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效能的前提
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大纲、教材、学生、教法等基本的教学资源,要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要重点考虑如何组织和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实施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通过什么方式揭示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采用何种学习方式、运用什么教学手段等,把对大纲、教材及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转化为教学策略。
2.有效的课堂控制是提高教师课堂效能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式,占据学生绝大部分宝贵的时间,挖掘课堂效能潜力应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要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集体朗读、问题导读、讨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生物学概念及归纳总结的知识点,我经常采用学生集体诵读的方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生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采用目标导学和问题导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设计有一定层次的导读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全体同学都产生获取知识的愉悦感,使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参与的质量和范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
2.3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避繁就简,条理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使一些深奥的、抽象的生理过程具体化。如我在上《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通过模拟动画演示,该抽象复杂的过程变得直观,让学生很快就理解接受。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也根本听不懂,呆坐在那里没有参与,教学效能自然就很低。
2.4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运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展开研究、讨论,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着重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等等。在实际中,以课型研究为突破口,运用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全面提高课堂效能的新模式。
3.适宜的班级经营管理是教学效能提高的保障
3.1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名学生如果对某个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那么必定会对该教师所任教的科目花更多的时间,相对来说其效果也将会更好。相反,如果学生与某一教师的关系比较紧张,那么该科目学习的效果则相对较差。记得有一次,在课堂开始时我与学生起了冲突,结果这一节课不少学生都似学非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2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中,都是一味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总是极不放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总是在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之下,消极、被动而又战战兢兢地接受教师所讲的东西。教师的无奈、担心和学生的消极、被动相结合,其结果可想而知。课堂环境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要精神饱满,表情愉快,态度和蔼,举止大方,板书规范、合理醒目,所引导的知识要科学等。要依据课堂不同阶段学生注意力的分配,精心设计缓与急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使教学节奏疏密相间,缓急交错,激流奋进。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可设计坡度性较强的问题和练习,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感兴趣、比较容易掌握的学习内容,趁热打铁,集中精力,迅速、科学地推进教学目标。在课堂气氛较热烈的状态下,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智能的火花,落实教学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在课堂气氛较舒缓、和谐的状态下应给学生以短暂的徐疏,使他们有吸纳、迁移、练习的时间。
在生态英语课堂整体教学过程中,语言学习是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为了使英语生态课堂得以平衡发展,实现学生英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英语课堂整体教学应注意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保证,语言技能既是英语教学的内容,又是巩固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平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综合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听、说、读、写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课文进行综合训练是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这样的训练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只要运用得当,是非常有效的[1]。《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Task板块和Project板块,都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有效结合。比如,项目活动(Project)是一种开放性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协作,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他们自己选定的课题。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技能的机会。因为在项目活动实施的初期阶段,学生要进行讨论或协商,听和说的活动较多。随着项目的进行,学生的四项语言技能都得到充分展现:为项目活动准备背景资料、书籍等需要读,讨论、采访时需要听和说,而做笔记、完成报告等则需要写。项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四项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项目活动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语言能力(如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通过每一阶段具体任务的完成来达到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任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训练[3],使外语生态课堂得以平衡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以可持续发展。创建英语生态课堂,需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生态课堂中,要注意“教”与“学”关系的多边性
教与学的多边性可以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教与学之间是开放和谐的,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同时将教学中心放在寻找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上,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实现教与学的多边性,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反馈,用以指导实践,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进行全面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Reading板块的“阅读策略”和Self-assessment板块的“自我评价”都可以营造师生之间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
二、生态课堂中,要注意语篇教学的整体性
调查发现,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单词的释义和句子的语法结构的分析比较多,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方式对初学者来说非常必要,它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英语教学若仅仅停留在词、句分析和理解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英语教学在词、句教学的基础上,要发展语篇教学。语篇教学是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阅读和理解,教学的程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4]。 语言知识不等于交际能力,但知识可以转化为交际能力。这种转化不是自发的,而是在解读语篇、理解文本和建构意义中才能发生。教师要利用上下文在语义上的连贯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使得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输入并贮存在自己的记忆中,需要时可以调用。
三、生态课堂中,要注意语言文化的融合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从教材的文本中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中外文化差异。但是学生所学到的这些文化知识主要是显性文化,而对隐性文化(外国文化的深层文化)知之甚少,而隐性知识对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文化教学不是教学生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课堂生态观指导下,创建开放和谐、多维互动的生态英语课堂,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需要。它有利于从全新视角考察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现状和优化举措,实现高中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能。
【注释】
[1][2]何锋.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语言能力[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2).
[3]何锋,章玉芳.落实英语课程目标,优化英语教学和评价[J].江苏教育研究,2012(5C).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课 实验探究情境 情境创设策略
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创设探究情境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明确研究目标、探究方向,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教学效能就会更高。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课设置实验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具体表现为情感兴趣、操作兴趣、探索兴趣和创造兴趣,四种兴趣水平是逐级升高的。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循循善诱,使学生好学、乐学,在实验探究情境中达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的目的。
2.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物课堂要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生物课程理念,这种新理念渗透到具体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操作,一边在实验中习得生物知识,一边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所创设情境中的生物问题。
3.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用实验来探究生物知识,也是一种学习能力,通过真实的实验情境,结合逐渐深化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从中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使用实验探究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创设实验探究情境的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实验探究驱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经常因为一个个悬疑被激发。教师要善于设疑,精于提问。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要激起学生探究的驱动,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逐步提出探究设想,明确探究方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我在课上创设问题情境: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时需要阳光和氧气吗?在萌发的时候,是先生根还是先发芽?学生被这一涉及身边事物的问题所吸引,纷纷议论。经过短暂的骚动后,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谁都不服对方的观点。我于是让学生回去进行试验,观察几个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要求每个学生在亲自做实验的过程中把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成植物种子萌发实验观察报告,看谁设计的实验最合理,结果最准确。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2.构建自学情境,获得实验探究体验。
实践证明,在建构的实验教学情境中,学生通常被生物现象吸引,积极探究新知,主动在大脑中构建生物知识结构,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生物。因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首先在备课预设的环节“备学生”,细析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血液循环》这一节课时,我由结合我国古代医生“切脉”用于诊断疾病的事实,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实验,指导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这样学生在自主实验、自我探究的体验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3.创设合作情境,分享实验探究成果。
生物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创造机会,布置任务,让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实验。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各组得出的结论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共同实验探究的情境中,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最大的收获是形成合作意识,实现学习互补,同时提高探究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4.生发生活情境,提高实验探究效率。
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生物现象离自己如此之近,自然会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生物现象的认识,并指导生活。例如学习《周围的生物世界》时,学生已有小学自然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但对于“什么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等问题的回答不一定全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在实验中会有讨论和争论,教师可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一起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生物的生存状况、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三、创设实验探究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1.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
发现问题远远重于解决问题,因此实验的重点是“探究”,而不是验证。在课堂中教师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创设情境是手段,目的是诱引学生去主动探究,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学习技能、科学态度的一个重要过程。
2.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只要是课堂,必定离不开讨论和交流,在实验课上,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操作实验,课堂讨论都是进行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放开时间和空间,切不可走过场,更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进行真正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师生关系和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合理的学习竞争机制,这已成为共识。在课堂上,我们要善意对待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故意刁难也要用真诚的语气指出其不足,同时肯定其合理的部分,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中的恐惧心理,产生安全感。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关于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感悟.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