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雕塑的艺术风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动物陶瓷雕塑简述
陶瓷雕塑始于秦代,发展于汉代,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制作要经过模印、银嵌、镂、堆、塑、雕刻、烧制等多道工序,种类分镂雕、浮雕、圆雕、雕镶等。动物陶塑是陶瓷雕塑造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其涵盖一切以客观世界动物或神话、想象中动物为对象的雕塑形式,是一种具有空间感的、可视可触的立体艺术品。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以动物形象为圆形的粘土模塑品,到了新时期时代陶瓷工艺得到发展,动物陶塑开始萌芽。到了夏商周时期,动物陶塑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了显著增长,进入汉代,社会经济繁荣,厚葬之风盛行,加之制陶技术不断提高,动物陶塑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与基础。汉代的动物陶塑按动物种类可分为家禽家畜类(猪、羊、狗、鸡、鹅、鸭、牛、马)、非驯养类(老虎、熊、狐狸)以及神兽类(天禄、辟邪、镇墓兽)三种。
汉代动物陶瓷雕塑的艺术风格
1.汉代动物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
(1)写实风格
写实风格是两汉时期动物雕塑的最重要特点,尤其是东汉时期,其继承并发展了西汉前期的写实风格,在对动物特征、形象、神态、动态的刻画上,注重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力求将动物的精神和外貌悉数呈现出来。在我国汉代动物雕塑较为集中的汉景帝阳陵,出土的生出陶猪细节刻画十分精致,大猪的耳朵耷拉,小猪的耳朵直立,猪眼角的褶皱和鼻子的褶皱也清晰地表现出来,整体造型栩栩如生。汉阳陵最具特色的是彩绘动物陶塑,汉代匠人将狗、鸡、羊等常见家畜的陶塑施以彩色颜料,烧制后呈现出同真实动物相似的色彩,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如彩绘陶鸡中的公鸡被施以黄、红、黑三种色彩,人们观之很容易想到身披彩色羽毛、昂首翘尾的公鸡形象。
(2)寓巧于拙的简朴浑厚艺术风格
汉代动物雕塑受秦代陶塑影响很大,汉代前期动物陶塑形体高大,形态简洁洗练,大多以土陶俑的形式出现。到了西汉中后期,经济发展,厚葬之风兴起,新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新的审美需求,整体感强烈、取大势去繁缛、寓巧于拙的简朴浑厚风格逐渐成为主流。贵州作为汉代著名的黔中郡发掘了十余座东汉墓,其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陶塑俑。这些陶塑俑的特征部位有所夸张,整体线条简练、明快,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艺术感受。如霍去病墓出土的汉代陶熊,熊的身体与四肢的线条过渡柔和,融为一体,腹部突出,头部稍稍倾斜,嘴巴长大像吼叫,又像要吃东西,整体造型笨拙之中不失气度,朴素有趣、粗粝无华,颇有以小见大的意境。
2.汉代动物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
(1) 材质的表现美
陶瓷材质本身集合了肌理美、色彩美,经过特有的成型方式、釉色窑变、烧制工艺其美学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汉代动物陶塑以泥土为主要原料,经多道工艺成型,根据年代、地区的差异,其在形态、制法、纹饰、烧制温度等方面均各有不同,这也就诞生了釉陶、灰陶、硬陶、青瓷四类材质表现完全不同的陶瓷雕塑。就目前资料显示,汉代动物陶塑以灰陶和釉陶最多,其余两种次之。如东汉墓出土的绿釉陶鸭,鸭身长25厘米,高21.5厘米,内部陶土呈淡红色,外表通体绿釉,光照下釉质表面可见银白色光泽,整个陶塑看起来质感光滑,颇为精美。
(2)造型富于张力
汉代动物陶塑融合了模制和手工捏塑两种造型方法,同时还用到了堆、贴、刻、画等技法,这使得其动物形象的表现力更强,对特征的塑造也更加到位。具体来讲,汉代动物陶塑造型可按特征分为两个阶段:
西汉早期。西汉早期政权刚刚建立,经济凋敝,百业待兴,因此,这一时期的墓中随葬品远不如秦代奢靡。统治者有意削减了陶塑俑的体量,造型也更为洗练概括,这也是对人工制作成本的节省。我国出土的西汉早期的动物陶塑虽然基本集成了秦雕塑的写实手法,但造型明显注重细节。
西汉中晚期,社会相对稳定,在汉文帝、汉景帝的励精图治下,宫廷与民间的艺术活动精彩纷呈,这为陶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这一阶段的动物陶塑不仅表现的题材范围更广,还更加注重神韵的刻画,强调动物造型整体的表现,达到了一种高度概括的境界。近现代出土的西汉中晚期动物陶塑其造型凝结着一种浑厚之美,动物生命的精神气质与内在特征被很好地呈现出来,极具质朴雄浑之美。
(3)装饰简约极致
汉代动物雕塑既采用了写实构思方式,又引入了随意性的表现方式,匠人们专注于动物造型语言与动态语言的表现,使之成为了充满情趣、具有感染力,同时又带有一点稚拙感和朴素美的艺术品。以陕西出土的灰陶猪为例,猪的嘴巴微微张开,膘肥体健,前肢前倾,没有脚趾结构,通体没有任何表现毛发的纹理,尾巴也比现实生活中的猪粗短一些,但看去却敦实圆润,可爱至极。这种充满简约美、概括性、写意性的装饰将动物形象抽象化的呈现出来,但又一丝原始风情,既突出了动物的特征,又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极富艺术感。
结语
关键词 :
俄狄浦斯 安提戈涅 古希腊 雕塑 风格 样态 特点 和谐美 灵魂 历史 科克托 苏姗·桑塔格 距离 性学概念 聚合性 表现力 品鉴 美学思想
正文 :
风格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是谈论艺术的总体性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和特点。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在风格上呈现出了其独特的样态和特点,那么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在雕塑中又是一种怎样的风格。我在此仅作一个简单的谈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雕塑的背景。他们都是古希腊神话里的悲剧人物,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其女儿安提戈涅违背天条,埋葬了其哥哥波吕涅克斯的尸体。父女两人最后均自杀而死。他们是有古希腊雕刻家所创造的,而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艺术,体现了“美即和谐”的古希腊思想和“庄严恬静”的艺术境界。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具雕塑。它作为一件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品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像越过了苍茫的时空,来自遥远过去的使者。它质朴优美的形体,激起了人们无限的惊奇和对于茫茫远古的遐思。让我们试着理解和体验它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的魅力。
在雕塑中,俄狄浦斯的双眼已被挖去,一只手向上抬起,指向远方,另一只手向后伸展,并与女儿安提戈涅的手交叉在一起。看着他们,我想起了科克托的话:“风格是灵魂,而我们的不幸在于,灵魂却呈现于身体的形式。”这里我认为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的身体却是他们灵魂呈现的最好形式。俄狄浦斯那高高挺起的胸膛和隆起的肌肉展现出了一个帝王的无比英勇的气势。然而,他略向下低的头颅空洞的双眼则展示了由于王位两子相争和爱情而痛不欲生的一个父亲和一个男人的形象。其表现极为形象,刚强而有力的表现出了他的痛不欲生。在他身后的就是其女儿安提戈涅,她圆润的身体展现了无比柔美之感,与其父亲的强健有力形成鲜明对比。雕刻家通过高超精湛的技巧,是这具雕像完全宣泄了一个父亲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儿一个女人所表现出来的爱望 金钱欲望 权力欲望和亲望。
苏姗·桑塔格认为:“一切艺术都基于某种距离,即于被再现的生活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她可以说是抓住了风格的关键。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都是古希腊雕塑悲剧风格的作品,所以雕刻家采取了零距离的表达方式。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交叉着的双手,不仅决定了雕刻家主题观察的角度和方式,无疑也在告诉我们他们二者之间的亲密情感。让观赏者能设身处地的与他们一同受难,一同悲苦。
就雕塑本身而言,塑造一个漂亮的形象和漂亮的塑造一个形象,是两回事。决定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是后者而非前者。也幸好这位古希腊的雕刻家为了体现他们的观念和理想,没有受什么规范的约束,更没有单纯的追求华美的外表。他只是用物质材料在空间里创造出了立体的艺术形象,把那些能造成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本质特征和形态组合成一个完美结实的团块,使这具雕塑有了厚重的体量感,并且稳稳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俄狄浦斯展开的双臂平衡了厚重的裹体布,同时也给出一种向上的王者气魄。安提戈涅半裸着的身体,展现出了完美的曲线,那风韵的身体,展现了一眼的柔美,与俄狄浦斯的健壮相比,不仅表现出了对比的艺术风格,更验证了沃尔夫林的话:“风格类似笔迹,具有明显的独异性和可识别性。”雕刻家通过他们向我们诠释着美的所在。
关键词:传统彩绘;陶瓷雕塑;造型;装饰;风格
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工重彩,富丽堂皇”,然后仔细看着它,你会发现其造型优美生动,衣纹流畅简洁,图案设计典雅美观,技术精湛先进,这些都使彩绘陶瓷雕塑像珍品一样,闪耀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艺术殿堂。正是因为景德镇拥有高度发达的釉上彩绘技术,使得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成就辉煌。也正是因为陶瓷雕塑与彩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景德镇陶瓷传统陶瓷雕塑华美温润,独一无二。
1.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的艺术特色
1.1造型完整与程式化
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尤其是人物雕塑追求造型完整,所有人物雕塑都有齐全的四肢,五官完好,这是传统的造型观念。因为在民俗的观念中,只有完整才有生命,才充满生机,而不完整有损于生命,拥有完整的造型才能表现出美的概念。完整造型既符合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观念,也是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审美观念。在人物造型上,既有精雕细琢的写实,也有归纳概括的写意。总体而言,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能做到形神兼备,把其外形特征表现出来,重视人物心理、气质和精神的体现。
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以观音、罗汉、福禄寿三星、关公和财神等这些为人们所喜爱的神仙圣人形象为主要题材。这些佛仙形象是传世千百年来由中华民族集体创作并带有原型意义的理想形象,是一种集体程式性的造型。在上其蕴含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追求幸福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这些人物雕塑形象的塑造往往受到传统观念意识的框架限制,因此,很少能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个性,这就使得景德镇陶传统陶瓷雕塑的造型程式化化。
1.2色彩艳丽与象征性装饰
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采用彩绘工艺装饰时,其使用颜色和图案是与传统造型以及依附其上的集体意识紧密结合的。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的用色绚丽多彩、鲜艳夺目,其以红、绿、黄三色为主并大面积使用,用其他颜色进行点缀,这种用色方法很容易烘托出活泼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张力,给人呈现出既和谐又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发展至清末时,彩绘工艺已经非常高超,加上又受到市民和宫廷文化的影响,装饰越来越复杂,花纹繁密,用色浓艳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法。中国传统五色观及民间文化观念深深影响了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色彩观念,因此,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色彩观与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是一致的。
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装饰图案以龙、凤、蝙蝠、寿字,太极、八卦、寿桃、石榴、佛手、云纹、折枝花、缠枝纹等最为常见。这些图案都是一些实用的事物,因为它们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在漫长过程中演绎而来的带有特定意义和百姓心理感受的观念性造型符号,是具有高度的集体性和承传性的象征性符号。人们在对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选择装饰图案的时候,都会考虑雕塑本身要表达什么内容,图案与内容相呼应。同时也尽量丰富陶瓷雕塑因受造型限制所没有充分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图案装饰,讲究对称、平衡、协调和明亮,给人一种沉稳、舒适、轻松和完美的审美愉悦。正是这种表达百姓生活审美理想的传统装饰图案与陶瓷雕塑造型统一整合的特点,给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带来了生命与活力。
2.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的审美风格
2.1御用彩绘陶瓷雕塑的审美风格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深厚,为明清皇家官窑生产御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景德镇丰富独特的瓷土资源更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皇家御窑厂生产御瓷的工艺更加严格、规范和复杂。他们有足够宽裕的资金,用上层的原料和技术最熟练的制瓷工人来满足皇家生产御瓷的需求。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的生产不计成本,对烧成后的瓷器还要再精心挑选,百里挑一,进贡的瓷器更是不能有任何缺陷。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的烧制过程显示了生产者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制瓷工序的规范,这些都使得制瓷工艺技术越来越高超先进。此外,由于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是用来满足皇帝和朝廷,不同朝代帝王的文物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时代的痕迹,并反映出他们当时的审美意趣,这些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皇帝的喜好和兴趣。
18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也正是欧洲艺术的洛可可时代。追求奢侈生活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崇尚繁琐、华丽、轻巧的装饰风格,在艺术上要求世俗化,大批欧洲传教士把这种风尚带到中国。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当时整个社会沉迷于奢靡、享受当中,皇室更是追求极度奢华的生活方式。正是由于那个时期上流社会的风气促使能够给皇室带来精神愉悦的御用彩绘陶瓷雕塑越来越追求繁缛、雍容、华丽的风格。虽然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繁荣一时,尤其是乾隆时期,其精湛绝伦的制作工艺把中国陶瓷装饰艺术推到了一个历史顶峰,但是整个清代的瓷艺衰落是不争的事实。这门卓越的传统工艺在为皇室服务时所呈现出的优越感和展现工艺技巧的心态,以及皇室自身的把玩风气,形成了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强烈的夸张风格。尤其是到了清末,由于经济衰退和政治腐败,导致社会文明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只为满足皇帝享受和商品意识的装饰风格,促使当时的瓷艺走上一条只追求技艺和形式的不归之路。
2.2民间彩绘陶瓷雕塑的审美风格
民间彩绘陶瓷雕塑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民间生活的反映和象征。正因为它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它带有生活原型的特征,呈现出质朴的审美风格。一方面,从材料的选择上看,景德镇民间彩绘陶瓷雕塑使用的坯料、釉料、彩料等原料,都直接取于景德镇或周边地区的自然原料,一般不再进行繁复的加工,维护自然的状态,烧成陶瓷的颜色和纹理呈现出自然的艺术效果,不像官窑调配原料和精密复杂处理后烧制出的效果,民间彩绘陶瓷雕塑给人一种质朴的美感;另一方面,民间彩绘陶瓷雕塑艺人比较自由,较少受到束缚,无论在造型的塑造,装饰图案的设计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民间彩绘陶瓷雕塑更能表达出人们追求向往幸福生活美好心意。此外,由于民间艺术家长期重复性的手工制作,促使其技术变得精湛、运用越来越灵活。所以可以看到在生产过程遗留下的熟练的制作痕迹,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痕迹反映了一种古朴、自然之美。
明清时期,市井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戏剧、小说、历史故事和与之相关的插图、版画、年画在民间广泛传播。民间彩绘陶瓷雕塑也多以戏曲、小说为题材,内容民俗化。从注重吉祥心理的精神象征,向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价值观转变,市民的审美情趣开始倾向于戏曲故事、美人仕女、吉祥如意的图案花纹。造型以生动、逼真的写实风格为佳;色彩以淡雅脱俗为主;图案以细腻繁复的风格为上,而图案内容多以安居乐业、夫妻和谐、长生不老、升官发财最为常见。明清以后,民间彩绘陶瓷雕塑的造型写实、色彩华美、工艺细致这一审美趋势发展充分,逐渐失去了民间彩绘陶瓷质朴的乡土风味。(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 余祖球,梁爱莲.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0.
[2] 祝桂洪.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 李兴华.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美学风格比较研究.中国陶瓷.2007.10.
[4] 姚慧芸.景德镇陶瓷雕塑装饰的发展.中国陶瓷.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