

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标志着中国顶尖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都在北京。在医疗器械行业中,最新技术和人才培养优势都在北京。以北京为中心的环勃海湾地区(含天津、辽宁、山东)医疗器械发展势头迅猛,一个包括DR、MRI、数字超声、加速器、计算机导航定位医用设备和呼吸麻醉机在内的数字诊断治疗设备生产企业群正在形成。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含江、浙)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群之一。高质量、一次性的医疗器械用品及耗材畅销国内外,小而全是长三角地区医疗器械产业的一个特点。

随着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加剧,医疗器械外包业务正和中国市场形成紧密联系。医疗器械制造的外包与汽车、机电设备、建筑工程的外包生产并无本质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三五年内,医疗器械行业有望成为吸引外资的突破口。

2 福建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医疗器械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医疗器械产业占整个专业设备制造业的份额在不断上升。其中瑞声达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产值达7亿元,年产各类助听器93万只,居全国第一,其中耳背机65万只,为全国第一;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年产值达3亿元,居全国同类企业首位;福州梅生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值达到1.5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

在看到福建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各医疗器械企业原先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全部解决,行业内部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以厦门市医疗器械企业情况分析,全市共有54个医疗器械企业,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据统计,2005年总产值约11亿元,这11亿产值主要是由“麦克奥迪(显微镜)”、“柯达(数码影像)”、“瑞声达(助听器)”三家外企贡献,其余51家企业的贡献甚微。54家持证生产企业,注册产品128个产品的种类,但能列为仪器设备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除少数几家的产品外,难称高档医疗器械。但我省诊断试剂目前起步较好,其中三大宗产品(生化、免疫发光、免疫组化)技术较成熟。同时,激光技术及激光器我省也有发展优势。我省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必须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融入传统产品促进升级换代,要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从源头上提高竞争力。

3 加快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21世纪初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政府的战略,要在全球医药产业的格局中进行策略研究:

3.1 借鉴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崛起和发展的经验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几个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发展带,它们虽然具有的条件不同,但能因地制宜,产业聚集区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它们的崛起和发展,对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有着许多借鉴作用。如:

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研发生产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是其强项。这一区域国际交流、贸易、合作活跃,产品立足于全球一体化市场,重视国际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走国际化道路是该地区的重要特点。显然,这一区域形成与其特殊的政策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原有的经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激励和培植,是使医疗器械产业在深圳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

环渤海湾地区诊断治疗技术引人注目,是由于几年来政府政策的调整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企业借助政府的关注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科技能力,势头强劲,潜力不可小觑。

长三角地区的特点是产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活跃,地区特色明显。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以及江苏发达的有机化工工业的带动下,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群之一。国际化的生产和销售,使其在海外具有良好的声望。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福建与台湾之间的联络带来了新的空间,同时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给福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福建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应立足于福建产业基础,挖掘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从三大产业集聚区中吸取发展经验,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新的崛起之路。

3.2 加大医疗器械产业的政策支持

影响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产业政策环境改进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政策环境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省内企业,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帮助它们发展;二是对于国内大企业、大科研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它们到福建投资办厂。对于产业政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策扶植、组织研发、管理接轨。

3.2.1 加大专项投入,搭建公共的技术平台

设立省、市两级政府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战略性产业研发机构,强化前瞻性产业技术研发。一是用于搭建一个公共的技术平台。帮助协调我省医疗器械研发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强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二是用于企业技改、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的建设、基础性研究、中上游技术创新。三是对于开发国家一、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和为新医疗器械开发服务的实验室及临床试验,给予一定的扶持。

3.2.2 建立医疗器械采购支持制度,激励自主创新

在欧洲和日本,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来扶植的,通过税收、信贷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方式,帮助和促进产业发展。政府采购医疗器械时,同等技术水平的产品,本土的即使比进口的价格更贵,只要在10%以内,政府仍然会选择本土的产品,因为政府采购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当然应该用来扶植本地的企业。

要通过建立省内企业医院医药见面订货会等形式扶持省内企业,利用政府采购制度激励自主创新。对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且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医疗器械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根据采购制度采购支持。

科技、财政部门要制定有关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和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管理办法。要优先使用地产产品,将地产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各地药监部门要严格把关,凡符合采购要求的地产医疗器械,必须优先购买。

3.2.3 管理职能接轨,促进医疗器械的发展

省医疗器械监管部门要坚持监、帮、促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促进医疗器械的发展。在管理过程上对创新产品和重点企业拳头产品的系列开发的新品种上市审批应缩短时限、简化程序,重点扶持已具规模生产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促进龙头效应,加快其发展。

工商部门着力打击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容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护合法厂商的市场地位。纪检监察部门则大力整肃有关医疗器械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腐败现象,维护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环境。

要切实把政府管理产业的职能转变到规划引导、政策调控、综合协调、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实现医疗器械产业由依靠政府推动向政府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转变。

3.2.4 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构建区域产业链、价值链

当前,我省正努力实现“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充分利用我省的地域优势,通过与海峡对岸相关科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培育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在“构建区域产业链、价值链”上要有作为。如与台湾企业建设“研发―生产”模式,在金融服务上,与台湾企业建立“融资―生产―出口”三角模式。

3.2.5 实施名牌梯度培育计划,推进品牌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不断增强名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以医疗器械名牌企业为主体的大企业集团和以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区域强势品牌群,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医疗器械产品重点培植,大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医疗器械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实施名牌梯度培育计划,争创更多的福建籍医疗器械“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

3.2.6 引进嫁接打造医疗器械行业航母

我国的医药工业较早就实行了改革开放,国际医药工业前25名跨国公司都在我国合资办厂,一些地区和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整体提升了实力。各级政府应站在全省医疗器械产业战略布局调整的高度,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力争吸引一至两家跨国医疗器械行业巨头在我省进行大规模投资办厂。

3.2.7 引导培植医疗器械行业龙头

一是倡导强强联合,引导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二是鼓励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大胆收购、兼并那些解困无望的企业,利用他们的壳资源及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组建大的集团公司,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加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联合。医疗器械行业界开展工商联合,可以使生产企业利用商业企业深层次、广覆盖的分销网络和市场作业反馈系统,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商业企业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保证质优、价廉的货源,达到双赢的目的。

3.2.8 依托园区做大做强医疗器械行业企业

以园区为依托,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进园投资办厂,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要给予孵化器园区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让落户企业生产的新药械优先进入省医保目录,力争使园区很好地体现出自主创新平台对工业集中区的服务和依托,对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支持和促进,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培育。

3.3 建设福、厦、莆、宁、泉五个产业基地

3.3.1 建设福州创新研发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建设具有医疗器械创新能力的研发型产业基地,创造出具有福州特色的,具有创新研发、产业链完善和市场配套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发挥生化、免疫发光、免疫组化、激光技术及激光器、助听器、口腔治疗仪器等六大宗技术,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从源头上提高竞争力。到2009年,成为全国创新研发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之一。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12亿元。

3.3.2 建设厦门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建设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成为我省重要的医疗器械,尤其是与电子、光电技术融合的新型医疗器械生产基地,要抓住区域国际交流、贸易、合作活跃的契机,实现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09年,成为全国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之一,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33亿元。

3.3.3 建设莆田全国民营医院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充分发挥莆田在全国民营医院网络优势,建成集医药器械药品研究、开发、销售、应用和服务相配套的医疗产业,成为全国民营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2009年,成为全国唯一的民营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

3.3.4 建设宁德保健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宁德市要立足港口、区位、开放口岸和医疗保健按摩器械产业群体优越,整合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国际医疗保健产品接轨,开发建设保健器械产业园区,建成具有医疗保健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2009年,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

3.3.5 建设泉州传统提升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泉州与台湾之间的联络带来了新的空间的契机,依托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和泉州工业产业基础。通过与港台相关科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把培育与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具有泉州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2009年,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成为快速成长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第3篇

[关 键 词]入世;医疗产业;影响;对策

一、“入世“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影响的根源

随着“人世”,我国医疗市场将逐步向外国开放,国外的财团及医疗机构将长驱直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运行将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人世”必然会对我国医疗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究其根

源,有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医疗服务业的管理体制与WTO的游戏规则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过多年的改革,至今仍然留有旧体制的烙印。一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

院”,所有制结构为单一的公有制;二是医疗机构依赖财政或单位供养,成本核算不规范,效率较低;三是政府采取高度集中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方式;四是卫生资源浪费与重复并存,不同级次的医疗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服务重复交叉等。

其二,我国政府对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也作出具体承诺。一是在垮境交付方面(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美国的医生通过电话或互联网为中国的患者提供医疗保健咨询服务),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均没有限制。二是在境外消费方面(即一国的消费者或企业和另一国的境内使用服务,如中国居民去美国就医),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也没有限制。三是在商业存在方面(外国企业通过在另一国境内设立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而在该国提供服务,如开展境外办医),市场准人和国民待遇均有一定限制。市场准入的水平承诺主要是,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设立中外合营合作医院和诊所,外资比例不超过70%,但不可独资。且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有数量限制。国民待遇的水平承诺是,要求合营医疗或诊所,医生和医务人员的大多数为中国公民。四是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即服务提供者个人从本国旅行到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外国医生来华行医),市场准入除水平承诺和以下内容外,不做承诺。允许具有母国颁发的专业证书的外国医生在获得我国卫生部许可以后,在中国提供短期医疗服务。短期医疗服务时间为6个月,并可以延长到1年。国民待遇除水平承诺中的内容外,不做承诺。

二、“入世”对我国医疗服务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医疗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入世”为中国整体市场带来机遇,必然对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人世”将为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人世”后,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尽快与国际接轨,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提高素质和竞争力。 “人世”后,随着各种限制的取消,国外的财团、慈善机构、医疗集团及医疗保险机构将以不同形式进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与我方合资合作举办医疗机构,使外资在我国医疗服务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增加。外资的进入,必然带来先进的技术、竞争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改变我国医疗服务业不良的、低水平竞争的局面,促进国内医疗机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有利于丰富医疗服务的层次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换,健康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独生子女增加,以及医疗服务消费支付能力提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日渐突出。与之相适应,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将有利于满足社会多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健康相关产品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和消费价格,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竞争力。 “人世”后,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关税税率将比原来降低一半,进口许可证将逐步取消。这意味着:一批价格比原来低的先进医疗器械和药品涌入我国的医疗市场,使我们的医疗成本不断降低。在物质购置方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规范操作,减少流通环节,使医疗用品的价格逐步降低,如推行药品和一次性医疗用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医疗成本的降低,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人世”给我国医疗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构成压力,医疗机构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医疗市场被瓜分,竞争更趋激烈。医疗市场的开放,使医务人员面临激烈的就业、就职竞争,尤其是公立医院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性面临挑战。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策略是“本土化”原则,即输入资本,当地招聘人才,迅速而有效地占领市场。“人世”后,公立医疗的部分高级专业人才有可能纷纷流向条件好、待遇高的中外合资合作医院,而这批人才的流失,意味着公立医院技术水平滑坡,市场份额减少,经营状况将更为艰难。同时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将对公立医院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带来冲击。我国的医疗市场,目前还属于“原始市场”。公立医院基本上还是政府的附属物,在人、财、物等方面还没有充分独立的决策权,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一市场主体。“入世”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使一部分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的公立医院处于劣势。二是医疗市场监管的难度加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迫在眉睫。医疗机构产权多元化与经营方式多样性,将给医疗市场的监管带来更大的难度,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如何尽快由“办医院”为主向“服务医院”为主转变;在市场准入上如何既严格把握医疗服务人力、物力要素的人口,又遵循国民待遇的原则;在市场监管上如何由重“身份”管理向重“行为”管理的转变等等,都急待提高。三是外资医疗保险业对医院经营造成影响。中国保险业是如年代才开始发展的,特别是医疗保险行业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较晚,导致如今的保险费用较高,保险险种的设置不够细致,服务效率低等,但随着服务市场的开放,带有现代化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国外保险业将会开发各种险种,其中包括医疗保险,届时外资医疗保险业将采取定点医疗,增加险种并实行单病种定价,限制价格等,这些将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对医院的经营造成一定压力。

三、“入世”后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对策思路

“人世”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抉择,其本质意义不仅仅是获得贸易上的公平与优惠待遇,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人世”将起到促进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催化剂”作用。江总书记对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0年1月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争取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央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谁也回避不了的问题,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敢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同时又要学会趋利避害。因此,对医疗服务业来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对待。

(一)加强宏观调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

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市场, “入世”后,无疑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极大兴趣。因此,对医疗服务业来说,无论是讲利用“人世”给予发展机遇也好,还是说迎接“入世”挑战也好,都要从宏观层面上清除各种体制障碍,构建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并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

1.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卫生行政部门是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尽快转变职能,从“办医院”向“服务医院”转变。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在对存量资源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对增量资源(主要包括机构人员、床位及大型设备)运行有效的控制,促使卫生资源在区域内实现优化、合理的配置。同时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运用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制定医疗工作规范、工作考核标准,严格执法等手段来实现全行业管理。

2.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卫生法律、法规。应尽快把对医疗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对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的合作条件,审批与登记,变更、延期和终止,执业和监督等方面。虽然在2咖年颁布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已有原则性规定,但它毕竟只是个“暂行办法”,法律效力有限。所以,必须尽快立法,以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并利用多边协议,规定中外合资合作机构设置标准,并对投资总额、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以及合资合作期限等作出合乎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规定,以便有利于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实施,鼓励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防止低水平重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依法保护中外合资合作双方的正当权益。

3,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我们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实现制度创新。新的卫生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医疗机构从按部门、地方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按区域、人群设置,实行同地化管理;除卫生行政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再隶属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中央、省和地(市)三级管理的体制;消除现行体制下不同级次的医疗机构承担同样任务、服务重叠的弊端,分清各级机构承担的不同职能和任务。

(二)改革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面对“人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在宏观层面清除各种障碍,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还要重视微观搞活,改革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效率和质量,使我国医疗服务业走上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发展轨道。

1.建立健全责任制。要逐步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营运自主权,积极推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医院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技术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等,用责任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任期结束时,由有关部门审计、检验。同时还要在医院内部必须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2.改革医疗机构分配制度。结合医疗工作知识密集,脑力与体力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根据按劳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3.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医疗机构要通过承担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的责任,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确保各项服务经营活动有序运行。具体包括:对医院服务经营中的盈利和亏损自负责任;面对市场波动引发的经营风险,要承担责任;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律,依法行医;对损害患者权益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强化财务预算约束,以预期收入控制支出,自觉抑制医院的扩张冲动和超分配的欲望等。

4.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具备条件的后勤部门应从医疗单位中剥离出去,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经营主体;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实行单独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在医疗机构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多家医院的后勤部门可联合组成后勤服务集团。

5.增强自我发展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医疗机构必须提高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依赖财政喂养或靠主办单位输血的意识;对外界的刺激,要有自动反应能力;同时对自己的生存条件要有适应和选择能力,要具有抗御市场风险的自我组织协调能力。

(三)改革医疗机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医院队伍素质

“人世”后,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将逐步暴露出来。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医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机制。

1.实行聘用制。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办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2.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设置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一部分关键岗位。同一单位各个科室结构比例不要强求统一,岗位设置要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及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3.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工勤人员要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工种、技能等级、实际能力等条件,采用择优聘用、定期考核等办法,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环节。

第4篇

关键词:无菌检测间、布局、改造

自2010年1月1日起,部分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始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无菌细则》)的要求开始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对原有的生产厂房和无菌检测间进行整改。本文以L企业为例,针对《无菌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和《GB 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医药洁规》)的要求,对其无菌检测间的房间布局和设施安排加以改造和完善,提出一套有效可行的方案。

1.无菌检测间的改造

L企业是北京一家中型规模的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要生产二类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环境为100,000级洁净间,其主要检测项目为:产品初始污染菌、产品无菌检测、纯化水微生物限度等检测项目。

1.1明确改造需求

在国食药监械[2011]54号《关于实施及其配套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1](以下简称《54号文》)中,对无菌检测间的布局提出了指导原则:①生产企业应存在三间万级背景下局部百级(单向流空气)的实验室;②检测间不得设置在生产洁净车间内部;③检测间不得与生产洁净车间共用空调净化系统;④检测间应设置专用的无菌/微生物检测实验准备间,其不宜作为其余物理化学实验的实验室使用。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3月15日的地方性规范文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咨询问答专栏》[2](以下简称《咨询问答》)中提到:对于新建实验室的,生产企业应分别建立万级下局部百级的无菌检验室、微生物限度室和阳性对照室(包括人流、物流相对独立)。对于实验室改造中确有较大难度的,无菌检验室、微生物限度室可共用(但应进行清场),阳性对照室应配备百级洁净工作台;若阳性对照室处于非受控环境,应提供验证资料,并配备生物安全柜。

1.2改造设计方案

根据需求,将L企业原有无菌检测间的布局进行重新设计。图1为该公司原有无菌检测间布局图,其仅有无菌检测室和阳性对照室两个实验室,不符合三个实验室的要求;实验室之间没有单独人流、物流通道;无菌检测间的送风系统与生产车间共用;在无菌检测间区域内没有设置实验准备间。

针对《咨询问答》中的“实验室改造有较大难度的企业”,笔者理解应解释为无菌检测间场地相对固定并且无法进行扩展,阳性对照室与无菌检验室为独立人流物流且相互间无交叉,但L企业又不属于“可减少微生物限度室建造”的情况。根据以上各情况以及企业场地实际情况,设计了改造方案见图2。

依据《咨询问答》的要求,无菌检测间在厂区内另行择址进行建造。改造方案参照《医药洁规》[3]中的若干条款规定,进行了如下改造:第一,在无间检测间的中心区域设置实验准备间,便于实验物品的准备和传送,将换鞋、更一般工作服和洗手的步骤放置在此。实验准备间属于洁净控制区,需要控制其温度;第二,设置设备存放区,用以摆放湿热灭菌柜还有其他需要周转的设备;第三,将三间实验室的人流与物流通道分开。具体为:换鞋、更一般工作服和洗手共用实验准备间,更换无菌工作服步骤放置在更衣室;手消毒与气闸室的设置放置在缓冲室。这样的设计更加简便,并且便于意外情况下的人员逃生。每个检测间设立传递窗以保证单独的物流通道。第四,为保证阳性对照室与相邻洁净室保持相对负压,至外界环境的压差梯度设置为12.5Pa、25Pa和12.5Pa,阳性对照室采用独立空调系统,采取直排,整体系统回风不再利用。同时,在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室之间设置压力指示装置。另外,阳性对照室预期使用生物安全柜。第五,微生物限度间至外界环境的压差梯度设置为37.5Pa、25Pa和12.5Pa,无菌检验室至外界环境的压差梯度设置为37.5Pa、25Pa和12.5Pa。

2.改造总结

此改造方案整体按照《54号文》和《咨询问答》进行设计,整体结果符合目前《无菌细则》对无菌检测间的要求,并通过了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许可证检查。

在《无菌细则》中针对检测条件进行的要求,较《YY 0033-2000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及特殊无菌产品细则,即《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及《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生产实施细则》针对检测条件的要求更加严格。按照目前《无菌细则》及《医药洁规》中的规定,一般生产企业应保留50至60坪的检测空间用于无菌检测间及其辅助房间的建造,并建立有独立人流物流的无菌实验室三间,辅助清洗室和洗衣室至少各有一间,无菌检测间内部不宜设立洁具间。

参考文献

[1]国食药监械[2011]54号《关于实施及其配套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EB/OL].,2011-1-27

[2]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咨询问答专栏[EB/OL].bjda.省略/tabid/62/InfoID/60366/frtid/40/Default.aspx,2011-03-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S].2008

作者简介:

罗 迪,女,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品质量管理与监督。

梁 毅,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硕士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

第5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1.资源型产业集群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个分支,但这种产业集群又具备自己的独特特征。资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指依托独占性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消耗实现成长的企业的聚集,通过深度专业化分工,形成完整价值链条,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资源型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具有产业内在联系,且在地域上表现为集中化。资源型产业集群按照自然资源的再生与否可分为两种:一是依托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二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由于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依赖性较强,且资源量不断减少,对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的研究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重点。

2.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辽宁省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传统行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政府的导向作用不到位,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产业集群基础较差,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尽管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但规模尚小、链条尚短,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目前,辽宁63%的产业集群规模集中在10-100亿元区间,产业集群平均规模只有30余亿元,超百亿元的集中区域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辽宁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初期,以传统行业居多,产业集群内部结构较松散,不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产业集群发展文化底蕴不足,外资引进水平、现代管理制度及市场化程度等都亟待提高与加强。

2.2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较差

资源型产业生产规模较大,占用生产要素较多,一旦建成规模,产品换代速度和工艺的改进非常困难,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和刚性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辽宁的传统资源产业关联度较差,产业化程度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不大。受产业集群发展制度不完善以及市场环境较差的影响,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较低,集群内产业链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支撑与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与氛围,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3 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量不足,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偏低

目前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没有鲜明的特色,与周边区域相比较,企业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与区域自然资源及原有产业优势结合不紧密,从而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瓶颈制约。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没有形成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开拓市场,普遍存在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够,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较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等问题。

2.4 企业创新能力偏低,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缺乏创新性

虽然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我国直到近些年来才普遍运用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许多人对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认识还较模糊。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我省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适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区域公共服务系统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产权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担保机构、教育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力量不足等原因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5 地方政府缺乏推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不良

由于我国资源的国有性特征,地方政府在资源的给方式与规模、产业进入壁垒、融资市场等方面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调节机制区别于市场机制,往往会导致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行政区划的锁定导致市场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有效配置、自由流动以及区域专业分工。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不良,这也是集群的规模难以做大,集群本身难以走向高端的体制。

2.6 资源耗竭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依赖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种。可再生资源是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如农牧业、渔业等。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碳、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等。对基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成长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而言,资源耗竭问题不仅对资源型产业集群本身有极大的影响,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由于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生产技术的不完善,在资源开采与利用过程中,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如一些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初级阶段,在缺少环保部门的监督与监管的情况下,随意排放工业“三废”,造成大面积污染,严重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地域环境

理论和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各项扶持政策与制度,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引导企业进行资源的战略整合,构建产业项目发展平台。在整合产业资源过程中,要积极培植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尤其是要注重配套产业的发展,强化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各地应选择基础好的企业,扶持这些企业加速发展,提高技术层次与整体竞争力。辽宁省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和指导,遵循市场规则,通过信息、组织企业论坛等方式,促进企业间的联合,引导部分大企业并购中小型企业,有效整合资源。

3.2 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构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

辽宁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的过程,把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作为整体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企业和项目的技术创新。对有改造价值的传统产业要采用先进技术予以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变革,以高技术推动工业化,提升产业的内在素质。加快构建产业链条完备的工业园区,并以工业园区作为载体,合理布局,在这个平台上突出一个或多个产业的集群效应。

3.3 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根据区域资源型产业的特点构建产业的竞争力指标体系,从而全面推动资源型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极易形成区域资源特色,辽宁省应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当做重点来抓,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如特色加工业与特色农业等。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源要素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较强掌控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竞争优势。因此,在充分形成地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同时,将会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3.4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机制是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机制,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内的科技开发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地域创新体系。通过对产业集群内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辽宁省应不断完善政府支持下的企业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互利合作、优势互补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在建的区域科技创新基础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发挥已有科技资源的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

3.5 加快产业集群政策制定及公共产品供给,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政府要通过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法规条例等方式,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给予企业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引导合理配置产业集群内部及产业集群之间的资源的同时,加快市场纵深改革,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引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使资源按市场规律及价值规律进行分配。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相关部门更应加大投入力度,在交通、科技信息、人才培养、环保等公共产品方面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3.6 大力发展资源替代型产业,实现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基于自然资源的生产、加工以及相关产业而形成集群,其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存在、生产和可持续利用是密切相关的。资源型产业集群以各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两种资源的特性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两种资源都应持节约利用、合理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态度,注重在开发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不进行破坏性利用。特别是基于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集群,应在合理节约利用资源的同时,大力进行资源替代技术研究,以应对资源耗竭问题,降低资源型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性,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健歆.资源型产业集群和谐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0):252-253.

[2]杨明华,周娜.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特色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37-39.

[3]王坤.资源型产业集群成长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8):12-13.

[4]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7(9):19-25.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策略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式,主张在传统知识方法与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思想方式,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知识的创新,以及经济发展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一、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融的必要性

文化创意产业最早兴起于欧洲国家,是欧洲国家应对传统经济产业衰落问题而采取的应对举措,并随着各国交流的逐渐加深,流入到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极强的独立性,遵循创新应用原则,利用传播性极大的现代化传播媒体,达到文化广泛传播,形成文化经济产业世界独大的发展目标,我国在2009年“两会”中正式提到了创意文化产业内容,在“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部署了相关任务指标,以全国性为目标迅速开展了创意文化产业活动,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后发现,在2009年到2010年一年之间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出口数额突破了200亿元,年平均增长为30%,充分体现了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发展辽宁省地区性经济,就应该抓住国家相关政策带来的机遇,加强辽宁省文化创业产业建设,鼓励人们参与到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活动中来,争取省外投资的同时,为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提高地区经济的战略性发展目标。

二、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现状及问题

1.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是地区经济发展最不可缺少的动力,近几年来随着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的不断推进,辽宁省内文化创意产业活动有了明显的进步,各方面发展流程趋近完善,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也得到了有效的确立,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辽宁省葫芦岛市文化创意发展实际情况为例,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念得到省内支持和推广之后,葫芦岛市迅速开展了相关产业内容调整工作,直到目前葫芦岛市内经过标准机构认定的文化创意企业达到了500家,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主要涉及到了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等9个专业门类,印刷制造业和销售业等18个行业门类,从小型行业的角度出发,大概包含了60个小型的文化创意产业,比如网吧。从葫芦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看,葫芦岛市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地理环境优势,在渤海岸边开展了大量的绿色竞技活动,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丰富了葫芦岛市文化底蕴内容,吸引了无数外来游客的眼光,继而进一步发展了海边文化经济产业,推动了市内经济发展步伐。除此之外在2014年,我省文化产业部门正式推出扶持文化创意人才活动,组织4400家网络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宣传推进活动,继而为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

辽宁省主要的经济发展项目是工业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辽宁省内大型的老工业基地获得了经济转型的机会,但是受传统经济发展形式的影响,不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相对困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间尚短,市场渠道流通性不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在市场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高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投资和融资活动的难度,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投资要求相对较高。辽宁省内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规模大,在开展和推广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对省内大规模的工业基地进行处理和调整,针对这样的情况,普通或者单独的投资企业无法支撑庞大的调整工程,只能结合多年投资商的力量,并根据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要求,进行相对科学合理化的分工,才能够在有效的时间之内完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任务要求。比如在辽宁省内开展旅游项目,就要对旅游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从各建设区域功能的角度出发,结合投资商的资金实力,确定投资方向和详细的投资数额。

(2)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从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式看,省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由政府引导,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政府负责投资,省外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得不到有效的拓展,进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创意产业资金问题,抑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与此同时资金的限制,降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利润回馈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效益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具体的体现,导致产业发展的后续动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得不到全面的落实。

(3)发展思想产生的冲突。辽宁省内的老工业发展基地,是一代人艰苦奋斗的标志,包含了老一代经济发展带动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与老基地产业的保护思想产生了冲突,在活动推广与建设的过程中,不容易获得相关投资商的认可,争取融资项目的难度相当大,再加上产业建设管理规范性不足,容易对工业遗产造成损害,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上的思想冲突与斗争,进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对策分析

1.采取联合式开发方法

为了有效解决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投资高的问题,就应该从现有的投资方式入手,改变传统的发展投资理念,整合可移动资产,鼓励民众与省内投资商加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活动中,采用联合式的开发方式,实现民间资产与政府资金的有效融合,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投资资金的利用率。与此同时通过联合式资金的投入,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民众的参与提高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的关注度,进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质量保证,为传统工业基地遗址的开发和利用的完整性提供了保障,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价值。

2.拓展融资渠道

资金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要想保证文化创意产业资金供给的及时性,就应该拓展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来源内容。首先调动政府参与的积极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性的分析,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在政府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高资金的投入量,实现现有资金的有效利用。其次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提高民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程度,吸引民间投资者的加入,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弊端和差异性,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让文化创意产业从基本上融入到省内社会经济发展中,提高民众的经济收入,得到民众的多方认可,进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与省内经济共同进步的良性发展模式。最后放宽融资眼界,在省外寻找能够满足产业发展融资需求的投资商,利用老工业基地遗址的文化魅力,保持经济发展互惠互利的融资目标,取得省外甚至海外投资商的关注,同时注重外来文化的融入性发展,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担保融资风险

为了保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应该针对融资现有问题制定对策,开办融资风险担保机构,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活动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调查,从而形成完善的融资风险应对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产权利益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开展政策优惠项目,减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负压力,比如免除文化创意产业一年的税务调查税和80%的不动产税,开放土地税和财产税的要求内容,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自由的环境,实现改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情况的目的,为文化创意产业资金融资创新提供支持。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进步,实现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为了推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辽宁省推出了一系列实用的优惠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在有效时间内取得了相对显著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2]李建柱.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张玉敏.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15:142-143.

[4]张瑾.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

[5]赵瑞娟.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6:140-141.

第7篇

【关键词】 产业梯度转移 污染转移 可持续发展 原料药

当前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的深入实施,污染转移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环境学家等一直对自由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关系保持着密切关注。他们注意到在目前盛行的南北贸易模式中,从表面上看发展中国家似乎呈现出比较优势,而实际上却潜藏着“环境成本转移”和“专业化陷阱”等隐患。这种局面的继续和蔓延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原料药生产正处于承接国外向国内的产业转移,同时也面临国内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如何保持产业梯度转移中我国原料药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所关注。

一、环境污染转移原因与影响

1、环境污染转移原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积极承接国际以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但是国际产业转移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这给我国的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造成环境污染转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存在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众环保意识有明显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跨国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存在差距;环境成本的外部化。

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区际产业转移,企业是转移的主体,而企业投资区位选择及生产经营活动取舍,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因素。这种成本,除了直接的生产费用之外,至少还应包括因环境外部性内在化而由企业承担的那部分开支。根据庇古模型,环境外部性内在化过程也就是“边际私人净产值”不断趋近“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过程,其实质是让生产污染的企业或个人而不是社会或他人来承担相应的污染治理费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的过程也就是污染控制的实现过程。

2、环境污染转移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不但促进双方经济发展,有时会导致“环境成本转移”,甚至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生产资源密集型产品陷入“专业化陷阱”,虽然污染转移可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符合交换的自愿性和当事人共享“帕累托改进”的双赢性,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并非所有的比较优势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些缺乏动态比较优势的国家甚至会陷入经济停滞。除此之外,环境污染转移的结果具有明显的不经济、非持续、低效率和不道德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环境污染转移加剧了世界的不平衡,在经济全球化下尤甚;二是其低效性表现在“重复落后”和“倒退现象”上,即一个社会已经拥有更高效率包括对环境更珍视的技术,却弃之不用,硬要在落后地区采用更落后的技术,包括重演已被发达国家淘汰的技术发展过程。造成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减弱;三是把污染转移到劣势或弱势群体身上,使其后代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从生存机会和事实上来讲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国家非再生资源的出口是有联系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有以下特点:越来越多地消费发展中国家的非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发展中国家由于陷入“专业化陷阱”,其承担的环境成本没能内部化到产品价格中,发展中国家因而出现福利损失和环境损失,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者无形中得到了补贴。发达国家得以以低于产品实际成本的价格进口消费非再生资源产品,发展中国家被迫承担了不合理的环境成本。目前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差距和发达国家相去甚远,陷入了“专业化陷阱”当中,而目前的国际贸易体系对此还起到强化的作用。在国际上,关税保护使制成品的关税一般高于初级产品和半成品,由有效保护率EPR=(Vj-Vi)/Vj-(ti-Oyti)/(1-Oy)(其中ti表示半成品关税税率,tj表示最终产品的关税税率)可知,当tj一定,ti愈低,最终产品的保护作用愈大,对进口国愈有利;反过来会阻止产出国对初级产品的深层次加工,造成出口国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因此,从关税结构上看,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这种干预的结果导致畸形贸易,阻碍了资源对环境的有效配置。

二、对我国原料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1、原料药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目前世界上原料药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和印度,呈现向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势趋。发生原料药生产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地区生产成本不具竞争优势,一是短期内技术不难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欧美地区环保要求逐渐提高,环保成本较高。伴随着国际原料药产业向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转移,我国国内的原料药生产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那就是走向西部。除了环保问题,煤、电、油、运的紧张也是促使这些原料药企进行搬迁的原因之一。全球原料药产业链转移导致了中国基础型大宗原料药国际市场的销量大增,甚至供不应求,奠定了我国基础型大宗原料药生产大国地位。但同时也应看到:原料药生产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原料生产种类多、量大,原料利用率低,一般10―40多公斤原料收1公斤产品,有的产品甚至上百公斤原料生成1公斤成品。由于化学合成工艺比较长,反应步骤多,最终成品只占原料消耗的5%―15%,而绝大部分辅原料等却转化为“三废”造成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环保标准较低,环保意识薄弱,国外的原料药环保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1/3,而国内只占到1/6。产业转移的背后隐含着原料药企业难以承受的环保成本,在原料药饱受能源、原材料涨价导致利润下滑的状况之下,环保成本更为突出。以出口为利润主体的化学原料药产业,可以说是我国医药制造工业中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其产品以出口为主,在其他国家消费产品维护人体健康的同时,却把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双重代价留在了中国。

2、原料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料药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摒弃原料药生产国际、国内转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原料药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竞争优势导向的跨越式产业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原料药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途径推动原料药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实现扬长避短与优胜劣汰的有机结合,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避免“环境成本转移”和“专业化的陷阱”的负面影响。

三、原料药企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

1、加快对传统原料药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抓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化学原料药一直是生产粗放、出口量大、技术含量低,靠规模和低价格取胜。我国化学原料药走的这条粗放增长之路,很难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原料药将受到出口受阻、低碳经济发力、传统领域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大和低碳产品认证的推进,高污染、高消耗的化学原料药产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产业转型或升级。在原料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原来的数量规模型粗放增长方式向效益型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变,建立一个低消耗、资源节约型,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率,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道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新工艺,加快产业升级进程。同时,针对原料药项目转移过程中要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有效防止高能耗、重污染的项目向西部转移。

2、延伸产业链,自产原料制剂化与制剂原料自产化。制药企业从单一原料药生产向制剂出口加工延伸,提升在国际制药工业产业链中的位置,改变盈利模式,参与全球竞争是制药企业发展的趋势。从全球的制药产业格局来看,欧美和日本的大型原研药企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全球性仿制药企处于整个医药产业链的中段,而中国制药企业在全球分工中相对处于低端,向欧美、日本和印度制药企业提供原料药。我国生产的大量原料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毛利率也因同质化竞争被一再压缩,而毛利率较高的制剂却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也导致我国医药产业的利润水平大幅低于国外。原料药企业应该逐渐像国外那样转向生产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放弃一些低附加值、污染严重的原料药产品,开发原料药的下游产品、制剂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原料药企业几乎都面临着加快制剂发展的严峻考验与重要任务,加快自产原料药的制剂化发展,做足做强完整产业链,这是加快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自产原料药制剂化好处有两方面:一是优化产品结构,完善品种结构,从根本上克服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与低碳生产的瓶颈;二是把原料药的高附加值榨干吃尽,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毛利率,打造极强的产能协同效应和产业链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3、应完善大宗原料药出口的管理机制,要限制产能过剩,避免反倾销调查。我国许多企业走“产能规模决胜”的不归路,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同一种仿制药品大家都生产,重复建设生产原料药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原料药产量增长幅度大大超过需求量的增长。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目前涉及医药行业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绝大多数为反倾销,且数目和金额越来越多,使得中国医药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阻力不断加大,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背景下,中美之间关于贸易顺逆差、汇率操纵国、反倾销关税等各种摩擦的威胁时刻存在,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严重影响,原料药的出口改为配额管理是抑制日益恶化的原料药产业低价竞争的一个重要办法。出口配额管理是我国商务管理部门针对部分重要产品、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实行的一种管理方式,例如煤炭、纺织品、稀土等产品皆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对重要产品实行出口配额管理,有助于从国家及整个行业层面加强对出口产品的统筹管理,制衡国内企业的异常经营行为,避免国际市场恶性竞争出现,确保国家及行业利益最大化,同时有效保护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原料药的出口改为配额管理其好处有以下几方面:拥有出口配额的原料药骨干企业,可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及企业生产库存情况灵活出口,实现出口盈利最大化;加强出口企业的沟通协调,避免淡季时蜂拥而出价格走低、旺季时竞相出口产供求关系被人为破坏;企业掌握了出口主动权,辅之以协会等有关部门有力协调,可有力制衡国际买家的联手打压,提高国内企业的话语权;避免大宗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反倾销。

4、打破标准与认证等国际技术壁垒。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与其相关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均实施了严格的技术和行政监管,设置愈加严峻的国际市场准入障碍。我国原料药进入国际市场面临越来越多限制与壁垒,我国原料药企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必须要加快技术进步,要快速实施新标准,加快认证步伐以规避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世界各国的药典与标准等越来越严是大趋势,获得欧洲EDQM或美国FDA的相关认证与审计,意味着企业产品拥有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对以外向型为主的我国原料药来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经济增长;辽宁沿海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66-05

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增添了新动力。“十一五”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及产业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为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邻近俄罗斯、蒙古,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区域内有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个沿海城市,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 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该区域生产总值由2006的4 737.3亿元增加到2010的9 255.9亿元,年均增长14.3%,占辽宁省比重为50.6%,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该区域已经成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7∶50.2:39.2调整为2010年的8.9∶52.5∶38.6,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1 000元。

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发展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加强,2010年经济总量占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比重达到55.7%,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同期,锦州、营口、丹东所占比重基本不变,盘锦提高2.8个百分点,葫芦岛下降1.6个百分点。从人均指标看,各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大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4 013元,盘锦、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78 897元、 41 404元、30 247元、29 548元、18 850元,大连人均生产总值为葫芦岛的4.5倍(见表1)。

2.产业发展呈现出逐步优化的趋势,成为六市的共同特征(见下页表2)。 “十一五”期间,六市中第一产业比重均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除盘锦市之外,其余五市均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除锦州和葫芦岛市有明显提高之外,其余四市呈现出下降趋势。

3.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见下页表3)。2010年六市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基本上都在95%以上,即使是相似性略差的盘锦和葫芦岛、盘锦和大连之间的相似性也分别达94.5%和92.%,这充分说明沿海经济带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迫切需要差异化的产业定位,各区域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二、偏离—份额分析理论框架及数据处理

1.SSM的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即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SSM以其所在大区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刻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SSM的数学模型。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o,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i的经济规模为bi,0,末期经济规模为bi,t。同时,把区域i的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t=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i区域所在大区相应时期的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区域经济增长Gij=Nij+Pij+Dij

Nij=bij,0*(■),Nij称为份额分量,是指i区域j部门按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bij,0*(■-■),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导致i区域j部门增长相对于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

Dij=bij,0*(■-■),Dij称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指i区域j部门增长速度与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

PDij称为区域部门优势(Pij和Dij之和),反映区域i第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Gij=bij,t-bij,0

i区域经济总量Gi=Ni+Pi+Di,

其中Ni=■Nij,Pi=■Pij,Di=■Dij

因此,i区域经济的经济增量可表示为:

Gi=■bij,0*(■)+■bij,0*(■-■)+■bij,0*(■-■)

三、SSM的实证分析

1.三次产业部门分析。本文选择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内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六市为研究对象,数据选取各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以2006年为基期,2010年为报告期,通过样本数据进行偏离—份额处理,具体结果如下(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沿海经济带内第一产业的结构分量均为负值,竞争力分量有正有负,总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该区域内第一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滞后于该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丹东、营口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要优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竞争偏离分量仅有盘锦和葫芦岛为负值,其余均为正值,说明该区域内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对区域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大连、锦州、营口、丹东的第二产业竞争力要强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第三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区域整体水平,而营口和葫芦岛两市第三产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从表4中可发现,沿海经济带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份额分量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的份额分量,并且第二产业的份额分量略高于第三产业,说明沿海经济带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

根据上述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进一步分析研究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见表5)。

从表5发现,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发展快慢不一,营口市发展最快,五年间增长1.19倍,大连其次,增长了1.01倍,葫芦岛市发展最慢,仅增长0.53倍。从区域份额分量看,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四个城市的份额分量均大于其总的经济增量,说明其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存在问题,其发展更多地依赖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带动;大连和营口两城市的份额分量小于其总的经济增量,其发展除了依赖于区域整体的带动,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结果。从结构偏离分量看,大连、营口、盘锦三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其产业结构中,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整体的产业规模比重大于滞后于区域整体发展的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丹东、锦州、葫芦岛三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这三个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整体发展速度的产业规模小,因此,对各城市整体发展不利。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营口、锦州三个城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其产业比区域整体同类产业发展速度要快,更具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城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在区域发展中明显处于劣势。

2.作图分析。为了便于对各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各区域进行比较,了解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区域,绘制区域优势分析图和区域偏离分量分析图。分析图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成8个扇面,然后标出各区域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根据所在不同扇面的区域划分为几种类型,以判别区域总体结构及竞争力优劣,从而确定具有竞争力的区域。(1)区域优势分析图。以区域优势PDij 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8个扇面反映区域增长优势的类型:扇面1、2为原基础好,增长较快的区域;扇面4为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区域;扇面5为基础较好但增长较慢的区域。从图1中看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大连和营口集中在S1和S2扇面中,说明两市的发展快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丹东和锦州处在S4扇面中,说明两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也较快,但在区域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盘锦和葫芦岛处在S5扇面中,说明两市的基础较好,发展速度慢于沿海经济带。(2)区域偏离分量分析图。以竞争偏离分量 Dij为横坐标,以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坐标,图上各点反映区域竞争力状况。从图2可看出,大连、营口处于扇面S1中,说明两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丹东处于扇面S4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好,但整体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盘锦处于扇面S5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好,但整体竞争力弱;锦州处于扇面S6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差,整体竞争力很弱;葫芦岛处于扇面S7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差,整体竞争力非常弱。

总体看,大连和营口两市的产业结构和自身竞争力要高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其产业发展更具有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中更能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这也与“十一五”期间,两市不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处于领先的态势是吻合的。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快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优化和升级。辽宁沿海经济带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占有主要地位,要充分发挥在装备、石化、造船、冶金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快技术升级步伐;要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加快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方向演进。

2.提升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水平。要借助辽宁沿海经济带(6+1)城市经济联合体的平台,加快推动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互通共享,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区域内优势产业对接,引导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实现优势互补。

3.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主要经济区的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哈大齐等主要经济区的联系和沟通,在产业、资金、技术等领域实现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合作。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耀光,韩增林,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

[3] 马慧强,韩增林.山西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J].北方经贸,2009,(8):28-30.

[4] 何龙娟,肖敏,吴殿廷.“十五”期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SS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24-425.

[5] 安中轩,徐春华,常艳.西部大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成都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0-41.

Analysisi of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GU Zai-bang 1,2

(1.Urbon and Environmental Colleg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Dalian Municip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Dalian 116012,China)

第9篇

“一带一路”老字号品牌文化产业创新

1引言

辽宁老字号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沉淀,也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同时也并存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东北工业老基地和经济中心,辽宁老字号企业有责任更有义务首当其冲,担负起“振兴东北经济、振兴辽宁”的重任。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文化如何创新发展就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及时研究出顺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又符合老字号企业发展的对策,这样才能使辽宁老字号企业成功“搭车”、顺利“出海”,达成“促经济,求发展”的最终目标。

2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经营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辽宁老字号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不可小视,然而如今品牌老化问题使得老字号企业生存岌岌可危。

2.1产品的地域性较强,市场扩延困难

老字号的区域性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很多老字号都以“区域特产”自居,这就大大局限了产业的发展,更可怕的是消费者认为在其他地方购买就是假货。由于经过试探性的推广,遇到种种困难,索性就把自己锁定在了当地。随着旧城区改造,许多老字号搬离原来赖以经营的“黄金商道,尽管匾牌还在,由于失去了地理优势,也就失去了商圈消费者,形成的市场空白迅速被同类产品所替代。

2.2宣传手法过于传统,忽视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

老字号面对新的市场竞争,需要对品牌价值进行提升,在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方面下功夫,否则很容易忽视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老字号企业通常不注重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他们认为百年品牌无须宣传,其实这是很落后的观念。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产品同质化以及传播的过度逐渐培养了消费者的挑剔眼光,如果不能保持持续的传播,消费者就会忘记。

2.3老字号企业缺乏文化、营销、管理、服务等方面创新

老字号所处的时代和经济社会背景,今昔已大不相同,现代消费者与老字号创立之时的消费者的文化、营销、管理和服务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企业的企业理念、品牌理念、经营管理理念,同老字号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新的特点。而很多老字号没有充分认识现代市场环境变化,一直固守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没有能够与时俱进,体制创新上缺乏活力,企业缺乏文化、营销、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创新,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

3“一带一路”战略对辽宁老字号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老字号大多是“百年老店”,它诞生时的社会环境与当下的社会环境有了本质的区别,“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于老字号品牌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3.1增加老字号企业实际利润,促进辽宁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而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的一些老字企业正可以搭界这股东风另辟蹊径,开辟出另一条跨国发展之路。将自己的品牌做强做大,使企业起死回生,增长销售额,增加实际利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2 有利于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

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老字号企业对外投资,有利于与国际科技型企业洽谈合作,引进科技人员,吸纳新技术,促进技术转型升级;有利于获取国际品牌、销售网络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3.3开创跨国地区新型合作局面,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辽宁商业老字号在这一战略背景下进行企业全方位发展,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进一步促进企业闯市场、创品牌,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4老字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任何品牌都必然经历“生长―成熟―衰退―再生”的生命周期。在新的环境中如何凤凰涅,保持品牌常青,老字号企业必须理清思路,寻找合适的对策以应对。

4.1深入调研国外消费者需求,产品改良方案要精准

改良几百年形成的生产和经营之道,确实是个大工程。但为了辽宁老字号产品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必须积极调研国际市场,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研制出改良加工和包装方案,尽可能迎合跨国消费者口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字号要“求变”,产品要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包装要时尚,推广要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管理要跟上国际化的竞争趋势,总之在创新中继承,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将国内与国外结合,都不失为老字号创新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4.2实现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大融合,即O2O(Online To Offline)

伴随“一带一路”政策的战略背景,跨境电商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而辽宁老字号企业实施跨境电商销售,实现O2O的突破,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齐头并进、互惠互利,共创销售卖点。我们应该针对老字号如何操行运作跨境电商提出意见,同时也应将这一销售渠道的消费群体侧重点放在80、90、00后的年轻人身上,因为他们习惯网络购物,比较60、70而言,他们的购买力会更强更大,这会为老字号经营重振而开辟又一个崭新的途径。

4.3加强物流管理,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

“一带一路”预计涉及近60个沿线国家,总人口约44亿,因此,物流和航运方面一定不能滞后。传输手段的先进是确保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的保证。因此,老字号企业要创新对口岸物流管理观念,把物流运作管理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经营优势的战略内容,彻底改变过去只重视市场而忽视物流管理的模式,把物流运作建成一个以满足经营需要为目标的供应体系。此外还要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加大对物流设施建设的投资,主要是投资仓储、货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4.4 健全对商业老字号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未来“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风险,既有来自国家间的利益矛盾;也有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因此,必须正确评估不同地区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因素,细化对一些地区未来局势的风险评估,避免产生直接冲突。老字号企业要切实做好境外投资合作环境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制定完善的计划和方案。充分了解境外相关合作方的股权结构、组织形式、资产权属、重要合同、重大纠纷、经营情况和资信状况等信息,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价并借助专业机构防控境外风险。

5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辽宁老字号企业只有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品牌文化产业,才能对于加快辽宁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起到重大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开创我省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邓里文.基于品牌资产转移的品牌延伸策略研究.经济纵横,2010.

[2]吴晓东.地区性“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的品牌战略――以辽宁省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13.

[3]孙海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科学与财富,2014.

[4]郭薪.老字号发展的时尚历史脉络及现实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

第10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依据创业教育的体系内容及基本要求,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实践环节薄弱问题,提出了通过政产学研联合,共同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模式,并对建立该模式的意义、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政产学研联合构建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模式已在实际运行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期待今后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加以推广应用。

[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政产学研模式;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99?03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注重实践,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本质上仍属于素质教育范畴。所谓创业,是指创建某一个经济组织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创业者个人的发展目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具有的品质和特性,是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包括其思维方法、知识和经验、智慧和技能、品格和胆识等。“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从广义上说,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注重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1,2]。创新创业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勇于实践,在创新创业中不断成长。

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大学生有创业热情,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创业的成功率偏低。这是由于大学生基本生活在相对简单封闭的校园环境,长期接受应试教育,虽然在某些技术专长上可能占有优势,但由于对社会缺乏深度了解,不熟悉经营的“游戏规则”,在企业运营、组织协调和风险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经常由于事先估计不足而导致整个创业计划失败。因此,大学生在创业前应积极参加创业训练、积累创业知识,去企业实习(实践)积累相关管理和营销经验,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转变,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基本创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3]。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目前创业教育模式及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有所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为目的[2],它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创新性意识和创造性观念的培养。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由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知识和经验、技术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此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节等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相关外部条件的缺乏和自身条件的限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水平,使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现阶段,国内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于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5]。此外,国内创业教育目标设定的功利性、对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性、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局限性以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单一性,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1]。因此,高校必须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进一步努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通过积极引导,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知识水平。大学生应在认真学习相关创新创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种实习实践,积累宝贵的创业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创业技能。各高校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科导向型模式、实践导向型模式和综合型模式[4]。

与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相比,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有适合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载体。在工业生产中,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机制及其运行模式,大型企业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其生产工艺过程及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学生在实习或实践过程中能学到一些知识,但总体上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这是因为大型企业现有的生产及管理体系,可保证其产品生产过程安全高效,但流水线的现代化生产,使参加生产实践的大学生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监控体系难以提出更多的意见或建议,或者说由于自身原因如专业知识水平掌握还不够系统等,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完全主动参与其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难以充分发挥;相比较而言,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限于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加上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条件限制,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味追求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增加企业利润,造成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不够规范,或由于观念上的认识或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使中小型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践安全方面的保障投入不如大型企业。此外,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小,单个企业一次性能够容纳学生实践的人数不多,直接导致创业教育实践的成本增加。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选择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路径作为突破口,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为主,其核心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文献[1]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了具有特色的“一核心、三平台、九模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集“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文献[5]在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创业操盘实践项目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山东农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总结出“双创四驱”教育模式,并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对于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2]。

实践表明,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现实情况是,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构架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普遍比较缺乏,大多数企业基于自身的生产考虑,不太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使学生难以真正学到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4]。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大型企业,选择中小型企业,大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及企业管理和产品销售过程。这是由于多数中小型企业在生产上还不够规范(或未完全定型),技术上可能还不够成熟,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有机会参与到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以及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等,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措施,可能直接被企业采纳;另一方面,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或市场竞争所致,需要不断地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在生产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虽然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或实践经验不足,在自身已有知识体系下可能还不足以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但大学生背后依托所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平台(实验条件),有望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和途径。

鉴于单个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小,一次性可容纳学生创业实践的人数较少问题,如果能按照建立产业集群(或行业协会)的思路,将大学生分散到多个与其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企业实习,这样一方面便于实习带队教师的指导及宏观上的管理,确保整个实践(创业教育)过程安全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顺利进行,基于政产学研联合,共同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和途径。协调处理好“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三者之间的责、权、利,以政府为依托,选择地方政府所辖区域内安全条件和生产环境较好、注重技术创新的若干个相关联企业,建立产业集群,政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有监管责任,政府和企业共同携手构建,提供安全、高效的实习实践环境和条件;学校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在技术上提供保障和支撑,确保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三、政产学研联合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更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环节,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业。高校应积极探索建设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例如,创建大学科技产业园、创业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校企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大学生在企业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进一步深入落实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意向,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和企业工程实践优势,促进学校与镇区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2014 年7 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丹阳市吕城镇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协议,双方就大学生实习实践(创业)基地建设达成共识,《丹阳日报》头版进行了专题报道。镇区企业可为大学生提供了解企业创新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的鲜活教材,也为南航材料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了紧密结合实际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根据协议,南航材料学院选派了首批20 余名本科生来到吕城镇所属10 余家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大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理念,同时大学生真正走进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和研究方向,有利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了解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和技术难题解决牵线搭桥,并提供实际指导和帮助;此外,发展中的镇区企业迫切需要招聘引进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中的深切感受,有利于他们了解企业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真正感到有用武之地,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实践(实习)企业创新创业,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此次政产学研联合,校企共建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打造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使政府—企业—高校之间达到合作双赢。

生产实习(实践)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此次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的学习实践成果丰硕。例如,有一位同学在生产电热合金丝的企业中,亲身感受了产品生产工艺的全过程:选料熔炼开坯锻造退火酸洗拉拔光亮退火成品检验等。其中就合金配方设计和酸洗热处理等工序还提出了合适的改进措施,能简化工序,节约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另有一位同学针对小家电生产中,其核心部件加热器耐腐蚀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措施,解决了企业多年在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受到了实践企业的好评。生产实践使创新创业的思想和意识不断深入大学生心中。已有的实践表明,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本次政产学研联合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学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达到了预期效果。期待今后进一步总结经验,努力改进和完善不足,使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第11篇

    产业定位1、立足优势,形成集群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重点创新发展医用激光仪器、核医学仪器、医学检测仪器、医用低温设备等高新医疗器械产品。滁州以生产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物理治疗仪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发展化工类产业、提升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加以引入或培育,扶持有一定资产规模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医疗器械企业成为龙头企业来带动中小企业,鼓励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或其他形式的协作与联合,从而发挥聚集效应。2、需求牵引,转型升级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给予卫生机构财政支持,这就给医院在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了一个重大的升级周期,也给医疗器械生产商们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安徽省应及时抓住机遇,重点开发农村、社区基层和家庭用的便携式、社区医疗、网络化、公共卫生与应急救援装备等领域需求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要及时转型升级,调整发展方向,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关键部件和重点产品,自主创新高性能和市场化优势明显的中高端医疗装备,如早期筛查设备,体外诊断设备,人工器官及其功能辅助装置,智能化生活辅助装置等。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布局合理的医疗器械产业体系,提升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支撑体系建设1、相关产业支撑一个优势产业不会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与相关产业一同崛起的。医疗器械企业需要与多个行业产业和有潜力的小型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部分部件或产品研发工作外包,这实际就等于调动了数倍于己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降低技术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从而能持续地推出新产品上市,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能覆盖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各个阶段的服务链。安徽省应将轻工业大省的优势,如化工、电子及信息产业基础,转化成可以服务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2、基础性技术研发当今的医学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何进行疾病防治、早期诊断、药物量化使用、微创处理、个体医疗、远程医学、生物系统内各单元之间的定量关系等方面,医疗器械恰恰是解决医学发展难题的动力。安徽省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优质科技资源,推进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联合创新,在生物材料、组织力学、生物信号采集、影像处理、生物电子学等领域进行基础学科研究,大力发展智能化机器人、高敏化传感器、工程化生物活组织,促进理、工、医交叉,构建产、学、研、用、金一体的创新联盟,为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构建医疗器械配套服务体系在安徽省建立多类型的医疗器械基础性研发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临床应用评估中心、技术转化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形成医疗器械检测、临床评价、计量与评估、产业化共性技术共享等若干机制合理、运行高效、资源密集的医疗器械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安徽省医疗器械共性技术服务性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4、人才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医疗器械学科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生产一线的低端人才,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类专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来解决。对于需要具备一定技术的中级人才,应支持本土高校扩大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器械类招生规模,同时积极吸引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安徽就业、创业。对于战略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可以通过项目实施、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来培养,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通过高薪、股票、期权等形式来引进。5、园区建设园区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聚集企业、构建产业发展的生态链,促进不同要素的交叉联动,整合资金、技术和信息。针对安徽省地理位置特征统一规划,分别在皖北的蚌埠和宿州、皖中的合肥和滁州、皖南的芜湖和宁国建立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工业园,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医疗器械园管理与运作模式,以园区建设带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企业注册、风险投资、咨询、物流、培训、财务、保险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各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政策保障1、产业扶持政策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在资金、税收、人才引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采购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区域布局,对行业企业进行结构性重构,扶持龙头企业,疏导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专业化企业集群。2、科技扶持政策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设立产品标准研究基金,设立医疗器械科技重大专项、医疗器械临床研究专项。3、市场扶持政策医疗器械产品有公共产品属性,属于政府买单范围,可以调整医疗保障政策、医院评级标准和市场准入审批政策,改进医疗配置管理体系,健全临床应用监管机制,优化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采购程序,鼓励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级医院的装备国产化。4、资金扶持政策首先是政府投资,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医疗器械工业园、重大医疗器械技术研究和开发项目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设置创业基金,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引导作用。其次是鼓励医疗器械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选择具备条件的优势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帮助其上市融资。三是吸引各类金融资本投资医疗器械产业,形成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四)创新驱动1、发展模式创新一是以企业自身的研发队伍为核心,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力量进行的原始创新;二是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购买兼并等方式从企业外部的研发资源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模式;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2、核心技术创新对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产品的创新开发,予以重点投入支持。围绕疾病预防、促进健康、早期诊断、微创技术等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微创诊疗设备、导航定位辅助、动态高分辨影像、生物医学材料、精密制造、神经信号检测与分析、急救设备对特种环境的适应性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未来医学发展前沿,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及可靠性,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与品牌,力求改变安徽省新型产品发展缓慢的局面。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虽与发达国家和发达省份相比有一定距离,但差距不到十年,应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安徽省要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和需求牵引的原则,尽快适应医学模式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变革,优先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建设迫切需求的医疗器械,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采取多渠道创新模式,整合医疗器械支撑产业体系,开展新型医疗器械及其方法学的科技创新,实现医疗器械产业能力的大提升,推动安徽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12篇

作者:蒋长顺 乔忠 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产业定位1、立足优势,形成集群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重点创新发展医用激光仪器、核医学仪器、医学检测仪器、医用低温设备等高新医疗器械产品。滁州以生产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物理治疗仪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发展化工类产业、提升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加以引入或培育,扶持有一定资产规模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医疗器械企业成为龙头企业来带动中小企业,鼓励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或其他形式的协作与联合,从而发挥聚集效应。2、需求牵引,转型升级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给予卫生机构财政支持,这就给医院在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了一个重大的升级周期,也给医疗器械生产商们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安徽省应及时抓住机遇,重点开发农村、社区基层和家庭用的便携式、社区医疗、网络化、公共卫生与应急救援装备等领域需求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要及时转型升级,调整发展方向,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关键部件和重点产品,自主创新高性能和市场化优势明显的中高端医疗装备,如早期筛查设备,体外诊断设备,人工器官及其功能辅助装置,智能化生活辅助装置等。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布局合理的医疗器械产业体系,提升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支撑体系建设1、相关产业支撑一个优势产业不会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与相关产业一同崛起的。医疗器械企业需要与多个行业产业和有潜力的小型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部分部件或产品研发工作外包,这实际就等于调动了数倍于己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降低技术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从而能持续地推出新产品上市,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能覆盖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各个阶段的服务链。安徽省应将轻工业大省的优势,如化工、电子及信息产业基础,转化成可以服务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2、基础性技术研发当今的医学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何进行疾病防治、早期诊断、药物量化使用、微创处理、个体医疗、远程医学、生物系统内各单元之间的定量关系等方面,医疗器械恰恰是解决医学发展难题的动力。安徽省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优质科技资源,推进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联合创新,在生物材料、组织力学、生物信号采集、影像处理、生物电子学等领域进行基础学科研究,大力发展智能化机器人、高敏化传感器、工程化生物活组织,促进理、工、医交叉,构建产、学、研、用、金一体的创新联盟,为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构建医疗器械配套服务体系在安徽省建立多类型的医疗器械基础性研发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临床应用评估中心、技术转化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形成医疗器械检测、临床评价、计量与评估、产业化共性技术共享等若干机制合理、运行高效、资源密集的医疗器械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安徽省医疗器械共性技术服务性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4、人才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医疗器械学科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生产一线的低端人才,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类专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来解决。对于需要具备一定技术的中级人才,应支持本土高校扩大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器械类招生规模,同时积极吸引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安徽就业、创业。对于战略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可以通过项目实施、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来培养,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通过高薪、股票、期权等形式来引进。5、园区建设园区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聚集企业、构建产业发展的生态链,促进不同要素的交叉联动,整合资金、技术和信息。针对安徽省地理位置特征统一规划,分别在皖北的蚌埠和宿州、皖中的合肥和滁州、皖南的芜湖和宁国建立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工业园,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医疗器械园管理与运作模式,以园区建设带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企业注册、风险投资、咨询、物流、培训、财务、保险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各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政策保障1、产业扶持政策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在资金、税收、人才引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采购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区域布局,对行业企业进行结构性重构,扶持龙头企业,疏导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专业化企业集群。2、科技扶持政策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设立产品标准研究基金,设立医疗器械科技重大专项、医疗器械临床研究专项。3、市场扶持政策医疗器械产品有公共产品属性,属于政府买单范围,可以调整医疗保障政策、医院评级标准和市场准入审批政策,改进医疗配置管理体系,健全临床应用监管机制,优化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采购程序,鼓励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级医院的装备国产化。4、资金扶持政策首先是政府投资,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医疗器械工业园、重大医疗器械技术研究和开发项目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设置创业基金,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引导作用。其次是鼓励医疗器械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选择具备条件的优势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帮助其上市融资。三是吸引各类金融资本投资医疗器械产业,形成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四)创新驱动1、发展模式创新一是以企业自身的研发队伍为核心,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力量进行的原始创新;二是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购买兼并等方式从企业外部的研发资源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模式;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2、核心技术创新对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产品的创新开发,予以重点投入支持。围绕疾病预防、促进健康、早期诊断、微创技术等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微创诊疗设备、导航定位辅助、动态高分辨影像、生物医学材料、精密制造、神经信号检测与分析、急救设备对特种环境的适应性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未来医学发展前沿,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及可靠性,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与品牌,力求改变安徽省新型产品发展缓慢的局面。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虽与发达国家和发达省份相比有一定距离,但差距不到十年,应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安徽省要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和需求牵引的原则,尽快适应医学模式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变革,优先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建设迫切需求的医疗器械,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采取多渠道创新模式,整合医疗器械支撑产业体系,开展新型医疗器械及其方法学的科技创新,实现医疗器械产业能力的大提升,推动安徽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

一、引言

(一)关于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背景

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是当今发展较快、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市场需求稳定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也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的产业,其战略地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据统计,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从2002年210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43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7.49%;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这10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66%,预计到2050年我国在医疗器械市场所占份额将达25%。但总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监管等差距还比较大,产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医疗器械作为朝阳产业,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宁波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已把生命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医疗器械产业作为生命健康产业的支柱产业,将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宁波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05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14家。出现了诸如以海尔施、美康为代表的体外诊断试剂骨干龙头企业,以鑫高益磁共振成像系统为代表的民族医疗设备规模企业,以蓝野为代表的口腔治疗设备及医用灭菌设备生产企业,以宁波天益为代表的浙江名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及上市的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但是,宁波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众多,普遍规模不大,存在着多、小、散现象;产品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和市场竞争水平提高不快、产业技术和人才集聚度偏低等问题。与国内和周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猛的深圳、江苏、上海等省市相比,呈现差距逐渐拉大趋势。

二、宁波市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欠合理

我国科技部门在划分学科领域时,把医疗器械分别归入了机械、电子技术、新材料、仪器、医药生物等其他学科,造成医疗器械新技术、新产品归类不明确,在申报政府有关部门支持项目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宁波市医疗器械企业大都处于初创期和微小企业,急需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可现有一些扶持和奖励政策往往与初创期和微小企业无缘,且目前一些扶持政策(财政经费)都散落于多个部门,类似于撒胡椒面的做法不能使医疗器械产业得到很好的开展。表现在:一是“平均主义”虽然使大部分企业都享受到了政策支持,但也意味着每一家企业真正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还是很有限,因此宁波市当前的政策导向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际意义,对于扶持规模企业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平均主义”不能体现政策导向,没有从根本上发现一些潜力比较大、成长性比较好的医疗器械企业,因此也就使这些企业不能迅速脱颖而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中高端人才缺乏,研发体制欠缺

宁波市医疗器械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初创期面临资金困难以及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育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难题,导致企业普遍存在中高端研发管理人才缺乏的现象。中小企业因为自身研发实力不足,因此医疗器械研发主要依赖于大学和科研机构,而宁波市恰恰是医疗器械人才洼地,本地高校在医疗器械等及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不足,本地医疗器械生源也不能满足企业目前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为医疗器械产业服务的咨询、中介、金融、市场推广等专业机构缺乏,研究机构的优势与科技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很难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研发体制,普遍出现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发展后劲缺乏等问题。

(四)行业布局分散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经验均证明,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是做好该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己形成三大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之和及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它们中有的己具备与国际大公司竞争的实力),比如,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含天津、辽宁、山东),形成了骨科器材和心血管器材、计算机导航定位医用设备、呼吸麻醉机、数字超声、加速器、DR、 MRI的产业集聚区。借助政府政策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在集聚区中的企业迅速发展,一批小企业在几年时间中,产值己超过亿元。相比之下,宁波虽然地处长三角,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宁波市医疗器械主要产品分布比较分散,全市各县(市)区都有医疗器械企业,不能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已经严重制约了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五)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监管力度不强

医疗器械是涉及到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产品,产品的质量是整个行业的生命。然而,目前国内部分企业追求自身利润而忽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挫伤了用户使用国产器械的积极性,转而使用进口产品。如国内各类手术中需要的钢板、螺丝钉很多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国产的钢板、螺丝钉容易断,存在质量风险。同时,因医疗器械质量导致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虽然我国出台了《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监管政策法规仍需不断完善与提升,市场监管力度需不断加大。

三、加快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对策

医疗器械产业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战略选择。为有效推动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占领未来该领域的制高点。本文提出以下五方面对策。

(一)理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建议政府积极向上级反映,并在宁波市把医疗器械产业像生物医药技术一样单独划分归类,以便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对医疗器械产业的足够重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是健全监管体制,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宁波市应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制度,提高本市产品使用安全性,打造一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健全规章制度,理顺行政部门的管辖关系,实现主管部门的独立,建立促进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平台及不良反应上报体系,确保用械安全;完善医疗器械产品标准体系及检测制度,建立和健全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规模型企业

政府集中财力,针对一些惠及民生的急需项目出台有力度的扶持政策,结合宁波医疗器械产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提出一些科研或研发资助项目,融合产、学、研、医、用五方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相关部们应当从多方面出发,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培育规模型企业。调动地方政府及开发区的积极性,促进产业聚集和上下游配套单位的完善,以具体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与龙头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促进企业自有品牌与集群品牌结合,鼓励区域产业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区域突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医疗器械产业体系;鼓励企业联合兼并,提高集中度,遴选和促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做精做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医疗器械企业。从而使宁波市基层医疗服务中心的设施和力量得到加强,又使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

(三)拓展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渠道

建议政府部门借鉴上海、江苏等地经验出台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医疗器械领域高层次人才到宁波创业就业;建立起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平台,拓展企业引进一流和领军人才的渠道;从国际和医疗器械行业前沿视角建立海内外行业顶级人才专家库,为企业招聘提供帮助,为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发展与创新提供支持。

(四)巩固拓展医疗器械产业园

根据宁波市医疗器械主要产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巩固拓展现有医疗器械产业园,大力新增发展特色医疗器械“小微园”;以实施“区域品牌”为战略,加强产业布局和产业带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向专业性产业区域集中,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块状集聚优势,尽快使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步入快车道。

(五)加强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度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宁波市长远的规划和整体调控。首先,需要市政府层面制订医疗器械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当务之急是,组织制订“十三五”宁波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规划,政府有关部门把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作为编制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课题,组织考察调研。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发挥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作用,开展对国内医疗器械发展先进省市的考察和对全市医疗器械行业调研,提出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建议意见,为编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奠定基础;其次,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支持力度,实现相关部门工作紧密衔接,集中优势资源,促进行业资源的集成优化;再次,应该加大政策扶持与保护力度、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产业是作为福利事业进行扶持的,我们可以借鉴参考。此外,政府在采购政策上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宁波市本地医疗器械产品。

参考文献

第14篇

10年后,他的憧憬正在变成现实――9月10日,随着重庆市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呱呱”坠地,重庆吹响了向“西部医谷”进军的号角。

■ 单兵突破

刚直辖时,重庆医疗器械产业近乎一张白纸。

然而,这个产业却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工业门类之一,欧美国家都为抢食这块蛋糕而不遗余力。

“作为医生,我意识到,这个产业‘钱’途远大。”张强“财”思敏锐,抢注了“西部医谷”商标。

张强并不知道,他的前瞻,竟与市领导的战略眼光不谋而合。

只是市领导看得更深透:“且不说国外,就是国内市场,也被先行一步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抢食了80%。”要成为与三者并肩而立的“第四极”,这并非一日之功。

如何脱颖而出?一番思索后,市领导决定采用文火慢煨。

文火慢煨的第一步,就是寻求单兵突破。“若按传统方法进行单兵突破,对起步已晚的重庆来说,显然行不通。”一番考察后,重庆决定借鉴“硅谷模式”创建产学研联动体系。

2001年5月10日,首届HIFU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重庆拉开大幕。“我为之前的不了解感到羞愧。”会上,国际治疗超声学会主席盖尔说。

原来,在几日前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上,重庆专家王智彪向盖尔介绍,重庆造海扶刀已能对肿瘤进行无创治疗。

“欧美都不行,中国能做出来?”盖尔决然不信,带着专家赶赴重庆。考察完毕,盖尔流泪了:“我多年的夙愿没想到竟在中国实现了。”

牛津大学代表当即购买了一台海扶刀。BBC(英国广播公司)说: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使用中国设备。

“不开刀,不见血。”1942年,美国科学家弗莱提出了“运用超声波实现无创手术”的设想。几十年来,欧美各国投入大量财力欲把设想变成现实,皆无功而返。

谁曾料到,这个“医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竟被初出茅庐的重庆攻克。

“花”开重庆,就在于创建了独树一帜的产学研联动体系。

1997年,在市科委引导下,重庆医科大学建立超声工程研究所,进行海扶刀基础研究;随后,市科委组织各方力量,成立海扶技术有限公司,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重医附二院再将产品用于临床,并将问题反馈给超声工程研究所――如此进行了数万次循环试验。

海扶刀的诞生,正是得益于这种联动体系。

随后,如法炮制,重庆将“海扶模式”用于其他“单兵”,内窥镜胶囊、血透仪等一批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医疗器械脱颖而出。

■ 创建基地

照母山像一片绿肺,镶嵌于北部新区中轴。站在山顶向下俯瞰,群“星”闪耀。

其中那颗“火星”叫医疗器械产业大厦,它是重庆医疗器械生产基地的一面旗帜。这个基地的诞生,源自一个借鉴――武汉光谷。

2001年,武汉建立了光电子产业基地,即光谷。将光电子企业集中到光谷里,通过强大的集聚效应,推动整个产业发生“核裂变”――短短两年,武汉光谷就跃升为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

“重庆不少医疗器械企业拥有国际顶级技术,却没有一家产值上亿。这说明,研制出成果只是开端,能否实现产业化则是另一回事。”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黄昕说。

实现产业化的捷径在哪?

重庆从武汉光谷那里找到了灵感,构建重庆医谷,这是叫响重庆造医疗器械产业的捷径。

于是2003年初,重庆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在北部新区应势而生。

凡入住基地的企业,皆可享受贷款、税收等优惠――在市政府引导下,重庆颇具前景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几乎被基地“一网打尽”。

这种集聚,很快发挥出规模效应。

2003年,金山科技公司研发出“消化内镜史上第四个里程碑”的内窥镜胶囊。病人只需吞下胶囊,胶囊内的照相机便可将胃肠拍得清清楚楚,免去了传统胃镜、肠镜带来的痛苦。

“我们向国外介绍这款产品时,他们常常面露疑色,这让我们尴尬不已。”金山科技董事长王金山说。

迁进北部新区新基地后,情况立即得到改变。

“别人来这个基地一考察,立即折服于‘先进与规模’。基地代表实力,让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升级,胶囊顺利销往50多个国家,产值很快突破两亿元。”王金山说。

集聚,使“西部医谷”初现雏形。

■ 寻求政策

如何给这个雏形插一双腾飞的翅膀?

重庆决定再学武汉光谷――武汉正是向中央寻求政策支持,将武汉光谷升级为国家光谷,才由此得以突飞猛进。

如何寻求政策支持?再次采用单兵突破。

数字医疗器械是一个被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的市场。2004年6月,重庆瞄准这个市场,果断投资1亿元,依托海扶刀,决定实施超声医疗工程项目。

2005年初,依托这个项目,重庆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组建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申请。经过市领导数次赴京汇报,2005年10月,申请获批。

这是十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数字医疗领域的唯一一个。在国家发改委倾力关怀下,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始腾飞。

2001年,重庆海扶刀横空出世后,西门子公司悄悄启动了海扶研究计划,准备超越重庆。经过五年试验,西门子最终放弃:如果坚持自主研发,将一直落后于重庆海扶。

2006年,西门子决定:与重庆合作,把全球市场拿出来共享。

在中国,进口医疗器械是家常便饭,出口却凤毛麟角。而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海扶”系列,不仅攻占了海外市场,拉动重庆200亿元的上下游产业链,还让重庆成为超声医疗国际标准的制订者。

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身上尝到“政策”甜头后,重庆的梦想开始发散。

“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比,重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器械,大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08年,重庆向国家科技部提出申请:希望建立中国首个自主创新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

看到重庆上次交出的优异答卷,国家科技部欣然应允――今年2月26日,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与副市长童小平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5年内,基地将突破50项核心技术,实现产值500亿元。”中国(重庆)自主创新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的诞生,为“西部医谷”插上腾飞的翅膀。

■ 产业联盟

“创建医疗器械产业联盟。”这是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广洲的梦想。

这个梦想发端于2006年。

2006年5月,在英国举行的一次全球技术大会上,鲁广洲获知,英国ENFIS公司研发出一种大功率的LED芯片,希望找一个合作伙伴,将其芯片技术转化成终端产品。

这是一次绝佳商机,鲁广洲向对方提出合作意向。很遗憾,尽管天海在重庆有头有脸,但在国外只是无名小卒――ENFIS公司拒绝了。

回渝后,鲁广洲“贼”心不死,求助于重庆LED联盟。通过LED联盟的牵线搭桥,ENFIS公司终于情定天海。

利用这种芯片技术,天海研发出了终端产品――环保手术无影灯,由此成为全球首家生产大功率LED医用照明设备的公司。

“如果重庆医疗器械行业也成立这样一个联盟该多好!”鲁广洲这样憧憬。

这个憧憬在2009年9月10日变成了现实――由市科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六部门联合成立的重庆市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部新区姗然降生。

“以前,很多医疗企业形成了自己单个的产学研用小体系,成立这个联盟,就是要将这些小体系联合起来,整合成航空母舰式的产学研用共同体。”市科委主任周旭说,“通过这个共同体,形成领域内不同资源的研发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出海销售平台。”

第15篇

关键词:SCP理论;医疗器械;供给侧改革;行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4

1导言

医疗器械行业是连接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经济部门,其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是我国的医药卫生系统中保障临床治疗活动有效、安全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政策导向之下,由于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措施陆续出台,加之医疗器械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多、小、散、乱”格局,政府干预不当和企业经营费用率高等问题,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分析范式对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改革建议。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2.1产业规模分析

根据Evaluate MedTech的统计,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规模从1200亿元增长到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而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速仅为1.9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生产和消费国,并已经成长为拉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图1所示。

2010年至今,在医疗器械销售领域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国医疗器械批发企业数量始终维持在1.3-1.6万家之间,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数量明显偏多,市场呈现出离散化竞争特点,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IMS Institute)。

2.2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分析

行业集中度指标CRn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情况,其公式为:

CRn=∑ni=1Xi/∑Ni=1Xi

经济学家贝恩(Joe S. Bain)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研究,依据行业集中度指标CR4和CR8,将产业结构类型分为寡占I型,寡占II型,寡占III型,寡占IV型,寡占V型和原子型(竞争型)6个等级。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指标CR3、CR4和CR8分别由21.64%、24.64%和3185%上升至28.59%、31.57%和37.78%,但全国市场整体上的原子型结构没有改变(如表1)。对照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的前3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3)明显偏低。

数据来源:商务部《医疗器械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0-2015)。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加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且地域广阔,医疗器械市场并非是全国统一。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及税收,为本地药品流通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视外地医疗器械企业为掠夺市场资源的“搅局者”。典型表现是在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要求中标企业必须选择当地经销商进行配送,一些地区甚至规定只有成立县级医药公司才能获得该地医疗器械的配送权。从全国范围来看医疗器械领域为完全竞争的原子型市场结构,但随着市场按照行政区域分割,本地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也随之增强,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了医疗器械行业资源整合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

2.3产品结构分析

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统计,从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均保持在40%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骨科及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如图3所示。而在占我国医疗器械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在绝大多数领域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外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4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为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产生原因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和法律规制等。医药行业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特性,即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前,对于单位产品(服务)将付出较高的平均成本。此外,依照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开办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两项行政许可,其中,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的新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均被称为“史上最严”,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软件、硬件方面要求大大提升,成为进入医疗器械行业最严格的政策法规壁垒。

2.5产业政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被确定《规划》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同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报资料编写指南》,在政策上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正在为医疗器械特别是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推进国产化进程,这无疑将χ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带来利好。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下,医疗器械将拥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国外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42%的份额来对比,国内医疗器械份额仅仅只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对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规模增速下降、市场集中度低、行业进入壁垒提高等情况。应针对上述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医疗器械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行业未来必然走向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因此,推进医疗器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应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入手,整合行业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淘汰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然而,由于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仅依靠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开展行业的兼并重组必定困难重重,必须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资源的整合。在“新医改”政策完善落实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利用医疗器械领域刚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整合后的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投资者关注。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谋求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企业做大做强,使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成为医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可借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资本,逐步形成企业融资-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成本节约-效益提升-吸引投资的良性发展循环。

应破除一切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应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性贷款,并通过实行市场化重组和企业破产等方式加速淘汰行业的落后产能供给。

参考文献

[1]李先国.药品供应链的整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77.

[2]孙乃强.医疗器械行业等待政策助力[J].中国卫生产业,2005,(10):3033.

[3]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