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有趣的科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职校;数学教育;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训练,过度追求数学结果的推理演绎。数学教材内容繁、难、偏、旧,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淡化了作为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知识的储备,缺乏对有关数学背景知识的介绍,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了解,缺少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被动地死记硬背和机械地接受训练,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文化教育和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在高职院校中数学教学缺乏市场,造成很多学生惧怕数学的状况。
显然只有改变传统的、机械的和死板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将数学教学转到尊重学生经验和需求上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探讨数学现象和规律,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自身感到数学是“有趣味”的,真正喜欢数学。这也说明了让趣味数学走进职校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职高数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从而达到接受数学的目的。
一、生活中的数学
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实用,最终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
例如,讲解“排列组合”一节时,通过一个有趣故事来引入:本班一个小组10位同学去一家餐馆吃饭,10个座位有先后顺序,10位学生谦让很久也没有入座,饭店老板说:“你们在本店每吃一顿饭,就换一种坐法,等到所有坐法都坐过一遍之后再来吃饭,本店将永远免费请你们。”请问,若一天平均吃一顿饭,这10位同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免费吃饭?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很快就进入角色。引起了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游戏中的数学
数学是严肃的事业,游戏是闲暇的娱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如果寓数学于游戏中,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数学因与游戏的结合而不再枯燥;另一方面,游戏也因有数学的参与而不再空洞。同时,数学教学的游戏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
游戏在于“享乐”,但游戏者在“享乐”中却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学生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身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松,智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这更加符合职校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需求:玩中学。所以,教师要利用游戏,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让他们感觉到其实数学也不是那么深奥的。如我在教学“函数的定义”这一节内容时,利用猜数的游戏,就是让学生在心里想一个数,把它除以2再减去3,将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猜出学生所想的是哪个数。这样,很快就出现了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发言的热烈场面,大大地激发了兴趣,并且极为自然地引入课题,本来很抽象的理论,在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又如,在讲“角的概念推广”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定义以及角的推广成任意角时,本人在课堂上设计了如下活动: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个大的钟面,让两位学生充当分针和时针,然后在老师的指令下进行一连串的活动。整个活动中,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当活动结束以后,我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我以后不怕了。听了以后,我心里暗暗高兴,职高数学教学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学生觉得数学“不难”。
三、从数学中找回成功感
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以后学习的劲头就会更足。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可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
在学习“等比数列”时,首先设定学生中的某位创办公司成交了一笔大生意,购买了一百万元的产品,对方要求付款,给出两种支付方式:一是一次性付一百万,二是交付一元,连续三十天,每天给前一天两倍的钱,大家帮他选一选,哪种方式对他的公司更划算?学生被这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展开思考,各抒己见。此时点明课题,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等比数列求和的学习。
四、专业中的数学
除去少数想参加高职单招的同学外,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学好技能。将必学的数学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多讲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也是在学习专业知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针对数控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给他们一张图纸,要求理解图纸所表达的意思,再利用数学知识通过运算得出一些相关的数据,然后按要求在车床上做一个零件,并计算成本等。对零件的评价既检查到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对学生车床的基本操作能力进行了测试,一举两得,这样学生在学习和测试中感受到了乐趣,有利于促进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为了提高职高生的数学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做法还有很多,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心理辅导……运用各种适合于现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新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勇气和信心继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老师认真地去做,就一定可以使学生热爱数学、理解数学,最终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都得到数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淑红.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误区一:处处探究,视探究为新课程教学的唯一良方
在一些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其探究思想,处处设计探究,处处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结果课堂闹哄哄,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就在混水摸鱼,一堂课下来只有固定的几个学生在真正参与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教学,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
事实上,探究式教学也有其自身缺点:探究活动的计划性差,探究过程较长,耗用时间较多,教学过程的驾驭是很困难的,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课堂组织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一些内容的教学,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仅仅把它当做教学和学习的唯一方式,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所以在批判原有错误的同时也就要避免新的极端。
探究式教学必须在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中进行。比如学生通过探究对某一现象已有大量的感性经验时,或者学生对某一现象或知识不太深入时,教师的讲授就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另外,探究也需要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没有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本身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师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
误区二:频繁提问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内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或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探究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一些老师却将探究式教学演化成了“满堂问”式教学,教学中频繁提问,把提问当成了探究的唯一形式。其实课堂上探究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不精心设计问题,只是提出一些“你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感想”“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问个不停,学生来不及深入思考,只是应付性地随意发表“见解”,并不能获取探究学习的实效。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失去兴趣,还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使探究学习适得其反。 转贴于
设计适用于探究性教学的问题应当明确以下四点。
第一、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趣味性、连续性,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以此来设计问题的情景或必要的材料;
第二、问题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及认知能力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其感知和认知能力有效探究;
第三、问题不仅应有利于获取学习的成就感,而且应有利于实施有效教学,获取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探究式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要具有可探究性,而且要有利于教师的指导性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误区三:不需预习
在评课过程中大家谈到了“预习”与“探究式教学”的矛盾。
有些老师认为:探究式学习就像猜谜一样,如果谜底给出,就会失去猜谜的动力,课堂就会失去精彩,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是对答案找过程,缺乏创新性,这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也有一些老师觉得: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知道答案,但并不防碍探究。因为我们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而结论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的教学重过程而不能仅重结论。
误区一:处处探究,视探究为新课程教学的唯一良方
在一些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其探究思想,处处设计探究,处处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结果课堂闹哄哄,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就在混水摸鱼,一堂课下来只有固定的几个学生在真正参与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教学,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
事实上,探究式教学也有其自身缺点:探究活动的计划性差,探究过程较长,耗用时间较多,教学过程的驾驭是很困难的,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课堂组织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一些内容的教学,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仅仅把它当做教学和学习的唯一方式,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所以在批判原有错误的同时也就要避免新的极端。
探究式教学必须在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中进行。比如学生通过探究对某一现象已有大量的感性经验时,或者学生对某一现象或知识不太深入时,教师的讲授就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另外,探究也需要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没有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本身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师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
误区二:频繁提问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内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或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探究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一些老师却将探究式教学演化成了“满堂问”式教学,教学中频繁提问,把提问当成了探究的唯一形式。其实课堂上探究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不精心设计问题,只是提出一些“你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感想”“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问个不停,学生来不及深入思考,只是应付性地随意发表“见解”,并不能获取探究学习的实效。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失去兴趣,还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使探究学习适得其反。
设计适用于探究性教学的问题应当明确以下四点。
第一、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趣味性、连续性,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以此来设计问题的情景或必要的材料;
第二、问题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及认知能力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其感知和认知能力有效探究;
第三、问题不仅应有利于获取学习的成就感,而且应有利于实施有效教学,获取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探究式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要具有可探究性,而且要有利于教师的指导性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误区三:不需预习
在评课过程中大家谈到了“预习”与“探究式教学”的矛盾。
有些老师认为:探究式学习就像猜谜一样,如果谜底给出,就会失去猜谜的动力,课堂就会失去精彩,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是对答案找过程,缺乏创新性,这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也有一些老师觉得: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知道答案,但并不防碍探究。因为我们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而结论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的教学重过程而不能仅重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