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99-01
老年痴呆症主要是指因为脑组织出现器质性改变,造成计算、理解、思维、记忆等智能出现全方位衰退的情况,逐渐降低患者生活的自理能力,对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对社会以及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危害[1]。因为老年痴呆患者有着较长的病情,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在家庭病床治疗中通过社区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使病情发展得到延缓,促进照顾者、家属、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龙山社区2011年3月~2012年12月老年痴呆患者应用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龙山社区2011年3月~2012年12月7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男40例,女30例,最小年龄67岁,最大年龄92岁,平均年龄(87.3±2.1)岁。其中25例早期患者,30例中期患者,15例晚期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区别(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具体体现如下。
1.2.1 监测病情。医护人员每隔15d到家庭探访老年痴呆患者,对患者病情的改变进行观察。大部分老年患者临床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通常患者身体存在不适的感觉时,无法进行描述,需要通过护理人员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患者的身体。一旦患者出现肢体功能异常、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情况时,则应该每隔一段时间理化检查血糖、心电图,且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体温等进行测量,对患者睡眠、排尿排便、饮食等进行全面掌握。
1.2.2 认知功能的维持。指导家属对患者的记忆进行反复训练,让患者对周围的事情、周围的人、放置的物品、居住环境等有着清晰的记忆,鼓励患者在玩扑克、看电视、唱歌、跳舞、讲故事、听广播、读报等社区娱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让患者对生活中存在的乐趣进行享受,同时使患者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全面锻炼,将社会功能、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家属尽可能的放手让痴呆患者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料理,对患者脑功能的维持有一定的帮助。
1.2.3 饮食护理。医护人员让家属尽可能地给患者食用低热量、低盐、优质蛋白等食物,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以及蔬菜,重视补充患者的维生素,使患者的营养维持在平衡的状态。
1.2.4 家庭护理措施。建议病人家属尽可能地让患者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料理,使患者产生的依赖性得到减少。家属还应该重视患者会阴、皮肤、口腔等护理,在患者休息期间,做好按摩、拍辈、翻身等工作,确保患者的肢体能够在正常状态下摆放,避免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的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
参照《老年痴呆的中医临床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ADL(日常生活能力)、SF-36(整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MMSE(简易智力)等临床指标在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改变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 16.0统计包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通过( ±s)代表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通过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通过社区护理进行干预后,在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简易智力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别(P
3 讨论
老年痴呆症患者采用社区护理进行干预,使家庭支持患者的力度得到明显提高,能够加快患者疾病康复的速度,特别是在患者日常生活当中,能够让患者家属对该疾病全面认识,让家属帮助患者将生活习惯维持在健康的状态内,通过病情监测、认知功能维持、饮食护理、家庭护理等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由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精神的影响,社区护理人员应该以宽容、理解、爱心等心态与患者沟通,对患者有着尊重的态度,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与患者进行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的沟通,使患者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确保能够使患者的疾病维持在缓解、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舒适护理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各种心脏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能力减退所致。由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家庭经济负担重,造成患者身心痛苦,从而患者依从性下降,很难做到及时治疗。为此,2010年9月-2011年6月,我们将舒适护理应用于6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66-84岁,平均66.8岁,随机分为舒适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力衰竭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护理方法 普通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与治疗护理;舒适组患者实施环境、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1.2.1环境的舒适护理 尽量创造良好的、轻松的、舒适的环境。护理治疗中严格做到“四轻”,各项护理技术操作集中实施,护理过程人性化。
1.2.2心理的舒适护理 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满足患者心理舒适的重要条件,护士亲切的问候、关注的目光都会让患者从内心感到舒适,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和掌握患者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争取家属的配合与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多倾听患者的主诉,同情并理解老人的孤独无助、忧伤及痛苦,耐心解释各种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主动将治疗的积极信息告诉患者,并加强对患者有关疾病知识宣教,使患者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舒适。
1.2.3生理的舒适护理
1.2.3.1卧位的舒适 护士应根据病情协助患者采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长期卧床者,协助翻身拍背,对四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减少因卧床而带来的腰腿部不适,让患者从细微处体会舒适。
1.2.3.2排痰的舒适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痰液黏稠无力咳出,因此应协助患者从下往上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教会患者正确咳痰与排痰的方法,让患者从自理中体会舒适。 转贴于
1.2.3.3吸氧的舒适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后常常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氧流量依据患者缺氧程度而定。由于持续吸氧,患者常感到口鼻干燥,可采取石蜡油或甘油擦拭口鼻,并鼓励患者适当饮水,临床上常选择能挂在耳朵上的双鼻塞氧导管,增加患者吸氧舒适的程度。
1.2.3.4排泄的舒适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因此应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少量多餐、多食高纤维和高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防止便秘的发生和加重,需要床上排便的患者应给予遮挡,尊重患者的隐私,让患者从自尊中体会舒适。
1.2.4治疗操作中的舒适护理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使用注射泵泵入药物时间较长,患者易感疲劳,因此护士应加强巡视。在实施治疗护理时让患者了解相关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尊重其知情告知权,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舒适感。
1.2.5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全方位护理是既要为患者、也要为其家属、既要在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又要在其非治疗过程中进行延伸护理。由于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不同的认识,对医疗、护理水平有不同的需求,文化差别形成了人们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服务中应注重患者的社会性,注重多元文化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为患者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2 结果
结果显示:舒适护理组为99.25%,普通对照组为88.6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舒适组明显高于普通组。
3 讨论
舒适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促使基础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及满意度。舒适护理能让护士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这种具有人性化舒适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慢性老年心衰患者因生理和心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加速心功能和体力的恢复,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舒适护理突出了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指导思想,把“患者满意是恒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的护理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调动了护患双方在恢复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体现了护理价值。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老年护理现状 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也正席卷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注重人口数量到注重人口质量)的体现[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我国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综述如下。
1 人口老龄化现状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60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10.23%,65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6.96%[2]。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1]。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 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3]。
3 老年护理的现状
3.1 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 传统观念 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4]。
3.1.2 新的观念 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5]。
3.1.3 没有统一的概念 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6]。
3.2 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 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6]。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 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