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入门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的意思是: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
3、出自出自西汉·司马迁《鸿门宴》。
4、原文选段: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莱钢集团莱芜矿业有限公司职工医院护理部,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 目的 探讨适意护理干预对中晚期贲门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 100例中晚期贲门癌介入治疗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50例给予适意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适意度、护理满意度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介入术后0、6、12、24 h的适意度评分(60.43±7.35)、(68.74±6.48)、(73.19±1.64)、(82.92±1.42)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51.37±6.43)、(55.25±5.42)、(58.71±6.80)、(66.4±2.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11.43、4.38、14.37,P<0.05)。在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方面,观察组(9.12±0.55)、(2.42±0.21)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72±2.21)、(4.88±1.95)d,具有显著性差异(t=2.76、1.98,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48(96%),显著高于对照组32(64%),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6.00,P<0.05)。结论 对于中晚期贲门癌介入治疗患者,适意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
关键词 ] 中晚期贲门癌;介入;护理;适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97-03
贲门癌是发生在胃贲门部的恶性肿瘤,文献报道贲门癌一旦确诊多数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到50%,根治性手术率则更低[1]。故介入治疗在贲门癌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但是,介入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并发症与不适,护理的重点是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适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存的象征,但是在给患者介入操作过程中,适意的要求没法满足,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疼痛这些不适意的表现[3]。鉴于此,护理人员应该努力地为介入患者采取适意的护理服务,从而满足她适意的要求,使患者身心处于适意的情况下。为了探讨了适意护理对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笔者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50例中晚期贲门癌行介入术病人进行适意护理,并与同期50例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100例中晚期贲门癌病人行介入术,根据入院顺序,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根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化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 32~76岁,平均年龄(58.85±3.37)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 34~79岁,平均年龄(59.94±4.6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术前食管吞钡检查或上胃肠道钡餐造影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等并常规给予镇静剂。选用Seldinger法,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常规选择胃左动脉,进行胃左动脉灌注化疗,缓慢灌注5-Fu(5-氟尿嘧啶,250 mg,国药准字H22026389,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奥沙利铂(国药准字H20141985,保定三九济世生物药业有限公司,50 mg)化疗溶液。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介入护理方法,导管拔出之后按压患者的穿刺部位在30 min以上, 然后采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6 h。术后24 h之内嘱患者取平卧位,手术一侧的下肢不能屈髋;大便小便均采用便盆与尿壶,禁止下床。手术之后15 min监测血压与脉搏,连续监测4次,然后改为每过1、8 h进行监测。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及呼吸异常等表现,观察患者两个下肢的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注意穿刺的部位是否存在出血的情况。术后4 h可以进食半流质饮食,但不应过饱,鼓励患者多喝水以促进造影剂通过尿液排出。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适意护理。促进患者的适意,首先护理人员应该查找患者不适意的因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消除或者减轻患者的不适意症状,使患者身心健康处于一种最优状态。虽然介入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创伤大幅度减小,但是介入手术毕竟也是一种有创伤的操作,病人的内心或多或少存在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这些不稳定的心理因素对患者介入的操作都是不良的因素,因此,要向病人介绍介入手术过程及在整个介入手术中患者需要注意的问题,使患者心中有数,博取病人的信任,以最优的精神状态配合介入手术,从而减少术后焦虑抑郁的发生。另外,来自环境的不利因素最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意感。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意的环境,护士应为患者努力创造一个温馨适意的休养环境,是病房的环境与气氛都更加和谐。术后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表现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消除不适的因素。
1.3观察指标
患者适意度比较采用Kolcaba简化的适意状况量表,评价检查后0、6、12、24 h的适意度,总分小于60分为低度适意,60~90分为中度适意度,大于90分为高度适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
1.4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0.0软件,适意度的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满意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a=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适意度比较
观察组介入后0、6、12、24 h的适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效果对比
在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t=2.76、1.98,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48(96%),显著高于对照组32(64%),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6.00,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贲门癌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早期贲门癌未经任何治疗的自然病程约为4~5年,中期贲门癌平均12.7个月左右。贲门癌的癌灶集中发生于贲门小弯及小弯后壁是早期贲门癌的主要特点[4]。贲门癌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根据病史、病变部位、肿瘤扩展的范围及病人全身情况来决定。当前主要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综合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中药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激光、支架等治疗方法。
中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治疗目的为减轻症状,提高生活治疗,延长生命。中晚期贲门癌患者按以往常规的给药方式要提高靶器官的药物浓度,只有增加药物注射量及注射速率(静脉注射时),而通常药物的副作用与其用量的外周血浓度成正比,所以提高药物疗效和避免或减少其副作用的矛盾几乎无法通过常规途径解决[5]。而动脉内药物灌注能使靶器官药物浓度提高和延长药物与病变接触时间,而外周血药浓度并不增加,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然而介入治疗采用局部麻醉,整个介入过程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及并发症。适意(comfort)是患者在生活的环境中保持的一种平静安宁的精神状态,是患者身心健康、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自我感觉[6]。适意作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人们追求生存质量、享受健康人生的标志[7]。一般来说,高水平的适意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状态,表现为心态稳定、情绪舒畅、精力充沛、感到安全和完全放松,无任何压力和紧张,生理和心理需要均能获得满足,适意护理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就诊者处于一种适意状态或是相对适意状态[8]。
适意护理又称为舒适护理,适意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人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程度。针对患者存在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士在接到新住院的病人时,应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估患者病情,从而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在介入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介入检查的必要性及介入检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使患者对遇到的问题心中有数,从而减轻患者对不良反应的心理应激状态,提高患者的适意度。对在介入过程中遇到的不良反应积极采取措施,“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介入后对患者再次进行各项适意度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适意程度[9]。
通过对介入治疗者在操作前护理干预、操作中护理配合与操作后的护理指导,观察组介入检查后0、6、12、24 h的适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11.43、4.38、14.37,P<0.05)。在检查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适意度显著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64%,有统计学差异(P<0.05)。
陈丽娜采用的舒适护理对贲门癌术前留置胃管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试验组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舒适护理的应用会明显提高贲门癌术前留置胃管的成功率[10]。吕欣观察了舒适护理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记录了60例接受舒适护理的肝癌介入患者作为实验组和60例接受常规护理的肝癌介入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和入院时,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得出结论:舒适护理有助于改善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其满意率,这与本研究观察的贲门癌的患者不谋而合[11]。由此可见,对于中晚期贲门癌介入治疗患者,适意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
参考文献]
[1] 王焕英,吴华清.贲门癌介入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医学,2010,1(3):248-250.
[2] 赵全德,曹骁,李向东,等.介入治疗与放疗联合应用治疗中晚期贲门癌[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7):1332-1334.
[3] 张婧娴,刘玉娥,唐文恒,等. 中晚期胃底贲门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5):385-387.
[4] 胡宜莲,车明,杨小强,等.进展期贲门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 当代医学,2010,16(23):489-491.
[5] 卫兵,刘宽荣. 中晚期食管贲门癌介入化疗长期随访结果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6-8.
[6] 许学斌,刘宽荣,卫社.食管癌手术患者170例远期疗效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8,20(8):558-559.
[7] 许学斌,刘鹏飞,刘宽荣.贲门癌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随访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21):35-36.
[8] 李娜.适意护理在电子胃镜检查全过程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1,32(22):3018-3019.
[9] 张再军,李江涛. 胃底贲门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1,19(1):18-20.
[10] 陈丽娜.舒适护理对贲门癌术前留置胃管成功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9):1145-1147.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导致离异家庭的增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但受的伤是最重的,很多孩子都会走进中职院校,那考虑到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用什么行动来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正是我们急需考虑的。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看过很多相关题目的文章,但还是决定写,就因为自己身在职业学校,就因为自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学生,就因为遇到过很多让人痛心的事,不得不让人好好去思考。同时由于中职学校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而社会上对中职学校中这一现象的研究却很少,在这里仅想以一名中职学校老师的身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期望能为具体帮助离异家庭的子女走出心障出一份力。
社会是家庭的组合,家庭是爱情的组合,孩子是家庭的延续,反过来思考,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是否平稳发展,而孩子的教育起点在于父母,学校是其教育的延续和走向社会的起点,所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为社会一份子,肯定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和睦融洽,父母享受子女带给的充实,子女享受父母给予的关怀。但现实是变化的,爱情很多时候也在变,不管是感情的淡漠;不管是责任心的减弱;不管是受外届的诱惑,离婚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裂,就意味着把孩子带到了悲惨的境地。也许离异双方可以重新组合家庭,也许孩子依然会有人照顾,但这就可以了吗,走进孩子的内心,养育他们的人可曾想过他们的决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又可曾想过这种伤害引起的副作用足以把一个健康的孩子给毁了,他们可曾注意到当孩子在情绪上易怒暴躁、性格上孤僻自卑、行为上任性妄为时,是什么致使他们这样呢,是对父母的失望,是对家的渴望和对自己未来的迷茫。
中职学校,长久以来给民众的观念就是不好好读书,调皮搞蛋分子的集中营,他们使家长失望,被社会看轻。是的,作为老师也必须承认:中职学校的学生是调皮些,是学习差些,但这就是全部的理解吗,他们中就没有优秀的人才吗,我想只是我们未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去好好发掘吧。而他们中的特殊群体—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境地更特殊,可我们又有谁去真正关注过他们了呢?
走进中职学校的离异家庭的孩子,从我这几年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因为父母离异家庭困难的:因为父母都不想照顾而送到学校想学校开着的;因为父母离异饱受打击,在初中成绩实在太差的。而在学校中,很多孩子会性格孤僻,厌恶学习,不尊重老师同学,喜欢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有些会走上犯罪道路。
现状是另人担忧的,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一方面,作为学生,因为受社会普遍舆论的影响和当前我国教育布局的现状,孩子自身很多时候也会把走进中职院校当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是对自己前途的一种否定,而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更会自卑、抑郁,并对周围的一切漠然和对自己的放纵。
另一方面,作为中职学校,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的重任,同时,由于大部分孩子都是寄宿在学校的,所以他们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真正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还是教他们的老师,他们第一可信任的肯定是班主任,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这三年的教育方法、方式对他们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这里,我只想从中职教师的身份出发,从中职学校教育出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必须真正了解这一群体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情感理想等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初中时,他们的父母就离异了,而到中职学校就读,成绩肯定是不怎么理想的,那我想他们在初中时就会遇到这几种情况:父母要离婚时,家庭如战场的氛围:父母离异后失去家的痛心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及同学之间可能出现的嘲笑、讥讽。而这些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打击是何其大,那最直接的影响,我想就是孩子性格的改变和成绩的下滑吧。而这直接导致他们因为成绩差而进不了重点高中只能到中职学校求学。这对他们的信心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很多人不是报着来求学的心态而是来玩玩的心态进学校的,这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进学校后,相对于重点高中,中职学校的学习气氛是没那么浓厚,学习氛围是没那么好,加上班级里的调皮搞蛋分子增多,所以很容易走到一起而更不想学习,加上中职学校的管理相对松散,所以很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学生还会暴露出孤僻、冷漠、敏感、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后,我想我们必须就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始行动了:
1.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从起点就抓好
学校要争对本校离异家庭数量的现状,指派学生处专门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档案,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细记录。并要选派在中职学校从教多年,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负责心理疏导,同时对班主任也要进行针对性培训,考虑到中职院校管理相对松散,对学生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这里必须克服缺点,老师自身就要改变,要以他们亲人的身份去走进他们,找他们谈心。 2.正确引导,走出心理误区
前面我己经谈到了,孩子在初中就因为父母离异而导致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来到中职院校,他们可以说长大了很多,但这个年龄阶段却更是让人担心的阶段,他们处于僧懂阶段,处于产生自我强烈意识阶段,但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走上弯路,同时,由于他们是带着某种颓废的心态进学校的,所以老师从一开始就要了解情况,寻找时机,及时与这些同学深度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发挥集体效力,化友情为亲情
在这点上,我觉得对整个转化,影响特别大.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于重点高中的学生,那种集体意思、爱心意识、学习意识是有些弱,而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的时间却是最长的,受同学氛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被不要好的同学带坏,或者由于他们本身有些自暴自弃和心里充满不满,反过来会影响整个班级.面对这个复杂情况,我想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作用就要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强管理教育力度,选派作风好,纪律性强的学生当班干部,积极去引导形成友好互助的班氛围,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离异家庭学生,对调皮搞蛋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另一方面,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与离异家庭学生交往,相互促进.同时对思想已经产生偏差的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以斥骂为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耐心、细致的进行沟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离异家庭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感受到充满阳光的生活,投身于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中,并也在班级良好的氛围下,潜移默化中转变自己的不好习性,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走上积极的求学之路。
4.创造活动环境,发挥个性特长,用鼓励和认可消除自卑。
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初中就因为父母离异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心里对自己的能力和作为持否定态度,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心态。要精心组织并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并组织一系列展现个性的比赛,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并在活动中发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有意识的把一些组织活动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要严肃纪律,防止别的学生打击、讽刺他们,为他们构筑一个重塑信心的舞台。
5.耐心和严格并举,原则和宽容并存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医药思维;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9-02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等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和思考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的实践方法和教育模式。
一、中医药思维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中医思维的诠释已经比较完善。据文献记载:冯广义、张养生等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委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断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1]。陈涤平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2]。
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中医药思维
结合已有的对于中医思维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于中医药思维的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使用、作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起经常性作用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新生而言,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是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深刻领会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每一位中药专业大学生从根本上找准学习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找准学习定位。中西医学、中西文化发源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即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专业新生初入校门与其他专业学生思维习惯无异,中医药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必须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结构加强培养以尽快适应中药专业需求。
三、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形成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在学生的教学、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积极进行探讨和实践。
1.在教学环节中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中药思维的培养。(1)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收获知识、养成思维定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要想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专业教师在对中药学专业新生讲授课程时应该做到:在课堂上注重历史文化意境的重现,营造浓厚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授课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要要求中药学新生重视对经典的学习,要养成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习惯,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促进并最终形成中医药思维,做到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扎实把握。(2)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思维。对于中药学新生的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套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将学生分成小组,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中药学专业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疑惑,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互动,而非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任课教师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多维度发展,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学习资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比如MOOC。在对中药学专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传统授课和MOOC相结合的方式进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MOOC可以完成教学中的答疑、测验、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也可以通过它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自动的评分、评级,以及有效的反馈。这种利用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与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中医药思维。对于新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办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中药学院为了让中药学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会举办一系列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刘昌孝院士“新生入门第一课”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中药学新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学生了解了中药专业学习任务、成绩查询,以及其他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借此新生们能迅速掌握中药学的知识架构,他们能为自己设立初步的学习计划,课程开始后进行学习会更加有重点。这些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大学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进行人生规划。
在新生的课余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为夯实中医药学生中医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加强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以“读经典、做临床、多读书,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为主题举办了经典背诵比赛,既不枯燥记忆,又能达到理想的背诵效果;举行“校园药植行”、参观标本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药用植物园、参观药用植物标本展室,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
3.建设校园文化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往往能给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1)从物质层面讲,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以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想要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以“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理念,将整个校园建设成药用植物园,徜徉在校园,身边的花草树木均是自己专业课将会涉及到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养成对于专业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习惯,对于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建立相关中医药历史名人、常识知识、标本展示等的宣传栏,或是在教室中建立黑板报,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思维也会有正相关的刺激。(2)从精神层面讲,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三风”建设要紧抓。首先是校风建设,这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方面,良好的校风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无形中会受到一种感染和约束。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除了学校层面在校风建设上的努力,中药学院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组织班旗设计大赛,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班风,设计出班级特有的班旗,一方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其次是教风的建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扎实的专业技术、优秀的工作作风,是培养中药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最后,中医药高校要有优良的学风。任何一项教育行为,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作为,学生不积极主动,是无法正常进行的,起码结果不会令人满意。紧抓中药学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能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增强对于中药学知识的渴望,对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中药学思维有推动作用。(3)从制度层面来说,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教学行为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校园中,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本导制培养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定将会形成老师心口相传,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方式,容易使学生得真传,让中医药思维在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普通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冯广义,张养生,丁然,等.从中医思维方式探究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1-13.
1、在没有教材之前,业医者学习伊始,或先读些浅显易明的书,如《药性赋》、《汤头歌》等,或径从《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读起,这当然都不失为入门的途径。在有了一些了解与基础后,可以诵读《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然后《医学三字经》诵读,看一看诊断学的《脉诀》与《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最后开始看内科的《伤寒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2、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背诵下这些经典,是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是为中医学知识打下必备的基础。
3、中医是一门博大高深的学问,学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有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中医教育;低龄化;现状;意义;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09-02
在我国,虽然中西医并重的发展理念早已确立,但与西医相比,中医药的发展却是相形见绌,甚至屡屡有国内学者提出废除中医的论调。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韩国等邻国大展移花接木之术,“洋中医”发展如火如荼[1]。
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关键就在于教育。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医教育一直沿着一条传统之路缓慢前行着,教育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发展道路崎岖不平,“张悟本事件”更为中医学界敲响了学术边缘化、危机化的警钟。“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2]提出:“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来继承和发展中医。”如何找到“适合的道路”已成为中医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在思考继承发展的同时,创新也不容忽视,中医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明确现状、有效继承的基础上跳出传统“金箍”加以创新。因此,建立中医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1 中医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类院校的建立和成熟,中医教育逐渐形成了以本科专业教育为主的常规教育模式,即通过高考选拔学生,用若干年时间对其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及后期临床培训。该教学模式确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中医专业人才,但长期遗留的教育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1.1 中医基础知识薄弱
中医是一门拥有庞大知识体系的学科,不少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阶段经常通宵达旦,因而会产生“学医苦、学医累”的消极观念,而最终在中医学术上有所造诣的却是凤毛麟角。其中原因错综复杂,但过于薄弱的中医基础绝对是影响中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庞大的记忆量是大学才开始接触中医基础知识的学生所无法接受的。即便是医学世家,由于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参加高考,也很少有精力或难得有机会向家人请教。因而,大学本科生在入学初期往往因为缺乏基础而入门太晚,这就给中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困难。
1.2 课堂教学难见成效
很多学生反应,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宽泛而晦涩,加上学习时间紧迫,缺少充足的课余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和深入,基础学习很不到位。即便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也仅仅算是中医领域的九牛一毛。于是,专业知识的片面和缺乏使得许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到困难重重甚至失去信心。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医专业高校都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课堂授受为主、学生课后预习、复习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首先,不仅很难使学生体会临床实践的思维过程,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有限的自学时间和临床实践时间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课外知识的扩充和临床技能的提高[3];另外,中医古籍教学的缺乏和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分离又大大减少了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拓展,使得学生难以尽快入门。
1.3 学医兴趣严重缺乏
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经过调查发现,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回答为什么选择学医这一问题时选“父母所愿”、“被迫无奈”的占了大多数,而选择“兴趣使然”的很少。
兴趣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影响。通常非医学世家的子女在上大学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医,因而也就错过了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即使在大学阶段开始产生兴趣并勤奋努力,相比之下,学习成效也必定打了折扣。
以上问题如果得以解决,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医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长足进步。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引入符合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
2 中医教育低龄化的意义
中医教育低龄化是以加快中医现代化建设为目的,通过可行而有效的方式将中医基础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普及的新型教育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选择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作为普及对象。青少年拥有较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充满好奇,是中医这一文化瑰宝最佳的传承者。将中医基础知识在青少年中广泛普及对中医创新发展、中医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影响不言而喻。
2.1 增加中医“粉丝”人群,改变中医发展窘境
中医师承授受经历了漫长的古代和近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医学术特色的教学规范[4]。但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限制,师承授受教学模式几乎都是从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考虑到师承授受融入义务教育可能性极低的实际现状,中医教育低龄化必须另辟蹊径,以适合青少年的形式展开。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就能够在青少年中实现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使中医教育年轻化、低龄化,就能够有效扩大中医学习的基数人群,让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有机会接触中医,培养学生的学医兴趣,挖掘学生的学医潜质,也为学生将来的专业选择提供依据,筛选出一批真正适合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才。而在学习时形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必将引起社会对中医的再次高度重视,中医倍遭冷落的境遇也将一去无回。
2.2 缩短本科在读时间,改善年轻中医师无人问津的现状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77―02
培养高校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1]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增强大学生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面对大学扩招的现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学好中医基础,加强经典研读
1.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科研的起步需要奠基石,即科研工作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强化学生中医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科研来源于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进而思辨,形成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实施于科研工作之中。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中医入门的引导,使其打好基础,走出中医科研的第一步。
2.加强经典研读。中医科研入门除打好中医基础之外,还须加强四大经典的研读。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能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源于他对中医坚定的信念及对经典的熟读,即其所提倡的做一名“铁杆中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快速扩招,随之带来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相对滞后等问题。[2]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由于教学及科研任务较多,能潜心研读经典课程并讲好经典课程的教师并不多,加上现阶段90后学生古文基础较差,学习困难,部分院校已经将经典课程设为选修课。中医四大经典既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必读之书,四大经典通读熟读,诸书合一,才可清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之全貌。所以,必须确立经典课程在中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设立经典课程为必修课,加大经典课程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其课时,培养中医学生的深厚理论功底,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倡导晨读中医经典及举办中医经典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以点带面,形成个人―班级―社团的科研组织系统
1.树立个人典型。大学生需要榜样和引导,在科研方面亦是。我们的校园不乏文艺、体育先进分子,但在科研方面的先进分子就相对较少。我们要抓住典型,尤其是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强、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发动号召学生学习科研先进分子的成功之道。
2.成立班级科研小组。以3~5人为单位,成立班级科研小组,定期进行科研知识学习及讨论。在班团活动、假期实践活动时,可以班级科研小组为单位,结合团日主题、三下乡指导思想等进行社会实践及调查,如对农村医疗、中医生存现状等的调查,进而形成论文、报告等科研成果。在活动之余,提高我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将活动成果转化成科研成果。
3.建设学生科研型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建设科研型社团力度,这与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发展趋势。[3]科研型社团可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早期接触科研、创新实践及交流探讨的平台,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可以激发和培养中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能力,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营造更加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氛围,邀请高校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及青年教师等担任学生的科研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实验等,开展常规的科研培训,为学生的科研开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及支撑。[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医学求益社即科研型社团,致力于中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收效甚佳。总之,应在中医药院校内形成个人―班级―社团不同层次的学生科研组织,培养其科研兴趣,发掘其潜能,促使其在低年级之后向科研领域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社会力量;卫生监管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指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活动。目前,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要由《医师法》《中医药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卫生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整体服务开展较为规范。现阶段该行业凸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的服务,并存在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中医药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贯彻落实《中医药法》支持举措,推进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发展现状
1.1产业群体和市场发展现状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主要包括:①以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为主体,开展疾病诊疗为主兼具养生保健的医疗产业;②以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为主体的健康产品产业;③以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为服务内容,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养生保健服务产业;④以养老院、老年居家护理等为主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主要由上述第三类提供,服务主体为养生会所、针灸推拿馆、药膳会馆、美容美发馆等。
1.2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规范该类机构的文件主要包括:①规范性文件,如2005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推拿按摩等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2016年《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2016年《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②批复和复函,如2014年、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有关中医监督问题的批复》《关于非医疗机构开展“火疗”项目的复函》;③技术标准类,如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的膏方、药酒、穴位贴敷、砭术、艾灸、少儿推拿、脊柱推拿、全身推拿等技术操作规范。
1.3试点实践和行业自律现状
目前全国有21个试点地区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①行业管理和星级评定模式,如北京市东城区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自律管理规范,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上海市浦东新区依据养生保健机构服务水平,参考安全、环境、卫生等因素进行综合星级评定。②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模式,如上海长宁区将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动组成战略性联盟体,区政府及中医药主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协同管理[1]。③机构分类管理和技术规范审查模式,如海南省海口市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分级制度,一级、二级、三级机构应分别提供最少不低于2、3、4种服务项目。按摩、熏、洗、艾灸、拔罐、刮痧、中医美容和中医药健康咨询等8类养生服务机构开办前,除取得市场监管部门许可外,还须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技术规范性审查[2]。
2存在问题
2.1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
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行业,实践中往往只需明确的注册地址和规范的注册名称即可完成登记。此外缺乏实质监管,客观上造成该类机构“民不举、官不究”的社会局面。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开展的“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对该类机构主要进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非医疗机构前置注册审批、执业规范和场所相关健康产品的监管,以及消费者的投诉举报,难以有效对执业行为进行专业性监管;人社部门负责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并无法定执业规范的日常监管权;中医药主管部门类似于卫生健康部门,也缺乏监管依据[3]。
2.2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素质良莠不齐
2020年,人社部下发《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保健调理师职业资格将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转为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此前,保健调理师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唯一的保健类职业,属于水平评价类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据2017年调查,全国约有150万人取得保健调理师资格,而全国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4]。一项针对重庆市南岸区的调查,1639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仅为10.49%,中医保健机构合规率仅为10.96%[5]。实践中,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注册时对其从业人员也无明确的资质要求,大多数从业人员仅参与内部短期培训。从业人员技师以护理人员培训转行为主,服务内容以拔罐、推拿、艾灸、刮痧等为多[6]。
2.3技术规范缺失,存在人身损害和合同纠纷的司法困境
国家关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法律层面较为宏观原则,在规范性文件层面更多体现为机构服务项目、场所与环境、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在批复和复函层面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有限,在技术规范层面则存在技术规范缺失、行业影响力有限等问题。由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拿”“拔罐”“刮痧”等具有“医疗”和“保健”的双重属性,导致医疗行为与养生保健行为边界模糊性。该类机构仅根据自身理解,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不当,致使消费者受伤、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实践中,司法机关基本按照《民法典》之人身损害责任纠纷和《合同法》之合同纠纷两种途径进行处理。按照人身损害审理案件,现行条例往往针对医疗行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缺少标准可供参考;按照合同纠纷审理案件,多数养生保健机构仅有收费单据,缺少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产品说明等消费凭据,消费者往往由于举证不能而承担败诉风险。
2.4市场宣传欠科学、公民中医健康素养水平不高
目前,相当部分该类机构以“养生”“保健”“经络”“治未病”“健康咨询”“理疗”等为名,通过开办健康讲座、免费体验等形式,进行夸大服务效果、诱导消费者需求等宣传。据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全国中医药科普普及率高达84.02%,但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仅为8.55%[7]。可见,民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低,对保健服务内容缺乏足够的理性认知,容易受到误导并接受不规范服务。
3对策建议
3.1明确服务内涵、建立负面清单界定该类机构
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内涵。应注意:①明确一项服务技术是中医养生保健还是其他行为时,应具体结合技术的适用人群、手法、力度、适用范围以及禁止操作事项等判断。二者在服务手法、力度和穴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推拿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在经络、穴位上进行的理疗行为;按摩则是一般的休闲保健,手法上只能到达皮、肉,目的是简单的放松。②中医养生保健行为存在医疗与养生保健的边界模糊性,应以创伤性、侵入性、危险性等为评价标准,建立其负面清单,凡被纳入的均无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资格。
3.2强化机构审批、明确从业资质要求
目前在无上位法之行政许可依据下,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①探索在地方性中医药条例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及其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规定,如市场监管部门市场准入和中医药主管部门技术规范性协同审查制。②推行该类机构备案制,即举办该类机构的,将机构名称、地址、服务范围、人员配备等报所在地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的配套监管。③积极协调国务院相关部委,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明确机构登记注册标准。④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资格统一管理,并根据学历层次、实践年限、职业技能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3.3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进管理创新措施落实
国家应鼓励、支持中医养生保健行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成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行政委托授权等形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①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标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和具体流程,建立项目技术公开目录,加强服务质量的行业管理。如要求明示“本机构仅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不涉及任何医疗行为”;建立健康服务档案,履行服务项目、产品说明等事先知情同意。②建立不良信用记录制度和诚信分类评价制度,借鉴建筑工程、食品安全等做法,确定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等级评价,并向社会公告。③通过与中医院校开展合作,建立养生人才专业培训中心,加强养生保健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
3.4加强联动监管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国家应将该类机构纳入中医药服务监督检查体系。主要包括:①考虑可操作性,应对该类机构实行中医药监管部门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中医药监管负责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术规范性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经营许可审查,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卫生监督执法等,必要时应联合公安、医保、广电等多部门开展整顿工作。②通过数字化存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辖区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情况、监管管理部门的不良信用记录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加强民众的知情权。③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活动,如由技艺精湛的中医专家提供推拿、拔罐等体验服务,提高民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获得感和中医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④不断提高民众的中医健康素养水平,发挥民众在监督线索的发现以及相关的调查取证等中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2]峗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7):49-50.
[3]田侃.《中医药法》立法创新之评价[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20-25.
[4]岳冉冉,毛伟豪,王思北.养生保健机构乱象调查[J].小康,2017(17):72-73.
[5]峗怡,鄢庆波,池苇,等.重庆市南岸区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0(10):29-31.
[6]陈建章,何志强,吴淑娥,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4-46.
[7]荆伟龙,王朝君.国人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偏低[J].中国卫生,2016(5):97-98.
关键词:中医护理;模型教学;真人教学;针灸
针灸即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光大。
有关针灸的教学,理论难懂,操作难把握。教师必须经过思考和探索后,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模型教学和真人教学结合起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方法有:
一、激发兴趣,引导入门
讲故事,激发兴趣是《针灸学》入门的关键。因为之前学的中医的基础理论抽象又未学精,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又与现代医学模式有出入,比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习针灸时比较茫然。教师应当在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时,找一些与针灸相关的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寓教于听。同时穿插的讲讲针灸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实用、便利等优点。通过所讲的故事,来消除学生对中医的偏见,甚至是对针灸是否能治病的顾虑,然后通过一些专家们的临床实例介绍,坚定学生对学好针灸学的信心。
二、模型教学,直观多练
针灸的教学中,经络、腧穴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深奥难懂,而针法灸法的具体操作比较难掌握。但绝不可忽视,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只听与记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针灸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技术,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就如同纸上谈兵,无法掌握进针与行针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理论上掌握了针灸的知识后,便会渴望能亲自动手实践。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教学模型,让学生可以直观地在模型上找到相应的穴位,反复地练习扎针。即使扎错了也没关系,可以重新来扎。现在又有一种智能针灸教学模拟系统,由人体穴位模型、穴位传感器、信号放大跟随电路、穴位矩阵键盘电路、矩阵键盘扩展电路、中央处理器、终端PC机及控制软件所组成,其特点是:每个穴位传感器设有三层导电膜层,对应针灸“接触穴位”“的气”“偏离穴位”三种状态,并分组构成矩阵键盘电路,中央处理器扫描矩阵键盘电路、检测传感器状态信号,判断出某个穴位有针灸,并控制终端PC机提示针灸“接触穴位”“的气”“偏离穴位”三种状态及该穴位相关资料。优点是可使学员准确地掌握人体针灸穴位及针灸技术,使抽象难懂的针灸教学变得具体直观,大大缩短教学时间。
三、真人教学,身体力行
前段已说明模型教学的方法虽好,但是,模型没有感官,学生本人无法获得针刺入皮肤和穴道的亲身体验。所以,我们需要在学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并且已经在模型上练习熟练后,开始亲身体验针灸。首先教师应以身示范来消除学生对针刺的恐惧感。其次,鼓励学生互相配合在自己或者对方身上扎针。最后,教会学生点压重点穴位,教会取穴技巧,熟练掌握行针手法。真人教学,选择穴位应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对针灸的印象比较深刻。
四、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针灸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学科,需要勤加练习,并且亲身感受。所以需要模型教学与真人教学相互结合,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腧穴的定位,进针的针感以及针刺补泻手法,通过模型练习和真人联系轮流进行,使学生对针灸治疗疾病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
五、总结
针灸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把它好好的发扬光大。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针灸,有它的特殊性,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教师积极认真地去思考与探索,并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由理论结合实践,模型教学结合真人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实用性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燕.针灸研究的反思.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发展论坛论文汇编,2003.
[2]陈丽,文华,余秋琼.护理学基础设置模式的探索理论研究,2003.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探讨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而历数千年不衰。千年来,中医学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性和价值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号召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内容较深奥,鉴于这门课程涉及到临床、护理等非中医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大多数对中医学的认识比较粗浅。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中医理论特色,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以便于非中医专业学生对中医理论感兴趣,并能较好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一、调整教学的内容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对教学内容进行三级分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每章内容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重点全面讲授,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并要求同学们熟悉其中的医学道理;而了解的内容,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整个教学过程要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修订了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不同,修订了教学大纲并随之调整了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这三门课程中医基础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将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过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这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现已完成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3.坚持对于集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多年来,我们中医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教学研究,尤其是近年学生班次、专业的转变频繁,教材的更新,学术的不断发展,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体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教研室每周集体备课一至二次。坚持学术讨论、相互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了各种教学工作制度、教学档案,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已经成为习惯。
二、教学思维的拓展
近几年,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术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讨论相当的激烈。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中医理论知识之外,可适当拓展开来,比较中医西医学在医学理论、疾病诊断和用药治疗中的差异。不回避差异,正视各自的优缺点,科学的对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参与临床医疗诊治工作,认真收集病例及症状资料,以照片、影像等形式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并将临床病案充分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能通过实际理解中医理论知识,改变对中医理论晦涩难懂的印象。
【关键词】 中医学教学;现状;改革
在西医院校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开设中医学教学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目的是让西医学生对祖国传统医学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继续学习中医或应用中医药处理一些常见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打下一定基础。而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一直是西医院校中医教师所面临的困惑与难题。笔者近5年来一直在中医教学第一线,且自2006年开始担任本校中医学的教学秘书,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从2006—2009年对心理学、眼耳鼻喉学、皮肤性病学、大临床本科1744名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中医教学问卷调查,发现我校的中医教学存在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现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校的中医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1 教学现状
1.1 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教学难度大
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教学难度大,似乎已成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通病。现行的《中医学》教材囊括了中医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及中医内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可以说是各科的浓缩版。这些课程的教学在中医院校至少需要700学时,而在我校临床专业为70学时,临床相关专业仅为48学时。其教学内容之多,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课时少,导致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此,无法展开来讲,所谓的课堂互动,提问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都成为空谈,老师有时想多举些临床实例来讲解,占用了部分时间,剩下的内容就只能开快车讲完。因此部分老师为了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完,只能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
1.2 课程设置欠合理,内容杂,章节跨度大,学生不易接受
我校的中医学教学内容为:导论、阴阳五行学说、藏学学说、针灸经络、治则治法、中药方剂基础、病因证治药、中药饮片见习、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由于课时少,很多内容无法上,本室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内容“有机”组合,方可完成教学任务。如病因证治药将病因、证型、治法和部分的常用中药组合在一起讲;而脏腑辨证的内容就如同一个小内科,将证型、治法、方药一起讲,却没有病名;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亦是如此。但笔者从近3年的教学问卷调查来看,89.2%的学生并不认同此方法,认为这几个部分章节跨度大,内容太杂,很多内容在课本上无法找到,上课一味忙于抄笔记,而很少有时间顾及听课。
1.3 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责任感欠缺
目前,我校承担中医学教学的教师中,有临床经验丰富的本科室医生,他们上课理论联系临床实例,课堂内容充实,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喜爱;亦有些医生常常忙于诊务,少有时间与精力备课,在临床实践中多同用中西药,不注重对中药疗效的观察与比较,因而较少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上有所领悟与提高;更有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虽说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但多数学的是非临床专业,故临床经验相当欠缺,难免固守书本,难以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其中还有一些年轻教师本身专业思想就不牢固,甚至在课堂上贬低中医,认为中西医不可能结合(这些在教学调查问卷上就能体现出来)。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发扬,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4 学生对中医普遍有兴趣,但多数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近3年来的教学调查显示,92.6%的学生对中医学课程感兴趣,是因为觉得中医在养生保健上有用。亦有56.3%的学生认为中医在有些病上疗效不错,特别是一些西医疗效不好而中医疗效卓著的疾病,他们也意识到中西医可以优势互补。诚然这些结果令人欣慰,但是空有兴趣,而缺乏相应的学习热情。85.9%的学生认为中西医理论相差甚远,中西医的诊疗思维模式亦不同,在学了西医的基础理论之后再学习中医学,甚至有些专业的西医临床课程跟中医学同学期开课,很容易因为先入为主的思想而对中医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受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的中医是伪科学,取消中医等不良言行的影响而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93.8%的学生认为中医难学,有些名词术语理解困难,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医古文艰涩难懂,这些给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通过一个学期的中医学习就可以开方治病,这种急功近利及不愿花功夫去加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想照着书本上的方剂开药治病的思想很不切实际,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从而挫败其学习中医的信心。
2 改革设想
2.1 适当增加课时
调查显示,96.8%的学生认为现行的70学时太少了,很难学到东西,都希望能增加学时,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分两个学期上,一个学期上中医基础知识,一个学期上中医临床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更好的学习中医。笔者建议如果能将中医课学时增加到100学时左右的话,很多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如很多内容可以讲得更透彻些,也可以开展中医临床见习。
2.2 精选教学内容,优化组合
针对目前课时少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内容设置:导论、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病因、四诊、八纲辨证、脏腑生理与辨证、治则治法、中药基本知识及部分常见中药、方剂基本知识及部分常用方剂、针灸经络、中药饮片见习、内科部分常见病。本设置特点是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又授予其对临床常见的内科病辨证论治的基本技能。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3.1 提高自身素质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中医基础理论,还是临床相关内容的讲授都需要联系临床病例来讲述和分析,否则就会令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要求老师能理论联系临床来讲课。所以任课教师不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博览群书,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要加强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
2.3.3 完善集体备课、试讲、听讲三种制度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集所有任课老师的智慧,将每个上课的内容先由主讲教师把该内容如何讲授说一遍,再由其他教师发表看法和建议,从而完善授课内容。试讲主要是针对年轻老师上课经验欠缺,通过试讲让资深教师发现其不足,从而指点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听课,可以是任课老师互相听课,特别是年轻老师要多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从中学习其上课方法、技巧等,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外资深教师亦可不定期的听年轻老师的课,以及时帮助和指导年轻老师教学。充分发挥以上三种制度,可集思广益,互相学习,从而提高中医教研室的整体教学水平。
2.4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广 东 医 学 院 学 报 2010年第28卷 2.4.1 上好第一堂课,把好入门关,改变观念,正确认识中医 第一堂课非常重要,教师必须把握好入门这一关,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它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以及将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引申到中医学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从而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的伟大贡献,已经证明它的科学性及疗效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现在西医在很多方面也有它的的优势,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西医是辨病论治,只有客观的检查结果才可以论治,对于身体的功能性病变、疑难杂症等方面西医却显得束手无策。中医在养生保健,调节身体功能及很多病种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其共同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没必要厚此薄彼,互相攻击,而应该优势互补。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文秘站:]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 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诊断思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信息及资料的整理、综合、分析、推理,以期作出能够解释患者临床现象的逻辑思维过程[1]。诊断思维是临床基本的医疗活动,诊断思维的培养是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患者对中医师知识要求的增加,现代中医院要求中医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传统中医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西医学诊治本文由收集整理疾病的能力[2]。如何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加强其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也是中医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西医内科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西医诊断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重点要使学生把握好西医内科的学习。以下就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道交流。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