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的要求和推动下,地理教学的革新对于较多的地理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思维中形成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重新构建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等均成为教师当下的重大课题。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要求下一个重要的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概念及原理时,通过阅读、分析、探究、思考、讨论等活动获得知识概念的理解及掌握、运用,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知识和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会学习的人奠定基础。下面笔者以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意义。

一、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了顺利、有效地展开教学而设定的教学活动方向和教学预期值,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正确地引导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据相关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会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并相信通过自身的经验教学促使学生掌握预期的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漫无边际的交谈,甚至是脱离课堂知识讲解等现象,极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步入教学探讨的“轨道”。

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例如可以将该篇课文的目标设计为:(1)掌握大气环流概念、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空间图形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生活的态度。教师可以从设定的教学目标中确立教学方向,避免教学过程偏离轨道。

二、重视学生体验

地理这一学科囊括自然、人文和经济等方面,具有抽象性等特点,仅仅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使学生理解的。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教科书、试题上,而没有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造成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据相关心理学分析表明,人们通过体验后得到的感悟、情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均较抽象体会来得真实,并在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课上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更深刻的知识认识,从而真正促使学生学到和运用地理知识,摒弃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教师本身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如正在展开“楼间距”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如“你们生活的房子,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阳光是否可以照射到你们的房间,为什么有的房间里有阳光,有的却没有”,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好奇心,然后可以以学校的教学楼为例,带领学生对学校教学楼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分析优缺点,然后鼓励学生课下回到自己所在的住处进行楼与楼之间的测量,为下节课学生分析及感悟“楼间距”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顺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实际运用的兴趣,培养其运用的能力。

三、重视小组作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极为重视,并逐渐演变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分享、探究、质疑等活动获得学习的解决思路和达到学习目的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每个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心态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课堂因为只是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导致学生失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局限于自我的“不解-思考-不解-放弃”恶性循环模式中,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城市化》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区域、街道的规划进行观察,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假设你是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交通管理人员、环保局局长等,你会怎么规划这座城市?”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人数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分析其中一个点,如街道的走向、店面的分布、环境的设施等,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缘由和优缺点,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城市规划的猜想,待学生经过一番探析之后,再让小组之间进行分享,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促使学生真正了解城市规划的定义和规律性、合理性、条件性等。

总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抽象性、深度性等,因此教师需要以探究性教学中渗透的优点为依据,从而设计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地理的理论知识,强化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蓉.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廖小芳,郭颖.愉快教学在高中地理的应用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践策略

在高中教育阶段地理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引领他们遵守环境保护的规则,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此,高中地理教师需将环境教育积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各个教学环节均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从当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此强化他们环保意识。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积极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中选编的知识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复杂散乱,不过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容易,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为立足点,以此展开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不少章节与知识点都与环境教育有着间接或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努力寻求知识教学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借此积极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养成爱好环境的良好习惯。比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时,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根据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表信息,归纳出不同时间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环境教育方面,教师可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电影《后天》中的精彩片段:电影刚开始南极冰盖断裂。这是对全球变暖后果做出的大胆假设,让学生思考问题:这段影片反映了什么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这样通过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主动关注环境问题。

二、创新环境教育方式,调动学生主观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实施环境教育,教师不能刻意将常规知识教学和环境教育区别开来,而是应当把两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对环境教育教育模式进行科学创新,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实现环境教育同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教师还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构建愉悦轻松的教育氛围,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环境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关于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顺利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有关水资源的问题,使他们产生心灵共鸣迅速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状态。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本节课需要探究三部分内容:什么是水资源,分布如何?为什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并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水资源污染前和污染后的对比图片,像化工厂前的小河由清水变为红水、洞庭湖面积不断减少、城市河流脏臭等。通过视觉冲击,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懂得科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并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主动开展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环境保护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仅靠理论知识的讲授效果有限,教师需主动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让他们产生更加深刻和贴切的感悟与体验。高中地理教师应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融合,主动组织学生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小组,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引领他们分析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鼓励学生探究和制定解决对策,将实践报告提交给环保部门,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在这里,仍然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为例,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虽然是学生已经接触和了解过的,但是却较为零碎,教师需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并以合作调查形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解决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对此,教师可积极学生组织水资源利用调查小组,带领他们调查在家庭中水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在社会上调查工厂用水是否节约合理,城市绿化工程是如何使用水资源的等。如此,学生通过亲身调查可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中,从身边的实际情况出发印象将更加深刻,内心也会得到震撼,并认识到节约用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四、总结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地理课程的自身教学需要,还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需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积极渗透环境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价值和作用,进而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陈瑶,周游游.高中地理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62-263.

[2]吴昊.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25.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课改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34-02

现在高中地理课改的实施,让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教师占据主导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性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由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仅是初步发展,所以,现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板书图形教学

高中地理是图形结合理论分析的一门综合课程,教师在讲解时需要对所讲内容进行图形讲解,比如说锋面雨、地理位置标注或是热力环流的循环方式。利用这些图形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表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这种能力十分强调地理老师的作图能力和地理知识的专业能力,需要能够清楚地知道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边界形状、气流循环等,并能够准确地画出来,所以要求地理老师具有开阔的思维,会融合多方面知识进行讲课,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临时提问能够变通地回答。

(二)学生合作探究性加强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高中课堂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强调减少老师的理论教学,多增加学生的实践讨论。这种方式目前应用于所有学科,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会针对特定问题对学生提问,学生被分成不同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以此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习惯性地刨根问底,自主找到答案。比如通过划分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延伸,而且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学习,从其他同学身上学习新知识。

并且新课改的实施,使高中地理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向探究性和实践性发展,比如计算题型结合实际倾向于对各种时差、经纬度的计算,还有对GPS定位、交通发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型。这些都促使学生必须加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好地理,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

(三)运用多种科学记忆方法

由于高中地理涵盖了地形、海洋、交通等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所以十分复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会采用多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住细致的知识点,比如口诀法、地图记忆、类比法等。根据不同的题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对于各国领土面积的记忆,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记住,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是英国的38倍,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致知道其他国家的领土面积,便于记忆。

采用多种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地理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二、高中地理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效果不明显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越来越倾向学生占据主导、老师引导的教学模式,所以不断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主学习是推行新课改的重要手段。

高中地理课堂现状就是以这种教学模式为主,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质量并不明显,学生也未有长进。比如在讲解地理问题时,教师会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但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基本都是在聊天,根本不注重问题内容,或者讨论,也是让成绩好的同学来说,缺乏课堂讨论的普遍学习性。

(二)知识点杂乱,缺乏整理

高中地理在课改后知识点更加注重实践性、科学性,必修一主要以天体和海洋知识为主,二是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主,三是以陆地有关知识为主,独立学习时会感觉知识点很清晰,很轻松的学习。但是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进度讲解,知识点并非按照同类知识归纳整理,而且地理题型知识需要用多方面地理思维回答,并非专注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一旦相结合学习,学生就会陷入迷茫,不知道一道题中涵盖了哪些知识点,只能依靠经验作答,不能保证准确性。比如:分析松花江河流成因,不能单单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全部写上,还需要分析经纬度、植被供给、地形地势带来的影响,这就不能仅从经验来说,需要发散思维,想到地理学习中的全部内容。

并且课改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发挥学生自我总结知识能力,但是地理理论与题型相结合后,知识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总结能力低,很难自行总结规律和相同点,所以,课改后的内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差

地理老师在讲课时主要讲解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打下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深层次的知识点。但是教师虽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是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性差,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而老师又不知学生的基础薄弱环节在哪,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听完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记不住。这就使得学生上一章基础知识还未掌握,又进入到了下一章的学习,各方面知识只懂一点却又不会融会贯通,所以教学质量差,学生不理解的现象频频发生。比如在讲解农业时,教师会讲解多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等,对于这些农业的分析,学生容易将各地区主要作物、土壤、科技水平等方面混淆,但是对于这些固定的知识点,教师不会反复讲解,而学生混乱记忆却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双方缺乏交流导致教学质量差。

(四)学生参与度低

新课改后,翻转课堂的形式越来越受推崇,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发现,学生占据主导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因为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参与程度极低。地理教学本身理论知识浓,对于同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学生占据主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本无法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融合应用,所以面对问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而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不敢随便回答,当老师得不到回应时,也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对此问题掌握,而是耐心给学生讲解,可是学生的听课状态也不能有老师进行掌控。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多媒体应用

地理题中有大量的运用图形分析的知识,以往教师通过自身板书作图给学生讲解,这种方式虽然效果好,但是板书作图一是耗费课堂时间,二是黑板太小无法满足大型图片。所以,针对此问题,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一是通过网络连接可以随时在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图形,二是多媒体屏幕大、图形是立体的,可以多方向展示各个部分的知识点。比如:澳大利亚地理知识的讲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先看到澳大利亚立体的地形地势情况,标注动态的环流结构,精确的经纬度和季风区的分布,然后再指定某一地点(如墨尔本)分析其矿产分布或是其他资源的发展情况,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完整的搜索找到,方便了老师的课堂教学,而且也能让学生看到完整的立体图形,更加容易记忆。

(二)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知识点多而杂乱,学生自主学习无法保证知识点的总结完整和应用得当,如果出错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思路,所以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即老师总结经验和知识点,学生记住后通过做题来验证理论的学习方法。比如:问某地旱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老师可以先总结影响旱涝灾害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地地势、河流、水文特征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再引导其他学生说出人为破坏的影响。如此先总结经验,然后将经验运用到实际题型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我总结。

(三)对课堂严格管理,增强互动调动气氛

有些老师认为高中生已经成年,有自控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加约束,导致学生课堂纪律涣散,不听讲已是常态,针对此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严格管理,避免让学生出现睡觉、聊天、吃东西的现象,这不仅对课堂不尊重,而且会影响其他听讲的同学。老师应该多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取课堂走动演讲的形式,不应该一直站在讲台上,一方面可以掌控后面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克制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并且走进学生可以更方便互动,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一对一进行指导,可以更直观、更细致。

(四)课堂讨论小组成员提出不同观点

课堂讨论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学习欲望,二是学生缺乏知识理解,三是小组讨论被好同学掌控。所以,要提升小组讨论的质量就需要改变小组结构,首先小组人员的设置最好在4~6人之间;其次小组内形成竞争,不论成绩好坏,组内成员不要有一致观点,要有不同观点进行阐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才能学会将知识融汇应用;最后每日每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学生之所以地理知识掌握不全,就是因为不会设置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实例,所以,每日小组讨论一个不会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带动全班的想象空间,也可以增强讨论的趣味性。

从大体上讲,高中地理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已然有所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由于课堂的不稳定性和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可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全程掌握,致使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进需要针对课堂的性质随时变换,不要只用经验进行教学。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学会总结,与其他老师深层探讨,找到引导学生思维的正确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谭丽.广西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慕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4

[4]吕颜海.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刘小燕.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策略探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07)

[6]李亚茹.解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7)

[7]吕恒.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目的;选取典型;开放式课堂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地理情境描述,创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并归纳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价值取向。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案例教学目的,避免陷入“教案例”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归纳、总结等,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并学会学习方法。它突出对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表达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问题,而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点不是教学的重点,更不是目的所在。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中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案例,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探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不是仅局限在黄土高原微地貌成因的分析上。此外,教师还可以选取其他典型案例,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体会编写者的意图,避免沦入“教案例”的误区,从而导致教学目的错位。

二、选取典型案例,以诠释原理

选取恰当的案例,这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选取的案例是否典型,是否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客观规律;是否有利于创设情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教师将选取的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诠释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会首选教材案例。这是因为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比较经典,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有很高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如,“人口的空间分布”一节,选择教材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就有很好的说明性。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涉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内容,美国国内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移,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人口迁移的缘起,都会涉及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这是对教材内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最好诠释。然而,由于教材面向全国,具有普遍适用性,有些教材案例不符合我们的本土实际,对于那些与学生相距遥远、学生不熟悉的教材案例,我会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乡土地理案例来替换,或根据教学需要增补乡土案例,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生活化的地理。如,以六都草莓基地的建设为例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以漳湾镍合金厂的污染分析工业区位的环境因素等。

选取乡土地理案例,起点低、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三、拓展案例分析,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对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拓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呈现案例,创设案例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和提升,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工业区位的选择”一节,笔者先利用教材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引导学生分析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因素,探究工业区位选择主导因素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区位的一般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笔者再给出宁德核电站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建设宁德核电站的区位因素,论证宁德核电站厂址的适宜性,学以致用。

对案例进行拓展分析,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可以利用学到的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

四、构建开放式课堂,让生活化案例走进课堂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师生互动,教学同步,其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做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要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想说的空间;改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式课堂体系。

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笔者选取乡土案例,开展了一节案例教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思路如下:探究活动一:利用宁德市区卫星图像、宁德一些功能区的景观图片、“宁德市详细规划图”,思考:宁德主要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功能区?探究活动二:读“宁德市详细规划图”,结合生活印象,探讨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探究活动三:展示“宁德主干道分布简图”,学生公布课前调查的几所商场的租金表,讨论:(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本市的空间结构?探究活动四:登录宁德市规划局官方网站,阅读“宁德市近期规划图”,说说你对家乡的城市规划有什么修改意见。

像这样围绕乡土地理案例展开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人人参与,各组汇报精彩纷呈。通过分析本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归纳其影响因素,不但培养了方法和思维过程,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使之为新课程服务,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深入探析,并充分的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要求,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让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能够更加贴合“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学服务。

一、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通过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可以对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规划整理,让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可以在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促进高中生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提升。经过归纳完善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并有效的提升高中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诉求,并将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放置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寻找好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地理知识学习,不断完善高中生的地理学习体系,为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帮助。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析

1.不断寻找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充分的考察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的寻找研究。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对地理学科特点的考查,缩小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的寻找范围,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点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高效的完成高中地理教学过程。

例如,在进行对学生的地理“地图的利用”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对高中生学习特点的总结研究,丰富该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突破”。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地图的种类区别”,通过对于不同类别的地图的利用形式的总结分析,让高中生充分的意识到,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与此同时,高中生具有好奇心强的学习特点,往往对我国地大物博的地理知识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将这些地理知识添加进入地图教学过程中,这就很容易就可以激发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热爱,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也就可以轻松得到突破,学生也就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

2.不断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要求的逐步提升,为了充分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形式的研究,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促进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提升,并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灵活多变的逻辑思维体系。

3.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筛选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地理教学效率,要合理的进行对地理知识的筛选处理,突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心,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学中,就要明确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所在,并以核心内容为主要介绍内容,实现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划设计。通过这样的地理教学方式,就可以明确高中地理知识的中心,为提升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突出高中地理教学重心,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段如婷.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 保山师专学报,2007(02).

[2] 杨照军. 谈调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 曾强.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地理教材;活动模块;地理教学

一、地理教材中活动模块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活动有一定的实施难度

调查显示,约有63.2%的教师认为活动使得课堂任务变得更艰巨,难以把握教学进度,难以驾驭课堂气氛,难以协调讲课与活动的关系;56.4%的城镇中学生和超过75%的农村中学生反映活动量偏多、偏难,每课时至少要解决2个以上的问题。个别活动问题确实偏难、偏深,如《地理》(必修一)66页问题研究:假如我们大量地将南极冰山运往热带地区去解决那里的淡水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扎实的地理基础,这样的活动问题与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符。

2.受当地的实际条件限制无法正常开展

例如《地理》(必修一)中有关褶皱和断块山的区别,如果当地没有山,或者离学校比较远,那就不能真正开展实践活动。又如,进行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活动,同样受当地条件的影响。

3.实践类“活动”普遍重视不够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实践类活动可做可不做,是学习之余的陪衬,甚至把其跟课外活动等同起来,并且实践类活动更难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因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往往关注的是与课本有联系的活动,像辩论会、出黑板报等,可实际上一次实践活动比理论上的说教更有效。好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实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培养的方式,是学生在高中阶段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方式。

4.知识与能力的认识不清

现在的课堂理念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人都会说能力更重要。以前总讲太重知识而轻能力,而现在是不是又走入了重能力而轻知识的另一个极端中去了呢?其实,知识和能力都很重要,不要失之偏颇,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5.时间与效率无法结合

这是每位高中新课程教师都会碰到的问题。有的活动模块探究起来比较耗时,课堂时间与教学进度存在严重的矛盾。更严重的是有时花了时间却没有取得好效益。其实活动是可以选择的,教学不在于活动的数量而应该是活动的质量,提高45分钟的探究活动的效率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地理教材中活动模块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活动模块按能力要求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个类型。

1.思考活动模块

该模块往往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巩固,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以理解和掌握。其教学策略如下:

(1)营造心理气氛,发挥情感作用。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的情绪及情感体验不关心,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困惑与沉闷。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对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状态之中。要多使用激励性评价,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思考,建立思维线索。教师上课如果照本宣科,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激发,思维得不到开发。上课可以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路也得到拓宽。

(3)剖析地理规律和原理,养成思维习惯。高中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如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规律提炼。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关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原理剖析。

2.探究类活动模块

该模块往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和了解的情况,或者结合某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有些题目教师在课前就要预先进行布置,许多题目最终的答案可能具有多样性,但一些题目确实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重树观念。如《地理》(必修一)第24页活动问题:要建立月球基地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学生借助现有的学习材料和查阅相关的图文资料和教师、同学密切合作,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通过观察、列表、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新思想,进而归纳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特点,提高自身素养。

3.实践活动模块

该模块要求学生课后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实地调查,目的是为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实践类活动课外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办一期保护森林的宣传板报,或者进行参观调查、社会调查、社区活动,还可以动手实验,等等。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用水情况,交流讨论并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样可有效地把学生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的现象联系起来,既扩大学生的眼界又引起学生的兴趣;既使学生接触了大自然和社会,又可从思想上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孟淑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活动”的分析和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孙根英.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第二语言地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15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重要的环节,大量地图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征。与文字相比较,地图更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想象和判断能力。如何在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让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如何巧妙地运用地图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呢?

一、地图的教学功能

地理教学媒体有语言符号媒体和非语言符号媒体之分,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是非语言教学媒体,即地图。中学地理教材由地理教科书和地图册组成,地图中蕴含着很多的知识点,许多的知识点和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R・W・斯佩里发现右脑的空间认知能力是优于左脑的,所以我们在对地图进行高效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地图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弥补了文字资料表述的不足,特别是地理分布图以直观和简约的特点在教科书中大量出现。

二、影响地图教学的因素

1.很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用图不够重视,没有能够引导学生去读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懒得看图和画图,学生缺乏识图和用图的意识。这种情况在高一年级非常明显。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对地图册的使用率非常高,通过看图和识图丰富了自身的地理知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很多地理教师没有将地图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表现得非常薄弱。教师在使用地图的时候用图不典型,与文字配合不紧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识图辨图方面有欠缺。如果学生对学科兴趣不足,花费在这个科目的时间就少。影响学生读图能力的因素还包括学生对读图方法的掌握程度、个体学习方法和态度、学生个体知识基础层次等。

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于地图的使用。如果教师可以对各种地图资源合理利用,学生对待地理课程也必然有新的认识。现阶段很多地理教师没有重视地图的使用,在地图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没有能够有所创新。

三、提高地图教学效果的策略

1.夯实地图教学基础。只有有了稳固的基础,才可能进行高效的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明确读图要求,引导学生抓住学习目标,在地图中找出重点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习重点。其次,注重地图定位。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海陆位置、轮廓,进行及时定位。引导学生的时候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进行分析,例如在气温的垂直分布图中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x图,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可以按照沿海到内陆的顺序,在水循环示意图中可以按照以海洋为起点的逆时针方向读图。再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类型地图,对气候、地形、风带等自然要素进行分解。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现象之间找出内在的关系,找到本质的联系。例如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经济发展、政治等因素进行解析,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2.结合热点新闻,提高学生地图学习兴趣。热点新闻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这些素材可以和地理学科相联系,是我们地理教学中的“活教材”。在课堂中我们在强调地图重要性的时候,就可以把叙利亚军事冲突作为热点导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之前英、法、美、俄等多国会在叙利亚问题上插手呢?为何现在的叙利亚还是不安宁?学生必然会产生疑惑。为了使学生们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我们可以拿出叙利亚地图,让学生对叙利亚这个国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对叙利亚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进行识别之后,也就知晓了这场战争的意义:一些强权国家为了推行自己的国际霸权主义,为了储备战略资源,强行干涉叙利亚内政。地图教学和热点新闻相结合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地图的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们要寻找学校所处的位置、规划如何建一条公路连接学校和火车站,学生会充分利用地图,对公路的走向和选址提出自己的意见。可见兴趣的源头在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地图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

3.进行略图速画,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高中地理地图学习主要是识图分析,教材中的地图有时候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如果教师边讲边绘,能够将重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很多教师热衷于多媒体教学,但是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绘图能力,学生更是丧失了对图应有的感觉。边教边绘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如果有一手绘图的绝活,学生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老师的钦佩,进而带动学生去动手绘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获得了对地图的感知能力。

教学中教师也要精心设计略图,有时候略图所起的作用比挂图和多媒体展示还要好。例如在记忆某些国家的位置、地形、轮廓、河流的时候,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略图的展示,学生们便可以一目了然,也方便他们的记忆。我们可以将国家轮廓画出,让学生对照课本填充各类海洋、河流、气压带、风带等。学生们经过一番圈圈点点之后,对相关国家的各方面情况都会有所掌握。这需要教师有娴熟的绘图技能。

4.图例想象,锻炼学生综合认知能力。善用地图是我们高中地理地图认知能力训练的关键。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张地图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填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图使用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填图的乐趣,学生们在填图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记忆。一图多填的好处还在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让学生多维度、多方位、多层次、综合性地处理信息,进而提高综合记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一图多填的基础上,学生们要掌握一定的地理专业词汇,对于各类型的地图标注符号进行记忆,并且对于相似的图例要进行联想,想象这些事物出现的位置、范围、原因等。例如,在看到湖泊的时候要想象为聚水的洼地,从颜色上可以区分出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并根据地图中标注的等深线分颜色进行标注;在河流流向方面可以联想到它是内陆湖还是外流湖,联系周边的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想象这个湖泊的成因;对于风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看等压线之间的压差。

地图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概括、发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图像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例如我们在“冷锋和暖风”教学后要求学生绘出冷锋和暖风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自己绘图,发现冷锋雨是从暖气团一侧下落,暖锋雨是从冷气团一侧下落,冷锋表现为锋后雨,暖锋表现为锋前雨。从这一点引出“冷锋过境有降水,暖风过境天气晴朗”。

总而言之,在地理地图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和用图,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一、高中区域地理的内容要求

从高中区域地理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讲述的是自然地理,其内容主要包含环境内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另一个方面则为人文地理,其内容主要阐述某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及工农业区的分布。《高考说明》的要求上对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虽没有具体的明示,但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区域分布的主要地理特征与分析地理环境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当中,要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地了解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最后能够从经纬度的角度正确区别各类区域,才算真正掌握了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能力

1.熟练运用地图来分析区域地图是地理研究当中时常用到的一种工具,而区域地理的教学往往离不开地图,学生如若能养成独立利用地图来研究地理对象的习惯,能够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从而解决问题有章可循。首先教师应该传授给同学们地图的判读方法及图例、标注、颜色等内容代表的意义,以让同学们在读图的过程当中能够了解区域的资源分布情况、气候变化情况等信息,从地图上对该区域的人文和自然状况都有个大致的了解。想要确定地理位置,就必然需要定位,而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也离不开区域定位,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图语言,例如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区域方向等相关概念。地图上的信息量相当丰富,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区域地理的理解水平。2.掌握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构成区域地理的相关地理试题需要我们了解区域特征,从而结合实际背景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例如“读右图,回答A地所在国家是否面对大西洋”这道简单的题目,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看图能力来判断地图中A地的情形,更要学生对大西洋这块区域附近的国家有所了解。由此可见,想要分析区域地理,就必然要掌握各区域的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构成,否则根本无从入手,毫无头绪。地理中的自然要素主要分为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资源能源等,人文要素有居民、农业、工业、技术、文化等,只有掌握好相关要素,加以分析,才能通过区域背景解决各类地理难题。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1.引导学生分析各区域间要素联系一个区域包含着多种要素,各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此学生在分析区域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区域地理内容包含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两大板块,自然要素是人文要素的依据,一般而言,自然条件将影响人口数量的分布、交通方式的改变等。教师与学生研究区域地理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区域要素,来分析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例如沿海地区受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的影响交通非常便利,便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分析区域要素间的联系是进行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学生只有牢记区域地理基本内容,再辅之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成绩才能有所提升。2.渗透人地关系思想,促进学生思考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在高考当中,区域地理这块所考查的内容也大都会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的特征通常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作为基础而产生的。因此教师教学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区域的各类特征当中,找出其最本质而最具特色的主要区域特征来供学生思考,方便学生记忆,从而使区域地理学习更加轻松。例如在学习到“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时,教师因让学生联想起这部分地区最明显的自然特征便是“气候干旱”,进而联想到该条件对畜牧业及运输业产生的影响。无论一个区域的地理事物多么冗杂,内部联系多么复杂,只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联想起该地的资源条件,进而对人类活动进行思考,保持“三步走”的姿态,便能逐渐理清该地的区域特征。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区域地理学习不再枯燥。

四、总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区域地理在高考地理中的考核内容明显有上升的趋势。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与重点,只有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分析能力与解答技巧,才能使学生清晰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马莉.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探析[J].学术期刊《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2]郑凡.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式研究[J].学术期刊《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2).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鲁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18

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科学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学更加灵活、开放,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一、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获得知识是他们主动建构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案例分析研究活动,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学习、参与教学者。在选择、确定地理案例时,应当制定合理的计划,便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从学生的视角考虑,以学生的经验和感受为基础,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事实上,很多案例可作为所授知识的承载。以鲁教版教材为例,必修三第四单元的《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一节教学过程中,主要内容是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长江流域的整治与开发。在这部分内容讲解过程中,可结合必修一、二的内容,引导学生构建长江流域的网络知识结构,形成综合系统,并使本节内容丰富、饱满;可结合必修一中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对河流水文概况、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等进行分析;可结合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对该流域沿岸的代表城市交通发展、工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二、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

通过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师生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实施难度也较大,这与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有关。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典型的资源,我们很难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我们应当建立省市、县、校三级资源库,编制教材时应当针对实际情况,构建电子资源库体系,其中包含视频、图片等资料,编制教辅资料,让学生事先预习,全面了解背景知识。学校应当全面推进校本教程开发进程,校本案例的选择应当结合乡土地理,并且结合类似案例优化设计,让学生对案例感觉更加亲切,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三、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案例,并且要使之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实践来看,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三观。比如,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及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上游、中游以及下游的^域自然环境条件,适当补充人文方面的知识。譬如,上游区域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以及著名景点,中游区域的典型城市、知名人物以及发展历史。下游区域知识教学时,可选择一些学生了解的内容,如区域方言、建筑以及饮食文化等,使学生能够从另一视角对该区域进行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时,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可持续发展,并且结合本地情况,列举出学生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使他们能够在真切的感触中树立环保、责任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素养非常有必要。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中比较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主要对南水北调进行分析,然后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扮演调入和调出区的居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对上述两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水资源方面情况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环境等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为我们创设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实践情景,将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不同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在课上交锋,生生之间可以获得启发和反馈。从这一层面来讲,该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并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有好的案例是前提,没有好的教学案例,也就没有好的教学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时常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案例,确保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过程合理等,及时反思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付银久.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的运用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2).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路径;教学质量

要想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准确的把握学情,精心的准备教学设计,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学生课堂的主体,地理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切记全包圆和满堂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知识迁移作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梯度教学和分层教学。地图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学工具,教师一定要发挥地图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这样才有益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一、探究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当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新课改的实施,面对着异于以往的教情、学情和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探究意识的提高。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更加突出教学结果,过渡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分数重于能力,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应试教育下这种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机械教学与学习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这种做法,避免机械式教学的发生。为了应对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应该首先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给与学生及时的评价,做到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让学生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的采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比如,在学习《中国疆域与行政区划》时,高中生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已经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常识,对于这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放手学生,让他们开展自主探究,最后教师在PPT上打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回答相关的问题,就拿我国的邻国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越南为起点,按顺时针旋转分别说出我国的陆上和还上邻国。最后教师再公布答案:陆上邻国分别是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朝鲜;海上邻国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和用图能力,记住邻国的方位,容易形成知识框架,这样自然会比以往的直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巧用教学媒介,活用地图教学

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具有文科教学的差异性,也有理科教学的共同性。高中地理的教学一般较为形象具体,内容非常的明确,多数都需要地图的辅助教学。地图是直观的地理知识,利用地图教学,老师可以很简洁好清晰的讲解知识点,学生可以深有体会的了解和感悟知识,做到轻松记忆和学以致用。对于地理知识来说,很多都是很抽象的,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没有见到过或者经历过,这对学生的理解是非常不利的,面对着难于理解的知识,如果只靠死记硬背的话,学习的效果会非常的糟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在学习经纬线时,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存在怀疑精神,甚至有的觉得它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抽象的知识在脑海里就没有任何的记忆。这时,巧用地图册或者地球仪,形象直观的给学生展示这些知识,学生就会强化理解和记忆,提高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再比如,学习相关的交通线时,如果教师能巧妙的使用地图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地图和利用地图记忆,那就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透析现有学情,巧用知识迁移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学习能力非常的强,并且在现在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途径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学习的路径越来越多,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其实很对的知识就是生活中的常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知识状态,并且巧妙的运用知识迁移的功能,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再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实践证明,高中生通过其它方式获取的生活常识和相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旧知识加以联系,强化学习目标,加深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在高中地理课堂讲授到有关治理长江水患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用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让学生透过2008年的长江水患彻底的明白防洪工作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常识能够深有体会,自然对知识的掌握会更为牢固。同样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对于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学习,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知识积累,让他们说出行政区的名字,最后教师在给与总结:京津沪渝宁陕甘,两湖两广两河山,苏浙闽赣云贵皖,港澳台琼辽吉黑,内蒙青海疆藏川。

四、关注学生差异,实现梯度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遗传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一风吹,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注意教学的梯度,实现分层教学,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因此作为教师,对具备不同认知结构的而学生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以他们掌握知识程度的差异,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从教学设计、问题设疑和作业布置,都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学情,实现梯度教学。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抽象性较强,很多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反复地琢磨和验证。因此,实践教学应该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理方面的知识虽然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看起来也与目前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可是这都是对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误解。为了消除这些误解,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优化和调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去。在实践学习中使得学生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提升技能,激发对地理科学的热爱之情。

一、教师要首先认识到高中地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计划者。教师要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对高中地理的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在教学中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和实施。那么,该如何理解地理实践教学的内涵呢?实践教学是指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形式。它是以学科内容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脱离书本,也不意味着是完全的课外活动,它的开展是遵循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地理实践教学需要在教学大纲的规范下有序开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如地理知识辩论、地理演讲、地图绘制、地理实验和调查、地理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形象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思想上应当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非常重要。学习的真正发生和有效,关键并不在教师的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或者说是在于学生是否有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目的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从思想上有个正确的认识,之后他们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高中地理的实践学习活动组织者是教师,而真正的活动者是学生,所以,实际上这是一个只有学生真正用心参与之后才能起效的学习活动。当然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自信从容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除了要通过精彩的课堂教学来提起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的兴趣之外,也要在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之。而课外实践活动更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这几乎是不用证明的事实。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等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天文馆里参观学习,那里既有地球仪等实体性的参看工具,又有视频影像等多媒体的介绍资料,还会有模拟天体运行的各种立体构图等。与单纯的课堂知识比起来,在天文馆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讲解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到地理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热情。

三、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明确和重要的目标,即是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教学的很多细节入手,让学生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点点树立起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本身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大大增强,他们更容易被激发出一些新的创意和想法。因此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抓住这些机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例,这一章节从地形与交通线路、全球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方面介绍了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可以将其设计为探究性活动。以课题调研的方式,拟以某种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泥石流等为研究对象,去走访询问,调查搜集该地区在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前后的变化,并调查了解导致这一灾害发生的原因,避免这一灾害的系列方法等。这样的调研活动目标明确,形式灵活,学生们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发现。在实践活动中很多学生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对原来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有更多的发现,也会提出一些疑问和新的想法。学生们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思维被大大激发,当学生们带着这些创意走回课堂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对原本死板的知识有了更多亲切的感受,学习兴趣自然倍增。

四、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实际上是把一部分教学从课内搬到了课外,这种形式就与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讲授法有很大不同。首先,实践活动形式更加灵活,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各种设计和安排,需要教师与有关部门提前达成合作意愿,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做到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这本身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离不开教师课前对整个活动的科学严密的设计,这些设计要明确整个活动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个维度分别达到哪些目的。其次,它是一种动态性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临场应对能力要强,还要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况做好充分的预案。所以,总体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更有效地发挥出自身的角色,给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精力,不断提高自身地理科学知识水平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水平,否则教师水平太有限,就很难让地理实践教学有效开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从中做到满意。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W的重要价值,在教学中充分结合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积极进行高中地理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们都能在教师精心地组织和安排下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水平。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提高自身对地理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爆发出对地理科学更多热情。

参考文献

[1]李亚蕊.高考题对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启示[D].聊城大学,2015.

[2]宋晓飞.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3]赵小漫.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付贵云.实践活动渗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第12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差异教学 分层设计 援助中心

差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思考

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分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同时,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1.同一情境下的分层问题设计。

立足于呈现的情境,教师层层分解、提炼出各种层次的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来思考、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类型,体现由浅入深的能力层级。其可贵之处是,给了学习者转换情境灵活应用知识的机会,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另外,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情况,在每个层次中还可以细分出下一级的层次。

例如,根据“某河口处海洋开发的遥感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差异性问题。

层级1:适合基础较差或智力水平较好但对地理缺乏兴趣的学生。

(1)该海岸属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该设问比较简单,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

(2)图中各图例分别可能表示什么?(教师提供“网箱养殖”“围垦”“红树林”和“防风林”四个备选答案。该设问有一定难度,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层级2:适合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

(1)为什么大多数河口处渔业资源较丰富?(需要学生联系相关内容回答。)

(2)为什么当地有红树林?为什么红树林对海岸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层级3:适合中等和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

如何合理开发该海岸带?(该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综合思维能力,由学生分组合作回答。)

层级4:适合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

(1)若当地“网箱养殖”和“围垦”不断加大规模,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培养学生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若气候变暖持续,对海岸带利用有什么影响?(该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

2.同一知识点的分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就同一知识点(往往是核心知识点)设计不同要求的问题,以接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模块三“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一节中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条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有层次的问题,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回答。

层级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有哪些条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从教材中可以找到答案。)

层级2:上述条件中,对珠江三角洲影响最大、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学生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层级3:上述条件中,哪些是皖北地区所不具备的?(增加了区域对比,学生还需要根据皖北的材料再作分析判断。)

层级4:结合材料,分析皖北地区自身有哪些发展条件。(学生要全面分析皖北地区,且不能照搬珠江三角洲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层级5:根据上述条件,我们能否为皖北地区的工业化作一个发展方向设计?(是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考查,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

二、分组合作互助,让差异成为一种资源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教学内容也有难度差异,关注这些差异,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复杂。如何既关注差异,又化复杂为简单,学生的分组互助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其核心理念就是让差异成为资源,让学生在互助中形成良性互动。而同时,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学生的合作互动中不断消解。

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是实现差异互补学习互助的基础。学生分组合作互助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以试卷评析课为例):

第一阶段:让学生对照教材、笔记本自己检查校对错题,教师提示可能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体现差异教学对全体的关注。该阶段解决的是基础题。)

第二阶段:学生分组内部交流自己的错误,由组内同学帮助解决一些中等难度的问题。教师巡查,统计每一小组内部不能解答的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对有些小组提出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解答,进一步体现组与组间的互助。在解答中发现问题,教师及时反馈矫正。(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以实现基础差的学生在中等题上的知识补充和能力提升。对基础优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自己可以站到一定的高度上审视地理试题,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到外化再到内化的过程,提高表达能力,实现对知识更高层次的融会贯通。这种差异互助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是共赢的。)

第三阶段:根据统计结果,对大多数小组都存在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大多数小组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说明问题具有共性,适于全班讲解。本阶段帮助解决的是较高难度的试题。)

第四阶段:学生对试卷及讲评结果作进一步的反思,并记录在册。教师做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消化、巩固和发展完善的机会。)

三、实施“课堂援助中心”,提升学困生

对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应考虑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唤起”。尽管有的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课后补课,但那样占用了学生的课后时间,所以关键还是要重视课堂这个主阵地。任课老师要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没有精力在课堂上重点关注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因此,实施“课堂教学援助中心”策略,对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非常重要。

“课堂教学援助中心”的援助对象是任课教师排出的班级学困生,援助任务由备课组的其他地理教师担当。一般来说,每位教师每学期都有听课任务(笔者所在学校是20节以上),我们可以转变思路,把教师听课的任务与课堂援助结合起来,这是对国外许多学校推行而在国内难于实行的“课程援助中心”的创造性实践。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实施“课堂援助中心”策略,特别照顾了学习困难的班级群体。学困生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是基础薄弱导致课堂听不懂,有的是课堂学习方法有问题。援助教师为其课堂学习提供了一对一的辅导,不仅当堂解答了学生的疑问,也现场指导了适合其本人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增强了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

第13篇

[关键词]环保意识;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9101

在地理知识体系中,有着较多的环保教育元素,广大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策略,不断加强环保教育内容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渗透,以此来提升高中生的环保意识。

一、 高中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上的优势

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数学、音乐、体育等科目几乎不会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内容也非常有限,而地理学科中则蕴含了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体现了当前人类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比如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增长过快等。高中地理学科不仅包含基础的、学术性的地理知识,还包含许多值得深入思索的环保问题,比如人类社会和能源、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但是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并没有深入发掘学科中的环保教育元素,实际的环保教育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学生对于环保行为缺乏主有裕课堂参与度也不高,他们并没有深切体会到相关问题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通过对地理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并且把环保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新颖的、多样化的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

1.注重历史事件与时事的引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引用关于环保的历史事件和时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的诸多影响,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沙尘暴以及海水赤潮等历史事件与时事热点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通过积极引用一些历史事件来呈现地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对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做出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工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这些问题是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恶果。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曾给人们带来的沉痛教训,全面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促使学生将环保意识落实到自身行为上,真正做到从我、从身边做起。

2.注重环保意识培养素材的挖掘

新课标强调,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应将人口、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内容,并将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视为学习探究的核心,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地理知识,还应全面挖掘、利用各种环保意识培养素材,并将其恰当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在讲解“地球上的大气”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解地球变暖对地球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如岛屿国家被迫进行迁移,企鹅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等。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查找互联网资料,了解到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人为改变大型水体,第二是破坏温带植被和热带森林,第三是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污染、破坏行为的容忍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承担起自身的自然道德责任与义务,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3.加强开放性地理探究教学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 物理 学生 学习 主体 地位 实现 策略

一、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引导与教学规划,一旦缺乏了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就像没有了学习目标一样。学习没有目的,就如此轮船没有方向,只能在海里随波逐流。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扩展以及考生数量的降低,上一所大学不再是难事,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积极性也就相对较低,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相对较低。我们知道,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实现。挖掘物理发展史中哥白尼、爱因斯坦、霍金等人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祖国的富强才是理想之本,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志向上。教育学生,只有在中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施展个人的才华。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是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首先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实施,如果教师教学程序的安排中照顾了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只限于几个学生的课堂提问、做题和实验,无论师生如何配合,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观念。教师喜欢聪明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温暖、激励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缺乏持久的兴趣,也有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都需要教师去耐心地了解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困难及知识中的难点、薄弱环节等。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认真掌握学生情况。只有吃透学生情况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只有教师讲的学生都渴望学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进入高中之后,各项知识的难度相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压力也相对较大,由于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兴趣不足,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教学引导,毕竟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

三、再次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第15篇

一、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思想,也是地理学的主导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人地关系的学习,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1.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思想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日益变弱。

案例:活动――兰州城区和主要交通线路线路分布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以东西走向为主,还是以南北走向为主。

(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在该案例中,地形和河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限制可以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启发学生描述城区和交通线路分布状况;其次,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城区和交通线路成条状分布的原因;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地形、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结论,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

2.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就“活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干预同时也间接意味着对人类本身的干预;人类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必须顺应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案例:活动――城市扩容与提质并存

(1)结合案例和你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会造成哪些不理影响?

在该案例中,城市的盲目扩容体现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教师在该活动的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引导学生人对地的影响。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和身边城市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城市的过度扩张所产生问题的;其次,进一步启发学生针对相关城市问题会带来哪些影响;最后,指出要正确认识自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应该在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

3.基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在进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教学中,应该根据“活动”的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发展,我们人类才可以可持续生产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出发,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整体性思想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圈层构成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又称为系统性思想,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整体性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其中在教科书中的“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基于整体性思想的活动策略

首先,应该启发学生通过“活动”情景去探索影响该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在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再分析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其次,启发学生养成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习惯;最后,对于“活动”问题差异的设置,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准确把握问题难度,使问题层次感更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基于“空间区位”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学科的空间属性决定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空间区位思想,在必修1中地球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演化,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必修2中的城市空间区位、工业区位等都体现了地理的空间区位思想。

(二)基于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一般从“活动”中的图和文字来找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的差异,然后解释造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分布的规律。

案例:“活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比较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山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想一想,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在该案例中,可以进行以下课程设计:首先,启发学生观察图,了解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有哪些自然带,及其位置和布状况;其次,启发学生对比南北坡自然带数量和分布的差异;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差异的原因。

四、基于“地理过程”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过程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演变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貌的发育形成过程等,突出体现地理事物和现在始终在不断变化的地理过程思想。

(二)基于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案例:“活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