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6-02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还需要借用语言充分表达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需要培养学生的答题技能还需要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突出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严肃的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把最准确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小学生,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念,在学习中同样规范自己的语言,促使自己使用科学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强调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准确表达教材中的内容和句子或者词语的具体含义,把真实性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问答的问题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的语言进行点评,向学生明确传递自己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在科学观念的引领下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升。调查发现,在科学教学语言学习下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为全面,他们在传递自己思想或者感彩时会用客观的态度去表达,也会选择恰当简练的词语表达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例如在欣赏《落花生》文章时教师需要明确表达题目的意识,引导学生不被题目字母意思所迷惑,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意见肯定的同时还需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给学生造成混乱。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摆脱传统教学语言的繁琐,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其次,教师需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造成影响。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强调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教师需要严格规范自己,用规范性的语言讲解具体的发音、语法和词汇。例如,年长的教师因为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讲课过程中会掺杂着方言,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教师在发音时会把“去吃饭”说成“吃饭去”,把“教师”说成“教思”。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那么他们之后的学习进度和答题正确率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倡普通话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正确规范的语言环境下成长,避免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老师讲话耽误学习的情况。

二、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局限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包括将对文学的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理解具体内容时感受其中的情感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真正挖掘语文语言的魅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科目是一个感情饱满,并且洋溢着情感的教学科目。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需要读者置身其中品味美、欣赏美。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理解力和接受力都比较差,他们在阅读书籍或者学习课文时不会关注文章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欣赏课文,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范读课文,用感情演绎文章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感情,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长江之歌》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唤醒自身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爱国情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时摘录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在课上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还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达过程中感受语言魅力所在,从而提高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发挥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时除了强调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还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发挥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灵活性,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教学。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的事物或者好玩的事物都会产生兴趣。而语文教学课堂的总体氛围会影响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很容易因为书中繁琐的知识和枯燥的内容降低自己的学习兴趣,降低自己的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讲解课文时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用最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语言表达文章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具体知识可以较容易的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让学生触及书中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在跟随教师思想时领悟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效仿能力以及好奇心都非常强的时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帮助教师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计爱林.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5.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国民的素质水平。如果想让语文教学发挥出色的成效,实现其真正意义,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艺术技巧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年龄较小而且可塑性强,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示范性和引导性,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发展和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个人修养都会在实际运用中表现出来。因而,了解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语言的质量,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具有生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形象生动,才能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比较生动且耐人寻味,语文老师要利用这些教材的特点,使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创设的意境当中去,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教材,使自己的形象思维获得发展。

2.语言具有趣味性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心理与思维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语文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时机,运用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整个教学活动摆脱枯燥氛围的束缚。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他们加深对事物的感受,还能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

3.语言具有艺术性

语言的艺术性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别具一格的语言,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日后学习生活中主动运用。语文教师对于其他科目教师来讲具有很大的语言优势,他们的语言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比较高。语言生动灵活、流畅明快、在修辞和词语运用上显示出成熟且比较高超的技巧;在思想上,它富含哲理、内容丰富,思想上的深刻内涵用比较含蓄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语言的逻辑性很强,推导有理有据,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

4.语言具有情感性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表现着作者深刻思想内涵与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他们的语言文字无一不在宣泄着深刻的情感,所以,教学的语言也应该具备情感特征。教师如果想要引人入胜,首先就要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把教材中的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把文中的喜怒哀乐以情感化的语言和神态来传递给学生,获取学生的情感共鸣,带给他们心灵上的震撼,极具效率地完成语文教学所设定的目标。

5.语言具有规范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都很单纯,老师是智慧的化身,一言一行都是他们相仿的内容。他们效仿的不仅有教师的行为,也有教师的日常口语,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日常教学语言所使用的口语要规范,以正确示范给学生。越是年龄小的学生群体,教师就越是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小学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模仿和学习能力都很强,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语文的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今后的语言水平产生直接作用。所以,教师教学要注意遣词造句的规范,给小学生学习语言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口语必须过关,语言发音要正确,表达流畅。

6.语言具有科学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所以表情达意必须要具备科学性。对于词语,教师一定要掌握其准确含义还有正确用法,以便能够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保证知识传授的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语言是教师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让语文教学工作取得成功,就要联系学生的具体特征调整语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好语言的以上特色,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毛惠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老师是否可以灵活地对教学语言加以运用,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为了加强语文的教学效果,老师就需要进一步对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好语文的特征。

一、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要担负起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责任,还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培养,所以传情达意一定要合乎科学、准确细腻,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可以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以及词语所蕴含的感彩以及语体色彩,可以深刻地传授以及分析知识。比如说,一些老师在讲解小学语文《落花生》一课时,由于没能更详细地查找资料、询问等,错把“落花生”,当成了“种花生”,导致知识性错误出现;又比如说,一些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位同学的说法,一些人觉得不对,我觉得是对的”,这句话能够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这位同学的说法,我觉得是对的”,以及“一些人觉得不对,我觉得是对的”,所以这句话存在语意模糊的问题,令人感到费解。所以,老师一定要能准确表达语意,不可存在歧义。

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注意突出精华、抓住要点,以司驾繁、以少胜多,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情感性

语文教学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充足、情感充沛的文学作品,所以,语文老师也应当使用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首先,语文老师要深刻地理解课文,将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与教学语言相融合;然后使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深受感染,使学生可以随着老师的教学语言而慢慢地融入文学作品中,使学生可以体会到,或者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的真挚情感。

对于语文的教学效果而言,教学语言的质量高低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质量,利用语言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以及其他的素质,以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既具有语文教学的语言共性,又具有小学阶段语言教学的特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能力,基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教学。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共性与特性两个方面出发,探寻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生动性与情感性等方面特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案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鲜明特色与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规范性语言特点

“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与行为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将教师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重视自身语言的规范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掌握规范性的语文教学语言,严格控制语言、词汇及语法方面的规范性,避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误读、读错、乱读现象。如某些区域受到地方性语言特色的影响,将“杭州”读成“黄州”,将“故意”说成“得为”,还有一些地方不能区分“zhi、chi、shi”与“z、c、s”,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不符合普通话的基本规范,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造成学生无法区分词语的正确读音,也无法使用规范性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性语言特点

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的关键特征,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保持语言的科学性特征,保证字、词、句等方面语义的正确传达,情感的合理理解,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准确理解词语、句子等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语体色彩等,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递科学性内容。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存在理解误区,认为“落花生”中“落”字是动词,引导学生将“落”换成“种”,并讨论两个动词互换的效果,这其实就是教师对题目的望文生义,缺乏语言应用的科学性,也表现出教师查阅资料、理解能力的缺乏[1]。在小学语文语法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有歧义、多余或缺失等问题的句子,教师必须通过句子基本结构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形式,避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实现小学生语言表述的简洁与准确。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动性语言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应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运用语言的艺术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学生无法深切理解“幽静”一词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一组语言:“冬日的夜晚、朦胧的月光、波光粼粼的水面、远处的茅屋”的描述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幽静”的内涵,用动静结合的语言表述衬托幽静的氛围,以此引发学生联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2]。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性语言特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性语言是“活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进行教学,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感性色彩,当教授比较欢快的内容时,教师要能够通过情感语言的表述,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当教学比较严肃的内容时,教师应通过语气的变换,使学生表现出肃然起敬或正襟危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调整自己的语言特点,通过自身情感的渗透与参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心灵震撼。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济南冬天的场景,或者展示济南冬天的各类图片,以此表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情感,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通过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与现在济南的冬天对比,深刻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丰富学生对四季变化的感受与体验,促进语文教学情感性目标的实现[3]。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认知规律,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通过语言的变换与转化,形象生动地表现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知与体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3(2):11-14.

第5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本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语文知识也越来越有深度,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根据课本中这些内容的特点,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参与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当学生遇到难懂有深度的文章时,就需要教师安排合理的教学,分开文章内容为学生进行由浅及深的讲解,使学生逐渐掌握文章内涵,提高语文理解能力。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帮助学生转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老师在学生眼中不但要做“良师”,还要是“益友”。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准确地表达、传递信息,教师只有掌握语言词汇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理解文章内涵,为学生清晰表达文章内容,抓住细节,突出重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艺术性

教师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语言丰富,语言技巧娴熟,语言的情感丰富,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熏陶下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教学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艺术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语境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的高涨,学习的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性

小学生普遍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语言相对死板、缺乏生气,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因此而被严重的压抑,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应该具有生动性,只有教师的语言变得生动而充满情趣,才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只有生动性的语言才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生动有趣的语言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的特点。

第6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相应的语文知识也在不断的扩展范围和深度,所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对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表达效果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都在对小学生渗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道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对于这些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小学生肯定是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透彻的掌握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内涵,还有在表达的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变,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小学生真正的了解文章的内涵,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美感,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的有效实施一定要建立在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这是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只有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了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地得以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要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语句和词语运用的科学、正确上,只有语言是科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所传达的思想才能够保证准确无误。

三、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灵活运用,对语文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把握住小学语文的特性,对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规范性与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他们都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影响的不只是教学质量的问题,同时也影响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以免学生有样学样,养成不好的说话习惯。而科学性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语意明确、条理清晰、简约精炼。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意思模糊、词不达意、啰嗦繁复,那么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所教授内容的正确理解。

二、可接受性与生动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小学生所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在词语的使用上要通俗易懂,语法也要浅显,尽量避免出现艰深的语句,让学生能充分地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形象、生动,能够充分地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性

语文教学所教授的是富有感情、充满思想的文学作品,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该是富有感情的。教师要对课文具有深刻的理解,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教学语言中,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随着教师富有感彩的教学语言而真正进入到文学作品所创造的世界中,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具有感情的教学语言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语言的质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80-01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在启蒙学生传承文化、领会语言魅力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学生年龄过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明确教学主体的特殊性,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解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1、语言具有规范性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爱模仿的阶段,教师的行为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是非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规范,通过自身的行为、品德去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所以,教学的语言要规范,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示范,使学生信之服之。语文教师用规范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以模仿示范,让学生明白语言交流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发音的准确和语言交流的流畅等,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规范基础。

2、语言具有可接受性

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针对小学生能力不足的特点,运用一些简单、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首先,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进行详细地解释,可以运用生活化实例加以分析。另外,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效进行教学语言之间的变换,恰当地运用适合该学习阶段学生的语言词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语言具有生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如果教师纯以客观视角去分析教材内容,就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情感交流,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小学语文多以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为教材主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童话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体验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课文,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师在讲授寓言故事时,可以利用教材例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巩固自身的语言能力。例如学习寓言《掩耳盗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摇动教师带来的铃铛,让他观察同学们能否听到铃铛声。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就能在具有生动的语言环境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4、语言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过程受心理和思维的共同影响,相互促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过分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引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愉快学习,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感受,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5、语言具有艺术性

教学语言艺术首先是教师的语言技术。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语言的艺术特点,利用艺术特性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构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使用一些生动的表达语言,带给学生艺术上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并用于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探究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法,从而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6.语言具有情感性

语文教学语言有别于一般学科的教学语言,那就是因为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与其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性。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情的渗透,更是爱的流露。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每天面对的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动”的,要想把这些没生命的内容变成学生适应的有生命活力的内容,就必须注意语文教学语言情感性的应用,牢牢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运用教学艺术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文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把教材中的无生命语言转化成情感性语言,通过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把课文中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在启蒙学生传承文化、领会语文魅力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学生年龄过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明确教学主体的特殊性,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解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1.语言具有规范性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爱模仿的阶段,教师的行为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是非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规范,通过自身的行为、品德去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所以,教学的语言要规范,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示范,使学生信之服之。语文教师用规范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以模仿示范,让学生明白语言交流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发音的准确和语言交流的流畅等,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规范基础。

2.语言具有可接受性

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针对小学生能力不足的特点,运用一些简单、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首先,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进行详细地解释,可以运用生活化实例加以分析。另外,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效进行教学语言之间的变换,恰当地运用适合该学习阶段学生的语言词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语言具有生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如果教师纯以客观视角去分析教材内容,就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情感交流,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小学语文多以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为教材主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童话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体验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课文,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师在讲授寓言故事时,可以利用教材例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巩固自身的语言能力。例如学习寓言《掩耳盗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摇动教师带来的铃铛,让他观察同学们能否听到铃铛声。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就能在具有生动的语言环境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4.语言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过程受心理和思维的共同影响,相互促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过分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引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愉快学习,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感受,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5.语言具有艺术性

教学语言艺术首先是教师的语言技术。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语言的艺术特点,利用艺术特性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构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使用一些生动的表达语言,带给学生艺术上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并用于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探究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法,从而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6.语言具有情感性

语文教学语言有别于一般学科的教学语言,那就是因为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与其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性。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情的渗透,更是爱的流露。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每天面对的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动”的,要想把这些没生命的内容变成学生适应的有生命活力的内容,就必须注意语文教学语言情感性的应用,牢牢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运用教学艺术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文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把教材中的无生命语言转化成情感性语言,通过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把课文中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的共鸣,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作为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和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在课堂上运用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语言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理结构;榜样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目前的小学教学情况来看,大约有20%的儿童在心理与行为上存在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性格,同时对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必须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提高文化素养,优化心理结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人师表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

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在消除不良心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以及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这过程中,语文老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更要重视自身修养,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实施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用长辈的身份对有问题或者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者沟通。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上好语文课,还具有多重责任。因此,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语文教学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通过幽默或者游戏教学法,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这也是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的过程。

二、发挥榜样作用,做好心理渗透工作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素质作为教材最关心的内容。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作用,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托,加强学生感悟过程,并且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学生情感,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树立挫折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抗挫能力。在传递教材含义的同时,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结果,并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另外,还可以利用作文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阳光的心理,让学生在锻炼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例如:在学习《挑山工》时,可以根据儿童所见所闻,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通过总结,让其更好地理解文中劳苦大众的辛劳与勤奋。

三、放飞儿童的想象,帮助他们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

小学阶段是充满幻想的季节,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素材很多。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放飞儿童的想象,帮助他们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

例如,在学习《蓝色的树叶》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于文章主旨的认识与理解,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林圆圆看到李丽画蓝树叶时脸红了,他会想到什么?他会说些什么?李丽又会有何反应?”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局。学生兴致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来,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艺术化与个性化融合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发挥老师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进而推动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11篇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学特点小学教育是人生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因此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育更是承担着给学生灌输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心灵和人格进行塑造的重任。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发展陷入困顿之中。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充分了解教学特点和缺陷并积极改进,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健康发展。

一、个性在释放,行为缺规范

培养孩子的个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做事能力,同时也能释放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老师开始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的活跃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然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于中学生来说较差,让学生不受约束地自由发言就容易出现课堂失控的糟糕情况,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因此,老师在给孩子空间的同时,一定要作出规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培养其自控能力。

二、重视局部知识,轻视整体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和掌握,却没有教会学生从整体感悟字词句的具体含义。有的老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只从文章的局部选取片段,直接脱离文中所给的环境或语境进行教学,轻视了对文章整体感悟的教学。小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有所知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主次之分,这样才能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理解和感悟的能力。

三、必要的诵读,必需的理解

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知,儿童的记忆力较强,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老师应该让学生多记多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乐理的丰富,再让学生慢慢消化理解。而诵读也符合这一教学规律,老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多诵读的前提下对诵读的内容进行揣摩理解,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

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在于: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用应付考试的教学方法,规矩老套的教学模式从开始教育工作后就一成不变,对所有的文章都采用让学生认识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找出优美段落句子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陈旧套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看到文章不是想着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文章的意义是什么、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而是一套枯燥无聊的重复学习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根本得不到提高,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以快乐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和人生中的知识。

五、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学形态的转变,不仅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它给现代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万事开头难,在对多媒体介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以及传统课件的主次关系没有分清,多媒体课件的确方便,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它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并非主要的教学手段。其次,很多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一切都按事先准备的课件来讲解,这就使课堂缺乏了灵活变动性,并且整堂课都用来展示课件所呈现的完美、新奇的效果却没有老师自己的引导,难以跟学生进行互动,课堂的主角俨然成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提倡和推广,但老师要注意合理科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其与传统教学相得益彰。

六、板书的缺失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推广和使用,板书逐渐被忽视。由于多媒体直观、方便、具体形象,有些老师完全用它取代了板书,尽管多媒体拥有生动形象、直观性强的特点,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教学,板书不应该被忽视,它是文字语言的再现,在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如果老师要教学生一个生字,那么老师在黑板上反复板书,比直接在多媒体幻灯上展示的教学成果要显著很多,因为前者是在传授书写的过程,而后者则直接呈现了结果,前者显然更适应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板书不能被遗忘在教学流程中,它能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并牢牢掌握,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以及语言掌握能力。

七、不可或缺的课外读物

学生在语文上学习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步之劳,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成功,都必须坚持并往正确的方向坚持。很多语文老师只通过课本来拔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却没有想到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吸收知识。大量阅读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阅读分为无声阅读和出声朗读两种,笔者提倡让学生阅览和诵读并重,眼、耳、手、脑等感官互相协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老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当然对书籍的种类也要有规定,必须是健康、向上的刊种,有的老师规定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是没有必要的,阅读课外刊物也是在学习。

八、实践才能出真知

语文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要想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光靠课本上的语言描述和老师的口头传授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定期进行实践活动,不仅能满足小孩子好动、好奇的天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知课本里可能难以理解或想象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让学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掌握语言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到有关亲情的文章,就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家务;学到描写烈士的文章,可以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塑造学生人格等方面都具有非凡意义。

九、总结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将“学”与“习”相结合,让学生养成学到新知识都要进行温习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尊重每个学生遇到不同问题的差异性以及学生的个人感受。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小学生在成人的第一步健康发展,它应当富有活力且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不断调节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2\]康正心.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3,(02).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实践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践发表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整合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如今小学语文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以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不像从前每个目标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相互关联。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组合。不难发现,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兼顾每个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记住作者心目中美好等的形象。

(2)教学内容开放性。美国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开放性的胸怀。如今的时代不比从前,即便是小学生,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所以,在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尽可能多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展开立体式教学,以此来强化学习,但是中心必须是课文本身,最后才能把课文吃透,让学生得到知识。

(3)教学方式互动性。教学方式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从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前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不喧闹,争辩而又温馨,师生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彼此间交流着情感、体验和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4)教学过程活动性。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进课程中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仅仅是一味、死板地讲课,就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课文中来,融会贯通,就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知识。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方法

(1)注重积累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也从多年的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注重加强横向思维训练。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戴培军.采取多种方式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3(11)

第1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实施研究

本文从2部分分析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及创新特点!

一、语文教学的方法

首先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从幼儿园到小学以及大学,直到我们大学毕业。和语文都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就尤为重要,因为小学语文学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学好小学语文,更为重要。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着的一个动态结构。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简言之,它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体系。它的活动主体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对象和特点、相同的目的和要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人本教育观认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他们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有人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建构教育观认为,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积极地建构。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的提取,而是本身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得到重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元智能观点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的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固定的衡量标准,只要努力,大多数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突出智能,通过对这些智能的肯定和开发,促进其它智能的发展。

从上述观点看,积极构建和改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语文教学创新特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这个社会生生不竭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的过程。创新有三个特点:一是变化性。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不叫创新,创新就是在现有的素材和经验的基础上或加以组合、或加以分解等,从而产生新的东西。二是新颖性。只有变化而不新颖也不是创新。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追求前所未有的成果,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三是实用性。创新的价值就是创造出的新事物

更实用,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不是无法无天的“梁山好汉”,而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所以,我们要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教育事业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一课堂的创新,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眼下不少阅读教学课堂却出现了许多新生的怪现象。

二我们的教学应该特别注意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同样是记忆生字词。有的老师会为同学们想出记忆的方法,要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去记忆;而有的老师则会要求同学们研究各自记忆生词的方法。其实,在这两个不同的做法背后,反映的是老师不同的教学观。有的老师关注的是生字生词,是教学内容;而有的老师则“目中有人”,他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三、教学的节奏控制要创新。

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这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课的开头,设计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而强度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进行;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提高注意力。

第14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 心理特点 对症训练 表达能力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6

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口语交际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直接联系。笔者在多年的语文口语教学中归纳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如下心理特点。

一、临场发挥与应变性

任何一次表达与交流都有特定的场合,涉及到时间、地点、对象、语言环境等条件,而且这些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说话人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话”,更要依靠临场的发挥、机智的应变,根据现场需要和听者的反应,临时增加或删减说话内容,变换说话的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变得流利、得体。

说到这儿有一个故事:某一年春节,村里举行文娱活动。在一戏剧演出中,因主角疏忽,上台时望了带髯口,在表演中有包公捋胡这一动作,用手一捋,却发现没有髯口,这下可大发了。故事讲到这儿,我就问学生,如果你是“包公”你该怎么办?结果回答是五花八门。最后,我告诉学生,此时“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抬髯口来!”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听到答案,都为这位主角的应变机智由衷叹服。此刻,学生都深深地沉思起来。

又如今夏“六一”那天,有四位学生发言。发言稿中都有“炎炎夏日,鲜花盛开”等类似的词语,而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沥沥小雨。其他班的三位学生仍然照稿读,只有我班的那位学生把句子改为了:“沥沥小雨,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洗礼,此刻,我们的心,如同雨后清空,是那样地明净……”这样一改,就显得文境相符了。

二、思维逻辑的敏捷性

因为表达与交流都是两人或多人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流形式。既然是面对面的听说情景,说话人总不能说说停停、停停说说,而要根据现场情况,连续不断地把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说完,以免造成时间空挡而冷场。这就要求说话人根据现场情况快速组织语言,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寻并罗列出贴切的词语,用较为通顺完整的句子清晰而流畅并富有感情地表达出去。这就是常说的临场应变能力,即说话与交流的敏捷性。

如课文《晏子使楚》就很好地体现了口语交际的敏捷性。许多教师讲这篇课文时都是从推理这个层面去讲的,而我却是从口语交际的机智善变这一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我设计了一定的问题和情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课文学完之后,我又适时安排了一个小练习《打电话》。语言情境一: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语言情境二: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你和他们在电话中如何交流,请试一试。

三、思维固有的习惯性

由于受地域、年龄、生活圈子及一些固定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心里形成了一定的语言交际习惯,这些习惯如同心理学中所说的条件反射一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时会使交际显得平淡、无趣,缺乏特色,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抓住听者的“心”,导致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如讲话稿中的一些固定语式,春天必是“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夏天必是“炎炎烈日,鲜花盛开”,秋天必是“秋风送爽,收获希望’等这一固有的引文模式,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开拓,有时,更使交际显得缺少亮点,缺少色彩。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外,还要有切实、精当的引导:一是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与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根据情景的需要,适当提示、补充或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交际内容的材料;二是对语言规范、听说习惯交际的方式与态度等进行精当指点。当然,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教学着重的是能力培养,适度的口语交际知识传授是必要的,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应给予学生提示、点拨、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交际方式与情感态度,使学生受到正确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体态语的恰当运用

体态语指手势、姿态、表情、动作等。如头部语表情达意的方法一般有: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否定,低头表示谦逊或忧虑,昂头表示勇敢或高傲,后仰表示软弱或失望,倾斜表示得意或愉悦,前突表示惊讶或逗趣,微倾表示观察或思考。

眼睛是会说话的。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只要看他的眼神就可知道。比如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自信,侧视表示羞涩,逼视表示命令,瞪视表示敌意,不停地打量表示挑衅,行注目礼表示尊敬,双目大睁表示吃惊,眨个不停表示疑问,眯成一线表示高兴等。适当用体态语作为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能使说话更形象、生动,增加表达效果。

良好的体态语可以树立交际者良好的形象,增强交际者自身的魅力。有些学生不能专心倾听他人说话,倾听者不同表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说话者除了渊博的知识外,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都是可以拉近相互间的距离,更好地沟通彼此的感情,使口语交际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运用语音表情达意

语音是口语交际的外在体现,表达与交流要借助它来表述。正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适度的语速、一口标准而富有感情的普通话,更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丰富地表达出来。当然,根据口语交际的对象、场所等,适度运用方言,也可更好地体现口语交际的亲切感。

第15篇

一、让学生主宰课堂,互换师生角色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都是被动角色,教师一直是整个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负责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学习。这种传统教学只是老师单方面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我讲,你听;我写,你抄等被动的“互动”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定会给课堂造成一种教学代替学习的氛围,这些小学生都是被教会的而并非自己学会的,这会让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此一来课堂也就成了老师自己的表演舞台,这些学生最终成为了忠实的观众。曾经有关于传统教学的一段话:课堂上,教师画了一个看似像月亮的半圆,教师然后就问学生们他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众说纷纭,有说是柳叶,有说是镰刀,有说是弯刀的……但老师最后却非常肯定的说是小船。然而从这则小故事中就可以看得出在这种传统课堂上,教学对学生思维的约束,所以,老师还是让学生主宰课堂,从而实现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这样的情况现在看来也是势在必然了。新时代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要充分的达到双向交流,互相启发和补充。

在课堂的互动中互相交流、分享对方的想法和经验,也可以在感情以及观念方面进行交流,尽可能的去发掘学生的自身个性特征,放飞心灵,给予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比如教师在讲《曹冲称象》的课时,老师在导入这篇课文的开端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他们自己大声的去朗诵题目,之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这个题目中想知道了什么。有学生说想了解曹冲是什么人物?有的还想知道大象是从何处来的?有的想了解曹冲如何是称象?……这些学生有各种想法,如此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最后让这些学生们带着自己想到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如此一来学生们就占据了课堂,并成为了课堂的主宰人物,同时教师也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自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促进者。

二、善用评价,活跃课堂,让学生们活动起来

教学中的评价和赞扬都要始终伴随着的,一定要贯穿整个课堂。课堂中的对学生的赞扬和评价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感受,主要以激励为主,极力去捕捉每个学生表现出的光芒,尽力去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切记使得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互相评论。一些小学生在评价自己同学学习时,总是只顾找毛病和缺点。像这样的评价很容易打击小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不能使得他们养成去欣赏别人优点和宽容别人的习惯。要想纠正这种传统课堂学习的习惯,教师必须要去指引学生去互相学习,去评价和赞扬学习优秀的同学,这样可以有效的去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够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教学课堂上要要求老师要“弯下腰”去和学生们互动。而且老师也不要只用简单的“不错” “好”等简单的话语来赞扬小学生,要求老师要用发自内心的话去赞扬,如: “小朋友,你太棒了啦啊! ” “老师相信你能做的很好! ” 。表扬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带上动作,以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和喜欢,比如摸摸头发之类的。这样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会更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时的活动起来,唱唱歌、跳跳舞、表演、画画等,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最佳精力,让他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乐趣和感受学习中的快乐。如此课堂不仅不会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也会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就能消灭“一视同仁”的教学中没有具体到个人的教学现象,与此同时也可以相应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教师在讲《咏鹅》一课时,老师讲完以后要让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尽情的发挥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情:尽情陶醉的吟出一首诗而,随后添上一直美丽的大白鹅,颤动双翅翩翩起舞“白鹅舞”……

三、阅读教学为辅,朗读为主

阅读学习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生从阅读中可以对了解的知识有所感、有所悟。显而易见,自从课改后小学课本有很大的改进,教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进,相比较改革之前小学教学有了很大的时代气息,根据儿童自身特点改进后,增强了小学阅读的可读性,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乐趣,熏陶了他们幼小的心灵。这些都是要要求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上,而且阅读的方式也要活跃,科学阅读。但是始终都要坚持课堂朗诵为主、课后阅读为辅,必须要有“读为本”的意识,尤其要注重阅读后的感悟积累。自古都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分析文中出现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的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和创新能力。

四、利用先进教学仪器,尽量让学生离开课本的约束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先让学生尽可能的去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大概获知文章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自主的去寻找自己想要的“景色” 。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也是短暂和无趣的,那 “粉笔、讲台、教鞭”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们要迎来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仪器,如今已经有很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网络信息的传达方式如今也成为潮流,充分借助这些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设备,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寻找自己学习的方法,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知识,这样他们能够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