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发展的主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发展的主线

第1篇

今年是“十一五”结束的一年,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十二五”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

今年我国人均GDP可能要达到4000美元。人均GDP 4000~10000美元属于中等收入范围,世界上能够真正走出这个中等收入范围的国家不多。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方式处于粗放状态,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要么依赖进口,要么依赖外资企业来提供。我们在“十二五”提出把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并且在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按照建议,具体来讲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主要是要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50%多逐步下降到现在的35%。而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率是60%~70%,美国是70%,日本是60%多。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用3~5年时间实现需求结构的大转变,使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对电子信息产业来讲,这意味着消费类的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为此,我们还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个转变是经济增长要以第二产业带动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很低,增加值的比例只有43%,就业的比例只有34%,这两个比例同全世界水平相比低很多。美国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的比重都占了70%多。服务业发展滞后会造成就业比较困难,甚至制约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我国GDP总量和美国相比差9万亿美元,主要是差在第三产业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实行的营业税比第一、二产业实行的增值税的税赋要重,其他费用也高。“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通过制定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来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

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要从现在以物质消耗为主,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特别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原来提出,到2020年把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降低到20%,现在我们技术对外依存度是50%。技术决定着收入分配,决定着需求结构的调整。所以我们的企业在别的地方可以省钱,在研发投入上一定要舍得花钱。这几年,电子信息产业涌现出很多创新型企业。比如说,华为公司2009年的研发投入是133亿元,去年申请国际专利1847项。如果我们培育出30个华为这样的公司,申请国际专利的总量就有可能超过美国。同时,我们要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来提高创新能力,利用一些在国外具有较好科技资源的企业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四个转变是城乡结构要由现在主要是靠城市发展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现在农村沿海地区面貌变化很快,特别是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后。我们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现在时机比较成熟:一是我们的资金比较富裕;二是有些地方招工难,农村劳动力有转移的出路;三是农产品需求比较旺盛。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都会有较快的发展。

第五个转变是区域结构将由沿海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中西部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加快。内蒙古利用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资源开发和深加工,连续六年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天津也在加快发展速度,增长速度仅次于内蒙古,拥有十几个上百亿元的大项目,滨海新区的建设会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十二五”将会是中西部加快发展的时期。

第2篇

今年是“十一五”结束的一年,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十二五”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

今年我国人均GDP可能要达到4000美元。人均GDP 4000~10000美元属于中等收入范围,世界上能够真正走出这个中等收入范围的国家不多。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方式处于粗放状态,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要么依赖进口,要么依赖外资企业来提供。我们在“十二五”提出把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并且在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按照建议,具体来讲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主要是要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50%多逐步下降到现在的35%。而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率是60%~70%,美国是70%,日本是60%多。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用3~5年时间实现需求结构的大转变,使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对电子信息产业来讲,这意味着消费类的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为此,我们还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个转变是经济增长要以第二产业带动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很低,增加值的比例只有43%,就业的比例只有34%,这两个比例同全世界水平相比低很多。美国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的比重都占了70%多。服务业发展滞后会造成就业比较困难,甚至制约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我国GDP总量和美国相比差9万亿美元,主要是差在第三产业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实行的营业税比第一、二产业实行的增值税的税赋要重,其他费用也高。“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通过制定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来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

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要从现在以物质消耗为主,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特别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原来提出,到2020年把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降低到20%,现在我们技术对外依存度是50%。技术决定着收入分配,决定着需求结构的调整。所以我们的企业在别的地方可以省钱,在研发投入上一定要舍得花钱。这几年,电子信息产业涌现出很多创新型企业。比如说,华为公司2009年的研发投入是133亿元,去年申请国际专利1847项。如果我们培育出30个华为这样的公司,申请国际专利的总量就有可能超过美国。同时,我们要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来提高创新能力,利用一些在国外具有较好科技资源的企业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四个转变是城乡结构要由现在主要是靠城市发展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现在农村沿海地区面貌变化很快,特别是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后。我们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现在时机比较成熟:一是我们的资金比较富裕;二是有些地方招工难,农村劳动力有转移的出路;三是农产品需求比较旺盛。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都会有较快的发展。

第五个转变是区域结构将由沿海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中西部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加快。内蒙古利用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资源开发和深加工,连续六年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天津也在加快发展速度,增长速度仅次于内蒙古,拥有十几个上百亿元的大项目,滨海新区的建设会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十二五”将会是中西部加快发展的时期。

第3篇

2003年3月,厉志刚被调任到县经贸局任局长。当记者谈及到莒南的经济发展时,他认为:2001年,中东卡塔儿会议的成功召开,对莒南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加快莒南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察,厉志刚大胆决策,开始了以资产重组为主要形式的再次改革。先后派出20人,对回蓝皮革公司、青云服装公司、中天印务公司、塑料厂、五金厂、庆丰公司以及和这些企业有资产连带关系的友联服装公司、印刷厂依法实施了破产。经过破产拍卖后,这些企业陆续恢复了生产经营,重新焕发了生机,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厉局长的亲自监督指导下,许多企业转亏为盈。预计2007年,全县218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增长2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亿元,增长26%,实现利税6.5亿元,其中利润4亿元。各项指标和2002年底相比,分别增长362%、316%、218%、304%。厉志刚经常深入企业,以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要素为重点,建言献策,全心服务,促进了莒南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县,并形成了食品、医药、石雕石刻、化工化纤、造纸、柳编、粮油加工、饲料加工及木器加工多种特色产业。莒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成功孕育了山东省最优秀的民营企业群落,产生了阜丰、绿润、三方、景耀、宇达、玉皇、金胜等一大批出色的民营企业,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建厂。

无私奉献和坦荡的胸襟是厉志刚的真实写照。为了打造一个美丽、温馨、和谐的开发区,厉志刚经常是起早贪黑,舍小家顾大家,每一项工作他都亲自监督指导。

当话题再次转到莒南县经济开发区时,采访气氛变得相当轻松。莒南县经济开发区共投资23亿元,按国际标准设计了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共修筑了总长20多公里的淮海路西段、西五路、十泉路、黄海路、隆山路北段、西三路等园区主干道,硬化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邮电通讯、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等配套设施齐全,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目前,共有51个过千万的项目签约入区并开工建设,总投资额33.6亿元。

第4篇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现代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和厂房建筑建设项目中,钢结构建筑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钢结构建筑具备很多优点,性能相对比较稳定,而且施工也比较方便,所以,受到广大业主的欢迎,也极具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在我国当前现有的建筑技术条件下,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技术对钢结构建筑进行深入的开发与研究,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建筑设计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对于钢结构建筑的理解及其发展

1、钢结构建筑的含义。

建筑可以分为建筑物和构建物,但是不论哪一类建筑,在建设过程中都需要一个支撑的体系来承受整个建筑的重量,也就是所说的建筑结构体系。而在结构体系当中有的是用钢材来作为建筑结构体系的主要承重材料,我们将这种结构称之为钢结构建筑。其实这个名称是从木结构建筑、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建筑衍生而来的。

2、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逐步为人们所认可,到了90年代,随着我国钢产量持续上升,一度达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再加上国家对于钢结构的鼓励政策的出台,为钢结构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因此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建筑体系当中,如企业的厂房建设、体育场馆的建设等等,钢结构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1)钢结构建筑国产化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钢结构建筑起步较晚,在发展的初期由于受技术、施工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还不能完全实现国产化,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大多采用中外合作的模式,建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上海金茂大厦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建筑企业凭借多年的建设经验,开始自主研究、开发和建设钢结构建筑。如1998 年大连远洋大厦的建成标志我国钢结构建筑正式迈入国产化。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多,施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钢结构建筑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物的质量及工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钢结构建筑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并以安全可靠、节约工期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各类建筑中,包括商业建筑、娱乐建筑、民用建筑和体育设施建筑等等。尤其是体育设施建筑,国内最近几年新建的体育场馆,无一例外地应用了钢结构建筑技术。另外,轻钢结构建筑的异军突起,扩大了钢结构建筑的应用范围,目前,一些小型建筑工程也开始应用钢结构建筑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钢结构建筑空间的扩展。

我国的钢结构建筑的建设水平已日益成熟,这可以从钢结构建筑的面积与空间的不断扩展上体现出来。如2008年3月建成的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其建筑面积达到了25.8万平方米,内设永久座席80,000个,临时性座席20,000个,并且造型独特,代表了国际先进的钢结构建筑水平。

钢结构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水平往往代表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我国的现代钢结构建筑起步较晚,还处于一个上升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而钢结构建筑的应用比例在我国建筑中是非常少的,并且我国建筑用钢主要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钢结构用钢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还有差距。

二、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前景

虽然钢结构建筑已经大量出现,但是总体来说,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可以挖掘,可以说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钢结构的建筑特点迎合了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

钢结构建筑具有强度高、质量小的特点,能够建设一些跨度大、负荷大的结构建筑。这一点是一些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所不具备的,因此在其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建设工期。由于现在地质活动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活跃期,解决建筑抗震的问题是当前建筑业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钢结构建筑恰恰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这是因为钢材在应力幅度内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不会因为突然增加的重量而断裂。在日本等一些地震多发国家,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建筑首选结构,事实证明钢结构建筑也是地震中被破坏最小的建筑。随着钢结构技术的发展,目前钢结构建筑已能进行标准化生产,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较低,只要在施工中严格按照焊接和螺栓安装规范拼装即可,从而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2、国家大力支持钢结构建筑的发展。

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的大户,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如何解决建筑能耗和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国家开始推行环保建筑、绿色建筑理念,而钢结构建筑恰恰满足了建筑行业的这种发展需要。与其他建筑结构相比,在钢结构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问题,也不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损害,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建筑。不仅如此,钢结构建筑即便需要拆除,建筑材料也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会产生固体废物污染,有利于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从提高建筑物环保性的角度出发,这种建筑形式也更加符合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3、经济发展对钢结构的需求十分旺盛。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大跨度、高规格的建筑项目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体育场、大型厂房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质量要求高、工期短,并且对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的要求也较高,而传统的建筑形式很难满足这一要求。无论是钢混结构还是砖混结构,由于其施工时间较长,也难以解决建筑物的大跨度和空间节省的要求。而钢结构建筑却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目前来看,我国新建的大型体育场馆几乎均采用钢结构建筑模式,一些大型厂房也是采用这种建筑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大型体育馆建设为代表的大跨度建设项目,对钢结构建筑的需求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比较旺盛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钢结构建筑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因此,钢结构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钢结构在建筑节能、绿色环保方面的优势明显

出于结构安全和节能的考虑,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层建筑和公共设施大多采用钢结构体系。从设计开始,就采用标准化,使用统一的产品标准,使用部件进行组装。比如日本国内的三星级、四星级酒店大多采用钢结构和轻质复合板材建造而成,给人印象较深的是客房卫生间体系和装饰材料,全套的卫生洁具——浴缸、坐厕、洗脸盆,包括地板、墙面,是由一个整体部件安装而成,墙体墙面的装饰材料鲜亮明快,看不到混凝土和瓷砖,所用材料都是复合材质的材料,全部在工厂生产,达到了经济而不失舒适、节能环保又具现代化的效果。

钢结构建筑不仅材料可以回收、重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更由于其结构抗震性能好,在我国的高层住宅、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中应该优先推广。由于钢结构的特性,便于形成稳定的独立结构,可以在内外墙板材料上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板材,研制开发门窗、玻璃等具有密闭保温功能的新材料,规格的标准化有利于开发整体式厨卫体系,可以利用工业废渣或粉煤灰等研制各种美观实用的新型组合材料等等,通过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带动新材料、新工艺的革命性变革,逐步减少对沙石、水泥的依赖,最终推动我国建筑领域实现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结论

综上,钢结构建筑具有结构轻巧、稳固,施工工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在我国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鼓励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时期,钢结构建筑必定会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甚至成为整个建筑体系中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李育容,肖亚明.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发展与对策[J].安徽建筑,2004,1

第5篇

关键字:建筑墙体材料;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最近几年中,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在建筑材料方面,墙体材料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不同工艺、结构、材质的墙体材料也相继出现,并在建筑材料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颁布的对墙体材料进行改革创新的相关文献后,我国在建筑墙体材料上才有了真正的发展,相对较为传统的建筑墙体材料已经不能适应建筑时展的潮流,所以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筑节能环保设计,就应当将新型的墙体材料得以合理的推广。

一、发展现状

新型墙体材料的用途较为广泛,且种类也相对较多,一般按照整体的形状以及尺寸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砖、砌块、墙板几种,比如粉煤灰砖以及GRC板材等等。新型墙体材料根据不同的用途特征有非保温和保温墙体材料以及非承重和承重墙体材料等等。但是,随着最近几年我国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上变化也较为迅速,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问题成为整个建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新型墙体材料逐渐向轻质、复合墙体的发展方向迈进。轻质、复合墙体材料的主要特点就是在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上能适当的减少。

新型墙体材料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其每年的用量在逐渐增加,且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新型墙体材料将传统的红砖取代,它不仅仅在使用中能节能降耗,在生产过程中也是属于一种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操作,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不仅能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期缩短,更能满足现代化建筑作业的各项需求。新型墙体材料大致有以下几种:多孔砖、空心砖、砌块、轻质隔墙条板和复合墙板等等。

1、纤维混凝土

在建筑材料中主要有钢纤维、植物纤维、玻璃纤维以及矿棉纤维等等,在聚丙烯纤维的基础上,我国又相继开发了丙纶和腈纶纤维等有机化学纤维材料。在最近几年中,建材中的玻纤空心条板发展的速度较快,其中以GRC为主,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玻璃纤维本身的耐久性相对较差,这也使所使用的水泥受到了一定范围的限制。利用钢纤维混凝土所加工出来的板材相对强度较高,且密度也相对适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能量消耗相对较大,这就在成本上造成了增加。

2、加气混凝土

该项混凝土制品的主要原料就是以硅质和钙质为主,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质地相对较轻、安全系数较高、且进行施工作业时相对比较简单,它可以与矿渣等工业废料相结合,这样能大大降低成本。但因其本身的吸水性能较大,且体积稳定性能相对较低,所以在建筑施工中也会有一定的限制范围。

3、复合墙板

在高层建筑物中,可以将陶粒混凝土投入使用,其优点就是能将其本身与墙体进行有机结合,且装配起来比较轻松方便。该项复合墙板在各项水泥制品中属于较为普通的一种,但是在保温性能上该项复合墙板功能较低,所以在后期的使用中需要多加一层保温层,这就加大了工作量。

4、混凝土砌块

在国际建材市场上,有很多国家将该项墙体材料投入使用,这就导致了普通的砌块将逐渐被市场淘汰,随之而来会出现大量的装饰砌块、空心砌块、保温隔热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但是该项墙体材料容易出现裂缝,所以需要在加工工艺上进行合理的改进。

5、粉煤灰

该项墙体材料的主要原料就是工业废弃物,在胶凝材料上主要以水泥为主,再将激发剂适当的掺在其中,最后再经过烧制以及加压以至最后成型。与传统的墙体材料相比较,粉煤灰墙体材料的成型速度较快,且本身的密度相对较高,解决了其它新型墙体材料所不能满足的各项条件。

二、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要求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高,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为满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满足建筑节能降耗设计的各项要求,我国的建筑墙体材料逐渐将实心红砖的使用权限取消。与此同时,本身也有一些墙体材料因为自身条件不符也逐渐被市场淘汰,随之而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纤维建筑墙体材料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因其本身的高强、轻质等一系列优势,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多的经济效益。

1、节能环保

因为新型的墙体材料的原料来源相对比较广泛,采用工业废弃物以及农作物废弃物等,实现了节约能源以及变废为宝,因为本身较低的成本价格与我国倡导的产业政策相互吻合。在避免了农、林、木等资料浪费的同时又将其得以开发利用,同时也为废弃物找到了“用武之地”,减少了浪费也避免了污染。

2、实用性良好

在我国推行的各项墙体材料改革的同时,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在各方面都占据主导因素,本着自身的实用性能较强,与传统的粘土砖的各项功能也相互吻合,不仅在使用上舒适程度较高,还能作为回收物进行再次利用,这对社会的生态环境的保持也是一个较为积极的影响因素。

3、节约成本、降低能耗以及使用便捷

新型墙体材料在投入使用时,安装的步骤较为简单,工人可以轻松便捷的进行各项施工作业,无论是在保温施工作业还是在砌体作业中都能轻松的与建筑框架的施工作业同步进行,并能保证两者的施工作业能在同一时间完成,这样也直接的缩短了工期,实现了建筑物的省地化以及轻体化。

4、能实现低耗高产

在建筑墙体材料的生产成本中,墙体材料的耗电量以及耗水量相对较低,且节能环保的效益较高。规格较小的新型墙体材料与传统的粘土砖墙相比,无论是取暖热耗还是保温系数都比传统的较为节能。取暖成本与热耗降低的情况下,每年都可以有许多的能源消耗降低,并减少了一定的费用支出。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节能环保问题也有了高度的重视,新型的建筑墙体材料在建筑行业中已经成为当今发展的潮流,建筑墙体材料也应当适时的进行更新换代,这样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作用,同时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芝德.墙体材料建筑板材的构成[J]. 科技资讯,2010(27)

[2] 崔祥.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 科技传播,2010(23)

第6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 发展现状 私营建筑经济

[中图分类号] TU-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308-11建筑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了更好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建筑经济领域中引入了不同的经济体制,包括私营制和公有制,这两种体制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改善建筑水平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宏观方面既推动了我国建筑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又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私有制建筑经济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参与建筑行业市场的竞争中,促进了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且也为国家税收的增加做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公有制建筑经济还是私有制建筑经济,都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有效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2)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发展

建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私营制建筑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向深化发展。作为建筑经济的两种体制,公有制和私有制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公有制经济建筑主导私有制经济建筑的发展,而私有制建筑经济促使公有制建筑经济进行深化改革。

(3)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推动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化

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建筑存在的效益不高、部分机制不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问题,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阻碍了建筑市场规范管理的形成。比如,资质挂靠、压价压级等行为常有发生,最恶劣的是拖欠工资、拖延工期等问题。通过发展私有建筑经济,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氛围的形成,有效遏制这种不遵守市场管理规范的行为。

2建筑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引入多元化经济结构体制,公有制建筑经济和私有制建筑经济两种体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建筑产业特点和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等因素影响,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

(1)公有建筑经济问题

公有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建筑经济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理念的影响和产权改革滞后等问题的影响,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令人堪忧。比如,借用改制,通过重组国有资产的幌子,,组建具有家族企业特色的建筑公司,承接一些利润比较丰厚的建筑工程,并承包给重组后的公司,以达到名正言顺把集体利润占为己有的目的。有些国有建筑企业利用负责制,打着国有企业的字号,不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开拓市场,而是只顾自己谋取私利,导致出现国有建筑企业运转出现困局,而领导却依然中饱私囊的局面。另外,国有建筑企业效益低下、出售资质等问题更是普遍存在。

(2)私营建筑经济的问题

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经常受到不正当的罚款或乱收费;其次是私营建筑企业的结构方式比较单一、规模比较小,融资能力低下,当风险出现时应对能力比较差;

3促进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公有制建筑经济和私营制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为了在新的一轮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处理好两种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的矛盾,挖掘可行的方法,采取有效的途径,促进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国有和私营建筑经济

改变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观念,正确认识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对发展建筑经济的重要性,增进国有和私营建筑经济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正确认识私营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促进建筑产业的改革、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的形成,从而提高整个建筑市场的水平。在鼓励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同时,适当控制国有建筑经济的总量,平衡好私营和国有建筑经济的比例,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参股、转股和出售的方式冲淡国有建筑经济的成分,慢慢向私营经济过渡,这样有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使建筑经济的发展更加健康、稳定。

(2)推进国有建筑企业产权改革

不断推进深化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变革,明确国有建筑企业产权的所属,建立科学完善的产权改革制度,并吸取国外先进的制度用于本国建筑企业产权改革。对于一些比较小型的国有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出售、租赁、股份合作以及兼并等方式改革国有产权经济,这样可以为私营建筑经济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落实相关法规政策保护建筑经济的发展。

(3)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为了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筑工程质量和资金实力,需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工程贸易、劳务贸易的途径拓展国际建筑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通过联手国内有实力的企业,整合国内各大建筑企业的资源,并充分利用其他行业的竞争优势带动自己走出国门。在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可以利用自己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降低经营成本 ,并携手国际上掌握新技术、新材料的企业或承包商,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和经营管理经验;国内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广泛收集国际上的建筑市场信息,结合自身情况,适时优化自身的战略结构,不断拓宽经营深度、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提高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4)积极摸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在发展公有建筑经济时,需要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采用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思想来推动企业的产权改革,包括实现个人、集体交叉渗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我国国有经济的数量方面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却掌握着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只有不断解决这种分布过宽的问题,让员工既是劳动者也是投资者,才能提高效益,激发员工发挥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制、买断、参与、租赁国有中小企业的形式,改组国有建筑经济的产权结构。

4结束语

多元化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建筑经济的蓬勃发展,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市场上各种经济主体非常活跃,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建筑经济,看到私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建筑经济对整个建筑经济的发展作用,正确看待好两种体制的关系,才能最终促进建筑经济市场良性、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幸惠军.浅析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0):21.

第7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辐射带动;区域协同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型经济体,大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湖南省委省政府也将“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建设‘四化两型’,促进‘三量齐升’,努力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今年工作的总要求。就长株潭地区而言,县域生态经济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发展和壮大县域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腾飞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一、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经湖南省政府申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

2007年12月14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该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区内共有七县一区、四个县级市。长株潭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

表1 长株潭经济概况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长株潭地区GDP总量达10539亿元,已经突破万亿大关。相比2010年的6716亿元增长了近57%(不考虑通胀),经济总量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表2 长株潭各县域经济概况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长株潭各县市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发展最好的长沙县和浏阳市已经接近突破1000亿元,其中长沙县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19170元。与此同时,GDP最小的炎陵县却只有不到50亿。

表3 长株潭各县域面积、人口及GDP占比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株潭区域总面积28096k,其中县域面积25997k,占比92%;县域人口923万,占区内总人口的65.93%;县域GDP4738亿元,占总GDP的44.96%。县域土地面积较大,有较大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空间,人口相对较多,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可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区域发展来看,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有所加快。2013年长株潭各县域经济GDP占比近45%,较2010年县域经济GDP(2911亿元)占总GDP(6716亿元)43.34%的比重增加了1.62个百分点。其中,株洲县域实现GDP 995亿元,占株洲市GDP的51%;长沙县域实现GDP 3163亿元,占长沙市GDP的44.22%,湘潭县域实现GDP 579亿元,占湘潭市GDP的40%。长株潭县域GDP占比达45%,由此可见,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为长株潭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次产业的增长和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间的联系、比例关系各不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差别。

表4 长株潭各县域三次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2013各县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步完善。2013年,长株潭地区实现GDP105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64亿元,第二产业5963亿元,第三产业401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35:56.68:38.07。长株潭县域实现GDP473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01亿元,第二产业3139亿元,第三产业1096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6:66.26:23.14。均呈现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良好局面。县域经济中发展最好的长沙县本年GDP为97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1%,其三次产业结构也由上年的6.7:72.4:20.9调整为6.7:71.3:22。浏阳市本年的GDP为924亿元,同比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72.4:20.9调整为6.7:71.3:22。

二、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生态经济总量仍相对较小。长株潭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00亿元大关,但其县域经济总量仅有4738亿元,经济总量仍相对较小。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长株潭还有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和望城县入围,排名依次为:25、65、73、92。而在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湖南省只剩下三个县市入围。长株潭县域经济排名第一位的长沙县名列全国百强县第13位,浏阳市排名第47位,宁乡县排名第56位,其余均未能入围百强县。同时,2013年排名全国百强县(市)第一名的江阴市实现生产总值2706亿元,几乎与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三个百强县的生产总值相当,占长株潭县域经济总合的57%。从上述数据反映出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经济总量较小,与其他发展较好的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较大。

(二)地区内县域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综合2013年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区内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湘潭市下辖三县市经济总量只有579亿元,仅占株洲市下辖5县市GDP总和的58%。同时整个株洲市下辖5县市GDP总合又仅与一个长沙县相当。另一方面,各县域生态经济单体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其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差巨大。GDP总量最大的长沙县接近1000亿元,而最小的炎陵县只有不到50亿元,相差近20倍。各县市的GDP增速差距也在逐步拉大,2013年GDP增速最大的是浏阳市,达14.5%;而增速最小是的攸县和茶陵县,只有10.2%,相差了4.3个百分点。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对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三)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长株潭县域城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0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2.87: 62.15: 24.98, 2013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66.26:23.14,仍是典型的“二、三、一” 结构类型。县域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缓慢,三次产业内部问题较多,存在第一产业不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大的现状。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过大,这与生态经济发展是相违背的。第一产业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第二产业方面,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县域内部与县域之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过度依赖资源。第三产业方面,在资本的逐利性和县域财政有限供给下,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乡需求。

三、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生态县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充分利用长株潭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走生态之路。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必须强化资源环境管理,建立生态经济园开发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方能使县域生态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生态技术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创新应用生态技术助推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投入与扶持,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进行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走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

(二)利用优势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发展。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处于城郊结合部,发展市县的区域性城市对于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打造以中心城市为发展极的核心、以县域中心城镇、小城镇、集镇为“卫星”的城市体系作为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县域生态经济的作用,延伸城市产业链,构造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心城市与县域生态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通过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用战略眼光发展周边县域小城镇。

(三)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平衡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把相关资源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实现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长株潭区域县域生态经济要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之路,首先对县域内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研究规划,实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其次对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实现跨县域的分工协作。显然要实现跨县域间的分工协作非常困难,但是非常必要。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划,才能形成长株潭地区跨县域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耀初.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2)

第8篇

如何实行扩权强县改革

一是简政。就是减少行政管理审批层级,在经济社会事业方面实行省对县(市)管理体制。一方面减少了市级层次,由省直接对县,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实行市县同权,市县分治,提高了县级政府自主决策能力。采取“一个加强、三个重大”的办法理顺市县关系。即市级继续加强对县(市)的宏观领导,在跨县域重大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环境建设和保护及跨县域的重大项目、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负有组织协调的责任。

二是放权。我们坚持能放都放的原则,凡是能下放的权利,都放给县(市);凡是关于利益调整的政策措施,都要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取消;二是下放;三是授权;四是委托。2005年共放权876项。其中,下放和改变管理方式的412项;委托、授权和分级管理的356项;取消和暂停的108项。这些权利,占省直部门涉县管理权限的60%以上。

三是让利。为调动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财政预算、决算、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方面,由省级财政直接对县级财政,各项财政工作直接部署到县。建立省对县财政分配激励机制,实行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县财政的支持力度,将增值税省留成的15%全部放给县(市)。在预算安排上,逐年加大对县级财政补助力度,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连续支持五年。两年来,省对县(市)政策性让利40多亿元。省直48个部门分别出台了支持县域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县市发展“供氧”。

四是激励。政治上鼓励。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列入省委管理,用更宽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选拔干部,选派优秀人才到县(市)主要领导岗位。打破常规,提高县(市)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变化大的县委书记、提拔担任副厅级职务,留任县委书记岗位工作。保持县市班子相对稳定,主要领导原则上干满一届,届中不做调整。物质上奖励。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分解17项指标,设立争创强县奖和升级晋位奖及单项奖等五个奖项,2006年兑现奖金1600万元。制度上约束。对连续两年不能完成责任目标和工作没有起色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给予调离或降职使用。

扩权强县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扩权强县改革,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其成效是:

一是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扩权改革,激发了县(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2005年开始,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81亿元,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8.5亿元,增长26.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9亿元,增长55.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41.13元,增长11.6%。

二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扩权改革,减少了行政管理层次和环节,为县域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县市迅速掀起了大招商、招大商的热潮,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继引来壳牌、中信、华能、中粮等一批国内外大企业,上了农产品加工、矿产、能源、建材等一批大项目。其中,仅亿元以上项目就达500多个,改写了县市缺少大项目的历史。

三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提高。扩权改革,壮大了县市经济实力,增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仅过去两年,就从省级财力中拿出100多亿元支持县市,平均每县每年1个多亿。加上县市本身收入的增加,县域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明显增强。县(市)在涉农专项配套上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促进了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弥补了很多历史欠帐,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四是发展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扩权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省很快呈现出强县跨越、弱县提速、中游县奋力赶超的生动局面。各县市积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开发当地优势资源,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先后涌现出农业产业化、建材、特产、养殖、旅游等一批有名的特色产业强县。更为可喜的是,各县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积极建设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项目,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促进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整体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去年,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10亿元,增长26.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0%以上。

如何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

扩权强县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探索。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完善这项重大改革。

一是进一步下放权利。总的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县(市)加快发展,该放就放、能放尽放,切实做到真放权、放实权,真正把实质性、关键性和涉及到具体利益的权限放给县(市)。

二是提高县(市)管理水平。权利放下去之后,帮助县(市)把权力用好、用活、用足。县(市)管理实行政务大厅集中审批、联合办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引导县(市)把能放的权限,还要放给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经营主体,真正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强的基础性作用。

第9篇

与其他县市一样,抚顺县一度面临着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够优、财力不够强和就业不够充分的欠发达问题,面临着难以突破的靠资源吃饭、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慢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只有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富民强县建设步伐,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抚顺县委、县政府科学确立并一以贯之地坚持 “产业富民,工业兴县,五业并举,推进六化”十六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外资内移、南资北移和区域合作加速推进、沈抚同城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奏响了活力迸发、强势发展的时代强音。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开工建设项目162个,其中新建73个,生产经营类项目113个。列入抚顺市政府重点考核的10个项目已完成投资2.65亿元,达年计划的52.7%。其中,抚顺新钢铁搬迁改造、罕王重工铸锻造、澎健药业等特大项目进展顺利,将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和脊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生产,坚持按照“六围绕六抓”(围绕市场抓调整,围绕调整抓龙头,围绕龙头抓基地,围绕基地抓示范,围绕示范抓推广,围绕推广抓服务)和点上现代化、面上产业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引龙头、建基地、扶农户,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代农业风生水起,富民产业前景广阔。为了产业的发展壮大,抚顺县依托东北装备制造业和为大乙烯配套,从园区建设入手,坚持“政策向园区倾斜,资金向园区投入,项目向园区集中”,精心构筑各类产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去年抚顺县开始了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设计了拉古、大柳、救兵、兰山、哈达5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0.93平方公里。目前,落户园区企业中,在建项目53个,签订协议、未开工项目31个。工业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承载平台,是县区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

近几年来让抚顺县人感受最深的是家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得益于抚顺县各级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强烈的为民服务意识,高水准、全方位、大手笔实施惠民工程,把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明景观带创建工程既让抚顺县人自豪,又让外地人赞叹。从2001年开始,抚顺县按照“树立一面旗、点亮十盏灯、抓好六条线、带动一大面”的创建思路,每年投入二千余万元资金,以县乡公路为纽带,以村镇为结点,畅、洁、绿、美、安“五位一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和人居环境。现在这样的文明景观带现已建成8条,全长246公里,景观带横贯东西,纵通南北,成为具有辐射牵动作用的经济路、文明路、富民路。景观带上有31个省、市级文明村,涌现了全国文明村石文镇毛公村和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村哈达镇上年村,抚顺县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公路建设文明县,连续3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镇建设标兵县。

近年来,全县逐年加大投入,建方塘、打机井、修喷灌、治河道、固河堤,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抚顺县连续4年获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大禹杯”。为全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平安创建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一桩桩一件件惠民措施,给抚顺县人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在抚顺县快速发展的近几年时间里,实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每个县级领导包一两个重点项目,实行“三包”、“三转”、“月通报,季调度”制度。为了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县级班子全体成员坚持带头深入乡村、企业、机关、学校等地体察民情,深入重点工地现场察看进度,基本没有节假日,全身心地奋战在一线,形成了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开拓精神,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甘于奉献精神,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高度负责精神。特别是今年,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战胜了暴雪、旱灾等特殊天气,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真正做到了民有所难我有所帮、民有所需我有所予、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第10篇

 

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强化基础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分别分析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基础的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编写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高等院校要逐步调整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使之完善合理,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合专业特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以及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之一。

2.2加快课程建设。研究调整和完善环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达到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能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体现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和渗透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办法等。

2.3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决策层是第一训导顺序己成为国内外的共识,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干部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开设环境课或讲座,提高决策层对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各级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中。一是做好组织保障。由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职或职人员成立环境教育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安排经费时,要将环境教育纳入预算,给予优先考虑。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中,也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对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发展;现状;前景

一、前言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常用结构形式之一,钢结构建筑在近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其发展现状及前景,能够更好地提升钢结构建筑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有效优化对其未来趋势的掌控。本文从概述钢结构建筑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钢结构建筑概述

钢结构建筑自重轻,却具有优异的工程承载力,且具有更为可靠的生态承载能力。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内,充分发挥了钢结构的优势,有效地处理节地、节材、节能、节水、环保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了建筑业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长远方向健康可持续发展。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建筑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而且能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循环再利用。

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产业体系,其融合了建筑、钢铁冶金业以及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业。钢结构建筑不仅解决了钢铁业的产品渠道问题,也提升了建筑业的科技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建筑业的能耗和污染难题,此外,钢结构建筑为房地产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钢结构建筑的优越性

钢结构作为建筑新型结构,与传统建筑材料的结构相比,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由于钢结构在相同的部件结构中,其用料相对传统混凝土少,重量也相对较轻,达到的承重效果也明显,同时又由于刚材的抗剪性能和抗拉性都较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好,同时其塑性、韧性好,能有效地吸收地震带来的能量,因此其抗震性能也相对较好;

2.施工方便、工期短。由于钢结构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图纸在刚才生产厂家时就可以进行切割焊接并批量生产,随后就用大型运输工具将其运往施工现场,最后再用大型机械设备将其吊装拼接焊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由于其机械化程度高,大大的缩短了建筑施工的工期,在30-50层钢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相比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3.由于钢架结构可以根据相关建筑设计图纸对其切割成相应的造型、尺度、空间的新型结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建筑物的外型有了新的要求,这样不仅能够对满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能使钢架结构建筑更加稳定;

4.方便合理布置功能区间。由于住宅的设计需要很大的空间,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为了满足建筑的承载能力,通常无法在空间和承载力之间平衡,但是钢架结构却能满足这样的要求。由于其材料的性质,它可以解决传统混凝土的柱大、梁高、板厚等诸多问题;

5.综合造价低。由于钢结构本身具有自重轻等优点,因此可以减少运输和吊装费用,又可使基础的负载相应减少,可以降低基础工程造价,特别是在地质条件较差地区,这一优势更为突出。

四、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

1.我国钢结构建筑规范、构配件标准概况。近几年来,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和协会,组织高校、科研、设计、施工及企业,编制和修订钢结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和规程60多本,并编制了相应的构件和配套材料的通用图集,为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协会标准的基础上,为确保工程质量,国家又制定了强制性标准。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钢结构发展水平与之仍存在较大差距,住宅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都与发达国家有不小差距。无论是设计院、研究所还是大型钢结构安装施工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平。同时与钢结构有关的标准、规范、施工工法等还不够健全,还需进行完善。特别是在高层钢结构建筑中,早期我国绝大多数的高层钢结构建筑都是由国外设计,钢材也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甚至工程总承包也大多由国外承担,并且主要分布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所以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来说,制约我国钢结构发展的主要是国产化问题。不过随着后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加之我国钢铁企业在钢材水平上的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钢结构发展最快的国家地区之一,大量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进入,极大的提高了钢结构发展水平。

3.钢材供应充足。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钢材产量逐年提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我国钢材产量已达4.188亿t,占全世界钢材产量的33.8%。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钢材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钢材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在钢材产量迅速提高的同时,钢材的品种和规格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原来空白的H型钢和彩涂薄钢板国内也已经能够生产。钢材品种规格的齐全、数量的保证和供应的便捷,都为我国较快速地发展建筑钢结构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五、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趋势研究

由于钢结构体系住宅存在很多优势,比如: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钢铁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快速发展给钢结构住宅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筑行业的施工方法不断完善和推陈出新;土地资源的利用优势和环保节能优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筑施工速度快,成本低等等。这些优势必然会推动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

1.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政策、技术前景。

现在,国家开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建筑行业积极合理地推广应用钢结构。经国家经贸委批准,研究中心的/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我国建筑业用钢的突破点,正式列入国家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钢结构住宅由此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在北京、天津、安徽、上海、广州等地已开展底层、多层和高层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这些都说明了钢结构住宅发展势头良好。

2.专业技术人才增多。

近几年建筑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热门抢手人才,促进了相关各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相关的技术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相应的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发展,也将解决相应的很多技术难点,消除了在推广应用中的技术障碍。另外,高层、超高层建筑钢结构,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发展迅速。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最先让人们了解的是网架工程,其发展的速度较快,计算也比较成熟。

3.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整体施工的优势,强柱弱梁的设计施工方案,围护结构产品的研发,降低了造价,也有利于解决围护结构施工慢的问题,提高了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必将随之推动产业的发展。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相关各产业如钢材、水泥、轻质墙体、斜拉锁、拉模等建材的发展给钢结构住宅体系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极大的推动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

六、结束语

通过对钢结构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钢结构建筑的多项优势特点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有关人员应该从钢结构建筑的客观实际要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应用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伟,宋非非,常庆芬.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 建筑设计 发展

一、建筑形式的发展方向

( 一)建筑设计将向智能建筑发展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能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 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引进智能建筑。但由于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不足、电气施工图设计不完善等原因,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智能设备大部分不能正常运行。目前,我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助手,协助设计师开展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和行业法规。

现在国内智能建筑选用的设备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由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与变送器等没有形成配套开发与生产,给国产楼自动化系统( B A S )的推广及应用造成较大影响。但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

( 二)建筑设计将向生态建筑发展

生态建筑的设计是指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使建筑物不仅有效地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大致归纳起来,生态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基本目标有:第一,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第二,把环境直接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第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四, 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第五,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第六,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单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等,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来讲,首先规划选址要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的基本技术策略。

二、建筑设计过程的变化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建筑属于城市,建筑设计自然也要服从于城市规划。但目前建筑师所设计的仅仅是一个个建筑单体(群体、组团可视为更大单体),很难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经过现代建筑运动后,建筑设计从“国际化”走向“多元化”,一些人重新倡导“环境设计”,并以“行为――心理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可实际操作起来,能准许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就只有红线以内的道路、绿化、铺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建筑师从“城市整体”人手设计建筑、环境是很难的。于是,有些学者提出“块域设计”,用来补充建筑师职能的不足。

“块域设计”可以定义为,由建筑师设计向扩展,对于同建筑单体或组群及其环境相关的体块与地域所进行的综合设计。这个定义包容多方面的内涵。

1.“块域设计”的“块域”不等同于城市规划或设计中的“区域”和“地段”:(1)“块域”是由建筑设计任务引起,以所设计的建筑为核心,兼顾城市整体或局部的要求;而“区域”仅从城市整体出发,无核心或只能自设核心(核心可以是“建筑”,但非建筑设计意义上的建筑)。(2)“块域”的范围是没有规定的,取决于所依附建筑设计对象的重要程度或规模;而“区域”范围较为明确,尺度由其自身的性质来划定等级。

2.“块域设计”的“设计”也有别于另外两种(城市、建筑)设计。定义中所谓“综合设计”意指:(1)内容丰富,即设计同时涵盖功能、空间、交通、环境、文脉、心理、行为等等;另外,就是面、体、线、点大范围结合。(2)形式独特,时间操作可以“红线”划界,界内是建筑设计;界外是“块域设计”,究其实质多数只能是做“概念设计”。“概念”并是非虚无空洞的,其现实的价值在于,培养建筑师能够借以真正地树立从城市角度设计建筑的意识,并表现为实际操作及方案成果,有了这个手头而非口头的成果,才能真正做到“替规划部门帮帮忙,出这个主意”,且为由概念的“块域设计”转入实施的城市设计提供前期工作基础。我们相信“块域设计”理论的建立必将打通从城市群到建筑室内的系列作业渠道,实现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以及室内设计师之间的大联合。

(二)建筑设计将会考虑使用者的意见

城市是属于居民的,包括城市中的建筑、道路以及广场、绿化、公园等。这些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应该顺应居民的意愿,而不应该由建筑师、规划师、园艺师等所遵从的风格和流派决定,当然更不是由某个政府部门的意志决定的。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实现将某些建设项目的信息(包括项目内容、有可能的投标过程以及方案的评选等方面的资料等)共享,这种作法的目的是使一些得不到有效设计,或者仅仅是按照原有建设习惯而根本不予重新设想的项目能够得到志愿者(使用者)的合理建议。

设计的过程也是设计者与使用者进行交流(甚至是面对面)的过程,实施方案的评选工作也应该有使用者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讲,使用者参与建筑设计也是一种现代的具有人文意义的生活方式。

三、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处在一个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长期的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发掘有益的元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第13篇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 绿色经济时代到来

褐色经济是指建立在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基础上、忽视生态保护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Dennis表示,“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不断变化,人类在享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的安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且难以为继。”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环境危机、能源资源危机以及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危机呈爆发式加剧态势,使得长期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凸显,深刻影响着世界的稳步发展。2008年以来,为应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绿色发展理念从环境发展经济学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并且逐步得到完善,成为世界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绿色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转变褐色经济的发展模式,而绿色经济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正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绿色发展成果喜人 国际合作需要加强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绿色经济制定为国策,奋力推行。但是何为绿色经济呢?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

“我们看到,中国在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努力。”Dennis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企业,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消耗;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节能增效。同时,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对火电厂进行大规模脱硫改造。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增加了大量森林碳汇,成果喜人。”

为了推行绿色发展,各国绞尽脑汁,创新技术。同时,人们还看到一种现象——污染转移。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已是世人耳闻目睹的现实。面对这一现象,Dennis告诉记者,“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我们要解决问题,而非转移问题。问题转移,究其根源,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资源不均等导致的。相较于处在较高发展阶段、条件好、技术成熟、具有独特优势的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则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然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所以,绿色发展应从全球视角着眼,淡化国别与地域之分,不断加强国际间合作,作为绿色发展同盟军的一员,各发展中国家彼此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创新绿色经济发展引擎

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创新。Dennis以手机报为例,从微观层面强调了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手机报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帮手,让我们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移动拥有3500万收费手机报用户,累计发行份数近550亿份;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相较于报纸,手机报节约用纸约15.7万吨,相当于少砍伐约260万棵20年以上的树木。手机报的诞生转变了相当数量读者的阅读习惯,所节省的自然资源也不言而喻。

第14篇

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强化基础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分别分析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基础的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编写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高等院校要逐步调整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使之完善合理,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合专业特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以及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之一。

2.2加快

转贴于 课程建设。研究调整和完善环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达到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能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体现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和渗透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办法等。

2.3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决策层是第一训导顺序己成为国内外的共识,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干部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开设环境课或讲座,提高决策层对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各级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中。一是做好组织保障。由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职或职人员成立环境教育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安排经费时,要将环境教育纳入预算,给予优先考虑。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中,也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对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2.4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教育的认识。

第15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公有建筑经济;国有建筑企业

一、建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所有制成分分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公私合营所有制以及工商业主个体所有制,统称为五种成分。经过演变到十五大时,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概括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业也分化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大类型。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公有制建筑经济无论在完成建筑任务、创造就业岗位上,还是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只要看到公有建筑经济的作用,更要看到私营建筑经济的作用,私营建筑经济不仅促进建筑市场管理,有效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更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上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1.我国公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我国公有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有一些企业经理移花接木,,借用改制的名头,“重组”国有资产然后成立新的公司,由自己或者亲属掌握控股权,把利润丰厚的肥差都交给改制后的公司来做,这样就堂而皇之的把国家集体的利润转到自己的囊中。还有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项目经理借用负责制的名义,打着国有建筑企业招牌,无视企业生存和发展,只顾自己捞钱,导致国有建筑企业出现企业穷、职工穷,只有领导富裕的现状。

2.我国民营建筑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1)观念落后市场环境差在民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观念和市场环境极为重要如果这两个方面受到一定的障碍那么将严重的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向认识不准确;第二对于私营建筑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定位把握不全面,容易把民营建筑经济看成是建筑经济中的“异己”而排斥或者是互相进行打击;第三,由于现阶段的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迅速严重的影响到了国有建筑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样容易出现夸大或者是过于浮躁的倾向因此工程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

(2)管理模式过于家庭化在民营建筑经济企业的管理中,采取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化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企业发展前期,如果采用家庭化的管理,能够调动家庭成员积极性、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本加快企业的发展,以及资金的累积。但是在企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之后,家庭化的管理方式难以培养出动力主体和个人化的决策方式,这将严重的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3)组织和经营模式过于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经济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将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些民营建筑企业的规模较小加上发展滞后,融资的方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其扩张能力和融资能力,同时也制约了其发展规模的扩大。

三、促进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

1.积极发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建筑经济行业要通过积极探索以工程、贸易、劳务与境外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资金实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建筑工程企业不仅可以通过与国内企业强势联合,充分利用其它行业的国际优势带动自己走出国门,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整合经营能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建筑工程企业还可以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与有实力、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国际知名承包商合作,不断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经验;建筑工程企业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境外常驻机构,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了解国际承包工程的市场变化以及发展趋势,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战略结构,拓宽建筑工程企业的经营深度,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海外市场竞争力。

2.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发展公有制建筑经济时,要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推动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包括国有、集体、个入多种方式交叉渗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排除国有经济分布过宽的问题,把企业员工发展成为集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调

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实现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劳动者变为集劳动者和投资者与一身,让他们成为无产者,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而努力。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制经济;买断、参与、租赁国有中小建筑企业,并改组为国有建筑经济参股的新型公有制经济;明晰产权实现多元化,实现老集体建筑企业的改组。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国民经济力量。

3.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通过转变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认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正确处理国有建筑经济和私营建筑经济的关系,明确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要看到私营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发展好私营建筑经

济,促进建筑企业的改革,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水平,使中国建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适当控制国有建筑经济的总量,使国有建筑经济数量和私营建筑经济数量达到合适的比例,通过让国有建筑企业采用参股、转股和出售等方式,有计划地淡出建筑经济,转为民营经济,促使建筑经济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4.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产权制度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重点,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建立科学完善的产权制度改革制度,并不断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用于本国的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国有小企业采用出售、租赁、股份合作以及兼并等形式,为私有建筑经济提供发展空间。落实有关建筑经济政策,加强建筑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与上升时期,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坚定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是建筑行业的首选。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发展建筑经济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 黄健.浅谈建筑经济中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