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
由于初中地理成绩一般不纳入升学考试成绩中,在应试思维的主导下,地理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地理教学逐渐边缘化,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也越来越低下。另外,部分教师虽然对地理教学还持有一定的热情,但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掌握地理知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看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的运用及掌握地理知识的意义。本文结合实践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与大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科地位不突出,地理教育举步维艰
在十分重视升学率的今天,中学教学随着考试指挥棒转。由于地理不是中考的科目,仅在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导致学校、老师、学生等对地理课不重视,有“副科”“豆芽科”“小儿科”等说法,学得好坏无所谓,临近会考时“突击”一下就行了。有的学校地理教学条件很差,连最起码的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等都缺乏,老师们上课穷于应对,就只有照本宣科了,场面非常尴尬。有时地理课成为学生的自习课,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地理学科的地位。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思想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把地理学科推向了边缘。于是,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都对地理学科漠不关心,地理教育举步维艰,农村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2.中学地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学校对地理教学不重视,教学时间被压缩,不少优秀地理教师脱离地理教学岗位。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为了应付会考,临时找一些根本不熟悉地理知识又没有受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师担任地理教学任务,其结果只能是照本宣科,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再加上会考的要求低,只要会考临近时把会考复习资料背一下,几乎都能过关,这一规律已被学校、老师、学生掌握,自然谈不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学生不好好学、老师懒得管的情形,大大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
3.课堂教学手段传统、陈旧,有待创新
在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教学设备较落后,21世纪是知识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尚未实现全国范围的普及,很多地区地理课堂上教师仍然在使用较简略的道具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章节时,涉及的概念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若使用简单的道具进行演示,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一般都是在中学时期开始系统地接触地理学科,并且中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好奇心较强,在向学生讲授地理知识时若能采用形象的、动态的教学媒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二、应对策略
1.全面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首先,招聘专业地理教师,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地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这会给地理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强地理教师的专业性,改变非专业教师任教的现状。其次,为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素质。多数初中地理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具体的措施,提供一个专业与非专业教师交流的平台,事先确定讨论解决的地理教学问题,确定时间和地点,使教学经验得到交流,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还应请有关专家、先进地理教师进行讲座,去先进学校进行参观,使新的思想得到传递、地理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2.加强宣传,让人们了解地理,彰显地理学科应有的价值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许多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乱砍滥伐,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都与公民地理科学素养不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3.利用现代媒体,给学生视觉盛宴
PPT、电子白板、网页等都是现代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实体展现。地理教学中应用图片、视频、声音能将复杂的内容化简为易。如地球的公转用Flash软件制作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生动形象,一目了然。所以,在去年我校装了电子白板以后,本人坚持每堂课都将其利用起来,尽量给学生多看看有用的视频资料,如《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使学生感受中国的饮食文化,被其魅力所折服。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地理学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196-01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师生对地理教学的意识差;教学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脑中认为这是副科,考试不考,学与不学一个样评价学校成绩的标准是所谓的主科。所以,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农村地理教学才有生机、才有希望。
1 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简单的基础知识,几乎不涉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没有将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知识点理解不透,容易遗忘,且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认为地理学科不重要,得分多少无所谓,缺乏应有的学习态度,更谈不上有好的学习成绩。
(2)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将初中学地理的学习态度带进高中,大部分学生想学理科,认为地理学与不学没多大关系,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再多,也不会有好的收获。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会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3)高中地理,首先学习的是自然地理部分。而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基本上都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及应用。难度较大,尤其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物理、立体几何等知识。学科渗透明显,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这部分知识学生有很多还没接触过。本来大多数学生想给高中生活开个好头,但一开始就遇到拦路虎,萌生退意。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对,导致学生前记后忘,首尾难顾,甚至常吃夹生饭。知识点理解不透就不会做题,再加上考试成绩不理想,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的学习。
2 解决对策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四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的助力器。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对学生多作学法指导。学生具备了会学的能力,才能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1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四种能力
2.1.1 学会阅读,提取信息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阅读课本内容,找出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和做好读书笔记。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阅读不仅要阅读文字,还必须突出图像的阅读、观察与应用。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每种地图学习技巧:看地图时先看图例、后看图;先看面、再看点;学习时按照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学新内容时鼓励学生先看图,后看文字,然后再把文字落实到图上。通过努力,学生不仅提高了读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2.1.2 学会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原理
阅读中遇到问题就要思考,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与综合、归纳的过程。同时,根据不同的地理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区域地理特征,锋面类型等常常需要通过运用比较方法;掌握地理成因、规律、分布等常常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
2.1.3 学会语言组织,描述地理事物等
学生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明确把握关键点。
2.1.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教师应从第一节课就对地理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学习的环节包括预习―自学―互动―展示―质疑―总结等,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教师设计教学时也要紧紧围绕它,同时加强学习过程的检查。
2.2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教学方式是直接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调整原有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殿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利用教案导学案、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发、整合资源,为学生学习搭建平台提供实践场、体验场。
如在每节课前设置5 min的演讲,问题,演讲话题要围绕与地理有关的内容,演讲者自行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学生可以就演讲的话题提问题,请演讲者或老师回答。演讲从无学生主动报名到现在的踊跃参加,课堂预热效果大增,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并一直延伸到整节课,由于话题要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小组合作探究时,人人争着发表见解,课堂效率稳步提升。
目前话题已从当时的命题延展到生活中的地理,学生已不觉中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课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氛围既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条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的赞扬和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增强学生的信心,更激发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多方创设自主学习的途径,激发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进而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活动 存在问题 改进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综合型的人才,这对于培养人才的各级各类的学校也提出巨大的挑战。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各个学科都在稳步进行着,其中一门必修课地理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已然成了高中地理教学进步的一道绊脚石。本文介绍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动态及所存在的典型问题,浅析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动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理论系统化、基础科学化等方面表现出综合为一体的趋势。在高中地理上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方面,不仅要求其掌握人与地理协调发展的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让学生自由发展的地理空间,还需满足学生动作能力,让他们参与到地理设计与发展之中,培养他们积极的思想“今天是学生,明天是公民,未来可以使用地理知识来指导行动。”在整个知识系统方面,空间结构是构成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符合现代教育观中的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表现在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想品德全面发展上,培养学生“生态保护”意识也是高中地理课堂的目标之一,所以,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将思想品德教育纳入高中地理教育之中。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依然老旧
虽然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与发展,一些教师也知道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许多教师对此仍不够重视,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没有将新的理念应用于课堂之上,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高中地理教学的本质,依然是“输入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课堂效率极为低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主动学习,会导致学生厌学、偏科等严重问题。很多老教师没有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味进行传授知识,没注意到学生的需求。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焕发出学生潜在的才能。高中的地理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它既有较深的理论,也有实践知识,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可是反观现如今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几乎忽略了地理学科与实践联系,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基础知识理论,并没有去深入剖析所学地理知识背后的意义。例如,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有些教师也就仅仅教荒漠化的防治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教学知识单一,没有将知识内容扩展衍生,仅限于书本内容,学生就会对此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地理学科渐渐失去兴趣。
2.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之间衔接不紧密
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相比有两个大的不同,高中的知识内容结构与初中知识内容结构有很大的区别,既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有很大程度的加深;在能力方面,高中地理的学习对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维方面一般有: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分析综合能力及自学能力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对高一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把握好衔接,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衔接内容及要求,没有及时转变学生们对于地理学科的看法。
三、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重点突出必备知识。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衔接,并不是所有的内容一定要有衔接。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复习的内容。如学生对于地图的掌握可以说是一个空白,学生不会看图,不知道怎么看图,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有几大洲,各大洲的具置更不用说了。初中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机会看图,只是教材上的几幅图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使用挂图而已。在读图时,学生没有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知识衔接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该让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图册,平时培养学生读图、认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弥补,例如,我在讲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时,我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通过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等,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在讲述的时候能知道在哪些地方适当加深,做到心中有数。
一、多媒体课件备课中的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触:
1、自己精心备写的教案有时候很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而展示出来的又总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
2、地理课件只是呈现了大量素材,但教学过程死板生硬,只是课件内容的陈述,并且素材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只是机械地一张张幻灯片的展示,从而表现出“局部生动,整体松散”的现象,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东拼西凑的素材积累。
3、有的老师在备课前先制作课件,再根据课件来备课,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学由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变成计算机多媒体的满堂灌,课堂显得机械而凌乱。
对策:
1、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备课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理清思路,对教材整体的研究,准确体现课程目标,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再围绕教学设计,合理添加素材。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与使用,必须为教学体系服务,科学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素材的搜集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学生生活环境的乡土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坚持做到先备课再做课件。
2、学校也应该培养教师们的多媒体操作技术,使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将自己精心的教学设计融会到地理课件中,从而能真正的驾驭课件。不能让课件束缚住了自己手脚,影响了课堂的发挥。
二、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1、课堂容量大,反而使许多学生接受不了。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的内容毕竟很多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许多学生需要一个思考和接纳的过程,但课件中的许多内容总是一闪而过,在学生们头脑中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2、速度过快,使许多善于思考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只能是疲于奔命地去接受,而不是通过理解来记忆。即使课件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但很多图像与总结性提纲只是一闪而过,留给学生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非常有限。
3、生动直观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往往流于形式,一节课上完后,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有兴趣,也充满了新鲜感,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确实让许多学生大饱眼福,但是课后却什么也记不得了,把课件中老师讲解的精髓抛弃了。同时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反复练习时,因时间、方式、器材等因素限制,不能实施,缺少灵活性。所以教学往往成了有趣的教学或是精彩的教学,而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对策:
1、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多媒体课堂,可以辅以小黑板、模型等工具,配合教学,起到加深、总结的效果和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
2、地理教师仍然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需要举一反三、反复讲解和练习的内容上及情境教学的生成中,教师采用传统的画图等方法,仍然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注意课件的修剪,没必要的图片和语言尽量去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课件也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不要嗦嗦。
三、多媒体制作效果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应该产生生动直观、刺激思维的作用,不在多而在精,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多采用静态的图片文字,成为图片资料的挪移,有的甚至就是课本的原文原图,出现教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埋头看书的怪想象,对学生思维刺激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多媒体声音、视频、符号、色彩等元素不能有效地掌握和使用,缺乏对教学素材的活化。未经活化的地图、景观、及图象,只不过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板书效应,与传统的黑板、挂图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多媒体的突出主体、动态性均不能得以很好的显示,效果当然打了折扣。
对策:
加强教师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掌握水平。要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料进行活化处理,按照突出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局部放大性原则、新颖性原则等,使地理素材突出地、动态地、重复地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定向感观刺激,使地理要素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着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学生们只有听的份了,学生对教师有非常大的依赖关系。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放映员,没有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多媒体的应用也没有起到激发和引导的作用,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本人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依然要充分体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能为了形式的严谨,而忽视了课堂气氛的营造,忽视了教师肢体及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
关键词:文理分科;地理教学;教学方法
文理分科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近几年有些学校更是将文理分科提前到了高一下学期,这使本来在理科班进行地理课教学的难度又加大了。分科后,学生心理发生了细微变化,教师教学目标也有了区别,再加上高考时间较紧张,理科班的学生不愿在地理科目上花较多时间。怎样更好地在理科班进行地理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理科班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课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
文理分科以前,所有的科目都是必学的,地位几乎处在同一水平,老师对待每一科目的态度也都不分彼此。而分科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转变,地理课成了理科班学生高考不考的科目,在理科班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逐渐被理科班学生忽视。
2.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深度发生变化
分科后,对于地理课文科生要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而理科班的目标则变成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这二者相比,需要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了明显区别。在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都几乎设有活动实践要求,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掌握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而理科班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这部分内容几乎被完全删除。
通过历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目发现,考题相对简单,计算题几乎很少出现,基本以常识记忆类知识为主,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日常实用性。
3.在知识理解程度方面产生差异
地理科目是文科班学生高考的必考科目,学好地理是文科生的高考目标,加上文科生喜爱记忆性的知识,这使得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喜爱记忆地理知识;理科生却对记忆性的知识并不十分喜爱,这也是一部分学生选择理科的原因。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若他们愿意投入精力的话,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深度是足够的。
4.在学习的投入程度方面产生差异
地理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科目,所以文科生对它学习的投入时间是相对比较多的,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算比较难的,他们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他们学习地理时是自觉、认真的。
而理科班的学生几乎是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高考必考科目上,当老师在讲授地理这些文科科目时,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反感的情绪,认为是占用了他们学习的时间;即使老师强调地理是需要学习的,他们也是非常被动和排斥的,这就导致理科生学习地理的时间明显偏少。
二、应对措施
因此, 考虑理科班的地理教学方法和策略时, 应充分考虑到客观存在的因素,化解不利因素, 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形式更具灵活性,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1.简化目标,精简教学内容
老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在新课标和学业水平测试大纲中,遇到相同的表述时,老师应思考该怎么样把相同的表述通过自己的理解有区别地应用到文理班的课堂上来,这就要求,课标被老师钻研的同时,历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也是老师在理科班上课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作业应该布置得相对容易,甚至可以不布置作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熟记需要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堂解决。把最基本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适当地把课后作业进行简化,不宜过难、过偏,也不能过多地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
2.改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态度和看法
因为理科班和文科班已经明确了学习任务,所以理科班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科目时和文科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对地理明显表现出无所谓和排斥的态度。
如何在理科班上好地理课,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节课,任课老师应不急着讲教材内容,而是组织一次研讨会,自我介绍后让学生们进行一次辩论探讨;也可以组织一次班会,让学生们思考一些地理教学的问题。比如:这个科目高考时不考,为什么还要我们学呢?你认为不应该学,原因又是什么?地理虽然在高中属于文科专业,但在大学却被划为理科专业,这又是为什么?等等。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老师进行补充,列举一些大学中的地理专业,并介绍一下地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和职业。这样让学生们了解到地理并不仅仅是文科专业,同时也让很多学生发现想要在大学就读的专业竟然是和地理相关的。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指出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这样学生至少在认识层面上不会再轻视地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也会轻松很多。
3.教学形式和方法“因班施教”
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心理上发生了变化。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文科班相比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文科班进行教学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理科班更强调掌握基础性知识和趣味性知识,更注重知识的广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给理科班授课时,需要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涉猎多领域知识,应将课程内容多与身边实事、新闻、政治等联系起来。现在湘教版教材中已引入了双语教学,那么老师可以在地理课上给学生教一些英语地理知识,告诉他们在以后的高考英语中很可能会用到;也可以利用这些英语知识引出一些小故事和小幽默,这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课标内容。在理科班课堂上应更多地对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有了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喜爱地理。
4.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数学等,最近几年又和英语紧密联系。由于地理学科的这一特殊性,把地理课与理科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进行有效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与文科生相比较,理科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为活跃,那不妨利用理科生这一思维特点来组织教学,把地理课上成理科思维的地理课。对于同一内容, 提问方式应不同,提问的切入点也应有差异。
如:时区可以和数轴联系起来,中时区是原点,这样理科生理解起来就相当容易了;讲大气分层的时候与物理联系起来,老师可以故作不懂的样子向学生提问,电离层与其他层的不同处;而讲到农业和工业时,可以展示有代表性的图片,与地理相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记忆。
总之,让学生学到知识是每个老师的终极目标,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当然,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其次,专业知识要过硬,不要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挑出老师的毛病;再次,对待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对讲课内容不感兴趣而烦躁;最后,要有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态,让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有了这些基础,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方法,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带来的是经济发展,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科技不断前进发展,这一切给人才的教育培养带来了更多的需求。现代社会中多元化的文化挑战也吹响了国家需要更多综合型复合人才的号角。这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各大学校无疑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和挑战。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推动,高中各个学科也改革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其中作为综合性和一定实践的高中地理在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此同时,在实际改革推进中,问题和挑战也随之其后,高中地理教学本身也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典型问题需要相关学者进行解决,解决地理现今面对的问题和提升上课效率,无疑是现在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跟不上其他的基础学科,教学模式仍旧老一套
高中地理的上课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学校的老师在上课中与时代脱轨的理念,没有将素质教学发展到课堂中。无法充分意识到地理教学的本质,使得上课效率低,学生主动学习的太少,导致厌学情绪,成绩下降,这都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效率。现如今,我们都能理解到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单单在于老师课堂上站在讲台传授知识,学生在课桌旁机械地将知识记录在课本中课后再机械地记忆,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才能,焕发出他们体内原有的特性和能力,将每一个学生塑造成独一无二的本体。高中地理相对于其他学科,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它具备了实践和理论的特点,跟自身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无论在哪个时代,通晓地理知识的人都会被人尊重和赞赏,地理学科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有效驱动力之一,可是反观现在各个学校,老师为了升学率忽视了地理学科建设,学生为了成绩机械学习理论知识,并没有深入地研究地理知识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应试教育的笼罩下老师也忽视了启发学生自身的思维,而是盲目地灌输知识概念,机械教学,将地理知识的灵魂扼杀在摇篮中,形式化和应试化的地理上课模式将本质的学科意义完全曲解。
2.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学生无法提起兴趣主动学习
在许多学校中,地理课堂的上课方式单一枯燥,手段落后,基本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拼命讲,学生在台下迷迷糊糊地听,这种以老师为主体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上课方式,完全无视了学生的理解程度,为了赶教学进度,一些老师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否掌握知识,只是不停地灌输知识概念,教学上一直是PPT文字讲述,没有将文字和图片进行一定的结合,造成了学生在一定程度的理解困难,很多内容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结合,脱离实际轨道,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好感,认为这只是鸡肋食之无味,浑浑噩噩地上课和考试,老师也只是为了成绩而进行上课,无视课外实践教学和体现地理学科的现实价值。地理本身实践性较强,只有课堂和实践相互综合,才能感受地理课本中对于土质的理解,对于气候洋流的认识,加深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概念,提升掌握范围。
3.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存在讲解差异
在高中地理中,由于课时需要,往往被划分为几个必修模块和其他的选修模块,尽管这些模块之间各具特色,但很多老师迫于教学进度和高考复习等影响,将上课的很大比重都放在了必修模块上,选修模块的知识只是简单地概述一下,甚至让学生自己课下预习和了解,导致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识仅仅在考试卷上出现过
的内容,很多的延伸内容都被忽视和遗忘,让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高中地理这门学科,仅仅只是培养了很多的考试机器。
4.预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时候,尽管一部分老师在上课前会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并要求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将整个课堂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前进,无视了学生的预习成果,也没有及时的解决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问和见解,这样久而久之,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反感情绪,导致了学生不再认真预习,使得上课听不下而厌学地理。很多老师无视了学生的真正上课需求,机械化的教学,尽管素质教育一再被要求贯彻落实到各个学校,但很多时候学生还是没能真正地落实到主体地位。
二、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1.准确落实上课目标,引导学生全方位学习发展
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不单单要指导学生掌握地理中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技巧,同时也要将教学过程和学生的个人发展相互结合,重视学生的自主推导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让他们真正地理解该如何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发展自我、展示自我。
2.将课本内容和实际结合,促进教学内容被学生更容易的
吸收
教育界普遍认为,提前做好的学习经验是对后续学习的良好准备和取得优秀成果的前提。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应当注意地理知识和实际内容的结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了解,为今后更深程度地发展做好铺垫。坚持将课堂上的知识和课外的拓展知识相互结合,让学生不再因为课堂单一而无兴趣学习,相反,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老师的上课效率。
3.坚持课本内容主次结合
之前提到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存在着知识的差异,这也是高中地理老师需要进行思考的方面,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学生能够在考试成绩上得到提升,也要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要将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之间调节好,将内容彼此融合,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到地理知识。
4.师生之间应该尽可能地更多互动
尽管高中上课时间段很紧张,为了教学进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无法更深程度地互动和相互学习,但如果老师可以改变其教学理念,在教学上尽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下更多地和每个学生沟通了解,将每个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理解程度掌握好,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周全的课前准备,课堂尽可能愉快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身的自主学习效率。
5.摆脱课堂模式化教学
要真正地让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教师在上课中也要将模式化教学摆脱掉,如果在课堂上只是结合了其他优秀教师的上课经验和上课方式,无视自身课堂中学生的真实状况,这样的教学课堂是毫无灵魂可言的。只有真正摆脱了课堂模式化,老师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学习和沟通,适当的小组训练和组合探究等,这样才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真正的上课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学不单单是上课教授学生认识地理知识这么简单,它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自我塑造,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人特点。只有将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变,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实现教育的终极意义,体现教育本质。
参考文献:
[1]盛启红.浅析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实用性很广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地理教学应有的作用。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出发,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顺利开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高中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对学生、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能教给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改进高中地理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地理的学习难度较大,教学范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多数学校都把地理学科放在次要位置,不重视地理教学。正因如此,高中地理教学资源非常有限,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学习知识,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取决于教师的讲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较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由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范围广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但当前的教学安排却打断了这一连贯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加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负担。
二、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难度大、范围广,学生不重视,方法不多样,过程不连贯,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分析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不重视地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使学生明白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对高中地理学习不够重视,这就会加大教学的难度。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试图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可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由于学业压力较大,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考虑个人兴趣和爱好,只是尽力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因此,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是不现实的。
其次,有些高中地理教师不具备整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整体把握,只会分散地教授地理知识。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侧重于理解,人文地理侧重于记忆,二者各具特色。
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从高一开始给学生奠定基础,否则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高中地理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运用不当的问题。高一、高二的地理知识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打好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对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改善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阐述了地理导学案在编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就其价值和结构两方面阐述了看法。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导学案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等,由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察了大量课堂并收集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某地理导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模块设计问题如下: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①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气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转。
②反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
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让他们成为了“搬运工”,将书本中陈述的知识搬运到了导学案中。
(3)地理导学案过于突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华,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这些导学案基本上是以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为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案中基本得不到体现。知识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地理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知识为承载,将地理知识中可以蕴含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外显。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
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使用导学案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课后应当反思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此外,还有必要及时回收导学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在课后及时完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投入到下一个学案的编制中,这是教师课后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回收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问题,观察学情。同时,多数学生在课后就将课堂的学案“雪藏”,并没有及时总结、巩固。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打了折扣。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
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4]黄莉敏.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案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2010,(6):64-65.
问题一:教师满足现状,缺乏交流学习的意识
在一般人眼中,地理课程人人能教,地理课也经常成了调节课时余缺的一个砝码。现行新教材内容虽少,但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对教师要求也较高,由于满足于现状,缺乏交流学习,产生教师本身知识陈旧化,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对策:与时俱进、完善自我
首先,要求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应持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师间营造和谐、互学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还应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取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不足。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与时俱进、完善自我。唯如此,我们才能保证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问题二:教学条件限制,课堂探究活动组织较为困难
探究观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有些地理内容很抽象,仅靠教师用语言讲解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但现在的农村中学,受条件所限,配备的地理教学资源较少,仪器和模型更是少得可怜,上课时经常只有简单的一些地理挂图,大多数知识要学生凭空想象,往往收效甚微,例如初一年级地理教材中的地球的公转和昼夜更替等内容,面对这种情况,要进行某些地理探究,教师真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没有相应的仪器和模型,老师只是进行讲解,学生较难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教学效果差。
同时,因教学条件、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加了组织课堂活动的难度,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尤为突出的是有些活动课难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只能唱着新课程的调子,走着“满堂灌”的路子,新课改在实施中显得举步维艰。
对策一:优化资源、合理利用
针对这种情况,重视与开发地理教学资源是地理教师及学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教师是地理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也应是开发者,所以教师首先应端正态度,不能怨天尤人,而应因地制宜,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努力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乡村中学虽然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但乡村所具有的天然的教学资源,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如乡村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不同的生态环境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如讲到地形地势特征山地、丘陵时,由于我校处于丘陵地带,学生经常到小山坡上去玩耍,我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山坡游玩的情景,这样对学生来说有直观性的认识,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对策二:精心组织、创新思路
新课程中探究活动课的增多,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精心备课。其次,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不能把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仅仅看做是一种形式,在课堂搞一些形式上的活动就草草了事。这样做表面热闹,其实毫无意义。我们应该让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如要求学生分组活动,应该有选择性地加以分组,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精选有利于引起争论的、个人难以完成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做到既让优等生“吃饱”,又让其他学生“吃好”。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活动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问题三:对地理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对地理课教育重视不够,“副科”观念“深入人心”,这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也表现在家长身上,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地理课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课后不愿花时间去复习巩固。同时,学生基础薄弱,成绩低下,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对策:加强沟通、兴趣诱导
【关键词】地理;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13-02
情境教学法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但是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只顾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导致情境教学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地理教学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
1 情境多集中在“开场白”部分
当前,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多被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情境的创设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即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之前,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语言、实体、影像、音乐或图表等媒体或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是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往往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继续按照原来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不再注重创设新的情境了。教师应当看到,这种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起到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达不到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多种情境,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2 情境的创设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使用,那么怎样体现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呢?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其所用教学方法的实质目的,更多的是看重形式上的“到位”。因此在教学(特别是公开展示课)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结果使情境的引入是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韵,表面看是热热闹闹,其实是华而不实,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同时,这样过于重视形式,也很容易造成忽视地理学科特点,使地理课变成了手工课、电脑课或拼盘课等现象。
3 情境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在平时“家常课”的教学中,可能很少或根本就不使用情境教学法或某种情境,可是在开公开课时会努力的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师生特点创设多种情境。在公开课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恰当使用,因为情境的创设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一种就是整堂课设计精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恰当,整节课可谓是无懈可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会出现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原因并不是老师表现不好,而是学生表现的不好,因为学生对于一些像多媒体画面、音乐、语言等简单的情境学生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比较复杂的教学形式一下子根本不能适应,不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摸不到具体实施的方法、目的和注意内容,不能按要求完成老师的任务,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4 多媒体情境的使用易走入误区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地理学科中运用更为有用,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比较广阔,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联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可以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地理教学还可以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精美画面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是今后教学手段发展的总趋势。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人用“人机共灌”、“画蛇添足”等词语来表示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境况。可以将目前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七点。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多的注重画面的精美,而忽视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
(2)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师成了“操作员”和“讲解员”,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3)多媒体课件成了公开课、观摩课的不可缺少的“点缀”,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4)多媒体课件过多的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5)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忽视了对地理学习内容的关注。
(6)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往往画面的移动速度过快,忽视了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7)现成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较少,而广大地理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3
高中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强、学习最有效率的时期,加强高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人文情怀和科学的地理观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学科,它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兼容的特点,学好高中地理对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三维目标难以掌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三维目标的把握不是很容易。一些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有的知识体系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许多新教师对于新课标还没有理解透彻。
2.教学模式不新颖。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不新颖等问题,很多教师依然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张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甚至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3.教学内容枯燥。高中地理教材受到篇幅和表现方式的制约,部分教师就教材讲教材,教学内容枯燥、不够生动,所蕴含的知识信息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课堂教学的信息生动性与丰富性都不足,很难形成学生热爱学习的氛围,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课堂评价机制缺乏。现阶段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然沿袭传统的评价方式,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指标,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也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这样的评价机制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降低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对策
1.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统一起来,不失时机地促成“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推导过程,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教会学生如何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并着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便学生掌握正_的地理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以及试题的编制过程中渗透一部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应的试题,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成为一种可测量的目标。
2.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武装丰富自己,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体系,认真备课,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分层教学法、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3.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媒体较传统教学手段具有人机交互,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大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单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而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学生可以直观观察想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昼夜交替现象等内容学生能轻松理解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制定出一整套合理的评价机制。例如,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测试结果、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强度、课外实践能力等相应指标,为每一位学生制作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综合测评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展的步伐,难以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更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地理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88―01
本文通过检索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及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请教指导老师和该领域研究者,借鉴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研究的现有成果,针对甘南藏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理论研究和实验区行动研究为基础,得出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的经验理论。
笔者以为,在地理教学联系生活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为基础,从生活中搜集材料,加以甄选、提炼和升华,使学生将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常见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地理与生活密不可分,不仅要在生活中利用地理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形成地理观点,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真正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从笔者多年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来看,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尤其是甘南藏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 基础教育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的地理素养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储备较少,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
2. 由于师资水平、教学资源有限,学校不能建立丰富多样的地理课程以供学生选择,满足不了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尤其是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3.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虽然开始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仍然局限在小范围内或者处在探索尝试的阶段。师生对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或者多劳而无功。
4. 有些学校虽然初步具备了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但是由于地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加之地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偏低,所以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实际。
5.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仍然在教学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导致了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学过程中切忌把教学视同为日常生活。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不能等同于散漫、无目的的日常生活状态,要让师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都有所发展。
2. 教学实践中要选取恰当的生活元素,创设生活情境时要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甘南藏区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风俗背景,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到这种特殊的背景制约,有其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合适的生活元素,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作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3. 甘南藏区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开发符合当地教学实际的教学资源。现有的能够完全适合于甘南藏区的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活资源稀少,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发现、挖掘适合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资源。每个地理教师还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库,并且时时进行交流学习,建立具有相对科学性、逻辑性、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 新课改 衔接
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后,明显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中考恢复地理作为考试科目,在上级领导、地理同仁的努力下,地理教育展现了蓬勃生机。然而目前地理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不容小觑,下面浅谈我的观点:
一、中学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
地理学科让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时期的中学生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科学认识世界,缺乏地理环境科学意识,很难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类要在地理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掌握环境本身的发展规律,按科学规律办事,而这些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社会、校方、教师抑或学生,在升学压力下,都很难对以上问题给予重视,受到地理是“副科”这种思想的影响,目前各初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
(二)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教师师资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地理师资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初中地理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他们中多为语、数、英、政、体等老师兼任,这些老师的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教材不熟悉,基础知识把握不准。二是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年轻化。由于地理从2000年后才恢复为高考科目,中间有断代,各高中地理教师青黄不接,普遍年轻化,缺少带头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
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各高中地理教师不得不花一年左右时间给学生补充区域地理知识。
二、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只能以高中地理教师的身份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契机下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在高中阶段弥补初中地理知识的不足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一)推进新课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业务水平。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版本教材无一不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地理教师应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利用教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
2.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可以做以下尝试:
(1)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创设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兴趣。
(2)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趣味知识加以渲染,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探索、领悟、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要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高中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特别是高一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及时引导,将加快学生适应高中知识学习。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一、河南省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科课程设置、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教育评价模式等几个方面来考察和评价,目前河南省中学地理教育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学地理课程设置不合理
前人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圈定为“人地关系”,研究方法大多以定性为主,研究过程也大多以文字来描述,因此地理学堪称一门描述性科学。正因为这样,中学一直将地理学科归入文科类,而正是这一错误的归类,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学科属理科。近年来的科技进步也要求地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文科学生对此要求显然难以达到,因为他们中有的数理基础相对较差,不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部分院校为了照顾文科来源的学生,不得不将该专业的教学要求整体降低,其结果必然使部分学生难以成才,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初中只有七年级和八年级开设地理课,九年级没有地理课,河南省中招考试又不考地理,结果教师、学生及家长都不重视地理课,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地理知识贫乏,这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
2.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中学地理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后,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中考取消地理课造成的社会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和教师不重视的外部环境所致,地理教育处于应付、地理教育改革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其次是因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一观念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地理教育被“浓缩”成为“填鸭式”的地理知识讲授和学习,完整的地理教育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最后是因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存在。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与应用”成为地理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如判断方向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不少教师讲课时仅利用经纬网地图从理论上讲述,而不是带学生到野外利用自然要素和人文景观去判读,以致闹出了学生在野外分不清东西南北的笑话。
3.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落后
目前,一些中学地理教育仍采用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与讨论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模式大相径庭。此外,作为地理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二课堂,如实验、观察和野外考察等也被作为细微末节予以舍弃。目前,在一些中学,地理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粉笔+黑板”,这与地理学飞速发展、“3S”技术广泛应用的状况相去甚远。
4.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教育评价标准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尺度,评价的指标是分数,评价的方法是考试,因此就形成了教师讲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怪圈。况且现在中招考试不考地理,教学唯一的“指挥棒”也没有了,这导致中学地理课在一些学校形同虚设,中学地理教育很不理想。
二、河南省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是基础,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心,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1.调整中学地理课程设置与抓好教材创新
河南教育主管部门应适时将中学地理学科进行调整,考虑将地理学科归入理科范畴,高考中的地理科目也应相应地划入理科考试范围,中招考试应加上地理科目。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也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作为21世纪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地理教材的框架,使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
2.加强野外调查与考察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教学不应再被局限在教室(或实验室)的空间范围内,其内容也应向书本以外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本了解自然、社会,增强其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野外调查、考察等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补充,是搞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不可或缺的活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通过走出课堂,让学生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并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3.改变知识传播的媒体
21世纪地理教材不再是纸质媒体一统天下。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发展,容量大、界面活的电子教材将更多地走进课堂,多媒体教学技术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互联网将成为地理教学不断更新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同时互联网也是我们进行网上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工具,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进行国际、国内合作的工具。新的传播媒体因其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但这对地理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省是个人口大省,还不太富裕,传播媒体配置应逐步开展,不应操之过急。
4.推广“问题中心式”教学
21世纪的地理课堂教学不应再是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单一形式,应积极提倡和推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中心式”教学形式。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问题中心式”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讲”和“教”日趋减少,而教师作为领航者、组织者的作用日渐增强。教师针对某个问题提出思路,然后由学生讨论、回答甚至总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科教育面向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 防灾减灾 ;意识;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崔静)民政部、国家减灾办8日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5247.4万人次受灾,782人死亡,67人失踪,245.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1730.2亿元。此外,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7.7万间房屋倒塌,330.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199.7千公顷,其中绝收871千公顷。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呢?必须以预防为主。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呢?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地理是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呈现地球各圈层的相关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危害等内容,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起防灾减灾教育的神圣使命。为此,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书,供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使用。然而,我国中学地理在防灾减灾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一、防灾减灾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问题一: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能力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部分省区高考中涉及《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考题相对较少,而且过于简单,导致很多学校对该部分知识技能传授不够重视,仅仅停留在勾画重点,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层次上。
问题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忽略第二课堂。现阶段的高中学习呈现出这一特点,学习时间很紧,但内容很多。因此,大家把时间抓得紧,就连周末和晚自习都在传道授业解惑,那肯消耗宝贵的时间去开展第二课堂,做"无用功"呢?
问题三:以教师教授为主,忽略预防演练。预防演练无论是准备工作,还是演习过程都较为复杂,尤其是要实现高度逼真的模拟演练,收到良好的演习效果,难度就更加巨大。
因此,如下统计结果就不足为其了,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进行的安全教育管理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
二、提高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防灾减灾知识落到实处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仍有很多老师照本宣科,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识记识记,解题答题的能力训练上,没有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这一点,和大家分享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台风"韦帕"来了,上海市里紧急通知中小学放假一天。当学生们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完全沉浸在不上课的快乐中,丝毫没有感觉到"韦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时,某地理老师感觉到一个绝好的自然灾害教育机会。于是他匆忙把作业布置下去。①.你知道什么是台风吗?②.台风来临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③.台风来临时,你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了吗?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将你看见的或听见的事例写下来。④.台风走后,人们又做了些什么?⑤.你认为台风有没有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的影响呢?带着问题,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老师的指导中全面认识了台风这种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频发的自然灾害。这样的亲身教育必将让孩子们终生难忘。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在班上,可以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的主题班会;可以发动学生办相关的黑板报、手抄报;还可以开展专题讨论等等。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大地震及海啸已确认造成8277人死亡,12722人失踪。针对这两组数据,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专题讨论--为什么汶川地震比日本地震造成的伤亡更严重?通过讨论,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也掌握了更多的防灾减灾知识。
在校内,利用国旗下讲话、大型展板、邀请专家讲学等等形式,深化防灾减灾意识。
例如:每年5?12,我校国旗下讲话的主题都会围绕"汶川地震"展开;每年国际减灾日,我校每个班级都会制作一张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大展板,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学校还定期征集"防灾减灾"小论文,发表于校刊之上。
在校外,可以开展实地教学。例如:每年我校利用小长假开展体验教学,带领孩子们参观汶川地震遗址,舟曲滑坡、泥石流遗址,在结合实地情况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教会学生逃生、自救、互救等相关知识。
3、加强预防演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技能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靠平时我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去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灾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高度仿真的预防演练。例如:我校的火灾逃生演练,第一遍,在没有任何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全程监控了孩子们的逃生过程,对照视频由班主任组织讨论每一位学生的经验和不足;第二遍,请当地消防官兵和师生共同模拟演习,同样全程监控后再结合视频总结教育。
在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加重的今天,我国中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依然相当薄弱,防灾减灾技能依然欠缺。因此,在中学地理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最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防灾减灾的技能。在自然灾害面前,谁具备了防灾减灾意识,谁掌握了防灾减灾技能,谁就能在抵御灾害的过程中沉着冷静地处置、机智灵活地应对、及时正确地自救,让生命多一份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于秀丽;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陈季;张英;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议[J];地理教育;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