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有趣的科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职校;数学教育;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训练,过度追求数学结果的推理演绎。数学教材内容繁、难、偏、旧,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淡化了作为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知识的储备,缺乏对有关数学背景知识的介绍,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了解,缺少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被动地死记硬背和机械地接受训练,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文化教育和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在高职院校中数学教学缺乏市场,造成很多学生惧怕数学的状况。
显然只有改变传统的、机械的和死板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将数学教学转到尊重学生经验和需求上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探讨数学现象和规律,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自身感到数学是“有趣味”的,真正喜欢数学。这也说明了让趣味数学走进职校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职高数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从而达到接受数学的目的。
一、生活中的数学
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实用,最终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
例如,讲解“排列组合”一节时,通过一个有趣故事来引入:本班一个小组10位同学去一家餐馆吃饭,10个座位有先后顺序,10位学生谦让很久也没有入座,饭店老板说:“你们在本店每吃一顿饭,就换一种坐法,等到所有坐法都坐过一遍之后再来吃饭,本店将永远免费请你们。”请问,若一天平均吃一顿饭,这10位同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免费吃饭?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很快就进入角色。引起了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游戏中的数学
数学是严肃的事业,游戏是闲暇的娱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如果寓数学于游戏中,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数学因与游戏的结合而不再枯燥;另一方面,游戏也因有数学的参与而不再空洞。同时,数学教学的游戏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
游戏在于“享乐”,但游戏者在“享乐”中却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学生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身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松,智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这更加符合职校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需求:玩中学。所以,教师要利用游戏,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让他们感觉到其实数学也不是那么深奥的。如我在教学“函数的定义”这一节内容时,利用猜数的游戏,就是让学生在心里想一个数,把它除以2再减去3,将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猜出学生所想的是哪个数。这样,很快就出现了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发言的热烈场面,大大地激发了兴趣,并且极为自然地引入课题,本来很抽象的理论,在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又如,在讲“角的概念推广”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定义以及角的推广成任意角时,本人在课堂上设计了如下活动: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个大的钟面,让两位学生充当分针和时针,然后在老师的指令下进行一连串的活动。整个活动中,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当活动结束以后,我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我以后不怕了。听了以后,我心里暗暗高兴,职高数学教学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学生觉得数学“不难”。
三、从数学中找回成功感
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以后学习的劲头就会更足。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可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
在学习“等比数列”时,首先设定学生中的某位创办公司成交了一笔大生意,购买了一百万元的产品,对方要求付款,给出两种支付方式:一是一次性付一百万,二是交付一元,连续三十天,每天给前一天两倍的钱,大家帮他选一选,哪种方式对他的公司更划算?学生被这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展开思考,各抒己见。此时点明课题,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等比数列求和的学习。
四、专业中的数学
除去少数想参加高职单招的同学外,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学好技能。将必学的数学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多讲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也是在学习专业知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针对数控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给他们一张图纸,要求理解图纸所表达的意思,再利用数学知识通过运算得出一些相关的数据,然后按要求在车床上做一个零件,并计算成本等。对零件的评价既检查到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对学生车床的基本操作能力进行了测试,一举两得,这样学生在学习和测试中感受到了乐趣,有利于促进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为了提高职高生的数学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做法还有很多,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心理辅导……运用各种适合于现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新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勇气和信心继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老师认真地去做,就一定可以使学生热爱数学、理解数学,最终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都得到数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淑红.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误区一:处处探究,视探究为新课程教学的唯一良方
在一些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其探究思想,处处设计探究,处处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结果课堂闹哄哄,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就在混水摸鱼,一堂课下来只有固定的几个学生在真正参与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教学,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
事实上,探究式教学也有其自身缺点:探究活动的计划性差,探究过程较长,耗用时间较多,教学过程的驾驭是很困难的,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课堂组织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一些内容的教学,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仅仅把它当做教学和学习的唯一方式,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所以在批判原有错误的同时也就要避免新的极端。
探究式教学必须在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中进行。比如学生通过探究对某一现象已有大量的感性经验时,或者学生对某一现象或知识不太深入时,教师的讲授就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另外,探究也需要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没有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本身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师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
误区二:频繁提问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内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或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探究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一些老师却将探究式教学演化成了“满堂问”式教学,教学中频繁提问,把提问当成了探究的唯一形式。其实课堂上探究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不精心设计问题,只是提出一些“你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感想”“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问个不停,学生来不及深入思考,只是应付性地随意发表“见解”,并不能获取探究学习的实效。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失去兴趣,还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使探究学习适得其反。 转贴于
设计适用于探究性教学的问题应当明确以下四点。
第一、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趣味性、连续性,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以此来设计问题的情景或必要的材料;
第二、问题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及认知能力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其感知和认知能力有效探究;
第三、问题不仅应有利于获取学习的成就感,而且应有利于实施有效教学,获取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探究式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要具有可探究性,而且要有利于教师的指导性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误区三:不需预习
在评课过程中大家谈到了“预习”与“探究式教学”的矛盾。
有些老师认为:探究式学习就像猜谜一样,如果谜底给出,就会失去猜谜的动力,课堂就会失去精彩,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是对答案找过程,缺乏创新性,这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也有一些老师觉得: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知道答案,但并不防碍探究。因为我们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而结论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的教学重过程而不能仅重结论。
误区一:处处探究,视探究为新课程教学的唯一良方
在一些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其探究思想,处处设计探究,处处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结果课堂闹哄哄,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就在混水摸鱼,一堂课下来只有固定的几个学生在真正参与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教学,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
事实上,探究式教学也有其自身缺点:探究活动的计划性差,探究过程较长,耗用时间较多,教学过程的驾驭是很困难的,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课堂组织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一些内容的教学,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仅仅把它当做教学和学习的唯一方式,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所以在批判原有错误的同时也就要避免新的极端。
探究式教学必须在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中进行。比如学生通过探究对某一现象已有大量的感性经验时,或者学生对某一现象或知识不太深入时,教师的讲授就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另外,探究也需要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没有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本身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师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
误区二:频繁提问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内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或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探究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一些老师却将探究式教学演化成了“满堂问”式教学,教学中频繁提问,把提问当成了探究的唯一形式。其实课堂上探究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不精心设计问题,只是提出一些“你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感想”“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问个不停,学生来不及深入思考,只是应付性地随意发表“见解”,并不能获取探究学习的实效。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失去兴趣,还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使探究学习适得其反。
设计适用于探究性教学的问题应当明确以下四点。
第一、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趣味性、连续性,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以此来设计问题的情景或必要的材料;
第二、问题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及认知能力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其感知和认知能力有效探究;
第三、问题不仅应有利于获取学习的成就感,而且应有利于实施有效教学,获取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探究式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要具有可探究性,而且要有利于教师的指导性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误区三:不需预习
在评课过程中大家谈到了“预习”与“探究式教学”的矛盾。
有些老师认为:探究式学习就像猜谜一样,如果谜底给出,就会失去猜谜的动力,课堂就会失去精彩,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是对答案找过程,缺乏创新性,这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也有一些老师觉得: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知道答案,但并不防碍探究。因为我们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而结论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的教学重过程而不能仅重结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幼师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才能调动起积极性。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当学生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最终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部分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有些幼师生想学好思想政治课,但是由于初中基础较差,也是力不从心,甚至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成绩只追求及格甚至根本就是无所谓,干脆放弃,给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严重缺失,究其原因如下:
(一)主观方面
1.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存在认识偏差
首先,徐州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必修课有25门,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其中对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幼师生们非常重视,因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成绩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大部分幼师生对“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有正确的认识,其中,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希望在声乐课,舞蹈课上可以学到更多的、更实用的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而通识教育课被幼师生们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很少有幼师生愿意在它们上面花费太多时间,更不用说思想政治课了。在个别访谈中,一个幼师生谈到思想政治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是“副科中的副科”,在幼师生心中,只有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将来从事所学专业时有用,而思想政治课只是“为了升学或评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只是为了“及格就行”。
2.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基础差
学习基础差是由于幼师招生生源情况所决定的。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不再“包分配”,使得幼师学校生源质量下滑,文化成绩比较低,政治学科也同样如此。这些学生进入幼儿师范学校以后,文化课基础差,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得学习成绩上不去,学习动机更是逐步下滑。幼师生在初中时思想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因此在初中养成的思想政治课学习习惯,只是浅尝辄止地看看书,按照老师给的重要考点在书上标注下来,开卷考试时直接将理论抄上去。升入幼儿师范学校,这种学习习惯依然没有改变。一些同学甚至认为上课不用听,考前稍微看一下就可以及格,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进入幼师后,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开设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等,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一般也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所以他们上课听不懂,下课不复习,考试不及格等,这样恶性循环导致的是对思想政治课更加反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师生希望能学到对将来幼儿教育工作有实际价值的本领,而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课,难以反映这种实用性,对将来毫无意义,学习动机也就更加缺乏。
(二)客观方面
1.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现象的负面作用
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不仅在幼师生身上,在各个阶段的学生群中都存在这个现象,这和我们长期以来对“政治”理解的误区有密切联系。由于历史原因,人们经常将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等同于从国家利益和公民责任出发去理解的“政治”,总认为政治就是权力斗争,就是盲从、打击,使学生对政治往往感到莫名地神秘,甚至恐惧。同时,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相适应,过去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情况,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效果评估流于形式等,这都导致了幼师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
另外,大部分幼师生以社会需求、社会舆论来衡量学习价值,而社会上一直流行着“学习政治无用”的说法,所以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没有实际价值。一些幼师生受到这种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浪费感情、时间、精力,同时,他们又受到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思考问题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偏重于物质方面的追求,注重直接利益和行为的直接效果。因此,他们对于思想政治课中所讲的一些似乎离他们很远的所谓“大道理”,认为对自己没有任何作用,更是不屑一顾。
2.教师中的某些教学偏见的消极影响
教师在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动机是有感染力的,如果思想政治教师本身治学严谨、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教学,就会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印象。相反,也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与感受,与教师对这一学科的具体教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的认识、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时政敏感度、以及是否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幼师生中,绝大多数女生本身就不是很喜欢思政课,如果教师再教学理论陈旧,按照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枯燥讲授,这样会极大地降低他们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
另外,幼儿师范学校没有升学压力,使教师仅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把上课当作任务,工作缺乏热情和创造性,对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缺乏敏感,对学生也不再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学生和教学产生厌烦情绪。这些必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实效,幼师生受其影响,更容易失去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动机。
3.教材中一些内容无针对性
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具有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任务,它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实现教学实效的主要载体,我国历来把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几年,教材一直在不断更新,在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方面做了不小的调整,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
徐州幼儿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材选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教材,教材仅仅是较能与国家、社会联系,比较贴近幼师生实际和社会现实,但是教材中仍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脱节,内容陈旧,理论滞后于时展,不能体现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从整体来看,教材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与幼师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于初中升入大专、文化基础偏低的幼师生使用现行教材,不利于调动幼师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加上幼儿师范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不是很强,教学目标与幼师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也导致了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
作为一名学生,学校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师资质量、学风校风、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学校课程文化氛围、校方的课程策略和重视程度,都会深刻影响学生对某门课程的思想态度与行为取向。徐州幼师一直强调“合格+特长”的培养方案,即文化课合格就可以,但每个学生要有一个特长,如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学校提出这一培养方案,出发点是为了每个幼师生能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容易就业,就业后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站稳岗位。这一方案使幼师生非常重视特长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技能技巧课的学习,但随之带来的的负面影响就是使他们对文化课不重视,只求“60分合格”。在个别访谈中,当问到思想政治的学科地位时,一名幼师生竟然这样回答:“语文在幼师是副科,思想政治是副科中的副科,是‘丫环’学科”。可见,学校的课程策略和重视程度对于幼师生的课程观有非常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既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教师、教材、和学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导游实务》课程;应用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和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教师把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若干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以达到掌握所学的教学内容的目的。其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任务实施、效果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是一种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式、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见解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在《导游实务》中的必要性
《导游实务》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根据导游员工作的程序来构建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导游服务工作来设置课程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知导游工作流程,掌握导游员带团、语言、讲解、协调等技能。《导游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强调“实用”、“实践”,教学目标和岗位职业技能紧密相连。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为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另外学生对导游员的基本带团程序和技能理解大都停留在书本上,缺乏思考和实际操作,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今后的实践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成若干个任务项目,以任务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教师再一一逐个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任务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院校《 导游实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导游实务》课程中的“实践任务”就是导游人员在工作中实际操作中的一件件工作任务,如地陪和全陪接团、带团、送团、讲解、购物、娱乐等等所要掌握的技能。那么,以《导游实务》的地陪服务规程这一章节内容为例,来具体实施任务教学法。地陪服务规程是《导游实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节,内容非常多而且实际操作很强。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地陪服务程序的具体操作,所以在讲授这一章节,根据的具体的岗位职责,实施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地陪服务规程共有五大工作程序,即地陪接待准备工作、接站服务、入店服务、观光游览服务、送站服务,那么这五大工作程序就是五大任务,根据五大任务,又可以把其分成若干个子任务。
具体以地陪服务规程中接待准备工作为例来进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是“假设你是一名衡阳地方陪同导游人员,××年××月××日接待‘北京、衡阳、广东七日游”旅游团。
2.任务设计
本节课的总目标任务就是根据上述情境,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地陪服务规程中任务之一――准备工作,填写旅游团接待计划书,熟悉准备工作中的相关事宜和具体细节,并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发生突发事件灵活处理的方法。
3.课堂任务的具体实施
在讲授这一课程时,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全班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等相关行业人员,如地陪、全陪、计调、司机、酒店前厅服务人员、餐厅服务人员等等。教师还应提供一些资料给学生,简单介绍该旅游团的行程,然后布置任务,如“旅游团即将到达衡阳,作为衡阳地陪,接到接待计划,你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熟悉计划、研究计划,接待计划可行吗?”。让学生以小组为代表依据教材内容和先准备搜集的资料阐述。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任务,让学生进行仔细的研究接待计划,结合书本知识,找出作为地陪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进行小组互评和总结。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掌握在自己作为地陪,要接待一个远道而来的旅游团,首先要准备哪些资料,了解哪些情况,才能出色完成地陪的服务规程中首要工作――准备工作。
4.效果评价
当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特别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给予客观性、公正性的评价。当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得到老师的评价,使学生有自信,有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往往会花更大的精力去探索,促使学生对本课程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使学生自主性学习,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程考核方法
《导游实务》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那么其效果评价要改传统教学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要针对课程任务和教学性质、特点把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笔试考试和实施任务完成情况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平时作业、学习态度、实习实训环节方面进行评价,期末考试主要是针对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考核,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因现学前教育现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不少高校欣欣发展的热门专业。目前各院校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及特点开设了相关课程,主要分为公选课、专业课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儿歌创编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在部分院校开设。就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幼儿歌曲创编活动的历程和学生情况反馈而言,我认为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是多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创编活动的实做能促进学生多元化实训活动能力的培养。
要创编出适合幼儿受到孩子喜欢的儿歌,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必要的准备工作:“1,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2,一定的文学修养;3,熟悉儿童的生活经验;4,善于学习和发现的能力。(《儿童歌曲创编》)”。要进行幼儿歌曲创编的学习,其先修辅助课程有儿童心理学、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儿童文学等,因此幼儿歌曲创编是需要具备多门课程教学知识点的一门综合课程。
一、“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对应到前期所学课程类为:音乐类课程,例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
“幼儿歌曲创编”首先是基于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要求的歌曲创编。创编优美动听的歌曲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乐理知识;听音辨唱的视唱练耳技能;熟悉地运用简谱和五线谱的配写技巧;了解基本的双声部写作技法和简单的键盘乐器演奏能力。即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幼儿歌曲创作的理论和技能,形成创造性和开放性音乐思维和写作能力。扩展并提升在幼儿音乐方面的视野和能力,并结合工作实际,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幼儿生活、深受幼儿喜爱、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儿童歌曲创编》前言)”。
二、“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应到所学课程类型为:儿童文学。
歌词,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幼儿歌曲歌词的特点:主题单一、内容丰富、语言易懂、拟声拟人、第一人称,结构工整。虽然内容简单,但实际上要求严格。以结构工整为例,就分为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三三七字句等类型。学生们前期的专业必修课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想象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五大特点。儿童歌曲的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儿童文学写作的这些特点。在小组实训时初期和中期我建议从学生前期已学习和掌握地比较好的儿童文学相关知识点入手。在教学模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改编后创编,从自由发挥到命题作业。这样既能便于掌握写作初期的框架式结构模版,又能遵循写作的规律;帮助学生摸索实做到逐步激励学生的自我创编意识的同时又不完全被规律束缚。
三、“熟悉幼儿的生活经验”对应到所学课程类型为: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实习活动。
幼儿身心各方面都属于懵懂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良性刺激手段,能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性格。“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贝多芬)。要引起幼儿对歌曲的共鸣,其歌曲就一定要适合3-6、7幼儿身心特点。例如其歌唱能力在音域、节奏、音程上较儿童和少年都有明显区别。这就需要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幼儿生活、深受幼儿喜爱、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最熟悉幼儿和其生活心理特点的就是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现阶段幼儿和儿童歌曲的作品匮乏,教育一线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者当之无愧是幼儿和儿童歌曲创作队伍主力军之一。因此,良好的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实习活动的理论实践支持,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贴近幼儿,创作歌曲。
四、“善于学习和发现的能力”对应到所学课程类型为:教学法和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重点是能讲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去。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育幼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树立良好师德的重任。因此,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结合幼师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才能调动起积极性。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当学生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最终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部分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有些幼师生想学好思想政治课,但是由于初中基础较差,也是力不从心,甚至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成绩只追求及格甚至根本就是无所谓,干脆放弃,给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严重缺失,究其原因如下:
(一)主观方面
1.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存在认识偏差
首先,徐州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必修课有25门,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其中对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幼师生们非常重视,因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成绩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大部分幼师生对“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有正确的认识,其中,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希望在声乐课,舞蹈课上可以学到更多的、更实用的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而通识教育课被幼师生们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很少有幼师生愿意在它们上面花费太多时间,更不用说思想政治课了。在个别访谈中,一个幼师生谈到思想政治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是“副科中的副科”,在幼师生心中,只有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将来从事所学专业时有用,而思想政治课只是“为了升学或评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只是为了“及格就行”。
2.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基础差
学习基础差是由于幼师招生生源情况所决定的。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不再“包分配”,使得幼师学校生源质量下滑,文化成绩比较低,政治学科也同样如此。这些学生进入幼儿师范学校以后,文化课基础差,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得学习成绩上不去,学习动机更是逐步下滑。幼师生在初中时思想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因此在初中养成的思想政治课学习习惯,只是浅尝辄止地看看书,按照老师给的重要考点在书上标注下来,开卷考试时直接将理论抄上去。升入幼儿师范学校,这种学习习惯依然没有改变。一些同学甚至认为上课不用听,考前稍微看一下就可以及格,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进入幼师后,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开设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等,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一般也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所以他们上课听不懂,下课不复习,考试不及格等,这样恶性循环导致的是对思想政治课更加反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师生希望能学到对将来幼儿教育工作有实际价值的本领,而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课,难以反映这种实用性,对将来毫无意义,学习动机也就更加缺乏。
(二)客观方面
1.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现象的负面作用
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不仅在幼师生身上,在各个阶段的学生群中都存在这个现象,这和我们长期以来对“政治”理解的误区有密切联系。由于历史原因,人们经常将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等同于从国家利益和公民责任出发去理解的“政治”,总认为政治就是权力斗争,就是盲从、打击,使学生对政治往往感到莫名地神秘,甚至恐惧。同时,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相适应,过去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情况,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效果评估流于形式等,这都导致了幼师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
另外,大部分幼师生以社会需求、社会舆论来衡量学习价值,而社会上一直流行着“学习政治无用”的说法,所以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没有实际价值。一些幼师生受到这种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浪费感情、时间、精力,同时,他们又受到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思考问题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偏重于物质方面的追求,注重直接利益和行为的直接效果。因此,他们对于思想政治课中所讲的一些似乎离他们很远的所谓“大道理”,认为对自己没有任何作用,更是不屑一顾。
2.教师中的某些教学偏见的消极影响
教师在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动机是有感染力的,如果思想政治教师本身治学严谨、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教学,就会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印象。相反,也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与感受,与教师对这一学科的具体教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的认识、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时政敏感度、以及是否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幼师生中,绝大多数女生本身就不是很喜欢思政课,如果教师再教学理论陈旧,按照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枯燥讲授,这样会极大地降低他们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
另外,幼儿师范学校没有升学压力,使教师仅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把上课当作任务,工作缺乏热情和创造性,对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缺乏敏感,对学生也不再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学生和教学产生厌烦情绪。这些必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实效,幼师生受其影响,更容易失去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动机。
3.教材中一些内容无针对性
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具有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任务,它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实现教学实效的主要载体,我国历来把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几年,教材一直在不断更新,在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方面做了不小的调整,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
徐州幼儿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材选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教材,教材仅仅是较能与国家、社会联系,比较贴近幼师生实际和社会现实,但是教材中仍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脱节,内容陈旧,理论滞后于时展,不能体现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从整体来看,教材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与幼师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于初中升入大专、文化基础偏低的幼师生使用现行教材,不利于调动幼师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加上幼儿师范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不是很强,教学目标与幼师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也导致了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
4.学校对本课程的不重视
作为一名学生,学校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师资质量、学风校风、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学校课程文化氛围、校方的课程策略和重视程度,都会深刻影响学生对某门课程的思想态度与行为取向。徐州幼师一直强调“合格+特长”的培养方案,即文化课合格就可以,但每个学生要有一个特长,如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学校提出这一培养方案,出发点是为了每个幼师生能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容易就业,就业后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站稳岗位。这一方案使幼师生非常重视特长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技能技巧课的学习,但随之带来的的负面影响就是使他们对文化课不重视,只求“60分合格”。在个别访谈中,当问到思想政治的学科地位时,一名幼师生竟然这样回答:“语文在幼师是副科,思想政治是副科中的副科,是‘丫环’学科”。可见,学校的课程策略和重视程度对于幼师生的课程观有非常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既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教师、教材、和学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中职学校;旅游概论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中职《旅游概论》课程特点
《旅游概论》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人门课程,足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专业必修课。它以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三要素为切入点,探讨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从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等方面,深入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现象。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能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同时,通过旅游审美的熏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地从事旅游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二、中职《旅游概论》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研究背景
在《旅游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旅游概论》课程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均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弊端。因此,建设适合中职学校《旅游慨论》课程的内容体系,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已成为当前专业理论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重要课题。
三、中职《旅游概论》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及其实用意义
1.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典型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任务之中。这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2.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用意义。
(1)有利于打破教材原有的板块结构和教材局限。在《旅游概论》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在确定“旅游活动要素分析”为该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全面构建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这就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结构和章节局限,形成“1个核心、3个模块、5个学习项目、22个具体学习任务”的课程教学体系。1个核心为:旅游活动分析;3个模块为: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现代旅游关联问题:5大任务为:走进旅游、认识旅游,如何成为名旅游者,向同学介绍家乡的旅游资源,为家人安排一次旅游活动.分析当地的旅游发展情况:22个具体学习任务为:旅游的产生、古代旅行、近代旅游、现代旅游、旅游的概念、旅游的类型、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旅游者的界定、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旅游商品、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的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每一项任务的教学以真实案例导入,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运用调查访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题讨论等方式和手段实现每一项教学目标。
(2)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实现。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建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改造,《旅游概论》课程具有内容知识与技能更新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旅游概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过程中,自己必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找出切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点。要真正实现的教师主导地位,创设恰当的任务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难点来设计任务,将自己所要讲授的内容艺术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当中,使任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的提出要与实际生活相适应,目标要明确,操作性要强。
(3)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居主导地位的教师设计好任务后,就要组织、引导、激励学生来积极完成任务,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是学生主体发展与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必须要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成功感。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师就可以真正解放出来,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应突出强调学生在教育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及主体作用。学生既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又是我们教育的参与者: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的学是不能被教师的教所取代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被忽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四、中职《旅游概论》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应用过程
以笔者所任的《旅游概论》课程第四个大任务《为家人安排一次旅游活动》为例,来简述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应用过程。
1.第一阶段:提出明确任务。为了表达对家人多年来关爱的感激之情,利用自己学习旅游专业的优势,为家人安排一次旅游活动。这样布置的任务已不仅仅是任务,也是一种对家人热爱的表现。接下来笔者把整个任务分解成5个较小的具体任务:寻找合适的旅行社,联系能提供旅途当中吃住的旅游饭店,落实恰当的旅游交通,确定游玩的旅游景点,计划好采购的旅游商品。通过以上5个分解任务,学生明确了总体任务,借助一定的情景模式,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对任务进一步剖析,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培养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最后解决“为家人安排一次旅游活动”这个较为复杂的任务。
2.第二阶段:学生完成任务一个好的任务,学生在完成时是不把它当作任务来完成的,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及审美观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协作(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更好地补充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协作精神,体会合作乐趣。如“寻找合适的旅行社”,笔者关注学生任务的进行情况,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个帮助是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提供的,有笔者提出建议.也有在笔者指导下学生向外界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由笔者“包办”。
3.第三阶段:任务评价。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为此,笔者先让小组间进行互相评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修改不足之处,最后举行一个成果交流会,由笔者与学生组成一个评价小组,选出“最科学的安排”、“最节省的安排”、“最感人的安排”,等等。这其实不止是一堂旅游知识课,而且是一堂充满亲情的感恩课.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材是许多优秀教师和专家结合实践,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学科特点等方面,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因此,我们只有读懂、悟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确定教学的起点,明白该如何进行教学。
一、吃透教材,把准教学切入的角度
教材中例题的选择与编写、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文本的引导和练习的设置等,无不凝聚着编者的苦心和智慧。如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9页的例题:“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1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算小玲赢,摸到黄球算小明赢。”由于学生三年级时已经知道“由于口袋里红球的个数多、黄球的个数少,所以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所以面对此题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判断“小玲赢的可能性比小明大”。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球隐藏起来,故意制造女生赢男生输的局面,使学生对整个比赛产生疑问,从而将对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提升到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评价上来。显然,这样教学课堂氛围十分热闹,然而在学生喧闹的活动背后,总觉得缺失了某些东西,课堂上学生冷静的思考和对游戏现象的剖析被激烈的争吵、难平的不服所取代,他们为表面的胜利与失败耿耿于怀。而且,教师故意隐蔽材料、故弄玄虚的操作,显然已无法糊弄如今的孩子。那么,有没有那种人为痕迹少、意想不到的例子引领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呢?
教学片断: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和游戏有关。(出示骰子)游戏需要道具,谁来介绍一下这是什么?
生1:这是骰子,每个面上都有一些点,代表1至6这六个数字。
师:说到游戏,还要有一定的规则:男女生比赛,抛到比3小的数算男生赢,抛到比3大的数算女生赢,抛到3不算,重抛。
师:最后一句话“抛到3不算,重抛”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抛到3不算男生赢,也不算女生赢,重新再抛一次。
师:好,游戏前我们来看一下活动要求。
生(齐读):同桌轮流抛,一共抛20次;一人抛时,另一人用适当的方式记录每次抛的结果。同时,比一比哪组既保持安静,又率先完成任务。
师:记录的方式有很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记录?
生3:我打算写“正”字记录。
生4:我打算画“√”记录。
(学生操作活动后)
师:请获胜的小组和打平的小组起立,我宣布女生获胜!
生(男):老师,我们有意见。这个游戏不公平,她们女生获胜的可能性大。
师:哦,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个游戏不公平?
生5:因为比3小的数有1、2,只有2个数,而比3大的数却有4、5、6,有3个数。
生6:女生抛到的数字多,可能性就大,所以不公平。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由于数量、可能性不相等,所以游戏不公平。那么,怎么修改规则,游戏就公平了呢?
……
二、利用教材,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
“吃透”教材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然于胸,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意味着教学内容在教师心中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这样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片断:
师(出示右图):指针停在黑色区域算方方赢,停在白色区域算圆圆赢,用这个转盘玩游戏公平吗?
生1:因为黑色区域比白色区域大,方方获胜的可能性就大,所以用这个转盘玩游戏是不公平的。
师:那么,怎样设计转盘才公平?
生2:转盘的一半为黑色,另一半为白色,这样做游戏才公平。
师(出示右图):现在打算用这个转盘玩游戏,公平吗?
生3:我认为不公平。
生4:我反对。这里三个区域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用这个转盘玩游戏是公平的。
生5:我有补充。转到黑色区域不算,需要重新转,这样游戏才是公平的。
……
教材“想想做做”中直接出示两个转盘(如右图),让学生用从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辨析游戏规则公平与否。这样呈现学习素材,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想,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进行适当修改、调整,把习题从单一的巩固作用拓展为多向的思维辨析,从只有两种对象的活动过渡到三种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这既能使学生的学习发生质的飞跃,又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利用好教材,使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三、重组教材,拓宽知识纵横的广度
刘良华教授认为:“若教师发现有的教材比较单薄,或者发现在现有的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
1.先做“减法”
教学片断:
出示书本“想想做做”第3题:把1至10的十张红桃扑克牌打乱,牌面朝下放在桌上。每次任意拿出一张再放回,拿到比5大的算小刚赢,拿到比5小的算小力赢,拿到5不分输赢,再重拿。
师: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不公平。因为比5小的数有1、2、3、4,而比5大的数有6、7、8、9、10,数量不等,所以不公平。
师:如何修改这个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
生2:可以改成拿到单数算小力赢,拿到双数算小刚赢。
生3:我也有不同方法。可以再添加一张1,或拿掉一张10。
……
教材安排这道题是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思考数量不相等引起的可能性不相等,从而得出不公平的结论。但由于这道题和例题的教学过程相当,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此题的另一作用是引导学生修改游戏规则,设计游戏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如何更好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我决定放弃教学这道题。
2.再做“加法”
教学片断:
师(出示右图):男女生准备玩游戏,请你利用这些材料帮他们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生1:我来说材料一,可以这样设计:转到灰色区域算男生赢,转到白色区域算女生赢,转到黑色区域不算,重新再转。
生2:我有补充。还可以转到黑色区域算男生赢,转到灰色和白色区域算女生赢。
生3:我来说材料二,摸到黑色球和白色球算男生赢,摸到灰色球算女生赢。
生4:还可以添一个白色球,摸到白色球算男生赢,摸到灰色球算女生赢,摸到黑色球不算,重新再摸球。
生5:我来说材料三,摸到5、2、7、4的牌算男生赢,摸到1、6、3、8的牌算女生赢。
生6:我还有方法。摸到单数牌算男生赢,摸到双数牌算女生赢。
……
让学生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我把转盘、摸球、扑克牌等学生熟悉的素材放在一个情境里,通过菜单式的题组选择,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自我体验,从游戏规则的推敲到游戏材料的增减,使数学学习更具有探究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其实,对教材的重组是一种取舍。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做完全理想的,它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此来看,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补的空间。因此,教师要注重教材中每个环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新组合,去“粗”存“精”,活化学生的认知体系,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低耗高效。
四、超越教材,触摸数字背后的温度
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或用另外的形式呈现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断:
师(课件介绍“你知道吗”):你觉得抛硬币公平吗?
生1:公平,因为硬币只有两个面,抛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师(出示下表):有人专门进行了研究。
师:看了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2:他们试验的次数真多啊!
师:是呀,我们早就知道抛硬币是公平的,为什么这些学者还要做成千上万次的试验?
生3:他们想证明抛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是否真的相等。
生4:猜测要经过试验证明才行。
师:是的,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有效途径,数学需要这样的试验。通过大量的试验,他们发现——
生5:无论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它们的次数都比较接近。
师:但是,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还是不相等啊!如果那个做了8万多次的罗老爷爷还打算继续试验,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6:老爷爷,再做下去,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也还是不一样的,但总是差不多的。
生7:老爷爷,您锲而不舍的精神很可贵,但不用再做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
教材中用“你知道吗”的形式出示五位学者抛硬币的数据,试图说明抛硬币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然而,陌生的人名、冰冷的数据在学生的心里激不起一丝涟漪,他们除了感叹试验的次数多以外,一无所获。如何引导学生体验蕴藏在这些文字之中的炙热情感,挖掘数据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呢?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情境对话、思维碰撞等活动,触摸与体会文本,情感就会自然和谐地引发,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趣味性提问
幼儿幼稚天真,喜欢新奇事物,对新鲜有趣的东西倍感亲切,所以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设置问题要多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科学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在活动的开始,老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沿着教学目标所体现的方向发展,使他们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激起探究的欲望,主动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
例:在《有趣的纸板》活动中,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小狗顶飞盘吗?你们见过灰太狼顶缸吗?这样提问,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轻易就把他们带进顶物的主题。把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教学主题联系起来,在教师顶飞盘转动中,幼儿也感受到了将要进行的有趣实验。又例:《有用的电话》实验中,活动开始老师就提问:你们知道古代的时候大家是怎样传递消息的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和对活动经验的回忆与联想,引发了幼儿带着问题在以后的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寻找答案。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既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深的吸引幼儿,又可纠正幼儿的一些错误想法,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启发性提问
在教育过程中,最有效的提问往往是能够起到明确幼儿探索方向,引起幼儿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起到引导作用的提问。
启发性提问分为三类:只有一个答案的提问;有多种答案的提问;本身含有很强暗示性的提问。其中有多种答案的提问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例《有趣的纸板》中顶纸板的实验中问:桌上的东西都能顶起纸板吗?这时孩子受到了启发,不仅是瓶子能顶起纸板,还可以尝试用其他物品顶起纸板。又如观察雨的活动中问:你喜欢雨吗?为什么?幼儿就会从他们自己感知的各个方面回答出多种答案。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力求给幼儿指出着手探究的方向,一个启发性的提问对幼儿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这些提问能帮助幼儿打开思路,对未知领域展开想象。
三、扩散性提问
家庭教育也不同,在旧有经验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就有关知识先向幼儿提问,了解每个幼儿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在认识上有哪些误区,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例如,在“认识空气”时,我先提问:“哪儿有空气?”小朋友纷纷回答:“气球里有空气”;“肥皂泡里有空气”;“教室外面有空气”……我再问:“那么教室里有空气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于是我和小朋友一起做了各种实验,请小朋友捏住鼻子、用塑料袋装空气、给皮球打气、挤压热水袋等等,使幼儿明白到处都有空气。
再如,在认识了月亮,介绍了月亮、地球、太阳的关系后,我提问:“月亮上有些什么呢?”孩子们一下子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月亮上有土,有石头”;“月亮上有嫦娥”;“月亮上有兔子”;“还有吴刚在砍树”;“有宫殿”……接下来针对幼儿已有的这些认识告诉他们哪些是神话传说,哪些是科学知识,鼓励幼儿学好科学知识,获得本领。诸如:“袋鼠喜欢吃什么?”“秋天有哪些果实?”等等,都让幼儿按各自的生活经验讲述,通过扩散性的提问使幼儿获得新知,使其产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
四、系统性提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充当发展的尾巴。”科学知识是系统的整体,对科学知识的完整认识,必须从各个方面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实验所揭示的道理,就要求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系统性。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系统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这样系统的提问,孩子就能够对问题有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如:在认识水稻活动中,通过实验过程教师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给水稻的生长排序能?一粒稻种的生长先怎样、又怎样、最后长成什么呢?幼儿通过操作、观察,经过具有系统的提问,使他们对事物有了系统、整体的感知。
【关键词】电化教学 幼儿 电教资源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围任何的事物、成果、现象、发明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而我们幼儿教师应该擅于关注孩子的想法,把握科学教育的契机。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这样被动的教育模式,电化教育可以创造一个孩子想学、喜欢学的主动学习的局面。那么如何将电教手段恰当、适时地运用到科学启蒙的教育中,使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到“易、趣、活”,能主动、积极地去感知、探索,愉快地学到本领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他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电化教育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动听的声音、优美的画面、有趣的动画,可以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唤起幼儿学习科学的强大兴趣。
如在大班科学《光、物体和影子》这个科学活动中,我先请幼儿观看一段皮影戏《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片段录像。不同寻常的“动画片”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中,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使幼儿精神愉快,提高了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从而勾起孩子想对皮影戏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深入浅出,破解奥秘
当我们教师面对幼儿科学教育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1.科学实在是太深奥了,我自己对科学知识就不太了解,怎么教给幼儿!2.我自己是明白的,但不知道怎么教给幼儿。简单来说就是“不会教”和“怎么教”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的不够,科学教育的方法掌握不到位。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电教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在科学活动前要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网络搜索相关的知识理论、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等等。而恰当的科学教育方法必须从幼儿出发,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又要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用幼儿能接受的、感的方式进行科学活动。
案例:夏天的下午,刚刚还是晴天,这会突然就下起雨来了,有几个小朋友也吵起来了“下雨了,一定是云云朵朵打架了!”“云怎么会打架啊,哈哈哈哈,真好笑。”“真的,我妈妈就是这样告诉我的。”“你妈妈骗你的,不信你问老师。”于是就有了“老师,为什么会下雨啊?”这个问题。这么突然地提问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觉得既然孩子已经开始质疑“云云朵朵打架”这个答案了,说明他们在渴求真正的科学知识,我应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这个问题涉及到水的蒸发、积雨云的形成、气温下降就会下雨等一系列深奥的科学知识,我该从何讲起呢?而且光靠嘴巴讲述中班的孩子能理解吗?这时我突然想起以前有看过《小水滴旅行记》的动画课件,于是我就从网络上搜索到了这个课件和孩子们一起看。可爱生动的小水滴以拟人的方式自述了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旅行故事,巧妙把小水滴从静态变成了能说会动幼儿喜爱的动态形 象,叙述了小水滴从水――水蒸气――水的变化过程。课件中把自然专业用 语“蒸发”一词编成了一个请太阳公公帮助自己飞的故事,语言通俗易 懂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它既可以是一个科学活动,又可以是一个故事,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这个课件成功地把深奥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传达给了幼儿,从而说明只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幼儿也可以和成人一样,理解科学,获得科学知识。
三、延伸活动,学无止境
由于科学知识的面广、量大,对于渴求知识的幼儿来说,一次活动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成为获取新经验的开始。延伸活动就是幼儿继续探索和广泛实践的广阔天地,延伸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生活,从而真切地感受、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我们要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设计每次的 延伸活动,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使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在开展了科学活动“认识磁铁”后,我们组织幼儿观看了“生活中的磁铁”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到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用途很广泛,如:可以选矿,制作音响,玩具,服装、扬声器马达、发电机、起重机、电铃等等,让幼儿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90-02
科学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指这种认知的获得过程,即科学探索的过程。儿童受其生活阅历以及思维能力所限,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日常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也多倾向于主观,正因如此,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尤其必要。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将科学教育活动化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幼儿教育教学的新形式,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让幼儿置身其中,参与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并对简单的科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形成一定的认识,逐渐形成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知。在实施这一教育理念时,要谨记一个前提,即以幼儿为中心,鼓励每一名幼儿参与活动。具体来说,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包括三方面,一是要保持科学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其观念、手段、形式及提供的活动材料等都不能拘泥于以往的经验,而应该开阔思路,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思维活跃、个性自由发挥的氛围;二是要设计一个开放性的科学教育环境,鼓励幼儿自由想象、主动学习,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三是科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要保证开放性,即幼儿科学教育的启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社区、家庭等教育资源都应参与进来。
2.趣味性原则
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对世界的认知有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目标对象,这样容易激发其内心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同时,教师及家长应注意多与孩子深入沟通,了解其兴趣及情绪变化等,因材施教,根据其心理特质及不同兴趣来设计科学活动。
此外,还有系统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等。系统性原则指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应是一个持续的、相对完整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既有显性的科学教育计划的施行,也有渗透在幼儿生活细节中的点滴教育,后者相对前者是隐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多样性原则是指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要多样化,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形式。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的几种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的几种方式
目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唱儿歌、做游戏、搭积木、猜谜语。
1.儿歌
儿歌是一种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意象鲜明的语言形式,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自创或引导幼儿共同编写儿歌,将科学教育与儿歌这种有趣的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并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传唱,最终让幼儿对科学知识形成认知。例如儿歌《太阳和地球》,其歌词为:“太阳像妈妈,地球像丫丫。妈妈拉丫丫,丫丫绕妈妈。跑了一大圈,新年来到啦。”这首儿歌不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蕴含了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科学知识。
2.做游戏
做游戏是幼儿园中最常见的活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将科学知识寓于游戏当中,鼓励幼儿参与其中,主动投入到科学教育活动中去,做到“边玩边学”。
3.搭积木
搭积木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同时积木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提升其形象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搭一些简单的建筑物,从而了解一些简单的力学原理。还可以根据地图搭一些省份的版图,让幼儿了解一些地理知识等。
4.猜谜语
谜语也可以很好地应用到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编成谜面,内容可涉及动植物特性、气候特征、地名特产等,引导幼儿联想、猜测、探索,激发其好奇心,激起其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例如,笔者编制了这样一个谜语:“一条大河宽又宽,没有河水没有波,银光闪闪白茫茫,不见鱼儿不见船。猜测一个天体。”(谜底为银河系。)这个谜语比较适合大班的学生。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较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开展活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重视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如何将科学知识渗透到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活动形式应符合幼儿的接受方式和心理需要,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
2.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保持活动场所的多样化,还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让他们在领略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开阔知识视野。
3.活动中,教师要对不同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鼓励每个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有所收获。
4.活动结束后,要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价,不仅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等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既要有表扬,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提醒其改正,以便更好地开展下次活动。
科学是一门自然的、科学的学科知识,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运用这种简单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为此,在我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重视实验环节,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来为学生营造得天独厚的学习情境,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知识优势。各种科学实验都充满了惊奇和兴趣,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带来的惊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将实验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运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来巧妙地安排实验,争取做到标新立异,给学生更多的惊奇和意外,有效地触动学生探索的心弦,推动着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科学知识中的奥秘,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上科学实验,更加喜爱上科学知识,也更加喜爱上传授科学知识的课堂。同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验过程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方式。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我首先给学生演示一个被压扁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能够鼓起来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勾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其中包含的奥秘,在这种充满好奇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富有科学知识的小实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和欲望。
二、充分利用科技的历史来创设故事情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不断发展创造
科学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得到的,它需要科学家不断地努力和探索,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为此,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科学家的英雄事迹,有很多科学家为了探索科学知识发生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在科学教学课堂中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感人故事中得到启示和启发,从而更加产生较强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动力。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在他们这个阶段正是对故事感兴趣的时期,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动人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一些科学人物的探索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是一些实验的情境,增加学生的印象和感想,从而使学生追随着科学家的脚步去体验科学探索和创造。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喜欢去郊外游玩,去观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捕捉一些小昆虫,和小松鼠一起玩耍的故事,运用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生物进化》的知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有很多都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产生勇敢的斗志,让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教师运用这些事迹的再现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不断探究新知的学习情境
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新问题的探索和应用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的。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学生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从而帮助学生创设一种探索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过学习经验迁移和对比能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探索到新的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在旧知识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新知识的探索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导电性时,我们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运用电能才能工作的物体,然后利用最常见的小灯泡来让学生设计和验证一些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灯泡的亮与不亮或者是亮暗的程度来判断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这样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自己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运用游戏创设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正是爱玩的年龄阶段,在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玩”,为此,我们在科学课堂中要满足学生这一爱玩的心理,教师要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出适宜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娱乐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产生轻松的学习体验。在这种比较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但会快速地吸收知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还能够在游戏中不断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积极地开展科学知识的探索活动,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学习得更加有劲,玩得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达到双丰收的良好效果。加深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五、结语
关键词:婴幼儿;科学启蒙;探索;关键期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2008年上海市颁布了《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这标志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据2011年统计,我国拥有0-3岁婴幼儿约有近7000万,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工作是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于脑科学的研究
在脑重方面:新生儿的脑重量为360克-390克,是成人脑重的1/4 ;六个月新生儿脑重为660克-700克,近成人的一半;三岁脑重量为1000克,是成人的3/4 (约占70%),成人平均脑重量为1400克。由此可见,三岁之前脑重发展最为快速,为儿童的潜能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二)对于心理学的研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绘制了一张个体智力发展曲线图,假如以17岁儿童智力发展为成熟智商100%,4岁时发展为50%,8岁时发展为80%,12岁时发展为90%,从这个曲线看到儿童智力发展是非匀速不均衡的,前四年发展快,第二个四年减慢,第三个四年缓慢。说明儿童智力发展年龄越小发展越快。
(三)对于学习能力的研究
研究显示:儿童的学习能力在0-3岁发展了50%,4-7岁发展了30%,7-17岁发展了20%。因此,0-3岁是儿童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形成中最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二、提高0-3岁婴幼儿科学启蒙素养的作用
婴幼儿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意识、"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学习、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等等,它不仅是实现"三个面向"、"科教兴国"之基,造就亿万人之源,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之本。0-3岁是婴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类潜能开发的黄金阶段,想提高婴幼儿的科学素养,需要从早期抓起。
(一)有利于保护和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婴幼儿天生好动,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看看。他们往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探索活动,直接进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婴幼儿在观察、思维、认识、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有利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及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
婴幼儿在科学启蒙活动中对科学产生积极的态度,而且对他们长大成人后正确对待周围事物,也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婴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未知世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会对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起着极大的影响,而浓厚、持久的兴趣又成为努力学习知识的动力。
(三)有助于发展婴幼儿智力,积累科学经验
婴幼儿在有计划的科学启蒙活动中,学会了使用感官去观察发现,通过操作进行探索。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产生概念性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科学概念。不仅如此,婴幼儿在整个科技活动过程中,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促进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
(四)科学启蒙活动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发展
婴幼儿在探索世界的科学启蒙活动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由于好奇心的作用,每位婴幼儿都会不停地忙碌着。实践证明,不同的婴幼儿在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努力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功,从而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性、坚持性,增强了自信心。
三、提高0-3岁婴幼儿科学启蒙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丰富的生活游戏
婴幼儿由于知识经验贫乏,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试探着去认识世界,想弄清究竟。例如,婴幼儿喜欢将柜子和抽屉倒空,实际是在探知空间和理解空间的大小。0-3岁的婴幼儿以家庭教育为主,我们应该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借助亲子活动或生活游戏,认知和探索生活中的简单常识和科学知识。例如,可以在家为婴幼儿种植花草或养育小乌龟等,让婴幼儿在观察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家长适时给予指导,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从而促进婴幼儿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保护婴幼儿的好奇心,提供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和感知材料
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玩教具和感知材料,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提高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例如各种益智类的玩教具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提供不同的感性材料,如:让婴幼儿感知各种物体,可以玩袋中摸物的游戏,让婴幼儿对不同物体的属性有初步的感性经验。还可以通过玩具和游戏开启婴幼儿的数学潜能,形成初步的数概念,进而培养婴幼儿初步的科学启蒙素养。
(三)创设户外活动的空间和机会,提倡大自然教育法
带宝宝去大自然摸摸泥土、石块、树干、树叶、小草、小动物的皮毛,感受大自然的空气、阳光等。通过室外活动,可以提高婴幼儿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感受性,增强探索欲望,形成初步的科学启蒙。同时还要发展婴幼儿的感知觉,为提高科学启蒙素养奠定基础。可以玩触摸各类物体属性的游戏,如:水中游戏、泥土游戏、抓痒游戏、涂料游戏、吹风机游戏、抓沙游戏、裸足游戏。孩子们在和自然环境接触过程中,常常被环境中的事物现象所吸引,从而引起科学探索的愿望,开始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教师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多种有趣的探索,如"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落叶什么样?""为什么会有影子?等等,这些都是婴幼儿感兴趣、想了解的,通过观察、探索找出了其中的科学因素。
(四)创设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提高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兴趣
婴幼儿在一系列有趣的科学活动中主动尝试、不断探索、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如:和婴幼儿玩海绵吸水的游戏、磁铁实验等,可以提高婴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尝试,形成初步的科学启蒙。
综上所述,0-3岁是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通过各种途径对婴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形成婴幼儿初步的科学素养,不仅可以激发婴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可以培养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索意识,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论幼儿科学思维的启蒙[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4).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87-01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将科学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这不仅能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的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谐愉悦,并能对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我对创设情景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1.巧妙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科学是一门自然的、科学的学科知识,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运用这种简单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为此,在我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重视实验环节,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来为学生营造得天独厚的学习情境,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知识优势。各种科学实验都充满了惊奇和兴趣,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带来的惊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将实验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运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来巧妙地安排实验,争取做到标新立异,给学生更多的惊奇和意外,有效地触动学生探索的心弦,推动着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科学知识中的奥秘,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上科学实验,更加喜爱上科学知识,也更加喜爱上传授科学知识的课堂。同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验过程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方式。
2.充分利用科技的历史来创设故事情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不断发展创造
科学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得到的,它需要科学家不断地努力和探索,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为此,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科学家的英雄事迹,有很多科学家为了探索科学知识发生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在科学教学课堂中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感人故事中得到启示和启发,从而更加产生较强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动力。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在他们这个阶段正是对故事感兴趣的时期,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动人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一些科学人物的探索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是一些实验的情境,增加学生的印象和感想,从而使学生追随着科学家的脚步去体验科学探索和创造。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喜欢去郊外游玩,去观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捕捉一些小昆虫,和小松鼠一起玩耍的故事,运用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生物进化》的知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有很多都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产生勇敢的斗志,让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教师运用这些事迹的再现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3.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不断探究新知的学习情境
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新问题的探索和应用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的。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学生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从而帮助学生创设一种探索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过学习经验迁移和对比能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探索到新的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在旧知识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新知识的探索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导电性时,我们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运用电能才能工作的物体,然后利用最常见的小灯泡来让学生设计和验证一些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灯泡的亮与不亮或者是亮暗的程度来判断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这样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自己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4.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运用游戏创设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正是爱玩的年龄阶段,在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玩",为此,我们在科学课堂中要满足学生这一爱玩的心理,教师要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出适宜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娱乐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产生轻松的学习体验。在这种比较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但会快速地吸收知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还能够在游戏中不断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积极地开展科学知识的探索活动,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学习得更加有劲,玩得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达到双丰收的良好效果。加深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创设情景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我们要明白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觉醒,那无疑是理想的方法之一。它对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贯彻素质教育,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对于课堂沉闷气氛的改变都有一定的好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与进取,不断地积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