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学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和谐师生关系及其建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和谐观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在西方的“和谐”理念中,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中,有“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的理解。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认为:和谐是事物之间个性达到契合,也就是在自身个性得到发挥的同时,能够与其他事物的个性结合、统一共存。关于师生关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2]“师生关系是在特定的教育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3]“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和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人际关系。”[4]“师生从根本上讲,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5]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发现,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发生在教育教学这一特定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性格形成等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本文对和谐以及师生关系的探讨可以得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这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本身的个性相互结合、统一共存。要强调的是,在这一定义中教师不只指教师本人这一角色,更重要的是其作为教师这一职业角色。
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师与学生这种自上而下的等级性是要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阻碍。作为学生在教师面前,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如果一直把教师的权威放在意识里,就很难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也无法从心底与教师亲近,在与教师的相处中会感到紧张,人的本能是让自己尽快摆脱这种状态,这就导致了学生会主观地减少与教师碰面的次数,而在相处中也无从发挥自己的个性。要克服这一现象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师、学生、探索的对象都均衡的、能动的处于权利关系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学生也不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面对知识未知都要以主体的身份进行自主地判断、选择和创造发挥。教师尽量避免权威性的语言,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精神,师生双方共同为教育教学这一过程负责。在课堂上,教师多忽略一些所谓的差生,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对教师的不满。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没有哪一个学生是真正的差生,只是每个学生所具有的智能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重新对其进行评价,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并相应地,尽可能地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予鼓励和帮助。任何的关系都离不开交流,没有交流对话就没有和谐的关系。在这一交流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持有平等、尊重的心态。在课堂上,通过互相讨论和聆听来表达和接受彼此的想法,通过语言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平等和互动的关系,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
关键字:学生工作 教学工作 学分制管理
近年来,随着普通本科院校的扩招、中职和高职的对口连接等,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逐年呈下滑状态,学生成份也越来越复杂,上学目的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都给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由于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缺乏,新情况又层出不迭,所以出现了很多管理的漏洞和不合理地方。笔者身为辅导员大军中的一员,通过切身体会就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
1、辅导员工作摊子大,工作难以细深化。当前几乎中国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都由辅导员来担任,辅导员一人基本上要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包括平时的宿舍、教室卫生检查;课堂纪律抽查;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材料和资格的审查;冬、夏季学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学生请假管理;旷课管理;实习指导和就业指导;平时大大小小会议精神的传达和各种班会的召开;除了教学以外的所有工作,都由辅导员来担任,形成了万根线一根针的状态,辅导员一个人要想做好以上这些工作,就得天天连轴转,这样一来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只能对所有学生都实行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以管理工作不出事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管理。
2、学生上学目的多样化,入党动机难以把握。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多元化,当然上学的目的也就不能同日而语了。加上高职院校特殊的社会身份,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生构成、职业理想、自我认识、学习能力、人际关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课堂表现等方面都与一般普通大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没有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有目标但是目标不是太明确的很多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跟一般的本科学生相比,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所以尤其是对与本科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学生觉得就是学好了,将来进社会在只是在学历一项就比不过他们,所以对前途无望,当然就会把这种情绪带到学习中来,影响自身的发展。还有少数学生,不是为学习,就是奔着入党来的,这类学生往往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差,但是为了入党又牺牲自己很多时间给班级和学校做出了很多贡献,入党动机让人难以把握。当然大部分学生,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学习努力,目标明确。
3、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脱节。由于分工不明确,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从学生入学到顶岗实习直至学生毕业所有的党、政事务,学生奖惩,学生教育、管理的所有一切事无巨细的工作需要承担,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而教学工作人员,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方面比较了解,但是却又对学生的学习之外的活动认识不够。所以导致了在推优入党等方面,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教学工作人员的很大分歧。并且,从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层面来分别评价学生,有悖于高等职业院校“技高品端”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二、日本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一般实行学分制管理,欧美、日本等国家的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学习了解国外高校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因本人曾在日本的大学学习过6年,对日本学校的管理模式有所了解,所以主要以日本为例做重点介绍。
1、选课管理。日本大学生选课分为必选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每学期选什么课。选课统一使用计算机来操作,既可以在学校里选,也可以在自己家中打开学校网页,输入自己的学生证号码来选。大学四年需要修够124个学分才允许毕业。
2、成绩管理。学期结束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给出该课程的成绩。成绩一般为:A(90分以上),B(80-90分),C(70-80分),D(60-70分),F不及格。学生如果对成绩有异议,可以找相关老师或者到教务处去咨询。
3、授课和调停课管理。整个大学任课教师的授课时间表以院系为单位不但公布在学校的网页上也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如果教师有事需要调、停课,会通知教务处提前把调、停课的信息张贴在宣传栏里。在日本的大学里,宣传栏的信息跟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息息相关,所以学生每天上学都会到学校的宣传栏去看看跟自己相关的信息。
4、学生请假管理。学生请假不用跟辅导员打招呼,日本大学里也不设辅导员岗位,学生请假只要给所担任课程的老师说一声就可以了,当然不给老师说也可以,因为不论给老师说还是不说,只要没按时上课都按旷课处理,一门课程如果旷课3次,就没有参加期末考试的资格了,当然也拿不到学分。不过也有少数老师,不按出勤率给学分的,不管学生来还是不来,只要平时作业完成的好,期末成绩好,照样可以给优。总之,在日本的大学里,对于学生的出勤和成绩任课教师有绝对的权利。
5、学生申请奖、贷、助学金管理。所有申请奖、贷、助学金的消息都会公开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学生要想申请的话,先根据申请资格里看看自己符合不符合条件,符合条件的话再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到学校学生处就可以了。当然很多奖学金的申请都需要任课教师的推荐信,所以成绩不好的话,推荐信根本拿不到手。而且学校不会像中国的大学一样让辅导员通知到每个学生,天天催着学生交材料,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看,如果有的学生没有看到而错过了申请时间,那也只好后果自负。
6、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日本的大学不设辅导员但是有教务处和学生处这两个部门来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情。教务处可以给学生提供查询成绩,更换班级,补考等服务。学生处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机构,比如说开在学证明、毕业证明等,学生可以自己拿着学生证到学生处的电子设备去刷卡,然后选择自己想要的服务,机器就会自动打印。此外,学生处还会给学生提供申请奖学金的信息,帮助学生找工作和租房子。(信息都以打印的形式贴在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有需要的学生自己去看。不明白的事项可以咨询学生处的工作人员。)
7、就业管理。日本的大学有专门指导学生就业的部门,从学生进入大三后,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就业,包括面试的礼仪、面试的常见问题、模拟面试等都在指导教师的培训范围之内。很多企业需要招聘人才时,会把工作岗位,职能,应聘条件,工资等相关信息发送学校的就业部门,然后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会立刻打印出来贴在学校就业板,供学生选择。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邀请企业来学校开招聘会。
三、建议和对策
1、学生管理网络化。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所有信息都实行网络化管理,并且把所有信息跟学生的学生证相关联,到时候学生选课的信息,取得学分的信息,只要学生在学校的设备上一刷卡,就会全部显示。而且,学生需要在学证明,毕业证明时,也不需要辅导员来审核,学生直接在相应的机器上刷卡,就会自动打印,这样一来就会节省学生工作者大量的时间。
2、加大任课教师的权限。现在中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请假,都需要由辅导员来审核、批准,给学生和任课教师都给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利性。教师调课、停课需要先给领导打申请,领导批准后教师再把调课、停课情况告诉辅导员,最后由辅导员把情况传达给学生,很简单的事情,却绕了很大的圈子,如果对任课教师适当增加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权限,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取消辅导员管理,建立班主任制度和学院事务组。每个二级学院成立事务组,负责学生的宿舍卫生、学生打工、学籍管理、学生活动等综合性工作,每个教学班的主讲教师作为该班的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具体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卫进,东于芳.试析高职学校学生工作目标管理强化的有效性[J].《成人教育》.2012年3期
[2]李斌.高职学生工作文化管理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1期
[3]徐建.“人本”管理理念在高职学生工作中运用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2年3期
[4]汪磊.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1期
[5]刘娜.引入日本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以旅游日语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11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管理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贯彻落实大创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在加强大创计划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大创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大创计划是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实施大创计划,促进高校能够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关于大创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兴趣引导原则是实施大创计划的首要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等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其次是自主实践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其次是重在过程原则。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大创计划的基本类别
按照当前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创计划的文件规定,大创计划主要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创新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个人或研究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自主完成一些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使创业团队中每个参与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市场调研,制定出商业筹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团队,在大学生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帮助下,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四、关于大创计划的日常管理
(一)组织机构
1、要成立学校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相关教务、科技、学生管理与服务、财务、国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有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创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
2、要成立大创计划专家委员会,由学术造诣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核大创计划项目申请书,对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监督项目的实施、变更及结题验收;督促和帮助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选修课、建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项目等选修课,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选修课程。
3、要成立各个二级院系的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层面领导小组的组成模式,也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管理、学生干部任成员,负责本院系大创计划的宣传、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
教务处负责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创新创业训练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选修课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核算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以及项目的申报、评审、日常管理、结题验收等组织工作;科技处负责组织师生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负责协调各类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以及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学生处负责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筹措、配套经费的拨付等;校团委协助教务处进行项目管理,开展项目的评奖等工作;协同科技处组织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协助教务处进行参与项目学生的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推荐工作;各院系工作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推荐、为学生配备导师,以及导师工作量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分的初步认定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3]王平祥,唐铁军.关于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
[4]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化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43
学生管理制度化,是一种以制度化规范作为基本手段来调整学生行为的管理方式。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对学生实行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学校对于制度化管理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制度化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普遍模式。但是在学生制度化管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学生管理制度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学生管理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1.1.1 制度过于原则和笼统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都制定有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然而在这些制度中,不难发现一些制度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例如有些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仪容仪表,不得穿着奇装异服。那么,什么才是奇装异服,如何去界定,制度中却没有具体说明;再比如,各类学校都规定有学生请假制度,那么什么样的事由可以请假,请多长时间的假,请假制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能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自己来进行判断。这些过于原则和笼统的制度规范,不仅不利于实践操作,而且在执行这些制度规范时,有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而学生管理人员自由裁量权的扩大,也有损于学校制度的权威性。
1.1.2 制度的缺失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不仅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的细致、规范、有序,而且能有效地降低学生违规的可能性。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中,重处罚,轻预防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各类制度中,基本都是事后处罚的措施规定,而缺少事前预防的措施规定。笔者认为,确立制度,其最终目的不在于如何去严格地处理学生,而在于教育学生,遵守规则,不去触犯规则。这才是设立制度的最终目的。
1.1.3 制度的相对滞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着巨大地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日趋复杂。然而,面对新形势,部分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仍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水平,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陈旧的规章制度不仅不能发挥良好的规范作用,反而会因为制度的陈旧和不足,导致在出现新问题需要处理时,却“无法可依”,使学生管理工作陷入被动。
1.2 学生管理制度化中存在执行难问题
学校制度的权威,来自于制度的执行力。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并不能有效执行。例如,很多学校都规定有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学生违纪达到什么程度,就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但是,或由于一些人情关系,或为了避免家长纠缠,减少麻烦,或为了维护学校名誉,或为了保留生源,部分学校对学生违纪现象,采取了“软处理”或变通的方法。表面上看达到了“和谐”,但却为日后埋下了隐患,使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1.3 缺乏有效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在学校,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主要是指学生的参与和监督。目前各类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作为被管理对象的学生,很难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更不用说对各项制度提出意见和看法。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学生也很难成为制度是否正确合理执行的监督者。
2 对学生管理制度化的建议
2.1 进一步规范学生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各类思想空前活跃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学生管理制度,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地做出调整和补充。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中,要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主的思想。各类管理制度既要有原则性的规定,也要具体的细化规定,做到各项管理措施均有章可循。
2.2 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监督意识
学生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有赖于学生的参与和监督。各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适当地采取例如“听证会”、“研讨会”等形式,积极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对管理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合理意见,应当在制度中予以反映。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制度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制度、了解制度的热情,有利于管理制度在学生中贯彻执行。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可邀请学生作为监督员,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意识。同时继续加强学生申诉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委员会,培养学生委员。在具体处理申诉案件中,随机选择学生委员参与申诉全过程,保证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3 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发展人性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学生管理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人性化管理。推行人性化管理,不是对制度化管理的淡化或忽视,而是在不违背管理制度原则的基础上,对个体的人性予以尊重和关怀,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自我意识较强,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生硬地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强制约束,自然会造成被管理者强烈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适时地采用人性化管理手段,从内心深处感化学生,使其自觉地回归到制度化管理的轨道,这必将有助于推动学生管理制度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笔者认为,不应将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分割开来,而应将人性化管理作为制度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推行制度化管理。
【关键词】卫生管理本科专业 培养方案 定性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2-02
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是新的形势下实现医药卫生领域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卫生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之不是很适应。卫生管理本科专业如何构建完整、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采用小组访谈方法收集专家对于卫生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卫生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广西区内选择20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方面的专家作为调查对象。遴选条件: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5年以上,并且副高及以上职称。
(二)方法与内容
10名调查对象组成1个小组,以拟定的调查提纲为主线,围绕主题进行小组访谈,对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模块的设置、课程的筛选、课程的时数等开展讨论。
二、结果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意见
调查对象一致认为,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学和医学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学和卫生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管理技能,毕业后能从事医院管理、预防保健管理和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二)课程模块设置的意见
90%的专家认为,除去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应该包括自然科学课程、医学科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模块。
(三)课程的筛选意见
75%专家建议自然科学课程设置2门课即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高等数学。95%的专家认为应该将医学类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但不应只是单纯的分为一门“基础医学”和一门“临床医学”。85%专家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该由管理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组成。经小组访谈讨论,初步筛选出各个课程模块的课程目录。见表1。
(四)课程模块的学时数构成意见
85%的专家建议,4个课程模块的学时数构成为:自然科学课程10%:医学科学课程30%:专业基础课程25%:专业课程35%。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90%的专家认为,管理类课程的学时数应占70%左右为宜。
表1 小组访谈初筛出的各个课程模块的课程目录
课程模块 课程目录
自然科学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
医学科学课程 基础医学 系统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
临床医学 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
专业基础课程 管理学基础、管理运筹学、管理文秘、卫生监督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流行病学、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计量经济学
专业课程 公共关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政策学、行政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社区医学、医疗保险学、组织行为学
三、讨论
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导致学习范围宽泛而难以深入,给学生造成比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做到合理和高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使学生既能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又能系统地了解卫生管理和卫生法学类等相关课程,促进自我的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专家认为管理类课程相对比较重要,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管理类课程的学时数应该占到总课时数的70%左右,专家建议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卫生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掌握和熟悉医学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达到培养综合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内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高等卫生管理教育存在突出管理专业知识、忽视医学类学科的教育的倾向。因此,卫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当重视医学课程的设置。但是,由于医学具有非常突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相对于临床专业医学生的临床课程安排而言,卫生管理专业要将丰富深奥的医学课程在两年时间内消化完,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目前国内大多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安排仍然整体套用临床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卫生管理专业特殊性,教学上大多还是采取与临床专业材、学大纲、统一考试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疲于应付各种测验和考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难以培养出体现医学特色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因此,医学课程的设置,要采取与临床专业教学分离的方式,建立独立的教学体系,将医学课程有机融合成“基础、浅显”的课程体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当删除一些医学内容,以降低学时数。
【参考文献】
[1]毛晨佳,许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2]许亮文,孙淑秀,徐洁蕾,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11)
[3]张旭,陈立明. 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6)
[4]王悦,李鲁.卫生管理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方调研及其综合考核体系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1)
[5]刘金波,王锦帆,马艳.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2)
[6]张翔,薛军,张太明,等. 基于 STS 教育思想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09(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JGA016)
[关键词]有效 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 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91
让普通任课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学校管理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一项值得推崇和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探究如何让普通任课教师和学生有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提高师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由此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也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那么如何提高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呢?
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学校的任何一项管理措施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是科学合理的,也是极为必要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
如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惩处制度,学生的每周大扫除制度,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三好学生的评定制度等,如果有学生参与,会使制度的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制度实施起来也会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的形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书信建议的形式。学生提出意见后,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学生提出的意见。制度初步拟定后,也应尽快公示,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结合教师意见,确定最终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学校管理者允许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真正作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普通任课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离开教师来谈学校教育的教学无疑是空谈。为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应让任课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具体如下。
1.参与教师管理工作
教师管理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学校领导工作的产物。为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学校领导可以考虑适当放权,对任课教师实施自治制度。让各教研室独立成立教师管理小组,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师管理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师管理制度更符合各科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也会因为受到重视而自觉遵守教师管理制度。各教师管理小组需将本小组的教师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向领导进行汇报,学校领导再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灵活调整学校的全体教师管理战略,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管理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各种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积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进而发挥群言群策的力量,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
2.参与学校的行政事务
除了教师管理工作之外,学校还有很多行政事务,这些行政事务不仅关乎学校的整体发展,也关乎教师的个体利益。为提高学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参与是极为必要的。如学校在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工作中,可让学校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对学校如何迎接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检查与考核,提出宝贵意见。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的集体智慧,相信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也会更加顺利的开展。又如学校的校庆活动,从校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善后工作,都应让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发表看法与提出建议。
3.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让普通任课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如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如果仅由学校领导制定,往往会有失偏颇,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让普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可以让学生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做到了如此,每一项学生管理事务均让普通任课教师参与进来,普通任课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
在具体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表明: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是可行的,实施途径有很多。希望在未来,学校领导可以改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允许师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人本化管理 教学质量 关系
[作者简介]江静(1971- ),女,安徽寿县人,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32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39-02
高等院校如何转变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最适合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理念,更是高等院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高等院校管理人员必须大力加强对高等院校人本化管理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努力发掘人本化管理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一、高等院校人本管理的本质含义
高等院校人本管理就是以全体师生为本,将全体师生的发展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将全体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等院校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方法的出发点与归宿,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实现高等院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不但涉及面广,而且非常复杂,主要包括高等院校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明确以及高等院校各项教育改革等内容。加强高等院校人本管理,可以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高等院校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
二、高校人本化管理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1.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努力认清自己的角色。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只有全面实践服务本位思想,才能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在服务本位的前提下,高等院校管理人员通过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管理人员转变为服务人员,自觉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尊重和维护全体师生的利益。从本质来讲,高等院校管理既具有管理的职能,又具有服务的职能,因此,管理人员既是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又是高等院校的服务人员;既参与高等院校的管理,又参与高等院校的服务,主要工作就是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服务,为全体师生服务。
2.通过多种方法实践服务本位思想。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通过调查、倾听等各种方法,全面了解全体师生的心理诉求,了解存在于全体师生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不断创造条件来满足全体师生的心理诉求,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高校活动的动态管理。同时,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努力转变管理方式,将人本管理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对全体师生的理解与尊重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方式关爱师生,从而使整个高校管理充满人文关怀。在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存在于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高等院校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还要尽量将管理过程去行政化,切实简化各种程序,真正提高办事效率。
3.严格组织纪律与完善管理制度。在实施人本化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还要充分认识到人本管理应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创建一个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高等院校可以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完成对教学计划、过程、质量、考试等多项内容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实施人本化管理还是一个激励管理的过程。高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优秀教师、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成果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从精神、物质上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教育教学与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教育基金、奖学金等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以及各种创新实验活动。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努力实践人本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服务水平与管理效率,创建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三、高校人本化管理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1.建立教师教学科学评价制度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想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管理人员除了要关心教师的日常生活外,还要健全保障制度,认可教师的劳动成果。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教师,除关心基本的生活条件外,更多关心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正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为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通过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劳动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调动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2.大力加强教师教学科学评价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必须在人本化管理的基础上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为高校教师创造学习、进修、科研等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专业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高校还要认真关注教师的创新教育活动,关注教师能否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教师教学科学评价制度,还要尊重教师参与教学的权利,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在教学评价制度制定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外,还要关注教师能否真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启发,能否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评价制度既要促进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活动,又要保证教师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取专家评审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专家评审也不宜使用固定的形式,而要努力发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长处与潜力,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在学生的评价方面,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优质教师资源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大力加强人本化管理,培养丰富的优质教师资源,才能为高校教育教学注入活水,搞好创新教育教学活动。
四、高校人本化管理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
1.建立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在人本化管理之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可以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真正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体现高校对大学生的关爱。当代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的一代,和前几代人相比,他们有着更强的参与意识,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强烈的选择、决策与控制的愿望。为此,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生管理,通过自我管理,将提高教学质量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2.大力加强专业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必须大力加强专业质量管理。高校和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充分征求大学生的意见,在体现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切实拓宽专业口径,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逐渐建立适合大学生发展的专业教育。在教学计划中,高校和教师还要认真安排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大力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建设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还要大力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在进行课程方案设计时,高校和教师要听取大学生关于课程方案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在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整体部署,并按照课程方案设计稳步进行。为保证课程方案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课程方案既要满足课程安排的内部逻辑,又要在分析形势发展的前提下更新课程内容,分析课程是否能够满足专业连续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此外,课程方案的设计还要在科学性的前提下考虑可行性,在完成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安排一些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
4.大力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建设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还要大力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课堂是我国大学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努力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必须建立大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这种课堂评价体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平等关系,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搜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改进。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高等院校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充分分析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行人本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段宝岩.大学之道 以人为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关键词:自主管理 挫折管理 制度管理 情感管理
研究技工院校生源、学生特点及其管理重点,目的是研究技工院校学生管理规律,提升学生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创新管理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和技工院校的持续发展。
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管理的内容大体相同,而结果不同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管理水平,包括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技巧等不同。
一、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学生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各技工院校都把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管理思想还有不够科学的方面,让学生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的意识不强,方法不多,没有把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培养放在学生管理的突出位置,技工院校发展速度与学生管理素质能力不匹配。
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是现代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技工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学生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对学校的发展也应树立责任意识。对于学生的这种责任,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主动赋予,调动学生行使民力的意识,培养其行使民力的能力,搭建其行使民力的平台。创造学生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的环境、条件,是学生有效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具体措施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搭建平台,如成立学生会,发挥好学生会的作用;二是建立学生建议信息反馈及其激励制度,尊重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二、实施挫折管理,给学生适度压力,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动力
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独生子女的特殊性,技工院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压力。有些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出现过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情况。据反映,这是技工院校学生管理遇到的普遍难题。问题虽然表现在学生身上,但背后是社会和家庭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所致。因此,对学生实施挫折、压力管理,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更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工作对任何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往往不是被困难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实施挫折管理,可以提升战胜自我的能力,激励自己发展动力。
三、控制过程、关注细节
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手段,而不是一个结果。管理的目的是期盼一个好的结果。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不外乎有以下几个重要过程,即学习过程、生活过程和业余活动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过程,当然还有其他过程,如与人相处的过程等。要注意这些过程相对独立的特点,更要关注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大家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切记要永远抓住主要矛盾,即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学生的职责任务,做有素质的劳动者是学生的目标。学生管理实施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根本职责和任务,还要贯彻综合素质培养的宗旨,做好生活、业余活动安排等。通过控制过程实施对学生的管理,切记不是把学生控制住,而是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点,容易发生问题的节控点。这些节控点,既是应当关注的重点要素,也是管理过程的细节问题,管理过程的每个节控点抓住了、抓好了,细节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通过实践分析发现,学习过程的节控点和细节,应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困难,要分析是学习方法问题、学习基础问题,还是学习意识问题等;生活过程的节控点和细节,应是健康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注意其不良理念和行为;业余活动过程的节控点和细节,应根据业余活动的特点把握,但无论是提升学生何种能力的项目活动,关键都是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至于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总之,控制好学生的管理过程,抓好细节,是为了指导更加有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有机结合
情感管理是比较成熟而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未成年学生的管理,情感管理比制度管理更加有效。制度无情人有情,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学生,更要重视情感管理。在管理中,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充满爱的热情,充分体现爱的关怀,更要懂法知法,由此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班主任工作导航[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劳凯声.教育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另外,公共管理针对的主要是公共部门或公共事务的管理,它们经营的主要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是相对私人产品而言,我们知道私人产品的生产或效率分配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按市场的机制来完成的,它们具有显著的特点即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公共部门或公共事业单位生产并分配的,它们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有限竞争性和有限排他性,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管理不是管制而是提倡治理或善治,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社会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教育事业正是如此。高等学校不应当是政府管理内容的延伸,她不具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她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教育培养人才是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来体现的,而且学生在学校有平等享受这些教育培养的权利。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学校是社会的公共部门之一即学校的教育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如何使学校的教育产品更加具备效率和公平,使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其中主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具有公共管理理念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首先,在教育的内容上。根据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效果并不如人意,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道德领域和法制领域的教育不够,使政治理想教育的效果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支撑,使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导致政治理想教育的内容形式化或虚化。对此,在构建的新模式中我们要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加大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坚持以法治校、以德治校,使政治理想教育的内容建立在现实的言行上,从而保证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实践者,同时自觉成为我们事业的继承者。
其次,在管理内容上。按照公共管理的思想,效率与公平的实现必须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把行政管制为主转变到以服务管理为主,构建在学校宏观指导下的、以学生自我自主管理为特点的互动治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如成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服务于学生的各类咨询机构;建立符合学生公寓特点的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和加大学生各类社团的建设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自治平等互动思想。另外,改革现在分级管理学生的行政结构体系,加大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管理的力度,淡化管理的行政层级结构。
第三,在学校政策或规定的决策层面上。公共管理理念的执行必须在决策上要体现服务对象(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如何构建学生信息收集和反馈的路线是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不完全是认识问题),每一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意见都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若同一问题分别征求或听取不同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一般来说是很难做出决定的,因为个人偏好是出自自己的看法,而决策结果的利益与各个学生密切相关,且不同的结果对不同学生的利益给予都不相同,因此,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了解学生集体偏好,集体偏好的了解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工作程序保证,在方法上意见的听取是采用一致性原则,还是采用多数原则,多数原则是按照1/2,2/3,3/4还是按照3/5或4/5法则,决策的准确度是不同的。另外,什么样的问题采用全体学生的意见,什么样的问题只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等等,这些都应当视问题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而定,不然我们依据来自学生的信息所设计的机制或规定就达不到预期目的,使管理失效,除此之外,学生的党团组织与学生会的关系问题,社团组织与学生会和党团组织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方面。
根据上面的研究和讨论,具体设计的教育管理模式如下。首先,必须改革目前的学生管理方式,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1)学校成立学生教育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其职责有两方面,一是代表学校行使行政教育管理职能;二是围绕学生成才,重点搞好各项服务管理。取消现行的学生工作部(处)和教学单位管理学生的层级管制模式,这有利于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同时,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和制定或修改管理规章制度,并负责学生公寓社区的宏观管理(物业内容招标给物业公司)。在服务管理方面,为了适应整体改革并与之配套,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心下可以设置必要的服务咨询机构,如德育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法律服务咨询中心、纠纷调解中心、成才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的、服务于学生的、高水平的学生工作队伍,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规律化。
其次,在学生社区和社团的管理方面,要摒弃过去的管制理念,指导学生组织自己治理,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弹性学制的全面实施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使原来学生以行政班为活动单元的组织结构被打破,社区和社团已成为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党团组织已开始建在社区或社团,如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成立党委的职能派出机构即党的工作委员会,以学生楼栋为单元成立总支或支部,学校团委的工作重点更是与社区和社团关系密切,如在社区成立若干分团委,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团支部,这样使党团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功能有效地运行起来。另外,要不断提高学生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学生中一般的事务性事情应该由学生组织自己解决,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在宏观上把握好学生组织的发展方向。第三,加大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在教学计划中把法制课和道德课作为“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应当是建立在规范教育之上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准的人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有很深的教训。另外,在消除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单向性问题上,我们应当进行思考。由于历史的缘故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管理的单向性问题,学校对学生制定了许多规定和要求,但对来自学生的合理意见或建议或要求理会不够或没有在制度上给予重视,按照产权理论理解就是关系的双方没有形成合法平等的合约,在重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时必须设法在制度上解决它,这对于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如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既有教育管理的行政职能,又有服务、维权的作用和功能,学生教育管理中心要承担起研究制定合约的任务,合约既包括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有学生应当具有的合法权益,且一旦形成就具备法律效力,实际上这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有利于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家校联系” 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不断深入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在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达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双向效果,高校需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畅通、持续的互动教育模式。而家校联系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完善的。
一、“家校联系”的提出
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精英的集聚地,社会人才的孵化培育基地,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孕育传播的基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构建和谐高校的作用更是直接而至关重要的。笔者在长期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家校联系”这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不断深入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在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达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双向效果,高校需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畅通、持续的互动教育模式。而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普遍强调以教育、管理为主要内容,两者并重。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管理为主,以不出问题和少出问题为原则,从而形成了以“问题管理”为核心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而很少注意到“服务学生”与“发展学生”。“家校联系”主要就是针对目前高校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而提出来的。通过此,进一步推动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二、“家校联系”的内容
“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畅通、持续的互动教育”是“家校联系”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此制度,学校以“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两个角度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强化学生在校管理;通过与家长的互相联系,一方面,让家长对于学生在校的表现有一个简单而又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让学校和家长在互相接触过程中对学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以便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合理的管理。对于家校联系主要从家校联系的对象、联系人,家校联系的内容以及家校联系的方式或途径三方面进行论述:
1.家校联系对象及联系人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比较普遍化、大众化,无法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进行有效地指导教育和管理,基于此,家校联系的对象一方面进行整体管理――基本管理对象,同时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分群体管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联系人进行关注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与家长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要。
2.家校联系内容
基于如上家校联系对象及联系人的分类,对于家校联系的内容也要根据联系对象的特点而确定。主要的内容有:(1)新生第一学年学习成绩及在校期间的适应性情况;(2)毕业、就业困难毕业生在校思想、心理状况;(3)未达到学年学分要求,专业情绪重、逃课、挂科现象严重者;(4)因经济困难产生的厌学、心理自卑等不良情绪问题;(5)网络成瘾、思想偏激问题;(6)在校学生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情况;(7)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重要奖惩情况。而最终联系的效果反映在家校联系表中,主要分为学生自我鉴定、学校评价、在校期间主要表现以及家长对学校意见建议三部分,作为效果评价分析及备案之用。
此外,家校联系表上包括学生个人、学校联系人以及家长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个人鉴定,让本人对在校期间的情况向家长做一汇报,同时由学生在校联系人在通过综合考虑,对学生做一客观评价,让家长通过此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家长可以通过此表格向学校反馈个人的意见建议,说明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对学校的期待,从而指导校方改进工作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3.家校联系方式和途径
家校联系制度能否在学校和家长之间起到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的作用,不仅仅要看这个制度的内容,还要看这个制度的运行方式。良好的家校联系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家长看到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向家长表明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家长能够将学生的一些问题及时向校方反馈,逐步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机制。目前,家校联系的方式途径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新生入校第一学期结束,于第二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向家长邮寄《****新生家长通知书》。按照联系地址以便加强家校双方的沟通,共同做好新生适应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虽说已经不是第一次出门,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在外这么长时间学习生活,作为家长,首先就是担心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很多家长很难对学生在外学习的这一阶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为此,就需要学校向家长说明,同时不断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做好新生适应教育。
2.每学年向家长邮寄《****学年学生情况告知书》
为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学校要根据每位学生个人的情况,向家长邮寄本学年课程成绩、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及其他需要说明的特殊事项,同时,向家长告知下一学期学生开学注册报到等相关事宜,以便家长与校方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3.若遇特殊或紧急情况,也可采取电话、E―mail、QQ等其他方式,在第一时间进行家校联系与沟通,同时填写《****家校联系记录表》。
三、结语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深知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在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达到学校与家长教育管理的双向效果,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高校需建立与学生家庭之间畅通、持续的互动教育模式,推动当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国忠,徐凌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理性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2]王楠,吴万民,刘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探析.管理科学,2010,(28).
[关键词]大学生 参与管理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65-02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含义
高校学生参与管理,是指在高校的管理中,视学生为能动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高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决策、监督等),并能实质性影响高校管理的一种现代学校管理活动。目前学界对此界定主要分为“全面参与说”和“部分参与说”两类。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自身利益相关事务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既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培育学生主体性,实施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基于民主管理、学生消费者、学生发展等立场,高校管理的学生参与也定将逐渐成为现代学校制度构建的重要组成。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体现了政治民主化与教育科学化,是实现高校与学生双赢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从多方面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可以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是提高管理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一个途径。高校学生参与管理主要内容分为学习权物质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学校宏观管理等方面,一是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参与学业保障、安全保障以及各种后勤服务的管理工作。二是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如教学质量评估: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提出对学校管理部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此外还有科研与学术交流等。三是宏观方面参与学校发展目标规划的制订,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等。不过,如果根据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来看,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可以分为:第一是对自身的管理。包括自主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实践活动;第二是对班级事务的管理;第三是对学校事务的管理。包括参与学校教研、科学、后勤、保卫等方面的管理。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从参与管理时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可分为参与决策的管理和直接决策的管理。前者是指大学生仅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管理决策,后者是指大学生本身就是决策者的管理活动。
二、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困境
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三个不同性质阶段的划分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自身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环境条件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不可否认,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高校都开展各种活动以鼓励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并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监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但是由于很少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生参与意识缺乏,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校管理者方面来看,大部分的管理者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并没有将学生看做是一个主体,只是依据一些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参与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层面,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都得不到有效发挥。从学生方面来看,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培育了学生善于依赖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倾向,普遍缺乏独立意识观念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观念,对维护自身权益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管理范围狭窄、层次较低、途径形式化
当前,虽然学生权利在许多高校得到逐渐重视,但学生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我国高校管理普遍不重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一是出于管理成本和效率的思考,二是担心学生参与管理影响自身地位,威胁自身权力。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仍然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和层次内得到了实现,普遍存在深度不足、内容有限、层次较浅的问题。不过,已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在教学评价、宿舍管理、园区服务等方面具有直接参与或者监督的相关制度并得到了实施,但涉及学校整体管理、学校办学定位、学校发展规划等学校建设发展核心问题,学生参与被极度排斥。由于参与管理得不到实现,部分学生通过其他不当途径维权,实际上对学校声誉也造成了不小损害。
(三)缺乏明确的机制和程序、管理机构交错繁杂、秩序较差
相比发达国家高校的学生参与,可以得知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实现机制仍然很不完善,我国高校管理机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机构为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但学生组织大多是隶属于校团委,并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监督,学生组织作为学生根本利益维护者的作用发挥很不理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不完善、保障较弱。我国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法律条文几乎为空白,2005年出台的《高等学校管理规定》中提出学生具有“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的权利,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因此,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没有完整的体系,规范性很差。就高校制度而言,大部分都不具备完善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体制和制度,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制度建设存在缺陷,学生的管理权得不到保障。因此,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方法,致使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去。
(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效用不高、作用十分有限
学生对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愿望十分强烈,并认为应该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过程,但实际中发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经历较少,且在访谈中发现当前学生仍普遍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重要管理决策,愿望和理想相差悬殊。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开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呈现象征性的倾向,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参与能力不认可,学生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对学校管理者影响十分有限,大多很难被采纳。另外,学校对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没有任何反馈,直接导致学生对民主管理的实际情况的满意度很低。
三、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进程,因此,为了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教育理念的转变就成了首要之举。学校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全面进行学生素质交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应该大力支持帮助广大学生参与到高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肯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其参与民主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仅仅有学校和教师的支持肯定仍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大学生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主体,也应该全面增强主动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意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主意识。除了认真学好学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民主管理,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应该拓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进一步丰富管理内容
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要改变象征性的参与方式,应鼓励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其他政策都应在学生全方位直接参与下制定,应鼓励学生全方位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结合学校特点,充分征求学生意见,体现学生的意愿,在学生全面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相关制度。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学校在面临问题时,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在学生的参与下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
(三)完善高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参与管理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问题一直存在并得不到有效解决,这和不健全且不成体系的制度保障机制是紧密相关的。真正实现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须从组织制度上落实保障,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规范相应规章制度,真正支持并保障学生参与权的有效落实。目前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有学生参与管理,但是学校有关学生参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明确,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同时,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进程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学生积极有效的监督能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更加有效的运行。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除以上工作外,确定管理原则、完善组织机构、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也不容忽视。
(四)改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方式和途径
根据一些学者的调研,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九类:一是通过学生会组织参与学校管理。这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以学生社团为中介参与学校管理;三是通过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干预学校的管理决定;四是学生出任学校管理委员会(或校务委员会)代表的制度;五是学生出任校长助理制度;六是通过建立校长接待IEI拓宽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七是成立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等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参与学校管理;八是利用电子通讯工具进行管理沟通工作。一些学校通过开通“校长热线”“校长在线”、电子邮箱以及电子期刊等形式,定期和学生进行交流;九是通过选聘优秀高年级学生、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协助学校与学生事务部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使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
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我们建议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作为重要补充,一方面是发挥网络平台在学生参与管理方面的作用。这种参与机制的优点在于学生参与的范围更宽、更便捷,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是重视学生团体、学生自治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来管理学校相关事务。例如,学生会是学校中设置的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学生组织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机构。不仅是学生会,根据相关法律,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应该健全制度,同时大学生社团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广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实现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同时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管理体制复杂,机构职能重叠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大学生管理工作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我国高校一般设立学生会、团委会、教务处、后勤处、工会等部门机构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但是这些部门机构分工不明,职能相互重叠,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管理效率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问题得不到解决,双方之间相互推诿责任,不利于学生工作思想的统一和工作的协调。此外,各个院系办公室承担的事务比较宽泛,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质才能胜任此工作,而基层办公人员大多是学生,由于工作和学习时间相互冲突,办事效率不高。
2、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学校拨款,还有一小部分的经费来自社会企业的赞助。经费来源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例如我国高校在宿舍维修方面每年需要一大笔的资金,但是由于资金数量不足,宿舍质量存在着问题。还有学生活动的举办,由于经费欠缺,活动举办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有效资源,加剧了管理经费紧张的局面。
3、缺乏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有效参与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工作人员自己的事,它还涉及社会和学生,需要他们的共同参与。但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长期封闭于校园,成为各高校独立工作体系。在管理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较少,不能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利益需求,也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特征。这使得学生管理规定与学生处于对立的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责任感都有不利影响。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健全管理体制,改进规章制度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新时代下我国高校首先要健全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相关的规章。学校只有改变思想观念,推动全体员工面向学生服务,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使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服务部门工作重心下移,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2、建设高素质得的管理队伍
高校管理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选拔工作人员时要注意对应聘人员综合素质的考察,注重应聘人员道德品质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考察,及时的调换不合适的人员,提升管理队伍的建设。此外各个高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培养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展开学校访问活动,吸取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懂得扬长避短。全国各高校大多采取院系管理学生模式和毕业生留校的方式补充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
3、将学生管理纳入服务领域,解决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障学生利益和维持学校工作稳健运行,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提升管理的服务性水平,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大化的维护学生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经费不足也成为制约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障碍,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合理配置经费,减少经费的浪费,在国家不能拿出更多经费的情况下,将学生事务纳入服务领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事务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
4、把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引向社会
一、认真组织,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1、学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把握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学校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安排。
2、召开全体党员干部会议,对对照检查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安排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燕在大会上进行了动员部署。
3、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学校设立宣传专栏、悬挂了标语口号,及时补充完善专题博客内容,各种宣传信息已经达到70条,访问次数达到了17000多次。
二、广泛开展了献计献策活动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案例剖析阶段动员会以后,我们又专门组织会议对献计献策活动进行专门发动,讲清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对改进学校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献计献策活动中来。为此,我们要求每名党员认真对待献计献活动,不能走过场。
为了使献计献策活动更有实效性,学校党支部对党员献计献策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使党员做到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要求党员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设施设备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了使党员同志更广泛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一是下发合理化建议反馈表到每个党员,针对学校重点提出建议;二是组织召开座谈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三是校长、副校长和个别党员进行交流,单独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在专题博客上开办建议栏,随时听取党员的意见。
对党员同志通过不同渠道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学校党支部非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汇报、汇总。
献计献策的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内容针对性强,对改进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内容全面,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强。建议起点高,具有前瞻性。建议内容涉及到5个方面,9大项专题。最后学校党支部形成了《献计献策专题报告》。
三、认真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1、确定调研专题内容。学校党支部根据副校级以上领导分工情况,在班子成员认真讨论、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党支部和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分别确定了调研专题。
2、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对党支部的调研工作,主要由党支部书记负责,其他支部委员按照调研专题的细化内容分别开展调研,并随时汇报调研情况,最后听取汇报,安排专人汇总。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根据个人调研内容,深入到教师、学生、家长中,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掌握翔实的资料,做好调研记录。
3、认真撰写案例剖析报告。学校党支部书记听取支委成员调研情况报告,进行汇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安排专人撰写调研报告。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考,认真撰写了案例剖析报告。
四、认真做好学习教育活动的管理工作
1、建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学习教育管理工作。
按照教育局党委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安排,我校党支部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各项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认真组织,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1、学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把握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学校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安排。
2、召开全体党员干部会议,对对照检查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安排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燕在大会上进行了动员部署。
3、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学校设立宣传专栏、悬挂了标语口号,及时补充完善专题博客内容,各种宣传信息已经达到70条,访问次数达到了17000多次。
二、广泛开展了献计献策活动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案例剖析阶段动员会以后,我们又专门组织会议对献计献策活动进行专门发动,讲清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对改进学校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献计献策活动中来。为此,我们要求每名党员认真对待献计献活动,不能走过场。
为了使献计献策活动更有实效性,学校党支部对党员献计献策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使党员做到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要求党员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设施设备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了使党员同志更广泛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一是下发合理化建议反馈表到每个党员,针对学校重点提出建议;二是组织召开座谈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三是校长、副校长和个别党员进行交流,单独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在专题博客上开办建议栏,随时听取党员的意见。
对党员同志通过不同渠道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学校党支部非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汇报、汇总。
献计献策的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内容针对性强,对改进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内容全面,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强。建议起点高,具有前瞻性。建议内容涉及到5个方面,9大项专题。最后学校党支部形成了《献计献策专题报告》。
三、认真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1、确定调研专题内容。学校党支部根据副校级以上领导分工情况,在班子成员认真讨论、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党支部和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分别确定了调研专题。
2、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对党支部的调研工作,主要由党支部书记负责,其他支部委员按照调研专题的细化内容分别开展调研,并随时汇报调研情况,最后听取汇报,安排专人汇总。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根据个人调研内容,深入到教师、学生、家长中,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掌握翔实的资料,做好调研记录。
3、认真撰写案例剖析报告。学校党支部书记听取支委成员调研情况报告,进行汇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安排专人撰写调研报告。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考,认真撰写了案例剖析报告。
四、认真做好学习教育活动的管理工作
1、建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学习教育管理工作。
“分级负责制”的龙头环节是学工处,其主要职能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把关者。具体职责是:制定宏观的学生管理政策和制度;检查指导各系部落实学生管理制度的情况,定期点评各系部的管理效果;汇总日常考评结果,对各系部、各班级的秩序、纪律、环境等要素进行抽查考核;学籍管理、助学金管理、免学费管理、违纪学生处理和校园危机管理。这种职责界定,将学工处从以往“针线筐”式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专兼职工作人员有时间和精力去审视学生的行为变化规律,在理性的高度上研究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变化特点,促使各项管理制度更加符合学生实际,让各项措施具有长久的管理效应。
“分级负责制”的关键环节在各系部,其主要职能是政策的分解者和考核者。具体职责是:研究学工处制定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细化管理细节;督促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组织有关人员,详细考核各班级的日常管理效果,包括环境、秩序、纪律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等;检查各任课教师的岗位责任落实情况;定期将系部内的检查结果和考评意见汇报给学工处。这种职责界定,让学生管理效果成为考核系部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有效解决了以往“两级管理”体制的弊端,让各系部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变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和首位监督者,极大地调动了各系部支持学生管理、参与学生管理、研究学生管理的积极性。
“分级负责制”的核心环节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其主要职能定位为制度的落实者和检查者。具体职责是:依照规章制度,对学生和班级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力量,日常卫生管理、学习管理、纪律管理、安全管理、两操管理、宿舍管理、走读生管理等,基本以班主任为主。在这个体制中,普通教师也成为兼职学生管理人员,这是教师“一岗双责”制度的要求。职业学校学生难于管理的客观现实,要求任课教师在担任授课任务之外,必须履行一定的学生管理职责。管理途径有上课、晚自习辅导、夜间值班、校内巡视、全员包扶学生、节假日实地家访等。
“分级负责制”的辅助环节是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治”的骨干队伍,是自我管理的有效力量,自然也是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履行者、督促者。这里尤其强调学生“自治”功能的发挥,既要求班干部带头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又要求班干部重视检查和督促,及时纠正各种不规范的行为,让班级保持良好的秩序,争做优秀班级,争创文明宿舍,争当文明标兵。另外,还要求学生干部发挥创新作用,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将合理化的建议汇报给学工处,以期更好地完善管理制度,让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让管理过程理性化、人性化。
“分级负责制”的主要优势是既分工严密又环环相扣,尤其能调动系部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直至成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分解落实者和细节考核者。学校分别在每个系部都配备了1名分管学生管理的副主任。在以往学工处的管理与考核制度中,学工处负责到底,跳过了各系部,未能充分发挥系部副主任的管理职能,实际上也就削弱了系部副主任的职权。系部虽然也制定了内部量化考核指标,但过于考虑学生的个性,没有将考核细则与学工处制定的标准吻合。各自为政的考核结果不易兼容,学工处计算量化成绩时,只能参考借鉴,不能直接计入。出现如此“两张皮”的现象,等于在实际上淡化了系部的管理职能,也不可避免地挫伤了系部的管理积极性。现在学工处只担负行政管理职能,将日常考核、评先树优、班主任津贴评议等职能剥离出来,下放到各系部,由系部副主任全权负责量化考核。将责任直接界定到系部后,各系部副主任的压力大了,但积极性高了,创造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效果自然比以前好很多。
“分级负责制”的另一个优势,是在系部的督促下,普通任课教师的管理责任得到了具体落实。学校现有320名教干教师,每个系部有约30~50名专兼职教师。过去虽然一直强调“一岗双责”,但由于制度不配套,又加上量化考核面广量大,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制度不健全,系部负责人缺乏责任感,对普通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课堂上不出问题就觉得万事大吉,漠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普遍存在。“分级负责”后,学工处只考核到系部,所有教干教师和各班级、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决定了本系部的综合业绩,系部不再对学生管理问题袖手旁观了,需要引导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如此一来,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全天候管理终于得以实现。无论是迟到早退,还是乱扔垃圾,抑或是语言不文明,只要有教干教师看到,就一定会加以制止及正确引导。人人参与管理的大气候逐步形成。
“分级负责制”调动了系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干部的负担。学校现有3座教学楼、3座实训楼、4座宿舍楼、2处文化广场、1处大型体育场,还有综合体育馆、大食堂、主题花园等公众场所。过去进行日常监督考核,必须面面俱到,否则就有失公允;若要全面检查,时间就会非常紧张。如早饭后检查卫生,即使分成宿舍区、教学区和场地区等3个检查小组,一遍检查下来,也得用30分钟以上。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早饭时间只有1个小时,参与检查的学生干部常会耽误上课。如果赶时间,走马观花、如走场子的检查,则容易触发消极情绪,学生不满意,班主任有意见,学工处工作人员因之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分级负责”后,学工处成立了由校学生会成员组成的“考评小组”,各系部分别成立由系部学生会成员组成的“检查小组”,校考评小组负责整体抽查考核,重心在“面”,关键在随机抽检;系部检查小组负责日常检查督促,重心在“点”,关键在平时督促。分级负责,点面结合,校园环境、生活秩序、课堂纪律等,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