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课题探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湖北省汉川市中洲中学431600
【摘要】初中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性的课题非常重要。对于选题的原则,既要科学、准确、有价值,又要把握初中生的认知,结合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便容易攻破课题,培养并且提高初中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而对选题的探索更是充满挑战和乐趣。
关键词 探究性 选题 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开展数学探究性课题时,要使课题科学、准确、有价值,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选题方法和研究方法。结合自身近几年在初中数学探究性课题活动中的探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为此教师必须创设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思考其中道理,并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
2、提出问题
中学生是由小学向高中、大学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没有特定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适时渗透研究性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立足课本,填补空缺。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能夯实基础,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提问时必须把握尺度,求真务实。初中生阅历少,经验不足,贮备的知识不多,在选题时不宜把问题设立的过于复杂,以免导致学生缺乏信心而丧失兴趣,半途放弃。所以,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正确分析选择的题目和自身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把课题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才容易出成果。
3、探索研究
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分小组合作探究。但是小组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必须能够发挥自我在小组中的作用,否则,越合作越糟糕,起不到相应的效果,造成不好的结果。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探索,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结合不同的探究方法不断改进,从多角度,多方面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到结论。
4、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探究活动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加强理解。经过探索研究的阶段,学生已经对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一定正确,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讨论点,即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往往在突破口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此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予尊重,互相探讨,取长不短,择优弃劣。同时对课题的研究方法、思考角度、知识拓展都可以全方面的展开讨论交流。
5、总结成果
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学习交流,最后总结成果,分享知识的果实,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前面说到过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也可能导致成果的局限性,他们可能无法把握研究内容的重难点,或者在这方面存在偏差,没有把知识联系在一起,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在总结成果时,对学生指导,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断质疑,不断改进,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还应该让学生反思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好基础。
6、实际应用
数学也是一个源自生活,又走向生活的学科,通过对生活中的事例不断的思考、总结,人们掌握了数学规律,然后运用逻辑推理,验证,得到成果后,再将结论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成果后,一定要指导学生应用于生活中,使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加深巩固所学知识。起到了反馈调节的作用。更能在生活中有效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总之,随着课程不断改革,数学探究性学习越来越重要。它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革新,将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模式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探究式教学。如此既缓解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又弥补了教师和学生对探究式教学认识的不足。从而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塑造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协作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究性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初中数学探究学习问题的探索,使这项探究性学习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探究活动的实践
精心制订活动计划,开展小课题探究活动。在确定小课题主题及合作小组后,每个课题小组就要根据主题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可见小组活动计划表,然后再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具体实施。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供咨询、监控及研究指导,并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如某探究小组确定了“潜伏在家居装修中的隐形杀手”这一小课题以后,首先开展了实地调查,走访了珠海市世邦家居、永N家居城,了解到许多家具的资料介绍中都有相关的甲醛、苯、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查阅报刊杂志等了解家居装修材料中的污染物来源及危害等。为了真实感受甲醛的存在,小组成员还进行了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检测新装修家中的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为大家解密家居中的甲醛。最后,提出减少室内装修污染的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我们的小课题探究活动基本上要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活动时间上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学校中午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双休日自行安排的时间。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组织跟踪反馈工作,多方联系,甚至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参与。方法上是引导学生围绕所研究的课题,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广泛积累原始资料,为撰写结题报告打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疑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不断地刨根问底、探究根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毕竟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我们重视和关注的是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一定是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或层次。而且每一次的活动,孩子获得的亲身体验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二、探究活动的交流
学生将探究的过程以照片、视频、文字、统计数据等形式记录下来后,我及时指导学生将课题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资料进行主次分明的梳理、分析、归纳和提炼,在大量案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总结,并制作成PPT,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
通过PPT展示探究成果时,至少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小课题的探究主题和探究目的;二是具体安排,有任务分工、探究实践和探究方法等;三是探究内容,措施及结果,这是需要重点详写的部分,应内容充实,证据确凿,结论正确科学;四是建议或倡议,既有独到的见解和改进的方法,又针对性强,让人看了信服,便于他人改进、创新。我除了让学生以课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小课题探究的成果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探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用小报、微电影、朗诵、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展示。
通过小课题探究活动的成果展示交流会,逐一上台展示小组进行小课题探究的情况,并由学生评委根据展示的情况进行打分评定。评定学生小课题探究的态度和主动性以及小课题探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是小课题探究活动的形成和展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同时也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申辩的能力。在小课题评判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然后请学生代表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活动总结,并对每个小组最闪光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表彰,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就感。通过探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小课题研究成为了学生发展的平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升。
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是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技术科学都会以数学作为基础理论。数学课题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课题的研究呢?我们通过研究,试着为推进农村初中数学课题研究的进程,做一份贡献。
一、农村初中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困境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
课题学习不仅要求老师具有解决课题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了解课题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求老师有较全面的多学科知识,同时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高要求给教师相当大的压力,且大部分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没有参加过课题学习教学的培训学习,对课题学习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进行课题学习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在摸索中进行,没有有效的理论来指导,极易囿于传统,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推进者,在具体教学中连数学教师对课题学习都畏惧、把握不准,又怎能开展好呢?
(二)学生自身的经验有限
农村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较窄,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很难想象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的学生,在课题学习上会很好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是数学程度好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心理,其思维也往往陷于课堂所讲知识,课外阅读量小,思维难于开阔,偶尔有点新奇想法,恐怕在“神圣”的教师面前也不敢表达,唯恐出错挨批。
二、农村初中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对策
(一)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要将学生始终作为教学的中心点。将过去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实现角色转换,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会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的。这种更加轻松、民主、平等的n堂气氛,才是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而课堂中作为引导和组织者,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深入学生集体中,创作师生和平共处的良好氛围,课堂上多沟通交流,课下与学生做朋友,尊重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不要否定学生的想法,要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尽力使课堂活跃而和谐。
(二)合理选择课题素材
素材的选择是课堂学习开展的前提与关键,为了保证学习探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师应当选择具有探究价值与探究意义的素材,以便于学生通过实践将问题解决,素材的选择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脱离实际。要将生活作为素材的主要来源,例如,锐角三角函数这一章中就以玩摩天轮为背景设置相关题目,从而加深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与理解。
(三)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
在农村初中数学中要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就应该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名农村的初中数学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般这样做:我尽量创造些问题情境来供学生进行探究,同时也会结合实际生活情况,把农村的些资源融合到情境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方程”这数学概念的时候,我会利用农村地区的实际资源创造出类似天平的教学工具,设置些问题如“天平为什么能够保持平衡”“怎么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关系”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探究数学问题。如此来,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利用“数学实验”开展课题学习活动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习方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问题法
问题教育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偏废的环节,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应予以重视。
一、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就会体现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这就需要老师科学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因此,科学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是现代科学教育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设情境的途径主要有:
1.提问一定要有效
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2.利用趣味性的问题
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乐于学习,且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有情趣、有吸引力,是否使学生在生疑、解疑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能够体会积极思维的欢乐是问题创设优劣的标准。
3.提问要“问”于实验现象处
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4.提问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相联系,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方法。例如,讲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时,教师问:“新买来的铁锅是什么颜色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的铁锅又是什么颜色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学完这一知识后,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一”这种由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感到化学是有用的,化学就在身边,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兴趣盎然。
二、围绕问题探索
1.强调探究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再让学生主动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大胆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自主设计解决方案,使学生的科学学习成为动态的“学习过程”。探究的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模型法、模拟法等。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与课题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这样,中学科学教学活动就打破了固定教材的藩篱,学生可以走出书本、课堂和学校,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根本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题的场所,是通过自主活动探寻真理的场所。课堂不应该成为“讲堂”:教师天衣无缝地讲授,是缺乏生命的活力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上有所成长。例如,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理解“流体速度与压强关系”,可以在解释了这两个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从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实验,利用手中的一张纸、吹出的一口气等都可用于实验,同时在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中,使更多的学生真正领会流体速度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学习,教师尽可能参与每一小组的活动,重视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与帮助。教师请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组员补充说明,教师点评、引导并加以评价,及时表扬勇于发表观点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3.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实践体会
一、注重新课的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堂课如何引入,新课如何导入都很关键。在探究性教学的课堂上,新课的引入应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汽化――蒸发这节课的课题引入时:我首先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下“液态”两字,片刻后,用酒精写的“液态”两字便在黑板上消失了,学生知道这是由于黑板上的“液态”两字变成气态了,引出汽化的概念,接下来在把一个外表皮很皱的苹果切开,发现里面的水分是很充足的,引出了只从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以此来引入课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猜想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科学的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这是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猜想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教学中提出问题:“一件湿衣服在变干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衣服上的水分的蒸发的快慢往往是不一样的,那么,水分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怎样做到使这件衣服干的快一些(也即影响衣服上水分蒸发快一点的因素是什么?)。
三、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探究性物理实验课的核心,也是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实验课中,老师往往按照教材或自己提前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在学生实验前将自己设计好的的方案“灌”给学生,实验的目标也仅是证明已有的实验结论和简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学生的兴趣只停留在对实验过程的自我感受,缺乏对问题探究的强烈愿望,探究性实验则完全不同,其特点主要有两点:第一,学生在实验前有自己的猜想,并渴望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第二,实验方案由学生自己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指导、参与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经过猜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将以极大的兴趣开始自己的探究实验,但俗话说,“说者容易做者难”,受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的某些实验方案不一定能实现,因此,在学生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实验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学”的兴趣。探究式实验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设计出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老师如何加以适当的引导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忽略任何一个细节,都很容易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整个课堂就显得很散,效率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把自己的功夫下在前头,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
物理的探究式教学,必须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学得好用得活。正确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物理现象、原理及规律的教学,应多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探究,才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在“大气的压强”一节教学中,教师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可以这样进行。先往玻璃杯倒满水,盖上纸板后问:若用手托住纸板后把杯子倒置过来,再放开托住纸板的手,水会洒下来吗?多数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水一定会洒下来的。教师接着再问:水真的会洒下来?请仔细观察。接着放开托住纸板的手,让学生观察到水和纸板都不会掉下来的结果,这时学生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不得不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必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对“水为什么不会洒下来?”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同时要求学生课余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感受实验成功时带来的乐趣。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36
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学功能,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
一、优质课堂教学提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的思维和思想方法
伟大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解法,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符合学习规律,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学会学习,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他们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而这些都与教师平时上课设计的提问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案例:开设的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新授课的公开课。
通过实际问题得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2x+3y=123x-y=7,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
教师:今天学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按照以前研究和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应该怎么办?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转化成已知的问题来解决。
教师:那么,我们已知哪些与之有关的知识?
学生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那么,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
学生2:二元一次方程组比一元一次方程多了一个未知量,多了一个方程。
教师:要实现“转化”,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3:关键是消掉一个未知量。
教师:有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呢?
几分钟的讨论,同学们不仅想到了用代入消元法,而且也用到了加减消元法。在笔者进一步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也搞清楚了为什么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体会了“等量替换”的思想。
然后,在安排例题和练习时,有意识强调代入消元法,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它。
上课给学生一个思想,而不是一道题目。通过数学中的类比,对于一类问题,给学生一个模式。让学生有据可依,在这个通用的模式下,以不变应万变、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引导学生总结题型,一类问题该如何解决,每一节都有很多固定的题型,帮助学生总结。
二、P注学生认知起点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
案例2: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引入教学片段:
在明晰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后,通过大屏幕,教师呈现了这样的问题和要求:
猜一猜:边之间……? 角之间……?
画一画:在格点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量一量:度量一下,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接着,教师说道:“看谁探究能力最棒。在格点纸上画一画,看谁的动作不迅速。”
在教师指令发出近半分钟后,一部分学生才动手画图,但仍有少许学生只是在看,若有所思,没有动手画图。
大约五分钟后,教师看到部分同学已经画完图。于是,让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但学生的讨论并不热烈。教师再一次督促到:“看看你们彼此间的发现是否一样。”学生们的反应仍不积极。
接下来,教师问道:“有结论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的话音未落,同学都迅速地把手举了起来,无论是刚才动手画的,还是一直没有动手的。
学生甲回答:“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和等于另一组邻边的和,一组邻角的度数和等于另一组邻角的度数和。”通过录像观察,这位同学是一直没有动笔画图的学生之一。
听到学生甲的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示说,(把)这个相等关系再进一步(回)到两个角之间的关系上来。
这时,学生乙回答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和对角都是相等的。”
教师又问道:“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学生丙回答:“且邻角互补。”
听到同学们的猜想后,教师板书:边,对边相等;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至此,学生完成了猜想过程。
如果仔细分析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课堂行为表现,我们会发现,对教师提出的动手画图和测量的要求,学生动手迟缓,似乎有些不愿意“配合”的情绪,甚至有些同学动手活动不屑一顾,但从猜想的结果看,学生的态度并没有影响他们作出合理的猜想。
为什么学生反应冷淡,甚至不愿意“配合”?为什么这种态度并没有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猜想?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早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探究过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了这些结论: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下图是人教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册中的相关内容。
不难看出,在小学四年级已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了探索,其过程和以上两位教师的设计基本相同。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更多地重复了小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活动认知需求低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探究活动的现象。
二是学生现有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经达到无需动手画图和测量就能够得出合理猜想的程度。如果再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学生完全可以获得正确猜想。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动手画图表现得不够积极,但当教师问道有什么发现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迅速的举手示意,表明他们对结论早已了然于胸在心。特别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甲,虽然他一直没有参与动手画图的过程,但却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和等于另一组邻边的和,一组邻角的度数和等于另一组邻角的度数和。”这是对原有相关知识“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的拓展。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看,之所以学生对动手操作不感兴趣,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要求远远低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到动手的水平,那么课堂上的近十分钟的时间几乎是浪费的,课堂的有效性也就不能实现了,甚至更糟糕的是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34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教学措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往往比单纯的让学生解决问题更有效.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提问的方法是课堂提问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1.顺序法.这种提问方法是根据教材的知识编排顺序,按知识结构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例如,在教学“小于1的数的科学计数法”时,先提问:(1)大于1的数用科学计数法怎么表示?(2)10-2等于多少?再问:0.00022用科学计数法怎么表示呢?
2.铺垫法.教师在开始上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以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题目让学生完成,或者先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例如,在解有关路程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回答有关的等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再来解答.
3.对比法.这种方法是将相关的或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对比而进行的提问.它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时就可运用对比法.
4.评论法.让学生对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再对答题和评论的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看看谁的回答更精确.
二、课堂提问要素
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而展开的,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典型性.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要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2.启发性.课堂提问的灵魂是启发性.在课堂上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失败的提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多角度、多途径.课堂提问要能直观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旧知识,也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被问题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个个由浅入深、耐人寻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回忆小学所学的知识,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思考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是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得到180°的”“我是通过折叠的方法得出的.”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都很能干.可是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何图形的证明,能不能用证明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图,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索新知识.最后,学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课后,学生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老师,几何证明原来并不难”“老师,我不再害怕几何证明了.”学生从原来的畏难,到产生了征服几何证明的欲望.
2.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关键,创造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2)抓住知识点的梯度提问.对于一些深度和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一时间没办法理解,领悟不了的,教师就要想办法把这些问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把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指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问题.;(3)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难点,使学生理清思路,系统掌握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已经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自主、独立、探究的去学习。而提问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它能帮助老师对学生进行相机诱导,从而得到好的教学成果。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活跃气氛,然后教师就要去引导学生学习。有技巧的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语文教学大都是文字教学,可能对有些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思想上容易开小差,所以假如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课,而不去提问学生,那么学生根本就学不到知识,就算是学到了,也都是死知识,是老师强加于他们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去运用。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加上适当的提问,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不仅能够活跃可能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还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初中生的年龄还小,思维也不是很成熟,所以大脑中有待开发的地方还很多。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能够尽到自己的职责,认真教学,在课堂上有技巧的进行提问,必然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的去学习,变成自主的学习,并且爱学习。
1.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本身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他们没有完全从小学那种松散的状态转变到中学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所以注意力难免会不集中。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进行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老师的心理,本来初中生就处于叛逆期,可能会更加不爱学习。而适当的进行课堂提问,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诱导,循序渐进的使学生爱上学习,从而自主的去学习,去思考。
2.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假如老师在进行的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自己讲自己答,就相当于是一场电影导演在自导自演,这样的电影是没有观众爱看的。老师在课堂中加一些有意义的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多了,自然与学生的关系也就近了。在初中这个特殊的阶段,很多学生都是根据喜不喜欢老师来决定是不是好好学这么课程,这种想法虽然不对,但是初中生这个思想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进行课堂提问还是非常必要的。
3.能够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就需要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要想很好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就要先进行思考然后组织语言来表达,从而就能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些腼腆的学生可能不好意思回答问题,但是老师不会因此就放弃了这个学生,而是要更加关注这个学生,对其多加锻炼,很多学生都是因此变得外向,与人的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使对学生进行的提问,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提问时提问的问题容易过直,而且有的老师也爱自己去控制答案。教师在提问中主要的是起着为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的作用,而有的教师容易把问题提问的过于直白,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从课本中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并不是思考,只是一个让学生阅读课本,找答案的过程。而且有的老师在提问过后就自己回答,不让学生回答,或者是学生回答的有偏差时,老师打断学生,老师自己来回答。这样同样是没有起到提问的作用,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有的老师不仅是对问题提问的过直,而且存在提问过程中没有层次性这个问题。提问问题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小问题开始提问,一点一点的深入,慢慢的进入到大的问题当中,也就是说,提问的时候要掌握一个梯度,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如果老师一开始就先提问了一个很难的问题,把学生都难住了,他们就不愿意再去进行思考,只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所在,因此去探索的学习语文,爱上语文。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方法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是更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即有技巧的提问。所以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把握课堂的难以程度和频繁程度,还要把握提问的“点”。初中生的年龄还小,思维还不是很成熟,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太难的话学生总是思考不出来,回答不上来,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太容易的话,学生容易觉得问题都这么简单,根本就不用思考都能回答上来,学生可能就懒于去回答,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发展。学生虽然需要被提问问题,但是不需要特别多的问题。有的教师认识到了提问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上总是提问问题,由于提问的太多,学生被许许多多牵着鼻子走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所以回答问题就变成了敷衍,学生不能自主思考,不利于开阔思维,从而也就失去了提问问题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是,虽然要把握提问的难易和提问的频繁程度,也要抓住提问的重点,即教学中中心之处、关键之处、反复之处、题眼之处等,这些都是要提问的重点。假如老师提问的很多问题都不是教学要学习的重点,只会白白的浪费学生的精力,容易使学生变得疲乏。中心是文章的大动脉,是提问的重中之重,可以使学生抓住重点来学习,不必白白浪费学习时间和精力。提问上面提到的教学中的关键之处、反复之处、题眼之处等与此的作用是大致相同的,这里就不一一叙述。总之,教学中把握提问的艺术性,是进行课堂提问的关键之处。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进行有技巧的提问,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来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不再是之前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晓梅.论中学语文激趣导学模式的构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姜远洁.关于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5)
初中音乐教材体现了鲜明的人文性、知识性和愉悦性,强调了教学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具有强大生命力、互动性的音乐教学课程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在师生、生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一、在课堂音乐教学中尽可能提高音乐技能水平
音乐课堂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提高音乐基本技能。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可能就是在对音乐技能的态度上。新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被排在了最后一位,重情感体验,重实践体验,轻技能训练。“听、动、演、赏、创”也是让学生能全面地学习音乐。然而,有些音乐教师认为学生应该主要掌握技能,其实不然,情感体验也是很重要的,这需要音乐教师从过去的“专业”观念上转变过来。
二、要灵活设计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重点、难点要突出
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必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予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要服务于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具体目标又是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与全部课程目标体系有机统一。
(二)教学内容处理要灵活
很多教学内容不适应课堂教学直接使用,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随时调整教材,对个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让学生对内容感兴趣,扎扎实实地在愉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从而理解、感受音乐,实现教学目标。
三、要加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创造性地将多种方式有机结合,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一)要有明确的分工
分工是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明确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
(二)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形成音乐学习合作欲望,这是小组合作有效运用的情感条件。首先,要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关系;其次,建立生生融洽的合作关系;再次,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方式。
(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越强越便于组员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互助,让他们善于表达,学会倾听。比如用唱、跳、弹、说等方式进行表达。
四、合理设计课堂语言
(一)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引申或结论,如同“剥笋”一样,层层深入。提出的问题不能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甚至是毫无意义的机械问答,问题要为音乐本身服务,要思路明确,围绕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内容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么开口、怎样过度、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语言丝丝入扣,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关键问题上才能够有透彻的理解。如在欣赏《四季歌》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层次的:(1)同学们知道哪些描写四季的歌曲或器乐曲?(思维扩散)(2)你们最喜欢什么季节?谈谈你的感受。(联系生活)(3)请同学们从几首风格不同的乐曲中挑选出一首风格为青海民歌体裁的乐曲。(思考)(4)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感受一下青海的四季是什么样的。(引入课题)这样的提问设计层层深入,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丰富了音乐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创造悬念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使他们对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我在讲《如歌的行板》一课时,没有直接把作者介绍给学生,而是给他们几个已知条件,让他们一步步去思考作者是谁。第一个条件是他出生于1840年,这时学生都在想,到底1840年出生的作曲家是谁呢?接着我又给出了第二个条件“他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这时候学生都在想俄罗斯的作曲家有谁呢?已经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地猜测是不是柴科夫斯基了,然后,我又给了第三个条件“他的代表作有交响曲《悲怆》、舞剧《天鹅湖》等”,这时,很多学生都坚定地告诉我他就是柴科夫斯基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思考,学生已经对柴科夫斯基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刚开始我就直接把作者简介给学生,那效果肯定不会这么好。这样有启发地发问,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体育教学是以各种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能起到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学生健康体魄的作用,其在初中学科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家教育机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制定出课改方案,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校相继展开,然而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渐深入,在体育课实际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切实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教育课题。那么如何才能结合教育这门学科自身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经验,我认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加以提高。
一、首先要理解“教学有效性”这个概念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现代的教学理念,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基础,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初中体育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内容和目的清楚认识的基础上,为促进其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首先应先根据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制定出几种合理的教学方案,再具体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教育方针的要求,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尽量促进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和发展。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肯定会让学生感觉的索然无味,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的关键之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选择体育课堂教育方法时很关键,建议有选择性的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比赛竞争法教学、差别法教学、游戏法教学等。如教学耐力跑科目时,为了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跑时的队形可以多变,采取接力跑、追逐跑、分组比赛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跑在兴趣中,无形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整合器材。利用场地,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选择良好场地和器材也是有很大作用的,随着学生的发展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断丰富,现在体育课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了。一批新型的器材填补了学生体育器材的空白,如,飞盘、轮滑等,学生对器材产生兴趣,也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场地的天然资源包括学校校园的自然资源及附近公园。甚至楼梯、斜坡等,通过利用这些场地改变了体育课一定要在操场上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四、按性别分组教学
学生在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最明显的就是性别差异,女生在协调性、柔韧性方面占优势,而男生力量、速度、灵敏性上占优势,女生好静,细致自控能力强,但是怕累,惰性大。男生灵活反应快,积极,但是自控能力差,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1,按体形分组教学。中学生的体型大致可分为瘦高型,矮小型、肥胖型。学生不同的体形往往具有不同的动作行为特征。在体育课上矮小型善于技巧练习,身体比较灵活柔韧性较好,2,将男女分两组,明确各组的目标,有区别的进行练习。3,男生组和女生组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以促进男女生练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还可考虑到学生性别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如中学选修内容教学中男生选择手球武术、足球、等,女生选择艺术操羽毛球、健美操等。4,在分组练习的基础上,公开各组的标准。让男生集中精力,勇于超越;让女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赶超男生,确立自信心。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语言上和情感上的沟通和融洽,尽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并积极主动的帮助其解决,从而形成和谐亲密,爱生尊师、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愉悦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六、强化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探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提问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一堂师生互动,绘声绘色的好课,总是离不开精彩的善问活答。因而关于课堂提问的探究就很有必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以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信息的最快的反馈手段,也是突出重点、解决疑点的关键,并能真实反映学生学数学的思维活动,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我们讲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的情景创设
创设障碍情景。 问题的障碍情景就是在学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的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发新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并产生新的数学概念的一种问题情景。这与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式教学法有点类似。
创设问题的解决情景。 问题的解决情景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数学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问题情景。它类似与中学教学教法中的问题探究教学法,所不同的是前一个以生活中活例的形式呈现,而后一个是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想出来的,所提的问题必须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问题,提问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问题也要与数学思维有关,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中的实质矛盾,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和创新性。
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考虑提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最常用的是以下几种提问方法:(1) 设疑性提问。 布置悬疑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对新知识内容本身的直接兴趣,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悬念,从而想寻找答案,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2) 类比提问。 将相同或相似的命题放在一起,通过叙述、观察进行比较,诱发学生用简单的、形象的、难度较小的命题去说明复杂的、抽象的、难度较大的命题,这样一来学生更易接受新知识而对旧知识也起了复习的作用。(3) 梯度式提问。 对于一些难点较多的问题,即使基础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回答。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时提问浅显点,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或者一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学生领会了意思。(4) 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大有裨益。但是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全面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三、课堂提问的问答心理
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节课堂信息和节奏。数学课堂提问包括教师质疑设问,学生思疑答问,教师总结评价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和反应,只有调动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表现,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常见的是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紧张心理。 在课堂提问时多数学生都有紧张的心理表现,一些特别紧张的同学虽能思考问题,但不能根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往往思而无果或一知半解,教师提出问题时表情拘束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
争强心理。 具有这类心理倾向的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激进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中对重点难点考虑不全认为自己什么都一学就会,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回答,导致答案欠妥。对这类学生教师切记不可严责批评,也不能附和其心理,应恰当总结,指出由于哪方面的马虎轻率引起问题的错误,并给予善意的引导。
自卑心理。 这类学生往往低估自己的思考能力,感到自己不及别人而怕提问,或者已想出了问题答案却怕答错出笑话不敢举手回答。这类学生在回答欠完整时,应该在积极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去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低难度的问题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信心。
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对教师教学方法不满或个人学习成绩差遭受同学、家长冷遇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
四、课堂提问的评价总结
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得“对不对”。这是绝对不能含糊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算事情结束了,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这不仅会失去提问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会造成知识上的混乱。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要客观公正而快捷地做出评估使得人人受益。对于那些漂亮满意的答案要及时表扬赞赏。
新的世纪在呼唤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基础教育。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才更有利于发展全新的现代化教育。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做为基础教育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多媒体技术对现代化教育的促进作用,逐步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中应用的探究结果如下:
1.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方面的好奇心。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青藏地区》一课,开始播放一段青藏高原景观的影视片断,此片断同时配有李娜优美激昂的 “青藏高原”,把大家带到了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片中青藏高原的各种景观、藏族人服饰---藏袍,无一不刺激着学生的大脑皮层。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
2.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时,把“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和“山区面积广大”三个地理内容用PowerPoint做成图文兼备的幻灯片,上课时,教师用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把幻灯片中需讲解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适时的投影到屏幕上,学生直接从屏幕上获取比较全面、直观的知识,这样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3.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许多学科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地理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
例如:介绍《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地理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电脑室,让他们在电脑上演示采用交互式操作方式的《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flash课件,学生可以随意的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情景。同时,他们在课件中既可以调节地球公转的快慢,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中的任何位置。当地球处于不同位置时,能清楚地看到太阳的直射点的变化,让学生能具体、形象地认识四季形成的原因。
多媒体的运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第二语言。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长江流域有哪些主要支流时,演示交互式的flash课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就有效的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地理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5.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
运用多媒体网络将多姿多彩的地理课外知识引进入课堂,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经常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交流探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作为一门应用性相对比较强的学科,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小课题研究的含义
小课题研究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研究或者是小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而且进行积极的探索。这里需要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二、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的策略分析
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这里应该指出的就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在概念的形成、数学定理或者是法则的使用中,能够全过程地参与到探讨当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有的数学定义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达到探究到相互交流到应用再到延伸和拓展的目的。
其次,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应该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进行,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研究数学学习,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数学的理念来分析和调查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问题。
最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小课题的研究。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数学概念、定义,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更乐意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白月红.小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今日教育,2011(Z2).
【关键词】问题设计 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而“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问题”都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片段一】: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展示杭州美丽风景、风土人情
教师提问:视频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杭州这座美丽城市的?如果让同学们来给我们美丽的家乡做个宣传,你会用哪种方式?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1)吃、行、购物
(回答问题2)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沉默片刻,个别学生回答用PPT
教师活动:引出设计幻灯片,把家乡展示出来。——导入课题《家乡风情游》
【片段二】:教师活动:播放PPT,展示家乡的吃、行、产
教师提问:刚才欣赏的片从段中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我们美丽的家乡?大家知道老师是用什么软件做的吗?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1)吃、行、产
(回答问题2)全班学生一起回答用PPT
教师活动:引出设计幻灯片,展示家乡
【片段分析】:
片段一中的提问意图是,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联系自己所学知识,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幻灯片的制作与设计》。但事与愿违,学生的思维过多地停留在视频上,而教师设计的问题也没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学生不能很快联系到PPT,以致教师最后只能牵强地引出课题,而后面的教学活动也是在老师的安排下艰难的完成。
片段二中教师设计的展示部分是用PPT做的演示文稿,同样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的问题有很明确的作用,就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操作,问题的设计简洁明了,学生马上就能想到问题的答案,很顺利的引出课题,学生在有明确的操作方向的前提下,积极的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整堂课在比较好的学习氛围中很顺利的完成下来。
由此可见,“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的完成。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中怎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才能使“问题”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呢?笔者作了以下的一些研究:
一、追根究源——寻找“问题”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指向性不明
例如,在“用word编辑计划书的教学内容”时,我特意找了两份差别比较大的计划书,让学生比较选出好的那份,并问学生:“你觉得这个作品为什么会做得这么好?”有的学生说:因为这位学生聪明。有的学生说:因为这位学生能力好……由于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回答的尽是老师未预设的、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内容,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随意性较大
在一堂课中,有时问题设计达到二三十次,但这些问题不分主次,看到有学生哪部分不会操作了,就将其提出来问大家,不顾学生实际,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有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节省时间,一堂课下来只有一两次问题设计甚至没有。
(三)难易控制不当
有时教师的问题设计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廖廖,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有些问题设计,学生无须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这些都是课堂问题设计难易控制不当的表现。这样,就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或思维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四)脱离学生实际
通过深刻反思,我发现很多课堂问题设计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特别是像信息技术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如果不能以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为背景,很难从情感上引起共鸣。
(五)教师过于严苛
有时我们教师提问时,高高在上,面无表情,使学生不能大胆回答。
二、巧设问题——让问题设计更有效
(一)加强针对性,问题设计有明确方向
【案例再现】
在上八年级上第十一课《我看网络》时,我在上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你觉得这些网站设计得怎么样?(2)如果由你来制作网站,如何去抓住网友的视线呢?学生回答(1):好
(2):设计一些好玩的游戏、加入一些动漫的人物、动听的音乐…
学生回答的很热闹,我心里却越来越没底。
【分析】
事后想想,其实也不能怪学生,我设计的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但其实对于初中生而言,太过于宽泛了,不容易让学生抓住要回答的中心点,导致学生的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去甚远。学生的表现无疑向我敲响了警钟:课堂提问必须要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让学生失去方向。
【应对策略】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既有独立性,也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在问题设计时,就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如在吸引了上面的教训后,我又重新设计了问题:(1)你喜欢哪个网站?吸引你的理由是什么?(2)如果由你来制作一个网站,你会怎样去吸引人们的注意?
经过修改后的问题,既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顺着“大路”走向目的地,使所提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标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学科特点共同发展
近年来,由于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推进,我在教学中也逐渐渗透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英语研究性学习,我在每个学期都会设计一个教学板块进行尝试。几年下来,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体味过失败的苦涩,总体来说,进步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较随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包括研究进程基本上是由我决定的。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活动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并且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尤其是教师的压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的动机、兴趣的支撑。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再有技巧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此,我在近期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基于新课程理念,以课题的选择为契机,逐步将我的学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新奇、愉快,充满创造力的空间,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1、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因而,初中英语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
2、选题也要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退出课题的选择,不介入,不参与。初中学生毕竟还比较小,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学习方法的研究,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完全独立的选题也易产生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3、选题必须有利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将学生个性特长同小组协作有效结合起来,或研读文本、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贴近生活,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英语实践能力。
4、选题要建立在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同生活紧密相接的,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立足课堂、开拓思维,“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 研究内容的丰富,使得有些活动脱离了英语本身的学科特点,记得我在教学中,曾结合“节日”,曾指导过一次研究型学习活动――“我身边的节日”,学生们基本上从我国传统节日――包括一些富于我们兰州地域色彩的民俗节日入手,搜集了好多资料,做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可时候反思一下,好想在学生英语学科的素养的培养方面没起到多大作用。由此看来,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虽然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如何将其同英语学科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
5、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