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感恩教育;重要性;德育工作
一、背景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显著提高,使人的智力、体力获得巨大解放。但是片面强调发展科技而忽视了人文德育,同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问题的老无所依,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科技犯罪和道德颓废。回顾过去,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科技的进步,并不能促使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真正有利于人类走向解放。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对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因此德育成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二)青少年素质现状及成因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他们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一旦有错误时,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就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予以反思,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亲情,学会感恩。在报纸或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看作理所当然,把某些陌生人和机构的帮助看作理应如此,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的“两免一补”,只知道拿钱,却不知道用功,只知道索取而不知付出,而更加让人担心的就是在社会利己思潮冲击下,不少大学生贷款上学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欠贷,而他们这样的举动,也让不少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持观望的态度,从而让社会陷入无底的恶性循环,这无一不反映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这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完善等方面是不无关系的:社会中,首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盛行,经济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过河拆桥,这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次是对不良社会现象处置不力而产生的暗示效应,例如,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家庭中,许多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首先,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子女缺乏自立精神。中国家庭的父母多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这种溺爱使孩子只拥有了被爱的权力,失去了爱的责任甚至是爱的能力,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车道。
其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对成绩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重视,导致了他们成为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感谢的冷漠一代。学校中,学校教育出现经济功利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表现为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出现了重视感恩知识、感恩经验的倾向,忽视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境体验,道德教育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倾向。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道德。然而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习惯把道德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而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范围。
感恩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必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要特征。”“功利化”的倾向一度成为德育的趋势,总要求德育具有即时、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总要求我们做到“大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小德”。学校教师向学生灌输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大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小德”,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时候,却不知道报得三春晖。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性教育,是以德报德的感性教育。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动人诗句,显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的支点。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何为人间真情,没有感恩意识,个人的其他道德更是无法建立起来。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要想确切改变我们社会的感恩现状,从学生抓起,感恩教育尤为必要。使我们真正能做到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社会有些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二)感恩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恩情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也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外国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让感恩教育占据我国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操。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前提,因此,更应将感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践行。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孩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实感恩教育
在中学校园实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不能认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会浪费学时,无益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跟随素质教育推行的步伐,落实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的思想习惯,学会尊重,要相信这种意识会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清日常工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责任,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环境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感悟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也才是教育环境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注意转变教师的多重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同时在校园内宣传栏、楼道、走廊等地方张贴感恩教育海报,内容可以包括小故事以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诗词名句,课间播放《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使学生耳濡目染,让感恩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感恩从小事做起
小习惯决定大品德,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让感恩成习惯,随时随地感恩陌生人给你的付出和帮助,感恩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注意抓住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的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好、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觉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孝举有:“就餐要让座、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入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感恩教育的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生活中的孝心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给爸爸妈妈倒杯茶,敲敲背,捶捶腿。陪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生日时亲手为他们做件小礼物。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养成写孝心日记的习惯,就是将平时所做的有关“孝心”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习作水平不同,我倡导让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这就是教育学生诚实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实行为。让学生努力总结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开展主题班会
为了更加集中地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相互影响感染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我精心组织了一次全班同学参加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借此让同学们懂得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下是班会记录:①以一首《感恩的心》将同学们的情绪带入,营造一个感性而温馨的氛围,歌声可以培养学生学感恩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精炼的歌词传达出的思想内容是优秀的教育材料,再加上用优美的曲调,灵活巧妙地激活课堂,让学生感知人间真情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请同学上讲台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③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④小型辩论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答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关心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⑤观看“历史上最牛的励志感恩教育的‘一横老师’的演讲”,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谈感受,使学生从“一横老师”的演讲中能充分感悟感恩!⑥请同学们借此机会对在平常不敢说,或者是因为以前的时候有点小摩擦的,借此机会化解矛盾,感谢同学朋友。⑦班主任总结:这里班主任有意识的向同学们讲清楚感恩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有了感恩,生活的前景一片灿烂!那么,在怎样感恩的问题上,教师从学生个人的内涵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立志成才,让学生能正确的培养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中学生。⑧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同学每周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等,化感恩为行动;记住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说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传递感恩之情!在这次“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用心感悟,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看到他们看视频时流下的眼泪,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学生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感恩的心,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而这只是起点,感恩教育是一场持久战,也是绵延不绝的希望之光。
(五)专题活动法,在实践中感恩
在特定的日子,如,中秋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来临之际,以班团会的形式组织感恩活动,如,学唱感恩歌曲,出感恩专题的黑板报,感恩征文、摄影比赛等。感恩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从点滴实践做起。如,(1)倡议学生在家里主动为家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2)要求学生离家到校后要及时向家长报平安,让家长放心;(3)利用中秋节的契机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或送一份小礼品;(4)五一劳动节时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5)提议学生给同桌、老师送上一份新年贺卡,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具体有设定一个月(5月份)为“感恩月”,安排一系列专题活动:a.感恩父母养育对父母的”四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长辈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b.感恩学校、老师的培育“对老师的五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谈一次心、给老师做一张贺卡、给老师提一个合理的建议、写一首感恩老师的诗歌并进行诗朗诵比赛。c.感恩同学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d.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班级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主题作文,国旗下献词:“热爱祖国,从我做起。”在活动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很多家长来电或者来信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与感激,称自己的孩子明显懂事了,会更加体谅父母、孝顺父母了。举一个例子,某班张同学以前和家长的关系很不好,他的父母多次与我交流,对自己的孩子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通过这次活动,高×同学的变化特别大,不但不再与父母吵架、作对,更重要的是,已经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也能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谈心。他的父母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六)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坚持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全方位启动,才能把感恩教育做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换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人性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体现人性的光辉。感恩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产生丝毫的动摇,都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可在短信、家长会中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在家长会的一些环节可以安排孩子在父母身边一起做一些小互动,读写好的信,一起观看影片等;同时呼吁媒体多报道感恩示例,传播正能量,通过暗示效应使更多青少年效仿。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我也和学生共同成长,打造人生的新境界。这期间我领悟了“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也知晓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世哲学;更深刻认识到了没有感恩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感恩的民族,他们的国家将危在旦夕!很荣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感恩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求真向善造美做好人”是我不变的教育理念,为此,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探索,不断积累,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落实德育观念,践行感恩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迈下自己坚实的一步,也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180-181.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
[5]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
关键词:高校;学生;美术;教育;审美
一、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美术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美感的生活会是怎样。作为人类的高级需要,审美可以使人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从美术的社会功能来分,可以分为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大类。以绘画、雕塑为主的观赏性艺术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而设计艺术、建筑与园林、景观艺术、摄影艺术、媒体艺术等这些实用性艺术则在满足了我们在实用方面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为我们带来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感应,从而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无比愉悦。
美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审美育人是其根本目的与特征。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仅从教育的根本性来说,在知识摄取之外的人格的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何种性格的人,当我们面对生活时,都需要一份自信与从容。尤其作为已经成人,马上就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需要不断的内心的自我肯定。而任何美的感受都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自我的提升,高校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正处于对知识大量摄入的阶段,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认知,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心灵体验。
而进入高校后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每个学生学习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学生都很容易忽视与本专业表面联系性不强的美术知识的学习与摄入。因此,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在安排课程时,合理加强对学生的美术知识教育,开设公共美术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与创造能力。
二、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理论意义
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情操、扩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高校中,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科学知识的传授、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主,这种方式无疑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却由于人文教育的欠缺而带来了诸多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美是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的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审美教育亦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充分的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奠定正确的审美基础,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在当下,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不仅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我们需要更多的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开设无论从人文教育方面还是从科学引导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高校学生对知识正处于强烈渴求的状态,美术教育因其涉猎范围之广――例如,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横向上得到关于美的体验,具有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在纵向上也可以通过这件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状态等,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具有创造性的东西更具敏感性。我们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文化传承,美术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魅力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推动了德育教育的进程,同时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但是,如果想要美育教育起到更好的德育的作用,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也才能更进一步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才能从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心灵的共颤,从而使审美教育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还有着“智育”的功能。我们的大脑对事物的认知是呈多元化发展的,在每一个个体中都蕴含着强大的潜在能量亟待开发。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美术教育就可以从多方面辅助学生进行这些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公共美术教育初期,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事物,学会审美与鉴赏,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视知觉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审美能力之后,我们的公共美术教育会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尽可能的进行描摹,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的过程中,需要手脑的高度协调,这种锻炼可以调动学生主控创造力发展的大脑右半球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在接触到以观赏性为主的美术作品时,许多表现性作品,当学生初看时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熏陶,也许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得不是十分深入,这时,通过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及作品创作背景进行讲解之后,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也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分析与抽象思维能力。在通过一定的时间与量的积累后,我相信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培养他们兴趣与创造力,而这些对于他们自身专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不无裨益的。
总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审美教育是涵盖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美育,还包括德育、智育等。公共美术课程是提高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全面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并在此前提下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人格,这些都是学好专业知识的有效保障。同时公共美术教育的智育功能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我相信通过正确、有效的培养模式,一定可以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高专”“高知”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云芝.美学观与现实审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10.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学生素质形成;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往往将“升学率”“考本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而这一诉求往往导致学校教育偏向基础课程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缺少会导致学生人格的缺失。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理念提升议程,中小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表现越来越重视,一些中学将音乐成绩作为升学成绩参考内容之一,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说明了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素质形成的关键性作用。
一我国音乐教育发展
我国音乐教育体系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形成了雏形,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音乐教育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也在逐渐完善,推动了全国各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发展,教育管理、音乐教学设备、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总的来说,音乐教育正逐渐走上正轨化的道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落在了中学教育的肩上,[1]学校应将一部分“智育”中心放到“德育、美育”上,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对中学生音乐教育上,并不能要求一蹴而就,而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铸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和健康的体魄,并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中小学对音乐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差距,并没有结合中学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课程设计;另一方面缺乏师资力量也是许多中学面临的问题,并且音乐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和思想的匮乏也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中学生素质培养起着消极作用。总的来说,主要症结所在是:学校方面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将“素质教育”放置其次,没有认清中学生才是音乐教育课程的主体,音乐教学教材内容急需扩展、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师资力量的加强等。
三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素质形成的重要性分析
(一)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都知道,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美”育和“德”育的重要表现部分,其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和渗透是全方位的[2]。“美”育即对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和健全,通过音乐教育,使得学生灵魂得到升华;“德”育即是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音乐教育培养21世纪需要的综合型人才。音乐对中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观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近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认为,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完成文化复兴运动,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桥梁。
(二)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有关“音乐智能理论”的内容提到,人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对其它智力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正处于由形象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方式转变的中学生来说,音乐教育能够最大化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音乐能使人拥有美好的心灵,也能使人保持身心健康。通过聆听旋律优美的音乐,能使学生中紧张的学习气氛中脱离出来,得到一份安宁,从而充满斗志地投入到下一阶段更紧张的学习中。有的高校还设立了“音乐治疗”专业,以“乐疗”法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走出心理阴影,从而达到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实现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而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环,旨在通过对学生的德育、智力开发,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眼前的书本中抽离出来,放眼于更远的地方,感受和认知世界。
(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交际能力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表达对某段音乐的感受,这就强制性要求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使得一些平时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多的交流,提高了学生交际能力。学校举办的一些音乐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多参加,增强自己的价值感认同,提升自信心。
四通过音乐教育提升中学生素质措施
下文将主要从三方面论述提升中学生素质的措施,即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教学层面。
(一)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动力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即是重视学生的感受,因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可能会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许多学生都有比较高的音乐见解,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音乐诉求,引导学生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同音乐要素相结合,让学生表达出来,尽情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二)师生关系向和谐的发现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主要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创新两方面改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从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做起,适应时代的发展及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趋同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以往的音乐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脱离现实,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学生兴趣下降。[3]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多注意开展互动式教学,主动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和观察,找到符合学生需求的音乐教学活动。
(三)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活动
1.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是学生的战场,要想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学生素质就要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活动入手。首先要规范音乐课堂的制度建设,教师从班级以及学生的个性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奖惩措施,将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在内,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保证让学生能够专心地学习音乐、积极地参与课堂音乐教学活动并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获得各种成功的感觉体验。
2.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格塑造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通过课堂活动以及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的关键性举措。
3.丰富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在音乐教学上,他们都希望能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对这一点有所体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划分为音乐兴趣小组,进行诸如音乐黑板报编写、乐器欣赏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五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素质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其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人格及培养综合型人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仲多丽.浅谈音乐教育与中学生素质的培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一、美术调节心理的切点
在绘画中学生全神贯注,完全被色彩的美所吸引,而眼睛传递给大脑的冲动越多,大脑的兴奋程度越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美术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遵循了这一规律。美术的绘画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心情平和,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关键在于美术能净化人的心灵,能把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再教他们发现美在身边。再通过缓慢地输入美术的艺术性,改变他们扭曲的心理,使他们看到美好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他们改变反生活的心理,从身边熟悉的人和物爱起,为郁积在心中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肌体,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扭曲的心理通过对美术的艺术稀释,最终看到外界的物象都是美好的,从而消除心理的障碍,使其心理得到艺术的净化。
二、美术对学生心理的调节
美术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艺术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美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有绘画天赋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积极,处理问题冷静、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很和谐,比较容易与人合作,而绘画天赋一般的儿童,则适应能力平平,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活动。一些研究者对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大致相似,绘画天赋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自信,比较容易得到伙伴们的承认和尊敬。我们认为美术活动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在美术活动中进行的手脑眼结合的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美术的艺术活动可以转化、消除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的内心得到净化,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更能让学生融入自然之美,心胸变得更宽广,所有的烦恼都随之消失。
三、心理参与美术
人们对美术活动中的体验功能认识较深,但对其心智功能道德品质的影响却认识不很清楚。实际上,美术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为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融心理教育于美术教育中,即教育专家们讲的美育,美育在潜移默化中育人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需求。
1 教师的素质要提高
教学活动中,美术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美术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对中华美德要认清做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2 师生的关系要融洽
美术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内心所有的想法,学生喜欢老师才有兴趣学习美术技法,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真正做到学而思、思而学。尤其对于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要给予他们细心的关心和及时帮助,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和谐氛围中,更能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3 美术绘画净化学生心灵
美术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协助合作,达到促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感情得以升华,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得到共同的发展。教师还可利用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各种小比赛形式,来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同学们间的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如何才能共赢,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不断探究和完善的问题。本人从教二十多年,始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就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许多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对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更是娇生惯养。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肯吃苦,不尊敬师长,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学方面还比较薄弱。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历史教师应该以历史教学为突破口,运用好历史教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从中受到感化,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继承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中考的压力之下,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所看重的仍然是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是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不仅使历史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1.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是注重学生的历史成绩,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分数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具有主要地位。一切教学为了考试服务。只要学生成绩好,其它方面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以取得好成绩。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被忽视,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制约作用。
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仍然是成绩
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优秀的品质,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和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学观点是相违背的。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德育教学内容
历史学习包括丰富的内容,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出对学生品质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形成“ 以德治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民族荣辱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介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坚韧顽强,谱下历史巨作《史记》;张骞不惧路途的遥远与劳累,勇于开拓,出使西域;李时珍用毕生的经历,尝遍百草,终于完成《本草纲目》等等。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深化思想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的杰出人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选择正面的人物,对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介绍与点评,指出积极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等,都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自己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初中历史教师要发挥出学科教学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找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初中历史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朱汉国.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
[3]沈宏.浅谈中学历史教学[J] .吉林教育.2010年.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的今天,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越来越被重视。教育家基夫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在有组织的教育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教育实践。”“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把之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可见个性化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种趋势。
大学生实现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即要求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怎样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既能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每一位从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成熟,使其个性也愈加鲜明,独立意识更强。主要表现在:首先,其个性具有可塑性。虽然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后期阶段,但由于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大学生个性的可塑性仍然很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其个性具有外向性。大学教育的多样性、自主性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漫长的应试教育下蛰伏的个性翅膀在大学阶段得以舒展和释放。且由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已渐成熟,因而其个性多为外向性,他们更愿意与各种活动中展示自我。再次,其个性具有多样性。因个体的成长环境,先天素质,教育环境的不同而显示了多样性。最后,自身的个性结构也存在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并存等多层次性。这些个性特点都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二、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1.体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体育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强健学生的体魄,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压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建立学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又能避免学生的孤独感和人格偏差,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体育教学中的竞赛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意志力、自制力等品质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克服其个性中的消极、落后、畏难等不利因素,增加勇敢、顽强、果敢等意志品质,增加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形成积极健康上进的心态和良好个性。
2.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现代健康的人的标准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在理解自我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正视和接受现实;热爱生活;能适当地表达情绪;具有健全的人格,等等。高校体育教学能通过各种教学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形成果断、坚韧、自信等意志品质;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和不良习惯、不良欲望等,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活动中人们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爱的气氛中进行,很容易消除学生交往的紧张心理,因此这种游戏群体使学生个体所参与的脱离家庭以外的、最初的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个性方面陶冶的社会群体。因此,学生通过游戏群体及活动能扩大交往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进而增大个人从外界获得各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机会,扩大知识面,促进智力的发展,并在游戏竞争中培养对待别人的态度。
3.体育教育对学生社会性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一个学生群体,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恰好能提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的良好教育环境。
因为,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需要在群体环境中进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容易进行沟通,其交往形式也通常自由而随意,同时课堂和谐的气氛也有助于消除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紧张心理。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建立学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又能避免学生的孤独感和人格偏差,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学生个性发展即为创造性的确立人格的过程。体育作为学生早期社会化的实践方式之一,对学生的创造性特征起着培养和促进性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兴趣爱好社会实践
一、培养一门兴趣爱好
虽说现在我国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是能有一项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无论是对于学生目前的健康成长,还是以后的身心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比如说学生喜欢一项体育运动,那么就不仅有益于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能在学生失意时宣泄内心的愤懑;如果学生喜欢一门乐器的弹奏,那么一方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能抒发学生的情感;假如学生喜欢做手工,那就对动手能力及智力有很好的锻炼。
二、参加一项社会实践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体制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从校园走向社会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因为他们在应试教育下只会考试,无法适应社会的生存法则,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那么利用假期提前让学生们去了解和适应社会的生存法则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组织学生们在假期中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将来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将来改造社会做准备。
三、自学一种生活技能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小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那么如何让学生既能提升自学能力又能培养生活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学一些生活技能。既让学生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休息,又能让学生提升自学能力,还能为学生以后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一举三得。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论以后的科技如何发展,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去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论以后的竞争多激烈,学生才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组织一场创新大赛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更何况我们学校中那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学生呢,所以我们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不能一概地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他是一名好学生还是差学生。虽然一个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并不太优秀,但是他很擅长进行体育运动。虽然一个学生在平时不太擅长与人交流,但是他的作文写得很好。虽然一个学生数学学得不好,但是他的英语很拔尖。所以我们小学老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所以学校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创新大赛,比赛内容不做限制,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是科技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生活技能上的创新,更可以是创新一种体育运动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那些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找回自信,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可以让老师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然后可以因材施教。所以说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意义非凡。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注重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个人或者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团队意识的含义
团队精神最开始出现在工业社会,在这个社会阶段,劳动者通过集体劳动完成社会成产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离不开彼此之间的合作。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团体认同。团队意识注重的是个体如何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个人带动团队的发展,继而实现个人在团体中的价值所在,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其实质上是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团体在相互之间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合作,从而实现整个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一)完善高效德育工作。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周围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竞争,学会如何通过与人合作在集体总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学会赞赏身边其他人,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学生为人处世的问题,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这实质上也是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相契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内容。
(二)相应当前体育教育中呼唤的团队精神。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加强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新知识,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所倡导的。而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则是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加强与团队中人员的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三)迎合社会对人才团队意识的需求。社会发展层度越高,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人相互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很多事情单独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这就对现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一定的团队意识,能将自己融入团队中。
三、当前体育教学中团队意识现状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忙于进行各种证书的考试,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则是团队意识存在严重欠缺。
(一)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意识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具有团队凝聚力,个体对团队是否具有归属感,是否有集体荣誉感,一般来说,具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的沟通交流,达到合作。
(二)团队内部缺乏信任友爱。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也是团队意识的基础,一个充满不信任和冷漠的团体很难真正做好畅通有无的交流与合作。而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关系淡漠,相互之间严重缺失信任,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体育教师团队意识不够。什么样的教师会上出什么样的课,要想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穿插,设计教学环节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这必然要求教师自己对团体意识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现实中,很多体育教师自身就存在团队意识缺乏,很难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一)采用团队教学,有目的性的塑造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团队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男女比例等因素进行团队组建,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等都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输着团队意识。
(二)积极开展团队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团队意识。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定的比赛竞争机制,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现与学生、老师的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NG Yong
(Huilong Middle School, Xinfeng County, Shaoguan, Guangdong 51119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comfort but also on mental health. Contemporary vi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tive thinking, personalized way of rapid physical growth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their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and critical has evolved significantly, but there are more one-sided and subjective, and most pron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ortanc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2 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过渡时期”。这时的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陷入“误区”,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案例1,罗XX,男,本班学生,对学习感到非常苦恼,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教师和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还兼有品德不良问题;厌学达到严重的程度,上课不听讲;破坏课堂纪律;甚至有时旷课。
3.1 原因分析
经过多方面调查了解到:该同学的父亲文化程度较低,经常去打麻将很少在家,对子女关心较少;母亲是家庭妇女,文化程度也较低,但对子女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父母关系较差,只要父亲一回家,父母就是吵架,母亲心情不好就迁怒于孩子,经常骂孩子。该同学还有一个姐姐,学习成绩优异,遵守纪律,父母总是夸奖她。通过分析该学生的问题主要有:
(1)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弱,没有目标。(2)学习自我效能低,对学习缺乏兴趣。由于成绩较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家里父母常拿他于姐姐比,造成他自我评价很低,对学习也没有兴趣。(3)学习焦虑。(4)神经质人格。该学生非常敏感,一点小刺激反应便很强烈,其主要成因可能与其家庭中父母不和、经常吵架有关系。
3.2 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要求家长要多关心他,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拿他与姐姐对比,父母要注意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要给孩子营造安定的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二步:增强其学习和成就动机。首先,我让他确定其奋斗目标,这是辅导的关键。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确定目前自己奋斗的方向。其次,和其他任科老师联系,要求任科老师多配合,多给他一分关爱。再次,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第三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要改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讲小话,临时抱佛脚、粗心大意,不勤奋,不专心、死记硬背等坏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告诉他学习要重在“理解”和“应用”,让他在学完一课后,试着归纳所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四步:排除不良情绪的辅导。通过放松训练、心理游戏等,排除其不良情绪,减少他的焦虑,坦然面对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3 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效果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该同学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上课专心听讲,课外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变成了一个勤奋好学、关心班集体的好学生。她妈妈也来学校高兴地告诉我:他儿子现在每天回家就做作业。
案例2,潘XX,男,特别喜欢上网,一上网能够玩通宵。在日常生活中,跟学生有点摩擦,就学网上的游戏,动手、动棍甚至用武力打架,对班和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了解后,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学生回复到正常状态,大大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案例3,陈XX,男,因其父母离异,得不到父母的爱,产生自卑的心理,无心上学。通过了解后,我经常找他聊天,调节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促使其健康的成长。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促进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4 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自身身心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家庭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做父母的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其次,教育部门要履行职责。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为学生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英文期刊;重要性
众所周知,期刊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过批准,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可分为多种形式与样式,学术期刊便是其中一种。学术期刊是知识的传播与积累,在学术评价、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载体作用。英文期刊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有效学习英语的模式。顾名思义英文期刊是以全英形式进行排版、印刷的,它不同于中文期刊却又与之有着很大的相似点。譬如两者在语言上都以不同的期刊形式映射不同的内容,整体来说文章内容通俗易懂却不失权威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英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英语发展的历史舞台上,英语不负众望不仅为广大读者的学习及阅读起到了助推作用,而且为我国在国际事务的沟通与交流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上大学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对506种本科专业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外《上大学网中国大学最爱的本科专业排行榜》,对布点高校最多的55种大学本科专业进行了解读,近八成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由此可见英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一所高校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英文期刊也逐渐成为各高校教育实力的充分展现,英文期刊已然成为各高校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大学生了解、沟通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创办英文期刊在加强对高校生与社会互融及扩大学术影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英文期刊的出版不仅成为高校热议话题,而且获得了高校的一致好评。各大高校争相创办英文期刊以便创造校内、校外两个“市场”适应市场竞争。高校学术期刊不是数量太多而是资源短缺,虽然,近年来各高校英文期刊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受到语言、稿源等范围的限制在期刊质量上还有待提高。要实现高校英文期刊对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需创办高质量、高水平的英文期刊。通常情况下阅读作为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在母语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想掌握更多的学习资源,吸取更多知识和信息,首先要做的便是进行大量的语言学习,而对身处母语环境的大学生来说,英语资源的短缺成为学习、阅读的最大障碍。英文期刊的创建,尤其是高校英文报刊阅读的建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获取各种英语信息资源的重要平台。高校创办英文期刊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以繁荣学术为己任,主办单位以创办高质量期刊为宗旨;其次,高校之所以能办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英文期刊并取得较好成绩是因为主办单位无经济压力,审稿更为严格,创办高质量学术期刊成为高校的一种文化自觉。最后是因为英文期刊使用方便,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或纸质媒体翻动短时间内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学习,也可在闲暇之时同老师、同学、朋友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在对英文期刊进行解读的同时,读者在语言文字方面也会更加深入了解其内涵,通过阅读读者可以学习其思维方式、写作特点等,详细了解其历史文化底蕴。高校创办的英文期刊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适应各阶段人群需要,这也是英文期刊能在各高校立足的重要原因。下面本文将从高校英文期刊的发展、传播等方面介绍其对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一、高校英文期刊的创办及其发展
当下,创办英文期刊并非易事,高校要创办符合时代要求的英文期刊更是难上加难。它不仅要求各高校注重英文期刊的发展动态又要考虑到广大读者、作者的受益情况,只有让作者、读者主动择出自己心目中优秀的英文期刊,才能让英文期刊的自我生存能力得到加强。英文期刊就是学术期刊的一个剪影,它不同于中文期刊的最大地方便是语言和思维,而其内容及要宣传的中心思想都极为相似。高校英文期刊的发展不单单是为了迎合某一口味,更多的是发散性的内容让读者吸收其精华,这才是高校创办英文期刊的目的,同时满足英文期刊的发展要求。但从目前英文期刊在各高校的发行状况来看并不乐观,存在发展缓慢、内容重复等问题,这些都是阻碍英文期刊发展的最大弊端。虽然英文期刊依旧在各高校广泛流通但稿源的短缺、内容的重复这些弊端得不到解决最终会影响英文期刊发展。资源紧缺使之发展缓慢,重复建设使之造成巨大浪费,针对这一现象实现资源的共享,防止重复建设让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更大的效益是实现对英文期刊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英文期刊的传播
首先,高校英文期刊主要功能是服务与传递,为让更多高校学生受益就需要不断地优化期刊内容,完善共性与个性,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让英文期刊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更大化。高校英文期刊开展广告、培训等多种活动取得较好的反馈。其次,为让英文期刊走进大家的视野让更多人受益,各高校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在如今大环境背景下,网络信息服务的改善为资源环境的共享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高校英文期刊队伍日益壮大,但要为广大读者所了解、所利用还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宣传和引导。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纸质媒体成为各高校英文期刊宣传的主要手段,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纸质媒体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和冲击,人们不再依赖纸质出版物。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英文期刊要与新媒体积极配合,扩大宣传力度,提供针对,以便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此外,各高校的英文期刊结合资源与背景,利用自身的优势及特色扩大在校内及校外两个“市场”的传播渠道。
三、高校创办英文期刊的重要性
从社会视角来看,英文期刊的创办为各高校与外界的学术沟通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媒介桥梁作用。在各高校学术交流的舞台上,英文期刊为广大学者交流起到载体作用。如以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Application(《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报》)为例,此英文期刊创办于2002年,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主办,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Springer联合出版发行,属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它主要刊登中国船舶与海洋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意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内船舶科技的发展。此英文期刊具体内容涉及船舶工程(基础理论研究、船舶结构物设计、船舶性能研究、船舶结构动力学分析、造船技术、船舶材料、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水下航行器等)、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港口航道、深海工程、海洋水文、海洋气象等)、海洋资源开发、船舶轮机工程、船舶动力与机械、船舶导航、防腐与除污、水声工程(水声材料研究、水下通信技术、水下声设备与仪器研究、水声探测技术等)、船舶经济学等方面。为进一步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诸领域研究的学术交流,让作者更方便地投稿和跟踪审稿进度,让编委和审稿人更轻松管理审稿任务和决策,此英文期刊采用汤森路透ScholarOneManuscripts在线投审稿方式。汤森路透,不仅是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和在线工作流平台提供商,也是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出版者,这为此期刊的顺利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的英文期刊虽属科技类季刊但它为读者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结束语
当然,高校英文期刊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原因较为复杂。但目前,各高校收录的英文期刊涉及到医学、物理学、文学等多个方面,它们在不同高校的平台网上向广大读者传播着高校学术成果,仍为高校与其他高校的沟通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英文期刊为高校教育事业带来的重要影响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可望进一步扩大英文期刊对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力。我们坚信,在充分利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对高校英文期刊形式加以创新、内容加以改造,英文期刊一定会更加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更适应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l]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青年报,2013~09~16
[4]董玲.一项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状况调查带来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2008(8).
[5]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
[6]汪松,李尚梅.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现状调研及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J].考试周刊,2014(12).
(江西省丰城市上塘第二小学 江西 丰城 33110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82-01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他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能替上一辈的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师就下过许多不同的定义,有过不同的解说。比如“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讲德者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论述了教师不应只是授书和习句读的师,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的观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是对教师职业完美的高度的概括。然而教师的工作辛苦、繁重、复杂;而教师的工作又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尽心尽责尽力地教育好每一个家庭的孩子,使他们在身、心、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辛苦却不计得失一心甘于奉献。
正是因为教师责任重大,所以教师要自敬自重,就必须讲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
一、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对国家、人类和未来的巨大作用,并在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爱教职工乐业,献身教育。这里,还应纠正一种编见。少数教师错误地认为,在民办学校工作似乎是在为老板做事,心理不平衡。其实,民办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在民办学校工作,同样是在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也同样需要我们教师奉献精神,向前看,而不光是向钱看。
二、对待学生的道德规范
师生关系中广泛渗透着教育内容,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职能教师在建立这一关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行为规范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具有影响,它对学生智育、美育、体育、劳动等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爱生”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教师热爱学生,是建立在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四有”新人的认识基础上的,它体现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和“因材施教”等行为准则中。
三、对待教师集体和自己的道德规范
没有集体的共同努力,教师的任务就无法完成。要正确估价个人的作用,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教师之间应当亲密团结,互相支持,努力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人相轻、相互猜疑和业务封锁等不良习气。教师要重视在业务能力、道德面貌和世界观等方面自身的提高、发展,并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思想和道德修养方面的提高更为重要,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必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笔者在此还想加上一笔,作为学校各级领导,应该多唱《将相和》,应“先教育之急而后私仇”,绝对杜绝将个人恩怨带入工作。只搞任人为贤,决不拉帮结派。应为普通教师的团结互助树立一个良好榜样。
教师除了具备基本条件,符合教师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外,为使教师的工作更有开拓性,更适合时代的要求,还需确立时代精神。教师还要认真扮演好教师角色,教师扮演着许多角色,这些角色相互联系,相互重叠。不同类型的教师,包括各类学校、各种专业的教师自然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教员(肩负教育学生的 重任)、模范(师者,表率也;身教胜于严教)、朋友(学生的良师益友)、医生(关心、爱护、照顾学生)。
“德高为范,博学为师”。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虽存则其教已废”。教师必须具备美好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平时,我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自己做到,用实际行动从情感上取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心服口服。我觉得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动,还要有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实践中去,用教师特有的语言和行动去唤起学生的热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热情。
一、加强法纪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进行法纪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思想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一定的法纪教育和道德规范。法纪可以使人们了解国家的立场原则,不允许做的事做了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按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去做,使自己的努力同党和国家的要求一致起来。反之,如果不学习国家法律、法令,不学习学校的有关规定,是非不明就可能在行为上出现偏差。或者因为缺乏法纪观念,故意违法违纪或者是缺少法纪知识,自觉不自觉的违法违纪。有不少大学生就是因为对法纪的无知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二)进行法纪教育是保证学校教学、生活秩序井然的需要。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会有很大差异,在共同的集体中生活需要遵守共同的纪律和行为规范,这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比如,到就寝时间了,就应该睡觉,就不能做防碍他人休息的事。还有,如不允许赌博、酗酒、不允许贴大小字报,不允许借学习和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煽动学生闹事等,在平时生活中就不能有以上行为。很难设想,一个秩序很乱、纪律松驰的学校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人材。自觉地维护国家法律、法令,遵守和维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我们能够有一个既定有秩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这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是大家的共同需要。
(三)进行法纪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需要。高校不稳定,社会也难以稳定,高校稳定文化教育不会出大乱子。在我们全神贯注搞经济建设,抓住时机上新台阶的今天,高校的稳定显得特别重要。稳定高校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靠法纪教育,靠依法办事和严格执行法律,使高校建立良好的秩序,并使这种秩序影响到社会。
(四)进行法纪教育也是大学生的法纪状况决定的。应该肯定,近几年来,经过教育、反思,大学生的法纪观念有很大提高。同学们认真地学习法纪知识,自觉遵守法纪,严重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日常生活中违法违纪现象还比较突出,如盗窃、赌博、酗酒、旷课、考试作弊、打架等等,其中违纪率比较高的是盗窃、旷课、考试作弊和打架。考试作弊相当普遍,在各种违纪处分中尤为突出,而且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各高校普遍加强管理、严肃校风校纪的情况下,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情况都说明,加强大学生的法纪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树立正确法纪观念的途径
(一)认真学习宪法、法律和纪律规定,用法纪和知识武装自己。高校在法纪学习宣传方面还不够,一些同学违反了法纪,受到处罚,还不知道自己违反了哪条法纪。法纪的文件虽然发了,但很多人没有认真学习,有的连看都不看就束之高阁。这样的态度是很难有较高的法纪修养的,也很准保证不犯错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学校所颁发的法律、纪律、文件、规定、条例都要深刻领会。与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条文要记熟,遇到法纪问题时,自己先用法纪规定衡量一下,不该做的事情一定不做。
(二)从一时一事做起,培养遵纪守法观念。凡是法纪观念强的人,一定在平时的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法纪观念薄弱的人,平时也肯定是不严格要求自己,放任自已的行为。某大学一名学生,刚入学还是学生干部,后来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经常在一起喝酒,有课不上,考试作弊,后来发展到打群架、赌博、夜不归宿,最后被学校开除学籍。增强法纪观念一定要破除法纪观念不用培养锻炼,只要不违法就行的错误认识。形成法纪观念要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有利的事、努力去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法律、法令、校规校纪上禁止做的一定不做,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高度自觉的法纪观念。
(三)克服优越感、侥幸心理和哥们义气等错误思想,自觉增强法纪观念。一些同学违反法纪常常是因为思想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有的同学自觉高人一等,认为大学生是特殊公民,可以不受法纪约束;有的抱有法不责众的心理,如动乱中一些同学参与游行、罢课等,就是因为多数人参加了;还有的是“哥们义气”等庸俗关系学影响,要好的同学、老乡受了别人欺负,不问是非曲直就挥拳上阵。有的明知自己的朋友干了违法的事也知情不举,甚至帮助隐瞒、说情,结果都犯了错误。在法纪面前大学生不能有侥幸的心理、从众心理,更不能以情代纪、以情代法。
(四)自觉维护法纪,同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有的同学怕得罪人,对身边某些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同学不批评,不劝告,发现苗头也不报告;有的同学说了实话,批评别人受到孤立,被当成异己;有的班级开班会批评犯错误的同学没人发言。这种风气使一些组织纪律观念差的同学得不到及时帮助,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维护和增强法纪观念,不仅要使每个同学自觉遵守法纪,而且要依靠集体舆论的力量肯定正确的、批评错误的,帮助大家加强自己的法纪意识,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法纪问题。
美术鉴赏课作为艺术教育内容里的一个重要分支,承载着以美引真启善的重要宗旨。通过美术实践的途径可以发展人的首创精神,诱发人的内在动因。而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很容易感化我们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分辨能力,并且以美的心灵和视角关照生活,关照世界,美化自身的生命状态,这本是自觉自律、求善精神的体现。鲁迅先生曾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不仅仅可以辅翼道德,它有时更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情感与道德观念。这也是艺术作品伟大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先生当时提出的“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思想在我们现今时代乃至未来仍然是先进的。
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生活飞速进展的时代里,很难再以单纯的伦理说教和道德口号感化人心,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我们必须寻找向善的教育豁口,并使它在这个信仰日渐衰微的时代中具有永恒的指导性,这个豁口即是美育。人类早就认识到美育的教育思想在人性发展中的珍贵价值,只是今天我们的教育更加迫切需要提升它的价值。“我们的社会所以需要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是因为没有哪个社会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并且社会由于没有对自己内心的这种认识,他就会在这一点上欺骗自己,而对这一点的无知意味着死亡。”(科林伍德)。当朴素善良的人性被物欲的横流冲蚀,当难以起到道德约束和心灵净化的作用时,必须以求善求美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来挽救。美育可以使人的心智趋于完善,使心灵与物性相融,让真诚的情感与冰冷的理性沟通。
伟大的艺术作品震撼人的灵魂,使人在自然真诚的感性中清醒,找回人性中的质朴与善良。有时候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却能 “顿悟”式的开启一个人甚或一个群体的心灵之门。但这种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真挚的情感流泻,从而使感性的灵动在作品中经典的呈现出来。“因为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有志于从具体的图像中自然而然的流溢出比图像本身要抽象、深远得多的意味,从而变为对人类存在的某种本质的视觉陈述。”与此不同的是,现代商业化图像的重复性、功利性的铺张容易给人造成视觉上的疲惫与精神上的迟钝,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自发性首创意识的退化。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或彰显其恒久的魅力:1.精湛的技艺和精致的语言风格。2.内容与形式和谐相映。3.核心的或精髓的。4.深刻的或永恒的。5.凝重的或庄严神圣的。这些方面往往会在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中综合表现出来,构成经典的图式,艺术家通过苦心经营的图式将自我情感与思想真诚流溢,观者通过欣赏这种图式自然与作者达到共鸣,陶冶其美或者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教益。
以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为契机,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直觉,用一种求美向善的精神自觉发展其人格魅力,美化生命状态,更为深刻的认识自我,观照世界,避免其审美取向流于浅薄和粗糙。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
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与礼仪教育的缺乏是分不开的[1]。通过礼仪教育,直接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一、礼仪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礼仪教育(Etiquette Education)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教育,礼仪是大学生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在公共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的约束。大学生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心理愿望,但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礼仪让人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客、得体地对待赞美与批评;还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独立能力。
(二)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礼仪具有道德功能,礼仪道德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修正,从而将人们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要求的范围内。礼仪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言行一致”,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2]。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实践中锻炼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非常注重修养的方法。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就有所谓“内省”、“自讼”、“吾日二省吾身”的方法。儒家提倡“穷理居敬”、“读书”、“静坐”等修养方法。明代的陆王学派,认为品质的修养必须要在事上磨练,要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清初著名思想家顾习斋认为,修养必须“躬行实践”,重视“实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礼仪的要求,在礼仪修养方面必须充分强调实践的作用,明确与实践相联系是礼仪修养的根本方法。一切礼仪修养如果脱离了实践,就必然成为空洞的礼仪说教。在实践中锻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同样,要克服自己的失礼行为与习惯,培养自己的礼仪品质,也必须依赖于交往实践[3]。
(二)提高认识,多自我解剖
一个人的礼仪行为往往与他对礼仪的认识有关。很多失礼者,往往认为礼仪是“小节”,是“形式”,无关大局,有的不知礼仪为何物,甚至有人认为不受礼仪的“约束”,是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因而无礼却自以为荣,高校中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化”就是有力的佐证。所以,要提高礼仪水平和礼仪修养,首先应当提高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修养的过程,也是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弄清在礼仪规范方面自己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既要善于发现、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善于正视、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知己者明”,多进行自我解剖才能减少用礼、行礼的失误,摒弃轻视礼仪的观念和失礼的言行,培养良好的礼仪品质和礼仪意识[4]。
(三)培养守礼的好习惯
礼仪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明显的可操作性。因此,学校进行礼仪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而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并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马路上,他是行人;在公园,他是游客;在阅览室,他是读者;在商场、饭店,他又是顾客。但不论扮演何种角色,他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礼仪的要求和规范。只有长期养成的礼仪意识和守礼的好习惯,养成时时处处用礼规范,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并带动社会风气好转,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美好[5]。
三、结束语
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历史文化、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礼仪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德修养,表现一个人内在的涵养素质。正因为礼仪可以显现人们的内在品德素质,所以它才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相应地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唐金权. 大学生礼仪教育初探[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74-77.
[2] 董承婷. 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6:14-15.
[3] 李黎丹. 浅析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J]. 品牌(下半月),2014,08:201-202.