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工系的毕业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新专业设置;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1.1 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国策,使得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虽说国际经济受到了冲击,物联网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生产还能保持稳定增长,良好的内需环境为中国建筑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工业建筑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楼宇智能化工程设备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有关专家认为,今后几年是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发展壮大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近十年GDP增长率一直保持10%上下的幅度。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类方面,随着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楼宇智能化产业的规模空前庞大,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普遍应用,市场对楼宇智能化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价值不断提升、领域不断扩大。现行业的培养机制和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楼宇智能化工程业的发展需求,未来各类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需求量会很大。国内楼宇智能化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1.2 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对铁岭地区从事各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备的开发、生产、安装、调试及管理、营销等进行详细的调研,同时对国内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行业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论证。得出如下结论:
市内现有铁岭建筑集团、铁岭设计院、铁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铁岭市建筑有限公司、铁岭电子有限公司、各企事业单位、各宾馆、酒店、银行、部队等单位,他们都是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生产、研发、安装、营销等,生产经营良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市内楼宇智能化工程制造、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维修、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的系统集成、销售、售后服务、技术管理等专门人才每年需求量很大,每年新增专业就业人员300人以上。从发展的观点看,每年还有很大的逾增空间。随着沈铁同城化的建设,沈铁轻轨的开通,沈阳这个庞大的建筑工业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市周边北至四平、辽源,西至阜新,东邻抚顺,这个专业的开设具有很好的区域辐射作用。纵观国内楼宇智能化工程市场的发展需求,每年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很大,就业前景看好。这都为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师19人(外聘教师3人)。其中高级讲师3人,副教授3人,研究生6人,双师型教师6人。根据长期发展对高水平师资的需要,确定了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广泛引进急需专业的高水平理论教学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
2.2实训条件
2.2.1基本实训条件
本专业设施较为齐全,有计算机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绘图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实训室、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办学条件较为完备。
2.2.2校内实训基地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设有:维修电工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建筑智能化一体化实训室等。
2.2.3、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已与铁岭建工集团、铁岭建筑设计院、铁岭市泰华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辽宁铁岭方向电子公司、铁岭世纪电力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宾馆、酒店、银行、部队签订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
3.《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各企事业单位、各建筑行业、宾馆、酒店、银行、部队,培养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楼宇智能化设计、安装、调试、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集成、网络控制技术应用的能力,能够胜任楼宇智能化设备装配检测、建筑产品的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调试、楼宇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维护、楼宇智能化工程设备升级改造等岗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3.2主干课程
设置电路基础、计算机原理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建筑工程制图、PLC控制、现代检测技术、通讯原理与网络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综合布线控制系统、建筑设备工程、建筑电气等主干课程,辅以系列技能养成和实训课程如机加工实训、建筑电气技术、建筑CAD、天正CAD技术、电子技术强化训练、电子工艺实训、综合布线强化、单片机及接口技术等,以后还会根据发展需要增设新兴专业课程。
3.3.1、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1)具备常用元器件识别能力、掌握元件焊接技能,懂得设备装配工艺;
(2)具备识图能力,熟练掌握综合布线工艺,具备建筑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维修、测试能力;
(3)了解建筑智能化生产线控制原理,具备典型生产线设备维护及故障的诊断排除能力;
(4)具有建筑智能化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完成小型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升级;
(5)具备简单电子线路的识图能力;
(6)具备常用建筑智能化设备的检测能力;
(7)熟练掌握典型建筑智能化生产线控制、安装、调试技术。
(8)具备建筑智能化工程设备安装能力;
(9)具备生产现场配电规划施工能力,达到高级维修电工水平;
(10)掌握数控机床建筑智能化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技术。
3.3.2、核心课程
(1)建筑智能化设备控制技术
(2)PLC控制技术
(3)楼宇智能化工程综合布线技术
(4)计算机控制技术
(5)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
3.3.3、主要实训环节
建立以综合布线实训室、建筑电气实训室为主要实训场地,同时以企业实习为补充的格局,进行实践教学。按实习教学计划分阶段进行整体安排。
3.4专业特色
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训理念,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与企业工学结合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具备楼宇智能化工程系统设备的安装、维护能力;楼宇智能化工程产品器件生产、检测及维修能力;具备楼宇智能化工程工程施工能力;楼宇智能化工程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综合布线系统与网络系统集成技能。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性;作用
Analysis on the Necessity and Function of Expressway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Guo Juan
(Shandong high - speed group Jinan branchJinanShandong250000)
【Abstract】Expresswa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ustry for people to transport, travel and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hub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lize data complementarity and coordinate and contact the provinces.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day, people rely on the highway more than to any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current highwa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hange the concept,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enhance the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To the form of culture to manage the enterprise, is a business full of vitality, invincible where the nuclear is also the highest pursuit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xpressway industry determines the richness of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necessary research on the highway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and tap the necessity of i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by taking the leadership and constructive role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Key words】Highway;Corporate culture construction;Necessity;
1. 前言
(1)我公路企业文化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相一致的,它是在公路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文化是广大公路人集体智慧,长期管理与经营实践的文化,它规范着公路企业的健康发展,安全畅通;鼓舞着大批公路人无私奉献,不断延续。这种内在的文化精神渗透在公路企业的各个领域,展现在每一个公路人身上,共同为公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价值已经彰显在它的文化价值方面,文化管理是企业走向现代化、增强核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机票不断打折、铁路普遍提速及高铁的出现、普通公路日益完善的情形下,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运输也面临竞争压力,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都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随着人们自主选择出行能力的提升,面临考验的高速公路更是困难重重。不仅对于公路服务设施要求更高,并且对于公路企业的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也要求更严格。面对这样的情形,高速公路企业以往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在市场化的需求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速公路应积极探索文化管理的优势,发挥文化精神引导与文明创新的作用,把国内外的一切文明成果内化于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使高速公路企业发展走在时代前列,始终起到窗口品牌的带头作用。因此,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竞争、增强实力的关键,企业形象的转变必然朝着文化品牌的方向发展。
(2)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我国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顺应时势,越来越展现出行业文化的优势,有着丰厚的现实基础,具体体现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即交通部对文化强路的根本要求,注重公路文化及交通文化建设已成为交通部打造公路企业文化的典型示范,并成为我国对外宣传交通事业发展的文化窗口;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有着良好的基础,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全国各省高速公路企业都把文化建设当做一项战略来抓;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明显优势,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质,它既宣传着高速公路企业发展的特殊性,又告诉人们高速公路行业文化特点的基本规范与基本要求;我国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其现实价值意义更是有待完善,突出表现在文化如何内化为企业内部精神的动力、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同我国文化大繁荣之间的内在衔接等方面还有着极大的空间。同时,它也回答了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在当前建设的必要性问题。
2.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影响着的日常生活,给人们运输、出行带来着极大的便利。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发挥出它的品牌作用,它是凝聚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又是企业提升实力对外宣传的窗口。
(1)能够有力提升竞争力。高速公路企业的发展是伴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广大人民出行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它在收费标准上受到政府的指导,但它在经营方式上依然要面对来自市场的竞争。其主要竞争对手为铁路、高铁及普通公路的低成本竞争。尤其是那些短距离的高速公路,人们既可选择不收费的普通公路出行,又可以选择收费的高速公路出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参与竞争来解决。这就要求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在建设中,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为人们的出行计划考虑周全,通过一系列的个性化服务,使人们更愿意选择高速公路出行。它也要求高速公路企业员工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发挥创造力,积极提升服务,创造品牌效益,有力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2)能够切实增强凝聚力。凝聚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凝聚力,送个企业就如同一盘散沙,毫无活为可言,更是无法参与市场竞争。高速公路企业文化,汇集着高速公路几代人的智慧与希望,他们共同参与高速公路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因此而形成的特殊的斤业文化,能够被他们所认同,并影响着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把各种智慧凝聚起来,形成高速公路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一方面高速公路广大员工以此为准则,提高自身,改善和影响其他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避免矛盾和摩擦等不和谐因素,以最大的热情来建设高速公路;另一方面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有着现实的素材与真实的内容,避免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假、大、空”。在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上能够贴近交通生活,能够以真实的内容来感染和鼓舞广大交通建设者,使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服务于企业与社会。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够切实的增强企业凝聚力。
(3)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在改进服务、增强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好坏为高速公路发展及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基础。通过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在服务区建设方面,管理水平与服务态度的好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不同的。“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附属设施,它直接向司乘人员提供生活服务和工作方便,是路与人联系的纽带,是维持车辆持续安全行驶的休息加油站,对吸引人们行驶高速公路具有显著作用。”人员车辆的增加,必然提高经济效益。另外,近些年来,自驾游日益普遍,但与相应的{速公路沿线文化却显的相对薄弱。这就要求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在注重传统――道路设施、服务区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等――文化建设的同时注意人们新的文化需求。道路文化的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发送旅客的基础设施,而且还应是道路文化旅游的互联网。
(4)能够树立企业形象。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既是品牌文化的建设,又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归根到底,高速公路是一项服务性产业,人们对此的评价与口碑,都影响著高速公路企业的形象,因此,注重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建设至关重要。在现实中,人们感受高速公路企业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旅程中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提高依靠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化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更加丰富与细致,广大乘客在短短的行程中,有着充分的体验与美好的记忆。这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的真实展现,又是高速公路企业形象的最佳反映。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形成人与路良好的信誉机制,不仅提高企业文化的品牌力量,而且还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充满活力,更好的服务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3. 通过文化管理企业,可塑造企业的形象,提升高速公路企业的品牌实力,使企业员工凝聚为量,增强自豪感。
高速公路作为特殊的行业,在现实生活中充当迎来送往的交通中介,该就必然要以文化管理来创造企业的价值,使广大公路人对工作充满自信,以文化来唤起他们内在的自豪感。高速公路企业文化是广大企业职工的内也反映,他们在价值认同上有着一致的观点,能够以此来约束自我,实现自我,积极发挥自我的创造价值,为高速公路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外,通过文化管理,广大员工充满自信,在各项制度建设上日益完善,改变了过去人管人的局面,使企业在文化制度的要求下创新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参与市场、创造价值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不仅是企业内部优化资源、提升实力的本质要求,更是应对市场竞争,发挥快捷优势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机械工程信息化 毕业设计 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everal Thoughts on Graduation Design (Paper) Projects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LIU Dan, LI Shaobo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3)
Abstract First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paper)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Guide of Graduation design(paper)work of Guizhou University, the problems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s is analyze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0 引言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重大命题,因此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信息技术,掌握信息在工程中的传递方式与流程,能够对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进行规划、采集、处理和管理的新型两化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信息化方向正是基于此需求开设的。由于信息化方向是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先进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信息与管理等技术的综合叉学科,与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做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到答辩结束,历时数月。毕业设计中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质量完成得如何,均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根据两化融合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和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进行探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毕业设计选题基本原则
按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南,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首先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科研和专业基本训练。(2)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增加课题的应用价值。(3)体现多样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科研实践训练。(4)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5)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2 目前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分析近几届毕业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本专业方向的选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1)理论研究类:如《基于TRIZ的可拓产品创新设计》(2008届)。(2)机电系统设计类: 如《基于触摸屏和PLC的变频调速系统设计》(2010届)。(3)管理信息设计类:如《汽车配件采购管理系统开发》(2010届)。(4)计算机技术研究类:如《基于Web服务器安全防护的用户行为检测方法研究》(2010届)。
分析本专业方向历年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具有以下特点:(1)选题的先进性 :由于信息化方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方向,必须紧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解决问题,本方向的指导教师拟定的题目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基本紧跟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2)选题的唯一性。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较为全面的训练,强调训练每个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保证了一人一题。此外,本专业方向的选题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在选题时,采用了尽量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人发展意愿的方式。(3)选题的创新性。题目的选择具有新意,教研室各位指导教师对每一个选题,都认真进行研究,通过对选题要求的分析,提出选题的方案。并力求做到了:选题有新意、内容有新意、观点有新意、方法有新意、手段有新意。
虽然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方面,各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严格遵照相关毕业设计的工作指南,但是在实际选题时,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方面,仍然以学生被动选题为主。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都是在教师出题时已经限定。这样的选题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缺乏了解,导致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后,学生进展缓慢,甚至失去兴趣,而是应付性完成。(2)选题随意性较大,选题范围比较广,部分选题缺乏生产实际性。(3)不同教师的所选题目工作量差异较大。某些教师的选题由于来自前沿的科研项目,在选题的时候涉及较多前沿性知识,而学生受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初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新知识。因此出现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而有些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于对学生状况不太了解,要求完成的工作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得到毕业设计环节应得到的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4)学生选题比较盲目。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既不了解设计内容又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仅凭兴趣或对教师的认可进行选题;同时有部分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选择自己认为要求比较宽松的指导教师,只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等等。(5)片面强调“一生一题”,不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改进建议
(1)以就业为导向。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已基本确定未来的就业单位及可能岗位,因此在选题考虑前,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尽量选择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题目或由学生直接选用来自就业单位的实际课题。对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应安排科研性比较强的课题,做好进一步从事科研的准备。
(2)在保证课题类型多样化的同时,保证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满足教学要求。在选题控制上,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导师组制,进行集体讨论。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并说明每个设置方向侧重培养的能力。原则上企业信息化的选题应该来源于实际的信息化方面的科研项目,根据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可以从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提取相应的小模块确定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具体可涉及到CAPP、CAD、CAM、ERP、PDM等企业信息化主要领域的技术问题。在具体选题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但在题目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就业倾向,有继续深造愿望的,考虑设计侧重研究型的题目,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可考虑侧重系统开发、应用。②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方向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理念。③信息化系统实施也是企业信息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以前毕业设计选题中,这是一个空白。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考虑增加与信息化系统选型及实施相关的课题。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类题目尽量选择与制造业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
(3)在选题方式上,改变传统的指导教师先出题目,再提供学生选择的情况。而应该提前公布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名单和毕业设计老师主要研究方向及历年毕业设计题目主要偏向,由学生选定老师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再行出题。指导教师出题时,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如基础较好的同学,安排一定的研究型、创新性题目,而基础薄弱同学,则选择以工程训练为主的课题。
(4)在选题时间上,建议由四年级上学期后期提早至三年级下学期,以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对于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允许学生提早进入。此外,也便于对于选题知识需求范围超出本专业培养计划的题目,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开发类题目,针对项目组开发任务需要的技能和技巧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集中培训。
(5)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确定选题后,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负责联系,将从事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和/或软件公司进行1~2个月的毕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企业对实际需要人才的要求,以便自己更好地面向企业进行定位。在软件开发公司的实习期间,学生应该充分融入到具体产品开发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工作管理模式,培养软件产品质量观念,为将来从事企业信息化如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储备知识积累。
(6)为了提高本科毕业生写作能力,便于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的整个过程中,从开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阶段都要求学生必须及时完成相应的开发文档,由指导老师组织进行文档评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4 结束语
众所周知,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设计任务书工作量的确定,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整个设计过程与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首要环节,对培养合格的本科毕业生非常关键。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和教师均应充分重视这一过程。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一定要切实加强对毕业设计选题的考虑,估算其难度、工作量和覆盖面,列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指导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中做到与时俱进,正视问题,积极探索,勇于改革,适应社会的需要,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自勤,王秀伦,杨志刚等.机械工程信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35-38.
[2]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南.2011.
[3] 杜明辉,张聚凤等.工科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41-43.
关键词: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复合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0-0082-03
随着化学化工新知识的不断扩展与涌现,社会对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要求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技能。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对人才的输出提出了更加复合型化的发展战略要求。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必须适应新形式,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输送最高规格的建设人才。
由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领域十分庞杂,特别是工科应用化学专业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使得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复杂性、广泛性、综合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个地方院校,有义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众多优秀的应用型高级建设人才。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在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
一、科学定位培养模式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化学专业合格人才输出的重要前提。培养应用化学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化学类工科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学生储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掌握多项能力和技能、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和意志品质,以及学生成为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实现的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交叉应用知识、能动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关心科研并赋予实践,关注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互助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多重引导,让其自主探索和进行创新思考,大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经过4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综合素质以及扎实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人才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映。课程体系的设定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2次修改 (分别在2006年6月和2009年6月进行)。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2门课程整合成大学化学一门课程,课时减少了近1/5,但教学内容基本未变。在专业课程上我们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设立了精细化工、化学制药和材料化学3个系列。在专业选修课程上我们设立了生物化学系列、经管系列、人文系列和专业任选系列。实验课程我们增加了专业实验的权重 (由原来的72课时增加到144课时)。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课程体系调整后,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重新选择了质量较高的教材 (主要是“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另外我们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实用性更强、交叉更大的讲义。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精深广博。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满意,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世界新技术、新科技日新月异。在校大学生不可能学完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且无论掌握的知识多么先进,一些年后必将老化变陈。因此,对知识的传授必须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另外,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千差万别,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必须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最能有效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采用高效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从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迁移法深入简出传授新知识,以讨论式和自学式替代部分讲授式教学,介绍相当量的学科前言知识,以课程小论文替代部分课程作业,将教师的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加强开放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方面,深入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
四、突出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凭书本知识的传授就能达到目的的,它需要一个较长和系统的培养过程。在这方面,我们主要从学科交叉入手,利用化学与化工系的传统优势 (其前身是化学生物系),有机地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与应用化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物技术和化学技能上充分地进行交叉与覆盖,从而在制药科学、精细化工和生化材料制备与性质的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学生以后从事医药研制与开发、精细品的研发或生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进行学科交叉必须谨防杂而不精,否则可能会出现欲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的结果。我们在实际培养工作中主要通过介绍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研究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加强实践教学,夯实技能与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手段就是实验,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必须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并且要把实验教学与学习放在更高的位置上。首先要改革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对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进行优化整合,去除重复部分,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权重,同时还要加大开放实验的力度。在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不同学科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实验的教材选择上,根据我院的实验条件,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比较适用且覆盖面比较广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讲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实验时尽可能地掌握我系的现有各大型仪器的基本操作,开阔学生视野,尽早进入科研工作。另外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强化毕业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是应用化学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的时期,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阶段的培养工作。首先,我们把毕业设计的工作的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学期增至一学年 (大四),使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我们在学生大三期末就组织教师提供超过毕业生人数20%~30%数量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题 (这些题目大部分是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学生与指导教师接触并充分论证后定下实验方案,学生也可以把实习发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另外,我们还与生命科学系合作,由他们系的部分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同样我们选派部分教师为他们系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组织专家小组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及教师指导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在毕业设计的答辩阶段,实行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预答辩和正式答辩两个过程,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近年来,我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全院获得一致好评。
七、专业与职业并重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是为学生选择未来的职业做准备的。因此,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必须时时注重专业与职业的培养。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学生实习、见习以及到相关企业单位直接顶岗等多个渠道来实现的。我们与淮南市当地许多企业 (包括煤化工厂、陶瓷制备厂、制药厂、日用化工厂、生化试剂厂以及一些中小企业)签订了实习见习协议,让我们的学生有充裕的实习实践时间。另外,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意志、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保证我们的毕业生无论到各级各类企业还是到科研院校、研究所,都能成为知识面较宽、能力较强和素质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通过科学定位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精选教学内容与改革课程体系,变革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进行学科交叉、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毕业设计,重视专业与职业的培养等途径,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化学创新性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复,顾正桂,林军.用“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培养应用化学创新人才[J].化工时刊,2008,22 (11).
[2]张庆,巩育军,苏秋芳,等.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33 (12).
[3]史济斌,荣国斌,胡军,等.在实践中深化理科应用化学专业 (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2,71 (1).
[4]张斌.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与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版),2006,6 (2).
创办世界一流高等学府
李寿恒怀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抱负执教浙江大学之初,即立下雄心壮志,要把浙江大学办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1928年4月他在给学校当局关于创设化学研究与材料试验研究所的建议书中即提出,要使学校中“大批好学深思之士深研科学,于极短期内与西方诸大学相伯仲。”他还要求教师“要有独树一帜、独特见解及自成学派的宏图大志。”对于学生,要求他们一进学校大门,就应该树立“在科学上、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志向。”这就是他提倡的“三志”教育思想。
李寿恒首先瞄准美国化工教育的先进水平,拟定我国第一个化工系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远大目标。自188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化工课程开始,至1927年4月我国化学工程高等教育起步,已历39年。当时美国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工业已有较大发展,化工教育也相应迅速发展起来。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的化工教育委员会于1922年6月至1937年的15年间,对美国有化学工程教育的82所大学进行了严格的评审,合格者有28所,都是美国有名的高校。而那时我国化学工业极为薄弱,更无化工教育的经验,因此李寿恒提出:“以绳美国化工教育之标准,不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但他记取创业维艰的古训,以“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思谋,要求浙江大学化工系一开始就要高标准、严要求、高起点、有特色,不求所有方面都超过他们,至少也要同他们并驾齐驱,能互相提携。
浙江大学化工系开办之初,李寿恒即团结全体教师,开出全部必修课程。到1930年,浙江大学化工系的课程设置与美国同类高校已大体相同。李寿恒多方罗致品学兼优、事业心强、治学严谨的教授到系任教;同时又从自己的毕业生中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从而在化工系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拥有苏元复、吴征铠、冯新德、侯毓汾等名教授。李寿恒积极致力于教学设备及图书资料的建设。1930年化工系即建起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分析、工业化学等实验室,以后又陆续充实仪器设备,臻于完备。浙江大学化工系的文献资料齐全,化工原理实验室设施完善,闻名国内外。
李寿恒针对我国当时化学工厂少、规模小、产品品种单调,发展程度不如食品、冶金、兵工、轻工,燃料动力基本资源来自煤炭等状况,他在课程设置及授课时间上作了调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美国化工系学生特别偏重物理冶金,而浙江大学化工系则是化学冶金与物理冶金并重。又如数学课程,美国仅修习微积分与微分方程,且微分方程由数学系开课,物理仅修习普通物理与物理实验。李寿恒认为“此为基本训练上之缺陷。”浙江大学则着重图解微分与数字微分之新法,以及图解积分与图解微分方程,并且由受过化工训练之数学家授课。所以学时虽比美国少,而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却不亚于美国学生。再如经济学科,美国仅开设经济学与工厂管理课程,浙江大学化工系则增加了一门工程经济课程,使学生能够“对于世界经济展望,目光远大,批评无讹。”在工程学科中,机械方面则有机械系之机械工学及实验、电机系之电工学及实验。浙江大学历届毕业生遍布全国化学工业、核工业以及冶金、机械、电子、食品、轻工,甚至航天航空等领域,都能适应工作需要,且成绩卓著,就是得力于李寿恒创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是一所独立院校,其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出发,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以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构建了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内容广、任务重。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环节紧密联系,从而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本专业培养方案中技术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增大实践环节比例,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因材施教,多规格培养人才学生在毕业之后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方向,考虑到学生对后续学习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应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设置,使学生所学知识充分为其所用,发挥其所长。同时,为实现学生的多方向发展,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结合仁爱学院历届学生存在的一些特点,如理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动手实践意识较强、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多样化等特点,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本专业推行“保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因材施教、多规格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1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长期以来,我们秉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打好理论基础,加强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把握化学工程学科前沿发展,突出自身专业特色为原则,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各类课程学时比例具体分配见表1。
2.2课程体系的内容
2.2.1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体现专业特色,兼顾学科发展前沿的原则,本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行因材施教,分流教学,将理论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中设置本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专业课,拓展模块中设置本专业学生可选修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拓展模块包括模块一和模块二,模块一适用于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适当选择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新型分离技术、生化工程导论等);模块二适用于选择就业的学生,操作实用性较强(如环境化工等)。学生可选修不同种类的专业选修课,以满足个性发展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拔高学习的需要。另外调整一些课程和专业课的开设时间和科目,从大一入学开始进行专业教育,开设《现代化工导论》,使学生了解化工学科的入门知识,大二增设《化工设计概论》课程,力争与高年级专业课良好衔接,使专业教育贯穿始终。为了培养学生跟踪科技发展步伐,开设《化工前沿讲座》,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比例,增设特色课程,如《ASPENplus工程设计软件应用》、《工程管道》、《化工DCS》等课程,增加了应用技术类课程的学分及学时(如《化工原理》由96学时调整到128学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2.2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左右),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可以分为实验、实习与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中,实验是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工程能力;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工程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可以把原来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连接在一起,对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起到支撑作用。独立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突出学生化学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与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1)参照国内外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对国内重点大学、知名院校实验室建设、实验装置的种类及性能和现代实验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特点和实际情况,本着高标准、高水平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占地8000m2的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大楼,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建设有四大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技术开发、现代仪器分析、化工仿真等实验室。同时建有300m2的“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力求通过化工基础实验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保证本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环节顺利进行,已与天津天大北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中沙石化公司、宝月钢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专业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人才,达到学校企业双赢。(3)强调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设置多门课程设计(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和二共80学时、化工设计课程设计64学时)、毕业设计等设计环节,学生覆盖面达到100%,使所有的学生受到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毕业设计环节,加强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于实际生产领域,毕业设计周期保证至少16周的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充足,达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目的。
2.2.3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相对于知识教育提出的,本专业的素质教育体系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智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拓展。前三部分均在公共基础教育中实现,本文重点强调专业素质拓展的内容。仁爱学院化工系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大赛、化工原理竞赛、物理竞赛、英语竞赛和数学建模大赛等等。增设创新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相关的创新实践锻炼并获得相应学分,若获得的科技创新实践学分高于2分,则可抵消其他学科基础类/专业类选修课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基本实践训练。仁爱学院化工系制订了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十条”,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拓展提供了具体指导。自“双十条”实践创新环节开展以来,我系学生踊跃参与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找寻解决思路并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提交报告符合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化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其中有116名申请实践答辩并成绩合格获得了奖励学分。本专业学生有15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市人民政府奖学金等,105人次获得市、院级三好学生及优秀学干,在科技、文艺、体育等方面获奖25人次,9个班获得市、院先进班级、优秀团支部等称号,22人次获得院先进团员称号。我专业李颖风等5名同学在2012年“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第六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和华北赛区一等奖,韦明鑫等5位同学在2013年“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第七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华北赛区一等奖和最佳节能奖。
3结语
一、“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的构架
2001年石家庄市提出了建设“药都”的目标:计划将本市建成国内最大的抗生素、维生素生产基地以及国内外具有一定优势的半合成抗生素、生物制药基地与中药现代化基地,形成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药都”。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观”的要求,针对制药行业一线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发现在大量需求化学制药生产、运行、管理岗位的同时,围绕制药技术的设备维护岗位和药品营销岗位也成为制药行业人才需求增长点。基于上述市场调研结果,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以化学制药技术为主体,制药设备维护和医药营销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架构,这种“一体两翼”课程体系按类型由实践和理论两个教学部分组成。
1.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1)基本技能模块。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美学修养、纪律观念、具有较强自学基础和能力、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通过政治理论与道德修养、军训、体育等实训课程来形成;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通过英语课的听说训练、上机实训来形成。(2)职业基本技能模块。具有基础化学实验知识的学习、操作、分析、设计能力;化工生产设备认知、操作、设计、维护等基本能力;化工生产系统基本参数测量及自动控制的基本能力;识、读企业生产设备图和工艺流程图的基本能力;化工生产过程中进行零件加工、设备维修及检修的基本能力;药品生产过程关于原料、中间体、产品的分析检测的基本能力;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化工机械实训、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训、药物合成实验及药品分析实验来形成。(3)双证书模块。中级分析工证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室常用设备的使用、保养;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分析工培训来形成。(4)主体核心技能模块。具有化学合成药物生产的实用基本技能、工艺生产控制的基本能力、工业生产认知基本能力。(5)设备维护方向技能。具备常见化工制药机械的有关维护、维修、安全使用等基本能力。(6)医药营销方向技能。具备各种医药产品的营销策划、推销能力等。“一体两翼”所需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测试、生产顶岗实习、工作实习等形成。
2.理论教学体系构成。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一个“主体”:化学制药技术工艺操作控制方面以有机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析与检测技术、制药工艺学、工业药剂学、制药工程设备、药事管理等课程为主。“两翼”:设备维护方面以化工机械基础、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制药机械和设备维护为主;药品营销方面以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品营销学为主。这种课程体系的架构增强了专业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实境育人”教育教学方法
1.校内“实境育人”环境。校内实训基地不断地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在原有化学基础实验室、化工原理实训室、有机合成实训室、分析测试实训室、纯化水实训室的基础上,又建成了制药专业中试车间,改造了纯化水实训室,又新上纯水自动化灌装线一套。
制药专业中试车间,按照“教学、实用、安全、规范”四大原则进行安装设计,车间内部分为动力区和生产区,公用工程齐全,蒸汽、冷冻盐水、压缩空气、循环冷冻水等全部按照制药厂实景要求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制药车间,实现了院校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课程实习、顶岗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实境教学平台。在车间内不仅可以进行加热、制冷、高压等反应操作,还可以进行固液分离、流体输送、干燥、精馏等操作,并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等多门课程的现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实境教学基地。
为了使实验、实训设备更加贴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学院又购置了14个单元的化工仿真车间,在此化工仿真车间学生可以模拟例如离心泵、换热器、压缩、吸收、精馏、间歇反应、连续反应、加热炉、常减压蒸馏等操作。仿真车间涉及的仿真软件都具有真实的工业背景,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自控方案都来源于实际;精选的单元操作内容都是制药工业中最常见的;操作与控制界面先进;突出操作实践。仿真车间的建成和使用,在实境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校外“实境育人”环境。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同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近几年,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先后选择了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生产规模适度的生产企业,采用多种方式与之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与石家庄某制药厂合作,共建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工程实验、毕业设计均可在工厂由专业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完成,学生以工人的身份在生产一线跟班劳动,在生产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对药品生产过程的工艺、设备、车间布置、劳动组织、产品物流、市场状况、环保要求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等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通过与多家企业建立教学、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关系,使产学研合作模式初步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制药专业的发展,达到了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目的。
3.“实境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自身技术操作水平和技术改造水平,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六步走实践教学体系:即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和对生产企业的体验实习、进行职业基础课程的实训和双证书培训、进行职业技术课程的实训与实习、顶岗实习、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测试、进行工作实习或毕业设计。环节中渗透爱岗敬业、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人文素质的教育。
三、“一体两翼、实境育人”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
1.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学院积累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并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和形成了教学管理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我系根据各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系级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并聘请了6位具有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严谨、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实力雄厚,爱岗敬业的教学师资队伍。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职5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3人;硕士研究生8人;院级骨干教师8人。本专业教师在高职教育的改革中边探索边总结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
3.教学质量标准健全。制定《教学管理规范》,对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各教学环节都制定了标准和要求。还根据学生提前就业所带来的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提前就业学生教学要求”、“学生工作学期教学组织和管理办法”等文件,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
四、“一体两翼、实境育人“课程体系的成效
1.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课程体系能满足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并能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予以更新。这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从化学制药专业2001级开始策划建立并实施。几届学生下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高就业率。几年来,已经有400多名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实习实训任务,基本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零距离”上岗。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
3.实质性办学。有校内的实训车间作基地,与多家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几家企业开展实质性联合办学的探索实践。
4.高就业质量。由于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毕业生更加适销对路。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5.落实双证书。2004年首次开展“化学检验工中级工”的培训和考核工作,02级60名制药专业学生全部拿到《化学分析中级工》证书,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实力。04级将分析工培训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所有学生经过培训,既能拿到证书。
第五届教师论文大赛举行
新年伊始,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举行第五届教师论文大赛。经过近6个小时的角逐,商业贸易系师利君老师和旅游烹饪系周芳老师分获一等奖,数控车焊系李林义等3名教师分获二等奖,医药化工系赫中魁等5名教师分获三等奖,机电工程系王金有等6名教师分获优秀奖。大赛自2012年4月启动以来,共征集到论文285篇。大赛组委会对各系筛选出的32篇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最终确定16篇论文进入决赛。
大连理工大学
孔宪京教授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教授主持完成的“高土石坝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孔宪京教授继2010年荣获核电厂工程抗震领域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再攀科技高峰,率领团队在土石坝抗震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孔宪京教授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对有效保障我国高土石坝抗震安全、优化结构设计、采取有效抗震措施、节约工程投资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盐城技师学院
与常熟观致汽车有限公司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近日,盐城技师学院与常熟观致汽车有限公司举行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常熟观致汽车有限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34亿元,由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以色列集团共同投资成立。院长吕成鹰充分肯定了观致公司对校企合作工作所做的贡献。她说,盐城技师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为企业服务,为现代企业提供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希望双方树立起“招生即招工,员工即学生”的理念,真正实现“专家进课堂、教师进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召开首届大专毕业生毕业答辩启动仪式
日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举行了河北联合大学唐山劳动高级技工学校函授站首届函授大专生毕业设计答辩启动仪式。唐山劳动技师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函授站站长李,河北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治国,负责毕业答辩的评委教师以及200多名即将毕业的首批函授大专生参加了启动仪式。本次启动仪式标志着唐山劳动技师学院函授站自2010年初建站以来,在河北联合大学的支持下,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迎来采撷丰收的时刻——第一届215名函授大专生即将顺利毕业。
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医药校区举办第二届“趣味竞技拓展活动周”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同学们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强班级团结力和凝聚力,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医药校区学生科、团总支联合举办第二届“趣味竞技拓展活动周”。此次活动周活动分三周举行,每周举办一个项目,这三个项目分别为袋鼠跳、贴长龙、夹气球。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赛,每个项目参加人数上限为20人,以三个项目的总分计算成绩,共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学生们纷纷表示很喜欢趣味竞技拓展活动,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密切了自己和同学间的交流,希望学校今后能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
大连市房地产高级技工学校
多位老师在全国职业学校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中获奖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方针,引进更好的教学方法并实现与外校的交流,大连市房地产高级技工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吴丽媛老师参加机械类专业课程“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获得二等奖,李雯老师参加数学课程“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获得一等奖,侯晓宁老师参加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获得一等奖。
五四一高级技工学校
举行赴京工学交替学生欢送仪式
关键词:素质培养 专业教学 化工过程 计算机应用
一、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是基础。常言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量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就不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就不能对一些专业性的实际问题有正确认识,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无机化学中,利用计算机完成化学反应式的配平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懂得配平原理,怎能利用计算机知识去解决这一具体问题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了这类问题,不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还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有了较深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设计需将教学、计算机及专业知识结合题意,通过专业课教学及毕业环节应用于实际,这对教、学两个方面要求较高。笔者通过几年的摸索、总结,认为只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节奏,着重利用和围绕基本的专业问题的处理方法、相应教学处理方法及程序实现方法,把握好各学习阶段的难度、深度,加强各环节辅导,就能很好地完成这项教学工作。
三、教学节奏
在教学节奏上把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针对不同专业,找出其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完成本课程任务的同时,结合本课程,就不同学科,全面深入地介绍有关知识方法及其应用。例如就“化学工程”学科,介绍教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介绍最优化及系统分析等基本概念,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研究方法。
第二步,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选择、选拔不同专业的部分优秀学生,学习基本的数值计算方法、最优化方法、模拟方法、绘图法等,完成上述方法的相应的程序设计。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常见的教学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研究各专业、各毕业专题的各单元操作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型。建立各单元间的模块关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化工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四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实际的化工过程,让学生结合化工实例,在计算机上进行化工过程的模拟设计,并将结果和常规设计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采用先进方法、先进手段的优越性。
四、处理教材
掌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难处理是教材教学难度的问题。教师既要考虑有效地处理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思想、方法、知识及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要照顾学生能否较好地接受。考察化工中数据处理、数据库、单元模拟、优化设计及优化操作、系统分析等典型问题,要针对专业问题,选择基本的教学处理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和FOXBASE)。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努力学习就能掌握针对化工生产问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像多维最优化方法有好几种,其中重点介绍的序贯单纯形方法,虽然有时速度较差,但处理通常化工优化问题很有效,而且学生较容易接受。
五、提高上机操作质量
强化上机操作的质量,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唯一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以帮助学生建立教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数值计算方法、编制程序,并解决程序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先进方法的同时,通过足够时间的练习,对新方法、新手段进行消化,再组织并有所创新地通过程序解决化工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这种较高水平的操作动手能力。
总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设计,比常规设计选用的教学模型更准确、细致,处理方法更先进,设计结果精确。例如精馏塔的常规设计,由于缺乏平衡数据,往往将非理想物系当作理想物系,由于受计算方法和手段的限制,只能将多组分物系清晰分割成双分,将各塔板上上升蒸汽量和下降液量的不相等情况处理成恒摩尔系统、用简捷计算代替严格的逐板计算。这种近似再近似的设计结果和实际情况相差很远。而应用UNFAC模型计算所缺少的平衡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设计工作。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不仅能使学生接受了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还让学生能从系统观点来处理化工问题。可以肯定,如果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一定能完善化工系统设计和调优工作,教学水平还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万德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与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制药工程;培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76-02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回归工程”教育观逐渐影响国内教育[1],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工程实践教育质量,建立与国际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教育部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中规定:所有签约成员国均承认通过国际认证的专业,其对应本科毕业生均达到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具有实质等效性。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涵盖了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等内容[3,4]。随着现代医药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世界制药业的转移,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中生存,必须首先增强实力和创新能力,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医药企业技术革新、行业领先的关键[5]。
大连理工大学于2000年依托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和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制药工程专业。在十年多年的发展中,大连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对制药产业过程中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切实提高了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用培养目标来衡量和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并于2013年6月份通过专家现场考核。在认证过程中,本专业十分关注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制药工程培养目标,能够将工程认证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一、工程教育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
培养目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工程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几点。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内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二、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1.本专业的社会需求。首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能力”,需要培养大批掌握药品生产制药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熟悉国家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其次,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状况相适应,着力满足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2.本专业的学科支撑。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工程、化学和药学,具有鲜明的化学、化工特色,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和本学院创新药物研究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和产业化技术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和现代制剂技术等领域,研究方向包括: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学和工艺技术研究,经皮给药技术、功能型缓释控释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机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载体、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3.本专业的性质与学校的定位。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近年来,学校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将制药工程专业发展纳入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经费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部分正逐渐成为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见,本专业的性质和定位完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学校学科和本科专业布局及今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按认证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1.知识要求:掌握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品制造技术与工程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生产装置与设备的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新药申报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前沿、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药品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与人沟通能力;具有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素质要求: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潜质,具备树立较强的药品质量、安全及环境意识。
四、培养目标的衡量与评估
本专业以学生必须具备的毕业要求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计划,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达成。这样每一项毕业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都围绕毕业要求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并成绩合格,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为标志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良好的教学过程控制,得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种竞争优势。
1.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制药工程专业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新专业,本专业具备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具有优势的学科支持、强势的科研实力后盾、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优质的办学条件和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具有从事工程教育的优良条件。秉承“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办学理念,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本专业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严谨认真,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肯于吃苦、乐于奉献,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自身发展潜力巨大。
3.具备深造潜质,深受名校认可。本专业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出国继续深造的比例从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国内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踏实、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样认同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已经有多名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
五、结语
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制药工程作为新时期医药工业产业迅猛发展的产物,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医药工作领域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进行合理的理解和行动,它的核心是使知识、行动和学习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专业培养目标,也应该是使毕业生具有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领导力和创造力。在工程教育和满足社会需求背景下,契合本专业学科支撑,符合学校对本专业的定位的培养目标的确立,对于优秀的高级医药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全体药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朱玉萍,张喜艳,沈宏强,曹智.试论工程教育与实践课程[J].职业技术,2014,(8):58-59.
[2]宗士增.解析工程教育的目标与方法[J].中国高校科技,2012,(2):53-54.
[3]颜雪明,肖新明,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1):45-48.
关键词:实践能力 化学类专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225-02
化学工业属于实业工业,它能够直接创造出非凡的经济价值,直接提高国家GDP水平。正因为化学产业具有如此重要意义,所以诸多高校都开设有化学类专业。化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1]《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14》相关数据显示,麦可思―2014届主要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中,化学类专业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93.3%,高于全国平均的90.8%,但其他专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整体来看,化学类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虽不是最差,却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化学类专业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2]。这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亟待改进。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化学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本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导向,从近年来淮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系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于高校就业为目的的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影响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本课题对本校我院各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水平、问题产生原因及整改提高措施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Y=0.823a1+0.432a2+0.278a3+0.159a4,其中,a1为“实践教学经费投入”、a2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a3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a4为“师资队伍建设”。
1.学生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评价
对于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没有学生认为“过多”、8.7%的学生认为“充足或者较充足”、46.1%的学生认为“一般”、45.2%的学生认为“不充足或者过少”。在“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调查中,25.6%的学生认为是“经费投入少”因素,这说明学校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充足,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2.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评价
关于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如图2所示。19.8%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前沿紧密结合,合理”,65.9%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基本结合专业特色,较合理”,14.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且陈旧,不合理”。对于实践教学时间安排问题,如图3所示。25.6%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或较合理”,45.8%的学生认为“合理”,28.6%的学生认为“不合理”。从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前沿性,实践时间过短,要提高实习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与学分比例,延长在企业的实习时间,优先选择到一些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工厂去实习,或者与工厂协商,优先安排学生到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的部门和车间实习[3]。
3.学生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11%的学生对实践教学“很满意”,“满意”,而有13%的学生对实践教学“不满意”,56%的学生认为“基本满意”。从调研结果来看实践教学质量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我校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不高,迫切希望能够采取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4.对学生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
对于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情况的调研,25.3%的学生“满意”,64.2%的学生“基本满意”,而10.5%学生“不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专业实践工作经历不足,因此应高度重视提高化学类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采取措施,调配各方资源,真正建成“双师”型师资队伍[4]。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般本科院校将为许多中小型企业输入人才,这类企业多希望新进职员不需要培训可直接使用或减少培训以节约成本,所以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专业扎实、能力全面,能马上上岗创造价值[5]。因此结合淮南师范学院化学类专业特点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笔者架构了基于就业能力的三层次提升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如图6所示),把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分成三个阶段,促成学生在不同阶段开展专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创新能力锻炼等,实现全方位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其培养应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并渗透到专业实践教学中。第一阶段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指导阶段,进行化学类基础实验课程,使学生具备以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实践能力,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安排职业规划核心课程,让学生了解专业和行业的关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参观见习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增长自身专业知识的见识,了解将来就业环境。第二阶段是实践项目和体验训练阶段,跨课程综合型实验注重融合各门专业课,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综合实验技能;企业大讲堂邀请化工类的企业家或往届就业创业优秀的学生,为在校学生进行实践课程教授和讲座,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科研竞赛是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参加大学生科研立项和本专业的各项竞赛活动,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学科及专业发展的新趋势。第三阶段是定岗实习和项目合作阶段,项目实践是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学习和研究,通过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的特点,选择不同性质并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为期90天的定岗实习,让学生与企业形成互动,以提升就业率。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依托学院科研实验室与校外就业实习基地,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达到满足培育化学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需要[6]。
参考文献
[1]高学鹏,钟起志.化学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江西化工,2010,3(1):28-29
[2]王晓燕. 基于就业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87-89
[3]叶志刚,彭游,付小兰.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调研分析[J].广东化工,2012,39(15):190-191
[4]陈智霖.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2(1):12-16
融赛于教――由目前“优秀学生参与”到“全体师生参与”
学院领导指出,把技能大赛融于常规教学中,主要建立两个方面的机制,一是基于技能大赛标准建立教学标准,二是基于技能大赛形式组织教学。
在基于专业技能竞赛建立教学标准方面,由于技能大赛的目标与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恰好契合,职业院校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可以参照技能大赛的相关内容,所以学校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在这方面,学院的电梯专业通过对竞赛项目和操作内容的研究,调整了原来的实训条件建设思路,以培养基本技能、岗位技能、职业综合能力的真实装置与仿真装置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工学交替教学的实训环节作为主线,利用技能大赛这根指挥棒,辅以仿真实验室实习工场等,将注意力转移到技能训练上,把参加各类大赛纳入教学范畴并加载教学内容。为有关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指导。
在基于技能大赛组织教学方面,学院采用“赛教一体”原则来组织教学。由于专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形式对职业院校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组织教学时,职业院校可以仿照技能大赛,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赛于教、学、做为一体。学院机电专业将技能竞赛融入毕业设计中,与企业合作,开展了毕业综合设计制作大赛;经济管理系商务管理专业把技能大赛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形成了“课课有比赛、一个都不少”的教学局面;人文社科系应用英语专业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大赛为主线的项目化教学,将技能大赛与基础英语课程无缝对接;在艺术系家俱雕刻与设计专业,开展了各种“主题式竞赛”,建立“校级―企业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专业赛教一体教学机制。化工系工业分析专业把工业分析专业技能大赛中项目技能评分标准编入《化学分析技术实训》(化学工业出版社)实训教材中,以国家技能大赛评分标准来训练学生和考核学生。
此外,在每年国家举办的技能大赛的选拔机制中,学院同样做到融“选”于教。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项目进行教学,“引大赛入教学,以大赛领训练”,实现全体学生参赛、全体教师参赛,所以每年参赛选手选拔就以平时考核成绩排名作为竞赛选手选拔的依据,不再单独举办竞赛来选拔参赛选手,从而形成常规参赛选手选拔机制。消除目前赛前单独选拔、单独突击辅导造成的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参赛学生受益现象,达到常规教学辅导、常规选拔,既节约人力、物力,又达到了全体学生参赛的目的,真正使全体学生受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事实证明,融赛于教真正实现了通过技能大赛引领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技能大赛为标准,把国家技能大赛内容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技能大赛形式组织教学,克服了目前存在“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在常规教学中形成常态的技能大赛教学、辅导、考核、选拔机制。
融赛于学――由目前“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 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的,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对此,学院领导认为,专业技能大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大赛获奖,能使学生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从而产生愉悦心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除了专业技能竞赛物质与精神上激发参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之外,更多通过融赛于教,摒弃了传统的、古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的“赛教一体”形式来组织教学,满足了高职学生的好奇心和争胜心,增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和成就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兴趣、劳动兴趣、创作兴趣等学习心理原动力,使全体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把技能大赛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形成了“课课有比赛、一个都不少”的教学局面。电子系电梯专业在课堂举办默写电梯行业术语大赛,把枯燥的专业术语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融赛于学,是推动学生自我成长的有效手段。
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通过大赛获奖,能使学生成为“名学生”,进而形成特色就业竞争力。如学院机电系数控专业学生欧阳祖贤在2012年6月底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数控装配、调试与维修赛项团体二等奖,7月初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的录用通知书,捧起了一个令许多硕博士都羡慕的、月薪7千元的“金饭碗”。
正如学院领导指出的,技能大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由于竞赛者的成功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促使优秀学生更加努力,向更高水平迈进,同时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逐步形成了“比、赶、超”的学习氛围,从而全面提高了学习质量与效率。
融赛于评――由目前“自我评价”到“标准评价”
全国专业技能大赛理论竞赛考核标准统一,竞赛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学生强化和检验基本功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与引领性。
对此,学院领导认为,若用专业技能大赛标准来考全体学生,其结果就具有权威可比性。把技能大赛融入常规教学质量评价中,基于竞赛的模式来建立评价常规教学质量的体系,这样得出的结果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各个院校的办学质量也就一目了然,具有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近年来,学院专门成立了《基于技能大赛专业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构建》重点教研课题小组,通过建立技能大赛与教学质量评价融通机制,以技能大赛题库和技能评价标准为基础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系统,从而形成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化的考核体系,并且各门课程以赛代考,其中实践考核以全国大赛技能标准进行以赛代考;理论考核以全国技能大赛理论竞赛考试内容作为题库,并借助于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核内容标准化、考核形式自动化,最终得到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考核结果。
其中,学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与探索,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建立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课程考核体系,并首次应用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中10和11级学生的“仪器分析技术”课程考核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应用英语专业分别对2013届和2014届学生进行了基于英语口语技能大赛“商务英语社会调研”课程考核改革,毕业大作业30%的成绩是对专业技能大赛的设计和考核。从而实现了从“自我评价”到“标准评价”转变。
从实践来看,通过融赛于评,构建基于技能大赛专业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可以得出公平、公正、客观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同时实现了具有第三方性质的教学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