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老年痴呆患者;社区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99-01

老年痴呆症主要是指因为脑组织出现器质性改变,造成计算、理解、思维、记忆等智能出现全方位衰退的情况,逐渐降低患者生活的自理能力,对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对社会以及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危害[1]。因为老年痴呆患者有着较长的病情,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在家庭病床治疗中通过社区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使病情发展得到延缓,促进照顾者、家属、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龙山社区2011年3月~2012年12月老年痴呆患者应用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龙山社区2011年3月~2012年12月7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男40例,女30例,最小年龄67岁,最大年龄92岁,平均年龄(87.3±2.1)岁。其中25例早期患者,30例中期患者,15例晚期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区别(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具体体现如下。

1.2.1 监测病情。医护人员每隔15d到家庭探访老年痴呆患者,对患者病情的改变进行观察。大部分老年患者临床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通常患者身体存在不适的感觉时,无法进行描述,需要通过护理人员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患者的身体。一旦患者出现肢体功能异常、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情况时,则应该每隔一段时间理化检查血糖、心电图,且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体温等进行测量,对患者睡眠、排尿排便、饮食等进行全面掌握。

1.2.2 认知功能的维持。指导家属对患者的记忆进行反复训练,让患者对周围的事情、周围的人、放置的物品、居住环境等有着清晰的记忆,鼓励患者在玩扑克、看电视、唱歌、跳舞、讲故事、听广播、读报等社区娱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让患者对生活中存在的乐趣进行享受,同时使患者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全面锻炼,将社会功能、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家属尽可能的放手让痴呆患者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料理,对患者脑功能的维持有一定的帮助。

1.2.3 饮食护理。医护人员让家属尽可能地给患者食用低热量、低盐、优质蛋白等食物,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以及蔬菜,重视补充患者的维生素,使患者的营养维持在平衡的状态。

1.2.4 家庭护理措施。建议病人家属尽可能地让患者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料理,使患者产生的依赖性得到减少。家属还应该重视患者会阴、皮肤、口腔等护理,在患者休息期间,做好按摩、拍辈、翻身等工作,确保患者的肢体能够在正常状态下摆放,避免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的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

参照《老年痴呆的中医临床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ADL(日常生活能力)、SF-36(整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MMSE(简易智力)等临床指标在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改变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 16.0统计包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通过( ±s)代表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通过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通过社区护理进行干预后,在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简易智力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别(P

3 讨论

老年痴呆症患者采用社区护理进行干预,使家庭支持患者的力度得到明显提高,能够加快患者疾病康复的速度,特别是在患者日常生活当中,能够让患者家属对该疾病全面认识,让家属帮助患者将生活习惯维持在健康的状态内,通过病情监测、认知功能维持、饮食护理、家庭护理等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由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精神的影响,社区护理人员应该以宽容、理解、爱心等心态与患者沟通,对患者有着尊重的态度,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与患者进行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的沟通,使患者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确保能够使患者的疾病维持在缓解、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舒适护理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各种心脏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能力减退所致。由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家庭经济负担重,造成患者身心痛苦,从而患者依从性下降,很难做到及时治疗。为此,2010年9月-2011年6月,我们将舒适护理应用于6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66-84岁,平均66.8岁,随机分为舒适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力衰竭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护理方法 普通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与治疗护理;舒适组患者实施环境、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1.2.1环境的舒适护理 尽量创造良好的、轻松的、舒适的环境。护理治疗中严格做到“四轻”,各项护理技术操作集中实施,护理过程人性化。

1.2.2心理的舒适护理 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满足患者心理舒适的重要条件,护士亲切的问候、关注的目光都会让患者从内心感到舒适,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和掌握患者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争取家属的配合与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多倾听患者的主诉,同情并理解老人的孤独无助、忧伤及痛苦,耐心解释各种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主动将治疗的积极信息告诉患者,并加强对患者有关疾病知识宣教,使患者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舒适。

1.2.3生理的舒适护理

1.2.3.1卧位的舒适 护士应根据病情协助患者采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长期卧床者,协助翻身拍背,对四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减少因卧床而带来的腰腿部不适,让患者从细微处体会舒适。

1.2.3.2排痰的舒适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痰液黏稠无力咳出,因此应协助患者从下往上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教会患者正确咳痰与排痰的方法,让患者从自理中体会舒适。 转贴于

1.2.3.3吸氧的舒适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后常常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氧流量依据患者缺氧程度而定。由于持续吸氧,患者常感到口鼻干燥,可采取石蜡油或甘油擦拭口鼻,并鼓励患者适当饮水,临床上常选择能挂在耳朵上的双鼻塞氧导管,增加患者吸氧舒适的程度。

1.2.3.4排泄的舒适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因此应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少量多餐、多食高纤维和高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防止便秘的发生和加重,需要床上排便的患者应给予遮挡,尊重患者的隐私,让患者从自尊中体会舒适。

1.2.4治疗操作中的舒适护理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使用注射泵泵入药物时间较长,患者易感疲劳,因此护士应加强巡视。在实施治疗护理时让患者了解相关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尊重其知情告知权,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舒适感。

1.2.5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全方位护理是既要为患者、也要为其家属、既要在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又要在其非治疗过程中进行延伸护理。由于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不同的认识,对医疗、护理水平有不同的需求,文化差别形成了人们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服务中应注重患者的社会性,注重多元文化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为患者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2 结果

结果显示:舒适护理组为99.25%,普通对照组为88.6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舒适组明显高于普通组。

3 讨论

舒适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促使基础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及满意度。舒适护理能让护士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这种具有人性化舒适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慢性老年心衰患者因生理和心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加速心功能和体力的恢复,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舒适护理突出了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指导思想,把“患者满意是恒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的护理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调动了护患双方在恢复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体现了护理价值。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关键词: 老年护理现状 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也正席卷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注重人口数量到注重人口质量)的体现[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我国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综述如下。

    1  人口老龄化现状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60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10.23%,65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6.96%[2]。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1]。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  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3]。

    3  老年护理的现状

    3.1  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  传统观念  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4]。

    3.1.2  新的观念  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5]。

    3.1.3  没有统一的概念  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6]。

    3.2  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  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6]。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  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第4篇

关键词:老年痴呆;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有效性

笔者把2013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6例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再以随机法将其划分成两个小组。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以常规护理方案为主,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以康复护理为主要方案,并重点探析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有效性,寻找适合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案,为临床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价值,现将具体研究程序作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66例。有男性病例39例,女性病例27例;患者年龄61岁~88岁,其平均年龄(69±2.22)岁。把66例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均分成两个小组,组均33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以及性别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未表现出明显性区别(P>0.05),值得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以常规护理方案为主,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以康复护理为主要方案,具体护理程序如下:

1.2.1心理指导 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在记忆力障碍、判断力障碍以及定向力障碍等方面,而康复护理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医护患之间进行密切配合与相互交流。鉴于此,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之前,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和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及交流,通过主动关心与体贴患者,并主动询问其基本情况,以聊天的形式与患者交流,予以讲解疾病的相关病理学知识及其治疗方案。与此同时,主动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原因,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使家属能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康复训练配合度。

1.2.2口腔护理 嘱咐患者加强口腔护理,每日进食之后均严格执行口腔清洁操作,以医用棉签沾湿之后,用以清洁患者牙龈,并对其进行按摩。在具体操作环节,必须保证清洁手法的轻柔性,以防对患者口腔黏膜造成直接伤害。

1.2.3摄食指导 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普遍存在着情绪激动等症状,因此在摄食训练环节,应当保持进食环境的安静性,取患者坐位或者是半卧位,通过吸引患者注意力,以防出现误吸等情况。与此同时,给予患者进食密度均匀、易变形、粘性强以及不易松散的食品,以便于患者能够轻松咀嚼以及吞咽。对于进食相对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协助进食,以汤勺把食品直接送到患者舌根部,提升患者吞咽的有效性。

1.2.4咽部锻炼 对于机体咽喉部位,应当以冷刺激的方式引导其吞咽,从而加快舌部灵活运动。待患者进食2h后,给予患者冷刺激其咽喉部,以免病患发生呕吐症状。而在具体训练环节,必须严格控制锻炼时间和地点,取患者坐位或者是半卧位,以冰棉棒刺激其吞咽反射部位,并对舌后根部位、咽后壁部位、软腭弓部位、软腭部位和前腭弓部位进行依次拭擦和刺激。同时,嘱咐患者定期开展空吞咽锻炼,用以刺激其吞咽反射,刺激频率以30次/d为最佳,将一个护理疗程设定为20d。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

2结果

经本次护理之后发现,实验组研究对象在护理效果方面存在着明显优势,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老龄化问题日趋加剧,各种老年病症随之出现,老年痴呆即为其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1]。而老年痴呆患者通常会并发吞咽困难等症状,不仅会对其正常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呛咳、感染以及窒息等临床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胁[2]。鉴于此,改善老年痴呆患者吞咽障碍等症状显得尤为关键,加强康复护理即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3,4]。在此背景之下,给予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各项康复护理方案显得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实践活动中,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以常规护理方案为主,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以康复护理为主要方案。较之对照组病患而言,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整体效果存在着明显优势,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

参考文献:

[1]李芳序,卢静,许亚杰,等.老年性痴呆发病过程中内源性甲醛慢性损伤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35(04):394-400.

[2]姚济荣,贺茂林,张京,等.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干预不同介入时间与远期功能改善效果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02):158-160.

第5篇

【关键词】心内科;临床护理;老年健康护理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明显的背景下,医疗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尤其是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心血管疾病的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复杂性高,诱因不明确,病情变化率高,对其展开临床护理工作,是医院心内科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患者对于医疗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

1 资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

以2012 年5 月至2013 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48例老年心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疾病类型主要涉及到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患者的性别,年纪,病情上没有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详细情况参照下表:

1.2样本选取原则

上述患者选择的原则是:年龄较大;病症总体特征表现为常见老年心内病,在健康治疗上有着相同性,以急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症状稳定,病情确诊;由此就不得将病情复杂性高,变化大的病种选择到样本中去。

1.3方法

以本院从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的48例心内科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去归结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其组别的人数为24例。其中对照组的24例心内科患者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护理手段;观察组则使用临床护理模式开展,并结合其对于健康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通过率的比较,去考察临床健康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1.3.1传统护理方法

首先,依据老年患者的病症,身体情况,生活饮食去确定护理方案。详细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热情的态度去安排患者的床位,带领其进行入院手续的办理;确保病患环境的安静与舒适,保证病人有着良好的睡眠;做好全面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日常起居;按照医嘱准时药物治疗;依据病患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1.3.2临床护理路径方法

以作业流程分析法去制作临川护理路径表单,保证对于病种的全面调查,对于患者的组别,出院时间,流程操作,预防意外方案有着清晰的步骤。然后在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开展健康护理的时间,并遵循时间安排制定检查,治疗,护理,康复的工作流程,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在案。之后,保证正常的患者的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科室手续的操作流程。由此确定下来的护理流程活动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流程分析与病历审查的方式方法,保证各项医疗护理做到实处;确定住院时间的合理性。其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组织专家对于各个学科的职位负责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单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不符的地方要进行调整;其次,注重对于病例对象的观察,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来开展护理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病种的变异情况;之后,对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变异进行完善和修改,制作合理的变异记录单,积极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参与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保证各项工作都合理的处理,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以SPSS1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计数资料用χ2 来进行检验,P

2 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表明,采用临床护理模式的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100%,由于采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此外,对于患者健康教育合格率,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医疗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强化临床护理工作显得很有必要。尤其对于老年的心内科患者来说,其病情严重,年纪较大,记忆力衰退,心理问题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化护理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现阶段,我国开展了临床实践探索,在临床护理路径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入院手续的陪同办理;检查程序的开展;手术前期的说明;手术后期的饮食指导;患者出院的信息反馈,护理人员的建议等等,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不仅仅提高了医疗护理的整体质量,还极大的激发了医院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发达国家,这样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已经达到了广泛的执行,其临床护理路径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时间安排表格,告诉护理人员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开展,而不是走形式的例行检查。在我国的护理理论发展来说,最早是王慧贤在2003年提出了健康教育路径,希望人们以健康的行为去积极提高人的身体健康。

本研究基于比较法来开展,主要是想以观察的视角去看传统护理与临床护理模式之间的区别,从而证明临床护理的有效性。参照上述的表格我们看到的是:从满意度的比较来看,观察组的24例患者对于健康护理工作都很满意,满意度高达 100.0%,而对照组的24例患者对于传统健康护理工作的表现,给予了良好的评价,其满意度为85%,上述的对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临床护理的模式不仅仅能够促进患者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医院护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于临床护理模式的推广,以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实现医患关系的改善,达到良好的医疗局面。

参考文献

[1]朱正芬,李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2(24).

[2]高霞,赵迎春.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心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3).

[3]刘国华.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04).

[4]张学萍,沈莹,陶莉,庄海峰,李艳萍.心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查找与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26).

第6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调查问卷;护士

Abstract:Objective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nurse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patient care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experience. Method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type of difficulties they experienced in older patient care, an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Kogan's 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 Scale. Data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percentage, Kruskal-Wallis variance analysis, t test and Mann-Whitney U test. Result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nurses experienced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inadequacy of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in hospitals; administrative problem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t knowledge, skills and experience in older patient care. The nurses' mean score of Kogan'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People Scale was 98.83.Conclusion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nurses in this sample resulted from the lack of technically equipped hospitals or clinics for older patients and the inadequacy of nurses' gerontology education. Despite these factors, the nurses' attitude toward older people was positive.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 Questionnaire;Nurse

随着8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低生育率的长期化,以及生活医疗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的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已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保健及护理措施,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理、心理需求,使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以成为当务之急。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中,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掌握患者的心理,制定一个全面的护理计划。然而在执行这些计划时,通常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Buzlu等人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1],护士碰到的主要是来自行政管理、沟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但只有少数护士都能够做到自我控制,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尝试用积极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困难。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年轻护士纷纷寻找机会改学医生、药剂或功能科技师,甚至改行医药销售行业,年纪较长的护士提前退居二线,造成护理行业劳动力的流失。因此,只有认识和解决这些困难,才能使护士更满意自己的工作,从而使其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老年患者护理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护士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护理经验,医院的环境,老年人的性格等等,其中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护士所表现出的乐于接受、愿意提供帮助、正面积极的态度会使老年患者感觉舒适并更好的配合治疗;相反,护士负面消极的态度会导致老年患者对护理和治疗的抵制。Lookinland等人通过调查全美国的80多家医院及诊所发现[2],总体上大多数美国护士都能对老年患者持有积极看待的态度。在这点上,大医院的护士比小诊所的护士做得更好,具有老年患者护理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护士比缺乏此类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护士做得更好。

在我国,尊重和关爱老人一直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都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专门的病房以及专门的护理配套设施,因此有可能出现护士以一贯的态度对待老年患者而忽视老年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的情况,或是以偏见的态度对待老年患者从而使医患之间产生隔阂的情况。所以,关于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以及在对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方面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内容将着重从上述@两方面展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江苏省扬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90名与老年患者有频繁接触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82份。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问题,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列出10条困难,可多选),以及Kogan量表(Kogan's 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 Scale)。Kogan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Kogan于1961年编制[3],最初用于调查医学或护理专业的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该量表基于社会退隐理论,能对被施测人员对老年人的态度作出量化的评价。该量表由34个条目组成,其中积极条目和消极条目各17个。在本研究中,根据我国国情,将条目数缩减为26个,仍保持积极条目和消极条目的比例不变,各13个,根据被测者与测量项目的符合程度采用有6个级别的评分标准:即对于积极条目而言, 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2分代表基本不符合、3分代表有一点不符合、4分代表有一点符合,5分代表基本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对于消极条目则反之,6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基本不符合、4分代表有一点不符合、3分代表有一点符合,2分代表基本符合,1代表完全符合。26个条目的总得分从26分~156分,分数越高反映被施测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越积极。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V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中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百分比、克鲁斯卡-沃利斯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variance analysis)、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等。

2结果

将调查问卷上的人口统计学问题汇总。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中,年龄在20~29岁护士所占人数最多(49.5%),三年制大专毕业的护士所占人数最多(34.0%),大多数护士已经结婚(70.9%),大多数护士的家庭是只有分母和子女两代人的小家庭(86.5%),大多数护士居住在城区(83.7%),大多数护士的工作经验只有1~9年(61.3%),上轮班的护士所占人数较多(50.7%)。

在对老年患者护理中所遇到的10项典型困难的调查中(表2),55.6%的护士认为医院为老年患者提供的病房及设备条件不完善,50%的护士认为老年患者的身体条件局限性是造成护理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原因之一,47.2%的护士认为医院在老年患者管理方面存在问题,41.8%的护士觉得与患者或患者陪护家属的沟通存在问题,35.5%的护士认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是造成老年患者护理困难的重要原因,34.4%的护士认为家属不愿意参与对老年患者的护理给她们的工作带来困难,26.2%的护士选择缺乏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和经验,19.1%的护士认为老年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偏见给她们的护理工作带来影响,17%的护士与医疗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沟通存在问题,9.9%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所做的护理工作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影响。此外,我们还调查到,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中,19.2%的护士遭遇到自身身体方面的问题,如腰背疼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33.3%的护士则遭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碰到这些困难时,37.5%的护士选择报告上级,14.9%的护士选择自己解决,9.9%的护士选择求助于医疗小组中其他成员。

图1所示的是282名护士的Kogan总得分的分布图。从图中可见,此次接受调查的护士的Kogan量表的平均总得分为98.83分。其中最低分63分,最高分136分,80%以上的人总得分在80分和120分之间。总体上来说,此次接受调查的护士对老年病人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表3中,我们将护士的个人情况和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这两项的关联性作统计学分析。从表3的组间比较结果来看,对于护士的个人情况而言,由年g、教育背景、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引起的护士对老年患者态度的差别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即可以认为不同年龄(或不同教育背景、婚姻状况、家庭类型、居住地点、工作经验、班制)的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没有差异。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护士的个人情况和其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没有关联性。

表4中,我们将护士在对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这两项的关联性作统计学分析。从表4的组间比较结果来看,10项困难条目组成的10个因素中,除了"缺乏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和经验"这一因素外(P=0.038),其他因素的P值均小于0.05。这表明,是否具有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和经验,会引起护士对老年患者态度的显著区别,即具备老年护理技能和经验的护士和不具备这方面经验的护士相比,她们对待老年患者的态度要明显积极。而其它困难对于护士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3讨论

在本调查研究中,医院为老年患者提供的病房及设备条件不完善是护士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所遇到的最常见的困难。国外有报道指出[4],相对于年轻患者而言,病房和设备条件更容易引发老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感染。尽管目前国内许多大型医院都设有专门的老干部疗养病房,但对于大多数老年患者而言,使用的还是和普通患者同样的病房和和设施,这无疑给护士的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老年患者的身体条件局限性也会对护士的护理工作造成困难。老年患者通常多种疾病缠身,且身体各器官退化较快,造成且听觉、视觉能力下降,行动不便,这使得他们更加依赖护士的帮助。另外,医院对老年患者的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重视也是护士遇到的困难之一。大多数医院都不具备一套针对老年患者的系统的管理方案及长远的管理规划,特别是在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配备上方面,都显得极为匮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患者家属不愿参与老年患者的日常护理也是护士经常遇到的困难。无论从我国法律还是文化上来说,子女赡养并照顾老人都是应该的,但是,有些人认为老年人发生疾病是衰老的必经阶段,对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不抱希望,导致他们对老年患者日常护理的参与不够积极。因此应该建立好护士与老年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医患关系,当老年患者遇到健康方面的问题时,家属能积极帮助护士解决。此外,很多护士反映给老年患者护理造成困难的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验,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护士关于老年护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

我们发现护士在对老年患者护理中碰到困难时,很容易引起自身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国外有研究指出[5],经常护理老年患者的护士由于工作压力,最易出现意志消沉、脾气暴躁、睡眠质量下降、精力无法集中、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国家护理人力资源的严重流失和护理成本的增加。因此医院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做到定期对护士进行身体检查和心理辅导,并给予护士适当的休息时间,防止护士过度劳累。

在本研究中,反映护士对老年患者态度的Kogan总得分随着护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步提高,但是组间得分的区别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在Gallagher等人研究中[6],发现护士、护工、病房门卫这三类群体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别,总体上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护士群体对老年患者持积极的态度,而受教育程度低的护工和病房门卫对老年患者持消极的态度,认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对老年患者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点上与本文的研究结果有所出入,但考虑到被研究对象的职业定位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在情理之中。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缺乏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和经验是影响护士对待老年患者态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护士遇到的这一困难,医院要重点应对。组织有经验的护士对新进护士进行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指导对于改善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女性护士,本研究没有涉及到护士的性别对老年患者态度的影响。但是有大量的国外文献记载了此类研究。Slevin等人在其研究中指出[7],在英国,女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通常比男护士更加积极,护士的性别与其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有显著的相关性。Tervo等人在对美国和加拿大各医学院不同性别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男学生对待老年患者明显持消极的态度。然而,Howkins等人发现澳大利亚医学院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不论性别,对待老年患者的态度都是消极的[9]。

4结论

本文调查了我国护士对待老年患者的态度的情况以及在老年护理中遇到的困难。用26条目的Kogan量表为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进行评价,结果被调查对象的Kogan量表总得分平均为98.83分,反映了我国护士总体上对老年患者持积极的态度。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碰到病房设备条件不完善、患者管理问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问题、患者身体局限性、缺乏老年护理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经验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在护理专业开设老年护理的相关课程,卫生管理机构组老年护理方面的培训和颁发资质证书,医院改善老年患者的病房环境和设施条件,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Buzlu, S.,Onan, N.G.,2005.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nurses who give care to cancer patients in the terminal phase[J].Marmara University Journal of Nursing School 63-66 January-April.

[2]Lookinland,S.,Linton,C.P.,Lavender,C.African-American nurse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persons[J].Journal of National Black Nurses' Association,2002,13(1):6-14.

[3]Kogan, N.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a scale and an examination of correlations[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1,62,44-54.

[4]Yüksel.Determining the distinguishing variables in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nurses working with and without shifts[J].SD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2,7(1):199-210.

[5]Büyükcokun,A.Old age problems and nursing approaches[M].In: Erefe,(Ed.), Public Health Nursing Handbook. Vehbi Ko? Publications, Birlik Ofset,stanbul,1998:170-183.

[6]Gallagher, S.,Bennett, K.,Halford, J.A comparison of acute and long-term health care personnel'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06,12(5):273-279.

[7]Slevin,O.D'A.Ageist attitudes among young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a caring profession[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1,16:1197-1205.

第7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临界高血压;老年患者

临界高血压本身并不会给患者带来太多的身体危害,但是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全身细小血管会有一定的硬化,当出现临界高血压出现后会非常容易转为更高级别的高血压症状,也可以认为临界高血压是提醒老年人注意血压问题的一个警告信号。做好老年人临界高血压护理是一个重要课题,我院对114例老年临界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老年临界高血压患者11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病标准[1]。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7例,男38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9±5.6)岁;对照组57例,男32例,女25例,平均年龄(67.1±7.3)岁。所有患者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未服用降血压、降血脂药物。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加强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仔细讲解高血压疾病发生原因以及治疗和护理意义,让患者进一步认识高血压的危害及治疗的必要性[2-3];讲解临界高血压与一般性高血压的区别,让患者放松心态,使其了解临界高血压并不会带来特别大的危害,如果护理得当连药物治疗都可以不用进行;讲解导致血压偏高是因为偏食肥腻且疏于锻炼导致的,使其明白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的必要性;讲解研究以及熬夜对血压的影像,使其明白远离烟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好处。

1.2.2心理干预 老年临界高血压患者由于年纪过大的原因,当身体出现异常后较常人更易焦虑、躁动,难以配合临床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一对一护理干预措施,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信任感,减少患者逆反心理,使患者对自身高血压症状有一定认识,使患者明白参与锻炼及治疗中的重要性,给予患者足够心理安慰,促进疾病恢复。

1.2.3饮食干预 在心理干预基础上,使患者进一步明白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减少高热量肥腻食品的摄入,严格控制体重[4-5];在患者自愿基础上使其慢慢改变自身饮食习惯,更好控制自身血压水平。

1.3观察指标疗效标准 显效:1年内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舒张压在85 mmHg以下,无其他症状出现;有效:1年内血压偶有波动但身体无异常症状,舒张压在95mmHg以下;无效:舒张压维持在99mmHg附近,甚至更高,身体出现相关不适症状。显效和有效规定为总有效率。

1.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有效率表示。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总有效率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7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自身心脑血管功能退化,罹患高血压疾病的概率大大高于正常人群,当老年人出现临界高血压症状后,其自身器官、血管并无器质性病变,不用采取特别治疗方式,但值得引起高度警惕,临界高血压是对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异常的一个警告信号,如果不引起重视,容易进阶成更严重疾病。老年临界高血压并不需要长期服用降血压药物,甚至不需要药物治疗,有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出现临界高血压后可及时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压恢复正常。老年临界高血压护理干预措施是指在患者入院后需要对既往史、饮食习惯、烟酒史进行全面地的了解,了解患者发生血压异常的原因,如果患者不良习惯较为严重,应根据其性格及文化水平详细了解其生理、精神的需要,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再采取相对应护理方式,护理过程中要随机应变,不能一成不变,在护理的不同时段也应该根据患者血压变化以及生活习惯改变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健康知识指导。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生活习惯以及性格、文化等因素才能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总有效率为7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4%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延杰,吴时达.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协会高血压处理指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20(3):177-181.

[2]程学铭.高血压、脑卒中的社区人群防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4(2):91-95.

[3]毛俊,钟华荪,邝星驰,等.社区放讼训练对临界高血压的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2012,18(4):77-79.

第8篇

关键词:卫生服务;社区护理保健服务;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3902

全球老龄化步伐都在加快,医疗卫生资源的紧缺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我国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和庞大的人口使得这一问题尤为严重,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可以将医疗资源下放至社区,形成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的保健体系。我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家庭病床,是我国最早开始家庭护理服务的标志。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仍然很落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指出社区护理服务提供方学历偏低,施永兴,贺金仙等人在《社区护理工作有效工时分析》一文中统计发现国内社区护士普遍存在短缺现象,瞿伟在《中澳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中指出全国各地社区卫生投入不均衡,很多城市投入不到位。

同时不少学者对我国目前社区护理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并对其发展简单分析:

在服务理念方面,绳宇,郭迎春,刘淑香在《对社区护理服务的调查》一文中指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定位仍停留在传统医院护理模式;刘瑛,袁长蓉,沈锋平,徐燕等人在《社区护士在姑息照护中的角色和服务内容研究进展》中指出很多护士本身对自己在社区护理中扮演的角色认识不足。

在服务内容方面,刘雅萍在《护理事业社会化浅探》指出有些社区也在尝试新的护理理念,实现家庭的自我护理,王菊芳,孙伟芳,陈丽红等人在《对上海社区护理发展趋势的探讨》中指出国内大部分的社区护理只是医院护理的延伸。

在服务对象方面,李春玉,金胜姬在《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中得出结论,社区护理与医院护理在多方面都有很多区别,应该转变理念,才能加快社区护理的发展。

1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现状

1.1社区护理服务的认知情况

社区护理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护理价值观,它从护理质量、护患关系、护理模式等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护理。但目前我国家庭护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受到经济、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缺乏专门的家庭护理组织管理机构,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认知程度较低。

1.1.1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理解

研究结果显示,在居民中普遍认可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是查体、健康教育咨询和常见病治疗等。人们往往认为,护士的主要职责是为病人打针、输液和做些生活护理,应该是“医生的助手”,很少有人认为护理可以在疾病的预防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居民在接受护理同时还希望听取医生的意见,表现出对护士的不信任。

1.1.2社区护理服务提供者对社区护理服务的理解

目前国内家庭护理主要由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护士提供。但受到居民主观因素影响,目前服务的主要职责大多由医生承担,社区护士在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主动性,他们对自己在社区护理服务系统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也存在着不足。在我国,社区护士往往从事着对社区人群提供健康检测,却很少会参与到居民健康评估与研究当中去。而且目前社区护士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也成为了制约社区护理理念发展的瓶颈。据2002年卫生部统计,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提供医疗服务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28.9%,而提供社区护理中的注册护士,中专学历占到了73.3%,而本科及以上学历只有0.4%,二者学历差距之大,也影响着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服务中的主观能动性。

1.2社区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社区护理往往以家庭为服务场所,可分为家庭健康护理和家庭病床护理。其中家庭健康护理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上门操作型,即由医院提供一些上门家庭保健服务以及由家庭护士提供的一些护理服务;二是健康指导型,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对居民进行护理培训指导,帮助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家庭自我护理。由于目前大部分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社区护理人员都隶属于医院,大部分居民以及部分学者也把把社区护理仅仅看作为医院护理的延伸。因此国内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多局限于护理的技术支持,比如一些注射、换药、灌肠项目,以及采集各种标本、测量生命体征、做心电图、血糖测定及代购药品等。缺少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也会影响家庭护理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

1.3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

社区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应该是十分广泛的,应该是紧密围绕提高居民健康这个主旨的。但目前服务对象往往还局限在围绕疾病这个主题上。比如病情适合在家庭医疗的一些老年病等,或者是出院后处于恢复期的一些需要治疗和康复的患者等等。然而针对儿童,妇女(孕妇)健康护理的社区护理服务尚未开展,护理服务对象范围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这样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的健康需求,尽管目前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这点。

社区护理作为一个新的护理领域,有很多方面都区别于目前的医院护理:(1)在服务地点上,社区护理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区别于医院护理以医院为依托,以病床为单位;(2)在工作对象上,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可以是患者或其家属,区别于医院护理单一以患者为服务对象;(3)在工作内容上,社区护理包括基础的健康护理,也有心理咨询、健康指导等,其核心是围绕着健康的促进,区别于医院护理围绕疾病护理为核心。可见我国对社区护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医院护理的概念之中,只有转变理念,才能更好的发展社区护理服务。

2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系统的意义

第9篇

一家正在酝酿投资养老院的投资公司近期在委托猎头招聘职业经理人,但物色了近两个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求助于上海民政部门也找不到。该公司负责人士分析认为,养老院向社会资本放开是最近几年的事,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上海及国内的民营养老机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养老院管理及护理人才主要集中在“体制内”的公办养老院、敬老院及医院等,这些人基本上都不愿意“跳槽”,市场上具备民营养老院管理及运作经验的人才储备极少,因此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基本上找不到。

该岗位要求护理人员有一定的医疗卫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老年人护理的经验,但该工作时间长、辛苦劳累,职业风险也比较大,愿意从事的人比较少。

“开养老院不愁没人住,只愁找不到工作人员。”该投资公司负责人士表示。

从业者重经验重爱心

由于养老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护理不当风险很大。养老托老服务虽然也是照顾老人,但与一般的家庭护理有很大区别,不仅要有爱心、耐心,更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最好有医院护士、护理、医疗工作的相关经验。无论是养老院的经营管理者,还是聘用的服务人员,都需要了解一些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养生之道,还应熟悉老人心理以及老人饮食知识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养老院内的护理人员通常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然而,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中,50岁以上人群已接近老年,无论是管理上还是服务水平上,己难以融入这个行业;40多岁的人群近年来大多已实现了再就业,社会闲散人员越来越少;30多岁的人群由于就业范围还较宽广,养老护理职业对这一年龄段不具吸引力。其次,护理人员待遇不高,月薪大约在800-1200元左右,且工作辛苦,因此不但难招,而且流动率高。护工队伍不稳定、不专业,已经成为困扰养老院经营者的一大难题。

养老人才未来发展机遇多

第10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医疗保障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2010年底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3.4%,上海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1]。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故而在多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作为必须解决好的重点民生问题提出。2012年上海市启动老年护理保障制度试点工作,在部分街镇对80岁以上本市城保参保老人试行老年护理服务医保补贴制度,并逐步推广到全市。为了掌握普陀区相关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床位的资源配置、医疗保障等基本现状,探索适应本区地域、经济实际的老年护理服务新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老年护理医疗保障制度与实施细则提供依据、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护理服务需求,故以本区临床和医疗保险实际情况作为切入点,进行了此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1年普陀区户籍人口数87.89万人,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21.47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24.42%;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4.22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9.66%。

调查对象为普陀区大量承担着老年护理工作的共12家医疗机构,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家,一级医疗机构11家(包括护理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

1.2方法

1.2.1机构基本情况调查

围绕着12家医疗机构2010-2011年度的一般情况、床位基本情况、老年护理服务开展情况、机构服务人员情况等方面展开。同时调取12家医疗机构医保数据,针对住院老人的数量、医疗保险类型、医保支付比例等关于老年护理医疗保障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1.2.2 2011年度住院病人调查

根据区域经济水平,划分为好、中、差,抽取各医疗机构所辖区域经济水平中等的进行老年护理需方住院病人调查。此调查以问卷形式,严格按照要求于调查当日(2011年7月25日)由病区内熟悉病人情况的医护人员进行具体填写,内容涉及住院病人的基本情况、服务利用和服务需求等几个方面展开。

2.结果

2.1老年人口现状

2011年普陀区户籍总人口数87.8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21.47万人、占总人口数24.42%,占比较2010年23.28%升高了1.14%。

2.2老年护理病床一般现状

2.2.4 2011年度住院老人医疗保障和医保费用使用情况:

(1)12家医疗机构都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将老年护理服务中与疾病相关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结算范围。由于机构属性不同、提供老年护理服务方式不同,服务对象所获得医保待遇也会出现较大的区别(详见表3)。家庭病床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另在收治老年护理病人时,仅1家医疗机构有明确的出入院标准。在具体操作上12家单位均缺乏完善的老年护理评估制度和标准。

2.3老年护理病床需方住院老人情况

2.3.1调查日当天住院病人基本情况:调查日当天,住院病人714人,平均年龄80.6岁。其中60—69岁32人、占4.48%,70—79岁187人、占26.19%,>80岁480人、占67.22%;慢性病3种及以上的398人、占55.74%。

2.3.2 调查日当天住院病人医疗保障类型:收治老人一般为辖区附近居民,医疗保障类型以城镇医保和居民医保为主,分别是492人和164人、所占比例是68.91%和22.97%。

3.讨论

3.1人口老龄化

本次调查对象已基本覆盖区域内户籍老年人口。截至2011年12月31日,区域内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24.42%,65岁及以上人口数1占总人口数16.60%,两者所占比都成倍于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10%和7%的标准,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因此我们的老年护理工作从现在起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3.2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3.2.1 2006年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5%有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若按此比例计算,我区需要老年护理床位10735张,而目前实际开放数为1244张,仅占需求量的11.59%。

3.2.2在调查日当天714名住院老人中,79.13%的老人表示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不希望长期住院,愿意在家中接受老年护理服务。然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居老人逐年的增多等趋势,致使家庭护理的功能日益削弱,同时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及健康护理的困难与压力转嫁于医疗机构[2]。

3.3老年护理家庭病床知晓率低、建床率低

本次调查资料还显示开展家庭病床老年护理服务工作的知晓率不高,仅37.81%;这些住院老人曾经在未住院期间建立过家庭病床的少之又少,为4.89%。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上门服务工作时间占年服务量比例不高,最低为2.3%、最高为20%、平均为10.2%。2011年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有老年护理家庭病床数1868张,仅占老年慢性病护理需求量的2.92%。这种中心住院床位供不应求、家庭病床建床率低,以机构护理为主、家庭护理为辅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护理工作的推进。

3.4老年护理病床医疗保障覆盖率高、“看病贵、住院难”依旧存在

3.4.1从医保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是两大主要的医疗保险类型,占96.88%,达到基本全覆盖。

3.4.2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医疗保险将老年人非基本医疗照护、生活照护等列为“不予支付”的项目[3]。以2011年度12家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病床平均住院天数142.47天来计算,病人除人均承担医保费用中的自负部分1519.59元外,另每人次住院人均还需支付生活照料劳务费约4200元;在家庭中,老年护理及生活照料的费用往往更高,对于平均2000元左右退休金为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还有部分真正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的老人,在一时难以入院的情况下,即使享有城保或居保等医疗保障,仍将养老院或民营医疗机构作为解决问题的无奈选择,从而加重了经济负担。所以政府一再在医疗、医保上给予优惠政策,老人们的“获益感”仍不明显,也难以快速扭转“看病贵”的现象。

3.4.3另一方面家庭护理效果不理想,费用又不能纳入医保,全部由老人承担。与身体状况相似的住院老人比较,享受的医保待遇相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老人或其家属们常常借所患疾病急性发作的名义住进医院接受护理,为此造成医院滞留大量不愿出院的“赖床老人”,故而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住院难”矛盾无法缓解。

3.5完善老年护理床位工作的一些建议

3.5.1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对承载着大量老年护理服务工作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投资、服务岗位适当经费扶持、人员编制合理配置等,从而保证对老年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不断优化布局、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内,是否可试点医保基金划拨,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专项资金,对一定年龄以上的、严重失能的、家庭经济实属困难的老年参保对象,在老年护理服务中产生的非医疗护理、生活护理费用,按参保人员具体情况给予适当补贴[4]。

3.5.2建立科学的老年护理服务新模式 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新模式应是家庭照护与社区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首先:依托社区、居家为主,注重居家照护在老年护理服务中占主体地位,鼓励老人回归家庭。其次:机构护理为辅助。利用传媒的力量广泛宣传,让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服务功能。医护人员也必须走出去、主动下沉社区,尤其是目前已在部分街镇试行的“高龄老人居家护理费用医保支付”的情况下,更应以家庭医生制服务为抓手,积极探索以“老年护理服务”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3.5.3普陀区区域内已在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备案的民办医疗机构2家,核定床位数100张,均未被纳入医保范畴结算。为进一步避免资源浪费,应及时整合资源,合理开发辖区医护市场,将民办医疗机构的空置床位引入至老年护理病床管理中。

3.5.4借鉴国外经验勇于探索 引入时间储蓄。对参加家庭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如志愿者、义工等,由社区计量考核计入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将来年老或需要护理时,可以获得同样时间的照顾[5、6]。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11,4.Http//

[2] 徐勤,汤哲.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人口与经济,2007;(2):6-12.

[3] 赵薇,郑树忠,彭佳平,等.上海市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建立的动因、风险与路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7):529-531.

[4] 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照料体系[J].人口与发展,2008,14(3):78-83.

第11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老年人;急救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13-02

急性心肌梗死存在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加上老年人自身机体生理功能下降,以及诸多基础疾病困扰,所以临床护理上较为复杂[1]。大量文献资料显示[2],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转变等因素影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有增无减的态势,所以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观察,以期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观察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所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排除:①恶性肿瘤者;②智能下降等原因而造成无法正常交流者;③近半年内进行过手术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入选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68.25±5.42)岁;基础疾病分类:高血压者12例、2型糖尿病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例、慢性支气管炎者19例、脑血管疾病者4例(其中3例为脑梗死后遗症期、1例为有脑出血病史者)、冠心病者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分类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流程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吸氧护理、护理和饮食护理、溶栓护理(视患者具体医疗情况)、疼痛护理、呼吸道管理、皮肤压疮护理、大小便护理。观察组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评估病情,检测生命体征(TPR、BP、瞳孔神智),通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护、吸氧、止痛、建立静脉通路。②针对老年患者多有悲观失望、抑郁倾向,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问题,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心理护理对策,引导、启发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说明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理状态对疾病预后的影响,使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行认知重构。③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详细介绍监护环境及监护仪器的使用情况,在进行每项操作前,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说明该项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使之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加强遵医嘱性,适当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不依从性[3]。④老年患者,常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或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且机体耐受能力差,应重视观察并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以外的症状,如头昏、乏力应勤测血压;恶心、呕吐要观察其时间及性质;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应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区别;观察肢体活动情况,预防脑梗死的发生。⑤加强家庭支持,维持患者良好的情绪体验,针对老年人更需要家人和睦和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的现实,倡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与社会支持工作,避免有对患者造成精神刺激的言语和行为,使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心与家庭的温暖。

1.3 主要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同组中多个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比较

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iae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心肌持续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多不典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患者年龄因素已成为决定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4-5]。急性心肌梗死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心理社会因素在AMI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疾病的影响及心理因素的刺激,同时,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多种器官功能的老化而逐渐出现认知障碍,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从而出现较多心理问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极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克服其消极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本组研究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这种基于急诊抢救护理路径的护理干预实施能够缩短等待医嘱时间,且能防范和减少护理差错。通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干预的实施,使护理人员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进行护理操作,避免了主观因素造成的遗漏和疏忽,有效地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治疗效。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158.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96.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8):710-725.

[4]玉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误诊3l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540-3541.

[5]赵丽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15-1316.

[6]欧海平.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62-64.

第12篇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自2003年4月在我院开展以来,共收治病人600例,植入晶体580例,平均植晶率96.7%,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感染。治疗效果显著,真正实现了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轻,切口愈合快的手术理想[1]。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各类型的白内障600例,其中老年性568例,先天性12例,外伤性20例,代谢性(糖尿病)5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40岁。

2 术前准备

2.1患者准备 ①嘱病人练习深呼吸,防止咳嗽,打喷嚏;②协助病人仰卧位,双手自然放松于体侧,以身下中固定;③有心肺功能异常者,给予心电监护;呼吸困难者,低流量持续吸氧并于颈下支撑架支撑,避免病人因铺无菌台后感胸闷憋气,而手动、头动污染手术野,有病人遇强光刺激引起打喷嚏,嘱用舌抵腭部避免;④心理护理:告诉患者手术时间短,无痛,不必紧张,看显微镜灯光,如有不适,告诉医生护士,不要乱动头、手。

2.2药品准备 缩瞳剂、散瞳剂、爱尔卡因、50%葡萄糖、0.9%氯化钠、0.1%盐酸肾上腺素、庆大霉素、氟美松。

2.3眼科包 15°穿刺刀、扩口刀、显微镊、撕囊镊、劈核器、晶体植入镊、调位钩、超、注吸头、电凝头。

3 术中配合

①护士提前10分钟灌注液(50%GS+复方氯化钠)悬挂于输液架,高度不少于60cm。

②打开超乳机、显微镜,调好参数。

③铺无菌台,接管路,检测超乳手柄,头调平衡后待用,将两个脚踏开关放于合适位置。

④给病人滴爱尔卡因,摆好。

⑤查对病人眼别、晶体度数。

⑥病人手术开始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如心功能不全或年龄较大予以心电监护。

4 术后护理

病人手术结束,送回病房,嘱卧床休息,眼部不适勿揉眼,控制咳嗽、打喷嚏,禁止剧烈活动,勿低头拾物。

护理体会:白内障手术是老年患者复明最好、最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2]。超声乳化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应用最高的手术方法,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了解病人情况,有无合并症,手术过程当中会不会出现意外,提出预防措施。

(2)严格查对制度。晶体安放前有两名护士查对晶体度数、眼别、包装有无损坏,生产日期、有效期;如有纰漏造成病人大的伤害,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3)严格无菌操作。眼内感染是极严重的并发症,如发生往往无法挽救,甚至摘除眼球。

(4)术中保持灌注液持续通畅,勿随便改变输液瓶高度,需更换时,告知医师暂停操作。

(5)术中所用药物区别注射器抽吸,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防止药物注入眼内,否则引起不良后果。

(6)设立眼科专科手术护士,强化无菌观念,明确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因眼科每天手术量大,病人多,易引起交叉感染。专科护士要高度重视无菌观念,加强责任心,认真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参 考 文 献

第13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糖尿病;服药;护理

Improve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LIAO Hui-xiu

(Department of Neurology,Xinyu City People's Hospital,Xinyu 338025,Ji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increas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dication adherenc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Summarize nursing experience of 150 cases of senile diabetics. ResultsThe medicine nursing instruction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reatment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diabetes medication compliance. ConclusionThrough clinical medication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diabetes pati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 Diabetes; Medicine; Nursing

糖尿病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如果血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会导致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严格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而目前服药治疗仍然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及病理上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或家属提高患者的服药能力,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服药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1年4月~2012 年3月1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60~69周岁占102例,70周岁以上的占48例,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特点,经过细致的临床评估,实行有对性的护理,结果150例血糖得到了良好控制,临床好转已出院。

1.2 方法

1.2.1 血糖监控 按医嘱测量血糖,根据血糖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治疗,及时调整糖尿病药物的种类以及服用的剂量[1] 。

1.2.2药疗前评估

1.2.2.1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的能力进行评估①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条件。②评估患者的理解力、记忆力,包括能否说出服药方法,能否区别药物的种类,能否坚持服药[2]。③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④评估患者的合作能力,有无拒绝服药的情况,是否担心费用问题。

1.2.2.2 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分类 ①具备自行服药能力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较强,能够准确说出服药的方法、时间及自已期待的疗效,没有出现抗拒服药的心理。②服药能力较低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较差,记不清用法、时间、用量或服药种类较多难以记清,担心经济费用问题。③不具备服药的能力的患者:危重、瘫痪、昏迷、生活不能自理、痴呆患者,有强烈反感情绪或抗拒服药的患者。

1.3 因人施护

1.3.1 对具有独立服药的能力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把各种药物的名称、药效、用量、服用时间、不良反应向患者作详尽的说明,并用患者能看得清的大字做出标志。每次督促检查服药情况,可利用巡视病房、交接班查房时检查,多予肯定和表扬,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治疗。

1.3.2 对独立服药能力低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将药物按每次服用的种类,剂量时间分别放置在有明显标志的药袋内。例如:小药袋-早上服,中药袋-中午服,大药袋-晚上服,在药袋上注明各类药物的用法、剂量,并写明餐前、餐中、餐后服,也可用闹钟提示,经常监督检查其情况,询问其服药的种类、剂量、时间、用法,不能回答的要耐心地讲、反复地问,必要时不定时测验,直至熟悉为止。

1.3.3 对不具备有独立服药能力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容易发生误咽的患者,经医生同意许可下,将片剂碾碎或将胶囊剂去胶囊外壳后将粉状物溶于水中用吸管服用。面部神经肌肉瘫痪的患者其口腔可能有残留药物,要注意检查口腔,防止漏服。瘫痪、手抖患者由护士亲自喂药或在护士的指导下由陪护、家属喂药。对痴呆的患者,注意床头桌上不要放置各种药袋,防止患者在睡意朦胧之际发生错服,多服现象。对患者抽屉定期进行整理清理,每次看着患者服完药后才能离开。

2 结果

通过总结分析1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护理人员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及能力,对其实施不同的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服药护理指导贯穿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始终,有效的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服药能力。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机体胰岛素组织破坏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机体不能适当地利用胰岛素所致。患者伴随多种疾病、应用多种药物、生理特殊性及病情情况、各方面的功能如视、听、记忆、动作协调能力衰退或丧失,常无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甚至或被其他慢性疾病所掩饰。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势必增加,而老年糖尿患者的并发症较为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故应重视其临床特点,及早防治,而其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据此老年糖尿病患者更需要更多地被关爱,针对患者临床漏服、多服现象更应该重视,护理人员应该全方面的指导患者,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因而护理人员据此做了系统的整体护理,通过临床护理,坚持科学的、系统的治疗大大地减少漏服,多服现象,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保障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安全,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14篇

2010年初,卫生部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简称“示范工程”活动),通过引导、示范、推广,夯实基础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在此次活动中我院被选为全国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我所在的科室有幸成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满足病人需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我们能否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关键。如何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做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做好基础护理,现结合本科室的特点,将具体措施和体会报道如下:

1 我科病员护理特点及人力资源配备情况

1.1 我科为泌尿外科,手术病员多、病员周转快、病员以老年病员为主、病情复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泌尿外科所服务的对象,大多数为中年以上的男性病人,尤以50岁以上者更为多见,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老,身心机能逐渐衰退,调节适应能力降低,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性差,容易发生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老年人又常合并有不只一种内科疾患,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脑血管病、胃肠道疾患及障碍等。

1.2现有护士14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6名),开放床位42张,床、护比为1:0.33。

2 转化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2.1 转变角色,换位思考。做一天病员,通过角色转变体验患者的痛苦和需求,感受自身价值和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到病房多与病员交流,了解病员的心声。

2.2 组织学习,重视基础护理,不可每天只忙于治疗性的工作,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健康概念有更新的认识,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病人不但需要为他们打针、送药,他们还要从护士的服务中得到良好的休养环境,整洁的个人卫生,获得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指导等。

3 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加强晨、晚间护理,改善护理服务

3.1 加强晨、晚间基础护理内容 :由于科室人员不足,把晨间护理工作分成两个时间段完成。第一个时段早07 :00~08 :00由夜班护士与两名帮班护士一起做好晨间护理。做到一问、二整理,这两个程序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既一进病房便向病员问好,与病员交流,询问病人的睡眠、病情、进食、活动情况,以便了解病人需要和心理状态;然后给卧床病人翻身、叩背,更换床单,整理床上、床下、床头桌上物品,帮助他们洗脸、刷牙、梳头、剪指甲等,以便保持病人保持三短六洁。第二时段为8:20~9:00,白班护士负责自己分管床位病员做到三查、四告知、五记录落实。检查切口敷药情况、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病人口腔情况、皮肤情况、观察病人意识、卧位是否正确;最后告知病员当天需要进行检查或手术病人再次交代术前注意事项,以及病员当日饮食的注意事项等;在晨间护理过程中将病人提出的问题、意见、建议、需要解决的内容记在工作备忘本上,尽快解决。晚上21:00~22:00由一名帮班护士和夜班护士一起做晚间护理,程序和晨间护理相同。

3.2 结合科室特点,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注重基础护理内涵建设,建立亲情护理模式。首先,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其次,结合我科病员的特点,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由于老年病人多,病员依赖性很强,甚至有“返老还童”的现象,爱闹脾气、固执。对待这些老年病人,要像女儿对待父母一样,在生活起居方面多关心他们,能和他们谈心、拉家常,在他们发脾气时,能容忍他们,甚至当他们的发气筒。了解他们的喜好,给他们支持。老年病人除了本专科疾病外,常伴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多安慰他们,避免情绪紧张,保持乐观,保证充足睡眠,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愉悦心情,并能相互影响。态度要亲切和蔼、语言礼貌、语调轻柔、语气诚恳,同时注意术前术后心理护理的区别和连贯性,让病人始终信任护士,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我们还制作发放温馨服务卡(包括病区特点、医师门诊时间等)、健康教育手册、宣传栏等,将健康知识带给每一个病人。病员出院后,发放出院问卷调查表(含病人基础资料),出院随访(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将护理工作延伸至社区乃及家庭,让病人时时刻刻感受到我们的服务。

4体会

4.1 基础护理明显到位,陪护人员数量明显减少。加强晨间护理和晚间护理,护士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不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可起到心理安慰的效果。许多患者反映,“花钱请护工家属还不放心,现在好了,有护士帮忙,只需打打电话就行。”

4.2开展亲情护理,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自觉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品位,赢得病人的普遍赞誉和信任。我科实行亲情服务后,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使病房达到了整齐、清洁、安全、舒适、方便的要求。由于每天与患者交流和接触增多,由固定的护理人员给患者做治疗、护理,患者和护士之间关系更加密切,解除了患者住院的恐慌心理健康,拉近了护患关系。现在,每个护士都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疾病等具体情况对患者实行相应的入院宣教和健康教育,制定术前、术后护理计划,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措施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特殊检查的意义,知道用药名称及作用、各引流管道的来源、目的及注意事项。同时实行告知制度,每做一项技术操作对患者及家属实行告知,并征得患者同意,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2010-01-26

[2] 陈玉林,张长胜.老年病人基础护理的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 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1) :597

第15篇

1 家庭护理的对象

1.1 老年慢性病和老年痴呆症患者 在高龄化社会,老年性疾病是家庭护理的重点。这类患者的日常生活往往处于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状态,而家庭其他成员由于繁忙的工作学习,无法花费更多的时间陪护照顾他们,致使他们自感冷落和孤僻,心理、生理状态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家庭护理由于其方便性、及时性和灵活性,从而可为这些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的最佳服务,满足他们的护理要求。

1.2 因公伤残、丧失自理能力者 因患者躯体某些生理功能长时间或永久性丧失,心理上会因突如其来的打击而产生消极反应,他们不希望长期住院,而家庭护士可为他们提供院外细致周到的服务,重新鼓舞其对生活的信心。

1.3 晚期行姑息治疗患者 此期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而使其心理状态处于最低谷,最需要心理安慰和疏导。另外,因患者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也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1.4 患者的安息护理 针对那些由于疾病的进一步加重而失去治疗机会的患者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实施的一种积极的综合护理。

2 家庭护理的内容

2.1 病情观察 首先是生命体征的观察;其次,神志、精神、饮食及大小便的变化,均可反映疾病的发展演变趋势,为及时有效的诊治提供依据。如高热患者24 h体温的观察记录,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类型,患者出现的少尿、无尿可对治疗提供用药指导;另外,指导患者按时服药,观察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需输液治疗者,观察滴速快慢,有无输液反应,液体有无外渗等。

2.2 护理患者所用器械的使用及故障的排除 常见的肠腔体表造瘘器、导尿管、鼻导管、氧气枕、氧气袋的使用及护理,以及出现故障的合理解决。要求家庭护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护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病情及日常生活质量。此外在家庭护士服务的前提下,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一般的护理常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进行康复指导,加强卫生宣教 对患者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对慢性病的并发症做好预防护理工作,如褥疮的预防及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条件下,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3 家庭护理区别于医院内护理的特点[2]

3.1 结构不同 医院内护理的病种多、病情急,病员集中,环境规范化,一切治疗护理均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大多患者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护理范围较固定,局限于病房和门诊,护理对象仅限患者本人;而家护则是上门服务,护理对象为患者及其家属,护理环境随患者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同,心理上常保持一种较为满足的生活状态,对生活充满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3.2 人员配备的不同 成功的家许护理首要的先决条件是护理队伍必须是充实可用的,包括在职护士的合理流动和老年护士的再续职者。在职护士要求业务水平高,医德修养好,由于他们往往独立出诊,对发生意外并发症必须能够做出合理、正确、及时、独立地处理;而医院又是一个教学场所,人员较为复杂。

3.3 护理形式的不同 临床护理包括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成组护理、个案护理;家庭护理则包括责任制护理、家庭医院联合体。某些患者病情急性期过后,即可回家治疗,医生可为其介绍家庭护士,出院后的治疗、护理就由家庭护士一人承担,当患者在家接受护理时发生了新的病情变化,可随时与联合体医院联系治疗。

3.4 患者的自身利益 由于住院费用的日益增加,并且还有可能发生的院内交叉感染,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一定压力,从而影响其治疗的效果;而家护针对的是单个患者,可明显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加之收费低廉,使患者及家属乐于接受。

4 其社会效应

据日本家护研究中心统计表明,各种疾病所占比率大致为:脑卒中33.3%,痴呆症23.8%,癌症23.8%,帕金森病14.2%,骨及关节伤14.2%,颈及股骨头病14.2%,心脏病4.7%,肝脏病4.7%,其他4.7%[1]。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对家护也有很高的要求。据调查有22%的老年人明确表态即使有病也不愿住院说明老年人觉得有病住院并不理想。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病住院并不是最佳治疗方法。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或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者,他们最需要在家中享受护理服务。这样既方便了患者,节省了患者家庭的人力、物力投资,也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服务实践天地。加之廉价的花费,这种多利而少弊的护理服务方式更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护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加速护理最终走向家庭这一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戚兆力,李旭.日本家庭护理的现状.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2,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