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设计专业建筑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我国的市政建筑施工中,专业设计与电气专业息息相关。从整体上看,楼宇内部的供电、机械设备运转等都离不开电气专业的配合与支持。在在市政建筑施工前期,同样也与电气专业发生着密切联系。比如当建设项目的平面设计图设计完以后,需要与电气专业进行协商,根据实际的用电需求,从而对建筑内部的整体结构布局进行科学化安排,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内部能够有广阔的空间来满足电力设备的需求。如果特殊情况下,需要设置单独的配电间,需要把电气专业提供的建议和要求作为基础,从而增设具有多种功能性的房间。在对市政建筑进行设计时,如果电气专业与其他专业发生冲突时,尤其是给排水专业,此时需要沟通协商,根据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各自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升市政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电气专业而言,其所需要的配电间设置,应该严格按照电气专业的有关规定,对门、窗等细节部位进行合理调整,使建筑设计更具科学性。正常情况下,高压配电间门窗的高度具有严格要求,其高度要比室外的底面高出大约1.8m,而在对控制室进行设置时,其地面往往需要安装一些具有抗静电性能的地板,如果配电间需要安装吊顶,此时则应该选用防火吊顶,保证建筑物安全,使其符合建筑施工标准。
二、建筑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相互协调
在市政建筑施工中,给排水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给排水专业是给排水工程中的关键性工艺专业,不仅对给排水工程产生总要影响,同时也对建筑施工中的成本预算、结算等方面产生影响。在市政项目的建设前期,需要对给排水专业的提出的工艺条条件,对工程建设项目作出初步规划,并要控制建筑施工的高度,准备好相关机械设备。建筑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相互协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要对市政建筑平面进行合理设计。为了使市政建筑施工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的协调性更加明显,需要对建筑平面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当市政建筑设计专业得到施工工艺的图纸以后,应该对图纸中与建筑设计相关的部分进行认真分析,在图纸预读过程中,要进行仔细观察,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反馈,并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解决。通过对建筑工艺了图纸进行分析以后,需要对建筑的外部尺寸进行精准确定,并结合实际建筑情况,对功能性房间进行调整与拼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建筑施工的平面图。之后,站在建筑设计角度,对轴网间距与隔墙布置等进行再次调整,使其得到完善。其次,要科学选择与布置建筑门窗位置。对建筑门窗的选择与布置也体现出了给排水专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建筑工艺图纸进行认真分析,建筑项目的房门、门窗等一定要满足设计标准要求,长宽高要符合实际应用要求。一般情况下,门外还需要设置一个坡道,以方便机械设备等进入。而对于人行疏散门,则一定要按照防火标准进行设计。窗户的位置则需要进行合理调整,防止屋外建筑挡住窗口的视线。在设计规划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于一些具有功能的房间,则需要进行特殊化处理。例如对于储存高锰酸钾的实验室,由于这种化学物品具有其特殊性,即不可见光性,因而在设计时,要对避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而对于机械生产的鼓风机房间,则需要进行排风窗的设置。总之,在对建筑的门窗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的安全等级进行分析,并根据安全等级,选择合适的门窗,使其防火和防爆功能符合建筑施工要求。最后,要精准确定建筑物的高度。通常强情况下,在对建筑物啊高度进行确定时,需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一种情况是建筑物内部有吊车存在,此时要根据工字钢底部高度来确定,并根据柱网间的跨度来估算出梁柱的高度,进而将整个建筑的高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外,如果建筑物内部不存在吊车,则需要保证建筑内部工艺设备高度的精准性,满足各个机械设备的工作需求,当估算出整个建筑物的高度以后,进而精准的绘制出市政建筑的平面、立体及剖面图。
三、建筑设计与结构专业相互协调
在对市政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多个专业进行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市政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当市政建筑设计与电气专业、排供水等专业协调好以后,就会将建筑物的平面、立体及剖面图确定了下来,此时就可以把设计图纸提交建筑结构专业的手中。建筑结构专业需要对工艺图纸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市政建筑设计需要对结构专业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对设计工艺图纸进一步进行优化。当建筑设计专业与结构专业的反馈意见达成一致时,就要及时对设计工艺图纸进行完善,对其进行科学化的修改与调整。在正常情况下,此时设计工艺图纸就已可以满足了到施工标准要求,也不会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保正图纸设计工艺的科学性,提高建筑施工质量,需要再次将修改后的图纸反馈给电气与排给水专业,按照实际施工标准要求,他们能够对其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使其更具合理性。最后在专业会签时,应该对各个专业的图纸进行核实对比,保证图纸的准确性。
四、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建筑综合设计;理实一体;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67-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市场蓬勃发展,急需大量的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大量应用型的建筑设计人才,但是随着建筑设计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原有的培养框架和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对于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特别是毕业环节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建筑综合设计》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其定位是贯通单项技能的综合能力培养课,也是对接岗位建筑设计能力的关键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本专业提出的“信息化、创新型助理建筑师”培养目标的技能内涵分析,其综合技能主要包括方案的“综合制图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综合协作能力”,因此,该课程提出以“模块化+实战化”理实一体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以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模块化的课程单元为主体、以实战化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全真模拟职业环境为保障”的“四维度”教学设计理念的主体内容。
三、课程框架和内容
《建筑设计三(建筑综合设计)》课程作为综合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全程一体化的项目实战训练,通过搭建系统化实战训练平台,强化项目化实战教学主导特征;因此,我们采用了以“模块化课程”为基本单元的课程框架,解决好教学内容的系统化问题。
1.课程框架建构。课程根据方案设计能力的训练要求共设有“项目调研、设计分析与创作、方案沟通与深化、后期制作”等4个“模块化”课程单元,它们针对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10周总课时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适当缩短了公共建筑设计的理论内容,将原有的施工图制作内容放入后期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中,而这些模块把重点放在以项目分析和创作为主的建筑方案设计部分。
2.课程模块组织。在教学模块的组织上,每个模块的内容既有一定的连贯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各模块单元以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将每个单元教学数控制在8~16个学时。这种以真实工程项目操作流程为线索组织课程模块的方法,将适应市场需求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引入课程教学,是针对毕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思路,保证了教学与建筑设计行业的连贯性。比如在设计分析与创作环节,教学按照实际项目的分析思路、针对基地环境、使用者特征、相关规划要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而不仅仅只关注美学方面。
3.模块主要特色。由于本课程引入课程模块并进行了整体设计,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现有的教学题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三益设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将真实项目引入到模块中,主要包括了“高层办公楼设计”、“轨交站域城市综合体”、“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其次,每个模块的教学按照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导任务―讲知识―学生练―查问题―提技能―评成果,以“导、讲、练、查、提、评”等步骤和流程完成每个教学模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模块内容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真题实做”项目主导教学法。“真题实做”项目主导教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采取“项目化”真题,每个班级的带教老师和企业建筑师一起将“真题”的原有任务书编改写成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任务书,通过真实项目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其次是把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团队改变为融教师和企业建筑师为一体的“双向专兼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更重要的是把以“校内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企业和市场中心”的真实实践教学,包括流程控制、项目沟通、制图标准等均按照企业要求,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到未来工作。
2.“驻校工作站”模拟教学法。全真模拟职业环境的“驻校工作站”教学法其精髓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学习过程岗位化、学习成果社会化”等方面。其主体框架是围绕实际项目建立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全真模拟建筑设计市场“工作站”的场景组织教学,通过“三个模拟”来体现出“驻校工作站”模拟教学法的特色,如图3所示。比如老师、企业建筑师和部分学生作为虚拟甲方,让大家根据角色定位对方案提出问题,这种互动讨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也能够掌握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互相交流、自我评定和快速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3.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还建立了信息化的理实一体教室,实现毕业实践指导书、实际案例等相关资料信息化,并推荐设计类网站,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比如:采用动画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建立以“理论+实践+模型+信息”为主要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教室,提高了教学的真实性;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建立QQ群等讨论平台,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交流。
五、考评体系
本课程坚持贯彻“能力评价为目标,过程考核为手段,多元评定为方法,综合效果为定论”的能力本位考评体系,评价重点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变,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教师、企业工作人员、学生评委团等叠加综合评定学期总成绩,改变原先笼统的计分方式,体现出能力本位、过程主导评价的特点。
六、结语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以社会和市场适应度评价来体现,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就业市场的检验,所得到的市场反馈是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评价、校内外专家、社会评价等几个方面获得的有效数据,充分体现出《建筑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该课程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还连续3年获得由建设部举办的“全国高职院校土建类建筑设计竞赛”的银奖和铜奖。本课程需要继续改进的方向与途径包括:教学总体设计上要继续突出“模块化+实战化”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特色,逐步形成国内高职示范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系统化教学体系。在课程选题和模块内容上要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结合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和BIM系统软件来适应智慧城市、高科技的建筑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编写组.“工作室化教学法”讲义[C].上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2.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协调统一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特别是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外的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思路也不断被设计人员吸收、消化,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但是由于建筑工程个体的差异性,使得建筑设计千变万化,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外型、内部空间配置等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必须要与各专业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和完美结合。
1、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统一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出现,以前竖向荷载起控制作用的结构设计也逐渐出现了水平荷载为主要控制荷载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在建筑设计师进行建筑内部空间和竖向造型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地震和风荷载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各个构件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这无形中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框框,设定了限制和约束,建筑设计师也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多与结构设计师沟通才能确保设计作品的实际效果。
建筑设计是建筑物外部型状和内部空间的相互组成,而结构设计是实现建筑设计思想的途径,通俗的说,建筑设计是人的五脏六腑和你所能看到的外貌,而结构设计是人的骨架,从而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实体。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实体形成的两个重要途径,两者相互协调形成了整个建筑物的外观型状,确保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二者不仅相互协调而且也有互相制约,密不可分还相互矛盾,如果二者能够协调一致,则能实现在时代技术条件下的完美结合,创造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性建筑物。而如果两者相互脱节,建筑设计一味的强调造型、先进,不以当代的技术条件为设计基础,其所作的只能成为纸上的方案,只能是海市蜃楼,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无法短期实现的空中楼阁。作为建筑技术一种的建筑构造,其贯穿于建筑设计的方案选择、初设、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整个过程,在方案选择和初设阶段,就应该分析工程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从而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以实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在技术设计这一阶段,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找出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电气设计和给排水设计存在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统一的协调、规划,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使得设计变得成熟。在详图设计阶段,是技术设计的进一步的深化,这个阶段的作用是用来处理建筑物局部构造与整体建筑物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阶段持续的协调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协调,并为以后的工程施工提供依据。
建筑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比如,如果设计师将建筑的横截面设计成为一个三角形,这会使得其抗弯能力和抗侧向力的能力远远不如传统的多边形、圆形、矩形和正方形截面,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设计也是可以实现,但是要在结构上进行加强,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钢筋和混凝土。另外,如果建筑设计者缺乏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在设计过程中忽视力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在抗震规范要求的抗震设防区域,高层建筑的电梯设置在了大楼的某一个侧面,远离了建筑物的刚度中心,这就会造成整个建筑物的重心不重合,一旦出现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则需要结构设计采取多种措施,不仅给结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且会使得工程造价大幅攀升。所以,在进行整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必须与结构设计充分的协调,建筑设计师需要有结构设计师的基本素养,结构设计师要能最大限度的使用当前的先进的设计思想来实现建筑设想。
2、建筑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的协调统一
由于有设备和设备基础,像水泵房、消防水泵房、水箱间及水处理间等组成了给排水专用房屋,而且这些房间的荷载远比一般房间大得多,尤其是高水位水箱间需要设在建筑顶部,荷载比较大,这就严重影响了建筑的造型美观。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高水位水箱,最好将水泵房设置在地下室或者半地下室。
由于给排水管道的直径粗且数量多,针对这个问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对于管道的竖向布置尽量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如果不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就应该结合建筑设计,使功能用水的房间尽量保持上下一致,从而达到避免给排水管道在房间内乱设置的目的。另外,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水平管道,并且结合结构专业设计,使水平管道尽量不要穿过梁以及柱,以免对结构专业造成不利影响。在建筑布置方面,要做到避免管道绕梁绕柱带来的增加水阻力或满足不了水平管道坡降要求的弊端,而应该为管网系统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给排水设计的同事,要与暖通、电气等其它专业一起考虑管道设置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建筑的合理布局还有利于节约成本。
3、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协调统一
有空调的建筑物,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关系就更密切。对于高层建筑的竖向设计中,暖通空调专业与给排水和电气等集中布置在设备层。针对建筑空调设备的以上特点,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核心区以及设备层的楼面荷载大,预留管道附件多,设备层高于标准层层高等特点。目前建筑外墙设置的室外空调板大多数仅仅是为了造型的美观,一旦业主入住装修的时候,空调摆放位置很随意,导致了楼房使用后墙面造型的错落凌乱。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考虑造型的美观,更应该考虑到设施的实用性。
4、建筑设计与电气专业的协调统一
电气设备用房包括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等。由于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所占用的面积较大,且对周边的功能用房使用有干扰,所以一般设置于地下一层。建筑专业在布置平面时,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电气竖井,电气设备用房应避免设在卫生间、浴室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相贴邻。选择合理的机房位置,节约设备成本。
建筑层高应考虑电气专业室内敷线的影响,应该尽量避免绕梁、穿梁。当梁上有管道需要通过的时候,为了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预置梁进行打孔而影响结构强度,就应该在预置梁期间进行孔道的预留,从而合理解决各系统的缆线敷设通道,保证系统安全和缆线的传输性能。
结束语
由以上可以知道,建筑工程设计不是指的某一个专业的设计,其是由多个专业,进行多道程序设计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参与建筑设计的人员都会体会到,若仅仅力求满足本专业设计的最完美,必将对其它专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之,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能盲目,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建筑设计师在掌握一定的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的基础上与各专业设计师进行有效的协作,做到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相协调、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艺术性的相结合,从而创造出真正具有艺术性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罗志.浅谈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3).
[2]徐传亮.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差别.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3-119
关键词:燃气专业建筑设计燃气管道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近年来天然气利用工程在国内越来越普及,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管道天然气已经成为普通居民用户的必须的配套设施。然而,由于建筑设计中没有配套燃气专业,在住宅设计中往往对燃气管道及其相关设备设施的安装欠缺考虑,造成后期燃气管道安装带来诸多不便。下面根据本人在燃气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建议燃气专业纳入建筑设计范畴。
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不足造成埋地管道安装困难
由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地下、半地下车库已经成为住宅楼必备的设施,车库顶一般再有一定覆土进行园林绿化的布置。
根据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规定,地下室、半地下室敷设燃气管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房间换气次数不得小于3次/小时;并应有独立的事故机械通风设施,其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小时。(2)应有固定的防爆照明设备。(3)应设置燃气监控设施。(4)其它措施要求。其中,第(1)条要求是跟建筑设计暖通专业相关的,需要在建筑设计时考虑,而燃气设计往往在建筑进入施工阶段甚至主体完工后才开始,通风设施变更困难;第(3)条有关设置燃气监控设施的问题,由于目前燃气监控设施的价格昂贵,寿命短,运行过程中的检测维护困难,目前国内各燃气公司在选择使用时都比较谨慎。
基于以上原因,燃气管道一般都不能像其它管线一样敷设在地下室内,而是选择敷设在地下室顶板覆土层内,此时,覆土厚度就成了制约燃气管道敷设的主要因素。根据GB50028要求,地下燃气管道在机动车不可能抵达的地方时,最小覆土厚度不得小于0.3米。但是,目前有些建筑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仅0.3米,甚至更少,若覆土层还有其它管道,燃气与其交叉处根本无法穿越。若建筑设计时考虑燃气管道敷设问题,根据燃气管道敷设需要,适当调整地下室顶板覆土,则可避免这一困难。
外立面结构复杂造成燃气立管安装困难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建筑开发商为了追求建筑的美观,在建筑设计时往往加入装饰柱、装饰线等装饰结构,或者出于防尘、各应等方面考虑设置落地玻璃窗、甚至玻璃幕墙等各种装饰导致燃气立管敷设困难,或是造成燃气管道安装后严重影响楼栋外观等情况。
如附图一A2户型所示,由于该项目阳台所在外立面面向主干道路,将其设计成玻璃幕墙,仅阳台部分有铝合金通风百叶窗,燃气立管根本无法敷设。而电气设计又没有考虑采用电热水器的负荷,无法改用电热水器。在确实无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又阳台设置加长支架,将燃气立管固定在玻璃幕墙外,楼栋外立面景观大受影响。如果在建筑设计时考虑燃气管道的敷设,减小灯槽宽度,设计燃气立管专用管槽,则可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附图1
阳台、厨房空间不足造成的燃气表安装困难
根据CJJ94《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中的规定,家用燃气表应有有效固定,与燃气灶(在灶上方)的水平距离不小于30cm,与热水器的水平距离不小于30cm,与配电盘、配电箱或电表水平距离不小于50cm,与电源开关、插座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cm。在目前寸土寸金的时代,厨房空间一般不会太大,如果建筑设计时不考虑燃气表位置,没有预留足够的空间,又没有阳台可供安装燃气表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燃气无处安装的境地。
例如,在附图一B1户型中,由于阳台外侧都是玻璃幕墙,不能开孔穿燃气管,燃气表无法安装在阳台,因此,只能考虑安装在茶水间。然而,茶水间一面墙为玻璃,一面墙上方为窗、下方有洗手盆,一面墙有燃气灶、下方还有消毒柜,另外一面墙为门。无法找到一处既能满足燃气表与炉具及电器设备的安全距离,又能有效固定燃气表的位置。如果在建筑设计时,将玻璃墙部分改为实体砖墙,侧完全可以避免这一困境。
厨房等用气场所安装条件不能满足要求造成安装困难
根据GB50028规定:(1)燃气灶应安装在有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厨房内。利用卧室的套间(厅)或利用与卧室连接的走廊作厨房时,厨房应设门并与卧室隔开。(2)安装燃气灶具的房间净高不宜低于2.2米。(3)厨房为地上暗厨房(无直通室外的门和窗)时,应选用带有自动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灶,并应设置燃气浓度检测报警器、自动切断阀和机械通风设施,燃气浓度检测报警器与自动切断阀和机械通风设施连锁。(4)热水器安装在室内时,应采用密闭式热水器。
在燃气管道设计过程中,经常遇到有些项目为了提高使用率,将炉具放在卧室或是厨房通风不良的情况,造成不具备安装条件,无法使用燃气灶具。如附图一B1户型中,原建筑设计考虑将热水器安装在阳台,由于阳台外侧为玻璃幕墙,该阳台实际已成为室内空间,必须安装密闭式热水器。但是,由于玻璃幕墙不允许开孔,造成热水器的进气管排烟管无法接至室外。不得不更改设计,将热水器改为安装在有直接对外窗户及墙的卫生间内,造成返工,投资浪费。
燃气管道防雷安装困难
根据GB50028规定,进出建筑物的燃气管道的进出口处,室外的屋面管、立管、放散管、引入管和燃气设备等处均应有可靠的防雷、防静电接地设施。同时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也规定:(1)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2)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应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欧姆,并应利用金属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焊接、绑接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等电位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或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3)高度超过45m的建筑物,外墙内外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more and more high, a good engineering design is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To design a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building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 Beautiful modelling, and will mak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economy, reasonable of the building is every architect and architects must pay much attention. S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closel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s ke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ucture desig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概念区别
1.1建筑设计的概念界定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设计仟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使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建筑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分为几个工作阶段:搜集资料、踏勘现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循序进行,这就是基本的设计程序。
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上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越来越广泛深入,设计工作涉及建筑学专业、结构专业以及给水、排水,采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但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建筑师除了精通建筑学专业,做好本专业工作之外,还要善于综合各种有关专业提出的要求,正确地解决建筑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的矛盾。
1.2结构设计的概念界定
结构设计,即:建构筑物的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
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及步骤:(1)根据建筑设计来确定结构体系、确定结构主要材料:(2)结构平面布置:(3)初步选用材料类型、强度等级等,根据经验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4)结构荷载计算及各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5)荷载效应组合:(6)构件的截面设计。此外还包括某些必要构造措施.需要依据结构专业相关规范、图集等。
基础设计:(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部结构类型及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及材料供应情况确定基础的形式,材料强度等级,一般有浅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和深基础(如:桩基);(2)基础底面积的确定及地基承载力验算:(3)基础内力计算及配筋计算。(4)考虑必要的构造措施
结构设计的成果体现在绘制的结构施工图上,该图纸是结构工程师的语言,是直接面对施工现场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
2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汁是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对整个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结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协调、互相制约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少数建筑师总是把结构放在从属地位,并要求结构必须服从建筑,一切以建筑公司为先导,这一观念分割了科学的完整性,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片面地追求建筑与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这样往往给某些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质量隐患和不安全因素。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方案,都会对具体的结构设计产生影响,而有限的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又制约着建筑设计层次。因此,在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应具备有一定的结构方面基础,能与结构设计适当结合,相互调协,使二者相统一,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在现实工程实践中:(1)许多建筑设计师,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然而这样的建筑设计将会给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作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起巨大的自重荷载和活载、水平风力、地震力、扭矩力等。如果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构思时,不依据基本的结构技术原理和有关结构的受力特征,不征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比如将建筑物截面设计成为三角形,其抗弯矩力和抗侧能力比圆形截面、矩形、多边形截面要小得多。(2)还有一些建筑师缺乏对结构力学方面的基本常识,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忽视力学的基本规律.
3.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结合的对策与建议
3.1系统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计算
通过上文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对于一个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建筑设计就是设计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内部功能.外在形象.细部构造等的设计。满足人们修养生息、活动和审美需求的愿望而创造的一个空间环境。设计的成果主要有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还有必要辅助的效果图等。结构是能够承受荷载并且维持几何不变的构件体系,那么结构设计就是设计能够承受建筑荷载的结构。主要设计房屋建筑的承重构件的布置,构件形状,大小,材料,构造等,其设计成果主要有基础平面图,基础详图。结构平面图和钢筋混凝上构件详图,节点钢筋构造详图等。在构思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应该系统、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工程数据、信息,科学地进行建筑设计,同时进行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结构设计。考虑外观造型对材料、承载力、剪力、延性、刚度、抗压、平衡、抗震等的实现难度,整体构思结构总体方案,明确结构总体系与水平分体系、竖向分体系间的关系和设计要求。有必要通过概念性的近似计算进行探索优化,确定结构分体系及其结构分体系及其构件的基本尺寸,确认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确保建筑空间形式与结构受力特征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2同步进行质量控制和监控施工过程
在具体的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两者的设计都事关建筑安全性、稳定性,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一个集概念、经验、计算、表现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创造。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同时,应该提前预测性地考虑施工开始后的质量控制和监控跟踪问题。
建筑设计的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便于施工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这五个方面各有所重,又互为矛盾,一个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往往是这五个方面的最佳结合。往往设计人员注意到适用、安全、经济、美观,而忽略了便于施工的实现与质量监控的难易。应该在建筑设计的同时就考虑结构设计的成本,以及考虑到以后施工中可以对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跟踪。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对于身边事物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描作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需要,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
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区别与方向
素描起源于西方绘画,后来被传到中国。它的本意是设计,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它独特的绘画特点又被称作素描。素描从表面的意思来理解就是运用单一色彩而绘成的作品。绘画素描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绘画方式,而设计素描则是存在于设计者思维中的一种造型活动,它的目的是培养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艺术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的过程中,体现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存在两点不同。第一,在基础素描中,所要画的物象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绘画者只需要在绘画过程中准确的把握住物象的外形特征和表现的空间感。而设计素描则需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立体观察事物特征。在写生的过程中,由于对象不固定,所以可以通过移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有利于设计者提高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和构造研究。设计素描不仅需要设计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还需要准确的推理,将透视原理运用到设计当中。第二,设计素描主要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当中,它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拥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构图上与绘画素描有所不同。绘画素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观看者看着顺眼,所以它更加重视物象的布局和大小,而设计素描着重表现物象的结构关系,构图需要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所以更加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素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设计素描的应用都是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专业相结合,所以许多高校都将设计素描从艺术的范畴中分离出来。高校的素描教学正在向着现代化素描艺术的方向发展,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风格的艺术形式。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学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绘画过程中的明暗、虚实、比例等理论知识都十分了解,在绘图中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绘制物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师检查,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自主创作和发挥受到了局限,致使学生的素描学习仅仅局限在了技术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传统死板,缺乏生气。
设计素描的关键在于绘制的作品中融入作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感情,素描技巧和样式的学习只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只有融入了精神才能创作出能打动人的作品。素描作品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是创作者精神的一种表达,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创作者对素描对象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例如对于人体的绘制,梵高的作品在朴实中体现了深刻和真诚;鲁本斯利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了对象的生命力。虽然他们作画的内容相同,但是风格各具特色,流畅的线条,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观赏者带来了精神的享受。因此,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将设计素描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自由设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感情融入到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当中。
素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素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中实践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对物体造型、颜色、质感在特定环境中的对比关系进行观察分析。从物体的质感、对比、艺术处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1.改变传统的绘画方式和审美习惯
色彩的冷和暖,线条的粗和细,图形的大和小以及材料表面的粗糙与光滑都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关系。有对比就会形成反差,反差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刺激。在素描静物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对比,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借鉴和鉴赏大师的作品
不同大师的作品其艺术造型、表现形式和色彩的使用都不相同,应该帮助学生科学的分析大师作品的艺术格调和色彩应用,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和视觉冲击,增加对艺术的理解,避免知识面狭窄和过于死板的绘画方式。
3.加强对物象的组合练习
在素描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绘制的物象的理解提升到艺术的层次来鉴赏,通过对点、线、面等造型的运用来表现真实感受,从中发现艺术的形式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结语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建筑设计史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4-01
建筑物的出现以及形成,离不开整体结构的设计和建造技术的使用。建筑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课程,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必然要研究中外建筑设计的形态,使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整个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和风格变化,同时也能够区别中国和外国建筑设计的差异和联系,因此,研究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史教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设计历史的发展
建筑设计是建筑建造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建筑物在开展建筑之前,建筑设计人员依照建造的工作,将建造过程中会发生的所有问题进行模拟规划,制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图表和文件体现出来[1]。
在古代,建造工具和人员安排比较单一,建筑物的设计者一般就是发起建造建筑物的人。在欧洲,将石头作为主要原材料来进行基础建筑物的建造,一般由采石人的首领作为建筑物的设计者;而在中国,树林面积较大,以木头作为基础建筑物的原材料,同样也有伐木的首领来充当建筑物的设计者。依据设计者的想法,来开展建筑物的建造并形成了建筑文化。
直到近现代,德国在1981年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建筑设计组织,对建筑设计进行详细分析。至此以后,随着各种形态建筑物的出现,建筑设计的发展趋于多样化和灵活化,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内容。
近现代,将建筑设计同建筑分工相区别,给各自定义各自的概念,成为两个专门的学科。西方的建筑设计发展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直到产业革命时期正式专门化发展;中国的建筑设计发展是清朝晚期在外来文化作用下才开始发展的[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更新换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也在扩充,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阶段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分工配置以及完善建筑设计技术,就形成了专门的建筑设计行业。
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史教学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包括环境设计、图形设计、网络设计等,其同传统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相互区别,同时,艺术设计的范围特别广,比如: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经济变革等多领域的知识,其艺术设计的水平依据这些领域的发展而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独立性、综合性、思想性、行动性、服务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要全面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必须要学习建筑设计史的知识。
研究艺术,是学习艺术类学科学生的专长[3]。建筑物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学习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而是需要对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进行了解,不是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或者单一的符号就能概括的。因此,学习建筑设计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建筑设计史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历史文化的学习。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实的分析不用过度进行讲解,不过一定要分析不同时期的建筑设计的风格和形态,确定有特征建筑设计的年份,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同时也能构建学生思维里面的专业知识体系。
2.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建筑设计史的教学,可以学习到建筑结构的知识,促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建筑的设计的颜色设计、图形设计、格局设计的变化和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设计理念,从而为以后进行艺术设计打下基础。
3.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建筑设计史的教学,能够将艺术这种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了解建筑设计史,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对比,每个国家建筑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是这个国家经济、政策、文化的发展,学生可以学习到外国文化传统变化以及外国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加全面地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研究建筑设计史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发展,首先研究建筑设计历史的发展,最后探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史教学的发展。学习艺术设计必定要了解中外建筑设计的历史文化,而对于中外建筑设计历史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提供基础和灵感,能够将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变成形象化的教学,促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立君.晚清民国博览会与中外艺术设计之交流[J].艺术百家,2011(4)
关键词:市政建筑;相关专业;协调
市政建筑是功能性建筑,在追求建筑外立面美观和内部使用功能的同时,还需满足工艺专业对空间、大小和高度的要求。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要起到承上启下,相互协调各专业的作用。而建筑专业在其中的协调是否恰当,决定了一个市政建筑是否能够合情合理,使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又符合经济效益。
本文将以市政建筑中的水厂给排水工程建筑设计为例,阐述在以给排水专业为主导专业的情况下,建筑专业如何做到与其它相关专业的相互协调。
一、与给排水专业的相互协调
给排水专业作为水厂给排水工程主导的工艺专业,肩负着粗算、预估建筑规格的任务。在项目初期,由给排水专业首先根据其工艺条件,大致绘出所需建筑的大小轮廓,以及工艺设备所需建筑的高度。如其中涉及设备吊车,还需大致确定吊车的工字钢底标高,及其所处的位置。
(一)建筑平面的确定。建筑专业在接收工艺图纸后,首先需要读懂其图纸中与建筑相关联的部分。在图纸预读时,如发现问题,需及时反馈。根据工艺图纸确定其所需的建筑外框尺寸,再依据实际情况所需要的功能性房间进行拼接与调整,并绘制出建筑平面图。再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对轴网轴距、隔墙布置等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二)建筑门窗的布置与选择。建筑门窗的布置与选择,也要根据工艺图纸所提条件进行。首先,进设备的房门要满足其长宽高的要求,门外要设有坡道,方便设备搬入。而人行疏散门则要严格依据防火规范布置。其次,窗的布置要根据建筑内部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避免设备挡住窗户的情况发生。而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则需要特殊的处理。例如高锰酸钾储藏室,由于高锰酸钾的不可见光性,需要避光处理;或是鼓风机房需要排风窗等特殊情况。最后,门窗的选择严格依照建筑物安全等级,按其安全等级进行建筑门窗防火或防爆功能的选择,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三)建筑高度的确定。建筑高度的确定有两种情况:如建筑内有吊车,则需根据工字钢的底标高,以及由柱网之间的跨度估算出的梁的高度,预估出建筑的高度。如建筑内没有吊车,则要确定建筑内工艺设备的高度,以满足工艺设备高度为条件,预估出建筑的高度。并以此高度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图。
二、与电气专业的相互协调
水厂给排水工程中的工艺设备供电以及厂区供电所需的配电间,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电气专业的支持与配合。在建筑平面图绘制完成后,应与电气专业相协商,依其所需,对建筑内部平面进行布置,以确保建筑内部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电力供给所需。如需单独设置配电间,则依据电气专业所提出的条件,增跨以加入新的功能性房间。在给排水专业与电气专业的设备发生冲突时,需要与给排水专业共同协商,各自做出相应调整,确保平面布置的可使用性及合理性。
电气专业所需的配电间,需要依据电气专业的相关规范进行门窗等细节的调整。例如,高压配电间窗底高度要高于室外地面1.8米;控制室地面需要加装抗静电地板;配电间如有安装吊顶,则需选用防火吊顶等一系列修改,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等级符合规范要求。
三、与结构专业的相互协调
在与给排水专业和电气专业相互协调一致后,将基本确定的建筑物平、立、剖面等相关图纸,提于结构专业。并依据结构专业的反馈,如有与建筑图纸不符处,依照结构图纸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
四、建筑图的反馈与会签
在与结构专业相互协调修改完善后,图纸已基本无问题时,需要再将图纸反馈给排水专业和电气专业,让其依照建筑图纸进行相应的修改和细化处理。最后,在出图时的专业会签过程中,再次校核比对各专业图纸,确保图纸的准确和一致性。
五、结论和建议
市政建筑的特殊功能性,决定了建筑专业不再是主导地位,更多的充当起一个承上启下的协调者。而作为一个协调者,为了确保一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全局观念,一个合作的精神。当发现问题与其它专业相关联时,及时反馈,及时沟通,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更加准确的完成一个市政工程项目。
如今,市政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类建筑应该和城市的公共建筑一道共同参与现代城市的发展[1]。因此,“花园式厂区”已成为市政建筑的基本要求,其对一些工业建筑布局和造型的要求越来越高[2]。而作为一个协调者角色的建筑专业,则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除了协调一些矛盾问题以外,更该主动的参与到厂区建筑组群形态构成设计当中,提出正确的设计理念引导,主动把握厂区建筑风格。以求在满足市政建筑功能性的前提下,构建出一个更加美观、为城市增色的市政建筑组群。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能力 建筑设计 方法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97-01
创新是近年来我国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从事设计专业的人员来讲,创新意识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大量的优秀建筑应运而生。这其中不乏有许多设计来自于国外的优秀建筑师的创造,随着这些冲击人的眼球与精神的建筑的崛起,也带动了国内建筑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唤醒了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创新意识应从小抓起。因此,我国高校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比重也在逐年加大。在课程设置中陆续的设立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试图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内容。
1 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指的是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任何建筑都不可能离开环境而孤立存在,只有建筑与环境有机、和谐的融入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发挥建筑的价值与意义。而从另一方面讲,没有绝对相同的环境,这就为建筑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为建筑设计创新设下伏笔,甚至会因此而产生杰作。
2 意向创新
意向创新是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向,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与环境创新不同,意向性创新往往指的是建筑设计之初的创新性构思立意,可以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概念性的,不以建成为目的。意向性创新常常体现在形象、空间和功能三个方面。
(1)形象创新主要是指对建筑外部形象的创新立意。主要考虑的是建筑外部形态的突破。建筑形象创新依附于社会的进步,新材料的发展。同时建筑形象创新也不能完全脱离内部功能空间而独立存在,深层次的形象创新应与内部空间结合,通过形式体现建筑内涵。只重视建筑外部形象的创新可能会使建筑限于庸俗甚至是拜金的囧地。
(2)空间创新主要研究的建筑内部空间的创新。这里所说的内部空间指的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作为密切,关系最大。我们常常将空间创新归为单一空间创新和多空间组合两种创新形式。单一空间中,我们可以通过空间的体量与尺度,形状与比例、空间的围透关系及分隔处理来进行空间创新。而多空间组合创新中更强调的是空间的重复与节奏、衔接与过渡及空间的对比与变化等方面的创新。
(3)功能创新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而产生的。随着网络、信息及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建筑师所面临的新环境下的新功能问题也应运而生。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有待建筑师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3 科技类创新
有关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成果本身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另一个是这些材料的灵活运用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创新。
关键词:“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问题的提出
毕业设计是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最后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工作。虽然毕业设计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最近几年中,在高职类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时产生了诸多问题。
1.1学生毕业设计意识淡薄
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敷衍了事,投入时间远不够,设计成果利用网络下载拼凑而成。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课程不再有新颖的知识可学,不如到校外的建筑设计院去学的想法,等到相关建筑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时,他们对毕业设计又缺乏进一步思考、探索,对自身缺乏更高的追求,于是整个毕业教学就趋于一种表面形式,管理混乱、松散。所有的这些反映在设计成果上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毕业生专业培养目标大大打了折扣。
1.2教材滞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设计自编教材,已经启用了十多年,一直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近几年,很多建筑设计规范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这就使得知识跟不上行业发展;另外,教材对有关建筑法律、建筑规范教学内容的明显缺陷。
1.3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脱节
在毕业设计选题设置不够合理,选题与建筑实践脱节,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未重视因材施教,未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放飞学生的思路,不能很好地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结合,这样做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约束了学生创作激情,促使学生消极应对毕业设计。
1.4指导形式单一、教师力量薄弱
指导形式单一,都是校内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在高等职业院校难觅有丰富实践经验、高水平、高学历的设计人才,难以形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梯队。
1.5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不清晰
在毕业设计最后考核既没有相应标准,成绩评定又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合理、科学。对未能达到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学生降低要求,都给予“放水”,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持宽容的态度,从而使毕业设计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1.6毕业答辩缺导向性
答辩时应对学生没有向导性,学生不能很清楚、准确、有效、富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对自己毕业设计过程的设计思路未能进行卓有成效地梳理,答辩时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机械、被动地一问一答的尴尬模式。这样的教学成果仅是让学生简单、初步地了解了整个建筑设计阶段的过程,却与建筑设计院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要求具有很大的差距,致使一些学生临毕业时对建筑施工图尤其是其它专业的图纸识读能力很差,距离高职教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2解决问题———教学改革
在毕业设计中涌现的问题,迫使对毕业设计的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提出“产学”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打破传统单一的师生互动模式,转换为与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共同参与设计的教学模式,在真实的设计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夯实进入建筑师岗位基础。
2.1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市场化
毕业设计教学内容顺应市场要求,符合建筑发展趋势,将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建筑规范、法规引入课堂,反映前沿动态,跟上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使毕业生一毕业进入市场就能无缝对接建筑设计岗位,较快进入建筑岗位角色。
2.2毕业设计选题真实化、工程化
对毕业设计选题进行改革,打破学生按假定任务书设计的相对静态的传统教学模式。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真实、具体工程项目,即“真题真做”方式,与建筑设计院联合,丰富毕业设计选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崇学生建筑梦想憧憬,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设计发挥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培养首创精神、提高创新意识,体验真实工程的工作步骤,积聚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经验,达到毕业设计教学目标。
2.3“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合作化
毕业设计中积极实施“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聘请校外建筑设计院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与我校校内教师一同参与毕业设计教学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他们实际工程经验的优势,提高毕业生实践运用能力,此外,邀请业主(建设单位)共同参与设计,使毕业设计过程教学中业主(建设单位)、建筑院建筑师、校内教师、其它相关专业等多方参与,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中,使学生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完成岗前的职业培训,实现从学生到建筑院设计人员的实践能力转换,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
2.4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标准化
为激活毕业生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充实学生专业知识、完善专业技能,营造科研生产实践的良性发展,配合“产学”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工程,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评价体系,对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定性描述、定阶段与定量测评相结合,使评价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将校外专家、用人单位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使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与多元性。
2.5毕业设计答辩规范化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答辩在毕业设计中扮演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一环节,我们采取实际工程中的建筑评审会模式,学生自己制作毕业设计PPT演示文件向评审专家答辩组汇报(由专业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建筑设计院专家组成),以促使学生能更加敏捷、综合、系统地处理问题,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加快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通过答辩可以了解学生驾驭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在考核学生毕业设计成果时,坚持标准,以设计图为依据,尽量体现学生真实的设计水平。对于部分学生未完成毕业设计,或有原则性错误,或毕业设计成果不完整,答辩时概念性错误较多者,学校都要严格执行成绩评定标准。
3结语
“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当程度上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开拓学校与企业间联合办学的新思路。与以往内容单一的毕业设计教学相比较,“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对我院建筑系是一次大胆且创新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改革成果初见成效,对未来毕业设计新模式的开拓创新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作者:万莉 彭敏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建筑设计专业
一、建筑学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建筑学专业设置基础素描课程是培养学生对建筑整体外部形体结构空间及内部形体结构空间的想象力和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高校的建筑类专业基础课程中都开设了素描基础课。素描基础的功能是提高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就要掌握扎实的素描基础和艺术修养把创造和想象力完成实际描绘能力,为建筑学设计这一学科打下良好的基本功。而建筑学专业素描基础课程与专业美术素描课程两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不一样的标准。建筑学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一般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刚进校的学生对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认识较弱,同时素描教学内容上应该要围绕建筑类专业的特点来培养学生进行素描基础的训练,制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计划。首先学制为五年的建筑专业的学生对学院美术基础素描要求的专业知识不是很了解,教师在引导启发经过扎实的造型能力基础训练,熟练的掌握表现手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要求对石膏几何形体结构基础研究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体的透视、理解物体比例、形体和空间结构,包括明暗素描的训练线条明暗为主方法和物体之间的结构关系的表现手段训练学生对空间感的想象力以及抽象理解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引导和最后转化到建筑实体空间认识。
二、建筑学中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以结构素描研究为主和表现性素描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认知三维世界的空间和造型结构为出发点,掌握形态表现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以及严谨的结构造型和丰富的绘画表现能力,开阔艺术视野和提高艺术素养的审美趣味。理解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里的基本要素和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表达出对象的造型基本特点和结构形式的审美心理感受。在建筑学课程里除了学习基础素描应该开设相关的美术作品赏析,从外在内容与形式启发想象思维来体会作品的视觉感受力,获得空间的思维建构能力来完成素描造型训练,为建筑设计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结构素描训练开始以几何体为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研究几何形体的空间透视变化以及基本结构的构造关系,以表现性素描的形式培养学生对透视,明暗色调、结构,抽象的表现、意象表达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训练方法:第一,把素描中的形体和结构、空间与透视、体感与质感、光影和明暗等造型各要素分解开,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讲解和训练。第二,教学中运用相应的教学器具辅助的和教学加快学生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第三,熟练的掌握造型基础之后,观察并练习不同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第四,教学内容中进行临摹优秀的素描作品和现场写生快速掌握一些素描的表现技法并开阔视野。
三、结构素描和苗侗族建筑中的榫卯结构的空间关系
苗侗族民间建筑师在长期实践中提炼和概括使用木材构建了各种风格的居住建筑其空间结构具有实用性和审美功能。木结构建筑具有坚固、实用的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等形式,榫和卯是苗侗建筑主体间架结构的连接方式,榫即指用坊木通过加工制作成凸出来的固定部分为榫头,卯是指通过坊木加工凿成凹陷进去的固定部分为卯孔,数百根大小长短的柱梁通过榫和卯作整体结构互相连接,无钉无拴组成了内外空间结构是其建筑风格的重要特征。从而提供了苗侗族建筑一种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之间的古朴自然的审美意识。而在实用性来看内外部结构空间的布局以及造型装饰上的设计是通过柱梁支撑和榫卯衔接,梁的中心矩形向外和多部分连接,重力均衡地分布于以柱为建筑的构架中,上下檐层间的空隙起着透风效果,削弱风力而增强了其整体结构的平衡和牢固性。苗侗族实用建筑的技术性能与审美性的相互结合,证明其建筑技术是建筑艺术美与技术美结合给予建筑学中的基础素描教学给予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例子。学习苗侗族建筑造型方法或设计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及空间关系造型训练大都从物体的立体感、明暗、色彩、量感及其空间感进行研究。而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常用的透视基本原理以轻、重、缓、急等线条通过表现出建筑物的三维立体感、空间透视感、物象质感和量感的结构形态研究成为素描教学的重要课程。其中结构素描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设计中造型表现能力和设计表现技能和创意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包括结构、透视、线条三个基本要素和各种材质的认识和不同肌理的美运用于设计之中,是对三维立体结构空间关系在结构造型和明暗造型训练基础上进行表现能力的研究和表现。可以把临摹作为一个教学的课程环节,结合苗侗寨中的建筑欣赏进行分析作品的造型构思、构图、色调、风格、绘制程序、表现技法、步骤及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灵活的思维意识,在基础素描与建筑设计之间建立起更紧密和直接的联系,
四、基础素描对于学习建筑的重要意义
建筑设计专业中建筑素描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构成了建筑造型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础素描培养学生精准的形态观察能力、严谨的造型能力和活跃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绘画表现能力,开阔艺术视野和增加艺术审美素养的作用。建筑设计专业中学习素描基础是对三维世界的认知,了解建筑空间造型的必修课程。里面就会涉及到绘画造型相关的知识来系统的学习基础绘画,增强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和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很快地表达出设计理念。根据社会对建筑设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基础素描课程设置教学提出了学习能力培养和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职业技能以及审美趣味上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森昌.浅谈结构素描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
[2]郭旺学.基于建筑设计的素描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麻勇斌.贵州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4]王贵生.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茂民居建筑差异溯源[J].贵州民族研究,1992.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模式;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在建筑学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高等院校就应该对建筑设计课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以提升建筑设计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 建筑设计课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深
在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中,有大多数学生以及建筑专业的教师都将其看成是形式构图的好坏,都更重视自己的设计是否独特新颖,是否与众不同,但是却对建筑的内容以及建筑结构、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所忽略。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相对理想的,但是往往会与实际工程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将学习的内容同工作要求进行联系。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1]。
1.2 在设计过程中,模仿的现象非常严重
当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都是让学生先通过模仿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这样一来虽然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基础内容有着初步的了解,但是导致了他们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模仿,使得建筑设计中造型大多是模仿的其他建筑设计,对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却有所忽略,在设计时,过于依赖电脑绘图,忽视了徒手表达,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1.3 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
建筑设计不但需要学生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但是许多高校的学生综合能力不强,没有将建筑设计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相互配合。这一点在刚接触这个专业的学生最为明显,他们在思想意识上,仍然受到高中思维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建筑学专业中的空间思维方式[2]。因此,在设计时,他们的设计思路就不够开阔,创新能力较差。
1.4 师资力量不足
在许多高等院校中,建筑学专业教师非常缺乏,这也是制约专业建筑设计课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少有教师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备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这样就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对与实践工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够了解。
2 教学模式的确定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是以培养工程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专业。它涉及到以下几种边缘学科,第一,技术与艺术;第二,社会与文化;第三,传统与时代;第四,地域与环境;第五,心理与情感等[3]。为了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老师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要将建筑设计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针对当前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程的计划进行调整。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应该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先设计一些关于设计基础、关于建筑概论的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基础”的训练,建立“四段、三题、两慢、一块”的教学模式。然后再进行不断的实践,来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系统。
建筑学这门专业,属于一门较为古老并且传统的学科,建筑设计课程经过历史的推移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学内容,而我们所说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挑战。所谓“四段”,指的是将建筑设计的课程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设计入门,主要将建筑设计分解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深入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单体以及群体关系进行处理的能力;第三阶段:设计拓宽阶段,也就从设计单一空间进行过渡,过渡到设计多层建筑甚至高层建筑等方面的能力。第四阶段:设计强化阶段,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通过竞赛项目或者复杂工程等方式,来强化对学生的训练。而“三题”则指的是在每一学期内,要安排三个完全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设计[4]。“两慢”指的是在每一学期之内,要安排两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设计题目。“一快”指的是当学生在完成了一个“慢题”之后,要穿插一个快速设计题目,让学生在一天之内完成,在选择题目时,可以选择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目,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 改革思路
3.1 让学生采用先看后做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让学生对空间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使他们获得正确认识建筑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每次“设计”之前,要给学生提供“看”的机会,“看”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对已经建成的一些典型建筑进行参观,通过“看”让学生能够得到一个感性的体验,能够对建筑功能有着深刻的了解。它能够将教学与实际工程结合在一起。第二,看资料,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题目有关的设计资料,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萌发创作灵感。当完成这两个步骤时,再让学生去对方案进行构思,去制作模型等任务。
3.2 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训练
在建筑设计人员的基本能力中,表现技能是其中一个重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强调,第一,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第二,草图构思的基本方法;第三,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5]。此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组织讨论课,由设计者对自己所设计的草图方案进行介绍,让老师与其他的学生对该方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之风。其次,学生之间的互评交流,肯定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见解,这些观点与看法就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观念,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达到共同的提升。另外,通过这种方法,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他的学生能够得到启发。
3.3 重视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影响
在毕业设计时,可以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或者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防止了以前教学的“假题假做”的形式。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深入了社会实际,对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在毕业选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选题,然后由专家以及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师三方组成答辩委员,让学生通过真刀真枪的磨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4 结语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
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
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2)灌浆法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2. 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工程实例:某大厦5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万m2。施工中发现4月22日浇筑的某工段2层梁、板混凝土,至4月26日混凝土强度上升一直不明显,且拆除模板后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质检部门对该工程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的均质性满足规范要求。根据现场检查,该大厦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其中某工段2层现浇板西南角较严重,个别裂缝长度约1200mm,宽度约0.6mm,框架梁身混凝土未见裂缝。根据对裂缝检测的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 混凝土早期强度上升慢
(2) 混凝土收缩
(3) 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该裂缝为非结构受力裂缝,虽然对结构受力无较大影响,但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很大,应根据裂缝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宽度较小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小于0.3mm的裂缝进行封缝处理。可沿裂缝用环氧树脂胶泥对其进行表面封闭,环氧树脂胶泥配比为:环氧树脂﹕二丁脂﹕乙二胺﹕水泥=100﹕30﹕10﹕250~30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1)封闭前,应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然后再用毛刷蘸丙酮、酒精等有机溶液,把沿裂缝两侧20~30mm处擦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2)裂缝处理好后,先在裂缝两侧宽20~30mm范围内涂一层环氧树脂基液,然后抹一层厚1 mm左右的环氧树脂胶泥。抹胶泥时应防止产生小孔和气泡,表面需要 刮平整,保证封闭严密。
(3)较宽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大于0.3mm的裂缝进行化学压力灌浆处理。采用环氧树脂浆液进行灌注。环氧树脂浆液配合比为:环氧树脂﹕丙酮﹕糠醛﹕乙二胺=100﹕20~25﹕20~25﹕15~2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1)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沿裂缝用钢钎凿成“V”形槽,槽宽与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和有利于封缝来确定,一般为20 mm×20mm。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除干净。
(2)埋设灌浆嘴的间距可根据裂缝的深度确定,一般为350~500mm。埋设时,先将灌浆嘴的底盘上抹一层厚约1mm的环氧胶泥,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贴在预定的位置上。
(3)裂缝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试漏须待封缝胶泥有一定强度后进行。
(4)灌浆机具、器具、及管子在灌浆前应进行检查,运行正常时方可使用。灌浆结束后,应立即拆除管道,并用丙酮冲洗管道和设备。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
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
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
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
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我由于属于在校外做设计,因此我的实习工作主要是同我所要从事的工作有关联。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接触一些工程进行检测,以及加固改造工作。通过这些日子的实习,使我发现在一些在设计及施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向所在单位专家的请教,明白了一些工程中易存在和发生的一系列建筑通病的产生原理及相应的检测,处理措施。现将我所接触到的一些问题作义总结。 我的毕业设计作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此对于混凝土机构的了解要更有针对性。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
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
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裂缝的处理 1. 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2. 灌浆法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2. 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工程实例:某大厦5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万m2。施工中发现4月22日浇筑的某工段2层梁、板混凝土,至4月26日混凝土强度上升一直不明显,且拆除模板后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质检部门对该工程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的均质性满足规范要求。根据现场检查,该大厦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其中某工段2层现浇板西南角较严重,个别裂缝长度约1200mm,宽度约0.6mm,框架梁身混凝土未见裂缝。根据对裂缝检测的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 混凝土早期强度上升慢
(2) 混凝土收缩
(3) 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该裂缝为非结构受力裂缝,虽然对结构受力无较大影响,但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很大,应根据裂缝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宽度较小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小于0.3mm的裂缝进行封缝处理。可沿裂缝用环氧树脂胶泥对其进行表面封闭,环氧树脂胶泥配比为:环氧树脂﹕二丁脂﹕乙二胺﹕水泥=100﹕30﹕10﹕250~30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施工注意事项:(1)封闭前,应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然后再用毛刷蘸丙酮、酒精等有机溶液,把沿裂缝两侧20~30mm处擦洗干净并保持干燥。(2)裂缝处理好后,先在裂缝两侧宽20~30mm范围内涂一层环氧树脂基液,然后抹一层厚1 mm左右的环氧树脂胶泥。抹胶泥时应防止产生小孔和气泡,表面需要 刮平整,保证封闭严密。(3)较宽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大于0.3mm的裂缝进行化学压力灌浆处理。采用环氧树脂浆液进行灌注。环氧树脂浆液配合比为:环氧树脂﹕丙酮﹕糠醛﹕乙二胺=100﹕20~25﹕20~25﹕15~2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1)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沿裂缝用钢钎凿成V形槽,槽宽与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和有利于封缝来确定,一般为20 mm20mm。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除干净。
(2)埋设灌浆嘴的间距可根据裂缝的深度确定,一般为350~500mm。埋设时,先将灌浆嘴的底盘上抹一层厚约1mm的环氧胶泥,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贴在预定的位置上。
(3)裂缝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试漏须待封缝胶泥有一定强度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