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按照攀枝花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仁和区定位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围绕这一总体规划的实施,仁和区明确提出“北联南扩”和“一线四点”城市发展战略,充分突出自身优势,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区。
一、树立环境资源理念加快城市化进程
2008年攀枝花市城市化率已达到58.6%,人均GDP达到4326美元,在全省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经济的转型时机已经到来。这一阶段按国际惯例必然迎来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向外扩展,疏散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而仁和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产业优势等有利条件,必将成为攀枝花打造川滇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核拓展区,成为城市扩容的主要承载地,也将成为市内外有识之士居家生活、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首先,作为攀枝花的城市“后花园”,仁和区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气温变化小,平均气温20.3℃,四季不分明,阳光充足,冬暖夏凉,空气质量全市最优,特色水果、蔬菜等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独特,加之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攀枝花市最宜人居和开展乡村旅游的好地方。
其次,区内以成昆铁路、成昆高速公路、108国道与4条省道(石华公路、平大公路、乌盐公路、渡金公路)、攀枝花保安营机场、火车站以及区、乡公路,形成了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铁路、航空为骨架的现代交通网络。如此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区位并将随着丽攀高速公路、成昆高铁的开通真正使仁和成为连接川西南、滇中和滇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第三,仁和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城市用地开发潜力很大,居全市城区之首。其中:前进镇、大河中路街办、仁和镇、总发乡属于江南片区范畴,区域有100余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是攀枝花最平坦最完整的一块建设用地,也是未来城市中心区之一。
为配合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打造川滇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仁和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北联南扩”和“一线四点”发展战略,沿攀昆高速公路和“一河(大河)两岸”排兵布阵,把地处城区和绕城近郊的前进镇、仁和镇、金江镇和大河中路街道作为重点发展区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即:重点抓好仁和镇的规划建设,切实建立起以仁和镇为核心,大河中路街办、前进镇、金江镇、总发乡四个组团为烘托的中心城区构架;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一线”乡镇为副中心,形成设施完善、功能互补、发展有序、各具特色的城镇化体系。力争实现城市建设“一年一变,三年见雏形,五年具规模”,建成“出门见青山,抬头看蓝天,江河常流水,城市像花园”,打造攀枝花最宜人居和最宜发展的生态城区。
二、坚持统筹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在推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进程中,仁和区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仁和区在全市及至川西南和滇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挑战与机遇并存,仁和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构建空间和产业布局,为统筹城乡发展,活跃城乡经济,推进全区经济非均衡发展,打造出具有本区特色的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发展平台,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形成仁和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城乡社会,协调经济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做大主城区,做强重点镇,带动辐射农村地区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仁和区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都市型工业经济,初步建成了南山循环经济集中发展区,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底、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路子。2009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5.1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49.7亿元,形成了以采掘、冶金、建材、化工、建筑为主的工业行业和门类,经济结构逐步趋于优化。
二是加快以生态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特色农业等优势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生态产业,能源、资源占用少、消耗低,大多属于清洁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仁和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旅游、生态等特色资源优势,基本构筑起现代服务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提升良性互动的格局,建设成为攀枝花市的知名旅游区和最佳人居城中心区、现代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发挥优势做大做强汽车服务业
汽车服务业是仁和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早在攀枝花建市之初,市车辆管理中心、车辆检测中心、机动车尾气治理中心、市汽车运输总公司、二零驾驶学校等机构就设在我区前进镇弯腰树片区。因此弯腰树堪称攀枝花汽车服务业的发轫之地,具有发展汽车服务业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受到众多汽车经销及相关配套产业商家的青睐。
进一步提高政府产业组织水平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四川地处祖国西南腹地,不沿海,不靠边,没有区位优势可言。如何加快四川发展,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强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要求,也是保持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方案》、《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并于1996年设立了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技术创新工作。省经委在国家发改委和原国家经贸委的指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推进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打造自主创新平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人手,着力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通过行业关键技术百亿投人工程、百户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新产品销售收入千亿工程“三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从实施“三大工程”三年来,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累计投入达271亿元,已经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133家,年度考核合格率达98%以上。今年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了8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以上。三年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924亿元。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数量正逐年增加,质量也逐年提高。
新的一个五年规划期,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将根据工业强省的经济发展战略.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贯彻《四川省技术创新条例》。坚持自主创新和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提高政府产业组织水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我省“十一五”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着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切实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力提高我省工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会同省财政、地税、海关、科技等四部门,研究和落实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完善运行机制,修订出台我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继续做好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基础支撑平台,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给予财政资金支持。通过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四川长虹集团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川企,成为四川自主创新的主体,并且在国内外市场上成为跨国公司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创新型企业集团,四川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
围绕实施工业强省“三百”工程,重点支持一批解决制约我省优势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拟通过这些重大创新项目,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技术链带动产业链发展,突破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产业技术瓶颈,为我省新上一批重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及产业链的形成,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形成未来我省T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围绕T业强省的重点和目标,将推进企业信息化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集群功能,推进企业管理方式转变和信息利用环境条件改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我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产业的较快发展。
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结合绵阳科技城建设为重点的民工作,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有效整合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建立适应军民两用技术开发活动特点的新机制。要坚决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推进军民产业技术体系的相互融合,促进军民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技术、产业的双向转移。注重加强协调,统筹规划和实施军民结合的重大项目,实现军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引导全社会军民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形成技术和产业军民两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加大城市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
全面开展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已开展的绵阳国家级技术创新试点城市、成都和内江省级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德阳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试点城市等试点和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工业城市全面开展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动员区域全社会力量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技术创新和创新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带动企业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创新的发展新局面。
链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世界居首位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广播电视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城乡群众经济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为了加快发展我市农村有线电视事业,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其次,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是落实关注民生、为民谋利执政理念,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为农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第三,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农村群众日益丰富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手段。第四,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是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范围,更广泛地传达党政意志,凝聚全市人民服务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大力支持,促进我市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加快发展。
二、切实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步伐
近年来,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旬邑、彬县政府着眼于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启动实施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推进工程,在广电网络传媒分公司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走出了一条“政企合作、共同投资、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的发展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他县市区政府要向旬邑、彬县政府学习,结合各自实际,大力推进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快速发展。
(一)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农村有线电视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力争利用2—3年时间使辖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同时,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实施意见》(咸政发〔〕40号)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确保在2014年前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目标。
(二)政策引导,财政支持。要本着“关注民生、为民谋利”的原则,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按照“县财政补贴、广电网络公司适当减免”的要求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村群众,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入户率,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
(三)疏堵结合,优化环境。要将违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疏堵结合”,一方面扩大广播电视设施管理相关规定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责任意识;一方面集中力量查处非法销售、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行为,努力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根据各自实际,可对回收群众自购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予以适当补偿,设法减少群众损失,推动工作开展。
三、全力保障农村有线电视事业顺利发展
(一)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发展工作当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列入议事日程,研究计划方案。要由分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加,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从人员、设备、经费、制度上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农村有线电视事业顺利发展。
第一、新闻宣传求质量
提高宣传质量是我们当好喉舌,赢得受众的根本。没有质量就没有收听收视率,就没有广告收益,也没有宣传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导向正确是提高舆论宣传质量的首要前提。对于广电来说,节目导向正确,并且做精做优,宣传质量就有了根本保证。二要贯彻落实“三贴近”。首先是贴近*商贸经济发达的实际,利用现有频道资源,开设商贸频道。设置一档经济新闻、一档经济生活类栏目;其次是贴近群众,继续办好《今晚九点》电视栏目和《百姓关注》广播栏目,为群众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三要创新宣传方式,新闻宣传出新彩。要研究受众心理,以提高视听率为目标,加强节目栏目质量考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视听宣传效果。四是增强品牌意识,打造频道品牌和栏目品牌。20*年将在人才、技术、标识等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广播电视频道的品牌含量,进一步扩大宣传的影响力。
第二、经营创收求效益
经营创收是广电事业拓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广电发展的经济基础。一要夯实主业,保持广告创收持续稳步较快增长。明年?创收计划达到4000万元;二要开拓新业,形成多元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数字电视开通二年来,已从20套电视节目增加到现在的80套电视节目和5套广播节目,并且完成了阳光政务与*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明年?要继续大力推广数字电视,完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计划新增用户3000户以上,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三要加强成本核算,增强效益观念。既要开源,也要节流,要有效控制非生产性和消费性开支,加强和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
第三、技术装备求先进
广播电视作为一个高科技的行业,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自己,才能抓住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加快技术装备建设,一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提高广播电视数字化水平。加快广播电视节目从采编、制播、发射、传输到储存的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应用,认真组织实施广播数字化直播车购置和演播室的数字化改造等重点项目,构建节目、传输、服务等数字平台,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水平。二要加强技术培训。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后,要对采编、制播、传输等各类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出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节目采制能力、安全播出能力和设备运行维护能力。
第四、管理运作求规范
加强内部管理是当前*广电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一要理顺部门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二要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程序。积极借鉴吸收兄弟台先进管理经验,加强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管理,加强宣传、技术、经营、财务和行政后勤管理。要分门别类,修订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确保管理有效。三要细化管理要求,提高管理效能。加强统筹协调,做到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四要出台广播电视十年发展规划,为广播电视今后发展制订目标。
第五、人才队伍求优化
广播电视要加快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一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动态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引进高学历、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广电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战略储备,二要打造人才队伍品牌,重点培养一批名主持人,名记者,名编辑,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对优秀的人才特别是播音主持人才实行高薪重聘。三要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在职培训和岗位考核,鼓励终身学习教育。建立职责分明,层次合理的员工自然晋升通道和激励制度,使广大员工能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从制度上保证干实事,出实绩的人能充分施展才华和抱负,使各类人才有地位、有成就感和荣誉感。通过事业、待遇、感情和制度等多种途径,激励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当前,针对*广播电视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我们要集中精力、集中财力、集中人力,重点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突破:
一是打造强势媒体,做好电视频道包装。电视新闻频道、商贸频道根据频道定位和频道内各栏目定位,做好频道包装和栏目包装,力求精美、大气、贴切,展现*电视的全新形象。
二是培育商贸频道,打响品牌。*最大的特色在于商贸业发达,*广播电视也应根据这一地域特色,重点培育商贸频道。目前商贸频道的筹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我们将在人员、设备配置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保证,力争商贸频道成为*广电一大亮点。
三是实施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为数字电视的进一步拓展创造条件。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采用硬盘播出系统,实现两个频道播出数字化。
第一、新闻宣传求质量
提高宣传质量是我们当好喉舌,赢得受众的根本。没有质量就没有收听收视率,就没有广告收益,也没有宣传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
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导向正确是提高舆论宣传质量的首要前提。对于广电来说,节目导向正确,并且做精做优,宣传质量就有了根本保证。
二要贯彻落实“三贴近”。首先是贴近商贸经济发达的实际,利用现有频道资源,开设商贸频道。设置一档经济新闻、一档经济生活类栏目;其次是贴近群众,继续办好《今晚九点》电视栏目和《百姓关注》广播栏目,为群众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
三要创新宣传方式,新闻宣传出新彩。要研究受众心理,以提高视听率为目标,加强节目栏目质量考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视听宣传效果。
四要增强品牌意识,打造频道品牌和栏目品牌。年将在人才、技术、标识等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广播电视频道的品牌含量,进一步扩大宣传的影响力。
第二、经营创收求效益
经营创收是广电事业拓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广电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要夯实主业,保持广告创收持续稳步较快增长。明年?创收计划达到4000万元;
二要开拓新业,形成多元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数字电视开通二年来,已从20套电视节目增加到现在的80套电视节目和5套广播节目,并且完成了阳光政务与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明年?要继续大力推广数字电视,完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计划新增用户3000户以上,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要加强成本核算,增强效益观念。既要开源,也要节流,要有效控制非生产性和消费性开支,加强和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
第三、技术装备求先进
广播电视作为一个高科技的行业,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自己,才能抓住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加快技术装备建设。
一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提高广播电视数字化水平。加快广播电视节目从采编、制播、发射、传输到储存的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应用,认真组织实施广播数字化直播车购置和演播室的数字化改造等重点项目,构建节目、传输、服务等数字平台,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水平。
二要加强技术培训。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后,要对采编、制播、传输等各类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出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节目采制能力、安全播出能力和设备运行维护能力。
第四、管理运作求规范
加强内部管理是当前广电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
一要理顺部门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
二要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程序。积极借鉴吸收兄弟台先进管理经验,加强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管理,加强宣传、技术、经营、财务和行政后勤管理。要分门别类,修订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确保管理有效。
三要细化管理要求,提高管理效能。加强统筹协调,做到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四要出台广播电视十年发展规划,为广播电视今后发展制订目标。
第五、人才队伍求优化
广播电视要加快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动态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引进高学历、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广电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战略储备,
二要打造人才队伍品牌,重点培养一批名主持人,名记者,名编辑,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对优秀的人才特别是播音主持人才实行高薪重聘。
三要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在职培训和岗位考核,鼓励终身学习教育。建立职责分明,层次合理的员工自然晋升通道和激励制度,使广大员工能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从制度上保证干实事,出实绩的人能充分施展才华和抱负,使各类人才有地位、有成就感和荣誉感。通过事业、待遇、感情和制度等多种途径,激励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当前,针对广播电视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我们要集中精力、集中财力、集中人力,重点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突破:
一是打造强势媒体,做好电视频道包装。电视新闻频道、商贸频道根据频道定位和频道内各栏目定位,做好频道包装和栏目包装,力求精美、大气、贴切,展现电视的全新形象。
二是培育商贸频道,打响品牌。最大的特色在于商贸业发达,广播电视也应根据这一地域特色,重点培育商贸频道。目前商贸频道的筹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我们将在人员、设备配置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保证,力争商贸频道成为广电一大亮点。
三是实施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为数字电视的进一步拓展创造条件。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采用硬盘播出系统,实现两个频道播出数字化。
提出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互联网、新兴媒体、三网融合、数字出版等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并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确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基本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基本建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明确要完成的具体要求等。
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在政策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明确将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称,除了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之外,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我国将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还表示,将推动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国有、民营企业上市。
将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
曹卫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工作推进力度,全省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形成了有江苏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建设新局面。在推出文艺精品方面,全面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广播影视动画精品、品牌出版物等工程,精品佳作和优秀人才大量涌现,美术、书法、文学、民乐、戏剧、民族民间艺术等在全国继续保持重要影响与地位,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等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茅盾文学奖、电影华表奖、亚洲电视大奖等国家级、国际级奖项。在改善文化民生方面,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范围达到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达标建设任务,广播电视覆盖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农家书屋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省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积极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人故居古民居抢救保护、大运河申遗等工作,一大批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保护。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别达到107项、369项,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发展新兴业态方面,一手继续壮大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优势产业,一手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全省建成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影视基地、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揭牌。全省文化产业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实现增加值超1200亿元。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严格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完成规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我省及13个省辖市全部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广电集团、广电网络公司、演艺集团连续入围第二、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加到2亿元,5年累计扶持524个项目。
记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眼下,江苏“十二五”文化建设的蓝图已经展开,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这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曹卫星:目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正处于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攻坚期。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六个注重”新要求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认识更加深刻,对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更加深刻,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紧迫性认识更加深刻。面对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为实现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两个率先”提供强大支撑;必须把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和引领能力,大力宣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精神,筑牢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特殊作用,加快文化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渗透,努力把江苏的经济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格局;必须高度重视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热切的期待,把文化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民生幸福的显著标志,不断增加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奋力开创有江苏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建设新局面。
记者:您曾经在全省文化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讲到,当前江苏正处于科技创新活跃期,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连续二年位居全国第一。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激发文化创新的潜能?
曹卫星:现阶段,我们正着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努力打造文化强省建设新引擎。从江苏自身条件看,人才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科教优势也是最可依赖的优势。要认真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和全省文化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江苏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促进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化各方面的创新,在服务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同时成为文化发展新亮点、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鲜明特点。推进内容形式创新。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艺术门类和文化活动相互融合,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推出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原创文化产品和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自主文化品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更多更快“走出去”。推进传播方式创新。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切实加强传统媒体建设的同时,增强对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感染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在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动漫引擎、网络媒体等领域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确保文化自主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此外,针对文化企业可供
抵押的担保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等问题,认真落实我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文化金融创新,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健全文化建设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记者:“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有两点最突出的标志:一是“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全国是“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全国只是提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面对这样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新目标,我们将如何确保目标的实现?
曹卫星: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
一是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网点,重点支持苏北地区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推进江苏大剧院等重大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确保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打造都市“15分钟文化圈”。同时,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强化农村基层重点。狠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地面数字电视、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研究实施一批新的文化工程建设项目。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财力,通过购买文化产品的方式在特定时段、以特定内容、向特定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基层服务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服务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剧院等。着力实施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积极推动优秀文化遗产走近群众、走向市场,实现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有效传承。
二是着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其尽快成为支柱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增加供给的有效手段,又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要抓住我省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尽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创业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精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逐步扩大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大力发展一批显示度高、影响力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特别是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和扶持,开辟其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物联网产业等为契机,加快发展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数字文化产业,开发应用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影视动漫、内容创意等三网融合新业务,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教育、旅游业等行业融合发展。同时,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和高新技术运用,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坚持做强做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确保按时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任务。着力推动已转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尽快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讯)近日,从汕头市经信部门了解到,汕头市将以1000家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产品生产、市场经营的深度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的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变化。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拓展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中,汕头市将抓紧开展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编制,组织对“互联网+”的研究,实施互联网与该市工业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生产业的融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以及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特征,依托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融合、创新驱动作用,加速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此外,该市将运用“互联网+”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以该市的化工塑料、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制造、文具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为载体,从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定制式柔性制造等六个方面加快该市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同时,该市还将培育发展壮大“互联网+”新兴业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业态,加快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第三方维修维护、协同制造、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务化的应用,培育发展壮大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原材料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拓展工业生产经营的新途径。
记者从《汕头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17年)》中了解到,通过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市计划到2017年,我市优势传统产业应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率达到90%;扩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规模,国家和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20家,其中通过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12家。(来源:中国经济导报;文/罗勉)
伴着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滚滚春潮,在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中,武安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把建设四省交界区县域经济第一强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定位,把建设新兴中等城市作为战略目标,把建设新型基础工业基地作为战略支撑,在全国全省排名中努力实现保强晋位。
新的发展目标,折射着对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性思考。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仍然是最根本的任务,加快发展还需要切实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
武安把思想障碍归结为“三个克服、三个增强”。克服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老大思想,增强锐意发展、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狭隘思想,增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意识;克服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保守思想,增强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勇气。
抛弃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积极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在思想解放中谋求精彩转型。一方面严格控制工业产业的生铁、钢坯产能,重点发展精密铸造、特种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努力扩大开放、引进战略投资,保护环境、推进节能减排,一方面挖掘潜力,加快培育接续产业。
新年伊始,新武安钢铁集团一批高档轧材及下延项目正在发力。冷轧薄板、彩涂板、超薄家电和食品用板、大口径油井管等轧材品种,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增值潜力。目前,河北武安工业园区、崇义铸造工业园区和南河生态型工业经济走廊是武安项目建设的重要战场,将成为该市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十一五”末可实现工业产值750亿元。去年,武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4.5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却同比下降了13.29%。
按照最新设想,武安市积极推动北武当山、长寿村、京娘湖、朝阳沟、磁山文化遗址等7大景区资源进一步整合,成立旅游集团,进行整体开发,实行“一票通”,把旅游业真正培育成武安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 现代信息服务业; 广播电视业; 电信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 F22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112-03
Study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WANG Jun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China)
Abstract: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ts development level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ignal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y advances, which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t present, China’s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remains a weak link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since its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Based on analyzing it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China need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through changes in concept, establish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talent incubation and further stronger investment, etc.
Key words: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the broadcast television industry;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industry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数字内容等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举措。
一、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获得长足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电信服务业稳步增长
2009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680.6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电信营业收入8707.3亿元,同比增长4.1%。2009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6107.2万户,净增796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70.4%,与固定电话用户的差距超过4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比上年底提高7.8部/百人。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3.6部/百人,比上年底下降2.2部/百人。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仅比2007年上升0.2个百分点(参见表1)。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7月,我国电话用户数已达到12.2亿户。
(二)广播电视业稳定发展
2009年广播电视收入达到1853亿元,比2008年增长17%。广播电视综合覆盖能力继续提高。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和97.2%,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0.35和0.28个百分点(参见图1)。同时,广播电视业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软件产业是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31%,软件业务收入增速逐步回升。2011年,软件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化趋势加快[1]。
(四)互联网服务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及应用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网民规模继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手机网民呈迅速增长态势。2009年,全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参见图2)。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6.2%,其中手机网民达3.18亿。[2]
(五)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增长
2009年,数字内容整体规模达到2814.3亿元,增长率为29.5%,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数字内容产业几个细分行业来看,网络游戏业和搜索引擎业增长率超过30%,移动增值和网络广告业增速超过20%[3]。
二、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人们对现代信息服务业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重视工业轻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思想仍然存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对现代信息服务业重视不够,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二)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小,实力弱,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发展相对滞后,其现有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内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在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仍是传统信息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传统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所占比重偏低。由于知识密集型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致使现代信息服务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内部结构急需优化。
(四)核心竞争力不强
现代信息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进程相对滞后,信息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聚程度低;缺乏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做大做强仍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五)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现代信息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也随之凸显出来。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高端现代信息服务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六)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着弊端,还没有建立健全现代信息服务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统筹规划,体制障碍较突出。[4]
三、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现代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转变观念,重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从战略高度上提升认识,树立现代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把现代信息服务业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发挥现代信息服务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增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建立保障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特别是建立自由进出的市场机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5]鼓励新技术、新业务和新产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努力为现代信息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优化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
我国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兼顾传统信息服务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双向发展。(1)继续充分发挥传统信息服务业的优势,加强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改造和升级。(2)是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如信息传输服务业、数字内容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加强和优化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四)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水平发展。加快培养信息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信息服务业竞争的要求。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的作用,鼓励建立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更多的现代信息服务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专业人才,加强信息服务的高端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紧缺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服务人才创业、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发挥信息服务业高级人才的积极作用。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1)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稳步增加政府对现代信息服务业投入,重点投向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急需的各类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投融机制。(2)设立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现代信息服务重点行业的发展。(3)加大财政及金融政策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支持支度,增加财政投入,加强金融支持,保障信息服务业发展所需资金。[6]
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7]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关联性很高的产业,对带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经。笔者对促进现代信息服务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旨在能够为推动现代信息服务业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黄鑫.前7月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N].经济日报,2011-09-02(5).
[2]张幸欣,杨玉华.互联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影响日益突出[N].经济日报,2011- 09-30(11).
[3]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M].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10.
[4]周应萍.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52-55.
[5]马晓河.推动服务业大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1,(8):12.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
2万亿,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数字,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
2万亿,4年翻番。2007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62.4亿元。2010年提高到17185.5亿元,在全国的排位上升到第8位。2011年突破2万亿元,仅用4年时间上了一个万亿元台阶,比广东、河南、河北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快了1年,4年实现翻番。
2万亿,增速领跑中国经济大省。近几年,四川坚持“两个加快”,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全省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8年经济增长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2009年增长14.5%,高于全国5.3个百分点;2010年增长15.1%,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2011年增长15%,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创近4年来的新高,在全国前10位万亿元经济大省中四川经济增速位居第1位。
2万亿,超过世界许多发达国家。2011年四川GDP超过2万亿元,大致相当于俄罗斯2000年的GDP,丹麦2004年的GDP,南非2009年的GDP,这一数字在2010年世界各国位居第29位,超过了希腊、丹麦、芬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
2万亿,西部经济大省更加突出。2007年四川GDP总量比西部第二经济大省内蒙古多4544亿元, 2010年比内蒙古多5513亿元,2011年与西部各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与经济总量排在之后的上海市的差距拉大,与经济总量排在四川之前的辽宁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西部经济大省的地位更加突出。
2万亿,自我发展能力增强。2011年GDP突破2万亿元,除成都以外的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等六个市(州),GDP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189.1、1137.5、1091.2、1029.5、1011.8、1000.1亿元,全省经济自我增长能力显著增强。
2万亿,发展速度加快。GDP突破2万亿元的背后是四川经济从灾后恢复重建中迅速恢复发展,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其中,2008年增长11%,2009年增长14.5%,2010年增长15.1%,2011年增长15.0%。4年GDP年均增长13.9%,比2001-2010年年均增长速度快1.5个百分点。
2万亿,财富创造效率提高。2011年GDP总量突破2万亿元,平均每天新创造价值59亿,是1978年全年劳动成果的32.2%,也就是说2011年人均每天新创造的财富相当于1978年全省4个月创造的财富。同时,人均GDP是1978年的103倍,也就是说2011年人均劳动成果相当于 1978年103人的劳动成果。
2万亿,人均水平显著提高。四川是全国的人口大省,“总量大、人均水平低”是我省的基本省情。2008年四川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2%,2010年提高到70.6%, 2011年提高到74%左右,3年提高9个百分点左右。
2万亿,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升。一是继“十一五”时期下降20.3%以后,2011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5%。二是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196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工业利润快速增长。三是2011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44.4亿元,增长30.9%,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四是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6129元,增长20.5%,城乡居民增收步伐加快。
2万亿,民生显著改善。2011年GDP突破2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增收水平创历史新高。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042元,增长水平相当于1985年全年的收入水平。
三大问题值得关注
2011年,全省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但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尽管2011年全省物价经过了涨幅提高到逐步回落的过程,但总体上涨幅仍在高位运行,全年CPI上涨5.3%,比4%的年度目标任务高1.3个百分点。从运行环境看,流动性过剩、输入性通胀等因素没有太大变化,而且受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人力资本和环境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成本推动型上涨压力增大,中长期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要素保障难度加大。一方面,融资难度和成本加大。从投资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2264.2亿元,下降8.7%,降幅比前三季度扩大8.6个百分点;从企业生产经营看,1-11月规上工业利息支出增长47.4%,比去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应收账款2393亿元,增长33.9%。另一方面,天然气、煤炭、电力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工业用地紧缺、企业用工短缺等现象日益明显。
投资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完成后,灾区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大,投资重点转向以项目投资为主。但受国家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多项政策影响,项目建设资金普遍偏紧,201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5281.9亿元,增长7.8%,增幅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同时,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销售面积持续回落、土地购置面积下降,预计今年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20%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将继续回落。
2012全省经济发展继续处于上升通道
2012年,尽管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但有利因素不断增多,全省经济保持平稳持续较快增长的趋势依然较强。
从发展趋势来看
一是自2008年起我省进入人均GDP 2000 ―10000美元的加速发展阶段,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发展。
二是从时间序列模型看,全省经济发展继续处于上升通道,预测今年GDP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从经济增长周期来看,我省经济增长周期“时间延长、增幅提高、波幅趋缓”的规律性特征明显,目前我省尚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第6个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今年经济增长趋势稳定。
从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来看
一是以“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着力重点,将为经济增长构建更为强劲、更为持久的支撑力量。
二是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藏区规划全面落实,“十二五”项目建设集中推进必将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三是重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趋势明显,灾区发展振兴步伐加快。
四是一批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的市(州)将进一步为全省经济加快增长提供支撑。
从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来看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全球贸易减缓趋势明显。
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外向型企业出口成本上升。
三是资金、土地等要素依然趋紧,对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制约明显。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总体上今年全省经济仍将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趋势。
五大建议确保发展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继续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作为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全力保障在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通过招商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完善民间投资体制机制开拓市场投资。加强项目筛选论证前期工作,扩大项目储备,增强重大项目对全省投资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供给,加强重大投资项目监测,抓好已签约招商项目落地,加大对在建项目检查、指导和督促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促进工业较快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研发、销售服务等生产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努力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加大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构建开放合作发展环境,加快产业承接转移步伐。
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服务业聚集区和服务业基地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统筹服务业发展,成立服务业领导小组,建立部门服务业协调机制,分解部门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推进《四川省服务业统计规范化实施方案》贯彻实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4月30日至5月1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会议强调“三加快一加强”, 即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今年3月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数字内容等重点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业态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今后出版业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与传统出版到底有哪些不同?它的发展现状怎样?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本刊就此专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数字出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将产生哪些实质影响?
张立:从研究角度看,数字出版在推进过程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如盛大、中文在线等;二是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已经看到,近年来传统出版业从出版工艺到出版介质再到出版物传播与流通方式的数字化转型,这个步伐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出版业的生存方式。数字出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电子出版,包括CD-ROM等出版介质的革命,也包括激光照排等的出版流程革命;2000年前后互联网崛起引发网络出版浪潮,出版社纷纷开发各自的网站;到2005年,是这一轮名为“数字出版”的浪潮。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还是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两者已开始出现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
中央提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改革前,传统出版单位大都是事业单位,虽然采取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但仍然不是彻底的市场主体,只有打破体制机制上的束缚,进行转企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才能用经济和资本的手段做事情,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提高我国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竞争力。
《新经济导刊》: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市场初步形成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新兴数字媒体和国外数字出版巨头“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您看来,谁更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张立: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传统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这么一个过程,报纸、杂志、出版社等传统出版业在新技术变革潮流中,每一次虽然都是积极应对,成立电子出版社、网站、数字出版事业部等,但并不太成功,主要是不符合互联网和数字化的特点。
从实践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公司、新媒体公司更是数字出版的受益者,它们抓住契机,遵循数字化规律和互联网特点,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挤进了内容出版这一领域。在第一轮电子出版时代,清华同方的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从做内容的电子化加工起家,成为新兴的内容提供商,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代表;还有北大方正,做流程技术革命,也成功挤进了内容生产领域。第二轮网络出版时代,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迅速崛起,对传统的报纸出版产业造成了冲击。第三轮数字出版时代,内容原创平台商盛大文学、中文在线,以及做硬件的汉王成功崛起,代表了又一股新兴的数字出版力量。
国外出版企业数字化起步较早,它们经历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产业集中度高,竞争实力强,实施商业化运作。如爱思唯尔、亚马逊、苹果、阿歇特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和圣・马丁出版社。这些数字出版商正向全球扩张,有的已经在中国市场分得了一杯羹,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苹果的iPad、iPhone,索尼的电子阅读器等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所以,这需要国内的传统出版企业和新兴数字媒体公司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自己的数字出版实力。
《新经济导刊》:传统出版单位正在转企改制和数字化转型,但步伐有点慢,这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张立: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但过程是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之所以比较慢,我认为有两点,一是缺乏创新,对新技术特点把握不清,都是做内容搬家,线下做原创搬到线上,也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而新媒体面临的是一系列创新,没有创新是没有出路的;二是体制机制落后,对企业的产业化发展规划不到位,没有市场化的经营手段,不擅用资本说话。所以,传统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有利于数字化发展。
《新经济导刊》:新媒体企业一直尝试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请您对此进行分析?
张立:新媒体产业蒸蒸日上,非常成功。传统出版单位之所以对数字出版或者与新媒体的数字化合作积极性不高,这有它的现实考量。虽然,许多新媒体公司提出“二八分成”等看似有利于传统出版单位的合作方案,但目前数字化销售既卖不上数量,也卖不上价格,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销售量和收入规模还很小,所以它们在数字化不能大量盈利的情况下,是不会快速进入数字出版的,因为那样风险很大。
《新经济导刊》:以电纸书终端起家的汉王科技经历了业绩和股价的“过山车”行情,现在寄希望于汉王书城;而盛大文学靠微支付盈利模式和版权运营打造数字出版全产业链,并准备在美国上市。请您解读一下这两家公司?
张立:盛大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擅长用资本手段来做事情,用资本说话。技术和资本是永恒的话题,盛大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先做人游戏取得成功,后又进军内容原创平台,收购起点中文网后,接着收购了红袖添香网、言情小说吧、晋江文学城、榕树下、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等一系列其他文学网站和工作室。
二是借鉴了网络游戏的思路和模式,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特点做内容产业。数字出版本质上是企业的数字化流程再造、内容生产方式的数字化革命。盛大文学是网络原创平台,线上做原创,生产方式也是数字化的,提供碎片化、娱乐化的文学作品,并采用特色激励机制,建立庞大的网络原创群体,同时也是网络消费平台,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足之处是对原创内容的审核把关,不像传统出版那样有三审制,这是新媒体的通病。
汉王也是我尊敬的企业,术业有专攻,依靠手写技术起家,对电子阅读器时机把握得好,手笔够大,铺天盖地做广告,很短时间把市场打开并成功上市,但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大起大落,它的产品路线很值得深入分析。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商业思路不清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卖硬件,卖技术,还是卖内容?应该有明确的定位。目前,电纸书的核心技术不在汉王手里,它只是把自己的手写技术植入到里面,技术创新点不明确,硬件是组装的,显示屏是别人的,内容也是移植别人的,商业模式也缺乏创新。
第二,礼品书的定位是否妥当?目前,产品定价偏高,上市后大量生产电子阅读器导致库存过剩,再加上高定价,无法进入大众市场。至于电子书包单单价格就不可行。现在汉王想做书城,同样面临大量竞争对手,这要看它对内容的熟悉程度、商业定位和盈利情况,目前汉王还是靠阅读器挣钱。任何尝试都是可以的,汉王是通过市场发展起来的,我不怀疑它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关键要把硬件和内容的结合点想清楚。
《新经济导刊》: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9亿,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超过2.5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先后推出数字阅读平台,会不会对手机阅读造成垄断?
张立:这涉及到一个话题,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和顾虑呢?传统出版单位实际上就是内容提供商,发行渠道方面图书靠新华书店、报刊靠邮局,而出版单位、发行机构(除了邮局)、印刷厂都是新闻出版业内单位。数字化以后,媒体呈现融合趋势,技术条件使其他单位做内容生产成为可能,这就打破了原先的专业分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做数字阅读基地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但是从管理角度看,内容生产是有资质的,不是什么单位都可以做内容,必须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另外,数字化后,传统出版单位也不要以“内容为王”为借口,画地为牢,墨守成规,要积极进行横向合作,特别是资本上的合作。
《新经济导刊》:商业模式和版权保护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如何有效解决?
张立:传统出版产业本质上是版权产业,如果没有版权机制,传统出版产业就不会存在,版权是传统出版产业赖以生存的内在利益机制。只有出版活动走到产业化时代,也就是金属活字印刷以后,版权机制才应运而生。互联网形态从某种意义上对传统版权机制带来了摧毁性的打击,互联网是开源的平台,内容多为免费使用,当然互联网上也可以卖版权的东西,但99%甚至99.99%的内容都是开源的,这与传统版权产业是不同的,关系到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
《新经济导刊》:许多人都以亚马逊、苹果、谷歌等作为数字出版企业的标杆,您怎么看?国外数字出版产业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贵阳数博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始终秉承“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可持续化、产业化”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全球大数据领域的顶尖盛会之一。贵州正生长着一棵智慧树,发展大数据产业是开了一个钻石矿。今年数博会这颗智慧树又将结出怎样的“果实”?又能挖掘出什么样的“富矿”呢?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贵州省以大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突破口,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方向,助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描绘出一幅大数据“钻石矿”的蓝图。今年2月,贵州省印发了《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这是全国的首个省级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以大数据为契机,贵州省不断加快发展资源型、技术型、融合型和服务型数字经济,构建数字流动新通道,释放数据资源新价值,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打造信息产业新高地。
贵州主要从几个方面开展数字经济建设。第一,建设中国南方数据中心。贵州把阿里巴巴、苹果、华为,以及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汇聚一地,形成中国南方的数据高地,争取进入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战略布局。第二,在制造、金融、扶贫三个领域重点发力,打造新一代中高端数字产品,建立中国西部智能研发的生产基地,实施“互联网+农村电商”,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的水平。第三,扩大三类数字化应用:在商用领域,贵州开展千企改造工程,以及大数据专项行动,利用贵州正在实施政府数据聚通攻坚会战,带动全世界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在民生方面,推动数字扶贫、智慧交通、旅游、智慧医疗的融合应用。第四,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各项基础,包括硬件基础、人才基础和安全基础。
在本次数博会上,很多厂商展示了大数据的“黑科技”。举例来说,一台被称为“小黑”的设备,是中国第一代商用级全景照相设备,100%中国制造。“小黑”将执行全景报道数博会的任务。它集图片数据采集、图文生成平台为一体,从图片采集到生成手机分享页面,全部时长不超过180秒。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实力不断增强,*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937亿元,同比增长139%,高出全省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服务业规模位居全国第7位。服务业结构逐步优化,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平稳发展,现代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就业功能明显,服务业就业比重由*年的24%提高到*年的278%,吸纳了“十五”以来全部新增就业人员的604%,内部就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就业人员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了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的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
但是,当前我省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贡献度不大,*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总量的比重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生产业规模较小,新兴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尚未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带动性不强,服务知名品牌不多。体制机制不活,服务业改革不到位,一些歧视性和限制性政策措施仍未消除。
二、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优化服务业结构,强化“依托支柱产业,服务支柱产业”的理念,重点发展生产业,为支柱产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协作与配套服务;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服务品牌,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把企业做强、品牌做响、项目做大;推进服务业改革,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注重集聚发展,实施“退二进三”,增强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中关于“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要求,力争经过3—5年努力,使我省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成为继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业之后的新的战略支撑产业,成为集聚生产要素、扩大就业空间、增强地方财力、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载体。
“*”期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生产总值15—2个百分点,总量继续扩大,供给能力增强;服务业结构得到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业快速发展,生活业的科技含量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左右。
三、加快发展重点行业和领域
按照增长潜力大、发展条件好、三五年内能形成“气候”并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要求,在《河北省服务业振兴规划》确定的12个领域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以下重点领域。
现代物流。继续培育“十大物流园区”,推进各种物流资源和物流要素向园区集聚。分类指导,加快推进三十个专业物流重点项目建设。按照构建“东出西联”开放格局的要求,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发展港口物流。鼓励邯钢、开滦等大型生产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变企业物流为物流企业;培育石家庄内陆港、唐山北方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创建物流品牌。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影视制作业,演艺娱乐业,动漫产业,文化产品、设备生产与销售业,文化旅游业,体育健身业等文化产业。优化重组文化资产,鼓励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出版集团等十大集团做大做强,加快省新华书店集团股份制改造步伐。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包装装潢业,布局建设环京津印装产业带。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文化娱乐的品位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电影、电视、图书、戏剧、音乐、歌舞等精品;培育演艺、杂技等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唐山皮影、曲阳石雕、蔚县剪纸、丰宁布糊画、武强年画等传统工艺品的研发、加工与交易,推动民间艺术优势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经纪、科技创新等急需人才,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发展以动漫、网络游戏、网络信息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石家庄动漫产业基地、保定动漫产业园、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邯郸文化产业园建设,培育和发展动画制作、游戏软件开发及衍生产品的产业集群;依托河北大学和国家、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等,建设示范性动漫产学研实训基地。以石家庄、廊坊等为重点,积极发展节庆会展业,培育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廊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等品牌展会。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河北数字电视、河北出版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度;谋划一批新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项目库。
信息服务。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与内容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积极培育信息资源市场,推进宏观经济、基础地理等五大基础性数据库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培育100个服务能力强、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网站。大力发展信息传输业,推进基础通信网络、互联网与数字电视网络的业务融合,加快推进基础电信业务转型,加强与国家大型电信运营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以软件研发、生产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大型综合信息服务企业。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以服务港口、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集群产业基地为重点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软件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信息服务业。建设一批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以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IT基础设施外包、呼叫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业务。
旅游业。加快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邢台大峡谷、张家口鸡鸣驿等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旅游业向综合业态发展,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设施和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把旅游观光与休闲、会展、商务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集各种业态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丰富旅游产品,完善皇家文化旅游,提升沿海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开发工业旅游,倡导农家旅游,加快培育一批精品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优秀旅游城镇和知名旅游企业。加强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合作,统一规划旅游线路,联合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快建设一体化的旅游交通和营销接待网络,努力打造环京津休闲产业带。
商贸流通。支持石家庄北人、唐山百货等十大商贸集团做大做强,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档次和水平,内强管理,外拓网络。培育河北保龙仓、好日子等十大连锁企业,促使其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布网设点,提高便民利民服务水平。提升安平丝网、永年标准件等十大专业市场档次,完善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石家庄桥西蔬菜、馆陶禽蛋等2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扩大省会家家缘、保定阳光等十大无公害农产品配送中心经营规模,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实施国有流通企业“减债脱困工程”,尽快完成减债脱困任务。高度关注民生,大力支持早餐工程、社区商业、居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家政服务、肉菜市场等事关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建设。
金融。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到我省落户,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通过资产置换、增资扩股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步伐。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鼓励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上市,拓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等筹融资渠道。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信托、租赁等金融产品。培育保险市场,调整优化险种结构,扩大农业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健康险、工程险、责任险等领域。
研发设计。立足于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业,特别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模具设计、平面设计、IC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等。积极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争取廊坊和秦皇岛列入国家级服务外包城市试点。鼓励大型制造业企业将研发设计环节向园区集中,唐山、石家庄、保定等地分别规划建设钢铁、医药、装备制造等工业设计园区或研发设计基地。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制定出台《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搞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立足于打破市场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都应向社会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内资开放,凡是向本地资本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其他地区资本开放。除金融保险和文化、广播影视等行业的部分领域外,国有大型服务业企业国有资本逐步退至相对控股或参股。
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外,降低一般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大力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年检和网上登记。采取取消、合并、延长年限等办法,完善各类证照年检制度。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等领域,按规定兴办医疗机构,按政策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
(二)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逐步放开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以国有流通企业“减债脱困工程”为重点,努力解决国有服务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
对社会事业领域,按照监督管理类、社会公益类、中介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确定不同的改革目标和途径,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探索实现服务外包,食堂、车队、会议等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方式委托给专业机构经营,条件具备的可转为主要由社会提供。
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培育专业服务外包企业。支持商务服务、工程承包等领域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鼓励金融、保险、咨询、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企业积极为“走出去”提供服务。
加强京津冀服务业领域合作,吸引京津服务业企业来我省投资创业,引入新理念、新业态、新机制,提升我省服务消费档次,建设环京津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带。推进省内港口与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的合作,共同打造沿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三)加快“退二进三”。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城镇“黄金地段”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鼓励工业企业迁出主城区。中心城市要根据总体规划逐步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以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联营,产权不发生转移的,不征收土地增值税。扶持老字号服务业企业发展,城市改造中涉及老字号店铺动迁的,争取在原地妥善安置,或在适宜其发展的商圈内安置。
(四)强化品牌建设。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主导服务产品和项目,培育一批服务品牌。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基地,借助跨国公司的海外市场和营销渠道,打造具有河北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品牌。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推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完善税费管理。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对收费项目及标准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服务业企业用水(桑拿、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价格与一般工业并轨,经认定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暂缓执行峰谷电价。对符合条件的研发、设计、创意、服务外包、数字内容开发、为节能减排提供专业化服务等服务业企业,凡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企业纳入国家解决物流企业、服务外包等企业重复纳税的试点范围。
(六)发挥集聚效应。促进物流、研发、设计、创意、金融、保险、会展、信息和分销及其他专业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交通枢纽,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企业和服务要素向园区、基地集中,加快发展物流、信息、商务、公共管理等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的协作和配套功能。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集中布局金融和商务服务机构。在城市中心区,集中布局中高档商业设施,打造中心商贸圈。加强对服务业用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履约管理,保证政府供应的土地能够及时转化为服务业项目供地。对列入年度供应计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服务行业用地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促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在市商务委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020年,预计渝中区网络零售额(包含实物商品和服务型商品)达到150亿元规模,同比增长超过52%,约占全市的十分之一。现将有关工作小结如下:
一、今年以来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9〕17号)、《关于印发加快发展线上业态促进线上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商务发〔2020〕10号)等文件精神情况。
一是积极帮助电商企业争取项目。向市商委推荐了“重百”传统商贸企业线上转型发展项目、重盐云商数字商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项目、“重庆良品铺子”数字商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项目、重庆曹操出行电商示范企业项目等33个项目。二是在市商务委的悉心指导下,我区大力发展垂直细分型电商平台为主的数字经济。目前,已培育重百股份旗下“多点”、渝欧跨境旗下“宝妈时光”、乡村基旗下“乡村基”等10个亿元级本土“头部平台”;新华书店旗下“阅淘网”、专注家政的“大田小家”、家乐福旗下“家乐福”等10个千万元“腰部平台”,和平连锁旗下“和平药房”、狂草科技旗下“加班狗”、鸿巨网络旗下“贝叶集”等10个百万元级的“成长型平台”。
二、今年以来落实《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加快发展直播带货行动计划的通知》(渝商务发〔2020〕12号)文件精神情况。
在市商务委指导下,自今年疫情以来,我区大力发展直播带货,先后组织了“2020重庆渝中518嗨购直播节”、小联云集市带货、柜哥柜姐直播秀、“渝欧亲子直播节”等百余场直播带货活动,累计实现销售额3.6亿元,通过直播新工具,聚合新业态,拓展新渠道,扩大了销售规模。其中,东方大都会、重百大楼、龙湖时代购物中心等通过柜哥柜姐直播带货,线上线下累计实现近亿元的销售额;苏宁易购、渝欧公司、香满圆、阅淘网等电商企业通过各种场景开展直播带货,累计实现近亿元的销售额;区商务委组织的518嗨购直播节,在解放碑布展8个直播间,一周时间全渠道实现销售额近千万元,其中,左永祥区长直播代言渝中老字号,半小时售罄5000单老字号产品。区工商联组织我区宏美达丝绸、加班狗等“母城匠心”企业数十家,通过直播和社群营销方式,实现销售超过百万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渝中知名品牌传播度。
三、招商引资方面聚焦电商行业垂直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的引进。
一是市区联动招商。在市商委委会议室,李波副市长视频连线独角兽企业上海洋码头,其后,市商务委指导渝中区迅速引进落地上海洋码头西南总部项目,目前项目公司已注册在渝中区,正在组建重庆公司团队并计划在渝中区解放碑落户洋码头首个西南地区旗舰店。其后,我委又引进独角兽企业美菜网的物流收入结算在渝中区。二是先后打造重庆数字商务产业园、重庆智慧外包服务基地、重庆现代餐饮产业园3个园区。其中,重庆数字商务产业园,已实现10家企业落户园区实体办公,200家企业虚拟入驻,产值超过2亿元,新增200余个就业岗位。
四、2021年度电子商务及线上业态发展工作打算。
一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渝中区关于加快发展线上业态促进线上消费实施方案》,计划力争到2022年,全区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上网触电”全覆盖,网络零售额突破200亿元,初步形成业态丰富、服务范围广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线上业态体系和线上消费环境。壮大我区垂直领域行业领先的线上平台。二是结合渝中区情,起草了《渝中区2021年度直播电商工作计划》,力争到2021年底,推进实施直播电商催化实体经济“爆款”工程——“个十百千”工程。即:构建1批直播电商基地、培育10家有影响力的MCN机构、打造 100 家直播示范点、培训1000名带货达人(带货网红、“网红老板娘”等),探索逐步将渝中区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直播电商之都。
渝中区商务委
2020.12.25
附件1
各区县2020年上半年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表
区县:渝中区
电子商务
交易额(亿元)
同比增幅
网络零售额(亿元)
同比增幅
农产品
网络零售额(万元)
市场主体数(个)
其中2020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数(个)
850
12%
150
55%
36000
1800
500
培训期数
培训人次
贫困村个数
已建服务
站点或电商功能覆盖的贫困村数
电商行业创业就业人数
现有电商集聚区数(产业园、楼宇)
开展直播电商场次
直播电商总计带货金额(万元)
48(线上培训为主)
15000
1500
4
3000
36000
重点园区名单及园区简介
重点企业名单及企业简介
其中新引进的重点企业名单
重庆市环球互联网产业园、重庆渝欧跨境电子商务楼宇产业园、香满圆西部农产品电商产业园、4、重庆数字商务产业园
重庆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重庆渝欧跨境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多点平台)、重庆鸿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蔚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蔚来汽车)、重庆吉利优行科技有限公司(曹操出行)、重庆良品铺子食品有限公司、重庆香满圆农产品有限公司、重庆芮齐贸易有限公司、重庆加班狗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洋码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云杉美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填报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备注:本表所有区县均需填写,交易额、零售额等填预测数据,主体数、培训期数及人次等填当前数据。33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区县请一定填写集聚区数、贫困村个数和已建服务站点或功能覆盖数。
1、 重庆市环球互联网产业园简介:2009年,由渝中区人民政府根据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互联网发展导向打造的重庆市环球互联网产业园区,座落在重庆母城渝中区上清寺地区,是西部地区第一个以互联网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园区,涵盖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互联网应用、动漫游戏、移动会联网以及互联网人才培训等相关企业,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正在形成。经过四年的飞速发展,园区共有包括环球广场、广发大厦、港天大厦、华安大厦和中邮大厦五座商务楼宇近6万平方米,汇集互联网企业超200家,员工超6000余人,2015年交易额达200亿元。园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电信,网通、移动等通讯及网络齐备。园区同时搭建了互联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政策咨询、科技项目申报、创业培训、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投融资及金融服务、软件评测、运营商基础服务、市区相关行业协会、云平台业务咨询、云计算及会议服务系统相关科技资源等服务,打造了互联网产业一条龙服务体系。培育了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知名度及影响力的大龙网、掌娱天下、猪八戒网、网润科技、云威科技、君盾科技、中国缴费网等互联网企业。渝中区热诚欢迎互联网企业入园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2、 重庆渝欧跨境电子商务楼宇产业园(远见中心):远见中心位于渝中区嘉滨路242号,共32层,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2013年被市、区两级政府授予“重庆创意产业基地” ,2014年11月,被市中小企业局认定为全市首批重点楼宇产业园,2016年10月,被重庆市商委认定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园区重点引进互联网服务业、电子商务及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入驻渝欧跨境电商、鸿巨网络、赛玛特、毅诚弘通科技公司等重点企业50家,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9.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