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管理实践经验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旅游环境管理体系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based on the tourism environment.It is a great issue for the people to Construct and maintain the good tourism environment.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es integrations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luster already become the urban competition to the region strategy reforming point of application.This paper travels the question which in view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traveling integration developing process in the environment appears,travel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take the world advanced region and the present ag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dvanced ideas as the instruction,through to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special traveling environments thorough analysis,constructs suits the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the travel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and proposed that applies this systems sugg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then to realize the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have certain guiding sense.
Keywords: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ClusterTourism environmentTourism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当今世界,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区域经济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已经凸现出来,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山东半岛城市群正是在这一国际潮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随着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迅速崛起。但是,伴随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破坏旅游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MES)迫在眉睫。
1.相关概念辨析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 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何桂梅等.新编旅游环境学(第一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光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
[5]刘成玉.对创新我国环境管理手段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6,06
[6]张玉军.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07,09
[7]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J].东北亚论坛,2003,04
一、经济转型时期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随着国务院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计划的出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经济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2015年出台的《辽宁省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发展旅游产业,对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繁荣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20年,把旅游产业发展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辽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已占到60%-70%,我国占28%,而辽宁省的旅游消费只占到15%-20%左右,这已经成为发展的“短板”。旅游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各类社会资本追逐的投资热点领域。据统计,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将为550多万人提供就业岗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不仅是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促区域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构建中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旅游管理专业既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因此对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人才需求较大,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与此同时,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少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还有的院校在课程体系中一味重视导游资格证考试,教学中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技能性知识偏少,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虽然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但缺少具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实践等同于学生就业,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和教育,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脱钩,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也难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本校跨专业教师,高职院校很难招聘到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员,即使聘用兼职教师,由于待遇或时间的原因,也很少有企业人员愿意长时间上课。而本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足,或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够,难以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同时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顶岗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才能真正进行实践操作,掌握企业各岗位的操作技巧和方法。但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工作,或学校教师培养制度的限制,很难让教师有大块时间进行顶岗实践,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缺乏与学校合作培养教师的意愿。致使教师顶岗成为一种形式,很难真正起到培养教师时间能力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往往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以我校为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有导游模拟室、模拟旅行社等旅行社实训场所,硬件条件均能满足教学要求,但由于软件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与企业结合紧密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实训室缺少企业氛围,只能为个别课程提供基本的实践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仿真性的练习和操作,对学生只能进行简单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不明显。
(四)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但有的院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紧密型深度合作不够,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对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缺乏深入了解,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因此导致一些所谓的订单培养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协议上。在校企双方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方面缺乏机制和动力,普遍缺乏校企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研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更新、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技能大师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师为企业开展服务与咨询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人员,总结提炼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参照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引入行业操作标准,制定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准确把握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同时,应对实践教学提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如参观调研、见习、情景模拟、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环境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灵活安排学生的实践,如“淡进旺出”、分阶段实践等模式,打破固有的“2+1”模式,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导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意义重大。教师要有意识的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要制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帮助教师联系顶岗实践企业,对于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按定岗时间折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予以鼓励,并将教师顶岗实践作为考核、晋升的条件进行明确规定。此外,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颁发聘书,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通过座谈、讲座、授课等方式,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实习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弥补专任教师在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上的不足。
(三)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实训场所
学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仿真实训场所,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适应企业氛围、熟悉企业环境、掌握实践技能。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及时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实训设备和实操软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设备或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在实训基地上的共建和共享,并将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来完成相关的任务。学校根据实训基地人员要求安排学生进行轮岗,把课堂搬进企业,把教学与生产进行融合,真正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又可以帮助企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改变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变“松散型”合作为“紧密型”合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由于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并不难,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实习基地都属于“松散型”的合作模式,既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企业将学生作为员工进行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无法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学校也不能干预企业对学生的岗位安排,除了实习,学校和企业再无任何联系。这种实习模式导致学生实习既是工作,企业仅从自身角度考虑学生的岗位安排和培训,没有兼顾学校对学生顶岗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因此,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校企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学生实习这一种方式,学校和企业要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师资共陪、学生共育”的目标。
【关键词】体验经济,滨水地段,景观意象,构建及保护
1.引言
“体验经济”源自于《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刊登的 “迎接体验经济”一文,其作者认为:体验是一种创造难忘经历的活动,在商业上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他回忆的活动。旅游作为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探求体验的方式,绝大多数的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城市传统的“有物可看,有话可说”的旅游经历,大都希望通过对某一地区的印象或知觉,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在心理上的描绘,以及通过全方位的感知或体验城市的旅游意象,从而充分理解城市的内涵和特色。
所以,历史滨水地段的旅游景观意象既是游客对历史滨水地段的印象、知觉、偏好与主观想法的综合,同时也是游客通过对历史滨水区的景观环境特质,旅游资源等认知和体验在脑海中所形成的生动有意义的图像。因此,旅游地景观意象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游客的旅游决策及其旅游行为。
2.浙江区域范围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开发及保护的现状和价值
历史滨水地段作为一个城市活力的象征,对城市的开发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景观空间,它又是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验经济推动人类生活质量发展的当代,利用历史遗留发展旅游,已为各国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所共识―它不仅保护了本区域的实力文脉和空间特质,也提高了场所的空间品质和现实利用价值。因此旅游开发已成为许多江南历史城镇对历史滨水地段最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
在目前的浙江省滨水城市旅游开发建设中,历史滨水地段的旅游开发较多的存在与历史保护和环境保护相脱节,忽视市民和游客的旅游以及亲水需求等情况。滨水区的开发建设还面临着不同城市开发方式相似的局面,难以体现地方特色,较多的关注了滨水区的土地利用以及滨水景观等物质层面的建设,而忽略了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文化内涵的营造,出现文化传承断裂等现象。另外,由于缺少相关的规划和理论指导,旅游景观意象的构建和保护也常常处于一种随机的,盲目的状态,缺乏完善的建构体系。
浙江是文化和旅游大省,也是典型涉水省份。城市建设和开发正如火如荼,历史滨水地段大量存在,且都面临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所以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的构建以及开发保护是浙江滨水城市旅游发展和开发建设中经常面临的课题,研究这个问题也就具备了普遍的现实意义。
3.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开发及保护的原则和方向
3.1以人为本及生态性原则。人是空间景观存在的核心。在景观意象的构建中,只有充分尊重人的生命需求,以人的空间尺度为设计参照,注重人的行为规则和空间存在,结合人的活动特点才能构建出以人为本的景观环境。同样,城市滨水环境的生态保护对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的构建及整治应遵循生态化原则,通过城市水域,堤岸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持,构建良好的生态景观,形成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环境。
3.2原真性原则。历史环境保护的真实性一直是历史地段开发及保护的争议焦点,也是此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原真性问题不仅仅针对的是历史滨水地段本身,更是本土文化和生活场景等历史文脉的延续。所以在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开发及保护过程中,既要延续历史滨水地段的文脉,更不能破坏场所空间所特有的历史真实感。
3.3互动性原则。弘扬本土文化既是发展滨水旅游的目的,也是保护和延续本土文脉的重要举措。重视游客的旅游体验,但也应兼顾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影响,只有实现游客,原住民和管理机构的互动,才能有利于滨水地段的历史保护和旅游开发。
3.4持续性原则。旅游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旅游景观意象的构建中,应维护旅游地的地方特色,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旅游保护文化遗产的潜力,坚持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不以局部或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牺牲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效益。
4.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开发及保护的模式和措施
4.1构建绿肺的生态意象
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者的心境,也左右其旅游的决策。历史滨水地段作为城市的脉络结构,犹如城市生态环境上的“绿肺”。 如何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环境,构建绿肺的生态意象?则应立足于人类的生理感受,并根据自然界中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对阳光,动植物,水体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以“景观+生态”为理念,以旅游休闲为需求导向,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在于:1.可以采用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通过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体系以形成湿地生态循环系统。2.或利用中水回收系统,实行雨,污水分流等措施,通过水景处理手法的多样化营造与水质的维护相结合,建立安全,健康,稳定的水环境。3.通过增加生态浮岛,通过建立泵,匣形成水位差控制水流方向和水流速度,保证水量的置换周期,修复生态体系同时增强景观效果。4.通过扩张城市原有的狭窄的带状结构.通过分支与扩展,进一步从线到面,面到空间,增加人们与绿色生态环境的接触面。
4.2 构建快乐休闲的公众意象
历史滨水地段高雅的文化性和充满内涵的人文环境是休闲游的绝佳选择。构建滨水地段快乐休闲的公众意象,重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及组织规划性。通过区域及道路,流线的组织设计构建快乐休闲的旅游氛围。例如:在明确主要景观路线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活动系统,以景观焦点的确定,组织沿江景观。景观路线可以由滨江步行带、连接滨江与陆地的绿化步行街、通向江边渡口的主要生活性道路组成。结合滨水空间的带状性特点,利用道路,建筑,绿化带,景观小品等元素来寻求空间的整体性,并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按照环境的实际空间状况,利用道路转角及历史建筑前广场空隙,布置小型景观空间,使整个滨水空间既协调又有变化和韵律。例如杭州湖滨路的改造工程,通过将机动车路改造为非机动车路,用石块铺设,加宽和改造沿线绿化,挖掘历史遗存,增设李泌存水,惜别白公等景观节点,增加游客休息和观景设施,使沿湖地带更加人性化和具备历史及地域特色。
4.3构建具有人文及历史特征的文化意象
滨水空间最不同于城市其它地段的特点便是源自水体的自然资源特征,以及历史沉淀的社会人文特征。所以滨水景观的人文意象构建重在对本土文化的展示,对历史文脉的把握以及对文化内涵的展示。
注重原有的滨水区域历史文化的延续,使其能作为整个城市活动的背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目的,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展现本土历史文化特征以及传统理水手法,在尊重景观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尝试西方水景设计理论。通过在滨水区充分利用遍布各个空间角落的环境小品以及公共设施符号宣扬文化以及城市特征。在保护原有事物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的技术手段,或放弃原有的形式,创造新的建筑与空间。在部分处理上增加历史文脉的印迹,延续历史上的片段。或以现代的技术材料,仿造历史建筑。江浙滨水地段的景观设计,更应结合江南水环境.形成区域特色景观意象环境。通过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组合、叠层、变形、丰富城市空间滨水的表情。这既能响应原有城市景观,又能形成自己独特滨水景观。
4.4构建亲水开放的空间意象
亲水刚开始的词义是“接触水”和“接近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水文化的发展,现在我们所讲的亲水包括两个方面:活动概念和精神概念。从城市的格局来看,滨水区属于典型的城市“领域交错带”。滨水景观中亲水意象的构建,更多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或者说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和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空间区域的格局布置。滨水景观亲水意象的规划和组织就是将优美的江河海风光组织到滨水景观线上。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断面形式和驳岸形式。
首先,亲水设施规划组织的明确线索是人的移动,所以应充分依靠环境行为学的原理来支撑,以将人在滨水区域的行为尺度需要和获取视知觉信息的要求作为科学依据,进行符合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
其次,景观水体的水位控制需要从区域调配的角度整体调控水平面的高度,保证亲水平台的实施。同时也应考虑残疾人坡道和盲道等无障碍设计等内容。
再则,是在亲水空间再现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所、强调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并使水脉在城市节点有机地渗透,把滨水历史文脉与亲水空间的打造结合起来。同时也应强调治水与亲水功能并充,治水是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城市政府进行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起因.亲水还原人类的自然与文化属性,全方位地提升该地段的亲水品质,通过最大限度满足的居民亲水要求,以提升生态与心理的感受质量,展现江浙地区独特的旅游滨水景观。
4.5构建独特标志性的节点景观意象
标志物是城市的筋腺,贯穿各个节点,亦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人们往往都是通过标志物来开始认识城市的。因而滨水区域标志物的布置就成为了节点景观意象中的主导要素。如果城市是具有特色的,那么很大程度上它就一定会体现出独特性的节点景观意象。如果城市标志物缺乏个性或容易混淆,那么就很难形成整体的节点意象,从而缺乏相应的景观视点,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知及体验。所以在滨水区的标志物的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其可识别性和连续性。
同时,标志的意义也更多体现了城市滨水地段景观建设中城市景观意象的个性特征。通过一些具备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如:高塔、雕塑、桥梁、喷泉等,形成城市滨水区域能引人注目的标志性景观意象环境,从而成为城市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就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上海的东方明珠等等。当然,也有通过灯光来塑造夜间的城市标志物的例子。因此在城市景观意象中标志的范围并不是固定的。橱窗立面、标牌、商业招牌。。。甚至是地下水井盖之类的城市细部,只要它们是观察者意象的组成部分.就可以被称作标志物。也就是说不同的城市空间采用了同样的滨水景观规划形式,标志物却不一定体量巨大。
5.结束语
历史滨水地段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这一特殊的物质环境,其目的更重要的在于“延续我们所知、并能给我们带来延续性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通过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增加历史滨水地段的知名度,引起人们对保护历史滨水地段的重视。通过引导旅游文化来延续滨水地段的传统文化、通过开发旅游活动来弘扬传统滨水活动,通过塑造旅游场所保护滨水历史场所。将保护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融为一体、两者并重.在体验经济以及现代化城镇建设过程中走有目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自然生态效益、历史文脉延续、旅游经济发展三者兼顾三方获利的良性发展循环。
参考文献:
[1]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
[2]杜春兰,代洁.滨水景观设计 [J].时代建筑,2002(1):29-31.
[3]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4(11):30.
[4]余柏椿.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J].新建筑,2000,(4):14.
[5]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
[6]李木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意象营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7]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8]陈六汀.艺术之水-水环境艺术文化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56.
[9]胡俊.“浙中水乡”建设下城市滨水景观意象的构建[J].华章,2014,(8):384-385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产生。旅游管理的教学中,只注重对于学生课本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对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祈求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将学生带入旅游企业进行学习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全面的了解专业知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重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作,解决目前部分旅游公司员工紧缺的情况,获取更多专业性强和素质高的旅游管理人才,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北京某大学,通过与当地一家著名的旅游公司签署协议,保证学生必要的实践水平,并且确保毕业生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既有利于解决学校和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趋于形式化
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管理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校方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仅是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学校只是将部分优秀的学生派遣到公司企业进行实习,其他的学生没有这个机会,也就导致这类的学生没有相关的实习经验,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还有一些旅游企业,对于学生的实习只是走形式,没有真正的将其安排到旅游实践中,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不能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长此以往,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能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安排不合理
首先就是学校的安排问题。大多数的学校对于学生的限制较多,至允许大三下学期或者是大四上学期进行实习,而此时的学生要么是准备考研公务员,要么就是已经找到工作,对于实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显然与学生的个人时间相冲突,造成实践活动不能正常的进行下去。其次就是旅游公司的安排不合理,只是将学生安排在前台接待等简单工作中,学生不能进行旅游带团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从中不能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形成大多是多学科混合的产物,对于老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旅游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不够全面,同时,老师尽管理论知识和经验方面较强,但是在实践方面比较缺乏,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正常发展。例如,有的学校的老师,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熟练的记忆理论知识,强调学生的课本知识,而忽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最终学生毕业之后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生的前景堪忧。
三、探寻校企合作新的突破
(一)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改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学校老师和学生要重视校企合作这个重要的平台,同时公司企业也应通过这个平台注重对人才的选拔,校企双方通过建立这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保证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企业人才的流动,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以瑞士的旅游管理学院来说,通过与当地的旅游公司签署协议,进行合作,保证学校和企业之间公开透明严格的合作关系,有效的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的进行实践活动
首先,对于学校的实践安排来说,将实践活动的主体扩大到全校学生,保障每个学生大学期间都能进行至少一次的旅游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并积累相关的经验。同时,对于公司企业来说,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跟在有经验的导游身边学习,并且进行实际的旅游带团工作,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不少的经验教训。
(三)加强师资力量
旅游管理类的老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补充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可以定期的去旅游公司进行实践培训或者是经常参加相类似的宣传讲座,了解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加以运用。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来学校进行教学,将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校的老师,实现老师专业知识的普遍提高,从而开辟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和支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对工作不满意而频繁跳槽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是旅游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为了顺应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增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数量远远不及旅游岗位所需要的数量。当旅游旺季来临时,很多旅游单位还需要聘请非专业人才来弥补岗位的空缺,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低,与旅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一部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集中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方向上,无法满足景区的开发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等专业的需求,受旅游企业欢迎的技能型、应用型、素质型的人才较少。这些现状都容易导致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虽然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会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也要在高技能应用型旅游人才参与和支持的前提基础上,才能保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很多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只局限在培养同一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缺乏培养重点和培养特色,教学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岗位的需求。
(二)旅游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
旅游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为了减少用人成本,重视毕业生的旅游管理经验和旅游从业经验,而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经验匮乏,这样就导致学生因为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由此看出旅游用人单位的不合理性。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很多旅游院校毕业的学生是在没有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或者“被调剂”的情况下才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是与旅游划上等号的,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还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在本来就没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不愿意放下面子从基层做起,就业心理出现了偏差,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首先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设置与调整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教育系列课程,学校还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其次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相结合,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旅游单位用人制度
旅游企业在招聘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的注重实践经验和从业经验,公平公正的对毕业生进行考试选拔,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定期组织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增强旅游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保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旅游企业更好地工作,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另外对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平台,这样不仅能实现人才培养,而且能创造经济价值。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学习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对旅游管理专业产生消极态度。其次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旅游院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味的碍于面子,避免眼高手低,要甘愿从基层做起,为以后的发展积累经验。
四、结束语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06-03
作为世界三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烟产业便显得更符合时展的趋势和潮流,使得我国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高校扩招等原因,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逐渐兴起。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又要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应用性要求很强的专业,这便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产生很高的要求,本科院校不同于专科院校,更注重对理论层面的讲解和教育,对于实践性的教学少之又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极低。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从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出发,构建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但要努力营造具有真实产、研环境,还有配置一批具有相应旅游管理经营实践的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师是引导及传授学生实践能力,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力军。因此,经管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现状
(一)教育思想落后
首先,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专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大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目前仍然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导,过于强调教师授课的重要性,却将大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大学生缺少实践动手的机会,难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大学生市场化的影响,大学教师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和简单,缺少互动和实践环节,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本科教师授课重点主要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到现实的社会和企业中去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并且大学本科教师招聘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以致更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除此之外,学者对本科教师实践教学的研究比较落后,没有权威的理论依据,对如何提高本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没有较好的办法。
(二)实践技能薄弱
本科类院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本科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薄弱。高校教师门槛大都是高学历,所以现在本科院校的教师多年轻化,也都是从理论教学的培养中走出来,也都没有参加过旅游企业的实践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技能不足。另外,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方面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在课时的安排,实践基地的选择方面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模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教学质量也不过关。
(三)实践教师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由于本科院校招聘的条件限制和政策原因,在教师招聘时,引进的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年龄较大的高级教师,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老教师思想较为落后,均达不到实践教师的要求;而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因学历原因不能被引进大学进行实践教学。有些本科院校会引入一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如:薪资问题、人事管理问题、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固定难以控制的问题等,导致外聘教师只能偶尔安排教学,无法像院校正式教师一样进行既定安排的教学任务。由于专职的实践教师很难有科研成果,职称的评定也比较困难,发展晋升的机会很少,使实践教师不稳定,流动性大,实践教学更无法正常进行。
二、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里都离不开考试,学习的知识最后由一张试卷来检测,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却忽视了对社会的认识和实际应用的教授,本科高校也不例外,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了本科高校的教育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如两者相冲突,常常牺牲实践教学,学生大多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的职业技能,“高分低能”现象普遍。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
旅游管理专业属新兴专业,而旅游业门槛较低,专科院校设立该专业的较多,而本科院校大多都是新建,新建专业便会有如下问题:第一,因为之前没有开办过此专业,缺少教学办学的经验,教育工作的开展都要摸索进行。第二,新兴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较少,缺少专业教师,很多教师都是从外语、地理专业或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经管类专业转专业而来,这就导致许多教师专业性不够或留存有原来专业的影子,界限不清晰,纯理论性的知识过多而实践性和应用型却很少。
(三)体制的影响
本科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以学校拥有的院士、教授、博士数量的多少或教师学历和职称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实力的强弱,但却很少院校以学校实践教师的多少或能力的强弱来评判学校,这也就导致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的高级导游员、酒店高级经理、还有一些在特殊技能上的高级技师在想要进入本科高校时便会有学历和职称的限制,而被拦在门外。另一方面,以高校的认知来看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各个旅游行业的经理人、导游员在高校并不会受到与教授、讲师同等的待遇和重视,然而对那些经理人来说高校的待遇工资远不如他们所从事行业的待遇,两者原因结合导致高校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小,他们来高校教学的动机也很少,缺乏积极性,导致了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匮乏。
(四)教师能力影响
本科高校所招聘教师,大多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很少有人参加过旅游管理类其他实践相关类的工作,没有接触过除了学校以外其他的行业,本身社会实践类的经验就少之又少,加上近些年来高校的扩招,本科类院校学生越来越多,而教师却不足,使得平均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增加,精力大多放在了课堂教学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出去学习进修,去走入到社会中参加实践训练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导致课堂的教学理论性过多,无法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恶性循环。
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一)改变落后思想
思想引导行为,以考试决定一切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思想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从思想上进行根本的改变,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引导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并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问题。所以在对待实践教学时应给予和理论教学同等的重视,由于之前对实践教学师资少,建设经验不足,所以更应提高重视程度,制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发展计划,根据专业情况设定建设目标,并将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中。
(二)校企合作,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
旅游管理专业在本科类院校虽属新兴专业,但可以模仿专科类院校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在修订和完善了2004年评估试行方案的基础上,给出了“双师型”教师最新和权威的界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高校应和当地的一些旅游相关行业的企业如:星级酒店、旅行社、会展中心等保持联系和合作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首先要留住专职的实践教师队伍,提高其待遇,增加积极性,同时又要努力培养一批兼职实践教师,他们来自于企业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他们既能补充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升整个队伍的实践技术水平,又能作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他们可以将旅游产业最新的动向和趋势带到学校中来,使学校和社会更好地接轨,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因此,打开学校的大门,校企合作,培养建立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要使旅游相关企业高级经理人愿意放弃原本的高薪工作转行业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很多高级经理人是不愿意的,因为他们得不到和专业教师同等的待遇,所以要使更多社会实践方面的精英加入进来需进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提高其积极性就需要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不以学历和职称为选聘标准对行业实践人才进行考核,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教学的热情;其次对学校里专职教师,需要鼓励他们走出去,对于在旅游行业挂职学习锻炼和去其他省市及国外培训学习的教师应给予支持,并给予相应的补贴;还应制定一系列实践教师的奖惩制度,对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成绩的实践教师给予一定奖?睢?
(四)专职教师的培养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本科高校的教师长期待在学校传授给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所以要校企合作,在与旅游行业长期保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校的专职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当中进行学习和培训,使课堂知识能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动态而不断更新。因此,高校应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有合作的企业或是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旅游行业大企业如:瑞士洛桑酒店、五星级酒店和景区、中青旅等大旅行社进修学习,或是在企业挂职亲自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如此循环,就会使这些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四、结语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改变办学思路,实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旅游企业一线和基层管理所需的,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笔者将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四种模式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一. 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技术人才这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并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通过校企、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陈启强,2008)
二.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的现有模式
经过多年来我国我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的探索,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总结起来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实习基地培养模式
“实习基地”模式是旅游管理专业中最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指学校和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环节上开展的合作。校方负责联系并安排学生进入一些定点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开展实习。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这些企业实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直接参加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的定岗工作,初步获得旅游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巩固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与未来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会交往能力,获得实际旅游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学校在该模式下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平时见习
在大一期间(有些学校是在新生入校本文由收集整理军训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相关工作有个感性的认识,一般会由专业老师联系当地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由企业的专门人员或是在该企业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陪同讲解,参观完后,会安排学生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和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座谈,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并适当介绍旅游企业在未来需求的人才需具备何种素质,让学生在大一时(入校时)就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个规划,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的去进行相关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假期打工实习
学校可负责联系旅游企业,协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体验旅游一线员工的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进行定位,同时为返校后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打工实习,对大多旅游企业来说,尤其是旅游酒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旺季时(例如春节期间)人员紧缺的状况,保障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同时,学生到旅游企业打工实习,劳动力成本低廉,可塑性强,工作积极性也比较高,因此旅游企业也欢迎这些实习生的进入。
3.顶岗实习
由于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要求的就业门槛低,但十分注重实践经验,故大多学校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到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局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把实习、毕业和就业捆绑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实习期间,学校安排校内校外两个实习指导老师,多与学生就实习、就业、择业等问题进行沟通,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顺利就业。对旅游企业而言,通过对实习期间学生表现的观察了解,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可以从中吸纳优秀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职于本企业。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即学校根据一些旅游企业对紧缺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托,将合作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人才要求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培养,把学生的实习、就业与这些企业挂钩,实现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校企开展联合办学的模式,它代表着一种观念与制度的创新。
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锻炼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缩短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由合作的旅游企业先制定出需要人才的数量、具体对应的岗位和其它各方面的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培养学生,再把培养的学生输送给企业,省掉了“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等繁琐的中间环节。同时定向培养的学生从进入校门就明白自己将来工作的内容,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专业培养。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也有很多定向培养的学生认为,一走进校门就等于有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就业的大门,无论自己专业能力怎么样,毕业后就有工作,于是惰性使然,在校期间便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更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长远上来说不利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
同时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学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学校不仅要针对企业的要求挑选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求学生不能因为毕业就有工作而放松学习,致使毕业时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拒收,面临失业。
(三)双向进入模式
缺乏具备“双师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的院校较少,大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都是理论丰富实践缺乏。同样,旅游企业中的员工也有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水平不足的困扰。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提高现有员工素质是企业必修的课程。而高校正拥有培训企业员工的师资和先进理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旅游企业合作进行互换培训,“双向进入”模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学习,即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各部门任职锻炼,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即旅游企业派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旅游企业内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定期举行讲座。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旅游企业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学校拥有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双方采取双向进入、互助合作就有可能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实现零距离办学。
(四)工学交替的“3+1+1+1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为其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市场上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将会出现很大的缺口。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工学交替的“3+1+1+1”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比较适用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把短期见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其中,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见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3+1+1+1”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分为6个阶段,即三个学年六个学期(一学期为一个阶段),学生前三个阶段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第四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训锻炼;第五学期返回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和全国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并完成毕业设计和和毕业答辩;第六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就业。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在旅游淡季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学工交互递进,不仅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而且也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要求,在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作为独立学院开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怎样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提高实践教学的措施,为独立学院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提供帮助。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市场的需要,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相继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层次各不相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增长,一些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不断涌现,独立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本院校。作为新型的院校,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有自己的定位,既要不同于母体的一本、二本,也要有别于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学校和职业学校。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 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目前,从我国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整体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从培养模式上看,大多院校仍然延续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置上看,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依旧是按照公共课20%、专业基础课30%、专业课40%、专业实习10%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呈现出“基础课多、专业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课堂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滞后”的特点。学生虽然可以扎实的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毕业不适应行业的需求,就业率低以及转向其他行业,进一步造成旅游人才的短缺。
(二)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产业阅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是由相邻的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外语等学科转轨过来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实践经验。大部分专业教师较为年轻,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的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功能
大多数独立学院建校时间较短,正处于扩大办学规模的阶段,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基本教学建设中,致使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相应的教学功能。这主要表现在:1.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仅仅依靠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像前厅接待服务、餐饮摆台、调酒、果盘制作、客房做床、茶事服务、茶艺表演、形体和礼仪、导游服务带团和讲解艺术、旅游事故处理技能、音乐欣赏、文物鉴赏等操作性强的实践技能只有在配套设施完善的模拟实训室内才能熟练掌握。一些独立学院不是因经费不足不建设实践教学相应的配套设施,就是对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到位,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2.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作用难以发挥。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数集中在第七或第八学期的专业实习中。但是由于学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合作和联系不紧密,各自利益的出发点不同,合作的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实现,基地作用难以发挥。
(四)学生对实践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不足,认为管理就是监督和指导工作,不用做具体的工作。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业观念正确的树立,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虽然在模拟实训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的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尽快的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的工作,对于其他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关注较少,实习流于形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失
大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来说,没有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也没有专门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教学要求降低,教学内容多变,使本就十分单薄、弱化的实践教学更显不足,效果更差。对学生来说,学生的实践实习,缺乏跟踪反馈,仅仅通过一张简单的鉴定表评价效果。这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直观性,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二、 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 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教学的纲领和指南。要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应用型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独立学院在培养模式上不能因循守旧,要注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要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强化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比例,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要把实践教学的时间都集中在校外实习阶段。对于一些操作型、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如饭店管理、导游业务、礼仪等课程,应该及时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顾问,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这样能够加快课程优化更新的速度,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 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教师不仅要善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才能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学院可以利用人事制度灵活的优势,在引进师资方面可以实现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比如,在引进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同时,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二,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加强自身实践能力。
(三) 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独立学院要想培养出具有竞争性的行业人才,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金。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模拟接待、模拟旅行社、模拟导游、模拟旅游策划和研发等专业实验室,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基本技能以及服务与管理技能。独立学院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完善和建设,保持校内基地与旅游企业高度相近,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及时维护和更新基地的设施。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一些管理规范、设施先进、客源丰富的旅游企业。独立学院应加强与旅游企业“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制定实训(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实训(实习),规范实训(实习)制度,从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否顺利的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能否实现。独立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管理人员“眼高手低”的错误认识,通过对学生要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的提高,就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实践教学,很好的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 建立全面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可以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评价对象,把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训都纳入评价的范围,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列为主要评价内容。对教师,可以通过听课、教案、评教、检查教师及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基地评价等形式进行,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把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结合起来,将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设计、论文、报告、调研、专题制作、答辩、基地反馈等融入到考试当中。通过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才能确保培养出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要逐渐加强、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勇于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 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商业经济,2009(10)
[3] 唐烨、覃勤、黄娟,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 科协论坛,2009(9)下
[4] 王金超、魏凤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 吕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4(32)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作为独立学院开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怎样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提高实践教学的措施,为独立学院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提供帮助。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市场的需要,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相继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层次各不相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增长,一些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不断涌现,独立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本院校。作为新型的院校,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有自己的定位,既要不同于母体的一本、二本,也要有别于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学校和职业学校。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 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目前,从我国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整体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从培养模式上看,大多院校仍然延续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置上看,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依旧是按照公共课20%、专业基础课30%、专业课40%、专业实习10%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呈现出“基础课多、专业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课堂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滞后”的特点。学生虽然可以扎实的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毕业不适应行业的需求,就业率低以及转向其他行业,进一步造成旅游人才的短缺。
(二)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产业阅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是由相邻的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外语等学科转轨过来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实践经验。大部分专业教师较为年轻,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的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功能
大多数独立学院建校时间较短,正处于扩大办学规模的阶段,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基本教学建设中,致使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相应的教学功能。这主要表现在:1.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仅仅依靠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像前厅接待服务、餐饮摆台、调酒、果盘制作、客房做床、茶事服务、茶艺表演、形体和礼仪、导游服务带团和讲解艺术、旅游事故处理技能、音乐欣赏、文物鉴赏等操作性强的实践技能只有在配套设施完善的模拟实训室内才能熟练掌握。一些独立学院不是因经费不足不建设实践教学相应的配套设施,就是对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到位,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2.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作用难以发挥。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数集中在第七或第八学期的专业实习中。但是由于学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合作和联系不紧密,各自利益的出发点不同,合作的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实现,基地作用难以发挥。
(四)学生对实践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不足,认为管理就是监督和指导工作,不用做具体的工作。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业观念正确的树立,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虽然在模拟实训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的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尽快的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的工作,对于其他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关注较少,实习流于形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失
大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来说,没有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也没有专门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教学要求降低,教学内容多变,使本就十分单薄、弱化的实践教学更显不足,效果更差。对学生来说,学生的实践实习,缺乏跟踪反馈,仅仅通过一张简单的鉴定表评价效果。这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直观性,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二、 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 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教学的纲领和指南。要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应用型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独立学院在培养模式上不能因循守旧,要注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要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强化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比例,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要把实践教学的时间都集中在校外实习阶段。对于一些操作型、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如饭店管理、导游业务、礼仪等课程,应该及时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顾问,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这样能够加快课程优化更新的速度,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 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教师不仅要善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才能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学院可以利用人事制度灵活的优势,在引进师资方面可以实现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比如,在引进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同时,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二,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加强自身实践能力。
(三) 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独立学院要想培养出具有竞争性的行业人才,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金。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模拟接待、模拟旅行社、模拟导游、模拟旅游策划和研发等专业实验室,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基本技能以及服务与管理技能。独立学院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完善和建设,保持校内基地与旅游企业高度相近,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及时维护和更新基地的设施。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一些管理规范、设施先进、客源丰富的旅游企业。独立学院应加强与旅游企业“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制定实训(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实训(实习),规范实训(实习)制度,从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否顺利的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能否实现。独立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管理人员“眼高手低”的错误认识,通过对学生要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的提高,就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实践教学,很好的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 建立全面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可以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评价对象,把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训都纳入评价的范围,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列为主要评价内容。对教师,可以通过听课、教案、评教、检查教师及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基地评价等形式进行,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把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结合起来,将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设计、论文、报告、调研、专题制作、答辩、基地反馈等融入到考试当中。通过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才能确保培养出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要逐渐加强、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勇于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 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商业经济,2009(10)
[3] 唐烨、覃勤、黄娟,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 科协论坛,2009(9)下
[4] 王金超、魏凤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 吕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4(32)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策略分析
近些年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不断稳步发展,但是从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一直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尤其是一线的旅游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断改进教学,为旅游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一、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应该不仅具备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还熟练掌握旅游业的服务技巧,具备语言交流的能力,与外国游客可以互相沟通,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大学期间需要学生多自我锻炼和提升,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因为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所以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拥有比较广的知识面。
(二)专业理论体系较完整。
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需要改革的问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都十分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自创办开始就在实践环节加大教学力度,但是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一样,实践的水平就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校给学生建立十分健全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积极创新尝试。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停留在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方面的重视程度很低。
(一)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实践被安排在毕业之前,这样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严重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堂上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到实践中又不能很好地运用,这样的问题大大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教师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是和学生以后的就业缺少一定的关系,再加上很多高校对教师的培训不够重视,教师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在讲课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讲授理论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把教学理论知识和旅游业的实际操作有效结合。
(三)评估方式比较单一。
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往往知识依据理论考试的成绩,这样的教学评估方式过于单一,让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真正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能力是单纯的考试不能评定的。
三、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新颖化。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要在教学方法上为学生带去新颖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对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可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等。
(二)实训教育体系化。
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在实训方面是固定的模式,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毕业年外出实习,这样的传统做法比较方便,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很多学生之前几年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最后的实践中根本无法运用,所以学校的教学改革应该打破这一常规,把实习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进行阶段性的岗位实习,到旅游旺季开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活动等,根据学校的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三)学生评估多样化。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应该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采用多种评定方式相互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平时的成绩、对学生的考查、课堂印象及最终的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全方位地综合点评学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课程考试与课程实践评估成绩相结合,实践课程评估采取实践操作与工作态度评定相结合等方式。
(四)教师培训岗位化。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学校要积极安排相关方向的任课教师进行实践基地的学习,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水平也会自然提高,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力度,培训岗位化,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在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上,认真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深造,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为学生聘请一些在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企业领导开讲座,传授经验,鼓励教师进行兼职锻炼,提高素质。
(五)学生就业目标化。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学习中认真对待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目标,这样可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淑琴,桂全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2]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3]刘文涛.基于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首要途径,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职业经验,提高其职业技能,促使其实现综合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首先,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职业经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健康方向;最后,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总体而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职业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避免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除此之外,实践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夯实的能力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形式化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化。例如,我国某高职院校,虽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实践教学对象并不是该专业的全体学生,而是一些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在企业中通过顶岗实习,积攒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而普通学生只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毕业后,优秀学生凭借良好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以及职业操作能力,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普通学生的职业素质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多数难以顺利就业。这种形式化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甚至会降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实践不合理
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缺乏合理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时间往往是最后一学期,此阶段学生要么投入到升学备考或是公务员备考中,没有时间参与实践教学;要么已经找到适宜工作,对实践教学的兴致较差,实践教学难以顺利进行。合作企业的实践安排缺乏合理性,很多合作企业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岗位,例如,实习导游等,而是让学生定岗前台接待,学生的专业技能无处发挥。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可以选取适宜的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并以该企业为教学实践基地。在择取合作企业时,高职院校要基于实践目标,制定严谨的实践计划,确保合作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岗位实践操作行为,并在实践完成后,由合作企业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表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
(二)加大管理力度
高职院校要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管。在实践教学前,高职院校应选拔专业教师充当实践辅导员,由其针对学生的具体实践内容,制定合理化的实践计划,并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标准化规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践教学目标形成明确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认清自身的职责所在,提高学生实践的整体效果。除此之外,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还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具体时间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
(三)提高教师素养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匮乏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例如,派遣教师去企业实训等,促使教师及时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以及服务理念等,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学生及时掌握先进专业知识,成为符合时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开展专题讲座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管理方面的人士,例如,旅游企业领导者、旅游管理部门人员以及旅游管理学者等,定期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传递旅游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准确且及时的掌握市场行情,帮助学生端正实践态度,提高实践效果,强化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五)对学生进行实践动员
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前期,可以将实践教学的目的传达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实践心理状态,以端正的态度投入到实践教学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做好引导与疏通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实践信心,有利于学生独立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项困难。最后,鼓励学生对于实践企业的客户、领导以及同事进行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和模拟的场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是围绕着旅游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校外实训基地因更能提供系统的技能训练环境,其地位和作用更让人关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场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技能所必须的施展才华的场所,又能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为旅游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技术管理上的困难,便于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人才。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便于学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实训教学的计划能顺利开展,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化。多年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羁绊,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学校在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和维护上存在问题
1.学校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能力有限
学校从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教学目的和责任出发,多在努力地通过多种途径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例如大多酒店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酒店实习必须达半年以上,为了满足酒店和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特意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四年级上学期本应一个学期上完的课程安排半学期上完。但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要走出象牙塔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多,特别是需要投入的经费多,投入的精力多,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使得实训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
2.学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没有计划,缺乏梯度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既要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在这些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四星、五星级饭店中都有实训基地。但很多院校对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实训I基地,要建几个、几种类型的实训基地,缺乏计划,考虑不周,他们大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设置实训基地,有的与旅行社联络多,相应的旅行社实训基地就多一些,如果与饭店联络多,饭店的实训基地可能就有好几个。而且只要能和这些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不管他是规模大的旅行社还是小旅行社,还是五星级的饭店还是三星级饭店,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严重缺乏梯度。
3.学校对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和维护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和维护历来是校方实习环节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难题,因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虽然建立起一些实训基地,但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需要一两家旅行社或饭店、景区,其他的实训单位因院校长时间没有与他们联系,没有花时间和精力、经费去维护,自然也就缺乏热情没有音信了。
(二)旅游企业在为学生实习安排上存在问题
1.积极性不高
实训单位接受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到单位实习,实训单位既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大学生,也会影响到单位原有的工作流程的安排。一些实习单位虽然出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或出于个人感情接收了学生实习,但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来应付,安排学生打打杂或干晾着,一两个月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2.实训安排的空间不够
虽然学校在选定实训单位时,与实训单位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训单位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实训单位的场所、规模发生了变化,限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留给实习学生的实习空间就很小。一些企业虽然理解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他们不敢放手让大学生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实习工作,害怕打扰他们既有的管理秩序和工作流程,而且担心商业秘密被泄露等原因,造成学生实习的空间很有限。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教师应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承担着指导教学实习的重任,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旅游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学旅游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要求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实践经历,对所教内容十分熟悉。但考察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甚至部分教师的学术背景是非旅游和管理专业者。当他们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很欠缺的情况下,当然无法圆满地担当起实训基地建设组织者和指导者的重任,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学校提高认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先考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努力培养出符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僵化模式,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所占的比例。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学时分配上,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各占一半,所有实习实践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观念,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真正下功夫,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二)实施校企合作,建立诚信合作和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委派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把行业中的新发
展、新业态、新问题带进课程中。当然校企合作是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进行,学校如果一味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训条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是无法长久下去。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为旅游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规划、市场调查、员工培训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使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要真正做到双赢、共同发展,还需建立良好的信誉与协调机制。首先旅游院校要与选定的实训基地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具体要涉及到事项安排及实训教学的目标,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满足实习要求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的实习生活补助等内容,双方都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旅游院校要与实训基地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虽然签订了双方合作的协议,但一旦双方人员变动、旅游企业转制等情况出现,就很难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稳定,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例如可以建立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共同组成董事会的联合办学机制,董事会定期对学校的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培养与使用等问题做出决策,使教产结合实现更为实质性的合作,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可以建立政府层面的学校企业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调控促进校企合作、教产结合。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实习能进行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老师应做到:一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博览群书,积累知识,特别是对所授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能力;二是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旅游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职业性等特性,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和学习的亲身经历,教师很难在教学实践环节给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虽然实训基地会选派有实践经验、技术过硬的员工作为学生实习时的指导教师,但如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旅游企业完全缺乏感性认识,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会直接影响学生上岗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清德,旅游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旅游学刊,2003(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
【关键词】 旅游管理情景训练;互动式教学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学习气氛不浓,受社会习气影响大,特别是有些学校在校风、学风方面都缺乏历练,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偏差,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并出现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质量的恶性循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和积极性,为旅游人才市场培养能开疆扩土的尖兵型人才。
1.结合实际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要让学生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工作,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之初不要有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心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3.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素质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教学实践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煅炼学生的目的。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由于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5.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就专业特点而言,其应用性、操作性较为突出,与市场联系紧密,属应用性学科。因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纷纷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或长或短的专业实习,即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专业意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
一.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各高职院校在实习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在实习教学安排上,实习面相对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的企业一般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等,就目前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看,旅行社所提供的岗位一般为实习导游,要求实习生必须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而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率极低。以江西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都在20%左右,这样一来,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是无法进入实习导游岗位实习的。而旅行社内部的其他岗位(如计调、销售)由于岗位相对固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一般不愿接纳实习生。旅游酒店对实习生的需求量虽然较大,但岗位主要集中餐厅、客房等,工作量大、技术含量不高的初级岗位上,且很少能够轮岗轮训。这与实习生希望能全面了解旅游企业,提高多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接触初级管理岗位的期望存在巨大的落差,从而导致实习生参与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在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从教学实习时间安排上来看,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需要在校上3个月左右的课,才安排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否则就无法完成教学计划的课程要求,所以教学实习只能安排在5-6月,时间一般是两个月。作为旅游企业,这样的教学实习时间实在太短,经过短期培训的学生刚刚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实习期就结束了,而企业毕竟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不能从实习生中产生适当的经济效益,必将会极大的影响其接纳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根本来不及熟悉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完整的轮岗轮训,实习期就结束了,最后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实习流于表面形式。
(三)作为实习教学的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知识视野,而作为教学实习的指导教师,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阅历。目前,大部分年轻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是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原因,年轻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进行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年轻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对教学实习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旅游服务行业是一种“伺候人”的工作,导致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再加上实习生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刚出校门,缺乏社会磨练,眼高手低,在快速的角色转换中,心态不能及时调整,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许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来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工作本身,而忽略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导致实习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
(五)缺乏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标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实习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要求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缺乏跟踪反馈,有时,仅仅通过一张简单鉴定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这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再加上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和行业工作经验,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及时、必要的沟通和指导,从而导致实习教学要求降低,从而影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与行业的合作力度,不断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闻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校内模拟实训室,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目前学生实习岗位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的单一性,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学实习企业的甄选力度,拓宽教学实习面,尽可能选择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如杭州宋城集团(知名景区)、开元名都大酒店、一些知名的旅游开发公司和会展公司等。这些企业都处在发展的上升期,企业扩张速度快,对实习生这样的“新鲜血液”需求量大,实习生能够在企业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并能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平台上,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以后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加大对非旅行社类企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并非只有到旅行社从事实习导游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只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很多岗位上都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二)合理地安排实习教学时间,提高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转变办学思路,充分认识到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以企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特点,照顾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需求,尽可能的在旅游行业最需要人的时间段,安排教学实习,这就需要学校要主动调整教学实习安排,适当延长教学实习时间,例如可安排在第二学年的4-8月,最好是半年,最短不能少于3个月。这样,既满足了旅游旺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让企业有时间去培养实习生。同时,实习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熟悉旅游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较为完整的轮岗轮训,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可以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与旅游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实习指导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服务人员“伺候人”错误观念的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地配合教师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实习指导教师,我们可以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目标、过程、效果的指导要求,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实行量化考核;其次,对实习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全面跟踪,注重实习单位平时的意见和反馈,最后,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学生的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平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最终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
总之,对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唐烨、覃勤、黄娟,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科协论坛,2009(9)下
我国地方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人才不足,己成为制约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阻碍。高校所需的旅游专业教学人才不单是理论知识丰富的,在实践经验、实际操作中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实际上,许多高校在编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上缺乏。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培养一批合格的“双师型”旅游管理教师,促进旅游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双师型”教师基本内涵有二点: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简言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一、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力分析
在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师是否符合“双师型”教师一般通过旅游科研能力、旅游实践指导能力以及旅游教学能力三部分判定。以教师所具有的“双师型”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进行划分,可将“双师型”教师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
(一)旅游管理专业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初级“双师型”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旅游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获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且获得了助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胜任一门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能力。其次,具有自主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取得了初级导游证或以上的技术职称。最后,参与过旅游实践活动、实训技能训练,且具有一定的旅游实训指导能力,并指导过一轮旅游实训活动或者参加与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中级“双师型”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旅游理论知识、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讲师以上职称、具有胜任两门以上专业或基础课教学的能力。其次,具有自主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参与过教学改革,公开发表过关于旅游科学研究且一定水准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最后,获得中级导游证书,具有两年在企业一线旅游专业的土作经验,或者参与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旅游实践技能训练并获得了合格证书,能够自主设计旅游模拟实训计划、编写旅游实训实习教材的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高级“双师型”教师,首先,具有系统化、坚实的旅游理论和专业知识,相当丰富的旅游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了系统化的教学两门以上专业或基础课教学的能力。其次,可及时一吸收到最新的旅游知识成果并应用在教学实践当中,曾参与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论文的研究或出版过关于旅游学且水准较高的著作。最后,获得高级导游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旅游专业的土作经验,曾参与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旅游实践技能训练并获得了合格证书。具有高校指导、组织旅游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旅游技能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进行实践创新,指导或编写过旅游学教材,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教学效果显著。
二、旅游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并及时总结反馈学习成果和经验
安排年轻教师每年寒假及暑假到各旅游景点或旅游企业实习。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技术、产品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旅游行业的新趋势、新信息;同时带着旅游专业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工作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师在实习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仔细记录。
(二)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旅游实习基地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充分利用旅游专业实验室,加大多媒体课和模拟实验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所学技能。
(三)到教育部批准的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
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系部应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我系年轻教师的教学力一法,教学思路进行指导。
(四)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
应用型本科产学研结合与研究型高校不同,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利一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利一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旅游专业应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力一而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课程中加大学生的综合实训比例过教师的不范和带动,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旅游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应积极引进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利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同时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促进旅游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旅游系通过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结构,适应了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四、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学院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院教师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新入职教师以提高教学技能为主,同时通过寒暑假到旅游企业的一线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认知能力。
其次,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激励是“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管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于调动教师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助于专业教师结构的优化。通过分析行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教师,进而对学生实施教育,是一项长期且有富有意义的土作。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令业的师资队伍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对此努力,以“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优化令业教师结构,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