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效能的前提
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大纲、教材、学生、教法等基本的教学资源,要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要重点考虑如何组织和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实施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通过什么方式揭示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采用何种学习方式、运用什么教学手段等,把对大纲、教材及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转化为教学策略。
2.有效的课堂控制是提高教师课堂效能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式,占据学生绝大部分宝贵的时间,挖掘课堂效能潜力应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要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集体朗读、问题导读、讨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生物学概念及归纳总结的知识点,我经常采用学生集体诵读的方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生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采用目标导学和问题导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设计有一定层次的导读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全体同学都产生获取知识的愉悦感,使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参与的质量和范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
2.3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避繁就简,条理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使一些深奥的、抽象的生理过程具体化。如我在上《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通过模拟动画演示,该抽象复杂的过程变得直观,让学生很快就理解接受。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也根本听不懂,呆坐在那里没有参与,教学效能自然就很低。
2.4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运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展开研究、讨论,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着重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等等。在实际中,以课型研究为突破口,运用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全面提高课堂效能的新模式。
3.适宜的班级经营管理是教学效能提高的保障
3.1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名学生如果对某个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那么必定会对该教师所任教的科目花更多的时间,相对来说其效果也将会更好。相反,如果学生与某一教师的关系比较紧张,那么该科目学习的效果则相对较差。记得有一次,在课堂开始时我与学生起了冲突,结果这一节课不少学生都似学非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2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中,都是一味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总是极不放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总是在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之下,消极、被动而又战战兢兢地接受教师所讲的东西。教师的无奈、担心和学生的消极、被动相结合,其结果可想而知。课堂环境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要精神饱满,表情愉快,态度和蔼,举止大方,板书规范、合理醒目,所引导的知识要科学等。要依据课堂不同阶段学生注意力的分配,精心设计缓与急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使教学节奏疏密相间,缓急交错,激流奋进。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可设计坡度性较强的问题和练习,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感兴趣、比较容易掌握的学习内容,趁热打铁,集中精力,迅速、科学地推进教学目标。在课堂气氛较热烈的状态下,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智能的火花,落实教学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在课堂气氛较舒缓、和谐的状态下应给学生以短暂的徐疏,使他们有吸纳、迁移、练习的时间。
在生态英语课堂整体教学过程中,语言学习是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为了使英语生态课堂得以平衡发展,实现学生英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英语课堂整体教学应注意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保证,语言技能既是英语教学的内容,又是巩固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平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综合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听、说、读、写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课文进行综合训练是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这样的训练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只要运用得当,是非常有效的[1]。《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Task板块和Project板块,都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有效结合。比如,项目活动(Project)是一种开放性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协作,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他们自己选定的课题。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技能的机会。因为在项目活动实施的初期阶段,学生要进行讨论或协商,听和说的活动较多。随着项目的进行,学生的四项语言技能都得到充分展现:为项目活动准备背景资料、书籍等需要读,讨论、采访时需要听和说,而做笔记、完成报告等则需要写。项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四项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项目活动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语言能力(如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通过每一阶段具体任务的完成来达到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任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训练[3],使外语生态课堂得以平衡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以可持续发展。创建英语生态课堂,需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生态课堂中,要注意“教”与“学”关系的多边性
教与学的多边性可以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教与学之间是开放和谐的,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同时将教学中心放在寻找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上,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实现教与学的多边性,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反馈,用以指导实践,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进行全面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Reading板块的“阅读策略”和Self-assessment板块的“自我评价”都可以营造师生之间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
二、生态课堂中,要注意语篇教学的整体性
调查发现,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单词的释义和句子的语法结构的分析比较多,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方式对初学者来说非常必要,它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英语教学若仅仅停留在词、句分析和理解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英语教学在词、句教学的基础上,要发展语篇教学。语篇教学是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阅读和理解,教学的程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4]。 语言知识不等于交际能力,但知识可以转化为交际能力。这种转化不是自发的,而是在解读语篇、理解文本和建构意义中才能发生。教师要利用上下文在语义上的连贯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使得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输入并贮存在自己的记忆中,需要时可以调用。
三、生态课堂中,要注意语言文化的融合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从教材的文本中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中外文化差异。但是学生所学到的这些文化知识主要是显性文化,而对隐性文化(外国文化的深层文化)知之甚少,而隐性知识对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文化教学不是教学生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课堂生态观指导下,创建开放和谐、多维互动的生态英语课堂,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需要。它有利于从全新视角考察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现状和优化举措,实现高中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能。
【注释】
[1][2]何锋.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语言能力[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2).
[3]何锋,章玉芳.落实英语课程目标,优化英语教学和评价[J].江苏教育研究,2012(5C).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课 实验探究情境 情境创设策略
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创设探究情境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明确研究目标、探究方向,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教学效能就会更高。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课设置实验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具体表现为情感兴趣、操作兴趣、探索兴趣和创造兴趣,四种兴趣水平是逐级升高的。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循循善诱,使学生好学、乐学,在实验探究情境中达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的目的。
2.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物课堂要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生物课程理念,这种新理念渗透到具体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操作,一边在实验中习得生物知识,一边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所创设情境中的生物问题。
3.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用实验来探究生物知识,也是一种学习能力,通过真实的实验情境,结合逐渐深化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从中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使用实验探究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创设实验探究情境的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实验探究驱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经常因为一个个悬疑被激发。教师要善于设疑,精于提问。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要激起学生探究的驱动,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逐步提出探究设想,明确探究方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我在课上创设问题情境: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时需要阳光和氧气吗?在萌发的时候,是先生根还是先发芽?学生被这一涉及身边事物的问题所吸引,纷纷议论。经过短暂的骚动后,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谁都不服对方的观点。我于是让学生回去进行试验,观察几个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要求每个学生在亲自做实验的过程中把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成植物种子萌发实验观察报告,看谁设计的实验最合理,结果最准确。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2.构建自学情境,获得实验探究体验。
实践证明,在建构的实验教学情境中,学生通常被生物现象吸引,积极探究新知,主动在大脑中构建生物知识结构,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生物。因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首先在备课预设的环节“备学生”,细析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血液循环》这一节课时,我由结合我国古代医生“切脉”用于诊断疾病的事实,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实验,指导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这样学生在自主实验、自我探究的体验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3.创设合作情境,分享实验探究成果。
生物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创造机会,布置任务,让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实验。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各组得出的结论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共同实验探究的情境中,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最大的收获是形成合作意识,实现学习互补,同时提高探究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4.生发生活情境,提高实验探究效率。
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生物现象离自己如此之近,自然会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生物现象的认识,并指导生活。例如学习《周围的生物世界》时,学生已有小学自然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但对于“什么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等问题的回答不一定全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在实验中会有讨论和争论,教师可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一起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生物的生存状况、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三、创设实验探究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1.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
发现问题远远重于解决问题,因此实验的重点是“探究”,而不是验证。在课堂中教师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创设情境是手段,目的是诱引学生去主动探究,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学习技能、科学态度的一个重要过程。
2.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只要是课堂,必定离不开讨论和交流,在实验课上,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操作实验,课堂讨论都是进行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放开时间和空间,切不可走过场,更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进行真正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师生关系和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合理的学习竞争机制,这已成为共识。在课堂上,我们要善意对待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故意刁难也要用真诚的语气指出其不足,同时肯定其合理的部分,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中的恐惧心理,产生安全感。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关于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感悟.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37).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规律;小学生;外语教学;课堂效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47-01
一、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现状
从小学增设外语课程是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根据世界形势发展及国民素质提升需要而迈出的重要步伐。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下形成的以灌输为主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小学生心理特点,背离教育规律和要求,越来越不适合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成为阻碍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教学活动的形式加以分析,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以教师为中心,实行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这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但它却隐含着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内容偏于抽象知识。课堂上讲解英语音标、句型甚至语法等抽象知识。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差,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大,学起来非常累,而且达不到效果,时间一长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与信心。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纪律,学生自由空间小,压迫感强。
(四)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必然降低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
二、利用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在学习中是很有效能的一个因素,它能够大大地促进学习。要有效地进行长期有意义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的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学习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动机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一,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第二,学习动机还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最后,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越强的学生,其学习成绩越好。
(二)适当激励满足学生自我价值肯定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外语学习的长效性。
老师应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法,把外语课与活动课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外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适当的竞争性游戏,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采取加减分数、抢得红五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这类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教育,遵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开展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观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纯粹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决定如何学习。
著名外语教育理论家章兼中在《外语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掌握自辨、自治、自理、自学能力,知识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智力、情感,从而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了解小学生注意力特点,合理安排外语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生理发展看,年龄决定其注意力稳定期的长短以及精力旺盛期的久暂。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稳定性差,很容易分散。
作为教育部门的领导及老师,必须做好每天课时数的安排,考虑到每节课授课内容的多少及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每节课的前半部分时间,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一些,理解力要强一些,后半部分时间精力会分散一些。因此,教师应抓好前半部分时间这个“黄金阶段”,按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不要让学生到后半节课的“疲劳时间”去处理难点问题。
三、结语
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根据教学规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在保证外语学习的长效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为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在突况面前,其行为语言往往一急就乱,主要表现为动作失调、语无伦次、情绪紧张等,这种现象一旦出现,课堂就会失去控制,出现混乱局面。有的教师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件,怕影响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就板起面孔,采用“高压政策”,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严加训斥,甚至暴跳如雷,这又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思维的火花彻底泯灭……那么,教师怎样对待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怎样具体采用应急的技巧呢?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实例中我们也许会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一、教学中的实例
实例1: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和谐的教室气氛骚动起来,若教师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时教师的应变能力体现在机敏地洞察信息的特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笔者在教学“空中的生物”时,刚讲授完“千姿百态的鸟类”,正要讲授“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时,一只灰喜鹊突然误飞进教室,顿时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先是好奇,继而骚动、起哄。教学过程被迫中断,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急中生智:“灰喜鹊飞得多舒展啊!但大家想过没有,灰喜鹊能飞,我们人为什么不能飞?”学生抢答:“人太重了。”笔者追问:“飞机更重,为什么能飞?”学生哑然。这时笔者趁势说:“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鸟类能够飞行,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下面我们就以家鸽为例,一起来进行‘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笔者即兴应变的一席话,重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恢复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实例2:教师的应变能力还表现在一开始就觉察出突发性信息的错误及其典型性,但不急于进行纠正,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或结果,推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土壤里的微生物”的时候,讲授完“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后,在讲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几个细菌的实例。当问到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脱口而出:蘑菇。这个教师愣了一下,显然,这个回答很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教师会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否定。但这位教师灵机一动,不动声色地继续提问:“请你想一下,细菌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细菌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教师说:“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的结构呢?”学生回答说:“借助高倍显微镜。”教师说:“那么,你刚才所说的蘑菇是否符合细菌的这些特征呢?”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蘑菇是微生物中的另一类,属于大型真菌,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对于教学中的这个小“意外”,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因势利导,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解决了细菌、真菌这一容易混淆的问题。
实例3:对一些突发性信息,教师虽能判断出学生提问的价值,但对于引出的结论的真伪或方法的好坏,却不能“一眼看到底”,这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和分析过程放慢,在讲述分析的同时师生积极思考,当分析、讲述到某一步时,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
在教学“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说明科学探究的5个环节,笔者和学生一起重温了巴斯德关于“肉汤变质的原因”这一著名实验。当实验完成后在课堂上作最后交流时,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空气中就有漂浮的细菌,鹅颈瓶为什么只能进去空气而进不去细菌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就没有想到,一时也不知道怎样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笔者决定临时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集体交流。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得十分热烈,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最后得出结论:细菌是有结构、有质量的生物,与空气有着本质的不同,细菌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附着沉积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而无法直接进入瓶内。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巧妙性,由衷地钦佩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对科学探究更感兴趣。
通过上述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抓住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细节,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这些课堂的精彩瞬间,也会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点缀得更加色彩纷呈。
二、提高课堂应变能力的方法
教师的应变能力,首先表现在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课堂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上,教师应能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其次是具有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是需要以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有的是逻辑判断,从观察所得的信息迅速推理而得;有的是直觉判断,像有些小说里所写的“第六感觉”那样;最后是有果断采取适当措施的机智,教师要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并能在学生的反应中,及时调整措施。
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是一门艺术,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更不是想有就有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变”,就应具有渊博的知识。首先,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广泛的横向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要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做好“教学六认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能力。教师备课时要通过上网、看报、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查阅大量资料,不拘泥于教材和参考书,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物专业水平,这有利于教师应对充满生机活力、特点多样的学生。教师备课既要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又要正确处理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利因素,确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是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所以设计数学的趣味性、探求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语言艺术和美妙范例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是很重要的。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培养学生兴趣的“九化”。
一、 学习目的明确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指明确的学习目的,深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毅力来自明确的目的和深厚的兴趣;目的是根基,兴趣是源泉,毅力是保证。每个知识点的传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点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于知识点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堂引入悬念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始,教师若能够结合实际,巧妙的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动脑筋思考。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不能直接测高大树、铁塔、大山的高度?讲应用题时,可设疑:市场经济中运用问题。糅合着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三、问题启发台阶化
“问题启发”是课堂教学的“发展—”阶段,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紧扣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台阶式问题,就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走向课堂。当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过教师设计的台阶时,实际问题就解决了,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如讲当角度在00—900变化,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少)而增大(或减小)时,我进行了一系列阶梯练习:
⑴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查出sin20、sin30、sin40值?
⑵看谁能看出角度的大小与函数值关系 ?
⑶如果0<X1<X2<X3<900,那么sin X1、sin X2、sin X3大小如何?
学生由于经过了由浅入深的一系列练习,讲正弦增减性就不难接受。长期这样,学生不仅乐学而且善学。
四、 数学内容层次化
数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很强,知识点的传授也只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学生才能容易接受,才能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换。如讲解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先讲把x2—y2分解因式,再讲4x2—9y2如何分解,最后讲4x3—xy2如何分解。这样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越做越有兴趣。
五、 师生双方平等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一个成功教师,都应该注重营造和谐气氛,而和谐气氛主要来自于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除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时总离不开思和问,在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找到闪光点,给予表扬,不能不耐烦、摆架子。必要时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就会产生“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和越学越有劲的主动学习气氛。
六、 学生训练主体化
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每节数学课,教师的讲解只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心设计练习,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从做题训练中得到收获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七、 课堂手段教具化
直观教学是数学课的一个特点,适当的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和发挥先进电教工具作用,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解矩形时,可以把课本作为教具。讲解平面时,可以把黑板作为教具,讲解两个皮带轮时与半径关系时,可以利用幻灯片以及PPT等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自己自制教具,如自制三角形、圆定义演示器等等。如能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有助于能力培养,使抽象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八、 作业评价激励化
每节数学课总离不开板演练习,教师对学生板演要充分肯定成绩,表扬进步学生,尤其对那些没有做对的学生,要善于从具体题目中寻找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的情景。如能这样,学生板演的紧张情绪一会消失,板演积极性一会高涨。
九、 课堂小结多样化
课堂小结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它把本节所学内容融入知识系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若能根据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小结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课后回味无穷。
常用小结方式:
①对照式,把知识点板书到黑板上。
②讨论式,由学生讨论本节所学知识点。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体育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要想利用好40分钟的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依据教学行为规范,通过设计相关的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等,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的能力,丰富我们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规范准则性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教师应为人师表,带头自觉地遵守纪律。不迟到,不中途离开课堂;课中不会私客,不接电话,不拖课,不任意停课,不擅自调课,因病或因事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者,一般应提前办理请假手续。教师进入课堂要着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术科教学要穿运动服装、运动鞋。不得穿短裤、背心及拖鞋、皮鞋,女教师不得穿过短的裙服及露背、脐、腰等服装,不许戴墨镜、纱巾等物。课堂上严禁吸烟,无特殊原因不准蹲、靠、坐等。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常规也应提出相应要求。上下课时必须整队集合,师生相互问好和再见。教学使用普通话,专业术语表达规范,语言清晰准确,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做到不说脏话、粗话;不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后进学生。对于迟到的学生,先让其进队伍上课,不要拒于课外或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教育。对于在课堂中产生违纪等突发事件,教师应冷静、妥善处理,保证教学较为顺利地进行。严格考勤制度,对伤、病学生和例假女生认真做好记录。出现缺席现象下课时要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雨、雪天要上好室内课,向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也可安排适当活动,不得随意上自习或让学生自由活动。所以认真做好体育课堂的教学准则性才是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二、履行规范安全性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体育教学行为规范是对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的基本要求,它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脱离了基础,摒弃了框架,体育课堂有效性找不到切入点,显得盲目和迷惘。课堂练习时,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洞察力,而且要有娴熟的保护技能;并且需要进行安全与与自护方法的专项教学,从方法和技能上促进学生形成安全自护能力。若出现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准确、冷静、果断处理,如果遇到大事要请其他教师配合处理,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和联系有关部门,如医院、派出所等协同处理。所以安全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借助规范指导性谋求体育课堂有效性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变,指导学生在动态中不断认识自身的学习特点与发展空间,调节自身的学习情绪,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最终掌握“自求自得”的本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师要善于灵活而协调地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交替自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口令、队列、队形运用符合教学要求,课的结构合理,各项训练时间分配恰当积极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四、体育教学行为规范与课堂有效性相互促进
新课程对物理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调节学生思维节奏,沟通师生感情等等。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并掌握这一教学技能,充分发挥它的教学功效。
1.题意清楚 准确严密
含糊不清的问题很难让学生展开思维,不确切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多种回答而引起混乱。例如:已知磁场方向和导线运动方向,如何确定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此题因果关系不明,学生很难回答,是由于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呢,还是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因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欲使提问达到引人注意、启发思维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2.紧扣目标 精心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3.优化程序 注重研究
提问的一般程序是:教师踢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然后指名回答。那种先指名后提问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被提问的学生因没有思考的余地而非常紧张,而其他学生觉得与己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启发思维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用"对不对""能不能""好不好"之类的判断和填空题让学生齐声回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质上大多数学生未经深入思考而随波逐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但对物理概念与规律获得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如何发现和研究新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必须优化提问程序,注重研究性学习。提问之前,必须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使一系列的提问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纽带。当然,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课前必须精心设计。
4.难易适度 顺序渐进
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对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要"吃透",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才能出现"共振"。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过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每一次成功的机会都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顺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5.富有感情 助以手势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只有当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心时,他才愿意与老师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扫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二:(1)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2)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情,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某某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学生回答不确切,教师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启发,从教师那鼓励的目光和表情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力量。即使学生一字未答,教师仍然温和地说:"没关系,请坐。"虽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看到老师那种安慰的表情和目光,却会感到非常惭愧。教师若不认真观察,翻开名册,随便指定一名学生,也没有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吗?
6.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如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呢?下列3种做法值得分析:(1)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题。(2)提出问题后,先叫中等生,再叫优等生,偶尔叫差生试试。(3)择优罚差,为了节约时间,总叫优等生回答问题,只有当差生走神时,教师才板着面孔,提问差生。上述3种做法产生的效果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永远是差生,都不可取。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要扬其长而避其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和自尊心。有一名特级教师了解到一名差生的父亲是一个建筑工,该生对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比较熟悉,所以课堂上提问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时,就提问该生,并给以肯定和鼓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不一定差生只能回答简单问题,更不能把提问差生做个样子,偶尔叫差生试试。
一、五年制高职的教学实情与教学反思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重大改革,切实从学习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从技能获得的效果出发。衡量这种课程教学改革的标准是学生是否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以及教学是否有成效。我们不能改变学生,只能改变我们自己;不能改变现状,只能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因此,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路要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
二、新型职校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10种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学生,借鉴其他有效课堂教学,可以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眼球,切实改变当前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1.“发言-评价”模式
让学生交流发言,谈自己的理想,设想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了解学生需求,及时评价,抓住话题,因势利导。必须学会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且毫不吝惜地表扬学生的优点。即使一时发现不了学生的优点,也要学会从其他角度看待学生的发展与改变。恰当地评价学生是教师基本功之一。
每个教师都喜欢好学生,这是人性的特点,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和职业惰性,从教育事业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建立和顺应新的人才观——世界上没有废品,只有放错地方的物品。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一个地区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掘学生的长项,做一位伯乐,培养出世界上未来的优秀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2.“梦想-启发”模式
让学生畅谈理想,利用其渴望发财、当老板的积极性,顺势而为,让其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要激发学生心中的梦想,努力让学生敢想敢干,用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的事迹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行动,构造自己的人生梦想。告诉学生,任何成功都是从“造梦”开始的,没有梦想的人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搜集历史名人敢于做梦、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从而树立榜样的形象。然后正式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从而为学生即将开始的职业人生开一个好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深刻启发与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关键的步骤,也正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双主体”地位与作用的真正发挥。
3.“赏识-反思”模式
教师应赏识学生优点长处,从心底关心学生成长,激发其成才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因而都是可塑造的。笔者最初感觉学生普遍在浪费时间、浪费人生,但是深入地反思,就会觉得这是人生的过程,也是成长的必然规律。需要正确看待这件事,从根本上尊重教育规律,对学生有耐心,用一颗平常心来处理对待。在赏识学生的同时,也要触动学生反思的神经,经常让其寻找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再找到别人的长处与短处,进行横向对比。
4.“孝道-推动”模式
通过开展对父母感恩、尽孝的活动畅谈、弘扬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愿望,推动其早日懂事,早日明理。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具有很大的生命力,是人性中珍贵的内容。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必然有孝敬、报答的因素,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挖掘学生心中暗藏的“孝”的宝贵因素,充分发挥其博大的力量,把它的潜力调动起来。曾经有位教育家告诉我们:“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身上善和美的因素”,并将它充分调动。通过孝道的弘扬,让学生建立自信,学会思考亲子关系,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5.“故事-导引”模式
通过讲故事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积极参与课堂,导引其走向成功之路。
故事具有独特的魅力,连成人也会被吸引;故事具有模仿的意义,能让人受到启发;故事具有想象的空间,能让人增加个人发挥的余地;故事还有励志的作用,让人受到鼓舞。教师在课堂引入一个好故事,能让学生受到好的教益,产生定向的魔力,引导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来讲故事,既锻炼学生能力,也让其他学生信服,可以真正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让学生真正地受到感染。在故事之中,学生是参与者,是演员,在别人身上还原自己的影子。在故事之外,学生是旁观者,是观众,在反思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努力的方向。当然,选取的故事要能打动学生,促进学生进取。
6.“游戏-探究”模式
通过做教育游戏,学生扮演角色,演出剧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
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教育形式,是传达道理、讲授知识的最好的方式。在游戏中,学生轻松愉快,没有负担,从而容易接受知识,获取能力,正是环境育人的最好体现。在游戏中探究,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领悟,在游戏中成长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使用游戏教学时,必须要选择与教育教学内容比较贴近的内容进行操作,千万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因为泛滥的游戏将会变成灾难,使我们的教学受到冲击。
7.“案例-任务驱动”模式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备课;自主学习;教学反思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Yang Qian-wei
【Abstract】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are masters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how to learn effectively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core of the classroom, but also the teachers teaching thinking and thinking of the student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hould be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inspiration, to fully stimulate students' thinking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cooperation.
【Key words】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epar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的备课要充分、有效
1.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教材和《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时目标的设定,主动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有收获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及学生的状态有关。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切实避免对一般学生就教教材,而对优生就脱离教材的现象,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把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并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重视使用”走向“恰当利用”。
计算器与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烦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但我们的着重点更应该放在将其作为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手段、工具和方法上。正如《标准》所指出的,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为实现有效教学的“辅助”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多样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小明家需要划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玻璃,尺寸如下,一条直角边为60cm,另一条直角边条为80cm,斜边长为100cm。来到玻璃店,老板拿出一块长方形玻璃,只量了两个直角边,就把玻璃划好了。小明不明白,你知道为什么吗?但是小明不放心,他又来到第二家店,老板也只量了两个边,但是是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也把玻璃划好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利用我们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加以判断)。”这样的例子从生活中来,达到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的目的。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就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3.小组之间合作方式的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很多课堂上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应注意:分工明确、建立机制、适时引导。
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例如,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针对所设计的课堂练习、问题,进行小组PK等活动。
4.老师的语言要幽默、生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教师的语言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沟通师生关系、交流感情的纽带。教师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说话常常能够传递尊重、理解等。善于说话的老师,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因而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的机智的语言、亦庄亦谐的小幽默常常能够给课堂增添活力,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能化解矛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一、优化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们只有在对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产生困惑时,才能产生创造动机。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对课堂上所做的化学实验一般的要求是,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药品节省、现象明显,并能体现出安全性、环保性和创新性的原则。而教材上偶有实验在上述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实验也并非是最佳方案。教师若对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使之更趋完美,这也不失为创新的一种形式。如,高中化学原有实验“把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点燃纸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按此做法,有时纸片不能引燃薄铝箔。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笔者做了如下改进:先将滤纸剪成条状后用水浸湿,然后在滤纸上沾满铝粉,最后把粘好铝粉的滤纸在阳光下晾干,并将引燃粘好铝粉的滤纸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此时滤纸上的铝粉剧烈燃烧,火星飞溅,并发出耀眼的白光,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此外,有些实验画面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实验所演示的现象更为明显。如,可采用视频转换仪将实验画面放大数十倍,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观察的细微程度。
二、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实验无法代替的。
以苯的分子结构的学习为例。笔者为让学生对苯的分子结构及苯的特殊形式的化学键有深刻印象,创设了以下情境:先编一道计算题,根据烃燃烧确定苯的分子式为C6H6,从分子式看,苯远没有达到饱和,让学生讨论并写下分子式为C6H6的可能结构式,不论是上述的哪种结构式,都含不饱和键,那么就应使溴水因加成反应而褪色,也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备好相关实验材料后,可当场让学生自己实验并验证推测。学生实验后发现:苯只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但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从而证明了上述推测是不正确的,苯与一般烯、炔烃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介绍凯库勒确定苯分子结构的故事,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强化了“双基”教学,更注重通过学生切身的感受经历,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教师对实验探究、实验改进、实验创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中学化学的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不能只是教师的事,也应把它变成学生的事,要通过教师积极引导,有计划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设计性实验同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将2Na2O2+2CO2=2Na2CO3+O2这一知识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结果,学生所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其中最多的是:①先制得CO2后再通入Na2O2中;②用玻璃管向Na2O2中吹入CO2;③将Na2O2放在脱脂棉上,再向其中吹入CO2等方案。学生通过对比上述三种方案,总结出其中最佳方案应为③。因为③不但验证了Na2O2和CO2的反应,还通过棉花的自燃现象证明了Na2O2与CO2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事实,且实验操作简单。这样,无论是定性实验还是定量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应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最后,从中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设计方案比较好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比较差设计方案的学生也要从其中找出某方面的优点给予肯定。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 高中课堂 教学效能 数学特性
数学学科作为学校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学科知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数学学科以它所具有的知识性强、逻辑性密、系统性全等方面的独特特性,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学科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此可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数学学科的知识特性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当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紧围绕数学学科特性,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反思评价能力等方面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活动效率的有效提高。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才能达到展现数学特性、提升教学效能。
一、展现数学问题生活特性,激发学生探究潜能
数学学科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数学知识来源生活,是生活问题和现象的提炼和精华,但它又时时刻刻为国家和社会的生产、科技等方面提供着服务。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高中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和能动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把课堂所学内容渗透到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中,让学生在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答,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基本内涵,享受解答问题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应用”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一个大风车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固定,它的最低点离地面的距离一定,则风车翼片的一个端点离地面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y=Acos(ωτ+φ)+h表示。上述问题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如何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更加主动地进行问题解答的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展现数学方法多解特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人们所处的位置和思维的切入点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也有所不同。数学学科以它知识内在关系的复杂性,在对同一问题的解答上也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最终还是“千条小溪汇聚于海”的效果。由此可见,数学学科是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讲解例题时,多改变例题的样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可以抓住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可以讲解不完整填空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开放性例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讲解“一个等差数列的第6项是5,第3项和第8项的和也是5,求这个等差数列前9项的和?”过程中,我先向学生提问:“这里的数字5重要吗?”“S=0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因a=a+a=a+a,得a=0所以S==9a=0。这时我又提问:“等比数列有类似的结论吗?”学生通过联系所学内容和刚才的知识,得出了“{a}为等比数列,T为其前n的积,若aa=a(m,n,p∈N*),则T=1”的答案。我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由等差数列到等比数列,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叉、汇合,培养了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三、展现数学知识整体特性,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数学学科章节知识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别,但实际上在知识的内涵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在进行椭圆方程知识内容的教学时,要用到平方、二次函数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要凸显数学知识整体特性,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所学内容,将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汇总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刻掌握数学知识章节中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让学生在进行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问题的解答,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素养的提高。如在讲解“函数y=Asin(ωτ+φ)的图像和三角函数的应用”章节内容时,在知识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函数图像的四种变换方式和函数y=sinx图像变换为函数数y=Acos(ωτ+φ)两种途径”等方面,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够一个基本的掌握,然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提升学生“三角函数的实际运用”水平和解题的技巧。这种教学过程,既能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又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传授。
四、展现数学要点层次特性,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等方面也同样如此,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如果在进行知识数学教学时,按照统一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要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采用“一带一”学习竞赛等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实现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提升。
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进步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特性,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进行认真实施和探索,通过有效教学形式,实现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整体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标准摘要(实验稿).
[2]李秋河.高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
关键词:精心备课 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学会创新 教学反思
一、精心备课,用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只有深思熟虑表达出来才经得起考验。课堂教学同理。首先要备内容。即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弄懂、搞熟本门课程必须讲授的理论点和技能点,精心编写教案,用心构思每堂课的教法(包括设计好每次课引入课题的方法,设计好本次课提哪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设计好举哪些例子才能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原理)。其次要备学生。古人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教学也是一样。做教师的,都有责任和义务接近学生、深入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有目的、有方向,上课时就能恰如其分地掌握深浅度、掌握节奏,驾驭课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上好课,一堂好课的背后一定会是艰辛的准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无愧于孩子无愧于教师的称号。
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活动的心里倾向。兴趣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要想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必须先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英语的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又高效地学到英语。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课前唱英文歌曲或者是课本中的Let’s do,都能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英文歌曲非常感兴趣,并且在听Let’s do的时候还会带有一些动作,边听边做动作,带动了学生整体学习英语的那种激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利用课本中Story time中的故事,让学生主动把这个故事演变成一个小话剧,上讲台演示个大家看,我的很多学生都特别喜欢英语小话剧,可以把课本中的人物改编成现在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熊大和熊二,可以模仿熊大和熊二的声音来掩饰这个小话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愉悦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游戏引入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利用恰当的游戏引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趣途径,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我在上某课的时候:
T: Hello,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T: Now, guess. What's in my hand?
S1: An eraser ?
T: No, it's not.
S2: A ruler?
T: No, it's not.
S3: A crayon?
T: Open it and see. Yes. It's a crayon. You're a clever boy.
这种猜谜引入新课的方法,不但复习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而且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手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从而促使其动脑筋、动口。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比教师交代该节课的任务的做法要来得自然和轻松。课堂上可开展许多生动活泼的游戏,如猜谜、开火车、找朋友、击鼓传花等。在活动时强调学生活而不乱,动静有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注意尽量安排集体游戏,特别是需要集体配合和体现合作精神 的游戏。这样既可以操练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在教学中学会创新
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能观察和发现新问题,越能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教育创新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及时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教育创新服务。因此,教师本身要学会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扩展教育视野,以满足教育创新的要求。
在实施教育创新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师要有宽容和开放的心态,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者。
实施教育创新,我们要改革评价方法,使其更科学、更全面,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要善于对学生课堂创新学习做出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使用具有表扬性质的言语,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这样才能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创新。这种评价方法的改变,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个人认为反思非常重要,有反思才有进步。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的得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上完课后针对之前的课做全盘检讨,例如:提问是否适当?活动参与度如何?学生的接受程度…等,作为下一次课程安排的依据。写好课后得失教学反思,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
一、要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的意识观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师生关系力求民主、合作与互动,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巧用激励机制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丰富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等。
二、要提升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写道:“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课堂管理的经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创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管理不是要强化教师的权威或者训导作用,而是为了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如何,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技能。
此外,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可以有效运用多种奖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力投入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就是鼓励性语言,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鼓励得多,鼓励得有层次,鼓励得正确,更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激起学生前进的动力。
三、要提升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历史情景;教学效率;感知理解;主体作用
初中历史新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45分钟发挥出最佳效益。那么,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就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体作用。根据思维规律和心理学上引起注意所需的条件,在上新课前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上来,从不同的途径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从而使一堂课有个较好的开端。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一课时,可以截取的的一段视频资源播放翻越雪山、过草地或飞夺泸定桥的影像导入新课,以一种直观和形象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体验中。进而提出问题:的原因、背景、时间、经历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什么是“精神”,这样一来就更有利于我们的历史课教学。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历史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复现情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如果老师单纯依靠语言讲述,缺乏情境渲染,就会牵强附会,使思想教育易流于形式,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和发挥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引入多媒体教学,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增强历史真实感,就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加深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讲授“血染卢沟桥”时,选播了一段《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短片,再现我抗日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情境,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当学生看到抗日将士誓死守卫卢沟桥的场面时,一种爱国主义情感便油然而生,一种民族振奋的激情更会涌上心头。又如在讲《》这段历史时配以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在观看播放画面的同时,同学们很自然的就会对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所震撼,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充满愤恨。无形之中,学生的思想情感由此得到了升华,教学活动也会因此达到,这就是多媒体的教育效果。
另外,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及言论、精美的艺术作品等,烘托出了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这些都可通过多媒体运用,恰当的指导学生赏析图片,体会至理名言,在历史教学中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历史直观性和历史的审美情趣。像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改革意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品格,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生态保护意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崇高医德,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高尚情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蕴涵丰富哲理的精言妙语都能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直观形象,加深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感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特别陌生,教师讲述也觉得乏力,而这些内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在“郑和下西洋”一目教学中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借助投影片地图,可以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提供直观画面,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历史教材内容较多,按传统教学方式来讲,难以完成。多媒体课堂教学不仅提供了教学的新思路,而且代以媒体应用于教学,既使知识信息传递快,又可以有效调控教学。据有关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可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化,不仅大大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自主学习,互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