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会审计类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会计专业;审计;必要性;拓宽就业
由于许多高校和职校纷纷开设会计类专业,使得会计类毕业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致使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不能从事会计类的工作,无法学以致用,导致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也给我校会计类专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培养会计类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拓宽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他们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这成为了当前会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开设审计实务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审计课程被纳入了“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各院校的审计均从属于会计学科,审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砍掉审计实务课程会造成会计学科知识学习内容不完整,这是不合理的。
其次,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而言,能够安心工作并且能从最基础的会计事务处理做起是技工学校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为技校学生在与专科以上的学生进行岗位竞争时,理论知识肯定不能相比,但能够从最基础的事务开始做起,这是企业的期望也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在基础实务和业务熟练程度上增强自己的优势,审计实务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随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许多服务中介机构的成立,社会上不仅需要一定的会计人员,还急需大批为其服务的辅助人员:助理审计岗位。这些岗位不仅要具备基础的会计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审计实务知识,现在如果把唯一开设的一门审计实务课砍掉,我们的学生进入这些事务所工作后,就很难快速适应,甚至不知道工作底稿是什么,怎么填?审计报告是什么?如何写?无形中就增加了就业的障碍。因此,我校会计专业更应该开设审计实务这门课,更应该重视审计实务的实践性教学。我也建议不仅要继续开设这门课,而且希望学校能更重视这门课的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我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我校开设好这门课
审计是会计专业主干系列课程中最难开展教学的一门课,学习本课程必须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会计学和各类专业会计的基础加识,否则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学习本课程应最好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税法》课程学完的基础上,再开设《审计实务》课程,按照循序渐进,才能使学习效果有所保证。同时应加强实操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练习,加强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校近两年开设了这门课,但由于课时有限,没能很好地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在我校要开展好这门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目标。技工学校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要充分体现技工教育的特点,要适合技工教育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岗位实际。技工教育“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注册会计师,而是培养注册会计师的助手,即助理审计员,其主要任务是读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目及相关资料,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取得审计项目所必需的审计证据。这样,能加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2)选好适合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审计实务的教材。现在我们选用的是科学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审计实务》,该教材的特点是:①突出审计实务。此书以独立审计为核心,尽可能少讲理论,多讲实务。②注重实操训练。此书对于主要的会计报表项目审计都设置了实操训练,并给出资料,填制各审计项目的审定表、检查表等基本审计工作底稿。③有相关知识引导。在介绍每一个审计项目之前,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相关的会计、税法知识。④体现新会计准则精神。此书无论是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格式、报表项目一律按照新会计准则。该教材总的来说比较好,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缺陷,在实操训练时给出的资料不太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教学生填写审计工作底稿时有时不知如何填,没有配套的正确答案,另外应把每个审计项目业务一般存在的错弊分析加进去,最后再模拟一个企业的审计过程和整个工作底稿的填制就更好了。所以,就目前这个现状我们应该再多选几本教材来看一看,选一本更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材。
(3)多增加一些课时,改进教学方法。我们现在一学期每周4节课,大概有72学时,按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讲解和实操,时间都非常紧:前面要讲审计种类与审计组织、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后面还要讲审计差异处理与审计报告、现金流量表与会计报表附注审计。可以说,只讲这本书感觉课时都非常不够,如果还想加一些内容,那课时更加不够。现行的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实操训练比较少,有时还会埋怨学生不好好听讲,现在沉下心来反思一下,对于我们没有任何审计业务感性认知的学生,单靠讲授,而没有实验、实践操作作为铺垫,很难融入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以后如果课时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审计案例,使学生对审计业务有感性认知,知道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职业判断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多采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使日常的课堂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要多一些探讨和交流,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融洽师生关系。
(4)开展审计课程的模拟实验,多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实习。在审计课程上安排期末一周进入模拟实验,模拟企业会计的全过程,编制一套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变动表,进而模拟审计人员编制一个按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审计的工作底稿,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干什么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把在此前学过的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从感性上理解资产负债表项目审计的实务做法,加深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暑假,利用教师、毕业生的关系组织在校学生去到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去协助工作,在帮忙的同时进行学习。另外,也希望教师和学生可以向当地的审计或会计师事务所索取一些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样本资料,使我们能更加逼真地进行模拟实习。教师只有通过大量审计实验以及实务训练,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精髓,才能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
总之,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会计人员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为了拓宽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开设这门课,而且一定要开好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综合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审计知识和会计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他们成长为会计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龙银洲.审计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王珠强.审计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比2010年的630万增加了5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国家最近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速度泛黄,将抑制2008年及以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的将影响企业的扩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有大的增长。对于今后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但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体形势向好,势必会拉动经济的不断整张,相应的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怎样抓住历史机遇,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准确定位毕业去向,做好就业策划,是值得老师及学生探讨与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价值规律”。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国家连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的数量骤增,造成了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社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供大于求,也导致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数量趋于减少。
(二)财经类高校增加过快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很多高校包括民办大学都设财经类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型大学纷纷上马开设了金融、国际贸易、财会审计、市场营销、经济法等热门专业,造成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猛增,质量也难以保证。在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也加剧了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有赖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使学生人数倍增,但高校本身的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却没有跟上大众化教育的步伐,依然停留在精英化的教育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多样化,并且必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2008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把就业同招生工作与专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就业指导专家建议,高校经济类专业尤其是财会和金融专业的学生,应该做到熟悉和掌握商务管理、国际会计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当代最新的管理学理论,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成为懂经营也能够善于管理的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要努力学习和本专业有关的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税务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在投资和融资等财务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二)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很多专业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财会行业可能是各种资格考试最多的行业之一,不仅各种国内从业资格、证书纷繁复杂, 常常会令人难以抉择;扑面而来的国际化浪潮,也让各类让人眼花缭乱的 “洋证书”纷纷涌入。不同的证书适用对象各不相同:哪个更知名,哪个更有权威性?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会计人又该如何选择?对财会从业人员及有意涉足这一职业领域的人员来说,要想通过考证而有所收获,首先应了解清楚不同财会证书的适用对象及含金量。
二、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调查设计
(一)调查类型 为此中国会计视野网站和《财会通讯》杂志合作,调查了比较知名的29种财会类相关资格考试 (国内15种,国外14种),调查获得了1755个有效样本。本调查不包括会计研究生入学考试和MPACC考试等学位、学历考试。
本次调查涉及到的十五种国内资格考试, 涵盖了财会行业国家承认的主要证书,包括以下三类:(1)上岗证。进入会计职业的入门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上岗证),是国内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入门证书,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考试难度很低,通过率很高。(2)职称考试。包括会计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中、高级)。职称考试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对于初中级资格,国家实行考试授予制度,而对高级资格,国家实行考评结合的授予制度。参加职称考试对参考人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有一定要求,考试难度也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增大。(3)执业资格。财会类相关的职业资格包括注册会计师/CPA、注册税务师/CTA、注册资产评估师/CPV、房地产估价师、造价工程师、土地估价师、价格鉴证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执业资格。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通过考试取得。不同的执业资格考试分别对报考人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有相应要求,考试难度也有差别。执业资格考试由国家定期举行,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时间。
本次调查涉及的十四种国际资格考试,都是由国外知名专业协会组织考试并颁发证书。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考试因相当高的难度和取得该证书的人的专业水准,大都赢得了较高的行业认可。有的可以在全世界通用,有的只在有限的几个国家通用。这些资格考试大多采用英文考试,对参加者有一定的语言要求。
本调查在中国会计视野网站新闻系统、中国会计视野社区,并且由@中国会计视野同时在新浪微博上转发,经过 @会计雅苑 @计兮 @天职国际 @东奥会计在线 @东郭二木 @excelhome等转推,共转发600余次。
(二)样本分布
(三)考试目的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是从事会计职业的敲门砖,参加该考试的投票人中81.65%的投票人考试目的为工作需要。对于上岗证和职称考试,投票人最重要的考试目的是工作需要。而各种执业资格考试,投票人最重要的考试目的是专业提升和证明自己的能力。调查显示许多考取执业资格的投票人考证目的不是为了执业,尽管有32.25%的参加注册会计师/CPA考试的投票人是因为工作需要参加这个考试,但这个比重远不如抱着证明自己能力(54.36%)和提升专业水平(44.27%)的比重。注册税务师/CTA和注册资产评估师/CPV考试也有类似的情况。参加注册会计师/CPA、会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会计专业资格考试-(中级)考试的投票人还有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加薪和提拔。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1。
(四)弃考理由
(1)考生放弃或未付诸实施的考试。考生放弃或者未付诸实施最少的考试前五名中,既有考试难度很低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初级),也有难度比较高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被调查者很少放弃这些资格有的是因为考试容易,也有的是因为认为这些考试对自己很重要,而且已经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一旦放弃则会全部变成沉没成本。国内会计资格考试中考生放弃最多的是审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价格鉴证师和审计专业资格考试-(初级)。国际会计资格考试中考生放弃最多的是IFA/英国财务会计师、IPA/澳大利亚公共会计师(原NIA) 和HKICPA/香港注册会计师。调查情况见表12。
(2)考生放弃某种资格考试的主要原因。考生放弃某种资格考试的最主要原因是时间不够,其次是考试难度太大,通过了考试对自己价值不大也是考生放弃某种资格考试的主要原因之一。考生放弃或未付诸实施最多的前5种资格考试中,被调查者选择通过了考试对自己价值不大以及有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的比重均远高出平均数。由此可见,这些资格考试最终被放弃,主要原因是自身的实用价值不能满足被调查者的需求。如图1。
三、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知名度指数
(一)财会类资格考试知名度指数排名 一项资格考试是否被广泛的了解、被何种群体了解是关系到其知名度、“含金量”和价值的重要因素。知名度指数同资格考试的难度、需求程度、证书对职业生涯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关系。本调查的知名度指数为总样本扣减完全不了解人的比例。据调查:所有资格考试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对此资格完全不了解的被调查者只有5.64%,比率非常之小。考虑到会计上岗证是财会行业入门的最基本证书,其难度非常之低,因此有如此高的了解率也不足为奇。仅次于它的是注册会计师/CPA,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入门资格考试。1991年首次举办注册会计师考试,20多年来该考试在会计行业内已经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注册会计师98707人,非执业会员95069人。由数字可见,虽然注册会计师/CPA是一项执业资格考试,但在不从事社会审计的财会人员中影响力也很大,很多人为了职业发展或专业提升参加考试取得证书,作为非职业会员活跃在财会领域的各行各业。完全不了解此资格的仅有7.92%。仅次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知名度较高的国内资格考试是注册税务师考试。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前身为中国税务咨询协会,受民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近年来税务师事务所数量和从业人数急剧扩大,行业的收入也在高速增长,注册税务师考试的知名度也同步增加。74.47%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这个资格考试。
在国际财会类资格考试中,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考试知名度名列第一,但与第二名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之间的知名度差距非常小。这大概与ACCA进入中国大陆时间最早,宣传攻势强大、考点布局多、考生群体相对大等因素相关。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因为有中文考试,大大降低了考试的语言门槛,近年来发展很快,学员和会员群体也在不断壮大。
影响财会类资格考试知名度的还有两个重要因素:(1)面向的群体广泛性。群体小的其知名度总体指标相对较低。如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执业资格等。(2)某一项资格的公关政策和媒体曝光率。在国内抢先占领市场,公关政策强大的资格容易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如ACCA资格进入中国已经超过20年,其已经形成的会员网络和认可雇主会在某些职位的招聘上带有偏好,这也对被调查者选择相关资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3。
(二)不同学历人群最关注的会计资格 如表14。
(三)不同年龄段人群最关注的会计资格 如表15。
四、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吸引力指数
财会类考试的吸引力指数是投票人中打算参考、正在考以及已经通过的比例之和。国内财会资格中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91.28%)、会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84.10%)、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初级)(72.94%)。国际财会资格中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19.42%)、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14.58%)、CMA(美国管理会计师)/CFM(美国财务管理师) (11.45%)。对大部分投票人来说,国内财会资格还是首先考虑的对象,即便是对投票人最具吸引力的国际财会资格,总排名也仅为第8,在注册资产评估师/CPV之后。财会类考试的吸引力指数,一方面与考试的难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资格本身的价值。考试难度和吸引力指数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难度越低,对投票人的吸引力就越大;相反,考试价值同吸引力指数正相关,考试价值越大,吸引力越大。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6。
五、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通过情况
投票人通过了某项财会类资格的比率,与考试的难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资格本身的价值和报名门槛。报名门槛低、考试简单的资格通过人数较多。国内财会类资格的通过人数最多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其次分别是初级和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紧随其后的就是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了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数并不多,这并不完全因为考试的难度,主要原因是高级职称考试报名条件有限制,并且其资格最终认定需要考评结合,很多被调查者不符合报名和聘任的条件。国外财会类资格通过人数最多的是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这与该资格有中文考试,不存在语言门槛关系很大。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7。
六、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价值评价
(一)财会类资格考试价值总体评价 国内财会类资格中,注册会计师考试所受评价最高,价值度指数4.56;其次是高级职称考试,价值度指数4.10;紧随其后的是注册税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价值度指数分别是4.08和3.98。被认为最没有价值的是初级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价值度指数仅分别为2.42和2.43;和它们类似的是初级审计师考试,价值度指数也仅为2.55。入门级证书,是必备,拥有证书的人多,但也正因为如此,价值认可度不高。在国际财会类资格中,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考试的评价遥遥领先,其次是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和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与国内财会类考试资格之间的口碑值对比悬殊不同,对国际财会类资格的价值评价差别不大,这也许是因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国际财会类资格了解较少,无从比较有关。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8。
(二)财会类资格考试价值评价:学历差异 国内会计资格中注册会计师/CPA是不同学历投票人公认的最有价值的考试资格。注册税务师/CTA的价值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均得到认可。会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的价值在大专及以上的投票人中得到认可。有趣的是大专及以下投票人比较认可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执业资格的价值,但这个资格在总投票人中的价值排名只在第十一位。本科及以上投票人对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和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的价值比较认可,大专及以下投票人对大部分国际财会资格的认可度都差不多,应该是这部分人群对海外财会资格了解较少导致。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9。
(三)财会类资格考试价值评价:在单位中的身份差异 如表20。
一是选项把握不准,未能充分开展效益审计。有的单位盲目跟风为了审计而审计,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大多数基层审计机关因自身条件限制并未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安排,而是在多数的财政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过程中结合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提及效益评价和建议,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混合一体。
二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配备以及审计人员的知识、专业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开展效益审计的需要。效益审计是以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审计,它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途径,是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审计,它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审计,对实施审计的人员来说,除要求具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相关素质。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专业构成上多以财会人员为主,有的配有少量的工程预算人员。几乎没有涉及宏观经济学、设备安装、环境科学、公共管理学等等学科。知识结构的单一化极大程度限制了各种类型的效益审计的深入开展。
三是效益审计评价存在片面性。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分析以点代面,缺乏深层次分析,效益评价注重微观的东西多,考虑宏观方面的少;注重近期效益的多,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少;注重评价单位个体效益多,对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较少,另外还有一些评价中报喜不报忧,只反映产生的效益,不反映存在的问题。
效益审计代表着现代审计发展的主潮流,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发现和揭示影响组织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组织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基层审计机关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加大效益审计的步伐。
在效益审计项目选项上要注重几个重要原则,即重要性原则:群众关心、人大关注、政府重视、财政投入大;实效性原则:与中心工作相关,对经济、社会影响大;可行性原则:审计机关能够顺利审计,公正评价和被审单位能够接受,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要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扬长避短。可以选择审计人员较为熟悉的某一部门、某个环节或某项业务的专项审计,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全面开展,不宜为审计而审计,否则尽管耗时耗力,也可能是隔靴搔痒、劳民伤财,也未必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欢迎。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
2007年9月起,随着福建和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既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专门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通过对泉州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掌握各用人单位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的要求,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依据2014年福建省和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泉州市2013年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财会类职业在服务类岗位群中的需求大于求职缺口,在最大的10个地方产业职业群中排名第8,求人倍率为1.04,说明财会专业人才在泉州缺口仍然较大;另一方面,2012年通过针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调查,福建和泉州的行业企业对出纳、收银,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等会计岗位群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会审专业以职业岗位群为抓手,适应行业企业对会计、税收、内审专门人才就业的需要,为此,本专业立足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立足大泉州,面向福建省,定位培养兼具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项“核心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纳税筹划能力等3项“发展能力”。适应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生产类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贴近行业企业发展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要求,面向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将主办会计、中小企业出纳、报税员、仓储管理、内审员、助理财务分析师岗位等作为会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群,使之培养的专业群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专业岗位群进一步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产业联系更加紧密[3],以充分发挥会审专业在福建省的优势品牌和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基于此,会审专业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化拓展,构建“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中体现一条主线、二个驱动、三个能力、四个突出。一条主线,即以会计岗位群(核心岗位群和相关辐射岗位群)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驱动,即技能竞赛驱动和校企共育驱动;三个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四个突出,即突出就业质量、突出企业地位、突出成长培养、突出社会服务。会审专业以会计岗位群为主导,培养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业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在岗位主导中培养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等“三大”会计核心岗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税收筹划助理岗位等相关会计辐射岗位群的人才培养,重点强化专业三个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开展各类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实施专业建设与地方服务产业融合,与泉州宏兴记账公司长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产学研方案等教学内容的制定、优化和完善,强化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四共”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在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下,突出专业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以就业质量评价为主体的专业品牌美誉度;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行业企业在“四共”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就业、学生成长、学生创业与实践技能提升;突出专业在“校企”和“政校企”社会服务中的智力支持与保障作用。校企共育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产学对接,双方合作共同培养服务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面临的会计、纳税现实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能力。
三、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会审专业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社会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三对接”[4],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课程改革的“三融入”,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在核心课程讲授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敬业、拼搏、诚信等)。同时,积极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富有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核心课程“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1.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会计课程体系,即构建会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发展能力”的阶梯式课程教学体系。即凭证编制与审核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财务信息分析涉税申报审计核查等7个会计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素质能力;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个专业核心能力;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等3个专业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专业技能耦合的课程体系,进而强化会审专业核心能力、发展能力和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会审专业根据地方服务产业和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职业岗位群能力的技能需求来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所需支撑的课程体系内容。一方面以“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构建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个专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课程教学体系。支撑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涵盖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技能实训、财务信息分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审计工作规程、审计程序实训、财务分析处理、会计电算化实训、小企业会计技能实训、大中型会计综合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以会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提升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三个发展能力,支撑三个发展能力的课程包含会计基础工作认知、会计报表编制、企业财务信息分析、会计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纳税筹划、税务申报、公司理财、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实训、税务流程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等职业技术课程。上述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有力支撑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所必需的课程体系,并将其专业职业素养融入会计工作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解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必需的人才培养操作技能。二是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总学时占52.58%以上。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已建有“一中心、二实训”的校内实训格局。即会审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ERP软件模拟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各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因而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采取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与校外职业环境实训结合、专题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来指导职业岗位群实践操作。实训课程与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有机对接,较好地训练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技能,这些实践教学内容体现在每学年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中,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其总学时的40%~50%,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超过50%。三是优化“双证书”教学制度。根据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实施“双证书”教学制度,即学历文凭(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为此,选用财政部门编写的职业考证教材作为会审专业的专业核心或选修课程,目前会审专业的双证毕业率高达97%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在教学中实施“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
会审专业核心课程采取集中式“做中学”的“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根据对会计一般职业岗位群(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员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场地安排在会计综合实训室、纳税申报大厅的现场,学生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老师再边讲解、边演示,实现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学生在“教、学、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理解并掌握会计操作技能等基础知识,因而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既保持“做中学”,通过实践项目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掌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贯彻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采用会计仿真情景,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方面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课件、讲义、教案、案例、习题与企业纳税申报实训软件上网。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和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整合网上教学资源,且学校提供充足的机房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设备要求,以方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校内按照真实的会计工作仿真环境布置和配备,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现场、会计项目等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下学习和训练。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掌握专业技能,还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环境。2011年至今,本专业开展国家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财经在线》建设1项并通过教育部验收。《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ERP应用与实训》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3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课程,便于教学资源共享。
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内部审计;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 烟草商业企业工程项目审计概况
(1)烟草商业企业工程项目审计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关审计标准以及烟草行业相关的规定,运用特定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活动。烟草商业企业工程审计是以治理为基础,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中心,以增值为目的的全面管理审计。
(2)当前烟草商业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主要采取以内部审计为主,同时利用社会审计中介机构的合作内审模式。烟草行业建设项目要坚持先审计后开工、工程价款要先审计后结算、竣工决算要先审计后验收的原则。工程款项在没有经过审计的情况下,财务部门不得付款。
2. 烟草商业企业工程项目审计现状研究
在阅读文献及对HZ市烟草专卖局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烟草商业企业在工程项目审计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2.1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配合意识,责任划分不明确。
由于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常被认为是“找茬”的角色,与其他部门的对立关系日趋紧张,更提不上合作。同时,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反映存在着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的情况,例如财务报告的编制。
2.2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备不齐全。
烟草商业企业中审计部门独立划分时间较晚,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由原先的财务管理人员组成,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缺乏相应的工程类专业人员进行准确审计。同时,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的匮乏也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程度偏低。
2.3审计中介机构效率低下。
根据博弈论,委托审计的不对称性信息导致了审计中介机构在接受委托过程中效率低下,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惩罚与激励措施对审计中介机构进行管理。
2.4跟踪审计概念的缺失。
虽然烟草行业工程项目审计一直在强调和推广“全过程”以及跟踪审计,但是当前行业内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忽视项目前期决策、设计勘察阶段。
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从工程招投标阶段才开始介入,忽视了项目决策立项、设计勘察阶段的审计,缺乏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及施工图预算的审计。其中,设计阶段影响了80%的工程造价,设计阶段审计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2)忽视项目后评价审计。
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在竣工决算后即结束,并没有进行后评价审计。建设项目后评价是指建设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目标、执行过程、效益和影响所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旨在吸取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建议,提高管理水平和改进投资效益。
2.5审计过程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财务及业务方面计算机应用较广,但在审计方面推广较慢,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较低,严重落后于财务、业务部门,大大加大了审计工作量和难度。作为“监督”角色,审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与其工作角色不相称,与烟草商业企业的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道路极不协调。
3. 对策分析
3.1上级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角色的定位。
烟草公司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切实重视工程项目审计,提高审计部门地位,支持审计部门工作,要求被审计单位接到审计通知后,要按照审计要求,积极配合工作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提供资料,限制审计范围。同时,公司内部各部门应转变审计部门挑毛病、对其敷衍了事的旧意识,以项目整体利益为重,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工作。
3.2专业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配备。
烟草商业企业要科学设岗、合理配人。在建设工程方面要吸收工程类专业人才,对审计中介机构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在信息化方面,要配备计算机类人才,做好审计信息系统构建的工作,维护数据库的安全稳定;在档案资料管理方面,应安排人员对审计资料进行档案分类管理;同时,工程项目审计也要求复合型人才,对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全过程都有所涉猎,减少专业与专业间的“信息断层”。
3.3委托审计规范化。
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力量不足、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可根据行业相关规定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审计机构进行项目审计,但必须保证审计中介机构及中介人员和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合同对方没有实质性关联关系。内部审计部门在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时要确定专门人员进行项目的跟踪管理,对审计中介机构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公允性、造价的合理性进行监督,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3.4注重项目前期决策、设计勘察、项目后评价阶段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需切实贯彻全过程跟踪审计。
(1)加强烟草建设项目前期决策审计。审计前期决策的程序的合规性;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单位的资质和级别的合规性;三是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编制深度的到位程度;审计投资决策文件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评价是否可行。
(2)加强设计(勘察)管理审计。审查和评价设计(勘察)环节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勘察、设计资料依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委托设计(勘察)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各项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3)加强项目后评价审计。首先确定评价的对象,提出目的;再进行策划准备,并收集资料,进行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编制评价报告。建设项目后评价应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对比分析法、逻辑框架分析法和成功度分析法。
3.5提高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
构建以审计管理模块、在线审计模块、联网预警模块、现场作业模块为基础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改变单一落后的审计手段,改善当前以事中、事后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实现审计工作远程控制,事前、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贯穿于工程项目审计全过程,使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更好地履行部门职责。
参考文献
[1]赵妙如.烟草公司审计的重点、难点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7:32~33.
[2]邓雪梅.新形势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现代商业.
一、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发展又不平衡,一些环境污染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同样,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大部分还处在探索阶段。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例,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在审计内容上主要是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而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也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环境效益审计工作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而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对环境审计更是空白,我国的环境保护及环境审计工作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要状况是:
(一)环境审计的主要依据内容: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际上适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等;国家环保政策、方针、战略。
(二)政府环境审计进展。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主要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部门(含生态环境建设主管部门)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
(三)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除常规审计方法外,环境审计可以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检查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主要运用的还是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对于环境效益审计方法应用不多。
实施环境审计,是基于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后续审计评价和鉴证工作。由于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较晚,目前实施环境审计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是:
(一)公民(特别是政府管理者)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实质认识。主要体现为目前人们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的、实质的认识,一些政府管理者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不能全面和谐处理。长远的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追求的目标,本来严峻的环境形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持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对抗环境保护的借口和理由,我国环境审计面临严峻考验。
(二)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因此,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不多,也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这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
(三)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规法律监督体系,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如对环保资金的界限欠缺具体规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有些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于计量,目前按照推算产生的数据很难作为审计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中披露存在缺陷。
(四)没有开展全面的环境效益审计,涉及的领域较少。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环境审计限于事后审计的消极的防范,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供决策依据的目标相差甚远。
(五)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和谐社会环境审计的主要工作
和谐社会环境审计的内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关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生活指数为目标,最终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环境审计工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从战略的前瞻性上认识审视环境审计工作。环保审计是公共支出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审计重点应当集中在对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效果上,同时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制度、部门联合会审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有关环保的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环境审计结果通报制度等,定期向公众通报审计结果。
(二)尽快制定环境审计指南,完善环境审计依据。一是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环境审计是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相统一的纽带。二是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的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为环境审计建立基础,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三是要严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另一方面,要合理制定环境标准实施计划,充分运用环境监测手段,监督检查环境标准的执行。
(三)拓展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今后的环境审计要从行政执法的角度,重点审计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度的落实和资金的筹集、投向及使用效果,分析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实施中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富有指导性的建议;同时重点对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治理、资源的保护及永续利用等方面进行审计。
《审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金融学、管理学知识于一体,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综合性、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均较强,对教师与学生的专业素质有更高要求,存在着“学审计难,教审计难”的两难局面。那怎样才能学好《审计学》呢?本人结合自己在学习《审计学》这门课程的心得,和所琢磨出的一些方法在此与大家进行交流,认为学好该门课程应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一、熟悉教材,把握逻辑关系
《审计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要掌握好课程内容必须非常熟悉教材,对于教材可先进行浏览阅读一遍,对全书内容做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读,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不明白清楚的内容做好标识。在细读各章节后,在回头对作出标识的内容再进行学习,这对于掌握重点与难点有很大帮助。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绍与探讨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第五章至第九章主要分析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第十章介绍相关审计事项和审计报告;第十一章介绍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审计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果不把教材真正弄懂,就忙于做练习题,必然事倍功半。只有将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实际操作相关联的章节对照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扎实地掌握本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才能掌握课程逻辑关系。
二、注重难点,理解重点内容
由于《审计学》是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是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因此,学习时要注重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审计的重点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独立性、审计抽样、审计报告、实务循环方面,如在审计概论章节中要重点掌握三种审计的关系和特点;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章节中要重点掌握独立性的含义及其具体运用;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与法律责任章节中要重点掌握鉴证业务的含义、要素和分类,以及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主要有违约、过失与舞弊,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审计目标与计划审计工作章节中要重点掌握审计重要性,由于内容较抽象,应多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把问题具体化就容易理解了!在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章节中要重点应掌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及获得审计证据的程序;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应对章节中内部控制是重点,要着重掌握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五个要素及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章节中重点是检查主营业务收入确认的条件与方法、营业收入的实质性分析程序、销售的截止测试。应收账款审计重点掌握应收账款的函证,包括函证的范围和对象、函证的方式、函证时间的选择、函证的控制、对函证结果的总价评价等;在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章节中要重点掌握采购付款和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应付账款的审计,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的审计;在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中重点应掌握存货监盘的含义、监盘计划的制定、存货监盘的程序、特殊情况下处理;在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章节中应重点把握银行借款的审计、所有者权益的审计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审计。特别要注意结合相关账户的会计处理和有关规定,分析业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货币资金审计章节中重点是库存现金的监盘、银行存款的函证、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取得与检查;在审计报告章节中要重点把握各种意见审计报告的含义、出具条件和格式用语。每学习一章内容就针对该章内容多做练习,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有些教材后没有相关的习题,则可选用职称考试相关的练习。对于重点内容老师一般要重复两到三变,让我们从视觉、听觉上对这些重点烂熟于心,对于非重点内容做到不忽略、不遗漏。非重点内容我们基本上通过课前预习、课后看书都能读懂。
三、牢记原理,学好课程关键
由于审计学课程与“会计知识”相关联,所以同学应视自己原有会计知识学习的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无视自身的特点盲目选择不适宜的学习方法,比如基础较差的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能都停留在解决应知应会的问题,而应有所区别。另外,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做到事先预习,事后总结、发现问题,不能将老师讲课的重点记录下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呢?首先要搞清楚基本的东西,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如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绍与探讨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知识必须搞清楚,你要不了解则后面动手进行的实务处理可能就很困难。对于这些概念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对于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其内容,还有能够灵活运用,所以学习的方法很重要。一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法,对理论性、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比如审计教材中的基础理论体系,应当运用讨论法、研究法;而对应用理论体系,应当运用观察法和操作法;二要根据学习形式选择学法,大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四种:课堂学习活动、自学活动、创造性活动和相互讨论、启发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三要根据学习水平选择学法,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学习上首先要解决好应知应会的问题,着力培养基本职业技能;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应在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管理技能与职业判断技能,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较高水平。这样,不仅能学到知识,增强技能,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多做习题,运用基本方法
一般情况下《审计学》课后作业是少而精,重点突出,难度适度,知识覆盖面广,同时题型多样化,同学们要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因此,我们要通过做题目来了加以掌握的,对于其中出现比较频繁的概念和方法我都用纸记了下来,然后加强记忆。配合老师的讲解,多看看重点的段落,破解重点案例,增强风险审计导向的意识,这样学习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对于课后习题,我也是自己先做,做完后再去看答案解析,这样便于我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前,同学们都不愿意动脑子,听课当然轻松,跟着老师走就行,讲义也很薄,翻翻就完事,练习先看答案,甚至连笔都不用动。最头疼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做题(消除杂念情况下),那可真是费脑细胞,可是,也只有这种方法,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因此,在课堂上要掌握每一要素具体内容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后要多做题,最好的练习就是教材上的例题,基本上都把重点难点涵盖了。很多同学在利用这个资源的时候就是”看”题,而不是”做”题,看一看答案,都会,一做题,都不会――翻看书了然,关了书茫然,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掌握。我的观点是,对于书上的例题,案例、不管大小,难易,都按照考试的要求认真的写在本子上,好好做一遍。一遍不行做两遍,这样反复记忆,加快速度,熟能生巧。我的建议是最少做两遍,一定要做到:做了就能掌握,掌握就能吸收,吸收就能融会贯通;对那种看题式的练习方法,越少越好!
五、案例练习,加深知识理解
由于审计理论比较抽象,同学们不易理解;审计专业又脱离实际,对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经营业务、环境、审计实务中的具体环节却知之甚少,所以大量的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尽量保持与理论课内容同步进行,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老师往往采用案例导入的形式,使同学们进入特定的审计情景。随着章节内容的逐步展开,将揭示所导入案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审计学最新热点问题也可纳入其中,使学习内容常换常新,以便让同学们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1.注重案例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知识和财会知识是支撑现代审计不断向前迈进的两条有力的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注重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技能和财会知识水平。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与音像资料融入审计案例教学,便于同学们,通过真实的场景,了解案例信息,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如小组讨论式、辩论式、角色扮演式去体会所学的课本知识;将复杂、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地展现在面前,增强了听课的兴趣感和问题感,同学们要积极参与其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事求是,随时记录”,能学会独立思考的思路,强化对信息的识别、挖掘、分析技能的训练,提高感性认识,扩大视野。从而提高对《审计学》课堂的吸收效果,总结出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度把握,提高审计教与学的效果。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合同管理
一、公立医院合同管理概述
公立医院合同管理包括合同起草、合同审批、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合同解除、合同监督和合同档案管理等活动,适用于以医院名义签订的经济、技术、医疗、科学研究等合作的所有合同。公立医院合同管理是全过程动态管理,包括签订前的洽谈以及草拟,签订过程中的合规性检查,还包括签订后的合同履行。一旦出现不利于合同履行的事项,要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或终止。公立医院合同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医院应从合同订立、履行、登记及纠纷管理等方面,梳理与合同管理有关的风险点,并且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医院合同管理有助于预防经济纠纷,维护医院合法权益,促进医院对外经济、技术、医疗、科学研究等合作活动的开展,规范合作行为。
二、公立医院合同管理主要的内控风险
1.合同管理制度缺失。制度是单位运行的基础保障,合同管理制度是医院合同行为的依据,而目前合同管理却是多数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薄弱点。由于医院领导层面普遍对合同管理重视度不高,许多医院尚未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或制度执行浮于形式。因此,合同管理无法与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及建设工程形成闭环式制度管控。2.合同归口管理混乱。合同归口管理是一项科学且细致的工作。合同应根据不同类型归属不同职能部门负责,全院的合同归档工作也应该由某一个科室牵头。目前多数公立医院合同管理混乱,职责分工不明确,合同分布零散,很容易造成多部门共同管理的边际盲区。很多合同原件在付款时放入付款凭证中,这不利于日常查询或检查使用。混乱的管理也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风险,规避纠纷。3.缺乏法律顾问支持。公立医院合同涉及金融、技术、医疗、科学研究、基建工程等各个方面,要保证各类合同合法合规,避免纠纷需要专业法律人士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把关。目前多数公立医院有合作的法律顾问单位,但多是面临诉讼时使用,并未在订立合同阶段请法律顾问。4.缺乏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公立医院往往对合同预算立项和项目招标阶段较重视,对后续的履行情况却不够关注。合同签订后,履行是否在合同期内,承诺的培训是否进行,发生问题是否及时处理等问题常常无人追责。例如,某公立医院,价值5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合同签订如果3个月内不到货,要赔偿合同价款的3%。然而审计显示,合同签订后8个月才到货,十几万的赔款却无人追责,导致损失医院经济利益流失。5.缺乏信息化系统支持。公立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常用的固定资产系统,财务系统尚且未达到现代化水平,合同管理系统更是手段落后。多数医院仍处于手机登记或简单的Excel表格登记,没有编码,检索关键词等信息,合同管理形同虚设。
三、公立医院合同管理实践模式
1.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公立医院应当根据《内控规范》的要求,编写有正规发文文号合同管理办法,并在OA网。《合同管理办法》应当包括适用范围、各部门分工、合同签订与履行管理、变更和解除管理、档案和备案管理、检查和追责以及合同纠纷的处理,严格禁止先发生活动后补签订合同。2.建立合同归口管理机制。明确医院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对医院的合同事务实行审核把关、统一管理。具体负责的合同业务如下:医院办公室负责全院合同的归档工作,不同职能科室负责对其业务范围内的合同进行管理:人事部负责医院人事合同、劳动合同;财务部负责金融业务往来合同;科教科负责各类专业培训、合作办学、科研、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科技成果转让等合同;医务部负责对口帮扶、医疗救助等合同;药学部负责药品采购等合同;医疗设备部负责设备及医用耗材、实际的采购及维护等合同;网络信息部负责电脑信息系统、设备及维护等合同;保卫部负责消防安全、安保物业等合同;采购中心负责招标立项采购等合同;医院办公室负责对外合作项目合同。各职能科室还应该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具体格式。3.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专业能力,每一类合同指定一名法律顾问作为法律把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发挥最大化效益。同时,应鼓励科室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职能科室人员不仅要懂业务,还要了解经济以及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医院服务。4.加强合同全过程管理。合同全过程管理包括合同签订前、合同签订中、合同签订后三部分。签订前要申请科室提出需求,医院召集相关科室共同讨论得出会审意见。然后申请科室要与供应商进行磋商,初步确定合同条款后,交给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条款的把关,确认后方可进行签订工作。签订过程中,要注意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附件等细节问题。合同签订后是最应该注意的地方,合同方是否按照规定履行合同,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及时发现引起合同变更的情况并纠正。同时,审计监察部门也要配合督促合同后续履行情况。5.加强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工具,合同管理手段落后不利于推进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因此,公立医院应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实现合同管理与财务系统、固定资产系统以及办公系统等多系统对接,形成内部控制要求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同时,应培养信息化人才,提高医院医务人员整体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在新医改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合同管理越发重要。本文以内部控制风险为切入点,分析合同管理在管理制度、归口管理、法律顾问支持、全过程管理及信息系统支持等方面存在的内控风险,并提出公立医院合同管理实践模式。通过这些方面的实践,公立医院能够强化内部控制建设,规避风险,保证现代化医院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春廷.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J].交通财会,2014,(11):27-30.
[关键词] 审计;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3. 05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3- 0089- 02
1 引 言
审计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在审计教学中,一直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审计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在审计课堂中的运用。案例教学(Case 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并被各大高校广泛运用于多学科领域,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使其养成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决策能力、实践能力。
笔者多年从事审计教学工作,觉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案例选择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在第一次审计时,是相当惊讶和杂乱无序的。他们难以想象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有这么多的工作,或者需要了解如此繁多、复杂的系统和规章制度。他们似乎认为审计是相当抽象的、评估一些量化的审计证据的过程,不是核对控制测试和账户余额的数据,并分析差异原因的过程。在高校审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实践的案例。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如今教学中所使用的审计案例类别,提出未来所需的审计案例。
2 审计案例教学的作用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案例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已在一部分高校得到推广。案例教学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并掌握它。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而案例教学以真实生动的审计案例为线索,让学生成为主角,真实感受实战训练,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理论脱离实际,难以达到学以致用,而案例教学中的审计案例是教师通过审计实践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实案例,能为理论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明白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4) 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有较强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选择或设计出适用的审计案例,并合理地安排在审计教学进程中。能够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引导,案例分析结束后进行恰当总结,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意见。这些要求都会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 审计案例类别及分析
3.1 类别
蒋云(2010)将审计教学中使用的审计案例分为两大类:真实案例和虚构案例。真实的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如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例如,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德勤的案例等。虚构案例是紧扣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
3.2 分析
这两种类型审计案例的作用相当突出。真实案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这些审计失败的案例绝对是精彩的故事,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好的复杂事件,可以考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让他们指出现今审计制度的不足。虚构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既可以给学生介绍现存的审计技术,又可以指出这些技术的固有局限和问题,能说明和解释理论,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但是,真实的案例总是以众所周知的审计失败为基础,所以它们不是典型事件。它们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出现的不正常情况。仔细分析众多审计失败发现,它们很少是由于审计技术的失败导致的。审计失败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以下一个或两个因素的出现导致的:① 被审计单位故意颠覆审计; ② 审计人员不履行审计责任。所以,审计失败是一些不幸事件的后果,但是是个体的,是一次性的事件。它们仅仅是特定情况下人和机会的结合,它们非常有趣,可以作为故事,但不能作为理解和评论审计的方法。
而对于审计案例的另一类别虚构案例而言,所有被虚构的案例都有这样的局限:固定的结构,戏剧性地引导读者,给他们一种踏实的感觉。如果解答在案例之前已经被暗示,例如,案例的目的是体会分析程序如何提高审计应付职工薪酬项目的效率,很明显学生就会仅仅考虑分析程序,而不是从诸如检查记录或文件、重新计算等8种审计程序中找出可以提高审计效率的分析程序。这种案例对训练有一定帮助,但是在鼓励学生处理复杂和含糊的问题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4 我们需要怎样的案例
案例研究在针对各种层次和各类群体的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因为职业的保密要求,真实的、针对常见问题的案例是不能获得的。能获得的真实案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审计失败,已经在公众的监视之下。这对案例教学并不是好现象。灾难之所以为灾难,确实有其特质,但是这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他们会认为这些灾难仅仅是偶然事件。在教学中关键是要把审计失败与正常的审计教学联系起来,查找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公司治理因素。
案例研究在整合学生知识方面有巨大潜能,但是我们要防止案例在两个方面被误用。一方面,虚构的案例仅仅说明了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真实的案例是从情景中截取的,所以,案例一些关键的应用会被减弱。相反,真实的案例如果有公司治理的背景是最有价值的。笔者倾向于这样的案例:数量不多,但篇幅长,更加复杂的案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站在不同的立场来深入理解审计如何适应企业的公司治理。因为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时的审计不仅仅是作为技术的应用,而是作为组织和系统的连锁反应的一部分。例如,巴林银行倒闭所引发的最有趣的问题不是基本内部控制的缺失,而是新加坡分行管理层监督的不到位。在这种情形下审计人员发挥什么作用?审计人员对修正不充分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负有多少责任?为什么日本的住友商事在不同的治理体制下会发生类似的灾难?从新闻报道、公司治理文化和专业声明等方面深入地挖掘一个事件比孤立地看一堆事件更有研究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汪燕芳,叶慧丹. 浅谈高职审计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用新思路[J]. 商业会计,2011(19).
[2] 张清玉. 案例视角下高职审计教学优化研究[J]. 商业会计,2011(2).
关键词:CPA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21世纪注册会计师(CPA)人才应具备素质的要求
1.适应CPA人才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供审计鉴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发展,高等CPA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CPA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出现国际化的趋势,CPA院校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拥有大量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人才。
2.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CPA本科教育必须兼顾学位教育的要求,其培育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CPA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柔性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探索新的CPA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CPA专业和应变能力,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判断和创造性思维。
3.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要求
高等学校是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摇篮,只有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完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即通常所说的“三十条”的要求,把注册会计师方向办成“定位准确,优势突出,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
二、CPA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内涵要求
1.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CPA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正直诚信、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专业知识素质指人才对某一特定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3)文化素质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良好的文化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较系统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涉外活动能力。
(4)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劳动强度大的特点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5)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心理素质合格的CPA,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豁达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在依法行使职权时从容应对各方面的阻挠和干扰,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
2.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指的是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控制客体并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成果的一种活动。这种新成果包括新思想和新事物。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施创造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对于CPA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就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泛指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能力、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等。
三、CPA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反映了教育思想与观念,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在如何培养应用性、复合性人才。
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应该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所谓复合性人才是指应该主修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并具有较为系统的相应辅修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开设CPA专业方向的财经类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1.优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以行业能力为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开设CPA专业方向的财经类院校应认真研究国内外CPA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教育模式,按CPA资格考试的知识结构要求,建立既满足CPA专业特色要求,又能够促进CPA人才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按照《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行业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基础上,设置CPA会计与审计实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资产评估、财务分析、会审实验和会计规范专题等专业方向课。
2.提升道德修养,加强职业教育
会计师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培训高级CPA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职业操守的培养。从专业教学角度讲,CPA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为主转变到既“做事”又“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案例,注意从“源头”上加强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许多CPA签署虚假审计报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够强,而是因为其职业道德不过关。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要努力做到使未来的CPA“德才兼备”。
3.加强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要加强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把CPA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来,对CPA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诊断能力、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获得的。如22所高校通过选派CPA专业方向优秀学生赴境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CPA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毕竟能够到国外实习的学生只是小部分,对于其余的大部分学生,学校可以推荐他们去国内事务所或大型企业实习,建立实习基地,让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以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强调完成CPA职前基本训练,在会计与审计理论、会计与审计实务方面具有较扎实基础及应用技能,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既可以为该专业毕业生今后真正成为CPA做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适应提供相关服务的多口径要求,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9-0125-03
摘要:审计学专业依托于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成立,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本文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建设为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审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分析审计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四步夯实审计学专业建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审计人才。
关键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模式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以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为主要学科的财经类本科教学型院校,财经类专业主要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四个专业。审计学专业于2013年开设,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期,其培养目标定位不很清晰,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本文针对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四方面入手,来完善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要以培养目标为前提,所以审计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培养目标问题。
国内高校一般划分为985、211院校、一本重点院校、二本普通院校、三本民办院校、高职高专。985、211院校、一本重点院校属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研究,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的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二本、三本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就业一般定位在中等层次;高职高专学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这三个层次的大学差异化核心定位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中的低层、中层、高层是指就业层次的低、中、高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属于三本民办院校,其核心定位为考证、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中层就业领域,这也就决定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应该选择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学专业也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要素,课程支撑着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曾晓虹、刘海燕,2009),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并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课程设置一直处在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中,目前课程设置还存在研究对象不明确、课程边界模糊、课程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等问题,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和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将审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层级,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页表1所示。
(一)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思考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按审计主体不同开设了审计学、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划分容易造成研究对象不明确,课程边界模糊不清,造成知识的重叠。通过调研并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最能体现审计学核心理论的专业主干课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四门课程(曾晓虹、刘海燕,2009)。审计学原理主要介绍了审计的基本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审计职业环境、审计流程的完整理论,并涉及到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审计技术与方法主要介绍了审计过程中用到的技术与方法,这两门课程是审计专业课程的基础。财务审计在审计学原理的基础上,阐述财务报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审计流程,包括审计中的五个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审计,以及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的撰写;绩效审计在介绍绩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企业管理审计、经营性项目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等多角度予以论述。这四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一方面涵盖面较广,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课程的界限,比较科学合理,应予采纳。
(二)审计学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课程设置要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发展逻辑,循序渐进,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会莉,2011)。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课时数参考表1,审计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好专业基础课,打好基础,这些课程基本上都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即第一、二、三学期;其次重点抓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四、五、六学期。除了要学好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这四门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外,还要学好会计基础,审计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知识基础上的,想要做好审计必须先会会计,并且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审计专业的学生既会会计也会审计,就业面更广;最后还要兼顾到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做到“宽口径,厚基础”,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完整,在就业时才能灵活适应社会需求。
(三)加大实验课程权重
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以及实训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王全在,2014)。审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在课程设置时要突出课程实验。如表1所示,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针对会计学原理、审计学原理配套有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基础模拟实训,针对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审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都设置了课程实验。在“互联网+”背景下,带来了传统行业的变革,学生必须要转变思维,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为此,实验课显得更为重要。
三、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审计学专业建设需要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作支撑。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隶属于管理系,管理系专职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占比为33%,副高职称占比4.8%,正高占比为9.5%,目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专职教师职称梯度不合理,缺少副高、正高职称;二是教师缺乏审计学专业背景;三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一)构建职称梯度合理的教师队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由于建校较晚,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是缺乏科研意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没有精力搞科研,另外学校科研奖励对教师的驱动力不足。建议学院下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科研奖励,避免给专职教师分派过多杂事,使其专心投入科研,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加副高、正高职称人数,同时考虑在招聘时引进副高、正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或者聘请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加入到教师队伍里,如此形成一个梯度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招聘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教师目前都是从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中抽调出来培养的,大多不具备审计专业背景,教师的转型发展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此建议学院在招聘时尽可能地招聘一些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三)打造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审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审计学教师应该走出去,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践(翟华云、周运兰、李杨等),还可以适时地聘请审计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企业人士到学校定期给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邹照菊,2008),或者给学生进行培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同步进行,建议学院定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保证审计专业教师外出实习的机会,并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经历,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四、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审计学专业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 ”。
(一)以知识为基础
“厚基础”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源泉,发展有后劲的保证。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学以致用。一方面教师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可以尝试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联手举办“会长奖学金”选拔考试,组织“用友杯”财会知识大赛、“子遥杯”商业精英挑战赛、财务知识技能竞赛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能力为重点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实验课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与多家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企合作项目,通过校外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将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实处,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做好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一种途径,为此学校要做好规划工作。建议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行“四年一贯制指导”,即从大一的社会实践到大四的实习报告、毕业论文都由同一名导师指导,从大一入学就做好四年的实践规划。
2.稳定平台。由学院牵头,与多家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企联合协议,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实践平台,如此,企业直接在学校培养自己所需人才,减少了招聘、上岗培训的成本,学校也能为社会直接输送适合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实现双赢的局面。
3.教师指导。由于实习学生较多,盲目地去参加实习,不仅不能取得实习效果,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负担,为了保证实习能有序进行,建议把实习学生分组,每个分组配备一名审计教师,由专业教师指导,能较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而且实践过程会较为规范、有序。
4.学生实习。要求每个审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实习,为了防止学生敷衍了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撰写实习报告,而且实习期间教师要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打分。
(三)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多方位、多途径打通就业渠道。
1.做好职业规划。对审计学专业学生在大一时就进行职业规划,在选修课中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让其明确自身的就业规划。
2.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自2013年以来我校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联手举办“会长奖学金”选拔考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成绩优秀者会被推荐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表现优秀者毕业后直接与实习事务所签订就业合同。
3.安排学生实习。大四只安排上学期的课程,下学期就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在毕业前先到校企合作单位或其他单位提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者直接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4.举办大型招聘会。每到毕业季,学校会举办大型招聘会,邀请河南省内周边企事业单位到校内招聘。为使学生顺利应聘,在招聘会之前对学生进行模拟招聘会训练,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通过对比不同类型高校的核心定位,确定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应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对高校进行调研和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学科发展规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定出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计划;第三,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来保证目标的实现;最后确立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限于篇幅,没有对课程设置中的各个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审计学专业虽然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任何一个专业从新建到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相信审计学专业依托于成熟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经过以上四步规划一定会日臻完善。X
参考文献:
[1]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32).
[2]梁慧媛.审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12,(01):117-118.
[3]马春静.应用型本科非审计专业审计学课堂教学设计[J].商业会计,2011,(15).
[4]林伟,陈菊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
[5]曾晓虹,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01).
关键词: 问题及对策 审计质量管理 全过程 建设工程
一、引言
2005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准则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2008年城乡与住房建设部出台了《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暂行办法》、《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评分标准》,为加强工程造价行业自律管理和提高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水平,对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制定了详尽的标准和办法。一些省市和部门也对加强工程审计质量出台了相关文件 ,如:2008年福建省出台的《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和《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考核标准》,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包括合同履约、审计进度、审计质量、廉洁从业、突出业绩等5个方面考核评价作出了规定;2012年5月湖南省内审协会下发了《湖南省建设工程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并制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评分标准》,于2012年5月开始执行。各工程审计机构和单位部门,包括国家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也就如何保证工程审计质量,提高工程审计水平,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不少单位建立了保证审计质量的规章制度,如作者单位也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审计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也有一些工程审计工作者作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如2011年郭小燕在《上海海关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关于提高基建项目审计质量的若干思考》论文,提出了通过延伸审计触角或者推动基建项目相关单位抓好节点控制等方法;曹映崑2011年在《经营管理者》上发表了《浅议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当中相关问题》论文,提出了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工程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作者在2012年在《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上发表了《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按百分制的原则,对每个评价指标确定具体分值,使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从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回访等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有了评价的标准;等等。
但无庸讳言,我国开展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时间不长,在管理上还处于摸索、不成熟阶段,虽然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不足,审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对建设项目开展全过程审计是从2004年开始的,到现在为止还不到十年时间,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还在逐步建立中。有些内审机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缺乏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审计管理工作程序和流程,特别缺乏审计工作监督制度、审计工作质量考核等制度,影响了审计质量。
2.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审计人员素质和选择的审计机构优劣与审计质量直接相关,由于近几年建设项目较多,审计人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方面的专业人员不够,很多从财会类专业转行从事工程审计,缺乏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知识和经验,造成审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审计中介机构固定人员少,临时聘用人员多,技术队伍不稳定,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3. 审计过程的检查、监督不到位。
有些单位在选派好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后,对审计过程不去检查,放任自流;也有的审计机构对监管工作想管好,也在管,但不知道怎么去管;有些管得太细,让审计人员无法主动开展工作;有些管得太粗,抓不到重点,抓不到审计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点,起不到监管的作用。
4. 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价体系缺失。
我国是最早提出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国家,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实践和研究亦有不少,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虽然也出台了文件, 但国家权威机构层面的审计质量评价标准缺失。2005年出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只是说明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和内容。但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所以无法准确考核一个审计机构、工程审计人员、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高低。
三、提高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的对策
1. 健全制度是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
各种管理工作都以制度为基础,建立健全制度有利于明确职责、有章可依、规范管理,提高管理工作质量。 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的管理也不例外,内部审计机构只有熟悉并严格把握国家、行业协会等对造价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审计管理的有关制度,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审计管理工作程序、流程,细化造价咨询机构选聘的程序和要求,特别要加强对委托审计合同签订、审计过程监督、审计报告审核、审计质量评价等各重要管理环节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健全和严格执行制度,以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质量。如建立项目审计小组岗位职责和制度、确定项目审计小组重点审计环节的工作流程、建立项目审计小组向委托部门(审计处)工作报告制度(周报、阶段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交叉复核制度、委托审计质量考评制度、项目审计小组廉洁自律制度等。
2.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关键。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复杂的、科学的系统工程,是集工程、经济、审计、法律和管理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要求工程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建设、经济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只有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确保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因此,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关键。
选聘审计机构属于服务类采购,应按2000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第3号)《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第七条规定,对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审计服务咨询费用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审计要实行公开招标。在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中,要对审计机构信誉、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业绩与质量、审计人员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评分加大权重,以便通过招投标优选工程造价咨询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3. 加强委托审计过程的检查、监督是提高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保障。
要提高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关键是要强化审计过程的检查监督,要特别注重关键环节和关键点的检查监督,如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人员到位情况、制度执行情况、审计日志、审计周报、阶段总结报告、隐蔽记录、工程签证、影像记录等的检查监督。
要建立健全委托审计的检查、监督管理制度,特别要制定好委托审计的交叉复核制度。对委托审计项目实行项目审计小组一级把关,委托单位(审计处)设立的监管员二级把关,委托单位(审计处)三级把关。二、三级把关对委托的造价咨询公司的工作进行协调、沟通、检查、监管,对跟踪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并参与重大审计事项的确认。
4.加强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价是促进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提升的动力。
如果不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评价,就会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提升。因此,要提高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必须要建立一套国家权威机构层面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对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我们通过对中南大学新校区的全过程审计实践,对审计质量的评价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于2012年编制了一套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指标设置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按阶段分为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等三个指标。二级指标按操作步骤分为审计立项、委托审计机构的选聘、审计合同、审计资料、实施方案、业务操作(包含了项目前期及可行性研究的审计、勘察与设计审计、招投标审计、合同签订与执行审计、实施过程造价审计、竣工结算审计、财务决算审计7个方面)、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成果文件、审计档案、回访与总结等十个指标。三级指标按具体审计内容分为八十四指标,对应每一项具体工作,按百分制的原则对每个具体指标设立分值。这套工程审计质量进行评价指标虽已被湖南省审计厅内审协会采纳作为建设工程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办法,以湘审内协发【2012】12号文件下发执行,但还没有在全国进行广泛推广和使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可操作的工程项目审计质量评价指标,适合于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能对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建立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的作用有:
① 有利于主管部门对审计机构的管理。可为审计主管部门提供一个评价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的工具,加强外部约束,正确引导和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
② 有利于促进审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上级主管单位按照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对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执业质量进行评分,将评定结果对外公布,通过与同行业的横向比较,能够对审计人员起到良好的激励约束作用,促使审计机构不断提高执业水平,加强质量控制。有助于其树立品牌声誉,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③ 有利于投资者分辨审计质量的优劣。对审计质量评价后,可以将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审计机构加以区分,改善审计服务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有利于广大投资者正确区分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的高低,也有利于客户正确选聘工程审计单位。
④ 有利于审计机构规避风险。合理设置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有利于审计机构尽早发现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大审计失误的发生,起到预警的作用。
总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健全制度、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加强对委托审计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加强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价,才能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才能使我们审计事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杨明亮,黄东明,丁红华.新校区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审计探析[J].中国审计,2011,2:48-49
[2] 易丽芳.我国独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13
[3] 王英姿.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 叶少琴.中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 李琳.我国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6-28
[6] 曹映崑.《浅议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当中相关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12:180
一、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农技服务体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主动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整合优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农技服务体制创新。一是完善服务网络。按照“巩固县一级、强化乡一级、突破村一级、延伸组一级”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模式,县里成立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办公室、监察法规股、科教股、财会审计股四个行政机构,畜牧兽医局、经作果业局、农机局、农技推广中心(内设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站、农业信息服务站)、农业执法大队5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和水产站、能源站、经管站、农产品质量检测站4个股级事业单位;13个乡镇都设有科技副乡(镇)长或科协主席,都设有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个股级事业单位,134个行政村每村设有1名畜牧协防员,每个村小组都设有1—2户农民科技示范户,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各村群众组织为补充、覆盖全县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对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县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共定编104人,各乡镇共定编115名,县农业局下属服务单位和乡镇服务站的人、财、物“三权”全部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做到人员统一骋用、统一调动、统一考评,所有人员均属县财政全额拨款,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对各村的畜牧协防员,每人每年发1000元补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技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全县农业服务编制人员219名,现有在岗人员210名。三是整合服务资源。对各乡镇服务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外观、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标准,采取“分步实施、逐渐推进”的方法,从20*年开始,分三年兴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大楼,目前已建成8所,预计今年年底可全部建成。同时,我县还在荷浦、溧江等乡镇探索推行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与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分块运作、综合管理的模式,实行站长负责制,由站长统一定岗、定员、定责,统一调度,各项经费由站长一支笔审核。通过整合,大大提高办事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行业形象也有了明显提升。今年,我们将陆续在其它乡镇推广这一做法。
二、适应农民需求,创新农技服务方式。一是多层次服务。形成县(专家)、乡镇(农技员)、村(科技主任)、组(科技示范户)四级服务网络,做到指导到农户,服务到田头。县农业局专家负责联系一个乡镇,指导一个村组(或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扶持一个示范户;乡镇农技员指导一个村片(或基地、乡镇合作分社),培植十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联系一百个农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十个农户,辐射全组农民。今年,我县已组织各类送科技下乡36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6万份,举办各类培训班676期,培训群众2.86万人次。二是多形式服务。采取传统和现代方式相结合,采取一个窗口(咨询)、一块墙报、一份病虫情报、一条手机短信、一个流动喇叭、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以及现场示范等方式,让老百姓听得明,看得见,学得会。通过多形式服务,每年接受群众咨询和培训群众5万人次以上。三是多元化服务。积极鼓励支持涉农企业、教育机构、农业科研单位以各种形式进行有偿农技推广服务。我县先后与正邦集团、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华中农大等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教授到我县举办讲座,开展实地培训和现场指导。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农业局下属单位和各乡镇服务站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为主、以社会其他机构经营性农业技术服务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服务格局。
三、拓宽服务视野,创新农技服务载体。主要做到“四动”:一是龙头带动。建立了“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辐射带动一批农户。如江西新绿科技有限公司,将现代蔬菜种植技术传授给附近群众,带动周边100多户群众发展蔬菜生产。二是示范带动。鼓励各业务单位和农技人员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示范带动,把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辐射到千家万户。目前全县每个业务单位均建立了一个以上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达31个。如大洋洲兽医站以20万元现金和5万元技术入股,建立了大洋洲新钟科技示范场,示范场占地面积15亩,母猪存栏600头,年出栏仔猪及商品猪1万头以上,带动周边农民40多户发展规模养殖。三是专业合作组织推动。积极鼓励指导种养户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统一技术标准,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有效提高了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入。20*年,全县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62个,共有社员3500多户,占总农户的5%,带动相关农户1.95万户,占农业总数的29%,入户社员人均增收10%—25%。合作社的发展加快了我县粮食、生猪、水产、果业、蔬菜等产业的生产与流通,大大推进了农民生产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
四、注重政府引导,强化农技服务保障。一是加大投入。为确保农技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坚持做到县本级用于农技服务的资金每年纳入年初预算并逐年增加。近三年来,县里每年用于农技推广服务的经费都在100万元以上。二是完善设施。为改善县乡办公条件,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县农业科技服务大楼,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配备了电脑、电话等现代办公设施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并投资15万元购置了畜禽化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土壤化验等仪器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县级农业科技服务条件。同时,针对原乡镇四站占地面积大、办公条件差、人员办公分散及许多土地、旧房屋资产闲置等现象,对乡镇资产进行了整合,县乡农业技术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强化激励。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鼓励农技服务人员以技术入股或个人有偿服务等形式,具体参与农业生产,风险共担,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技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县乡各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工作目标管理,年终进行全面考核,前三名给予奖励,后一名予以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倒数第一的单位负责人调离岗位或免职,个人津贴依据考核结果发放,奖优罚劣。同时,加大工作效能监督力度,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效能检查,实行责任追究制,有效保障了农业技术服务落到实处。
虽然我县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形势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服务手段、服务理念还达不到群众的要求,一些办公设施还相对落后,制约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等等。我们将以此次各位领导的视察为动力,进一步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创新手段,把全县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农技服务体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主动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整合优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农技服务体制创新。一是完善服务网络。按照“巩固县一级、强化乡一级、突破村一级、延伸组一级”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模式,县里成立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办公室、监察法规股、科教股、财会审计股四个行政机构,畜牧兽医局、经作果业局、农机局、农技推广中心(内设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站、农业信息服务站)、农业执法大队5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和水产站、能源站、经管站、农产品质量检测站4个股级事业单位;13个乡镇都设有科技副乡(镇)长或科协主席,都设有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个股级事业单位,134个行政村每村设有1名畜牧协防员,每个村小组都设有1—2户农民科技示范户,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各村群众组织为补充、覆盖全县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对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县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共定编104人,各乡镇共定编115名,县农业局下属服务单位和乡镇服务站的人、财、物“三权”全部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做到人员统一骋用、统一调动、统一考评,所有人员均属县财政全额拨款,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对各村的畜牧协防员,每人每年发1000元补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技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全县农业服务编制人员219名,现有在岗人员210名。三是整合服务资源。对各乡镇服务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外观、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标准,采取“分步实施、逐渐推进”的方法,从20*年开始,分三年兴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大楼,目前已建成8所,预计今年年底可全部建成。同时,我县还在荷浦、溧江等乡镇探索推行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与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分块运作、综合管理的模式,实行站长负责制,由站长统一定岗、定员、定责,统一调度,各项经费由站长一支笔审核。通过整合,大大提高办事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行业形象也有了明显提升。今年,我们将陆续在其它乡镇推广这一做法。
二、适应农民需求,创新农技服务方式。一是多层次服务。形成县(专家)、乡镇(农技员)、村(科技主任)、组(科技示范户)四级服务网络,做到指导到农户,服务到田头。县农业局专家负责联系一个乡镇,指导一个村组(或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扶持一个示范户;乡镇农技员指导一个村片(或基地、乡镇合作分社),培植十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联系一百个农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十个农户,辐射全组农民。今年,我县已组织各类送科技下乡36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6万份,举办各类培训班676期,培训群众2.86万人次。二是多形式服务。采取传统和现代方式相结合,采取一个窗口(咨询)、一块墙报、一份病虫情报、一条手机短信、一个流动喇叭、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以及现场示范等方式,让老百姓听得明,看得见,学得会。通过多形式服务,每年接受群众咨询和培训群众5万人次以上。三是多元化服务。积极鼓励支持涉农企业、教育机构、农业科研单位以各种形式进行有偿农技推广服务。我县先后与正邦集团、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华中农大等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教授到我县举办讲座,开展实地培训和现场指导。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农业局下属单位和各乡镇服务站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为主、以社会其他机构经营性农业技术服务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服务格局。
三、拓宽服务视野,创新农技服务载体。主要做到“四动”:一是龙头带动。建立了“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辐射带动一批农户。如江西新绿科技有限公司,将现代蔬菜种植技术传授给附近群众,带动周边100多户群众发展蔬菜生产。二是示范带动。鼓励各业务单位和农技人员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示范带动,把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辐射到千家万户。目前全县每个业务单位均建立了一个以上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达31个。如大洋洲兽医站以20万元现金和5万元技术入股,建立了大洋洲新钟科技示范场,示范场占地面积15亩,母猪存栏600头,年出栏仔猪及商品猪1万头以上,带动周边农民40多户发展规模养殖。三是专业合作组织推动。积极鼓励指导种养户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统一技术标准,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有效提高了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入。2008年,全县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62个,共有社员3500多户,占总农户的5%,带动相关农户1.95万户,占农业总数的29%,入户社员人均增收10%—25%。合作社的发展加快了我县粮食、生猪、水产、果业、蔬菜等产业的生产与流通,大大推进了农民生产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
四、注重政府引导,强化农技服务保障。一是加大投入。为确保农技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坚持做到县本级用于农技服务的资金每年纳入年初预算并逐年增加。近三年来,县里每年用于农技推广服务的经费都在100万元以上。二是完善设施。为改善县乡办公条件,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县农业科技服务大楼,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配备了电脑、电话等现代办公设施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并投资15万元购置了畜禽化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土壤化验等仪器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县级农业科技服务条件。同时,针对原乡镇四站占地面积大、办公条件差、人员办公分散及许多土地、旧房屋资产闲置等现象,对乡镇资产进行了整合,县乡农业技术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强化激励。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鼓励农技服务人员以技术入股或个人有偿服务等形式,具体参与农业生产,风险共担,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技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县乡各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工作目标管理,年终进行全面考核,前三名给予奖励,后一名予以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倒数第一的单位负责人调离岗位或免职,个人津贴依据考核结果发放,奖优罚劣。同时,加大工作效能监督力度,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效能检查,实行责任追究制,有效保障了农业技术服务落到实处。
虽然我县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形势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服务手段、服务理念还达不到群众的要求,一些办公设施还相对落后,制约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等等。我们将以此次各位领导的视察为动力,进一步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创新手段,把全县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