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

资金流向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金流向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资金流向问题

第1篇

(西安铁路局建管处,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资金监管的工作经历,对铁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铁路建设资金监管中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 :铁路;建设资金;监管

中图分类号:F5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136-01

一、铁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涵义

所谓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是指项目建设期间,为防范资金风险,做到专款专用,防止挪用、串用等违规行为,建设单位沿袭建设资金流向,对拨付的建设资金进行检查而建立的一种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是确保资金依法合规使用、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管理手段。

二、加强铁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必要性

1.规范建设资金管理的需要。铁路项目资金来源以财政性资金、铁路债券、企业自有资金、银行借款资金为主。加强资金流向监管是对建设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管的体现,也是规范资金管理的需要。

2.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铁路等交通基础性建设投资;特别是近两年,为拉动内需,铁路每年基建投资规模保持在8000亿以上。依法合规使用建设资金是确保建设项目按照设计标准、规模顺利实施的关键。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是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全面落实“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建设管理要求。

3.维护项目稳定的需要。维护建设项目稳定,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期足额发放,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上访讨薪等事件发生,是建设单位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督促参建施工单位按规定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重要内容。

三、铁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1.监管意识不强。部分建设单位对资金流向监管认识不到位,建设单位只要按合同约定、工程进度拨款就行;认为施工单位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行为,是铁路建设管理中小问题,只要按期建成投产就行,资金如何使用完全是施工单位的事,甚至对资金流向监管持抵触情绪。

2.监管制度不完善。《铁路建设资金管理办法》颁布于2005年,基本不涉及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内容;尽管铁路总公司陆续出台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有关通知,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制订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监管制度;部分项目管理机构疏于建设资流向监管,三方监管协议流于形式。

3.监管深度、尺度不够。对参建施工单位而言,建设资金使用更多体现在成本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征地拆迁等方面,违规截留、挪用建设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结合施工单位的包价范围、施工程序、成本核算、合同管理、分包计价等内容,资金流向监管工作是肤浅的、片面的。

4.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与参建单位资金统一归集管理的矛盾问题。铁路建设资金管理一项要求,即确保专款专用;作为铁路参建施工企业,从集团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要求出发,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是提高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资金监管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都有资金归集诉求,加大日常资金流向监管困难。

四、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应对措施

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监管意识,提高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首先,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依法合规使用建设资金的重要性,树立强化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意识。其次,加强资金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综合管理素质。最后,组织财会、计划、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对建设资金流向进行监管检查,提升检查力度、深度。

2.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制订监管条款,确保资金流向监管依法合规。

2006年,原铁道部首次正式发文,明确铁路基建大中型项目必须将资金监管、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等事项纳入铁路建设合同管理;铁财〔2007〕237号、铁财〔2011〕24号也分别对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提出具体要求。

项目管理机构应在施工承包合同签订环节,以合同的形式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细化资金流向监管程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工作依法合规,这是保证实施资金监管的前提。

3.完善三方监管协议,明确各级监管职责,建立逐级负责的资金监管体系。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监督”的管理原则,严格执行建设、施工及监管银行的三方监管机制,明确各级资金监管责任主体及责任人,充分发挥各级监管职能,做到项目管理机构对参建施工单位资金实施监管向铁路局负责;参建施工单位对所属项目部资金实施监管向项目管理机构负责;监管银行对施工单位资金拨付实施监管向项目管理机构负责。

4.加大监管考核,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单位应加大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检查力度,铁路局对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定期检查抽查,对查出问题、问题整改、监管制度落实、三方监管协议的履行等纳入建设单位考核。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奖惩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对参建施工单位建设资金违规使用的,纳入施工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对项目管理机构违规使用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结论

今年是铁路“十二五”收官之年,大规模铁路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之际,能够参与铁路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机遇;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是管好用好建设资金的关键。通过本文研究,期望为铁路建设资金管理工作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通知》

第2篇

关键词:直接投资;异常资金;外汇监管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我国资本项下呈现出收支双向大幅增长的整体态势,收支顺差和结售汇顺差进一步扩大,外资流入呈现渠道多样化、形式复杂化的特点,其中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在流入方式、结汇使用等方面表现异常。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国内房地产等行业投资依然过热的背景下,对直接投资项下异常资金流入应予以高度关注。

一、直接投资项下异常资金流入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从投资行业上看,非生产型外资企业增长较快。国内利用外资一般以生产型企业为主,但2009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和我国利用外资速度加快,非生产型外资企业的设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除传统的外资房地产企业外,主要是各类咨询服务公司,这类企业名目繁多,注册资本大小不等,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经营范围较模糊,资本金结汇是否用于自身经营活动往往难以核实。

(二)从资金来源看,缴款人与投资人不一致现象增多。正常情况下,外资企业的境外汇款人就是外方投资人,投资人与缴款人保持一致。外方投资者与缴款人名称不一致原因较多,有些是投资者为实现正常投资而采取的变通措施,反应了投资者在特定制度约束下的一种合理诉求;有些则是在投机等非正常动机驱动下产生的非法交易行为,特别是境外同一汇款人多次向境内不同企业汇款,带有明显的地下钱庄资金运作特征。

(三)从资金流入速度看,注册资本提前到账明显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注册成立以后,企业根据开工进度和商务部门的批复规定分批汇入注册资本,并逐步结汇使用。但有些企业资金到账与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明显不相符,出现注册资本到账快、结汇快等异常现象,这些企业往往在短期内完成外汇登记、注册资本快速到位,有的企业甚至当日办理外汇登记并开立外汇账户,次日资本金全额到账。

(四)从资金使用看,存在较多结汇用途与经营范围不一致现象。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应在工商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超范围使用不仅改变了资本金结汇用途,违反了相关外汇管理法规,而且投资的真实性大多存在问题,甚至是虚假投资。例如淮安市某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范围为货物仓储及配送,资本金4790万港币到账后结汇全部用于购买无形资产,明显与公司经营范围不符。

(五)从外汇年检看,非正常不参检企业增多。外商投资企业每年要按规定参加外汇年检,向外汇局报送前一年度的外汇收支及经营情况报表和年度审核报告,以便外汇局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到位使用情况,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外汇违规行为。外资企业除注销以及转中资等原因外,应及时参加外汇年检,否则将被暂停办理新的外汇业务。近年来,企业非正常不参加外汇年检明显增加,不少企业成立第二年人去楼空,无法联系,其投资真实性不言而喻。

二、异常外资流入的原因分析

(一)内外部经济环境反差是直接投资异常流入的直接动因。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经济增长乏力,资本市场不稳定,加之美国等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将基准利率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超低水平,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形成较大利差,从而导致大量国际资本加速流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影响下复苏,高速的经济增长及伴随着的后发优势使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同时,随着涉外经济发展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也成为吸引异常外资流入的重要因素。

(二)招商引资偏好为异常外资流入提供了隐性“政策保障”。利用外资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满足国内生产建设的资金需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最终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引导,但“重量不重质”招商引资偏好短期难以改变,有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式”倾向,层层下达引进外资任务导致“全民”招商的不正常现象,甚至采取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这一方面造成了外资近年来的集中和大规模流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有些基层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不惜通过非正常手段违规引入虚假外资,客观上助长了直接投资项下异常外汇资金的流入。

(三)外汇指定银行重服务轻监管导致代位监管不力。自2002年以来,外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授权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审核办理,这项改革举措在便利企业的同时,增加了外汇指定银行的监管职责。随着更多传统外汇指定银行上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导致各银行在外汇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外汇指定银行作为外汇政策执行者与外汇利益经营者的利益冲突日益显现。有些外汇指定银行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未能处理好服务企业和代位监管的关系,对企业资本金结汇审核把关不严,业务操作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向外汇局报告不及时、不完整,甚至帮助企业变相结汇规避管理。

(四)现行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制度对异常外资流入难以有效控制。当前资本金结汇制度在服务企业、实施科学监测和控制境外资金异常流入风险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管理理念的要求。表现为在结汇管理中过分依赖于银行对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表面真实性审核,忽视了对企业资本金结汇资金实际用途的后续管理;同时,缺乏有效的资本金结汇监测分析机制,管理系统以业务操作为主,监测分析功能相对薄弱,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和企业外汇年检的财务数据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以事前审核为主的现行资本金支付结汇制度一方面造成企业结汇手续繁琐和银行业务成本不断增加,与当前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改革精神相悖;另一方面也未能有效防范异常外汇资金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流入,企业资本金违规结汇游离于外汇监管之外。

(五)与外商投资企业相关的管理信息交流不畅弱化了对异常外资流入的监管。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涉及商务、工商、外管、税务和开户银行等多个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但目前各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一是外汇局与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之间未建立信息交流长效工作机制,信息不能及时共享,难以充分掌握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体状况;二是外汇局与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反洗钱系统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联系机制,无法实时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的真实去向进行跟踪监督;三是外汇局与外汇指定银行信息交流体系不健全,银行报送的资本金到账及结汇备案信息过于简单,外汇局无法及时了解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详细情况。由于直接投资项下异常外汇资金大多披着合法的外衣流入,相关监管信息交流不畅通使外汇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对直接投资项下异常外资进行甄别和查处,增加了对外资资本金结汇真实性监管的难度。

三、加强异常外资流入监管的对策建议

异常外资大量流入将进一步推高国家外汇储备,弱化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增加通货膨胀的治理难度,必须积极调整当前外汇管理政策,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异常外资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和管理。

(一)转变招商引资理念,引导外资合理、规范流入。地方政府部门应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的关系。一是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使外资流入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二是要注重引资质量,重点在优化环境和改善服务上下功夫,而不应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数量,人为放宽相关的管理规定,造成虚假外资甚至是“热钱”的大量流入,影响外向型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要主动协同外汇管理部门对资本金的流入和结汇进行跟踪监管,堵住虚假外资流入渠道,从源头上确保外商直接投资的真实和有效。

(二)改革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和意愿结汇制度。从长期看,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应从重外商直接投资登记、开户和验资询证等行政性审批业务向重资本金结汇资金使用的监测分析转变,资本金结汇制度改革应顺应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和促进投资便利化的要求,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放”与“管”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意愿结汇,分类管理。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守法或外方的资信情况进行分类,对正常企业允许其资本金按照意愿结汇,便利合规经营企业资金使用,对风险企业实行有条件结汇,依托非现场监测工具对结汇人民币资金流向进行重点监控。

(三)完善直接投资项下异常资金跨境流动非现场监测机制。首先,进一步完善资本金结汇资金支付的非现场监测内容,将资本金结汇人民币资金收支信息纳入监测系统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该类账户与其他人民币账户之间资金划转的全程监控,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非现场监管指标,及时对发现的异常支付或银行上报的可疑交易进行现场核查。其次,建立外汇年检数据分析监测制度。企业外汇年检提交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外汇收支情况表事先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全面掌握企业的资金来源、占用以及经营状况,及时发现企业异常或违规交易的线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外汇年检信息对异常资金流入的监测预警作用。

(四)强化外汇指定银行真实性审核责任。银行在办理资本金结汇业务过程中,要运用KYC(Know Your Customer)原则,充分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中有关经营范围、投资总额及注册资本、资金到位进度条款等相关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注意审查其注册资本是否与企业生产经营范围、规模和行业特性相符,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是否符合当地实际,一旦发现疑点就应列入跟踪管理重点对象并及时向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对未有效履行资本金结汇监管业务的外汇指定银行要严格按照外汇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强化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时的真实性审核义务。

(五)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大对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针对当前直接投资异常增加以及资本金流动、结汇使用的特点,加强与公安、商务以及人民银行反洗钱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跨系统的异常投资外汇资金协作监管机制,互通信息,协调行动,共同防范和打击热钱等非法外汇资金通过投资方式流入;同时,建立跨地区外汇局之间联合办案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通过联合检查、延伸检查等方式,提高对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资金异常流动检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3篇

关键词:出口加工贸易 异常资金 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66-02

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在货物贸易出口中占据重要位置,“热钱”是否通过加工贸易渠道流入国内也成为比较关注的问题。天津市加工贸易具有出口额较大,增值率总体水平较高的特点,就此,我们选取了19家2010年进料加工贸易核销出口额大于5000万美元、20家2010年来料加工贸易核销出口额大于1000万美元的出口企业作为样本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加工贸易现状特点、监管现状及监管漏洞,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天津市出口加工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加工贸易出口现状及样本企业情况

截至2010年底,天津市共有869家企业存在加工贸易出口业务,加工贸易出口额较大,在天津市出口贸易额中占比较多。2008年-2010年,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额占天津市出口总额比例均在一半以上,且这一比例连续2年相对于一般贸易出口占比高出10%以上。

我们利用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2010年的出口收汇数据对样本企业进行了筛选,其中进料加工企业选取了19家,2010年核销出口额占进料加工贸易核销出口总额的42.34%;来料加工贸易企业选取了20家,2010年核销出口额占来料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1.1%;以上39家出口企业核销出口额占加工贸易核销出口额的46.7%。

(二)加工贸易境内增值率较高

如果假设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产品不在国内销售,且一个年度周期内进口材料全部出口,那么可以认为:海关统计的加工贸易当年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即为加工贸易国内工缴费的增值部分。根据近三年海关统计数据所测算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显示:近3年来,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较高,且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远大于来料加工贸易的增值率。

(三)加工贸易出口额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根据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统计的已核销出口额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额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占比均在60%以上,在本次选取的样本企业中,其中一家企业既有进料加工贸易也有来料加工贸易,总样本企业数为38家,外商投资企业共有35家,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样本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的98%以上。

(四)不同企业的加工贸易增值率不同

根据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企业的来料加工工缴费率和进口贸易付汇核查系统中数据测算的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显示,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并未呈现出一个规律性的范围分布,根据样本企业数据统计显示:一是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增值率与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不同。由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特点的不同,整体上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小于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但个体企业层面上不遵循这个特点。例如:天津武田药业有限公司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高达95.84%,阿富特(天津)天津电子有限公司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仅为9.21%。二是不同行业间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不同,例如:同样为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重型机械的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由于产品国内销售占比较大且国内购买原材料较多导致增值率高达96.45%,而电子行业企业优爱特(天津)电子有限公司增值率为43.84%。三是相同行业不同企业间增值率存在差异。例如:同样属于电子制造行业,天津泰进光电子有限公司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为63.23%,阿福特(天津)电子有限公司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为9.21%。

二、对加工贸易出口及收汇的监管

(一)海关对加工贸易物流的监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海关对加工贸易监管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出口企业备案。加工贸易出口企业首先向海关申请货物贸易的备案,如实申报贸易方式、单耗等。海关审核合规后,向企业核发加工贸易手册。其中,单耗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加工生产单位出口成品所耗用的进口料件的数量,是海关凭借判断申请企业本手册下是否可以结案的依据。二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报关及加工。出口企业持加工贸易手册等有关单证在海关办理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口报关手续。若企业发生使用非保税物品加工、退运、退换时,应及时向海关进行申报,海关按相应数量在手册中进行扣除。此外,海关要求出口企业将加工贸易货物存放在经海关备案的场所,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单证,并按照规定向海关提交上年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年度报表等资料。三是加工贸易货物核销。出口企业将同一手册中进口材料加工复出口结束后,向海关进行申报核销,并如实申报进口料件、出口成品、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以及单耗等情况,海关审核单证齐全无误后,受理报核并予以手册结案。

(二)外汇局对加工贸易资金流的监管

当前,外汇局对加工贸易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贸易方式并使用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和联网核查系统进行收汇核销的监管。一是来料加工贸易收汇核销的监管。针对来料加工贸易进口原材料时不付汇,出口时只收取工缴费的特点,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只要求企业对来料加工出口贸易对联网核查要求的比例内工缴费率部分进行收汇核销;对超出联网核查比例外的收汇,收汇银行在出口收结汇系统中凭相应关单进行比例外登记为企业进行结汇处理。十进料加工贸易的收汇核销监管。出口企业进行进料加工贸易分为进料对口(进口原材料后加工复出口给同一家企业)和进料非对口两种,企业进行进料加工贸易的核销时,允许企业使用收汇水单核销出口报关单或者使用收汇水单和进口报关单进行抵扣核销。若企业存在抵扣时,按照联网收结汇核查额有关规定,外汇局定期将虚增可收汇额度进行扣除。

三、应关注问题

(一)工缴费率的核定没有统一标准,监管难度大

选取的样本企业中,多数存在来料加工贸易的企业和少数进行关联交易的进料加工贸易企业的工缴费率通过关联公司间进行协商决定,不同行业、同行业不同企业间分别受汇率因素、原材料市场、企业战略决策等因素的影响在工缴费率制定上差异很大,因此从政策制定上无法选取一个适用于每个企业情况的工缴费收取比列来监管加工贸易出口收汇。

(二)进料深加工结转出口收汇币种无限制,异常资金有可能流入境内

进料深加工结转出口,企业既可以收取外汇也可以收取人民币,若收取人民币进行核销时,按照规定,企业应持相关单证到外汇局进行核销,同时按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操作规程,按人民币核销额进行可收汇额度扣除。但是如果企业重复收汇,对同一笔出口既收取人民币也收取外汇,通过网上核销系统直接办理收汇核销时,系统无法监测该笔收汇是否为同笔收取人民币项下的深加工结转重复收款,因而使得企业通过此种渠道收取非贸易背景的外汇存在可能。

(三)跨境人民币结算以外币报关、收取人民币,异常资金有可能借道流入境内

按照规定,出口企业出口报关使用出口收汇核销单,以外币报关,就应收取外汇,但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后,有的出口企业出口时使用核销单并以外币报关,结算时使用人民币,有可能存在对同一项下的出口进行双重收款的异常资金的跨境流入。

(四)外汇监管与海关物流监管的相互独立,监管对象各有侧重

当前,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主要以单耗为依据对同一加工贸易项下进口材料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手册进行,对加工贸易企业境内采购、退运、退换、境内销售实行企业报告的方式监管。外汇监管只是对企业已签订的加工贸易合同资金流进行监测,从而无法准确的了解加工贸易企业出口收汇规模的准确性。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部门联合监管,有效监管加工贸易工缴费收汇的合理性

与海关联合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对企业出口报关过程的审价应参考市场行情和历史价格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工缴费率,对收汇异常的加工贸易企业调阅资料进行现场联合核查。

(二)进一步从政策上完善对加工贸易的监管

加强对企业境内贸易人民币账户与外汇账户的联合监管。同时,加快人民币跨境结算和外汇监管业务政策制定的对接,进一步完善对进料深加工结转业务的法规制定,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堵塞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可能性。

第4篇

【关键词】 企业 会计 资金异常流动 辨识准则

当前,伴随着国际、国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舞弊手段,其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是通过企业贸易往来、日常经营、对外投资等一般商业行为,使企业的公共资金流动进个人账户。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存在严峻的经营隐患。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亏空尚未被发现,非法占有的资金早已经流转到了国外,这必定会给企业带来十分沉重的财务负担,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许多公司因此而遭到兼并甚至破产,从而造成许多不安定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在今日的监管体制下企业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常常是在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之后才被发现呢?这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模式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又在哪里?我国企业防范资金异常流动又有那些方式?以上诸项问题恰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一、会计视角下企业资金异常流动问题的关键点

1、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概念的界定

所谓企业物流指的是企业之间商品或者服务的流动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交易的一方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转移给另一方,而另一种情况则是交易的一方从对方处获得商品或服务。具体来说,物流可分为生产中的半成品、材料的购入、产成品及产品的销售等。而企业的资金流则贯穿于企业营销、采购、生产的所有方面,指的是交易时的一方因为获得了商品或者服务而向另一方转账、付款的资金转移过程,或者是指因为提供了商品或服务而从交易的另一方取得资金的过程。信息流的概念则比较宽泛,主要指的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即对物流、资金流等状态,譬如对商业单证的转移、商品信息的提供、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的描述。

2、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

在具体的企业活动中,信息流的运动方向总是双向的,它随物流与资金流而产生。因此,能否实现信息的高效、准确流动就成为了保证物流和资金流畅通与否的关键。与物流、资金流之间的双向流动一致,物流与信息流之间的流动同样也是双向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企业流通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它们互相支持、互相作用,从而达到彼此依存、密不可分的状态,并以系统整体上的有机协调与整合为最终目的。在这种关系中,资金流是一切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部过程的终结点,它的完成是交易存在的前提,也是交易义务的完成。而信息流则是一种手段,是企业知识与行情传递的载体。至于物流,则是交易的全过程。

当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物流和资金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是等量且对流的。一般来说,在现销的情况之下,资金流与物流应当是同步的,但是在实际中,资金流与物流二者间的运作经常是不同步的,加之我国当前商业信用体系与制度上的不完善,所以有些时候就会出现资金交付后不能及时付货,抑或货物达到后资金难以回笼的状况。这种物流与资金流不能够同步的情形有时会给不法分子提供机会,造成企业损失。

3、企业间资金异常流动的关键点辨识

首先,当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买方通常会支出大量现金或提前预付货款,然而货物或服务的流入价值量却往往明显与资金的流出不符,譬如卖方只提供少量的货物或服务,却有超过货物或服务价值的大量资金流入。这种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物流与资金流的对流不能够等量的情况,通常会成为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主要原因。许多不法分子常常利用这种资金流与物流间的的差额,达到牟取非法利益的犯罪目的。

其次,企业之间的交易经常会涉及资金流与物流,虽然在一般情况之下,资金流、物流应当是对流与等量的,可是某些交易却是资金流抑或物流之间的单向流动,而非对流。譬如,只有资金或货物自交易过程中的一方流入另一方,而交易产生的相应的货物或资金却未能从对方流出。而且在这种状态下,资金或货物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性质和流向也经常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再次,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时候,收入和销售必定是不能分开的,只有进行了一定的销售才能形成同等数额的收入,因此企业收入的相关信息控制点就一定要与销售联系起来。而针对企业的销售手段有预收款销售、现销和赊销三种,在不同的销售方式之下,企业的资金流与物流就会在时间上存在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对于预收款销售与赊销两种销售活动而言,在交易活动中存在资金流和物流之间的时间差,不法分子如果想牟取非法利益的话,利用企业间的这种交易进行资金转移则相对而言较为容易,他们可将资金流入个人账户,抑或乘机把账款收回而不入账,从而形成非法的账外资产。此外,“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的账龄过于长,都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利用“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进行转移资金或从事其他非法行为的可乘之机。而有些预付货款明显并不属于正常的经济业务范围之内,超出了该企业的正常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考虑在交易活动中是否有为其他企业套取材料、物资从而非法牟利的行为。另外,替代他人进行采购也可能还会隐藏着转移收入、非法倒卖、贪污贿赂等违法乱纪的行为。而在现销活动中,交易双方则常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资金流与物流间不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因而也就不容易被不法分子找到作案的可乘之机,相对而言较为安全。

最后,企业资金流入量、流出量与企业规模、企业经营业绩是否匹配等因素也是企业是否产生资金的异常流动的重要特征与问题关键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会计视角下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辨识准则

通过前文分析的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的几种主要模式及问题关键点,可从以下方面找到会计视角下如何对企业资金异常流动监测进行辨识的准则。

1、物流量与资金流量的匹配准则 所谓物流量与资金流量的匹配准则指的是在企业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过程之中,企业所流出或流入的资金量与流入或流出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量存在明显的不对等。而在对物流量或资金流进行监测时,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则可能是有以下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情况是,在两个企业签定交易合同之初,就存在着十分明显的资金量与货物价值量的不对等;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在两个企业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因为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上的不同步,从而最终造成物流量与资金流量的不匹配。综上所述,我们在用量的标准对企业交易过程进行监测的同时,还要结合时间与流向上的监测标准,以实现更加有效的监测。

2、物流与资金流流向上的匹配准则

物流与资金流流向上的匹配准则是指在存在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物流与资金流并非对流,而是单向流动或循环流动的。倘若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个监测标准,可以将此现象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情况下,可以等同于资金流或者物流的量其中一个为零,即交易中一方的资金或者货物流出之后,另一方根本没有相对应的资金或货物的流入;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流向上的可疑性,即流向有可能是与本次交易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关系的分公司、子公司或其他公司,而这个公司实质上往往被转移资金的不法分子所控制,这种借助中间贸易或其他公司来转移资金的行为是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

3、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准则

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准则通常指的是物流与资金流在交易时间上面的一种不同步现象,此处的不同步是除预收款和赊销交易中的合理信用期限之外的另一种情况,即超出合同规定的信用期限并在合理的时间监测标准内仍存在大量资金和货物数量上的不相匹配。将这种现象按照企业间不同的销售方式可分以下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第一种类型是,对于不是现货交易的,即赊销和预收款销售商品的情况而言,无论是赊销还是预收款销售的商品,企业与其他企业在进行交易的时侯,资金流和物流都有信用期限之外的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往往就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非法占有资金的可乘之机。而就本文所研究的范围界定而言,假如交易双方在合同的信用期之内完成交易,并且不存在其他的可疑点,则可以归属为正常交易,排除在我们的可疑监测范围之外。但是假如在合同的信用期之外的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企业之间的交易仍然没能够完成,而且这时候未完成的交易量已经达到总量之内一定额度,就应当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因为许多不法分子常会利用这个时间差来达到他们非法转移资金的犯罪目的,从而使得“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从企业内部流失,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第二种类型则是在赊销的情况下,卖方账户上产生“应收账款”这一科目。对于已经存在的“应收账款”,我们可以按照其是否超过了信用期限分为两类,即约定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和逾期应收账款。由于在赊销这种销售方式之下,卖方企业的“应收账款”具有回收数额和回收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其中逾期应收账款的风险比约定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风险更大。因此,不法分子就容易利用交易的这些特征来掩饰其犯罪行为,从而误导监管者,进行资金的非法转移,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失。

4、信息真实准则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信息经济,其合理配置及资源的充分流动都需要充足的信息资源予以保障,而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则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因此会计监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所谓的信息真实准则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对资金流、物流等基本状态的真实表述。

5、资金流量与经营业绩和企业规模互相匹配准则

这项准则是指企业当前的经营业绩是否与企业实际运行中产生的资金流量相符合,以及企业现有的规模是否能够支撑实际的资金流量。与前文所述诸项准则一样,这项准则同样也是会计视角下对企业资金异常流动进行辨识的一项重要准则,需要我们严格地遵循。

参考文献

[1] 晁凤翠:浅议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J].现代商业,2011(5).

[2] 张丽波:论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成因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第5篇

关键词:资金流量表;部门间资金流动;间接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9-0011-04

本文将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992-2006年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数据为基础,以国民经济部门间资金流动统计表为主要分析手段,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系统分析中国国民经济部门间的资金流动规模、方向、特点和内在联系,以期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

一、资金流量表的基本内容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是反映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金融交易的流量的矩阵账户体系,它是从金融层面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账户体系,被联合国确定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金流量表的研究发源于美国。1952年,Copeland对美国货币流量(money now)的分析开创了资金流量表研究的先河。随后,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编制国民经济资金流量核算体系。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对1953年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旧SNA)做修订时,增加了资金流量核算,使之成为新SNA五大核算内容之一。1993年修订的最新SNA进一步确认了资金流量核算的地位,并使核算方法更为科学、实用。中国于1993年采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首次使用了资金流量表核算资金流量,之后不断完善资金流量核算方法。目前,资金流量实物交易表由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金融交易表则由中国人民银行。

就资金流量金融表而言,它采用矩阵账户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金融交易的流量,它反映了经济部门间由经济活动所引起的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以及相应发生的金融负债的变化。中国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将国民经济所有的机构单位区分为住户、非金融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五大机构部门,并列在矩阵账户的宾栏。矩阵账户的主栏则是发生在这五大机构部门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按交易发生时所采用的金融工具的形式。资金流量金融表采用复式记账法,按应收应付原则。以交易价格记录所有金融交易流量的价值。在每一个机构部门下,分设来源与运用两部分,以反映各机构部门在各种金融资产与负债上的变化。

从资金流量金融表的分部门构成来看,住户部门由包含个体经营户的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构成,该部门主要从事最终消费活动及以自我使用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从事少量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活动。非金融企业部门由所有从事非生产活动,并以盈利为目的的常住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单位组成。政府部门则由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保险基金组成。该部门为公共和个人消费提供非营利性产出,并承担对国民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职责。金融部门由中央银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组成。该部门提供含保险在内的金融服务。国外部门是与国内机构单位发生金融交易的所有非常住机构单位(赵春萍,2003)。

在过去的50多年中,有关资金流量表分析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贝多广,2004):一是从统计角度对资金流量帐户体系的设计不断进行完善(Goldsmith,1965);二是从适用性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经济和金融分析,如部门收支分析、流动性分析、固定技术系数分析、利率预测和短期资金流动预测、金融危机预测等(Bermanand Cassell,1968;Taylor,1963;Hargravesetal,1993;Christiano。1994;Dawson,2004)。虽然近年从资金流量角度研究发达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国外文献有所减少,但是关于印度、东欧、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却不断增多(SenetM,1996;Patterson,2001;Odedokunm1990;Nakamura,1998;Moore,2007)。比较而言,中国国内利用资金流量数据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是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许宪春(2002),贝多广(1989,2004,2006),李扬(2007)等。这些文献着重介绍了中国资金流量实物表和金融表的相关内容,探讨了资金流动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以及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是这一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中国的货币化与部门资金余缺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从基本商品货币化阶段进入资产、资源、未来收入流的货币化阶段,中国的货币化比率在不断提高。图1表明1992-2006年间中国的货币化指标M2/GDP比率在不断上升,1992年为0:94,1995年上升为1.02,2002年则上升为1.55,2006年则高达1.63。

在货币化比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货币金融资金在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怎样配置的?利用资金流量金融表中的各部门每年的净资金头寸数据,可以构造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的指标――净资金余额/GDP比率。图2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金余缺程度。从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住户部门一直是资金盈余部门,企业则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政府自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但2005、2006年转为资金盈余部门。金融部门则是短缺和盈余状态不断交替的趋势。除1993年外。国外部门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

三、1992-2001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的特点

图2揭示了中国国民经济五部门的资金余缺状况。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部门的资金余缺是如何调剂的呢?部门间资金流动的规模、方向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资金是怎样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动到资金短缺部门的呢?我们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金流量金融交易表编制了如下矩阵式部门间资金流动表(表1)。表中,横向表示资产运用,纵向表示资金来源。利用这个表格,可以反映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流动的路径、方向与规模。例如,第二行表示金融机构部门以各种金融工具形式运用于国民经济五部门的状况。第二列则表示金融机构从国民经济五部门获得的资金来源状况。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资金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调剂余缺,资金如何流动。我们侧重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来分析这一问题。从中国实际GDP增长率来看,1978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5个经济周期(图3),1992-2001年为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紧缩阶段,2001-2006年为第五个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001年

为两个经济周期的分界点。因此可以将1992-2006期间划分为两个子阶段:1992-2001和2001-2006年。下面我们将系统分析1992-2001年经济紧缩期和2001-2006年经济扩张期两个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以期为中国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将相应的资金流量数据代入表1。可以得到表2。根据表2,我们可以分析一下1992-2001年的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的特点。从资金来源(融资、金融负债)的角度看:①金融机构平均每年以存款、通货、保险准备金等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8267亿元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平均每年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获得5321亿元;以短期存款的形式从政府部门获得1435亿元;国外部门在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运用值为负值,年均值为52亿元;②非金融企业以贷款的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9598亿元:以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从国外部门获得4023亿元: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的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673亿元;③住户部门从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融得资金982亿元;④政府以贷款形式从金融机构融资1043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非金融企业获得资金105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873亿元;⑤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购买国外债券等的资金分别为811亿元、1522亿元、43亿元。

从金融资产运用的角度看,金融机构运用额最多(16765亿元),主要形式为向非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然后依次是住户(9813亿元)、非金融企业(6956亿元)、国外(3971亿元)和政府部门(1481亿元)。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是银行存款,国外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为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资金流动的方向、规模和特点,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如下的货币金融资金循环图(图4)。可以看出1992-2001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的基本模式为:资金流动的主要路径是从住户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以存款等形式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然后再通过贷款等方式从金融机构流向资金需求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家庭)部门,最后是国外部门。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的货币资金循环流动过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部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中国的金融体制仍以银行间接金融为主。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中国全国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2001-2006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的特点

2001-2006年,中国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期。经济直觉是货币资金流量规模应当有所增大。采用同样的方法,将2001-2006年的资金流量数据代入表1。可以得到表3,从中可以了解2001-2006年中国的部门间资金流动特点。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①金融机构平均每年以存款、通货、保险准备金等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21324亿元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平均每年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获得13852亿元;以短期存款的形式从政府部门获得4615亿元;国外部门在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运用年均值为374亿元:②非金融企业以贷款的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19014亿元:以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从国外部门获得6353亿元;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的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844亿元;③住户部门从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融得资金5263亿元;④政府以贷款形式从金融机构融资3202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255亿元;⑤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购买国外债券等的资金分别为2818亿元和1628亿元。

从金融资产运用的角度看,金融机构最多(54470亿元),资产运用的主要形式为非金融企业贷款;然后依次是住户(22423亿元)、非金融企业(15480亿元)、国外(6727亿元)、政府(4589亿元)。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是银行存款,国外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为非金融企业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下面我们再利用货币资金循环图(图5),直观地分析一下2001-2006年中国资金流动的基本模式。这一时期资金流动的主要路径是从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以存款等形式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然后再通过贷款等方式从金融机构流向资金需求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就国民经济各部门流向金融机构的年均资金流量规模来说,住户、企业、政府、国外部门分别为21324亿元、13852亿元、4615亿元和374亿元。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流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年均资金流量规模看,企业、住户、政府、国外部门分别为19014亿元、5263亿元、3202亿元和2818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中枢和核心地位。

对比1992-2001年经济下降期和2001-2006年经济上升期的平均资金流量规模,可以发现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紧缩时资金流量小,经济繁荣时资金流量大。2001-2006年的资金流量较1992-2001年的平均资金流量显著放大。

进一步对比1992-2001经济下降期和2001―2006年经济上升期的资金流动主要路径,可以发现1992-2001年期间从家庭和企业部门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的资金中,以贷款方式流向家庭部门的规模非常小,位列于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之后,国外部门之前。而2001年之后,由于中国住房制度和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上述资金流向位次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家庭部门仍位列企业部门之后,但跃居于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之前。

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体系的背景下,中国的资金流量与全球资金流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同步性,密切关注资金流向与规模,防止资金规模大起大落和资金流向突然逆转是货币当局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举措。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6篇

关键词:动量效应 反转效应 资金流向

西方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结果大多都支持有效市场的假设,但也出现了一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股票市场中广泛存在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因此,通过研究股市中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是否存在以及表现强度如何,可以对市场的有效性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并且正确识别和度量市场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是投资者利用市场无效性进行套利的重要步骤。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资金流向指标的提出,人们开始意识到资金流向指标是比历史收益率更超前的技术指标。如果股市中存在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资金流向也有可能出现动量或反转的特性,进而为投资者提前预测股价未来走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资金流向指标不仅为研究市场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也为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对冲套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我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长期缺乏风险对冲工具,利用股市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进行套利交易风险较大,因此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一直发展缓慢。股指期货的推出使得利用股市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进行套利交易成为可能,为投资者在期现套利和跨期套利之外提供了一种相对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投资策略,有助于完善市场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增强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提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资金流向指标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设计资金流向指标的主要目的是测算推动股票价格涨跌的力量强弱,其定义规则是:将主动性买入股票产生的成交额认定为推动股价上涨的力量,这部分的成交金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入;将主动性卖出股票产生的成交额认定为推动股价下跌的力量,这部分的成交金额就被定义为资金流出。资金流向指标能够帮助投资者透过股价涨跌迷雾看清市场交易对手特别是主力交易者的动向。股价上涨一个百分点,可能是一千万资金推动的,也可能是一亿资金推动的,这两种情形对投资者而言有完全不同的指导意义。

从资金流向指标的定义规则来看,要计算个股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制定出一个有效的法则来判断一笔成交是主动性的买入还是主动性的卖出。目前,根据对该法则的设计不同,主要有三种资金流向指标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是Bennett 提出的经典计算模型,该模型是根据市场的交易价格来判断资金是流入还是流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Pi是第i笔交易的成交价,Pi-1是第i笔交易的前一笔交易的成交价,Volumei是第i笔交易对应的成交量。

由此可见,这种计算方法是将每笔交易之间的成交价高低作为判定主动性买入和卖出的主要因素,若本笔交易的成交价大于上笔交易,则本笔所有成交金额都算作资金的流入(正值),若本笔交易的成交价小于上笔交易,则本笔所有成交金额都算作资金的流出(负值)。这种算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很好地将股价涨跌与资金流向很好的联系起来,将上述计算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

(2)

从公式(2)可以看到,由于前两项始终为正,计算出的个股资金流向将于股票收益率呈严格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国内学者侯丽薇和谢赤在计算沪深300 成分股资金流向时就采用的这个模型。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仅仅以成交价的涨跌无法有效判定交易者的主动性买卖意愿,最明显的就是遇到涨跌停板时,若按照此种方法股价在达到涨跌停板后的所有成交金额对资金流入和流出的贡献都为零,显然这些成交金额的背后不会完全没有投资者主动易的意愿;其次,从实际操作来看,由于分笔的交易数据并不容易获得,即使获得了也存在数据量庞大、计算繁杂的问题,因此Bennett和侯丽薇在各自的文章中都没有采用严格意义上的分笔明细数据,而用分钟级的分时明细数据来计算个股资金流向,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度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种计算方法则直接将内外盘数据作判断买卖双方力量强弱的指标,简单地当用外盘手数减去内盘手数,乘以当天的成交均价就得出当天的资金净流量,如果外盘大于内盘就是资金净流入,反之就是资金净流出。计算公式如下:

Net Money Flow=(B-S)P (3)

其中,B是外盘成交量,S是内盘成交量,P是成交均价。

这种计算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方便,内外盘数据可以方便地从各类股票行情软件中获得,成交均价的计算也不算复杂,因此和讯等财经网站通常采用这种方法计算资金流向。不过,内外盘的划分本身就不是很严格的,这两个统计指标是由股票行情软件自己计算的,并不是交易所计算后传出来的。当软件收到一笔新数据时就会将成交价与上一次显示的买一和卖一进行比较,如果成交价小于或等于买一,那么相应的成交量就被加到内盘指标上去,如果大于或等于卖一,那么对应的成交量就被加到外盘指标上去。如果在两者之间则内外盘各分一半,这样内盘加上外盘就等于总的成交量。但由于各个通讯站点接受讯号有差异,所以不同的软件所计算出来的内盘和外盘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网络延迟,内外盘的划分不能保证都反应实际情况。比如,你想以现价或高一点的价格买入一只股票,那么从你的操作动机来说,应该是主动性买盘。但是当你提交委托以后,由于网络延迟你报的价格已经比卖一的价格还低了,这时候正好有同样原因的非主动性卖单出现,那么你这笔成交就会在系统上显示为卖盘。本来是买盘,但是却被系统统计为卖盘。因此,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资金流向数据并无多少参考价值。

第三种计算方法是将高频逐笔成交数据与分时盘口数据相结合,将成交数据逐一还原至参与交易的交易者以追踪每位交易者的实际成交金额,进而获取每位交易者最初的委托单金额。实际上,这种方法是在第一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利用分时盘口数据来判断资金流入流出的方向,若一笔交易成交在买盘则算作资金流出,则将成交额算作资金流出,成交在卖盘则算作资金的流入,这样就解决了股价出现持续零涨跌时资金流向的方向问题,然后再利用逐笔数据计算每笔成交的资金流入或者流出的具体金额。这种计算方法目前来看精度较高,能较好地测算出股价涨跌背后的力量强弱,能客观反映出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意图。但正如前文所讲,这种计算方式对数据处理要求较高,目前国内仅有万得资讯能够提供上诉方法计算的各股资金流向,本文的研究也将主要采用万得金融终端提供的近两年沪深股市的资金流向数据。

股票市场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分析

(一)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基本含义

在传统的投资理论中,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主要是指股票收益率的动量和反转特征。所谓动量效应(又称惯性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未来收益率与历史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所谓反转效应就是指股票未来价格变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其历史走势具有负相关关系。

Jegadeesh和Titman(1993)被公认为首次发现和系统论证动量效应的存在,他们利用美国股票市场数据库CRSP(Center for Research in security prices)1965-1989年的日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将股票按照历史收益率进行排名,将过去1、2、3、4季度收益排名前10的股票选为赢家组合,将收益后10名的股票选为输家组合,然后买入赢家组合,卖出输家组合,并持有该策略头寸1至4季度。研究结果发现,各种赢家组合的收益减去输家组合的收益都是正的,这种异常的正收益在统计上也是显著的,按年折算这些组合策略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2%,从而证实了这种多空策略在市场中的获利性,验证了动量效应的存在。

股票市场的反转效应最早是由Lehmann(1990)在验证股票市场有效性时发现的。其采用纽约交所股票周收益率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一周有正收益的股票组合在接下来的一周很可能会出现负收益(平均收益率在-0.35%至-0.55%之间),而那些在过去一周有负收益率的股票组合在接下来的一周大多出现正的收益率(平均收益率在0.86%至1.24%之间),其中约90%的反转策略组合(买入过去收益为负的组合,同时卖出过去收益为正的组合)获得了明显的正收益,股票价格在短期(1-6周)表现出明显的收益反转特性。

(二)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成因

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存在的原因很难用传统的风险定价模型来加以解释,因此研究者大多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市场投资者行为对股价的影响来解释动量效应的成因。

一般来说,导致股价出现动量效应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交易者的认知偏差,即交易者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潜力、风险等存在认识滞后和保守。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投资者对股票未来收益率的判断始终滞后于当前股价的涨跌,投资者往往会等到优质股票价格开始明显上涨时才出手买入,助推股价的上涨。在散户投资者为主的不成熟资本市场中,大量股票交易者对基本面缺乏实际的判断能力,跟风炒作、追涨杀跌的现象较为明显,常常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在短期内出现动量特征。周琳杰(2002)利用早期我国股市数据(1995-2000 年)测试了动量策略的赢利性,发现盈利结果与策略持有期呈负相关关系3,短期动量策略的赢利性较为明显。这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股票市场以散户为主、投资方式不成熟有关系。

二是交易者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在市场发展到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时候,动量效应的存在可能与投资者从众投资行为有密切联系。这种从众投资行为可能是无意为之,也可能是有意为之。首先,从市场信息获取角度来看,大型机构投资者之间获得信息的渠道基本差不多,因而明智的投资经理对市场走势一般都会做出相同的正确判断,无意中形成相同的投资行为。其次,对于小型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而言,追踪大型机构的投资方向是其常用的投资策略之一。最后,从理性投资经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可能并不是其最优选择,凯恩斯在通论中就对长期投资者追寻市场趋势和保证投资意愿提出了怀疑。在他看来,由于担心采取反常投资策略会使得自身信誉受到影响,投资者可能不太愿意完全根据其所掌握的信息和判断来进行投资。因此,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投资经理会简单的模仿其他投资经理的行为,而不顾自己所掌握的有用私人信息。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行为是无效率的,但是从投资经理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为维护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声誉,这种模仿行为可能就是理性的。

导致股价出现反转效应现象的原因常常被归结为市场对信息的过度反应。根据Fama提出的有效市场模型,股票的收益率和信息集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4)

其中,Ft-1代表t-1时刻的完全信息集;Rjt是t时刻证券j的收益;Em(Rjt│Fmt-1)是Rjt市场信息集Ft-1的条件期望。

有效市场假说意味着E(uwt│Ft-1)=E(uLt│Ft-1)=0,而过度反应则意味着E(uwt│Ft-1)0,市场存在超涨和超跌的现象,在一段时间之后市场为修正这种超涨或超跌会出现收益反转,前期超跌的股票会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而前期超涨的股票则会跑输市场。这种对市场信息过度反应现象出现的原因通常被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是投资者的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研究发现,投资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判断,对信息本身实际具有的权重考虑不够,这种对信息认识的偏差会导致投资者给予利好消息较大的权重,而有选择性地过滤或者忽视一些负面消息,这种过度自信导致的盲目乐观无疑会使股价的涨幅超出其理论价值,在一段时间的超涨之后,随着市场对信息的消化,投资者对股票的估价就会趋于合理,收益会出现反转。

二是有偏的自我归因(biased self-attribution),它是指人们会过分强烈地将证实其行动正确性的事件归因于自己的判断,而将证实其行动失败的事件归因于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这种倾向会使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保持一定的惯性,即使方向错误也不易自我修正,从而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

三是“一月效应”的存在。“一月效应”是从统计学角度分析股市走势的一种惯常现象,指一月份的回报率往往是正数,而且会比其他月份为高;相反在十二月的股市回报率很多时会呈现负值。Bondt和Thaler在利用反转策略检验美国股市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时发现,输家-赢家组合所产生的超额正收益有一大部分是在每年的一月份产生的,过度反应可能与一月效应存在紧密联系。

四是公司的规模效应。公司规模效应又称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通常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在对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中的公司规模进行分析后,Fama和Jegadeesh等学者发现输家组合和赢家组合的公司市值差距较大,从而认为公司规模的不同使收益产生了反转。

通过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成因分析,可以发现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非有效的股票市场之中。例如,“羊群行为”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的股价出现动量特性,但这种持续的动量效应会导致股价偏离其理论价值,出现超涨超跌的现象,而后随着理性的回归收益率会出现一定的反转。因此,随着观察期的不同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可能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三)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与资金流向指标的联系

资金流向指标反映的是股价变动背后交易者的力量对比,能够最真实的还原当前市场上对某只股票的超额供给或者需求。因此,可以说资金流向的变动直接导致了股价的变动,个股的涨跌是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在一个存在动量效应或者反转效应的非有效市场内,资金流向的变动必然也会呈现出某种动量或者反转的特性,资金流向与股票收益率之间也会有某种相关性。

首先,从上文分析的动量效应成因来看,如果市场中动量效应占主导,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追涨杀跌,采取从众的“羊群行为”的话,那么大量投资者的跟随行动,即持续买入被看好的股票或者持续卖出不被看好的股票,就会导致当期市场超额需求或供给的存在,而且当前市场的超额需求或供给也将导致未来市场上出现超额的需求或供给。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资金流向将表现出相同的动量特征,历史资金流向与未来资金流向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历史资金流向与未来收益率也将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从反转效应的成因来看,如果当前市场的超额供给或需求是由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等原因造成的,那么在一段时间之后股票的收益率就会出现反转,当前的资金流向与未来一定时间的资金流向呈负相关关系,当前资金流向与股票收益率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其次,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考虑,大型机构投资者在建仓或减仓时,为降低对市场的冲击,通常会将大量的订单进行分拆,短时间内这种持续的增仓或者减仓将使得当期资金流向与未来资金流向呈正相关关系,资金流向与股票收益率之间也会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传统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对资金流向的影响并不一致,加上交易成本的影响,未来资金流向与当期(历史)资金流向之间、当期(历史)资金流向与未来股票收益率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相关性并不容易从理论上找出答案,需要利用大量的历史交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结论和展望

自股票市场诞生之日起,股票投资者和各类经济学者就开始从各种角度来探寻股票价格的波动规律并尝试对未来的股价作出种种预测,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像墨菲这样资深的技术分析师,也诞生了像巴菲特这样的伟大价值投资者。虽然人们找出了各种解释股票价格波动的原因,但很多解释本质上都是马后炮,对于未来股价的走势即使是最资深的股票分析师也不敢轻易言说。不同于任何实体商品市场,在电子化交易日益发达的今天,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能够比任何实体市场汇集更多的交易者,产生更多的交易金额。

导致我国股市资金流向出现短期动量特征和长期反转特征的原因有很多,综合历史资金流向对股票未来收益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倾向于认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中小投资者比例偏高是导致历史资金流向出现短期动量特征的重要原因,而历史资金流向对未来资金流向和收益率表现出的长期反转特性则与我国股市强烈的处置效应、高换手率和板块轮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俞乔.市场有效、周期异常与股价波动[J].经济研究,1994(8)

2.沈艺峰.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6(1)

3.吴世农,吴超鹏.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惯性策略”和“盈余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4)

4.周琳杰.我国股票市场动量策略赢利性研究[J].世界经济,2002(8)

5.王永宏,赵学军.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6.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J].经济研究,1998(7)

7.侯丽薇,谢赤等.如何使用A股市场资金流向指标[J].证券市场导报,2010(11)

8.何诚颖,刘瑛,徐清振.基于二阶段模型的中国股市资金流向研究[J].管理世界,2011(2)

9.Louis K.C.Chan and Josef Lakonishok,1995:The Behavior of Stock Prices Around Institutional Trades,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0,No.4(Sep.,1995)

10.Brian Boyer and Lu Zheng,1999:Who Moves the Market?A Study of Stock Prices and Sector Cash flow s,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24,No.3(Apr.,1999)

11.James A.Bennett and Richard W.Sias,2001: Can Money Flows Predict Stock Returns?,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Vol.57,No.6(Nov.-Dec.,2001)

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21世纪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稳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事业单位作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担负着改善居民生活、提供优质社会文化服务及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任务,管理好日常运营中资金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目前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及机构设置的复杂性,难以有效运用内部资金,因此,改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成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事业单位特点

(一)提品或服务具有公共性

事业单位作为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来满足当代人对教育、文化等事业的要求,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去充实自己,正如教育事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国民的素质,还培育了广大的知识分子,为社会储备了大量的精英及中流砥柱,引领时展。此外,文化卫生事业单位的崛起展现着新时代居民的特殊风貌及文化底蕴,关系到居民切身的生活氛围,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医疗事业更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完善的医疗机构体制就无法保证居民强健的身体素质及精神风貌,可见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部门设置复杂性

事业单位的重要性要求其内部部门设置的完备性,人员设置要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内部的复杂性即表现为人才储备的到位,更表现为内部分工的细致与明确。但与此同时,内部机构的复杂性也导致了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低下,内部员工福利优厚且官僚倾向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可信度及人民拥护度,造成事业单位内部职工借权谋私从中获利。

(三)资金来源多样性

事业单位受国家机关批准授权成立或由社会组织发起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有持续的资金来源,国家拨款及社会募集资金支持了事业单位的持续运营。目前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素质及生活水平,事业单位受到来自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获得大量来自国家的拨款及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造成事业单位内部资金链充裕,内部员工积极改善自身福利,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又由于资金管理不善,未能充分利用,使得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一)内部核算机制尚不健全

事业单位内部核算机制尚不健全,会计核算管理不明晰、固定资产漏查、资金流向不明显及大量浪费给事业单位造成严重损失,也影响了其工作效率。

1、资金收支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内部庞大的组织机构,管理程序复杂,从而导致资金运动的复杂性。另外资金来源的广泛性,资金用途的多样性,加重了事业单位管理资金的难度。尤其现在事业单位资金充足,各种国家拨款及部门捐款等,造成事业单位资金闲置。但目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大量资金流动方向不明确,造成资金在使用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部分部门打着各种幌子骗取资金的使用权,或者滥用违法发票等骗取事业单位资金,给国家或单位造成严重财产损失。

2、固定资产缺乏核算及报销单据不严格

事业单位往往对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有的单位几乎很少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与盘点,且未按会计要求进行登记,造成对固定资产的估计失误,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获得个人收益,事业单位内部人员提供的单据往往具有造假嫌疑,而工作人员在报销业务时往往粗心大意,不仔细审查,造成部分资金流失,损害了国家及人民利益。尤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往往出现比较拥挤,过多报账人员给内部职工造成很大压力,因此部分员工在工作中往往疏忽大意,部分不符单据给予报销,造成事业单位资金流失。

(二)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事业单位尚缺乏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造成内部缺乏约束机制,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某些部门借用一些办公名义,过度消费,而没有一套完备的约束制度,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也有些单位制定了一些简单的财务制度,遇到具体问题不能及时应用,对于财务预算、财务审核、财务管理等更是不在其内,因此,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成为未来完善财务管理的必有之路。

(三)财务人员管理不到位

事业单位内部机构的复杂性及人员安排的不合理性,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事业单位管理及工作范围的大大拓展,造成事业单位部分员工不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事业单位作为服务性质浓厚的单位,应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质普遍不高,对待人民群众态度傲慢,严重不符合国家建立事业单位的初衷。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位谋取个人私利,给事业单位和国家造成不良影响及损失。也有部分员工依靠自身所在岗位,对待其他职工及顾客不予重视,恶劣的态度对事业单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妨碍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整个事业单位缺乏一套完备的监督机制,造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构运作欠佳,整体缺乏改革动力,也使得部分失误不易被揭示,造成事业单位进步缓慢。只有良好的监督机制的确立才能有效地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的调整,监督内部资金流向、监督内部职工工作态度、定期进行人员考核、完善内部核算机制、监督人员培训,整个监督工作的落实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整体服务质量,也是推动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及改革缓慢问题,因此,加强内部监管不容忽视。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对策

(一)完善会计核算机制,成功转型

面对国家的集中核算,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会计工作带来新困难。完善会计核算机制,才能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成功转型。完善其会计核算机制,对不同时期的资金流入与流出做好实名登记与授权审批,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资金流向的透明性,实行责任到人的机制,一旦内部出现资金不明动向,便于及时查找及纠正,关闭越位授权的传统通道,推动事业单位资金充实配置,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借助现代化网络及通讯设备,对会计核算审核机制进一步优化,疏通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整体效率与形象。

(二)加强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机制管理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使用资金混乱状况,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财务预算职能。预计可能发生的单位收支进行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年末对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进行对比,及时检查资金漏洞,并追溯资金流向,对肆意开支的部门予以通告,使其节约资金,养成事业单位良好的风气。保证预算在整个单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部门在制定本部门收支时,按照财务部门的预算表进行合理消费,从而降低事业单位成本。因此,在未来事业单位发展中,要对各部门提出预算要求,财务部门更要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出,给事业单位及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三)加强内部员工培训

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员工培训,改善员工素质,提升服务质量。一方面注意对员工形象的塑造,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要加强对员工进行素质教育,提升服务质量。另外,鼓励员工参加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减少会计人员核算的失误,并通过改进工作计量方法,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此外,要积极利用网络及现代高新技术对事业单位的配置,及时创建信息沟通平台,便于内部员工传递信息,也便于员工紧跟公司发展动向完善自身工作,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改革。不断与高效结合引进现代化会计人才,给事业单位融入活力,从而推动现代化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形成。

(四)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长期以来缺乏理财观念,对大量闲置的资金置之不理,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不仅要做好财务的预算工作,还有合理规划投资,提高资金收益。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对风险的规避意识及技能,造成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从而降低了事业单位利润。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与借鉴提高财务管理经验,积极提高自身理财技能,不断吸收新信息,改革管理的方法,对于未来合理规划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

(五)健全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改革的落实情况需要有一套完备的监督机制,以防止内部员工偷工减料,减弱改革的实施力度。内部监督管理机构一定要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以防止人员串通,影响真实评价。尤其随着未来高科技手段的使用,资金的流向将更加明晰,此时内部监管部门不能懈怠,利用网络优势,对内部资金流向进行定时或抽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资金流向,遏制其壮大发展。可以说一套有效地内部监控,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从上而下的改革,准确把握资金流向,节约资金,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及评估机制,对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

如何看待“热钱”流入中国的数据?这种估算是高估还是低估了?大量的热钱流入中国,是如何流入的,流入之后又流向了哪里?

“热钱”是资本管制的结果,如果没有对资本严格的管制,是不存在这种计算热钱的方式的。比如在香港,其资金流动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借助于现代高速发达的通讯工具,个人或企业持有的资金,可以一秒钟内在香港,而另一秒就已经到了纽约。资金大规模地在全球快速流动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因此,只有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才显示估算“热钱”的重要性。

至于有多少“热钱”流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估算的数据是否准确,是高估还是低估,已经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了。因为,如果国家外汇管理局能以一般性的方法及可观察到途径正确地计算出或估算出有多少“热钱”流入中国,那么政府一定能够出台合适的政策来阻止不利经济发展的“热钱”流入,而鼓励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热钱”流入。

我认为,《监测报告》的基本判断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情况。比如,跨境资金持续净流入主要是受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吸引,机构和个人“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套利操作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而这种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是以境内机构、个人和海外华人华侨为主,通常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渗透,尚未发现国际“金融大鳄”大规模流入的情况。正因为流入中国的许多“热钱”是“蚂蚁搬家”的方式渗透,要估算出跨境资金流动量大小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找到这些跨境资金流动的途径与方式,那么也就能够找到应对或限制这些资金跨境流动的政策。还有,跨境资金的流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而这种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动主要通过深圳等广东沿海进行。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看到近几年深圳不少商业银行对提取人民币现金的限制就能够看到端倪。深圳这个对外窗口,由于其便利的地理环境,早就成了跨境资金大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合法的还是所谓的非法的流动都是如此。在此,我们只要看两个现象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一是多年来,在深圳,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现金的持有量占全国绝对高的比例,多的年份达到近70%;二是在不少年份,由于提取现金过多,使得深圳市的商业银行不时都会对现金提取有严格的限制。但等事件一过,这种限制又会好转。

作为国内经济最为发达、居民财富持有最多的珠三角地区,这里居住几千万人口(广东常住人口一亿以上,流动人口估计5000万)。在这些人口中,不仅财富持有量比较高,而且多数人与香港有各种亲缘关系,并对香港的市场比较了解。在这些人口中,只要有一部分人到香港投资,就是一个十分大的量(最近香港的楼市价格快速飚升,很大程度上就是大量国内资金流入香港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有大量的资金通过跨境流入国内,也有大量的资金流入香港。而对国内“热钱”估算,这块是很难估算到的。

第9篇

一、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工作

当前,我县中小企业一方面面临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同时又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生产经营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各银行机构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牢固树立帮扶企业就是帮助自身的观点,要有与企业共渡难关,共同发展的信心和理念。积极开展银行系统“进企业、送服务”活动,主动深入企业,分析企业面临问题和困难,帮助企业出点子、寻对策,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要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提升中小企业贷款比重,确保全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但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想方设法及时满足;对于特殊企业资金状况出现暂时性风险的,县内贷款银行要根据县政府金融协调小组意见,不得擅自抽贷、压贷,在具备保证条件前提下,做好续贷工作。

二、合理定价,减轻企业财务成本

各银行机构要严格执行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规定,综合考虑中小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信用状况、盈利水平等多种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在自身权限范围内,降低利率水平,让利于企业。严格禁止对企业审核、审批和发放贷款时随意收取“咨询费”、“财务顾问费”等各种费用。坚决禁止强制要求借款企业将一定比例贷款资金返存贷款银行、强制要求企业贷款时搭售理财产品和搭售保险等行为。

三、公平竞争,规范存款组织行为

各银行机构要严格执行县人民银行会议纪要[]1号精神,严格禁止月末、季末、年末和节假日存款积分倍数计算,严格禁止在组织存款时实行“贴水”行为,规范经营行为,营造正常有序的同业竞争环境。要进一步改善窗口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窗口排长队现象;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金融服务内容,提高同业竞争能力。

四、规范服务,严禁信贷业务不正常现象发生

各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积极探索试行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建立独立的小企业信贷审批和风险定价机制,提升中小企业信贷审批和发放效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好服务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方式和途径,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精细化。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的受理、调查、审批和发放相关制度,禁止中介机构代办个人信贷业务优先行为,严禁银行信贷从业人员与中介机构存在不正常的利益关系。

五、加强管理,防止信贷资金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

各银行机构要加强内部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严格信贷审批和贷后跟踪管理,强化信贷资金流向及用途的合规性管理,确保企业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严格防止部分中小企业将信贷资金用于虚拟经济投资或通过不同渠道直接或间接进行民间借贷。要通过反洗钱监测系统,加强对重点客户、大额资金流向及用途的全流程监测。要通过对中介机构资金流向和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及时进行预警,切实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人民银行要开展重点信贷资金流向检查监督,加强引导和管理,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 资金管理 目标 问题 措施

对企业而言,资金管理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好资金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控制好资金是企业节约资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使用好资金是实现企业资金预算的有力保障。如何加强资金的管理与有效控制,则是企业共同探讨的问题。

1 资金管理的目标

资金管理目标是按照财务准确信息,及时了解掌握资金流向,加强资金管理与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价值,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以最少的资金创造更大的效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2 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的使用不规范,控制力度不够。企业资金管理环节的管理不规范,造成了擅自挪用资金,甚至于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以及坐支现金现象依然存在,虽然建立了一些监督、控制机制,但监督者不能掌握企业资金的全部流向等信息,再加上执行力度不大,控制力度不够,造成了监督与控制环节的不严谨、不严格,无法发挥事中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作用。

2.2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大,使用效率较低。企业在执行年初预算过程中,受领导者的随意性支出的影响,不能严格执行预算,有些企业领导热衷于搞大的投资,搞政治工程,对项目调研不够,盲目投资,容易形成投资失误,极易造成严重损失。有些企业的原材料库存量因未能核算出最合理的库存量,导致资金占用较多,再加上催还欠款不利,积压欠款越来越多,以至于资金周转缓慢,流动资金紧张,造成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下降,甚至于影响到企业的信用等级。

2.3现金流量分析不够。目前,财务人员只是掌握能够计算出企业各期的现金流量值这种基本功,对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着手分析的不多、不够,从而无法掌握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无法分析出经营、投资、融资活动的各自主导地位,无法计算出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比,无法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从而无法给领导提供决策的依据。

3 加强资金管理及其控制的措施

3.1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控制制度。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谨、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与全方位、多层次、灵活高效的资金管理制度,狠抓资金流程管理。同时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强化监督约束机制,设立以企业高层为主的内部审计领导小组,及时跟踪和监控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反馈执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搞好事前、事中、适时监督,确保预算的严肃性,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确保企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3.2建立项目建设投资调研机制。对企业的重要项目建设、投资、融资等,要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要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形成报告,由内部审计领导小组予以评估审计,认为可行后,报企业董事会、股东大会研究审批,避免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对重大项目进行全程监督与控制,保证资金的正常使用不流失。

3.3对收入支出款项予以有效控制。一是收入的资金管理,制定各营业网点的收款流程,以及相应的监管机制,营业网点的货物每日一清点,所收款项每日清算上缴,销售货物与货款相核对。对业务员所做的销售业务,及时跟踪,严格控制现金业务,及时与业务单位核对账目,防止在销售环节的资金流失,确保收入资金的万无一失。二是支出款项管理,要严格支出审批制度,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材料采购要集中管理,在采购过程中尽量做到质优价廉,压缩采购环节的在途资金,争取较长的付款时间,以取得更多的应付款项融资,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4控制材料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仓库保管员要根据平时的出库情况,企业的生产需要,同财务人员一起确立合理的库存量,以减少库存材料的资金占用。另外,要减少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占用份额,把非流动资产融资为流动资金,通过优化资产配置,调整资金结构,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5及时清欠,提高资金回笼率。抓好欠款的清理,是所以企业较头痛的事情,毕竟目前是买方市场,要想及时回收欠款,就要建立相应的回款奖惩制度,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对信用不好的业务单位,要采取款到发货的原则,对信用一般的业务单位,可采取销售折扣与折让的办法,及时收回货款,以提高资金的回笼率,增加可使用资金。

第11篇

一、财务管理的现状

按照精简高效原则,2009年9月集团公司组建时,对公司本部及下属承资企业财务,统一由集团公司实行集中管理,包括会计统一核算、资金统一调度、人员集中办公,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在现行模式下,存在以下几个不够完善的方面:

第一,建设资金与经营性流动资金相互挤占。资金流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制约。按需拔付,不考虑资金流向,既不利于经营资金流量的测算,也不利于保证基本建设资金的需求。

第二,财务核算与企业经营者关系松散。企业领导对自身家底财务状况说不清,而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财务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

第三,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缺乏可比性。由于集团既承担建设任务又承担经营业务,下属公司间费用分摊不规范,财务指标存在人为调整的可能性,兄弟公司间的考核指标缺乏可比性,从而影响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集团的有序发展。

因此,建立怎样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如何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坚持集团公司财务统一管理,以资金管理为核心,资金流向为导向,区别经营业务与基本建设业务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

第一,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完善财务制度。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同样的资金给予不同的企业几经周转后,有的企业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从此走向辉煌;有的企业则是越花越少,甚至资不抵债濒临倒闭。问题的关键就是资金管理。要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为中心,就要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突破口,围绕资金运动这根主动脉,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运行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企业要走出财权困境,必须以资金管理为出发点,从制度上保证资金在运作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使资金在市场经济中保值、增值、顺畅循环。

第二,根据资金流向,确定不同的财务管理方式。企业现金流充足,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资金管理与会计核算,如同人的内在与外貌,有了健康的体魄,再穿上得体的外衣,方能展现企业的可持续性。根据资金流向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是保证资金充分利用的基础。对于基本建设资金,由集团公司统一集中管理、调度,保证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对于经营性流动资金,由各实际承担经营业务的公司按业务需求调度。不得将两类资金混用。若需借用,则需承担资金成本。从核算上,可以分别帐户管理基建资金与经营资金;从审批上,可区别审批流程。基本建设资金由集团公司统一筹措,统一调度;而经营性资金的使用由企业法人负责筹措运用。

第三,根据资金流向,确定不同的核算方式。资金流向基本建设投入的,采用基建会计的核算方式;资金流向生产经营的,采用普通会计的核算方式。对于既有基本建设投入又有经营业务的企业,根据资金流向分别核算,月末并帐。财务部定时向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业绩报表,使企业经营者真正掌握经营状况,从部门领导转换为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取自经营业务核算体系,剔除人为调整因素,保证指标的真实性、可比性,从而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深化科室职能

在现有科室分工的基础上,深化强化科室的职能。资金科除了出纳职责,应深化为资金运作和管理。资金的管理,不仅仅是收和付的简单操作。如何使资金保值、增值、顺畅运行是资金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资金科的职责所在。会计核算科不仅是要做好帐,更是要思考如何做好帐,向管理者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量体裁衣,提出财务核算方案,预算方案,考核方案等等。只有将科室职能从基础业务操作提升到管理层面,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深化、落实科室职能,才能将财务管理落实到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

四、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现代财务管理,做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财务人员多收集企业外部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测、论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程度,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筹资成本,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设法筹足项目资金,优化企业资金占用结构,要用财务预测方法,确定最佳购存点上的资金匹配结构,并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和以货币回笼为中心的责任制,分析和找出资金运行偏差,适时进行资金结构调整。财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方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除了依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外,还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制定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根据公司性质,邀请老师授课和互相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制定课程,提高专业素质;保证一定的脱产学习的时间,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五、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现代公司制企业基本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公司制企业的这一基本特征是公司制的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的。“ 企业价值最大化” 充分尊重了公司制企业的独立法人资格。

在承认公司制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上, 企业价值最大化只涉及公司这一唯一的决策对象, 避免了决策考虑对象多样化,导致决策目标分散化和模糊化。即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满足了目标的明确性、唯一性的要求, 增强了目标的可操作性, 提高了其在指导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将企业的终极所有权追溯到利益相关者, 但这与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矛盾。事实上在目前各种各样的企业形态中, 基于不同的企业性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的终栖所有权具有状态依存性, 即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归属问题是具体的和阶段性的, 并没有唯一定论。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绕开了这一有争议的问题, 抓住了两者的共性:无论在何时, 无论终极所有权处于何种分配状态, 都必须以分配企业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企业价值最大化将财务管理的主体锁定为企业, 从而明确了财务管理的目标,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企业价值最大化根据的原则, 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致性提练出来, 具有内在统一性从而保证了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古人云: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系也正如皮与毛的关系。利益相关者是以企业的存在为前提, 没有了企业就不存在利益相关者之说。因此, 只有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才能谈利益相关者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前提和条件。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农业资金;解决思路

农村养老保险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金融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金融问题,农村社会保险又与某种融资体系相联系,并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产业之间的配置。本文主要关注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种金融方式对农业资金造成的影响,即社会保障基金带来的农业资金流出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带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存量的增加

1993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式推向全国有条件的地区。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虽然不断波动,但总的来看仍呈扩大的趋势。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54亿元。尽管目前看来,这部分资金总量尚不高,但是,随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必将大幅增加。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资金的流向加以分析,以明确其对农业的影响。

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

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而言,进行投资来对积聚的养老基金进行保值与增值,对于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支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使得大量资金向非农领域流动。对于银行存款而言,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存于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系统。农村信用社资金的贷款方向,集中于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其中,乡镇企业贷款有相当大的比重投到非农领域。邮政储蓄系统长期以来实行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依赖于储户于转存中央银行之间的存款利差,成为中央银行回笼资金的一种手段,即使将这部分资金推向金融市场,由于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所以,农业的贷款并不具有吸引力,银行贷款款的流向,只能以非农产业为主。对于国债而言,国债的发行目的是为了弥补赤字与筹集中央建设性预算的部分资金,对弥补赤字而言,无论是作为政府人员的工资还是用于政府采购,都是使资金进入非农领域,并在非农领域周转。对建设性预算而言,除了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网改造的资金是流向农业之外,其余国债项目的资金都是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对于其他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公司债而言,更是各种非农产业的主要筹资手段,使得资金流向非农产业。

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来源,又主要是农业资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非城镇户口的农村人口。因此,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所交纳的资金,也只能是农村人口收入中的一部分。固然,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群中包括了大量乡镇企业人员和外出打工人员,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但是,这些人员是原属于家庭保障范围的,他们向社会保障的转移意味着原有家庭保障格局的打破,使得由他们进行家庭保障的另一部分人群也必须纳入社会保障,以保障其老年消费。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能仅仅面向这些“离土”人员的,还必须包括这些人员所对应的原家庭保障中的人员。这后一部分人群的收入却主要是农业收入,他们交纳的保费,也只能源于农业收入。农村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农村居民的收入,不仅用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还必须用于农业生产的投资。就此而言,农业收入与农业资金具有一定程度的等价性,源于农业收入,就是源于农业资金。总的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来源,仍有相当部分是属于农业资金的。

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运作的结果,是资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净流动,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其资金使用是非农产业。农村养老保险规模越大,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越多,农业资金的流出也就越多。而从长期趋势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只会越来越广,保险基金的规模也只会越来越大,与之相应,农业资金的流出会越来越多。

三、农业资金流出的经济后果

农业资金的流出会造成以下三个主要后果。

1、农业资金流出的最直接后果,是农业的萎缩。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农业需要不断的将获得的收入重新进行投资,以维持简单或扩大的再生产。农业资金对农户自筹配套资金的依赖性较高,而农户自筹资金的获得,主要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带来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会使农户的生产支出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尚不发达,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投资主要是依靠家庭积累,农户缺乏其他的融资渠道来弥补参加社会保险所交纳的资金,这也减少了家庭进行农业投资的规模。

2、农业资金流出的另一个后果,是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不足的恶性循环。农业资金的流出,要求在农业生产中用更多的劳动来替代资本,使农业中劳动力的使用量增加。而劳动投入的边际效益又是逐步递减的,因此,农业资金的流出,使得劳动带来的收益越来越低,农业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小,农村人口的外流规模也就越来越大。不断增加的农村外流人口加剧了原有家庭保障的解体,形成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了农业资金的流失。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业萎缩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3、农业资金流出的第三个后果,是降低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提高主要还是依靠农业的新要素投入,农业资金的流出,减少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民对土地的要素投入也就相应减少,导致农业竞争力的下降。而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的扩大,作为资本要素的农业资金的流出也越来越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会因资金的缺乏而难以进行,这就使得我国农业的成本始终偏高,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价格竞争。

四、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引起的农业资金流失的思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农业资金流出,既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危及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但是,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又是势在必行的,这就需要一个与农村养老保险同步的农业资金补偿机制。本文建议采用以下思路进行应对:

1、建立农业资金的回流机制

通过建立资金回流的机制,可以抵消建立养老基金的影响,方案如下:

(1)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农业建设国债

补偿农业资金的第一个方法,是把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资金,再用于农业建设。这可以有两种方式:直接投资于农业,或者购买用于农业建设的国债。但是,直接投资的方式是不可行的。一方面,农业投资的风险较高,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则有严格的要求,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直接投资于农业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所允许的社保基金投资方向也不包括对农业的直接投资。因此,购买用于农业建设的国债,也就作为补偿农业资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用于农业建设的国债的资金是流入农业的,另一方面,国债作为一种国家信用,其风险很低,也可以满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安全性的要求。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单纯以购买国债方式来回流农业资金是不够的。就目前的农村贷款而言,主要是用于短期资金周转的,而不是用于长期的农业投资。因此,存入信用社、邮政储蓄系统的农村养老保险,是难以回流到农业的。这就必须由财政出面,来引导农业资金的回流。一方面,可以加大国债资金对农业的投资规模,以抵消农村养老保险所带来的农业资金流出。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农业贷款贴息等方式,来促进农业贷款的增加,以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存款流回农业的比重。

2、以渐进方式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鉴于农村养老保险对农业资金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也必须是渐进的,以避免对农业造成大的冲击。一方面,要使农村养老保险结构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相适应,使其有一定的地区差别;另一方面,推进的速度又不能太快,以保证资金回流的机制能逐步与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相适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是相当不平衡的,农村收入的地区差距也很大。对农村收入高,农业收入比重低的地区而言,农村养老保险所保障的人口,以在非农产业工作的人口为主,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对农业资金的影响较小。但是,对农村收入低,农业收入比重高的地区而言,农民用于养老保险的资金只能从农业资金中获得。社会保险范围的迅速扩大,会使农业资金大量流出。因此,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农业收入为主的地区,还要以家庭保障为主,非农收入比较高的地区,方可逐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比重。并且,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设,要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相配合,同步推进。

3、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就城镇养老保险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第二、三产业内部的融资方式,来自第二、三产业的工薪收入,以养老基金的方式筹集起来,之后仍然以直、间接的方式投向第二、三产业。而农业养老保险,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不论作为存款还是购买国债,都是用于非农部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贷款的高风险与土地生产率的下降。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发达,对长期贷款与农业基础投入的风险难以准确测算,有限的贷放量往往带来高风险,这是信用社所难以应对的。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发达,也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资金瓶颈,抑制了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形成。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业对资金的吸引,不能把农村养老保险建成农业生产的融资来源。因此,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促进农业收益率的提高,降低农业融资的风险,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带来的农业资金分流吸引回农业的重要手段。从长期来看,这是减弱农村养老保险分流农业资金的最终解决途径。

注释:

①参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3]Gopinath,M.,Kennedy,AgriculturalTradeandProductivityGrowth:AStatelevel,Analysis,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82,5,pp1213-1218

第13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发展农民、农村、农业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工作的共识,我国出台了相关文件,颁布了支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

1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1.1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在传统经济环境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大,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此外,存在着许多不健全、不公正的金融交易行为,例如人为占用农业发展资金,利用农业贷款进行违规操作等,造成农业金融的混乱和不稳定因素。强化对农业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充分保障,也是农村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制度约束,可以有效避免农业金融发展中的市场混乱,对人为操纵金融市场活动进行集中治理,保障金融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避免农业金融资金的不当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金融农业风险。

1.2合理引导农村金融资金流向

我国农业金融在受到政策制度约束之前,存在着资金流向不合理、资金结构不科学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业金融向国有农场以及农业合作社等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倾斜,而对农村微型农业企业和个体农户的支持不足,造成农业金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由于缺乏政策资金的支持,许多农业经济中小企业和农户往往面临高息借贷的困境。而且许多由于非法集资,非法套取农业金融资金的人还存在着无法偿还金融贷款的可能性,他们或成为老赖,或继续高利借贷,给农业金融发展造成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政策制度约束对发展农业金融、规范发展方向和资金流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1.3加快农村金融资源流转

农业金融的发展逐渐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一方面,我国农业金融也在逐步规范自己的业务发展方向,积极地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模式,改变金融经营方式,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和配置比例上也趋于合理,促进了农业金融资金的快速流动。并且农业金融积极主动地调整业务工作方向,积极向农业农产品销售领域拓展,农业金融积极投资于农产品销售渠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农业经济走上网络销售模式,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能力具有特殊的金融支持作用。

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1定向支持重点农业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业金融发展潜力,利用农业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农业金融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现代农业金融管理机制,保障农业金融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化农业金融的发展内涵。改变传统农业金融的发展方向,加大农业金融对农业农村产业孵化项目的支持和投入,支持农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型,促进农业金融拓展发展空间,改变业务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2.2完善农村金融资金结构

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农业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通过金融支持,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改进了农业机械技术,更新了农业发展的管理技术手段,先后形成了智慧农业等项目。因此说,农业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资金结构失衡、资金向农业大行业流动、农业金融债务风险急剧上升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金融的资金结构,优化农村金融的资金业务比例,调整业务资金流向。农业金融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资金供给方向,把资金投向微型农业企业、农村贫困人口、现代农村技术合作社等产业,利用国家的政策补贴,增加农业金融的收益点,还可以改善农业经济中资金不平衡的状况,使农业经济中的弱势群体获得资金流动,帮助这些企业和个人实现发展目标。

2.3保证农业金融资金合理流动

保障农业金融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农业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但由于资本具有趋利性,因此在农业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金融资本都被高收益的企业所占有,如国有农场等。在某些急需资金的农业经济领域,财政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导致许多农业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且,许多农业金融资金长期被大型国有农业项目占用,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时效长,造成了农业金融市场资金短缺。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农业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许多领域都存在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农业金融产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高社会资金流动的效率,提高农业金融的资金流动的预见性,保证农业金融资金的周期性合理流动,使农业各领域的资金分配趋于平衡。

3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发展农民、农村、农业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工作的共识,我国出台了相关文件,颁布了支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

1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1.1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在传统经济环境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大,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此外,存在着许多不健全、不公正的金融交易行为,例如人为占用农业发展资金,利用农业贷款进行违规操作等,造成农业金融的混乱和不稳定因素。强化对农业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充分保障,也是农村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制度约束,可以有效避免农业金融发展中的市场混乱,对人为操纵金融市场活动进行集中治理,保障金融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避免农业金融资金的不当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金融农业风险。

1.2合理引导农村金融资金流向

我国农业金融在受到政策制度约束之前,存在着资金流向不合理、资金结构不科学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业金融向国有农场以及农业合作社等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倾斜,而对农村微型农业企业和个体农户的支持不足,造成农业金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由于缺乏政策资金的支持,许多农业经济中小企业和农户往往面临高息借贷的困境。而且许多由于非法集资,非法套取农业金融资金的人还存在着无法偿还金融贷款的可能性,他们或成为老赖,或继续高利借贷,给农业金融发展造成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政策制度约束对发展农业金融、规范发展方向和资金流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1.3加快农村金融资源流转

农业金融的发展逐渐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一方面,我国农业金融也在逐步规范自己的业务发展方向,积极地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模式,改变金融经营方式,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和配置比例上也趋于合理,促进了农业金融资金的快速流动。并且农业金融积极主动地调整业务工作方向,积极向农业农产品销售领域拓展,农业金融积极投资于农产品销售渠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农业经济走上网络销售模式,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能力具有特殊的金融支持作用。

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1定向支持重点农业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业金融发展潜力,利用农业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农业金融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现代农业金融管理机制,保障农业金融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化农业金融的发展内涵。改变传统农业金融的发展方向,加大农业金融对农业农村产业孵化项目的支持和投入,支持农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型,促进农业金融拓展发展空间,改变业务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2.2完善农村金融资金结构

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农业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通过金融支持,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改进了农业机械技术,更新了农业发展的管理技术手段,先后形成了智慧农业等项目。因此说,农业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资金结构失衡、资金向农业大行业流动、农业金融债务风险急剧上升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金融的资金结构,优化农村金融的资金业务比例,调整业务资金流向。农业金融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资金供给方向,把资金投向微型农业企业、农村贫困人口、现代农村技术合作社等产业,利用国家的政策补贴,增加农业金融的收益点,还可以改善农业经济中资金不平衡的状况,使农业经济中的弱势群体获得资金流动,帮助这些企业和个人实现发展目标。

2.3保证农业金融资金合理流动

保障农业金融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农业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但由于资本具有趋利性,因此在农业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金融资本都被高收益的企业所占有,如国有农场等。在某些急需资金的农业经济领域,财政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导致许多农业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且,许多农业金融资金长期被大型国有农业项目占用,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时效长,造成了农业金融市场资金短缺。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农业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许多领域都存在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农业金融产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高社会资金流动的效率,提高农业金融的资金流动的预见性,保证农业金融资金的周期性合理流动,使农业各领域的资金分配趋于平衡。

3结语

第15篇

1.单笔交易金额大、融资成本高。单笔直存款交易金额一般均在1亿元以上。其中,“阳光”直存款多在5亿元以下,融资成本在16%~22%不等;“非阳光”的融资成本更高,一般达25%~30%。期限通常为一年、三年和五年,也有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的,直存款期限均参照银行存款期限设定。

2.资金在存续期内不得挪动。银主与口子达成协议后,银主将资金存入指定银行,项目方按协议约定提前支付银主贴息。同时,银主按约定签署协议承诺,在存款期限内,不进行提前支取,不做出划转、质押、销户等操作。

3.部分银行人员充当中介。在变质后的“非阳光”直存款,银行工作人员在很多时候起到了中介作用。口子获取资金的渠道第一选择一般是银行,其次才是银主,所以银行工作人员掌握了大量口子的信息。此外,部分拥有闲置资金的银主会通过私人关系,直接与银行工作人员联系,获取口子信息。此时银行工作人员担当了中介的角色,并负责资金的存取和转移。

二、存在问题

1.存在较高风险。一是各参与方均面临着诈骗的风险,目前假银主骗保证金、假中介骗项目评估费、假口子骗资金的案件屡见不鲜;二是口子存在更高的还款困难风险,直存款模式中,口子需支付银主的高额贴息、中介的不菲费用以及银行贷款利息,融资成本高于一般存款,口子承担的还款的压力同样高于一般贷款,因此,还款困难的风险也高于一般贷款;三是存在洗钱风险,由于个人大额资金进出相对于企业监管更严,个人银主往往将一笔大额资金拆分为多笔,并通过虚假的贸易往来、投资合作等形式,变通为企业存款,因此,存在较高的洗钱风险。

2.资金流入限制性、高风险领域。直存款金额巨大,融资成本高,考虑到有限的利润收入,大多数企业不可能不计成本的融资,因此,部分直存款进入了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据业内人士透露,口子所涉及的项目大多数为收益仍可观的房地产项目,甚至部分直存款资金进入了资本市场等高风险领域。对于直存款资金进入房地产等国家限制性行业,与国家政策相违背,而进入高风险领域对储户资金安全具有较大的隐患。

3.对银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在传统“直存款”运作模式中,银行属于被动方,虽然获得存款、贷款两方面业绩,但也承担着风险,可以说,在这种模式下,直存款业务的绝大部分风险都集中在银行,一旦口子无法归还贷款,银行将直接遭受经济损失。对于不经银行贷款审批直接划款的直存款,银行虽然并不是放款单位,表面上看与银行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但整个过程中,都有银行员工的参与的身影,一旦口子未及时归还款项时,银行也会被相应案件牵扯,对银行自身经济与名誉造成负面影响。

4.不利于宏观经济调控。直存款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贴息等操作均是在“表外”进行,监管部门难以监测,不利于有关部门对市场资金价格的准确判断,也不利于货币供应量的测算。直接划转的直存款表面上是一个企业账户的资金进出,口子在银行内部人员的协助下,顺利转移银主账户资金,完成资金出表,在表内仅仅反映为企业资金进出,这将影响社会融资总量等有关金融统计的准确性,进而对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政策建议

1.加强对银行机构吸储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存款业务相当于银行变相高息揽储,与目前国家对银行吸收储蓄存款的管理要求相悖。因此,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对银行机构吸收储蓄存款的方式进行管理,严防银行通过企业变相高息揽储。根据直存款涉及资金金额大、期限长的特点,监管部门应重点针对银行机构的大额长期个人及企业存款进行督查,保证存款的合规性。

2.加强对银行划转企业资金账目审核。从资金方将资金存入银行到口子运用资金,直存款涉及多项资金往来环节。为达到规避监管等目的,各参与主体经常会伪造凭证,通过虚假交易等行为转移资金。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审核企业间银行账目资金划转的合规性,确保资金流向与真实贸易背景相符。

3.加强对客户身份识别。从资金来源来讲,直存款业务暗藏着洗钱风险,因此,直存款业务银行要严格执行可疑和大额交易有关规定,强化对客户真实身份的识别,贯彻落实反洗钱工作要求。从资金运用角度来讲,直存款资金流向口子,口子存在信用风险,银行应该加强对客户身份识别,保证客户身份真实有效,从而提高直存款资金的安全性。

4.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银行业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明确各环节工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直存款属于口子与银行员工联合,打银行现有制度的“球”,因此,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将边缘化业务纳入表内,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同时,提高银行职工从业素质,加强对重点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5.加强资金流向的监测。当前,直存款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资金流向一直难以监测,具有一定的不明确性,并且存在流向限制性及高风险领域的情况。直存款活动比较隐蔽,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除了对各参与主体密切关注外,还应加强对银行资金流向监管,准确掌握资金流转途径及用途,严防信贷资金流向国家限制性领域,规范、明确资金流向,将有利于保障资金运用的合规性,提高资金的安全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