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行业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发展趋势
中国的商业银行相较于美、英等国家发展较晚法律环境与制度建设相对落后,且具有对行政的依赖度较高的特点,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混业经营以成为了中国金融业的必然发展方向,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的,中国金融混业经营试点在法律制度上没有障碍。这充分表明央行对金融混业经营持积极态度。也就是说,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洪流可以开闸放行了。
然而,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混业经营,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本运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却因为与证券等高风险金融产品捆绑在一起而降低了资金安全系数,所以在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对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因此,研究在中国独特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及利弊就极有意义了。
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理解
(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具体概念
混业经营是一个金融业发展初期出现的一个概念,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狭义来说,它主要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广义上的理解是指银行除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外,还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份。在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早期的混业经营曾经被严格的立法所限制,而当这一概念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的时候,已经有了全新的,较为明确的概念限定与组织形式。现阶段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银行母公司模式;以为美国为代表的银行控股模式。
而在中国,为了有效避免监管,一般会采取第三种,即设立允许经营证券承销等业务的子公司的模式。
(二)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
1、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已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面对世界贸易和资本一体化的现状,世界各国的金融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商业银行承担了来自投资银行与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的压力,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已无法满足竞争的需要,因而经营模式的转变是势在必行的。
而从需求层面考虑,商业银行的客户存在对于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要,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使得商业银行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位客户提供存贷款,理财业务,证券投资等多种服务,这也是全能银行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2、国内金融市场的要求
混业经营的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改革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过于单一,信贷资产的比例维持在70%以上,而证券资产与其他资产的种类又很有限。这无形中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尤其在经济形势动荡的情况下,不利于商业银行分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因此开展混业经营,丰富资产和业务的品种,能够帮助商业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回避风险。同时,由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直接融资增加,存款来源减少,也是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动因之一。
(三)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的具体表现
1、表外业务种类与比重的增加
由上看见,中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包含了大量规模,占净收入的比例逐步扩大,标志着我国商业业务正向多元化发展,混业经营趋势已然显现了出来。
2、银行控股的证券经营子公司的增加
首家由银行控股的证券公司,国开证券于2010年8月25正式挂牌,实现了我国“银证互补”的首个成功案例,标志和我国商业银行迈出了混业经营的第一步,随后,以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控股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以宝钢、山东电力、海尔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他们通过全资拥有或控股子公司,在控股集团内部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也通过与外资合资的方式介入投资银行业务,如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等。证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的道路上没有政策上的实质障碍,而其发展模式将类似于美国的银行控股模式。
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可能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尽管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在我国存在必然性,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利影响,值得引起政府监管部门和整个金融行业关注。
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还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管和控制体系,贸然实行混业经营,可能会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导致整个行业的混乱。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及水平有限,过分的扩张综合性银行集团的业务范围和企业规模,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漏洞,限制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留住优质客户
“以我们的了解,银行现在都很想和PE机构合作,进行投资。”北京易凯资本的王冉说。
兴业银行投行部人士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银行现在非常积极地在找私募”,而即使是一些二三级城市的商业银行公司部、投行部人士也开始尝试了解“PE的运作规则、中国PE的发展状况、未来走向以及监管法规等”。
据PE机构人士分析,商业银行目前的这种PE冲动,很大程度上是以“留住优质客户”为出发点的。
“各个投资市场都相对萎靡,银行负利率,而创业板推出后可能的爆发性增长都对银行的大额存款产生了巨大推拉力。如果银行不介入PE,这部分资金就会大量流出。”王冉说。
北京建设银行理财部门一司姓人士指出,如果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就要介入PE,因其是资产配置的重要部分,而更重要的是目前PE投资的回报率相对于其他投资都要高。况且在商业银行进入PE刚露苗头之时,谁先占领这个市场谁就赚取了前期利润。
商业银行因此不得不主动寻求结束“和PE毫无瓜葛”的时代。至于商业银行法目前不允许商业银行直接PE 政策的松动也并非不可能。
硅谷模式提供“借鉴”
招行行长马蔚华认为,商业银行介入PE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收购PE基金管理公司或信托公司来进行间接投资。此外,商业银行围绕PE做一些金融服务方案或者增值服务,也是一个趋势。
以浦发银行为例,自其和中科招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财务顾问+托管“的综合服务模式为PE机构和成长性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后,目前已经和十几个PE基金建立了类似的合作。
“而在这方面,硅谷银行做的一向不错。或许可以供中国商业银行借鉴。”张征说。
在硅谷模式中,商业银行和PE基金的合作,商业银行不仅托管PE基金,还能利用自身的资源为PE基金推荐“合格投资者”、项目来源,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是PE基金的独家财务顾问,也可以为融资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这样可以大量增加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张征认为。据了解,以商业银行托管PE基金算,托管费用大约在千分之零点四到千分之一不等,动辄上亿的PE基金对于银行而言,也是个不错的生意。
“那些有PE进入的企业,我们会有选择地跟进贷款”,建设银行一人士说,因为“PE先期做过尽职调查,相当于先替银行做了体检”。而跟进的这种贷款,“可以事先约定把贷款作价转换成相应比例股权或期权”。这名建设银行人士进一步解释说,由PE机构代银行持有期权,行权之后在PE机构和银行之间按一定比例分成。
据了解,银行获得的利润有时候可以高达20%,因为银行控制信息、客户等优势资源。
硅谷银行目前80%的收入来源于商业银行业务,但他们只贷款给那些有PE机构进入的创业企业以及那些精选的个人。同时硅谷银行还有10亿美元的创投基金,是硅谷349家PE基金的股东。
政策“突破”或可放开
“只要能在风险和投资之间找到平衡点就可以进军PE市场。”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日前在接受记者的一次采访时坦言。
如果马蔚华的说法能得到监管层认可,那么商业银行PE之路就可能借鉴保险机构,采取“个案审批”的办法来做。但银监会相关人士指出,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因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做PE还是多有顾虑”。
尽管如此,去年工行还是通过控股公司工银香港投资阿里巴巴成功。这被认为是商业银行曲线PE的先例。
此外,去年开始火热的PE市场,也使得中行、招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推出了一些投资PE业务的理财产品。如建设银行2007年发行了建行财富三号一期和三期,中信银行也推出了中信锦绣1号和2号理财产品,招商银行更是发行了金葵花鸿运1号全球私募股权理财财产。
“这些产品都是联合信托来募集的。”王冉说:“信托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目前还是有法律障碍。”
王冉接着指出:“如果银行介入的PE是以金融机构股权为投资目标,那操作可行性还会大大降低。因为根据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规定,中资非金融机构发起或入股银行机构必须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另外银行能接触到的生产制造以及房地产类企业,由于生产元素价格上涨以及政策性原因目前的状况都不太好。在对PE的风险控制以及行业判断上,银行也没有经验。“这大概就是银监会担忧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冉说。
在国外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型金融机构都是PE基金的资金来源,而商业银行是我国最大的金融资源:保险公司只有3万亿左右的资产,而商业银行的这一数字为30万亿。
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只有商业银行仍然不允许做PE投资。而像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券商以及信托公司都已经开始了PE实践。社保基金已经被允许拿出其中的10%投资于PE领域;而保险资金涉足PE领域也由来已久。
六大特征造就创新盛宴
2011年银行业产品创新活跃度进一步提高,创新深度增强,产品之间的整合程度提升,信息技术对于产品创新的支撑度进一步提高,六大创新特征逐步显现。
三类创新产品支撑银行业务增长。理财、信贷和银行卡业务是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和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的重要支点,也是产品创新最为活跃的三大领域。从理财产品看,据Wind资讯统计,2011年共有100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总计23413款,发行规模16.5万亿元,实现预期收益的产品占比达98%,这些理财产品为稳定银行存款,拉动负债增长,维系客户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信贷产品看,各家银行为优化客户结构,提高息差水平,纷纷将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信贷作为创新重点,采用抵质押方式创新、担保模式创新及渠道创新等多种形式,打造中小微企业信贷新产品。从银行卡产品看,主要围绕“主题+功能+客户群”三要素进行组合式创新。银行在发卡之初,首先锁定目标客户群体,根据客户某一偏好,选择特定事物作为设计主题,配合独特的附加服务与使用便利,使“客户群”、“主题”、“功能”贯通联结,实现银行卡产品创新。
负利率环境促使理财产品投资结构趋变。负利率环境使得银行存款产品销售受阻,理财产品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前沿阵地,备受市场关注。2011年,理财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三大投资风格变化上:一是投资期限结构错配化。2011年,银行为追求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稳定本行存款资源,纷纷使用“短钱长投”、“滚动发售”等方式,融入短期客户资金,投资于期限长、收益高的资产类别,利用资金融入与融出的期限错配,获得高额理财收益。据统计,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发行量的88%,期限在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发行量的68%。二是投资风格相对激进化。迫于通胀压力,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高收益理财产品以抵消通胀影响,因此非保本理财产品成为各行理财产品创新热点。资料显示,2011年非保本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重达62%。三是投资标的多元化。2011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混合型,即一款产品往往投资多个标的资产,“货币市场+债券”和“信贷资产+债券”的双组合理财产品开始占据主导。此外,挂钩酒类、旅游等市场投资热点的理财产品也不断涌现。
客户细分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细分进行产品创新,是2011年度产品创新体现的又一特点。在零售业务方面,众多银行纷纷针对高端客户量身定制私人银行理财产品,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如工商银行针对其私人银行客户设计的“黄金组合”顶级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沃德财富私人银行跨境综合财富管理服务”等。在信贷业务方面,各家银行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类型、成长阶段、经营特色等方面的差异,针对客户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服务渠道或平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如中信银行针对不同集群业态的中小微企业推出“成长贷”服务方案;华夏银行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推出的“龙舟计划”等。在银行卡业务方面,银行卡业务逐步成为银行零售客户分层标识,也成为各类高端专属服务的介质载体。如中国银行针对私人银行客户推出“环球荣耀非同凡享”长城美国运通卡,为客户提供“1+1+1”管家式金融服务等。
整体金融服务方案创新逐步取代单一金融产品创新。2011年,各家银行纷纷针对特定客户群体,推出跨产品线、跨部门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如华夏银行的“龙舟计划”,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提供十余种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涵盖多种融资模式,应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不同需求。瑞士联合银行(UBS)则打破了投资银行、公司业务、私人银行以及全球各业务中心的区域限制,形成了跨区域、跨部门、全球专业人才联动的一站式服务,为客户提供以咨询为核心,涵盖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等多业务领域的金融解决方案。
金融网络化蓬勃发展势不可挡。网络平台不仅为银行原有产品及服务提供了全新营销渠道,同时也是银行产品创新的主攻方向。一方面,各家银行纷纷升级网络银行,大力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推出各式基于电子银行的对公及个人金融服务产品,给广大客户带来全新体验。另一方面,伴随网络商户迅猛增加,各家银行积极依托网络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网络融资业务,实现产融对接。如工商银行针对资金需求频率高、周期短的企业,依靠网银平台推出“网贷通”产品;交通银行则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开发网络信贷专属平台,系统可根据客户在线申请的相关信息量身定做最优贷款方案并进行网上预审,授信过程通过网络实现,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的便捷优势。
机构合作成为拓宽创新产品市场空间的重要方式。银行与其他机构,尤其是与非金融业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在银行卡和信贷产品创新中更为明显。在银行卡方面,如光大银行北京分行携手北京金逸影城、日本信用会社(JCB)国际信用卡公司共同推出了“光大・金逸”联名信用卡。建行浙江分行与医院合作,开通了具有“预约挂号”和“先诊疗,后结算”功能的“健康龙卡”。中国银行北京分行携手招商证券和招商期货联合推出北京地区首张银证期三方联名卡“长城・智远”联名借记卡。在信贷产品方面,如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市科委、保险经纪公司及太平洋保险公司携手,通过“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中小微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短期贷款业务。
五大趋势打造金融创新方舟
放眼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崛起、国民财富分化、金融脱媒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共同构成了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五大热点问题,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趋势也会应势而变,出现五大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异军突起。中小企业群体是未来银行创新竞争的战略红海,在这一领域,创新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与机构的合作升级,银行将以全新的方式与中小企业合作伙伴、电子商务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公司及政府开展合作,通过订单等方式确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信用评级信息,通过行业协会提供行业发展信息,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或政府提供定向担保等多种方式评定中小企业主资质,评估其信用水平与偿还能力。二是中小企业融资抵质押物范围扩大,以专利权、音像版权、著作收益权、排污权、特种经营专属权(如品牌商、汽车4S店等)和商誉商标使用权(如东来顺、肯德基等)等特种权力为主的质押担保授信产品将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产品的创新重点,这些特种权力与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运营特点相结合,经过标准化处理,形成更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
借助小额贷款公司提高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活跃度。针对农村金融领域,银行将借助小额贷款公司这一利器,与政府、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多方联动,充分利用地方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农业保险公司联保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手段,通过同业授信方式(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授信,再由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给农户),降低农户贷款实际运营成本,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财富管理业务品种将进一步丰富。针对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产品创新将体现出更加综合化的趋势,实现一站式的财富咨询和管理解决方案。银行将基于复杂的资产配置方法和工具,系统地评估客户的金融需求和风险偏好,将涵盖财务规划、资产管理、投资、保险、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诸多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造性地组合,并按照客户贡献度进行差异化定价,定制出适宜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
以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主导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创新增多。综合金融方案创新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更多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将被融入综合金融方案。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将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进行有限切分,并逐步由单纯的贷款资金供给方,转变为信用风险承担方和整体金融方案发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