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生 专业认知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201428)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1-01

专业认知是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的看法,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将来从事职业和发展方向的整体认识和态度。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情感认同,而且在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并最终成为检验旅游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从专业认知的“参与性”、“认知性”、“情感性”三个维度设计了16个问卷问题,2014年12月,对在校的1-3年级的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策划方向)的100多名本科学生进行了调研,共回收10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4名,女生93名。

在参与性维度内容中,主要调查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动因、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校活动参与等内容;认知性维度主要调查学生对培养目标、实践实习、能力素质、专业解读、就业形势等内容的认知程度;情感性维度主要调查该生的专业认同感。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结构特征

107份有效问卷中,女生居多是目前国内该专业生源性别结构失衡的反映。在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为专业调剂进入,另有近30%的同学是凭感觉进入。表明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较模糊,市场认知度还有待提升。

表1: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

(二)参与性维度特征

专业课参与意愿调查显示,有超过1/4的学生表示始终会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另有65%表示课程重点内容会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另有不到10%的同学表示听课为应付考试。表明,旅游管理专业课课程参与度还有提高的空间。

专业课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按时独立完成的学生超过一半,但偶尔抄袭的占到了45%左右。说明大多同学们的专业课作业态度较端正,但对专业课作业的功能认知及完成方法还有待提高。

采用5分制里克特量表调查学生参与专业活动的情况显示,参与程度平均分为3.25,分数较高。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来看,旅游策划方向的学生目前有一定的专业忠诚度,同时大家对旅行社、专业策划机构与旅游地等就业方向很感兴趣。

表2:未来就业意向

(三)认知性维度特征

通过调查学生对专业学习要求的认识发现大家对本专业学习所需的素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了解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55%的学生认为野外专业实习有价值并对专业实习的满意度较高,说明野外实习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较大程度积极地影响。

近95%的同学认可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方式加上专业的系统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专业要求。在各种技能中,旅游策划方向的学生最想提升的是旅游策划专业技能,其次是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另外,对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也很看重。近50%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的比较乐观,10%的同学存在着消极和焦虑的情绪。

(四)情感性维度特征

在“若有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上,选择“一定会”和“可能会”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因此可以说本专业学生对旅游策划方向有一定的忠诚度。

通过里克特量表,在“我在内心已经接受了我这个专业”的表述中,平均分为3.58,得分较高说明本专业学生对策划专业的接受程度较高,大家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对策建议

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专业信息,熟悉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跟踪了解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特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促使专业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

通过学界名师传帮带和业界精英进校园,树立和增强学生的专业信仰和职业认同感,保持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让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成为物质生活的保障,也成为精神寄托。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活动,增加进入企业锻炼的机会,加强在校学生不同年级和班级之间的沟通,同时密切与往届校友的联络,及时反馈市场信息,通过产学研教结合的模式使学生逐步明确职业生涯方向。

提高专业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设置强调旅游策划专业技能的培养。旅游策划技能是本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包括规划设计、文案撰写、语言表达、图件制作、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李文兵.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3, 5: 118-123.

第2篇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在校时间普遍较短,而在对学生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的时候,学校却往往将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安排为必修课,这样的安排就造成了学生素质无法提升的情况出现。试想,如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不能更好地满足其所在企业的要求,那么这就一定会为企业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迈进社会以后都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没有较强的责任心,也没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如果遇到了措施或是失败,自己便会乱了手脚。但是对于一个具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也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所以说,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服务意识等都能够决定行业发展的成败,而这些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如今在校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所以如果不能更好地将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来,那么其将不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

2.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2.1合理安排课程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措施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专业课程的主要基本板块分别是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应该合理且合乎实际。在文化课程的安排上,学校应该重视对语、数、英等基础课程的安排,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起到了必要的作用。在专业课程的选择方面,要重视对综合性学科的选择。因为旅游管理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涉及面较为广泛的综合性学科,不但涉及到了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内容,甚至连历史、地理、民族、风俗、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因此在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合情合理。最好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优化,这样便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进展,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2强化师资队伍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措施

只有提升师资力量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师资力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保障。所以从教室本身来说,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了,不断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鼓励教室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可以设立一些奖励制度,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室永远站在教育的最前沿。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单纯凭借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的,所以学校应该为教师安排一定的实践机会,组织有效的培训,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将自身能力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此基础上,学校必须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因为“双师型”教师不仅在旅游管理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而且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精髓进行深化和讲解,保证学生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前面已经说过,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专业,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不能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也需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保证理论和实践完美的集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①学校应该积极地寻求合作企业,并迅速与其达成合作,联合起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这样才能够促进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②同时学校需要在小区内建设一些模拟的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对学生有效开展实训教学;

③在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和实训的同时,也需要积极为学生寻找一些实践的机会。举例来说,学校举行某种会议或活动的时候,可以将一些学生安排为礼仪接待、服务人员等,这些都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锻炼,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快速的成长起来。

3.结语

第3篇

1.从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入手,限制学校扩张数量

在国家良好的旅游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地开展旅游管理类专业。但是在2008年之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业的旅游教师,都是学历史、地理、经济的老师临时担任,学校也没有实训条件,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没有亲身实践。毕业之后和中专院校或者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起工作,在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学旅游只能做导游或者酒店服务员的看法。近几年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数量开始下滑,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提高高职院校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门槛,让学校在达到师资水平、实训水平的条件下,才能设置该专业,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开办此专业,同时,要加强已有此类专业的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才能有望招收到更多此类专业的学生。

2.变革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专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通过此专业,学生能学到什么,到什么地方就业都是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专业提升,就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实行2年在校学习,1年校外实习的模式。但是在实行的几年中,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和其它专业有很大的不同。该专业在就业方面淡旺季明显,很多单位反映上半年3月底开始,企业就进入用人高峰期,但是学生还要在校上课,不能离校,下半年10月份以后,陆续进入淡季,但是学校却开始把学生送往实习单位,企业不需要人,学生到单位也学不到什么有效的东西。从近几年开始,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变革,实行了淡进旺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学期集中在校学习,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学习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知识;第四学期,到校1个月的时间,选好实习单位,3月底开始到企业进行实习,第五学期10月底返校学习;第六学期开始找工作。正好实现淡季学习,旺季实习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知道自己哪里不足,返校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2个月。

3.以国内成功专业的建设视角,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进行修订

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细分,学科定位,教材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和教学实践,师资队伍等。对比国内成功专业,比如会计专业,近几年招生形势好,学生就业形势好。相比之下,该专业在教学手段、教学实践方面容易满足,很多高职院校都配备的有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实训室进行相关教学,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进行实践,达到教学练相结合。但是对比旅游管理专业可知,目前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并不具备完善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训室,并且此专业更多的需要到景点、酒店、旅行社进行实践。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在学期中间集中带学生到景点或者酒店实习一周到两周,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国外很多旅游高校,都实现了在景区上课或者到酒店上课,景区或者酒店就是课堂,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练一体。

4.成立国内酒店职业经理人教育,设置酒店职业经理人证书

旅游管理类专业包含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会展等几个方向,旅行社有导游资格证书,领队证书等,酒店方向目前有餐饮职业经理人证书、客房、餐饮服务员证书等。但是很多学生觉得酒店方向的这些证书含金量低,对就业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到酒店工作,因此对于高等级的专业证书需求提高。

二、结语

第4篇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在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第5篇

一、体验教学的概念

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身边的事态、亲身经历,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根据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事物的本意。体验是人的一种内心的活动,是人对某一事物有着真实的感受并能够产生情感的过程,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会在心里留存记忆。体验教学是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他们感受、经历已达到实现了解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的目标。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等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体验思维教学的模式中,能够使学生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当下很多的旅游管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灌输、讲授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的都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已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客观理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实践条件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旅游专业的教学设备并不完善,有很大的缺陷。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投入不够,缺少多媒体设备、模拟实验室不完善,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的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条件来供学生体验学习,体验室的面积狭小,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学设施上的不完善,严重的阻碍了体验教学模式的发展。另外,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实训基地建立的非常少,在平时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理论课,实践课一般都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去体验,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学过程内容教材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日益发展成熟。但在高校中,很多的教师教学过程依然是讲台、黑板、教材和粉笔。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桌上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不能使学生感受旅游的体验,教师没有将体验思维融入到旅游管理教学中。

三、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进行实践教学。想要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一定要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将一贯的传授式教学转变成体验式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创造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建模拟情境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做好策划,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遵照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利用典型的案例,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事件中,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的气氛,更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全面得到提高。教师创造模拟情境,可以选择探索性的案例或是描述性的案例,也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改造成一个情境,不仅嫩增加课堂的趣味,也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饭店市场营销》这一课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1984年北京的长城饭店,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把握住了机会,成功得到了接待团的公关营销,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传授学生,并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感受案例中的技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进行探讨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讨式教学与情境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以及分析,能够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各抒己见,将情境融入到课堂上,使学生有更好的体验及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的体验思维充分的被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饭店服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能够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在模拟室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饭店服务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该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知识点,更能够通过体验思维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第6篇

一、体验教学的概念

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身边的事态、亲身经历,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根据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事物的本意。体验是人的一种内心的活动,是人对某一事物有着真实的感受并能够产生情感的过程,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会在心里留存记忆。体验教学是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他们感受、经历已达到实现了解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的目标。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等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体验思维教学的模式中,能够使学生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当下很多的旅游管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灌输、讲授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的都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已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客观理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实践条件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旅游专业的教学设备并不完善,有很大的缺陷。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投入不够,缺少多媒体设备、模拟实验室不完善,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的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条件来供学生体验学习,体验室的面积狭小,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学设施上的不完善,严重的阻碍了体验教学模式的发展。另外,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实训基地建立的非常少,在平时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理论课,实践课一般都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去体验,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学过程内容教材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日益发展成熟。但在高校中,很多的教师教学过程依然是讲台、黑板、教材和粉笔。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桌上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不能使学生感受旅游的体验,教师没有将体验思维融入到旅游管理教学中。

三、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进行实践教学。想要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一定要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将一贯的传授式教学转变成体验式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创造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建模拟情境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做好策划,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遵照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利用典型的案例,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事件中,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的气氛,更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全面得到提高。教师创造模拟情境,可以选择探索性的案例或是描述性的案例,也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改造成一个情境,不仅嫩增加课堂的趣味,也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饭店市场营销》这一课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1984年北京的长城饭店,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把握住了机会,成功得到了接待团的公关营销,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传授学生,并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感受案例中的技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进行探讨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讨式教学与情境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以及分析,能够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各抒己见,将情境融入到课堂上,使学生有更好的体验及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的体验思维充分的被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饭店服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能够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在模拟室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饭店服务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该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知识点,更能够通过体验思维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

中国分类号:G718.5

0.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从小规模地域性产业逐渐转变为各个省市地的重要经济来源。根据调查显示,到了2015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和第一大入境游接待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30亿人次,出境游客和入境过夜游客可达1亿人次。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产业,更需要数量巨大的高质量专业人员从事该工作。因此,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应担负起培养出旅游服务业人才的重任。

1. 目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重复冗杂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都以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其结构比例多以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方面组成,这就导致课程之间出现重复、繁琐、多余的现象。例如《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等,都有内容重复的情况。

1.2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部分职业院校办学年限较短,由于旅游业近年来较为火热,便跟风开设旅游专业,导致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跟不上;再者,旅游业本身学科发展历史较短,缺少有深度、有建设性、有代表性的理论。出现教师从别的专业调来,对旅游业所知甚少,而自身缺乏实践经历,只能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教授不出实际内容,影响教学质量。[1]

1.3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达到并统一同一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本专业知识水平。而在运作过程中,又会根据教学对象、基础知识、培养目标等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根据学生基础的薄弱程度,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加强实践课;同时加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地理知识、管理学知识,并培养其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达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开拓视野的目的。但是,部分院校并未深刻研究课程设置与主客观条件的利害关系,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导致学生难以跟上老师授课节奏,课程设置重复,学生丧失信心,影响学习热情,使培育出的毕业生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1.4 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分配不当

加强实践教育已经在职业院校教学设计中号召了数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依然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的传授,理论课课时设置较多,实践课相对较少,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不过,对职业院校来说,更匮乏的是实训场地与教学资金。由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旅游美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地理》等课程,常常因场地、经费、教师条件甚至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开展实践教育;在部分院校开展的实践教育课程中,往往将学生派往旅行社等单位实习半年到一年,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学生并不能很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 对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看法

2.1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加强专业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应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而是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的。所谓职业能力,指的不仅仅是从事某项职业的操作与业务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胜任该岗位的能力称之为“从业能力”,它应具有该职业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内容。因此,课程设置应加强其职业性与针对性:将普通英语教育替换为旅游专业英语,旅游人文教育可替换大学语文等。[2]

2.2 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跨领域专业,对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而在课程设置中显然不可能对所有学科面面俱到。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不同学科的教材编写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材,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使之利于学习,便于接受。例如:《管理学》、《物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学科结合,可形成《旅游管理》课程;《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又可合成为《旅游环境与生态》课程。通过针对性编写教材,不仅帮助学生易于接受各大领域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加强学科针对性,减少繁复的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旅游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课程设置与教材编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因此,学校还有必要做好旅游业的信息搜集工作,关注业界行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顺应时代,满足社会的发展。[3]

2.3 多方面设置课程,增大学生选课自主性

旅游管理专业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必修之外的选修课,学校应多方面设置课程,尽量包括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空间;同时,还应使学生满足旅游业各个企业与部门的从业要求如: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前台、大唐、客房、酒吧等。为此,就需要压缩必修课程,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教会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其覆盖面以包括大量专业选择方向。例如,酒店管理方向,要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客房管理与服务、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旅行社管理应包括生态旅游理论、导游理论与技巧等。通过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需求,也满足了不同的旅游业岗位与角色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增强专业职业性、编写针对性教材、更新课程内容、扩大选课范围等措施,可以改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状。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将要进行课程改革的职业院校有所帮助,更希望今后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是旅游业岗位上合格的一员。

参考文献

[1]黄烁.浅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际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旅游管理;实践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268-02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老师的精心规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相关学科具体情况的客观描述,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并从中受益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种探索旅游管理的活动,在各种形式的旅游实践中寻找规律,掌握其方法和技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案例教学法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了一种不一样的案例教学,这些情况都是来自于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实施以后,效果非常明显。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案例教学法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特别是1986年的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TaskForce)提出了《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特别推荐案例教学的价值,并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

二、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一)激励学员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传统的教学仅仅只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但在实践中其内容可能不实用,而且很无聊枯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没有人去告诉你怎么做,反而是需要自己去理解和创造,每个参与者都必须表达自己对别人方案的看法。

(二)指引学员更加注重能力

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员一味地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三)应重视双向沟通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仅仅是在课桌前听。只有到最后考试的时候才知道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中,学生得到案例材料后,要先消化,然后去查阅那些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就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在捕捉到这些理论知识后,他会认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应该算是一个升华的能力。并且随时要求教师给予指导,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深化思维,在不同参与者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因此双向教学形式对教师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是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理论,它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培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旅游业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并且能在旅游经营活动中使用外语,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与方法的高级专业人才。任何专业都依靠他们的学科而在学校存在。学校的发展将影响一个专业的发展。文科院校更加注重建模分析和情感描述,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思维能力更加规范和有条理;综合性大学则在两方面更平均一些。学术背景对专业发展的竞争影响较大,中国的旅游管理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适合旅游规划和总体设计,这部分比例最大,约占40%以上;第二是管理学科,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具有很高的管理能力;第三是历史学科,有较好的旅游文化优势,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

(一)选择案

例应该做到“精、实、新、深”四点:案例要“精”,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加上同一原理一定有很多相同的案例,所以案例的选择不可能全都考虑到。因此应该选择典型、有针对性的案例,即是选择那些与实际操作相关的案例,以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样的话就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案例要“实”,是指选用真实发生过的案例,只有真实发生的案例才清楚明白,让学生觉得事件发生在他身边,从而激发其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如果是主观猜想的事件,学生就不会在意,因而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要“新”,就是指案例的选择要跟上时展。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旅游业也在不断创新,更新产品,增强服务。那些情节老套的案例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不会有现实作用,应该摒弃,反而是应该选择在深化旅游业发展时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然后提炼和升华,这样案例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案例要“深”,院校中学生大多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选择的案例只是表现在表象上的内容,学生就可以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得出结论,就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案例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

首先,活学活用运用在了课堂教学中。在《管理学原理》的上课过程中,实践具有的无限性和学生个体与社会交往关系的有限性是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是案例教学法尝试去做的。其次,课堂运用案例教学法,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逐渐深化并加深理解能力。再次,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的教学和实施,可以有效改变单纯课本理论灌输的窘迫现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在审理案件和讨论中发挥主要作用,而教师发挥“规划”和“监督”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实施案例法教学,要按照特定的认识顺序,应遵循如下步骤。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通常在正式开始前集中一到两周的时间,要把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材料,指定收集必要的信息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初步形成对案例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也可以在此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工作。注意这一步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会影响整个培训过程的效果。第二,小组讨论准备。根据培训学员的年龄、学历、工作因素、工作经历等。将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由三到六人组成。小组成员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样在准备和讨论时,更多的学员理解情况就会有更多不同的看法,因此对案例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各研究小组讨论地点应分开。各个小组应该以自己有效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活动,教师不应该进行干涉。第三,小组集中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对案例的分析以及处理建议。一般来说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内,发言人发表完说明后,要完整解释其他团队成员的询问和疑问,然后团队的其他成员也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过程是学员发挥主动性的过程,教师则扮演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身份。这时的发言和讨论是为了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意见最为集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上来。第四,总结阶段。完成小组和小组的讨论后,教师应拿出一段时间来让学员自主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的总结可以成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学员书面整理归纳出总结,这样学员就可以体会到更深的层次,从而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5]。

(四)要更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无疑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用,因为案例教学法只适用于技能、实用性强的课程,而不是所有的旅游专业课程。所以,传统教学方法不应被教师摒弃,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来采用不同的教课方法。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案例教学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然而许多院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和课程学时安排都难以满足案例教学,所以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理论知识的教授都要在时间上很好地处理,这样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有一个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应与理论讲课相结合,因为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淡化理论教学法。如果不结合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必须以理论为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才能充分对案例展开讨论。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应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效果就更好了。其次,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师的教学责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工作态度和教学责任心的要求都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熟练地管理和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地积累实践与探索,不是通过一个或两个简单的培训或观察别人可以运用自如了。教师要掌握火候,进行组织教学,起到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6]。总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因其手段新颖,内容丰富的特点更加符合旅游专业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案例分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习相关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必定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从而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巍.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5(1).

[3]果洪迟.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好形式——谈案例教学法的体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4]史克文.浅谈案例教学法[J].国际商务研究,1984(1).

[5]王轩.以案例为基础的汉语教学法初论[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第9篇

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旅游行业累、不稳定的占了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来到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与外界的接触,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有所改变。

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上急剧增长,知识和技能上逐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明显跟不上市场不断提出的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表现在:知识陈旧,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对旅游管理的应用认识不够,认为学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伺候人,就是为别人服务,端盘子、洗碗;不能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随时遇到的难题,实践能力不强[4]。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旅游管理开设的课程提出了许多想法和建议。在调查问卷中,对回答“大学已经学过的课程感兴趣的课程有哪些?”这个问题上,有25%的同学选择了礼仪课,29%的同学选择了中国旅游文化,21%的同学选择了英语,20%的同学选择了餐饮,可以看出实践类的课程更加吸引学生。对于回答“有没有什么知识是你非常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学计划里没有的?”这个问题时,16%的同学提出想学习小语种类的课程,还有17%的同学只是提出想学习实践类的课程。在回答学习感到吃力的课程这个问题时,有19%的同学选择了高等数学,3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学,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比较薄弱。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占26%,对未来的工作问题,有38%的学生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也有26%的同学选择了“走一步看一步”。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中有70%的同学愿意和老师谈谈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是不知道哪些老师能就这方面沟通,这表明了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老师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调查问卷统计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更新培养观

念,实现由培养以专才型人才为主到培养以通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改革培养方式,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转换培养体制,实现由封闭式培养向开放式培养的转变。旅游管理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开设一些模拟实验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构想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能力评估系统;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表达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能力。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5]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真实的认知。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力争缩小导师制的生师比例,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7]。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91- 93.

[2]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179-181.

[3]陈健平,黄安民.浅析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旅游职业化——以华侨大学旅游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9-253.

[4]周旗.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0(3):93-95.

[5]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 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95-463.

第11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第12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第13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第14篇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第15篇

(一)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以培养本科人才为目标,在培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结构和体系。归根结底就是你的定位是什么?你想培养什么样的人?你是如何培养这种人?即要培养出什么类型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种人才。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标准、范式、结构或思想体系[7]。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各学校的通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制度、教学管理与评价。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三个主要内容。培养目标是各高校旅游教育目的的细化,它取决于特定的社会领域需要,也随学校的级别体现出差异。旅游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至于课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种是实践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教学方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形成的教学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课外实践、专家座谈会等。

(二)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最为经典也最为成功的典型代表是瑞士、日本与美国,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如下。

(1)瑞士的洛桑模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瑞士一所著名的大学,它主要是培养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酒店人才。他们主张产业和教学相结合,主张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贯穿到每一个细节中。并提倡及时创新学校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与行业的交流合作。同时,教师对自我要求也很高,在不断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标新立异,学校实行的一些国际化战略课程,备受学生青睐。

(2)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美国康奈尔人才培养目标重视高规格酒店管理精英的培育。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更关注内容的博大精深,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丰富,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营销、决策、管理沟通、社交训练、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讲究知识的深刻内涵,如会设置一些与财务、烹饪、招待等方面相关的课程。美国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并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

(3)日本立教模式。日本立教大学旅游教育模式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日本旅游教育界有着中心的地位,为酒店业、旅行社行业、航空业等第三产业培养优秀的基本功扎实的专业人才,具体培养能够在经营、策划、地方行政等方面的创新者,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培养振兴区域经济的领导者。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了日本课程设置的趋向,主要设有综合教育科目、专业相关基础科目及一些选修科目,立教大学旅游学部重视多学科教育,与国际化接轨和培育多元化的旅游人才。

2.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纵观瑞士洛桑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及日本立教模式,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三种模式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基础课程之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把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基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为特点,追求实用性与操作性。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以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质上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因此,要汲取国外旅游专业培养模式的精华,在旅游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国外的旅游教育不止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为人处世以及学生的创造性等多方面进行培育,为旅游行业输送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国外旅游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既尊重了学生,又使得所学专业知识更精细,并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点非常值得国内旅游本科院校借鉴,各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使教学进度能适合学生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明确培养目标,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看重基础知识传授。国外旅游教育在教学上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必修课程,还为学生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课程水平,强化了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旅游专业的设置更新提供了借鉴,笃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更好地把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二、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将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而这种能力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成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的需求,但又不能局限于当前,必须超越社会的需求,从更宏观更长远的尺度上来构建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体系。

(一)旅游管理行业的社会需求及人才能力构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并且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业不仅要着眼于其行业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正常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识能力。通识能力是学生进入专业教育阶段的养成能力,也可以说是种广义的基础能力,最基本的是社会责任,即旅游本科人才作为社会人所需尽的责任义务;其次是健全人格,即旅游本科人才健全的个人品格和道德素质;再者是和谐心灵,即旅游本科人才和谐纯净的内心世界。通识能力在思想上表现为通识思维能力,即想法更透彻、思想更开阔、分析判断能力更准确。延伸到其他方面则可以分为人文素质修养、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生命知识、两性知识、环境知识以及法制知识等。学生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学习后在个人整体素质上有了一个完整的构造,这为后面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奠定一个必备基础。

2.专业基础能力。旅游本科人才专业基础能力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对旅游本科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它着眼于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构成,即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并且课程的设置必须跟专业紧密联系,不能脱离专业这条主线。由于旅游管理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势必会和很多社会经济的其他行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涉及经济、财务、、管理、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此专业基础构成也就相对复杂,所涉及的课程种类也相对较多,是旅游管理人才能力构成的基础条件。

3.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学生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对于本专业各方面能力的拓展及创新。对专业发展能力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它要求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的整体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能力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学习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比如自己是否能适应旅游行业社会需求,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否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添砖加瓦,旅游专业能力构成是否完善。对旅游本科人才的要求重心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本科人才专业能力的拓展和创新。

(二)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方法。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人才,比高职学生更有深度的理论思想,对未来能高瞻远瞩。另外,不能局限在对国内旅游行政部门级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培养,应该放眼未来,培养适应国际化潮流、能够胜任国际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2.课程设置。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稳固专业理论基础和业务素养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着力打好学生的基础,开拓学生的视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体育健康、职业发展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二类是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而开设的,主要有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心理学等。第三类是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理论性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类是实践性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

3.教学形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相互联系、影响的综合发展体,基于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创新性学习这三个主要模块,理论学习是教学形式的基础,专业实习是一个过渡,而创新性学习则与学生的发展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专业要求,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理论知识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及专业实习教学。

(三)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1.注重实用性。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其服务对象是人,是实实在在地与人打交道,与传统的一二产业不同,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用性。

2.注重综合性。旅游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保存性、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和质量监测难等特点,这使得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旅游产品经营成败的关键。旅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与管理学、心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关联。因而,旅游者活动、供求关系及旅游产业活动三方面将旅游者与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有效结合,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3.注重适应性。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行业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由此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勇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并且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行业拓展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上,纵观我国各高校的旅游教育,在专业要求上愈来愈向规范化发展,专业化的教材资金投入增多,各类关于旅游教育的杂志报刊增加,人才的培养方向越来越向国际化迈进,各种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很好地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三、NCM范式下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一)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于2014年2月至4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做了详细的调查。本次共发放有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调查内容囊括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职业愿景等方面的内容。调查发现,42%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39%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培养人才的类型看法不一,18.3%的学生认为湖南商学院应该培养基础管理型人才,21.7%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而20.6%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39.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综合发展型人才。关于实践课程,68%的学生希望多开设实践课程,认为实践课程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3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认为既没有用又浪费时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45.6%的学生希望掌握更多专业知识,54.4%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形式上,18.6%的学生喜欢情景教学,11.4%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33.5%的学生喜欢移动课堂,16.5%的学生偏向互动参与,20%的学生偏向专题讲座,这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未来的从业,学生的差异非常大,58.6%的学生称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41.4%的学生称毕业后会从事本专业工作,这种状况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未来行业发展的人才危机让人担心。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急需创新。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当前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仍然是教师搭台、教师唱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旅游管理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分支专业,每年学校投入的专业建设经费仅万元左右。资金的严重短缺,限制了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的设置。第三,学生的实践环节薄弱,综合素质不高。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丰富,特别是专业实习,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在一些基层岗位上一待就是半年,比如作售票员、景区闸机验票、客房服务员等,难得有换岗机会,缺乏有效的锻炼,限制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愿景的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期末的考试测评也只是一种应付形式,测评的方式也只是针对所学课程进行考察,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应用能力相对低下。

(二)基于NCM范式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重构

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笔者在基于旅游行业需求、旅游专业人才能力构成、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提高商学院旅游本科人才整体水平为目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对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地重构。

1.创新培养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概念,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遵循凡事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服务于旅游行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相应地朝着“服务型管理”发展,要着重强调教职员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教职员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声教,体现服务型行业的本质。在具体措施上,学院每一年度可以设立“最受欢迎教师奖”,用以奖励那些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师。另外,在学生的工作上,倡导一种“学习成就”的观念,即除了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外学院自己可以设立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奖项,比如可以设立“学霸奖”、“学习先锋奖”、“学习进步奖”,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则还可以设立特别奖,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构课程模块。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陈旧性和滞后性,课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不明确、知识脉络不清晰,缺少一个贯穿于四年专业学习的系统知识体系。课程也基本上是些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选修课程,缺乏创新。笔者认为,应该精简一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同时增加一些更人性化的课程,比如可以设置旅游文化创意课、旅游咨询策划课、户外休闲活动课等新颖课程,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资金充足的话,还可以开设一些职业培训课程如旅游体验师、餐饮品鉴师、客户关系管理师、金牌导游员等。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适时一反常规,由学生课前备好课,由学生讲课,老师则在台下听课,课后对学生的上课情况给予评价,如此让学生切身体会本专业教学的真正内涵;另外还可以进行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