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范文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碳排放量

1绿色建筑刍议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人民生活需求的加大,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在近些年是众所周知的,甚至一跃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们反观这高速增长下的建筑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建筑业普遍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从某种意义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发展不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适应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也不是环保的建筑发展思路,应当进行逐步的改善。

从我国建设部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已经接近社会总能耗的3成。现有城乡建筑总面积近470多亿平方米,基本上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2010年,我国大气中SO2浓度在采暖期间是日常的六倍多,而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到了2020年时,我国的建筑面积将超过1000亿平方米,而此刻我们国家每年的建筑耗能将很有可能超过1.2万亿度电、4亿吨煤、水、油等,而这个数据是现在的3倍之多。”由此看来,我国亟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而绿色建筑就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应运而生的。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

从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的定义上我们可以得知,二者之间是相互呼应的,绿色建筑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体现了低碳的标准。其目的也是减少消耗,保护环境。而我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已经做出郑重的承诺,我国在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要降低4到5成,因此,今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国势必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

2绿色建筑的实现原理和CO2的减排价值

我国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清洁干净、可再生性强,且与环境相适宜,无污染,能耗低。前面已经提到了,我国是高能耗国家,大力提倡低能耗绿色建筑完全符合国情,这对于优化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减排放,控污染,建设和谐社会,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而具体落实到房地产行业上,在建筑项目中大力提倡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关系到降低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合理控制房价,实现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把减排从国民经济角度来分析,无论CO2减排是否能够实现商品化,进行市场化交易管理,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推广价值,但CO2的减排价值如能实现利益分割,均等承担,公平交易,那么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才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在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企业将环保效应放在经济效益考核中,其中包括减排带来的效益、新能源效益、低能耗等等。其主要计算方式是将以后的现金收益以某一个收益率折现,以此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而依照现在的建筑效益分析情况来看,这样的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是无法涵盖绿色建筑的实际有效收益的,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影响到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左右了企业决策人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绿色建筑的大力推广和普及造成了不应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因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比普通的高能耗建筑要高一些,而绿色建筑长期的收益却无法在经济效益分析中客观地反映出来,而成本又相对较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下,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很多企业忽视了长远的效益,不愿意从事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由此我们也得出了一个结论,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有效评价,对于绿色建筑的实施推广产生了不利影响。

3.2基于碳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价值体现,“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建设、使用、保养过程中的,从一开始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绿色”的观念覆盖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再者,“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自然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目的在于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可以构建绿色建筑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减少量及价值的模型。

4案例分析

温州某住宅项目建设,该项目总占地约21.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9.6 万平方米,为别墅、花园小房、小高层的复合型小区,其室外公共照明系统(庭灯、草坪灯)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用于室外公共照明系统(庭灯、草坪灯),占地面积约为70050 平方米。

4.1经济效益分析

按小区室外公共照明负荷规划,小区庭院灯需150 盏、草坪灯需500 盏,按规定计算得出年能耗估算比较表(表一):

表一: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年耗能估算

科目

建筑面积( m2)

日平均照明设计标准( kWh)

耗能(kWh/年)

光伏发电

城市供电

庭院灯

150 盏

200 0 73000

草坪灯

500 盏

55 0 20075

合计

650 盏

250 0 93075

温州市公共用电价格为0.8 元/kW h;而小区庭灯、草坪灯按温州市当地市场价格需要投资约三十万元;而小区室外公共照明系统设备建设和维护费用按6元/平计算(占地面积约为70050平方米)。计算分析时不考虑价格变化因素。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设备单晶硅电池方阵的使用寿命约15年至25年,因此该分析以20 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比较。经过计算可得出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的经济效益比(见表二):

表二: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的经济效益比

项目 方式1

光伏发电系统

方式2

城市市政供电

装置寿命(年) 20 20

设备总投资(万元) 30 45

年运行费用(万元) 0 7.5

20 年总成本(万元) 31 195

由上表的计算结果可知:方式1比方式2在20年内可节省成160余万元。可见,住宅小区中的草坪灯、庭院灯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公共照明技术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5结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首先确定了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引入低碳理念的可行性,并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将碳排放量的控制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将低碳的理念有效地融合到绿色建筑的实施上去,在案例中,结果分析表明绿色建筑带来的可观收益,而这样的效益在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下是无法体现的,而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式能够使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而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了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因此对该效益分析法的倡导和引入,可以为正确评价绿色建筑的收益提供保障,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绿色建筑的价值,为绿色建筑的有效推广,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王建煌,(1972.02), 男,浙江温州,建筑经济师,本科, 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1)建筑工程建设管理;(2)公路管理业务用房规划;

参考文献

[1]姚德文.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J].当代经济,2009(12):6-7.

[2]张建国,刘海燕.节能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J].中国能源,2009,31(1):23-26.

[3]贾明,朱海潮.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J].陕西建筑,2009(171):5-6.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20-02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作了比较权威的定量评估,指出如果目前全球以每年GDP1%的减排成本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表明我国经济在今后的若干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同时,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中国进行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和降低能源消耗是关键,因此,向低碳经济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可够开采13年,天然气可采40年,煤炭可采60年。2007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7亿吨左右,列全球第二,能源消费处于高结构状态,化学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占68.2%,电力生产78%依靠煤炭,可再生能源仅占8%,其中,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比重较低。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3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解决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在优势

1.改进空间大

由于我国第二产业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明显偏低。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7.6%,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15%,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27%,比日本高3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1.7~2.5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改进成本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信用(CERs)达到3 637万吨,占联合国目前核定CERS总量的31.33%,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中国的电力行业生产主要以煤生电为主,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的汽车燃油经济性问题,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也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二)向低碳经济转变面临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过程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今后30年内将新建约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能否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将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决定性因素。

2.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部分行业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大大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们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也有各地政府为GDP增长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的缘故。

3.资源分配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6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发展与能源消耗和高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三、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中国应该选择合适的策略,以实现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一)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7-51,61-67.

[2] 李禾.我国企业应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N].科技日报,2008-03-25.

[3] 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0-261.

[4] 李高,温宗国,杜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从技术预见到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7-23.

第3篇

[关键词]地摊;产权;经济学分析

地摊交易源远流长,从远古时生在“共同体”边界的以物易物到现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地摊交易绵延几千年,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使地摊交易销声匿迹。为建设文明城市,我国很多城市的执法部门对地摊交易反复“扫荡”和“清剿”,其结果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执法人员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赶走水果摊端掉蔬菜点,装车拉走地摊上的交易器具,把摊主撵得“作鸟兽散”。但过不了半小时,随着执法人员踪影的消失,地摊交易又恢复了正常。

一、我国地摊发展的现状

在全国各地,摆地摊的小商贩和城管这对“天生冤家”已经“斗智斗勇”了几十年,地摊几经打击但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顽强的生存下来并表现出健康的发展势头。就以西安市为例来说明地摊在我国的存在情况:西安市全市辖9区四县,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为3个“城内区”,都较为繁华,新城区是市政府所在地,也是西安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这三个区分别都有自己的地摊集中地,所卖的东西也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主要的集中地为各个区的菜市场门口,医院和学校门口,天桥上下,另外还有住宅区附近、火车站和汽车站广场等。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地摊,对地摊有需求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如菜市场门口一般会卖些廉价的水果、蔬菜等,因为正规的菜市场里面的东西较贵,同样的东西比较起来人们更愿意去买价格便宜的地摊货物;医院门口最多的是一些卖小吃的摊子,因为赶着去医院排队挂号或者从医院刚做完长时间的治疗可能还没来得及吃饭的人很多;学校门口则是一些文具书籍、小件饰品,还有各类小吃等;住宅区附近白天基本只有一些卖快餐小吃的,偶尔也有卖水果和摆盗版书集的,但一到晚上,更多的排挡、烧烤及其他夜点都纷纷上场;天桥上,火车站人流量大,人群复杂,为了迎合各种人群的喜好,这里出售的东西种类繁多,有手机套、饰品、报刊杂志、旅游地图,另外还有卖魔术扑克的,各种小东西应有尽有;东、西、南、北四大街都是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白天在这些地方地摊并不算多,一到晚上就会出现更多的地摊,种类五花八门,商品应有尽有。所谓民以食为天,不管在哪里吃的东西都会有容身之处。

像西安这样的地处西北部中心的大都市都有大量的地摊存在,在其他的一些中小城市中的地摊就不言而喻。在温州、郑州、南宁、榆林等的一些高校附近、天桥、路边、车站等处,地摊是非常之活跃。地摊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不少方便,也为很多人的就业提供了机会。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地摊交易也不例外,它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问题,如污染环境,阻塞交通,产生脏、乱、差,损害城市形象等等。

二、地摊存在的原因

以现代化为准则的城市规划拒绝任何游离于秩序之外的东西,但是地摊在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不存在外部经济,任何自愿的交易都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改进,这就说明地摊的存在是有其价值的。经济学关于外部效果的问题认为,因为人们议定契约的权利无法严格界定,没有严格界定的这种权利,就不可能有产品的市场,所以就产生了外部效果。赵英军教授的观点认为:地摊市场的存在是产权界定不完全的产物,是摊贩和政府博弈后的一种纳什均衡,它的存在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实践证明,凡是能够顽强生存下来的东西,总是有它生存的依据和理由。地摊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打击成本高

正如赵英军教授所讲,政府掌握着公共产品的控制权,为了优化市政建设、美化市容市貌而禁止地摊的存在。而作为地摊摊主的目标很简单,只要期望收益大于期望的机会成本,他就会继续摆地摊。并且他发现,由于过高的打击取缔费用,政府没有太高的积极性追查非法摆摊的小贩,当然,偶尔打击一下是必要的,至少可以增加一点表面成绩。赵教授通过对政府和小贩对于摆地摊的博弈,认为这个博弈中,摊贩处于优势地位,最后的均衡状态是:摊贩摆摊,政府则不再过问。政府要禁止摆摊,那就不是一种纳什均衡。事实上,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政府只能默认地摊的存在。

(二)摆地摊的成本低

摆地摊的小贩不用购置固定资产,不用购买或者租赁店铺,也不用跑去各个部门办理各种证件,地摊涉及的费用都极低,基本无需贷款或支付利息,也不用缴纳税款,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做小本买卖。小贩们在路边、天桥、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摆摊,由于这种公共产品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只有政府对其有控制权,摊主们才会积极的寻租。

(三)消费者有需求

地摊大多设在行人较多的路边、道口、居民区的适当部位、工棚区等,而且最佳销售时段掌握得特别好。由于它比较灵活,时间、地点可以随机应变,卖什么东西也都由地摊主自己做主。这样可以使工作既充满乐趣,新鲜感,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变换自己所销售的商品。在一些没有或很少有商店的地方也有地摊存在,地摊为这些地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消费者可以在晨练结束或下班时以较低的价格顺便买回蔬菜、瓜果、粮油及其他各种小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以较低的付费获得了较大的效用。

(四)适合了低收入阶层

地摊商品的一个特色是价格便宜,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却也能满足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城市的高消费让一部分中低收入者望而却步,地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低收入者阶层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地摊商品相对较低的价格正好适应了他们的要求。低收入者阶层购买力低,只能多消费低档次商品,这也是地摊生意之所以红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五)缓解了就业压力

摆地摊小贩的大多数人都是一些下岗职工或者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一技之长,靠摆地摊来维持生计,因为摆地摊所需要的资金很少,这正好符合他们的经济条件。如果在一些地方适当地允许地摊经营,这样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自发的、非正规的地摊式的就业方式不仅有充足的存在依据,而且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改进地摊交易的措施

小贩通过摆地摊攫取了政府落在公共领域里对道路、天桥、广场等的一部分权利,这种权利掌握在政府手中与掌握在摊贩手中是不一样的。在赵英军教授看来,它对摊贩产生的效用大于政府,要不然就不是一种纳什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地摊产生的利益大于其外部不经济产生的负效用,所以这个均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一)改变名义产权,使其向实际产权靠拢

改变权利所产生的外界条件(博弈的支付矩阵),使实际产权按照人们的愿望趋向于名义产权。例如政府加强对地摊的打击(使摊主被逮住的可能性增大或加重对其处罚),并且达到使摆地摊的净值为负的程度,即(摆地摊收益-处罚×被逮的概率)

(二)政府收取部分管理费,使地摊合法化

摆地摊这种行为具有外部性,是外部经济的,对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人认为“公共领域”实际上是“外部性”的源泉。产生外部性的权利有时候需要重新界定以消除“外部性”。对于摆地摊的问题,政府通过对摊贩收取少量的管理费来使其合法化,并加强对地摊的管理。看作将“摆地摊的权利”卖给摊贩。此时,摊贩将自己承担摆摊的外部成本。并且,由于政府的管理(这时是有收益的),地摊对市政建设的影响将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采取限地、限时、限品种的管理办法

为了有效扼制地摊交易的负面效应,采取限地、限时、限品种的管理办法是比较合理的。限地,即对交易场所加以限制。什么地方允许交易,什么地方不允许,应有明确的规定。限时,即限制交易时间,有很多地摊交易场所,不需要也不宜全天候开放,在什么时段开放,既要考虑到方便消费者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不同时段上空间价值的差异。限品种,即对特定场所的交易品种加以限制。什么场所适合交易什么种类的商品,应有一个大体的分类和规定。要消除地摊交易的某些不良之处,与其进行“行政清剿”,不如进行“经济招安”。

(四)政府应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通过对西安的地摊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本次调查中发现87%的地摊主是外来人口,就算是本市人口,也是本市下属的小农村,小乡镇的居民。他们大多是没上过学或者学历很低的,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渠道。政府应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提供一些相关的就业培训及就业指导,为他们的吃穿住问题想更多的方法,让他们有生存的机会。可以使一部分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而不去摆地摊,也可以使部分低学历群体有就业的机会。

地摊在中国有其存在的价值,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虽然对市容市貌等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摆地摊这种行为产生的社会利益是大于外部不经济的负面效应,摆地摊对整个社会福利的改进和提高有积极的作用。政府不应该对地摊进行“清剿”,应当对地摊进行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英军,黄华侨,地摊背后的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

[2]张维迎,博羿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规制;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63-03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之后,巴厘岛路线图的制定以及2008年世界环境日“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主题的确立等等表明了低碳经济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新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法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2008年,日本政府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府的长远目标。美国于2009年2月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 870亿美元,主要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2008年,中国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作出的贡献。

目前,中国还处于高碳时代,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可以预想的是,碳的排放总量和对能源的消耗也将继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要研究如何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分析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是什么。Xiaolu Wang,Lian Meng(2001)认为,能源消耗强度的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几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反向变化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部分学者对中国能源、甚至经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怀疑。Thorns G.Rawski(2001)通过分析中国1990年以来能源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比较亚洲部分国家的能源经济数据,认为中国在能源消费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并认为中国199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真实的。中国学者胡初枝等(2008)对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规模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用并不明显,技术效应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具有正的效应,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本文认为环境规制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出中国环境规制对降低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对今后制定环境政策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1.计量模型设定。为解释环境规制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设定环境规制与碳排放量关系模型,定量描述环境规制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Y=C+AX+ε

式中Y为碳排放总量,X为环境规制程度。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为亿元,煤炭、石油单位为万吨、天然气的单位为亿立方米,折合成标准煤的单位为万吨。其中GDP 采用的是以1990 年为基期的不变GDP,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实际GDP 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换算得出。

2.数据说明。本文样本数据均来自于1997―200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由于能源数据统计为实物消耗量,为此对能源消耗数据作了相应的换算, 根据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本文按1kg煤炭=0.7143kg标准煤,1kg焦炭=0.9714kg标准煤,1立方米天然气= 1.33kg标准煤的标准计算)将各地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折合成标准煤。

中国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E=Ei×δi

其中,Ei为第i种一次能源的消费量,δi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即单位能源消费量所产生的碳排放。通过对各碳排放系数比较计算,取平均值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

本文采用环境治理投资额表示环境规制程度。

二、实证结果分析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从1999―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呈增长趋势,但从其增长率具有阶段性变换,2001―2003年增长率呈现增长趋势,2003年以后下降趋势显著,这说明近年来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虽然在持续增长,但由于近年来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实施一系列环境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有明显下降趋势。

当两个变量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则可能存在伪回归,所以要检验序列的平稳性。由于对数函数不改变函数的单调性,并且可以消除异方差,所以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对数运算,记为LNE和LNR。本文利用Eviews5.1 对LNE和LNR时间序列及其他们的差分序列(一阶差分记为DLNE和DLNR,二阶差分记为D2LNE和D2LNR)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E和LNR二阶差分后时间序列平稳,所以它们是二阶单整变量。由此验证了它们有协整关系的必要条件。

LNE和LNR虽然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组合可能是平稳时间序列,即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意味着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此时两者间的关系是平稳的,两者之差趋于收敛,任何偏离均是短暂的。

回归方程为:

LNE=7.743294+0.571079LNR+ε

(21.08080) (10.78236)

R2=0.935618,F=116.2593

对协整方程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LNE和LNR不存在协整关系,即不存在长期均衡,而在5%的显著水平下,LNE和LNR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

协整检验说明了碳排放与环境规制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碳排放和环境规制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尽管有时会偏离这种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偏离是短暂的。

在验证了碳排放与环境规制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基础上,检验二者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其检验如下页表3: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碳排放和环境规制在滞后1期和2期时都可以得到环境规制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环境规制的程度对碳排放量产生较大影响。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系数为0.5711,虽然系数为正,两者不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是不能否认加强环境规制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其原因是中国仍处于高碳时代,碳的排放总量和对能源的消耗随着经济的发展会不断提高;同时,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逐年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环境规制力度也是逐年加强,环境规制与碳排放总量都是逐年增大,其回归结果为正是必然的,两者具有较好的回归结果,环境规制程度的日益加强虽然没有使得碳排放总量逐年降低,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率是逐年降低的,并且近年来的降低幅度较大,这可以说明中国的环境规制对降低碳排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环境规制的程度能够对碳排放量产生较大影响,环境规制程度的日益加强使得碳排放总量的增长率是逐年降低的,并且近年来的降低幅度较大,中国的环境规制对降低碳排放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各国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并且要近一步加强环境规制的力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另一方面,加快加强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支持并规范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活动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长处,克服其无组织计划和所代表利益有限等短处,促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4]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4).

[5]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6]胡初枝,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7]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论坛,2009,(2).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LI Wen-dong,YIN Chuan-we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Jinan 250014, China)

第5篇

1.1我国各地区人均废水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增多.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9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2500万吨,氨氮260万吨,总氮447万吨,总磷55万吨,石油类21012吨,挥发酚2431吨,铅155242千克,汞2892千克,镉35899千克,六价铬106395千克,总铬293166千克,砷146616千克。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废水排放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废水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废水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云南、甘肃,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新疆,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宁夏,属于Ⅳ类地区的有上海、福建.发达省份的人均废水排放量较高,欠发达省份较低,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繁荣,企业较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其中,宁夏造纸业企业较多,造成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使水体的使用功能降低,制约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2我国各地区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在废气排放方面,2011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8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海南,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山西、辽宁、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属于Ⅳ类地区的有内蒙古、宁夏。能源丰富的省份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较高,内蒙古和宁夏是典型的以能源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煤的开采量多,通过燃烧煤进行火力发电,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1.3我国各地区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404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氮氧化物排放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山西、新疆,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内蒙古,属于Ⅳ类地区的有宁夏。宁夏、内蒙古、山西、新疆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多,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西北地区省份火力发电量大幅上升,用煤量大幅增加,同时水泥产量、机动车也有所增加,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大;第二,燃煤火力发电厂脱硝工程建设滞后,小火电机组、小水泥的淘汰力度不够。

1.4我国各地区人均烟粉尘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烟粉尘排放总量为1279万吨。空气质量方面,我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89%的城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执行之后,细颗粒物PM2.5污染逐步凸显,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烟粉尘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烟粉尘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烟粉尘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属于Ⅲ类地区的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属于Ⅳ类地区的有青海、新疆。目前我国大气浮尘含量严重超标,居世界之首,有必要全面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大力削减颗粒物排放。进一步加大烟粉尘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的排放设施,实现烟粉尘达标排放。

2我国各地区废物产生量及利用效率的聚类分析

2.1我国各地区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聚类分析

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工业固体废物中含有的药剂及铜、铅、锌、镉、铬、汞等多种金属元素,渗入地下后将严重污染水源,干涸后的尾砂、粉煤灰等遇大风形成扬尘,燃烧煤矸石产生的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011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772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9521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7046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60377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433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为四类。由表3可知,从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属于Ⅱ类地区的有河北、山西、辽宁、宁夏,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内蒙古,属于Ⅳ类地区的有青海。青海、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宁夏都属于资源型省份,有着丰富的煤炭、钢铁、矿产等资源,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问题,开采技术的欠缺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

2.2我国各地区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3431万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1773万吨,危险废物处置量917万吨,危险废物贮存量824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分为四类。由表3可知,从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山东,属于Ⅲ类地区的有新疆,属于Ⅳ类地区的有青海。选矿、石化和冶炼是青海和新疆的重要支柱产业,高消耗、重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危险废物。另外,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多数规模较小、生产工艺简陋、技术含量低,无法完成对每年新产生的危险废物的处置,对历史堆存的危险废物更无力消化。

2.3我国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16395万吨,无害化处理能力409119吨/日,无害化处理量13090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677座,无害化处理率达79.7%。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为四类。由表3可知,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吉林、黑龙江、甘肃,属于Ⅱ类地区的有上海、湖北,属于Ⅲ类地区的有河北、山西、辽宁、广东、云南、宁夏、新疆,属于Ⅳ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青海。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配套设施不齐全,存在污染隐患,影响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管理层有必要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污染防治和评价等相关标准,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结束语

第6篇

众所周知,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应采取非歧视原则,低碳贸易的出现则放缓了其自由贸易的进程———碳标签的出现成为了低碳贸易经济中新的壁垒,影响着非关税贸易政策,甚至影响到产品的制造与供应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系,从而自由化进程放缓。由于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准确测量碳足迹的技术,不得不在贸易中被迫购买低碳技术而至失去成本优势。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以垄断高端科技为核心,在破坏国际贸易自由的同时,也体现出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这不仅仅没有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达成的在气候变化领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无视WTO的基本原则。在国际自由贸易领域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为发达国际提供初级产品加工,而且还承受着发达国际用碳关税和碳标签所构成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冲击,使国家之间的歧视日益严重。

国际贸易法的变革趋势

国际贸易正向着倡导低碳经济、开展低碳贸易的方向发展。而贸易自由与低碳理念的冲突则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法的变革来调节。第一,在《京都议定书》后,发展中国家对于减排的责任明确,而发达国家不能以任何形式对先进的环保技术进行垄断,其中就包括以专利或技术的名义。发达国家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碳减排的责任,以“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相处。积极地向发展中国际转让低碳技术,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健康地向低碳的经济模式型转变,进而发展中国家在外贸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将得到改善。第二,在发达国家国内立法时,对于涉及到低碳贸易的法章,应放缓其高标准的推进进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给发展中国家留些空间,并不以此为借口垄断技术,阻碍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第三,借助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法规,让低碳贸易逐渐转变为国际贸易的核心,不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会渐渐受益。

国际投资法与跨国低碳投资

跨国低碳贸易投资时国际间利用投资发展低碳的方式,这其中既有来自本国对外的投资,也有国外对内的投资。如今碳投资热点倾向于循环利用、能源再生和环保产品的制造三大方向。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国际投资法产生的意义何在,以我国为例,大量三资企业的入驻,加剧了环境破坏,这都是因为其大多以加工贸易为主,加之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注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利益。国内立法也被包括在国际投资法之中,发达国家普遍遏制国内碳排放的加剧,通过各种各样地措施,比如说碳税政策、碳排放交易机制、对高能耗企业地整改和遏制等等。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利用外资来发展本国经济必不可少,但同时也应提高其入驻标准。一、阻止发达国家高碳排放量企业入驻国内,禁止碳污染的转移。二、鼓励并支持高洁能源、新型能源新型低碳材料企业地进入。三、争取高新能源外商企业入驻,给予其优惠,并积极吸收其节能减排、制造新型能源的技术和方法,减轻因经济而给国内带来的环境压力。改革后的国际投资法势必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鼓励对外谈投资抵制对内碳污染转移。这也必将改变我国旧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消除对外贸易中隐藏的碳污染,减轻国内行业失衡度。对于资本输出国也不能仅仅使用道德制约,各国应以多边条约为彼此约束,进行绿色的贸易投资,使发展中国家不再是发达国家的碳污染排放国。

国际金融与法碳金融

在《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了三个提供碳排放交易的市场体制:国际排放交易,是指发达国家间利用制定机构减排;联合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间相互帮助减少碳排放量;清洁发展,这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指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减排工作、完善减排流程、改进减排技术。其目的在于明确温室气体交易中大体方向和各个国家在其中的职责。也说明国际碳金融市场在逐渐繁荣,各项体制得到完善。国际碳交易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基于项目的交易和基于配额的交易。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分配和买卖碳排放量的机制。以欧盟为例,早在2005年1月1日就启用了其碳排放交易体制,即在预估本国的排放量总量后分配给国内指定单位排放权,如果其碳排放量低于预估值,也就是还有剩余的碳排放量,其剩余的碳排放量就可以用于出售,反之则需要购买。欧盟作为一个碳交易的先锋阵营将国际经济的形式融于低碳经济中,使低碳经济有迹可循,内容逐步完善。其所存的低碳经济交易环境也完全是出于各个国家自愿,使碳交易有法律依靠。

目前低碳经济正促使着国际经济体制向着绿色经济迈进,金融投资方向向着高洁能源、低碳排放的新方向发展,同时在新经济体制下的国际金融投资也发生着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愿意投资低碳经济市场,银行搬出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一系列碳经济的衍生产品,为搏得新兴的低碳经济市场,保险业也通过计划融有低碳环保的新型绿色产品提升自身业内的可持续增长。在国际低碳经济市场中,银行承担着碳经济信贷资金的配属与约束的责任,保险业承担着转移低碳经济风险的责任,机构投资者承担着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而碳基金就是其中交易主体,承担着自身的金融价值。随着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金融与国际碳金融之间的触碰会日益增加,但相应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低碳经济对国际税法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向着“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国际税法产生影响。发达国际在发展其低碳经济的前提下,将可能产生的化石能源需求降至最低,同时分配国内碳排放压力,将企业密集区中的部分企业转至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也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势必产生国际税收问题。本国内,为支持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而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比如征税、补贴等都将影响着国内税收问题。在国际,国际税法作为调节跨国征税对象,即跨国财产价值和跨国所得的法案,必定在低碳经济体制相对成熟后出台新的财税鼓励政策,明确价格形成机制,统筹考虑资源、能源、环境与碳排放量确立税种、税率。

碳关税具有税收的一般规律,通过提高对密集型企业区碳排放量的控制,达到抑制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减排和遏制全球变暖的作用。其中发达国家借助促进低碳经济为借口,在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公约的共同作用下大肆推广碳关税。而此时碳关税作为新型的国际经济壁垒正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出口经济。发达国际利用碳关税进行其环保产品的出口行为和利益交换,而碳关税作为一种国际关税标准也同时是一种惩罚措施,帮助了发达国家提升自身低碳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遏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经济。由于碳经济尚处于新兴时期,其法律强制性尚未普及到全球,加之各个国家内对碳排放量的标准与测定不尽相同,所以碳关税很可能形成一种经济的报复体制,不利于全球的自由经济。此外,低碳技术在发达国家中所处相对平均状态,换而言之,其关税贸易壁垒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而碳关税的推广和提出也对WTO国民待遇原则和《京都议定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相悖。在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同时,也是其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和国际影响力为本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多利益为目的,使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落后产业分置给发展中企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失偏颇。

但统筹来看,碳关税的出现也具有其一定意义和作用,尤以从环保角度考虑,碳关税的征收是有积极健康的作用的。而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与国际公约提出合理性建议和要求,达成可以切实在碳经济中保护自身利益的条款,并以国际条约为依靠实行其法律强制力。而发达国家应履行其为减少碳排放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履行其大国职责,使发展中国家在碳经济体制中得到平等对待,并能够得到先进的碳减排技术援助。

结论

第7篇

关键词:低碳 产业链 经济 模型

判断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密度要从总体上进行考核,同时低碳经济的实现也要求从整体层面进行测度。对于我国而言,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经济的过度发展,这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也取决于产业链的协同作用。

一、低碳产业链的内涵

传统经济模型下的产业链以低成本追求以及功能适应为主要联系,而在低碳经济时代,通过多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密度以及打造全程低碳产业链成为产业链各环节的责任。我们所说的低碳产业链就是在产业链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都使用低碳运行方式,包括研发、制造、包装、运输以及服务等环节都要使用低碳标准进行衡量,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绿色竞争力的形成。

低碳产业链的考量一般以产业链整体为对象,可以是横向的考量,例如这一行业较之其它类似行业的碳排放密度的高低;也可以是纵向的考量,例如本产业链的过去到现在碳排放程度的改变。

二、低碳产业链视角的低碳经济推进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三条:发展具有可再生特点的清洁能源或者是提升化石燃料的利用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新兴产业等低碳特征的产业;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将其运用于产业链全过程。而实际上要切实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综合应用三种途径。

1.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模型

上述三种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中推进低碳产业链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一途径不仅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或者国家在当今绿色经济条件下谋求国际竞争力的诉求,同时也说明了国家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为此,基于对低碳经济下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的内在机理探究,提出了推进模型(见图1)。

从图1的推进模型不难看出,要有效地推进低碳产业链需要低碳半成品供应、低碳原材料供给以及低碳制造过程的联合推进。而低碳经济推进模型所涉及到的要素则需要低碳半成品以及低碳原材料等供给,如果没有以上要素,低碳经济就无从谈起。从低碳经济设计的过程来看,低碳产业链的完成需要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以低碳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上下游产业链之间以低碳化的程度作为供应商选择的重要因素。

由低碳产业链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绿色竞争力的表现。但是这一竞争力并不等于市场竞争力,为此要实现这一转化还需要市场形成低碳消费理念。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使得低碳消费成为时尚,从而消费者愿意为低碳产品付出。有了消费者的支持,低碳产业链也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这里认为其形成还有赖于政府关于低碳产业的规章制度,甚至企业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从而构成产业链所要的外驱力与内驱力。也就是说低碳产业链形成的充分条件为消费拉动、政策支持以及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低碳经济的“三驾马车”才能更好地为之服务。

2.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路径

通过低碳产业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客观规律的指引下进行,我国推进低碳经济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依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采用新材料、技新术以及新工艺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中,通过采用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加速了推进步伐。

第二,依靠园区的规划引导来吸引低碳产业的聚集而形成低碳产业链。这种模式以构建低碳工业园区为目标,通过产业链的聚集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可以在企业采购中融入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绿色招商等,从而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及产生。

第三,部分企业带头以及协作伙伴参与形成低碳产业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带头企业一般具有自身技术优势以及品牌效应,为了延续以上优势需要打造绿色竞争力,此时要求其他企业加入构成低碳产业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绿色竞争力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低碳产业链必将会被更多的产业、国家、地区所利用与推广。可以说在当今国际环境下,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各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产业链构建以及能源结构优化来加速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对我国企业形成绿色国际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要实现低碳经济在区域中的发展,必须要做到: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加强相应立法工作;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提升固碳、减碳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中部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腹地的属性和以高能耗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之一。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强度越低,同时单位GDP碳排放量越小。因此,能源强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关注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的应用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各区域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各种关键低碳技术,如大力创新用煤工艺、采用洁净煤技术,具体包括加大清洁开采及原煤入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煤基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加快发展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等技术。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结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各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积极开展区域低碳经济建设,以保证区域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5、刘红光等.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

第9篇

    压力巨大,运用经济学方法,探寻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碳减排对策,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北京已确定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 2005 年降低 40% ~ 45% 的减排目标。对此,全国各地区、各产业应积极予以落实,切实加大减排力度。而作为华中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经济发展龙头城市以及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京市理应加快实施碳减排的步伐,力争成为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鉴于此,基于时间、产业角度,科学定量测算北京市碳排放,准确把握其历史演变规律、结构特征以及驱动因素,对北京市环境工作开展以及有效制定碳减排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十二五”期间北京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二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继续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绿色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等,着力推进低碳建筑。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严格执行并适时提高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着力推进低碳交通。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好的做法,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北京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

    对策与建议

    树立低碳与“ 两型”社会发展理念意识

    对推进碳减排、引领北京市经济低碳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低碳技术与创新资源的集聚高地,北京市应积极促进相关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广泛输出,借以带动周边企业形成低碳产业群,以此凸显聚集效应; 另一方面,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育或引进力度,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打造出更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低碳科技企业,以推动北京市低碳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积极培育替代性技术与新兴产业

    首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实现能源利用低碳化、高效化。具体而言,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清洁煤等;高效节能则涉及工业节能、智能建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 环保技术则包括水处理与资源化、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其次,依托东湖高新开发区与北京经济开发区的智力集群优势,全力打造以新能源、环保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群,借以带动整个北京市产业升级换代。

    全力构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模式

    首先,积极倡导“节能、节水、节材”,以低能耗、无污染、高科技为原则,限制高能耗产业入驻,同时,对现有高能耗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 再次,加快新能源产品的示范应用,充分利用本地企业的光伏发电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在学校、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推广太阳能照明、风光互补、绿色照明等示范项目,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

    加大低碳政策与科技扶持力度

    积极构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是推进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鉴于当前低碳经济仍属新兴事物,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因此,相关政策激励与科技扶持必不可少。一方面,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应划拨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北京市新型低碳产业与技术研发; 另一方面,加强与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有效合作,进行低碳科技研发和产业孵化合作,通过市、校间的科技与人才交流,全力打造北京低碳示范城。

    参考文献:

    [1] 宋德勇,卢忠宝.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 3) :18 - 24.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 旅游 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76

1 低碳旅游定义及内涵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顾名思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消耗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也因此,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

低碳旅游重在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低碳旅游的具体行为要求,也就是将旅游活动、度假方式等消费行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既能益智益体,放松身心,又能成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其内涵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实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方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强调保护环境而非享受环境。

2 低碳旅游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2.1 研究背景

低碳旅游是继生态旅游后提出的又一新型旅游模式,打破了以往消耗环境的传统旅行模式,是一种较生态旅游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旅游。对其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转变人们以消耗环境获取享受的旅游思想,进而减缓环境压力,构建环境,相和谐的社会。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在“低碳经济”过程中,旅游的优势充分突显,也会构成中国旅游发展的长期重大机遇。首先,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少的突出优势。其次,多年的实践证明,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会促进环境的改善,这就有助于承担我们的碳责任,减少碳债务。再次,会形成新型碳机制,即通过旅游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

2.2 研究价值

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旅游一个方面,在交通、入文、经济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推动低碳旅游的发展,不仅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有利于推动中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促进人们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转变。

3 国内低碳旅游的现状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我国能源方面虽然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于中国能源安全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威胁。随着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我国生态承载力下降,将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已经在全球引领出一个旅游新形式,而在我国,各个景区在低碳旅游方面也初见端倪。

3.1 旅游者的低碳行为

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民间就已经产生了低碳旅游的方式,只是当时在理论层面上还没有真正提出相关概念。比如,民间自发形成的驴友团体、自行车爱好者等户外运动旅行团体或是社团,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低碳旅行的引领者。他们的旅行对环境影响较小,对景区自然风光原始保留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途中对垃圾带回等方式,标志旅行者们环保意识的增加。

3.2 旅游企业的低碳行为

例如目前我国好多旅游城市的宾馆已经开展了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经营方式,即在宾馆中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洗浴产品等,或是不免费提供该类产品,以提高客人低碳环保意识。具有代表性的携程旅行网也参与了此项活动,推出国内第一个碳补偿项目,还有好多演艺明星也加入此行列。

3.3 旅游目的地的低碳行为

比如在长白山等旅游景区,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景区一律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所有旅行社的旅游大巴必须停在停车场,游客可以乘坐景区内提供的免费大巴出行上山游玩。

3.4 行政部门的低碳行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

4 我国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了解长白山旅游景区低碳旅游现状,在长白山地区景点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要大规模推广低碳旅游将会遇到以下问题:

4.1 旅游者旅游动机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80%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初衷是为了缓解平日工作的疲劳,包括缓解工作压力和生活上的压力,他们大多数选择出门旅行,但是很少关心出行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所以47%的旅行者会选择自驾等方式,而忽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据统计,大约有不到一半的旅行者会在出行过程中注意产生垃圾的处理,但是极少数人会考虑到碳排放和低碳旅游。

4.2 旅行者社会责任意识

从调查问卷的搜集和整理情况来看,大约有78%的旅行者支持并倡导低碳旅游,并认为低碳出行,在旅行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值得去尝试,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如:公共交通不方便,距离太远等),导致其采用一些相对能耗较高的出行方式。

4.3 旅游者成本

从调查的消费者结构来看,约67%的被访对象为工薪阶层,他们较其他对象更为注重时间成本,他们认为自驾方式较搭乘公共交通更为方便,而且在时间上更为自主;而对于较远地区的旅游者则偏向采用飞机这种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飞机的碳排量是非常大的;被访对象中的青年学生等,由于假日充裕,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周末或者国家法定小长假等时间都可以出游,从而更愿意采取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以节省出行成本。

5 总结

发展低碳旅游不仅能降低能耗、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催生一些与低碳旅游相关的产业经济链,使得旅游业发展更加全面,更贴近自然。虽然目前低碳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初见端倪,但是要真正实现低碳、全民自觉低碳旅游还有相当长的一段历程,这不仅仅需要国家政府的政策与财政支持,而且更需要旅游者、旅游中介机构、景区管理者的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第1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分析 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39-02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图1是来自省略的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中国低碳能源行业创投市场月度投资规模,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低碳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4.王遥,刘倩.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10(2)

5.俞颖.我国风险投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过程的分析[J].2008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

引言

在现代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已经不能仅仅依靠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宣传管理等手段;而是要注意考虑将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和低碳经济互相结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新的环境成本发展方向。在完善企业本身传统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理论当中推动企业更快、更强、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当中,更加保障和促进企业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依旧保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 企业环境成本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

企业的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在企业开展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当中,因为生产经营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因此而支出的费用。通常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基本的企业环境成本。

而低碳经济是指企业在充分和高效的利用了能源资源之后,排放出的气体污染量相对较少,发展出了清洁能源,实现了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总体来说,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要注意到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和实施。

二、 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现代企业在运行和经营当中更要注意低碳经济在本企业当中的成长和发展。在企业生产和经营当中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发展行动计划,以求能够达到低碳发展自身经济的实际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生产要求,实行可持续化的企业生存和发展。

企业从财务信息角度出发,研究在低碳经济下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对企业内部的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的掌控,推动企业走向更加低碳和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现代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为了更加顺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需要。

三、如何推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发展

1、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为了保障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和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需要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体系。制度是一种用于保护企业措施有效实行的外部保证体系,只有当企业出整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规范行为和运算准则,保证在出现意外情况中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部门需要重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低碳经济相融合的工作,强化的运行政府职能,从制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制度方面来保证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满足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在其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监管职能,对不满足低碳经济的企业进行强制执行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处理。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指导和分析,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彻底贯彻制定好的相关法律法规。

2、 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其他领域的合作

企业中要加强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与低碳经济的融合也需要从企业内部寻求更多的帮助。企业内部其他领域对于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成本会计核算部门要搞好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关系,积极从企业内部寻求帮助,综合性的融入各方面素质和要求的考量,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除此之外,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还包括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部门从社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其他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计算当中融合多种算法和实际因素的影响,积极推行更加有效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3、 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和建立奖惩机制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还可以通过建立外部的监督监管部门,对其进行检查和分析,帮助企业内部成本核算部门能够更好的完成环境成本的核算工作。

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上报不真实环境成本的企业进行有力的惩罚,对于积极上报真实环境成本数据的企业进行奖励和鼓舞,从政策上对该类企业进行支持和又会,促进各个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和保证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有效可靠。

4、 积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工作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呈现出极大的不足,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发展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需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优秀且先进的经验,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使得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够在我国实地的环境当中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想要将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与低碳经济进行融合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是要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法规体系,将企业环境法规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规划和总结;其二是要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企业内部多领域之间的合作关系,从内部保障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低碳经济的融合发展;其三是要加强企业外部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监管力度,实施奖惩机制。最后是要注意融合和吸收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自身企业的实际出发,发展属于自己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具体策略,进而达到保障现代企业在现如今恶劣的全球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鞠秋云.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1:235-236

[2] 张健梅.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06:124-125

第13篇

1.承担责任,缓解国际压力。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在气候变化、高碳排放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施压,将一系列环境问题主要归咎于发展中国家,力图确立世界低碳经济的国际气候体制,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责任,约束其碳排放。面对国际,压力,我国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允诺承担有“共同但有区别”的环境保护责任。在2009年12月开展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其为保护全球气候正做出应有的贡献。

2.节约能源,保障能源安全。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06~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增长45%,达到170.1亿吨石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6%。预计到2030年,化石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将为80%,且煤炭需求是各能源品种中增长最快的。未来20多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需求量巨大,依赖性十分强。而化石能源是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我国储存量十分有限。因此,我国有必要向低碳经济转型,提高能源利用率,寻找新能源,从而保障能源安全。

3.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特别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其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命,甚至会带来不可恢复的或毁灭性的灾难。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从1906年到2005年的百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0世纪后50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是近1300年中的最高记录,而刚刚过去的10年则成为人类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温度的上升导致了北半球积雪面积明显减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与此同时,海洋升温引起海水热膨胀。据统计,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0.17米。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造成了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多趋强。在此背景下,中国有必要提倡低碳经济,发展低碳道路,以减少碳排放来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持续增长需求增加高碳排放压力。当前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减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经济快速增长需求凸显。近几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保持在1:5:4的状态,第二产业制造业所占比重非常大,且有增长趋势。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以后长期时间内经济增长将持续呈现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而重化工业对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强,需求量十分大,必然导致未来能源的持续增长消费。据统计,2000年~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9.1%,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结构中煤炭占70.4%,石油占19.7%,天燃气、水电、核电各占3.3%、5.9%、0.8%,其中煤炭与石油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90.1%。可见,我国能源消费是以煤与石油等高碳排放的化石燃料为主,碳排放量必然巨大。如何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同时实现我国低碳经济转型,这是我国面对的一大挑战。

2.我国国际贸易定位低端,国际制造业转移趋势加重。历年来,在国际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负责研发、设计、品牌建立、市场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部分,我国却承担着国际贸易产品的制造加工,利用廉价劳动力、廉价自然资源发展制造加工业,赚取低额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碳经济。此外,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后,世界大多国家都明确表态了自己节能减排、实行低碳的任务,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碳排发。而西方国家实行低碳之路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快高碳排放的制造业转移趋势,将高碳低利润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从而减少自身国家碳排放,降低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国际制造业转移趋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道路的障碍。

3.资源禀赋存在缺陷,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目前我国的能源条件是“富煤、少气、缺油”,能源供给结构以高碳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非常有限。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中,美国、日本消费煤炭比例分别仅占24.3%、24.2%,而中国消费煤炭比例高达70.4%,我国对煤炭的依赖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据计算,每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今后20年,我国能源结构短期内无法改变,煤炭需求还将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将为2%,其所占份额也将从2006年的26%上升到2030年的29%,消费总量增长85%,这会使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可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因素是制约中国低碳道路发展的因素,能源结构的转变将是异常艰巨的任务,会对我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1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规则;低碳经济;影响

近几年来,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工业等领域生产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烟雾气体,引发酸雨等一系列问题,给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改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就此理念达成一致,以保护生态环境。然而,国际贸易规则随之受到了低碳经济的影响,为了顺应该形势,我国应制定针对性对策,以促进我国竞争力。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是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减少石油、煤炭等能源消耗形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稳定,保护环境过程中要减少能源损耗,树立节约能源理念。其二,创新和改革国家现行的经济模式,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构建生态文明。

2国际贸易规则形成背景与方式

2.1国际贸易规则形成背景

实现国际碳交易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是碳交易机制存在的主要目的。从本质上来说,碳资产不属于商品范畴,故也不存在开发价值。然而,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充分利用能源,以开发先进的能源技术,并投入到生产中,这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难度,提高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碳能源应用效率偏低,有着充裕减排空间,但成本偏低,进而导致在同一排放量前提下,形成了不同成本,产生价格差异。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气体排放量与发达国家气体排放要求相吻合,以此构建了碳交易市场。在《京都协议书》中,碳交易机制包括三种,分别为联合履约、排放交易及清洁发展机制。

2.2国际贸易规则形成方式

国际贸易贸易规则形成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其一,霸权主义国家提出。霸权主义国家提出的国际贸易规则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以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国际贸易关系中,霸权主义国家不重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其二,发达国家联合制定。各个发达国家相互沟通交流,采用合作模式,提出国际贸易规则。其三,国际组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

3低碳经济下给国际贸易规则造成的影响

3.1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是低碳经济的显著特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将会改变国际贸易格局。包括两点:其一,改变商品贸易格局。国际贸易中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比例下降,新材料及新能源比例上升。这样,使得国际贸易中污染严重、排放量高、能耗高的产品不断减少,增加了低碳商品的比例。其二,改变地区贸易格局。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低碳经济转型,他们掌握先进的低碳技术,并运用低碳技术生产出一系列商品,增强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地位。

3.2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框架

低碳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贸易与环境相结合,且提高两者的结合速度,制定国际贸易规则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问题。GATT作为国际贸易全球协调与管理组织,在初期,始终提高环境保护给贸易造成影响的警惕度。然而,伴随着与环境有关的贸易纠纷不断上升,其观点也发生了转变。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树立了以保护稀有资源及环境为目标和宗旨的思想。为了使环境保护与各个国家发展水平需求相一致,成立了环境与贸易组织委员会。就现存的WTO规则来看,发达国家始终坚持保留态度。他们提出若规则中的环境目的保护措施不明确,应对其进行再次修订。

3.3开拓全新领域

低碳经济环境下,形成了“碳标签”、“碳关税”等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利用低碳和国际贸易谋取经济利益。现阶段,美国及欧盟国家已经实行这种手段,联合贸易活动、碳排放制度,构建“碳关税”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将这些法律法规应用于碳减排能力偏差的国家中,进而维护自身行业或者本国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制定“碳关税”的主要对象。就美国而言,美国能源部门发表对外声明,若国家不重视碳排放量计量,则收取“碳关税”。这种思维理念十分巧妙,它不仅建立了保护环境的高大形象,还对地方产业起到保护作用。这些贸易壁垒的存在,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4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给国际贸易规则造成影响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低碳经济下给国际贸易规则造成的影响,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利益。为了顺应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规则发生转变的局势,我国要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自身竞争力。

4.1了解区域性贸易中低碳规则发展形势

我国就TTIP及TPP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谈判进行实时跟踪,参照美国与欧盟签订的环境条款,对环境条款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尤其是把握、研究分析区域性贸易协定中低碳规则发展形势,以积极应对。另外,我国要借助区域性及双边贸易协定,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借助区域性贸易协定,促进我国低碳竞争力的提升。

4.2注重国际范围内供应链与私营标准中的低碳规则

尽管非官方层面的低碳规则与私营标准不具备法律效力,但给企业运营造成一定影响。这种规则主要在供应链中应用,利用供应链影响贸易。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中没有关于这些标准的明确报道,但其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我国要重视这些倡议,将各类信息提供给相应的国际贸易企业,必要情况下,对其进行培训。

4.3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制定

自欧盟提出扩充环境产品谈判范围,在谈判中加入环境服务,探究非关税壁垒问题后,给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造成严重影响。对此,我国要充分考虑自身国情及低碳发展现状,仔细研究有利于我国低碳发展的条款。将有竞争力的环境服务及产品列入到清单中,同时,也要避免在自由贸易行列中纳入多功能产品。我国要重视非农业与农业谈判中的低碳贸易规则,依据非关税壁垒情况,制定针对性调整方案,以发挥我国竞争优势。

5总结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了一系列国际贸易规则。低碳经济环境下,不仅影响国际贸易规则,还给贸易环节中产业链条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减少其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我国要参与到每一项国际贸易规则构建中,以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9):114-123.

[2]徐红霞,杨元义.低碳经济下对重塑国际贸易规则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18-19.

[3]周杰,李金叶.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影响与中国面临的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5,18(10):45-48.

[4]郭璟坤.论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27.

[5]马群.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21):156.

第1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营销;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42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22-02

1低碳经济对煤炭营销市场的影响

在全球人口以及经济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的今天,能源的大量使用带来了持续的环境问题,同时也使得人们认识到酸雨、烟雾以及光化学烟雾等的危害必须得到人们的正视。基于该背景,我国开始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伴随而起的是“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办公”、“低碳城市”以及“低碳世界”等新型的概念,大量的新能源政策的应用,使我国的经济和能源发展观念及模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能源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该背景下,煤炭市场开始持续萎缩,直接影响到广大煤企的生存和发展。煤炭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如何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以及能源结构需求?如何通过合理改变煤炭营销市场达到提高煤炭营销市场状况的目的?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煤炭营销工作首先要认识到我国在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虽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影响到了煤炭营销市场,但是煤炭企业通过在营销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推广、绿色物流等措施来开展低碳经济下的煤炭营销工作,必将能够获得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下制约煤炭营销市场发展的相关因素在制定并形成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煤炭营销策略时,首先要分析影响低碳经济下煤炭营销市场发展的相关因素,然后才能提出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2.1能源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的煤炭资源的存储地质条件较差,其中大部分的存储量都需要井工开采,而露天开采部分比例很少。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较大的埋藏深度给煤炭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加大了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不利于煤炭资源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应用。

2.2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受限

由于传统的煤炭生产及运输过程与我国当前的环境发展要求相冲突,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煤炭生产及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工作成为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煤炭企业产品运输物流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主要以气态污染物的排放以及颗粒类污染物的排放为主,这也是导致温室气体以及大气污染的重要物质来源之一。而且煤炭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大型交通工具也成了社会以及城市噪音的重要来源。

为了在这种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做好煤炭企业的产品营销工作,首先要从技术实现相对简单、低碳效果更佳明显的煤炭物流方面着手。但是,当前我国的煤炭物流体系依然处于原始的传统运输状态,没有组成专业化的绿色运输体系,这部分工作需要在新时期煤炭营销工作中予以加强。

2.3煤炭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及推广应用不足

虽然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大,而且依然以煤炭的一次能源消耗为主。例如,我国发电企业中燃煤发电占到了整个生产结构的80%,能源结构中多煤、少油、缺气的格局还将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效清洁技术的发展尤为不足,尤其是煤制天然气、煤基多联产等技术的发展及推广还很不足,成为了当前煤炭资源低碳营销过程中的一大短板。

3低碳经济下煤炭的营销策略

从制约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营销工作实施的三个因素来看,能源资源的开发难度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本文主要从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以及清洁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两个方面着手。

3.1建设并形成完善的绿色物流体系

3.1.1提高煤炭企业营销过程中的绿色经营意识

在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煤炭企业首先要增强企业开展绿色物流运营的积极性,让他们首先认识到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不仅仅只是企业以为的投入、成本增加,而是有利于后续资源的节约与开发,有利于整个生存环境的改善,形成较大的社会财富。同时,通过构建绿色物流体系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在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合理的绿色物流系统,形成完善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工具的能耗和排放,使得运输、存储以及装卸工序更加完善,还能够降低物流成本。

3.1.2做好正向物流工作的绿色管理工作

首先,要对煤炭运输路线绿色化处理。在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绿色设计工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精细化设计方式,消除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不必要线路。即在产品运输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最优线路和最短线路的选择,在考虑运输路径、运输时间的同时,还要考虑运输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靠性因素,从客户的具体分布以及施用量出发,基于“近产近销”的原则做好煤炭产品的物流工作。

其次,降低运输工具的碳排放量。煤炭产品的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的碳排放量将对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通过选择低碳化的运输工具能够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这时,选择新能源动力燃料运输工具能够降低有毒气体的排放,同时通过提高运输工具的燃料燃烧率,能够发挥动力来源的最大效果,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再次,增强仓储以及装卸过程中的防尘防污效果。煤炭的仓储以及装卸工作中,要通过积极的措施来提高防尘防污效果。例如,对仓储仓库的位置、空间结构布局进行合理选择,尽量减少露天堆放的仓储方式,使用封闭仓储形式。另外,在煤炭的堆放过程中,要对空间加以充分利用,避免出现煤垛过高、坡度过大、煤层虚空等问题,同时做好对应的通风及散热工作,以免出现氧化、自燃等问题。

3.1.3加强逆向物流环节绿色管理

煤炭企业的逆向物流主要是针对在生产、运输和使用煤炭产品之后所产生的矸石、废水、废气、粉煤灰、煤焦油等废料和副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过程。在逆向物流流程中,做好废弃物信息跟踪工作,将这些废旧物资进行分类,对于可回收利用物资做好产业链或供应链系统循环使用,以提高煤炭资源效率。

3.2推广清洁技术的应用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代煤炭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就是清洁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工作。

3.2.1煤制合成天然气技术

在所有的化石能源当中,天然气属于低排碳的优质能源,其具有极高的终端利用效率。下图是我国能源发展规划当中天然气的施用量预期。

我国未来天然气使用量

从图中的分析来看,在2020年我国的天然气消耗量将达到2800亿方,其中进口量约为800亿方,对外进口量仅为28%。而到2050年,我国的天然气消耗量达到4800亿方,对外进口量则达到50%。从我国的能源安全角度来看,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通过发展煤基合成天然气的方式补充我国天然气消费需求,这也是当前低碳经济下煤炭市场营销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褐煤资源丰富地点布局生产点,用以解决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过程中的能耗安全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实现低碳应用。

3.2.2煤基多联产技术

煤基多联产是煤炭清洁生产及应用的重要战略性技术,将上文中提到的煤气化技术作为龙头产品,将煤气净化处理之后用于化工、电力、供热以及供气等联合生产当中。在整个生产工艺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能量、物流量的梯度利用,采用CO2收集技术(该技术尚处于开发当中,通过高压回收CO2进行集中存储和处理),基本能够达到煤炭资源的零碳排放量。从技术的发展角度来讲,其中的发电、供热、煤化工以及供气等单项工艺技术都较为成熟了,而且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多年。但是,在集成处理之后,则需要对热能、物料流、压力等相关工艺参数进行综合设计,需要对应的工程技术搭配使用,并进行示范性验证。

参考文献:

[1]董智.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6).

[2]梁军.国有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下旬),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