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20-02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的外部能源投入,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根据资源、环境特色,通过技术、知识密集,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综合农业体系。其特征是在可行范围内主要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作物育肥地力,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量,最终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一、湖北省京山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京山县地处江汉平原,是国家首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全县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步入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京山县从1985年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的试点探索。1994年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后,生态农业开始进入深化提高、优化结构阶段。经过27年的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7年来,发挥区位优势,建立了四大生态农业经济区。同时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植了农产品基地。针对具体农户,实施大规模的户用沼气建设,优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二、实地探究京山县生态农业建设出现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需要政策的支持,京山县虽然以生态农业著称,但是实际的主导政策却受经济的发展制约而没有如一的贯彻,几年来经济主导政策有所变化,从“主力打造生态农业”到“以农为主,以工为辅”,之后甚至直接主导工业的发展而忽视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取消了生态农业办公室。由此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生态农业也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京山县罗店镇是一个以水稻产业著名的生态水稻区,但是罗店的桥米产业却远不如孙桥镇的桥米产业,主要原因在于政策的不支持,生产经营户生产桥米出售得不到政策的保障措施,而只能改种特色不足的杂交水稻。
2.生态农业产业高新技术含量欠缺
在京山县经济结构中,粗放型农业依然占据很大比重,真正密集化的生态农业比重不大,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仅22亿元,占全县GDP的5.54%,而其中用于农业的技术产业比重则更小,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京山县经济增长迅速,主要依托的是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规模的外延式扩大。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也较大程度的依托生态规模的外延式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很好的转变,生态农业产业层次偏低,资源利用效率没有达到理想情况。
3.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生态文化水平较低
县域内农业科研机构较少,专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强。受区位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与外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较少,引进外地人才或高校毕业生处于困难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全民整体素质和生态意识不高,一些生活旧习惯影响持续,乱倒垃圾、企业违法排污等现象还存在。生态文化还没有真正普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解还非常有限。
4.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
京山县生态农业已经发27年,但是农业体系依旧不完善,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信息市场做的不完善,如面向基础生态户信贷市场依旧接近空白,对于较小的生态农业工程,资金的融资资本处于政府的投资和生态农户的自主融资,相关的信贷市场不完善,这就给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带来了阻碍。京山县罗店镇的马店王家坡生产基地正是由于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基地生产资金的断链而不得不夭折。
三、京山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的启示
1.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
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是一个地区开始发展生态农业或改进生态农业必须明确的问题。它是指生态农业建设要达到的功能类型以及结构形式。具体地讲,就是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什么以及采取何种方式生产的问题。生态农业的模式直接决定着生态农业的设计和各要素的组合,决定着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现在全国有名的几个生态农业建设区基本是采用“猪一沼一果—鱼”、“鱼鳖共养”、“网箱养鳝”等比较有效而且符合市场发展的模式,但是各地的推广应该因地制宜。
2.扶持生态农业建设的经济政策
地区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市场走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应该充分权衡好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考虑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度的把握。以京山县罗店为例,镇政府在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产品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将实际情况和市场相结合,政府所倡导的一些生态基地都偏向于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政策干预过大,导致很多基地效益不佳,甚至失败。除此以外,农业投资和信贷政策影响着大型生态地基的建设,京山县的基地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与财政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有很大的关系。
3.对生态产业各个方面的重视
生态农业涵盖的内容不仅仅在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还包括原生态产品保护,农业污染防治和服务体系建设。单纯的只往一个方面发展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生态农业建设,也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以京山县为例,政府对于生态农业的投资不断加大,从政府的规划数据上看,从2011到2015年间,生态基地建设投资将达到104000万元,对原生态产品保护到达8000万元,对农业污染防治到达19700万元,对服务体系建设投资达到2700万元。生态农业的建设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和建设,根据县域的自身特色权衡好各方面的政策重点和投资方向是推广好生态农业的关键一点。
4.加大发展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国内,由于文化、人口、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和国外的“节约劳动型”、“节约土地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做到一致。在现有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民与市场对话的桥梁,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个前景明朗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京山县钱场镇生态养鸡生产基地为例,该基地实际是农村合作社形式进行经营和管理,有效的解决了单家独户所解决不了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问题,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
四、结语
生态农业是一种结构和功能更为优化的,更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农业类型。但生态农业能否成为主导农业类型,能否可以在我国取得全面的深入的推广,不取决于它有多少优点,而取决于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是否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或比较利益,取决于生态农业技术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取决于是否能够解决好政策导向和市场调节的结合,取决于广大农民是否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生态农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但所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生态农业还有待更多的实践验证。
[1]苑圆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福建稻麦科技,2009(27).
[2]谢春凤.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
[3]胡斌.京山“生态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J].农业实用科技报,2010(5).
关键词:天津市西青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等几个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证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
天津市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在天津市近郊中,仅西青区被列为生态农业试点。1995年至今,天津市环保局与农林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村创建工作,其中有"农业型"、"农林型"、"农渔型",还有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生态村镇,如城郊型生态村--传子营、生态农场--宁河原种猪场、综合型生态村--水高庄等一批具有不同生态模式的村镇。
一、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决定了我国农业决不可重蹈外国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经济基础的现状决定不能搞"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而是建设具有自己特点、 费省效宏的生态农业[2]。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二、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理论落后于实践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但目前在理论上还有很多方面尚未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总结,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
2、未能全面推广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走着一条由政府行政命令驱动"自上而下"的路子,这曾对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重抓典型,轻全面普及和农民自发参与的运作机制[4]。由于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农民主动性不够,使得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相脱节,且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因此,生态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很难真正落到实效。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相对"低潮"状态。目前,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与全面普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
3、缺乏市场调节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少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常过分注重生产过程,强调模式内部结构的组建与优化,而没能充分考虑农业产前与产后市场的需求及其调节作用,脱离市场。因此,通常组建出来的在理论上十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往往不能适销对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经济效益低下。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会受到欢迎,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最终必然会被淘汰[6]。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是保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产业部门之间的耦合与产业化不足
由于以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个模式结构组建得很复杂,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7]。但是,这样的生态模式所需的资金与人工投入较多,要求的配套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高。因此,如果将上述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环节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门产业(或企业)中去,进而形成产业链,强调部门产业或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以及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部门的投入,以及分担市场风险。小规模的、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天津市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当今西青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三、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不同技术之间的组装与整合及其创新、不同层次模式之间的尺度转换、生态农业安全及其生态管理技术的研究[8]。
2、推广生态农业建设
当前,天津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农业部已推荐使用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但由于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对生态模式与技术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9]。因此,建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在整个西青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具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天津市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离开了市场,生态农业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我国20多年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科-农-工-贸一体化"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10]。同时,要顺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制定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技术规程与相关标准,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与产品信息服务网络,这是推动当前天津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钟晓青.也探生态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
[2]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12).
[3]陶战,郑向群,成卫民.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3).
[4]解芳.生态农业的三种模式[J].农药市场信息,2001,(2).
[5]穆雷,曲阳.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J].杂粮作物,2000,(20).
[6]刘健.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讨论[J].上海环境科学,1998,(7).
[7]高尚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农业研究,1998,(6).
[8]黄培.绿洲与生态农业及其持续发展[J].新疆环境保护,1994,(3).
[9]赵颍南.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1,(1).
关键字:生态农业;商南;问题:发展
一、商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商南县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交接地带,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境内河流广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较之平原可谓山高坡陡、河谷纵横、石多土少、土层浅薄、植被覆盖率低,不适宜大面积农耕。近十几年来大规模的上山垦殖,导致了整个自然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水土流失为中心的、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了以下严重问题:山坡耕地占总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
(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民增收困难
农产品完全竞争化,并且由于实行,导致农产品产量小,市场供给少,而产品利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销售量成正比,再加上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几乎没有任何利润而言,甚至是一种亏本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规模报酬递减,基本不能获得垄断利润;另外商南发展未来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多山多低洼,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如果不转向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即生态农业化道路,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陷于更加窘迫的处境。
二、对商南农业问题的分析
(一)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的发生和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食为纲”思想为指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有效的发挥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玉米种植的不足,进而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商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来实现。我国的农产品处于完全市场竞争中,产品大部分无差别,就一般的生产而言,很难获得较高利润。另外,由于商南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并且以山地为主,而与目前的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相比,商南农业发展未来形势严峻。结合实际情况,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走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四)商南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身优势
(1)自然条件优势
商南位于秦岭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2.4%;降水较为丰沛,年均降雨量为800―1300ml。复杂的地形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低纬度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才剂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的县情优势
陕南多山地丘陵,工业发展较之平坦的关中,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虽从工业进程看,这是个劣势,但是从生态建设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低,土壤中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一系列的绿色产品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加上,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绿色食品的观念,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根据对一些市民对绿色食品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也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可见,商南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又有力保护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特色农业
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有我特、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商南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有:辣椒、板栗、核桃;当地特色畜禽产品有,如土猪、乌鸡、野鸡等不仅肉质鲜美,纯正,且产品质量上乘。除此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红薯、魔芋、红小豆等,总之,商南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还有猪牛羊肉、核桃、板栗、龙爪、杜仲、黄姜、猕猴桃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序,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二)发展绿色农业
商南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使用水平低,生态环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县各类植物1696种,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野生动物278种。这些资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最近几年沼气的普及,农家肥和有机肥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创造了条件。商南还是全国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兰花、小叶竹等花卉苗木种类繁多,应该根据市场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度规模的发展,而从县情看,要把绿色农业产业放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化调整的重要位置,应从政策和资金等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看,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三)发展高效农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抓特色。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果、药、花、树、茶等特 色产业;第二、抓基础。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较差,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的管理工作。第四、抓管理。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纽带作用。第五、抓服务。抓服务的内容很广很多,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抵押担保贷款和农业政策型保险,提供应有的制度供给。
(四)发展循环农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农业部门来说,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重点支持领域和保障体系“。二是推进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衔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极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绿色消费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创新,建成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五)适度发展畜牧业
要抓好畜牧业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畜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要健全饲料供给体系,确保饲料的供应及时、充足、安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好良种繁育规划,建立良种准入制度。以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良种发展,加大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防控站点,发挥畜牧部门作用。逐步引导养殖户建立可追溯体系。完善动物疫情控制办法。二是健全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营造畜牧业结构升级良好市场环境。加强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保持畜制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最大程度上保护养殖户利益。不断完善定点屠宰制度,建立定点屠宰场,完善定点屠宰场的监督政策和服务。加快冷库建设步伐,扶持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2][3][5]陕西省商南县政府网.http:///.
[4]曾希柏、胡清秀: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
关键词 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传统农林业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75-02
农林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林业经济量增长,受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双重制约与影响。当前我国农林业生产很不适应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新形式发展的需要,传统农林业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迫切要求构建一种新型的农林业生产体系。
1 生态农林业
1.1 生态农林业的基本概念
学者叶谦吉将生态农林业定义为“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林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林业发展模式”[1-4]。
1.2 经营模式
1.2.1 三维生态农林业模式。这种农林业生态系统组建的的理论依据是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原理,该模式可使处于不同位置的生物种群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矿质物质、营养元素,形成多序列、多层次的三维生态农林业模式,具体有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等[1-4]。
1.2.2 生态治理模式。为了根治生态环境的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即从微观层次上恢复区域生态系统,重建良性生态系统,调整农林业产业结构,形成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农林业发展模式和治山治沙的生态农林业模式。前者首先建设“草林―牧―农”型系统循环网,待有所发展后建设“草林―牧―农―商”型系统循环网,最后形成“草林农―牧―工―商”型系统循环链网,其模式有半退半耕式,林、粮结合式,乔、灌结合与林、草结合式集流高效经济林[1-4]。
2 常规农林业
2.1 常规农林业的基本概念
常规农林业及石油农林业,也叫现代农林业,是指以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用高产品种和新耕作法代替农家品种与传统耕作,以商品经济代替封闭式经济,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农林业。
2.2 常规农林业目前的使用情况及其带来的后果
常规农林业即石油农林业,捷克曾对农林业发展与能源的关系做过一项为期1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农产品每增加1%,农用能源消耗就要增加2.5%。石油农林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农林业投入能量,以获取最高的农林业产量。例如美国近40年来,投入农林业的能源增长了近80倍。这种高能量投入,刺激了农林业迅猛发展,使农林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
3 传统农林业
3.1 传统农林业的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农林业是以人畜力为主的农林业,是指在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科技水平不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当低下的条件下所从事的农林业。
3.2 传统农林业的理论基础与主攻方向
中国传统农林业是封闭式自然经济,农林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低,其是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条件下,人们不断对农林业生产要素“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索,对其规律总结和概括,逐渐进步的结果。
4 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与传统农林业的区别
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与传统农林业三者的区别具体如表1所示。
5 参考文献
[1] 艾美荣.湘南地区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能值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2] 岳云,王琳,陈炳东.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现状及推广前景展望[J].甘肃农业科技,2005(12):6-8.
[3] 王玉叶.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J].农业科技通讯,2003(11):4-5.
[4]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5] 宋兆民,孟平.中国农林业的结构与模式[J].世界林业研究,1993(5):77-82.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景观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生态旅游[1],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和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销售农业产品为前提,通过规划、设计和修建,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和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农游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2]。本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总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在政府支持下将打造成邯郸最具规模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园,力为邯郸的农业和旅游业带来飞速发展。
1 现状和前景
1.1现状
邯郸市总面积12062 km2,其中市区面积457 km2,总人口896.4万人,人均耕地仅约为1.03亩。发展集休闲、观光、生态于一身的农业观光园,是一条解决人地矛盾、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
1.2前景
1.2.1地理及交通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邻接晋鲁豫三省,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连南接北、承东接西的枢纽。与周围城市互动,形成“半小时”、“一小时”和“两小时”经济圈。丛中村隶属邯郸县黄粱梦镇,距邯郸市仅6公里。因此,在邯郸丛中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
1.2.2 经济及环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邯郸市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很大提高,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7.4亿元,农村实现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5.7%。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景观既不同于城市景观,又有别于纯自然景观,因其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生活气息而倍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1.2.3农产品优势
丰富复杂的地貌特征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农业资源和诱人的地方特产,例如涉县核桃、魏县鸭梨、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郭八火烧、馆陶黑陶、磁州窑、粗布、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金米酒等,这些特产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均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 规划指导思想
结合邯郸地区的资源条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以清洁、无污染的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等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观光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3]。
3 项目的规划建设
生态农业观光园有观光和农业双重属性.所以,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将园林、旅游和文化三方面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在游园活动中强调游客主观感受,注重农业文化内涵,以实现观光园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功能分区上,既要注重功能的完整性,又要注重园区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表达,突出特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3.1 园林三要素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园林三要素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观光园中演化为农事小品、农业水体和观赏植物与作物配置,应与园区共融共生,才能既体现出园林艺术美,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又能表现出生态农业景观特色,营造出乡土性、农业性和参与性的氛围,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达到舒缓心情的目的。
3.1.1 农事小品
园林小品可以美化环境,丰富园趣,着重体现景观的艺术性,但农事小品应该着重体现农业化,以展示本土文化和浓厚的乡土特色为主题。如为观光园区提供组景的小品,可以是犁、耧、耙等农具,也可以是水车、古井、陶器等农作所需,经过简单艺术加工,形成集艺术性、乡土特色于一身的农事小品。
3.1.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原则是不妨碍园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下,以满足生态性为前提,兼顾环境的观赏性,通过乔、灌、草三层立体化的配置,实现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景;在选择树种时,在选择乡土树种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优、奇、特类植物,挂牌重点介绍,突出科技示范和普及功能。
3.1.3 农业水体
水体应具备农事生产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属性。因此,园区水体在担负灌溉、消防和日常用水的前提下,结合农业生产,兼顾有机养殖,如养鱼、种植莲藕等来提高经济、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结合观光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设置诸如划船、游泳和水上竞技等多式旅游观光活动;另外,还可以开辟适度的湿地区域,以展现园区的生态景观。
3.2 游客主观感受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游客通过游览观光园的田园风光,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分享生态农业成果,在享受原汁原味乡土文化氛围的同时,更深层面的体验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的情趣。另外,结合本地农业产业优势,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凸显本园特色,如品味魏县的大鸭梨、涉县核桃、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驴肉香肠、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等,还可以参与制作馆陶黑陶、纺织粗布等,在亲自体验中进一步获得认同感与价值感。
3.3 文化内涵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本土文化是生态农业观光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4],观光园应充分反映当地的农业乡土人文资源,凸显观光园的文化内涵,要体现乡土景观的一面,如乡土的“物”、乡土的“事”、乡土的“意”[5],但不可粗放、简陋,应深层次地挖掘乡土特色,走精致化、精品化道路,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独特魅力,从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3.4 功能分区的完整与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按照园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种类与布局上也有所不同,进一步划分为生态农业种养殖区、农业科普示范区、休闲游憩观光区、农耕文化游览区和配套设施区[6]等五个不同的功能区。规划时,应当考虑彰显邯郸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生态农业种养殖区。该区域主要进行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以及动物养殖等农事生产活动。确保正常的农业生产,建议占地面积大于40%,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要满足游客参与性的要求,并且具有优良的灌溉、排水设施。布局上要远离主要出入口,但应保证能给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及产品运输服务。还应考虑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其景观色素,使其最大限度的保持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
农业科技示范区。该区域以科普示范、农业科学研究、新品种与新技术生产示范为目的,占地面积约在10%左右,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其他各项条件均需优于生态农业生产区,该区域除了提供部分观赏景观外,一些重要设施区域应与游客集中区域相隔离,保持良好的通达性。
休闲游憩观光区。该区域在尊重物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集中表现自然和田园风光,更适合表现观赏花卉植物的片植、农田景观的块植和珍稀动物的圈养等,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借助蜿蜒起伏地形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在闲散游玩之余,领略大自然的赏赐。此外,合理组织该区域内的道路、广场、构筑物、生活服务及安全设施,占地面积控制在20%左右,交通便捷,徒步即可到达各观赏景点。
农耕文化游览区。占地面积约为15%,该区域规划时通过设置有关的农耕小品,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演变、有趣的民间手工工艺等,如:通过展示农作的农具,让游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让他们为农业科技发展的迅猛而惊叹,更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配套设施区。为满足观光园旅游休闲的功能需要,在靠近出入口处单独设置配套设施区域,如购物集市、手工作坊、农家活动场所、居所等,为游客提供餐饮、居住、垂钓、烧烤和参与农家活动等空间,相对独立,占地面积控制在15%左右,交通便捷。
4 小结
观光园的发展应当立足于邯郸,将现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将自然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乡土人文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景观规划,使观光园具有休闲游憩、景观欣赏、观光旅游、科普示范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实现产业升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观光园进行规划建设,提高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服务水平,最终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设计[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李文荣.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7—10.
[3]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4] 孙艺惠,杨存栋,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一、服务我县“三生”产业建设,有针对性地抽派培训对象
以服务“三生”产业建设为宗旨,以培训涉农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为主,同时选派一部分村干部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参加培训。
共举办3期培训。第一、二期为《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建设》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级领导干部;第三期为《茶叶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部分村干部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
抽派学员涉及12个科局、14个乡镇及部分茶叶种植、加工大户。有各乡镇、县委办、政府办、农办、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发改局、环保局、水务局、农机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招商局等。
第一期从4月4日-4月12日,培训了10天,第二期从5月19日-5月30日,培训了12天,第三期从5月27日-6月2日,培训了7天。
共培训159人。第一、二期培训99人,其中县级领导干部7人,科级领导干部91人,一般干部1人;第三期茶叶专业培训60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8人,村干部21人,科局和乡镇一般干部14人,大户16人。
二、紧紧围绕我县“三生”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
为了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我们专门与西南大学联系培训课程,使培训内容与凤冈“三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二期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1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与规划;生态家园富民村建设;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及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管理;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我国生态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期茶叶技术干部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0个:茶叶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茶树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良种选择搭配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及标准化;名优茶加工机具选择、使用与维修;名优茶包装与保鲜储存;名优茶品质检技术与方法;名优茶市场促销;茶叶不同采制方案技术经济分析;生态茶园的生理配置与茶叶的品质关系。
三、以专家、教授讲课为主,与参观考察基地相结合,增强了培训效果
西南大学先后有10余位专家、教授进行讲课。培训注重把“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论”知识与图片介绍、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与我们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针对性很强。专家、教授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深入浅出地阐述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知识广度,既具理论指导性,又有可行实践性,浅显易懂。同时,每一期培训专门安排有1天时间考察参观西南大学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由西南大学派专人负责跟踪解说。培训期间,还与专家教授就培训的相关内容开展讨论。
四、增强了干部发展“三生”建设的能力,为“三生”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对“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实现凤冈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认识,对提升领导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使干部开阔了眼界。“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培训,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生态产业与传统农业,中国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凤冈的优势条件与不利因素,现状分析与展望未来等,把现代农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以立体、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员感受到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前景,让人耳目一新。
二是深化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念。专家、教授通过理论讲解、图片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把“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阐述得十分透彻,把高深理论浅显化,干部树立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理念,对指导凤冈“三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为促进凤冈“三生”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①干部思想有触动。通过培训后,干部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术,能够运用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知识,结合本职工作、本乡镇实际,认真撰写了心得体会或调研材料,积极思考凤冈的“三生”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或设想。②“三生”建设有推动。培训使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县委、政府对干部培训的重视,对“三生”建设的重视,同时,也使干部认清了县委提出“三生”建设的发展战略思路的重要意义和长远眼光。“三生”建设符合凤冈农业大县这一实际,是传统农业向生态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使干部坚定了“三生”建设的信心和决心。③产业建设有行动。西南大学培训,为全县培养了一支直接服务于“三生”建设的干部队伍,为茶叶产业建设培养了一支技术力量。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的生产技能,为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训回来后,一些科局、乡镇围绕茶叶产业、畜牧产业等大力开展培训工作。④生态产业有带动。第三期“茶叶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茶树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加工技术等,使茶叶种植、加工大户进一步提高了技术能力,提高了茶叶示范基地的种植水平和标准化程度。
五、加强对培训期间的组织领导,严格纪律要求,树立了良好形象
【关键词】生态农业 贵州 问题 发展
一、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贵州省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贵州省内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石多土少、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本来就不适宜大面积农耕。大规模的陡坡垦殖,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以水土流失为中心、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垦殖指数高、坡耕地占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旱灾害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贵州省的石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并且还在以每年9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增收困难
农业比其他产业的利润率低,这是因为中国农产品市场接近或者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并且由于实行,使得每家每户的生产农产品的数量很小,而产品利润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销售量成正比,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没任何利润可言,甚至是一种赔钱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报酬递减,这种情况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垄断竞争地位的其他产业、行业中很难见到;另外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贵州地方多山地形、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目前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如不改变发展的思路,转向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以此来形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利润,便会陷于更加恶劣的境地。
二、对贵州农业问题的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发生及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为纲”思想为主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避免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利用当地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发挥出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转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水稻种植的相对优势,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3、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
提高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以几亿计算,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产品完全无差别,对价格的控制能力没有一点,进入一个市场很容易,处于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即农民都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一家一户的销售量又很少,一般的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故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另外,由于贵州地区人多地少且以山地为主,不利于机械化耕种,而目前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未来形势更为严峻。
怎样使贵州地区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力、或者说市场竞争力,是增加贵州农民收入的关键之所在,尤其在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的情况下意义更加重大,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增加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贵州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可见贵州农业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者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而不会沦为价格接受者的不利位置,使贵州农产品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中”,从而提高了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完全可以说即使没有环境问题,贵州农业也应该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4、贵州省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优势
(1)气候条件优势
“欠发达、欠开发”,这是贵州的基本省情,由于开发较晚,使得贵州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从而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贵州92.5%的面积是丘陵和山地,以前交通不发达,但在生态上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自然生态上,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9%,比全国高出1.2倍。贵州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省情优势
贵州省工业欠发达,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从工业化进程来看,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即从生态化建设的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小,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则更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起一系列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易于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以及贵州工业产业生态化的建设,在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天然食品的现阶段以及未来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可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消费浪潮风起云涌,吃天然食品,喝天然饮料,穿天然纺织品,用天然物品,已成时尚;各种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绿色禽畜水产品为公众所青睐。当前国内外市场对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从食品消费开始逐步渗透至生活消费的其他方面,反过来又影响、决定着许多部门的生产,尤其是农业方面的生产;并且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根据对一些市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同时也很愿意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就是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可见贵州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地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有利地保护了自然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抓住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于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贵州省很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辣椒;小水果;干果;竹类;中药材;贵州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如香猪、平坝灰鹅、香羊、三穗鸭等不仅肉质鲜美,且产品质量上乘。除以上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苡米、魔芋、芸豆、酒用高粱等。总之,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油菜、烤烟等传统优势农产品,有蔬菜、猪羊牛肉、油桐籽、水果、中药材、竹叶、茶叶、生漆、核桃、板栗、竹笋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方,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2、发展绿色农业
贵州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施用水平低,生态环境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省有可供开发的实用植物500多种,地方畜禽良种39种,特种经济鱼类10余种。这些资源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贵州省工业欠发达,“三废”污染小,化肥、农药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低纬度、高海拔的优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低,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如果把普及沼气给抓上去,让农家肥和有机肥成为主要肥源,就可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再加上贵州不少地方富硒、富锌,有些作物是维生素之王,是有益的健康产品。如果我们把自然生态保护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就是建设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贵州省还是全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芳香植物就有580多种,占全国香料品种的71.4%,仅次于云南,可见发展绿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原料基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做实绿色农业,做优质绿色农业,做精绿色农业。而从贵州省的省情看,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农业结构战略化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突出位置,从政策和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3、发展高效农业
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应主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品种。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花、果、药、树、茶、菜等特色产业。第二,抓基础。贵州省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比较差,有的道路是“晴通雨阻”,有的农田是“望天水田”。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抓好科技一条龙服务,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四,抓管理,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来加强农村的管理工作。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第五,抓服务。要抓服务的内容很广,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市场流通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快速通道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贷款抵押担保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要搞好防疫体系服务、优良品种的服务等服务,要抓一项成一项。
4、发展循环农业
贵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贵州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近海内地,海拔较高,不靠长江干流,不靠海岸,是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之一。贵州省虽然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各地地貌类型复杂,山地面积广布,气候类型多样性,光照和热能区域差异显著,气象灾害种类很多。省内虽然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很突出;干旱年份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在农作物大量需水季节出现降水量短缺的现象。山区土层薄,蓄水能力极弱, 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连人畜饮用水有时也得不到保障。贵州省也是宜耕地较少的省份,各地人均耕地占有量极不平衡。贵州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说明了发展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对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广大农村呈现“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的特点。2004年全省有48个贫困县,占到全国贫困县总数的8.11%;贫困人口达910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数的11.38%;行政区域面积为10.3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3.11%。因此,应从保护生态着手,发展循环农业,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三,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伴随着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市场准入的主要门槛,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因此,应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发展循环农业要依托科学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是贵州省尽早实现农业国际化目标和长久占领国内市场的客观要求。
5、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贵州省草地畜牧业意义重大:第一,发展草地畜牧业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贵州省各种资源。第二,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治理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由于贵州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上游,又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山区,发育强烈的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 %左右。贵州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坡度大,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产水平极为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曾一度误入歧途:“吃饭靠山、用钱靠山、大肆毁林、毁草开荒”,长期对森林、草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以致造成生态极大破坏。第三,加大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第四,发展草地畜牧业是贵州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贵州省虽然是个农业省,但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0kg,目前尚有300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另外饲料用粮又占整个用粮的1/3以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减轻粮食压力,要开发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以草换肉等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要加强草山草坡的改良与利用,提高牧草质量和牛、羊、兔、禽、奶的转化率,可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支柱和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将大有作为。第五,发展草地畜牧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加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的支撑力度;要加大对广大畜牧养殖专业户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示范场和专业户的典型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省外草地畜牧业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实际使之逐步本土化;认真总结贵州省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运用,并逐步建立贵州省草地畜牧业的科技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地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43-02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所产生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也日益凸显。因此,深入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迫在眉睫。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得不通过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地膜等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而造成了各类污染。资料显示[1],化肥在施用过程中浪费严重,有60%左右逸失于环境中,所产生的污染严重。一是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二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三是化肥的不合理应用会造成大气污染。四是化肥含有有害成分,如重金属、无机盐等,长期施用化肥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此外,农作物吸收了化肥中含有的重金属成分后,通过食物链,会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农药虽然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途径,但是大量使用也会致死有益生物,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且农药也会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一到雨天,农田的农药会随着雨水的冲刷作用等移转到周边的池塘、溪流等,污染农村的水源。农膜的使用可以给农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造成农田土壤的污染。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长,若不及时回收残膜,其残留量会不断积累,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肥力水平进而降低,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
1.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的生活污染
1.2.1 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现代人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畜禽业的迅速发展。当前,农村的畜禽养殖大都呈分散状态,数量多、种类杂,畜禽粪便更是直接排放,不但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更会引起地表水的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污染问题的出现。若不及时治理畜禽环境污染,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将受到巨大威胁[2]。
1.2.2 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随着村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应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6年环境公报中指出,我国农村每年约产生1.2亿t生活垃圾和超过2 500万t的生活污水。
2 农村环境整治对策
2.1 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1.1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展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要把相关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并定期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督察。
2.1.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然而,广大的农村地区还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管,制订和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法律规定,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各地农村特点和治理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订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3]。
2.1.3 强化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公布栏、报纸等宣传媒体,让村民意识到各类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使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二是从娃娃抓起,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儿童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通过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来影响带动他们的家人共同保护好自己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村民对自己村庄环境的监督权、环境治理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村民保护自身周边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2.2 把现代生物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之中
现代生物技术比如微生物厌氧堆肥技术、微生物好氧堆肥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等,如果能把这些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当中,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河南省滑县滑华养猪场采用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通过对该场近千头仔猪和中猪的试验喂养和测试,归纳出运用发酵床养猪新技术与一般传统养猪法相比具有彻底解决养猪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猪舍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肉品质、变废为宝、节工省本6个优点[4]。又如,研究表明有些微生物菌剂能加速作物秸秆的腐熟和促进有机废物的发酵、土壤环境的净化和修复作用的农药残留降解菌剂、水体净化菌剂和土壤生物改良剂(生物修复剂)等方面的研制开发已取得良好应用,并具有广阔前景[5-7]。笔者认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是处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3 参考文献
[1] 卢艳丽,闫百瑞,宋志博.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北方环境,2011(21):132-133.
[2]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3] 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
[4] 王桂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J].河南农业,2010(10):50.
[5] 朱昌雄.我国生物肥料标准研究进展及建议[J].磷肥与复肥,2005,20(4):5-7.
都市农业现状及对策
一、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历史
1、初级阶段(2000―2005年)
市场经济不断成熟,资源在城乡两个空间中寻找最佳配置,城市在体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新奇时,乡村价值源泉的塑造重新找到了一个接口――都市农业。金台区北坡农家乐乡村游拉开了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序幕。2000年登山锻炼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一部分有经济眼光的农民在自家门口经营起了面皮、搅团、凉粉、油饼等农家小吃。这样既方便了城里人,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实在是一举两得,到2003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农户自发式的经济行为开启了城乡经济交流的新渠道,传统农业通过功能再造开始自觉地迈向第三产业。
2、形成阶段(2005―2010年)
金台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坚持从城郊优势出发,按照“强化基础、特色开发、科技支撑、突出服务、促进增收”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格局和构架基本形成,包括胜利塬观光农业区、蟠龙塬体验农业区、六川河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优质粮油小杂粮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干鲜杂果基地、特色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及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等园区。
二、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1.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畜、果、菜等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达到60%。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2.1万吨左右,单产水平有较大上升;优质粮种植面积近一步扩大,到2010年达到4万亩。
3.都市畜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到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2000头,肉牛5000头,猪30000头,鸡20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0.8万吨和0.23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0.7亿元。
4.都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个,其中省级1户,市级1户,区级3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共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14个,带动农户2300户;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全区共建设30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个。
5.都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按照“扩大开放引龙头,嫁接改造育龙头,政策扶持壮龙头”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努力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完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兴办农产品销售型、技术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系列化服务。农产品销售品牌化取得突破,马家塬葡萄、杨家槽苹果、南北社设施蔬菜纳入全省农产品原产地保护范围。
6.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创新
建成专家大院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推广关键实用技术20多项,有效解决了科技与农户的对接;区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组建课题组,围绕特色产业开展配套技术研究,重点推广标准化栽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10种模式,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了45%。
7.都市乡村民俗旅游业形成规模
目前,胜利村、蟠龙山村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3家。其中:胜利村77家,蟠龙山村46家。两村由市旅游局授牌的经营户53家。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区农家乐乡村旅游及就餐者60余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年均纯收入在3.5万元左右,最高可达10万元。仅此一项,年增净收入600余万元。
8. 动物性、植物性食品质量提升
依托高产奶牛繁育中心,实施以胚胎移植为重点的性别基因控制生物工程,积极引进优良畜种和胚胎,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饲草饲料面积达到了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2万亩,紫花苜蓿1万亩。实施畜禽防疫工程建设,全面推行畜禽防疫“双轨制”,加强畜禽疫病诊断检测、疫苗保存运输、兽药监察、重大疾病控制长效机制建设,确保畜产品安全。实施无公害产品品牌建设,扩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加强原产地和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度,争创品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1.自然条件差,都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金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硖石、金河、蟠龙、陵原等乡镇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全区可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8%,山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难以保障新阶段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都市农业与城乡统筹发展认识不足
对建设有“农”的城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加区内农民收入并保障食品安全融入城市整体统筹规划的趋势和前景认识不足。没有将农业与城市化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产业结构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城乡一体化中要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改造升级滞后,统筹发展的大格局没有真正形成。小规模种养殖业投资规模小,集约性弱,资金效益不高,经济效益差。
3.都市农业投资不足,发展缓慢
金台区都市农业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错位发展近郊、远郊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的步伐缓慢,点多、面广、线长,基础弱、投资少、规模小、档次低的问题任然比较突出。农业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4.都市农业公共物品特征定位不明确
都市农业向城市提供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复合性产品和服务。与一般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具有巨大的外溢性。基于都市农业显著的公共物品特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诸多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快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
5.都市农业脆弱性认识不足
都市农业是在应对都市环境污染与改变用地功能带来“暴富”的诱惑等矛盾中生存的脆弱产业,应将都市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切实对都市农业予以保护。
6.都市农业城市性与农业性联接偏颇
一方面,都市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城市性,都市农业是城乡融合关系,城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城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都市农业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都市农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单靠农业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7.政府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
政府缺乏宣传和推广都市农业的理念,政府管理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不足。都市农业投融资机制缺失,政府缺乏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趣――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都市农业产业投入新格局尚未形成。政府对培养都市农业各类专门人才队伍缺乏认知。
四、构建金台区都市农业产业的建议
1.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保证都市农业建设
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应从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的区域定位、目标定位出发,对城市生态用地、耕地、农业建设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分类保护、规划与管理,确保粮油基地、蔬菜基地、瓜果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用地的正常运行,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保证都市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合理利用金台区川、塬、水、林自然资源,发展以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为主的林(果)―牧―农―加工型的良性循环模式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沼气―综合利用―水回收―无污染排放的生态模式;发展城乡植树绿化、环带绿化、风景经济林带和农田林网化,净化、美化、绿化城乡生态环境;开发旅游景、教育基地、度假村等休闲观光的场所;开发安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3.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市场建设
随着城市大市场的形成和变化,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显得日益重要。通过推行“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农场基地和专业农户,围绕“一个主体(奶牛),两个稳定(猪鸡)”,推进硖石、蟠龙、金河等畜牧业传统产业区发展,加快畜牧小区建设、标准化高产技术示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餐饮行业联系与协作,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建设批发交易市场网络;发展产销直挂,减少流通环节,丰富市场。
4.建设都市农业开发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优选金台区都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优化组合和配置生产要素,运用高科技、智能化的手段,走高投人、高产出、高效益的资金、技术、知识、信息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建设都市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引进科技人员和高级研究和管理人员,培养能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推进农科教相互联动,带动农业向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更高层次发展。
5.治理农业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治理农业自身生产活动的污染,解决化肥、农药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切实保护水土健康,强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管理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牛宝俊,郭洁珍,郭穗燕,汪凤桂.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思路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5-18.
[2]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
[3]果雅静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生态经济[J].2007(11).
[4]党双忍.知识化农业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1):30-35.
[5]严力蛟,朱顺富主编.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93-97
关键词:生物农药;绿色农业;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9-1
1 调查背景
1.1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紧迫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我国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据统计,有38%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例高达80%,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海南毒豇豆事件,更激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思考和担忧,而导致农产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化学农药的不当或者过量使用。
1.2 环境污染严重,发展绿色农业势在必行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其中1600万公顷的农田土壤受到农药污染。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带来的生态问题越加严重,发展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已经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
1.3 国家大力支持生物农药产业发展
近来,我国把发展生物农药放在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位置。同时也把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开发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高科技发展计划。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在今年相继制定了发展生物产业的规划,提出“增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比例;培育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大型企业集团10家,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缓解农业资源污染。预计今后几年生物农药将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长,而化学农药以每年2%的速率下降,到2015年,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率将从现在的10%提高到30%。
1.4 生物农药发展喜忧参半
生物农药,又称天然农药,总体来讲,生物农药一般是指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对害虫、病菌、杂草、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具有低毒,无污染,无残留,开发周期短、费用低等特点,它源于自然,容易在自然界降解。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逐渐重视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生物农药理应将逐步替代化学农药。
2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济南市历城区的农药销售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及寿光市洛城街道的生态农业种植户,同时也包括枣庄市市中区、济宁市市中区安居镇、临沂市莒南县十字路镇、临沂市平邑县、滨州市无棣县水湾镇等地的农村地区。
2.2 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生物农药流通过程中的不同情况,笔者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针对普通种植户、生态农业种植户和农药销售商。累计回收问卷201份。问卷涉及了耕作类型,生物农药的使用状况、农药毒性的认知度、生物农药及化学农药优缺点认知、农药选购影响因素、农药信息的获取渠道、购买渠道等多个方面,单选题与多选题结合。
走访主要针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济南市历城区的各农药商,重点了解了现阶段生物农药的品种,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实地考察阶段,笔者重点考察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以及寿光市洛城街道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
2.3 调查结果
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生物农药了解甚少;农民对化学农药毒性认识不足,化学农药依然占主导地位;农药信息的获取渠道和农药购买渠道有待改善。
3 生物农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依托绿色农业,扩大生物农药优势
化学农药过量使用直接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了防治病虫害的难度,造成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过高,进而引发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为有效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我国已开始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逐步构建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位一体的分层级的食品安全体系,该体系下,农业生产对农药的使用和残留检测标准较高,高效环保的生物农药以其环保、无残留的特点符合了食品安全的需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2 加强研发,提高自身质量
生物农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工艺水平的高低和新产品开发实力的强弱。国家有关部门应对生物农药产业给予必要的扶持,帮助建立起集生物农药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农药技术联合体和经济利益共同体,全面加速生物农药产业化进程。建议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中心,或者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提高生物农药产品质量,加强生物农药品种投产后的深层次研究。
3.3 加强生物农药的宣传,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
企业和农技推广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生物农药技术推广,农业科技部门应当在“三下乡”活动中给生物农药厂商提供更多机会,同时生物农药厂家应当更多地联合起来,举办一些农资博览会推介会,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大力培养地方农业的“科技带头人”,树立榜样,互帮互助,让这些人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生物农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逐步帮助农民转变只重眼前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用药意识。
参考文献
[1] 侯瑜.我国食品安全规划、差距及建议[J].食品研究与发展,2008.
1.1有机农业概念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5]。1.2有机农产品概念有机农产品是严格按照国际公认的有机农业的原则和法规生产的纯天然、无污染、有益健康的优质安全食品,由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式生产和加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物质[6],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等。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有机食品所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1.3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的相关性有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有机农业不光是在发达国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机农业也正在悄然发展。目前正值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已经具备开发有机农业很多有利条件。
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食品安全的需要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类癌症的大幅度上升,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2.2生态保护的需要可以打造环保品牌,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目前国内其他烟叶生产区生产烟叶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农药的持续使用增加了病虫的抗性,破坏了原有生态链条,且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改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肥料而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极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2.3“清江源”品牌提升的需要有利提升“清江源”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机农业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园区主打农产品在国内和地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2.4提高园区当地收入的需要有利于增加园区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种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虫问题难以解决,还需要有全新的观念。有机农业食品在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比普遍产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园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品种和布局“清江源”有机农业烟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示范区海拔900-1300公尺的4000亩烟叶生产基地,主产以烤烟和白肋烟为主,生产基地辐射涵盖全州烟叶生产基地单元,覆盖面积30万亩。有机烟叶生产严格执行州(局)公司烟叶生产标准化方案,主要遵循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土壤改良、秸秆还田、施用生物有机肥并减少无机肥料施用、严控除草剂、杀虫剂等有害环境的农药、采用天敌或物理方法(黄板、黑光灯)防治害虫。“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其他品类如有机食用菌(香菇)、芫荽、白菜、洋芋、玉米、有机豆类等生产已经取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转换)ISO22000:2005和Haccp品牌认证,认证面积总计360亩,对各个品类的生产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和规范,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部分贴牌的有机蔬菜已经可以供应周边超市。3.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3.2.1“公司+合作社+农户”是目前园区有机生产主要组织模式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适合在园区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但具体的组织管理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其他地区相比,园区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其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主要特征,由于认证成本、市场准入以及市场风险等原因,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就成为有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因而,由公司进行有机农业方案制定,合作社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与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议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出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从而确保生产的有机完整性和可靠性。3.2.2“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种具体模式(1)公司和农户直接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生产技术和统一供给主要投入物资,公司以一定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公司化订单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多年生经济作物或本地试种新品种等。(2)公司通过合作社和农户打交道,按照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合作社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农民熟悉的蔬菜品类的生产。(3)公司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吸收农民成为员工,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简称反租倒包式,该种方式适用于有机烟叶生产。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兼顾公司和农民的利益,使有机生产管理规范化,确保有机产品质量,是园区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3.3“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3.1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3.3.2园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导致单位生产成本高,加上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成本更高,致使周边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同样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同时存在生产不足和产品过剩的问题,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与对策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201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提高烟叶安全性水平,调整烟叶生产布局,加强烟叶产地环境研究控制,规范农药使用,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建立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发展烟区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抓好原料生产,为卷烟提供非常可靠的原料保证,已成为领导重点关注的焦点。尤其在“532”、“461”品牌规划落实中,需要可靠的烟叶来做保证,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出安全的产品质量,才能把烟草品牌做大做强。4.1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4.1.1有机烟叶充实“清江源”烟叶品牌内涵国内有机产品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有资料显示,国内知名烟叶品牌如“清江源”、“金神农”、“凉山清甜香烤烟”、“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竞争已初步定型,国内烟叶市场格局已三分天下;同时一部分成熟的烟叶生产基地已在悄然实践“有机烟叶”的新概念,如“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红塔玉溪庄园”、和Sunel公司在土耳其种植有机香料烟。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环保优先、最贴近自然的由有机农业打造的纯天然烟叶成为“清江源”有机生态烟叶的重要内涵。4.1.2示范园区有机农产品与“清江源”品牌的环保效应相得益彰作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次要农产品出现的有机豆类、蔬菜、食用菌等取得国家食品安全认证或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清江源”园区生产的标注有SO22000:2005或Haccp等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市场青睐。4.1.3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要求园区发展有机农业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编制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奠定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4.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对策4.2.1以提高公众认知度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企业为创建平台,全面推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强力充实“清江源”有机烟叶的内涵,是提升科技园区烟叶乃至大农业生产体系品牌效应的关键措施。4.2.2依靠现代技术进步实施园区有机农业在烟叶生产上必须遵循恩施州公司颁布的强制执行的标准化生产法规,大力实施诸如标准化烟叶育苗技术体系,烟叶大田病虫防治使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手段如黄板、人工驱虫、黑光灯灭蛾、生物性诱激素、天敌灭蚜等先进技术,使用减少土地危害的化学肥料、使用生物有机肥。强调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秸秆还田、保持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有机农业的精髓,同时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的进行新的运作。4.2.3依托科研部门和工业企业共同开发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有机农业生产面临着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等诸多难题,因此需要依托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依托科研部门的专门资源,特别是需要与工业企业联手开发,成立相应的有机农业生产创建平台,从生物技术、生产资料研究、开发咨询重点研究,使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持续提高。4.2.4横向开发有机农业品类,拓展示范区品牌效应围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建设的开展,以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蔬菜、豆类、瓜果等生产逐步满足园区及周边市场的需求,夯实“清江源”品牌内涵,拓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品牌效应。要全方位的进行各品类蔬菜、瓜果、食用菌的有机认证,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以科技园区的有机农产品提升园区的环境意识,提升产品的横向品牌效应。
5“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关键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中图分类号F3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79-01
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20世纪末,农业观光休闲活动成为一项迅猛发展的旅游项目。从目前的观光农业发展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郊区和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的锦绣大地、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区、蟹岛生态度假村、苏州的农林大世界、上海的孙桥农业开发区、无锡的马山观光农业园、北戴河的集发农业科技园等。2009—2011年,我国农业生态园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发展,新增休闲观光农业园1 260多处,总投资35.76亿元。但在休闲农业园区的相关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上,对于其经营管理的研究较少。
1中国大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
我国大陆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还不长,与国外及台湾等相比较,因为条件不同,有些经营与管理方式不便借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以致影响了农业园区的发展。
1.1管理模式方面
史阿宝研究认为,很多园区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导致生态效益不明显。此外,园内管理人员因主要来源于当地农村,其水平参差不齐。纪旺盛通过研究园博园厦门园,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景观一般,没有特色与亮点,营运成本达4 938万元/年,管理成本太高。邓文波指出,在武湖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园内园区的经营管理中,导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科技开发、生产经营特点和组织农民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按照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确保了企业高效有序运行[1-5]。
1.2经营发展定位方面
史阿宝指出,许多休闲农业园区生态知识缺乏,对园区的发展缺乏长远的合理规划,当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被充分挖掘,导致园区建设和服务没有特色,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不合理,甚至存在服务质量差、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生态园效益的提高,这些问题在全国的园区中具有普遍性。纪旺盛通过研究园博园厦门园,指出其只关注当前利益,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以致园区水域污染严重。邓文波在研究了武湖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后,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够完善,出现了与当地资源、环境和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园区的成果没有形成产业链,经营销售各自为阵,形不成扎堆效应。曾奕东对农业科技园研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有市场定位不准、科研生产与旅游开发矛盾等方面内容。
1.3文化内涵建设方面
俞益武等研究认为,休闲农业园区内的问题主要有:产生新的环境污染源、景观与服务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良文化的入侵;乡村乡土性的丧失、乡村城市化,导致不正确的模仿和学习。王广印研究了郑州市二七农业园区管理模式后指出:休闲农业园区存在重展示、轻实效、科技含量不高、职工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有政府干预行为、产销不协调、重生产轻销售等问题[6-11]。
1.4其他方面
李文荣认为,农业观光园区成功运行有五大要素,分别为政府、企业、旅游组织机构、科研机构及游客,这5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农业观光园的健康发展。俞益武认为,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在设计经营方案时既要考虑农业、旅游业各自的特点,又要将二者的共性结合在一起。
2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
台湾的休闲农业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已蓬勃发展为热门产业。大陆有不少学者对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管理经营做了研究。刘少群总结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和协会保障有力;二是布局规划合理,强调资源整合;三是休闲农业生产水平高;四是休闲服务水平较高。
苏弟华在研究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之后,提出借鉴台湾的优秀经验。一是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方向,特别要开发富有参与性、奇趣性、多功能性及地方特色的项目;二是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重视休闲农场之间的合作;三是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以改善服务档次与品质。刘军萍认为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对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借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文化创意,开发农业创意产业;二是促进传统民间手工艺在乡村的复兴和活化;三是要开发体验型产品;四是要加强经营理念的创新。
3国外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早,意大利在1865年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休闲农业以此为标志进入了萌芽时(下转第281页)
(上接第279页)
期,到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可以在某些方面借鉴这些国家休闲农业的经验,以便提高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水平,丰富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
3.1法律法规方面
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乡村旅游的地位,制订乡村旅游方面的标准,以从根本上确保乡村旅游的质量。例如,西班牙相关法律规定,作乡村旅馆的房子必须有50年以上的历史,开业需要通过申请,并经过政府审核合格,然后才发给开业许可证。
3.2政策倾斜方面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对乡村旅游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如通过低息投资贷款、减免税收、补贴等形式。再如,阿根廷政府提供贷款和补贴给从事乡村旅游的个人和团体;1992—1998年西班牙对乡村旅游设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善[12-20]。
3.3科技文化方面
为促进和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可对农牧业生产者进行培训,使其丰富乡村旅游知识和技术,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4参考文献
[1] 陈文强.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9(9):43-45.
[2] 李静会,刘敬阳,姜红卫,等.江苏省苏州农业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相城农业生态园为例[J].北京农业,2011(30):10-12.
[3] 詹玲.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81-193.
[4] 欣农.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J].新农村,2010(1):36-37.
[5] 詹玲,冯献.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701-7703.
[6] 刘杰,杨恒友.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1(1):69-70.
[7] 陈文锦.从农业的游憩化与产业化探讨台湾休闲农园之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4(3):11-16.
[8] 杨军.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6,20(4):7-11.
[9] 韦林娜,甘永红,陈兴鹏.兰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04(11):80-81.
[10]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11] 王小华,赵燕,熊丽,等.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与经营[J].北方园艺,2006(3):53.
[12] 刘笑明.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3.
[13] 许先升,郭少贞.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00(2):33-36.
[14] 杨兆萍,刘默然.新疆观光农业类型、发展格局与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0(2):155-158.
[15] 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
[16] 黄元春.浅论我国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7(2Z):233-234.
[17] 孙艺惠,杨存栋,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27(5):835-839.
[18] 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45-48.
近年来,我县在杰出乡贤、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借助其在国际油菜届的威望和影响力,建立了集油菜研究、观光旅游、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于一体的广东省第一个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傅廷栋院士油菜研究成果展示馆。去年发动农民利用冬闲田发展种植10000亩油菜花,着力打造广东省最大的油菜花旅游观光基地,以花为媒,带动我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我县发展油菜现状
郁南县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中游南岸,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气候非常优越,属南方沿海冬种油菜发展适宜区。我县现有耕地面积24.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万亩,旱地面积8.8万亩。利用冬季天然大棚的温度和冬闲水田种植油菜,打造全省最大油菜花基地,推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县开始发展以产籽榨油为主的油菜种植,但由于当时引进的是普通常规品种,经济效益较差。到八十年代初已基本不再种植。2006年-2008年,郁南籍中国工程院士、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傅廷栋教授将北方油菜种子引种到家乡连滩镇,进行种子选育,“北种南育”获得成功。2009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傅廷栋院士的建议,发展冬种油菜2000亩并试种成功。2010年7月,在傅院士的支持帮助下,建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傅廷栋院士油菜研究成果展示馆。在此基础上,深入总结2009年试种油菜的成功经验和组团赴湖北沙洋县取经学习,经深入讨论研究并征询傅廷栋院士意见后,2010年利用冬闲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到10000亩,并且采用机械直播方式,争取农时季节,省工增效。在今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油菜花盛开,一花惊艳,引来八方游客观光赏景,推动郁南农业生态观光游,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开拓新兴产业,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冬种油菜主产区集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沿海的广东冬种油菜只有韶关、清远等地少量种植,而郁南县冬种油菜10000亩,是全省最大的油菜基地。一花盛放,八方游客蜂涌云集到郁南观光赏景。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节目组于3月4日到我县采访油菜花种植情况,并在当晚《今日关注》节目中进行了报道;《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广东科技报》、《云浮日报》等分别刊登了有关我县油菜花的新闻;东莞阳光网、新华网、郁南政府公众网对我县油菜花产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郁南的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了郁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打造特色农业新品牌,争创郁南农业新优势。推广冬种油菜,加强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冬闲水田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打造郁南农业品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油菜“一菜五用”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将油菜产业链延长,效益更可观。
三是开拓生态农业观光游,推动生态富民工程。冬种油菜,开辟人造景观,丰富旅游载体,增加游客观赏景点,推动生态农业观光游发展。据统计,“赏花”期间,全县共接待县内外游客约30万人次,同比增长946%;旅游收入近3100万元,增长约70%,油菜花观光旅游带动本县旅游及相关产业消费约2700万元。
四是加快产粮大县建设,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冬种油菜,秸秆回田,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为粮食稳定增产夯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产粮大县建设,达到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据对连滩镇油菜种植田块测算,油菜茎杆回田平均可折合尿素约为17.5kg/亩,早稻节约肥料31.3kg/亩,折计减少投入成本93.9元/亩。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将油菜产业发展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上来,设立县重点工作台账。县召开发展油菜种植专题会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出台郁南县发展油菜种植规划方案,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与各镇的职责、任务。制定考核标准,把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镇级党政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2.加强宣传,更新观念
一方面,召开专题会议,提高各镇及相关部门干部职工的认识,统一思想;通过电视台、政府网站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外出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去年3月份,应傅廷栋院士的邀请,县委书记带队专门赴湖北武汉拜会傅廷栋院士,共商发展种植油菜大计,同时到沙洋县考察,学习借鉴其发展冬种油菜、深度开发油菜产业成功的经验。同年7月份,我县建立广东省第一个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傅延栋院士油菜研究成果展示馆,大力宣传发展油菜产业对我县农业、旅游业以到全县经济发展的意义,更新群众观念,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形成合力推动油菜产业发展。
3.加强指导,提高效益
一方面制定《郁南县冬种油菜栽培技术规程》,并编印《冬种油菜栽培技术》宣传单张,发放到农户手中;另一方面,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延栋院士授课,详述油菜“一菜五用”(油菜、观赏、绿肥、蜂蜜、榨油)栽培技术及其经济价值,廖庆喜教授讲述机械化油菜播种技术,并举行现场操作演示与培训学习。积极推广优质油菜和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品种,根据油菜生长物候期,加强对各时期生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同时,农业局派出农艺师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使农民掌握油菜生产过程中的施肥、除虫、间苗移栽、促蕾开花等技术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管理水平。
4.增加投入,加强推广
为加快冬种油菜种植推广工作进度,落实郁南县油菜发展规划方案,县政府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10年划拨出近60万元资金,解决油菜机耕设备、技术培训、种子、化肥等推广费用,确保全县推广冬种油菜10000亩获得成功。同时,县农业局积极争取省农业厅项目资金,增加投入。
三、存在问题
一是晚造收割时间与冬种油菜时间有矛盾。冬种油菜要在11月上、中旬前完成播种,而晚造水稻品种往往在11月中旬才能收割完毕,因此,晚造水稻选择中熟品种才不会影响明年春播春插工作。
二是冬种干旱及冬季出现持续偏低温,影响油菜生长,必须抓好灌水促苗、防寒保苗工作。
三是农民提供水田种植油菜,但未积极参与油菜的管护工作,观念有待观念更新、提高。
四是北方油菜品种,南方种植,对春耕早造有影响,必须进行品种选择,抓好示范推广。同时,引进多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错开种植时间,以适应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需要。
四、今后,我县发展油菜对策
1.重规划,突出资源优势推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
全县稳定发展冬种油菜面积10000亩,重点抓好连滩、东坝、都城等3个镇的规划种植。连滩、东坝两镇结合每年正月十五至二十的连滩民间艺术节举行,分别种植2000亩和1000亩,主要集中在高速路口出入处至张公庙沿省道352线公路两旁水田。都城镇种植面积1000亩,结合春节、元宵节庆氛围,集中在高速路口出入处及大王山境内。其他镇根据实际种植,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种植。
2.重效益,突出产业化经营推动持续发展
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和重视油菜“一菜五用”的价值。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参与,做大做强油菜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效益。通过发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拉动油菜产业发展,让群众自觉投入到油菜种植行列中去,推动油菜产业持续发展。
3.重时节,突出观赏性及设施配套推动基地建设
由傅廷栋院士共同研究选择油菜优良品种,增加油菜花色、错开花期,应对时节开花,延长观花时间。同时,旅游部门及相关部门做好景区设施布局与建设,让观光赏花游客有景致、尽兴,提升郁南的美誉度和声威。
4.重培训,突出科学管理推进规模发展
农业局和科技局加强与省科研部门联系,加强技术培训,并且进行效益核算,推进规模发展。在关键生产环节上,邀请傅廷栋院士实地指导工作。同时,农业部门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管理水平,转变种植方式,规模发展。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种植,延长油菜产业链。
5.重教育,突出院士效应推进傅廷栋院士油菜研究展示馆(新馆)建设
借助傅廷栋院士是国际油菜遗传育种著名科学家,是国际油菜学科带头人的威望,加快傅廷栋院士新馆建设,大力宣扬他那种为科学事业发展,为国家富强而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精神,激发广大青少年以他为榜样,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通过打造广东省最大的油菜花旅游观光基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观光农业资源互融共促,实现旅游资源联动共享、与青少年教育等其他工作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化;对策;宜春市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17-02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1]。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宜春市的宜丰、上高、奉新、靖安、铜鼓等县(市)有机农业已经起步。宜丰绿色大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靖安绿色椪柑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验收,成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有机稻、木姜、小葱、百合、毛豆、竹笋、蜂蜜、山茶油等30多个品种的有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5个县(市)都有一定基础。
宜春市有机农业生产起步于20世纪末,近几年发展较快,尤其是万载县的有机农业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2]。1999年,万载县利用自身生态优势,依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照国际生产有机食品标准的要求,开发建设生态有机示范园区。2003年,万载县委、县政府作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万载县有机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2006年又及时确立了“打造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取得明显成效,有机食品正在成为万载县的重要产业。2007年底,万载县实施有机农业项目的乡(镇)已由当初的茭湖乡发展到9个乡(镇),有机认证耕地面积已发展到0.43万hm2,野生采集面积1.14万hm2,有机认证品种已达到29个。万载县已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水稻、有机木姜生产基地,有机水稻、木姜、小葱、百合、竹笋、蜂蜜、山茶油等29个品种通过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有机认证;有6家企业取得有机加工资质认证,其中青叶食品有限公司和江西龙牙百合有限公司引进外商投资1.6亿元建成金源农业公司,其年加工有机农产品3万t,是我国现今最大的有机蔬菜加工企业之一。欧洲小葱、藠头食品出口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竹笋、木姜等10多种蔬菜罐头全部销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反季节香菇销往广东、香港等地区,年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有机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2]。该县有机农业示范园区——茭湖乡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万载县有机农业生产为宜春市有机农业生产开了好头,但纵观全市,尽管各个县(市、区)都已开展了此项工作,认证了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品种,但发展很不平衡,既没有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更没有建立真正的有机产品品牌优势。
2 影响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2.1 有机农业在多数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有机转换过程,过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机产品论证,取得有机产品标识,才能大规模地发展。宜春市除万载县外,其他县(市)有机农业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2.2 生产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
一是对有机农业强调建立持续的生产体系不清楚,把有机农业仅看成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传统农业,把发展有机农业简单地当成走回头路。二是把有机农业转换期出现的情况当成整个有机农业,认为有机农业的作物品质低、营养差、产量低。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者概念混淆,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替代有机农产品。
2.3 农民的短视行为影响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讲究实惠,而有机农业需要3~5年的有机转换期,有机转换期收入较低使一些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民也受短视行为影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有机农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如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源地茭湖乡尽管有机农业已深入人心,但据调查,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时常有施用农药、化肥以增加产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2.4 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万载县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靖安县提出将该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有机农业县,其他县(市、区)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县之间协作较少。宜春市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成立了有机农业办公室。虽然办事机构齐备,但上下齐动、各方形成合力不够。
3 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齐心参与,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认证、稳步发展。如加强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生产的组织和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严格实施有机质量控制;出台扶持政策,实行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有机生产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加强有机生产的配套产业开发,为建设高标准有机基地创造条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
3.2 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综合开发之路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下列有利条件,①生态优势,宜春市自然生态条件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②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面积达6 667 hm2,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政策优势,宜春市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的四大重点产业来推进,在人、才、物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
利用生态优势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例如该市竹材加工和利用历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产业的加工产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卫生筷),通过对竹产业的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目前该市的竹产品已经发展到竹键盘、竹鼠标、重竹地板、侧压板、竹纤维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硒元素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丰城是富硒地区,丰城富硒农业产业园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区的富硒矿泉水已有一定名气。将有机富硒农业策划好、宣传好,提高其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3.3 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发展宜春市优势产业基地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3.4 形成各县(市、区)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
规模
结合宜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自然条件、自然作物品种分布,重点发展以下产业:①以袁州区为中心、以青龙高科为龙头的有机油茶产业;②袁州、上高、万载三县(区)低丘岗地有机苎麻产业;③袁州、上高、万载、宜丰、铜鼓、靖安、奉新六县(区)低山丘陵有机茶叶产业;④袁州、万载、宜丰、铜鼓、靖安、奉新五县(区)丘陵有机猕猴桃、板栗、香菇、竹笋、野菜、中草药等产业;⑤平原地区的有机水稻产业。
参考文献:
[1] 周泽江,肖兴基,杨永岗,等.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2):700-704.
[2] 孙国琴, 阳思春.万载有机农业产业化之路[J].国际农产品贸易,2005(4):50-51.
[3] 吴大付,王小龙,刘毓侠,等.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河南农业科学,2002(10):48-50.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江苏兴化
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15-02
Abstract Xinghua City is the national famous production bases of commodity grain. As a result,its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is useful experience of other areas for reference. Based o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jor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and combined with researches of Xinghua City′s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strategies and proposes were given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Key words crop straw;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strategy;Xinghua Jiangsu
兴化市地处长江下游,为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全市总面积2 393.35 km2,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丰富。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域面积近800 km2,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田类标准,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现有耕地面积约1 300 km2,土质肥沃,有机含量高。兴化市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兼受大陆与海洋性气候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寒夏热和雨热同步等特点,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近年来,兴化市已逐步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1-2]。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开发前景广阔的可再生性物质资源[3-4]。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在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5]。兴化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其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而综合利用率却很高。本文对兴化市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综合利用对策建议。兴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将为我国其他地区秸秆处理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1 兴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 农作物秸秆产生量
2014年兴化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7.81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02万hm2,小麦种植面积6.97万hm2,约占总种植面积的89.7%;秸秆产生量129.08万t,其中秸秆可收集量105.14万t,综合利用量89.04万t,综合利用率85.03%,仍有16.09万t秸秆尚未被有效利用。
1.2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兴化市秸秆的主要综合利用方式为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肥料化利用主要为秸秆机械化还田,2014年全市麦秸秆还田6万hm2,还田率高达86.54%;稻秸秆还田2万hm2,还田率25.27%;沙沟镇实现100%全部还田。能源化利用依托兴化市河网发达,船运秸秆相对便捷、成本低,秸秆的收集、贮运体系逐步建成完善,主要作为农村直接生活燃料及运往外市供发电厂发电,占总综合利用量的22.6%。
1.3 农作物秸秆利用政策
2014年,兴化市出台了《关于2014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关于2014年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实施办法》《关于印发2014年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及《关于印发2014年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指导扶持秸秆综合利用。2014年兴化市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的补助标准进一步大幅提高,指出每新建一处秸秆收集加工站,经验收合格,且年收集利用量达到2 000 t以上的,一次性奖励投资主体5万元;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农机合作社新购置的田间秸秆捡拾打捆机实施作业补贴,完成20 hm2以上作业面积的一次性发放1.5万元补贴;对全年秸秆收集利用量超过2 000 t的秸秆收集加工站实行分级阶梯式奖补,年收集利用量3 000 t以下部分、3 000~5 000 t部分、5 000 t以上部分分别补贴20、30、40元/t;对年收集利用量达5 000 t以上的的秸秆收集加工站,一次性追加奖励10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积极性有待提升
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仍有个别乡镇的部分农民习惯于直接在田间焚烧秸秆,对秸秆焚烧给环境、生态、交通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认识不够;部分群众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的认识不足,担心技术应用后的还田效果;收储站点或是秸秆收集经纪人从农民手中仅以100~150元/t不等的价格收集秸秆,但前期要求农民将秸秆打捆好并送至指定地点,导致农民觉得性价比较低,量少时则不愿麻烦收集,偶尔出现焚烧、乱抛的现象,同时收储站也陷入有价无市草收难的困境。
2.2 关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目前,高效、综合利用秸秆的技术、设备等的研发尚处于攻坚阶段,其技术难关尚未彻底突破也严重制约着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如秸秆在腐熟过程中还产生甲烷等气体,不利农作物生长,需另行施加氮肥予以调节;稻秸秆的还田技术路线还不够完善,秋季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还需提高;现有的秸秆还田机具仅适合大面积的平地收割切碎作业,对于地块面积小、地面不够平坦的田地则不太适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通常是将收集的秸秆简单压块,便于运输,未考虑燃料在炉膛内腐蚀、结焦等问题,技术及设备的研发滞后;沼气、气化等能源化利用技术未掌握利用。
2.3 收储运体系有待完善
秸秆多样、分散、堆积密度低、收获期短(主要集中在5―6月和10―11月)的特性以及捡拾、打捆的配套设备、设施缺乏导致其收集、储存、运输的难度大。由于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用于存放秸秆的大场地等配套设施难寻,这也使得防雨、防火、防霉变的要求增高。此外,由于兴化市地处水乡,河网发达,农民大都选择船运方式,并将秸秆堆放在收储站附近的河边,不仅易于污染水体,也不方便搬移。
收储站点将秸秆大规模集中起来须考虑配套打捆机、粉碎机、烘干机等,有的草站甚至应客户要求配置压块成型机、编织机等设备,再加上人工投入等,总体成本较大。
2.4 产业化、规模化利用有待推进
兴化市虽为秸秆产出大市,但本地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较少,产业化发展尚未形成规模。社会资本在兴化投资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调动起来,只有个别收储站、秸秆回收合作社和牛羊养殖场等小范围、少量地对秸秆进行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大多数秸秆均通过陆路长途运输方式送至省内苏北地区的生物质电厂、造纸厂及省外的畜禽养殖场、饲料厂和菌菇生产企业等实现综合利用,尚未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集中利用、立足本地、就地产出就地使用。
3 对策
仍以秸秆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式,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工业造纸原料、牛羊养殖饲料、食用菌培养基料等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形成多途径、多层次地秸秆综合利用格局,促进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各乡镇新农村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同时,从根本上遏制秸秆焚烧污染环境、乱抛堵塞河道的现象发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3.1 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为实现区域全量化综合利用,分期实施一批技术示范和产业化项目,远期形成相应的产业体系,并建立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秸秆肥料化利用主要是采用机械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粉碎翻埋或整秆翻埋。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方式为秸秆固化成型和秸秆直燃发电及供热,2种利用方向可为农村居民、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工业锅炉、电厂等产业提供热燃料,用途十分广泛。秸秆工业化利用为生产秸秆人造板与秸秆草绳,秸秆人造板生产中辅料黏合剂(MDI生态胶)不含甲醛,绿色环保,有利于促进家具下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有效促进整个人造板行业的市场转型;秸秆草绳编织加工技术核心为自动喂料草绳机,该设备生产效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方式为秸秆青贮,青贮饲料品质较好,是饲喂牛羊等家畜的上等饲料。秸秆基料化利用主要方式为秸秆食用菌生产和秸秆育秧,石膏和废弃基料均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将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利用格局。
3.2 建立秸秆资源收贮服务体系
通过对兴化市秸秆资源收贮服务体系现状的分析,基础较好,但仍存在收储站点建设不完善、覆盖区域窄、收贮量小、临时堆放点设置混乱等问题。建立以需求为引导,利益为纽带,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贮运服务体系,重点加快秸秆收贮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强化政府引导,规范整合区域现有临时堆放点,减少闲置,节约集约土地利用,1个收储站基本设置2~6个临时堆放点;秸秆收集量大的乡镇需设置收储站点,秸秆量小的乡镇需根据最近的收储站设置临时堆放点,并根据秸秆可收集量增设临时堆放点;结合兴化市水网发达的地域特点,秸秆收集以船运为主。加大对乡镇间河道清淤的整治力度,确保船只通行顺畅安全;收储站配备相应的粉碎、打捆设备,设备数量及型号等根据各收储站收集处理规模设定;秸秆打捆后运输采用平板车、大型汽车运输,秸秆粉碎后采用三轮车或汽车运输;收储运主要采取合作社专业型秸秆收集储运模式,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专业合作社,购置农业机械,设立1个或多个收贮点。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市政府每年出台农作物秸秆禁抛禁烧及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能,增强禁抛禁烧工作的操作性;研究制定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业标准及奖补政策标准,同时合理下达各乡镇机械化还田目标,通过制定监督核查办法,推进第三方核查机构顺便开展核查工作,确保作业补助真实;明确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以规范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责任,为全社会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提供依据。
3.4 建立政策配套保障体系
按照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建立符合兴化秸秆综合利用路径的保障机制。一是着重支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固化成型、直燃供热、秸秆人造板生产、秸秆青贮、秸秆食用菌生产及收贮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同时政府部门可提高资金扶持的强度;二是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完善各部门的协调配套机制,对符合发展方向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给予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审批、执行农业用电类别价格以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
3.5 开展技术攻关研究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组织农业科技研发部门或者高等院校,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及除机械化还田之外的综合利用方式进行研究。加快对小麦、水稻、油菜等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攻关和机械化还田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各级层面加强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人员的培训,市农机部门组成多个责任小组深入基层,帮助协调作业任务,开展技术服务,以提高机具作业效率、保证还田作业质量。对于机械化还田过程中出现的秸秆腐烂、土壤营养结构配比等研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对于综合利用秸秆进行产业化的企业或者农户,主管部门要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生产难题,降低风险和生产成本。
4 参考文献
[1] 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1):15-17.
[2] 孙建华,马旭,王艳,等.兴化市“三大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358-360.
[3] 侯凤慈,王春雷.浅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08(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