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机电一化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选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1、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2、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3、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4、有的选题虽然取自实际生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就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5、有的选题虽然很好,但是学生都选同一类型的题目,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太大,使的设计变相的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另外,不同指导教师之间和不同的学生之间设计题目在难度和份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相互之间的共性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引用,让他们能够真正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意义。
(2)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20Kg铝锭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简易倪红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十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抢答器的设计”等新颖的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把握国内外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课题的研究中来。
(3)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4)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机械原理、系统设计、数电、模电、单片机、微机原理、汇编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不同部分的的设计工作,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两位同学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加强教学督导,落实开题环节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加入开题环节,其目的是:1、通过开题环节可以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涵概所学专业的所有知识等基本问题。2、通过落实开题环节,还可以强化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实验与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的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具体的实施办法是:
(1)明确落实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学生通过收集设计资料的相关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可以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坚定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因为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弄清楚设计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我们要求学生在开题会之前,,要按规范书写开题报告。在开题的时候,学生须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主要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要求的内容,要求学生自述10分钟,然后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述和开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提高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的措施是:1、设定学生的设计出勤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督促和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设计。2、成立设计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尽可能包含所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小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自己专长方面的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提高指导设计者的综合能力,使毕业设计的内容准确专业。3、开展设计小组例会制度,即每个设计小组每周开一次例会,主要工作是:要求学生把一周设计的心得体会在例会上发言,汇报设计进度,并提出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通过对我校毕业设计工作的综合考核,这种工作方式完全实现了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检测,保证了教学质量。
5严格考评,保证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我校的具体情况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为了加强教学督导作用,我校专门设立教学督导组,成员都是离退休的老教授,在答辩期间分别派到各个小组指导答辩工作。
毕业答辩前首先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盲审,要求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2名以上教师认真审查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盲审不通过的不准予参加毕业答辩,以此来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通过的同学要准备答辩的ppt,把毕业论文的结构、主要完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等内容准备出来。答辩时,要求每位同学的答辩自述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教师提问20分钟为左右。在答辩过程中要有专人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记录,对答辩情况进行汇总。答辩完成后,要求所有答辩小组的成员对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决议,给出毕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15%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
毕业设计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另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写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对毕业设计拟评“优秀”的学生,要求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6结论
要想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关键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入合格人才的要求。
.
近几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每年都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1996年出口达27.5亿美元,产品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风扇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另外,近年来我国家电产品在质量和品牌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确立了优势地位。据1997年7月对我国35个城市百家大型商场家电产品销售情况的调查,十大畅销品牌都是国产产品(市场报,1997.7.7)。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大体站稳了脚根。然而,其今后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问题何在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是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一般认为家电产业似已难当此任,因为这个产业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寻找新的替代热点,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问题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本节将通过对家电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较分析,显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产能力与经济增长点
为了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人们已提出了很多备选对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个人电脑、轿车和住宅。然而,只要我们深究一下具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些新的可能热点与那些老热点所面临的困境是完全类似的。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生产量│年末生产能力│利用率(%)┃
─────────┼────┼──────┼──────
┃摄像机(万部)│4.6│35.4│13.0┃
─────────┼────┼──────┼──────
┃微机(万部)│83.6│624.9│13.4┃
─────────┼────┼──────┼──────
┃房间空调器(万台)│682.6│2035.4│33.5┃
─────────┼────┼──────┼──────
┃录相机(万部)│208.3│516.9│40.3┃
─────────┼────┼──────┼──────
┃家用洗衣机(万台)│948.4│2183.2│43.4┃
─────────┼────┼──────┼──────
┃彩电(万部)│2057.7│4467.6│46.1┃
─────────┼────┼──────┼──────
┃家用电冰箱(万台)│918.5│1820.8│50.4┃
─────────┼────┼──────┼──────
┃电话单机(万部)│9956.4│19368.6│51.4┃
─────────┼────┼──────┼──────
┃自行车(万辆)│4472.2│8199.3│54.5┃
─────────┼────┼──────┼──────
┃摩托车(万辆)│825.4│1489.6│55.4┃
─────────┼────┼──────┼──────
┃照像机(万台)│3326.1│5766.1│57.7┃
─────────┼────┼──────┼──────
┃吸尘器(万台)│805.5│1283.6│62.8┃
─────────┼────┼──────┼──────
┃轿车(万辆)│33.7│51.9│64.9┃
─────────┼────┼──────┼──────
┃组合音响(万部)│2465.7│2567.2│96.0┃
━━━━━━━━━━━━━━━━━━━━━━━━━
注:资料来源见《中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
业卷》,第3列系根据前两列计算而得。
由表-1可见,这些产品(除组合音响外)的生产能力全都处于严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状态。根据国际上的一般标准,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间。以此为据,上述家用机电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数),这比合理的标准(取为87.5%)低36.6个百分点,即其实际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来做为判据,那么个人电脑和轿车也同样没有资格做为新的消费热点,因为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销售率仅为74%;估计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不会很高,这从目前流行的垫资施工作法即可窥见一般。
那么,这些情况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总需求不足呢?不然。从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4年为100)年均上涨率为10.2%;由此可见总需求不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内,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亦达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谓滞胀这种离奇的状况。
如果我们仅以当前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为判断经济增长点的依据;那么在我国94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只有19种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其中,只有三种是最终消费品,即白酒、组合音响和电风扇,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97、95和90。显然,靠这三种产品来带动或支撑经济的增长是绝无可能的。
普及率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国城乡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的普及率状况(电话计入了初装费)。
在表-2中,全国平均数是以城镇权数为29%和农村权数为71%计算而得;饱和拥有率也是全国平均数,此列和价格列的数字皆为估计值。其中:录相机的饱和拥有率被设定在100,是因为我们把VCD合并于此项目中。
表-2:1995年家电产品普及率(百户拥有率)
━━━━━━━━━━━━━━━━━━━━━━━━━━
┃│城镇│乡村│全国平均│饱和拥有率│价格(元)┃
────┼────┼────┼────┼─────┼─────
┃微机│3.00│0│0.87│33│4000┃
────┼────┼────┼────┼─────┼─────
┃空调│8.09│0│2.34│35│4000┃
────┼────┼────┼────┼─────┼─────
┃录相机│18.19│0│5.28│100│2000┃
────┼────┼────┼────┼─────┼─────
┃洗衣机│88.97│16.9│37.80│100│2000┃
────┼────┼────┼────┼─────┼─────
┃彩电│89.79│16.92│38.05│100│4000┃
────┼────┼────┼────┼─────┼─────
┃冰箱│66.22│5.15│22.86│100│3000┃
────┼────┼────┼────┼─────┼─────
┃电话机│10.00│1.00│3.61│100│2000┃
────┼────┼────┼────┼─────┼─────
┃照像机│30.56│1.42│9.87│100│500┃
────┼────┼────┼────┼─────┼─────
┃组合音响│10.52│0│3.05│33│2000┃
────┼────┼────┼────┼─────┼─────
┃录音机│72.83│28.25│41.17│100│300┃
━━━━━━━━━━━━━━━━━━━━━━━━━━
注:第1、2列资料来源见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微机、电话机的数字是估计值;在农村有关数据中,凡因不可得者,皆以零为其估算数。
由表-2可见,对全国而言,在十种主要的家电产品中,没有处于饱和水平的产品;即使是所谓的新三件[2]也仍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他产品(除录音机以外)则大致处于导入期。十种家电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为20.4%(以不同产品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计算加权平均),这就说明,从全国来看,我国家电市场刚刚步入成长期,其未来的空间拓展潜力还很大,目前只不过利用和开发了这个市场1/5的容量。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根本无需去寻找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新型的家电产品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20年左右),给予我国经济的增长以有力地支撑。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以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洗衣机、彩电和冰箱(不考虑录音机)为例,做些进一步的分析。
1995年我国人口数为12.1亿人,假设今后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至2020年其总数将为15.53亿人。设那时每户人数为3.1人,则届时全国将有5亿户。现再设上述三大件的平均更新周期为10年,百户拥有率为100;则饱和水平时全国三大件的保有量将各为5亿台,如以维持饱和时期更新水平的需求量作为最大生产量,则那时我国每个大件的年生产量将为5000万台(不考虑进出口)。
1995年我国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生产量分别为2058万台、919万台和984万台。由表-1可知,如这三大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由当前水平达到85%,则其年产量应分别为3794万台、1520万台和1857万台。在此基础上,还需分别再扩大32%、229%和169%,才能达到上述各自5000万台的年生产量水平(也就是饱和时的年需求水平)。或者说,如以1995年三大件的年产量为基准,要在2020年达到各自5000万台的年产
量,则在今后25年间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产量年均递增率应分别为3.6%、7%和6.9%。至于那些普及率远不及这三大件的家电产品,其增长前景更是一望可知了。
小结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问题并不在于缺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而在于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的矛盾;矛盾焦点在农村。
先看新三件的情况。由表-2中的数据不难算出,其平均拥有率的状况是:城镇为81.75%,农村为12.99%,全国为32.93%(皆以新三大件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平均)。可见,在城市中,新三件的市场已高度成熟,即将进入饱和区域。但农村市场则刚步入导入成长区。
再看十种家电产品的情况。由表-2数据可算出,十种家电产品的城镇平均拥有率为52.08%(如以对称的S增长曲线做为参照,则其已过了加速高成长区域的拐点),而农村的平均拥有率仅为7.47%。可见目前城镇家电市场已相对成熟,但农村市场仍然处于导入阶段,与城市整整相距两个阶段。
这种差距显然不能用总需求不足来解释。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平均水平的1/3至1/4(计入城镇居民的非货币化的福利),这就说明上述差距是由收入(过低)制约造成的,短期总需求的波动影响不了这种长期内形成的缺口。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给出下述直观的描述。在1979年至1985年,农村是用基本农副产品与城市的老三件[3]相交换,后者每件的价格约在200元左右,相互交换的双方之当量大体一致。但到了1986年至1995年,基本农产品的(城乡)需求受到自然约束,故其供给受此约束已无法大量增加(相应地,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也大幅度降低);且农村此时对老三件的需求也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则更是如此),故其供给增加也呈相对停滞状态。
这时,城市部门新三件的供给能力出现大幅度增长,但除了满足相对狭小的城市需求之外,一时找不到更多的出路。因为新三件的单价约在2000元左右,比老三件的单价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而农村却没有新的剩余产出(即较大的新收入增量来源)能与之匹配。而要以原有的基本农副产品与之匹配,则农业人口要减少9/10左右,即农业人均剩余产出要提高10倍(即要提高一个数量级,总产出大体不变),这在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更简要地说,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之间的缺口,是由于在1985年之后,我国产业(就业)-收支-供求流程出现了转换断裂所致。对此点的详细分析,请参见“产业就业重组和城市化进程”一文。[4]
二、未来市场
本节将对我国家电产业的未来前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其中包括市场的容量、走势和结构。
市场容量
在前文中,我们仅给出了我国当前10种有代表性的家电产品。实际上,还有很多很有前途的家电产品未及考虑,如摄像机、VCD、家用冰柜、小型光盘机(MD)、家用传真机、数字式收音机等等,它们将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进入更多的家庭。另外,还有一些小家电:如微波炉、吸尘器、电熨斗、排油烟机等等,也未及考虑。同时,像彩电这种产品,也将向大屏幕、高清晰度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把这三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以上述10种家电为代表的家电市场容量(每户平均为17180元,根据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而得;注意这是一个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存量概念,与年流量不同),至少还要扩充一倍以上。以此为据,至2020年,如以那时的平均普及率达到饱和水平之值为100,则前述10种家电的实际全国平均普及率20.4%将被归一化为10%。
另外,1995年我国总户数为3.01亿户,其中城市为1.09亿户,农村为1.92亿户(根据1997年《中国统计摘要》中的市镇和乡村总人口,以及各自的户均人口数--抽样调查数,计算而得)。则由前文的假设,2020年我国将有5亿户,这相当于3.0亿户的166%。
如以1995年户均普及率为10%(见前述归一化计算过程),并以该年的家电市场总存量为10个单位;并设2020年户均普及率达到100%(新标准),由于户数还增加了66%(人口增长和家庭规模的缩小),则归一化的2020年的市场总存量将为166个单位,相当于1995年的17倍左右。要在25年间达到这一水平,则家电产业(或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为11.9%(以可比价格计算)。
现设未来25年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8%,则家电产业的GDP增长弹性将为1.49。这种简略的估计表明,从未来的长时期看问题,我国的家电产业仍将持续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结构与趋势
要想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家电的市场前景,仅仅对其容量做出估计,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对其结构与趋势进行分析。而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电市场的城乡结构。在下面的表-3中,我们给出了部分家电产品的城乡百户拥有率的动态过程。
表-3:城乡家电产品百户拥有率的变化过程
━━━━━━━━━━━━━━━━━━━━━━━
┃││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
┃彩电│城│17.21│27.41│34.63│43.93│51.47│59.04┃
┃├─┼───┼───┼───┼───┼───┼───
┃│乡│0.80│1.52│2.34│2.80│3.63│4.72┃
────┼─┼───┼───┼───┼───┼───┼───
┃洗衣机│城│48.29│59.70│66.77│73.42│76.21│78.41┃
┃├─┼───┼───┼───┼───┼───┼───
┃│乡│1.90│--│4.78│6.79│8.15│9.12┃
────┼─┼───┼───┼───┼───┼───┼───
┃冰箱│城│6.58│12.71│19.91│28.07│36.47│42.33┃
┃├─┼───┼───┼───┼───┼───┼───
┃│乡│0.06│--│0.31│0.63│0.89│1.22┃
────┼─┼───┼───┼───┼───┼───┼───
┃录相机│城│41.16│51.67│57.38│64.16│68.07│69.75┃
┃├─┼───┼───┼───┼───┼───┼───
┃│乡│4.33│--│9.68│13.04│16.23│17.83┃
────┼─┼───┼───┼───┼───┼───┼───
┃照像机│城│8.52│11.91│14.34│16.03│17.21│19.22┃
┃├─┼───┼───┼───┼───┼───┼───
┃│乡│--│--│0.50│0.63│0.79│0.70┃
━━━━━━━━━━━━━━━━━━━━━━━
━━━━━━━━━━━━━━━━━━━━━━━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
┃彩电│城│68.41│74.87│79.46│86.21│89.79│93.50┃
┃├─┼───┼───┼───┼───┼───┼───
┃│乡│6.44│8.08│10.86│13.52│16.92│22.91┃
────┼─┼───┼───┼───┼───┼───┼───
┃洗衣机│城│80.58│83.41│86.36│87.29│88.97│90.06┃
┃├─┼───┼───┼───┼───┼───┼───
┃│乡│10.99│12.23│13.82│15.30│16.90│20.54┃
────┼─┼───┼───┼───┼───┼───┼───
┃冰箱│城│48.70│52.60│56.68│62.10│66.22│69.67┃
┃├─┼───┼───┼───┼───┼───┼───
┃│乡│1.64│2.17│3.05│4.00│5.15│7.27┃
────┼─┼───┼───┼───┼───┼───┼───
┃录相机│城│70.34│73.59│75.53│72.96│72.83│72.66┃
┃├─┼───┼───┼───┼───┼───┼───
┃│乡│19.64│20.95│24.24│26.08│28.25│31.15┃
────┼─┼───┼───┼───┼───┼───┼───
┃照像机│城│21.32│24.32│26.48│29.83│30.56│32.13┃
┃├─┼───┼───┼───┼───┼───┼───
┃│乡│0.87│1.0│0.99│1.16│1.42│1.94┃
━━━━━━━━━━━━━━━━━━━━━━━
注:资料来源见历年《中国统计摘要》及《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3可见,在1995年,彩电和冰箱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5年的水平,洗衣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2年的水平(城市洗衣机的普及率在1981年为6.34%),录音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4年的水平,照像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79年至1980年的水平(城市照像机的普及率在1980年为4.29%)。因此,大体上可以这么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家电普及水平滞后了十年稍多一点的时间。而城市家电市场的高速成长期大体是在十年前开始启动的。
从家电市场的城乡购买份额上看,在1985年至1995年,城市购买居于主导地位;但在1996年之后,农村市场将逐步居于主导地位。以彩电为例,1996年农村普及率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这相当于约1200万台的购买量(农村约有2亿户,而城市仅有1亿户);城市新置购买量约为400万台(等于普及率比上年提高的百分点乘以1亿户),更新购买量约为450万台(以1995年的普及率乘以5%,再乘以1亿户),城市购买总计为850万
台。显然,1996年农村购买量至少已和城市旗鼓相当(1995年相应的数字是:农村彩电购买量约为680万台,城市为780万台。方法同上)。
由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国农村家电市场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已开始逐步进入了高速成长期。为了对我国家电市场的长期扩容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我们把新三大件的产量变化过程列于表-4之中。
表-4:新三大件的历年产量(万台)
━━━━━━━━━━━━━━━━━━━
┃│80│81│82│83│84│85│86│87┃
───┼──┼──┼──┼──┼──┼──┼──┼──
┃彩电│3│15│28│53│134│435│415│672┃
───┼──┼──┼──┼──┼──┼──┼──┼──
┃洗衣机│24│128│253│366│578│887│893│992┃
───┼──┼──┼──┼──┼──┼──┼──┼──
┃冰箱│5│6│10│19│55│145│226│398┃
━━━━━━━━━━━━━━━━━━━
━━━━━━━━━━━━━━━━━━━━━
┃│88│89│90│91│92│93│94│95│96┃
───┼──┼──┼──┼──┼──┼──┼──┼──┼──
┃彩电│1038│940│1033│1205│1333│1435│1689│2058│2109┃
───┼──┼──┼──┼──┼──┼──┼──┼──┼──
┃洗衣机│1047│825│663│687│708│896│1094│948│1069┃
───┼──┼──┼──┼──┼──┼──┼──┼──┼──
┃冰箱│756│671│463│470│486│597│768│919│928┃
━━━━━━━━━━━━━━━━━━━━━
注:资料来源见1988《中国统计摘要》和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4可见,从1980年至1996年,我国新三大件的产量在198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而后在1989年至1993年经历了一个波动和停滞时期(特别是洗衣机和冰箱),再从1994年开始了新的增长期。这启发我们提出如下我国家电市场长期扩容的趋势:在1980年至1995年前后,这是我国家电市场扩容的第一波,其中城镇市场的扩张居于主导地位,产品形态是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如21英寸的彩电)。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市场的成熟和农村市场的低度开发,第一波宣告终结。这正是我国家电产品生产能力出现暂时性过剩的基本根源。
第二波将在2000年前后大规模启动,它将席卷第一波所未涉及到的大部分农村人口。严格地说这是一批与原有的城镇人口数量大体相当的新城镇人口。因此,第二波中的主导市场是由这部分人口的消费构成的。就产品形态而言,大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将与小批量、大容量的多品种产品市场(如大屏幕、多画面的彩电)平分秋色。后者与原有城市人口中的更新市场相对应。
第三波约在2010年前后启动,它将使全国绝大部分人口被包容于其中。届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70%左右。在这一波中,原有的主要家电产品都将成为更新市场中的第三代产品,同时还要有各种新型的数字化视听产品进入家庭消费领域。这时的家电市场将是一个小批量的、量子化的超大容量市场。这里的量子化是指每一件产品都有可能不再是完全相同的了。
三、生产方式
目前国内家电产品的新购市场主要还是第一代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一波)。其特点是:单一的品种和一般的性能,技术已陈旧过时,其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被淘汰;它适宜于用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为21英寸的彩电,价格已降至2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很难与我国的家电产业竞争。
而当前的国内更新市场则是以第二代家电产品为主(对应于前述的第二波)。其特点是:具有较多的品种和较高的性能,技术已高度成熟,适宜于用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城镇的中高收入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是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价格约在4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家电市场的上述特征还要持续到下世纪初叶。这是我国家电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但是,目前国内还有一个市场值得关注,其对象是高收入消费者,约占我国人口的5%至10%。对应于这类消费者的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家电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三波)。其特点是:具有极多的品种、规模和极高的性能,功能和用途极其多样化,技术已相对趋于成熟,适宜用精益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价格约在万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居于垄断地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10%来计算,也有3000万户左右;其市场容量也甚为可观。特别是在10至15年之后,这类产品将成为我国家电的主流产品,且其具有高附加价值。因此,它们是家电产业必争的战略制高点和未来。
然而,由于我国家电工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至目前止仍主要是通过引进获得的,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很弱,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配套能力较差,这成为我国家电工业的致命弱点。一旦第三、四代家电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在我国展开,我国家电产业原有的优势地位将可能不复存在,并很可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
[1]本文作者是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家电产业课题组的成员。
[2]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冰箱。
杜时忠教授在其著作《人文教育论》中指出:“人文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1]扩展到人文教育,既可以代表文、史、哲等具体的学科教育内容,也可以代表一种教育改革举措,比如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核心都是人文精神,且目标都是完善人格、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人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旨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1]。与人文教育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是科学(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职业)教育,目的是传授给人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使其获得具备社会生产的能力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如果我们简单把人文教育概括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完善“三观”的教育,是不断追求“善”的教育;那么,科学(职业)教育就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
2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时代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职业技能与人文教育二者统一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应“突出强调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方面的改革,培养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和革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面向生产和劳动世界。”[2]高职的人文教育受到各国教育家的日益关注,使人们意识到高职教育不仅只是传授某种技能或生存手段,为就业服务,更是为了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所在就在于它对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3]因此,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才会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2.2加强高职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避免人才单一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社会的需求,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应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也应具有敏锐的思维力和观察力,强烈的团队精神以及一定的创造力。而这些素质的养成不是通过技能培训本身就能实现的。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当前高职教育过分强调技能训练的人才发展失衡现象,有利于培养对象向着复合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是一种社会公民的养成教育,旨在培育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其性情、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加强职业人文教育是避免人才片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显然人文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从“器”向“人”的转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焕发人文关怀的教育本质的应然选择[4]。
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受到功利主义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环境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人文课程课时数偏少且分布不均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修业年限都是3年,而且大三的大部分时间还都用于实习、写毕业论文或者做课程设计、考证、找工作、专升本等其他事情。但是,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依然很高,要求毕业生具有“双证”———即毕业证以及某岗位从业资格证。因此,大量的课程被压缩至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内修完。以我校机械工程系机制专业某班2012-2013年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为例,这个班在一个学期内要修完8门课程(不含选修课),最多一周要上36节课,甚至在周末还有课。在这36节课即36学时中,安排了大量的具有相当难度的专业课,涉及人文修养教育的课程只有2~4个学时(课程分单双周)。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把学生的课堂时间排得非常满,而且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在钻研专业课的问题,需要花大量时间真正吃透专业知识。很少有学生在有限的课外时间还会自觉地学习人文知识,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之一。
3.2教师队伍整体的人文素质制约人文教育的实施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双师型”教师,基本每年都会资助这些老师进修;而人文社科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因而人文、基础类教师相应的培训与进修易被忽视。长此以往,难免造成这部分教师的懈怠,在教学上缺乏激情,在科研上缺少动力。此外,专业课教师多出身于人文基础较为薄弱的理工科大学或者因自身知识结构所限,要么对人文知识不重视,要么,即使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力不从心,无法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即使有部分文理双全的老师有此意向,也往往因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被迫放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欠缺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瓶颈。
3.3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与本科院校的在校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客观上高考分数较低,而且心态较为功利与浮躁。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报考目的都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一个较为理想的工作。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基本上都在专业课上,而对公共课和人文课则不太用功。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热衷考取各种证书,比如英语四级、计算机等级证,各种从业资格证等,而疏忽对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在业余时间也都热衷于上网玩游戏、打工挣钱。在心理素质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的比例也居高不下。“据抽样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的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30%,这些带着不完善人格的学生走入社会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整体水平偏低的因素有很多,但学校人文教育内容缺失、措施不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自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4.1明确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过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教育的时代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教育理念。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才素质的关键举措。技能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核心是要求学生把学习和日常行为规范统一起来,课堂与课外统一起来,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一般来讲,科学的知识技能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人文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集体主义、关心帮助他人的品格等。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着眼点,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致力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感、人性等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保障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
4.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突出、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训。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人文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当的高,真知、真信、真行、真情这“四个真”,是通识课教师的必备条件[5]。高职院校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比如,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进行岗前培训时,可加入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对于在岗多年的老教师,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其制订适宜的人文素养学习计划,采取自学、培训、同行交流等形式,并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考核和培养计划,最终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人文教育。第二,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把人文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其中,可以有效地推动人文教育的开展。例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6]。
4.3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知识储备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反映形式。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责任和学生的自觉行动。首先,不仅要考核学生人文课程的成绩,还应把学生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相关人文课程考评体系,通过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化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其次,加强学生人文素养评价建设,搭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统一的评价组织系统,建立科学灵活的职业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学生在不同场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素养更具有真实性,更能说明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实际水平;再次,实施素质拓展证书制度的评价方式。培养拥有毕业证、从业技能证书、素质拓展证书的“三证”人才,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持有素质拓展证书走向职场。
4.4加强学校第二课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