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

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文学常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生文学常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设问 问题情境

有问生疑,有疑促学。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中,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巩固、运用和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通过设问深化探究式教学呢?

按教学要求,设问可分为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解决问题的“怎么办”三个递进层面。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设置问题上下功夫。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把这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以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和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性设问”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对设问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模式有如下一些感悟体会:

一、创设“诱发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教学中,我首先展示了一组“5・12汶川大地震”的事件图片,同胞死亡人数上万,尸体的身份主要是通过DNA指纹技术、DNA杂交技术来确认。接着又播放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一个片段:约翰・汉蒙在一座小岛使用化石残留的遗传基因,成功复制出各种恐龙。通过图片和电影片段创设情境,提出两个问题:⑴ 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引出DNA的双螺旋结构。)⑵ DNA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复制的?(引出DNA的复制。)这些问题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二、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一节的教学中,通过一组视频分步展示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主要内容,同步提出一系列阶梯式的问题:

1.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力,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其进行计算就可以算出后代惊人的数量。相对于环境承受能力,这种繁殖是怎样的?(引出过度繁殖。)

2.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实际自然界中的生物数量是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的吗?事实上,每种生物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引出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的形式包括哪几种?(引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3.在生存斗争中,哪些个体被淘汰、哪些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是随机的吗?(引出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

4.既然变异是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定向的,由谁来决定其生存或是淘汰呢?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与环境相适应,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引出适者生存、遗传。)

5.自然选择的基础是什么?自然选择通过什么来实现?自然选择的内因和结果是什么?谁决定进化的方向?(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分析四个要点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复习基因时,依据下图创设了“辐射式”问题情境:

1.图中的a、b、c、d、e、f、g、h各指的是什么物质和结构?

2. 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3. 基因与b的关系是什么?基因中的什么代表遗传信息?b的结构有什么特点?b的复制过程如何进行?

4.基因和h的关系是什么?形成h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h的合成包括几个过程?h合成时的直接模板来源于什么过程?其进入合成h的场所需要经过多少层磷脂双分子层?

5.基因和a的关系是什么?研究两者关系并提出假说和证据的科学家有谁?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6.如果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有什么特点?

这些“辐射式”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助于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知识。

第2篇

我是XXX。本次考试我取得了全年级第一的名次,并且是语、数、英、地理的班级最高分。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验.。

先说一下语文。我的语基是70分满分,作文46分,总分是116分,是全级最高分。要想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是关键。在学习中,我们要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其中,预习要做到熟读生字,背诵解词且初步理解课文。例如《社戏》一课,我预习时会先标注生字,划出重点解词并背诵,然后读懂课文,根据工具书理解课文大体意思,琢磨语句中的修辞、人物形象等。而复习,不需要特别细致,但是要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大体过一遍,要清楚自己每堂课学习了什么。还是以《社戏》一课为例,复习这课时我会在脑海中做一个知识梳理,将主题思想、内容归纳、人物形象、课后练习、生字解词等内容逐个复习。在考试前,我们要像平时复习一样,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全方面复习。先确定自己的基础知识没有问题,再准备课内阅读理解和作文。在作文方面,就是多读、多练、多积累,并且学会将积累的好词、好句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平时写作文时,我一般会先列提纲,,明确主题和素材,然后打草稿,构出大体轮廓,最后再誊写在本子上。之后,我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赏析,找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有主意自己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有,考试前要将自己写过的优秀的作文以及好的素材梳理一遍,进行分类,思考一下每个素材能够应用到哪类作文中。

再说一下数学。本次考试中我的数学分数是116,全班最高分。说起学习数学的经验,我每次都会强调的就是上课听讲。数学是理科,需要背诵的东西不多,上课听讲尤为重要。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认真听讲的方法:课堂上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进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思考,积极发言,大脑不停地思考,就不容易分神。上课时,遇到不太懂的地方不要停留,要立即跟上老师的节奏,对不会的地方进行标注,课下弄懂。再者,老师要求背诵的数学定理、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要灵活运用。例如本次试卷中的第21题,已知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将纸片沿一线折叠,求重合部分的面积,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折叠、全等、勾股定理等知识。

最后说说英语。我的英语成绩是120分满分,我个人认为,英语是三门主科中最容易的学科。要学好英语,就是“勤背”加上“理解”四个字。首先,要将单词全部掌握。我个人背诵单词是靠音标记忆:例如“cat”这个单词,字母c发/k/的音,字母a发/æ/的音,字母t发/t/的音。这样,根据单词的读音就能拼出这个单词。此外,我们要将课文、句型背熟.背诵时要理解着背,绝对不能死记硬背。例如背诵“Whatis your name?”每个单词的汉译分别是:什么,是,你的,名字,再调整一下语序就是这句英文的翻译了。最后说一下阅读理解,有能力的同学要多阅读英文文章,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有利于做课外的阅读理解题。

升入初二,除了学习态度外,学习方法也十分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提高,归纳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3篇

1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传统教学收不到好效果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繁琐的直观教学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无法把思想集中到所学的问题上,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培养,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个人的想法是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创设新颖的的环境导入课文,提出有趣的疑问,讲做事,做游戏等,通过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例如: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以次导游""导游?导什麽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2 引导探究,品味作品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

引导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并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通过引导,想像出这样的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通过教师的引导探究,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课文情景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理解课文作者的意图,品味作品的精髓,引导创新意识,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给学生铺上了创新之路。

新的教材设置很多主题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再现生活情景。这种活动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多加运用。

3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4 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语文教学中的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我们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改编成独幕剧、小品和相声等等,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教材。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亲手制作演出的道具、设计演出的服装。结果收效颇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本剧也演得有声有色。学生的表演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一个提高的过程。

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