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课堂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教学内容的经验化方式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 例如,在讲授《等腰梯形性质》的内容时,在引入等腰梯形的概念之前,先给学生呈现比较性等腰三角形:“用平行于底的直线与两腰相交”和“用等腰梯形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有助于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等腰梯形概念及其性质。
二、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方式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创设教学情景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构思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案例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例如初中教材《黄金分割》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配乐欣赏著名油画《蒙娜丽莎》,观察“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的比例”,以此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觉得她那么美丽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式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数学跟生活和社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今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能源、环境、粮食、生命的进化等)均与数学有关。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经常接触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思考社会问题,并进行决策,力求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
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能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分式方程的解》一节的教学,可以把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这个知识点设计成以下三个问题呈现给学生:(1)方程解的概念;(2)由原方程解得的值是否原方程的解;(3)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原方程的解。通过以上问题讨论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的过程、原因、结果和实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方式
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策略是指教师利用数学实验、展示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或运用板书、板画、数字化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复杂、抽象的内容简明化、具体化的过程。教学内容可视化处理的主要特征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的活动化方式
一、课前预习,体悟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教材上的那些内容,还应采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那短暂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有效拓展学生们的视野,需要更多的则是语文教师在前期备课过程中做好准备。课前需要预习的不只是学生,教师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并将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让学生们在课前就能够充分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卧薪尝胆》一课前,自己先进一步学习了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生平遭遇,以及当时七国争霸的历史背景,也要求自己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去感悟卧薪尝胆一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了解了这些后,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扩充,将吴国和越国之间那些前仇旧恨的历史故事以及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性格特点等资料整合到了课堂教学的PPT中,在课堂实际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们了解了“公元前496年,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在今日的浙江嘉兴发生的那场因小小私怨而引发的战争。”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们了解“卧薪尝胆”这个故事的起因,并鼓励学生们去想象“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而展开教材正文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前预习,将课文的相关历史情境整合至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正文之前能够通过一些历史故事来了解当事人的性格特点,理解当事人的心路历程。这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之前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后续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中探究,变换视角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正确理解、正确的打开方式也不只有一个。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甲认为文章表达的是作者这方面的情感,而乙则认为作者想要读者明白的又是那一种观念。而事实上二者都是片面的,都没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们以多元的视角看问题,通过多方体会、整合课本信息,全面的学习语文教材,掌握全面的情感表达。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要求学生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解读课文内容。有的学生说道,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因没有火种而只能吃生的食物,也不能因此取暖时,善心大发,决定要为人类冒着危险偷盗太阳神的火种,表现出了他心系人类,大慈大悲的形象,也表现出他不畏艰险、勇敢执着的性格特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当普罗米修斯想要为人类获得火种的时候,应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向主神宙斯说明情况,依照神的法律解决问题……学生们对于课文看法不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们变化角度去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内容,很快学生们就掌握了课程内容。
通过转换角度,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述,这对于后续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课后练习,链接生活
有了课前和课中重构教材内容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应从课后练习中抓起。课后作业抓教材重构,不仅是之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还是下节语文课搞笑开展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应杜绝依赖教材课后习题的习惯,而是要布置一些多元开放思维、开阔视野的课后练习作业。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后,要求学生们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去读懂大自然想要说出的话语。比如,要求学生们夜晚根据天空中的小熊星座判断出北极星的位置,并判断它在自己家的具置;还要求学生们收集一些有趣的石头,在下次语文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石头分享给大家,并说说这块石头的特别之处在哪里……除了这些以外,我还要求学生们每周都应读一本有关大自然奇妙之处的文章,学习一两个大自然语言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小知识。
通过让学生们将大自然的语言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有效的复习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带着兴趣去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学内容;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一、教材内容的拓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人教版的教材内容就是词汇、课文、语法这三大模块的设计,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课堂上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英语词汇这一方面,英语词汇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英语过程中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学习异域文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词汇的适当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词汇进行适当的扩充,比如,对疑难词汇进行词性分析、词义解析和词形变化,并从构词法的角度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英语课堂的数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师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的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对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可以加以讨论和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句子和句意,学会自己造句,并且小组讨论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三、外国文化的拓展
因为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可取的学习方法,当然,这也就要求初中的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拓展外国文化,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例如,根据人教版的初中英语的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向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文章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各方面的内容,这样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体会中西文化在观念上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了解一些相关的外国文化的知识,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高效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5-02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做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重要场所。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具有普遍性特点。于是人们就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语文谁都在用,似乎谁都能学好。然而,真要学懂这门课,学好,会用,许多人就觉得力不从心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语文教师。课改专家王荣生教授说:“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查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说:“教什么?为什么教?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东西。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最重要的也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准确合宜’的教学内容。道理很简单,如果一节课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学内容不合宜,即使师生交流很活跃,这节课也是虚假的热闹,没有多大的意义。”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不能不说是个误导,即:照本宣科和借题发挥。照本宣科的结果是你不说我也知道,书上写着,久而久之,学生懒惰了,连书也不看了。借题发挥是“原子裂变”,只要能沾边的、联系得上的,都讲,结果是学生的智力没有得到开发,学习的重点没有抓住,无端的练习设计了不少,有些题出得连老师本人都觉得茫然,其结果是学生在题海中挣扎,老师陷入不能自拔的批改作业之中。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在语文教学在中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点成绩。我的做法是: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成绩。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得好,能吸引学生,就等于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为此,我首先将突破口确定在课堂的导入。语文课的单元设置,各有侧重,但由于课文内容比较宽,有的受历史环境的影响,今天的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背景介绍式”导入。有的文章学生主体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我就采用“揭示主题式”,如“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告诉世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共商国是的美好愿望实现了。这‘雄伟’二字不正是人民共和国国威的体现?”按照文章内容特点,有的采用“知识介绍式”,有的采用“情境引入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有的采用“联想启发式”,有的采用“讨论评论式”等,新颖别致的开头,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其次,设计导读,新课标对读的要求是: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度,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的导就要抓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对难点段落进行集中突破,做到读音准确。介绍文体知识让学生理清脉络,重点句段的点拨,让学生把准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关键性的词所处的语境,正确理解文意。经过这番引导、点拨,准确地朗读的问题基本解决。语文学习的读是很重要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重视朗读。读懂则文章贯通。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的读书入境就是读懂的表现。但我们的读是以“导”为前提,不是一味地“死”读。
再次,设计练习。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讲是应学生的需要来决定的。语文教学是“文道”组合的典范,有的课中的“道”学生不易悟出,认识模糊,这就需要老师讲,否则就会出现误解。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对总理形象的把握;《分马》中的人物性格分析;《老山界》中战士语言对表现人物品格的理解。对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共同反映需讲解的内容,教师应给予精要的讲解,有的问题,老师稍加点拨或学生议一议就可以解决的就不必细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设计练习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自己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练是学习结果的落实,“怎样练”,“练什么”,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练习过简单,达不到目的,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误解:练多了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助长学生的厌学情绪,劳而无功。讲读课教师应注重学法的传授,自读课文便可以进行学法落实的训练,只要学生能在相互讨论、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即可。教师无须要面面俱到地设计综合性的练习。典型文体特征的课文,老师可重点安排仿写,有的课文要求学生从中悟出点什么,老师可以让学生写点体会,像《散步》、《羚羊木雕》等,有的课文词汇丰富,可以设计连词造句;有的佳句连篇,可以让学生记诵。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引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是练的最佳途径。哪怕学生用得不十分恰当,只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应表扬。
最后,设计教师课堂语言。俗话说“好语动人心”,教师讲解用语要简洁、易懂、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点拨用语要精要、准确,点到为止;询问语言亲切、真诚;表扬语言要得体,有激励作用;提问语言要有启发式、代表性;批评用语应委婉、含蓄等。老师设计好的课堂语言,会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消除学习过程中的陌生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情,达到最佳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设计课堂教学,是实践素质教育理论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
参考资料:
[1]陈松涛.初中语文改进教法——我的“新绝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2).
高考历史总复习是高三文科的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在高三复习课中既要避免肤浅的“炒旧饭”,又要突出学生的学习本质即思考和思维的深化,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精心策划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这一复习课,以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基本用途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学科能力为核心,以深化学生的学习思维为目的。
一、教材解读
这节课是《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英军在阿拉曼战役胜利,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在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形势下,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通过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了合作。加之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设计思路及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很多,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章节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子目都必须认真落实和掌握。但因为这是一节高三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主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第一,落实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这部分的教学由学生在学案导学中自主完成,根据三个子目的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1.二战的转折(二战的转折点;其他战场的转折;转折的含义;总结每一个战役的战术战法特点)。2.合作与胜利(四次重大会议的召开;重要的军事行动及作用)。3.二战的影响(性质:有什么新的史学观点?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进行比较,注意从多角度和多元史观来分析重大事件的规模,结果及其原因,影响)。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复述完成知识点的落实。第二,问题探究,思维升华。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供相应的材料(电影《安妮日记》和《钢琴师》两部二战题材电影片段,二战中战死战士的墓志铭,二战纪念碑的题词等),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关联的不同视角和问题:可以包括参加战争的国家(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参加战争中的个人(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当时和现今对二战的宏观或微观的看法。为此设计了三个不同梯度的问题一起探究:1.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正义的合作与利益的联盟在二战中如何体现?3.面对“和平”,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吗?这三个问题的探究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课堂讨论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历史思维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避免课堂的沉闷和肤浅。第三,直击高考,样题展示。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自由、民主、公正、和平的价值是不容抹杀的。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则会引起连锁反应,复习的时候应加以注意,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可以联系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态度和战后对美国的影响。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同时根据历年高考对二战的相关出题视角来设计样题,大致分为三个视角:同盟与合作;中国与二战;战争与和平。用典型的高考真题和仿真题来检测学生在本节复习课中是否已经掌握知识点,是否已经学会知识迁移和提高思维能力等。第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根据几道题目的设问以及解题方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答题的方法和思路:找问题的中心词、限制词;看材料并联系课本对应的史实进行理解;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时间、地名、人物、历史概念、结论、论述的角度);表达成文,借用课文同类语言,精练到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思路的构想,确定了本节复习课教学要达成以下的教学目标:1.熟读考纲并认真解读高考趋势。2.明确教学重难点,梳理知识框架。3.挖掘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史料,深化和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本质,学会用大历史的视角去思考一个历史事件。4.训练阅读史料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各种学习能力。
三、教学流程及目标达成
这节课属于内容复习课,按照内容复习课的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用学案导学让学生整体掌握这节课要落实的知识点,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强调了这节课的重点和主干的基础上,明确所复习的内容在高考中的要求(层次、题型、难度及赋分等等),最后通过真题训练把知识的应用与内容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这节复习课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下面的四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并达成教学目标。
一是落实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线索必须要落实的主干知识包括: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分别起到怎样的转折作用?);北非战场、欧洲战场、远东战场取得胜利的表现;列表归纳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所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即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名称、时间、参加国、国家首脑、主要内容、作用、评价);理解二战的性质以及影响。教学意图:要求学生掌握主干知识,明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导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来加强史实记忆。学生在掌握了内容之后才能对知识加以运用和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充足,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是探究问题,升华思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从教学重点和难点出发,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并根据由浅入深的思维特点来设计多个思考问题。教学第一步,学生认真研读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二步,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归纳历史结论,提升历史思维。这样开展教学的意图是给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的时间,教师巡视点评,提醒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归纳历史观点,提升历史思维水平。
三是直击高考,展示样题。本环节侧重于训练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在分析了这节课的高考出题要求之后,展示经典的高考真题和仿真模拟题,引导学生关注样题的题型、难度及赋分,理顺高考氛围下的解题思路。教学意图是:做高考真题的目的在于对高考的体验,比较分析学生的答案,然后针对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剖析,从而澄清错误认识,从中吸取教训,最后要求学生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和总结。
四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这是一节复习课的终结点,学法指导能够使学生的解题思维水平和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在获得方法的指导之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迁移更加得心应手。其教学意图是:学生在一节内容复习课上从史实掌握开始,到探究重难点和思维拓展,再到真题训练和学法归纳,最终得到有效的复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的思想。
四、教学反思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教师在设计每节课的时候,往往总是考虑其最终实施的效果,也就是学生是否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了。但是大家也认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是讲授新课还是复习课,在完成了精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之后,依然留下种种不足,这就促使教师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摔打自己、磨炼自己,做一个享受教学艺术过程的幸福的耕耘者。因为笔者深信,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有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实现真正的有效。
参考文献
[1]丁吉念.高效课堂十问[J].教学与管理,2011(23).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赖悦.英美苏三国联盟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高效课堂是教师的梦想,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关键要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就是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要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优化尤为重要。
1.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要想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努力突破教材难点,牢牢抓住教材重点。
1.1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着眼于每册、每单元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使前面的教学内容为后面打基础,后面的教学内容在前面的基础上巩固和提高。例如,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部分知识从整体上看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纵向发展中的中间环节。这就是说,它前是点到线作基础,后是面发展到体。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第二部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三部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其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面积计算是重点,建立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难点。
1.2努力突破教材难点,融会贯通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每单元每节课总会有一些问题,使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单元,虽然学生对平面图形并不陌生,但真正要理解面积的概念还有很大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学生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什么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周长?②让学生摸一摸自己面前的桌子面,桌子棱,三棱交点。说一说感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能区别什么是点、线、面,以加深对面积的认识。③让学生比一比教室里的桌面和黑板面。说一说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再比一比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什么是面积有了真正的理解。
2.灵活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灵活教学,精讲巧练,优化教学过程,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必须灵活教学,努力做到"新、实、活、用"(即设问新奇,注意实践,气氛活跃,学以致用),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1设问新奇,引人入胜。这是优化教学过程关键一环。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生性好奇,特别喜欢思考生活中一些新奇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问。例如,在( )+5
2.2注意实践,以动促思。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小学生不但生性好奇,而且好动,喜欢动手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实践,亲自进行摆、拼、剪、量、画等实际操作,动手又动脑,以动促思。例如,在教圆周长的认识时,首先让同学们准备了直径分别是2cm、3cm、4cm的圆,把这些圆分别在尺子上滚动一周,通过实际动手,加深了对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理解。
2.3气氛活跃,寓教于乐。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方法。小学生一般都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根据这一突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例如,在过去的教学中,总是问学生:"这道题谁会做?","谁会分析?"学生们的反应比较冷淡。经过反复琢磨,后来我在提问时多采用激将法,问大家"这道题谁敢分析?""谁敢做?"这一字之差的改动,前后效果却大不相同。这个"敢"字包含着敢想、敢说、敢干的含义,体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下子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1. 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所谓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Class begins /Stand up/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Sit down please /Good bye 等简单日常用语。还可以用“Try to please/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nine /Let's sing together /Do you understand ?/Are you clean? 等英语进行师生对话,日复一日,学生会从教师丰富的教学语言中学到很多的日常用语。就以我市来说第一年开设英语课从四年级开始,第二年从三年级开始,现在又将英语学习提前到了幼儿园。在小学,英语逐渐成为仅次于语文、数学的重要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感要想让学生很好的学好英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英语不是母语,缺乏语言环境,大部分学生只是在上英语课时说英语 ,课下很少说英语,没有形成一定的英语语言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以下四点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积累。(1)、学会无论在任何地方看到单词或句子时要读一读,不会的记下来查字典、问老师或父母。(2)、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英语班,增加锻炼、练习机会。(3)、课下尽量使用英语跟会说英语的人交谈。(4)、读书的时侯要大声,对自己要有信心。
2.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导致学生学习很被动,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上的对立,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坚持用激励的原则去评价学生,从而创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创建情感基础、让愉快教学走进英语课堂 小学生具有天真、浪漫、活泼的性格,他们更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如果课堂上是一种死气沉沉、没有朝气的气氛,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师生之间能够像好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学生在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活动,效果会大不一样。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愉快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创建情感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基础。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并在教学中对“英语愉快教学”进行了实验。实验告诉我“愉快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愉快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一定会上的有声有色。
(1)师生之间建立情感基础,让学生有喜欢老师到喜欢上英语课。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心情不好时,在学生面前易显出一副懊丧、冷漠的表情,易迁怒于学生,这样的课堂氛围一下就变得紧张起来了。反之,如果我们教师能以一副神采飞扬、朝气蓬勃、充满关爱之情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又将怎样的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少给学生一点训斥,多给我们一点关心,在课下,我们教师也可以主动与学生打招呼,和他们一起玩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感到你不只是他们的老师,而且是他们的朋友,尽量和他们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情绪饱满,用微笑来面对学生,因为微笑能解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2)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情感指向性。所谓“情感指向性”是指导师生的情感要想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向启动和发展,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如何才能把看似枯燥的英语课堂上的生动有趣,其实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巧妙的提问,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动手、动脑、自我表现互相交流的机会,努力营造出学生向往的课堂氛围。
(3)控制自己情绪,防止不利于进行愉快教育的因素出现。教师的情绪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取训斥、压制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而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将学生吸引到已经建立的良好情感氛围上来。
一、以学生自身的资源为指引,激发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入手,直接学习兴趣是由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和开放自主的学习活动是关键。例如,在备《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时,我就思索:往届的学生对课本中“任务1”提供的资源“高一级创建文明班集体评比得分统计表”一点都不感兴趣,如果按课本提供资源来让学生操作的话,效果肯定不理想。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表格信息加工处理的兴趣呢?后来我就想到了应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资源,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接着,我就尝试了,先给学生提出一个任务“关注自己的成长”,我说:“你们进入高中学习己经一个学期了,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你们的学习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等到我们学习完《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后,你们的学习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学生们都觉得很奇怪,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又怎么能反映出自己的学习情况呢?接着学生们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我的指引下“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得到了自己的成长报告,他们对自己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接着,对有创意的学生作品,我还邀请作者到把作品展示出来和其他人一起来分享,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欣赏,这本身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完成“关注自己的成长”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客观地评价自己过去的学习情况,想尽办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使得自己以后成长报告图中的折线不断地向上延伸。
二、以学生关注的资源为任务,促进分层教学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给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设计若缺乏周密的考虑,就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从此失去信心。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比如,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在我校举行期间,我让学生分开几组,各做一个运动会的专题网站,学生很自觉就开始分组工作了,有人专门收集相片,有人专门收集运动项目数据,还有些煞有介事地去找了些运动员来做专访,计算机操作能力好的,就专门的进行网页设计了。最后让各组学生展示他们所制作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心得。这样灵活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作为任务驱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三、以学生熟悉的学科资源为源泉,增强课堂活力
关键词:第二课堂;培养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0-02
由于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与第一课堂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学科,规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的实践性、专业性与综合性非常强,需要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勇于攻坚的精神与品质。武昌理工学院在第二课堂的电子创新设计教学中,根据电子设计项目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法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和规律。
一、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与计划
1.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武昌理工学院电子创新设计培训面向学校工科专业有电子设计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培训目的是通过电子设计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参训学生的较强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装置和设备的设计、制作能力;使所有参加训练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严格培训明显提高自学及创新能力。电子创新设计培训每年度招生200人左右,每届学生进行两个年度的培训,第一年度进行专业基础性训练,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后选拔合格的学生,经过7、8两个月的暑假赛前强化训练后于8月底或9月初参加全国(省)的电子设计竞赛,第二年度的培训为工程项目设计训练,完成6~8个电子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与特点。第二课堂电子创新实践与传统的实验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实验让学生理解课堂上讲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而创新性实验是让学生在已经熟悉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技术和知识去完成某一作品。所以,根据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经过几年的学习与摸索,学校制定了的一届学生两年度的教学内容与计划如下页表所示。
二、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的教学方法
1.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的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让学生具有电子创新知识和能力,必须让学生做到:①对所学的有关课程知识具有设计、安装、调试的基本能力;②对电工电子类、仪器类、控制类等专业所需的系统技术要有综合开发能力;③最重要还必需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研究、运用世界知名公司最新技术的能力。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实践活动的目标体现在自主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内化。
2.第二课堂单片机系统教学与工作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教学中必须做到:①针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安排理论课程,更多的是扩充新知识的理论课程;②安排的实验课几乎全都是设计、安装、调试和综合开发的实验课,不同的同学在设计、安装、调试和综合开发实践中所使用的技术、器件和方法千差万别。因此,这些实验课还包含和同学一起实验、进行大量的贴身辅导。③实验课还包含为学生讲解世界知名公司的最新器件、模块和技术,并教会他们使用。具体的操作中,电子创新设计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基本环节进行了细化,分为五个环节:项目基础理论的学习、项目任务的布置、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项目制作、项目过程跟踪、项目总结与讨论。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第一年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完成单片机理论与小系统的制作。在学生进行单片机小系统制作实践开始之前,指导教师会提出单片机系统设计制作内容、条件与要求,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资料的收集、查阅、预习、制作工具的熟悉。在此环节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在单片机系统的制作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只讲授制作中的重点、难点。采用开放性教学和引导式教学,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提问、讨论,教师也根据学生制作情况进行知识点的询问,以判断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掌握情况。在单片机系统制作完成之后,每组学生上交项目制作报告、项目总结。整个单片机小系统的制作,安排4周的教学就可以完成。能够在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系统作品,这应该与电子设计特色班的教学模式紧密相关。
3.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学习兴趣。第二课堂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分不开。兴趣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在电子设计培训的最初阶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在电子创新设计培训中,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从简单到复杂,学生能够看得到自己的学习与制作成果,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通过实践,学生自己动手做出实际作品,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认知得到提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断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能给他们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教学的本质就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从学生对电子创新设计的参与热情来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第二课堂目的是辅助第一课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使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试行办法.武昌理工学院.教字[2011]90号[Z].
[2]吴丽萍.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3,(3)
哪一位教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是高效的呢?一节高效的课堂,学生可以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圆满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高兴,教师省心又省劲,何乐而不为?但是,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位教师的课堂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呢?从以前的谈论中、从以前的阅读中,我发现,一节高效的课堂不仅与教师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相关,还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一、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首先涉及的是教师,但是学习的主体却是学生,高效课堂应该是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下才可能达到的。而且,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讲授方法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可行之路。
二、学生是高效课堂的主体
教是为了学,学要靠好的习惯。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学习。为此,我认为,一个高效课堂首先体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高效上。学生有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也就随之高效了。所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的高效;一个学习的高效。二者合一,高效课堂就出现了。学生学习的高效,不能依靠教师的一节课讲解来达到,而是应该依赖平时的一系列高效措施来训练完成的。这是一系列的学习和自悟而达到的学习状态。
三、高效课堂,不仅涉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涉及教和学的内容
如果教学内容安排得不合理,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不论你如何教、不论你如何学,在具体的实践中都不可能达到高效的目的。所以说,打造高效课堂,除了教师和学生外,还涉及教材的编写者,涉及编写教材时,编者的思路。
四、高效课堂不是一节课、一门学科的事情
学生学习的内容,没有主副之分,没有重要与次要之别。所以,不要把一节课的高效作为追求的目标,不要把一个学科的高效作为自己的骄傲。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整个初中语文学习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功能,做好对教学资源的全面组织和应用工作,最佳目标是完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最优学习成果,实现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完美利用。事实上,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颇为艰巨的挑战。
1.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措施
具体来讲,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1积极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高效性
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首先要合理确定当前课堂教学具体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充分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教师知识内容、生活实践及思想内容等,保证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解读当前初中语文教材,适应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同时保证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当前新课改下新课标具体要求,保证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当前学生学习进度,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具体来讲,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要求、教材内容、新课标教育要求等内容,结合自身知识内容,将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概括。
1.2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效性
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一个重要教学基础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采取温故法、疑难设置法、故事讲述法、乐曲描述法、图片描述法等多种方式完成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魅力的相关作用,保证学生在教师魅力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基础上增强整体学习效果。
1.3积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高效性
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高效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提问、回答、互动等环节的程度,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工作,保证学生在高度参与度下更好地完成初中语文课堂内容学习。教师在积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时候,应注意自身采取的方法,采取一定技巧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同时更有效地提高自身对语文课堂的掌握程度。举例来讲,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提问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点穴式提问法及锁链式提问法等不同方法,其中点穴式提问法指以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相关节点为具体提问内容,点明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思想,贯穿初中语文整体教学内容,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连贯性及重点性。而锁链式提问法则是围绕问题的展开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享受到问题拆分、问题解决、问题思考的,进而更有效地朝着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前进,更好地完成整堂课的语文学习工作。此外,教师在提高学生参与高效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为学生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把握好课堂整体教学节奏,提高学生快乐程度,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度。
1.4积极提高教师教学内容的高效性
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注意提高自身教学内容的高效性,避免教学中出现内容重复、内容不清、内容矛盾等现象,保证教学内容设置符合高效课堂的高效目标,避免学生在矛盾的教学内容上浪费过多时间。举例来讲,教师一方面应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启发,加强对教学内容设置过程中全面性、层次性等特点,保证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思维,另一方面应注重教学内容设置的实用性,保证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当前教材内容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考试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思考能力。最后教师还必须注重语文教学内容设置中朗诵、背读、描写能力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实践学习能力,全方位增强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果。
1.5做好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评估检测工作
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该在最后做好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实际评估及检测工作,保证学生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学习过程中确实获得相关学习成果,保证学生初中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保证学生初中语文读、写、用、记、思考及应用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教师可以采取布置课后作业及当堂随机抽检的方式完成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评估检测工作。
2.结语
本文对语文教师如何做好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虹.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2013(33):95.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基础
1.加强思想教育,鼓励创新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树立自身对于新课标和语文高效课堂建立的认识,在思想层面重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只有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才能在务实上有出色的表现。在把握新课标的目的和高效课堂构建的宗旨后,以二者为中心,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调整旧授课模式,制订系统的教学方案。打破旧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适当的创新,在创新意识的主导下,完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习的一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自然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改革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老师耐心地进行解答,在师生交流的同时又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自我探寻中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高效的备课方案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备课方案则是引导者的所指方向,故要想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做的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备课方案,要求老师在回归课本的基础上,增添课外知识,结合高效的课堂目标制订高效的备课方案,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的高效学习。
2.知识传授的高效性
【关键词】高效 语文 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4-01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贯穿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学生基本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材容量进一步加大,在现有语文教课学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教改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1.研究背景及现状
1.1“高效课堂”概念的提出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1]。2009年《中国教师报》发起的名校共同体活动,把“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实践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高效课堂的核心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展示。
1.2高效语文课堂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语文课堂的弊端越发明显,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模式下,教师完全掌握课堂,学生在老师讲解和灌输的主要以掌握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为主、字词句为主。学生也感到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以简单的背诵为主要学习方式。
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同的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研究观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谢林青《多样化教学情境创建高效语文课堂》(语数外学习 2013.4)从多样化教学情境模式出发,提出多样化对于创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提出创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史存万《高效语文课堂之构建》(考试周刊 2011.65)研究指出:高效课堂是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认为构建充满活力高效率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整体上来说,目前高效语文课堂研究的主要体现在提高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提高和有效性上。
2.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语文课堂构建及实现途径
2.1加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全面落实高效语文课堂的基本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将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某种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一个过程,通过阅读,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只有教师具备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全面落实高效语文课堂,高效语文课堂是对现有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和提高,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能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有效的进行引导,只有做好充分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控制等,才能驾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所需的自主、合作、探究、展示。
2.2组建动态学习团队
“高效教学“的最基本的就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因此学习团队的建设对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具有中的作用,在团队的组合上充分体现动态管理,根据学生意愿和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及时进行适当调整,实现团队组合效果的最优化,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原则上学习小组合作应根据学生兴趣自主分组,但教师可在课前可通过课代表、班干部交流适当对分组进行控制,避免出现个别学生没有组接纳状况出现,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每组5-6人,小组长由组员推荐,分组要充分利用团队合作特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团队建立后,要形成团队内部的章程,明确分工,个人负责好自己的任务,同时召集人根据成员学习起点的不同为每一名成员订好要达成的目标。目标既要有难度又要通过相应努力可以达到,避免让组员失去信心。最后,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监督,监督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和实现团队目标,尽可能形成相应的监督机制,如在课前对成员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对课中展示进行鼓励,对课后总结和落实进行再度检查。
2.3提高学生素养,全面落实高效语文课堂
高效语文课堂的提出是教育发展的结果,但是高效语文课堂也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高效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能否落实好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高效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搞好语文高效课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好自主课堂预习,掌握相应的基本内容,否则合作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其次在良好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引导完成团队的探讨合作,进一步加深学习内容的掌握。最后在掌握一定深度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深度的探索研究,并且尝试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一定的展示,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高效呈现的提出
高效课堂是个大课题,面对它,研究它,我们要善于化大为小,找准切入口。我听过一堂课,在黑板上抄写题目先后就花了近10分钟,这样耗时费力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肯定不能产生高效。毫无疑问,只有高效的呈现方式,才有可能产生高效的课堂。教学内容何时呈现,哪些必须呈现,呈现出多少来,这是考验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的问题。我们不妨以课堂教学的高效呈现为切入口,来敲开高效课堂的大门。
二、高效呈现的原则
课堂呈现首先必须遵守四个最基本的原则,否则,高效也就无从谈起了。
首先是准确性。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准确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查对,小心求证,确保在课堂上呈现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其次是针对性,要有助于解决问题,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学生思维的盲点呈现相关内容。所呈现的内容必须是有助于解决某一教学问题,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东西不要呈现,与课堂无关的东西无须呈现,学生都知道的东西不必呈现,导向性不好的东西不能呈现。再次是直观性。呈现教学内容时,要以生为本,考虑他们的接受实际。教学内容的呈现是显性呈现,越直观越省时,越直观越清晰,越直观越受关注,越直观就越有效。最后是形象性。教学内容是科学的、严谨的,但呈现的方式可以更形象些。形象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更容易引发关注,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高效呈现的策略
以高效呈现来打造高效课堂,必须研究三个问题,即呈现什么的问题,用什么来呈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呈现的问题。
⒈呈现什么的问题研究
高效课堂不是教师即兴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高效课堂应该是一座桥梁,连接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连接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所以,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预习情况,通过复习、回忆、铺垫、引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走上知识自主更新、能力自动升级的学习之道。比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不妨先复习“氧气的制法”,呈现出“反应装置选择原理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来决定”的这一旧知,这样就会使这堂课变成已学知识的延伸,学生学习起来效率就高多了。当然,如何从旧知中寻找可供呈现以引出新知的内容,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教材,研究学情了。
此外,高效课堂对呈现的内容是有选择的。课前预设的东西可以呈现,需要课堂去生成的东西就不必呈现,比如学案上不要呈现方法解说、解题过程;课件上不要呈现讲解性语言、教学语言。有些教师将什么都呈现在课件上,然后一张张幻灯片地播放下去,一张张幻灯片照本宣科地读下去,这样的课堂绝不可能受学生欢迎,也绝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
⒉用什么来呈现的问题研究
用什么来呈现似乎是一个物质手段的问题,但对于高效课堂来说,这很重要。全凭老师一张嘴,或者全凭黑板和粉笔来呈现教学内容,既疲倦也低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呈现手段来打造高效课堂。呈现的手段有很多,如:
(1)纸质呈现。包括用学案呈现,用教辅资料呈现,用试题呈现,或直接用教材呈现。其中学案呈现要体现出班级的学情,不同层次的班级应该使用不同的学案。一般文章、练习、资料链接等适合这样的呈现方式。
(2)多媒体呈现。主要包括用课件呈现,实物投影仪呈现。课件呈现主要是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期间也可包含少量文字、练习题、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实物投影仪主要可用来呈现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既直观,又有针对性。
(3)板书呈现。画龙点睛的教学内容,总结性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盲点、易错点等内容,以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呈现。板书呈现讲究精炼、扼要、醒目、美观,便于学生整理和识记。
(4)实物呈现。主要指利用教具来呈现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如地球仪、物理化学生物演示仪器等,直观而具体,让学生印象深刻。
以上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取长补短,综合使用。随着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不断提升,课件教学开始成为课堂教学的宠儿,有些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课件,自己只充当课件播放员,无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更无视学生的学习个性,一切都在课件的预设中,很少考虑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这是很不好的。高效课堂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这只是懒人教学。同样,仅有学案或仅有板书也是不够的。
我听过一堂历史课,讲美国的南北战争,这位老师综合运用了学案、课件和板书来呈现教学内容,效果很好。在学案中,主要印了南北战争前后的一些数据表格,历史文献片段,当时的报纸上的漫画,惠特曼诗歌《我的船长》等内容,教师以此作为上课时的一个主要的内容载体;课件上主要是针对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了内容包括视频材料以供教学突破,板书则画龙点睛的呈现出整堂课的教学流程,三者互不交叉,各尽其用,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了一堂高质量的高效课堂。
⒊如何呈现的问题研究
如何呈现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学理念的问题。确定好了需要呈现的内容和目标,就需要设计好呈现的方法。教无定法,呈现的方法也一样,不应拘于某一种。下面只是谈谈高效呈现可以怎样来实施。
(1)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呈现。教材内容常常是以平铺直叙的陈述状况呈现出来,我们可以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后再呈现在课堂上,这样更能够激疑促思,提高效率。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知识的灌输,重“结论”轻“过程”;我们的学生也已习惯于老师讲、自己记,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致使很多学生知识水平高,而动手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低,人才质量不高,特别是难以出现原创型人才。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唤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内容问题化呈现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例如,一位青年教师将上大型公开课《囚绿记》,该文章为青年作家陆蠡所写,发表于1943年。作者是一位爱国青年,因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遭日本宪兵逮捕,被严刑拷打而牺牲。文章写他喜欢绿色,有一次到北平以外的地方办事,便把自己所钟爱的一个盆景移到屋内,当他回来时发现盆景已经变得枯黄,却有一枝藤叶倔强地伸展开去,透过窗子上的破洞,迎接阳光……这位老师在许多环节上都表现出自己独到的创意,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尤其在导入环节,他从“囚”字入手:它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拘禁一个人,使之失去自由,作者“囚绿”,难道是与绿为敌吗?倘若不是,他为什么还要“囚绿”呢?这样一来,直抵课文主干内容及核心:因爱而“囚”,因“囚”而释。问题化呈现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思维激活了,课堂推进也因此而更加高效。
(2)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呈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全部吸收了。盐只有溶于汤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对于知识,跟汤对于盐的道理一样。我们的高效课堂提倡教学内容的情景化呈现。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开发的过程,需要教师依据教情和学情进行巧妙的构思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案例、素材、背景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
有一个物理老师是这样来呈现一个教学内容的: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你站在窗前,心里非常惆怅,感慨万千。曾经彷徨过,曾经仰望过,曾经失落过,但一切的曾经都代替不了现在的行走,活在当下,曾经终究不是未来。水滴一滴滴从屋檐自由落下,你的思绪也随它荡漾开来,突然发现它通过屋檐下高为1.4m的窗户时,用时0.2s,空气阻力不计,取g=10m/s2。求此窗户离屋檐的距离?这一道题用了一大半的文字来设置情境,然后引出教学内容,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有时候,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呈现与问题化呈现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课堂的高效。
(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呈现。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呈现,就是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现代科技、工农业生产等方面联系,教学内容呈现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实社会。比如高三语文的高考复习课,讲到新闻短评的写法,有的老师就会从报纸上寻找最新的新闻和时评来作为课堂教学时呈现的对象,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掀起的“莫言热”你怎么看?又如,星巴克进驻杭州灵隐寺景区后引起了社会热议,你持什么观点?这些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呈现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课堂走向高效。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措施
新课改以来,面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现状,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许多老师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形式化、模式化的做法,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谈谈构建高校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措施。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高效课堂。我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下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高效全面发展的课堂。高效全面发展就其内容而言,是指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是有高效历史课堂的前提。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的质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一个精彩、新颖、悬念迭起的课堂导入,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为高效的历史课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目的要明确。所引用的文字材料、图片、声音、影视片段,要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不能牵强附会,不能一味追求故事性,而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第二,要富有趣味性和启迪性。导入设计力求新颖、精彩,避免平铺直叙,要以兴趣为前提,通过情境的创设,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三,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导入仅是一个“引子”,不能喧宾夺主,所以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至5分钟。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在新课改的课堂上,经常见有的老师把桌子排成环形,同学们也都叽叽喳喳,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老师则是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齐上阵,搞得看电影不像电影院,上课不像课堂,开讨论会又不像会议室,老师安排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匆匆忙忙,老师也匆匆忙忙,老师没时间点拨,学生没时间思考,最终稀里糊涂就得出了结论。这样的课堂表面看上去是学生在不断地“参与”,老师也在不断地“引导”,但不难看出学生的参与明显是“被参与”,老师的“引导”也是机械、程式化的,没有做到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但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满堂乱”。
高效课堂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从中掌握历史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学到相关学习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应该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想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除了重视以上所谈到的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外,还要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见解独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我们可以借助高科技给学生的感觉器官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手段。同时问题的设计要巧妙、有深度,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形式花哨,走过场。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口诵心思,能始终保持兴趣点和关注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课堂学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
四、构建高效历史课堂重“形式”,但更要重“内容”。
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为推行高效课堂,有些学校制定了所谓的高效课堂标准,内容中竟有这样的规定:老师连续讲解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活动不得低于30分钟等内容。这样,一些老师就千方百计地寻找别的方式代替讲课,辩论会、音乐、诗歌欣赏、诗歌朗诵、影视欣赏等都搬进了历史课堂。对此笔者认为,搬进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与教学内容的协调;二是注意适度原则。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老师不管什么内容,节节都要讨论,节节都要用多媒体,有一位老师在讲“祖国的统一大业”这一课时引用了《乡愁》这首诗,且不说这首诗年代久远,已严重脱离了今天台湾民众的思想主流,这位老师对这首诗的安排更是让人难以接受: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先集体欣赏一遍,然后个别同学朗读一遍,最后再集体诵读一遍,三遍下来再加上这位老师的点评总共用掉了10多分钟,让人搞不清是语文课还是历史课。另外,课堂上要不要讲,讲多少应该取决于具体所上课堂的内容而不能硬性统一规定。比如概念性的东西、难以理解的理论性的内容就要讲得多一些,而情感体验方面的内容就应讲得少一些,而让学生的体验多一些。总之,课堂学习内容决定学习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而不能让形式左右了内容。
五、有针对性的课堂检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