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级畜牧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蛋雏鸭;传染性浆膜炎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83-1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淮安市楚州区宋集乡蛋鸭养殖大户高某于2010年10月初在浙江省某种鸭场定购“江南二号”蛋鸭苗13400只,并在浙江就地育雏至12日龄,于10月13日将育雏鸭运回家乡楚州区宋集乡的鸭场饲养,雏鸭到场后的几天内偶有零星死亡,其主人认为与运输应激有关,饲养员给雏鸭喂服硫酸新霉素原粉未奏效,死亡不但不减反而逐日增多,直到每天死亡50余只时来我部求诊。在现场临诊时发现,鸭群中有部分苗鸭精神沉郁,不食不饮,腿软无力,不能行走,离群伏卧,拥挤成小堆,排乳白色稀便,个别排浅绿色稀粪,病鸭流眼泪和流鼻涕,眼圈周围羽毛潮湿粘连,有的鼻孔堵塞,张嘴喘气呈呼吸困难状,个别病鸭有头颈震颤,摇头摆尾,头颈弯曲反转,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临死前阵发性痉挛,角弓反张。
2 病理变化
病死鸭出现全身脱水消瘦的状况,发现其周围被粪便沾污,经过剖检发现纤维素性渗出物将肝脏大面积包裹,并非常容易剥离,气囊壁增厚浑浊并有干酪样渗出物,心外膜表面覆有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个别严重的心外膜与心包膜发生粘连,难以剥离;另外,在伴随有神经症状的病鸭中发现有脑膜充血、出血、水肿的现象发生,偶尔也会见到有较轻微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
3 实验室诊断
3.1 镜检
将病变器官涂片后进行镜检。收集病鸭的血液、肝脏、脾脏进行涂片,然后进行瑞氏染色镜检,一般可发现两端浓染的小杆菌,但往往可见菌数较少。
3.2 细菌培养与菌落形态
将即将死亡病鸭的心、肝和干酪样渗出物,采用无菌操作法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中,在37℃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经过24-48小时后,培养基中形成光滑、奶油状,直径大约在1.5-2mm的圆形菌落。
将经过培养的菌落进行涂片,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经过镜检发现一些无芽孢、不能运动的小杆菌,及一些单个存在的椭圆形球菌。
3.3 复制病例
为了求证实验室的诊断结果,我们做了病例复制,取适量培养基中的菌落进行处理后接种于18日龄健康的苗鸭蹼部,接种量为每只刺种0.1ml,接种48小时后观察,发现雏鸭体温升高至42.5℃以上,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拉淡绿色稀粪等现象发生。经过剖检可以发现有明显的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和纤维素性心包炎,同时能够在复制病鸭的心血中采集到该菌。
4 鉴别诊断
鸭传染性浆膜炎经常会与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混淆。它们的区别在于:鸭传染性浆膜炎一般最易感染2-3周龄的雏鸭,经常会由于应急因素的原因发病,同时,发病急传染快且2-4周的雏鸭多发;巴氏杆菌病经常在成年鸭中发生;大肠杆菌病能够感染各种日龄阶段的鸭子,但是其发病较缓慢。它们在临床症状上的区别在于:巴氏杆菌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麻痹瘫痪的现象,感急性病的鸭子经常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鸭子会伴有急性败血性病变,十二指肠呈严重的出血性炎症病变,心冠脂肪上有点状出血,肝脏有针尖状灰白色坏死灶;大肠杆菌病不会像传染性浆膜炎一样出现神经症状。经过剖检发现大肠杆菌病与传染性浆膜炎很难区别,非常相似。
5 防治
5.1 隔离病鸭,及时喂药
迅速隔离病鸭,患病期间严禁鸭群下水,对尚未发病的鸭子用鸭将速治(主要成份为甲砜霉素的复方制剂)拌料饲喂,在饮水中添加菌特威,投服前鸭群停水2-3小时,然后按照4-5小时的饮水量集中投药(即按雏鸭24小时的饮水量计算出一次投药量)。病鸭除了饮水给药外还可辅以阿米卡星肌肉注射给药,有望治愈。
5.2 加强饲养管理水平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注重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勤换垫料。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并保持鸭舍卫生清洁。在育鸭雏期间要注意保温,避免昼夜温差过大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要及时通风换气,以确保鸭舍空气清新、干燥,最大程度的避免应激反应,及时进行扩群,以降低饲养密度。在喂食上要注意增加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饲喂量,以提高鸭子自身机体的抵抗力,若逢连续阴雨天,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提前预防。
参考文献:
[1] 魏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畜禽业;2006.06.
[2] 陈清华,黄军芳.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J].福建农业;2000年07.
[3] 李连波.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中国动物检疫;2001.07.
[4] 陈文富.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优质畜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
[5] 张立志,孟凡曜,李敬双.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畜禽业;2006.10.
[6] 王前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
[7] 李大刚.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N].中国畜牧报.2003.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关于开展第八届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58号)精神,现就做好全区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聘范围
按照农业部、人事部《关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l993]农(人)字第52号)和《印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的通知》([1994]农(人技)字第4号)的精神,凡20*年12月31日前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从事农学、园艺、植保、土肥、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等专业技术推广工作且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务。
二、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担任高级农艺师职务(含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高级工程师,下同),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5年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者:
(1)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推广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或开创性的推广课题。
(2)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关键农业技术问题,并取得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推广成果。
(3)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推广项目。
(4)培养出较高水平的推广科技人员,具有培养指导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2、对于不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未达到任职年限破格申报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者,必须在担任高级农艺师之后取得下列成就之一:
(1)获国家发明奖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主要贡献者”是指在项目中承担主要工作或关键工作,或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人员,不论有无证书)。
(2)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二)专业理论要求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和技术,了解相关专业及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
2、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是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3、对本专业理论技术有创造性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4、熟悉有关前沿理论在本专业国内外应用情况。
5、具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
(三)业务工作经历和能力要求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2项:
1、曾提出过有重要学术和实用意义的推广课题,在推广科学前沿进行开创性的工作。
2、曾编写出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论著。
3、负责指导过国家重大推广项目或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4、主持或为主参与制定本专业技术推广规划。
5、举办过高层次、高水平的科学讲座,能指导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工作。
6、解决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疑难问题。
(四)工作业绩要求
1、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编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或省级农业学术、技术推广教材20万字以上。
(2)在国家级学术技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文章5篇以上。
(3)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提交学术论文3篇以上。
(4)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全文4篇以上。
(5)正式出版过不少于10万字著作的作者。
2、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以上的等级内额定人员。
(2)获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上的等级内额定人员。
(3)主持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取得显著成果,推广面积和技术水平达到规定要求,并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4)主持的国家级推广项目,经部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主持研制开发的实用技术有2项以上重大改进,经部级专家鉴定通过,已在全国推广,并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推荐名额
全区推荐总名额为25名。县及县以下岗位职数核定内的申报人员原则上不占用推荐名额。
四、上报材料
(一)各县市在推荐上报人选时,需呈报下列材料:
l、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正式行文的推荐报告2份。报告中应清楚介绍整个推荐过程,并注明推荐人选的排序、是否占用指标等情况。
2、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确认表(见附件1)1份。严格按单位类别和专业填写,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共同签章。
3、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人选情况一览表(见附件2)1份。此表严格按照备注中说明逐项填写。
4、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年在岗情况统计表(见附件3)1份。认真按照表中要求逐项填写,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审核并签章后上报。
上述文件、表格需文字性材料和软盘(1张)同时报送。所有表格采用统一格式。
(二)推荐人选的相关材料:
这种牛太大了,比人们常识中的足足大了一圈,站起时的气势像一座山在隆起,硕大的牛头伸过来近在咫尺,两眼雪亮,一副精力弥漫、跃跃欲试的架势。
记者身边的张丽君却向前走了一步,伸出手,温和地摸着牛头。那牛顺势摆了摆头,似乎很舒服,噗一声又喷了一下气,算是和张丽君打招呼。“没有事,它们都很温和的。”张丽君笑着对记者说。这位留着波浪长发、穿着雪白隔离服的科研女性已经和牛打了20多年交道,看见它们如同朋友会面一般自然。
眼前这个牛舍虽然宽敞干净,但10多头牛共处一舍,仍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张丽君丝毫不以为意,挨个看每头牛耳朵上的耳标,向记者介绍每头牛的情况。
“这头就是辽育白牛的种牛,你看它的头型方正、体形壮硕……”张丽君兴致勃勃地讲着。作为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现代育种与畜牧科技管理科科长、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畜牧师,张丽君是辽宁省牛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辽宁省“十三”五畜牧科技发展规划主要编写人、“辽育白牛育种”项目主要完成人,和她的团队成员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三个自主肉牛新品种,取得了辽宁省,乃至国家牛育种史的重大成果。
“在畜牧业、尤其是大牲畜的现场科研领域,像张丽君这样吃苦耐劳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非常难能可贵,她取得的成绩让很多同行业的男性深感钦佩。”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和很多科研领域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工作不同,大型牲畜的育种科研工作多数是在牲畜的养殖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因此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脏、累、苦,甚至带有一定危险(例如被牛顶伤踢伤、人畜患病感染)。2002年,张丽君由沈阳市畜牧科学研究所调入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时,整个管理站的一线科研团队里,只有她一位女性。
刚刚调过来,张丽君就和她的同事承接了“辽育白牛育种”的项目。
这项目听起来不好理解,实际上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原本只有役用牛(用来耕地),没有专门的肉用牛品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肉种牛,人工采精后为养殖户的母牛人工授精,改良我们的本地牛种,这样才让市场上牛肉供应量增长起来。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量,我们国家必须培育属于自己的肉牛品种,否则一切都受制于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从2000年开始研究通过杂交牛来培育新的肉牛品种。张丽君到管理站时,选育新品种牛的工作落在了她和她的同事们身上。
“简单说,就是去各地养殖场,找符合我们设计条件的牛,然后进行选配,经过四代繁衍之后,培育出最优良的种牛。”张丽君说。
事情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例如去各地养殖场找符合条件的牛,说起来只是一句话,做起来就是千万里的路程和数不尽的艰辛。当时,辽宁省内符合条件的优秀母牛主要集中在昌图、黑山、喀左等一带的养牛户中。从2002年开始,张丽君和她的同事长期深入这些地方的村户,通过当地的畜牧科技推广站,拿着配种员近些年的配种记录,带着一个五六百斤重的地秤(带护栏、用来给牛称重),挨家去敲门,向牛主人讲明来意,得到对方同意后,再进院到牛棚里,从众多牛里寻找配种记录上的那一头。然后核对这头牛的族谱,确定品种,测量体重,分析体型、外貌,诊断健康情况……折腾一大圈,一头牛的测量和登记工作才算完成。然后拖着地秤,在乡村的土道上磕磕绊绊地走到下一家,再敲门……就这样日复一日,一年当中大半年要在外出差,去的时候农村地里的苞米才一[[乍
扎] [乍
扎]]高,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冬天,积雪覆盖了割倒在地里的玉米秆。休整一阵,刚一开春又出发了。
当时项目经费不足,吃穿住行都要尽可能将就,农村、县城里的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在省城里司空见惯的公共设施在这里根本找不到。张丽君过去虽是个学生出身,没有受过多少苦的城市女性,但也是毫不介意地入乡随俗。
“其实当时没觉得苦,因为这样的肉牛育种项目在我省没做过,现实与书本和国外情况差距很大,几乎没有成型的可借鉴的经验,很多技术和作法都要靠查资料和自身研究。所以在选育阶段,真恨不得每一家农户都走到,根本没时间想别的。”张丽君笑着说,别人说她干工作比老爷们都强,她也是哈哈一笑。只是有一次在外出差,恰逢女儿升中学,自己又赶不回去,只好通电话鼓励孩子――这些年的频繁出差已经让她亏欠女儿太多,母女俩长时间不见面产生不少隔阂。其实当天女儿在电话里只是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我是你亲生的吗?”电话这端,平日里精明强干的张丽君听了哑然无语,随后就流下了泪。
两年时间的奔波,第一轮登记共统计了1万多头牛的族谱、体型等信息。张丽君和她的同事们从近万头牛中进行筛选,选择符合条件的牛进行横向,随后又进入二代繁衍,数据采集等一系列工作,在总结分析性能测定结果时,由于没有先例可借鉴,张丽君通过查询资料、自己研究,找出一套数据统计方法……苦和累伴随着年复一年的科研工作从未消褪,张丽君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做好每个环节,对任何瑕疵都不惜推倒重来。
直到2009年,第四代N牛终于育成,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进行现场审定,“辽育白牛种牛”正式宣告成功。
张丽君一战成名,她并没有利用这次机会脱离艰苦的现场科研,反而更加关注一线的工作。
“我愿意去现场,自己亲手做的事托底。常和牛打交道不觉得苦,脏也不算什么,习惯了。”张丽君说话总让人觉得既温和又开朗,“不过有一回也给我弄够戗。2013年冬天有一回,我们去养牛场测牛的背膘,那时候大冬天,牛棚里为保持温度挺长时间没开门,我们一进去,那氨气的味儿那个浓……这么说吧,这么多年我都挺不住,辣得眼睛都睁不开。那也得测啊,我们在牛群里挤来挤去,拿着设备挨个牛测量,又要保护仪器不被牛撞坏。结果刚做到一半,牛棚的棚顶还漏了,连冰带雪全都掼到我们身上了,从头到脚,那些牛一乱在你身边蹭来蹭去,你就想吧,那什么感受。说起来,我们这个团队,也确实挺能战斗。”张丽君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成绩是整个团队共同取得的,她只是其中一员。
科研工作者是值得尊敬的,长期在一线做现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尤其值得敬佩。15年来,张丽君经历了无数田间地头的严寒酷暑;无数次连续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或牛舍里进行胚胎移植操作;去屠宰车间测定牛内脏、肉质、肉重,加班到深夜赶写项目材料;坚持定期为基层技术人员和养牛户授课……仅从2011年以来,张丽君承担了国家或省级科技项目(课题)8项,研制地方标准5项,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论著)7篇,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项,省畜牧行业奖项4项,被辽宁省科技厅评聘为辽宁省牛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除了科研之外,张丽君还参加辽育白牛产业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产业经济发展理念,创建适应辽育白牛品种资源特点和辽宁省产业实际的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模式的新成绩。另外在“沿江牛保种”、 辽宁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等工作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申请实施了多项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科研和推广项目,推动了辽宁省牛业科技进步。
2015年,张丽君所在的科室接到编写辽宁省“十三五”畜牧科技发展规划的任务。编制5年行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而“十三五”科技规划又是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闹醒氲降胤降闹厥映潭瓤涨埃在编制上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准确性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丽君与领导和同事凭借多年科研积累,以及对国际、国内及辽宁畜牧业科技的了解,通过调研、查阅大量资料、讨论分析、征求意见、起草、修改等工作环节,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写任务,上报材料字数3.4万字。编制工作得到了辽宁省科技厅和大农业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辽宁畜牧兽医局和科技厅采用。
在采访中,张丽君和记者聊了一些家庭的琐事,说起某一项工作时话题就不知不觉绕到她的女儿和丈夫身上。张丽君总是说自己亏欠家里人太多,好在丈夫和她是大学同学,了解她的工作性质,始终支持她,女儿长大后也愈发懂事,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如今女儿已经长大,工作时似乎遗传了她“女汉子”的工作作风,让她不免有些心疼。
“女孩子还是不要那么累。”张丽君说,有时看女儿把她们公司的工作拿回家干,非常辛苦,丈夫说孩子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